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8: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

第1篇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版权所有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了放宽民营企业投资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融资空间。以xx为例:一是银行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据调查,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为6.14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5.3%。20家规模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为2.6亿元,占银行资金来源的50%。同时,一些优势民营企业信贷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如金浩植物油、天龙米业、科力电机等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的重点。二是民间资本充分涌流。由于发展民营经济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推动了各种民间资本充分涌流,或用于注册新企业,或用于扩大现有规模,或用于其他创业投资。去年,全县民间投资30.68亿元,新增个体户1536户,私营企业283家,民营企业完成总产值88.2亿元,实现增加值29.87亿元,对全县gdp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10.2%上升到54.6%;上交税收812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比率由2000年的15.2%上升到40.56%。三是融资渠道不断拓宽。2004年以来,县财政拿出500万元,建立健全了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以企业化的运作方式,按担保金额扩大5-10倍的规模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抵押资产相对较少、或难以找到担保单位的难题。同时,科力电机、鑫利公司两家民营企业进入上市准备期,上市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但在调研中也看到,资金紧缺仍然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80%的企业资金紧张,90%的企业认为银行门槛高、贷款难、融资难。一是银行贷款成本高、手续繁、周期长。大的贷款项目需省、市行审批,时间短则数月,长则年余。审计、评估、保险等中介手续繁琐,费用居高。二是大部分民营企业苦于贷款无门。就xx而言,全县民营企业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其中一部分企业处于成长初期,虽具发展潜力但缺乏担保抵押,银行拒绝贷款。三是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全县规模企业虽都与银行发生了信贷关系,但90%的企业反映所需贷款与银行信贷支持度存在差距,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一方面靠多年的原始资本积累,另一方面以1%-2%的高息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二、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三大障碍

(一)企业素质不高。一是一些民营企业停留在家庭管理层面上,管理滞后,企业信用意识差,有的甚至有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现象。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不良贷款达17326万元,占其贷款金额的55.2%。二是规模效益差,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还款风险大,担保能力弱,银行不愿贷款。三是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虽然不少企业短期内有市场、有效益,但由于政策风险大,银行不愿贷款。

(二)银行体制不全。一是贷款集权过度,与县域企业资金需求不相适应。由于商业银行强化统一的授信管理,贷款审批权集中在总行和省行,县级行缺乏贷款审批权。县域民营企业要申请一笔数额稍大的贷款要往返省行和市行数次,十几人签字,耗时数月甚至年余,造成企业错过商机。二是风险强调过度,县级行权责不对称。由于银行过分追求贷款“零风险”和贷款“终身责任制”,各行贷款慎之又慎,对信贷人员管理上存在激励与惩罚机制不对称的问题,尤其在县行“权责不对等,奖罚不对称”,使信贷人员缺乏主动发现、培养绩优客户的积极性。三是流程控制过度,县级金融服务出现空档。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基本上是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和重点项目。去年,xx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为21.1亿元,存贷比仅为46%,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只有33.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7个百分点。同时,县级行缺乏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致使县域金融服务出现空档。

(三)抵押担保难落实。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绝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抵押或担保。但由于县域民营企业实力弱,很难有足够的抵押品,即使企业已发展壮大,有厂房设备,也难以落实到位,加之缺乏外部信用担保机构,民营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同时,贷款需多项抵押担保手续,如审计、保险、登记、评估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和中介组织层层设卡、多次收费。据调查统计,各项收费总额约占货款金额的5‰-10‰。如果贷款额度小,则费用比例更高。

三、推进民营企业融资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一是企业应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名优特产品,走集约型、专业化生产之路。二是企业应及时准确地向商业银行提供相关信息,加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增大财务信息透明度。三是企业应增强信用观念和法制观念,消除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顾虑。

(二)完善银行信贷体制,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一是应全面制定和实行适应县域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评估和授信制度,适当扩大下级分行、支行的贷款审批权限,赋予县级行一定的贷款审批权,以减少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应降低信贷门槛,实事求是地判断信贷风险,打破“唯成份论”和“唯规模论”的思维方式,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应创造一套符合县域民营企业的产品体系,扩大对企业的流动资金支持,如保理业务、运单质押等;允许对经营效果好、货款回收快、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发放信用贷款;借鉴小额农贷管理经验,在关系密切的小型企业间实行联保贷款;探索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产抵押(质押)贷款;尝试企业担保职工自然人贷款等。同时,创新贷款营销机制,把贷款营销、管理、质量、收贷收息等内容量化,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晋级、评先挂构,充分调动信贷部门和营销人员的贷款积极性。版权所有

第2篇

[关键词] 预算管理预算目标预算主体

预算管理制度在大型企业实施已久,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目前很多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也有了基本的预算管理观念。但是民营中小企业规模、人力有限,而且大多是家族型企业,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编制流程,往往使预算工作流于形式。例如,一些民营中小企业的一切目标计划都装在老板一个人的脑袋里,对于销售目标的制定通常就是老板一人拍胸脯说了算,对于费用的控制则由老板一支笔签字说了算,年度终了,预算指标执行的结果是:业务部门没有完成预算的销售额,消耗的费用却超出了预算额度。

预算计划的作用就是通过对公司销售、生产、市场和管理等成本的决算来帮助管理层确定应实现的目标。而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关起门来作企业各方面的预测,然后自上而下的传达,基层业务部门对预算只是旁观和等待执行,这样的预算管理只不过是表格上的一些数据而已,完全没有起到约束和控制作用。

企业一般希望通过预算实现这样一些目标:

1.明确目标:明确企业的战略规划,设定企业和各部门的业务目标,经营计划具体化,业务计划数据化。

2.配置资源:合理、高效地配置企业资源。

3.协调部门:明确企业和各部门的业务目标关系,有利于各部门相互合作和沟通,利于增强部门间合作。

4.控制支出:预算编制过程就是对业务目标的可行性、项目支出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的严格论证,在预算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实行对费用支出的合理控制。

5.安排资金:合理预计现金流量,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计划,避免资金冗余、短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考核业绩:通过实际与预算的对比,考核业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贯彻公司考核和激励机制。

这些预算目标的制定、落实、实施是由不同的业务部门来组织实现的,这也就涉及一个确定预算主体的问题。是以经营者为主体,还是以基层业务部门为主体。

编制企业预算一定要了解企业的情况,不仅仅要了解本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情况等,更要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的情况。情况了解得越深越细,预算才能编得好,从而执行得好。而民营中小企业对一些预算指标作预测时,往往是以经营者为主体,硬性下达一个自己期望达到的经营目标。经营者在做这个预测的时候没有对企业基层情况作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认真思考指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或者不考虑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忽视企业成本的控制;或者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发展目标。造成预算与资源配置不匹配,最终使得预算目标的实现成为空中楼阁。

事实上,只有基层的业务部门才能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供最新情况。而预算指标的实现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那么在预算管理中,就应当让各个业务部门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成为预算主体,使预算编制的沟通更为细致,促进信息最大范围的流动,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民营中小企业目前这种自上到下的预算管理模式,往往造成信息反馈缺乏有机的整合。实际工作中,经营者很难做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各项细致工作中,因此难免会产生问题。所以,采用逆向思维,从预算基层出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具体部门,与此同时,各个业务部门应当明确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在企业整体规划中的位置,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作用。然后围绕这些去思考和设计具体工作,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的预算定式思维。 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变化就是,预算工作不再仅仅是管理者下达的一些表格和数据,而是业务部门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有资料,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未来业务的具体规划。业务部门通过详细规划未来的业务和工作措施,来保证公司目标的最终达成。这个思考和设计的过程,也能够帮助各个业务部门规划业务和提高工作质量。至此,预算数字背后的意义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而且,由于对历史数据的依赖,需要业务部门在平时做大量基础、细致的工作,比如详细的市场调研、深入的行业分析、对竞争对手和市场份额的充分认识,多方了解和关注材料价格和费用水平等信息。此外,对业务的熟悉也很重要,例如商业模式、产品增长或者下降趋势、生产能力的变化、新增加的投资、新增加的人员或者组织结构的调整等。如果不清楚所做的业务就难以予以详细的规划,从而难以准确地预计费用的支出和资源的消耗。这些也促进了业务部门人员的工作能力。 当业务部门的预算汇总之后,企业的管理者经过充分沟通后再审视各项具体的业务计划,将市场需求与企业内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判断资源需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然后根据各个部门的需要对现有资源再进行战略分配。这样,通过合理的预算编制,有效地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又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经营者对于企业运作的控制从中央渗透到了各个层面,减少了决策盲目性,提高了管理水平

基层业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自下而上”汇报,经营者确定业务方向、经营战略、增长目标“自上而下”传达,经过上下反复沟通,这样形成的预算指标,使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了预算的可操作性。预算指标也做到了从经营者、各部门乃至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关系角度出发,明晰它们各自的权限“空间”,可以更科学地管理和可靠地执行。预算决策、预算行为与预算结果得到高度的协调和统一。可以说,正是由于不同主体在预算管理工作上的“分”,才强化了预算的全方位管理与控制,使经营者的经营思想得以细化落实,并最终带来中小企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亚敏:中小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企业经济,2003年第05期

[2]王祖兰对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中国三峡建设,2004年02期

第3篇

从国内看,目前民营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法制环境日益完善,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员工权益等方面,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法律约束。从国际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环境的交融汇合与竞争碰撞变得更加广泛和普遍,这既为民营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民营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难度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考验变得更加严峻。在这种形势下,众多民营企业如何能够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如何能够赢取主动、化危为机、成功应对挑战,进而寻求新的更大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家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原动者”。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者”就应该是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家的素质高低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保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通过企业家素质的提升,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下面就如何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当前民营企业家素质的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众多民营企业家已从当初的小个体、小老板发展成长为具有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市场主导者,其经营管理、应对市场变化、掌控市场规则等方面的素质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民营企业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以至于成为其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从当前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即三个“缺乏”:

(一)缺乏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恪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成了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经济关系,“诚信”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观念行为和基本游戏规则。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市场,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市场经济秩序就无法存在。而在现实中,这一规则却时常被人随意践踏,不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咎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部分民营企业家还缺乏对这一基本规则的深刻认识。这一规则不仅可以带给我们公平竞争的环境,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信任进而节约交易成本,更可以帮助民营企业家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信誉基础。这与许多民营企业的创业历程有着紧密关联: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创业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当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虽然目前市场环境已大为改善,但当初通过不诚信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的意识仍然根深蒂固。

(二)缺乏必要的长远战略意识。一个企业要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家靠鼠目寸光打短线是不行的,企业家必须对企业所涉及的整个行业产业,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具备战略的长远眼光,才能进而为企业制定出一个科学的长远发展战略,这是众多企业发展所证实了的发展规律。但这一规律在众多民营家心中并没有埋下种子:有的为了追求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不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为了获得高新产业扶持,变换手法花小钱把老项目进行美化包装,却将专利技术束之高阁;有的为了给企业给产品戴上更多光环,不惜花钱购得各种荣誉、装点门面,却对产品研发、先进的管理方法、生产技术设备等的投资冷眼以待;有的只安心于来料加工、代工生产,而对自主品牌打造毫无意识等等,这些短期行为都缺乏战略意识。

(三)缺乏对市场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市场的风险无处不在,要避免和化解这些风险,就必须拿起市场经济给予的各种“武器”,运用法律手段,积极加以应对。虽然目前我们是市场经济,但世界上仍有部分国家和区域不予承认,他们对我们出口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时常冠以“倾销”的指责,大打贸易战。也有一些国外客商由于自身销售困难等原因,有意抵毁合同,在商品接货验收、资金支付上对中方企业设置陷井。面对这些情况,中方企业往往由于缺乏国际贸易知识,而在随后的交锋中败下阵来。这些从一程度上反映了民营企业家在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能力的缺乏。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民营企业在度过了一个最初的发展阶段后,正在进入一种理性创业状态,而理性创业对民营企业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那么,民营企业家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一般而言,企业家的素质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思想素质。民营企业家的思想理论素质不仅体现在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而且还体现在能否正确地领悟国家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尤其是体现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上的准确判断,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等方面。

(二)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等的总和。企业的发展实质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要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现状有全面的认知和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实质是反映企业家经营理念的变革与战略能力的提升,也就是一种知识学习能力。民营企业家要具备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以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实现企业的发展。

(三)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指分析预测、科学决策、组织指挥、沟通协调、开拓创新、选用人才等能力的总和。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企业都将面临许多不同的利益主体,如果都必须通过完备的契约安排来协调彼此的利益,则企业的成本将无比高昂。因此,凭借企业家良好的能力素质建立起来的个人权威与协调机制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创造热情的重要因素。

(四)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的总和。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民营企业家居于企业核心,承担着重要责任,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以上各项能力的发挥水平。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应具备以下心理素质:稳定而乐观的情绪控制力、敏锐的信息观念、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有效的时间观念宽容大度的胸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执着的求知欲。

总之,民营企业家是具有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特殊管理群体,其涵盖了多方面素质,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是一个由多方面素质组成的有机集合体,有着极其广泛的内涵。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这个集合体都是不完善的,都将影响其正常作用的发挥。

三、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的途径

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从政府来讲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机制和体制环境;从企业家自身角度来讲,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经营管理思维模式。

(一)为民营企业素质提升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1、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政府应大力倡导鼓励全民创业,在全社会营造创业为荣的良好舆论环境,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其次,要加强信息公开对等的建设,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关注和指导,特别是面向民营企业的投资项目和信息通告,以及相关的法规、政令,应该通过政府的信息化职能,建立信息引导机制,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投资意向、投资信息,提高政府对民营企业的透明度。再次,应消除政府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双重规则,建立相互平等基础上的经济运行机制,制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的纲领性政策,建立与之相关的法律规定,规范民营企业的法制环境,为民营企业家素质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撑,保护民营企业家的正当权益。同时,要畅通要素流动机制,减少甚至取消市场壁垒,鼓励资源向优秀民营企业家集中。以此来节约企业家发展成本,让更多民营企业家有更多精力来思考企业发展,提升整体素质。

2、搭建有效的素质提升平台。要创造学习条件,引导企业提高学习意识,提升学习的能力。学习是企业的生存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来自于学习。要营造学习气氛,创造学习条件。政府要通过组织企业家进高等学府进修、外出参加考察、聘请专家开展定期不定期的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技术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内容的培训,更应紧密跟踪信息和市场变化,为企业家提供最新的知识信息培训。

3、建立积极的企业双比机制。政府应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的引导,引导企业广泛开展比发展、比奉献的“双比”竞赛,以建立和强化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的激励机制。在比发展中,政府要引导帮助企业家不断开阔发展眼界、提升发展信心、制定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家树立科学发展、开放合作、创新进取的意识。在比奉献中,要引导民营企业家提升思想素质,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企业家认识到,除了税收和就业以外,应该更多地注重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发展循环产业,引导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同时,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大力倡导民营企业家的职业化建设,引导企业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二)完善内在机制,加强自身建设

1、民营企业家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切实有效的学习机制。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自上而下的学习机制,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学习培训,积极参加政府主办的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从中认真汲取素质提升的营养。建立企业交流合作平台,以建立行业协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类行业发展学术研究。同时要与科技院所、大中院校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不断瞄准行业发展前沿,获取新的科研成果知识。要着力加强思想素质的培养,增强抢抓政策、发展机遇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历练;要着力加强各类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国际金融知识等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各项综合能力素质。

第4篇

1 我区民营建筑企业的现状

目前,我区共有各类民营建筑施工企业13家。其中:一级总承包企业1家,专业承包二级企业2家,专业承包三级企业1家,三级总承包企业9家。

2 我区民营建筑企业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区民营建筑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资质低。我区现有的13家民营建筑施工企业中,能够具备一级施工资质的仅有1家,仅占全区民营施工企业7.7%。由于许多建设项目参建门槛普遍过高,既要求企业融资,又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资质。由于受注册资本金的制约,企业面临着资金、资质两大瓶颈,难以获得较高的施工资质认证。

二是设备陈旧。目前,我区13家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施工设备简陋陈旧、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大部分企业的施工设备均为五六年以前购置的,特别是受到资金的影响,新设备更新不快,无法与大企业相提并论,受资质的影响,不能参加大型工程的招投标,企业利润相对较低,施工成本提高。

三是企业管理落后。我区的13家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基本上都处于家族式、粗放型管理的模式上,对企业的管理仍属于个人决策、“拍脑门定调”的阶段,缺乏一套科学有序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在目前建筑施工利润率大为缩减的情况下,企业的出路只能靠管理、效率、品牌、技术、质量、成本战略战胜对手,而民营企业的现代管理管理水平,尤其是成本管理,确实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从企业发展的需要来看,人才储备也有较大的缺口,尤其是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企业相当大的一部分自有职工,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还不能达到进行项目施工管理所要求的水平,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四是思想观念更新慢。由于传统管理方式和体制的制约,民营企业在接受新事物、推行新制度的过程中,过渡时间较长,员工思想解放得还不够快,未能及时跟上快速发展的步伐,比如在项目承包、减员增效、优化管理等许多方面,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到现在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五是精神状态上的差距。相当一部分职工缺乏吃苦精神,干工作缺乏狠劲和韧劲,作风漂浮,耐不住性子,静不下心,做起事情头大尾小,或者是有头没尾。民营企业发展良好,就沾沾自喜,完全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看不到差距和问题,这是生存意识上的问题,不懂得规避风险;企业发展一旦遇到困难,就惊慌失措。这两种对待民营企业发展的态度,如果不尽快改变,必将严重影响到民营企业今后的发展。

3 民营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形势

综合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当前,民营建筑施工企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从大的方面来看,当前,民营建筑施工企业目前的不利因素有:

一是建筑业增长将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具体落实而减速。近年来,为了遏制盲目建设、盲目投资的势头,国家连续出台各项财政、货币和行政等措施,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可以预计,随着这些措施的进一步落实,2006年乃至今后几年建筑业发展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

二是建材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建筑工程成本持续上升国内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供应受涨价的影响,一直保持高位运行;虽然部分建材价格有所回落,但由于价格已经普遍过高,使得在建工程成本增加,不但显著影响施工单位效益,而且因为建材市场的混乱秩序影响了建材质量的稳定。同时,优秀的劳务队伍依然供不应求。尤其是劳务层和管理层的脱离,我区劳务队伍的结构出现了调整,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三是建筑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对于一直以来靠规模支撑而利润率极低的我区民营建筑行业来说,民营建筑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已是业内共知的事实。国家在民工工资兑付和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上,重视程度和要求还未能统一,使施工企业在民工工资必须及时兑付和工程款迟迟不能回收的夹缝中承受着双重压力。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加大银行贷款数额,但随之而来数额不小的贷款利息,又反过来加剧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了企业资本积累。

四是建筑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随着竞争的加剧,近年,民营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率一路下滑,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垫资施工、投标让利等因素,使利润率大幅度下降。如果管理不精不细,甚至有可能亏损的局面。

在看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民营建筑施工企业的一些有利因素:

一是城市化进程孕育商机。目前,我国正在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划,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投资增长,将带动工程建设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二是长期看投资总量仍将保持增长。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今后10年当中,从国家到地方,都将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持续增长,这给民营施工企业也提供了必要的建筑市场。

三是政策面转向良好。由于宏观调控已经显现成效,经济发展正在越来越好的朝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因此宏观调控的力度估计只会保持现在的力度,而不会再继续加大。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解决拖欠工程款的力度正在加大。此外,全国建筑大市场正逐步打破地域封锁,建筑市场逐渐走向规范。西部市场、东北市场、京津冀市场,正随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建立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等宏观发展规划成为建筑市场新的区域热点。全国建筑大市场的建立,为民营建筑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较为广阔的前景。

因此,建筑业尽管在短期内受到了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些影响,但长期发展前景仍然比较良好。对于地方的民营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准确客观地认清这些大环境因素,将对自身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 我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出路

根据以上的具体分析,我认为,我区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在当前的发展情势下,可以采取以下的发展对策,来谋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一是提高我区民营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针对我区民营企业资质等级较低的不足,应鼓励各建筑企业进行协商谈判,尽快组建成立集团公司,提高资质等级,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应充分利用民企的优势和特点,取长补短,做到思维灵活,积极创新。着力以制度统揽全局,在质量管理上做到精益求精,在进度安排方面做到精心编排,在材料采购上做到统筹策划,在处理各方关系上做到严谨细致,努力提高“超前管理”意识、“精细化管理”意识,改变粗放式、随意性的管理模式。

三是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在民营企业内部,着力解决好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逐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竞争上岗机制,实施以岗选人,岗变薪变。搞好定编、定岗、定责、定员、定薪的“五定”工作,建立健全业绩考核制度,推行岗位管理。制定岗位责任制和上岗人员条件,提倡优化组合,以人力资源的优化带动企业发展的加速度。

四是继续完善民营企业的分配制度。要坚持推进承包经营的运作模式,实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经济承包,将各公司的管理成果与管理者个人收益挂钩,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向内部管理要效益。

五是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促进技术进步。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提高施工技术含量,明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项目及内容。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项目和措施具体化,使之尽快转化成为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

六是加快推进名牌战略。应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的横向联合,树立品牌意识、集团意识,加快建立北戴河区特有的建筑品牌,做好企业的宣传工作。认真抓好安全施工工作,继续搞好文明施工,妥善处理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整洁、安全、文明、规范的形象展示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形象。

第5篇

关键词:民营;融资环境;瓶颈;融资风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成长和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民营企业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并没有相应得到改善。其别突出的问题是融资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及成因分析

第一,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分析。现阶段,政策环境的局限成为影响多数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这就意味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得不到有效的、稳定的资金支持,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二,成因分析。一是从民营企业自身的角度看。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生产盲目性大,而且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经营常常发生亏损;还有许多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这些不利因素决定了民营企业偿还贷款能力低、部分民营企业主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影响其贷款信誉。二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鉴于民营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着时间紧、期限短、额度小等特点,大大增加了银行的贷款成本。商业银行从风险、成本、收益等各个角度进行综合评判,往往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放弃民营企业,实施向大企业、大城市集中的贷款政策。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注意到并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贷款策略,如一些中小规模的商业银行提出以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重点发展客户,但是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在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

二、改善我国民营企业金融环境的建议措施

第一,建立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尽快将涉及信贷和担保的民营企业纳入征信系统,凡进入征信系统的企业,有关银行机构在审批企业贷款以及进行资产保全时,需要到政府部门查核企业资料的,经审核后,可直接到有关部门核查。通过企业信用征信系统的建立,提高贷款的审批效率,有效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贷成本。

第二,切实改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各银行应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实地调查分析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实事求是地判断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将企业资质状况等纳入评级指标体系。对一些与银行有较长合作关系、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民营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支持信贷力度。另外,各银行机构应根据人民银行实施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等政策,考虑给予优惠利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第三,进一步创新信贷方式。银行机构在运用传统的贷款方式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应注重挑选成长性好、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贷款创新,如“仓单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国内信用证贷款”等融资品种;对民营企业的大型或成长型技术项目,应探索“银团贷款”、“风险融资”等融资品种,并根据民营企业客户的不同需要,为其度身订做金融产品,提供结算、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等全方位的金融套餐服务。

第四,建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我国的银行业仍然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但是由于体制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要降低贷款发放成本,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一方面需要大力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民间金融机构的建设,有效地引导居民资金流向效益高的投资领域,从而实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运用。

第五,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金融环境,还应从加强其自身管理水平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效益。二是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尽快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企业内部融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三是加大民营企业信用管理。

另外,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企业在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实际上是核心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我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必须广聚人才,尽可能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调整企业效益评价的心理参照系统,重视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非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也应树立公民意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职工权益的保护,企业节能减排的实施,也是企业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在评价企业效益的时候,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来调整过去单纯以产量、利润指标来考量的心理状态,要看到,即使目前产量、利润目标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但如果企业职工收入有提高,环境污染有减少,也应看成是企业效益的提高,从而增强继续努力、创新图强的信心。

二、调整企业产品竞争同质化的传统思维定势。努力错位竞争。

砂轮是易耗品,其生产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目前该行业企业的布局往往是同一地区多家同类企业生产同类产品,面对同类用户,以用户争夺为抢占市场的主要目标,以价格竞争为产品竞争的主要手段。“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传统产业改造的迫切性增强,磨具生产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特别是今年以来,磨料价格大幅上扬,使大部分磨具企业之问的价格竞争难以为继了,我们确实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如何错位竞争的问题。比如说,按不同磨削对象来细分市场,力求使自己的产品规格、品种集中一些,批量大一些。这样可以使管理更精细一些,质量更提高一些,单位产品成本相对降低一些。我们的某几个产品可能比较适合某一客户、某一类磨削对象的需求,可以尝试在使用同类设备磨削同类对象的其他客户中推广我们这几个产品,而不一定非要拿下这一客户的全部磨具订单。

三、调整企业新品开发的目标定位策略,瞄准国际市场。

据《中外陶瓷磨具比较分析》所述:近十到十五年来,陶瓷结合剂磨具的产量在欧洲国家增长了2~4倍。而我国陶瓷磨具在磨具总量中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到2006年六年问下降了8.5个百分点。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我们普通磨具企业新品开发的目标定位,并没有瞄准国际市场和国际磨削技术发展的潮流。我们行业的民营企业家的产品开发,相当部分还是利用原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市场资源,虽然投资风险不大,但不少产晶不是处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成长期,往往发展后劲不足。而国际市场上陶瓷结合剂金刚石和立方氮

化硼磨具需求在增加,并被看作大规模生产中最具前景的磨加工工艺之一。陶瓷磨具的发展要适应高速、高效、高精度时展的要求,发展适合数控磨床,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要求的高速、高精度磨具。国内这类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用户还主要依靠进口。开发一些国际市场已经形成,国内需求开始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即使无法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也可在为国内高科技行业服务的过程中求得发展先机。因此,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应该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寻找突破口,在专业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建议主动联系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争取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开发模式。

四、调整企业成本管理的固定模式手段。加强成本核算。

砂轮产品材质、粒度、规格、形状各异,会计核算基本都是以材质分类,以公斤为核算计量单位,核算结果并不能提供具体规格、品种、批量的真实成本,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基本是以消耗定额和物资采购价格控制为重点,而市场的变化则使得物资采购价格变动频繁,难以控制。作为企业经营者,可从以下方面来加强成本控制:一是要重视物资采购价格的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适时掌握价格变动趋势,力争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进货,同时要重视性价比,防止陷入不良厂商的低价劣质陷阱;二是要重视资金运用效益,“货不停留利自生”,要运用erp等信息化手段迅速收集反馈管理信息,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合理控制各项库存,提高资金周转速度;三是“干毛巾也要拧出一把水来”,既要抓物耗降低,也要控制和压缩非生产性开支,既要抓“西瓜”,也要拣“芝麻”,要特别注意发动职工用节能降耗的成果来弥补工资增长因素减少的利润空问。绝不能简单地以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维持价格竞争。

五、调整企业技改投入的规模效益思维,注重又好又快。

第7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个企业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强大竞争力的无形资产,更是一个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小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近期,笔者对浙江绍兴等地中小企业品牌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 当前中小民营企业品牌建设现状

1.1 商标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截止2011年12月,仅浙江省绍兴市中小民营企业商标注册总数就达45000万件,其中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达49件。

1.2 企业创牌积极性逐渐高涨

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创牌的政策,成立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品牌保护促进中心,在乡镇和街道设立品牌指导服务站,对品牌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大大激发了企业育牌、创牌的积极性。不少中小企业都制定了详细的创牌计划,以品牌战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1.3 商标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培训会,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出版《创牌指南》、《品牌图册》系列丛书,举办“品牌风云榜”评选、电视论坛等形式加大宣传,推广和普及商标知识,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效果显著。

1.4 商标国际注册和保护稳步推进

强化商标国际注册、商标国际保护和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帮扶、引导外向型企业以品牌国际化带动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浙江绍兴市中小民营企业已拥有国际注册商标超过4000件。

2 当前中小民营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品牌结构不合理,呈“二强、三弱、一零”状态

从绍兴市49个行政认定驰名商标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来看,有46个驰名商标属于加工、制造等第二产业,占93.8%;3个驰名商标属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占6.2%,服务业品牌发展明显滞后,没有一个是农产品商标。

2.2 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影响力有限

据调查,绍兴市单个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绍兴黄酒”,约20%-25%左右,同发达国家品牌经济70%的市场占有率相比差距巨大,真正在市场上叫得响、被消费者广泛认可、能打得出去的强势品牌不多。

2.3 商标国际注册和保护亟待加强

浙江省是外贸大省。但中小企业商标国际注册工作还远远跟上外贸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有些企业严重缺乏商标国际注册和保护意识,没有进行商标国际注册或商标国际注册不全,被他人抢注或效仿、贴牌现象比较普遍,自主品牌的国际保护亟待进一步加强。

2.4 品牌认知不够清晰,自主品牌使用率偏低

企业对商标品牌的认知度还不够清晰,没有明确的品牌目标。有些企业因为创牌心切,被一些不法组织和个人欺骗,花大笔钱财参加一些名不符实的品牌评比活动,得到的荣誉却因为缺乏权威性而一文不值。有些企业没有处理好贴牌和创牌、用牌的关系,把创牌当作荣誉,在获得驰名商标后就束之高阁,继续贴牌加工,没有打造自主品牌。

2.5 政府服务品牌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有些地方对品牌创建的奖励政策是按照当年度缴纳财政增加部分的10%作为奖励。由于品牌效应属于滞后效应,驰著名商标的认定和公布均在每年底,品牌效应不可能在当年度就立刻显现。有的地方扶持政策不兑现或打折兑现,挫伤了企业创牌的积极性。各部门间没有真正建立完善的企业品牌建设协调合作机制,缺乏统筹合力。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立体宣传,提高企业品牌意识

建立政府主导、主管部门负责、新闻媒体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商标宣传工作体系,注重发挥新闻媒体作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途径,举办知识讲座、商标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强化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中小企业只有跳出贴牌生产的经营模式,积极培育自主商标,才能摆脱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从而在经济转型时期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1]

3.2 发挥商标品牌战略主体作用

鼓励企业创牌,指导和帮助企业制订创牌计划,引导企业选择“与商品个性相协调、符合主体消费群体并具独创性的商标”[2]。引导企业以质量为本,帮助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设立研发机构,从产品仿制转向自主创新。帮助企业强化商标经营与管理,指导企业实施品牌价格策略,提高和实现商标的有形价值。鼓励企业开展品牌虚拟经营,通过委托加工、许可使用等方法,凸显品牌附加值。指导企业以商标为纽带,构建全国和全球性生产销售体系,利用商标品牌抢占、控制市场,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文化建设,铸就商标文化价值。积极推进商标国际注册工作,支持企业“走出去”,指导帮助企业应对海外商标纠纷,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3.3 完善品牌认定和保护机制

充分发挥品牌保护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品牌保护促进中心的作用,加强工商、发改、公安、法院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完善企业商标品牌建设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品牌建设合力。完善品牌培育和认定机制,做好商标品牌培育、辅导和驰(著)名商标、知名商号推荐申报,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立驰著名商标培育梯队名单,开展重点业务辅导,帮助解决创牌困难。强化驰(著)名商标跟踪动态管理,健全驰、著名商标续展预告制度,对已到续展期的驰、著名商标,及时提示企业及时办理商标续展申请,避免商标权丧失。加大商标维权力度,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执法部门与知名品牌企业联手打假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3.4 完善和创新品牌建设载体

推进品牌基地建设,专业化生产集中、块状经济发达的区域,要建立专业商标品牌培育与发展基地,以著名品牌影响、带动商标注册和自主品牌创建,形成商标品牌与基地建设互动推进机制和以商标品牌为纽带的产业链。搭建品牌销售平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经济活动和外事活动中,要为企业商标品牌进行宣传和促销。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大型商场要为本地品牌开辟集中销售区和分市场。支持和鼓励商标品牌企业到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连锁店,支持鼓励到境外开设分公司,进行国际化连锁经营。建立商标交易平台,开展商标转让、许可交易业务,组织闲置商标交易和品牌许可经营活动,盘活企业商标资产。利用地理标志推广农产品品牌,引导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使用和管理好证明商标。开展原产地保护认证工作,推动农副土特产品、传统名优产品品牌品质保护,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3.5 建立健全品牌建设扶持机制

推进商标资产运作,帮助品牌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境内外上市融资;帮助有实力的品牌企业按国家规定债券融资。以驰著名商标使用权为质押物,优先给予贷款。强化财政支持,驰(著)名商标企业所缴纳投资方向调节税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后,可实行先征后返。在技术引进、技术开发立项、贷款方面给予倾斜。完善进出口服务,及时为品牌企业产品出口提供优先便利条件。强化基础保障,对品牌企业的煤、电、气、水等生产条件予以倾斜。农产品区域开发、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和鼓励品牌企业投资除国家明令禁止以外的所有领域,重点支持和鼓励投资新技术产业及教育、医疗、保健和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充分运用人才柔韧性流动机制,鼓励品牌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对驰著名商标、知名商号企业在有效期内实行工商年检免审,无举报投诉免常规工商检查。支持和帮助品牌企业冠无区域名、省名和市名。完善奖励政策,凡被认定为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知名商号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建立重点扶持机制,对有较大产业发展潜力、符合本地产业导向或地方名优产品和传统支柱产业中的重点品牌,实行政府重点培育扶持。

4 结语

中小民营企业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宣传、引导、指导、扶持、保护并重。通过强化宣传,提高企业品牌意识;通过发挥商标品牌战略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育牌创牌;通过完善品牌认定和保护机制、创新品牌建设载体、健全品牌建设扶持机制,提升品牌建设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政,王.中小企业商标发展的现状与自主商标战略的实施――以杭州市中小企业为视角[J].《中国商贸》.

[2]李建昌.充分发挥商标战略的引领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7期.

第8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多元化趋势的形成,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呈良好上升趋势,有效推进了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对完善地区服务、增强地方就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构成部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种问题造成的原因较多,从企业角度分析,很多民营企业信用状况一般,且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从银行角度分析,部分银行的贷款营销观念滞后,在机构设置以及信贷评级方面无法满足民营企业需要。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与方法十分必要。

2.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特征,在构建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对企业素质进行分析,对企业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经营范围与产品销售与盈利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企业综合管理情况的评估,如企业职工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内部文化结构等;要对企业资金信用进行评估,通过对企业资产结构、资金链运行以及资产质量的分析,进行量化财务指标考察,充分反映企业资金自有率和流动比率,对信贷情况、贷款承付率等全面评估;对企业的经营水平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产品生产、销售、开发、费用核算以及纳税与利润多方面情况考察;另外,对企业发展情景的分析,要对民营企业进行近期考察,对目标实现情况以及长远规划等全面分析,并对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及多元化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对其目标的制定与措施的落实以及长远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避免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要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公正性原则、通用性原则、可获得性原则。民营企业风险评估直接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趋势,一旦出现评估偏差将会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全面体现民营企业信用状况。要积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经验,使数据结构构建更加丰富、全面、科学。只有在客观判断和评估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指标体系构建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另外,指标体系构建必须要依照国家政策和法律以及规定标准进行,避免偏离经济发展轨道,使其适用于民营企业中,被债权人和企业理解和认同。

3. 基于相似度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方法

信用评级方法主要是指基于企业的信用状况完成的等级判定,通过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信用评价方式对于信用等级的判定具有科学性。

针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估方法应用,我国多赞同美国做法,但是也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通过定量方式分析量化评估指标具有客观性。而通过定性分析则相对比较主观,需要进行相应的主观判断,可以说,采用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特征。本文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并不做机械性判断,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定量或者是定性分析。

3.1定性评估方法

根据分析人员的差异性特征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类:

首先,个性特征分析方法:个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也就是根据因果性原理完成对以表现出来的信用情况以及经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形成信用状况信息。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对比类推法,通过结合类推原理将信用状况与相类似的状况之间相互结合,形成对未来一段时间范围内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估。

其次,集体分析方法:采用个人因素分析方法会受到个人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具有局限性。集中个人形成专业性判断能够极大提升信用评估的质量与效果。这项评估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集体讨论方式进行信用评估。

最后,专家调查方法:这项评估需要借助于具有专业性能力的专家,通过进行咨询完成相关信用问题的解决。因为专家的专业性能力相对更强,通过借助于他们的专业性知识与能力,可以充分解决各个方面的实际问题。

3.2信用评估定量分析

首先,比率分析:也就是采用财务分析方法,这也是信用评估当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在进行信用评估时很难通过一项数据内容完成整体评估,因此需要计算 比率指标内容,这样就能够进行判断,形成科学性结果。

其次,还包括趋势性分析方法、结构性分析方法以及相互对比法。以上三种指标也都是进行信用评估最为主要的使用方式。

4. 实际应用研究

结合某食品企业进行实例分析,该企业成立于2000年,总投资金额为3000万余元,公司总人数达800人。主要生产的是花生系列产品,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年生产力能够达到3000吨。当前企业为了进一步实现扩大再生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达到员工总数的41%,创新费用比重为8%,新型技术装备更新率为6%,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原来的28%,资本积累达到4%。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