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工程专业课

化学工程专业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7 15:03: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工程专业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工程专业课

第1篇

关键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化学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工程专业成立于196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化学工程专业之一。1999年我国大学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原多个化工类专业(含电化学工程)统一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但各大学中的该专业侧重方向与特色不同。我校保留了原来的“电化学工程”方向与特色,并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面对宽口径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既要开设核心化工课程又要保持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2008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为“化学工艺”与“电化学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对“化学工艺”专业方向的学生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构建化工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而对于“电化学工程”方向,探索以满足专业规范中核心知识要求为前提,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通过以知识点为标准(不拘泥于课程名称)协调专业规范要求与专业方向的关系,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2012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在系统地分析总结前期实践效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培养方案。本文重点介绍了我们构建与“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对应的课程体系的一些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面向国家需求的专业特色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是特色专业的灵魂,特色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首先,专业特色的定位要以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累为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电化学工程”方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深厚积累,培养了大批我国电化学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20世纪80年代,本专业王纪三教授的“发泡镍电极”技术,带动了我国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胡信国教授的“一步法无氰电镀铜”工艺引领了电镀行业降低污染的技术革命,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当前,传统石化类资源的日趋紧张及环境污染压力,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研发新型能源与电镀清洁生产新工艺,是国家能源、环境的重大战略需求,特色专业责无旁贷要担当起此方面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认为,特色定位不能脱离化工领域及化工学科,要根据国家对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和教学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进行定位。基于此,哈工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方向确定为化学电源和电化学表面处理,与电池及电镀行业对应。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较高的科学素养;(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最新的发展动态;(4)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具有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产品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6)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基于专业特色的内涵和建设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

专业特色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优于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独特、稳定和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开展专业特色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对国内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核心内容,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完成特色型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体系构建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明确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进而设置相应课程,形成结构合理能满足专业特色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满足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宽基础与专业特色的关系,注重理学基础教育,既要满足特色的要求,又要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知识和视野,使学生在科学基础、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同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坚持在满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前提下彰显专业特色的原则。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以知识点为标准,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应以学生为本,不但要有与专业特色要求知识结构对应的课程体系,还要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与专业规范完全对应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本专业方向学生的自主选修。同时注意设置反映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和学科发展的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单独设置与实践教学及创新意识培养对应的课程,注重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与相互补充。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及时将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我校的强势科研力量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设置产学结合与创新类课程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4.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的原则。保证学生四年外语不断线。在通识教育阶段基础上,参照国外同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建设系列化专业教育双语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能没有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规范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与规定,我们不能背离专业规范中的基本要求去追求所谓的专业特色,遵循专业规范而不拘泥于规范的专业特色才能日益彰显。专业特色总体上呈现多样性特征,而专业规范体现了统一性的特征,专业规范中的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核心知识领域等质量要求标准是统一的,这是专业本身具有的特征。要协调好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来彰显专业特色。我们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中要求的知识点为标准,围绕“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基本做法如下:

1.在通识教育方面,强化数理基础,数学类课程278学时、物理课程177学时,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课177学时,公共外语课200学时(前两学年完成公共外语课后,大三开设双语课有“化工热力学”、“电化学测量”等,大四开设“表面工程”、“新型化学电源”、“电动车能源系统”双语课,保证四年外语不断线),还设有文化素质讲座、全校任选课等;针对行业、学科发展的需求,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点不重复介绍来压缩相应课程的学时,设置与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对应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为拓宽专业基础,将“工程制图基础”、“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工综合实验”、“专业导论课”、“化工安全概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综合实验”、“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概论”、“无机材料制备方法”等定为学科基础课。按教学目标重组突出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体系,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测量”、“化学电源工艺学”、“电镀工艺学”10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

2.以知识点为标准,通过必修与限选课来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电镀车间设计”、“化学电源设计”为实践类必修课,同时设有“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选修课,以此涵盖化工设计的知识点;“化学反应工程”与“电化学反应工程”2门课限定为至少二选一,另外在10门专业主干课程中,包含了电极过程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内容,满足了反应工程知识点的要求。我们增加了选修课门数,并以知识点不重复介绍为原则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设置了“结构化学”、“化工设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分离工程”等化学、化工类课程及“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使学生具备专业规范要求的化工知识体系,为有志于在化工行业就业及出国、考取外校研究生的学生打好基础;第二类是设置了“新型化学电源”、“固体电化学基础”、“电动车能源系统”、“绿色能源”、“电极材料结构表征”等课程,供希望从事电池行业的学生选修;第三类是设置了“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电化学加工技术”、“涂装技术”等课程,供准备从事电镀行业的学生选修。从知识点看,既满足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的要求,又构建了适合专业特色的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就业要求,还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发挥学科优势,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本专业依托的哈工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12年哈工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进入全国评估前八名。多年来面向国家、国防重大需求,形成了本学科的优势特色。在应用电化学方向上,产学研特色突出,多项原创性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效益。与本专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教学合作关系的企业有十几家,为产学结合的学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化工学科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科研、教学硬件大平台,为学生的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软硬件方面,对电化学工程的专业特色方向建设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另外,本专业正在逐步加大科研设备和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较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专业实验内容上,鼓励教师将适合于实验教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更新为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在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对于基本技能、方法类实验,与四大化学相关的实验课为132学时、与化工基础相关实验72学时,与专业方向对应的实验课100学时。特色专业是面向行业培养人才,在产学结合上,设置“国内外专家讲学”学科基础课,还要求讲授专业课的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科研思路。专业定期从合作企业中邀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或讲座,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本科教学活动;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设置了“大一年度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实验课”、“创新研修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2个学分,可通过选修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知识竞赛、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获得。

自1999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我们围绕协调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上,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与探索,构建了面向国家需求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我们今后要为实现培养具有前瞻性、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人才的目标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祖平. 以专业特色建设促专业发展——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2(3):104-106.

[2] 周嘉,蒋玉龙,任俊彦等.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专业特色的挖掘与拓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2(4):35-36,60.

[3] 张灵,禹奇才,张俊平. 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28-30.

[4] 徐定华,关勤,楼盛华. 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5] 杨新海,徐宗宁,付保川等. 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17-19.

第2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化工专业;实践导向

0引言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和生化等专业的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物理化学”课程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手段来解决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在化学变化中所遵循的规律.物理化学是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理科、工科化学系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内容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1-2],同时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小,造成学习的畏惧感,学习效果不理想.鉴于物理化学在化工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尤其对后面要学习的“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和“催化原理”等课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物理化学”课程的建设对高质量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多年来,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课程组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完成“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验收工作,成效显著.“物理化学”课程团队被遴选为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实践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侧重工程实践导向

相比而言,我校开设化工专业的历史较短,所用物理化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我校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傅献彩等编写)教材,以相应的《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孙德坤和沈文霞等编写)作为学生的指导资料.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也积极拓展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化工实践过程联系不密切的矛盾.但随着我校化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继续使用偏重理论教学的物理化学教材显然不合时宜.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契机,基于实践导向的新教材的选用成为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2014开始,精选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五版)[3]工科教材作为我校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天津大学编写的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增加许多与实际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点,如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二组分液体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和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以及多相化学反应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科思维的养成.另外,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将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和电解与极化作用3部分内容合并为电化学,将化学动力学基础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合并为化学动力学,既优化教学内容,又适当降低理论深度,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实践视野.本教材在我院近几年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学生良好的反响.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对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注重通过演示与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验现象对接实践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直接关系[4],更好地突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除讲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还注重把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科研体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物理化学在生活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加快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5].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实例说明理论

由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相连,所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物理化学内容抽象、公式多而杂,在课堂讲授中要更加注重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理论内容,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讲授界面现象中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时,用他们所熟悉的人工降雨和暴沸现象来说明开尔文公式,只有水蒸汽液化凝结成新相小液滴(凸液面),小液滴逐渐长大才能从天上落下雨滴.由于新相小液滴刚开始很难形成,即水蒸汽的过饱和蒸气压pr非常大,天空中的水蒸汽气压很难达到pr,因而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提供小液滴形成时的凝聚中心,大幅度降低pr的数值,使雨滴顺利形成.同理,液体受热气化形成新相小气泡(凹液面),小气泡逐渐长大才能从液体里逸出,但新相小气泡开始很难形成,即液体过热也不沸腾,是因为液体中的小气泡压力很小达不到外界大气压的数值,因而需要向液体中加入实验中常用的沸石(孔中含空气)增加初始小气泡的大小,使气泡压力很快达到外界大气压值,保证气体从液体中顺利逸出,避免形成过热液体,引起事故.总之,利用具体实例讲授比较抽象的物理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激发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潜能.

3多方位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动脑与动手能力

伴随着物理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将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反应热的形成,如果不能及时地移除多余的热量导致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将对化工生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测量与调控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温度计(如玻璃温度计、贝克曼温度计、热电偶等)用于测量反应体系的温度.作为温差测量的贝克曼温度计,广泛应用在恒温槽的组装和性能测试、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实验中.由于精密电子温度测量仪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贝克曼温度计在实验中的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它仍可以作为一种简便的辅助仪器使用.另外,温度效应常常在实验中有所体现.如醋酸-水-氯仿三组分系统的相图绘制实验,其成败与温度的关系比较密切.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也并不清楚隐含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温度影响到各组分间的溶解度,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无法观察到明显的浑浊现象,导致不能很好地判定滴定终点.因此,如果能够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相图,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萃取过程,理解相图中物系点和相点的概念,对于化工产品分离条件的筛选起到良好地指导作用.其他的实验项目,例如: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温度的影响均不可忽视.

合理的安排实验是保证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的前提.但由于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较多,普遍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循环的方式开展实验.如果物理化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同一学期开设,在循环实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早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则显得非常被动,对实验理论一知半解,造成他们更多地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只动手、缺乏动脑,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将实验课的开出时间较理论课程滞后一学期,先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再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试讲实验内容、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依托我校的安徽省化学工程实训中心,还可以进一步开设与物理化学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4结语

通过对我校化工专业本科生“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结果,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才能提高学生利用物理化学原理知识综合解决化工实践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玉成,杜金艳.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5,43(2):161-162.

[2]胡碧茹,吴文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2):113-115.

[3]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 轻化工程 化工原理 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是轻化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主干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1],[2]。从基础理论、设备构造、设计方法工程操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我校为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化工原理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轻化工程准确实施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及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在轻化工业实际生产操作过程中工艺设计、选型配套、参数优化的能力,这是轻化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习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高素质、创新型轻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符合,已经成为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我根据教授轻化工程专业化工原理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化工原理教材的内容一般包含了化工过程中所有的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流体输送设备、非均相物系的分离、蒸馏、吸收、干燥等。轻化工程是染整科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轻化工业就是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天然资源及产品作为原材料,加工成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3],[4]。不同轻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使用各种物理加工过程,根据他们的操作原理,可以归结为数个应用广泛的基本操作过程,如流体输送、搅拌、沉降、过滤、热交换、制冷、蒸发、结晶、吸收、蒸馏、粉碎、乳化萃取、吸附、干燥等。

化工原理课程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轻化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来进行,同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社会需求。针对轻化工程专业,重新修订化工原理教学大纲,确定不同于化工、环境、制药等其他专业的学时、教学深度和进度,按考教分离的要求建立试题库,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不结合轻化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单元操作都讲授给学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结合轻化工程专业特点,将课程的内容大幅度精简,突出重点,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在轻化工业中应用较多的蒸馏、传热等单元操作。因受学时、教材容量的限制,不可能要求教材或一门课都能及时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和科技前沿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新型单元操作选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膜分离、吸附、超临界萃取、分子精馏等新兴单元操作的基础知识,以及化工领域一些新的单元操作过程开发、设备开发方面的科技成果,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及前景,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工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学生学完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性课的学习和培养专业兴趣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仅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粉笔、黑板、语言来表达化工单元操作中大量的化工设备及各种化工机械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在设备中所发生的物理变化过程和各种操作状态太过抽象,比较困难,教学效果受到限制,对未接触过化工生产实际的学生来说,难以对设备及操作等现象有很好的感官认识,大多只能停留在对静态画面的粗略想象上,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为改变这一局面,我们采用了多媒体动态模拟教学,将课程涉及的所有章节从单元操作的工艺流程到典型设备的结构和操作全部实行多媒体动态模拟教学。以基于计算机的视、听媒体为特征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能产生、集成、存储信息,运用多媒体灵活、方便,而且视听效果特别好,能把复杂、生硬的教学信息转化成对学生的感官最具有效刺激的、易于接受和形象生动的信号。这种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5],[6]。

3.引用生产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工原理学习过程中,除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之外,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我们结合轻化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大量穿插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一种印染助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料投料搅拌反应过滤分离提纯产品。这些工序涵盖的单元操作和基本知识贯穿了化工原理的大部分内容,如流体的输送、过滤等单元操作涉及流体力学基础,浓缩、干燥、结晶等,单元操作中热量、水分的传递也都涉及课本中的传热、传质学基础等。在讲解干燥这一单元操作时,可以通过列举衣物固色工艺过程,加深学生对干燥概念、干燥原理的理解。因此,灵活结合生产应用实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强化了教学效果,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工程能力的培养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学科,实习、实验是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7],[8]。学生的认识实习是在学习化工原理课程之前进行的,以了解某个产品的生产工艺为主。此时学生对化工的认识几乎为零,实习回来后对单元操作及设备认识并不深。2011年学校采用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轻化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安排在化工原理课结束后进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重点观察单元操作设备,以及它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厂的实际装置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为后续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化工原理实验属工程实验,直观展现了各单元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和形成工程观念。轻化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实验课单独设课、单独考核,改变了实验课的从属地位。在这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能更有效地学到更多工程实验方面的原理及测试手段,可以发现复杂的真实设备与工艺过程同描述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改革了原有实验教学仅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握操作技术和依附于理论课的情况,开设了设计型、研究型和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备采用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引入先进的测试手段和数据处理技术;实验室开放,除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还为对化工原理实验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晓婷.关于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的研究[J].高等教育在线,2011,(4):145-147.

[2]陈丹云,何建英,刘勇,邹雪艳,李明静.化工原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四川化工,2011,14,(2):48-50.

[3]胡芳,赵欣,祖彬,吴学栋,王忠良,孙聆芳.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纺织,2011,(3):29-31.

[4]侯庚喜,姚丽华,李旭.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9,(3):43-45.

[5]李梅.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1,39,(7):166-167.

[6]穆飞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J].广州化工,2010,37,(11):196-198.

第4篇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地利用起来。它不但能够与网络联系在一起,提供大量的信息,生动形象的教学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对于教师来说,为了能够通过多媒体将更多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软件应用能力,只有将课堂授课所需要的表格在屏幕上进行展现,针对工艺流程图可以做出动态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大量的抽象信息都可以利用生动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软件应用水平以及网络技术水平,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现在的化工专业的英语学习课时,还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因此需要学校在课时的安排上进行合理的调节,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必要的措施:

(1)英语学科化。化学工程专业存在着很多的专业术语,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平常学习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将这些学科术语的英文表达及时地教授给学生,这样就能够为其储备必要的词汇量,在其进行专业阅读的时候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鼓励阅读原版教材。虽然说我国现在的教材编写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化工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快,教材编写难以跟上其更新速度。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加前沿的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原版教材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和深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来制定。

三、使用计算机软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很多教学行为都可以用计算机来代替,现在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很快,在化学工程专业总往往存在大量的计算,而这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已经发展起来,利用软件的完成时间与以往的传统方式相比是天壤之别。因此只有学会相关软件,才能从庞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四、学会文献的检索运用

随着化学工程领域的发展,相关文献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基于此,学生应该掌握必要的文献检索能力,这样才能及时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常用的检索工具,并为其介绍这些文献的利用方式,这样才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水平。

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化学工艺专业;职业能力;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47-02

【作者简介】沈新安,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221116)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制药技术专业教学和有机化工研究。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中职教育之后的预期结果所做的一种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是中职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基本指标,是管理与评价中职教育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省教育厅职教处、省教科院职教所组织相关专家开发了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化学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化工电气及仪表”三门专业平台课程的课程标准,对中职化学工艺专业规范教学管理、教材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标准主要核心内容的解读

课标开发团队首先在全省27家化工企业进行调查,确定用人单位对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实际需求,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和课程骨干教师多方参与,共同论证,形成三门平台课程的课程标准(试行)。化学工艺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基本框架主要由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及编制说明组成。

(一)课程性质

依据“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表确定课程地位,尽量明确前导、后续课程,明确课程任务和作用,“化学基础”等三门课程均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及基本职业素养的养成”。如“化工单元操作”的课程性质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化学基础”“化工制图”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常见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工程观点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养成规范操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职业素养,为学习“化工工艺”“化工生产DCS仿真实训”等其他专业课程及获得化工总控工等职业资格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及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和规律,确定课程目标。其次,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最后,课程内容以模块为基础设计学习单元,结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融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化工总控工等岗位工作流程为依据,序化学习任务。如“化学基础”课程精选学生发展和专业学习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确定课程内容,组成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基础实验技术四大模块,下设11个知识学习单元和10个实验技术学习单元。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经验及岗位工作的联系,反映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相互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化学工艺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合理设置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三)课程目标

在确定课程总目标后,结合课程特点,明确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要求,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实践素养、发展素养、安全素养、职业素养等。

以“化学基础”课程为例,其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目标要求如下:第一,要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鉴别方法、重要有机物的官能团特性和官能团间相互转化的规律;第二,能进行基本化学计算,能正确理解基础化学涉及的相关概念、方法原理及实验现象的特征、形成原因;第三,能借助工具书及有关文献资料获取相关化学数据;第四,掌握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第五,能综合应用化学原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职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第六,养成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形成安全、环保的职业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与要求主要来源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核心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并进一步调整、序化教学内容,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如“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的安排,企业对本专业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要求较多,在课程标准中以项目教学的方式呈现,放弃纯理论性质的验证实验,集中有限的实践教学课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对传统“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大胆改革,降低部分纯理论知识要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化学基础”“化工电气及仪表”课程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和要求采用模块化课程的格式。“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是以化工单元操作为主线,根据典型工作设计学习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典型产品的生产流程为参考,序化学习任务。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和要求采用项目课程的格式。

二、实施建议

化学工艺专业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学生在从事化工总控工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是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与传统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本次开发的化学工艺专业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对教师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学观。站在专业需要的角度,把握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所需要经历的过程,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工作实际,将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了解专业、通晓专业,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自如,在不经意间渗透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6篇

关键词:电工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技工学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0-0194-02

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是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已制约了中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改革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技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一体化教学正在逐渐被推广运用。所谓一体化教学也称模块化教学,是指理论知识和实操按项目或单元进行教学,使理论知识和实操有机结合,理论课的教学针对性强,而实操的目的明确,使学生学理论课时容易接受,进行实操时容易上手,相辅相成。

一、目前中技电工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技电工教学一直将理论课和实习作为两个不同的环节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到实习阶段,又要重新给学生讲解,使教学重复,浪费了实操课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不但使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针对目前中技的具体情况及特点,对部分乃至所有专业课实施一体化教学,是技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故此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内容

我们要实施的模块化教学,就是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将该专业课按项目分模块,理论教学围绕实操的具体项目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分析。而实操成为该课程的重点,这样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有较大的帮助,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对于电工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分模块

对于电工教材内容要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重点知识要重点安排。以《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为例,可分成四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安装、检测与维修,该模块是本课程的基础,常用低压电器的正确使用及基本排故方法,是后面控制线路安装及故障维修的基础;第二大模块是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该模块主要有一些如自锁,联锁,正反转,降压启动,位置控制及顺序控制等基本控制线路,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控制线路,就能通过不同的组合,完成各种复杂的控制,因此,该模块既要求学生掌握各基本控制线路,也要求学生能掌握各基本控制线路进行不同组合的要领,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大模块是实际生产机械的控制线路,作为控制线路的应用实例,可结合电工上岗证和电工等级证的要求,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车床、摇臂钻床及万能铣床等几个线路;第四大模块是变频调速系统,该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通用变频器的基础知识和控制原理,学会选用,安装与调试,并能进行简单的维护。除了书本的内容外,结合实际应用,在该模块中还补充了一定的具有现代工业控制特点的实例。

以上的模块,还可根据教学班的具体情况进行增减,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二)理论知识的配备

由于模块的划分是以实操项目为依据,因此在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可能会对以往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一定的调整和增补。我们可根据模块特点及要求,对各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设置,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要使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应变能力成为本课程的中心。任课教师根据模块项目的特点及相关知识的配备,就可以对各模块的内容进行组织及准备。

(三)对师资的要求

对一体化教师的要求与以往对教师的要求不同。目前技校多数教师仍是传统技校教师的编制模式,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分工明确,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一体化教师不单要具有理论教师的素质还要有指导学生实习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既要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还要有理论教学的技巧,更要有实际生产的经验,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面的能力培养是关键。理论教师没有生产经验和实习教师不具备理论课教学的能力都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所以学校的师资转型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教学安排及实际操作

一体化的教学中,由于各模块的教学需穿行,就必须有严密的教学安排,只要有一环节出错,就有可能造成教学的混乱。一体化教学中由于理论课不可能连续上,实习课不可能分开进行,就给教学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考虑到电工专业的其他专业课都基本安排在同一学期上,配合其他专业课的模块教学,可以相互调整。总之,各专业课只有同时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学的安排才有可能调配得当。一体化教学安排所涉及的面比较广,需要各部门、各位教师的不断探讨和完善。

三、结语

完全实现各专业一体化教学就目前具体情况来看困难很大,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在部分专业课程中已经开始运用一体化教学了,虽然实施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效果是显著的,学生把电工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专业综合能力,更好地实现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能够解决生产企业中实际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操作水平的合格维修电工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劳动部培训司组织.维修电工生产实习[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学科;科学;专业;方向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ity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city planning to develop more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is to strengthen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ity planning special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by the city development process for the practice of city planning must strengthe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riefly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scien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Keywords: city planning; present situation; subject; science; professional ;direction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话题的兴趣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践出现了重大转机,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术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专业建设的认识与探究也在不断深入,对于推进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密切相关,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发展、相互协调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导致该学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发展和一个城市的建设方向,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城市规划实践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和发展机会。

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步骤不协调

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城市规划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向多方向多领域发展趋势渗透,这种综合式的发展往往使得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与之不相应,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对城市规划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探究也引发了规划专业人员对于专业建设定位的思考,并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还没有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有待深入研究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方面的理论空白是我国城市规划长期以来对各个学科知识综合却不适用的现象,应该要在大力强调城市规划学科拓展的同时,科学地对各个学科的空间属性进行探究并使其交叉领域知识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向导,如与城市社会学等相互渗透。所不同的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应始终以空间为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城市规划领域更应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城市规划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平衡,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革新进取,从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方略。

3、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的价值观等问题更应受重视

当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涉及到经济和政策领域后,规划工作往往会遭遇价值判断困惑之类的问题。如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规划,人们应如何权衡公平与效率?主张公平的人认为规划应该以社会的长期有效运行为依托。但对于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的现实情况看,这种理念很难充分贯彻。但是若把效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则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将大打折扣,其存在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因此,那些主张效率的观点的人们希望改革传统的规划理念,将经济学理论等融入到城市规划实践与专业建设中来,使之更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并被地方政府所接纳。

二、 推进城市规划科学化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对策

1、 注重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

城市规划专业建设在我国起步晚,并且许多学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都存在许多问题。况且,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体系还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来完成对规划办学质量的认证,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统一的体制。而专业评估制度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国外的认证制度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管理刻不容缓。只有全方位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效率。

2、 明确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办学方向并呈现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深入,使得城市规划的教育事业有了空前发展并呈现出它的特色。探究国情,我国的城市规划是在公有制的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在城市规划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来自建筑学学科,将城市规划当作设计的办学理念早已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工程领域的知识和建筑学知识对于城市规划同样非常重要。所以,相对于有较好设计学科基础的高等院校,有经济地理背景的规划可突出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并可以延伸至社区发展的领域,将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呈现不同的办学特色。

三、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具体实践

1、城市规划科学化应增强规划意识

城市规划科学化建设应在规划过程中增强规划意识,树立科学的规划意识。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应树立整体观念和总体意识,把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与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融为一体,树立全方位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意识,把宏观城市规划与微观城市规划,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交通、通讯等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因素,确保城市规划科学化具有具体的实践方向。

2、城市规划科学化应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城市规划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把城市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第一要素。城市规划应紧密围绕城市发展整体大局来开展,而不能只强调理论规划而不顾具体实际。目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政策形势持续变化,城市规划要建立灵活机制,保持调整余地,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才是科学城市规划的认真负责态度。

四、结语

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应建立在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和相应知识的积累之上。城市规划新的理论、新的理念和新的经验层出不穷,城市规划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另外,由于城市规划本身的综合性和广泛性特点,对规划工作者的知识经验要求较高,需要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多学科。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应建立在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丰富充实的知识积累之上,为城市建设实施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除了理论知识的完善,还应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先进的理论模式建立更科学合理地城市,发挥城市规划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立,肖伟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动态规划布局方法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胡娜;论城市规划的价值理念与生态城市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章光日;关于新城开发热的冷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1期

第8篇

助推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让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

性强的技术人才吧!

一、教学改革要综合考虑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主要包括电工学、电气控制、电力系统安装与维护、电机学四个部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因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基础性强、知识涉及面广的专业,因此也使得它与其他基础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成为必然。例如,“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与“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机电一体化”学科。现已形成以“机械”为主体、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学科的产生实际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

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合。

二、教学改革要考虑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由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在电气工程、电力电子、信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能得心应手地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中的任何实际问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机器运行效率,而提高效

率的关键在于电力系统运行和维护的技术水平,从而达到运行的

科学性和可靠性。社会对工作岗位的需求使得强、弱电结合成为必然趋势,随即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运而生。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来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要注重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改革,不仅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学生素质的提高重点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教学改革不仅要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指导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评价中要把“卷面成绩”“实训操作”“道德评价”“行为规范”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成绩作为推荐学生就业的依据。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平时学习中就格外用心,在提高“技能”的同时更注重“成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理论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