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7:18: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从1998年起我国的大学扩招已经进行了十四个年头,这次跃进式扩招所导致的负功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正显现在各高校面前。造成目前就业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30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压力陡增;二是就业的空间相对狭窄,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的用户人需求持续下滑,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和前几年相比大大减少;三是与就业相关的政策、方针、措施和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亟待完善;四是大学的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市场不相适应的情况比较突出。自主择业和创业正日益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主流趋向,但是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能力却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数都比较多,由此带来的就业(尤其是创业)难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研究和关注。
二、高校农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臝得了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正在发生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亟待解决。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1.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工商企业经营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及毕业生质量并未有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滞后于企业管理的需要,相比较而言一些先进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实贱和运用,企业一般都是超前于高校。
2.实用性、复合型和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根据国家权威部门对全国2000多家企业亏损原因的调
查数据表明,客观原因导致的亏损约占9.2%,企业的政策性亏损一般占9.9%,而经营和管理不善导致的亏损则高达87.7%,可见加强实用性、复合型和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企业经营与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管理科学,尤其是中高级的管理人员的技能掌握的情况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具有系统思考、处理和决策的能力,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竞争的加强使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高等学校和各类企业共同的需要。
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的需求
有一定的差距国内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强大,而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不强,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一般要在企业工作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渐适应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工商管理有别于管理类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实贱性和操作性。然而,目前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是过分依赖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原理的教授,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比例较低,管理社会实贱和实训实习实际进行得并不多。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一般是一知半解,理论教学和实贱操作明显脱节,感性的认识和掌握又不足,导致的结果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的中操作和动手能力偏弱。通过笔者对用人单位的调研统计可窥一斑。
三、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措施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具有理论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等专业特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兼顾时代性、系统性与多维性。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性是指四年大学本科的学习,会涉及很多管理类的专业知识、技能,而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多是需要从管理理论的层面去逐渐认识、学习和把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是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在工具和思想方面的体现,也就是在处理问题、做出决策时的战略与战术的选择。而最能体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的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中的理论、技巧和方法,这些基础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具性课程,是学生未来的从事管理经营工作的理论工具和操作方法。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优化的知识结构是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使学生具备科学、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按照系统性、理论性、应用性和操作性的原则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构与重组,开展工商管理课程的整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课程要在理论与技术、技术与技术之间进行交叉和关联,要尽可能做到与工商管理的实贱课进行合理对接,从而构筑起“进阶式”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组”的创建,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基础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工商管理教育活动与高等农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以期逐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具体来说,一二年级侧重合格人才的培养,及一般常规能力的培养,三年级加大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四年级主要是创新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同时,要加大气力鼓励相关的骨干教师自编适应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点的教材和讲义,及时补充、更新课程内容,力求将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新的教学模式在第一时间充实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中,给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具体要求我们要着力抓好本科教材建设、精品视频课程、重点课程群以及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使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培养方案见表2。
四、结论与讨论
随着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模也越来越大,工商管理专业已经由1998年的1276个猛增至2009年的2868个,近三年还在持续增加。而在这2868个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中,高等农业医学院校拥有189个专业点,占全部点数的6.59%。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和就业矛盾日益突显。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才竞争正日益加剧,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以就业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此,高等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加大气力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既具有可行性,也具有现实价值,应该大力提倡。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加大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4,是适应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必然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永生.着力模式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5):83~85.
2]周月书,张兵.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
J.高等农业教育,2006,(3):51~53.
3]李崇光,等.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40~42.
关键词:工商管理;需求;胜任度;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综合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选择性很大,但实际上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与社会的匹配性不强,工商管理专毕业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如何加强学生的特定专业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如何增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的调研,期望探索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一些新思路。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次主要是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需求调研。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在某一职业上的胜任度。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三个部分,具体构成如表1。
表1 职业能力构成
职业素质包括责任心,职业道德,学习态度等,是对人内在的一种要求。不同的职业对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某一职业对计算机要求很高,但可能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不高。但很多职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都很高,所以不同的职业在对职业素质要求上有一定的共性。笔者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通过《天津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从对本专业的需求、胜任度、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五个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做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按照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的基本状况、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胜任状况、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专业能力要求、职业素质要求、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议六个维度进行调查。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被调查的人员为56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企业的部门主管。共发放56份问卷,回收56份,剔除7份无效问卷(答题不全),有效问卷49份,其中国家机关6份,事业单位21份,企业22份,包括:国有企业6份,民营企业7份,外资企业4份,其他类型企业5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信任度分析
数据表明:在4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对工商管理需求状况是:非常需求者有4个,占8%;较多需求者有2个,占4%;一般需求者有27个,占56%;较少需求者有11,占22%;无需求者5个,占10%。
调查者所在企业过去三年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趋势为:呈上升趋势的有16家,占33%;呈基本持平的有25家,占51%;呈下降趋势的8家,占16%。
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只有少数企业不需要,可以得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就业面是很广的,市场的相容性很高。就需求变动来说,少数企业处于下降趋势,其余大多处于上升趋势或持平。
从每一种企业性质单独分析需求变动,在国家机关中:呈上升趋势的有67%;事业企业中呈上升趋势的有38%,呈基本持平趋势的有48%;其。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在这类企业中有较大的需求。
总之,调查结果表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近几年的市场需求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从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和就业总量都是比较乐观的。
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胜任度分析
数据表明:49份有效问卷中,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非常胜任的有4份,占8%;认为比较胜任的有32份,占66%;认为勉强胜任的有9份,占18;认为不太胜任的有2份,占4%;认为极不胜任的有2份,占4%。从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胜任度还是不错的,基本得到企业的肯定。
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会由于专业特性,自身对知识的应用在工作中存在各种不足之处,在分析胜任度的同时我们还调查了工商管理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不足情况,统计数据如下:认为能够胜任高级工作,表现出专业水平的有3份,占6%;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19份,占39%;认为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没有反映出业界的发展现实的有9份,占18%;认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工作能力比本科的毕业生实际能力更强的有5份占10%;认为职业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识宽而不精的有13份,占27%。从这些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出工商管理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识宽而不精。这便涉及到该专业毕业生对知识的一种迁移能力,即一种转化知识的能力。针对较宽的知识面,表现出的不精通,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一个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在用人中相对于知识储备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高等教育的现状多少有些出入。
3.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适应度要求
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一般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外语能力等。针对被调查企业对毕业生英语的要求,数据处理如下:要求英语四级的有27份,占55%;要求英语六级的有14份,占29%;要求达到商务英语水平的有一份,占2%;要求到托福,雅思的有一份,占2%;对英语水平没有要求的有5份,占10%。由此可得,90%的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有了要求,主要要求集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针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统计数据如下:要求基本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有6份,占12%;要求熟练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有40份,占82%;要求有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水平的有2份,占4%;其他要求的有1份,占2%,从这组数据可以得出,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基本以熟练office为主。
对于文字表达能力,在49份问卷中,有23份显示应该具有,这个比例将近一半,同样显示了语言表达能力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4. 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适应度要求
通过对企业更希望工商管理专业学的二级学科,频数分布图如下:
图1 更希望工商管理人员所学专业
从上图可以看出企业对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一般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的频数比较大,目前市场的需求也会更大一下。其他专业会由于有些已经饱和或是国内发展不成熟等原因频数较低。
同时,我们也调查了解了企业对毕业生考取并获得相关证书的看法。调查结果为在49份有效问卷中有5份认为不需要考取相关证书,占10%;其余44份认为需要考取相关证书,占90%。由此看来考取相关的证书是有必要的,这是对自己有专业知识的一种说明。对于有必要考取证书的44份,如下图:
图2 有必要考取的证书
这里的证书是从事相关行业的一种资格证,是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的证明,图2表明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人力资源和会计类证书的需求。
针对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除去所必需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信息获取能力外,法律知识,贸易知识在现代企业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企业抢夺市场的速度。法律知识是保证企业受到非法打击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期望是与社会背景,国际背景相吻合的,是在不断发展的。
5.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适应度要求
我们选取了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工作效率、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责任心强、学习新知识的态度进行选择排序,从中选则四项重要的职业素质,再按主次排序。处于首位的职业素质的频数、比率为:职业道德,27份,56%;专业素养6份。12%;身体素质0份;心理素质4份8%;工作效率1份,2%;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6份,12%;责任心强5份,10%;学习新知识的态度0份。这组数据可以分析出职业道德是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最为重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其次是专业素养、协调与沟通能力,责任心等。这些素质会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个人的价值观有关,是人内心深处更深一层的体现,是不易被改变的一项,相比较而言,知识则更容易掌握,而好的道德情操却不是那么容易形成。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也是在校期间大家会忽略的一项,对于我们的就业却是必不可少的。从而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6.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议
通过问卷中的开放式问题,企业工作者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的建议有:(1)、加强口语;(2)、加强社交礼仪;(3)、加强商务英语;(4)、公共关系;(5)、心理教育课程;(6)、法律知识课程;(7 )、社会政策研究;(8)、实践课;(9)、人文类课程;(10)、艺术鉴赏类课程; (11)、文学课程;(12)、公司财务管理;(13)、演讲与沟通能力;(14)office高级操作培训;
三、调研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次关于天津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生的需求也因企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胜任度在企事业单位达到基本满意。该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不足之处也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塑造自己。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时候也可以参照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来进行。具体的结论建议如下:
1.突出核心课程,完善教学环节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过了30 多年了,目前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经济业务的交易运行事项也变得愈加复杂难解。现阶段应该对这30 多年里所有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经验加以分类、整理和归纳,特别是当前中国大多数工商企业面临极其复杂、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战能力、应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采用最符合、最适应我国国情的,贴近工商管理实际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中国的企业市场实情下接受专业知识教学。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如社交口才、商务英语、文艺类课程、中外公司企业文化、职场商务礼仪、职场心理学、办公软件高级课程、社会政策研究课、企业实践调研课等;
同时突出以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所需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管理和技术人员,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和相关工程技术的了解;同时改革评价方式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结合试卷或结课论文(期末)、模拟实习公司、章节案例演讲、项目策划书等全方位的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核。
2.学生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划
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应该关注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下二级学科的人才需求与兴趣方向,选择一个细分的专业方向,改变宽而不精的知识结构,加强责任心、培养职业道德同时熟练的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并根据自身就业方向,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3.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方案
现代企业不仅考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更加看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会做什么会做多少。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在体现本校本学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应该合理划分专业知识结构和职场能力结构,强化管理类基础理论和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工商管理的管理教育要使得将来的管理者形成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本理论基础。
4.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加强与企业合作
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趋于多元化,学校与企业间应加强合作,定期组织职业素养的综合评价,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进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让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对现代企业的了解,从而培养企业所需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同时不定期的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纪律教育,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培养专业素养高、沟通能力强、责任心强且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指导老师:赵红梅副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侠 石盛林: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调研[J].商业现代化,2009(17)
一方面,在传统的专业建设思路下,学校的课程设置、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使得这个专业学习内容较广,缺乏明确的方向和专长,学生的就业去向很模糊,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在减弱。另一方面,从2001年北大实施“元培计划”进行大类招生的教学改革到现在,大类招生在各高校渐成趋势。而大类招生的结果,使得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在面临专业的二次选择时,很多都选择了工商管理大类中其他相关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出现了学生人数的锐减。面对教学规模的缩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减弱的窘况,各大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发展都在进行重新的思考,有的学校甚至质疑这个专业在本科教育中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有一些学校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未来该专业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非常必要。
一、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在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
(一)从该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角度安博教育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2008年专业景气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中反映出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毕业一到三年薪酬指数、职位级别指数、应届就业率指数、发展前景指数、创业指数、舒适度指数、全球化指数、学习压力指数(见图1)。从图中的数据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各方面指数都高于各专业的平均值,无论是就业率还是所获薪酬,以及对全球化经济环境的适应性都表明了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
(二)从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角度2004年3月至12月,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以下简称本类专业)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了—次调查研究。总体来看,社会需求意愿仍然较强,91%的单位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招聘意愿。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从层次和院校看,本科人才仍是需求主体,重点院校毕业生更受欢迎。从需求专业方向上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专业最受青睐。而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未来对具有国际视角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二、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较杂,没有特色课程,知识传授面宽但不深入
工商管理作为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必然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一方面,这种宽的知识面必然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够深入,对每个方向的知识只是了解。另一方面,与同类其他二级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严重的趋同,不能体现本专业的特色,通常出现工商管理专业方向模糊,与其他专业相比没有核心竞争力。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不明确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仍然坚持法约尔提出的十四项基本的管理原则。按照专业化分工,企业内部会形成生产部、采购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等众多职能部门,每个部门的工作各侧重于一个专业领域。对于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中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中,各门课程就是为解决企业中对应部门的实践活动来开设的,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都有明确的就业岗位。而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现代企业并没有一个总的企业管理部门,因此,这种情况导致“工商管理学生毕业无岗位”的说法,必然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要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共同竞争同一类岗位。
(三)专业实习困难,专业技能欠缺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实践锻炼中才能掌握,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缺少校内模拟训练和去企业实战演练的机会。一方面,很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很少,没有为学生建立固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即便有些学校有实践基地,但由于学生数量多,企业无法提供对应的实习岗位,大多时候都只限于集体参观,学生不能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另—方面,一些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资金短缺,一些模拟教学软件(如有些课程的模拟沙盘及实验室没能及时配套,学生校内模拟实训相对少,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基于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的改革中已经走在了前面,规划出了自己的培养模式,且正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笔者应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走访过国内一些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比较有特色的学校。在我们所走访的高校中,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开设工商管理高级班,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管理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主要依托国际合作办学来实现。一般对于这样的高级班学生,前两年在本校学习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以双语教学为主(有一些课程也可由合作办学的外方教师来上课,比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学),后两年学生直接到国外进行学习。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培养高素质、适应能力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是:办学成本高、对师资、学生素质要求较高,且只适合小规模办学。这种模式在上海理工大学、南京财大、宁波大学等很多高校中都在开展。
第二类,与热门专业和行业嫁接,突出专业方向。这种模式主要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加入本校热门专业的核心课程,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这种模式目前以南京审计学院最为特色。南审的优势专业就是审计、会计,他们在其它各专业中都加大了会计、审计相关主干课程学习的比例。工商管理还与金融专业进行嫁接,开设金融企业管理班,把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拿进来。这样培养的学生既熟悉金融行业的业务特点,同时也具备了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解决了工商管理专业方向不强,就业去向不明确的缺点,学生既能一专多能,又有一技之长。存在的问题是:全校性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调配比较困难。总体来说,这种模式的推广性较强,适应面较广。
第三类,以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为依托,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这种培养模式的思路主要还是以原来传统的那套培养思路和课程体系为主,但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力度。从培养目标上来看,仍然坚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但素质、技能都更高的应用型人才。基本上走访过的大多数学校对传统工商管理还是有所保留,就是规模较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来加强对管理实务的认知和锻炼。校内主要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与实验软件(ERP、TOP-BOSS的应用来解决。校外主要是能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相关工作岗位进行集中实习,让学生能实际接触一些业务,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
四、结束语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手段改革;模式创新
随着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工商管理及其相关知识被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工商管理人才的集中诞生地,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各类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上肩负重任。学校以怎样态度面对工商管理人才培育,采取怎样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法展开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的职业表现。当前,很多院校的工商管理的教学模式及手法并不成熟,课程教学改革也大多不够理想,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
一、工商管理教学及其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院校的工商管理教学及其改革会表现出不同的具体问题,但仍有一些严重的问题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地区的工商管理教学中。第一,很多院校缺少明确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只是宽泛地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中高层管理的综合管理人才。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需要进入工作单位的某一具体部门或岗位,承担具体职责,负责具体工作,而且大多数学生都必须从低层管理岗位做起。这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针对某一具体职业的工商管理知识。但在实际情况中,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管理知识都过于宽泛,不够深入,他们学习的知识适用于很多岗位,但却都并不精深,最终都只能业绩平平,很难做到出色和优秀。第二,国内的工商管理教育正在飞速发展,学生数量与市场需求间的关系已经由原本的供不应求发展为供远大于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全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院校一味想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从基层做起,院校的培养策略显然不符合现实。还有很多院校,其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缺少特色,学生缺乏创造力,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如出一辙,表现中庸,毫无个人优势可言。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困境。
二、工商管理教学手段改革与模式创新的意义与必要
面对各类工商管理教学问题,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第一,教学手段与模式的革新有利于院校自身的发展。受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它们在教育市场中正面临各种艰巨的挑战。如果不革新教学手段与模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建设将始终无法深入,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不要说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了。第二,院校与社会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将有利于院校向社会输送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第三,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当前,国内的企业正在与世界接轨,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要求越来越高。不改进教学手段和创新模式就无法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就难以保证他们在管理岗位上发挥正面作用,就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能够与时俱进、受到企业认可与尊重的管理人才。
三、工商管理教学手段改革注意要点
(一)多媒体教学方面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这要求学生们具备扎实的工商管理基础和尽量宽广的学习、工作视野,以其适应未来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院校应着重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要注重培养其实践运用能力。教师们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法,在合理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理念提出多年,也得到了较普遍的运用,但这些运用多停留在浅层,仍有很大的深入运用空间。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丰富学生对工商管理的认识,提升教学效率。当下,很多院校都缩减了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时间,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课程时间与培养目标间的矛盾。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可以为教师们提供更为充裕的课堂讲解和教学研究时间,避免课时的浪费。工商管理课程内容的更新变化速度很快,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们得以及时最新教学理论与实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
(二)双语教学方面
双语教学是工商管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方面。国家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很多院校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常见教学手段。工商管理专业是受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最为深刻的专业之一,进行双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工商管理教学及改革经验相对欠缺,国内很多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及其教学方法是来自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为了保证借鉴的质量与批判性,应当尽量与国际轨道,积极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教师们需要特别注意,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当随各专业课程具体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师们要视班级的整体英语水平确定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的比例,对初入门者耐心引导,对水平较高者严格要求,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来制定动态的教学计划,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内容的困难程度,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逐渐加大英语在教学中的比例,做到稳扎稳打、不骄不躁。
四、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课程本身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不论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培养模式的改革,都要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前提。教育要立足社会需求,工商管理专业更是如此。各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
择最适合学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工商管理专业被广泛地设立于各个院校,学生间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就必须强调人才的特色与特长。同时,各院校还需要重点根据所在区域不同企事业单位的划分,针对某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企业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切实提升他们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拓展学生的素质与技能。同时,各学校要立足市场,调整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在课程整体中的比例。在公共课中,要向学生们提供一些素质教育和人生规划方面参考意见,提升其整体就业素养。专业课方面,应当给予一定的空间自由来选择市场、人力资源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课程,巩固他们在某一具体方向上的专业技能。此外,院校可适当增设一些先进的工商管理理论课程和实际作战课程,并邀请一些专业人士、研究学者或者企业高层管理者到院校来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自身所在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二)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当前,国内的工商管理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共性,致使其个性发展相对不足,很多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极为相似,缺少创新性和实用性。各院校校亟需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引导其正确应对就业压力。受职业性质的影响,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有诸多方面的要求,需要他们不断提升自身在职业、体能、心理、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规方面的素质。而这些素质当中,以职业素质最为重要且最欠缺应有的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要突出学生的职业规划,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全面、长远地看待自己的就业计划。第一步,要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制定具体计划;第二步,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展开分析,理清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积极参与相关课程和资格考试;第三步,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谋求与目标企业的合作机会,让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够与所在职位相匹配。其次,院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好的实习平台,不断探索和更新实践教学模式。院校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们争取更多实习平台和更好的实习机会,让他们正面体验基础工作以外的重要工作内容。院校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工商管理专业本身的热度也经久不衰,只是很多院校在工商管理教学中难免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影响到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手法与模式上作出改变。
参考文献:
[1]陆利军.“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5(7):90-91.
[2]王国保.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思路———基于培养要求的视角[J].管理工程师,2014(5):67-70.
[3]刘春霞,孙慧,孙传远.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上海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调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3-8.
论文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校企联合;实践教学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44-02
近年来,随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矛盾日渐凸显,进一步加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1]。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许多政策支持,例如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减免有关行政管理费用、实行优质高效便捷的准入服务、实行创业补贴和创业培训援助等。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本身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商业创造性较强,所以更适合建立培养创业就业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浪潮中,工商管理专业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2],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因此,探析基于创业能力提升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一方面,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类包括了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导致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明显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只是笼统地宣称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另一方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根基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不能满足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工商管理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人才。但是,传统的教育多数都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中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也多因资源缺少而流于形式。同时,学生使用的教材多数是从国外引进,许多理论知识都不适合用于解释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工商管理专业要求授课教师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然而,我国的创业教育处于刚起步阶段,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中,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不够理想[3]。同时,若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就不能真正把握创业的精髓,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达不到高校创业教育的预期效果。
(四)教学模式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
国内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因材施教,人才培养趋于同质化。尽管也有采用案例式教学、模拟式教学、项目教学、顶岗实习教学等教学方法,但往往也流于形式。加之国家对高校教育有较强的政策干预,导致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趋于一致,缺乏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五)缺乏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不仅能使大学生积极接受创业教育,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增强创业意识、激发创新精神[4]。工商管理专业本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是创业大潮中的生力军,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与合作创新的能力。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创业的激情与热情不高,这必将对高校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二、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模式创新
(一)调整培养目标,强化创业理念
一方面,要注意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往往从事负责生产、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等管理工作,这类工作的性质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5]。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要结合自身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国内高校的培养观念也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中心,这就要求高校在管理层、教师、学生三个群体中倡导创业教育理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特色研讨会、国际合作办学等活动来强化和培养创业意识[3];教师要有以创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实施分层教育,针对学生的不同特性因材施教;全体学生要积极参加创业教育活动,参加实践教学,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既要具有广泛性,还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教材内容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企业实践案例。同时,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经验,开设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拓展课等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3],重新设置科学合理的以创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次,学校要注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实行“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倡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内实践训练,指导学生参加ERP沙盘模拟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在校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实践机会,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进入企业实习。
(三)建设优秀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对创业教育的成效有着显著影响。作为创新创业的教师,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意识,还需要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4]。建设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渠道:一是鼓励学校现有教师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管理咨询、科研立项、对创业成功的企业进行考察和学习等活动,通过活动获得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5]。二是聘请一些自主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或社会人士来校开展系列讲座,向学生传授他们的创业经验、创业流程等知识。三是通过学校的人事改革,引进具有创业经验的优秀社会管理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四是学校还应遴选有资历的优秀教师赴国外办学优秀的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深造,与国际接轨,充实国内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3]。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教学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单一的知识讲授、枯燥的理论识记;依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多采用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尤其是案例教学、模拟教学[5]。根据不同的课程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可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入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激发学生不断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拓展课程,可采取模拟教学,案例研讨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营造鼓励和支持校园创业氛围的方案和具体措施。首先,可以建立各种创业教育社团,如创业俱乐部、微商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全方位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大讲堂、网上创业等各种创业活动,将创业根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6]。最后,要多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并聘请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定期进行创业知识交流[7]。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创业热情、弘扬创业精神、渲染创业氛围。
三、结语
在当前倡导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现有模式下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已经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培养模式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围绕创业教育为特色的教学课程与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培养等新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国内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以创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雪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路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7):280-281.
[2]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9):11.
[3] 杨佳利.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65-169.
[4] 潘伟.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教育培养及评价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386.
[5] 王丽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导刊,2015,(7):64-65.
―、工商管理教学及其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院校的工商管理教学及其改革会表现出不同的具体问题,但仍有一些严重的问题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地区的工商管理教学中。第一,很多院校缺少明确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只是宽泛地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中高层管理的综合管理人才。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需要进人工作单位的某一具体部门或岗位,承担具体职责,负责具体工作,而且大多数学生都必须从低层管理岗位做起。这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深人理解和熟练掌握针对某一具体职业的工商管理知识。但在实际情况中,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管理知识都过于宽泛,不够深人,他们学习的知识适用于很多岗位,但却都并不精深,最终都只能业绩平平,很难做到出色和优秀。第二,国内的工商管理教育正在飞速发展,学生数量与市场需求间的关系巳经由原本的供不应求发展为供远大于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全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院校一味想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从基层做起,院校的培养策略显然不符合现实。还有很多院校,其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缺少特色,学生缺乏创造力,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如出一辙,表现中庸,毫无个人优势可言。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困境。
二、工商管理教学手段改革与模式创新的意义与必要
面对各类工商管理教学问题,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第一,教学手段与模式的革新有利于院校自身的发展。受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它们在教育市场中正面临各种艰巨的挑战。如果不革新教学手段与模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建设将始终无法深人,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不要说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了。第二,院校与社会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将有利于院校向社会输送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第三,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当前,国内的企业正在与世界接轨,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要求越来越高。不改进教学手段和创新模式就无法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就难以保证他们在管理岗位上发挥正面作用,就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能够与时俱进、受到企业认可与尊重的管理人才。
三、工商管理教学手段改革注意要点
(一)多媒体教学方面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这要求学生们具备扎实的工商管理基础和尽量宽广的学习、工作视野,以其适应未来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院校应着重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要注重培养其实践运用能力。教师们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法,在合理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理念提出多年,也得到了较普遍的运用,但这些运用多停留在浅层,仍有很大的深人运用空间。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丰富学生对工商管理的认识,提升教学效率。当下,很多院校都缩减了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时间,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课程时间与培养目标间的矛盾。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可以为教师们提供更为充裕的课堂讲解和教学研究时间,避免课时的浪费。工商管理课程内容的更新变化速度很快,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们得以及时最新教学理论与实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
(二)双语教学方面
双语教学是工商管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方面。国家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很多院校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常见教学手段。工商管理专业是受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最为深刻的专业之一,进行双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工商管理教学及改革经验相对欠缺,国内很多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及其教学方法是来自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为了保证借鉴的质量与批判性,应当尽量与国际轨道,积极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教师们需要特别注意,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当随各专业课程具体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师们要视班级的整体英语水平确定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的比例,对初人门者耐心引导,对水平较高者严格要求,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来制定动态的教学计划,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内容的困难程度,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逐渐加大英语在教学中的比例,做到稳扎稳打、不骄不躁。
四、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课程本身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
不论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培养模式的改革,都要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前提。教育要立足社会需求,工商管理专业更是如此。各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学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工商管理专业被广泛地设立于各个院校,学生间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就必须强调人才的特色与特长。同时,各院校还需要重点根据所在区域不同企事业单位的划分,针对某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企业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切实提升他们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拓展学生的素质与技能。同时,各学校要立足市场,调整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在课程整体中的比例。在公共课中,要向学生们提供一些素质教育和人生规划方面参考意见,提升其整体就业素养。专业课方面,应当给予一定的空间自由来选择市场、人力资源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课程,巩固他们在某一具体方向上的专业技能。此外,院校可适当增设一些先进的工商管理理论课程和实际作战课程,并邀请一些专业人士、研究学者或者企业高层管理者到院校来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自身所在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二)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及其设置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初衷是为了培养能够从事工商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经过专业培训及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能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的理论知识,熟悉工商业及各类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及方法,并胜任企业管理工作。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则是以培养优秀管理型人才为目标。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及实操能力,有较好专业技能、以及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使得该专业的学生既有较髙科学素质,较好的创新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应变能力及专业工作能力,又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才干。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直致身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现状与设置目标可谓相距甚远,主要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1.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参与性较弱,教师难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当前,国内髙校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灌输式”教学,其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缺乏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而整个教学过程仅凭考勤、成绩、纪律约束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中心,理论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主要以教材为参考依据,教学内容均围绕教材而设计。而教材作为一种理论知识的总结,提炼于实践,具有一定滞后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易出现“读死书”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如脱离教科书,便完全不知所措,缺乏应有的适应环境及应变的能力。
3.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通常缺乏对工作岗位的了解,不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频频“跳槽”
在与一些已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及部分在校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该专业不少学生对于哪些工作岗位适合自己感到迷茫,而就业后频“跳槽”便成为该专业学生间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该专业的在校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作用,以及未来要从事何种工作等茫然不知所措的更不在少数。这类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体验及了解。
二、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号召,各髙校纷纷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应运而生。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已对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模式及其优势展开了深人研究。主要为如下几方面:
(一)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是一种创新
裴丽洁(2011年)认为,企业管理沙盘实验的最大特点即采用了体验式教学,并于实践过程中融人知识性、趣味性、实战性。韦艳(2010年)认为,沙盘企业经营实践课程与传统理论课相比,具有互动性、对抗性及趣味性。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传统理论进行了革新,对学生的实践、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可发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综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崔玲珑(2010年)认为,企业管理沙盘实践课综合性较强,且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点,对教师各方面知识要求较髙;唐时俊(2010年)认为,企业管理沙盘实验课能让学员通过直观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抽象复杂的经营管理理论,并采用完整生动的视觉感受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而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其操作过程中要求兼具管理科学、运筹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基础。因此,要带好该实践课程,对教师的水准有较髙、较全面的要求。
(三)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可多方位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其综合管理技能
裴丽洁(2011年)认为,企业管理沙盘实验课是模拟企业运作管理的实验,其涵盖的经营管理知识全面而广泛。在企业模拟经营管理过程中,需综合运用所学企业管理知识对企业经营进行控制,如成本控制、订单控制等。而能否合理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则成为模拟企业经营成败之关键。陈春蕾(2011年)认为,企业沙盘模拟实验正是在孤立、零散的知识基础上,去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的广度及深度。它涉及企业战略管理、产品研发、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技能,其中任何一方面技能的缺失,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短板,并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最终失败。因而,企业沙盘模拟实践课程为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锻炼平台。
三、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现状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笔者发现其对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现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可较好地予以缓解或解决,主要体现为:
(一)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可充分调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及主观能动性
如前文所述,传统教学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髙,缺乏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而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的实施促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切实参与到模拟企业经营管理中去。该实践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带来的抽象及乏味,将学生带人了一个真实的企业经营情境,通过模拟处理某企业各部门所发生的真实业务,大大提升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直观认识,提髙了其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的实施较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了起来
工商管理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大弊病是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而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则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紧密结合。实践中通过模拟某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教师得以引导学生将其各科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片系统的管理知识体系,将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综合管理能力及素质,并借由此帮助学生实现其知识的具体化、有序化及系统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如通过模拟实习,学生在参与研发、采购、营销、生产、品质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整合所学的各科管理知识,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技能与方法,成为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通过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课程,加深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的了解,找准其未来的职业定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对不同部门工作岗位的认知,难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定位,于是出现了就业后频繁跳槽地现象。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课能让学生通过模拟企业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操作,如从研发到技术,从生产到质检,从营销到库存,从财务到人事等,熟悉各职能部门是怎样独立运作,部门间又该如何协调关系,并通过此找到相应“职业角色”的感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进行初步的定位,从而体会自身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接受及热爱程度。并通过参与企业各不同部门的实习,体验现实中企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启发工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其创新思维
当前国家对于髙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有较多优惠政策,如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然而据调查,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比例仅为0.3%。主要原因在于髙校学生创业意识缺乏、创新思维不足。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能提供一个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平台,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使其能以实践的方式模拟操作企业运营的全过程。通过企业模拟实习沙盘实践教学的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强化了其创业意识,并增强了其创业信心,激发了其创新思维。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