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8: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体验式教学角色转变

一、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突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性、体验性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体验知识,锻炼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现有学情、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创设现实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使小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文化知识、发展自身能力、产生情感的升华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以小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关爱并提升他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体验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该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能够有效地调控课堂。可见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其成败的关键所在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关键的关键要看语文教师能否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体验式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实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残缺的教育教学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三维目标得不到全部的实现,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学习目标等同起来,一般都是重知识,轻能力和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设置不到位,不能涵盖每位学生。小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语文课实施体验式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设置课堂内容,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随意性和情绪的难控性,再加上老师的耐性不够,也使得体验式教学难以有效的开展。

(二)较低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有效实现体验式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因为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与教学研究密不可分的,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和教学科研能力较低。虽然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但所学的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并且理论学习后没有认真的感悟,没有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能采用与本班语文课体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但是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就是他们进行教学科研的实验基地,没能很好地利用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和研究完全脱节。

(三)教学管理的负担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会面对一些困难,这样就会使得部分教师不愿意开展体验式教学。虽然绝大多数的教师其教学管理观念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赞同体验式教学,但是,也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不想加重课堂管理的负担,其还是愿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自然教学观念也是没有成就的。

三、体验式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分析

为了贯彻新课改教育教学的理念,实现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体验式教学已经迫不及待,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转变自身角色也是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小学语文课教师要想在体验式教学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是关键。学习不但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深挖教材,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一些课外内容,使自身的素养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不但担任着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还担当者小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要想实施体验式教学,转变自身角色,只有提升了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上述转变。

(二)参与校本教研,增强科研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有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语文的体验式教学,就要坚持以体验教学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他各项研究,增强其科研能力,以辅助自身的教学。

(三)转变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教师要想在体验教学中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体验式教学设计确立的以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为结构的课堂设计,加大创新力度。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教学策略主要有教学方法构成,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策略是以体验教学思想为基础。它重在使学生认知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达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不同程度的感悟和体验,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在体验教学过程中语文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关注学生的体验。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开展体验式教学是贯彻国家新课改的理念,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和小学语文课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想实现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体验式教学是其必然选择。研究小学语文课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是希望为其教学注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活力,让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体验式教学思想是贯彻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这种教学思想摒弃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让他们发现与感受语文的美与语文的实用。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首先,语文是一门工具;其次,语文也是一种素养。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字迹反应一个人的内心,所以,语文不是一门普通的学科,它关乎学生的整个人生阶段。因此,体验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引入与实践,给了学生更多热爱语文,学好语文的可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了一系列尝试,努力践行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书写能力

语文之美首先体现在汉字的书写之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越来越为学生的书写担忧,因为很多孩子在作业的负担之下,书写不规范,很多孩子的字写得真是一个“惨不忍睹”。即使到了高年级,这些孩子的写字水平依旧没有提高。考虑到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不急于求成,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让他们养成好的书写规范,不仅做到横平竖直,还要求他们能体现汉字之美,书法之美。到了三年级左右,笔者就鼓励学生上一些写字的辅导班,让他们的书写更加地规范。

同时,在教学之余,笔者也把一些书写特别工整的作业在班里展示,或者让学生把一些诗词专门写在书法专用纸上,然后每个月都要筛选一部分优秀的进行展示,对于书写规范,并且书写优美的同学要有适当的小奖励,诸如一个小本子,一支铅笔,等等。虽然这些奖励微乎其微,但是孩子们却非常在意,无形中提高了他们书写的认真态度。

体验式教学在书写中的体现,就是让学生通过书写,去感悟汉字的规范与美。书写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书写不单单是为了写作业。

二、体验式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爱好的养成,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而随着近些年语文学科的改革,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从小学到初中都指定了阅读书目。笔者认为,仅仅靠阅读指定书目中的书籍还是不够的。

首先,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指定阅读书目功利性太强,不利于学生阅读个性的养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家长有阅读的习惯显然会影响到学生,所以家长也放下手机,同孩子一起阅读。同时,笔者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优秀图书拿出来与学生分享。笔者曾尝试过班级图书角的建设。鼓励学生准备两本好书,然后拿到班级图书角,学生之间互相借阅,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购买图书的经济负担。

阅读之后,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阅读分享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体验式教学思想,是让学生体验语文之美,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师的知识传授。

三、体验式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表达与写作能力

语文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素养,语文之美则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小,说起来嗡嗡嘤嘤的,而写作能力也很

一般。因此,语文教学如果不能提高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至少是不达标的。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验语文的魅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给学生创造了各种说话的机会。朗读课文尽可能让学生阅读,同时回答问题也鼓励学生大声回答,声音洪亮,这样不论学生语文成绩如何,至少让他们能够语言倾斜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也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与学生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当下很多孩子阅读少,写作素材也比较枯竭,有些孩子提笔就犯难,不想写,也写不出。笔者认为,孩子在写作上吃力,除了阅读少,视野狭窄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接触生活比较少,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沉迷于动画片,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很多家长周六日也不敢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导致这些孩子生活经历匮乏,对生活的感悟也很少。考虑到这种情况,笔者鼓励孩子多观察生活,把自己观察到的生活写入作文,或者写入自己的日记。久而久之,他们动笔就不会特别困难了,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感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那么干瘪生硬,空洞无物。

体验式教学思想,是基于学生个人发展的规律,也是基于当下语文教学的实践,是符合学生发展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中,体验式语文教学效果也不错,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韩渊源.小学语文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分析[J].学周刊,2019,(12) :120.

第3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情感教学;实践体验

小学生的年龄优势,造就了他们的活泼好动,以及对一切事物的新鲜感。从这个层面上说,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具备了活力四射的因素,整个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对老师教授的课文都如痴如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听过很多课,要不是学生们给上课的老师面子,40分钟的教学时间,学生们可能早就坐不住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究其原因,缺乏的是体验式教学,一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们愿意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悲,一句话,譬如主人公登上长城,那么,学生就应该有与主人公一起登上长城的感觉。

一、体验式教学需要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

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这是从儿童的生理,生活经验等重要特征为出发点的教学。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小,他们缺乏或简直没有生活经验,就说狼的凶恶或狐狸的狡猾吧,他们都只能从一些童话故事中获得。生活经验的缺乏,往往使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有些,还要闹出笑话来,譬如,马铃薯是生长在水中,小鸡是哺乳动物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笔者看过一个优秀教师上的录像课,那个老师“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创设得非常好,那篇课文是大家熟悉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老师彻底把握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承受能力。让我们看当中的一个设计,这个设计是针对课文内容中“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这一段来设计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纷纷回答:“尖尖的,硬硬的”“它摸起来很扎手”“它披着带刺的铠甲”。老师就此把学生引入生活:“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学生争先恐后,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地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一堂教授《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就这样结束,教师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这个教学目的几近完美!《山行》一课,老师课前就叫学生采来黄叶、红叶,创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象,以见“风霜”之力;《捞铁牛》一课,可让学生亲自做一下浮力实验,体验怀丙捞铁牛的科学道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中的情景再现,需要老师们去精心,有心联系生活,找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来联系课文。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生活中找来联系课文的情景,一定要适宜于学生,要把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征考虑进去,低年级学生的情景创设,如果你去找了一个高年级的情景,学生就会惶恐得不知所以然。

二、体验式教学需通过情感式教学来加强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除了创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感联想来完成这一教学。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少,但他们有很强的情感联想能力,有时候,他们的情感联想,堪称出奇,连我们老师都意想不到。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又如讲《落花生》一课,让学生联想自己所佩服的人有哪些品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让学生回忆在新闻中看到的在战争中难民流离失所的惨景,体会失去父亲的雷利对和平的渴望等。情感式联想加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由于是学生自己的感情涌现,课堂上学生会非常专注,在学生德育这一块上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体验式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体验,让课文内容与生活更加贴切

第4篇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山东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第5篇

关键词:体验教学;实施策略;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72-04

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体验。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掌握,对于情感的感知和表达都以感性体验为主,因此,着眼于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体验教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与学的主要方式。

小学是学生系统学国语言的起始阶段。小学生生活经验匮乏,人生经历不足,情意体验稚嫩,更需要体验式的学习辅助。体验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自悟、自得,教学中,教师应杜绝越俎代庖式的教授,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个性体验、个体思维的机会,让学习自然而然。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华师大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道出了体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基本实施方法。[1]在语文教学中,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的主旨便是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体验教学中,进行情境的营造,在教学中达成情趣相融的体验境界。对于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时段,创设体验情境的方式也各有所异。

有时候,体验的情境通过媒体的使用来创设:一年级课文《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播放一张张图片,引导学生在看图中感受的“各种各样”,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三年级课文《天安门广场》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我国申奥成功后天安门广场欢腾场面的录像,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既感受到人民的喜悦和自豪,也体会到天安门广场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五年级的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媒体播放安塞腰鼓打起来时豪放、激越的声音,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和粗犷,通过播放瀑布从山体泻入的声音,让学生感受訇然作响的雄壮。

有时候,体验的情境可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来展现:《生命的壮歌》教学中,教师在导入课文时就让学生产生的思考“人们都说,生命诚可贵,因为生命对于所有生物来说,只有一次机会。我们以前读过很过人类世界中舍身救人、舍身就义的故事,你们可曾知道,在动物世界里,一只小小的蚂蚁,也有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他们用自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

有时候,体验的情境通过场景的迁移来获得:《水乡歌》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的真实生活(生活在苏州最富水乡特色的太湖边),进行生活场景与文本情境的相互迁移与补充,在真实场景、真实生活感受的交融中,学生对于这首小诗的理解和感悟很快就鲜活成自己的生活。

二、引导朗读增加体验获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贯穿着全过程,它既是教学的方式,也可以呈现学生学习感悟的程度。小学语文体验教学中,朗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实施策略。

在《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围绕“衣袋”,展开朗读指导。第一个层次,学生通过朗读,了解法布尔的衣袋中藏着让他“着迷”的各种各样的小虫子。他一心想找到“三天前”的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当他抓到了“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后,会兴奋不已地叫喊;他对所有的昆虫都如此好奇,所以当他在细心观察时无意发现了闪烁着金色光泽的小甲虫后,他会一边惊叹,一边“扑”过去“捉”住它。读着这些生动鲜活的词句,想象法布尔鼓鼓囊囊的衣袋、“满载而归”和“甜滋滋”,学生天真童稚的情感也完全被激发。第二个层次,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法布尔衣袋中“心爱的小宝贝”在他父母的眼里却是“没用的玩意儿”,法布尔甚至因为衣袋里的这些东西让父母责备和责骂。法布尔“难过极了”,将这些“宝贝”“很不情愿”地从“衣袋”拿出,放进了垃圾堆。通过朗读,学生一边感受着由文本传递而来的“冲突”,一边也更加体悟到,法布尔对于昆虫的“迷恋”。通过品读引领,默念、思索、玩味,学生以自己饱含童真童趣的内心,体味法布尔与“衣袋”中昆虫的不解之缘,体验法布尔对于昆虫的“痴迷”。

三、碰撞思维形成体验互动

“体验式阅读概述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自身体验为主,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形式。”[2]可见,在体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创设“亲历”的现场,形成对话、互动的课堂交流机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引导学生体会荷叶的“快乐”,体会“想变成”“荷叶”的含义。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引导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最后,我还想变什么?

生:变成大大的荷叶!

师:出示“大大的荷叶”指导学生学习叠词,感受语言

师:(出示句子,把“真想”改为“又想”)“又”和“真”一样吗?“真想”你能换个词吗?把这种“真想”的愿望读出来!(出示正确的句子)

师:小朋友为什么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自由读读最后一节,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1: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因为有小鱼在身边游过,很好玩。

生2: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因为荷叶有小鱼、蜻蜓一起玩,有很多好朋友,很快乐!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主体参与 教学策略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快乐地识字,提高识字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主体参与意识等方面展开研究,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主动参与语文识字,在识字过程中获得乐趣。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识字多少和快慢不仅影响读、写能力,还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识字阶段,小学生通常以读、背、记、写为主,由于识字量大,内容比较枯燥,有的小学生学得非常辛苦,但往往识字效率不高,导致他们对学习汉字缺乏兴趣,失去学习信心,在识字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

(一)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这一教学阶段要指导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个至1800个,其中800个至1000个会写,充分坚持认写分开、多识字少写的原则。现在的小学生上学早,刚进入学校就接触大量汉字,导致他们难以消化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特点,在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形式转变太快,给学生造成压力,挫伤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二)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没有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仅根据教师的讲解掌握汉字形、音、义,被动接纳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主动学习汉字的意识。汉字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结合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克服畏难情绪,主动接受汉字学习。

二、改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一)探索多种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识字教学中,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但识字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不应拘泥于一种,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需要选择。

1.字谜识字。

低年级教师可以根据汉字字形特点,采用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联想方法,编成字谜让学生猜,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印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比如,教学“碧”时,某教师编了这样的谜语:“白先生和王先生同坐在一块石头上。”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教师还鼓励学生根据汉字特点,自己动脑筋编字谜帮助识字。

2.实物识字。

对于一些仅从字面上解释,学生很难理解的名词,可借助实物,使学生既理解字义又激发兴趣。比如,教学“禾”时,教师拿了一株稻穗,并讲解了“禾”的演变,这样,学生对“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就记住了“禾”字。

3.生活中识字。

识字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拓宽识字渠道,提示他们在生活中识字。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尝试认识食品包装袋上的字,墙壁上的标语等。

4.表演识字。

对于动作的词,可以用动作表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中理解字义,比如,教学“拍”时,我请几位学生拍皮球,这时,教室里气氛活跃,枯燥的识字教学充满了乐趣。

这几种识字方法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识字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构建学生主动参与识字课堂教学的模式。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提高合作效率。

教师根据班内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找出自己会认的字和不会认的字,不会认的字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这样变换角色,让学生自主识字,学生更乐于接受。

2.教师进行适时灵活的指导,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在课堂中提出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让学生相继回忆,并在日后加强对生活用字的注意。如教学生“雷”一字时,提问学生“用什么好方法能记住这个字”,学生会回忆生活中关于“雷”字的词语:雷声、雷达、雷雨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尝到发现的喜悦、识字的快乐。

3.进行准确积极的评价,巩固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准确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每一次学习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反思自己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每一次总结和表扬,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激励,都是一次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主动参与课堂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两大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快乐学习汉字,锻炼学生识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彪.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刘月萍.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兴趣[J].文教资料,2015.

[3]陈昕.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探讨[J].教师,2015.

第7篇

【关键词】语文;体验;教学法

体验教学法构建的基本理念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发展。其操作程序的基本要素有三:想象、表演、体验。由于它反映的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序列,而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受到时间与学科内容的限制,在一节课中各环节的侧重点将有所不同,在运用时应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一、想象

想象,是指对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象和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在语文教学中

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理解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或是感受文章的色彩、音响,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想象作为学生感知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表演创造的必要铺垫。激发想象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1、创设情景,引发想象。语文课文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有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也有激情满怀的时代颂歌。我们根据教材的这些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图画描摹,丰富想象。绘画是一种非常形象化的认知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适度运用这一手段,可以诱发灵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安排了绘图想象的环节:即引导学生画出青蛙跳出井沿后所见到的美妙世界,以此帮助学生体验青蛙对自己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反思及羞愧之情,领悟文章的主旨。

3、闭目遐思,放飞想象。有些课文意境深远,文字凝练,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但难以语言或绘画等方式直观表述。因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闭目暇思,将朦胧的画面在脑中一幕幕呈现。这种脑中过电影的方式最能感

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这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体验方式。

二、表演

课堂中的表演指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以此促使学生对课

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表演中得到更加充分地体验。表演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片段式表演。这种表演是语文教学中用得最多,也最能即时反映效果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某一角色做的一个动作、说的一句话进行表演。这种表演费时少,参与面广,很能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这一课的教学多处体现了这样的设计,比如青蛙与小鸟的第二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先后安排了三次片段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青蛙、小鸟的心情与它们的个性。这样的表演过程不仅保持了语文教学重朗读、重熏陶的本色,而且在形式与效果上都有了提升,即组织形式由单调向生动转变,智能培养由一元向多元拓展。学生自我的表演过程不仅涉及处于核心地位的语言智能的发展,还调动了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等的协调参与。因此,不论是参加表演的、还是旁观的,都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掌握知识、体验情感、深悟文韵。因而,这种“围绕一个概念,打开多扇窗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更为充分地得到多元智能的培养与发展。

2、综合性表演。这种表演往往安排于课末,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全文有整体的深层感悟,并且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角色的自由选择、内容的自由选择、表现方式的自由选择、从而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化的发展。

3、创造性表演。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适当地增加一些细节所展开的表演。这些细节是学生根据一定的语境进行的大胆、合理的创造。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已有感悟与体验有新的飞跃。

三、体验

第8篇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合作文化的现实境遇是:教师合作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合作内容单一,教师在合作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缺乏对教师合作需要的关注。本文有针对性地对目前我国教师合作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教师合作的现实境遇,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教师合作文化对教师发展和学校进步的意义

(一)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

合作文化对于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推广具有重要的价值。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教师们互相观课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新的认识,并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

(二)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学校的改善

开放式学校、有效学校、成功学校、多元智能学校等许多成功学校的发展都以事实雄辩的证明了“合作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合作的氛围带来了教师职业动机、工作热情的差异,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程度以及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当学校面临深刻的教育改革,那些具有合作精神的组织就永远比封闭组织更加具有生命力。

(三)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合作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使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行为和态度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和共同承担的责任,他们按照年级或者教研组等不同的群体组织在一起,自由的交流思想,朝向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而努力工作。这种团队工作的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

二、当前教师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屈于行政的压力而合作,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教师间的合作仍然带有浓重的从上至下的行政色彩。首先,教师的合作表现为人为的合作。一些学校虽实施资深教师带教新手教师的教育活动,但学校行政部门只是强制性地把刚刚从教的新手教师分派给资深教师而已,并非基于教师的自愿结合和内在需求,致使师徒模式的实施难以产生实效。其次,教师的合作表现为肤浅的合作。许多学校的新老教师之间虽有师徒关系,但许多新手教师不乐意、不情愿或不好意思向Y深教师学习和请教,而资深教师一般也不好为人师,致使“拜师活动”或师徒教师教育模式形同虚设,难以达到实质性合作之目的。第三,学校在师徒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措施,难以使人为的合作渐进发展成自然的合作。

(二)教师个人或群体心理上的“隔离”

1.教师个体间的心理“隔离”

教室的独立是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一个教室就是一个独立的“班级王国”,教师被分配到每个教室里,与其他的工作隔离开来。有人形象地将其被比喻为“蛋箱式学校”。生活在其中的教师,相互之间很少有交流和合作活动。劳蒂曾言:“学校的基层组织结构意味着教师必须私下与困难和焦虑作斗争,在脱离同事的物理环境中独立度过自己的大多数时间。” 【1】

2.教师群体的“派别主义”文化

学校管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按照年级或者是学科将教师人文地划分成组织或团体。还有些教师因为某种原因形成集团小组织等非正式群体,形成某一派别,而不是大家共同团结于整个学校集体中,这就形成了一种派别主义的教师文化。这种派别主义教师文化的特点是教师之间相互分离的、甚至是彼此竞争,如同联系松弛、各自独立的城邦。

(三)教师的惰性心理

教师群体中着流行一种中庸的规范。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所期望的并非超过同事, 而是不要被同事们落下,所以可能会做出一定的发展努力。但与此同时,他们更希望同事群体停留在与自己相当的层次上,所以不能容忍对成功的张扬,不能容忍周围同事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行为。在这种文化规范中一切创新都可能受到同事们的冷落,甚至压制。还有教师认为合作是种负担,也有教师认为新课程的实施,不知究竟会怎样评价,用老教法来得轻松扎实,要立即改变,需花很多功夫学习钻研。

三、加强小学教师合作文化建设的对策

我们认为,每所学校教师合作文化发展差异及优劣,关键在校长及主要管理者。因此我们着重从校长的角度来提出一些建议。

(一)提高认识,激活教师的合作意识

在植物界, 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 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时两者都会生机勃勃, 这就是“ 共生效应”。 【2】在学校管理中,要改变一些教师“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势,强调如果合作,同样可产生这种“共生效应”。逐渐地让大家认识到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应主动考虑其他教师的需要。进一步理解“三人行,必有吾师”的现实意义,从而认可其他教师的能力、贡献。

(二)充分肯定合作团队的自我领导的方式

校长要积极推进以民主的方式而不是强行下达行政命令的方式来产生教师合作团队的领导者。以民主方式产生的合作团队及其领导,在教师中具有较大的感召力,倍受教师们的支持,它可以使校长在开展相关工作或计划时事半功倍;也能够使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使教师们各尽其才,各展其能。这种团队的民主的、自我领导的方式,与学校行政人员对教师的教学督导方式相比,更易被一般教师所接受,它可以减少学校行政人员与教师的直接摩擦和冲突,从而有助于学校形成和谐的合作气氛。

(三)构建教师合作新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管理心理学认为:群体的准则、规范、舆论和人际关系,往往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效地影响和改变着一个人的态度。群体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而且还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只有形成自然合作的群体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3】

1.调动合作人员,创新用人机制。把善于合作、乐于合作的教学骨干分散安排在各年段、各学科之中。这样的分布有利于可以让教师的心态得到平和,因为年龄、水平差不多的教之间最容易产生恶性竞争,这样的分布也有利于专业引领,同伴合作。

2.过程结果兼顾,完善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考核时,一方面将合作意识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更是细化过程性考核。例如在教学常规上,采取每周检查的办法,在学业成绩评定上,缓解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显示出教师逐步成长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

(四)创新有效的教师评价,激发合作奋进的活力

1. 实施“捆绑式评价”。我们在评价教师时,是以一个教研组为单位实施评价的,这样就调动了每个老师的积极性。当组内教师遇到问题时,同组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当组内教师要参加比赛时,组内教师一起出主意;当组内教师获得好成绩时,同组教师一起高兴。期末时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考评,从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逐项打分,最后评出优秀年级教研组,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

这样的“捆绑式评价”,使全组老师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努力为本年级教研组争光。因此我们的评价是看整个团队打集体战的能力,看重整体效果,这样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

2. 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评价不仅仅是一种监控机制,更应该是一种动力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竞争,为了淘汰一批教师,而是通过它来促进激励教师自身更好的发展。所以在学校管理中应该少一点强制,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功利性,多一点人性化;少一点严格和冰冷,多一点温暖和关怀;少看固有成绩,多看未来发展。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只有在良性的竞争和宽松的环境中,教师才能真正携起手来,团结协作,共同育人。

总之,创建教师合作文化需要广大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这是制度上的飞跃,是需要学校管理者的高瞻远瞩。教师合作文化的发展和成熟还需要漫漫长路要走。

注释:

[1] 邓涛,孙启林. 论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及其变革[J]. 比较教育研究,2007(6).

[2] 郭德侠. 校长如何营造教师合作的文化氛[J]. 教学与管理,2007(3).

[3]张 斌. 让教师体验研究的快乐―― ―某中学教研组合作教研文化的个案研究 [J].当代教育科学,2007(6).

参考文献:

1.(美)R.J.Sternberg & W.M. Wiliams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2.周建平. 教师领导内涵及其实施策略[J]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