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污染的防护措施

环境污染的防护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7 15:03: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污染的防护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环境污染的防护措施

第1篇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应对中煤龙化哈尔滨煤化工有限公司暂存池(以下简称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提高应急反应和救援水平,将污染突发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环保局《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哈煤化工事故池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1.分级

按照哈煤化工事故池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可能出现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以及事故认定标准,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一般环境事件(三级)。

Ⅰ级为事故池坝体多处管涌、滑坡、出现溃坝迹象;Ⅱ级为暂存事故池坝体出现管涌,两侧溢洪沟出现滑坡;Ⅲ级为汛期自然启动。

1.5工作原则

1.5.1以人为本,科学施救

保障公共安全尤其是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本预案的主要目标。既要依靠科学,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与

破坏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又要加强保障措施,提高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

1.5.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哈煤化工事故池特别重大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实行由县政府污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调度,达连河镇政府、县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时配合的管理机制。根据污染事故类别、事态发展情况实行三级预警、三级响应,对突发事故的报告、控制实施依法管理和处置。

1.5.3平战结合,预防为主

实行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处理有机结合,按照战时的要求,把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提高危机防范水平。

1.5.4系统联动,科学应对

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实行统一指挥和调度,确保预警、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及时应对。预案中涉及的各职能部门应步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突发事故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应急处置工作快速有效。同时,充分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和预备役部队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处置救援。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领导机构

成立*县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工作。

组长:县政府主管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县环境保护局局长

成员:县公安局、卫生局、行政执法局、财政局、建设局、水务局、农委、林业局、气象局,*经济开发区,达连河镇政府主管领导。

在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污染应急响应期间,县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设立应急总指挥部,由领导小组组长任总指挥,副组长任副总指挥,指挥部设在县政府。主要负责县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协调联络各成员单位;遇到事故池重大突发事件时,及时了解情况并向上级汇报;按照上级下达的命令和指示,组织协调、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主任由县环保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下设现场监察组、综合协调组、应急监测组、技术咨询组、检查督导组、宣传教育组,分别负责具体工作。

2.2各成员单位职责

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协调事故池环境破坏事件的应对工作,各专业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专业领域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应对工作,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协调、组织对事件涉嫌刑事犯罪的侦查、鉴定工作,清理和维护交通秩序,维护事发地社会治安,保障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县财政局根据有关规定安排应急工作所需的通讯和信息化设备、监测食品、防护用具、应急交通工具等经费,确保重大和特大突发事故池环境事件预防、监测、处置等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监督奖金的使用。

县建设局负责确保达连河镇城镇供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垃圾与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安全正常运行。

县交通局负责为应急交通工具提供便捷畅通的运输通道,确保应急人员和物资迅速到达。

县水务局负责配合县应急指挥部做好涉及地表水和生活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工作,确保生活用水水源安全。

县农委负责配合县应急指挥部做好涉及草场、农田、渔业水域、野生水生生物、畜禽养殖等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和处置工作。

县林业局负责配合县应急指挥部做好涉及森林、林地、野生陆生动物及林业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内发生的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和处置工作。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县气象局负责向县应急指挥部及时提供环境应急所需的气象数据。

3预防和预警

3.1信息处理

县环保局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池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事故池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并及时向县政府报告。

3.2预防工作

结合日常工作,县环保局将环境监测部门事故池日常环境监督性监测情况实行定期报告,对环境监察部门监督监察情况(每月二次)、工业企业污染物申报情况(每月一次)、生产装置异常报告情况、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情况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对比,及时发现污染隐患,并形成预警信息,12小时内报送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工作机构按照分级原则分别报送局领导、县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县政府主管领导。

3.3预警及措施

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在得到可能发生污染事故信息后,立即向有关领导发出预警信息,并通知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同时向环境监察大队及环境监测站发出出警指令,相关人员要求30分钟内组织完毕,出警。

进入预警状态后,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之用。

3.4预警支持系统

3.4.1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哈煤化工事故池预警系统、区域环境安全评价科学预警系统。

3.4.2建立环境应急资料库。建立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档案库、生态安全数据档案系统、突发事件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恢复周期检测反馈评估系统。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机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政府、环境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按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一般(Ⅲ级响应)三级。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求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4.2应急响应程序

4.2.1、重大、特别重大污染事故响应

(1)环境污染事故举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或一级、二级预警信息后,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即时成立,预案即时展开。指挥中心迅速调集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监测力量集结出警,同时调动各应急相关部门及后援力量做好响应准备。

(2)接到指令后,现场监察组立即执行环境监察联动程序,由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带领环境监察人员快速出警,到达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取证,保护现场,及时反馈指挥中心。

应急监测组在环境监测站站长的带领下携带相应应急咨询资料同时到达现场,对事故原因、性质进行初步分析、取样、送样,并做好样品快速检测工作,及时提供监测数据、污染物种类、性质、控制方法及防护、处理意见,并定期应急监测简报。

技术咨询组由环保局管理股股长负责,迅速召集有关专家到达事故现场,为事故处理提供技术支撑;提供事故池中主要污染物的毒性及消解处理方法,分析污染现状、污染趋势。

(3)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收到各组信息反馈后,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召开情况碰头会,研究相关问题、布置下步工作。

现场监察组立即组织相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事故分析工作,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并在技术保证的前提下对污染源进行紧急处置,防止污染进一步加剧。

应急监测组立即执行紧急监测预案,增加监测人员、设备,调整监测频次、范围,并启动化学品应急分析预测系统,根据不同污染物性质、浓度、毒理、作用范围进行预测分析,对事故出现后污染源周围的安全防护距离、应急人员进出现场的要求、群众的疏散范围和路线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技术咨询组根据现场技术力量需要,随时增加专家组组成人员。

医疗卫生部门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对人员伤亡或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情况进行紧急救治处理。

如污染事故有继续扩散趋势,指挥机构必须及时通告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科学检测、预测的基础上,按照污染物性质,划定需转移群众的范围及转移方向,依靠县、镇两级政府组织群众转移和疏散。

公安部门按照现场指挥机构的指示,迅速展开警力,做好安全防护距离内的警戒工作;交警部门迅速对通往事故发生地的道路进行交通管制。

农业、水产、林业等部门迅速对事故所产生的相关损失情况进行调查取证。

指挥机构根据事故处理需要,将对人员、物资配备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4)污染事故基本控制稳定后,现场指挥领导小组根据专家意见,迅速调集后援力量展开事故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结束。

以上各步程序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可交叉进行或同时进行。

4.2.2一般、较大污染事故响应程序

(1)进入汛期后,现场监察组由达连河环保分局负责人带领环境监察人员立即执行环境监察联动程序,对哈煤化工事故池进行调查,对事故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形成初步意见,定期反馈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监测组由环境监测站站长带领同时到达现场,对事故池进行初步分析、取样、送样,并做好样品快速检测工作,及时提供科学数据。

(2)指挥中心收到各组信息反馈后,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召开情况碰头会,研究相关问题、布置下步工作。

环境监测组制定详细跟踪检测计划,随时调整监测项目、监测频次。

综合协调组按照《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的要求,经领导小组研究后,向县政府及上级部门进行速报。

(3)在污染事故现场处置妥当后,综合协调组按照《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的要求,经领导小组研究后,向县政府及上级部门进行确报。

现场应急工作结束。

4.3指挥和协调

4.3.1指挥和协调机制

根据需要,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指导、协调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

县环境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池环境事件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应急机构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应急状态时,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指挥部领导决策参考,并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对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为环境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4.3.2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4.4信息

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向县政府指挥部汇报事故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信息工作;县政府负责对外统一的信息工作。突发事故池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5安全防护

4.5.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事故池环境污染事件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4.5.2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事故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4.6应急终止

4.6.1应急终止的条件

经现场监察组连续跟踪监察,事故池环境污染事故已消除或污染源已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测组连续跟踪监测,在主要污染物质指标已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前提下,现场指挥机构可根据专家组意见,经请示应急领导小组签字同意,应急工作结束。

4.6.2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应根据县政府有关批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直到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5应急保障

5.1资金保障

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根据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需要,提出项目支出预算报县财政局审批后执行。5.2装备保障

相关专业部门及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积极发挥现有现场检查、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具体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5.3通信保障

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全县联动系统和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环境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专业应急分队间的联络畅通。公开举报电话(0451-57228629)一部,24小时受理群众举报。

5.4应急队伍保障

5.4.1现场应急力量

负责人:环境监察大队队长、副队长。

5.4.2现场监测力量

总指挥:监测站站长、副站长。

5.5技术保障

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专家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建立环境应急数据库,建立健全各专业环境应急队伍。

5.6宣传、培训和演习

5.6.1公共宣传教育

结合全民环境素质教育工作,有重点的将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污染事故安全教育、防护知识宣传等内容纳入宣教工作当中。

5.6.2培训

结合事故池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组织不同层次人员的专业培训。

5.6.3演习

结合预备役工作要求,组织大规模防化军事演练,锻炼队伍。

5.7应急能力评价

为保障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对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应急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6附则

6.1奖励与责任追究

6.1.1奖励

在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2)对防止或挽救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3)对事件应急准备与响应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6.1.2责任追究

在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而引发环境事件的;

(2)不按照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拒绝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义务的;

(3)不按规定报告、通报突发事件真实情况的;

(4)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事件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5)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

(6)阻碍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8)有其他对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造成危害行为的。

6.2预案管理

第2篇

工程名称

期 限

责任人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日期

一、目的

为了确保重大环境污染发生以后,我项目部能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重大环境污染源的治理及善后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控制污染源,及时制止重大环境污染源的继续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特制定本项目部环境污染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

二、组织

本项目部成立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及协调工作。

组长:

成员: 、 、 、 、 、

三、职责

1. 、 任务是了解掌握险情,组织现场抢救指挥及对外联络。

2. 、 任务是根据指挥组指令,及时调动抢险员、器材、机械上一线抢险。

3. 、 任务是保护我项目部及行业主管部门(环保部门)等外界的联络,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并负责生活保障。

四、事故处理救援程序

1. 施工现场和基地发生一般的环境(如噪声超标)污染,项目部环境污染应急响应指挥部组织上相关人员及时处理、中止施工,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及采用有效措施,确保能达标时方可继续施工。

2. 当施工现场及基地发生为重大的环境污染,项目部应及时组织人员工进行抢险,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污染源及时制止污染的后续发生,并及时上报集团项管部。

3. 对很严重的环境污染发生(如火灾发生、大量有害有毒化学品泄漏)后,要首先保护好现场,组织项目部人员进行自救并立即向工程管理部上报事件的初步原因、范围、估计后果。如有人员在该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受到人身伤害,则应立即向当地医疗卫生部门(120)电话求救。同时通知环保部门进行环境污染的检测。工程管理部指挥部人员赶赴现场,按各自职能组织处理事故。

4. 当火灾发生后遵循消防预案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最快速度切断火源,断绝火点,控制火势及熄灭火灾。并做好现场的有效隔离措施,及火灾的善后处理工作。及时组织地分类清理、清运,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当发生大量有害有毒化学品泄漏后,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后及时清理外运,或采取隔离措施后及时委托环保部门处理、检测,以求将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5. 立即组织安全自查自纠、消除隐患,确保施工安全;立即组织对全体施工作业人员的举一反三环境保护安全再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到遵章守纪,防止同类事故发生。

五、各相关通讯地址

1. 医疗急救中心:120

2. 公安:110 当地公安局: 派出所:

3. 项管部电话:

工程管理部电话:

4. 项目经理: 手机或电话

项目副经理:

项目工程师:

施工员:

安全员:

材料设备员:

监理项管部电话:

当地安全生产监察局电话:

当地安全监督站电话:

专业环保部门电话:

第3篇

水电工程“先移民后建设”过程中,水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区砂石冲洗废水、混凝土拌和冲洗废水、含油废水等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可采用混凝沉淀法、絮凝法、混凝法、成套水处理设备等方法处理不同的废水,以达到维持工程建设河段水域功能不因工程施工活动而降低的目的。

空气环境保护

水电工程“先移民后建设”过程中,空气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开挖、砂石加工、混凝土拌和、渣场料场和道路粉尘和燃油废气等,可采用定期洒水、封闭操作、覆盖遮挡等方法消减和控制粉尘,而对于燃油废气则要控制进场设备尾气排放,以使废气排放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

声环境保护

水电工程“先移民后建设”过程中,声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区域砂石加工、混凝土拌和、场内交通等,可通过合理安排生产时间和应用隔声、吸声等降噪措施减轻噪声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等敏感点的影响。

固体废弃物处置

水电工程“先移民后建设”过程中,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区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可采取回收利用有价值的废弃物后统一运送至处理厂填埋处理。

水土保持

水电工程“先移民后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施工生产生活区、交通道路及影响区、渣场料场占地区、移民安置区等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合理采取设置临时挡护、截排水沟、边坡防护等措施防止降水及地面径流带来的影响,并采取栽植灌木和撒播草种等绿化措施进行植被恢复。

生态环境保护

水电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先移民后建设”过程中,导截流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需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导截流工程的生态影响,主要采取泄放生态流量保证下游河段区域内生态需水、保护现有的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合理构建遭到破坏的水生生物栖息地,同时可结合实际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对于陆生生态影响要采取防护措施并结合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各类施工迹地实施陆生生态修复。

移民环境保护

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工作是水电工程“先移民后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移民安置区生活污水建议采取“猪———沼———果”生态模式进行处理,移民集中安置点设置定点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及清运,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性传染源等,确保移民安置区内的人群健康。此外,移民安置点建设采取相应的绿化工程,美化移民安置区环境。

环境监测

第4篇

【关键词】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预防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721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1-076-01

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正越来越受到业内外人士的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路建设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公路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气候和气温的影响;②噪音和震荡方面的影响;③对土地和地下的影响;④对河流以及地下水的影响;⑤对动植物及物种的影响;⑥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的影响;⑦对生态体系的影响;⑧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⑨交通事故的风险系数。因此,公路建设规划中要有环保方面的要求和考虑。

1 目前山区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山区公路建设资金非常有限及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从观念上、技术上和建设规模上与规范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给公路建设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各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不利于公路长治久安;②不利于生态保护。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 防护措施落后,造成公路路基水土流失。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土石方作业,破坏了原由的植被覆盖,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目前,防护措施多采用浆砌片石护坡(护面墙)、拱形截水骨架等防护方式,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若设计时与现场地质情况不符,处理不当,势必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破坏。

1.2 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不当,施工现场扬尘和运输遗撒。新改建工程中,挖掘出来的大量废渣堆放不当,造成边坡失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导致公路堵塞,影响交通行车安全。甚至导致河道、农田冲刷和淤积现象。同时由于沙石料、石灰、粉煤灰等长期堆放,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遗漏、抛洒,晴天随风飘,雨天随地表径流排入地表及附近水域,造成城市、农村、土地、大气、水源受到污染。

1.3 山区、丘陵的绿色植被遭到破坏。绿色植被遭到破坏有可能导致生态失衡的危险。公路施工作业面长,一条道路的修建往往涉及几十公里的生态环境,它甚至危及稀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1.4 施工机械噪声排放。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声,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和沿途居民的正常作息及动物的生存环境。

1.5 存在火灾、爆炸发生的危险。安全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对职工安全教育疏忽,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诸如电、气焊操作不规范,易燃化学原料随地丢弃,炸药管理不严,极易引起火灾、爆炸发生,造成环境污染。

2 环境保护预防对策及措施

2.1 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对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分类、控制、改进,达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废气物产生,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收集环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职工进行培训,让职工了解环境保护常识。

2.2 为了防止施工过程中或竣工后产生环境破坏问题,应在工程设计和招标中给予考虑。诸如,在路线设计时要合理规划选线,使路线尽量避开村庄和城镇;要充分避让沿线环境敏感区,如文物保护区、生态森林区等。同时,在招标文件中要对承包商履行环保措施提出严格要求。

2.3 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与施工方法、机械设备、工程质量等原因密切相连的。防止因施工使河流、农田等受到侵蚀和淤积,做好施工防水便道的修建,尽可能的多修涵洞、小桥,以满足洪水通过。在岩体松散或构造不稳定地段,严禁爆破施工,破坏边坡稳定,造成岩体崩塌和水土流失;在取土坑周围应建设排水应急系统,防止河道、农田污染淤积;完善施工过程中排水设施的建设,防止地表水的冲刷及下渗,造成对植被生态的破坏。

2.4 根据不同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躁声、水源、大气、土地污染和生态影响等,都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比如生态影响方面,可以考虑从设计减少占地、施工后占地复垦、水土保持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措施;又如水污染方面,跨越水域的桥梁施工要选择枯水期进行水下部分施工,施工过程中的淤泥、渣土不得抛入水体,生活用水和施工废水及生活垃圾严禁直接排入水体,水源周围500米内禁放沥青、油类、石灰、水泥等物料,实施施工期环境监督等。

2.5 勇于引进新技术,构建综合生物防护体系。综合生物防护是利用多种生物相互配置,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以期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的一种综合生物防护方法。具有改善山区公路目前的防护现状,发挥生物防护防噪音、防污染、保持水土、稳固路基、景观、保障行车安全等生态功能。

2.6 建立相关政策法规。诸如严格执行机械废气、油、噪音排放标准;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评价制度;严格执行水污染物及固体废物排放规定;对由于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违反法规、标准规定造成土地、森林、水源、野生动植物、生态及文物保护区等环境资源造成破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其进行相应处罚,使其承当法律责任。

2.7 积极作好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及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验收主要是调查环保“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建设期间环境管理情况,检查对所提环保措施的落实、效果及达标排放情况;目的为公路正式营运作好环境保护的准备。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环境保护目的、环保执行过程、环保效益、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环境保护实践的检查、验证和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环境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回顾分析和进一步的预测评价,达到总结项目环境保护经验和教训,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和环境管理工作改进建议,实现项目环境保护目标的可持续性。目的是间接作用与项目的决策,是项目决策的信息反馈,并指导新项目建设。

3 总结语

在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建设资金等的限制,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公路建设、环境治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实现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JTJ/T 006—98)

3 刘书套主编.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社,2001

4 晏晓林.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及其防治技术研究综述[J] .公路环境保

护,2005(2)

第5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环境污染

公路工程是提高我国交通条件,扩增社会经济的一大方式,一个城市的公路建设也代表着城市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国家层面下的公路建设也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公路工程施工有许多的好处,但同时也造成许多的影响,树木砍伐、农田利用、道路改造等,都会给城市环境与周边居民带去较多影响,因此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不应只看重经济效益,也需要重视生态效益,从环境保护工作中入手,完善公路工程施工的方式方法,提高环境保护力度。

一、公路工程施工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公路工程施工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从施工产生的环境污染中来讲,一方面容易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还容易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1)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公路工程的施工范围广、面积大,因此常常需要占用居民用地,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发生价值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居民长期使用的土地被征用会影响农业生产与生活,因此价值不可计量。另外,公路工程的施工会影响周围居民的出行与生活,使得大部分居民出行需要绕路,且施工建设的拆迁等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电力、水力等正常使用。这都给社会环境造成了影响,给公路周边居民的心理形成压力,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最后,公路工程的施工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料,这些废料大多是弃土、弃石与建筑用垃圾,在公路工程施工结束后若是不及时回收,容易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公路工程施工中对大气、水源等都会造成影响,施工材料的装卸、搅拌与使用,包括运输材料的运输车尾气等都会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混凝土搅拌、养护用水等施工废水也会造成水环境的影响。另外,公路施工是一项长期的规划,夜间赶工对于白天的交通影响较小,但在这个阶段中,周边居民容易受到夜间光污染与噪声污染,由于打桩机、切割机、打磨机等的使用,给公路周边居民造成的严重的噪声污染。

二、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针对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污染类型及原因,需要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得到较好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有以下几点:(1)社会环境的保护。公路施工占用农田、道路等情况,需要提前与周边居民沟通协商,在协商过程中还应该邀请居民参与监督管理,给予居民一定的参与权,这样能够较好的缓解居民的不适应,也能够获得居民的理解与配合,减少社会争端。另外,公路工程施工过程需要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响,一方面,公路施工的建筑垃圾、石料、废料等需要及时回收与处理,避免给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另一方,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应尽量不影响居民用水与用电,对于可能产生破坏性的施工工程部分,需要提前与居民做好沟通预防工作,减少不良影响。(2)生态环境的保护。公路工程施工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于大气与水源方面较多。针对大气污染,需要提出以下建议。①装卸施工材料的运输车应采用封闭性好的自卸车,并且在长距离运输中应采取覆盖保护。②对于施工现场搅拌、倒料等施工工序,需要及时采用洒水车进行降尘措施,避免造成大气污染。③施工设备应采用污染低、尾气排放少的类型,并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污染。针对水源污染,需要提出以下建议:①施工用的工业废水不应直接排放向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水源范围中,应经过三级化粪池的处理后作用于农田的灌溉,既减少水环境污染,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②对于一些施工用料容易造成水源污染的,应集中堆放,并设置排水沟等防止污染外溢,降低影响。③应避开雨季施工,减少施工过程水土流失,并在降雨量高的地区设置截水沟等防护措施,避免延误施工进度、造成环境污染。④施工用材料与废物不应直接倾倒在周边水源附近,也不应直接在周边水源清洗设备与施工机械。除此之外,针对公路工程施工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也需要进行优化改进。对于占用的农田、绿地等,在生态环境的层面上应及时修复部分农田、绿地的建设。在公路施工设计中需要考虑绿化带、隔离带的设计,一方面提高公路行车安全,另一方面也扩大生态效益。另外,公路工程的施工场地应有所限制,不应随意占用与对周边环境进行破坏,需要设置围栏等,用以隔离施工用地,减少对地形地貌与周边植被等的影响,减少开挖面积,尽量维持生物多样性。

第6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数据质量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应急处置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346-01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进入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资源环境压力凸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是势在必行、极其重要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基本前提,更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关键所在。环境的保护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相关的部门必须充分的认识到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为了给政府和有关部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准确的科学数据,保障环境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时、有效的掌握突发环境事件现场的状况,准确测定污染环境危害成分和程度,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突发环境事件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事件处置中的首要环节,是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置、减轻事件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的根本依据,其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事件现场的污染物进行快速定性监测,及时判明污染物与污染类型,为现场应急救援和疏散工作提供快速的科学依据;二是对事件现场及周边的污染物进行快速定量监测,确定污染范围、污染程度、发展趋势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等,为现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三是对受污染事件持续影响的区域进行环境状况跟踪监测,根据监测数据提出环境恢复或生态修复的建议措施,确保事发地环境状况恢复原状和长久稳定。因此,环境应急监测是环境应急处置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环境安全准绳作用。

3、环境应急监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

近年来环境监测部门重视到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性,成立了响应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组,但是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组织训练,使得环境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快速准确的处理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突发事件出现前,环境应急监测部门就应该时刻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准备,并在环境事件发生后及时制定详细、周密的应急数据监测方案,以此来提高环境应急数据监测。

但是在实际中,由于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准备不充分,设备和仪器日常维护和检查不到位,使得监测设备仪器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致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准备不充分。

3.2 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主要是体现在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两方面,使用这两方面的监测技术来规范环境应急监测有一定的偏差。在实际应急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只能根据技术人员本身的工作经验和已有的监测规范来进行监测分析,由此得出的监测数据和实际应急监测数据有偏差,存在不科学、不规范、不准确性。

3.3 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一项集技术和体力于一体的工作,与此同时,该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突发环境应急监测中对该项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致使很多环境应急监测人员对安全设备使用不到位,不能有效预防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环境监测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4、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措施

4.1 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

完善的应急监测预案是成功完成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保障,能有力地增强环境监测站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完善应急监测机制。在污染事故发生时,启动完善的“应急监测预案”才能迅速召集所有组成人员,各司其责,携带污染事故专用应急监测设备,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容赶赴现场,快速有效地监测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查询和判断其理化特性、毒性以及可能的危害程度,为及时、正确处理制定处置措施和环境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2 根据污染事件类型合理确定监测的频次

为有效掌握事故发生后的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需要实时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应急监测全过程应在事发、事中和事后等不同阶段予以体现,但各个阶段的监测频次需要依据突发污染事件的类型而定。

4.3 优化环境监测储备

4.3.1监测人员技术储备

监测人员除掌握一般监测技术外,还应熟知应急监测知识,各类潜在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特性知识,掌握崇州市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工作程序和已有的应急监测作业指导书,并掌握必备的人身防护知识。

4.3.2监测物资储备

监测物资储备包括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器皿、防护装备,以及存放应急专用物资的场所。对于低质易耗品要设立专用储备柜保存备用,并贴上应急监测专用封条和定期清洗、更换。

4.3.3资料储备

建立应急监测资料库,包括文字资料和计算机库,储备应急监测时需要的标准、方法、应急监测预案、作业指导书,以及历年应急监测的资料汇总,供应急监测时备查,同时建立市潜在事故污染源分布数据库。

4.3.4专家库的建立

建立和健全环境应急监测专家库,以备不时之需。专家库应由在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地球化学、生物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给排水工程、应急管理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及有关人员组成。专家库的专家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参与研究分析现场监测数据和有关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或建议,以此将危害减至最小。

4.4 加强环境监测中的分析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的分析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把监测分析的误差控制在允许的限度内,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使环境监测数据合理、可靠。

4.5 加强对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督检查

建立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体系和危险源、危险区域管理制度,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机制,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对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督检查。

4.6 建立专业监测和社会监测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监测体系

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建立专业监测和社会监测相结合的突发环境事件监测体系,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监测制度,规范信息的获取、报送、分析、格式和程序;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各行业(领域)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明确专职或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4.7 加强环境监测人员培训提高整体监测能力

以建设“学习型监测站”为向导,全站(每个岗位)、全程(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全员(所有人员)终身自觉主动学习,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强化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环境监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全体职工的全面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数据质量,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是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强化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措施,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彭刚华,梁富生,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2).

[2] 连兵,崔永峰.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研究[J].北京:中国环境监测,2010,4.

[3] 宋献光,杜惠文.环境应急监测的案例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35(1) :11~ 13.

[4] 朱易春,张光明,李爽,刘芳.水库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分析[J].人民长江,2010,(10)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出来,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生活环境,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2011年通化县被吉林省环保厅列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县,县政府高度重视,于2011年提出“继续提升全县农村环境质量”的工作目标。通化县大泉源乡被确立为环境连片整治示范乡镇,在整体推进过程中,该乡镇的环境建设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值得推广。

1.示范区概况

1.1 基本情况

通化县大泉源乡位于吉林省通化县西南部,幅员面积3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10公顷,林地面积22374公顷,总人口24408人,首批整治共15个行政村。

1.2 区域优势分析

大泉源乡东邻江甸镇,南邻集安市,西接桓仁县,北连快大茂镇。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鹤大线201国道从北部经乡政府驻地穿过,道路总里程89公里。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该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3 社会经济状况

示范区15个村经济基础稳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凭借着区域和资源优势,全乡社会总产值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1.3.1 农业科技状况

2011年,全年举办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35次,印发科技资料6300份,并建立示范户档案。开展配方施肥、玉米品种对比试验,并在全乡推广。目前全乡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260公顷。

1.3.2 林业工作

近年来,林业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截止2011年,大泉源乡林地面积达到22978公顷,四旁绿化共植绿化树30930株,区域内植被较为茂盛,森林覆盖率达到65.8%。

1.3.3 畜牧业生产

全乡规模化猪养殖21户,黄牛养殖12户,羊养殖27户,蛋鸡养殖5户,肉鸡1户,鹿、貂特种养殖也有发展。

2.拟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

2.1 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是水源地保护措施不完善。水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直接影响居民的饮水安全,给村民饮用水安全带来威胁,村庄水源保护迫在眉睫。

二是村民日常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处理、清运。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随意堆放和倾倒,垃圾随地表径流进入村周边水塘、农田或随风迁徙落入水体、土壤,从而造成水体及土壤污染。每逢夏秋季节臭气熏天,不仅使空气质量下降,而且滋生的蚊蝇极易造成传染疾病的传播,严重污染环境,危害群众的身心健康。垃圾清扫难、运输难、处理难是困扰农村坏境卫生管理的一大难题,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一些基本设施的配套建设亟待解决。

三是畜、禽养殖粪便污染不能有效处理。全乡规模化养殖户均未设置粪便集中收集、处理设施,致使畜禽粪便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合理利用随意排放,而大多农户养殖均为散养,致使粪便随地可见,造成环境脏乱,牲畜粪便溢流渗漏严重。

2.2 主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是人口增加迅速,居住地密集,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总量日益增大;二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大部分村屯没有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粪便集中收集处理设施;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四是,群众环境意识薄弱,未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秩序和生活习惯,导致自身生活环境受污染日渐加剧。

3.连片整治措施和预期环保目标

3.1 整治措施

3.1.1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

一是建设防护栏,在水源四周畜禽易通过的地方设置防护栏,防止畜禽破坏水源地,禁止在周边地区放牧污染水源。二是在水源地设置警示牌,警告村民注意防护。对水源地周边的生活垃圾严格管理,禁止随意倾倒。三是在水源地建井房,防止扬尘污染及有毒有害物质侵入水源。四是加大宣传力度,科学种田,提倡生态农业,倡导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水源地周边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建议多使用农家肥,采取生物防治措施,以减轻农药化肥对水源的污染。五是加大水源地周边的绿化,涵养水源,防止雨季地面径流,污染水体。

3.1.2 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在全乡建设面积为18000平方米的防渗人工湿地,将全乡居民生活污水引入人工湿地统一处理,并在湿地内种植芦苇、香蒲、莲花等植物,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三种作用净化污水。

3.1.3 生活垃圾处理措施

主要采用“户分类、村收集、村转运、乡处理”的乡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进行生活垃圾处理。首先,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环境意识,对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分类放置,再由村统一组织收集至垃圾分类间,由乡政府组织运输到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

3.1.4 畜禽养殖污染处理

目前,全乡大部分规模化养殖业户,虽采取集约化管理,但科学管理水平较低,环保意识淡薄,未建成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而绝大部分养殖户都采取粗放管理,这既浪费了大量的有机肥资源,也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周边的环境质量,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针对以上情况,乡村各级管理部门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及科技上的投入,并组织环保、农业、畜牧等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倡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一体化,鼓励规模化养殖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建“四位一体”(即畜禽舍、温室、沼气池、厕所一体化)能源工程,配备质高价廉的有机肥及污水处理设备等,以逐步减轻和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要求大量农户改散养为舍室圈养,并在各村设置防污粪便堆肥场,对畜禽类产生的粪便、尿液统一收集处理,并做农肥还田。

3.2 预期环保目标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到位后,村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

(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点清运及时到位,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4)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到位,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用于还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4.项目建设内容

该项工作由县环保部门牵头,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相关业务部门积极配合,协同开展。项目进展情况如下:

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之前,聘请专家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环境影响评价、可研报告及施工设计的编审工作。

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完成了土建施工、设备购置及安装调试。

示范区受益总人口达16806人,建设简易标准房43个,水源防护栏5160米,警示牌43个;垃圾分类间15座,分类垃圾池92个,垃圾箱230个;堆肥场面积7600平方米;人工湿地18000平方米;“四位一体”能源工程15套。设备包括小解放23台,铲车15辆,垃圾运输车15辆,干湿粉粹机15辆。

2012年11月,项目完工经过全面验收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通化县县志.

第8篇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

结语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