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7 15:03: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幼儿教师 师德缺失
一、幼儿教师师德缺失原因
首先,幼儿教师行业整体素质相对不高。1999年我国师范教育层次结构进行了调整,对幼儿教师培养体系造成冲击。调整后,中等师范院校从原来的800所下降到不到400所,师范专科学校从160多所下降到不到70所,本科师范院校则从80所上升到100多所。由于结构调整对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和需求没有做出全面的考虑,结果造成一线合格教师匮乏。同时,“高就业率低端就业”的事实又导致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流失。2011年国家教育新闻网对全国幼儿园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全国在园幼儿共3424.4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只有131.6万人。按照国家规定师幼比例1:15,幼儿园专任教师缺乏96.7万人。由于师资大量短缺,不具备幼儿教师资质的人员大量流入,造成整个行业专业素质下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教师素质更是难以保证。
其次,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怀疑和倦怠。由于幼儿教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效果的隐蔽性不容易让人产生成就感,其自尊和自信也就不容易建立和加强,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失去激情和憧憬。由于幼儿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然而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与中小学教师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打消了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没有切实的法律、制度可以真正保护幼儿教师,各种考核、比赛把工作负担变得十分沉重,孩子身后庞大的亲友团给教师的工作造成很大压力,幼儿教师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面对烦琐的教育工作、承受着强大的心理压力,幼儿教师心里慢慢滋生抑郁、暴躁等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当累积到个体无法继续承受时,教师不顾师德、不顾法律,做出了伤害孩子的事情。
面对幼儿教师师德下滑的现状,我们不能一味地将错误推给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难道国家、社会、幼儿园不应该反思吗?加强幼儿教师师德建设,不但是教师自己的责任,更是学前教育事业、社会、国家的责任,需要整个社会共同付出努力。
二、加强幼儿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对幼儿教师队伍进行师德建设,并不是拿少数教师所犯的错误对全体幼儿教师施加压力。参与师德建设是每个幼儿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国家是幼儿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国家要反思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为什么会培养出这样缺乏师德的教师,找出问题所在,从而完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切实提高整个行业的素质。“以德养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总是不堪一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这说明“高薪养德”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落到实处,不仅可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增强在职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职业荣誉感,而且也会加强幼儿教师行业的吸引力,吸引优秀教育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应该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帮助和扶持力度,提高在职幼儿教师师德水平,鼓励优秀幼儿教师到中西部地区献身学前教育事业。
(二)社会是幼儿教师师德建设的强大力量
社会应该大力宣传优秀幼儿教师的感人事迹,让教师普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职业荣誉感,增强幼儿教师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同时,社会应为幼儿教师树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学习榜样,树立积极、正面的幼儿教师形象,从而传递学前教育正能量。整个社会应该尊重幼儿教师以及教师工作,摒弃幼儿教师就是每天“看孩子”等错误观念,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三)幼儿园是幼儿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保障
幼儿园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为师德建设提供养分。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幼儿园应该完善规章制度。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倾听教师的意见,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定期组织开展师德建设会议,表扬优秀幼儿教师,为全教师树立学习榜样。幼儿园应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职称评定、评岗评先,从而保障教师工作积极性。其次,加强师德监督,幼儿园可以建立由幼儿家长、社会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将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对教师师德进行监督,预防教师不良心理与行为。最后,加强师德维护,幼儿园应创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友善的园所文化。幼儿园应对教师实行人性化关怀,同时,建立由专家和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小组,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干预,保证幼儿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预防不良心理。
(四)教师个体是幼儿教师师德建设的强固根基
关键词:真心;交流;学习;体会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与家庭的希望,幼儿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形象,同时由于幼儿正处在身体发育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也就更加凸显出来。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与幼儿教育创新的深入发展,幼儿教育的探索与创新也在不断深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与实施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案例,并且也为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方向指导,其中将幼儿成长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指导更具实践意义。纵观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与实践过程,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着自身的个性,教师需要用真心走入他们的世界,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尺去测量幼儿的思维与成长,教师要做一名智者、一名具有智慧的引领者,理解幼儿、反思自己,用真心去架起一架互动与交流的桥梁。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与实践,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用真心与幼儿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如何采用最为有效的手段加强与幼儿的交流互动也成为笔者实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收获,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一、给予幼儿更多的话语权
幼儿处于人生成长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语言的发展在其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注幼儿成长、促进其健康发展也就需要先从语言的交流与互动开始。然而由于受到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与智力发育的影响,与幼儿的语言交流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需要有足够的实践与幼儿交流,谈论他们最为感兴趣的内容,以尊重与平等交流的心态交流等。这种语言交流虽然需要更多的精神与实践投入,但是对于开启心智、促进表达还是颇有效果的。诸如,在幼儿教学的早课时间或者晨间谈话期间给予幼儿更多交流的机会,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兴趣、疑惑、感受或者是其他话题,往往更容易使他们打开“话匣子”。作为幼儿教师来讲,要想架起与幼儿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也就更加要求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放低心态、尊重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话语权,让幼儿通过语言学习,愿意交流、会交流。
二、艺术是加强交流与互动的契合点
艺术教学方面的指导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与应用了解到:每一个幼儿心目之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对于美的兴趣与渴望是推动他们交流与互动活动的重要动力,同时音乐、舞蹈、画画等艺术活动也是他们与生活融入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活动要求,我们在幼儿实践活动中应当以艺术教学作为切入点,尊重幼儿的艺术兴趣与审美感受,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从而借助艺术教学的内在交流实现与幼儿的互动,进而使得师生能够在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融合在一起。诸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情感表达能力,在幼儿绘画课上设计了《我心中的妈妈》课堂教学,同时预先讲述了一个关于妈妈的故事“小熊与妈妈”,然后希望幼儿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自己的妈妈。在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有意识地组织大家进行作品展评,并且向大家讲述自己妈妈的故事。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设置,幼儿很快进入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并且运用他们稚嫩的手法大力描绘自己的妈妈、讲述自己的妈妈。
三、多样化教学活动构建交流平台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由于幼儿发育的特殊性,简单的谈话与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而需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科学设置与合理安排,将与幼儿的交流与合作融合在这一过程中,进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关于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当前幼儿教育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教学建议,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幼儿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提升,让幼儿更加自主、快乐地游戏和学习。当然,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现状,其中儿歌学习就是很好的方法,不过需要对儿歌类型、内容进行多样化选择,使幼儿能够进入多彩多姿的情境之中,完成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与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与研究的重要成果,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对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与实践,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从幼儿发展与成长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提升,用真心、真情、真意去倾听幼儿的内心世界,进而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使幼儿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在今后的教育与学习实践中,我们也将继续深入地思考与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涵与精神,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每一个幼儿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体反思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23―01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认识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幼儿教师要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必须进行教学反思。现在很多幼儿教师都在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观自己教学的得失,通过教学案例、活动方案、教育心得等教学反思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幼教中心在教研工作中就积极倡导教师开展个体和集体的教学反思活动。
一、个体反思
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学会反思,形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我中心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特殊任务。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后都要在教案中写下简短的教学反思,在每学期的观摩教学中也要针对每个具体的活动做出反思。我中心还要求教师每学期写两篇教育笔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教育行为反思,对组织行为、活动形式、活动效果等进行反思。
1. 记录过程,说出实话。我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并把它记录下来;在每月的教育笔记中对教学案例和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记录、分析、反思。在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要说实话,说真话,用简短、平实的几句话记录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课后收获、活动组织中的不足、教学对象(幼儿)的反应等,日积月累,既锻炼了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2. 勤于分析,查找问题。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分析教学的得与失、进步与不足,特别要对自己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把握,使用的新方法、亮点给予自我肯定,不足之处进行回顾与梳理,将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3. 深度分析,提出建议。教师通过个体反思,进而对幼儿园整体的教研工作进行反思,并对教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教师与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4. 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教师从自我反思到对同伴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再到对幼儿园整体的教研活动进行反思,并对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教师的反思是从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从个体到集体不断递进、上升的,最终使教师在不断的分析中提高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集体反思
教师的个体反思由于受到自身素质、知识与经验、专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反思的内容及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要适时地以交流、沟通的方式,积极向他人学习,分析、借鉴别人的教育理念、方法、手段,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教师要跳出自我、突破自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要有意识地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让教师们在相互的学习、借鉴中互通有无,共同提高。为此,在教师个体反思的基础上引入集体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集体探讨问题,反思教学活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对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提升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工匠性”与“专家性”兼备的幼儿教师
(一)幼儿教师的“工匠性”
佐藤学在教师作为“匠人”的特质方面强调其资质与能力两个方面。他认为作为“匠人”的教师资质最重要的表现是“匠人气质(craftsmanship)”,这种匠人气质表现在工作中是纤细的、精心的。在日本,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精益求精,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将工作视为有灵气的生命体[2]。李宏伟等从历史的角度将工匠精神概括为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五个方面[3]。除此之外,潘墨涛认为,工匠精神还包括工匠对自己产品完美和极致的追求,对精品的执着坚持等[4]。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工作更要求其纤细地体察每一位幼儿的需要、情绪变化并精心呵护,及时支持。不仅如此,作为幼儿教师更需要对工作专注、细致,关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确保幼儿安全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匠人气质在幼儿教师的工作中极为重要。倘若一位幼儿教师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对孩子缺乏精心呵护与细致观察,那么这样的幼儿教师甚至不能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
佐藤学认为作为“匠人”的教师其能力是“技艺(craft)”或“技法(art)”,而非技能、技术。其教学实践不是日常行为,而是一种创造。这种“技艺”是一种基于体验的身体动作技法的概念,它进一步拓展了表达的境界,被看作“心”(思想)的存在方式”[5]。幼儿园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游戏,幼儿园的教育特点和儿童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无法照本宣科,其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幼儿的需要与当下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的是技艺,而非技能,是创造性的工作,而非机械性的重复。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工作要求其具备“工匠性”的资质与能力,然而,幼儿教师的“工匠性”并未在其专业成长中受到重视。
(二)幼儿教师的“专家性”
无论在教育实践还是一些教育研究中,判断一名幼儿教师是否是“专家性”教师,其指标主要包括较长的工作年限、丰富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为代表)、大量的获奖评优、一定的职位职务以及较好的理论素养。佐藤学认为专家性教师需要具备由“一般性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职素养”构成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以反思、判断等专业智慧为支撑的专业能力[6]。
幼儿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活动、选择哪些教学素材、怎样理解儿童的行为、创设怎样的教育环境、提供怎样的游戏材料、如何支持儿童的游戏、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等等问题都需要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与反思,而这正是幼儿教师“专家性”的体现。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否足以支撑其设计有效的教学促进幼儿在缘由基础上发展,又或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否能在教育实践中灵活展现,这些均值得思考。
综上而言,幼儿教师的工作决定了幼儿教师既具有“工匠”的一面,也具有“专家”的一面。那么,幼儿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便不得不二者兼备,否则将不能成为优秀的,甚至合格的幼儿教师。
二、“工匠性”幼儿教师成长路径
作为匠人的幼儿教师一方面需要模仿和学习教学的技艺,另一方面也要修炼自身的匠人气质,从而获得幼儿教师作为“匠人”的能力。
(一)师徒结对――学习教学技艺
佐藤学认为,教师作为“匠人”的技艺,其传承与学习基本上靠模仿,学徒制是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在学徒制的学习过程中,新手以前辈为榜样,按照他们的示范去模仿,从而掌握实践的方式与技巧。技艺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技能的获得,而是“获得实践的总体愿景(vision)”,形成风格[7]。这就需要新手不仅要体会师傅的示范,更需要思考和玩味示范行为背后的意义,获得实践的总体愿景。即:师傅对新手在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幼儿的管理、家长工作等方面进行“传、帮、带”,但这不是师徒结对的全部意义。一所幼儿园的传统、一个班级的传统、一位教师的教育风格乃至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人事的方式等均应在师徒结对中传承。
研究表明,初任教师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某一位教师作为认同的对象和教学行为的基本参照,此后,教师会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造和更新自己[8]。但师徒关系是否明显,幼儿园有无关于师徒结对成效的刚性考核以及师徒间教与学的态度等都会影响技艺的传承。因此,幼儿园师徒结对方式在具体实施中不仅需要幼儿园有明确的师徒结对工作计划,还应有相关的监督措施,确保师徒结对能真正为初任幼儿教师的成长带来成效。
事实上,师徒结对不仅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良性师徒关系还可教学相长[9]。“徒”在结对中模仿“师”在教学情境中的行为、态度,甚至是思考方式、教学风格,同时“师”也在结对中学习“徒”的有益做法,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
(二)遵循三条规范――修炼匠人气质
佐藤学认为修炼匠人气质的核心是“倾听”:倾听儿童的声音,倾听教材中所隐含的声音,倾听教师自身内在的声音。也即他所说的匠人气质的修炼应遵循的三种规范:“注重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10]。
1.倾听儿童――让幼儿教师更加纤细与精心
倾听儿童的声音,理解并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学习,让幼儿教师在与儿童的相处中变得更加纤细、精心,对儿童的需求更加敏感,从而更加细致、专注地投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倾听幼儿的声音不仅要用耳去听他们的发言或言语,还要用眼去看他们的行为与动作,更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情感、生活。全面而细致地倾听儿童,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匠人气质的修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在面对不断成长,个体差异显著的幼儿时创造性地工作,达到精进教学技艺的目的。
2.倾听教育内容――让幼儿教师追求教学的极致与完美
佐藤学认为倾听教材的声音,也是教师提升自身工作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课程有别于中小学课程,我国幼儿园没有固定的教材,与其说幼儿教师需要倾听教材,不如说幼儿教师需要去倾听教育内容,这是因为幼儿园课程蕴含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教师应如何来倾听教育内容?李松林教授关于教师如何理解教材的见解或许能为幼儿教师如何理解教育内容提供借鉴。他认为教师深入、准确地理解教材有三条路径:一是多维地理解教材所蕴含的基本经验、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基本价值;二是从学科方法、规律、思想、结构、价值等方面发现教材的内核与本质;三是从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整合性地理解教材[11]。幼儿教师在倾听与理解教育内容时仍然需要从多视角去分析与解读,从各个教育内容的结构上去深挖其内核与本质,以整合的视角去分析与判断。
对教育内容的倾听与理解,在于关注教育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在教学实践中精益求精,追求教学的极致与完美,在追求教学的极致中修炼教学的技艺。
3.倾听自己的声音――视教学为有灵性的生命体
佐藤学认为具有匠人气质的教师还应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王坤庆认为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是教师个人在长期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积累而形成的对教育的基本看法,是教师的教育理想、信念的集中与浓缩,是全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容包含三个层次: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师形象[12]。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生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通过感悟、研究、批判、反思教育问题和时间行动而逐步形成的[13]。幼儿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育生活保持细腻敏感的体验,并反观我们所体验到的教育生活,与自己对话,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感悟教育的灵性,获取教育对自身的滋养。
三、“专家性”幼儿教师的成长路径
舍恩针对基于“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的“技术熟练者”的专家概念,提出了“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概念。教师的工作是在复杂的场景中进行的高度的知性互动,其核心是“实践的思考”与“实践的智慧”。教师作为专家的能力就是以反思、判断等实践智慧来支撑的。如果说作为“匠人”的教师是通过模仿与修炼学习的,那么作为“专家”的教师则是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的[14]。
(一)在反思中成长――提升自我的反思性实践能力
国际教师教育学会倡导教师成长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波斯纳(Posner,1989)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
教师的所有反思行为都需要其将自己作为意识的对象,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并对自我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15]。舍恩曾提出反思的两个时间节点:“对行动的反思”和“行动中反思”。“对行动的反思”可能发生在行动前,也可能发生在行动后。“发生在课前是发生在对课程教学的计划及实施的预想方面,发生在课后是对课堂发生的一切的思考。”“行动中的反思”发生在行为过程中,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反应和知觉,而且总是要考虑这些反应以调整我们的教学。[16]幼儿教师需要在一日活动开展之前反思自己的一日活动安排与设计,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甚至调整已有设计。作为以游戏为主、强调课程生成性的幼儿教育活动,更需要教师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活动。幼儿教育中关注每一个儿童的个体差异更是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就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就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做出适宜儿童个体需求的回应与支持。一日活动之后,教师仍然需要就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发现自己教育中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为接下来的教育实践积累经验。
所有这些反思都应形成教育笔记、观察记录、教育反思等文案,写作的过程亦是反思的过程。文案写作可以写自己教育行为的可取之处、不足之处(最好能结合当时的教育情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儿童的行为等。在长期的反思――实践――反思中培养自身的反思性实践能力,而这正是专家性教师的核心能力所在。
(二)在园本教研中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智慧
研究发现,教师的学习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学习形态的整体性、学习方式的缄默性、学习内容的情境性(再情境化)。教师的这些学习特性决定了其专业成长必须考虑到教师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境,且教师学习中探讨的问题也应该来自教师自己的日常工作,学校外获得的“先进”思想也必须通过“再情境化”才能在学校层面落地[17]。教师参与园本教研一方面能在教研中向同事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在反思自己。最有效的园本教研是案例式教研,在案例教研中,有助于丰富教师依存于教学语境的实践性知识,实现教学理论的实践转向。[18]舒尔曼认为案例在时间和地点上与教学融为一体,可以为教师提供反思自己教学经验的机会,案例展示了教学的不确定,帮助教师拆分自己的经验以便进行反思和分析。[19]
综上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不H要强调作为专家的幼儿教师成长,还要强调作为匠人的教师专业成长。单纯的技能训练与理论灌输无益于幼儿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单纯强调幼儿教师的工匠性也无益于其教育智慧的生长,而单纯强调幼儿教师的专家性,则无益于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唯有二者的同时进行、共同进步才有助于一名富有教学技艺与实践智慧的幼儿教师诞生。
参考文献:
[1][5][7][10][14]佐藤学著,陈静静译.教师花传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7,37,42,48-55.
[2]张琼林.日本“匠人精神”面面观[J].决策,2016(1):92.
[3]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4]潘墨涛,政府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匠人精神”塑造[J].理论探索,2015(6):82-85.
[6]翁秀平.对话:让教师走向“反思性实践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51-53.
[8]彭兵.谢苗苗,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47-50.
[9]宋静,王侠.幼儿教师入职教育中师徒结对模式的构建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9):58-61
[11]李松林.论教师学科教材理解的范式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14(1):52-56.
[12]王坤庆.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1(5):22-28.
[13]谢延龙.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教育家生成的必由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2(1):87-90.
[15]姜静.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04(11):107-108.
[16]卢真金.反思性实践磁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1(5):53-55.
[17]陈向明,张玉荣.教师专业发展为何要走向“校本”[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36-43.
关键词:反思能力;有利条件;焦点;方法;习惯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74-02
反思,其实我们许多老师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如教师之间的碰头会、活动小结、与家长的交流反馈等等。此反思与彼反思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这种能力,将主宰着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对于幼儿教师培训而言,经验是各种培训活动无法超越的,而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得以加强。因此,对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成为幼儿教师培训实践的核心问题。
我们来分析当今幼儿教师缺少反思能力的原因。
1.缺少反思的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使我们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接受知识的传授,周而复始,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毫无新意的机械劳动。诸如“这种方式是否是好的方法?”“能否换种方法效果更好?”“这种方法是否适合全班的幼儿?”等等这些问题,未能更深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加上有些幼儿教师还较保守,相互之间的研讨交流不够真诚,导致教师们还没确立起反思的意识。
2.缺少反思的氛围。许多幼儿园也意识到教育科研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有时把教育科研搞成轰轰烈烈地形式。老师与老师之间有所顾忌,未能敞开心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未能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反思氛围。
3.缺少反思的机会。工作在幼教第一线的教师们工作较锁碎,工作量大,一天忙着应付备课、制作教玩具、环境布置、各种比赛等等,耗费了教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出参观学习的覆盖的面较小,老师能舒心地坐下来进行教育研讨的机会很少,反思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
一、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条件,提高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
结合幼儿园工作的特点,利用工作的各环节,变为教师学习、培训基地。
1.在学习、读书笔记中增强反思意识。实施新课改,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教师应博览群书,了解教育形势发展的动态,阅读各地幼教刊物。对于经典的讲话、观点、活动等随时记下,反思自己的理念,对比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理论与实践等有机结合。长此,教师心中实践的方向也会逐一明朗。
2.在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磨炼反思能力。幼儿教师每天都在进行备课和实施教育活动。结合幼儿一日的活动和幼儿表现,进行案例分析,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出难题,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
3.在外出观摩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学习中提高反思能力。不管是专题讲座、研讨会,还是园内的集体备课、观摩课,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机会。专家、同事、报告、发言,都是她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化,因此要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我们幼儿教师还要抛开“老死不相往来”的观念,与同事之间互相交流,坦诚相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
4.在教学评价中发展反思能力。上级部门、领导、家长、同事、对我们幼儿教师的评价,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反馈。我们要以正确地态度积极对待,并将它作为准确了解自身优势,查找自身原因的好机会,分析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的各种原因,促进自己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发展。
二、幼儿教师灵活掌握反思的焦点
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思,所获得的结果不同。
1.从成功之处出发。在大班的操作活动《水果串》中,老师准备各种大小不一的水果玩具,让幼儿串自己喜欢的水果串。在操作过程中,许多幼儿很有创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有的按同一种水果的大小顺序串,有的按两种水果交替串,有的按三种水果交替串等,其中渗透了科学领域中的分类、排序。《纲要(试行)》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这里得到很好地体现。
2.寻找不足之处。在一次观摩课中,老师组织一节艺术课,用橡皮泥制作刺猬背果子。幼儿们在兴趣很浓地团、拍、捏,桌子的另一边有几个小朋友有些噪动,老师走过去一看,他们兴奋地喊:“老师,老师,看我的小兔子!”原来,王子建小朋友把本应该插在刺猬身上的许多刺仅仅插了两根,而且刚好插在眼睛上面,看上去也蛮象小兔子。唉,这个调皮蛋。今天是让他做刺猬,怎么做起兔子来了?而且今天园领导来观摩。虽然老师内心着急,但故作镇定地先表扬了他的创造力,然后作淡化式地离开了。这个片断,老师虽然肯定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态度还不够明确,而且没有进一步挖掘孩子的创造力。新《纲要》指出,“教师要提供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教师应化儿童、加入儿童的生活中去,发现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自由地、主动地学习和创造。
3.抓住教学机智。在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中,老师让每个幼儿带一张自己妈妈的相片来园。许多幼儿都带来妈妈各种各样的生活照,其中王亚琪小朋友在一旁低着头,“老师,我没有妈妈的照片。”随后,有的小朋友说:“他妈妈一张相片都没有?嘻嘻……”王亚琪小朋友顿时满脸通红。老师马上意识到王亚琪小朋友父母到外地去打工,平时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老师马上说:“王亚琪妈妈在外地工作,她的许多相片放在外地,,亚琪,你说是不是?”“对呀,在我妈妈那里有许多漂亮的相片。”王亚琪马上高兴地说。那没有相片,等一下活动要用,怎么办?最后,小朋友们帮他想出了一个即省钱,又快的办法?——为妈王亚琪妈画一幅画。最后主题墙上出现了一幅特殊的“相片”。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各不相同,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作为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让孩子尽可能地摆脱孩子不应承受的烦恼,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童年应多一些欢笑,多一些快乐!
4.发现幼儿的创新。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力和灵活的反应能力。能及时地捕捉幼儿在开展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观点、思维、角度、正确地引导幼儿,使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呵护和发展。
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使用反思方法
1.反思日记。这种方法很随意,幼儿教师只要多留意幼儿的一日生活,都能够找到反思的素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教学,对比进行讨论分析,坦率地交换意见和建议,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详细描述式的反思,常常能发现许多教师自己平常不易发现的问题。
3.现场讨论。工作在幼教战线的教师聚在一起,大家提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所得的结论为全体教师共享。
4.行动研究。在教学中,有些问题常常并不是我们老师的个体反思,实际讨论所能完全解决的,为弄明白遇到的问题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与研究者进行调查、实验、研究,即为行为研究。
四、要让反思成为幼儿教师的习惯行为
要使教师们明白反思的途径和方法,尝到反思实践的甜头,为幼儿教师自身提高工作成效,促进自身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积极挖掘教师中自我成长需要的潜能,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渴望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把反思行为变为自主的,习惯性的行为,在反思的层面上再学习,再提高,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成为研究型的现代幼儿教师。
“反思能力”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是教师们的新目标,一定会被众多的幼教工作者接受,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得力助手。
[1]高峡.《中小幼教师教学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导刊》2005年第11期,《反思能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元素》
1.案例和困惑。
案例:王诏一小朋友,是一个比较胆小爱哭的女孩子,开学一个多月来,我们花了很大的心思稳定了她的情绪,比如:早入园还会哭,但只要老师过去抱她,她也会依顺地让老师抱,然后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她可爱但怯生。为了培养她大胆、活泼、自信的性格,我们帮她找好朋友,集中活动时经常提问她,有意地请她上来表演并及时鼓励她。总之,我们对她可以说是呵护备至、用心良苦,她确实也进步很大。现在,园长竟然跟老师说:家长要求给孩子调班,而调班的理由竞然是“某班有个熟悉的朋友,为了方便一起接送”。
困惑:难道家长为了“和一个家长熟悉的孩子同班方便接送”,就要让这个怕生的小女孩重新去适应新班级、新朋友和新老师?让这个令人怜爱的小女孩刚和班里小朋友及老师培养起来的感情和刚建立起来的自信等等,都将因“大人的接送方便”而夭折吗?站在关爱孩子的角度,老师真的很不忍心,而家长却这么忍心吗?难道是这位家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这些方面吗?是家长不重视孩子的环境吗?肯定不是的,因为,我们和这位家长的接触也一个多月了,了解这是一位很重视孩子教育,特别重视孩子健康环境的,很理解老师工作的家长。记得孩子刚入园第一天,老师忙着安定全班幼儿的情绪,她会帮我们安抚其他孩子,唱歌时她会帮我们弹琴,散步时,老师信任地把个别爱跑的孩子让她拉着手帮看着,这点让我们很感动,也很看重这位家长。那么,家长又为什么提出要调班呢?是觉得老师对她孩子态度不够好还是对老师有意见?或许是有什么误会?如果是对老师有意见,为什么不当面给老师提出来好让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呢?而园长说:家长提出调班的理由是“某班有个熟悉的朋友,为了照顾她们在一起方便接送,”可是,这个现象全园似乎很多,园领导都能一一解决吗?
2.反思、策略与成效。
反思:在教学第一线工作,老师每天在照顾幼儿繁杂的一日生活时,在培养幼儿全面发展又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也要面对几十位的家长,确实需要花一番心思,不断探索家长工作,好好思考如何与家长交流。
老师只有对孩子的爱心、耐心和对孩子周到的服务是不够的,还得让家长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可我们的工作,让家长配合我们的教育。要得到家长的理解与宽容,就得与家长交朋友,搞好关系。家长对老师有意见,说明老师的工作存在不足,即使对幼儿的教育做到问心无愧了,但如果与家长缺少沟通,家长工作没做好,家长也不会认肯我们的成绩。
策略:根据以上的案例和反思,我采取了“家访”的策略: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分析孩子入园来这段时间的表现和进步,并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诚恳地倾听家长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这次的专题家访有很大的收获,找出了家长要调班的根源:在于本班的幼儿洗手间。这位家长提出:孩子那么多,小便和洗手的地方却那么小,太挤了;孩子的擦手巾挂在男孩子小便的地方也不合理,男孩子会尿到手帕上的。老师也向家长表态: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也都提得很合理的,能做到的我们会及时改正,关于设施的问题我们会向园领导反映,需要一定的时间。
成效:通过这次家访,我们得到了家长的合理性建议和宝贵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反馈给园领导,得到了园领导的重视。一星期后,我班的幼儿洗手间重新整改。这位家长很满意,也赞叹老师的工作责任和领导的工作效率。在一次家长会上,作为家长代表的发言以这件事为例称赞我园是民主的、有责任的、高效率的、值得家长信赖的一所好幼儿园。她的这一席话让家长们对我园更加了解,更加信赖了。
二、家长工作的策略
从以上的案例反思与策略效果中,我进一步领悟了“家长工作的重要性和艺术性”。家长工作确实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关系学,要做好家长工作需要技巧,就像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幼儿园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取决于家长能否与幼儿园配合共同教育。因此,家长工作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家长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策略。
下面谈谈家长工作的几种策略。
1.园访日和家访。
我们每月的最后一周的周五定为园访日,创造机会给家长和老师互相交流孩子在家和在园的表现情况,与家长座谈,听取家长的意见,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这种形式很受家长的欢迎。
家访是幼儿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在家园不同生活环境中的表现。每次家访活动,主要是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幼儿进行,如:性格内向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等。通过家访,找出造成孩子性格特殊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使孩子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问题儿童”的健康发展。除了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时间进行随机家访指导之外,我们还要求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走访,并做好详细的家访记录和分析。
2.家长会议。
家长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好家长会议。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主要是使家长了解我班的班级工作情况和主要教学内容与成效,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为我们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比如:班生数太多了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又如:孩子用没做记号的湿手巾擦嘴不卫生等等,我们就家长的合理性建议进行不断更改完善。
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孩子在家的表现,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本班工作情况和教学目的,以更好配合老师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家园教育一致。在家长会上请家长谈谈育儿经验,也可谈谈自己孩子入园后的进步,家长则从中体会到家园一致教育的作用和家园配合的力量,加深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联系。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环境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
1游戏与多媒体教育环境
信息时代的来临,将幼儿的游戏世界推向了新的窗口。多媒体技术资源已成为基本的学前教育资源。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基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了以课程改革为主线的“校校通”工程,学科建设与信息技术整合不断取得新成就。教育必须紧跟时展的脚步,具有科学性、务实性和时代性。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但需要让他们掌握前人的丰富知识,更需要在他们的教育启蒙时期,给他们在信息时代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信息收集、信息辨别、通过良好的交流形成新信息等。
2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
所谓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是指将教育主题隐含于幼儿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的途径进行问题设置、问题解答、内容学习和学结,基于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选取游戏化的教学主题策略,让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中,获得乐趣、学习知识、陶制情操和提升技能。教学是游戏化主题教学的根本目的,老师针对教育主题进行游戏选择与设计,将游戏与教学过程进行整合,让幼儿在兴趣盎然、愉快活泼的状态下进行主题游戏学习。游戏化主题教学是传统游戏教学的延伸,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批判、挑战和补充。游戏化护体教学表面上是游戏,但是幼儿所学到的却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
3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的现状
首先,现阶段幼儿园教学中的游戏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不紧密。教学教师具备较高的多媒体技术掌握水平是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在技术上很多教师还不成熟,导致不能将游戏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游戏教育与教育实践无缝结合,是幼儿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的内容。其次,很多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仅仅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实施教学,但是,游戏化敬主题教学还应该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理念。最后,多媒体技术教育实践还不深入,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教师要想利用这个平台更好的实施游戏化主题教学,就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的教学价值。
4改进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实践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幼儿园教学效率,改进传统教学活动的弊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游戏化主题教学的正确性。首先,幼儿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并依照游戏化主题教学的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不断提高幼儿课堂教学成效。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游戏化主题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有趣情境,给幼儿多种感官刺激,为幼儿快乐学习提供理想的环境。其次,幼儿园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教学条件,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游戏主题相结合,调动幼儿的课堂学习热情,帮助幼儿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所学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材料,而这些可以有效的刺激幼儿的学习热情,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最后,在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教案进行反思,确定自己的教案内容符合教学实践需要,并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设计教案的能力;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必须对教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也就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进行书面总结,寻找幼儿发展的规律,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为了更好的实施游戏化主题教学,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盲目的使用,在幼儿教学中,还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课堂设计的主导,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一个个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工作效率。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幼儿提出课堂问题,然后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自己去寻找问题得到答案。受幼儿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影响,幼儿对游戏有着特殊的爱好,为此,开展游戏化主题教学可以更好的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避免儿童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类精力不集中、厌倦学习等问题。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通过教师互动不断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改进幼儿园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5结语
现阶段幼儿园教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游戏化主题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教学方式,将多媒体技术与游戏教学相结合,对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成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当下幼儿园教师必须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有效的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兵.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和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03).
[2]张春霞.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策略[J].幼儿教育,2005(11).
[3]陈建华.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思考[J].幼儿教育,2005(11).
关键词:反思;教学行为;师幼互动;教学研究
本文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师幼互动进行了探究。
一、减少表象的丰富,关注内隐的价值
《纲要》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就有很多教师认为:组织活动时为孩子提供的操作材料应该越多越好。例如,《会唱歌的鞋子》这一活动,教师试图让幼儿通过自己探索,知道鞋子踩在不同的物体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因此,教师提供非常丰富的材料,有报纸、塑料纸、沙、海洋球、石子、硬板纸等,活动中幼儿异常兴奋,对材料兴趣过高,反而忘记了活动的要求:听一听,鞋子踩在不同的东西上面会发出哪些不同的声音?师幼互动也就不理想。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由于材料过多,分散了幼儿的有意注意,且材料不具备代表性,幼儿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例如,报纸的声音和塑料纸的声音幼儿很难说清楚。教师也可从追求材料表面的丰富、多样,转变为关注材料隐含的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二、减少虚假的开放,实现真正的自主
集体活动结束后,幼儿进行个别的手工操作活动,这时,一位幼儿面对很多的工具和材料,不知所措,焦急地询问老师:“老师,我怎么做呀?”老师很真诚地说:“你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呀。”孩子仍然不知所措……
很显然该教师对《纲要》中“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段话很认同,认为:老师不应该直接教孩子怎么做,而应该让孩子自主学习,于是就有了该老师对孩子“你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呀”的应答,这种应答似乎很开放,似乎可以让幼儿自主,但结果却还是让幼儿不知所措。原因在于老师将幼儿的自主学习只是简单地认为就是让幼儿自由地学习,甚至是不需任何引导的放任,而对《纲要》要求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认识不够,未能内化。这种虚假的开放对幼儿的自主学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幼儿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的参与。
三、减少消极的暗示,进行积极的引导
理想的师幼互动需要教师在互动中帮助幼儿发现、明确自己的问题和疑问。当幼儿出现问题时,应杜绝消极的暗示,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自己发现答案。例如,小班综合活动《有趣的小路》,教师请幼儿选择正确的图形将小路填平,教师为本次活动设置了难点:有一个地方需要幼儿用两个长方形或两个半圆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圆形才能把小路填平。一位能力强的小朋友首先发现了这个秘密,并很快地完成了任务,这时,教师为让全班小朋友都能发现这个秘密,完成活动的难点,就说:“小朋友,看,这位小朋友用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变成正方形把小路填平了,请他说一说,是怎么填的?”教师这一消极的暗示将本该由幼儿回答的“用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变成正方形”这一答案隐含在了提问中,原本可以引发全班小朋友思考的难点问题变成了他们简单的复述过程。教师如果这样提问:“你是怎样把这儿填平的?”再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呀?”这就是对幼儿进行的积极的引导,通过幼儿的讲述,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逻辑。因此,帮助幼儿聚焦于问题的关键点或难点,用适当的方式或问题,引发理想的师幼互动,才能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学习。
四、减少浅层的再现,注重理性的提升
在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鞋子》中,教师为帮助幼儿了解一些有特殊作用的鞋子,请几名幼儿分别扮演小客人,请其他小朋友猜一猜“这些客人需要什么鞋子?”一幼儿通过看小演员溜冰的姿势猜出他需要溜冰鞋,教师只是说:“啊,你真棒,猜对了!”其实,幼儿能猜出答案只是经验的简单提取和再现,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因而教师可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猜到的?”帮助幼儿自己归纳出这类鞋子的特点,提升幼儿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分别是什么,要清晰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同时,也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从关注问题的结果转向关注问题思考的过程,使教师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对与错”“好与不好”的结果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