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8: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壮民歌;音乐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J64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93-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的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重视并运用各种手段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1]为了很好传承保护将壮族音乐文化,研究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壮族音乐文化概述及教育意义

(一)壮族音乐文化概述

壮族音乐文化在壮族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形式,一方面全面呈现了各个时期壮族的民俗文化、美学语言观点,另一方面将精神、情感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壮族人民的思想和灵魂。根据就壮族音乐文化体裁可将其划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以及器乐等五个面。[2]其中民歌最具表现形式,并对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意义

1.促进壮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开展学校音乐教育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强调、提升对学生的壮民歌的音乐教育力度,为每位学生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学生塑造成为壮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者,不单单是学校、学生发展需求,还是壮族音乐文化发展需求。

2.促进学生形成家乡情感。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领会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尽可能地认识家乡以及家乡的音乐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家乡情感,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

3.促进开发壮族音乐特色的教育课程。壮民歌进入广西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制定具有壮族音乐特色的课程、教材,为学生壮族音乐文化学习提供有利补充,建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办学品位提升。

三、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

(一)未有开设与壮民歌相关的课程

在现阶段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主要开设的相关音乐教育方面的课程为“乐理理论”、“音乐欣赏”及“中外音乐史”等。这些已经开设课程的教学获得众多学生的青睐,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此部分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多为常规设置,教材也往往是全国统一适用的,没有显现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色,没有考虑到少数名族地区文化传承方面的需求。[3]就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环境而言,自身民族的音乐文化倘若在学校教育中未得到有效的发展,便会丧失一个得天独厚的发展区域和最佳的接受主体,进而造成优秀的壮民歌在新时代中面临消亡境地。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背景冲击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深入,过去少数民族地区原本“封闭”的状态被打破,与外界互动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使得少数民族同胞对外面世界的千姿百态一览无余。在这些新鲜事物影响下,在主流文化强烈冲击下,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逐步丧失了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形成了自卑感,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部分大学生还觉得民族音乐属于落后的事物,这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

(三)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研究缺乏深入性

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仍受应试教育影响,并未很好地将塑造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及发展民族音乐等设定为高校音乐教育目标,壮民歌音乐教育发展多只是在教师与学生间以口传身授形式开展。即便现阶段诸多广西高校设置了特定的民族艺术院系,音乐教师得到了民族音乐教育熏陶,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缺乏深入性研究,壮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无法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因此,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教学要求、评定形式,都无法有效塑造壮民歌音乐人才。[4]

四、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有效策略

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壮族音乐文化展开有效的保护传承。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开设壮民歌特色课程,制定对应教学内容

伴随各式各样文化不断相互影响,广西高校应当将极具壮民歌特色的相关内容引入进音乐教育课程中,构筑国家统一课程与特色校本课程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例如在高校中开设《壮族音乐欣赏》相关课程,将壮民歌中黑衣壮文化、刘三姐歌谣及平果嘹歌等资源变换成实际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促进学生认识、掌握壮族优良文化传统,一方面促进教学课程更加契合广西文化真实情况。[5]

(二)强化音乐师资民族文化教育

为了促进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音乐教育务必要具备全面的壮族音乐文化素质。鉴于此,一方面,高校应当予以足够的关注度,对音乐教师乃是传承保护壮族音乐文化核心力量进行肯定,为教师创造充足的时间、空间去认识壮族音乐文化,以使教师自觉肩负起壮族音乐文化转播者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借助科研部门,与壮族地区文化、教育相关部门展开密切合作,对壮族音乐文化开展深入研究,有效调动起教师研究壮族音乐文化主观能动性,提取有效研究成果,并应于音乐教学实践。

(三)构建良好壮族音乐文化校园环境

广西高校应当明确自身对壮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的最佳场所。良好的校园民族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在大学时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民族价值观。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活动能够有效反映民族形象,广西高校可于壮族节日“三月三”期间,组织壮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活动,于“润物细无声”中,构建良好壮族音乐文化校园环境。[6]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壮民歌历经千百年发展至今天,依旧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了促进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相关人员务要不断专研、总结经验,清楚的认识壮族音乐文化、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意义,全面分析壮民歌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开设壮民歌特色课程,制定对应教学内容”、“强化音乐师资民族文化教育”、“构建良好壮族音乐文化校园环境”等,更好地保护、传承广西少数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肖娟.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改革创新之路探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艺术育,2013,27(06):95-97.

[2]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J].中国音乐(季刊),2010,(1):131-132.

[3]王杰.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认同危机――以西那坡县黑衣壮民歌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呈现为例[J].文艺研究,2010,(09):71-81.

[4]肖文朴,李林,郑雄军.论广西民歌传承人人才数据库建设[J].艺术探索,2013,27(04):56-59.

[5]叶峰.对壮族音乐文化在广西高校中的赏析和传承的思考[J].学林漫路,2012,(11):131-132,172.

[6]刘玲玲.族承人培养机制几点思考――以广西民歌承人培养为案例[J].鸭绿江,2014,13(04):89-90,98.

作者简介:

第2篇

由于高校普遍缺乏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没有把音乐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进行推广和普及,所以在教育资源分配上,音乐教育的相关投入就相当的少。学习既没有设立相应的音乐正规课程,也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音乐教育与学习的设备,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学习热情就会逐渐消退。由于音乐教育经费少,学校无法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使音乐教学质量和音乐人才培养效率受到严重的限制,音乐教育处境非常尴尬。师生整体音乐素质偏低音乐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学科,音乐教学需要专业的人才授课才能发挥音乐的价值和作用。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普遍缺乏专业的音乐师资队伍,无法在课堂上对音乐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1]。

2.高校音乐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帅)

音乐教师是开展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主体,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学生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音乐熏陶,高校音乐教育也不可能对高校教育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认知和音乐态度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音乐教学的关键。当今社会,音乐风格不断出新,网络歌手大批涌现,学生在进入学校接受音乐教育前就已经接触了各式各样的音乐品种,随着时间的积累,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标准,所以高校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扎实的音乐功底,掌握专业音乐技能,还要积累深厚的艺术素养和音乐文化底蕴[2]。

2.2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现代高校音乐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抛弃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进入音乐殿堂,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心灵的碰撞。同时要加强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的灵感,尝试音乐的制作和演奏,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愫,从而爱上音乐。

2.3改革音乐教学考评制度,提高师生认识

要想提高学校音乐教育水平,不仅要在教学大纲上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同时还应当改革音乐教学考评制度,对于学生主体,不仅要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评分制度,而且要结合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领悟能力和判断能力,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知、创作、演奏等音乐能力进行考核,提高学生个人文化修养水平。对于教师主体,需要接受学生的考评,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分,经过学校审查后评价属实的,学校要对得分偏低的老师进行相应的惩罚,同时责令其加强学习,以便更好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发挥教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3]。

3.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 教师 高师教育教学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

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荣达,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谈音乐教师继续教育[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3)

第4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学习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4-02

本文通过调查,就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几个方面对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培训进行归纳,以得出适合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学习状态。

一、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希望接受的在职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音乐教育专家评课、进修性质的教学研讨、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等。数据显示,高于50%的教师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和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等三种形式的培训。其中,Workshop工作坊属于新兴且效果明显的教学培训模式,它包括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在工作坊中能够与多种层次的人员交流学习,因此十分受到高校音乐教师的欢迎。而有关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等培训形式比较单一,更多涉及国内音乐教育的研究情况,虽然仍有教师期待参与,但需求并不像新兴培训形式和涉及外国先进音乐教育信息内容的培训那样强烈。

二、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测查了教师对五种常见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包括音乐教育基础理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音乐各学科教学法、音乐教育多媒体教学技术、国外音乐教育。数据显示,对于不同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结果存在差异。其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结论中非常欠缺为0、比较欠缺22.89%、一般48.19、不太欠缺21.69、不欠缺7.23。其中认为欠缺的人数比例少于不欠缺的比例,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培训适中。而教师希望得到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情况则明显不同,分别为非常欠缺21.69%、比较欠缺28.92%、一般31.33%、不太欠缺8.43%、不欠缺9.64%,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机会还有待提高,教师对于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充满期待。

三、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

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和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六种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调查。结果发现,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的比例分别为22.89%和27.71%,明显高于其他五种教育体系,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是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位于第二的是综合音乐感教学方法,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的比例分别为7.23%和36.14%,说明教师有机会接触到这一教育体系,但仍渴望深入了解和学习。而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欠缺的人数(33.73)的人数较其他方法而言最低,认为不欠缺的人数(18.07)又相对最高,说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中相对普及。

四、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

参加国内(包括省内)会议的人数占81%,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占总数的39.58%,高于国家级和市级培训的总比例。这证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的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75%的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形式为研讨,66%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和网络信息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动态。这说明教师参加培训的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活动和搜索网络。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调查表明,虽然有37.35%的教师认为当前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不太欠缺和不欠缺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从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的喜欢情况、教师希望接受在职培训的情况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

在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喜欢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音乐活动、优秀音乐教学案例分析、音乐课堂教学设计、音乐教育理论讲授和音乐教学主题讨论,对于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喜欢程度较低,同时表示不喜欢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学生仍有13.25%,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形式。这既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不足,也说明教师教学中对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思考不完善,教学形式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未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兴趣,并未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正所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对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来辅助音乐技巧的练习。

通过对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我们将展开一系列的讲座和对策,来逐步满足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愿望,以促进辽宁省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

[2]特里斯・M.沃尔克.田林译.音乐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 涛,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李 哲,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

就当前情况进行分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怎么样才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高职教育者以及有关部门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我们都知道,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它们所承担的责任是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就目前来看,单纯考核职业技能培训来讲,这项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但是在极大程度上,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培养。鉴于此,为掌握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其学生对音乐的需求,笔者就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寻找出相应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供读者参考,以便我国高职院校更好地发展。

1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音乐素养方面的基本情况

在本研究过程中,笔者不仅仅运用了访谈以及,多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问卷,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对某大高校的是大门七大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包括50个关于音乐素质方面的问题,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严格要求回答问题,除去一些误差和影响,得到了真实的答案。

2 在一些高职院校进行相应的调查以及问卷的结果

2.1 有关音乐素质方面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调查以及问卷的结果

针对音乐素质方面的问题来讲,笔者在这方面设置了50个相关的问题,有关调查结果如下:我们都知道,音乐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那么,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笔者就设置了一项有关学生是否爱好、擅长音乐这一问题,那么,高职院校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如下:回答非常喜欢音乐的占50%,一般喜欢占30%,不喜欢占20%,从各个专业,性别,以及年龄范围可以得知,绝大部分是喜欢音乐的只有少部分对音乐不感兴趣。 在高职类院校进行调查中发现艺术类的学生明显比理工类的学生更喜欢音乐。这也说明了形象思维较强的经济系比理工科的学生要更偏向于娱乐化的生活。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学习音乐的途径大多数都是通过互联网、书籍以及跟同学或者是朋友们学习的,细分下来,通过互联网学习音乐的高职院校学生大概占40%;通过书籍、影像学习音乐的高职院校学生大概占21%;通过同学、朋友学习音乐的高职院校学生大概占19%,这样算来只有20%的学生是在学校跟随老师进行课堂选修来进行学习的,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针对这一现象,只可以说明两点。第一点就是如今,互联网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电脑和手机上,下载音乐,随时随地都可以听音乐,另一点在一定方面上,也就说明了学校开设的音乐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2 有关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

由实际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表明在选选修课时,选择一门或者两门音乐方面的选修课的学生为12.3%,有打算选音乐选修课单位选的学生高达60%,这说明了有72.3%的学生都还是愿意将时间花费在音乐选修课上的。至于他们为什么愿意将时间花费在音乐选修课上,大多数的回答都是兴趣、爱好以及愿意将时间花费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同样,还是一少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因为要拿学分,而被迫学习的,所以我觉得高职院校应该要重视这个问题的发生,开设一些数量和种类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一般学校会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公共音乐教育呢,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也五花八门:大约有53.54%的高职院校学生都愿意将礼拜天或者是节假日的时间花费在音乐沙龙以及有关音乐的会议上;40.79%的高职院校学生都愿意将时间花费在音乐社团上;27.76%的高职院校学生都愿意将时间花费在音乐讲座的欣赏上,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举办相应的音乐沙龙、组建相应的音乐社团、开办相应的音乐讲座等。如此一来,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重视这个问题,多开展一些音乐类的活动来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都对公共音乐课程的学习抱有哪些希望这一问题,同学们,首选的就是自己演唱喜欢的歌,还有些学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和音乐基本知识,这两者的比例都是相当大的,只有小的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名曲欣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高校大学生对自己感兴趣内容的重视,但是对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音乐方面的问题,却不太重视。当然,这些问题在一定方面也与高职院校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不高,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所欣赏的器乐作品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回答都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他们的音乐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都是停留在对流行音乐的追逐。

3 就目前来看,改进高职生音乐素质的有效措施

针对以上的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了解了,当前高职院校的全面素质情况和音乐素质情况。这一点是我们现在目前首要担心的问题,专业技能的提高和音乐素质,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除了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作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在处于全方位、多方面的发展,那么,高职院校的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应该是比较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音乐素质的教育,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式来进行:首先,开设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讲座;其次,尽最大的可能建立相对来讲比较多的具有音乐方面的学生社团;再次,尽最大可能地举办一些有关音乐的沙龙或者是音乐晚会,以便更好地吸引高职院校的学生。

当然还有一方面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音乐素质的教育提升工作,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人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要以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为标准,明白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为学生谋福利。其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和全面素质以及音乐素质,共同发展。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将高雅音乐教育与通俗音乐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4 结语

随着时代和教学的进步,如何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素质和音乐素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学生本身要有音乐素养和总体素质提高的觉悟,其次,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越.试论20世纪以来音乐教育学会组织及其与音乐教育发展的关系[D].上海音乐学院,2012.

[2] 郝晶.大兴安岭地区高职院校音乐公共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 李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第6篇

一、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类选修课已经在各高校中广泛开设,但多以综合性的音乐欣赏课为多,传统音乐教学只能在这种综合性的欣赏课中略微涉及。另外常见的有《西方交响乐欣赏》、《外国歌剧欣赏》等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的课程,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民歌、曲艺、戏曲等课程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体系中反倒不多见,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比重大大小于西方音乐课程。在这种严重向西方音乐文化倾斜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全面失落。在大学生心目中“西雅中俗”的观念十分普遍,很多学生在大学的音乐课堂中都欣赏过西洋歌剧,舞剧,但是却从来没有完整地欣赏过一出我国传统戏剧;西洋交响乐名曲能数出很多,对我国的民族器乐名曲却了然不知。可见,大学生们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淡漠和无知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二、探寻其原因

第7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34-01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音乐专业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多数父母觉得只要能为孩子寻找一个好出路,就不惜重金对孩子进行各种艺考培训,所以对孩子的未来就业回报期待值也较高,希望孩子能在音乐方面成为颇有造诣的音乐才子,然而,并不是所有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都能进入大型的音乐制作公司,多数毕业生还是从最基础的音乐工作室创作开始的,甚至有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直接放弃了本专业,转入其他行业的工作[1]。另外,有的学生出于好面子的原因,觉得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对自主创业产生了排斥的心理。

(二)毕业生无法承担创业成本。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毕业生来说,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已经消耗家里的大部分资金,毕业后不但无法立刻就业回报家庭,还要再次向家里要自主创业的基金,这对很多毕业生来说,已经难以负担。虽然国家相应扶持一部分创业资金,但是对整个创业过程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创业资金的不足,也使一部分音乐专业毕业生对自主创业望而却步。

(三)高校课程设置缺乏相应的创业锻炼。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只是进行理论声乐课和乐器练习的学习,并没有受到相关的创业培训。

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但是针对性不强,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与学生自主创业的关系不接近,没能与实际创业过程相结合,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进行创业指导,会影响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无法对创业实践有深刻体验。

(四)社会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关注不够。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仅需要学校与家长的正确配合和对待,还需要社会给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不断关注支持毕业生的创业。目前,国家也在鼓励并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并不重视,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督促下,也只是进行形式上的关注,并没有真实调查,深入实际状况[2]。

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自主创业观念。学校在就业教育方面要积极做到树立学生的自主创业观念,要让毕业生明白,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呼吁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问题,抓住机会,勇敢尝试,特别是针对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要用实际的创业成功典型,不断影响学生的创业意识并积极付诸实践。

(二)设置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仅可以吸引学生积极进行校园活动,努力展现自己,也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不一样的知识。比如创设新型的创业实践小组,号召大家一起进行创业,汇聚多数人的智慧,共同分享劳动成果[3]。地方政府可以联合当地的一些知名企业创造一些实践基地,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资金运转,引导和鼓励音乐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将自己的音乐才华展示出来,在小规模的创业基地真实体验自主创业的艰辛和乐趣。

(三)构建创业知识体系。创业过程是一个需要综合知识历练的过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设置应该趋于多样化和应用化,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将多层次的音乐领域统筹到一个具有应用型的专业体系中,结合创业教育与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完善音乐专业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结语

加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合理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树立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增加创业实践的锻炼以及社会、国家、学校全力的配合和支持,可以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就业优势,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优质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舒畅.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分析及教育问题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28-30.

[2]周邦春,石瑾.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2014,(17):245-247.

[3]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路径

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起到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等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已然成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因而,有关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方面的研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是学术界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经历一定时期的酝酿,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蓄势待发,对相关机制设置提出了新一轮的挑战。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功能价值体现为多元化。以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支撑体系不足。教育发展,理念先行。只有树立正确的改革创新意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才能迈入新的发展里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教师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先行者、主导者,其具备的综合素养及能力直接影响了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成效。然而,事实上,有些高校尚未认识到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紧迫性及必要性,利益价值观念过重,将大部分资源及精力放置到规模建设上,对音乐教育相关投入不足,所提供的功能服务不够尽善尽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音乐教师过度强调自身主体价值,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加之发展意识薄弱,对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难以为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高校音乐教育文化环境建设也多表现不尽如人意,难以支撑实现终身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课程设置单一。课程设置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其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此项工作成效。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网络科技的应用渗透,高校音乐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作为现代重要的信息承载体,分享了大量音乐信息和资源。但是,很多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应用不足,限制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通道。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包括方法、内容以及评价等。其中,音乐教育方法扔停留在以教师为核心的时代,师生间的互动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动机。而在音乐教育内容设置方面,多以课程教材为主,忽视了外延知识渗入,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另外,高校现行音乐教育评价机制略显单一,过度强调形式化,知识、能力及素养等构成要素比重分配不合理,难以引导养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认知,影响了其参与积极性、主动性。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路径

音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审美功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展至关重要。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地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路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师资建设。加强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建设,应着重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入手。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应准确定位音乐教育价值功能,深刻认识到其重要地位,并将之纳入到日常发展规划当中。具体而言,高校需认真分析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形势,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普及化发起的挑战,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结合现实需求,适度加大规模扩张力度,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以改善音乐教育发展环境。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紧跟扩招步伐,适当加强师资规模建设,通过多种途径选拨优秀音乐教育人才。另外,高校还需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及时更新相关教师的思想理念,分享成功教学经验,丰富其理论知识涵养。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先行者,只有适时适度地加强其专业化建设,才能推动音乐教育走向新的。

(二)丰富课程内容。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主体趋势是多元化。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曾有学者指出,教育是立国之本,美育是树人之本。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包含了知、情、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美育发展,决定了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价值地位,其与国民文化素养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校应注重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多元建设,理性剖析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内涵,有机地将之与审美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等结合在一起,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成长环境。在此过程中,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善于利用多种途径,如网络信息平台等,截取更多有效资源纳入到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多维认知,引导他们感受艺术魅力,培养其良好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及学习能力,积极灌入素质教育,完成发展目标。对此,音乐教师需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互动交流,协同优化课程设置。

(三)注重方法创新。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平台应用,为高校音乐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利好时机。网络技术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高校音乐教育的时空限制,是推行自我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新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师应准确认识到自身主导功能地位,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尊重其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简单来讲,教师应创新音乐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知识展示,丰富学生审美情趣,使之深入了解音乐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激发他们的潜在学习动机,进而提升教育效果。另外,高校教师还需通过网络交际平台了解学生日常行为,知晓其在音乐学习途中遇到的障碍,尊重其个性差异,提供适时恰当的指导建议,并有机地将教育与兴趣结合在一起,使音乐教育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及兴趣爱好。

(四)优化文化环境。事实证明,文化环境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潜移默化影响力是巨大的。优良的音乐教育文化环境,可改变学生的主观认知,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兴趣。音乐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灌输,其更加重要的价值体现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与教育实践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应定期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文化实践活动,如歌唱比赛等,一来可以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二来可以辅助理论知识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及意识。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比赛规则,保证其相关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激发学生内在表现欲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他们营造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并给予表现优异者适度奖励,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值得提出的是,音乐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单纯地依靠某种形式难以完美诠释出来,因此高校应注重音乐文化环境建设的多样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高校音乐教育实践存在差异,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不尽完善。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更多大家参与此项研究事业,理性分析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或瓶颈,结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的实践策略,改善高校音乐教育环境,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塑造良好的支撑环境。

参考文献:

[1]罗丹阳.探析阻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J].戏剧之家,2015,(14):208-209.

[2]张瑞智,张俊梅.2006-2016: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主题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16,(03):85-94.

[3]夏炎.当代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变革思考[J].高教学刊,2015,(2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