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发展影响最大。信用风险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都受到其重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信用风险影响以下三个方面:宏观金融体系的运行、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去看,信用风险影响以下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经济实体的冲击和资金利用效率。因此,如何降低和分散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
信用风险指的是借款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意愿或者没有能力去按照规定及时地偿付所借贷款造成的违约,这种违约将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而这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是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特征
1.不确定性。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我们很难对未发生的事情做完全精确的预测。不确定性是风险所具有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风险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样,银行在作出借款决策中,也会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存在违约风险。即便该企业在过去的信用状况超级优秀,也不能保证其在未来履行还款义务时,有意外的状况发生。2.客观性。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信用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无论是银行还是整个市场,都不可能有力量将其完全消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其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3.相关性。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发生经营困难,可能会导致一连串不良事件的产生,而这些都将影响信用风险。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少数个体的经济状况有可能对其他个体的状况产生影响。4.可控性。虽然信用风险难以彻底消除,但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手段,可以将其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而信用风险的可控性,也使信用风险管理具有了存在的价值。
(一)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由于起步较晚,且没有大型的信用评级机构,整个行业的运作不够规范,一些小的信用评级机构也不够权威,因此所作出的信用评级结果并不能使人信服。国外的信用评级体系完善,机构也比较健全,但是由于信息获取的成本太高,也只有极少数大型企业才会聘请国外人员。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相比较之下信息成本较低,实施起来也更为方便,但是这要求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起步晚,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信用评级不够科学客观,将导致后续的决策产生严重偏差,从而影响整个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二)信用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对于任何一个管理系统来讲,数据是最基本也是保证管理系统良好运作的关键。数据收集的质量以及数据处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我国的数据收集质量较低、准确性较差且可比性较低,不能统一,这使得以此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结果缺乏可信度,影响了整个风险管理系统。数据质量较差,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方面不够完善。由于高质量的数据和信息对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这对于一直追求规模和速度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讲,无疑是难以做到的。二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这使得信息收集的困难加大,信息失真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信用风险处理手段不足
信用风险管理的作用就在于尽量将信用风险转移和降低,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与分散的手段不足,当贷款发放之后,大多只能寄期望于企业能够及时偿还,这相当于被动地承担信用风险带来的后果。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分散风险、如何在信用风险的出现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的事情。否则,当经济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我国商业银行将产生动荡,损失不可估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信用风险处理方法,以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四)对信用风险重视度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的关注点全部放在了如何发放贷款,如何寻找到大客户。贷款越多,意味着经营状况越好,却忽视了在此过程中信用风险的存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理念,在运营过程中,片面地追求业绩而忽视贷款的质量。一旦发生大规模违约,账面上的资产不能兑现,贷款不能及时收回,损失将是巨大的。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追求短期的目标而缺乏长远的考虑,为了眼前的利益,没有对客户做进一步的考察。虽然短期内确实会有一种发展繁荣的景象,但在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巨大的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对于信用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很多的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信用评级体系
构建良好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信用评级体系,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完善,无疑加大了内部信用评级机构运行难度。我国应当加快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与健全,形成一套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的质量。要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质量。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首先要提高信息技术,从信息的采集到信息的处理,都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这样才能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与此同时,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是信用风险管理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是我国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首要任务。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减少公司结构冗余,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并将其落到实处。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使其独立于管理层,令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际的作用。
(三)丰富信用风险处理的手段
商业银行在良好的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如何应对信用风险,分散与转移信用风险,使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是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核心与最终目的。当发放贷款之后,商业银行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信用风险的发生,而是主动地去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使其降到最低。
(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关键字:信用风险管理 客户信用评级法 贷款风险分类法
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说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竞争。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由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同时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因此,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也有借鉴作用。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手段都是以定性分析、经验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和各种财务工具的运用被放在次要的位置。目前,这种局面已经有很大的改进,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由客户评价体系——客户信用评级法和债项评价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法所构成的两维评级体系。
客户信用评级法的现状
从2001年起,我国各商业银行先后改革了信用等级分类方法,全面引入国际先进的综合分析法,引入了量化评级手段,建立起信用等级评定的计算机系统,使信用等级分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各商业银行目前采用的信用等级评定方法基本上是参照1999年由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中对竞争性工商企业的评定方法。在具体方法上,均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比重一般占70%以上,定性分析的比重一般不超过30%;定量分析采用功效系数法,定性分析采用综合分析判断法。以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评级方法为例进行说明:其信用评级指标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利用财务比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效益、资金营运、发展能力等进行评价。评议指标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非定量因素进行分析。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现状
2002年起各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一逾两呆”的期限分类方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国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以风险为基础,通过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把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
贷款风险分类法的核心是对还款可能性的分析,对还款可能性的把握主要是从财务状况、现金流量、非财务情况和信用支持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记录、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五级分类法的过程中,一些商业银行设计了贷款风险分类的七大量化因素作为分类标准,分别是:借款人经营及资信情况,借款人财务状况,项目进展情况及项目能力,宏观经济、市场、行业情况,还款保证情况,银行贷款管理情况,保证偿还的法律责任及其他因素。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客户信用评级法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全面推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逐渐由定性为主向定量为主转变,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显著下降,尤其是1999年后新增贷款的发放上,2001年中国工商银行新增贷款不良率仅为0.2%左右。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看到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客户信用评级法存在的问题
评级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 评级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我国商业银行通常根据经验或专家判断来选取评级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评级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评级指标和权重一旦确定就很少更改,使评级结果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风险状况。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不同,使用同一模式的评级标准,显然存在局限性;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同一因素对其信用状况的影响可能不同,用固定的权重进行评级也是不合理的。
评级结果缺乏前瞻性。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企业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级。对于中长期的预测,过去的情况往往与未来趋势的相关性不大,以过去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评级结果不能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此外,现行的评级方法对企业发展前景重视不够,给予的权重较低,也使评级结果更多的是反映企业过去或现在的信用状况。
信用评级没有与相应的信用风险度量相结合 企业资信状况的不同和资信状况的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是通过违约率的不同和变化而被量化的。信用等级发挥作用是通过不同的信用等级对应不同的违约率水平以及信用等级改变会导致违约率变化来实现的,即AAA级的违约率应该低于AA级,AA级的违约率要低于A级,依次类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关于信用等级违约率的测量、统计,信用评级体系没有与违约率挂钩,信用评级仅应用于客户选择、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存在的问题
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设置不尽合理 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人为因素较大。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信贷人员主观判断的结果,而信贷人员在知识、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同一贷款不同的分类结果。更为严重的是,信贷人员有时甚至根据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原则进行评定,人为地操纵分类结果,例如在其收入与清收不良资产联系的情况下,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的数量就可能人为地增加。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一)不良贷款率略呈上升趋势
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统计得知,到2013年年底,按照贷款的五级分类,我国不良贷款的余额高达22217亿元,与2012年比,增加了355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38%,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1.4%,不良贷款虽略有上升,但总体保持平稳。从机构的角度来看,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78%。
(二)信用风险过于集中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很高,主要表现在“贷大”、“贷长”、“贷垄断”等方面上。“贷大”是指商业银行都偏好于向大城市、大项目、大企业放款;“贷长”即商业银行都倾向于发放中长期贷款,即通过一次调查研究,确认客户质量,之后便通过增加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直接向顾客发放贷款,不再审查客户信用状况是否变化,是否符合继续放款的条件。“贷垄断”指贷给垄断性行业,如:公路、铁路、电信、电力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外部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信用制度体系欠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中介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少。能够获得中国银监会认可的评级机构可谓是凤毛麟角。(2)社会信用文化缺乏。这一点普遍存在的,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企业为获得银行贷款通常会对其财务报表进行一定的粉饰。
2、监管部门监管存在滞后性。监管部门没有改变传统的监管理念,在实践中依然秉承着事后监管的理念。监管部门采取的监管方式缺乏主动性、超前性,同时目前仍未形成全面的监管体系,且监管部门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很少,无法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有效、及时的监管,对其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风险无法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量化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大多数主要是定性分析、辅助着是定量分析。单纯依赖这种传统的定性方法当再次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我们必将再次遭受重大损失。其次,商业银行缺乏信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分析能力。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加快我国信用环境建设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1、加快信用环境及体制的建设。我国要加快对立法的完善速度,加大违约处罚力度,对信贷风险的预防进行有效的社会保障,从而建立和完善起属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信用管理体系以及社会征信体系;更好地共享信息资源,有利于对客户资信的检查和网络的传播系统的建立;向公众定期的公布信用黑名单,有助于帮助企业认识并重视信用关系,维护好良好的声誉。
2、完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立信用数据库。要进一步加强对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的完善。同时,我们要要对企业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进而可以更好地利用模型来监管企业的信用风险,才能做出准确、恰当的分析,加大信息的披露力度,在企业之间也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沟通机制。
(二)改进监管模式监管当局
首先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监管,然后在此基础上,要强化对合规性的监管。由商业银行上报的数据推测评估其风险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而达到科学的管理商业银行的风险。从以前只注重合规性的管理上升到合规性、安全性管理并行的双轨管理模式,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保持监督的及时性、有效性。
(三)建立信用的度量管理工具
要善于学习国际方面进步的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工具,并结合中国国情考虑,尽早研究分析出适合中国商业银行的工具。先要数据全面而准确地建设企业的信息数据库,用精准的数据计算信用风险。然后,我们要学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工具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改进,从而形成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库系统,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的信用管理系统。
(四)培育商业银行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
要使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种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深入其灵魂。
1、提高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在道德方面上提高员工的素质,让员工牢牢记住自己的执业准则;其次,提高员工在技能方面的素质,提高办理业务的水平,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不至于在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中被时代所淘汰。
2、推进信用风险管理的文化建议。商业银行应确定一个风险承担的范围,把这个范围传达给每一个工作人员,并且要做到是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树立牢固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防范价值观,认真学习合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将信贷经营管理中的新理念、新工具等渗透到贷款前、贷款中和贷款后的各个环节,确保信贷人员自觉地将风险意识融入信贷业务的操作中。
参考文献:
[1]黄虹.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金融天地,2011(1).
[2]李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1(8).
[3]杨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管理分析[J].西部金融,2012(6).
[4]王晓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7).
[5]卞姗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综述[J].商界论坛,2012.(1).
[6]刘美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2(8).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较单一,核心资本比例很高,附属资本很少,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附属资本40%的比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最主要的资产是各种贷款,贷款总量从2009年以来一直稳步上升,贷款量占总资产的比重也一直居高不下,信用风险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如下:
一、资产负债情况
大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7087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5%,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比例为42.21%,负债总额为6593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负债比例为42.17%。
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法人)
二、信用风险状况
不良的贷款率和不良的资产是作为中国商业银行和监管体系的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有效指标,衡量着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这五个级别是中国银监会从2004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的贷款分类制度所制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不良存款持续增加,信用风险的加大,这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2008年金融危机诱发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不良贷款问题更加受到关注。
中国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回升趋势。
从图可以看出,2009年以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先降后升,2014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272亿元,较2014年第二季度末增长315亿元,较2013年第三季度末增长907亿元。其中,工商银行2014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154.71亿元,农业银行为1034.66亿元,中国银行为906.96亿元,建设银行为1053.2亿元,交通银行为408.72亿元。
从图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率从2009年以后一直下降,直达2014年开始有回升趋势,2014年第三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13年第三季度末的0.98%上升至1.12%,低于全部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16%。
图 2009年第一季度-2014年第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随着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型商业银行都严格执行不良资产拨备制度,2014年第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56.54%,高于同期的其他商业银行。其中,工商银行为216.6%,农业银行为335.07%,中国银行为207.70%,建设银行为234.47%,交通银行为201.29%,保持了较好的风险抵御能力,拨备覆盖率均在100%以上。
三、业务收入结构
利息收入占比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低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一个普遍特征。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工商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74.28%,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0.65%,农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78.4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9.15%,中国银行的数据分别为68.94%和20.81%,建设银行分别为75.34%和19.53%,交通银行分别为75.74%和17%。
四、资本充足性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分析
1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银行体制存在缺陷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中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根本性缺陷是商业银行改革难以深化的焦点,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启示
1 引言
信用风险的管理是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首要和关键环节,它事关银行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2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
2.1 相关法律及监管体系不同
1863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联邦银行法案――《国民银行法》颁布。在随后的近150年里,美国又先后颁布了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案》建立了现在的美联储,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1970年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和1984年的《瑞格尔・尼尔跨州银行和分业效率法》允许商业银行跨州注册等,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美国银行体系――双重银行体系。在双重银行体系下,按照注册地的不同,所有的银行被分为联邦银行和州立银行。其中联邦银行在联邦注册,且必须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参保,然后由隶属于财政部的美国货币监理署审查合格后发放银行业从业特许证,并成为美联储的成员行,由货币监理署、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共同监管;而州立银行可以在银行所在州的银行监管当局注册,但不一定要参加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也不一定要成为美联储的成员行,由州监管当局监管,州监管当局有相当大的自主监管权。
中国的银行业法律主要有《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在这样的法律体系下,中国的银行业采用的是分业监管体系,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从银行、证券和保险角度对商业银行监管;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执行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同业债券市场上的交易有一定的监管权利。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在各省市都设有分局或分支机构,来配合总会或总行的监管要求。
相比美国的双重银行体系,中国的银行体系缺少自由度,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是由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和银监局监管,且这些监管分支机构没有很多自主的监管权,受人民银行总行和银监会的集中监管。此外,中国的银行业分业监管体系也不能顺应全球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需要逐渐向综合化经营方向发展。
2.2 信用评价体系不同
美国有世界著名的三大评级机构――标普、惠誉和穆迪,它们负责对所有的债券发行人及其发行的债券进行信用评级。评级机构将根据它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财务和非财务状况,对债券发行人的支付能力、支付意愿、抵押物状况和信贷契约限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它们的评级前景报告,宣布将在未来对发行人及其发行的债券上调、保持或下调评级。其中,对发行人的支付能力的评价最为重要。评级机构计算发行人的主要财务指标,并与发行人同类企业或机构的各评级的财务指标的中值比较,初步确定发行人的评级。同时,评级机构也要考虑发行人的非财务因素,最终确定合理的评级。
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不如美国完善。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也对借款人在支付能力、支付意愿、抵押物状况和信贷契约限制等方面进行审查,但中国没有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的分公司),而且中国的商业银行并不像美国的商业银行那样对借款人发行的债券评级,只对借款人评级。
2.3 参与风险管理的部门以及它们的权力和责任不同
美国商业银行的业务部客户经理不但要做好贷前调查工作,而且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对调查报告和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核实。除了这两个部门外,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部门还包括贷款复核部。贷款复核部是专门负责贷后管理的部门,其职责包括对所有已发放贷款的借款人进行定期的(一般是一个季度)跟踪检查,监控贷款的流向,特别注意借款人在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等方面的风险预警信号,落实还款来源,并确保贷款本息按时收回。
中国商业银行目前从事贷款管理的部门主要有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以及贷款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贷审会。业务部主要负责对借款人进行贷前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交送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批。风险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对各业务部门提出的贷款申请进行审查并提出反馈意见,与业务部的主办和协办客户经理一同走访企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核实,然后分析借款人的支付意愿、支付能力、贷款用途和抵押物状况等,撰写审查报告提交给贷审会审批。贷审会由风险总监牵头,由5-10名有多年信贷从业经验的委员组成,他们投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的发放条件。稽核部是负责银行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机构,主要是从会计和法律角度审查文件和凭证的齐备性。中国商业银行没有专门负责的贷后管理的部门,贷后管理工作由上述部门共同负责。
从中美商业银行参与风险管理的部门以及它们的权力和责任比较来看,有两方面不同:一方面,美国商业银行的业务部信贷员的权力和责任更大,这就要求他们有更多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中国商业银行业务部信贷员经常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信贷员的专业素质还需提高;另一方面,中国的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通常由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以及贷审会等部门和权力机构共同负责。各业务部门对自己的客户进行定期的贷后检查后,将检查结果交由风险管理部和稽核部审批,最终由贷审会讨论通过并由行长审批。然而,这些部门同时还要对续授信和新授信项目进行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部门的工作量过大、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的情况,导致他们在对待贷后工作时仅仅敷衍了事。
2.4 利率定价机制不同
利率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反映银行愿意为借款人融资而承担一定的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也是贷款的价格。美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是市场化的利率,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是由可贷资金市场上资金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当资金总供给大于资金总需求时,利率有下降的压力;当资金总需求小于资金总需求时,利率有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是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而风险溢价的高低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或信用等级直接挂钩,信用等级越高的借款人风险溢价越低,借款利率越低。
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是非市场化的,其借款利率是在中央银行规定的相应期限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或下浮一定比例来制定的。相比于美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机制,中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更具政策导向性,而且不够灵活。
2.5 风险管理文化不同
在美国,已经产生了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美国的消费者所有的历史信用记录都会记入累计的信用评分里。如果借款人的累计信用评分少于一定的数值,就会进入信用较差的“黑名单”,从而影响借款人未来的信用额度。
在中国,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虽然中国有信用征信系统,但没有专门的信用评分制度。因此,在信用征信系统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没有其他的途径去了解借款人真正的信用状况。
3 几点启示
3.1 增加各省(市)级监管机构的监管自由度
首先,应保留《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同时,各人民银行省(市)分行和各银监局在遵守上述国家法律的前提下,自主制定本省(市)相关的银行法律法规,增加它们的监管权力;其次,要增进各省(市)的银行业立法和监管机构间的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各省(市)的银行法律法规,同时,可以允许各城市商业跨省(市)注册,并遵守当地的银行法律法规;第三,制定《金融控股法》,加快我国银行业综合化发展的进程。
3.2 建立适用的信用评价体系,形成信用管理文化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第一, 保留现有的对借款人在支付能力(包括财务状况和现金流的分析)、支付意愿、抵押物状况和信贷契约限制等方面的审查,并建立信用评分模型,同时按照它们的重要程度,从高到低分配权重来计算企业信用评分,并制定不同行业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标准,将不同得分按照该标准划分信用等级;第二,借款人所有的历史信用记录及信用评分及等级的变化都必须被记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征信系统。
3.3 设立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
要提高贷后管理的效果,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像美国的商业银行那样,成立专门负责贷后管理的贷款复核部。贷款复核部定期(如每隔三个月)对所有客户的贷后情况(包括资金使用用途、使用数量、短期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有无管理层人动等)进行详细的跟踪调查,对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对贷款造成风险的情况写成报告,交由贷审会讨论并投票表决,最后由行长签字审批。
3.4 将贷款利率与企业信用评级挂钩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是以央行规定的各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上浮或下浮而确定,市场化程度有限。而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的信用评级挂钩是商业银行增加利率市场化的最佳手段之一,也是提高银行贷款定价自主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对信用评级越高的企业发放贷款,银行需要承受的违约风险越低,在相同期限,相同额度的前提下,银行贷款利率越低。
3.5 完善信用征信系统
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征信系统是银行降低信用风险的必要条件之一。首先,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当及时将已发放的和已偿还各类贷款和票据的信息上报,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将信息准确无误地记入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其次,商业银行和央行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检查征信系统的信息,确保无错误和遗漏;第三,加强征信系统的安全性和信息的保密性,除银行的信贷人员和负责系统维护的人,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其他人无权进入征信系统。
参考文献:
[1]阎小青.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 2004(07)
[2]朱剑峰,卜素.西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 2004(09)
[3]李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J].金融经济,2009(02)
[4]王玉芝.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视角(下), 2008(Z1)
[5]Peter S. Rose & Sylvia C. Hudgins. Ban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Service (8th Ed.), PP.141-145, McGraw-Hill/Irwin, March 5, 2004
Comparison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hinese and U.S. Commercial Banks and its Enlightenment
Luo Jun
(Hangzhou Gudun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Consulting L.L.C.,Zhejiang, Hangzhou, 310012)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compare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with that of U.S. commercial banks, then it will identify the deficiencies in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nd finally, we can get som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omparison.
关键词:迪拜危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48-03
引言
2007年12月美国经济因次贷而萧条,从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远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迪拜财政部2009年11月25日突然宣布,由政府持有的迪拜世界公司及旗下的房地产分支棕榈岛集团将推迟偿付数十亿美元的债务最少六个月,以便进行债务重组。据《纽约时报》估算,“迪拜世界”的对外债务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总债务的74%。
迪拜世界是迪拜政府旗下的投资公司,也是迪拜各类重大项目的主导者。这个自称“日不落”的企业,各类资产分布于全球约100个城市,涉及领域包括港口运营管理、地产项目开发、酒店旅游、私募股权投资以及零售等各行各业。世界上唯一一个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人工填海形成的棕榈岛和世界岛、当今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等都是迪拜世界旗下的项目。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信贷紧缩政策令这些曾一度引以为豪的房地产资产价格大跌,由此迪拜政府为自己吹大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买单。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
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银行的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它不仅是指由于借款者主观违约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而使银行承担实际的违约风险,而且指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借款者还款能力下降或信用等级降低,使银行面临的潜在的违约风险,违约造成了交易对手(一般是银行)全部或部分支付金额的损失。信用风险是指经济交往中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犯罪,而给对方包括公众造成的经济损失风险。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何种社会制度,信用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在计划经济年代,信用风险问题矛盾并不突出,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地位在全球逐步提高,社会物质日益丰富,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网络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和各行业的信用交易逐年扩大,并逐步成为交易的主要方式,当借款人对银行贷款违约时,商业银行是信用风险的承受者。银行因为两个原因会受到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首先,银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业上较为集中,这就限制了通过分散贷款而降低信用风险的方法的使用。其次,信用风险是贷款中的主要风险。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大多数商业贷款都设计成是是浮动利率的。这样,无违约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而当贷款合约签订后,信用风险贴水则是固定的。如果信用风险贴水升高,则银行就会因为贷款收益不能弥补较高的风险而受到损失。
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引发国际金融海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用风险管理严重缺失。无论从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还是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看,中国都必须大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一直遵循粗放型的道路,经营中往往只注重机构的扩张和存贷款规模的增长,忽视了经济效益和资产的质量,在贷款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贷款质量却在日趋下降,风险逐步积累,形成了巨大的历史负担。风险主要集中于不良资产,信用风险远大于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而且银行风险积累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尽管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纵观中国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1)信用风险问题是已对中国的经济构成严重影响。据统计:中国近两年银行因信用风险缺失导致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 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5%。在经济活动中,不守信用的行为比比皆是,造假账、挪用专项贷款、侵占知识产权时有发生。(2)社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明显滞后,一方面尚未建立起作为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另一方面银行信用评估很不规范,评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信用管理呈现多头。由于监管不系统、相互不通气,没有完整记录和历史的记录,信息不透明,缺少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实际监管效果并不理想。(3)中国法律环境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有关社会信用规范方面的法律散见于多种其他法律条文中,如:中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由于缺少独立的社会诚信保障体系,现有这些法规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总体滞后。
其不足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目标,在整个银行的信贷活动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为指向,风险管理不能成为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在决策过程中风险因素往往被忽略。(2)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机制不完善。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3)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分散风险和规避风险的技术手段。目前,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之后,往往只能是被动地接受风险,而不能主动地通过自身的资产组合或者运用某些金融工具来分散和规避风险,商业银行这种被动的风险接受行为,在经济发生较大的周期波动或者某种市场因素发生急剧变动的时候,往往会使银行遭受巨大的风险损失。(4)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监管不完善、不到位。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式”的管理阶段,基本上以行政管理为主,不能适应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需要。譬如,监管方式主要以日常报表分析为主,而且偏重于定性分析,缺乏一个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参照系;立法相对滞后;原有法律、法规的效力不高;对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法规内容或者欠缺,或者过于笼统和简略,缺乏相应的配套规定和细则;法规制度设计上不合理。所有这些缺陷都导致对商业银行监管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正因为如此,才为商业银行的不规范经营提供了空间。
三、对策和建议
迪拜债务危机从很多方面影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对中国商业银行甚至整个金融系统提出众多挑战:不仅是风险模型的挑战,还是风险管理制度与体系的挑战,以及对银行集团监管的挑战。这就要求监管机构必须从原来相对消极的、强调行政审批的监管者,转向积极的、尊重市场的监管者。当然,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迪拜危机在风险管理理念、信用评估、金融监管等方面对中国银行系统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强化金融监管是重中之重。中国应抓住机遇,认真学习,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新的监管理念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本国国情的资本监管框架,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对此,结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提出为了加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几点对策和建议:(1)更加关注房地产信贷风险。从近期的迪拜债务危机以及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吹大的地产泡沫终将破裂,从而爆发了次债危机和债务危机。由于多数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银行贷款,一旦资金链断裂,势必会影响到贷款的归还。此外,由于很多大中城市的房价出现下跌现象,很多住房贷款将面临违约问题,预计将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和坏账。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关注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重新检讨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例如:如果一家银行决定是否给一家公司贷款,首先银行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然后,应当考虑借款公司的各种因素,如盈利情况,边际利润、负债状况和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等。若这些情况都符合贷款条件,则应考虑欲借款公司的行业情况,分析竞争对手、行业发展前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然后,银行就依据贷款的数量,与公司协商偿还方式等贷款合同条款。尽管共同基金与债券投资并不能确定投资期限,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信用风险分析来管理投资的信用风险。(2)必须加强金融监管。迪拜债务危机警示中国银行业在大力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银行机构应充分评估金融全球化影响的深度和联动效应,对金融创新的应用和推广作辨证分析。而对银监会来讲,则要更加稳妥地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银行业金融创新,同时注意防范创新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成本核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银行风险很容易蔓延,为高效解决有问题银行的风险,监管机构应拥有一套完备灵活的程序,有权利和能力迅速地处置有问题银行,实现危机银行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市场重组和退出。目前,国际上已采用先进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监管方法,中国还没有在实践中引进和运用,导致监管水平低,无力制约商业银行的违规操作现象。实际上,只有具有合适的监管方法、手段,再加上素质水平较高的监管队伍,商业银行的很多不规范操作现象都是可以避免的。中国由于信用行业发展历史短,在加快立法的同时,政府必须强化对该行业的监管。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可以说属于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比较先进的国家,尚且还存在“评级机构缺乏自律”等问题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在中国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相对落后的背景下更需要引以为戒,加强监管,千万不可松懈。(3)量化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由于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不长,相关数据积累不足,同时,数据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在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建模工作我们会在今后深入研究。(4)重视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来降低信用风险。银企关系的维护既是商业银行营销的重要部分,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很熟悉,在贷款调查和审批中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放款决策,把好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关。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商业银行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决定,如果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会允许企业对贷款进行展期甚至会再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良好的银企关系意味着银行与企业资金往来密切,企业通过银行办理的资金业务多,将会使得企业信用违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5)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加强金融创新。银行的资产要做到合理组合和搭配,实现信贷资产的多元化,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多方位金融创新,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一定要建立跟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想匹配的创新产品,在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同时实现盈利和发展。(6)建立内部评级机制,规避客户信贷违约风险。中国商业银行应持续跟踪、学习和借鉴IRB法的实质内容,以此充实管理手段,增强风险内控能力,并应尽早建立能够应用于实际管理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构建由监管当局、银行和社会独立信用机构组成的三层立体信用体系,规避客户信贷违约风险。各个商业银行可以在监管当局的协调下,在不违背法律、不损害客户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信用数据的共享,把信贷违约风险的程度降到最低,从而有效提高银行规避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7)加快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信用管理行业人才奇缺。建议教育部和有关部委专门研究这项工作,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新开信用管理课程,有关方面也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对正在从事和即将从事这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尽量少走弯路。
信用风险管理在中国是一项较新的工作,有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重视,以立法来保障,以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就一定能够把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走出当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实现中国的长远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顺.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0.
[2]何杨光.浅析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6):106-107.
[3]郭清马.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4-47.
[4]柳斌.新巴塞尔协议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浙江金融,2009,(9):30-31.
[5]王志刚,朱天强.次贷危机影响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5):123-124.
[6]杜文意.美国次债危机成因的博弈分析[J].管理观察,2009.(11).
[7]徐佶.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2009,(9):28-29.
[8]刘晓婧.商业银行中道德风险的博弈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7).
[9]刘郁菲.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财会研究,2009,(18):62-63.
The Research of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Dubai Crisis
LIU Xiao-jing,DU Wen -yi
(Aba Teacher’ College , Pixian611741,China)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20
[中图分类号] F8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29- 02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意义
随着跨国银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银行的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与其说现代金融业的竞争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说是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竞争。鉴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不是很早,商业银行贷款作为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信用风险成为金融风险中的主要部分。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而导致损失的潜在可能性,也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和履约能力变动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动所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信用风险主要涉及商业银行,所以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长时间以来,商业银行由于风险意识淡薄,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而忽略了效益和质量,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战略很容易导致内控机制不力,随着生产规模的矿大、业务品种的增多,不良产品数量也会逐渐增多,使得信用风险不断膨胀,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因此,探索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策略对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要素机制不够完善
商业银行的管理工作中往往过于强调对人员的控制和约束,且对信贷人员的控制多依靠贷款责任制,银行希望通过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信贷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强对信贷人员的问责,此外,对于人员有着详细的考核和严厉的惩罚制度,这种不符合人文精神的人员治理结构很难达到银行规范放款行为的目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人员的关心、激励和鼓舞,打消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组织结构的不健全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我国的行政体制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登记处的汇报渠道和管理责任关系实行分级管理。横向管理结构上存在管理链过长的问题,而纵向管理结构方面,制约和分工的制衡关系明显强调得不够,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不完善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重要因素。
2.3 信息管理系统的未完全建立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处理与应用在很多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信息管理系统并不健全,仍然存在着数据库的信息间断等问题。
2.4 没有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经营效果。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会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工作中,是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有的已经过于陈旧,不能完全适应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员工对信息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够,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也越来淡薄,对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3 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1 强化激励机制
人员的控制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本质内容,单纯地以强制规定的方式约束限制人员,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反之,一定的激励机制不但可以缓和员工工作的过多紧张情绪,而且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银行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过分追求员工的工作业绩,而应以长远的眼光注重人员的发展与银行发展的前景。员工的实际能力需要长时间的考察与历练,不能以短期的业绩决定人员的升职或降职,更重要的是变严厉的惩罚为正向的激励,要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员工对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这样员工才会发挥出更大的个人价值。
3.2 加强组织结构建设
外资银行有着相对成熟的信贷管理体制,商业银行可以在此方面有所借鉴和发挥,首先需要加强横向组织管理机制,可以在风险审查部门、资产保全部门、审贷部门的基础上强化其他部门信贷资产管理,信贷风险的关键在于贷款的审批,在贷款审批的过程中,银行应采取较为民主的方式进行决策,即由不同部门的授权人集体审批,半数以上的授权人审批通过才有实效。
3.3 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化体系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数据库、中间数据处理器以及数据分析层构成,其中数据库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这就需要完善对数据库的管理,加强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连续性和准确度。
3.4 培养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一个正确的信息风险管理理念是银行工作的灵魂,是商业银行信息风险管理的核心与精神支柱。这就要求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将这一理念进行有效的内化,加强每一位员工的防范意识、风险意识以及责任意识,把这一理念融入到整个信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需要引起金融业的广泛注意,在具体工作中发现存在的不利因素,并予以正确的调整与改善。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