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学研究热点

生物学研究热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7 15:03: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学研究热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物学研究热点

第1篇

一、分析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生物的命题方向

2010年是广东实行“3+文/理综”高考改革的第一年,“平稳过渡”是高考命题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而平稳过渡的关键就体现在具有300分权重的新科目“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上。广东高考生物学科作为全国所有省市中地位最高、权重最大、在“理科综合”试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排序都在前的一个科目,“平稳过渡”决定了它只能是小心翼翼、难度平平,全卷难度0.79,其参考价值不大。2011年是广东高考生物命题的转折点,2011~2013年的高考命题一直延续着2011年的命题思想和命题策略,难度也基本维持在2011年的0.57左右。这对我们研究高考,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和命题规律,指导我们的教学和高考备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析近三年广东高考生物试题不难发现其命题规律:

1. 坚持能力立意,注重思维品质,充分体现科学的过程与方法。

高考考什么?就是考能力。以知识为载体,充分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是近三年高考生物命题的主旋律和基本原则。从命题策略上看,理解能力渗透试题的始终,几乎不存在单一识记水平上的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图、表、文字表述等多种表达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综合运用能力是对学习的根本目的――“学以致用”的集中体现,主要通过创设综合性情境、开放性、探究性问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在反映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与科学研究潜能,主要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揭示科研的过程与方法,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研究能力。近三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表明,反映考生后续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与反映考生生物科学素养与科学研究潜能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比例大体为3232。

2. 立足基础知识,突出核心考点,强化学科知识的迁移与整合。

三年的高考试题告诉我们,高考命题始终把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能力考查的立足点,突出核心考点,强化学科知识的迁移与整合。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不同章节、不同模块甚至是必修与选修知识的迁移与整合,既扩大了知识的覆盖面,又成功地实现了各种能力的考查。

3. 关注社会热点,彰显地域特色,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广东高考生物学命题特别注重体现社会热点,反映社会实际,彰显广东地方特色;特别关注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问题和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学命题素材。如2011年的第25题“超级细菌”,第29题的“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2013年的第27题针对H7N9热点考查的流感病毒的免疫问题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地域特色的试题有2011年的第3题“华南虎的人工繁殖”、第26题“蝴蝶兰的栽培与种苗生产”、第27题“登革热病毒传播的控制研究”、第28题“海洋污染与治理”;2012年的第26、27、29题分别选用的“荔枝”、“木瓜”、“罗非鱼”等话题;2013年的第28题“地中海贫血症”、第29题的“木薯”新能源研究试验等无不彰显广东地域特色。很多试题都折射出“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关注生命、关注健康,诚实守信、求真求实,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与情感价值观。

4. 试卷长度适中,呈现形式多样,力求反映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试题语言简洁,阅读量和书写量适中,阅读文字2100字左右,书写文字约300字左右,试卷长度适中。试题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运用灵活。近三年的试题中,生物学图稳定在5~7个,表2~4个,而纯试验的考查一直维持在22分左右,凸显生物学的试验科学属性和生物学学科特点。

方向决定成败,只有把握了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规律,才能真正有效的指导我们的备考。

二、探究变与不变的命题本质,寻求高度契合的备考路径

无论高考命题如何变化、试题情景如何新颖、设问形式如何巧妙,高考的目的不会变,考查的内容不会变,核心考点不会变,命题的基本原则不会变。我们要探究并抓住变与不变的命题本质,在“不变”中打基础,在“变”中求发展,寻求高度契合的备考路径。那就是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充分落实课本知识,紧紧抓住核心考点、高频考点,以不变应万变,牢牢巩固基础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对社会热点、科技进步、地域特色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及试题转化能力,活跃、激发、锻炼学生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在“变”中求发展,向“变”要成绩、要高分。

三、制定卓有成效的复习策略,铸就2014年高考新的辉煌

鉴于明确的命题方向和变与不变的命题本质,高三的复习备考策略建议如下:

1. 时效: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高三开学至各地市一模,目标是系统扫描,单元过关,夯实基础,建立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即专题复习,时间为各地市一模后至5月初,侧重跨章节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专题的设计既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设置,也可以根据核心考点、高频考点来设置,还可以针对薄弱环节或热点来设置。第三轮复习:时间5月初至高考,目的是回归课本、应试训练,心理调整,树立信心。

2. 能力:始终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提升能力应贯穿于高三复习备考的始终。命题思维无非是发散与收敛、求同与求异。能力提升的关键要从思维训练入手,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无论在教学、在提问、在解题、在命题、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拓展思维的宽度、提高思维的深度、增强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3. 特色:广东高考命题的最大特色就是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地域特征。在二、三轮复习中尤其要提高对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新闻、突发事件等的敏感性,收集、整理社会热点及广东地域特色的相关资料,并尽可能转化为试题或与学生一道进行“给材料命题”,使学生明白该热点或地方特色的生物学问题有可能涉及哪些考点,会怎样考。你不可能猜到原题,但有可能押到考点,这就是在“变”中求“不变”;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命题:在比较重要的综合训练、模拟考试的命题过程中,无论原创还是改编,组卷还是命制,应尽可能向高考生物试题靠拢。把握的原则有:一是单选题难度基本控制在0.75左右,双选0.65左右,非选0.50左右;二是试卷长度2100字左右,图5~7个,表4~2个,书写量300字左右。其它方面的问题则参照考试说明中的明确规定。生源不同,难度有所不同,在平常的检测中可根据本校实际上下浮动。

5. 技巧:方法和技巧是提高复习效率和考试成绩的重要环节。答题技巧来源于正确的思维方法,研究生物学命题形式和解决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是提高备考效率的关键。建议老师在每次大考前都要加强考试技巧的指导与心理疏导,使学生在考试尤其是大考中不断得到强化,提高考试成绩、增强自我信心。如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非选择题的解题程序,图形图表的一般规律,实验题的解答规律等等。

总之,只有在研究高考、理解高考、掌握高考命题方向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制定复习备考的策略,才能使高考备考效益最大化。方向决定成败,策略铸就辉煌,让生物学科为2014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作出新的贡献。

第2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04-01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的学科,是生物学科中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已成为许多生物技术领域的基本技术和手段,其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国际上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如何通过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学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专业奠定牢固的理论专业技术基础,是微生物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笔者对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简单介绍在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的一些改革工作。

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引入新知识新热点

微生物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育种学等课程在内容上相互交叉渗透,授课时间上有前有后,为避免与先修课程某些内容重复、又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突出本课程的特有内容,必须对交叉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作为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分支科学之一,一批新的微生物学科正孕育和形成,如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蛋白质组学、微生物代谢组学等。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如荧光PCR、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在微生物学中广泛应用,完全按照微生物学教材已不能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向学生讲授更多的有关科学前沿动态的知识,探索将课程中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科技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力求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系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验操作技能。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教师通过上网检索的方法,广泛收集有关外文教材和教辅资料,从中吸取精华,同时注重吸收国内重点大学在相关课程上的先进教学经验,在讲授过程中针对书上的兴趣知识点进一步查阅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做到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

比如在讲到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时,引出2010年在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I型(NDM-1)超级细菌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抗生素在目前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及目前国内外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状,部分兴趣浓厚的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目前国内大型医院的抗生素临床使用展开探究。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微生物学课程“听得懂、理不清、记不住”。老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会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将微生物学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1、归纳、对比式教学法。对于知识点零乱、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通过归纳与比较其间的异同,使知识点层次清晰、分明,也可减轻学生记忆的难度。如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比较;真病毒与朊病毒的比较;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菌落特征的比较;消毒与灭菌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等。比如,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可从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和说明:细胞壁结构;肽聚糖含量与单体结构;革兰氏染色反应;磷壁酸、LPS的有无等。

2、实例教学法。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引入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或有趣事例。如讲到“蕈菌”的时候,可以查阅最新文献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蘑菇的培养过程,引出真菌繁殖的生活史;开始“病毒”一章的学习时,通过简单介绍SARS流行情况,引出其病原体―冠状病毒,讲到“亚病毒”时引入疯牛病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病毒的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对学生起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3、讨论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与当前热点问题有关,可以提前几周布置作业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成综述或总结。如讲到细菌耐药性时,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当前细菌耐药性研究的进展,包括耐药菌种、耐药机理及可采取的措施等,上课时分组派代表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的能力,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利用。微生物的微观形态特点使得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在显微镜下的影像信息搬到教室中,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细菌、真菌、病毒的显微世界及鞭毛运动、噬菌体复制、担孢子形成的过程可以通过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再配有优美的音乐和解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讲课效率。

第3篇

关键词: 生活实例 生物课堂 学习积极性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是所有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很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写一手端正、有条理的板书,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讲起课来激情澎湃,自我感觉挺好,可学生虽一个个都瞪着眼睛听课,但心早已不知飞到哪去了,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针对此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后来发现学生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且课堂表现非常活跃,相应的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以下是我利用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积极性的实践研究中的几点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精彩而又贴近生活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导入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置问、社会新闻等,可根据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例如,在进行“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列举生活实例,然后提问:1.当你的手被针扎到了,你会立即缩手;2.当有颗球往你的位置飞来时,你会迅速躲开或接住;3.在赛跑时,当你一听到枪响,你就会立即起跑。请问,你为什么能这么完美地完成这些动作呢?这样的例子很生活化,问题问得很有趣,有思考性,学生就会产生兴趣,从而积极思考。

二、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其实在生活中,存在很多与生物相关的知识,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生物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真正做到授之以鱼。知识从生活当中来,也终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比如说在学习“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引导学生分析调节过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过低,导致血糖浓度过高而产生糖尿,在治疗时经常要注射胰岛素。那么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为什么会过低呢?是如何造成的?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为了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知识,就会懂得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教学与实际生活拉近距离,会使学生觉得知识是可以运用到现实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生物的强大动力。

三、巧妙运用生活俗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生物科学知识多,涉及面广,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物学现象、生物学实验等知识不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运用生活俗语,能使生物学知识趣味化,为课堂营造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些说明了遗传和变异的普遍性;又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动地描绘了食物链的组成;讲到条件反射的建立时,可以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明。

四、关注社会热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很多学生会关注社会新闻热点,而与生物学有关的主要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等。利用学生关注的事件及相关的社会热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时,教师可以以抗虫棉为例,让学生探讨抗虫棉的安全性问题,学生讨论后基本能得出较正确的观点:既保护了农民的劳动成果,又消灭了农业害虫,更避免了利用农药消灭害虫给环境造成的污染。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五、关注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第4篇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经典实验 教学应用

现代分子生物学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许多已被公认的理论与机制是通过一些非常著名的经典的实验发现或验证的。比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链球菌感染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又如DNA半保留复制机制的验证及冈崎片段的发现等[1]。这些实验设计精巧、论述严密,其中有的研究方法现在仍然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使用。通过对这些经典工作的分析与回顾,可以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思路提供帮助,也可以帮助本科及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中了解研究方法,提高对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以对研究实例的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2][3]。

但也有一些实验并不像前述的那些例子那么众所周知,特别是一些学科跨越较大、研究思路或方法已很少应用在现在的科研实践中、非主要的理论成果等的理论证明过程中。这些结论在多数分子生物学的教科书中一般都是一句带过或者根本不提及其研究的过程。但如果仔细分析这样的一些研究论文,则仍然可以从不同角度帮助相关学科学习人员对该研究点的理解与掌握。

本文以三个教学实例为主线,探讨经典实验的分析在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物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因其研究对象都是在分子水平上,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形成感性认识。而且这两个学科知识涵盖面广,理论框架繁复。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主要讲述分子的结构与作用机制,单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授课,会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另外,《分子生物学》部分内容在初中、高中的生物课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国内外生物院系的相关专业许多专业基础课如《普通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也与《分子生物学》有内容重复的地方[4][5]。这些重复的内容给学生“复习”的感觉。而单纯通过增加学习的深度区分这些不同的课程的内容会加重烦躁的情绪。

通过引入一些经典实验过程及其结果分析的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增进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比如,“DNA是遗传物质”的论点就主要是在几个主要的实验基础上得到最后的确证的。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历史”章节中,从最早的核酸发现开始,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发展之初的研究基础与背景,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及问答解决“验证什么是遗传物质”这一命题;然后将这一命题的验证过程中包括肺炎链球菌感染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等几个重要的实验设计思路、原理、讨论一一阐述,并与学生的思路相比较。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把纯粹的理论学习置入该理论产生的时代,通过“侦破”式的线索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近年来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及化学奖许多奖项都授予了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一些工作,如2012年山中伸弥的多能干细胞的诱导等;通过介绍这些工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介绍给他们[6],[7]。

2.启发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随着近年来基础教育的改革,学生创新思维不断得到发展,但应试的压力迫使中学阶段的教育在大多数的中学课堂遵循着以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也更适应“老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如何在本科专业教学中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长期任务。

《分子生物学》本身是尚不完善的专业学科,新的知识新的发现和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如小RNA的研究是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8]。小RNA的干扰作用的研究历史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继而采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这一作用在研究中的应用[9]。通过这一启发过程,学生会充分了解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理论与技术的相互促进发展,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充分思考,建立基础研究与社会应用间的联系,提高创新思维的主动性。

3.综合不同学科知识,开启学生进入科研殿堂之门

现代分子生物学在研究过程中综合了生物化学、遗传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的技术与方法,目前的生物学研究也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限于实验条件与各学校的特点,大部分的教学实验室,尤其在多数地方性院校,几乎不可能具备条件让学生接触所有相关的实验过程,比如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放射性标记、分子杂交等。让学生知道这些技术、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范围,对发展他们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但仅通过幻灯片、多媒体等形式只能把这些方法的操作过程或仪器设备展示给学生,而不能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具体能做什么、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结果如何分析,等等。在经典的一些科研实例中,却不乏综合了多学科知识的精妙设计,对这些实例的分析可以具体地把其中使用的一些方法与技术的作用、结果分析等展示出来。

对于“mRNA的合成方向是5’―3’”这一过程的证明,早期发表的文献中便使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10][11]。包括同位素标记、细菌生长曲线绘制、RNA的提取与纯化、RNA的浓度测定、RNA的碱水解等多种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的方法经过两个实验路线被串联起来,简单的方法却得到了可信的重要结论[11]。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过程中结果讨论的严密性,认识到今天的许多成果与结论得来不易,改变他们“眼高手低”的惰性思想;另外,使他们认识到拓宽知识面在生活、工作中的必要性。

4.提高学生的检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他们走上社会后应对复杂环境的有力武器,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细心的学生提出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引导他们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得出问题的答案;最后与老师的结果对比印证。这种方法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了他们文献检索的专业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

仍以“mRNA的合成方向是5’―3’”这一问题为例。有学生在学习转录一章的内容后,想了解这一结论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但多个版本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参考书中并没有提及这个问题。通过一些中文搜索引擎,也只能得到一些对这个问题并不确切的回答,只能查阅到在证明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利用C14标记U。学生提出问题:起始和终止都有U,没办法证明转录的过程就是从5’到3’啊?

这个问题被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全班同学。在这个作业中,附带提醒学生注意这一问题作为研究热点所处的时间段,然后针对这个时间段通过学术检索系统检索最权威的文献。结果学生通过谷歌的学术搜索搜到了1960年表的两篇最相关的文献[11]。讨论后经过综合,这一验证过程可以描述如下:大肠杆菌在耗光培养基中所有的U后,0℃培养以放慢其mRNA合成的速度;加入放射性标记的U,在不同的时间点取细菌提取RNA,测定放射性掺入RNA的速度;用碱水解的方法从3’末端水解mRNA,最后检测水解后的单核苷酸及RNA的放射性。如果转录是从3’向5’方向的,那么单核苷酸中的放射性与RNA中放射性的比值会随着细菌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如果转录是从5’向3’方向,则这个比值会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的结果证明转录的方向是从5’向3’的。

通过这个作业,学生了解了专业文献检索中的一些方法,同时对前人工作中的逻辑推理过程也有了一定了解。另外,这个过程还帮助学生回顾了微生物培养中的生长曲线、RNA的生物化学性质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总之,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经典实验的分析,可以在多方面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与掌握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要求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和前沿,也需要系统的教学参考书籍、教学方案及媒体的支持。这需要一线教学工作者付出巨大努力,结合自己的科研,建立适合分子生物学这一重要的专业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Weaver.R.F著.郑用琏译.分子生物学[M].科学出版社,2010.

[2]蒋桂林.生物教学中的策略教育[J].生物学杂志,1999,16,(3):36-36.

[3]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2):250-255.

[4]梁顺祥,何涛,李淑娟,等.农林院校《遗传学》与相关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及解决途径[J].遗传,2011,33(9):1023-1026.

[5]王子健,张超,刘群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061-1063.

[6]张凯,邱念伟.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简介[J].生物学通报,2012,47(8):59-62.

[7]王长林,陈岩,魏力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011):2123-2127.

[8]王云,罗勋,刘天骄,等.小RNA的生成机制与功能[J].生物学杂志,2011,28(2):58-61.

[9]谢兆辉.小RNAs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遗传,2009,31(12):1205-1213.

[10]Maitra U,Hurwitz H.The role of DNA in RNA synthesis,IX.Nucleoside triphosphate termini in RNA polymerase product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65,54(3):815.

第5篇

一、加强自身修养做乐业型的教师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物课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因为教师身上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重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文化知识,与时俱进,跟随时代脚步,从对教学技能的研究到教学方式和模式的研究,直到教师教学境界的研究。在教师教授生物课程的时候,还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做乐业型的教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握好怎样教授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和从至高的层次来提高生物学课堂的实效性。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概括性,突出所讲授的重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生物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做到大胆猜想,大胆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

现在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一个人改正缺点就会更好,每个人都改正缺点就会使社会进步。其实不然,对于社会来说,发挥一个人的特长远比改正一个人的缺点重要得多,因为大家都不去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去专注改正自身的不足,只能使人变得平庸、社会变得平庸,更何况,人的不少欠缺和不足不是说想弥补就能弥补的。教学中我曾经给学生讲过温威廉・贝纳德在《哈佛家训》中所讲的一则寓言:兔子是奔跑冠军,但是不会游泳。大家都认为“不会游泳”是兔子的弱点,久而久之,兔子的父母和兔子本人也认为必须要学会游泳。于是兔子耗尽了毕生精力去学游泳,其结果可想而知。其实人们再也明白不过了:兔子没有必要学游泳,因为兔子是为奔跑而生的,只要给它一块辽阔的草地,就能展现它生命的魅力。因此对兔子来说,草地就是幸福的天堂,而游泳池则是痛苦的地狱。由此,生物学课堂中学生的种种表现,可能会使我们对学生的闪失和不足产生新的想法――生物学教学太专注于学生的缺点了,而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尊重就彰显得十分有限。一个整日生活在对自身不足不断自责之中的人,哪里会有激情洋溢和神采飞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地去评价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哪怕是不很突出,也要及时地去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信,充满自豪。同时你也得到了学生的信赖和支持,受到了尊敬和爱戴。

三、善于调控课堂气氛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能够掌控课堂,善于调控课堂氛围的老师,学生们听课一定有滋有味。为此,平时教师要注意积累与生物学有关的新闻报道、生物最新成果等,通过积累素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通过网络、媒体、生物学报刊,关注生物学热点,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和新观念等。把生物学热点、新成果、新观念等穿插于生物课堂中,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自己掌控起来更自如。例如讲到微生物时,可以给同学们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研制生物武器,并在中国东北建立研制细菌武器的工场――731部队,曾对中国十余个省的广大地区施放鼠疫、霍乱、伤寒和炭疽杆菌等多种战剂。鼠疫最严重的是湖南常德和浙江宁波。他们甚至拿活人做细菌试验,仅此一项就杀死中国军民三千多人,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发学生的共鸣。

四、巧于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知识大多数比较枯燥,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课堂有声有色。进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喜欢生物教师。这样就构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巧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利用故事激发兴趣,高中生物教材提到了三十多位科学家,可以说每个生物科学的新发现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生物课堂上适度地导入或穿插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您的课堂生动有趣,还能起到特殊的作用。如讲光合作用时可引入萨克斯、鲁宾、卡门等科学家的故事,讲遗传规律可以引入“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讲DNA的结构可以先导人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讲斯帕兰札尼用小金属笼里的肉块在鹰胃内进行实验,推断出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进而引出酶的知识。讲“色盲”时向学生介绍道尔顿发现色盲的经过,这些小故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还可让学生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脚踏实地,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开拓进取。

五、努力做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

第6篇

英文名称:植物分类学报(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英语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4918

国内刊号:11-5779/Q

邮发代号:2-2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1

期刊收录: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7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探索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生教育已从规模化发展全面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重视课程学习、提高课程质量是保障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然而,调查发现,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学内容不当、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方式不灵活等问题[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并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讲到“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2]。细胞研究涉及到生命科学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目前,各个高校生物学研究生均开设有细胞生物学课程,但同样存在以上问题,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为了更好地保障和提高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笔者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课程内容,融入最新科研动态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教好细胞生物学这门课,必须充分掌握课程及授课对象的特点。研究生理论课的课时一般较本科生少,更加注重前沿性和综合性,生源来自不同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背景也稍显参差不齐。细胞生物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与多门课程内容之间有相互交叉与联系。若想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应不同生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

(一)调整课程内容,避免重复和遗漏

细胞生物学课程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多门课程内容之间有交叉[3]。因此,需要各门课程负责老师就各自的讲授内容进行研讨,确定核心授课内容,避免教学重复。目前,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出现并发挥出重要作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细胞生物学的生源也由单纯的生物背景转变为由生物学、化学、食品科学、材料学等多种背景。为适应不同的生源,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专业基础。如在开课前设计问卷,将课程知识点细化,每个知识点都分成熟悉、了解、陌生三个级别。统计出哪些知识点是学生都熟悉的,可以简单概括讲解甚至忽略,对多数人只是了解或完全陌生的内容需要详细或重点讲解,从而避免教学遗漏。

(二)优化课程内容,增强新颖性

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形成,因此,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细胞生物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基础学科之一,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增长迅速。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关注、跟踪科研的发展动向。可以摒弃固有教材,加大前沿领域理论、技术及相关知识的内容比例,以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眼界,活跃学生的科研思维。

二丰富教学手段,引入先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授式,以教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一)进行专题学习

专题学习就是结合该学科发展现状,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内容,就某项专题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对该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入认识的教学方式。细胞生物学课程专题的选择可参考国内或国际细胞生物学会议论文集。也可以是当前领域的热点问题,如诱导多能干细胞是十年来细胞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学习细胞分化这部分内容时,即可选择多能干细胞的诱导这一专题,既有干细胞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连贯,又涉及到新的干细胞类型作为课程内容的延伸。

(二)采用双语教学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开展双语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教育部也提出了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要求,研究生阶段开展双语教学尤为需要。近年来,细胞生物学发展迅猛,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然而,据统计细胞生物学90%以上的新发现都以英语方式报道、传播。中文版教材存在知识滞后性及新专业术语定义模糊等弊端。为了让研究生准确把握细胞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实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实行双语教学对教师素质有很高要求,青年教师一般具备较好的英语应用能力,丰富的知识技能储备以及充沛的精力保证,可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材的选择要合适、采取渗透式双语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并应加强与学生沟通,重视学生反馈,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同时,又不能给学生带来过多的学业压力。

三完善考评体系,建立综合考核机制

传统的考评即为试卷考试,难以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让所有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必须摒弃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建立新的课程综合考核体系。如实行注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课程考核分为3部分,分别为理论考核(占30%)、文献学习讨论(占30%)、专题汇报(占40%)。其中每部分都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即使在理论考核部分,除了涉及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涉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科研动态,以及实验设计环节,以综合考察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及灵活运用能力。这样的命题方法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可防止学时考前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督促学生注重加强平时的理论学习。文献学习方面,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能够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应地学生就必须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可考查学生检索文献和汇报文献的能力。专题汇报部分,要求学生凝练出一个科学问题,围绕专题背景、热点、难点、常规及最新研究技术方法等展开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专题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生对专题活动的参与程度。

四重视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近年来,很多高校学校定位发生变化,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以高水平科研工作为重点中心任务,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4]。重科研、轻教学已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由于刚到工作岗位,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对此,高校应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举办教学基本功竞赛

一般情况下教学基本功竞赛会对选题、备课、制作课件、上课等各个环节制定严格标准,并优选教学名师做评委。通过亲历比赛过程,年轻教师能够较快的掌握教学各环节要点。有些老师可能存在某些小问题,平时自己却没有意识到,通过比赛,有经验的评委老师很容易发现,并针对性帮助其解决、改进。另外,学校应重视教学,如加大教学成果在工作考核、职称评定中的比例,以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建立“老中青传帮带”机制

建立专业教研室,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先助课、多听课,多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督导和指导作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般都是学校统一组织选举的有责任心、师德高尚、专业知识渊博、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优秀教师。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不定时去听课,或针对特定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可以起到一定督促作用,同时帮助他们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加强网络精品课程学习

现如今网络信息日益发达,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正式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拟建成数千门覆盖各学科领域,面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而且免费面向公众,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如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有细胞生物学的资源共享课。课程计划、重点难点、课件、课后题以及教学案例都可供免费参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韩鹤友,候顺,郑学刚.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29.

[2]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陈芸,詹建立,阿尼克孜•吾吉.提高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思考[J].喀什大学学报,2015,37(3):82-84.

第8篇

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学生对生物学习充满热情,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跨越。围绕高中生物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提出生活化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从而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学习兴趣;生活热点

由于内容繁杂,高考所占分值较少,生物学科一直都是学生不喜欢的学科,不被学生重视。究其原因,学生仅仅把生物当成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没有去关注生物与生活的关系,没有通过生活去认识生物、学习生物。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情境,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生物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一、高中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高中生物知识体系来源于生活,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可以说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生物学赖以建立的“源头”“活水”。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内容主要围绕着生命的本质展开剖析,揭示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常态问题与自然规律,因此其对于人类生活是十分有益的。生物学家的研究与探索,就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入手,经过一番曲折长期的论证过程,才建立了现在庞大但严谨的生物知识体系。因此,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为切入点,并利用已形成的生活经验和已观察到的生活现象为背景来展开具体生物知识的教学,从而找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帮助生物教学实效的提升。

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物课内容与生活相关度大,将其与生活化教学相融,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生物实践能力。具体方法归结如下: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高中生物与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内感受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并于生活化的情境中加深新授知识的印象,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在讲授“应激性”与“反射”相关知识点时,一名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教师灵机一动,叫了这名学生的名字。听到点名,班级学生纷纷看向那位学生,该学生也抬头看向老师,并立即站了起来。此时,教师据此对这一幕“课堂点名”进行了分析,告诉学生,我此时的“点名”就是一种“刺激”,学生的抬头则是“条件反射”,起立就是“反应”,而这整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应激性”。由此一来,抽象难懂的知识在生动的身边实例验证下,学生立即心领神会。大量实践证明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此外,“生活悬念”的设置也可以吸引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生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以生活中所能触及的问题来设计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盲目性,从而带动学生积极投入到生物学习当中。例如,讲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设计这样的生活悬念来导入,层层设问,引发学生逐步拓展思维,积极思考:“农民伯伯常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同学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有何依据呢?”“这些粪便对于植物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粪便的作用比化肥和水的作用还要大吗?”“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施粪便呢?”通过上述巧设悬念和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学生产生探索欲,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继而有效实现本知识点的教学目的。

(2)利用生活热点拓展教学。

同理,源于生活实际中的新闻、社会热点、热议话题等都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将其与生物教学联系起来,也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有助于增强其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常在新闻中听到关于“甲型流感传播”“登革热病毒传播”“中东呼吸综合征传染”等报道,对此,教师可以联系上述传染性疾病,为学生讲授相关传染病原理知识,告诉学生并解析与之相关的科学正确的预防方法。由此类“热点报道”作铺垫,学生通常十分认真积极,同时,在听到教师讲述最近的传染性疾病时,也能够从中感觉到生物教学的实际意义,从而在学习相关内容时更加投入,印象也将更深刻。此外,还可以以当下“热点话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时作为实例引述,并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教材知识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其中探究问题可设置如下:1)同学们在购买食品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2)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选题,以组为单位来各自设计一个与“食品安全”的小讲座;3)针对现在身边的环境状况,围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旨,分析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4)请每一个小组通过共同探讨来为老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早餐食谱。以我执教的班级为例,通过展开这种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拓展类探究活动,学生通常参与性都很高,能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在充分的交流和辨析中促进了生物知识点的内化,也使之进一步感受到了生物对于生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3)挖掘教材中生活化内容。

其实,教材中处处都是与生活有关的内容,只是形式并非直观的生活化,需要教师进行挖掘。比如,教学“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教师可对该基因组合定律进行深层次的二度挖掘,并以此设问:“一个长相漂亮但是头脑简单的女孩,与一个长相丑陋但头脑聪明的男孩结婚,他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纷纷据此展开分析讨论,并推导出四种可能;此时,教师便可根据此情境和学生所得出的四种可能,引出了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使学生切实了解到基因组合的各种情况。又如,在学生学习了“糖类”“脂质”“蛋白质”等相关知识点之后,教师可据此询问学生家中有没有过于肥胖或者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亲人,如果有,则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为他们制订一个合理的膳食计划与饮食方案,并指出在生活中有哪些食物他们可以吃,而哪些食物不能吃。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中国人最常见且容易患上的慢性疾病,通过在这类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中,导入具体的生物知识,能让学生在制订膳食计划的同时,既巩固了生物知识,又增强了其对学习生物的信心与兴趣。

(4)组织户外实践活用知识。

对于生物学习而已而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并将所学知识实际运用于生活中。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是最好的方式。原因在于学生本就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比较感兴趣,而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在书本上或是课堂学习上不会遇到的问题,而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再联系所学生物知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以致用,也增强了生物学习的实际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小生态瓶,探究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或调查身边常见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盲)的发病率;或通过分析家系画出系谱图来确定遗传方式;还可调查转基因食品种类、蔬菜大棚常用什么颜色的塑料、本地果园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通过上述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学生频繁运用到课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而且通过实践,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知识解决了问题,从而于无形中提升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结束语

基于上述与教学实践,教师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重大责任及价值,继而触动学习兴趣和动机,最终主动地、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中生活化的内容,利用生活中的热点进行教学,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切实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

作者:沈宗琦 单位:湖北省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康睿珍.让教学走进生活———试析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J].当代教研论丛,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