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8: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

第1篇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多高校正加快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实现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跨越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现状,探讨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校 智慧场馆 现状 发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广泛影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教育信息化也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场馆是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繁荣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体育场地相对紧缺。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46平方米,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为了缓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各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社团)活动等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对师生和社会(区)开放,开展日常体育锻炼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因此,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在体育场馆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很多高校已在场馆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通过网络技术构建场馆管理系统,实现校园网和体育场馆资源的信息化结合。场地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一般涵盖系统设置管理和分类管理,其中系统设置管理主要包含体育经费、现金交易、手动操作和其他基本设置等;分类管理功能主要有用户管理功能、场馆设置功能、订票信息功能、竞赛(或群体)活动用场功能模块、出入场功能模块和退票改签等功能。

在订场模式上,通过场地管理系统,校内外师生和社会人员均可实现场馆查询、预订、退订等操作,免去现场排队、付费的不便。同时,管理人员通过操作实现用户管理、信息管理、消息等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场馆利用率,提升了管理水平。

但是,“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慢,尚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目前的场地管理系统还仅仅是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其实现的主要功能就是场地预订。

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的推动下,诸多高校正加快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逐渐取代“数字校园”,成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主题与潮流。“智慧校园”建设采用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行政办事效率、对接师生个性需求、升级校园管理职能等措施和手段,全方位实施教育信息化,以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

以此为契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型体育场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与功能

结合当前各种关于“智慧校园”的论述,智慧体育场馆可以被视为体育场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集智能建筑系统和智能体育专用系统为一体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它遵循“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的理念,综合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技术,智能识别场馆使用人群的教学、锻炼等情景,以契合高校体育教学和场馆使用特点,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效率,智能感知、信息交换,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同时,将体育场馆与智慧校园建设深度融合,注重同外部环境、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机制及工作机构层面的协同,对学生课外锻炼情况、师生及周围社区居民的锻炼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反馈、指导,进而为体育教学、竞赛、群体活动、师生日常体育锻炼、社会(区)服务提供各项保障和服务。

基于此,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应包括:

(一)信息化平台的整合与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协同力。将体育场馆预订系统作为智慧校园生活系统的组成部分,便捷实现体育场地的查询、预订和退订功能。

(二)场地可预约信息和数据的实时推送和传递

通过对体育场馆使用人数和人群密度的实时监控,获取场馆使用相关的数据,依据数据体现出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并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空闲场地信息的定向推送,增强针对性和服务效能。

(三)基于“大数据”理念的课上与课下有效衔接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监测,及时反馈并实现智能化的教学、训练与课外锻炼决策、管理与控制,以此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评价的客观性。

(四)监测运动强度与锻炼时长

通过记录长期锻炼数据,提供可行的锻炼建议与指导;通过摄像技术对运动者的技术动作、跑位等影像进行捕捉,从而为运动者提供反馈和指导。

(五)“玩伴寻找”

通过将智慧体育场馆与社交平台对接,创建基于相同运动爱好人群的社区,从而使场馆使用者能方面的找到运动伙伴,提高锻炼积极性和满意程度。

(六)大型体育赛活动的高效组织

为在高校举办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提供信息和信息推送等服务,并根据项目为赛事的组织提供参考,为赛事报告提供相关数据支持。此外,也可以实现场内屏幕直播和场外网络直播,并提供录像回看和下载功能等。

三、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发展方向

结合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现状及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未来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将体育场馆设施纳入互联网,实现信息高速交流和共享,提高场地管理智能化、感知化、互动化水平。

(一)提高信息传输速度

互联网技术是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基础。由于智慧型体育场馆伴随着各种数据的监测、收集和传输,未来高校智慧体育场馆中人与人、人与设施以及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传输应该依托更加先进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更加高速、实时。而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准确使用,能够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使用、管理提供进一步的决策依据。

(二)提高场地管理智能化水平

未来,各类智能化的终端设备将更加普及,成为人们的随身装备。此外,智能终端的信息获取和计算能力,可以促进场馆预订、使用、退订,体育设施登记、管理、维护、保养的智能化,帮助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提高场馆资源利用效率,使高校体育场馆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活动、师生和周围社区人群的日常锻炼、及体育赛事举办服务。

(三)提高信息监测、感知能力

智能监控技术将对场馆环境、使用人数、体育器材等信息实时监测、收集,用于帮助调节场馆湿度、照明等运动环境;各类传感器则会对运动人群的运动数据等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从而为运动人群提供反馈和运动建议。这种对体育场馆和使用人群的整体感知和监测,也为高校体育场馆实现智慧化管理提供数据依托。

(四)提高以运动为核心的社区互动水平

社交平台、物联网技术将人、物、信息联系起来,方便地实现互联互通。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各类技术将场馆设施、师生及周围社区人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运动为核心的网络社区,提供需要使用场馆设施的人群提供互咏涣鞯目占洌也通过这种互动提高人们体育锻炼的热情和主动性。

四、小结

“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尤其是未来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也是与智慧校园建设协同发展的必然方向。高校体育场馆的智慧化水平也将直接影响校内外师生对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本文试图通过智慧场馆内涵与特征的分析,描述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对高校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发展方向的初步探索,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思考完善。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4.

[2] 曾小松,陈小蓉等.深圳大学体育场馆的有效管理[J].体育学刊.2016(1).

第2篇

摘 要 随着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在我国顺利开展,大众对于体育的关注持续增长,同时其强身健体的愿望也日益热切,全国掀起了现代化科技化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本文对信息技术在体育场馆的应用现状及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并试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尽快迈入体育强国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体育场馆 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

现如今,体育场馆根据使用性质可分为三类,即体育比赛场馆、体育教学训练场馆和体育健身娱乐场馆。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在体育场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体育比赛场馆中的应用

科技奥运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信息技术在各大体育场馆的赛场上的推广与应用逐步引起重视,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一)赛场组织与控制编排,体育比赛场馆安装智能售票检票门禁系统以及监控系统,对于维护赛事安全及其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

(二)数据资料处理,运用计算机大量存储数据资料、高速运算、模拟分析的功能,建立多功能大型专项数据库,该类办公自动化系统及面向赛事管理的通讯系统、竞赛信息系统、新闻系统等;

(三)高速摄影与录像结合的计算机技术,转播赛事的广播电视数字设备,其可以将精彩的场面再现给现场观众,并送到世界各地。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训练场馆中的应用

(一)分析制定运动员训练计划:科研人员依靠计算机技术从能量代谢角度对运动员肌肉训练的特性分析,为教练员采用训练量、训练姿态提供帮助,并能够有效的预防训练不当造成的肌肉损伤;

(二)电子媒体设备的应用:现代体操、跳水、蹦床等技巧类项目的比赛套路固定、动作难度系数越来越大,同时要求技术水平发挥稳定,已经达到了人类运动的极限;

(三)体育训练教学方法上的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到运动训练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训练计划与监控管理、仿真技术应用等。

三、信息技术在体育健身娱乐场馆中的应用

体育健身娱乐场馆应用信息技术形成体育信息产品尤为突出。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健身娱乐场馆中的体育用品。如跑步机、各类健身器械等,均是健身娱乐场馆最常见的体育智能用品。

(二)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运用计算机软件编程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健身娱乐体育管理的自动化,建立健身管理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四、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当代体育已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及动力,同时体育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当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已在体育场馆广泛应用,并成为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在体育场馆设计管理应用方面起步较晚,仍有许多不足地方有待改进,依据国外智能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经验以及我国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未来发展趋势:

(一)设计管理人才更加专业化。在今后的场馆弱电建设中,能加强业主方、设计方、赛事方和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职能单位的商洽与沟通,可以使得设计管理人才更加专业化。

(二)体育软件运用更加广泛。目前,我国也开始研发各种体育软件,其突出优势就是可以结合我国实际需要量身定做。其更加符合中国运动员的身体及技术等各方面优势劣势,进行全面分析。

(三)信息技术在裁判系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由于现代体操、跳水等技巧类项目正朝着难、新、稳、美的方向发展,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优美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根据规则进行的主观评分,其结果必然产生相当程度的误差。而智能信息化评分设备的出现为裁判工作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保障。比赛时,多方位高速数字图像采集设备把采集到的运动员肢体在三维空间的运动图像传入计算机,图像识别处理软件识别。

(四)信息技术在体育场馆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更加广泛。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训练场馆中的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如可以利用仿真的方法研究体育领域问题的综合集成的实验科学,从而制定出准确的技术指标,更加有效地指导训练;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处理技术,将体育比赛视频进行处理、分解,科学的分析对手情况,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对手的缺陷,做到知己知彼;通过体育专家系统来完成运动员的选材、辅助训练和评价等等。

五、结论

信息技术在体育场馆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研制各种服务型体育产品,如健身器材、评分设备、相关体育管理软件、体育电子数据库等,其均推动了我国体育场馆的信息智能化发展。

我们可以结合现有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各方面加强体育场馆的智能化建设,以此推动我国体育的不断向前发展,为我国尽快买入体育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葛卫忠.我国体育信息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

[2] 赵黎.体育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31卷第2期).

第3篇

关键词 珠三角 体育场馆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20

Abstract To upgrade the innovative composite sports venues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kills to the dem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stadium industry,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ports service venue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target of personnel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the "venues operatio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mode of sports block +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ackage" work process 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field linkage, operation mode of training Gang learn alternate "talent, an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Pearl River Delta; Gymnasium; talent training; course system

1 对接珠三角体育场馆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开展专业调研与分析,界定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群,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珠三角体育场馆的就业岗位群开展了专业调研,调研对象样本覆盖面广且代表性强,有2/3样本代表场馆目前运营水平,有1/3样本代表场馆将来运营发展趋势。其中,既包括位于珠三角中心城市并处于业界“领头羊”地位的广州体育馆、深圳大运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也包括分布在珠三角其他城市有代表性的各中小型体育场馆。调查内容涉及到体育场馆的就业岗位群、岗位工作过程、从业者能力素质要求及职业资格要求。调研结果表明,体育场馆岗位群具有宽泛性、迁移性、综合性的特点,其中与高职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相适应的就业岗位群可以界定为呈现递进关系的两个层次:其一是场馆运营服务岗,分别有场馆技术服务岗(包括场馆票务专员、体育场地工、体育健身培训专员)和场馆营销服务岗(包括赛事专员、会展专员、会籍专员);其二是场馆运营管理岗位,分别有场馆业务主管(场馆票务主管、场地设施主管、市场项目主管)和场馆业务经理(场馆服务运行经理、市场开发经理)。与以上就业岗位群相对应的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等特有国家体育职业标准,以及体育场馆智能化技术要求、体育场馆公共安全要求、体育活动组织服务规范通用要求、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体育场地开放条件及技术要求等现行或试行的体育行业标准,还有与其他行业共通的电工上岗证、客户服务管理师等国家职业标准。

通过专业调研与分析,将高职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满足珠三角体育场馆转型升级需求,从事各类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能胜任票务专员、场地工、健身培训专员等一线技术服务岗位和赛事专员、会展专员、会籍专员等一线营销服务岗位,以及场地服务管理、市场开发等中层管理岗位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技能人才。

2 构建 “场馆运营服务与管理双模块+体育创业培训包”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根据珠三角体育场馆职业岗位群的宽泛性、迁移性、综合性等特点,构建了“场馆运营服务与管理双模块+体育创业培训包”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既实现了专业课程与体育场馆不同层次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如表1所示),又为具有创业计划的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平台。

3 构建“校场联动,岗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校场联动”即指校内课堂与校内外体育场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师资、实训场所等方面实现教学与工作现场深度融合,搭建“校中场,场中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岗学交替”指将课堂教学、岗位见习、生产性实训、轮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对接校内外体育场馆的真实工作项目,贯穿学生在校的三年中,实现分段式的实践教学改革。第一阶段:主要与校内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共建“校中场”实践教学平台,灵活安排学生在第一、第二学期,一边在校学习场馆运营服务课程,一边深入校内实行商业化运作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羽毛球馆、篮球馆等场馆进行短期的岗位见习、生产性实训。第二阶段:主要与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大学城体育中心等校外体育场馆、体育会所俱乐部共建“场中校”实践教学平台,安排学生在第三、第四学期,对接校外体育场馆的真实工作项目,在校学习场馆运营管理课程以及体育创业培训包课程。第三阶段:第五、第六学期综合实习阶段,学生与校内外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体育会所实行双向选择,以定岗为主,开始顶岗实习,或者根据已有的创业计划和创业资源储备进行创业实战。

4 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教学团队

(1)校内外“专业双带头人”承担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双带头人”由校内专任专业带头人和兼职的体育场馆行业专家组成,他们能够及时跟踪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把握专业建设方向,指导专业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改革。

(2)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针对专任教师,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体育行业挂职”的培养办法,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积累在体育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5 建立动态化、过程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

(1)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合作,对接珠三角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深入体育场馆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调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议后实施。

(2)动态监控“校场联动,岗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运行过程,在课堂学习、岗位见习、生产性实训、轮岗实习、顶岗实习等不同阶段,由学生、校内外指导教师、用人单位三方互动,有选择性的使用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书、书面答卷、录像等评价方法,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全方位评价不同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与麦可思合作,定期对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质量开展调查分析,为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谭海林等.“校中厂”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29):8-11.

[2] 齐志.高职院校移动通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32):26-28.

[3] 盛艳秋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5):35-36.

第4篇

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大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然而,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目前我国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协调和规划,体育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缺乏大规模、高层次的体育智力资源权威公共数据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我国体育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足,投入不够所造成的。

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体育场馆信息,盘活体育场馆资源,激发健康投资和消费,促进整个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体育信息服务中的信息孤岛

早些年,信息孤岛在管理信息化领域经常被提及。但是随着体育产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孤岛在体育产业不断凸显。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体育场馆或者体育相关的管理机构建立了自身的相对封闭的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相对封闭的信息化平台在建设时缺乏规划,难以促进体育公共信息服务的集成。具体来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体育健身场地信息缺乏,呈现技术单一。笔者在访问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多家网站后发现,这些网站主要提供各种运动、健身场地基本数据的浏览、收集、分类功能。在信息组织方面,这些网站仅限于对公众提供法规和政策、政府信息及其他延后的静态信息通报,信息没有及时更新,检索方法单一。同时,这些网站缺乏包含图片、音频、视频和地图信息等在内的多媒体服务,也缺乏对移动终端应用的支持。

第二,体育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发不足,缺乏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这具体表现在体育信息数据库的严重不足,尤其是较高层次的体育智力资源,常常缺乏一个公众可以便捷访问的交互界面。整个行业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利用方面相对落后。权威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协整合规划,体育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的不对称,目前尚未形成体育信息资源的有效收集、处理、保存和使用的信息系统。对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和挖掘,不能对场馆和运动爱好者的分布情况进行智能化分析,难以对场馆规划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第三,体育健身场地缺乏个信息,以及对在线交流的支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机构提供的体育公共信息资源和民众对体育信息的需求脱节。大部分体育相关的网站只是简单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源,而没有针对民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尽管目前即时通信软件应用得非常广泛,但是本来与用户的互动需求比较旺盛的体育类网站,特别是体育场馆却较少采用这类有效工具。

体育健身场地信息服务平台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能够提供个性化体育信息服务平台,在目前体育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收集、存储、分析、检索、研究、传递体育信息,并提供个性化体育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已经变得非常迫切。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体育健身场地Web信息服务平台、体育健身场地决策支持系统和体育健身场地个性化信息服务三个子系统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体育健身场地信息服务平台。

根据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和体育产业本身的特点,体育健身场地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应该重点关注WebGIS、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提供。

采用WebGIS呈现技术

在体育健身场地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引入GIS和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在HTML页面上面显示场馆的位置和分布情况,收集场馆的地理位置信息、交通路线信息等,收集场馆的地理信息数据,可以用来进行深度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据悉,目前市场上的GIS软件产品已有400多种,知名度较高的国外软件有ArcGIS、MapInfo,国产软件有SuperMap、MapGIS等。但值得一提的是好多GIS产品虽然能实现数据的录入、编辑、管理等功能,且具有良好的空间分析功能,但由于是桌面GIS产品,共享性较弱,不容易在高度共享的互联网中实现信息共享。

可见,体育健身场地信息服务平台需要成本低、共享性效果好的GIS软件。近几年来网络上流行的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天地图和搜狗地图等电子地图采用了WebGIS技术,可以做到一定级数内的缩放,使用户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全局并放大看到具体的街道及建筑,提供模糊查询的功能,可以根据建筑、街道、车站等名称来进行查询,还可以计算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交通路线,还能配合外部的生活信息数据库来使用和查询,运用该技术进行体育场地信息平台的研究具有较大优势。

WebGIS技术电子地图拥有较多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利用这些API可在自己的网站和应用程序中嵌入功能强大的、实用的地图功能,并在地图上实时叠加所需的数据。运用API进行体育场地的标注,关键是要将体育场地进行空间化,即找到各体育场地在地球上的具置,用经纬度来标记。

采用数据库技术为决策提供支持

通过采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指标并进行统计及分析,可以了解场地的空间分布现状,不仅有利于指导新建场地的选址,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还能更好地安排体育赛事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据此了解各街道(镇)及各种类型的体育场地情况,有利于分析比较,找出差距,正确引导。

具体来说,统计的指标包含:本系统统计了体育场地总数、各街道(镇)体育场地总数、分类体育场地总数、各街道(镇)的分类别数、体育场地的面积总数、各街道(镇)的体育场地面积总数。分析的指标是指利用以上统计数据分析本市及各街道(镇)的人均、土地面积平均的体育场地数,体育场地面积比例及其排序、分类别的各类体育场地的市区及各街道(镇)的人均体育场地数及其排序。

基于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

在现代网络通信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体育信息服务,是体育信息服务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系统需要建立反映用户信息、搜索记录和偏好的智能系统,将不同用户的喜好和不同的体育信息进行分类,并做充分考虑,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并学习用户的应用习惯,从而根据用户的意图为用户提供动态的、实时的个性化信息,提供用户的评价反馈渠道,提高体育信息服务系统的功效。

第5篇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学生建立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以及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的管理设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对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获取的课余体育健身相关数据,同时可以为其他制度的制定、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并可即时监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及体质变化状况,也可利用数据库的相关结果,进行相应科学研究。针对于此,建议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并与推免、评优等制度相结合有效实现督促与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新颖科学的管理模式,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今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趋势。

关键词:

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

国家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是基于当前,关注未来,合理的伟大壮举。高校的体育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点[1]。而且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基地,课余体育锻炼为实现健身计划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课余体育锻炼管理为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提供了保障。课余体育锻炼是一种具有各种价值的活动形式,课余体育锻炼管理是将课外体育锻炼理论意义上的价值转换为学生受益的实际价值的保障体系。学校体育工作其实质是管理而不是体育锻炼内容的本身,管理的优劣体现在实现了价值的转换的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学校体育课余体育锻炼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特征、情绪特征、体育环境因素决定学生有意识地、科学的课外体育锻炼,所以在学校体育管理尤为重要,从而也就决定了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地位。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2]。课余体育锻炼有效管理的难度较大,正因为如此,本文探索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方法,运用信息化的管理可有效督促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并可及时掌握监督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以期促进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

1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个领域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介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作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高校,拥有着强劲的科研实力。因此,高校教育的信息化是今后高校发展的必要的改革过程,先进科学的体育场馆管理方式才能够实现学生的锻炼需求和教学要求。在这种需求下,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模式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大学生近几年因为体质差出现恶性事件的报道很多。因此加强大学生课余生活体育锻炼很有必要,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需要,也是课余文化生活的需要[3]。各高校都实现了校园一卡通,在锻炼场所安装一卡通刷卡机,利用这一信息资源就可实现高校学生课余体育的信息化管理,资本投入小,且切实可行。

2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设计以下是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具体设想

2.1实施办法

2.1.1在每个锻炼点安装刷卡机

利用现高校一卡通信息资源,在每个锻炼点安装刷卡机,在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前后,进行刷卡,以此来记录相应信息数据。

2.1.2用刷卡代号代表项目

利用每台刷卡机编号来对应运动项目,实现对该锻炼项目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2.1.3刷卡办法

课余体育锻炼者在锻炼前与锻炼结束后刷两次卡,记录锻炼时间与锻炼时间段。刷卡期间刷一次卡算无效,此次信息不录入数据库,同时如果两次刷卡时间不足半小时或超过4小时也按无效健身对待,也不录入信息库。因为不足半小时或超过四小时不符合我们科学锻炼的要求;超过四小时还有可能是后补刷卡,虚含了锻炼时间,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同一时间段参与不同项目的锻炼,项目可并列计入,时间累加记录,次数只记一次。

2.1.4数据应实时上传更新统计

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记录的一切信息应实时刷新,实时统计。

2.1.5刷卡管理

在每个锻炼场所,管理人员应认真执行刷卡与持有效证件进入场地的制度,严禁不刷卡和无有效证件者入内,以及不符合着装要求主要是穿高跟鞋者和带有可能损害场地的物品者进入,杜绝与体育锻炼无关人员进入以保证锻炼着的安全,保障场地设施免于人为损害。

2.2建立数据库

2.2.1应包含的相关信息

(1)基本信息:信息库应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年级、专业信息。(2)课余锻炼的信息:通过学生课余锻炼前后的刷卡,记录完成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参与的项目、锻炼的时间和时间段信息及相应统计。(3)学生体质信息:将学生的个人体质信息也录入信息库进行管理,如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体重指数或仰卧起坐等各高校测试的体制信息录入信息库中。

2.2.2信息数据库中可获取的课余体育锻炼相关数据

信息库建立后,通过输入不同的筛选项可统计相应的信息数据。(1)个人课余体育锻炼信息:此表记录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喜欢的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经常健身的时间段(每个月、每学期、每学年);一、二年级,一、二、三年级,二、三年级;二、三、四年级,三、四年级,大学期间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以此了解个人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掌握学生参与项目的变化、锻炼次数的变化以及锻炼时间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可为课余体育锻炼的指导和体育课程改革等措施提供依据。(2)按年级统计健身锻炼相关数据:按照不同年级统计健身的项目、时间段及次数情况,分析不同年级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信息及变化。如表2所示:(3)按性别统计健身锻炼相关数据:按照不同性别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统计,可准确掌握男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信息及区别。如表3所示:(4)按专业统计健身的相关数据:按不同专业统计全校学生的健身情况,可了解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信息。如表4所示:(5)按年级、性别统计健身锻炼相关数据:按照年级性别统计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以此方法进行统计,可对比了解不同年级同一性别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如表5所示:(6)按年级、专业统计健身锻炼相关数据:同一年级,按照专业统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了解不同专业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如表6所示:(7)按性别、专业统计健身锻炼相关数据:按性别统计出不同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了解同一性别不同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差别。

2.2.3可获取的交叉数据

(1)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次数的交叉数据:此表记录学生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次数的交叉数据,通过统计学生的健身信息,将体质变化与锻炼时间相对比,方便学生了解锻炼时间与体质变化的比例关系。如表8所示:(2)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段的交叉数据:通过统计学生的体质变化情况与不同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段,将体质变化与锻炼时间段相对比,使学生很明了的知道自己在哪一时间段的锻炼效果最佳。(3)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的交叉数据:通过统计学生的体质变化情况与不同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的相关数据,将体质变化与锻炼的体育项目相对比,方便学生了解不同的运动项目将对身体的影响不同。

2.2.4数据应及时上传更新统计

信息数据库记录的信息应定期刷新,储存最新的信息,一方面方便教师掌握学生平时的锻炼情况,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方便学生寻找自身爱好,发挥自己的长处。

3电子化管理的优势

3.1易于获取相关信息及数据

3.1.1易于掌握相关基本信息

实施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信息化管理易于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个人的课余体锻炼信息;学生的体质信息,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

3.1.2易于统计课余体育锻炼的相关信息,及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与体质的关系数据

实施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信息化管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将学生的体质信息录入数据库,通过输入不同的筛选项,如按年级、按性别、按专业、按年级与性别、按年级与专业、按性别与专业进行统计,不仅易于统计掌握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信息数据;若再与学生体质信息相关联进行相关统计,即可获得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间的交叉信息数据。

3.2可为其他制度的制定、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

3.2.1为确定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投入提供数据支持

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设施资源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但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影响到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4]。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要求学校体育设施更加完备,学校体育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这样就对学校体育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后,可准确地了解锻炼场地设施的使用情况,如不同项目场地使用不足或过剩,依据这些数据规划发展本校的体育设施建设。故建立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将可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投入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3.2.2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在我国国内,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问题由来已久。1995年国家体委就下发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鼓励、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向外开放体育场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以后,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当时,针对地方、全国各高校、中小学的体育设施的现状以及开放的现状、模式、对策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5]。建立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可全面掌握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不同阶段的使用情况,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管理提供依据,实现体育场馆的科学管理和高效使用。

3.2.3为体育部门安排课余体育锻炼指导提供数据支持

高校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都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及指导工作,以提高学生的运动锻炼水平[6]。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建立,可准确的掌握和了解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喜欢参与的运动项目、经常参与体育课余锻炼的时间等信息。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可根据通过这些数据来合理地安排课余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

3.2.4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与实施,在全国普通高校掀起了体育课程新一轮改革的热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已成为高校体育领域最关注的话题[7]。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可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的项目、时间等信息,进而分析学生在体育锻炼、体育课程方面的诉求。依据学生的诉求来调整和改革高校的体育课程,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视角提供依据。

3.3可即时监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及体质变化状况

2014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出通知,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文件,其目的是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考试制度改革,系统设计和整体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8]。高校对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实施信息化管理,并将学生的体质情况纳入管理,即可实现对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级学生体质状况的及时准确掌握。

3.4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可以全面掌握学生体质状况;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体质变化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关系情况;以及体育场馆的使用信息情况等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可为进一步搞好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3.5可保障业余体育锻炼者的安全和场地的人为破坏高校对学生实施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在各锻炼场所实现刷卡和持有效证件入场,检查着装与物品的办法,就可有效杜绝与体育锻炼无关人员的进入,就可保证真正锻炼着的安全和运动场地免予人为的破坏。

4策略

4.1结合其他相关制度落实课余体育锻炼结果,引导并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健身

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不但加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和频率,还提出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可参加评优与评奖[9]。新《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各年级学生的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

4.1.1与体育成绩挂钩

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等级化划分,如根据学生每周平均锻炼的次数或时间划定若干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分值,在学生开设体育课期间将对应分值计入体育课成绩。以此来促进和引导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1.2与评优挂钩

高校每学年学期都有评优及奖学金的评定,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与学校评优评奖定相关联,如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成绩纳入奖学金的评优之中,将会督促和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好促进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

4.1.3与推免挂钩

目前高校毕业就业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就业参加工作,另一种就是继续读研深造。而读研一种是参加全国统考,另一种就是经过学校推免方式进入高校学习,免去了备考的过程。同时,推免生在读研期间也可享受丰厚的待遇,是每位学生都向往的。因此,将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数据与大学生推免选拔考试相挂钩,这样会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2应用数据库相关成果,加强研究提升电子管理的有效价值

4.2.1完善体育管理制度

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全面掌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也可全面了解学生锻炼与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可根据体育场馆设施的在不同阶段的使用情况,科学的管理体育场馆,并完善体育管理制度[10]。因此,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将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管理和完善体育管理制度提供大数据的支持。

4.2.2健全健身指导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锻炼情况和体质健康情况,包括学生的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项目等信息。学校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合理安排课余体育锻炼指导,以及课程的科学调整,高效实现对学生的健身指导。

5结论

5.1建立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投入小,切实可行

各高校都实现一卡通,只需在各锻炼场所安装刷卡装置,就可实现高校学生课余体育的信息化管理,资本投入小,且方便切实可行。

5.2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易于获取相关信息及数据建立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信息数据库,在获取某一数据时即方便又快捷,便于及时准确的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体质健康状况;以及课余体育锻炼与体质的关联情况。

5.3对高校学生的业余体育锻炼进行电子化管理优势显著

对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实施信息管理其优势非常显著,不仅可即时监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及体质变化状况;也可为其他制度制定、决策的确定提供大数据支持,又可为进一步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资源数据。

5.4引导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提升体质

对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一方面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况,另一方面将学生的可与体育锻炼成绩与体育成绩、每学期的评优评奖、学历提升推免制度相关联,将很大程度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养成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质。

5.5应用好数据库的相关成果,搞好相关科学研究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全面记录着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体质情况、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等真实的相关信息。应利用好这些资源数据做好进一步的进相关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淑红,龚良兵.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4):45-47.

[2]童健.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与管理开发[J].三峡大学学报,2010,32(8):216-217.

[3]向京.新时期学校体育设施多元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3):123-124.

[4]李志实,梁林.学校体育设施[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2(3):158-159.

[5]袁晓芳.高校体育设施管理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8,28(4):145-146.

[6]莫再美.关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及其建设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报,2007,27(1):77-79.

[7]《体育场地管理》编写组.体育场地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4-25.

[8]张矛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体育团队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际研究———以瑜伽教学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76-80.

[9]李建臣.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与管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6(5):27-28.

第6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管理平台;女子高校体育;校园一卡通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提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此外,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

因此,构建一个能够对学校体育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能为社会体育运动提供一定便利的管理平台是必要且重要的。本文从女子高校的运动特色出发,通过对女子高校体育运动管理需求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校园一卡通的体育运动管理平台,推动学校及周边社会体育运动的发展。

一、女子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管理需求

1、提高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女子高校中,学生群体主要由女学生构成,女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女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心理处于不稳定、不成熟的时期,一方面受传统体育价值观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学生更多地将体育运动当成完成学业的工具,忽略了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的价值,学生没有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终生体育”的观念;另一方面,女学生本身具有感情细腻、内向害羞、怕苦怕累的思想性格特点,对大部分的体育运动缺乏兴趣,在学校较少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沉迷于网络、作息不规律等)也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达到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目标,在女子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在良好的管理制度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借助一定的管理平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让女大学生在热情与兴趣的驱使下参加体育运动。

2、解决学生体育运动数据管理的困难。学生体育运动数据的获取、管理与分析,对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增强体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运动数据的管理存在着以下几点困难,亟待解决。首先,由于高校体育场馆中不具备统计的手段和方法,学生课外参加体育运动的数据无法获取,造成数据的不全面性,数据分析的结果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第二,由于当前高校的数据存贮形式以纸质存储为主、电子数据存储为辅,纸质文档类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发生损毁或丢失,而电子数据也因存储形式单一、简单,使得数据的安全性不高。因此,有必要搭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为核心的体育运动管理平台,对学生体育运动数据进行全面、统一的管理,并提供数据的安全保障。

3、实现体育运动场馆的开放管理。高校的体育运动场馆的使用,除了服务于本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外,部分场馆还可在课余时间实行对外开放、有偿服务,服务对象既包括本校学生、教职工也包括校外的社会人员。开放管理不仅提高了校内场馆的使用率,为学校体育场馆的维护提供了一部分经费,而且可以带动高校周边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然而在现有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实现场馆开放,可能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首先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进行运动的人员成分复杂,使得场馆的管理难度增大,尤其是安全、卫生问题突出;其次,高校体育场馆场地管理人员的管理素养与现代管理需求不符,在管理理念、规范性、服务意识等方面与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有较大的差距;再次,高校体育场馆的特殊性在于其主要任务是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服务,所以应当在充分了解校内师生的需求、满足校内师生使用的基础上再开展对外有偿服务,由于不同场馆的使用情况不同,对场地使用情况的统计若仅靠人工,则工作量大且周期较长,不利于场馆的实时管理,降低了管理的效率。

二、校园一卡通系统在体育运动管理中的应用

校园一卡通系统以非接触式IC卡为信息载体(其表面携带持卡人的身份信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实现身份认证、消费管理、门禁管理、信息查询等多种功能。它将持卡人的基本资料和理财信息作为统一的公共数据在校园网上实时共享,使得每人每卡信息的动态变更在校园网上都能立即生效,真正做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有助于全面实现校园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由于校园一卡通系统具有可靠性高、简单易用、安全性好、成本低、可扩展性好等优点,且目前校园一卡通系统已逐步建立,因此在学生体育运动管理工作中应用一卡通系统具有极大的优势:第一,在各运动场地安放一卡通终端,学生运动需要识别个人身份,由此可全面获取学生的运动时间与喜好、场地的使用情况。可以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激励政策,全面提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同时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关联和挖掘,探寻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其次,利用一卡通系统对使用校内场地的社会人员采用实名制管理,使用设备或进入场馆前,须在终端设备上进行身份认证,配合一卡通的门禁管理系统,有效减少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第三,使用一卡通系统能够将一部分底层的管理工作电子化,如考勤、场馆使用缴费、体育器材领用等。对学生、教工和社会人员而言,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场馆的使用情况,调整自己的锻炼计划,减少场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由此可见,校园一卡通系统能够较好地解决高校体育运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充分利用一卡通优点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挖掘和扩展,构建高校体育运动管理平台。

三、基于校园一卡通的体育运动管理平台的构建

1、平台系统框架结构。系统的总体框架采用多层架构的设计,以此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易扩展性。架构最底层是数据层,即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的数据库,该层对系统中用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唯一能够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部分。数据库管理系统接收来自业务逻辑层的请求,利用存储过程或其他方法从数据库获取数据发送至业务逻辑层或向数据库写入数据。业务逻辑层位于用户程序层和数据层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主要完成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该层响应用户程序层的用户请求,检验用户数据的合法性,将用户请求发送到数据层,并将数据层返回的数据传送给用户程序层。业务逻辑层提供访问接口,从而使用户程序与底层分开,便于系统的扩展。用户程序层主要提供用户操作界面、生成用户请求。

2、功能模块设计。本系统包括系统基本管理模块、体育场馆管理模块、体质测试管理模块、课内教学管理模块和课外活动管理模块,覆盖了学生在校参加体育运动的各个环节。

(1)系统基本管理模块。这个模块主要完成对系统基本数据以及与一卡通相关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用户的管理,主要进行用户信息的添加、修改和查询以及针对用户的不同身份(教职工、学生、社会人员等)分配不同的用户权限;用户消费活动的管理,提供各类收费功能以及各个场馆的场地使用费用结算,在各个场馆内设立刷卡终端,对不同身份的用户收取不同的费用;以及对系统的综合管理,提供发卡、充值、挂失、补卡、换卡、退卡等管理功能,对不同空间的接入设备进行管理,对不同模块的管理员进行权限管理。

(2)体育场馆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对学校体育场馆中的人员、设备、场地进行统一调配。将场地的使用情况按课内教学使用、课外活动使用进行统计,并将非课内教学使用的信息通过网络,校内外用户均可以在网上进行运动场地的预约,系统按照用户的时间和数量要求查询并显示所有满足条件的场地信息,在预约成功后记录用户相关信息。各个场馆内安装门禁系统,对进入的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并统计各场馆的使用信息,用户可凭借有效的一卡通通过门禁系统进入场地,同时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活动时间扣除相关费用。

对于场馆中的体育器材设备,系统进行全程跟踪,包括设备的入库、借出/归还、维修、查询及报废等等。

(3)体质测试管理模块。这个模块主要实现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在测试前,教师可依据健康指标对测试项目和评价指标进行设置;由于高校中学生时间很难统一,学生可以自行预约测试时间;测试时学生携带一卡通,每个项目进行前在测试器材的终端机上刷卡,系统将自动录入该名学生的身高、体重、握力、肺活量、台阶试验等项目的成绩信息;系统会将学生的测试结果和评价指标进行比较,计算测试成绩,给出运动处方,作为学生后期锻炼的指导;学生凭借在系统中注册的学号和密码即可登录查询测试成绩和运动处方;健康测试成绩将合并计算入期末体育总成绩;整体测试完成后,系统将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汇总成各种报表,以便体育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在后续的课程和教学设置中做有针对性的调整。

(4)课内教学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体育课程的考勤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以及成绩管理等功能。考勤管理要求学生上课时携带一卡通,上、下课刷卡进、出教学场地。教学资源管理主要是对教学场地、设备以及网络信息和视频资源的管理,系统对教学场地和设备进行合理安排并,供所有师生查看,信息和视频资源打包成资源库,供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浏览和学习。成绩管理生成每个学生的期末体育总成绩,该成绩由多个部分按权值构成,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健康测试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主要包含学生的上课考勤、教师的课堂表现评价以及课外活动的换算成绩;健康测试成绩由体质测试成绩决定;期末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体育技能考试两方面的成绩,最后系统将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健康测试成绩和期末成绩按比例计算出学生该学期的总成绩。

(5)课外活动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对“全民健身”战略中的“每天锻炼1小时”囊括的除体育课程之外的早操、课间操、课外锻炼、俱乐部活动等项目进行管理。利用体育场地的终端机和教师的手持机对各个项目进行考勤,并记录下锻炼的具体时间,最终系统将合并计算每天参与锻炼的总时间。为了敦促女学生加强体育运动积极性,还可以利用该模块设置每生每学期锻炼的总有效次数与期末体育总成绩的换算标准,逐步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3、平台系统实现。学生运动管理平台采用B/S系统模式,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MySQL,Web服务器选择Apache,应用PHP技术设计实现系统的前台动态页面。PHP是一种开源、跨平台、独立架构、面向对象、安全的Web服务器端动态网页开发语言,是目前动态网页开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Apache是PHP应用最理想的免费开源Web服务器,它对PHP提供很好的支持,是首选的服务器软件。MySQL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开源等优点,和Apache、PHP三者成为网站建设的完美搭档。系统采用多用户、分权限、分时段登录管理。

四、总结

本文针对女子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管理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通过分析校园一卡通在建设校园级应用系统中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校体育运动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法。该平台聚焦于学生个体本身,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实现“每天锻炼1小时”;同时推动高校体育管理向智能化、规范化、高效化、信息化发展,不但可以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促进校园体育运动发展和体育文化建设,并且辐射周边社会,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的预期。

参考文献:

[1]杜兆斌,王汝尧,鲍勇.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管理软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与科学,2011(9).

[2]许华虎,孔超.基于校园一卡通的学生体育锻炼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ports Engineering(CSSE).

[3]王琼琼,于忠,段渭军.基于校园一卡通的阳光体育数字化平台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7).

第7篇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己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体育产业结构失衡,体育锻炼人群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供给达不到平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加快“智慧体育”应用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体育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应用服务能力本文就智慧体育发展架构做出探析,为体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方向。

1智慧体育的概念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智慧+”的概念也伴随出现,而且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焦点。“智慧体育”是体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智慧体育的诞生全面提高了体育主管部门综合管理水平和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同时将全面促进体育信息化的发展    

从技术层面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智慧体育”让体育的管理和服务变得更加智能,通过无处不在的各式传感器实现对各种体育行为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智能处理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如对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及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反馈和决策支持

2“智慧体育”的特征      

“智慧体育”的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全面感测、充分融合、激励创新和协同运作即将传感器与智能设备共同组成一个“物联网”,对体育行为进行有效的测量和全面的监控分析,并将感知的数据传输、存储管理实现智能化应用,构建智慧体育基础设施构建一个新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处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高效率、低成本的智能化服务使体育事业的参与者吸能进行高效的协调运作,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3“智慧体育”总体架构      

“智慧体育”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通信技术的新型体育模式智慧体育可以采用IP模型划分成四层:物理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及数据规范标准体系作为智慧体育平台的支撑体系物理层    

物理层即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体育”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网络、大数据设备、健身设备传感器、GPS等系列基础设施,为整个架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数据层    

数字层即体育事业管理信息层是体育智能无门开展得而各项业务的数据资源,它的建设和服务开展,为体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灵魂支撑

3. 3应用辅助层    

应用辅助层是为应用体系提供基本保障,是影响“智慧体育”发展成就的重要因素应用辅助服务体系将从云平台、决策平台、GIS平台等方而进行建设应用层    

应用层是体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必须结合体育事业现实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和优化各类业务系统供给,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应用体系3.5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数据信息安全不仅要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同时也要加强管理,要做到两条腿走路,才能稳健快速;此项工作,是保障体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 6数据规范标准体系    

数据规范和标准是体育信息化走上健康有序轨道的必要条件,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关于数据规范和标准的政策法规,实现多规划一的标准,为体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智慧体育的应用典型案例

4.1.1智慧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智慧体育平台为广大体育运动爱好者提供便利和低成本的健身参与成本,了解最实时的体育赛事活动信息。智慧体育平台能够提供全市范围内最广泛的健身场馆预订、同城赛事越战、业余比赛组织信息、专业的体育装备购买等全民健身相关的信息,在智慧体育平台接入体质监测预约通道,体质监测后为侮位监测者提供监测报告,根据报告内容为侮位监测者提供健身和饮食建议,有效解决特殊人群和特殊地域的疾病预防、治疗工作提供信息指导

4.1.2智慧运动健康管理与服务    

利用健身传感器采集人体的运动数据,并进行传输存储,对系统传同的运动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挖掘,为健身者提供适合的运动建设意见和饮食方案

4.1.3智慧指导专业体育训练管理    

智慧运动员管理库实现对运动员的监测和管理,通过物联网和生物传感器对运动员生理和生化指标测量、侮日训练情况、地理位置信息等实时监控,保证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实现对运动员的有效科学管理

第8篇

关键词:后奥运经济;奥运效应;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7-0011-05

A Study on Inspir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Strategy of Post Olym pic Phenomenon

BAI Zhen, ZHOU Yun tao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475001,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post Olympic economic effect by literature and online survey.It analyzes the hosts' economic condition after recent Olympic Games, finds outcauses of post Olympic economic effect, points out risks in post Olympic econ om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acing the impact of world financialcrisis on post Olympic economy in Beijing properly in macro; in micro, makinggood reform and utility of Olympic venues and raising their utilization ratio; s upporting stock by assets and flattering the government's Olympic investment ris ks; promoting development tour industry related to Olympic Games; and selling th e experience of Olympic Games preparation and changing intellectual into profit.

Key words: post Olympic economy; Olympic effect; countermeasures and su ggestions

后奥运问题是历届奥运会所面临的难点之一。后奥运问题,是指奥运会结束后经济增长的低 谷效应。由于奥运会是超常规模的、有着超常需求的一次性盛会,然而,举办奥运会时的需 求在奥运会后会急剧衰退,这使得举办城市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奥运会的举办需要修建大 量场馆设施,以满足奥运会短时间内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奥运会后需求急剧下降,大量的 设施闲置几乎不可避免。这种奥运会前后的巨大需求落差成为举办城市最棘手的问题。北京 奥运会结束近一周年,奥运比赛场馆的赛后利用、管理和运行情况如何?是否出现了诸如“ 低谷效应”等消极影响,已逐渐成为中国体育界、经济界关心的问题。

1 近几届奥运会各举办国后奥运现象分析

1.1 雅典奥运会后奥运现象分析

雅典奥运会的总支出近100亿美元,总预算超支了37%,数额达到20亿欧元,占希腊GDP 的3.2%,是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支出最多的一届。同额超支影响了希腊在奥运后经济 的持续增长,2005年希腊的经济增长因此下降至9年来的低点。为了2周的奥运会使每个雅典 居民平均承担10年的债务[1],希腊副财长佩屈斯杜卡斯因此表示,举办奥运会对 于像希腊 这种规模的国家是“十分昂贵”的决定,“短期内”举办奥运会的成本不可能收回。由图1 可以看出,GDP、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和投资指标在奥运的前一年达到峰值,从奥运年开始 增速呈下降趋势,其中投资增速的下降幅度最大,从2003年的6%下降到2005年的约3.9%; 旅 游业是希腊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据希腊旅游管理部门统计的数字显示,2004年来, 前往该国观光的游客明显减少,个别地方的旅游人数下降超过了33%;而希腊酒店联盟的统 计表明,会后第一年收益较奥运年大幅下降,2004年前4个月,希腊各地酒店的入住率和预 订率同比分别下降了10%~30%,由于奥运后总开支严重失控,其政府赤字与GDP比率已经 超过了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上限[1],为此希腊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增 收节支的 措施,并提高了各项税率;同时,由于赛前政府将精力放在了防范安全上,场馆工程的工期 延误,未能顾及赛后场馆详细利用计划的制定,赛后有关当局又在场馆及设施的所有权的问 题上一支争执不休,赛后场馆利用不理想,绝大部分奥运场馆难以进入正常的运营轨道。

1.2 巴塞罗那奥运会后奥运现象分析

巴塞罗那赢得第25届奥运会主办权后,从1986年开始着手体育场馆、交通、旅游及通讯设施 的全面整修与兴建,在6年的筹建期间投入94亿美元,加上其他方面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 额达到240亿美元[2]。由于整个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下滑,出现了经济周期 和“奥运 低谷效应”的叠加,加泰罗尼亚州在奥运前的几年内经济增速每况愈下,巴塞罗那直到90年 代中期才趋于恢复;从西班牙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看,1991年开始投资出现负增长,奥运会 后跌幅更大。

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和赛前出现投资过热,巴塞罗那房价增长了250%~300%[2],商 业房产面 积大幅度增加,25%的现房面积都是在1988-1993年间建成的;由于过量供给,1992年时商 业房产的空置率已经上升至10.4%,商业房地产的租金价格从1991年之后开始大幅下降 ,减幅达50%,奥运会后用了6年才扭转跌势,实现了供需平衡。

但是,比赛结束后,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方面做得比较好。由于在建设时考虑到赛后当地 居 民活动对场地的需求,赛后场馆利用的灵活性很强,利用率较高。1989-2003年期间,巴 塞罗那奥运场馆的运营和维护费用靠自身经营获得,而不需要任何市政府的补贴。期间,这 些场馆共举办了4100余场活动,包括38%的赛事活动,如世界杯等。24%的音乐会,11% 的 家庭活动[2],其他类活动(如展销会、产品会、宗教活动、公司活动以及政 治活动等)占27%。累计接待2350万以上的观众和1 630万以上的游客。

1.3 汉城(首尔)奥运会后奥运现象分析

汉城在奥运前两年的时间里,其GDP以年平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奥运会年经济增长速度缓 慢,1991年后经济增长逐步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韩国1988年汉城奥运会当年的相关投资只占国家总投资额的1.5%[3],其奥运相关 投资是 分散在7年间进行的。奥运会后,韩国致力于开发西海岸,而且地区开发投资、对企业提高 生产率的投资及国内需求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有效地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韩国政 府对于奥运会的投资安排比较恰当,“后奥运低谷效应”要比雅典轻得多。

在场馆管理、利用方面,韩国政府做得非常突出。1990年2月,汉城(首尔)成立了专门 管理各主要体育场馆的“汉城(首尔)市运动设施管理办公室”,该机构负责对汉城(首尔 )主要体育场馆的宣传介绍,受理在体育场馆内举行非体育性活动的申请并进行安排等工作 。场馆的主要收入来源有赛事的经营收入.参观旅游的门票收人、市民社会文化活动的场地 租用费用,此外管理办公室还在体育场馆内举办各类学习班作为副业。奥林匹克公园每年要 花800万美元来维修[3],现在它成为了运动和文化联合中心,也是城市居民娱乐休 闲的重要场所。

2 国外奥运后场馆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启示

2.1 国外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奥运会前期的投资过分集中

由于奥运会需要很多场馆的支持,很多举办地都会将资 金大量投放到场馆的建设中。此举容易造成短期内投资聚集效应,进而引起经济发展和就业 的前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奥运会本身具有国家形象展示的内在需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其 投资给予巨大的支持,最终的投资往往大大超过最初的预算,比如1976的蒙特利尔奥运会。

2.1.2 新建场馆的后期管理和营运成本巨大

如在规划之初未充分考虑会后使用,容易造成 大会后的场馆使用供需脱节,进而造成大量场馆闲置和使用率低下的问题,并带来巨大的管 理及维护费用。如希腊,在2005年,仅场馆的维护费用就高达1.15亿美元[4],高 额的运营费用让场馆的业主们不堪重负。

2.1.3 奥运会后出现经济低迷及滑坡现象

奥运结束后房地产、洒店业等第三产业会受 到较大冲击。例如,1998年举办的日本长野冬季奥运会,政府花费了190亿美元的巨资建造 高速火车和高科技的单人滑雪跑道等设施[4]。而对场馆设施的高额维护费则直接 导致了长野经济的大衰退。统计显示1999年长野的制造业以30%的速度下降,211家企业宣布 破产。

2.2 国外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启示

2.2.1 承办大型赛会应确立以市场为主导,辅以适当的行攻手段,将市场化经营的理念 全面融入到整个规划、修建、使用和管理过程当中

例如,亚特兰大奥运会集资3个多亿进 行场馆建设,后来又增加了一些投入,亚特兰大组织者对后奥运匹克的场馆利用深思熟虑, 他们事先考虑哪些场馆在比赛以后能够充分被使用,而哪些场馆又能被赞助商去继续利用。 奥运会结束后,把一些临时的设施恢复原貌,又利用一些多余的奥运设施建成了相关的绿色 公园。做为世界上经济和体育产业最发达的美国,为奥运场馆利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2.2 规划之初应该充分考虑场馆的赛后利用

例如,巴基罗那奥运会共新建了15个体 育场,翻新10个体育场来为奥运会服务,其中很多场馆是临时性设施。对这些场馆的利用, 政府做了周详的安排,不仅考虑地理位置。而且在赛前就成立了那珀摩西奥公司统一管理场 馆的综合利用[10],大部分奥运村公寓在奥运会当年就卖给了公众。现在,所有的 体育场馆 都依靠自己的收入维持营运,不需要政府的任何补贴。巴塞罗那奥运会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的最好结合,被誉为“巴基罗那效应”。

2.2.3 场馆的赛后利用应广开思路,能者管理

广泛向国内外、民间资本招标,场馆赛后 利用的招标面向国内外,而且让私人企业和公共机构都参与进来,尽量让民间资本参与到赛 后场馆的管理和经营中,提高场馆市场化运营水平。

综上所述,赛后场馆的处理主要是由会前的决策和规划决定的。而规划和建设的总体依 据依旧是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化运作两大根本原则[10]。不同的奥运场馆根据其设计 需求的不 同,所在地域和区域的不同以及前后经营策略的选择的不同,后期的处置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解决后期的场馆问题的根本还是做好最初的规划和统筹。

3 北京后奥运现象的分析

3.1 北京奥运前后的经济情况分析

奥运前后的经济波动是历届奥运会东道主比较“头痛”的问题,北京奥组委在筹办之初 就采取分散投资策略进行应对。比如,筹办奥运的相关投资大约需要3 000亿[5], 为避免投 资过于集中,将其分散在7年间进行。奥运会后,北京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使奥运会 产生的投资和消费在年度上相对均匀,使奥运会的“乘数效应"影响尽可能持续更长的 时 间,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另外,奥运会后,北京政府继续加大北京城市建设,发挥北京中心 城市功能,更好地为环渤海经济圈服务。把北京城市建设和奥运经济发展纳入到带动整个环 渤海地区发展中来,继而保持北京经济的平稳发展。

3.2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回顾及赛后利用情况分析

3.2.1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回顾

体育场馆对于后奥运的影响,北京奥组委早在筹办之初就给予密切关注。本着节俭办奥运的 宗旨,从奥运场馆设计的选址、规划和设计等方面,既满足奥运会的需求,又充分考虑了赛 后的利用,具体采用以下三条措施。

1) 科学选址,压缩开支。按照最初的计划,北京奥运会需要37个比赛场馆,其中新建22 个(3个在京外地区),需要翻建新的5个,无需任何改建工程的10个。出于赛后利用的考虑 ,对奥运场馆建设的规模、布局、投资等重新进行了评估,并先后作了两次较大调整。北京 赛区的奥运场馆从32个减少31个,其中新建场馆从19个减少到12个,改扩建从5个增加到11 个,临时场馆则从没有增加到8个[10]。本着“节俭办奥运”方针,一些开工场馆 取消了部 分建设内容,如五棵松体育馆取消了篮球馆上部商业设施、“鸟巢”取消可开启屋顶等,“ 鸟巢”的瘦身仅仅钢材就节省4.7万吨。可以说计划地调整为以后奥运场馆的利用最大限度 地减轻了负担。

在规划、设计奥运场馆时,把体育场馆建到人口密集区域或大学校园,方便赛后向市民开放 和综合利用。

比如,针对北京西部地区没有大型综合体育设施的状况,奥运会篮球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填 补了这个空白。这个国内第一个达到NBA比赛要求的篮球场馆,将成为NBA在中国的第一个固 定比赛场地[6],可以承担NBA表演赛、季前赛及各种娱乐文化活动,并会作为全民 健身场所向普通市民开放。

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柔道、跆拳道、柔道等项目放在大学校园进行里,这些建在大学校园 的体育馆,将主要由学校维护,用于学生的教学、训练及比赛。

2) 多元投资,规划先行。做为投资巨大的体育场馆建设,如果全部由国家投资,会 超出政府所能承受的限度,而且风险更大,也缺少活力。北京奥运场馆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在建设上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在奥运场馆建设中,社会投资占 到了投资总量的一半以上。两个主要新建的大型项目,投资10亿余元的游泳馆“水的立方” 是由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共同捐款建造的[7];投资20多亿元的主体育场“鸟巢”由 政府和业 主各占一半,这样政府投资的压力小了许多,而企业也可以在政府的市场开发中找到自己的 平台。其他项目投资都是企业联合体进行公开竞标,然后投资、运营。这种机制对控制投资 规模和赛后利用都有好处。

3) 场馆建设时充分考虑赛后的改造利用。北京奥运会在新建场馆中,有少数是临建 性场馆,赛后可以拆除;如:2008年12月31日,北京奥运会的临建场馆五棵松棒球场被拆除 ,从此它将成为永久的记忆。另外一部分是永久性设施,主要有奥林匹克公园和五棵松文化 体育中心。为确保长期使用,在建设、设计方面预留大面积的商业服务设施,如预留建设酒 店、会议、商业、办公等其他配套服务设施,进行综合性开发[8]。以奥林匹克公 园的中心 区为例,这一区域包括奥运会的主要场馆、大型会展中心、超高层智能化多功能大厅、大型 购物中心,奥运会后就成为有吸引力的现代健身休闲、展览中心。国家体育馆在奥运会期间 作为体操比赛和手球、排球决赛场地,在赛后就改造成为大型文艺演出场地。奥运会期间用 作乒乓球、羽毛球、击剑、摔跤比赛等场馆,奥运会之后就成为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场地。

3.2.2 近一年来,北京奥运各场馆的利用情况分析

北京奥运会结束近一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并没有出现人去楼空的局面。这主要 是在最初奥运场馆的建设布局、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问题。现在安排在大学的场馆, 已陆续向社会开放,有的奥运会一结束就成为学校的教学用地和训练中心。其他体育场馆有 的已面向社会开放,有的正在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还有一些场馆正在设计、规划改造当中, 奥运场馆以不同的面貌逐步向社会开放。

3.2.2.1 水立方转型成亮点

水立方自2008年9月30日起,已经连续上演了3个月的“梦 幻水立方”大型水幕声光音乐会,许多观众借此机会走进水立方感受奥运场馆,欣赏到了精 彩的演出。“梦幻水立方”集灯光、激光、水景以及世界名曲为一体,超强的演出阵容、炫 丽的舞美光效、震撼的视听效果,时间一直持续到1月31日。与此同时,水立方也成为了奥 运场馆赛后利用的一个亮点。

而鸟巢的使用并没有水立方那么顺利。此前,相关单位也规划了鸟巢赛后市场运营计划 ,确定以“承接大型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开发无形资产、出租配套商业地产为三大主要经 营模块。”然而较大的维护费用使得鸟巢至今没有举办过大型的活动,最初有关方面预计在2008年10月办首场演唱会,最后不了了之。主要是因为鸟巢的场地成本很高,同时,有关部 门要求鸟巢举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需要达到奥运会的安保要求。对许多公司来说,这是一笔 不小的费用。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鸟巢的场地成本需要300万元[11],如果演 出的话,整个演出成本将达到1300万元左右,高成本致使许多公司放弃了在鸟巢举办活动 的计划。

与鸟巢遭遇相同的是五棵松篮球馆,之前的赛后利用规划是举行篮球赛事和大型重要比 赛,包括举办文艺活动和大型展览,弥补北京西部没有大型展览场所的缺憾。但是目前笔者 还没有得到举办大型活动的相关信息。

3.2.2.2 大学内场馆已陆续开放

目前,一些高校对奥运场馆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造。比 如北大、北航、中国农大等高校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基础上,把场馆变成文体活动中心,各场 馆改造后,成为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馆预计开放的时间大都在今年下半年[ 9 ]。奥运会期间的举重热身房,也成为健身俱乐部,并且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向社会开放。

各高校场馆的工作人员大都表示,改造完成后,所有的场馆都向公众开放。至于收费问题, 目前各方还没有制定出具体方案,但有一个原则是不变的,“价格会让公众能接受,与目前 开放的非奥运场馆价格基本相同。首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会在节假日向公众开放,本 校学生的消费价格要比社会人士低约一半,社会人士可提前预约。”[10]

笔者了解到,新建和改建的场馆包括大学内的场馆设施都充分考虑了赛后的使用。此外,备 受关注的国家会议中心现今也变成会展中心,业主方表示,“北京已经把会展业列为支柱产 业,力争2010年成为亚洲会展中心。国家会议中心将成为全国会展龙头。

3.2.2.3 奥体中心场馆群使用率提高

作为北京奥运会后首先向公众开放的场馆,国家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训练局所属奥运场馆群已 成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1],奥运场馆群面向公众开放后,场馆的功能不变,对于 喜欢不同活动项目的健身者而言,可以选择不同的场馆。

作为设施齐全、开展项目众多的奥体中心,可在室外开展田径、足球、篮球、网球、垒 球、橄榄球、轮滑、攀岩等项目,室内可开展篮球、足球、游泳、跳水、网球、羽毛球、乒 乓球、跆拳道、击剑、瑜伽等项目[10]。据了解奥体中心对社会开放后,羽毛球和 击剑场地是最受欢迎的,足球等场地使用情况也很好。

除了收费场馆、场地,北京体育大学的室外场地是免费开放的,群众在节假日,在不影响正 常的训练、比赛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使用。

3.2.3 北京奥运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出炉 结余将超10亿元[12]国家审计署于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组织对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的财务 收支情况和奥运场馆建设情况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其审计结果如下:收入达205亿,支 出达到193.43亿,收支结余将超过10亿;残奥会收入、支出均为8.63亿。奥运会、残奥会开 闭幕式共支出8.31亿,火炬传递支出0.2亿,奥运会门票销售率达95%,实现销售收入12.8 亿 ,奥组委账面物资56%已完成处置,实现收入1.46亿。审计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但存 在有的项目预算标准偏高,有的物资采购备用比例较高等问题。

4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持续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4.1 继续申办国际体育赛事提高奥运场馆的利用率

奥运比赛场馆在日后应该以举办大型活动为核心,如体育比赛、文艺表演、庆典活动等 。世界通过奥运会看到了北京的场馆条件和赛事组织水平,这对日后申办大型赛事是有利的 。因此,北京应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8],积极引进和申办国际顶级体育赛 事。奥运会后在北京举办的赛事越多,那么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压力就越小。

4.2 与中视体育传媒合作提高奥运场馆商业化运作水平

奥体中心与中视体育合作,将俱乐部、比赛、球迷、电视转播和产业形成一个系统,提高比 赛市场化水平。例如,与CBA合作将五棵松篮球馆作为俱乐部球队的比赛、训练场馆,其比 赛通过电视转播扩大影响,打造一个有影响的模式,提高球市水平,使赞助商得到应有回报 ,场馆的商业化运作就水到渠成。另外,进一步可以尝试场馆的冠名权和观看比赛的包厢问 题。通过举办比赛除了能增加场馆的收入,带来大量的客流,还能为奥运场馆的无形资产开 发创造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厢和冠名权成为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

4.3 借助资产支持证券化,分散政府奥运投资风险

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工具,是衍生证券技术 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6]。通俗地讲,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 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4],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使 之成为可以在金融 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资产收入导向型融资方式。传统融资方式是凭 借资金需求者本身的资信能力来融资的,而资产证券化则不然,它是凭借原始权益人一部分 资产的未来收人能力来融资,资产本身的偿付能力与原始权益人的资信水平被较彻底的分割 开来。目前我国的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机构都相继采用了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工 具[8]。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来看,大型的体育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比较适合 该融资方 式。资产证券化通过一个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来保证融资成功,其交易结构由原始权益人、 特设信托机构和投资者构成。以北京奥运会的国家体育馆为例:原始权益人(北京市政府) 将拥有的财产(国家体育馆)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过户给特设信托机构(如北京国际信托 投资有限公司〕;特设信托机构获得该资产,发行以该资产的预期收入流量为基本的资产支 撑证券,并凭借对资产的所有权确保未来的现金收入流优先用于证券投资者还本付息。特设 信托机构通过设立各种专用账户,实现了基础资产(体育设施)与原始权益人(北京市政府 )的风险隔离,保障了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利益,同时也切断了体育设施经营风险对政府( 财政)的风险转移。

4.4 继续加大与奥运会相关旅游产业的开发

在巴塞罗那,奥运结束之后,新的海滩和城市景观令巴塞罗那人气飙升,一跃成为世界 第三大旅游胜地。被奥运会拉动起来的旅游热潮让更多人认识了这座被安徒生称为“西班牙 的巴黎"的城市。因此,北京如何继续从与奥运会相关的旅游业、商业活动中获取收益是非 常重要的。这项工作必须抓进研究,制定严密的计划。确保北京这座城市可持续地受益而不 是增加负担。例如:鸟巢作为北京旅游的景点,从去年“十一"至今已经接待了308万游客。 按50元/张的门票计算,旅游总收入约为1.54亿元[11]。鸟巢负责人杨蔚鹰表示, 旅游收入目前是鸟巢最大的收入来源。

4.5 出售筹备奥运会的经验将知识积累财富化

比如,悉尼奥运会组委会曾宣布,他们已经将筹备奥运会的全部经验编辑成文字,以35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国际奥委会。举办奥运会的东道国向下一届承办国介绍筹备奥运会的经验 在过去是有的,但是将之作为有形的知识财产来出售还是第一次。既然悉尼奥组委有先例, 北京也未尝不可,将举办奥运会获得的知识积累转化一笔非常有价值的财富。为以后举办城 市筹备奥运会积累经验。

4.6 增加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回忆

悉尼奥运会比赛结束后,主体育场的奥运会火炬台被移到附近的一个公园,变成了公共 场所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上面还刻满了奥运会和残奥委会冠军的名字,这无疑将增加当地 居民无限的精神享受。

北京不妨也建造奥林匹克纪念馆,命名与奥运会有关的街道名称,建造纪念墙,这些都 是值得做的,是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人们的另一种方式的回报。

4.7 加快产业结构凋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北京市的工业结构调整,将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逐步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取而 代之的是高新技术企业,方便人民生活的都市型工业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的总部及研发销售中 心。同时要积极发展能够体现北京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的旅游、金融、信息、会展、文化、 体育、餐饮、商业、宾馆、房地产、交通运输等非货物贸易行业,从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4.8 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经营效益

观念的转变,管理体制的变革,生产效率的提高,体育场馆经济效益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在于 人的素质的提高。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体育院校的办学优势,加强社会主义市场化建设所必 备的体育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体育场馆的教育,争取在较短的时间 内为我国培养一批体育场馆管理和营销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体育场馆亏损的局面。

5 结束语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是一届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奥运会,为 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使2008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加 速器。然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要实现举办奥运会效益的最大化。以往经验表明,奥 运会后效应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要针对举办奥运会可能产生的虹吸效应,挤出效 应、低谷效应的影响,采取严格控制奥运支出规模,建立新的奥运投融资模式,在2008年奥 运会后继续举办一批重大体育赛事、文化、商贸.会展等大型主题性活动等措施减小和避免 奥运会后效应对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武军.后奥运经济及其效应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7(8):6-9.

[2] 陶建刚.浅谈后奥运经济“低谷效应”的预防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 007(4):232-233.

[3] 刘淇.北京奥运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729-730.

[4] 张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9(2):8-11.

[5] 胡永红.“后奥运现象”及2008年奥运会的预防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6):26-30.

[6] 彦旭.“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38 -42.

[7] 王炎冰.后奥运之路任重而道远 奥运场馆运营应重在特色[EB/OL] sports.省略/20090112/n261699416.shtml.

[8] 陆毅.后奥运时代继续申办大赛 北京打造国际体育中心[EB/OL] sjz.省略/400895_newstopic.htm.

[9] 冯晓瑜.金融危机笼罩奥运五环 夏奥冬奥赞助皆受巨大冲击[EB/OL] sport s.省略/o/2009-01-12/08304166693.shtml.

[10] 金汕.重视后奥运体育场馆的利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6(4):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