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7:18: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Abstract: city planning is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ity planning i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reasonable layout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For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lanning of the city, continue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a city's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form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yout of the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o maximize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the city, the city continued to achieve scientific, harmonious,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city plann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我国的城市规划概念通常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一、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
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城市规划制定后,如何使其贯彻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就成为突出问题。成功的城市建设应该是科学与艺术、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城市建设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可以给城市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创造优良的宜居环境。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可以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①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②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③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环境友好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规范而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综上所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科学合理搞好城市规划设计
1、打造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园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2、保护好、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骄傲和无价之宝,保护历史街区不仅保护完好,而且不断修缮,展示昔日的辉煌。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文化品牌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重视园林绿化和城市景观的规划
现代化城市的竞争不只是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园林绿化是城市的“肺”,通过它进行吐故纳新。保护生态环境是以人为本、亲和自然、恩泽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公园、绿地的安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改善环境与发展产业的关系
如果脱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财力条件,盲目扩大城建规模和提高城建档次,只能制造虚假繁荣,而不能带来产业和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要防止城市骨质酥松症,在实现城市“长高”的同时,更要使城市“长强”。
2、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关系
城市建设在搞好必要的重点工程的同时,应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民生”项目上,更多地关注一些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把城市公用设施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标志性和普惠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3、地上工程与地下工程的关系
在搞好地上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好地下工程建设。随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地下需要不断铺设新的管网和线路,其密集地区已呈杂乱蜘蛛网状态,经常出现各种故障,经常需要“开肠破肚”进行修理和补充。因此,政府应有长远考虑,下决心搞好地下管线的规划和管理,密集区段可修地下综合管沟。
4、硬件设施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现代化城市建设,不能光靠有形的硬件去支撑。钢筋混凝土能使高楼林立,但不能铸就高品位的市民之魂。一个缺乏理性的城市,一个不善于抽象思维的群体,是不可能朝着正确方向迈向未来的。如果把环境、城市建筑、经济状况比喻为城市的衣衫、筋肉和骨骼,那么市民的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大脑,徒有强壮的骨骼和筋肉,没有灵活的大脑,也决不是一个健美之人。
5、完善规划制度
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在规划审批过程中,要坚持法治,防止人治,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而违反规划,切实维护好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6、严格按控制性详规进行规划管理
出让国有土地,须有该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把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一部分,按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严格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指标,限定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及绿化率最小值,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严格控制建筑物退后红线的距离;提出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
四、城市规划的发展研究
1、统一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
2、坚持量力而行。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开展规划管理与建设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能源消耗量比较多。因此,我们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3、引导公众参与。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
4、完善法制建设。
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这样,不仅为政府开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方便,也为生活在城市的社会公众提供了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逐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有效。
[关键词]城市 问题 原则 可持续发展 生态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以飞快的速度前进。我国的城市化率已从2000年的36.2%提高到2011年的47%,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数字将提高到75%左右。城市的发展也带来大量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怎样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引领统筹城市建设,必须有一整套科学的完善的城市规划,并严格依据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1.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1.1水污染问题
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1.3垃圾泛滥成灾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1.5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2.1整合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
2.2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
2.3安全原则
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规划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
2.4美学原则
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2.5社会原则
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
3.科学编制未来城市规划
3.1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要做好以下几点:
3.1.1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
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3.1.2城市建设规划要具有特色性中国城市建设文化走向。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山水特征、地质资源、物产资源、气候特征等等,都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就是独特的地理文化;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追求等人文精神内容也不尽相同,这无不与当地的城市文化基因、传统个性都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这些人文内容也就形成了当地的独特的社会文化。
3.1.3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
3.2编制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3.2.1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3.2.2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品. 我国中小城市建设与管理经营化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3) .
关键词: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办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现代人们之所以选择在城市居住,主要就是城市有着舒适、干净的居住条件;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有着最好的医疗条件;有着优越的教育环境;有着便利的调通等等。然而在我们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城市的优势变成了劣势。
2 城市规划与建设出现的问题
2.1土地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大量流入了城市,城市也随之扩大这是必然。但是目前城市在做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利用人口增长计算公式,计算再过20年城市人口增长到多少万人。而实际情况呢,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减少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我们的城市用地还在扩大。这样不仅带来了农业用地的减少,粮食总产量的下降,导致粮食供给不足问题,也带来了城市周边的农村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就业及生活也成了问题。为什么这几年城市都大力打造新区呢,原因就是旧区改造拆迁量大,开发商追来的利润低,而新区大部分是农田,少量的房屋,拆迁量小,利润高。最浪费土地资源的是城市规划中各个工业园区,一旦审批下来,大量征收土地,修路铺管线,这样工业园区建成了,但是实际企业入园却没有家,大量闲置土地。
2.2环境问题
目前城市的建筑越建越高,可以堪称手可摘星辰,但是举头望不到明月。高高的建筑群,阻挡了开场的空间。坐落于城市周边的工厂,还有与日剧增的私家车,对城市的空气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低,虽然居住区的绿化率高,但是在居住区人均绿地就低了。原因就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大量的绿化必然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大,一些部门要求编制过程中,避免大公园,大景观的布局。还有在房地产开发中,开发商追求的经济价值,提高建设用地的容积率,楼房越建越高,居住区人口数量大。
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私家车,汽车的尾气对城市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同时,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在盲目追求经济,引进企业,忽略了工业对城市的污染,自然环境的破坏。当发现对城市污染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再想治理,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有的甚至无法弥补。
2.3基础设施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目前城市陈旧的城市管线,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不便。雨季城市排水管线无法正常排水,不仅影响居民的出行,甚至危及了居民的生命。有些城市给水管网不能承受越来越多的给水需求,水压过大,给水管网就爆裂,导致居民不能正常用水。有些城市到了河流枯水期,无法满足城市用水。而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地下的管线到处都是,没有统一管理,给施工带来了很多不便。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管线总是横竖清晰的,但是在实际中像是蜘蛛网。为什么城市不建综合管网沟呢,原因起初是投入资金大,建在地下,无人关注,没有明显的政绩。有的城市原有的综合管网沟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发展的需要,各大通讯商、各个管道工程都各自为政,这样恶性循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会越来越难,投资越来越大。
国家提出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匆忙加快乡村发展,鼓励乡镇建设住宅楼,而且还有建高层。楼房说建就建完了,给水工程怎么办,打地下水井无法解决。电力通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就行了,但是排水怎么办呢,没有污水处理厂,而且建污水处理厂需要大量的资金。
2.4老城区改造问题
城市发展的同时,老城区成了城市居住条件最差的地方。楼房破旧,屋顶漏雨,小区无物业管理,慢慢成形了城市的贫民窟。老城区房屋基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基本是单位住宅楼,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有些单位已经改革,有的破产,即使是有的单位还存在,但是对单位的职工住宅楼也无暇管理。这样老城区就形成了无人管理维护。随着国家出台城市棚户区改造政策,但是目前大多数城市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原因就是当地政府没有那么多资金来投入棚户区改造中来,而当地政府更多的是房地产开发。同时,老城区建设密度大,而且大部分都是多层,在政府无力棚户区改造,开发商对这样的拆迁量大,回迁户多,开发商也不愿意开发,导致老城区改造困难。
2.5教育用地问题
目前中心城区的学校基本是原有的老校址,不能满足现在学生课间活动,普遍存在校园面积小,不符合国家中小学校校园规范。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圈定范围留给中小学校用地,但是城市用地寸土寸金,房地产火热,基本上有空地就开发,即使是学校周边有空地,教育部门也没有经济实力征用。导致学校只能维持现状,而且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小小的操场无法满足学生课间的活动。更有甚者,学校拆了,房地产开发,在新区重新建标准化校园。标准化校园虽然建好,但是学生上学远了,家长接送学生不方便了。学校的服务半径远远超过了国家校园选址服务半径设计要求。
3 针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对于以上五个问题是我们目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遇到的,应该好好的解决,这不仅为居住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关于以上几个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3.1严格控制土地使用标准,不仅从理论考虑城市发展用地,还要从城市调查结果中分析。规划设计者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适合城市定位,适应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的管理者不盲目发展,不跟风发展,因地适宜的建设自己城市,不能只看眼前的政绩。关于农村用地转化城市用地,要解决好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各项福利待遇问题,保证他们能工作、能创业。只有保证他们的生活,才能保障城市健康的发展。
关于工业园区的发展,不能光纸上谈兵,目前每个城市在总体规划设计中都会留出大量的土地。是否可以考虑在两座或几座城市之间建一座综合的工业园区,这样不仅有利于工业的聚集效应,而且促进工业综合产业链发展,节约大量土地。
3.2作为城市的管理者,要帮助城市居民管理好城市,多听取群众的意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设计规范。不能因城市目前没经济条件就不做,就不预留。城市的环境是一点一滴做起来的。作为规划研究部门,要细化设计规范,严格控制,避免规范的笼统,导致设计不规范。
关于私家车的增多,城市空气环境差,国家要资金鼓励科研环保汽车,严格执行低标准汽车排放标准,同时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倡导大家坐公共交通出行,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动力,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忽略对环境的保护。每个工业项目正式设计之前,要严格全面的分析对城市的影响,如何减少对城市的污染。同时通过对企业的税费调整,促使企业对污染防控,提高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3.3城市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是保障居民正常生活。城市规划的管理者,要对城市的发展要有正确认识,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按照总体规划设计要求建设城市综合管网,城市规划的管理者做好对城市各个管线部门做好统一协调。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对于城市建设综合管网来说,前期投资很大,但是可以慢慢建设,慢慢改造,不能急于求成。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就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投入,避免过于表面建设发展。
3.3.1老城区改造难度大,但是改造势在必行,城市主管部门要转变思想,做好老城区改造的建设单位,为居民做好事,做实事。
3.3.2教育是立国之本,发展好教育,就是发展国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管理者要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用地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基本原则
(一)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根本指导的。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引发的生态危机是人类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动力。生态危机日益威胁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损害后展其经济的能力为代价,人类需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注重眼前增长而不顾未来的自毁式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应以适宜的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城市,主动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态问题,为人类后展扫除障碍,争取生态环境空间。
(二)以实现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应是以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城市中各种人工建成环境。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与空间越发紧张,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日益加剧。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必须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逐步优化、提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缓解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并最终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
(三)以城乡有机统一体的“生态区域”为依托
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是以城乡有机统一体的“生态区域”为依托的,生态应是基于宏观地域环境背景下的整体效益评价,而不是某地区的微观效益评价。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城市与其周围城市、城市与其周边乡村都存在着资金流、信息流、人口流、产业流、物质流等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其所依托的“生态区域”。只有建立起城乡有机统一的、社会经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区域”,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才有可能和有生命力。城乡有机统一的“生态区域”将为“生态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赖以生存的“养分”,使其得以建立、发展和成长
(四)以物质和资源、能源的“生态化”生产与循环利用为路径
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各种物质生产及对各种资源、能源的利用。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是将物质生产、资源与能源消耗看作一个单向的过程,例如大量使用过的物质产品、能源与资源被视为“废弃物”而简单地丢弃或处理,如此造成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生态足迹”不断加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以物质和资源的“生态化”生产和循环为路径,减少物质生产、人们生活过程中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提高清洁资源能源、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力求以较小的生态环境代价来实现人类经济社会“无限”发展的追求,给人类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李问。
(五)以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态意识为支撑
人类的思想意识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改变的内因和原动力。只有人们从思想上}人识到人类挑战生态极限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及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威胁,人类才能从行动上坚定地承担起生态责任。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有赖于人类社会整体生态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每个人都树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效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具体路径
(一)生态主导的政策集成
所谓“生态主导”是指切实改变中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首先保证城市的生态目标,并通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配套政策来保证生态目标的全面实现。这里包括产业政策、公共财税政策、环保政策、交通政策、住房政策、资源与能源使用政策、公众参与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构成的有机集成体系。实现发展目标的统一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协同推进,来确保生态主导的原则不仅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而且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能发挥实实在在的具体作用。
(二)先底后图的空间规划理念
面对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加之土地财政、地方利益的驱动,城镇空间发展往往处于失控的局面,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要特别首先保证“不可建设空间”的划定。前些年深圳市关于基本生态保护线的划定就是反映了这种思想。所谓“先底后图”的规划方法,就是首先根据生态结构完整性和用地适宜性的标准划定禁建、限建、适建、已建的区域,明确各种生态保护区域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建设用地布局。以环境和土地承载力等生态分析为基础,辅以基于紧凑城市理念、宜居城市理念、就业居住平衡理念的容量分析,最终确定生态城市的合理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等。
(三)可评价管理的目标控制体系
评价管理的目标控制体系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成果得以应用于实践的重要保障。传统城市规划往往更注重规划的目标、愿景等,而对于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和管理则缺乏有效的控制体系。要使生态城市规划的成果得以顺利实施,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同时,也应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如建立评价和管理的原则、指标体系等(例如后文介绍的国内外有关生态城市的控制指标体系),为保障规划得以有效实施,需要设立一系列的调控、奖励或惩罚措施等。
(四)切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口]操作体系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既要有长远的瞻望的发展目标,又要立足该地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与建设方案,分步骤地去实现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因此,要特别关注建立切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可操作体系。即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规划方法、规划方案、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都要符合该地的发展现状,切实有效地指导其向生态城市的目标发展。
(五)促进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运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土辽阔,人口和城市众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不能好高骛远,过于追求“高新”、“前沿”的非适用技术,而是必须尊重中国的基本国情,注重发展现实可行、经济节约的技术,注重应用那些适用技术、成熟技术。可行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必须是可以推广、可复制的,而不能作为“昂贵的装饰品”或仅仅是实验室阶段的“示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技术成本等,适合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国情。
参考文献
[1] 杨培峰.我国城市规划的生态实效缺失及对策分析――从“统筹人和自然”看城市规划生态化革新[J]. 城市规划. 2010(03)
[2] 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 建设科技. 2009(15)
[3] 张泉,叶兴平.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J]. 城市规划. 2009(07)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系统;生态城市
1.我国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工作。所谓城市建设是指政府主体根据规划的内容,有计划地实现能源、交通、通讯、信息网络、园林绿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将城市规划的相关部署切实实现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城市建设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工与自然完善结合,追求科学与美感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
2.城市生态系统的意义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资供应与废物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这一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明显不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在物质方面则可以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达到自给自足。城市生态系统就不同了,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质,都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同时,城市中人类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和再利用,必须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也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大量废物排放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它就必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干扰。如果人们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能按照生态学规律办事,就很可能会破坏其他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并且最终会影响到城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4.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4.1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4.2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关键词:住房建设规划城市规划 衔接机制
前言社会对规划关注的深度和广度,社会各界对于规划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上升,城市规划已不仅仅只是规划师的技术性工作,更是政府和规划职能部门的法定工作,也是社会每一位公民、利益相关的城市政府部门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规划参与的必要性、广泛性、系统性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使规划参与机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体现,并且在规划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十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但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住房价格涨幅超过居民收入增幅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健全住房制度和加快住房保障建设,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命题。住房开发建设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为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服务。
2、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住房建设规划以住房建设为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以城市为工作对象,工作对象之间有着重合与交叉的关系,因此规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7 号文件指出住房建设规划要“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十一五”规划是地方人大审批的代表地方事权的最全面综合的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法定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由此可见,住房建设规划通过纳入到这两个法定规划从而间接地确定了自己的法定地位。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都包括居住、公共服务事业(商业、教育、医疗等) 、交通、市政、绿地系统等多个专项的用地规划,城市规划是各方面内容的统筹部署和综合协调。而住房建设规划属于对居住设施(住房) 这一专项内容的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15~20 年) 的全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局部实施,一般是城市中的某片地块(新区或中心区等);近期建设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时序上的局部实施,通常是5 年内的阶段实施内容。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相互衔接逐步深入、细化,将城市空间布局推向实施。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重要的专项规划来将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中的专项内容自上而下地衔接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住房建设规划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在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方面规划内容的衔接与落实。
3、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各类型的衔接方法
3.1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版) 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 的编制内容应包括:“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这与住房建设规划中三类住房的建设目标、建设总量、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城市旧区改造等几方面密切相关,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中“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是二者衔接的重点。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较长一段时间内(15 ~20年) 的综合性规划,必然跨越3~4 版住房建设规划,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预见到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住房需求,确定各类居住用地较为合理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布局,为住房建设规划的滚动修编提供明确连贯的目标、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总体规划与住房建设规划在建设目标上应充分衔接。
3.2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衔接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要求。37 号文件要求在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中“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十一五’时期,要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自2006 年6 月1 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 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 %以上。”这就对侧重于指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通过规定居住用地的住宅建筑套密度和住宅面积净密度等强制性指标,保证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各类套型(特别是中小套型) 住房的数量和建设标准,推动住房建设规划的实施。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住房建设非常重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房屋建设面积总量的指标,将其作为我国住房建设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而这些总量指标实际上却无法反映住房套数这个反映社会总体居住水平的实际情况。从意义上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确定了各类住房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分布以后,在具体指标上与住房建设规划进一步衔接落实。
3.3近期建设规划――时序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版) 指出,近期建设规划要“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在编制中我们通常设立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与“十一五”规划对接。住房建设规划在纳入“十一五”规划后,其内容将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一起,通过近期建设规划的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予以落实,因此住房建设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的衔接重点在于建设时序的安排,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在近期建设规划中的项目年度实施计划。
城市建设应重视生态环境
加拿大西海岸城市自然环境优越,西面紧邻绵延的大西洋海岸线,东北部紧靠贯通北美大陆的落基山脉,气候宜人,森林及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营造城市的生态环境。
以温哥华为例:温哥华占地约114平方公里,人口约58万人,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城市,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在温哥华市区半岛西端,建市初期就保留下一片占地达400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约占整个城市面积的一半,这就是斯坦利公园。她北临巴拉德湾(Burrard Inlet),西临英国湾,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市内公园。公园内人工景物极少,多以红杉等针叶树木为主的原始森林景观。公园里除了设置环绕公园的小径、休憩座椅、厕所、小卖部外,多为郁郁葱葱的原始林木、自然坡地和草坪。这座原生态的公园为生活在人口密集、忙碌拥挤的都市人群提供了一块放松身心、亲友聚会的理想场所,也为城市高密度开发运营产生的污浊空气提供了一片难得的净土绿肺。
HOPE镇位于弗雷泽河谷(Fraser Valley)东端,是当地的旅游重镇,小镇仅有人口约6000,但是自然环境优美。镇中心有一处由浓密的参天针叶林形成的公共休憩区域,园区内长年摆设着30多件木雕展品。生活在中国普通城镇的人们应该难以想象,自己的家园可以保留如此天然并具有历史沉淀的自然景致。
90年代初深圳中心区规划了如香蜜湖、水上乐园、中心公园等绿轴景观区,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原始生态的公园景区已被地产开发项目蚕食的面目全非。借鉴温哥华的经验,100多年的近代城市文明发展史并未使斯坦利公园的面貌发生本质的变化,而城市发展对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则通过其他的方式寻求解决。为了确保深圳特色的绿色滨海城市的形象,秉承最初重点的城市规划概念是城市的管理者们需要一脉相承的理念。
自然景观应重视合理开发
加拿大国土面积广阔,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即使如此,加拿大政府仍然非常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合理开发利用。哈里森湖景区、哥伦比亚大冰原的开发利用就是很好的例证。
哈里森湖景区位于加拿大西南部,以当地著名的哈里森温泉而著称。湖区周围环绕着高达50米的参天古杉木。整个湖区保护的非常完整。湖边停泊的观光船舶及私家快艇都通过浮桥进行固定,没有设置任何固定的建、构筑物,尽可能减少对湖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湖边的隐蔽处散落地布置着些乡野民宅。驱车行驶约一小时通常可见供游客免费开放的休憩烧烤区。休憩区内除布置了公厕以外,无其他建、构筑物,周围设置有自助缴费的停车场、儿童游戏区及分类垃圾回收箱。在铺满了金黄色落叶的平坦草地处,零星布置着烧烤台。烧烤台附近的地面为了方便行人在雨天行走,同时确保雨水的正常渗透,仅在土层上方铺设了细小碎石。整个休憩区除了布置必不可少的满足人基本使用要求的设施外,没有过多的硬地铺砌、雕塑小品、人工造园景观。自然景观在这里是绝对的主角。供游客居住使用的温泉酒店等建筑物多为简单的体量,并尽可能选用当地材料,与湖光山色进行映衬。
哥伦比亚大冰原位于加士伯公园与班芙公园的连接处,面积约130平方公里,为了同时满足游客可近距离观赏冰川的原貌,又尽可能减少对千年冰川的破坏。负责开发营运的布鲁斯特兄弟公司委托准人设计了特殊的雪车,它有着宽大的轮胎,轮胎上有深深履沟,可以防滑防陷,并能在45度的陡坡上自如地爬上爬下,使得游客可通过最短的路径到达冰原,近距离欣赏冰川的奇特风貌。
深圳作为滨海城市,主要可供亲海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的半岛和海湾区。如何在提供供市民休闲场所的同时尽可能少的破坏原始滨海环境,将成为评估城市规划建设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
目前,深圳已建成及正在筹备的郊野公园已有13个,其中莲花山、笔架山、大南山、塘朗山、七娘山、马峦山等郊野公园多以自然山体为基础进行规划建设,在综合考虑提高市民休闲活动空间的同时,尤其应注重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
城市更新应尊重文脉传承
中国正在经历城市化进程大踏步向前的时期,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30年的发展时间里,城市区域不断地进行更新改造。20世纪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同样也经历了这一历程。
起源于1867年的加气镇位于温哥华中心西部,是温哥华文化的发祥地。当初由一家备受欢迎的酒吧聚集了大量人气发展而成。该区域多为砖石建筑。日益陈旧的建筑形象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该区域日显颓废、阴暗。上世纪末期,加拿大政府决定对该区域进行改造。改造的方案并未对原街区完全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街区建筑基础上予以改造更新。保留部分具有时代风貌且代表性的建筑,对外墙面进行翻新。部分缺乏设计美感的建筑则对外立面进行改造。街道地面的砖石完全予以保留。改造后的街区已成为该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回顾历史,探寻过往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也为温哥华市民保留了其文脉传承的载体。
街区与建筑物的改造更新可以如此,废弃厂区也未尝不可。位于维多利亚岛的布查花园就是又一个成功的案例。布查花园由一座废弃了的采石场改造而成,布查夫妇为了美化这里的环境,竟然魔术师般地从世界各地运来花朵树木,将原先破败不堪的采石场改造成为已拥有1000余种珍稀花木的奇丽花园,这里已成为世界各地游客踊跃到访的胜地之一。
深圳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现有市中心区域多为30年平地而起的建筑。在旧城改造上尤其要慎之又慎,不应大拆大建,尤其对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可经综合分析论证后,结合文化产业、旅游开发进行保留与使用,以便留下历史记忆。近年来多个工业区升级改造成为创意文化产业园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为深圳“设计之都’的城市名片提供了新鲜的亮点。
但是,深圳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城中村改造就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多个城中村的建筑全部被拆除后重新规划建设,由开发商统一规划为商品住宅小区。城中村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他为大量来深寻梦者提供了起点较低的就业场所与成本低廉的生活栖息地。由于城中村高密度的窄巷街道,也为城市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断面,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全新规划的住宅小区由于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要求,往往会丧失多样性与丰富性,对城市的吸引力与包容性产生影响。
城市建设应重视塑造个性
温哥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具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滨海城市,市内河流、湖泊众多、青山环绕。城市规划建设尤其注重城市使用者与自然资源的互动与对话。1986年召开世博会的加拿大广场就是具有鲜明滨海特征的城市综合体。从海面上望去,外形独特的五帆酒店屋顶就像是五个巨型白帆,整栋大楼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正准备带领温哥华市民远航。国际会议中心从半岛上挑出横插在海面上,晶莹剔透的形体将周围的景致全部映衬在的玻璃上,水面、海鸟、人群、五帆酒店等等都被这栋建筑物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道奇特的风景。
基洛纳市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的欧堪纳甘湖区。部分近人尺度的湖岸边线做了湿地化的处理,设置了鹅卵石、水生植物等形成的绿色过渡空间。在减小游客落水危险的同时,也为部分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同时也丰富了自然景观,使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存。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城市环境更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深圳是典型的带形城市,西面临前海湾、深圳湾,东部的半岛与大亚湾、大鹏湾区紧邻,中部与香港的陆地相连。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使得深圳的植物具有鲜明的热带特征。如何建设具有滨海城市特征的城市,是深圳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美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80、90年代深圳的城市发展依托口岸,借力香港的特殊经济环境,主要以罗湖区的开发建设逐步向福田区、南山区渗透辐射。罗湖、福田属于内陆,在城市规划上无法充分体现滨海城市的特色形象。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西部前海区的战略地位上升及盐坝高速的开通为深圳的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形势下的深圳规划建设应注重在结构上与海洋的互通对话,注重在个性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注重在细节上对滨海城市元素的挖掘。
【关键词】变电站选址;城市规划;冲突与协调
1 城市变电站的选址要点分析
城市变电站在选址的过程中应注意,在建设前应注意选址的地质结构情况,检测可能存在的塌陷等情况;同时应对其地下基础设施的情况进行了解,防止其对变电站出现负面影响;对土壤的电阻率进行检测,如果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场地尽量平整,减少施工中的土方量等;对场地的选择尽量选择开阔场地方便线路进出。
线路通行走廊方面,应与城市规划部门进行联合考察与规划,将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相互结合起来,要么对线路走廊进行预留或者对其进行改造为地下线路,主要是提高变电站的安全性同时降低对城市规划与群众生活的影响。
做好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在变电站建设中应考虑噪声、电磁辐射、废物排放等对其周边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在选址与措施采取的时候着重对这些项目进行控制。在控制对环境干扰的时候还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完成统一,并需要建设与之相配套的环保措施。
2 城市变电站在选址中遇到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导致人口的密集,随之带来的是电力需求的猛增。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电力供应的要求与负荷也就随之增加,如果仅仅依靠郊区的或者城市的变电站是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同时城市的扩张也必然会影响变电站的选址与建设,如选址与建设不能跟上城市发展,就会导致供电质量降低,从而会影响城市的供电。如果设计不合理就会占有宝贵的城市用地并且会对空间资源产生干扰,如水电、通信等网络的正常铺设与运行。如果仅仅采用郊区或者边缘供电则会消耗过大的成本,进而导致供电价格的提高,无疑会增加社会用电的成本。所以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各个城市都会在城市核心区域设置变电站,在保证与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着无疑是一个解决城市供电矛盾措施。低电压等级的供电设备与资源的限制,其供电能力与线路走廊的限制不能满足城市用电的需求,因此需要建设变电站才能满足城市密集区域的供电需求,而变电站的选址则首先面对的是城市规划的干扰,其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
2.1 变电站建设在居民密集的区域,必然会导致居民对此产生讨论与反应,因为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会担心电磁辐射影响生活,所以要求变电站尽量远离居民区,从而影响工程正常选址。
2.2 城市核心区域的用地十分紧张,变电站选址比较困难,即使可以利用征地来选址但是其面积也十分有限,设计难度较大。
2.3 目前城市土地稀缺,其征地费用要远远大于建站的费用,因此成本问题将直接影响城市变电站的选址。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将变电站的选址与城市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就开始将变电站选址与建设结合到城市建设中,具体看,可以充分的利用公共资源,如广场资源、公园等使其成为变电站的隔离带,在城市的广场与公园的规划区域建设变电站,这样可以满足变电站对场地空间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降低辐射对居民区的干扰,使得城市规划与变电站的设计相衔接。另外,还可以将公共建筑与变电站相互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可以降低工程的造价,使得城市建设不会受到影响;最后还可以采用地下变电站,即不占用土地资源,也可降低污染对城市空间的干扰,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下建筑,也可方便电网的建设。
3 变电站设计应配合城市建筑
在协调城市规划与变电站建设的时候,还应对变电站的设计重点提升,尤其是需要依托于环境而存在。特别是在用电密集区进行变电站建设,整个设计都应当符合城市规划与环境性的需求,既要富有人情味也要有丰富的变化。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应研究一种适应城市核心区域的变电站设计与建设的模式,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存在都应当符合城市规划的需求,尤其是注意对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城市元素的保护,突出的是适应性原则。
4 增强对环境干扰的控制
4.1 降低噪音干扰
城市用电的集中区域往往是城市的核心,白天当然不会因为噪音而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是夜晚随着城市本身噪音的下降,变电站的噪音将成为影响附近居民的重要干扰源,所以在设计中应考虑采用低噪音、隔音设计等对噪声进行处理,如采用主变压器与散热器分离的设计,采用低噪声智能轴流风机或者利用密封建筑对其进行隔离,可大大降低了噪声污染。
4.2 电磁干扰控制
电子辐射是变电站固有的污染形式,但是其干扰远远没有人们传说中的那么严重,所以应正确的对电磁与电磁辐射认识,在我国按照先关的规范进行检测与衡量,变电站与其输电设备产生的电磁符辐射的数值在符合标准的数量级内,仅仅是常用家庭电气的电磁辐射水平,不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消除居民对电站辐射的恐惧心理,同时采用增加距离或者隔离措施对电磁辐射进行屏蔽,将辐射指数进一步降低。
4.3 对污水的控制
变电站会在出现生活污水与含油废水,这些都会对周围的水源产生影响,目前的城市变电站大部分已经无人值班,生活污水已经很少,而且经过站内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后已经可以排放,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而对于含油污水则通过设置的事故油池进行防控,当变压器故障的时候才会有含油的污水排入,油池设置有油水分离的系统,将含油污水处理到可以排放的水平。
5 结束语
城市的发展要求变电站必须进入到城市的核心地带为供电服务,但是随之带来的用地、环境、成本等矛盾也给变电站的选址与建设提出了难题。为此应将电力建设与城市建设协调起来,利用合理的规划与协调为变电站建设提供方便,从而满足城市供电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治新.城市供电变电站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J].城市供电研究,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