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7:18: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神病的预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精神病人;健康教育;心理状态。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主要由护士执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指导促进疾病复发和预防疾病发作的有关知识,疾病发作作为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疾病,病人在发作期间,缺乏自知力,自我反省能力和自制力,思维,情感,行为方面也存在着异常,此期,很难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在精神病人的预后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情况恶化,走向衰退和精神残疾,对这部分病人和健康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就使得这一特殊疾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很大一部分应在病人家属方面进行实施。
1 住院期间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1.1 封闭病房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精神病人由于症状支配常表现为兴奋,少眠,伤人,毁物,自杀,自伤,他杀等过激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必须住在封闭病房内,一部分患者家属表现为紧张,恐慌,又存在着一定份额的自感内疚和疼爱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家属总想着探视患者。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工作人员应做到仪表端正,态度和蔼,真诚的对待教育所提的各种问题,合理要求尽可能满足,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让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特点和症状表现,消除其紧张心理,让家属理解过频探望和照顾病人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当病情稳定时探视,才能诱导病人安心住院,配合治疗,同时,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支持,避免对其过分迁就,溺爱或训斥,责备等。还有一部分患者家属对病人较冷淡,抱怨,这主要是由于精神疾病复发率高,损害性大,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过重引起,护理人员应针对对疾病的特点,主要在促进康复,缩短病程,预防复发方面进行宣教,切实帮助家属解决后顾之忧。
1.2 开放病房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精神科陪伴人员承担着患者的部分监护任务,在患者自知力丧失或缺损的情况下,护士必须加强与陪伴人员的沟通,提高其防范意外的警惕性,建立和谐,互动,信任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防范护患纠纷,促进患者健康,可采用讲解,印发健康教育手册等多种形式让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的相关护理知识,药物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如何与患者沟通等,帮助陪伴人员制定具体的行为干预措施:如指导陪伴人员帮助患者制定作息时间表并督促执行;特殊行为的干预;指导陪伴人员利用心理学知识正确使用强化法及消退法[1]。对患者行为进行干预。
2 出院后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对精神病人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要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性教育,精神疾病由于其特殊性,服药时间一般较长,部分患者甚至终身服药,因此,健康教育性工作不是一次性工作,应是一个追踪的过程[2]。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患者住院期间家属的健康教育,也要坚强出院后的随治教育,巩固治疗效果。
2.1 首次发病患者家属他们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不够,对监护缺乏足够的认识,每月由一名医师和主管护师到患者加重或以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家庭健康教育一次,每次0.5小时,主要内容:(1)耐心解答患者家属的提问,帮助其学会处理和应对因为疾病造成的各种生活困难,减少心理压力,对患者的安全康复提供针对性指导。(2)向家属讲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复发先兆及应对方法。(3)妥善保管好家庭中的精神药物,定时按置给病人服药,并注意病人是否服下,严防超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自杀行为的发生。
2.2 多次住院患者家属许多家庭都不堪人力,物力及经济的负担,精神病人家属因长期与病人相处,所以受影响较重。表现在家庭物质生活低,生活事件多,娱乐活动少,可存在心理障碍,生活满意度低,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做好上述的健康教育外,还要指导家属树立生活信心,改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善生活质量。
2.3 衰退和精神残疾患者家属大部分家属存在厌烦情绪,以冷漠,甚至旁若无人的态度对待患者,此时,做好家属工作的同时,做好社区和工作单位有关人员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接纳病人,并多与沟通,给予感情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对精神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对精神病人的治疗,转归及预后复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精神科 开放式病房 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首要问题和最基本要求,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2,3]。没有安全护理,再好的护理工作都是纸上谈兵,所有的努力都会因安全工作不到位受影响,再好的结果也得不到上级领导和同仁的认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科治疗护理模式也将随之改变。精神医学进入了现代医学领域,使得精神医学不再单纯期望如何治疗精神症状,而更期望患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功能的受损,恢复患者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能力。这就要求精神科管理者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精神科病人应与其他病人一样享有同等的人权尊重和人文关怀的理念,对病人实行开放式管理,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更科学的治疗、康复、护理环境和措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不管是开放式管理还是封闭式管理,保证患者及环境的安全永远是精神科首要关注的问题,更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法还没有建立,患者及医护人员各自所享有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国内的开放式管理大都是病房门打开了,却要求患者是由家属一对一的陪护,给家属和患者造成很大的时间和经济上的压力,因此探索开放式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我科从1993年实施开放式管理,经过10余年的临床实践对开放式管理中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摸索与探讨。
1 患者的收治与床位的安排
开放式病房患者的选择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开放式病房收治的患者经精神科门诊医生初步诊断后登记住院,病房医生与需要住院的患者及其家属或其监护人签署“入院告知书”和各种知情协议书,并对其进行评估后收入病房。评估内容主要有:患者是否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存在极严重的冲动外逃、伤人毁物、自杀自伤的危险。评估后若患者存在上述危险则不适合收住开放式病房,这样从患者一入院就有了初步的安全保障。患者床位根据其病情来安排,新入院患者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安排在监护病房或靠近护士站、易观察的病室;其他患者按性别、病种及生活习惯安排病室。安排病床时尽可能照顾每位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减少由于住院造成的不适应。
2 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的开放式病房各项管理制度
完善规章制度,是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护理人员在从事日常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护理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由于病房的开放式管理,患者住院期间有很大的自主性,给病房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患者住院的知情同意书、陪护管理制度、外出请假制度、药品及个人物品的管理制度、患者住院期间的权利与义务等。所有制度要求护理人员首先了解其制定的目的和每项制度的关键点,并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反复向每一位家属及患者逐条讲解,直至患者及家属了解后签字表示了解或掌握并能接受和遵守。
但并不是与家属及患者签了各种知情同意书后,医护人员就没有责任了,就有了安全的保证了。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护理人员素质对临床护理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护理管理者要提高人员素质,就应注意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工作行为都应体现“以人为本”,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4]。定期进行专科知识及技能培训,培养护士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制定应急预案流程,让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遇到特殊情况会处理、会解决,是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同时护士还应有较好的沟通技巧,才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3 正确全面地履行告知义务
知情权、同意权是患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利。患者在住院诊疗过程中享有对其病情、治疗、护理、预后等知情权[5]。虽然精神疾病患者有其疾病的特殊性,但患者及家属同样享有知情权、同意权。开放式管理需和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签订各种知情协议书,让患者及家属了解住院期间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护士在履行告知时首先要明白,患者的知情权是法律赋予的,护士的告知是应履行的职责。应针对不同疾病的患者、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告知,如精神分裂症、物质依赖患者、神经症患者告知内容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除了各项管理规则的告知外,患者接受的每一项治疗护理都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的告知。护士正确理解各项管理规则的内容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正确履行告知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护理管理者要组织本科护理人员反复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并逐条讲解讨论,让每一位护理人员能充分了解和理解,并能转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同时也减少了医疗纠纷。
4 建立护理工作的关键流程
4.1入院护理工作流程 患者由住院处送入病房后,首先由负责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开放式病房的各项规章制度、患者及家属在治疗护理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病区环境、药物及危险物品的管理制度等常规的入院宣教,另外还要针对不同疾病患者的病情进行护理评估,评估时可采用“精神科护士观察量表”针对其精神症状进行评估,同时要评估出首选的护理问题及危及患者安全的护理问题,并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应对措施。
4.2患者外出的关键流程 由于患者在病房规定时间内是随时可以自由出入病房的,尽管有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签字的管理规则,我科规定护士无权准许任何患者请假外出离开病区,但由于精神疾病的特点及患者病情变化的特点,为此制定了患者外出时间的记录关键点为:三班交接班、遵医嘱分次发放口服药、三餐时间、午休时间、下午14:00测量生命体征时、晚间关闭病区门时。
对于上述时间点值班护士要随时掌握病区内患者的动态,严格按护理级别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的护理巡视,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4.3患者外出请假带药的关键流程 患者入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如病情允许,由患者或其家属(监护人)提出申请,主管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经主管医生准许同意其请假后,患者及家属或监护人在外出请假单上签字,写明请假时间、去向、返回时间及联系方式;护士将该患者的口服药物核对后交给患者家属或监护人并告知注意事项后,患者才可离开病房。护士要及时书写护理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离开病房的时间、去向、请假的时间、带药的数量。患者返回病房后,护士要及时书写患者的返院记录,包括返院的时间、院外是否按时按量吃药等内容。 转贴于
5 自杀的评估与干预
目前自杀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在50万以上,自杀未遂者约为1∶1000万。在世界各国,自杀均被列为前十位死亡原因之一[6]。有效预防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是精神科安全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开放式病房护理安全管理的难点。做好自杀的评估与干预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这也是患方和医护人员共同期望的目标。董秀臣[7]报道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发生率为2.8%,而绝大多数患者是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的自杀行为。对自杀行为最积极的干预是预防。所以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对患者的病情、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家庭的支持系统等作全面细致的评估,特别是对有家族史的患者,反复发作的抑郁症且有过自杀行为的患者,存在命令性幻听、幻听内容为危险性行为及近期内有重大不良生活事件的患者,护士应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自杀危险等级,评估采用观察、交谈及量表相结合的方法。自杀危险等级可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低度:患者无望或有绝望感,想死,但无具体计划;中度:患者有具体的自杀计划,但未实施;高度:患者已有防止被发现的措施或已有过自杀行为。研究发现主观睡眠质量下降与抑郁症自杀具有显著相关性,失眠与抑郁情绪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夜间睡眠不好、早醒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特别对于4:00—5:00时醒后不再入睡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因为此时是患者情绪最低落的时期,极易发生自杀行为。对于存在自杀危险的患者,特别是中、高度自杀风险的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有自杀意念的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巡视。应做到24小时不离人的陪护患者,且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患者接触到危险物品,并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即刻处理患者当前的负性情绪,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对患者目前的疾病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并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积极的治疗干预。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病中的表现。训练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让患者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鼓励患者树立正向人生观。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6 陪护的管理
开放式病房的患者虽然经过医生的评估,但由于精神病患者病情的复杂性、精神病患者行为的不可预知性,或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或是老年患者,或是合并有躯体疾病的患者,为保证患者的安全需要有专人陪护。陪护一方面可随时跟随患者,保证了患者的安全,还可以给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但由于陪护缺乏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往往对患者过于照顾,以及患者与陪护的情绪相互影响,增加了安全隐患,给病房管理增加了难度,有时甚至干扰治疗和护理的正常进行。因此护士在患者需要陪护时,首先要对陪护进行精神卫生基础知识的宣教和陪护协议书的告知,详细说明陪护的义务终与职责以及应遵守的管理规章制度,要求陪护签陪护协议书,最好选用医院陪护中心经过培训后的专职陪护员,以规范陪护的遵医行为。其次参与医院陪护中心对陪护员的培训中的关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授课。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护士应认真听取陪护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给予合理解释。这样,陪护不但可以配合医护人员照顾患者,也了解了一些精神疾病知识。
7 健康教育的实施
管理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除了在理念上及工作流程上改变外,还要对护士进行沟通技巧、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精神康复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使护士适应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治疗的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促进者的多重角色,以适应精神科开放式病房管理及对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
健康教育从患者入院时就开始并贯穿于患者住院的整个过程中。采取个别与集体授课相结合的形式,每周1次的疾病知识讲座,每天下午1小时的集体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教育的内容从疾病的知识到患者如何正确管理药、服药的重要性、如何观察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精神分裂患者的家庭护理到如何处理同事朋友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不理解,以及出院后如何防止疾病的复发等等相关精神卫生知识。通过认真落实健康教育,不但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教给了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还有对于防止医疗纠纷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护理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开放式管理中更是重中之重,通过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使我们认识到护理安全就是护士的安全,病人的安全。护理工作的安全从“三心”中体现:医生放心、家属放心、病人放心,同时也是护理质量提高的保证。
参 考 文 献
[1]韩光曙.医院的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6-8.
[2]左耿燃.对加强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3年北京地区医院评审标准手册(试行),2003,1-9.
[4]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A):67-68.
[5]刘鑫.护患沟通障碍引发医疗纠纷的法律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6,6(7):19-20.
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或复合剪切力或/和摩擦力作用而发生在骨隆突处的局限性损伤[1]。它不仅降低病员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巨大的医药资源。神经内科病员多为中老年人,且常伴有肢体瘫痪,其发生压疮的机率大大增加。对病员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使病员和照顾者正确认识到压疮发生的危害,多数压疮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预防的。我科2008年9月~2009年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300例,其中有压疮发生危险者220例,我们通过运用现代压疮护理观念与程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评估
1.1 对象 本组接受压疮防治知识教育的对象共220人,其中男性130例,女性90例,年龄56~96岁,平均年龄76岁。其中76岁以上132例,占60%。大学20例,高中80例,初中及以下100例。退休110例,农民90例,其他20例。
1.2 健康需求评估 通过病员入院时的资料收集,根据Braden Scale评估表,判断病员属于那种危险程度,综合病员疾病及身体状况、病员及陪伴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理解能力,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根据病情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Branden Scale评估表是美国的一个压疮评估表,现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均采用此表,见表1。
表1 Branden Scale评估表
项目1分2分3分4分感觉完全受限非常受限轻度受限未受损潮湿持续潮湿潮湿有时潮湿很少潮湿活动力限制卧床可以坐椅子偶尔行走经常行走移动力完全无法移动严重受限轻度受限未受限营养非常差可以满足足够非常好摩擦力和剪切力有问题有潜在问题无明显问题——
最高分:23分;最低分:6分;轻度危险:15~18分;中度危险:13~14分;高度危险:10~12分;极度危险:9分以下。
根据病员的压疮发生的危险程度,制定符合个体的健康教育计划。病员移动力障碍,针对病员进行定时更换和被动活动的教育;病员营养不良,制定加强营养的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口头宣教、讲解示范、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等方式进行。
2 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
2.1 压疮的相关知识 讲解压疮的危害,其发生的诱发因素,指导预防措施,让患者及家属压疮虽然危害性大,但大多数压疮是可以通过合适的护理措施预防的,这需要院方和患方相互配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 避免各种危险因素 压疮的危险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有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和潮湿;内部因素有营养不良、移动力、年老、吸烟和所患疾病影响等。我们应指导患者和照顾者相关的护理措施,以防止压疮的发生。
2.2.1 转换的必要性 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应根据病情制定翻身表,确定翻身的间隔时间,研究表明:坐位时每小时更换,每15分钟抬高身体;卧位时每2小时更换。还应采取正确的卧位:避免直接压迫股骨粗隆处,侧卧采用30°角斜卧位;平卧位时除非治疗需要,床头抬高角度应尽可能低,应避免大于30°。同时,限制床头抬高的时间有助于降低剪切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使用柔软透气的垫圈可减轻骨隆处的压力。现在研究表明,气垫圈使局部血循环受阻,造成静脉充血与水肿,同时妨碍汗液蒸发而刺激皮肤,从而使气垫圈受压处皮肤发生压疮。
2.2.2 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 要正确的移动病员:(1)移动病员时不要在床单上拖拉病员;(2)抬高病员、抬空足跟再移动以减少摩擦力。
2.2.3 皮肤护理知识 (1)感觉功能的下降已被认为是压疮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于感觉功能下降患者,应避免使用热水袋,并保持床整,干净,无皱褶。(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增强皮肤的抗摩擦力,每天早晚擦洗受压部位。避免潮湿,防止皮肤干燥可使用剂以维护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润肤露、溃疡粉等。对于失禁病员,一定要勤擦洗,一旦皮肤弄脏要及时清洁。研究表明,对压红的皮肤进行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尸检证明,凡经按摩的组织显示浸渍和变性,未经按摩的组织无撕裂现象,因此,不要按摩发红的部位或发红的周边部位。可使用新型的敷料以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如薄型水胶体敷料、透明敷料、泡沫敷料等。
2.3 加强营养 根据病员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选择适合的食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每天的食谱必须包括五谷、肉类、奶类和纤维素;(2)避免偏食,菜谱的编排宜多变化;(3)多选高纤维食物,如蔬菜、豆类、全糠五谷等;(4)应以清淡口味为主,过浓、过甜或过咸皆不适宜;(5)避免食物添加剂及腌制品;(6)避免肥腻及脂肪量大的食物;(7)烹调应以快煮方式,使食物的营养容易消失,煎、炸则脂肪含量高。
2.4 禁止吸烟 吸烟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危险因素,吸香烟一支一个小时后,香烟的尼古丁会抑制血液循环,使其最少减少50%的组织血供,因此,应教育患者戒烟。
3 体 会
压疮护理的关键是预防,我们与家属一起作出共同的评估,制定个人压疮预防方案,选择适合的支撑面,让病员和家属了解皮肤护理与压疮的关系,使病员与家属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明显地减少了压疮的发生,提高了病员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足微血管神经病变预防和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41-02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是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其根本原因是长期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神经病变[1]。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我科在200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糖尿病足患者182例,给予药物、物理及手术等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有效控制糖尿病足微血管神经病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182例糖尿病足病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96例;年龄38-80岁,平均65岁;糖尿病史2-30年。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常表现为溃疡创面,可位于足趾、足跟、足背、足底、内外踝。根据溃疡的临床表现,我们将病例分为三组;第一组为足部皮肤溃疡组,有65例,病变范围小,多见于足突出部位,溃疡创面见白色坏死组织,周围无红肿;第二组为溃疡合并周围软组织感染组,有75例,病变范围较大,溃疡创面渗液多,周围组织红肿,可合并脓肿或骨髓炎;第三组为坏疽组,有42例,病变累及足趾或其他部位,甚至达小腿,溃疡创面坏死组织多,有脓液,伴恶臭。
1.2治疗方法。
1.2.1一般治疗。支持对症治疗,包括限制活动,减轻体重、抬高患肢以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减轻水肿。严格控制血糖,以应用胰岛素为佳,积极纠正酮症酸中毒、低蛋白血症、心、脑、肾并发症及影响溃疡伤口愈合的各种不良因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当、有效的抗生素尽早控制感染。
1.2.2局部创面处理。皮肤溃疡组创面换药,修剪溃疡坏死组织,应用生肌膏、聚维酮软膏。软组织感染组应及时处理创面感染及清除坏死组织,换药先用双氧水冲洗创面,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安尔碘液消毒,用含呋喃西林溶液的无菌纱布湿敷及包扎创面。外用人表皮生长因子等生物因子,促进肉芽及上皮组织生长。如创面较大难以自行愈合,可待肉芽生长满意予刃厚皮片植皮。坏疽组在血糖控制稳定及全身状况许可情况下,尽早手术行开放扩创,待感染控制,创面清洁后应用生肌膏、聚维酮软膏,肉芽生长满意予刃厚皮片植皮,小腿和足部血管条件好的,可应用小腿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足底内侧皮瓣等修复足跟或足底溃疡。已有坏疽须及时截趾或截肢。
1.2.3血管病变治疗。本组糖尿病足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需要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罂粟碱、山莨宕碱扩张微血管;应用5-HT2A受体拮抗剂安步乐克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改善微循环的效果;并适当应用抗凝药物如羟乙基淀粉、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
肢端应注意保暖,可应用40W烤灯局部照射增加温度。局部感染严重者则不适合局部烤灯照射,以免感染扩散。可利用石膏托固定肢体,并适当抬高,有利于患肢肿胀消退。进行高压氧治疗(HBD),每天一次,6天为一疗程,一般实施三至四疗程。
1.2.4神经性足溃疡的治疗。处理关键是减轻原发病造成的压力,通过足部压力计了解压力分布,然后利用特殊矫形鞋子或矫形器来改变患者足部压力。可用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可促进神经细胞核酸及蛋白合成、促进轴索再生髓鞘形成。
1.2.5截肢:积极保守治疗仍发生坏疽,或局部感染严重控制不理想并影响患者一般情况者,应及时予以截趾或截肢。可根据肢体血管狭窄、闭塞的程度和范围来确定截肢部位,确保伤口良好愈合的循环高度。
2结果
皮肤溃疡组52例患者溃疡在药物和辅助治疗下逐渐愈合;13例患者溃疡转变成肉芽创面,经植皮后愈合。软组织感染组51例在药物和辅助治疗下,换药后逐渐愈合;其余20例经扩创、植皮后愈合;3例患者由溃疡致患趾坏死,行截趾术后伤口愈合;1例因感染加重致坏疽,行截肢后伤口愈合。坏疽组36例行截趾,6例截肢,创面均一期愈合。经综合治疗,均达到满意效果。
3讨论
近年,糖尿病足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于糖尿病足我们积极采取规范化治疗,对糖尿病足病人进行分级以制定出较符合实际病情的治疗流程,根据不同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相应的各种检查以评估病人的病情,按照治疗流程对病人进行相应的治疗或护理,内外科协同合作,尽量避免糖尿病足患者截肢。针对糖尿病足周围血管和神经病变,我们采取以上及时、有效的治疗,效果满意。
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病变的病理过程为管腔的逐渐狭窄甚至闭塞,并引起慢性周围神经病变,从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临床表现表现为下肢的麻木、疼痛、肢体感觉丧失或者是异常。针对周围血管神经病变,我们给予适当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配合高压氧、矫形鞋等辅助治疗。高压氧可提高新生组织的血管化生,增加胶原的合成,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杀菌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血小板源性因子的合成,该因子有促进伤口愈合作用。针对周围神经病变,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可促进神经细胞核酸及蛋白合成、促进轴索再生髓鞘形成,从而促进神经的修复,达到改善神经病变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学者常用Wagner法对DF进行分级[1]。患者入院时已有足部溃疡,表现为1到5级。我们针对不同的溃疡,采取有效的外科治疗策略[4]。本组病例中皮肤溃疡组和软组织感染组大多数病人溃疡逐渐愈合,范围较大的一般植皮也能愈合。坏疽组病人应着重彻底扩创,可以给予开放引流,坏死组织清除干净后再二期闭合创面。本组病例中,有7例患者最终实施截肢,我们分析发现7例患者感染严重,且患足发生坏死的组织量多,经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由此看来,糖尿病足患者应早期积极治疗才能有效保肢,减少截肢可能性。截肢患者手术时宜选取适当的平面,一方面保证创面一期愈合,另一方面尽量保留肢体的功能,并减少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王玉珍,许樟荣.糖尿病足病的检查与诊断分级[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489-492
[2]程丽霞,张奕,柳林,等.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谱及用药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4(2):15-16
1.医、护系统评估不全
1.1风险识别。(1)门诊诊断遗漏。本组病人均经门急诊收入病房,由于本组病人入院时精神障碍均处缓解期,具有隐蔽性;医生问诊马虎,个别病人及家属有意隐瞒病史。12位病人的门诊病历、入院诊断卡中均没有涉及到相应疾病信息。(2)入院后系统评估欠缺。本组8例病人入院系统评估时发现有精神障碍病史,3例入院评估未发现,但在住院过程中责任护士发现病人情绪、语言、思维、行为等存在轻度异常,经追问病史,病人及家属承认有精神障碍病史,有1例病人及家属否认有精神障碍史直到术后精神症状发作才得到确认。(3)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科内没有统一醒目的标识,以致部分医护人员不知晓病人有精神障碍病史。
1.2防范措施。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风险管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全面建立医院整体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效[3]。某些风险事件常常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但究其原因,也并不只是护理本身。医医、医护、护护之间密切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1)门急诊医生重视病史采集,对合并症有书面诊断,对个别有保护隐私要求的病人可口头与病区交接。(2)完善入院评估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各系统评估、心理状况的评估、特殊疾病的评估。特殊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精神障碍性疾病。使护士在进行入院评估时有一个系统评估构架,避免评估不全带来的风险。(3)科内统一用直径一厘米的蓝色的圆形黏胶纸作为精神障碍的标识,黏贴于床头卡、病人一览表小卡及住院病历上,达成信息共享。
2.护理人员认知、能力、防范意识不强
2.1风险识别。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遇到问题缺乏应变能力,再加上护理人员从事非精神专科工作,对精神障碍危险因素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欠缺。突出表现在:(1)对精神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掌握不够,因而在系统评估中发现不了问题。(2)只注重现有疾病的观察,忽视伴发疾病的观察,导致观察、记录的不及时、不全面。(3)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的病情特点,安全隐患特点不了解,缺少针对性的防范措施。(4)缺乏预见能力。本组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病人,术后第二天下午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回答问题时思维混乱,护士没能预见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及时报告及时干预,结果该病人夜间出现狂躁不安、幻觉、拒绝治疗、欲意自杀等症状。
2.2防范措施。(1)加强跨学科知识的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认知精神障碍及不安全因素的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实施预见性护理。(2)完善护理文件记录,病情观察记录及时、全面、真实。(3)遇到精神障碍病人时及时组织全科讨论,分析隐患提出对策。针对不同精神疾病,做好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管理。对躁狂者特别注意意外拔管、坠床、伤人、毁物事件发生;如在术后早期还应警惕内出血的发生;护士操作时应时刻注意自身安全;上约束时要与家属充分沟通,并加强巡视,严防约束并发症出现;监护仪放置于患者不及之处。对抑郁患者特别需预防自杀、自伤事件发生,尤其是在午睡、夜间、饭前、交接班前后要加强防范。清晨是抑郁情绪最为严重的时候,患者容易发生自杀行为,需加强此时段的巡查[4]。同时对抑郁患者需重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肠粘连等并发症。
3.住院环境、设施、制度不完善
3.1风险识别。(1)与精神专科医院相比,综合性医院病房内没有监视系统,窗户没有加固设施。(2)病区管理开放式。(3)开水房暴露于病区环境中。(4)病区病人大部分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术后病人。(5)某些管理制度不同于精神专科医院。
3.2防范措施。(1)根据病史安置病房。对伴有精神分裂症或躁狂症病史的患者安置于近护士站的单间病房。对伴有抑郁症病史的患者安置于病种相对较轻的大病房,避免病人独处。(2)全院各楼层窗户统一安装限制系统,在保证病房通风的前提下,减少打开面积,避免病人跳楼事件发生。(3)病区开水按时、定时供应,开水送到床头,开水房上锁。(4)加强巡视,防范意外。对有精神障碍病史的病人,列为科内重点病人,每班必须书面、口头、床头三交接,夜间巡视15-30分钟一次,并采取迂回巡视方法。(5)保卫科备案,以便门卫系统及保安巡视时加以注意。
4.病人及家属依从性差
4.1风险识别。(1)长期反复发作的精神障碍,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部分导致家庭破裂无人照顾。部分家属对病人疾病的重视度下降。(2)疾病因素、长期服药导致病人动作迟缓、记忆力下降,对护士提供的健康指导依从性下降。(3)躁狂症状发作使病人依从性完全消失,出现拒绝治疗、护理,辱骂医护人员,暴力伤人等现象。
【摘要】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比正常群体的心里和情绪更加脆弱、忧虑、恐惧、自卑、依赖、等心里十分突出,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长期住院病人中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同时严重的影响他们的心身健康,病房管理及干预措施更加复杂。因而,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房管理及干预措施在精神专科医护人员中应得到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干预措施
对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精神康复医院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5岁,平均(30.0±3.6),初中文化15例,高中文化35例,大专文化10例,平均住院天数125天,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1 病房管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1.1 自杀与自伤、攻击行为:自杀是长期住院期间精神病人的心态发展到极端的表现,通常是一种多因素决定的行为,也是常常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自伤是自杀未遂的结局之一,他伤是伤害其他病人的结果。因此,预防患者长期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他伤是病房管理和治疗的重要部分。精神分裂症在疾病的回复期往往出现对精神疾病的初步认识,有的甚至病期长达数十年之久,社会及家人不肯接纳,因而更易产生被遗弃、绝望心理,或经过长期治疗病情稳定后对自己既往的病态行为及后果有了一定认识而产生的内疚、自责等心理因素有关。有些患者表现出一种或多种激烈的,超出正常范围的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的情绪特征,他们对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难于接受,缺乏精神支柱。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易发生人格改变,如易怒、悲观主义、抑郁和冷漠,内向、孤僻的行为,不与家人和朋友交往者;出现自我憎恨、负疚感、无价值感和羞愧感,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望者;均可导致自杀和自伤行为,甚至产生严重的攻击其他病人的行为。
1.2 火灾:在精神科病房中,特别在男病房中,吸烟、电源等管理十分重要。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吸烟管理,即对他们的烟、火机(或火柴)由病区统一代管,由专人(工娱护士)统一定时发放,统一集中到固定吸烟室吸烟,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文娱活动、卫生宣教等护理干预.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护理干预,可以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对躯体危害,利于对精神疾病治疗,同时降低火灾隐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3 外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长期住院过程中逃跑,为每所精神病院屡见不鲜之事,大部分逃跑的精神病患者能被及时找回,但也有少数患者外逃后出现意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认真分析患者逃跑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对防止患者逃跑,控制意外事故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在封闭管理的病房中,部分患者由于监护人的冷漠,不长时来看望患者,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回家欲望比较强烈。
2 干预措施
2.1 病房的硬件的管理:[1]病区环境要适合精神病患者住院管理的特点建筑、装修,避免挂坠、触电等。
2.2 病房的软件上管理:对护理人员岗位的设置及要求严格,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如:刀片、剪刀,眼镜、玻璃、火柴、绳索等),做好安全检查及严格的交接班制度(的管理),避免患者长期藏药,消除不安全因素。24小时不断的监护病人,不离视线,,护理人员及时巡视病室,
2.2.1 在封闭病房中,长期住院期间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经常性和严重性等特点。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虽然是一系列复杂、多元的相关因素,但仍具有一定可预测性。因此, 完整的护理实施和护理记录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安全干预,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监护管理,有利于维护病房秩序的稳定,患者出现自伤和自杀常常会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
2.2.2 患者出现危险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受精神症状支配,对疾病无认识,使角色不易转变;又因强行留医,所以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2]灵活运用心理治疗,促进患者角色转变,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因素,区别对待,此外,全面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既往和现在病史中有无伤人毁物等行为,有助于预测此类行为的发生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达到减低不必要损失的目的。当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发生时,护理人员应加强防范,举止要恰当,并掌握语言、行为接触技巧,多予以正性强化,减少激惹,避免不必要的正面冲突。
2.2.3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态思维状态下伤害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的事件仍有发生,在为病人治疗或巩固治疗期间,仍然需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有些病人家属由于知识面的局限,对心理障碍的不理解、对心理治疗的方法不能接受,以致起到了支持病人病态思维的作用,违背了医务人员的意愿。精神分裂症心理疾病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却会牵涉到病人周围的人群。作为精神科医务人员应该掌握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态。做好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长期住院精神病人,应从多方面观察了解病人的认知、情感活动,定期有针对性地给病人做心理疏导,必要时给病人做有关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的量表评定或其他抑郁相关的量表评定,以掌握病人当前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的情况,为早期认定和提供支持奠定基础。同时,还应积极取得社会与家属的支持,协助解决不良因素等的影响。对确有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的病人,应立即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改善病人不良情绪,矫正病人不良认识及行为模式,加强医护人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治疗的力度,最终使病人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痊愈,可以回归社会,部分病人家属因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愿意让病人出院,长期住院感觉才放心,病人如果长期住院,与社会隔离,不利于病人的康复,反而促进病人的精神衰退和精神残疾,一致不能重返社会。[3]
总之,针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做好维持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病人的全面康复,杜绝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等意外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弟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6.461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 经皮肾镜; 肾复杂性结石;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59-02
doi:10.14033/ki.cfmr.2015.02.029
经皮肾镜取石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肾复杂性结石,如巨大肾结石、多发肾结石、鹿角型结石等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创伤小、安全性高,临床疗效确切,患者术后恢复快,能够缩短住院时间[1]。但经皮肾镜治疗复杂性肾结石亦存在术后出血、感染、腹胀、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5%~14%[2]。近年来,随着经皮肾镜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病例的增多,术后并发症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对经皮肾镜治疗肾复杂性结石患者1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对性护理和常规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方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泌尿外科住院部治疗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14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肾镜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中,男49例,女25例;年龄24~74岁,平均(57.4±4.9)岁;肾多发结石30例,鹿角状结石27例,铸状结石17例。对照组中,男47例,女27例;年龄25~77岁,平均(58.0±5.2)岁;肾多发结石31例,鹿角状结石29例,铸状结石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结石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包括疾病的健康宣教、回答患者的提问、药物护理、饮食护理、术后引流管的护理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包括:(1)早期出血护理:由于手术中肾组织损伤、黏膜损伤以及术后引流管刺激等原因极易导致术后早期出血[3]。因此,术后将患者送回病室后即刻夹闭肾造瘘管4~6 h,增加血液至肾组织、输尿管内的压力,压迫血管而止血[4]。若发现肾造瘘管流出液颜色变深,则夹闭肾造瘘管约8 min。(2)晚期出血护理:患者在术后晚期往往存在便秘或过度活动可引起继发性出血,因此应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剧烈运动[5]。术前在床上作排便练习和灌肠清洁,形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术后过早排便。术后第1天开始嚼香口糖15~30 min,3~4次/d。卧床期间嘱患者进行下肢伸屈运动及蹬足活动,促进口腔清洁、胃肠道蠕动。对术后2~3 d无大便排出者可用开塞露40 ml塞肛。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诱发出血。(3)感染尿漏的护理:复杂性肾结石多合并严重梗阻和感染,且手术时间较其他类型结石明显延长,更易引起感染,尿漏常与造瘘管引流不通畅有关。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碎石等堵塞引流管管腔,以利于尿液和碎石能顺利排出,使肾内处于低压状态,防止膀胱充盈过度导致尿液反流。嘱患者多饮水,日尿量2000 ml以上,利于尿路结石排出。(4)疼痛护理: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沟通,讲解疼痛的原因,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嘱患者在感觉疼痛时及时向医生或护士报告。根据患者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进行评分,评分为6时(6代表剧烈疼痛)按医嘱给予止痛药[5]。(5)注意事项:实施针对性护理时除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护理外,还需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工作,向其讲解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在护理干预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治愈时间、焦虑评分及满意度评分。焦虑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评分最低0分,最高100分,分数越高,其焦虑程度越严重[6]。满意度采用结构式评分法评定,评分最低0分,最高10分,分数越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出血、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组别 出血 感染
观察组(n=74) 6(8.1) 2(2.7)
对照组(n=74) 14(18.9) 8(10.8)
字2值 4.287 5.941
P值 0.00 0.00
2.2 两组并发症痊愈时间、焦虑评分及满意度评分比较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痊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并发症痊愈时间、焦虑评分及满意度评分比较情况
组别 焦虑评分(分) 满意度评分(分) 并发症痊愈时间(d)
出血 感染
观察组(n=74) 43.5±5.4 9.7±0.2 0.5±0.1 3.6±0.7
对照组(n=74) 50.7±5.1 9.0±0.1 0.9±0.2 5.2±1.3
t值 6.248 3.028 15.388 4.254
P值 0.00 0.00 0.00 0.00
3 讨论
目前肾结石的发病率较高,而复杂性结石患者也呈逐年增加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的难度[7]。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取石术,由于创伤大、碎石成功率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逐渐被经皮肾镜取石术所取代。经皮肾镜取石术因创伤小、恢复快、不良反应少,受到医学工作者及患者的欢迎。但由于肾结石患者术前多存在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术中、术后若不进行有效的护理则易导致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8-9]。本研究将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常规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结果显示,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患者出血、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患者;同时结果还显示,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患者并发症痊愈时间明显缩短,焦虑程度明显降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提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经皮肾镜取石术取得成功能够提供有效保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情的好转,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由此笔者体会到:(1)对复杂性肾结石患者,护士应有足够的耐心,在护理前进行充分的评估,询问患者有无肾绞痛和血尿史,加强患者的饮食指导。对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减少盐、蛋白的摄入,增加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减少植物蛋白如花生、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10]。(2)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充分了解其身体状况,行静脉尿路造影、泌尿B超或CT检查确定结石部位、大小、性质等情况,做好肾功能及肾脏检查,了解患者是否伴有肾功能损害,做好术前备皮、麻醉用药、药敏实验等准备,术前禁食、禁水8 h[11]。(3)更换双J管及导尿管时严格无菌操作,使其清洁和引流通畅,避免逆行感染,定期护理尿道口,保持清洁,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对部分患者于术后1~2 d有轻微血尿,嘱其多饮水,并遵医嘱应用止血药治疗[12]。观察患者腹部有无膨起或腹膜刺激征,若有则及时向医师报告给予及时处理。(4)嘱患者出院后避免过度活动,注意休息,多饮水,减少钠盐及矿物质的摄入,保持每日尿量为2000 ml;饮食以新鲜蔬果、富含纤维素食物为主[13-14]。指导患者观察尿液性质、杂质及量的变化,若有异常及时就诊,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拔出导尿管或双J管。
虽然经皮肾镜微创手术较传统的开放手术安全性更高,但该手术对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实施针对性护理,对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清泉,黄晓波,熊六林.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镜手术建立皮肾通道的学习曲线[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12(8):728-730.
[2]杨帝宽,吴保忠,胡志雄.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附708例报告[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1,19(5):291-294.
[3]张晓春,钱庆鹏.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7,13(4):262-263.
[4]沈朋飞,孙春堂,岐宏政.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观察[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50(4):760-761.
[5]姜福金,马松,王洪兵.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出血并发症防治[J].中国内镜志,2008,16(12):1287-1290.
[6]雷云,王兰.老年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及心理护理需求调查[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86-87.
[7]高万露,汪小海.患者疼痛评分法的术前选择及术后疼痛评估的效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892-3894.
[8]何书明.经皮肾镜取石术和后腹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在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对比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9]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98.
[10]梁丽芬,刘泉姣.运动及饮水方式指导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排石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09,6(20):38-39.
[11]杨贞,苏依莱,蒙有轩.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5(29):3574-3575.
[12]姜洪池,孙备,王刚.快速康复外科的新理念值得重视[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9):577-579.
[13]陈细萍.60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375-376.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是静脉系统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静脉好发[1]。据报道,骨科大手术后未采取预防措施,DVT发病率高达50%。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下肢功能完
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2]。
随着临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认识的提高,骨科病人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尤其重要。近年来,我科对骨科大手术后病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DVT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观察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大手术病人106例,包括脊柱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骨折病人手术,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6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其中男58例,女48例。患者年龄24-92岁,平均年龄为56.2岁。106例患者中,脊柱骨折21例,骨盆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56例,股骨骨折17例。
1.2 方法 该组患者经过护士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①基本预防措施。②物理预防措施。③药物预防措施。由专人负责,主要包括仔细检查患者情况,观察下肢色泽、疼痛、肿胀程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局部颜色瘀紫,表浅静脉怒张,Homans征,皮肤温度升高,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分别观察记录术后7天患者双下肢情况。
1.3 结果 通过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护理和观察,本组10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1.4 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根据创伤和手术的不同,发生率也不相同,其高危因素主要为年龄、肥胖、骨折、手术、及人工材料的植入等。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造成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下肢活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严重者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可引起猝死[3]。目前认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个病理因素:①血管壁受损;②静脉回流缓慢;③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因此,护理人员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病人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2 基本预防措施
2.1 健康宣教 术前术后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充分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危险因素及其造成的危害,加强患者认知,提高患者警惕性,使患者主动配合进行肢体活动,术后患者对疼痛耐受差时,可由其家属为其被动活动肢体,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最大程度降低发生DVT的风险。要让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指导、床上排便训练、下肢肌肉锻炼及关节活动方法,使用拐杖和助行器训练,为术后康复做准备。
2.2 严密观察病情、临床症状 术后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进行严密监测,观察双下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将腓肠肌的有无压痛及柔软度与术前比较,注意观察左右腿
的周径大小。
2.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避免血液粘稠度增加。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能进食者鼓励多饮水,禁食者静脉补液,防止血容量不足。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 物理预防措施
足底静脉泵(VFP)、间隙充气加压装置(1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模拟下肢肌肉泵的功能,促使静脉回流加速,降低术后DVT的发病率。
3.1 麻醉后按摩 全麻可致下肢血流减少50%,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而且全麻可使红细胞变形性减弱,血液粘滞性增高,增加了下肢DVT发生的风险。因此,麻醉后自足部向大腿根部进行循环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4]或应用下肢静脉泵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2 功能锻炼 有研究[5]证明,约50%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在术后第一天,30%发生在术后第二天,因此,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在麻醉消失后,主动进行下肢肌肉及远端关节功能锻炼,如:下肢抬高训练,下肢肌肉收缩舒张运动,足背伸、跖屈运动。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及能耐受的情况下在床上做主动屈曲下肢及背伸运动,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3 抬高患肢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抬高患肢的目的和意义,注意患肢保暖,减轻肢体肿胀,增加静脉回心血量,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4 药物预防
应用低分子肝素钠2500U,皮下注射1次/天,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使用期间需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情况。有高出血倾向者应慎用药物预防。
综上所述,由于骨科患者大手术后卧床时间长,术后活动受疼痛影响而被限制,随着目前人口老龄化,老年病人也越来越多,老年人活动耐力降低,大手术后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术后健康宣教,对病人进行正确的评估,术后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才能大大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2:118-119.
[2] 贺爱兰,张明学.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徐桂茹.骨科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5(1)1273-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