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7 15:03: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校管理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校管理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实训基地 项目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迈进。普林斯顿大学的费雷德里克・哈比森教授说,人力资源构成了一个国家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都是生产中的被动因素,只有人口是生产中的主动因素,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和特征的不是该国的资本或自然资源,而是它的人力资本。

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岗位技能熟练的操作者和满足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学生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进行企业化顶岗实习的重要平台。学校的实践教学离不开实训基地,而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因此,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科学建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家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

近年来,国家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实训基地的建设。自2004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以来,职业学校发展速度迅猛,办学机制和办学理念得到提升。财政部数据显示,2004―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38.6亿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地方配套投入的资金比例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因此,保守估计这笔投入将近100亿元建设2356个实训基地,每个项目建设资金平均400万元。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还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因此,对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科学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育部对各级各类院校投资项目进行规范和评估的同时,我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大都属于非经营项目,因此公益性是这类建设项目的主要属性,社会效益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学生通过职业实训掌握基本生存技能,在企业谋生,达到社会稳定,这样才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效果。教育由于没有产生直接的产品,因此很难确定其生产价值,其无形效益的评价,用国民经济评价法(只计算直接效益和费用)来评价显然是无法计量的,因此全面的、综合的、可持续的投资评估对政府评价教育实训基础建设投资以及后续投入和决策至关重要。

二、实训基地建设对职业教育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

实训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本质属于专业建设的一部分,课程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而企业用工需求是实训基地项目改革的原动力。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不但要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还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发挥根本的作用,这些都影响到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内容。

三、项目管理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关系

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项目的各个阶段的集合就构成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典型的项目阶段包括:概念(Concept),开发/ 规划(Development /Planning),实施 / 执行(Implementation / Executing),收尾/ 结束(Close-out / Termination)。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就论述了“凡沟防,必一日先深之以为式,里为式,然后可以傅众力。”其意思就是凡修筑沟渠堤防,要以工匠一天修筑的进度作为参照标准,又以完成一里工程所需的人数及日数来估计整个工程所需的人工,进而调配人力实施工程计划。这是项目管理的雏形,体现了现代项目管理“以计划为基础”的基本思想。可见项目管理是项目能否顺利进行乃至完工的重要部分。

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它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技能型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对于学生来说“实训教育=就业”,通过实训,一方面可以增加动手操作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提前适应企业岗位情况,增加就业的机会,降低就业的成本和风险,因此要以“就业”为导向,培训过程要与企业对接。真实的企业环境,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市场化的项目实战,是实训教学的三大要素。

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要实现“社会满意学校,学校满意企业,企业满意学生,学生满意社会”四满意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实训教学,自然也离不开实训基地这一载体。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学生在实训基地内要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

开展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对投资决策的监管,而且可以为公众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对教育投资进行项目管理不但可以增强项目资金的利用率,还可以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管。

四、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科学建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要建设成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生产服务型实训中心。所谓生产服务型实训中心是在建设布局上,全面引入企业的生产性布局,从而给学校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生产环境,以缩短学校教学场所与企业真实环境之间的距离,在实训中设立具有企业生产特征的场所。

我们可以把学生在校的2年生产实训作为一个项目周期,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项目管理,使学生在校内实训中模拟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取料、加工、存放、检测等环节,使学生对企业生产程序有全面了解。这样就要求在设计实训基地时要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下面以机械加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为例。

1.生产性实训中心的结构

以完善和技术升级为重点,在原有机加工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全程模拟企业的实训中心。所谓全程模拟企业是在建设布局上,全面引入企业的生产性布局,从而给学校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生产环境,以缩短学校教学场所与企业真实环境之间的距离。

探索建立全程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下是一个初拟的机械加工技术实训中心布局图。在中心里按照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在建设生产车间的同时,配置管理型部门,图中灰色部分就是中心设置的管理型部门(见下图)。其教学意义是,为使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情况,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训实习岗位,做到过程监控,实训效果监控。

图 全程模拟企业的生产性实训中心布局图

机械加工技术全程模拟生产性实训中心包括:一般机械加工车间、数控设备维修车间、焊接加工车间、数控加工车间、CAD/CAM设计部、生产项目部、工艺技术部、质量检测部。

2.实训室使用与管理措施

健全实训基地规章制度,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将根据实训基地的规模扩展,在现有规章制度基础上,及时补充新的设备操作规程等相关制度。如:学生实训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管理规定、安全实训实习管理规定、实训中心安全责任体系、实训实习管理规定、各设备操作规程和设备管理使用责任制等。

3.按照企业生产车间设立相应库房

设置原料库、半成品库、成品库、刀具库、工具库和资料室,学生进入车间就按照企业程序来做,对贵重工器具和计量器具的使用、借用,建立管理规范。

4.利用学校技能鉴定所开展对外培训

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对各项成本费用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采取有效措施,不断降低运行费用,增加效益,并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同时有效进行项目建设评估有利于保证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总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策略,紧密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沈阳市经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实施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制订实训中心建设方案的宗旨。把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生产服务型实训基地,同时实现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人员职业化。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摘要:针对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的生存已经由"硬件"--设备、技术、资金的竞争变成"软件"--管理水平的竞争了,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对企业开展有效地管理。为提高经管专业的学生企业管理技能,加强其就业能力,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企业不断深入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企业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需要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一、《企业管理基础》课程概述

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经济管理专业技能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目前开设专业很多,比如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从管理对象来看,分别是对企业经营、生产、销售等三个方面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从企业的类型来看,分别是对电子商务企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企业管理基础是一门系统研究企业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紧密联系的,事物的普遍性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具有指导意义,掌握了事物的普遍性,就掌握了理解事物特殊性的一般方法。因此,对于各个经济管理专业来讲,都应该开设《企业管理》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企业管理基础》是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为了让我院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树立企业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提高自身对企业管理实际运用能力。

二、《企业管理基础》教学现状

《企业管理基础》教学存在知识理论化,思维固定化的现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管理技能的掌握,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有效的方法,产生枯燥的感受。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对概念的记忆和思想流派的理解,大多数老师停留在管理原理的讲解和管理理论的灌输。很多院校的师生对这门课程停留在较浅显的意识阶段:文科类的课程,背背书为考试,看案例当作业。案例教学就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代名词,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唯一的方法,学生不敢走出课堂,老师不会引入课堂,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案例教学中。以致使学生掌握技术性的知识技能较好,而对于企业管理的技能和方法几乎没有。

三、《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依据和主线,要求真正体现高职教学"以能为本"的特色。因此,实践教学是以职业能力为框架来组织教学的。

传统的实践教学,尤其是文科类的学科,基本上都是使用案例教学,除此之外还有教学演示和课堂讨论。学生习惯为了案例为案例,教师习惯一个案例使用多年。殊不知,在现代竞争激烈的时代,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多变和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是需要不断的创新。要想保持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必须通过管理,整合企业的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掌握最新的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一出校门就能服务于企业。

为此对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案例教学

尽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被运用的很多,但是效果却是一般。要想通过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讨论式、自学式、互动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所用的数据、案例尽可能采用我国的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实证分析,把教学内容寓于对中国企业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分析中,以便于学生学以致用,洋为中用。再次,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专业领域的成功企业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成功领导者的经验的学习,更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力量。

(二)、情景模拟教学

在学期开始就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随着学习的深入,将班级慢慢的企业化。学生有的变成员工,有的是部门主管,有的是总经理。随着新的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组织,按照学生的意愿结合所学专业处在行业的大企业或者成功的企业进行模拟。置情于景,将学生放在模拟化的"企业"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形成有助于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和实施管理技能的有利环境。

(三)、到各类组织参观学习

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直接接触企业的各层次的工作人员,了解不同层次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和职责,以及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及如何处理。了解普通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面对面的与企业人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第一手的有关管理的信息资料,加强信息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让学与企业管理者交流,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者,会产生极大的激励力和自信心。这样会使学生更专注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四)、理论联系实际

企业管理基础是经济贸易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实践联系起来,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能灵活的运用于实践,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除有形的实践教学之外,还要强调无形的、灵活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借助于身边可能的各种形式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例如,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实习,平时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这都让学生在自主的加入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关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对企业管理的知识运用的习惯。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加强;会计基础;提高;会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5;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在现如今的经济体系改变和教育体系的改变下,有关部门对中职学校的会计工作做出新的要求。为了跟上新形式的脚步,促进会计工作科学性与现代化性,增强会计基础就是适应变化改革的首要问题。让会计工作发挥它的综合管理与参加谋划的作用。在学校的会计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增强会计基础工作,为我们的会计教育更好的服务那?我个人觉得我们必须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来实行。下面是我总结的三大方面。

一、会计人员缺乏全面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可以靠网络来完成,会计的工作也是不例外的。以前的老会计大部分都选择用算盘来算账,现代会计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来实现做账。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我们对懂得电脑的会计人员的要求,会计人员有些是缺乏电脑能力的,导致会计人员的不全面性。也包括懂得一些电算化知识,但是却不是很精通的会计人员。还包括会计档案管理涉及的问题,许多学校都没有特别设置专门的档案人员来保管会计档案,大多数都是会计人员自己来掌管。会计人员在管理档案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缺乏专业性。这样会使档案管理变得混乱,没有按照要求办理会计档案等等许多的问题。所以会计人员一定要从基础学好,全面去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原始凭证,确保会计资料真实正确

在会计学的学习当中,原始记录就像是会计管理工作的心脏,是非常重要的凭证。所有单位的财务收支都会直接真实的记录在原始凭证里。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是最具有客观性的凭证,是现实生活中会计核算的最初始的材料。会计基础中原始记录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一般比较常见的有:工人的工资单、采购设备的凭证、公司费用的记录等等。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第一点的要求是原始记录必要为真实准确的,这就是具有真实性,能准确客观、真实的描绘出实际情况。第二点要求是要保证迅速性,就是要做到及时快速。这两点的结合才能做到满足会计管理的需求,以便于我们及时知道掌握真实的情况。

原始凭证记录的真实准确性还和准确完善的计量工作息息相关。在会计学当中计量工作是会计管理的重中之重的基础技术,计量工作是用来测量物品消耗的很重要的方法。就目前看来一些学校还是缺乏计量检测的设施,所以就会产生不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的原始记录,像有些学校会采用对学校物资实地盘存制,有的学校就会采用目测法、估堆法等等去进行计量。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物资消耗的准确性,这种行为还会造成物资材料的损失与浪费,所以我们必须对此问题重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计量工作也一样是巩固学校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也是实现会计信息职能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工作。计量工作可以给会计提供有效的数据,还可以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带去参照的标准。如果会计核算里没有准确的计量数据那就没有办法进行考核,只会让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存在于表面。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只有加强计量工作才会提升会计核算的质量。把计量工作作为重要的内容来抓起,脚踏实地的做好计量工作,这些都是提升会计核算的基本条件。使会计核算提上新的水平。

三、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实施在职教育

建设强大的会计人员队伍,这些都是加强提升会计工作水准的最重要的要求。我们的财政部很早就在《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表明了我们一定要做到对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的实施,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去完成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我们的目的是要有自己的优秀的会计队伍,需要具备很多优秀的条件。

我们的会计人员要具有专业性。每个单位应该多多支持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也要为会计人员去营造便捷的学习环境。在培训会计人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注意首先要去积极鼓舞会计人员在职学习,学习与实践可以相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利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里。例如:会计人员在职培训里包含商业企业成本计算,课程可以用幻灯片的形式先来播放,让会计人员去学习。基础会计包含了许多方面,例如:资产类会计科目当中的银行存款。会计人员首先要知道科目的意思,接下来会计人员可以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角色,一方为企业,一方为银行。我们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甲企业将4000元存入银行。这时甲企业就产生一笔交易,会计就应该记录原始凭证,借-银行存款,贷-库存现金。像这样小组间的分析问题,模拟真是的交易情况,这样对于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性一定会有帮助的。与此同时,会计人员还需要学习财经法规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的结合,全方位的提升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四、结束语

在会计核算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基础,它在会计核算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总而言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础,是提高中职学校会计管理的根本与核心。我们都要认识到会计基础对于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加强对会计基础的学习和了解。以上是我对于加强会计基础是中职学校会计管理的根本的阐述,希望通过本文就会计基础的论述能给相关方面带去帮助。

参考文献:

[1]冯中强.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65-66.

第4篇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第5篇

关键词:校长专业成长;学校发展;推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06-1

新时期的教育是一种超越式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既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也没有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全靠校长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因此,学校的优质发展需要校长不断增强教育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勇于创新实践,实现由经验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型的转变。

所谓校长专业成长,就是校长专业素养的形成过程,就是校长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作为校长应该具备的职业知识,形成相应能力,进而逐步适应校长岗位,胜任校长职务,提高校长专长,不断达到得心应手、卓有成效的工作状态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校长首先是个教育者,在他的素养中,起码应该具有他作为教师身份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素养,即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舍此则无法取得教育教学话语资格,无法就教育教学问题与教师展开对话;另一方面,校长主要是管理者,他的素养中最重要的是应该具有他作为校长身份所应具备的管理领导素养,即从事管理、领导工作的管理科学和领导艺术,这样才能于纷繁多变的各项工作中发现规律,看清形势,把握根本,统揽大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化难为易,驾重若轻,才能真正不失校长之本义、本色和本质。

无疑,校长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致表现为依次提升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第一层次,合格境界,即校长具备了德、识、才、学、体等基本素质。第二层次,优秀境界,即校长在具备前述五种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还在自己的工作经验中提升出一定的理性认识,形成了一定的办学思想,并在创造办学特色方面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管理措施和操作套路。第三层次,专家境界,即校长已经能够比较深刻地把握教育科学、学校管理科学、心理科学和一定的社会科学理论,形成系统的、有独到见解的办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创建特色化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能以其实际的办学经历和业绩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校长素质的专业化要求校长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才能:1.具有强烈的现代教育意识和超前意识。包括现代教育理念、管理理念以及强烈的服务观念;2.具有统摄性思维。思维深刻敏捷,能见微知著,不满足于表面现象;善于独创,不随波逐流;勇于探索,不墨守成规;强调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和学校管理的艺术。校长管理学校的艺术主要表现在:(1)发现学校教育、管理中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2)处理问题的机智;(3)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和管理时机;(4)具有吸引人、影响人的形象和魅力;3.具备以学校管理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多种能力。校长专业化要求校长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判断力、意志力等,而且还要具有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科学的计划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控制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等;4.具备以教育管理知识为核心的通才型知识结构。校长的知识结构由现代科学与人文基础知识、教育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管理的心理学知识、现代信息知识等组成。

回顾自己这些年来校长专业成长的过程,我有很深的两点体会:第一点,内因是成就校长专业化的原动力;第二点,外因是成就校长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根据“变化”的哲学规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校长的专业成长来说,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据专家分析,许多著名校长的专业成长都经历过从最初的随意管理到经验管理最后才形成科学管理这样一个历程。只是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取决于校长本身内蓄力的积淀速度以及外部成长环境的优劣。记得在我三十多岁开始担任校长的时候,因为得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校长的帮助和引领,使得我有幸跳过了随意管理的过程,直接开始了经验性(间接经验)的学校管理。但很快我就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开始独立摸索属于自己的“经验”。就内因而言,我觉得自己还算得上一个具有统摄思维能力的人,能见微知著,不满足于表面现象;善于独创,不随波逐流;勇于探索,不墨守成规。因此,我用比较短的时间解读了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了角色的认同与转换,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校管理经验。

第6篇

1医学高职学生主要特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很复杂,主要分为: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等招收的中专、职中生。医学的特殊性使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不但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学习上,医学学科课程专业性强,科目繁多,学习过程更为艰辛,而且医学对实践要求较高,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些客观的条件对学生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薄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素质更容易使其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未来规划上,绝大部分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将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在医院,并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家待业,这种僵化的就业思路为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医德教育上,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受自身的素质所限,对于这项教育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也对医德教育的深化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2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2.1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管理工作除了配合学校完成班级建设、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德育教育、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日常行为的正确引导等多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医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医德水平,是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2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利于学生的安全稳定;其次,对于医学生来说,有效的学生管理更易于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就业打好基础;再次,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强医德教育,可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最后,探讨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相关问题,是提高此类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规划此类院校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有效途径。

3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

3.1管理过程中缺乏医德教育

医德是促使医术发展的原动力,医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传统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注重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实操训练,而忽略了医德教育的强化及深化。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学生医德感缺失,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对未来没有目标与规划。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德术双馨的素质如何,不仅显示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

3.2管理思想僵化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主张服从与严苛,医学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这种管理思想下,学生缺乏活力与创新能力,严重的压抑了现代大学生应有的激情,严重背离了高等教育本来的方向。重压下,医学生不但不容易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反而对繁重的医学知识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院校过于注重招生和就业,盲目追求名声,也是造成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保障的主要原因。

3.3学生管理工作比重失衡

学生管理工作应包括学校管理、家庭管理及社会管理,而学校管理应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但在高职院校,所有的管理工作都集中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多任课老师也将维持课堂秩序的责任推给辅导员老师,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深入学生中间也造成管理脱节现象。由此造成了学校管理存在很大弊端:学生在辅导员老师面前一个样子上课时一个样子、学校的活动组织不起来、辅导员老师精力有限学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等。而在家庭管理方面,家长认为学生教育管理应是学校的责任,将学生送到学校就不管不问,一旦出现问题就质疑学校。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从而造成了社会管理缺失。对于医学类的高职院校,这种工作比重失衡还导致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学生自我医德约束能力差,缺乏仁爱之心。

4针对现存问题可采取的策略

4.1加强医德教育采取灵活方式

在思政及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可单独将医德教育设立为一门课程。在保证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教师需从教学设计下手,将教材活用渗透医德教育。例如:可进行角色扮演,设立特定场景,将医患关系、医生拿回扣等实例搬上课堂,进行情景剧复现,让学生在角色中感受现实医德问题;或者采用一些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直观的面对医德缺失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等,从而做到理解和重视医德教育。

4.2管理模式全面化、分配方式合理化

采用全面的管理模式即学校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然后将学校管理作为主力、家庭管理和社会管理进行辅助督促。由此要求学校尽量将一些管理权下放至学生,多成立一些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辅导员及学校要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并提高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学校还需定期将本校管理工作的成果进行对外公布,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通过活动向社会展示学生的高素质,改变社会偏见。对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博爱的情怀,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周文雅 常艳 徐萍萍 单位: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郑州市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施远洋.当前医学高职生医德教育问题剖析及应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4(2):93-94.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学困惑;压力分析

分析小学教师面临的困惑,进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对推动小学教学意义重大。

一、当前小学教师面临的困惑分析

1.教学参与度不高

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学生只要能听懂就可以,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要求不高。其实小学生是乐于探索、勤于探索的,但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机会,因而使小学生的探索能力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对话沟通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在以教促学中让学生互教互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知识的理解和发展过程,这也是开放教学模式的最终体现。

2.课堂掌控能力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趋于主导地位,所以能够掌握课堂全局。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教师不能灵活地掌握课堂教学进度,其中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掌握的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技能和相关的教学技巧,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兴趣不大;第二,教师不能把现代教学理念内化,并表现为外化的教学行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让教师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小学教师产生压力的分析

对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教学检查频繁以及教学以外其他事情占用精力较大,是目前教师面临压力的两大来源。以上两个问题都和学校的管理联系密切,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在管理上的不足。针对学校管理出现的问题,学校要做相应的工作改进:(1)学校管理目标的侧重点要放到学生能力发展加强和改进上,不应该把精力放到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检查,教学过程限制规定过多等方面,应该让教师把大量精力放到教学研究和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上。(2)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予教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己任。(3)学校管理要运用一切可利用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教师能够接触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组织相关的专业研讨会,在会议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互补,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视野。

总之,在近期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的压力和困惑。学校管理者在了解这一情况以后,要采取措施培养教师坚韧的人格特质和抗压能力;在学校倡导平等民主的管理理念,让教师在工作中把压力变成动力,以积极的心态面临教学中的挑战,这也是开展压力缓解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目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41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一所运作良好的学校必定存在一种合理的管理机制,从而使身处其中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充满灵感,充满干劲,充满活力。无论教职员工或是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学校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应更多的从精神和思想层面上着手,创设风气清正、积极向上、宽松和谐与团结友善的健康人际环境,以此来引领和激发学校教职员工能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从而有力促使学生主动、高效、自觉和科学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长期从事学校一线实际管理工作,让笔者深切感受到,要想达到学校管理行为的优化,就要在学校实际管理工作中科学、切实的推进管理人性化,并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标三方面进行管理行为的导向与优化,为教师安心、舒心、热心、尽心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 学校管理行为优化的基础――服务的管理理念

学校作为由学生和教职员工融合而成的有机体,承担着传道解惑、育华生灵的重要任务,肩负着为社会和民族培养担当者和引领者的伟大历史使命。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主要职责是培养各层次的合格人才,即教职员工在学校管理者的有效组织和领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和输送不同标准优秀人才的目的。由此可见,学校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活动是对“人”的管理。在整个管理活动中涉及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的学校管理者、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实施的教职员工和享受消化教学效果的学生,这三方面构成了学校的整体管理系统。因此,学校的管理理念应突出“服务”二字,也就是说,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是学校管理行为优化的基础。

学校管理应为教职员工服务,为他们营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学校的管理实践证明,理解、尊重和信任可以给人巨大的精神鼓励,激发责任感,增强向心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尊重教职员工的创造性劳动,信任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其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创造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机会。在教职工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对于不同层次的教职员工,尤其是对中青年教职员工的管理优化方面,学校应在统筹合理安排的情况下,寻找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为教职员工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不断提升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从而达到促进教职员工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在学校的规章制度方面,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立和创建科学、实效、可操作性强的评价考核体系。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达到认同程度较高的标准,且应在执行过程中、在教职员工群体中能够产生主流意识下的精神动力和具有强大的群体激励功能,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应该是激发教师无限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的推进剂。

学校管理为学生服务,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始终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发展。作为管理者,首先学校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应清楚地意识到,并非成绩优异的学生才是合格的人才,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铸就优秀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优秀的学习品质要比学生知识点上暂时的“一城一池得失”更为重要。教育的重要使命除了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学校在优化管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功能与作用,努力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2 学校管理行为优化的核心――精细的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教育已由低质量的规模增长转向扩大优质资源总量,由粗放型学校管理转向集约型学校经营,由只关注学生升学转向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精细化管理就是管理责任的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校管理迈上科学、规范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是学校管理行为优化的核心。

思想家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学校管理也是由千千万万个教学的细节汇集而成,同时通过每个细节达到和实现学校培育学生的教育教学目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模式下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被科学地引入到了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现在人们基本已形成共识,对一所现代化的学校而言,学校内部精细化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科学管理、教学提高和行政服务等方方面面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其也能极大地折射出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现代化程度。要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就必须从学校管理方法上着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工作精细化管理,抓好学校精细化管理制度的科学制定和有力落实,有效保障学校的管理目标,进而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一,让精细化管理思想成为教职员工的共识。学校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学校、年级、教研组的集体讨论,让全校教职员工逐步改变固有的看法,最后达到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转化成全体教职员工的自主意识,将学校精细化管理思想落实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具体行动中的目的。

第二,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就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是从目标抓起,细化全校的教学与管理目标,使学校自下而上逐层签订部门目标管理责任书,努力促使学校的管理团队形成目标一致的合力。二是从不同级别的组织建立上抓起,通过建立健全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和校级所有行政部门,对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任务与目标实行精准对接,做到分工明确,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目标在精细化的运行中得到实现。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学校追求完美、实现卓越的重要过程,是适应市场竞争、打造学校品牌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学校整体执行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 学校管理行为优化的目标――效率的管理目标

学校管理目标,指学校为完成教育任务,从本校实际出发所确定的组织活动的质量规格标准,体现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理想办学状态的价值追求。现阶段,我国教育正面临着教育资源短缺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并存的问题,且教育结构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决策的失误,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如何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带动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是学校管理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效率问题已成为学校管理行为优化的目标所在。

第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明确管理职能。一个学校的管理领导班子是学校正常运转的核心,管理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对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至关重要。校长要尽量放权,把一些可由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可以办好的事下放。校长应把主要精力花在强化宏观治校上,重点思考学校的办学路子、中远期发展目标等核心问题。

第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和行之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能够使学校的管理层、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温馨与融洽,从而进一步让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能发自内心地感到舒心,最终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与可以合理实现的愿景,让每位身处其中的教职员工为其共同的奋斗目标形成合力。因此学校管理行为优化的目标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