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8: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语言文化探索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第1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与特点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主要是指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语言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最初是为了提高网络交流效率或是达到某种交流沟通需要所采用的方式。可以说网络语言同网络技术的动态发展息息相关,是一种特定环境下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同汉语言文学不同的是,网络语言构成方式多样,所代表的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第一是网络语言具有自由性特点。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构成需要按照一定语言规律,而网络语言的构成包含了字母、拼音,数字甚至实现了再“造”字。如“又双叒叕”四个字表达不断叠加的意思。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社交中的交流方式以及情感表达同现实是不同,网络社交中会出于个人的便捷从而改造一些词语、甚至是利用一些错字、病句等来提高达到小群体内的交流的高效性。如“不明觉厉”是“不明白是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句子的网络化处理,正是出于高效的原因,才利用四个字缩短了表达的时间。第二是网络语言具有开放性。网络语言的使用没有任何场合、语境等的影响。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随意使用。同时网络语言的构架是不局限于汉语这种文字的,还融入了拼音、囧字数等缩写,设置还插入了一些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如“”字的出现。由于网络语言的构成和使用上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其有别于传统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特点,让网络语言的传播和利用具有较广的传播影响范畴。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积极影响

第一是网络语言优化语言组织形式,带来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汉语言文学的语言组织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所展开的,且拥有一定的语言情感,要求合适的环境下使用。但是网络语言没有任何的规则限制,且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一旦流行起来,在网络世界中就会变得随处可见,人们在网络平台中更容易受到这些语言的影响,并且掌握这些语言成为网络语言的传播者。如对囧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率不高,而随着其成为一种网络语言之囧后,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人们会借助“”来表达一种广泛的情感。如听到一件囧尴尬的事情,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尴尬的心情。而看到一些搞笑的事情,囧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郁闷。更重要的是这些网络语言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囧囧囧实现了文化交流。如电影《人在途》、《港》、《泰》系列的应用。第二是网络语言的有利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由于网络语言是出自于网络,其自身的构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内涵特点,因此当前在素质教育活动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现象在教育互动中被应用,为教育的生活化发展提供了素材,更是通过新颖、有趣性丰富了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语言更好发展自己的汉语言能力,使得汉语言更加生动、多样化发展。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根本不是语言形式,其无法正确的表达出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性、情感性等。甚至一些网络语言的构成是为了标新立异赢得社会关注所存在的,因此在构成上具有投机性。同时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之间流传应用较多。对于还未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的未成年人而言,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曲解、重构的网络语言的过度接触,对正常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误导。如最近流行的“亚子”表达,青少年在展开语言表达或是鉴赏时,下意识的利用网络语言中“亚子”来代表原本的正常的词“样子”。第二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迎来了走出去的新阶段,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的工具,同时作为我们的民族语言,其所具有的成熟语言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文化自信强国构建的活名片。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下,网络语言若是大行其道,其势必会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误导。

三、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一)成为新的文化产业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实现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文化领域中更要求能够借助网络技术,更好地带动汉语言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建设文化自信强国做出贡献。当前网络语言所具有的全民参与性,流通迅速性等特点都是当前文化产业寻求发展的必备条件所在。因此当前能够实现网络语言发展的规范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用字、词义误解等网络语言要加以抵制,但是对于一些能够丰富汉语言文学内涵和意义的网络语言,能够将其当做是汉语言文学产业化的创新点所在,符合网络语言历史人文内涵,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的现代化发展,网络语言的人文化发展。

(二)成为新的文化传承工具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要想实现发展,必须能保持民族的独立性,抵制文化侵蚀,因此更要求能够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尽快建立文化自信强国。但是对于汉语体系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体系而言,其可谓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了,如何将汉语在国际上推广出去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难题所在。而网络语言的出现改变汉语言文学的艰涩、表达含蓄的特点,以一种趣味性、直接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也由此带来更大的推广和传承。如“xswl”这样的拼音缩写,其具有简单的特点,但同时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现代语音的人也可以从“xswl”字母中,反思出“笑死我了”的拼音情况。可以说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动机。与此同时网络语言出现形式给予我国汉语言文学传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工具平台,对我国民语言文化和特色展开凝缩呈现。如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拥有大量的生僻字,一些语音字义优美但是不经常使用的字词,若是采用传统的宣传教育,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在接受文化的同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而反之借助网络工具,《生僻字歌》的出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汉语言文学文字拼音学习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传承发展。

第2篇

关键词: 网络语言、语码转换、认知理据

基金项目: 2015年湖南省益阳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闻报道语码转换研究” 项目编号:2015YS16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及电视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交际媒体,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因其快捷、方便、自由、经济而广受人们欢迎。而网络语言是当今信息时代人们互相交流沟通的语言新形式,其简洁幽默、形象生动的特点从诞生时起就备受人们关注,并催生出一门新兴学科---“网络语言学”。网络语言学是一门介于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网络将过去人们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化电子媒体转变成为非直面的人际交流,极大地增加了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可能性,因此相较于报纸、电视等媒体语言,语码转换现象在网络语言中更为常见。研究网络语言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分析网络语言中人们使用语码转换现象的内在动机,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的类型多样性及生成的深层动机。

一、网络语言学

网络语言学是一门网络语言学是一门介于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二十一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周海中(2000)对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属性及定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引起了国际语言学界的关注。克里斯特尔(2011)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演化现象、实际案例及网络语言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网络语言学是网络技术和语言科学的有机融合,研究者们的前期研究偏重于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语码转换研究

语码是指一种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语码转换是指说话人在同一交际片段中交替使用芍只蛄街忠陨系挠镅曰蛴镅员涮宓挠镅韵窒蟆W远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语码转换这一概念进行了许多研究。社会语言学侧重研究语言和社会的问题,研究对象包括语言变异、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问题、不同社会、社团语言使用的差异。心理语言学家主要从言语的产生和理解的心理过程角度研究语码转换,以帮助理解人们在做出语码转换行为时的大脑活动状态[1]。

三、网络语言汉英语码转换研究

网络语言的语码转换有与一般文体语码转换的特性,也有其独特的特点,简约性、视觉性和游戏性。网络语言是用语交际的键盘语言,快捷、简便、字母化是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现象的重要基础。网络语言中英语码转换的类型可分为在以中文为主的语言中使用个别英语、用英语字母或数字来实现语码转换。

3.1 英汉语码转换

通常情况下,中英语码转换是以汉语为主体语言,使用少数的英语语码来实现语码转换,如:“我好happy”,“有事call我”。

3.2 英语字母语码转换

以英文的首字母或英文单词中某两三个重要字母构成的一些缩略语,不仅经常出现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也常常出现在网络语言中,如:“btw:by the way”,“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3.3 数字语码转换

数字语码转换主要表现为数字通常是英文单词的谐音,如:B2B (Business to business),F2F (face to face)。

四、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

人的语言能力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与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连。语言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它也是社会社会规则、文化、经验等因素下的产物,属于认知体系。

言语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会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内在心境,对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和变换,采用适当的策略完成交际任务[4]。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者并不是简单地表达语言或符号的意义,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衡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定位合适的交际方式和表达形式,而言语交际的接受则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自己的心理判断去理解言语者的真实意思,因此言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必定带有明确的心理动机。言语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码转换,以达到亲近或疏远对方的目的,以语言靠拢为内在动机的语码转换有利于语言趋同,反之,以语言背离为心理依据的语码转换就会产生语言趋异。在网络语言中,交际者使用语言认同度高的英语表达可以达到使交际气氛更融洽和拉近与交际对象关系的目的[4]。

五、结语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途径,而不同种族文化人们之间的交流又推动网络语言向更加的丰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需人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研究以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为切入点,分析网络语言中人们使用语码转换的内在动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归纳网络语言的类型多样性及生成的深层动机。

参考文献:

[1] 魏在江. 电子语篇中的语码现象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7(6).

[2] Auer, J.C.P. 1984. On the Meaning of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C]. In J.C. Auer and A. Diluzio(eds.), Interpretative Sociolinguistics:Migrants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P 87-108.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 修辞 双刃性 规范

随着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而“网络语言”这一信息时代的产物,作为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以其生动风趣,简洁实用及个性化强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用语习惯和生活方式。

“7456!TMD!怎么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94酱紫,呆会儿再打铁。886!”(《青年参考》2001年1月11日,IT时空版)这段网语在网民之间交流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在网络用语接触甚少者看来未免一头雾水,不知其言之为何物。漫天飞舞的网络新词令,使传统语言使用者既感到新奇,惊叹又觉得莫名其妙。在网络语言大行其道的同时,它也一再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引起争议的热点。那么何为网络语言呢?

“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与‘网络’(更时髦叫法为IT)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

“就我看来,虽然网友们在网上聊天的语言称不上是一门新的语言,它确实已经有了自身鲜明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电脑语文2000年邝霞文)

从上面几种对“网络语言”的定义中,我们发现网络语言实质上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运用领域中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大体上可以被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计算机的编程语言;二是与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局域网、浏览器、触网、虚拟空间等;三是指网民们借助于网络在聊天室和网上论坛BBS彼此沟通交流所使用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可简称网语)。如前文那段网语中的“大虾”、“94”、“灌水”等等。我们主要研究第三类。

一、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

时下,随着这种在网络空间里交流时大量采用的谐音、符号及数字的大量使用,许多语言家认为它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相比太杂乱无章。实质上网络语言未必如他们所言似洪水猛兽那般且毫无规律可寻。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网络语言的构成实质上存在着许多规律,网络语言在达到传递信息与表达观点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较传统语言更为形象、直观和生动的语言特点。本文仅从修辞角度来具体地探讨其构成方法和主要成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修辞是一种为增加表达效果,提高交际效率而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通过使用各种修辞,表达者能够更直观、生动地描述一事物,并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以便顺利地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而说话另一方也更易于接受。

总之,修辞方法在网络语言的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网语”往往善于采用各种修辞以达到更经济、更简约和更直接的交际效果,而这也是语言经济性的体现。

(1)谐音。谐音往往利用相同或相似的发音来拼出不同形式的字词。在网络语言中,如果你看到GG(哥哥)、竹叶(主页)、94(就是),估计意思也能猜个大概,丝毫不会影响到双方交谈与沟通。因为网络词语中,利用谐音手段而构成的新词比比皆是,此类现象也比较突出。粗略可分为以下几类:

A.用英文字母或单词的读音谐音,例如,DD(弟弟);JJ(姐姐);BT(变态);“CU”与英文短语“see you”读音相同,指“见到你”;THX――thanks,谢谢。

现如今网民多懂点英语或运用些英语,但他们在网络交际中还不能够完全使用英语,并且打字速度远远没有语言快,为节约输入时间,在网民交谈中成为约定俗成和司空见惯了。

B.汉字、词之间谐音。即用别的汉字代替与其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有时看来感觉是犯了“别字”。但这一类较为常见,且令人记忆犹深,难以忘怀。如:

偶(我) 菌男霉女(俊男美女) 木油(没有)

幽香(邮箱) 竹叶(主页) 大虾(大侠,指高手)

由于“网语”多是人们运用在网上聊天、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储存及下载电子图书、资料等方面的用语且使用群体多为青少年群体,他们多追求新鲜、刺激,崇尚个性自由,因而用语奇特,以达到新颖趣味的效果。

C.数字谐音。即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读音,用几个数字相连,通过连读就能表达与其对应汉字相同或相似的含义。如:

7456――气死我了 520――我爱你

8147――不要生气 918――加油吧

利用数字谐音可以说方便而快捷,且阅读音很快就能明白其简单的含义,如“886”在网络交谈的结语中使用十分普遍。

D.数字与字母混合的谐音。这一类谐音较前几种要复杂些,但有些使用颇多,甚至流行全球。如:

B2B(B―business,2―to) 商家到商家

F2F(F―face,2―to)

面对面

此外,我们还见到过以汉字化英语单词,如:“E网情深”代“一往情深”等。谐音的构词新颖、简约,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更加快捷和经济地传递了信息,加快了交流与沟通的步伐,也显示出构词者的灵活与机智及使用者的年轻、活泼。

(2)隐喻。我们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往往有明喻,暗喻,隐喻的提法不多。那么隐喻是什么呢?如何运用?

隐喻是一种形象思维方式,借助于两种概念间某种相似性,以其中一种来表达另一种概念,用于进行形象化描述。它能够使你所要描述的事物更加鲜活生动,形象愈加鲜明,印象为之深刻。

网络语言的隐喻多用以描绘新出现的事物,但它多数却利用传统词语语义的隐喻和引申。例如,工分――借六七十年代人们用累计工作量的方法,而网上BBS系统中,发一个帖子可挣得一些分值,两者异曲同工,故“工分”便被用以隐喻“总发帖数”。

菜鸟――北方方言中“菜”用以指“次,差”,因而“菜鸟”被隐喻为“低手或操作不娴熟者”。

造砖――上帖的人用心写的文字。

水母――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

隐喻须遵循认知理论四个原则――相似原则、接近原则、顺接原则和突显原则中的“相似原则”的隐喻,而后面的则为“顺接原则”下的隐喻。又如:常见的BBS中,发起某个主题者被称之为“楼主”,头个帖就是“顶楼”,帖中的上下部分称之为“楼上、楼下”。可见这种“顺接原则”下的隐喻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以某个事物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开来使彼此构成相关联的整体。

(3)缩略。这与前文中提到的用英文字母或单词的读音谐音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它不仅局限于专业名词,许多短语也使用了缩略形式,多利用单词的首字母,组成一个个约定俗成的特指,以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

如:BF――boy friend男朋友

GF――girl friend女朋友

IOU――I owe you我欠你

O――over 说完了,该你了

缩略词的使用大大缩短了输入信息的时间,充分发挥了语言的简略性,提高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交际的效率,因此广为使用。

(4)借代。借代是指用事物的部分来代替整体或用特征来代替本体。在汉语语言中,常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又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用“黄发垂髫”来指“老人小孩”。网络语言中的典型借代手法便是表情符号的运用。

如:*():――) 圣诞老人

:―)笑

;―)眨眼睛地笑

欲正确读懂这些符号的含义,只需将这些符号顺时针旋转90度,即可领略其中含义丰富的“眉目传情”。

由键盘上那几个“:”“(”“―”最简单的符号相互组合,竟然能够创造出如此多种面部表情,这既是对原有符号的充分利用,又是推陈出新的一个表现,突破了原由符号系统,列入图画的表现方式,表达出了更为复杂、丰富的内容。而这也必将进一步激活人们创造性语言思维。

(5)反诘。反诘是指使用相反的话来表达含义,多用于讽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反诘多是出于礼貌的原则。说别人“差”不好直说要绕个弯子表达,而网络语言中则是为了达到幽默的效果。如“天才”这个词并不是夸你“聪明有才华”,而是指“天生的蠢材”。

网络语言中的“反诘”既可以正话正说,将褒义用做贬义,又可以反话正说,将贬义词性改变为褒义。如:

善良――善变且没天良再见――再也别见

偶像――呕吐的对象讨厌――讨人喜欢且百看不厌

很显然,正话正说或反话正说都能增强表达效果,使听者更加快领会说话认的意图,而网络语言中使用这种修辞可以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避免了平淡与呆板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说是标新立异,又不乏生动,十分符合青年人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在网上,即便是别人说你一句“善良”或“可爱”,也没人真的要去跟他较劲,因为,你完全明白,他是出于一种调侃或幽默,而不是讽刺或挖苦。

二、网络语言的主要弊端

网络语言利用以上谐音、缩略、借代等修辞方式,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词汇在网络应用领域中迅速发展并变化着,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达到交际快捷、便利,语义更加丰富和表达形象简约、生动的效果。但由于其出现和使用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因而它必然会对现实生活中所使用语言规范造成一定的冲击与影响。由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日益广泛,在大量上网用户间广为传播,对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都造成相当程度的威胁与挑战。

首先,传统语言具有准确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词语往往听、说、读、写均能够找准和用对其确指的含义,不易造成混淆或歧义现象。而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大量存在着缩略的修辞手段,尽管它是为适应当前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但网络过于滥用却容易造成词义表达模糊,也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如:网络语言长用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来代替该词,甚至专门用拼音字母来代替汉字,由于表义不清,同一个拼音缩写有多种含义。如:BT可以指一个应用软件的名字在网络中也可以指变态的拼音首字母。这样使用就会造成使用混乱,看者难分就里。

其次,传统语言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人们使用时往往遵循其规则,但网络语言不免随心所欲,“网语”的创造者与使用者常常信手拈来,加之网上交流的即时性,他们往往牺牲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如“很受伤”、“好春天”这类不合语法规则的短语泛滥;把“尴尬”写成“监介”,用“酱紫”代替“这样子”。错字、别字连篇,令人啼笑皆非。这样不仅破坏了语言原有的规范性及纯洁性,也给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再者,许多传统语言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具有含蓄美,古人创造的诗词文化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传统语言深厚的意蕴,通过反复吟诵和用心感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读者展开一幅绝妙的图画,读者可展开丰富的联想,由诗中的意境去想象出更为深远的内容,也可以令人去探索诗中广阔的背景。而网络语言恰恰缺乏含蓄与深意,语义浅显,虽通俗易懂,但不免过于口语话,语义太过苍白,有些甚至于格调低下,粗俗,令人鄙夷;有些词语刻意运用英文或中英夹杂走洋化道路,不免失之于媚俗;还有网络中许多人乐于写些内容浅薄,格调不高的打油诗,相互传抄,流传却甚广。

三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的使用现状及社会对其的态度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的这一负面效应对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等已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它已对传统语言发起挑战。如若不加以引导和限制,任其发展与泛滥,将对正常语言的运用造成更大的冲击和污染。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语言对人们的语言生活发生着极大的影响。而对“网语”的最大使用群体――青少年来说,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究竟如何呢?

一份北京市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9月至2005年7月间,北京市中小学中有70%以上的人使用互联网,在11所中学初一至高三18个班级891人中,上网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4%,了解网络语言的人占66%。据此可以认定,北京市大多数中学生了解网络。而多数中学生不仅在网络上使用网语,而且在平常的学习、娱乐中也乐于使用网语,愿意了解和运用网语并把它看作是语言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舆论又是怎样看待网络语言呢?语言学家申小龙指出,网络语言由于格式化现象严重,大家都去复制和御用他人的话语,会导致失去思考能力,个人的“失语”会导致集体的“媚俗”,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文化反思。作家冯骥才分析:网络语言的美国化倾向较重,追求简便省事,开始直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这种倾向导致的后果是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

许多家长由于不懂Q言E语,导致与孩子交流沟通起来十分费劲,甚至形成很大阻碍,构成代沟。教育界人士及许多家长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希望能够加以限制和控制。

新华网报道,正在审议中的《上海市实施办法(草案)》(修改稿)》对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发出“封杀令”,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这一“办法(草案)”最终得以通过,将是国内首次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

是否真的应该封杀网络语言,以保持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根元认为“网络词语是新词新语的组成部分或延伸,是新词新语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他还认为“网络里一些词语属于社会方言,其中有一些或许又是一种社区词语”。上海二中教师彭仁杰说,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环境下,由许多人集体创作而成的,有其诙谐、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一概而论进行封杀的话,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

诚然,网络语言有其积极的一面:贴近时代,迎合青年人的追求新奇和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并且使用起来简洁便利;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前文所述: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和含蓄美。某些对传统语言造成了挑战,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不利,造成语言理解的障碍等等。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一分为二的分析,要用辨证法来看待它,便可明晰实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双刃性”,网络语言也不例外。

网语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有其生存的空间以及相对固定的使用群体,它的存在自有理由。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它本身也凝聚了许多文化积淀。通过语言,人们表达情感,交换观点和认识,共同促使语言走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同样,语言不是静止、停滞不变的,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网语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目前流行的网络语言,也不能一禁了之,不仅要区别在哪些场合和时间可以使用,也要区别哪些网络语汇适合吸收进入汉语言,毕竟语言是随时代而不断丰富进步的。

尤其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手段,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交流信息。人类是“语言的动物”,为了达到最有效的沟通,使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发挥出最大的功用,网络语言丰富生动又极具表现力。如前文中提到过的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使得人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大显身手,酣畅淋漓且不乏创意和生动活泼,同时还进一步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为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应对措施

除了更加清楚地认识它的“双刃性”即端正态度外,我们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应对网络语言呢?首先,应该尽快制定网络语言的规范管理方法,包括网络词语的规范要求等。加强网络立法,从法制上对网络语言进行疏通和引导。对“网语”进行大规模清理与整顿,严禁在网上说脏话,谐脏字以及建议不要生造模棱两可,表意不清的“网语”。

其次,要提高网络语言使用者的语文素养及语言运用能力。一方面积极地学习和接收符合新时代规律的网络语言,并可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另一方面又不忽视传统语言的学习,并认真区分两者的使用场合,使用领域,决不乱窜,避免造成语言混乱现象。即应具有深厚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言规范意识,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语用能力等。

再者,从语文教育者来讲,应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不盲从,因势利导使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学习语言的兴趣,优化语文学习环境,积极改革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与共同探讨,倡导网上用语的健康、文明及规范。也可以设置或创建一个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共同交流使用网络语言的利弊,使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或感受,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摒弃和定期处理大家公认使用不合理的怪字、错字、别字,从而提高青少年朋友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使他们辨证地对待网络语言,更加合理有规律地使用网络语言。

同时,家长们亦应改变以往视“网语”为洪水猛兽的旧眼光,旧心态,放开心扉去了解和接受新事物中的合理部分,有效地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从而缩小与孩子们的隔阂、距离。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随因特网的普及已成席卷天下之态势,其发生、发展都有其特殊原因和方式,尽管对其态度不一而足,我们也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而应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一方面积极研究并倡导网络语言中有益的一些词语,为传统语言注入新鲜的“血液”和鲜活的力量;另一方面限制和摒弃那些低级粗俗和过于脱离现实生活的语言。《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便收录了96条非语言交际符号,他们由标点符号、数字符号、字母等混合构成。可见,“一概封杀”的想法过于保守和武断,不仅许多语言学家正在进一步的研究网络语言的作用、规律和影响,文化部、教育部也已开始认识审视其用途,以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正确引导。

我们仍应从其“双刃性”来准确地认识它,倡导和吸收其精华的部分,限制和祛除其中不利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词语符合规范性的要求,也使语言更加鲜活、生动,满足社会发展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琳.网络语言,别忘了回家.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6,2.

[2]试论网络语言.社科纵横,2006,2.

[3]黄永红,刘汉霞.中学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及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4]申芬芳.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语文建设,2004,05.

[5]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基础教育,2006,03.

[6]彭姣娟.网络语言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7]言岚.网络语言特点前析.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8]陈向红,王晓静.谐音:网络语言中一种语用策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9]潘幼萍.浅析网络语言中隐喻构词.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第4篇

一、中学生网络写作现状

(一)网络写作使中学生写作形式多样化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手段,越来越广泛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网络写作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人们重要的写作方式之一。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群体,他们特有的叛逆心理、敏感情绪让他们钟情于网络写作这种方式来宣泄青春活力、交流思想感情。据笔者调查发现,中学生网络写作有以下几种形式:

1.网页论坛。笔者调查发现,当下中学生经常在中华诗词论坛、红袖论坛等文W网络平台注册账号,发表原创作品和点评。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以发帖、灌水作为抒感的方式,并且他们的文章越来越多地被网民认可。

2.“博客”“微博”。自“博客”成为新兴的多媒体平台,许多人都喜欢在博客上发表见解、抒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微博”以其更便捷的特点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如今的中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可上网的手机,这就方便了他们随时使用手机登陆微博,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

3.QQ空间。中学生几乎都有自己的QQ。他们在空间日志上记录生活的点滴,抒写他们眼中的世界;在“说说”上更新每天的心情,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世界表达对生活、学习的看法。

(二)大量网络语言进入中学生网络写作

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学生的网上交流中,还存在于实际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纸媒等传统规范的语言外,学生似乎更善于使用网络语言。比如,在日常交流或作文训练中,网络语言层出不穷。而在语文学科考试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运用更是难住了阅卷老师。

网络语言富有创造性、简约性,但一些粗俗、随意的表达让正处在汲取知识阶段的中学生无所适从。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甄别,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造成不良影响。

(三)中学生网络写作并没真正进入课堂

网络写作这种方式尽管很受中学生喜欢,但很难登大雅之堂,规范的中高考作文仍占据课堂教学的主流。以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手头要准备两本“日记”,一本是课堂作文,可以让老师批阅和父母检查的,另外一本是网络作文,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里面记录了自己真实的感想,而这样的语言又是中高考作文所排斥的,进入中学课堂还需要一段磨合的时间。

二、中学生网络写作现状的应对策略

(一)把握中学生网络写作动态

1.创建班级论坛或教师个人网站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网络作文的分析、研讨和交流,以促进学生间网络写作的相互借鉴和合作。比如近来被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称作是作文教学的“强劲引擎”的网上“论坛”,学生只要用注册一个帐号,就可以在论坛上讨论、交流,并上传自己的作品,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2.鼓励中学生建立个人博客发表作品

目前,很多中学生已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教师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也应该与时俱进,建立自己的博客,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博客上发表作品,进行交流。课余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博客记录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鼓励他们与老师交流见解,反馈思想;学生之间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圈,及时分享、交流各自的学习生活情况等。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筛选综合网上信息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的写作行为

网络能够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写作素材,但良莠不齐,大量的负能量信息也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挑战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底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应用网络信息的观念刻不容缓。因此,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作文观念,养成原创作文的良好习惯,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标准观、价值观,不断提升个人的鉴别力和判断力。

(二)引导中学生正确、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网络语言,同时要指导学生理性认识网络语言,既要认识到网络语言的鲜活、生动、形象,也要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局限和缺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1.加强对网络语言现象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关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网络新词。要加大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力度,对网络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摸索规律,建立现代网络用语规范标准。这样,不仅能消除代沟,融洽师生关系,自己还能从中学到新知识,与时俱进进行作文教学。

2.加强督促中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通过引导,加强督促,中学生可以在传统表达方式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态度使用网络语言。在具体使用范围上,网络语言主要被用于口语、日记和网络环境上,因而教师对此不必过于恐慌。但是,过度的求新、求异的想法,对错别字和语病的边缘化,不规范、不严谨的语言表述,思维断裂的词汇等内容,必须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借鉴网络写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乐于写作

1.指导学生及时写作,评价作文趁热打铁

作文讲评要抓战机、抢速度。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能及时、快捷指导学生写作,在只属于教师与学生的网络空间里,师生能进行更亲近的指导、更透彻的评论、更迅捷的修改。

2.探索作文评价模式,同学互改彰显主动

(1)师生互动,同批同改

每次作文上交后,教师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整体批阅,进而分类,选出各类代表性作文。然后将标杆卷的原件及修改件引发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教师修改的意图,领悟修改的方法,然后针对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2)选择典型,同堂而论

选出优秀作品,让作者介绍自己的构思过程、选材立意方法,其他同学根据作者介绍提出的修改建议,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达到“批改者”与“习作者”同堂而论、碰撞灵感火花的目的,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

(3)小组合作,互动批改

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思政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就无法很好沟通。对课堂教学而言,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重要工具和手段。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沟通信息都离不开语言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导入、总结,还是提问、讨论都必须通过语言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所以,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比如:语言中表达出的尊重、平等和亲切。因此,探索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创新是极其重要的。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使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潜移默化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思政课相比其他学科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比如:思想性、政治性和导向性比较突出,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概念和原理。传统的教材理论性强,学生对书本有一定的距离感,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会生搬一些理论,灌输一些思想。

对高职院校90后的学生来说,他们充满时代气息,乐于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思想也呈现多元化,很难接受这种生搬硬套的学习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学语言。因此,有些学生对思政课感到无趣,有些学生对思政课感到无用,师生之间陷入一种被动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使师生在思政课中都成为受益者?那么锤炼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学习语言艺术技巧来指导教学活动,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今天的社会可谓日新月异,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特别是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普遍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对于现在高职院校90后学生来说,他们对电脑和手机的热衷是不可质疑的。由于他们有许多闲暇时间,乐意对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观点进行探索,互联网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对互联网的文字、图片、视频有更多的了解,并且容易接受和产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汲取互联网的有用信息,创新教学语言,使思政课的教学语言更富有时代性和艺术性,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贴近真实的社会和现实的生活,使学生易懂、易学。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那么,互联网时代如何在思政课中进行语言创新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搜集网络热点事件,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

对90后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的信息除了校园里发生的事情,更多的来自于网络新闻,特别是网络中的一些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通常是在某一段时间内经常会在各大媒体平台出现,所以学生的印象也会比较深,比如前几年的药家鑫事件,最近的魏则西事件等。这些事件都曾经在网络中热议,成为公众的话题。对课堂教学来说,这都是丰富的素材,和思政课中的一些理论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而学生对这些事件一定会有所了解,进而产生一种亲切感,并积极探索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发自己的一些思考。作为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并可以在故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起思考,学生是比较愿意用听故事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了解相关理论的知识的。这些形象生动的事件故事既可以作为某一堂课的导入内容,也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学习环节,为课堂学习增添一抹色彩。其次,关注网络红人,用正反举例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90后的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张扬,追求新颖,充满好奇心,网络红人是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重要关注对象,他们对这些人物比较感兴趣,并且会受到这些人物一定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用这些人物作为案例,更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的发展。网络红人可以是正面形象,也可以是反面形象,通过正反举例,可以使学生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谈到价值观问题,可以举例拜金女马诺,还有凤姐等人物。讲到职业道德可以举例范跑跑范美忠,最美司机吴斌等人物。这些人物生动形象,网络中对这些人物的介绍和议论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人物是有一定认识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这些人物案例非常有助于展开课堂讨论与师生互动。再次,展示直观生动的网络图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解读。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读图也成为一种普遍接收信息的方式。特别是图片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比如相对于文字更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视觉体验,也节省了阅读时间。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喜欢看图片,而不喜欢大量读文字。另外,图片的信息量大,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很大辅助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图片基本上都是在互联网信息搜索中获得的,作为教师一方面在互联网中要精选图片,可以是新闻图片,也可以是一些创意图片,还可以是漫画。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图片,都必须包含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图片要一目了然,最好要有亮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在图片展示同时教师需要通过语言表达,为学生解读图片。这是因为图片包含的信息是多样化的,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

因此,教师在展示的图片中必须找到重要信息,用轻松的语言从生动的图片中解读出一种道理或规律,起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理解书本理论。在这方面教师需要抓住关键点,凝练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清晰准确,一语中的,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注意力。最后,直接使用网络语言,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网络语言形象生动,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常听到某个大学生嘴里突然蹦出“你肿么了”“神马都是浮云”“也是醉了”等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几乎每段时期都会推陈出新,显示出巨大影响力和创造力。传统思政课给人一种严肃严谨的感觉,甚至是正襟危坐的,因此,幽默轻松的网络语言可以成为课堂的调节剂,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不管是讲述事件故事,还是讲述人物案例和解读图片,都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网络语言,使课堂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对某些事件表示肯定时可以说“给力”,对某些人表示支持时可以为他“点赞”。也可以运用网络的一些语体进行表达,比如励志型的陈欧体,亲切可爱的淘宝体等。这些网络语体都在某一时期普遍出现在网络,甚至也出现在实际日常生活中,比如宣传广告中会出现,90后的学生是非常熟悉和喜欢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恰当运用这些网络语言,对课堂气氛的调节会起到重要作用。当然在运用的时候也要有一些注意点。网络语言是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出现的,难免良莠不齐,选择课堂教学的网络语言必须是文明、健康、向上的,要杜绝粗俗落后的语言,要用网络语言传达给学生一种正能量,并且能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进行语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普遍认为乏味说教的思政课充满活力和乐趣,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营造出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涵平.教师言语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升.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6篇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当前,因为网络交流的即时性、直接性和公开性,网络语言也铺天盖地地迅速蔓延开来:从“芙蓉”“石榴”“凤姐”“犀利哥”“小月月”到“我爸是李刚”,从“山寨”“雷人”“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土法炼钢”“人肉搜索”到“算你狠”“豆你玩”“姜你军”,从“糖高宗”“苹神马”到“神马都是浮云”,从“恐龙”“青蛙”到“小伙纸”“菇凉”到“正太”“萝莉”“御姐”,从“油菜花”到“矮油”“盆友”等,现实社会里的欣喜愠怒、激昂悲恸,无不在网友的戏谑和恶搞中悄然展现。尤其是“给力”一词被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拿来做了标题,《纽约时报》更是专门为之刊文,使得“给力”成为2010年度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词汇。同时还有数字表意,如:“01925――你依旧爱我,02746――你恶心死了,043――你是神经”等。随着博客的广泛使用,文体也发生了改变,如继QQ和360开战之后,“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一夜之间被网友演绎成了“3Q”体。还有“凡客体”“子弹体”“羊羔体”等,博客文体已经盛行。网络语言的活泼、形象、超强的情感表现力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海纳百川浪淘沙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我们的语言一直在演变。从上古的甲骨文到楷书,无论是词义的扩大还是缩小,它艺术的形体、悦耳的韵律、包罗万象的含义一直是越来越丰美的。如果说甲骨上那些难懂的文字是古人朴素地师法自然,从具体的物象脱胎而来,那么到了《周易》等上古典籍中,汉字就具有了非常深奥博大的涵义。在诸子百家的典籍中,对事物的描述、对义理的明辨、对处世的准则、对治国安邦的探索中,汉语言文字显示出了成熟的智慧和精准的表达能力。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艺术,唐诗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宋词和元剧展示了她声调平仄、富有韵律和节奏的声韵之美,而明清小说洋洋百万言的鸿篇巨制,更是展现了她在编码、涵义和信息量等方面的无限可能性。五四的冲击之下,汉语言同样展示了它的包容能力。面对网络语言,我们最好的应对办法或许是少一点干预,多一点尊重学生的创造和实践。我们相信,人们对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领悟,都可以细细分辨千差万别、奥妙无穷的自然、社会和人事。他们可以找到生动活泼、形象传神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想,去表达他们所发现的问题、所面临的困境,并且可以让那些遣词造句像艺术一样令人着迷,让我们真心地感动。事实上,早在2005年年底,《新京报》的记者曾经在北师大附中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学生仅占到百分之五,很多学生在博客上使用的语言一般是不会在作文中使用的,两者泾渭分明。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语言流变现象,要给变化和发展的词汇留出空间,有些很有生命力的词汇,是应该让它存在并被使用的,无论是在作文中出现或在其他书面的场合出现。如刘半农先生当年创造了一个“她”,我们今天受益无穷,同样,鲁迅先生创造的“猹”,正在逐渐淡出文字的舞台。

三、删繁就简三秋树

如果说网络用语、外来语、数字符号表意、字母缩略是标新立异的话,那么在指导学生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上,就需要删繁就简。如鲁迅,就提升了汉语言的杀伤力。他的语言工于抒情状景,铺陈奥妙道理。工于言不及义,温柔敦厚。工于谎言与碑文。工于诏书、奉本、文告、对偶,以及描述鬼怪神异。鲁迅从前朝的词语里挑出带刃的、带刺的作兵器,使之工于见血。他自称笔下文字为匕首与投枪。然也,既能远掷夺命,又能给对方贴身安上一刀。余光中的诗歌蕴藉丰富,可是意象和语言相当简单。一只蟋蟀,一张邮票,一片松林,一段晚霞,因为文化底蕴的演绎而诗性十足,意味悠长。《红楼梦》里有纷繁富丽、花团锦簇的场景,却没有一句废话和华丽的语言装饰。刘姥姥的村俚俗语和婆子下人们的吵架,简洁明了,笔力见骨。因此,规范,准确的前提就是简洁,“用最简省的笔画画出人物”。大刀阔斧地删除冗余,课堂“炼字”是主要途径。

四、繁华落尽是沧桑

一直以为,简洁凝练、朴实无华才是语言的最高境界。只着一字,占尽风流,体现的是最深刻的功力。大漠孤烟之“直”,长河落日之“圆”,诗人捻断的胡须,老僧月下的敲门,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都是我们学习的范例。如巴金,心灵的顿悟越多,文字越是平淡如水。汉语有着深邃的、厚重的内涵,于纷繁芜杂中,总有一个字,会直指我们的灵魂。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反思性教学、创新教育课程越来越多。语文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加强语文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够明确。语文在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是核心课程,对我国整个素质教育阶段来说意义重大。由于语文在学生升学考试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在步入大学后,尽管语文还是很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由于专业型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语文课程的地位大打折扣。

第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明确。在高校中开设语文课程,很多学校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在理工科学院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但是在语文性质定位上还有很大的问题,应该让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但是如果过于增加大学语文的难度,就失去了其补充基础的效果,也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较弱。但凡具有中文系的高等教育学院,大多教师都想从事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愿意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很少。在现在技术性、实用主义理念下,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备受欢迎,而大学语文教师在科研、职位晋升等方面都不受到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安心的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而大学语文教师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在教学经验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出现边缘化的现象。

第四,语文教学面临网络语言的冲击。在网络时代下,网民为了能够方便自己的喜好创建的语言称之为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传播较快,有时候网络语言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语言。网络语言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同,具有不全面性、不系统性、无逻辑性的特点。网络语言给语文造成较大的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在语文表达中潜意识中会使用网络语言,包括东东(东西)、酱紫(什么样子)等等。在大学语言改革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网络语言,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语文表达和网络语言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利用网络语言优势等,是目前大学语文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1.做好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学阶段仍然是学生打基础,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但并未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程度。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与中学阶段的语文有所区别,明确自身的目标,提高专业性和综合性。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质,提升学生在汉语言阅读、理解、鉴赏以及运用方面的能力,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总之,应该将大学语文定位性、工具性以及审美性的有效统一。

2.注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第一,应该坚持合理性原则,大学语文教材中引用的课文应该与教学目标定位相一致,以培养学生日常书面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为依据,保证教材编选的合理性。第二,突出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材除了应该具备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以外,还需要作为重点突出,注重个性化发展。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可以说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编选人员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重点突出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养成,才能够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加强大学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一方面需要将理论知识透彻的讲给学生听,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讲授关于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写作比赛,或演讲稿写作并演讲等形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第二,综合讲练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一些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朗读经典片段等,引发学生与文章的共鸣,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第三,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语文知识多元化的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第四,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性。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同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等,让学生写求职信、调查报告或时事评论等。由于大学语文课时较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文化,让学生进行采风、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另外,在校园内还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比赛,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竞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4.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把好教师招聘关。在大学语文教师选聘过程中,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安排知识面宽、学术水平高,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语文教师;第二,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按照在职语文教师参与调研工作,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参加硕士或博士进修等,不断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解决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5.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需要在所有的教学内容中使用,有些文章能够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集合声音、图片、文本等,将文章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多媒体能够通过直观的显示基础传播信息,也能够起到文化氛围熏陶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等方面还面临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明确语文课程定位,找准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宏亮.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读书文摘,2014,15(08):255-256.

[2]耿静静.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语文学刊,2014,21(09):99-100.

第8篇

关键词:设计语言;新媒体;创新;互联网

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艺术语言创新模式已现雏形,而文化的多元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发展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设计艺术语言作为全球文化母体上的一个分支,其表现状况必将受到所处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艺术语言研究注重的是多元化的共性,是关注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大背景下可以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生活形态下共生共荣的语言特征及其方法,其表征必然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而设计艺术语言真是这一浓缩文化的缩影,是对创造具有时代感的设计语言的一种全新演绎。

一、基于“多媒体时代”的时代背景

“君子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达信息需要“载体”。载体便是“器”。我们称之为“媒介形式”。可见、可闻、可复制、可传播。从远古媒体到传统媒体,再到新媒体,其器物形式延绵翻新:口耳、烽火、飞鸽、甲骨、竹简、丝帛、纸宣、电波、电视、互联网。那么互联网之后呢?从《易经》“原始反终”的道理来看,又会回到“口耳相传”的采信模式。当今时代又是信息传播的盛世,大众、分众、微众的三级传播方式并存,传统模式、网络媒体、交互式媒体的三类媒体形式共谋。平面设计处在这样一个多媒介时代中,更应该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艺术语言来引导和利用这样的媒介形式。

随着电脑在每个家庭中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同时网络的及时性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不仅更加快速方便,而且成本也更加低廉。纸媒的衰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已是必然趋势。这个时候的纸媒只有技术革新寻求与新媒体合作来寻求共赢才能保留在历史舞台中的一席之地。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应用新的媒介出现,这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事情。并且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大,微博、微信的产生,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已经从新媒体时代跨越到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代言,每个人都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我们的语言构架也在网络媒体时代悄无声息的发生了变化。这是纸媒根本无法企及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历史发展所做出的选择。

所以在网络时代的现代的艺术语言从设计创意到表现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语言模式层面,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性的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设计艺术语言结构创新,所涉及的文化多元化与跨学科、市场需求的多元价值取向,是构成新时期语言设计是否能真正实现融合再造的关键因素。其发展进程直接受益于这种全球化的发展,通过多元文化的视角来探索和研究我国艺术设计语言的表象特征是当今设计文化研究的趋势。多角度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语言表现方法及其构成规律,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设计语言与全球文化共生再造的创新途径,也进一步推动了设计语言的创新。

二、探索“变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的进程中随着用户的增多和高科技软件的普及,渐渐地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也把在网络中产生的词汇和语言带到了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的兴起得益于网络、短信这两样需要键盘来操作的信息沟通工具,键盘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它通过双手或者拇指去“击打”来完成的。而笔写工具呈现的则是运用工笔一笔一划书写完成的,它是“手写文化”。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键盘文化虽然相对便捷,不过容易产生歧义,优点是可以输出文字和图案相辅相成的表意符号,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书写方式,也间接地改变了语言结构,产生了新颖的网络语言结构。

语言不是固定不变、僵化的东西,语言与语境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随着语境的变化而被赋予新的含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设计艺术语言的结构已经在新媒体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艺术语言在学术层面上寻找依据,探求新时期设计艺术语言在异园文化基础上的演变,通过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概念、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假设,强调该研究需站在全球文化的高度,大胆地摒弃与融合,并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和定义设计语言在全球性和本土性的异同,不能将之简化为冲突和矛盾,而是在多远框架下的共生和互补,亦是实现新文化环境下设计艺术语言融合与再造的可行途径。为构成设计艺术语言在全球文化沟通和重建中的话语地位,建立我国设计艺术的文化责任与设计艺术语言空间的创新探索,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平台。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