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的教学方法

地理的教学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7 15:03: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的教学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的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一、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多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绘图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地理图像的运用,通过阅读、合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读图: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便于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用图:引导学生读图不是说顺手拈来,越多越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考虑怎么使用地图才以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绘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绘制简化图,有利于学生对图的记忆和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和四大洋”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让学生同时记住它们的名称、分布和形状不太容易,而这一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了首先读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绘制简单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填图的方法。这样首先通过读图进行观察比较,再通过绘图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形状。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要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很有必要性。

1、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一节的教学中,我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地图有哪三个基本要素这一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想的正确答案,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指向标、图例”,这是他们从教材13页地图中得到的答案,这时候如果我简单地作一个纠正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不解,于是,我让他们自己从教材的文字叙述中获取正确答案,再提问“指向标是属于哪一个要素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又可加深印象。

在面对这种难度的知识点学习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得出正确答案,这时,如果老师直接说出正确答案教学效率不一定高,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采用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纠正、自我评价的办法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导到一定高度,而且还拓展了教师思维,提高应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置有效提问。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擅于寻找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中学习五种地形时,在学生读图后提问:在这五种地形中,哪一种地形是贵州没有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可准确回答贵州没有平原,这时就可以将其余四种地形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追问,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贵阳市就是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内,而贵阳到安顺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的丘陵,贵州省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形就是山地,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及差别。

2、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对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有效评价的必要性不亚于设置课堂有效提问,有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答案的正确与否,优点和不足有一个较为的准确认识,对其准确掌握所学地理知识及下一步的学习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如果教师擅长从学生的答案中去寻找闪光点进行及时肯定的话,也能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

第2篇

图;对比;练习;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6―0070―01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一直处于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很不令人满意。因此,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以爱的氛围为地理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坚定不移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出现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1.自学达标法

地理教材中有不少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对于这些地理知识,教师可让学生自学教材达到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学生自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提纲或适当的练习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读图分析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突出的特点。在地理教材中,地图和图示有很多,并且形式多种多样,其知识容量很大。因此,让学生通过读图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最佳途径。例如:

(1)通过一个地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获得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可以知道这个地区的地势地形特点,还可以通过读图,知道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会读这种图,就可以形成一个地区的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其观察、分析能力。

(2)气温分布曲线、降水分布直方图是学习气候知识的一种直方图。学生通过读图,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降水的季节分配等知识,总结出该地的气候特征。学生学会了看这种图,就具备了一种学习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3.对比达标法

对于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如,地理区域的地理知识,运用对比达标法进行讲授或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比较相关的概念、地理事物的异同,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使学生能较透彻地理解某些地理知识。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南方的地区”时,教师可将南方地区同北方地区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到南方地区降水比北方地区多、雨季比北方地区长,因而河汊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有“鱼米之乡”的称谓等知识。通过比较,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北方的地理知识,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4.活动练习达标法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任务,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果再加上适量、恰当的练习作补充,就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5.纵向迁移达标法

进行地理教学,一是要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二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时,要指导学生善于联系旧知识去学习、理解新知识,即把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这样既可以利用旧知识学到新知识,反过来又通过新知识理解旧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要由原有能力迁移扩展到新的能力。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了以下两点:

(1)在对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时,指导学生根据一条线索归纳互相联系的有关知识。如,由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及季节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有关气候的成因,这些知识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在讲授每一项时都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迁移联系。

第3篇

关键词: 地理课堂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课堂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现在还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最后未能接受高层次教育,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使他们一旦走入社会,就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一、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发展状况对如何发展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是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多,而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少;研究个人的教学经验多,而进行教学科学实验的少;分散的零星的专题研究多,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少。运用传统教学法,教师的学问要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的知识也只是教师自认为要传授学生知识的较少部分,这当中是授受关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抄笔记,学生记笔记,教师考笔记,学生答笔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像灌水瓶一样向学生灌注,像北京的填鸭一样,形成地理教学八股。在传统教学中虽不断有新的教学方法出现,什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但都没有脱离教师提出问题、设疑、并通过讲述解决问题的模式,最终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效果相差甚远。

二、适合地理课堂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种方法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一)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四)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老师引导的学生自我表现法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就需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三、地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教育的过程应是灵活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为完成限定的教材而教学。教学活动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地理知识兴趣、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比较充裕的时间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学习,特别是读图填图训练、发言讨论。让学生有学和做的充裕时间,在一定的宽松条件下学习。

也许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讲述的内容减少了,但学生更多地获得了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培养和地理求知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于他们今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2]闫承利.课堂教学的策略、模式与艺术[J].教育研究,2001,(04).

第4篇

1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较为陈旧

由于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对地理学科知识较为忽视,在课堂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了厌学情绪,不能够主动的学习,对整体课堂效率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不断扩展,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有所改变,但是由于没有真正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的根本,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教师对学生的地理成绩并不是十分关注,给教学笼罩了一层阴影。

1.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缺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往往依靠单一的教学方式,即在课堂中运用板书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听讲、记笔记、做习题。甚至一些教师在上课中,对学生是否掌握、能否赶上教学进度漠不关心,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一些教师积极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但往往是将原来板书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没有创新,学生主体性得不到提升。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在课堂中需要互动交流,但教师忽视了交流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

2加强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2.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自主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对于教学过程教师需要精心的设计,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同时将学习的目标、重难点列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列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解疑,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课后适当的布置作业,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勇敢的说出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努力。

2.2联系实际,增强学习效果

若学生无法理解地理知识的用途,在学习中兴趣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地理知识巧妙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作用与意义,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能够运用到地理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逐渐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运用的意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运用地理知识,通过上网等渠道搜集地理学知识,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的学习过程,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2.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观察,采用启发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模式,为学生设置更多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情况等,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兴趣小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小组的模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高中生性格特点,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外成立地理兴趣小组,积极探索更大的地理空间。

2.4通过多媒体工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身于饱满的教学情境中,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具有充足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将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展示给学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利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利用多媒体模拟出来,能够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相对于传统的教材+黑板这一简单形式,网络多媒体无疑更能吸引学生。在配高清图的同时,还可以加入文字和音乐,甚至可以直接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有个动态化了解。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引入,能够将复杂的地理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地理形象化,便于学生对地理现象、地质地貌进行进一步观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认识。

2.5引入游戏教学法,提升课堂趣味性

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中设置游戏环节,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当然,教师需要根据地理教学内容,搜集大量的地理素材,在游戏活动中隐含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取知识,体验地理知识的乐趣。

2.6巧设提问,增强师生互动

增强课堂互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升课堂整体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往往会采取任务驱动、设置悬念等方法来实现,比如先提出问题,尽量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如地球是怎么转的?一年为何只分四季?这些现象学生平时都能察觉到,但说不清具体原因。教师再给出一些假设,如“存不存在没有秋天和冬天的地方?”、“地球为什么会这么转?”这些问题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挥想象,最重要的是吊足了他们的胃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阅读教材,上网查找等方式寻找答案。

第5篇

一、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狭义上,生命教育即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可怕的灾难甚至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而,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

例如,针对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中“火山与地震”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为3~6个小组,提前一周左右时间让学生收集关于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前的征兆和来临时的应对措施、危害等资料。上课时先播放经过剪辑的关于火山喷发和大地震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灾害短时间内毁灭家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震撼感,体会生命的脆弱和可贵。接着启发学生找出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和成因,然后分小组介绍之前要求准备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用“2008年5月12日地处汶川大地震区的四川绵阳安县桑枣中学创造零伤亡奇迹的案例——因为学校平时重视了劣质教学楼的加固,坚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紧急疏散演习,因而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发挥了巨大效用”作小结并升华:虽然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但柔弱的生命也是伟大而充满奇迹并值得珍惜的,我们可以用知识努力去守护生命。

二、利用地理灾害教学强化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部分前言第二条“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中阐述到: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区域——涉及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灾害教育可以强化生存教育。

例如,对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气候中“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分别针对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干旱灾害进行自学归纳——六种气候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然后分小组介绍学习成果,这样既对我国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当然,结合2013年初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因雾霾天气造成重度空气污染现象,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什么是PM2.5?什么是PM10?持续而严重的空气污染原因是什么?造成哪些危害?治理空气污染应该怎么办?可以做什么?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灾害?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后面每节课留五分钟时间,在全班分享各小组成果,直到分享完毕。当然,如果是地理教师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以此为主题,唤起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达到在地理灾害学习中生存能力逐步提高之目的。

三、结合地理灾害教学倡导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理解其内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开篇第一部分前言第一条“课程性质”中写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明确了“生活性”是地理课程的五大基本特征之一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地理灾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也为人们认识地理灾害提供了素材,地理灾害教 学用活生生的实例,警示人类居安思危、趋利避害、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丰富生活教育的领域。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标;实践;课堂教学;中学地理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标中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几个基本理念。新的课程改革给广大的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教师带来了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次发展的机遇。所以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几年的教改实践中,有以下的看法:

一、习题式自学

国家地理一般是通过一个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来展示该国的地理概况的。如果每一个国家都一不变地按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逐一学习的话,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如何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呢?我尝试了论文习题式自学法。

1、教师给学生列出一系列问题。教师按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把本节课学生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转化为习题(习题难度要适中、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供学生作阅读自学提纲用。这样,就为学生自学指出了思路,从而降低了自学的难度。

2、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整理阅读笔记。学生带着问题,提纲式地阅读教材文字和图表内容,按自己所掌握的地理思维方法分析教材内容,独立整理阅读笔记。

3、教师巡查并作指导。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层次不一,教师在巡查过程中要对阅读理解相对有疑难的学生进行提示和指导。

4、师生一同修改阅读笔记。请两、三名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把自己的笔记写在黑板上,大家一同讨论并修正其中的错误,最后整理出大家较为完善的阅读笔记。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

随着现代社会的开放、民主思潮的冲击、教育体制的改革,师生关系趋向于一种平等和互补。现在,越来越重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协调发挥。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更好的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呢?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当回“老师”。

1、分组与选材。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派一个代表来参加“小老师讲课比赛”;然后选择一节内容较为浅显、适合学生自学的教材,把它分成几个部分,让几个“小老师”来抽签选择讲课内容。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信心。

2、集体进行备课。选定讲课内容后,利用一星期的时间,由全组同学协助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小老师”设计讲课内容,组内同学共同讨论定讲稿。当学生们为讲授某一问题在图书室里翻阅大量报刊杂志时,他们的资料查找、收集能力得到了提高;当学生们为某个讲课环节讨论时,他们的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锻炼。

3、学生教学生。当“老师”的学生和当“学生”的学生,课堂精神都高度集中,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课堂氛围活跃。

4、教师点评。在学生讲课结束后,师生角色回归,教师对几个“小老师”的教学进行点评:点明问题、更正错误、插缺补漏、总结成绩。这样的教学尝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地发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能力、思考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等;效果甚佳。

三、课堂激发学生热情小环节

心理学研究及教学实践表明:压抑、呆板的学习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碍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被动消极地听讲,吸收率是偏低的。那么,课堂上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1、和老师比赛。在教授中国行政区划时,我一声不吭地在黑板上迅速地画出论文了中国的陆地轮廓,并在相应位置填上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然后扭头一问,“谁能在下节课和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准确的写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速度甚至比我更快?”;……“我!”……一会寂静后,一个响亮的声音出教室后排传来,“水分子”讲话了,“老师,我来!”……果然,下一节课,这位同学很好、很快地在黑板上相应位置写出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我表扬了他,并请他跟其他同学讲解自己如何能快速记忆这些内容。同学们佩服的目光和响亮的掌声,使这位同学开心地笑了。在这之后,班级的纪律得到了改善,这位同学学习地理的热情也提高了,课堂上总能听到他的声音,或认真论文朗读课文或踊跃回答提问。

2、我问你答。在新课学习前(或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针对上节课(或本节课)所学内容自己编道题目来考同学。这样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还对所学知识加深了。

3、“我”给同学批改作业。在课堂上偶尔留点时间让学生拿起红笔,批改其他同学的当堂作业。学生批改作业,在对其他同学的错误答案划上红叉时,给他的记忆更深,更有触动作用;自己的作业哪被同学划上红叉了,怎么被划上这么多红叉,也会促使这位同学今后得更加认真地完成作业、更好地听讲。

4、 “布白”。“布白”原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 一个术语,是指画家有意在画面的某些部位不着笔墨,制造高远幽深、朦胧虚空的视觉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课堂教学作为独特的艺术活动,巧用“布白”手法,同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板书时故意省去关键字词,留下空白让学生补充完整;只绘出地图的大体轮廓和主要地理事物,让学生完成并标注名称;对课堂表现欠佳的个别学生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等。

四、整理知识

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即是采用分类、排列、比较、推理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处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主要方法如下:

1、图文互换。图文互换的方法,就是将某部分知识内容,改用图式表现出来,或是将某图式变换成文字进行叙述。学生通过图文转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在头脑中建立了空间观念。

2、描图说话。地理学发展史证明,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学会运用地图,对初中生来讲,是很重要的。能熟练地运用地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而且,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智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在复习课有时会让学生描一、两幅简单的基础地图(因为课时有限),例如七大洲和四大洋图、中国政区图等,然后要求学生在描好的地图上写一写读图后的发现。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地图意识和阅图能力。

3、记课堂笔记。笔记可以“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头脑中混沌无序的思路变得清晰有序,同时将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日积月累,一定程度上内化为学生自身具备的自学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地理;丰富多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64-02

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是常被忽视的一门学科,但地理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将来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掌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呢?这个问题是摆在中学地理教师面前严峻的任务,我在多年地理教学中,成功摆脱困境的方法是――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学会学习,最终有效地学习。

一、列表比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列表比较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有条理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区别各地理要素的差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列表分析内容简练,条理清晰,记忆更深。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在讲授经纬度知识时,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列表比较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分析,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师生相互配合,列表比较,抓住地理知识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理解深刻,便于记忆,为今后地理读图分析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讨论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要摆脱教师照本宣科、独占讲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又收效甚微。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重中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其次,教师要把握教材,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再次,教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研究性,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否则,或枯燥乏味,学生不知所云,或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达不到教学目的,又浪费教学时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海陆变迁》内容时,趣味性不大,理论性又强,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如坠入云里雾里,无精打采。教师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先提出二种观点:“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和“海陆轮廓是不变的”。然后,根据赞同哪种观点,把学生分成二组,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读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图,各大洲特色动、植物图片,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辩论,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适当引导,水到渠成进行归纳小结,提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观点。

三、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培养,要不露声色,要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潜心研究,创设情景,多运用角色扮演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不同立场的观点,身临其境,主动参与,从浓烈的课堂气氛,愉快的表演活动中,体会学习地理带来的乐趣,真正从扮演的角色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学习人教七年级《人口与人种》一节时,我先让几位学生穿着不同的服装,扮演中国人、日本人、埃塞俄比亚人、英国人、巴西人,站在讲台上,并展示各人种图片,学生猜一猜,他们各属于什么人种?从皮肤、毛发和眼睛方面各有什么特征?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然后,请几位学生各表演一个人种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节目,学生从形象、滑稽的表演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课本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地理教学的思路、方法产生很大影响,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可快速传递地图和资料,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节约地理图表绘制时间,课堂容量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丰富了地理课堂,拓展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世界气候》一节,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和主要气候的特点,图表多,内容繁杂,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多媒体地图,快速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类型的降水量柱状图和温度曲线图,引导学生从降水、气温两方面特点,区别不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然后结合中国实际,回答几种常见的气候类型的特点。

五、课内外实践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深感地理课丰富多彩,对终身发展有用,从而热爱地理课。人教版七年级《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气温的测量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课前布置任务:首先把学生分成四组,确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材料准备:温度计。实验步骤:1、测量一个星期的气温,每天六次――早上(6:00、8:00),中午(12:00、14:00),下午(18:00、20:00)。2、绘制表格,记录测量数据。3、标出一天中最高的气温和最低的气温出现的时间,观察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何规律?4、学习气温的变化规律时,学生展示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并回答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第8篇

一、面向基础、面向全体

所谓面向基础,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习惯交给学生。物理学科教师还应把物理基本规律、基本题型、基本实验、基本作图夯实。直观地说,无论是课堂练习选择还是家庭作业布置,至少要分为“必做”与“选做”两个层次。

所谓面向全体,就是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应关注全体学生的课堂表现,应创造让全体学生机会相对均等的课堂。形象地说,就是教师要“站在讲台授课、走下讲坛指导”。“站在讲台授课”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宜过多地离开讲台,无目标地来回穿梭于学生之中,这样的授课习惯不利于教师目光扫视全体,不利于把握全体学生的听课全局:“走下讲坛指导”是指教师在向学生发出课堂指令的同时,应走下讲坛指导每个学习小组,每位学生个体。教师有责任让每位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关注与指导。

二、明确目标、明确重点

衡量评价一节好课有三大指标:目标明确、过程生动、效果良好。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应有强烈的教学目标意识。

所谓明确重点,直观地说就是“每节课重点解决一到两个主要问题”。这不仅是复习课而且是平时教学的一种课堂追求。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精炼语言、简化教程,会集中主要时间、主要精力在课堂上解决主要问题,而把一般问题用集体阅读、个别提问、集体回答、当堂练习、学生互批、教师讲评等多种方式给予解决。教师要坚持克服课堂教学目标繁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以讲代教的教学习惯,让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以解决主要问题、学生的共同问题。

三、改革结构、改革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判断一节课的标准之一是,课堂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集体讲授的总时间约为2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活动”总时间约为25分钟上。但这不能成为一个呆板的教条,而应是一个课堂教学时间观的导向性口号,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逐渐落实它。

四、先学后教、先生后师

我们习惯于“先教后学”,有些教师如果在上课是自己觉得漏讲了一个问题,就会耿耿于怀,放心不下;如果所有预定的知识目标都讲到了,就会心安理得。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先学后教”意识。如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全部或部分课文;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全体学生思考后再个别提问、讲解;先让学生尝试着完成例题的解答后,由学生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该看正确答题示例等,都是先学后教教学原则的体现形式。 先生后师,就是在教学中应遵循一个原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或合作完成的事,教师决不替代。教师不应过分自信,而应相信学生,科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全体学生思考与参与的时间,不要过快地讲论;在课堂练习中,应先让学生互批、学习小组长批改,而后再让学科小先生进行薄弱小组的指导与帮助,教师着重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解疑、以学困生为主的个别帮助,有重点地详细批改部分学生的作业甚至面批等;在课外作业批改中,也应遵守“先生后师”的原则,让作业批改成为“学生互助”的引导台。

五、指令清晰、指导到位

“指令清晰”应包含三要素:明确的任务――下个时间段学生应干什么;约定的时间――大约多长时间学生必须完成;恰当的检评――教师将怎样科学地检查评价该时段的课堂活动。

课堂清晰的指令是否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决定于教师落实自己所发出的指令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落实指令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要用目光或走下讲台、走进生身产旁逐个落实指令要求;二是要善于利用学习小组长配合教师本人对学困小组与学困进行直接的指导、帮助与激励。

六、关爱全体、关注个体

关注个体,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走下讲坛指导学生个体。我认为,所谓的“后进生”、“学困生”、“厌学生”、“辍学生”的产生,主要源于学习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因此,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学习问题,是学科教师的第一责任,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只有抓好课堂,才能管好门房”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关注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才能更好地落实每一个课堂指令,达到指导、帮助、激励每位学生的目的。

七、创设情景、创造体验

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是指教师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平等如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创设切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景,创造有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情境,展于帮助学生理解所讲授知识的图像、图表、实物、多媒体影像、生活图景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忌离开实景、实图、实例、实际,空洞地讲授知识。创设情景,实际上是直观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另一种表达。

所谓创造体验,即创造让学生在课堂上个体表现、集体表现的机会,从而产生良好的成功、自信、快乐的体验,最终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个别提问、个别点评、小组评价、集体表扬、激励性作业评语、提高平时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体验成功自信的机会。

八、养成互助、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