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7 15:03: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27-01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断涌现地理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热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行为结果,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必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来把握教学要求,并围绕教学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因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应用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师必须在授课之前对课堂教学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安排,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判断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并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如果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准确,对教学要求研究不透彻,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不明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将产生极大的偏差,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只有有效突出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在充满生命活力,不偏离原来预设的轨道。

如果我们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准确,对教学要求研究不透彻,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不明确,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将产生极大的偏差,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教学目标设计上的失误直接导致教学活动设计的偏差,其结果是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学目标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原点,其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科学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

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升地理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氛围中,紧张有序的学习地理、掌握知识。科学的课堂结构让教育信息有效传播,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要求学生记忆和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时,教师在初步讲授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世界洋流的形成原因和洋流的分布制作成动画,通过生动形象动画让学生不断探究世界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让合理的授课模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好学生探究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许多学习论方面的典型案例或思想得到启发。首先我们可以看美国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从这个研究中可以看出,只有通过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如何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课堂上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后,可以因势利导设计疑问,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经过一番努力找到正确答案。笔者在上《大气的运动》一节时,就如此教学“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图象、理解教材,然后依次回答如下问题:①大气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热不均)②为什么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水平气压差异)④假如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如何?(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这样的设疑,一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选择好恰当教学方法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进课堂教学,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动力。例如:笔者在讲授“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一知识时,就以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井水不犯河水”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井水真的与河水之间没有联系吗?”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当然教无定法。在高中地理授课中还要因时制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及各班学生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择优选择如下教学方法:比较法、演示法、图示法、程序教学法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轻松的学习氛围。

三、精心突破重点难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甚至也涉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所以高中地理教学重点难点颇多,容易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畏惧感,也容易泯灭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因此,广大地理教师应积极思考,全面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课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讲,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搭建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应该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想象、领悟、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制约了学生的脑、手、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问题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对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文我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人类成为被告,其他生物作为原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这些角色展开辩论,这些别开生面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二、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其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家乡的山水,农民的田地,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

三、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们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学生观察、分析、想象活动停留在肤浅阶段,难以深入;在讨论问题时,往往进展缓慢,启而不发。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教学模式较陈旧。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培养他们取得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教师应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总结

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是封闭知识的集中营,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必将折射出“高智慧学习”的方式和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灵感得到激发, 思维得以飞扬, 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满足感、成功感及地理学的美感,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地理知识;人人都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湖南省特级教师蓝忠武.2005年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提问设计

提问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观念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技能,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激活一池水,调动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缜密有趣的提问设计往往会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通往知识长廊的大门。问题设计的能力对一名地理教师而言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下面,结合我长期从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问得好,课堂效率高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含有一定的思维量,能够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这是地理课堂提问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提问要有新意,尽量摒弃那些平庸、刻板的提问。

(二)提问要有兴趣性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人集中注意力,能促进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提问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有情趣和吸引力,是否能使学生愉快的接收教育。??如,在挪威的哈默菲斯特,那里的冬天有两个半月不见太阳,长夜漫漫,路灯连续几个月不灭,人们只能在灯光下工作和生活,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听了异口同声的"哇",通过这些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三)提问要有可接受性

地理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要深浅适度,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设问要针对优、差学生及一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四)提问要循序渐进

要求地理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提问一般可分为识记、理解、推理和评价四个层次,四个层次各具功能,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高低,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二、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使课堂提问务实有效

(一)设计问题要严密

地理教学设计问题要有价值和意义,要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服务,教师自然要吃透教材,在关键出设计问题。如在"气温的日变化"的教学中,教师设问:"(1)一天中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与大气的温度的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就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不能有知识性和概念性的错误,又要使问题清楚明确,例如教学"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一节时,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6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意思,后来教师改问"今天是10月6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南还是以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赤道以南"可见问题题意不明确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差生优生兼顾,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课堂教学提问是完成地理教学的手段,通过提问和学生解答,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因此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全体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答问对象,简单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难题抽基础好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差生回答优生改错补充,教师最后评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质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世界七大板块运动的图片,自然地理理论性较强,播放教学图片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印象,发展学生智力,教师要利用好这块阵地,制造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求知欲。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教学效果”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评价课堂,而素质教育更多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可以这样解读: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吗?过程与方法——学生会学了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得愉快吗?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堂好课应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主体地位的确定,是以学生的参与度作保证的。所以地理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就需要创造性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呢?

一、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吸引参与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好导语。教师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采用温故知新导入法,利用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关系,由已知向未知逐渐过度;直接导入法,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单刀直入,切入主题;巧布疑阵导入法,设置悬念,造成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图像导入法,引入新课标教材中的图片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诗歌、歌曲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谚语、谜语导入法。但是,无论选择哪种导入形式,都应当遵循下述几个原则:精炼性、趣味性、鼓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

(二)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教学。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这一特点,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学生能见其形,如临其境。情境的再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讲“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将大陆漂移假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起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这样可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初中地理教材中,能让学生很好完成实际操作的活动是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这个活动呢?(1)让学生准备好所需材料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有: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2)教给学生操作的方法(3)评判等级。

(四)精心选择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学生学习地理时往往不满足于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他们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知识更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精选与补充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地理趣闻及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做好课堂小结。地理课堂小结形式很多:(1)简明扼要,归纳总结。这是最常见的小结方式,即在每一堂课内容讲完之后,把所讲内容作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归纳。(2)落实“双基”,练习检测。即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作业作为课堂小结。这种方式既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以反馈。(3)巧设问题,前后衔接。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强,这种小结方式注重教学内容的成因分析,能使学生在脑中建立良好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绘图列表,形象创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利用板图、表格、简易文字关联图等方式进行课堂小结,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并能动地运用发散、聚合思维进行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地理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地理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比如:在设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部分的教案时,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是采取逆向思维的模式:假如地球不倾斜着身子旋转,那又会是什么景象呢?

(二)教师应精心设计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问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的突破;教师还应创设发散型问题,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沿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从更多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教学“热带雨林气候”时,我们就可以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农产品等方面讲述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三)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鼓励、诱导学生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达到培养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如在某城市相继修建生活住宅小区,在设计过程中怎样设计南北楼的最佳距离?如何考虑太阳直射光线在地表上的移动规律等,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活学活用现有知识、调动大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有创造性,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学到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第5篇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提问

这种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由于是借助学生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所以它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6.6)中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我们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内六区,面积由十多年前的161km[2]扩展到目前的330km[2],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二、将教科书中内容进行形式上的适当转换后设计提问

1.转换为示意图。这里所说的示意图,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课本中诸多陈述性的知识转换成具有一定内涵和联系,反映地理基本原理的隐含示意图。教师利用这种示意图进行提问,在教学中有许多好处,它可以简明扼要和形象地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隐含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便于记忆。例如:针对高一《地理》(8.5)“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评价”这部分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的示意图进行提问:

(1)若你作为开发者,你首先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

(2)C和D处若景观特征雷同,但在质量上D处稍逊一等,你应该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

(3)E处景点质量最优,你是否现在马上开发这个景点,为什么?

2.设计辅助教具。高一《地理》新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它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验证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动认知结构过程的信息源。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对教科书中的相应图表进行深加工,设计出具有观察思考和研究价值、便于提问的教具,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说明高一《地理》(9.1)中,人口增长过快,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对图(9.3):人口、环境和贫困之间的联系图进行了加工,制作了复合投影片(三张复合),且在授课中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学生观察投影片及复合的动态过程,再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教科书,综合分析这三个问题,能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图(9.3)包容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也为学生理解人口过快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1)投影片Ⅰ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给固定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

(2)复合片Ⅰ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又给未开拓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

(3)复合片Ⅱ问题:科学进步对环境和贫困有什么影响?能否全面遏制(1)、(2)两方面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利用各章节后“活动”的内容设计提问

高一地理新教科书增加了“活动”题内容,其中有部分内容是教师设计提问的极好素材。例如:我利用高一《地理》(4.4)课后“活动”内容1.让学生层层分析,在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有机联系的前提下,得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人们常常把植物作为自然景观的标志。

四、循序渐进,设计递进式提问

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

这种提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学习。它能在相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下,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高一《地理》(2.4),内容是对较复杂的地理现象的研究,我设计了以下提问,较轻松地解决了这一知识难点和重点。(1)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是一个物质均一的球面(即没有陆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全球性大气环流怎样运动呢?(2)实际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3)实际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它又影响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6篇

一、多方展示,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多方展示,有利于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上"气候类型"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们展示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并让学生比较出各景观的差异;在《荒漠化得开发和防治》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入很多沙漠景观图绿洲景观图,沙漠动物景观图。很多课例也可以以歌曲引入,如:在讲《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可以引入--《春天的故事》,在《流域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时可以引入--《黄河颂》。这样优美的画面与悠扬的音乐融合,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一下就把学生注意里提到课堂上,进而促使其深入思考,这样让学生在轻松而又愉快的氛围里求解,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 创设地理教学新情境,化静为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感到枯燥无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克服这一缺陷。例如,在教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时,很多同学理解能力较低,无论怎样讲,他们就是想不出气体到底怎么会存在运动,怎么运动。这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们展示动态的课本的实验---玻璃箱里放一碗热水和一碗冰块,观察他们的变化情况,配合上生动的解说,这样直观的画面与板书平面图相结合,直接简单明了点出热力环流的原理,再及时结合生活里一些常见的实例图:空调装在房间上方,热气球飞上天空的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一下就套用起来加深理解。这样就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感性。

三、变难为易,转化思维,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地理对象的复杂性、广阔性、抽象性、间接性,使人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直接观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模拟逼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示集文字、图像、图片、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生动形象、色彩斑斓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也对教学起着一定的影响。如在学习地球运动这一重点和难点时,在没有多媒体之前老师在课堂上作很多版图,用手势比划,然后寄希望于学生发挥想象力,这样往往花费很长时间,还会有很多学生到了高三还没有彻底弄明白。现在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就可以以动态形象全方位地表示出来。比如在昼夜变化时,我们可以给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图,通过演示讲明确指出什么事晨昏线,以及晨昏线时怎么变化的、昼夜是怎么变化的,什么时候昼短,什么时候昼长,不仅不用费口舌,还让学生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已经从多种角度观察过晨昏线的变化,所以在做题时无论给出哪种光照图学生都能在脑海中有相应的空间立体图对应。本节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地理课中摆脱考什么教什么的情况,才能使各种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课程的开发技能。

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工具,具有很多优点,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规律,才能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教学给老师们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不仅要搜集资料,还要制作课件,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不熟练的老师来说,是一大难事,由此可能产生较重的精神负担和紧张情绪,这就需要广大的地理教师分工协作,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资源共享,共同整合,以减轻压力,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同时学校应该加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一方面,打破传统的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地里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中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供充足的地理信息教育服务,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游刃有余,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完美的融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去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激发其积极性,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修订本)

[2]杜志兴.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甘肃教育.甘肃教育出社

第7篇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地理CAI课件进入课堂已经比较普遍,目前市面上虽有不少现成的教学软件出售,但它常常与中学课堂教学脱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上课时使用起来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会做课件的人不会教地理,会教地理的人不会做课件;二是目前的商品教学软件多是面向学生个别化学习的家教软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本校的优势:学校对电化教学高度重视,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并通过培训使部分地理教师初步掌握了设计和制作CAI课件的方法,从1995年开始研制面向课堂教学的地理CAI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面向课堂教学的地理CAI课件设计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我们有以下的体会:

一、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

1 . 学习理论

(1)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不考虑认识事物的内在过程;

(2)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反复,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

(3) 我们倾向于把二者统一起来的以加涅为代表的累积学习模型,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决低级、低水平的学习内容,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解决高级、高水平的学习内容。

2. 教学理论

我们同意布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设”中的论述:教学理论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教师的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学习理论给出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型,而教学理论则给出怎样才能使这一过程成为最佳过程的模型。因此,面向课堂教学的CAI课件的设计特别要注意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贯彻。

(1)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程序教学。其基本思路是把学习起点到学习终点(目标)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连续的小步子,最终达到学习目标。我们的课件结构已从初期的直线型学习程序提高到全部采用分支型学习程序(克劳德学习程序)

(2) 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发现法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大力提倡而我们的课件设计又尽量遵循的教学理论。它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掌握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学会使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件设计的实践

    下面,以我们制作的一些课件为例,说明我们是如何贯彻这些理论的:

1. 采用多按钮、多重菜单选择、超文本、超媒体结构实现分支型程序教学,可使具有不同教学凤格的教师或面对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时选择不同的程序进行教学。

    例如:《台湾省》、《中国降水》等课件一进入主画面就分教学、小结、练习三部分;教学部分又分成多个小专题讲解,教学时教师可按已编好的顺序上课,只需按回车键或空格键即能进入下一专题;同时也可按画面设置的按钮(当鼠标滑过时有文字提示于下端)或从下拉菜单中选择进入相应的专题讲课。课件中一般用箭头表示鼠标,当变成手持教鞭状时即是该处可单击出图片、文字或演示动画,双击收起图片(文字)或停止播放动画;当板书中的鼠标变成向下手指时即是该处单击继续出下一部分的板书,相当于覆盖投影片一样;有小喇叭显示处,表明单击此处可播放录音,双击停止播放;在任何一个画面都可以直接退出或跳转到另一个画面。这样,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水平或现场反馈信息,选择控制媒材显示的顺序、时间和次数,实现分支型的程序教学。

2. 采用多种方法实施发现式教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CAI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眼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它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广东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气候、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则制作成类似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在“世界人口迁移”则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这样,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在讲解的时候一一显示,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淅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CAI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视频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象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快;相反,在向斜轴部产生局部挤压力,抵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此外,在很多自制CAI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地形雨形的成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国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江淮中,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

(4)化远为近,生动逼真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无论教者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在自制CAI课件中适当插入AVI或MPG格式的视频影像,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领略各种大自然的奇观: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

例如:在《太阳系》课件里,以热字连接的方式插入了“太阳活动”、“九大行星的自转运动”、“月球漫步”、“太空实验室”、“登陆火星”、“木彗相撞”等视频片段,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对揭示宇宙的奥秘,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都起到宏观、生动的效应。

CAI课件中的视频影象与一般的录象大不相同,它不但可以避免了倒带的麻烦,而且能够随时击活、随时插入,并且能同时打开多个视频窗口。

例如:在《人类与环境》课件中,在讲自然原因引起环境问题时可同时打开插入“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多个视频片段,在讲人为原因引起环境问题时可同时打开插入“大气污染”、“油污染”、“破坏自然资源”、“森林火灾”、“酸雨” 等多个视频片段。这样,把多个视频片段连接在CAI课件里,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时间,选择播放一个或多个多个视频片段,既可把遥远的地理事物一下子拉到眼前,生动、逼真,又可大大节省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8篇

一、新课改下地理作业的功能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要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地理课堂的教与学活动外,更需要设计适当的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地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运用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可是长期以来传统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单一、封闭僵化,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大大脱离,早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纵观我们现在的地理作业训练形式,其中还存在着多静态,少活动;多书面,少实践的现象。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特长,对地理作业设计进行探索,把学生从单一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作业是检测学生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另外,还可以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师要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地理教学方式。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最近几年,笔者以高二地理教学使用新教材和必修班的学业水平测试为契机,对地理作业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小高考”过关率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新课改下地理作业的设计

由于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时间紧迫,且要复习的内容又很多,共包括必修一、二、三这三本书。所以布置的作业都是短期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尽量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所谓短期作业,主要由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独立完成,时间5-8分钟,它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理解、掌握和深化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作用。因完成时间短,称为短期作业,一般在第二天上交教师批改。作业内容主要由教师根据上课内容、紧扣考点精心选择的能迅速完成的作业。教师在选择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单一重复式练习,做到“少而精”。此类作业每节课之后学生必须完成,以期达到及时温故知新的目的。

1.课堂生成,关注学生参与过程

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要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我们的老师习惯于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一定要有结论,有时为了得出一定的结论、观点,教师还会生硬地取代学生的参与,殊不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正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丰富、逐步形成的成长历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交往就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每节课后设置难易程度适当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地理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深化。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要让课堂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让学生参与的过程成为课堂教学主流,避免学生的参与与老师的教的流程脱节。在这方面,教师要进行科学的预设,教师在准备教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学,要让学生的参与渗透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复习。

2.添味加料,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事实也证明:一旦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产生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他们就会自觉而又认真地完成。因此,为了让学生对地理作业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作业题,使其在参与作业的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例如在学到影响交通线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可联系当前的“热点”问题,添味加料,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由我国绝大多数的石油进口通道――马六甲海峡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海运航线的重要性,进而分析海运的优势与不足:优势是运量大,运费底、缺点是速度慢,连续性教差,比如易受台风、海浪等的影响等等。

像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但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吃”得有滋有味,深化了对新地理知识的理解。

3.联系现实,强化学生应用意识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地理的实用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转变作业方式,把机械单调的作业转变成学生自己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例如在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7月8日9点多,一位女士凭着一张10000美元的彩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银行要求兑现,遭到拒绝。因为领奖日期是7月7日,这位女士懊悔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说:“这张票2000元卖给我吧”。女士心想,反正这票也没有用,就同意了。中年人马上乘飞机飞往檀香山,到达时当地时间是7月7日11时。中年人以2000元买的彩票一下飞机就到当地银行领取了10000美元。死票又复活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时光可以逆转?在这节课结束时我布置几道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题目,学生的练习热情非常的高涨,有的还专门到办公室里和老师进行探讨呢。这样的作业布置其效果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善于联系现实,多布置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题目。以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4.延伸开放,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竞争与挑战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适当的延伸开放,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欲望。例如在讲解过南水北调后,我留给学生这样的作业题: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京、津、冀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何在?

(2)列表比较南水北调的三线方案的优缺点:

三条线路优缺点比较表: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完成表格,完成后相互交流。通过这样的练习,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地理教学有效性。

5.内容科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关的教学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地理教师要选择科学性强而且严谨的地理作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内容的科学性,不仅指知识的精确性、内容的典型性,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例如在学习过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后,我设置了如下练习:

读“鲁尔区工业发展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

A,B,C,D.。

(2)现代鲁尔区工业减少,扩大,积极发展。

(3)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中,_______工业基地应该借鉴鲁尔区的经验。

(4)结合鲁尔区的成功转型经验,请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

通过以上的作业练习,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几点思考

1.作业要分量适中、难度适宜

作业的分量应按地理学科上课的自习时间的比例来确定。难易度应以学生的一般水平为准,对优生和学困生可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作业要有启发性、典型性

地理作业要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强。不要流于形式也就是说不要为了作业而留作业。例如:不要留抄地理概念这样的机械作业,这样发挥不了学生的潜能,要让学生真正能通过地理作业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3.作业批改要有时效性、针对性

如果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反馈时间过长。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及时解决,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地理教学有效性。比如:批改好作业后,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进行汇总,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这种方法,在对地理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业是巩固和检验地理教学效果、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地理作业,既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创新能力的媒介,也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目前,我们正值新课程改革时期,作为当代的地理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探索、实践,让每一次地理作业都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让每一次作业都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陈宁军.选择是一种能力.中国教育学刊,1999(6).

[2]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新课程与评价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