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的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村地区;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一、引言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80%,农民依然是社会成员中最主要的力量,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值得整个礼会关注。虽然国家政府对农村教育有政策上的倾斜,但是农村学校的美术学科的开课和教学情况并没有引起真正重视和落实。笔者在黑龙江省林甸县支教的过程中,就有深刻的体会。在我国教育信息化高速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教育稳步前进,农村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依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念。因此,解决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落后问题迫在眉睫。
二、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根据文献资料和自身教学经历,看出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美术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校领导对美术教育认识不到位。片面重视参加考试的科目,轻视美术这一类不参加考试的科目。正是由于学校领导的忽视,农村的美术教育仍旧是一片空白。很多农村学校领导认为只要自己的学校在年度考核评估中名列前茅,就表示自己的教育工作抓的好,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从而忽视了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
2.家长忽视孩子的美术培养。大部分学生家长并不支持学习美术也是一个重要难题,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l)家长认为学习文化课知识是首要目标,由文化课的分数认定该生是否是一个好学生。2)学生家长认为学习美术知识不仅是在让学生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并且妨碍文化课学习,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会去学习美术,学习美术这种艺术学科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3.美术教师师资队伍薄弱。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1)美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一个美术老师负责儿个年级的美术课程,不增加和更新师资力量导致美术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2)美术教师的资历和学历水平较低,由于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本科比例仅在15%左右,其余大部分美术教师是大专学历,特别是乡镇小学的音、体、美、德、育等教师只有兼职岗位,整体教师业务能力较差。3)由于农村环境恶劣,生活基本条件差,学校环境艰苦,待遇低等多种客观情况使农村教师的身心受剑影响,真正有能力的教师留不住,其他教师对美术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4.美术教育资源匮乏由于学校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基本建设欠缺,与美术教育配套的学具更是尤为奢侈,举办相关美术展览等营造美术学习氛围的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有些学校甚至连学生的美术教科书都没有,美术课堂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三、关于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只关注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却忽视对人的全面、协调培养,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只有我们充分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点,才能将美术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2.加强教师素质提升,与美术教育发展同步。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人类知识的更迭,教学设备的更新,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变化,艺术观念的变化等等,使得美术教师用已经掌握的有限知识面对现在的美术教育已是落伍,将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所以必须主动接受继续教育,不懈的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3.加强教育投资力度,促进教育良好发展。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农村地区美术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许多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少数学校的危房依然存在,必要的教学设备无法添置,大多数学校没有美术教室,个别学校教师的备课本和粉笔也无钱购买。其主要原因在于负主要经费投入责任的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小,教育经费需求大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势必加大中央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继续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
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1.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农村合作金融(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合作基金、民间借贷、民间集资等为主要形式。
农村合作金融主要客户以“三农”为主,但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从信贷规模任何方面来看其规模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要小得多,因此农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仍然呈现持续低比重 ,由此可见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农村商业性金融因其商业性的特点,直接导致其重点客户不能以“三农”客户为主,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商业性金融也不能有效改善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金融农村市场失灵时,政策性金融将成为其有益的补充,但农村政策性金融覆盖面往往过于狭窄,主要支持方向又仅仅限于粮棉油等特定的农业范围或者集中于大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无法满足广阔的“三农”需求。
1.2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现状
中国农民数量众多,单户农户的信贷需求量小而全体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总量巨大:据统计,两亿多农户中有半数以上存在小额短期信贷资金需求,且需求量逐年增加。而这些众多的单户资金需求量仅仅为几千到几万的农户往往不具备融资所必须的担保条件,资金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广大农户更多是通过私人借贷等途径解决资金需求,也有些因无法解决而推迟或放弃了种植规模的扩大或者农机具的购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的生产性资金的匮乏往往呈现出季节性、临时性的特点,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于融资程序的复杂性认同度有限,这些都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对于“三农”的资金支持工作持谨慎态度。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需求量相比于单户农户来说要大得多,但多数的项目贷款给了享受国家农业补贴的或者县镇支持的重点项目,有时一个项目多家金融机构重复资金支持,而其他项目则根本无法取得资金支持。简单的说,项目贷款更倾向政策性,缺乏必要的市场调节和商业性资金支持。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农村金融体系的行政管制多于市场调节,不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政府通过行政补贴、限价等政策来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我国的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农村金融体系,但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仍被政府的控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局限于政府认可的大中型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远远无法满足农村金融的巨大需求和多样变化。政府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商业性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矛盾,直接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局面,既伤害了广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同时又将广大农户推向非正规融资机构,使得农村金融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2.2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仍未形成,供给和需求难以匹配
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双方来看,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是什么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呢?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政府管制过多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进程迟缓,农村金融市场还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产品单一。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实现同城市金融机构一样的收益,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已经频繁的撤并其在农村地区的网点。虽然农村合作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空白,但总体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仍然呈持续减少趋势。这种情况与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无法匹配。同时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多年不变,主要局限于存取款、贷款和汇兑,无法满足“三农”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第二,融资手续复杂,不适合“三农”的融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督机制下,金融机构的风控机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当局并未对农村信贷产品予以特别规定,而各家金融机构推出的对农信贷产品也并未体现特别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这种情况让农民的融资需求更难实现,也需要更长时间实现。个别金融机构虽然推出了针对“三农”融资的“绿色通道”,但“绿色通道”的准入要求高,额度控制严格,相对于几亿农民的融资需求是杯水车薪。
受各种因素影响,农业缺乏标准的生产流程,其技术含量、资金回收速度等完全不同于其他行业,因此,按照统一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进行融资操作,往往无法实现真正的风险控制,甚至会造成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第三,担保机构缺乏,担保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担保机构本是后生机构,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均落后于银行机构。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担保机制不完善,担保机构有限,且多数农村担保机构是政策性机构,缺乏必要的市场参与过程,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转。农民的整体文化层次低,对征信的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有限,其还款来源有限,势必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数量,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参与“三农”融资的积极性。农村担保机构的缺失加重了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良性运转的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天方夜谭。
第四,农村金融体系中缺乏证券、保险机构的参与。
完整的金融体系除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非金融机构比如担保、保险、证券等参与其中,农村金融体系也是如此。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保险、证券等机构参与程度非常低,这使得很多对农融资支持因缺乏必要的市场风控措施而最终无法成为现实。
3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针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建议:
3.1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恢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建立以市场为主导政府适度干预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农村金融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增加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贴息,资本充足率等调整措施支持涉农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加大征信宣传力度,加快建立全国征信体系;由政府牵头完善涉农保险制度,保障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利益。
3.2建立市场化农村金融体系
进一步开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同时重视非金融机构以及非正规融资参与者的资金支持作用,通过正规途径使之发挥辅助作用。通过有效金融监管规范各个金融机构的组织活动,防范金融风险。鼓励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参与者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服务“三农”。加大对于“三农”的融资知识、征信知识、保险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三农”的相关知识水平。建立农民合作社等非营利性机构,通过区域性合作组织建立农民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便于农村金融活动的开展。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准入要求,力争形成机制健全,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市场化农村金融体系。
3.3建立市场化担保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健全农村的市场化担保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除国有资金外还需要大量引入民间资本为农村担保体系建立贡献力量,同时通过政策的倾斜鼓励现有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开展业务。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妇女等特殊群体设立担保基金,将对农补贴改为担保基金支持,增加农民的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通过建立市场化的担保体系,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3.4加强证券、保险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
针对于迅速发展的农村金融需求,加强证券、保险等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通过多种途径分散农村金融风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当前农村、农业以及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必须积极发展、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既实现政策性机构与非政策性机构的相互补充,又要实现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相互合作,最终实现“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的创业致富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金融工作局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金融发展规划》2011 http:///
[2]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 2004(8)
[3]林毅夫 《缓解“三农”问题要靠金融创新》[J]中国农业信用合作 2006(3)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现状 问题对策 未来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3.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4.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改革仍不彻底。
二、中国农村金融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1.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应当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一是分拆机构,形成集团控股模式,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给予县级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权,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2.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一是经营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四是继续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建立农村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担保基金补偿机制,增强担保公司资金实力,要在财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启动资金,建立市、县、乡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由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覆盖面,分散和化解风险的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探索贷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颖.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9(4):27-30.
[2]周正庆.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一、农村体育的概念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农村和城市共同构成我国的地理概念。农村体育的概念是体育的下位概念,农村体育的参与者包括住在农村的农村人口,还包括住在城市而锻炼地点在农村的居民。所以农村体育的概念应是在农村地理范围内,以农村人口为参与主体所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在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与我国体育的分类相对应,农村体育由农村竞技体育、农村学校体育、农村群众体育三部分组成。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农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农民,包括其中男、女、老、幼及伤病残者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二、农村体育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体育相对落后已成不争的事实。研究农村体育,从而更好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有助于焕发现代新型农民的面貌和活力,有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表征体育战线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方向。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农民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研究使用的是最广义的农民概念,即指农村总人口。
三、正确认识农民体育
农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农民,包括其中男、女、老、幼及伤病残者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而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现状是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教育和科技不发达的国情相关联的。但农村体育也有其自身优势;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城市也是从农村中分离出来的;在农村,新年的龙灯狮舞、端阳的龙舟竞渡、重阳的登山活动、和少数民族的木球、射箭、摔跤、秧、荡千秋、珍珠球等都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农民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绚丽多彩;农村空气污染较城市空气污染低。开展农民体育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四、锻炼项目和时间
我国农民体育活动开展地区差异很大,锻炼项目因不同地方、不同年龄而异。锻炼时间多集中于春节、集会等节日、季节性强。在《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得知: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民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在参与调查的208人中,喜欢和参与篮球活动者占33.7%,爱好棋类者占35.6%,爱好和参与跑步者占27.9%,喜欢和进行气功锻炼者占10.6%,在田间散步者占6.7%,爱好和从事武术者占3.8%;参加体育活动者基本是年轻人,尤其是体育锻炼,像篮球、足球、广场舞等活动全是中青年,以青年为主;棋类活动中,青年、中年、老年均有;田间散步则以中老年为主;近两年村子搞过篮球或者拔河、棋类等比赛一次以上者只占13%。
五、农民体育保障支持系统
农民体育既是国民体育的主体,更是难点。当前,甘肃省西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体育差异、区域体育差异,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收入不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社会贫富差异悬殊不会因为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而自行消亡,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甘肃省西北地区的有关机构应当建立农民体育保障(支持)系统,包括体育政府部门保障(支持)系统,体育团体保障(支持)系统,个体保障(支持)系统,给予法制化和规范道德行为,并纳入整个社会保障(支持)系统,作为我国体育发展有益的、不可缺少的补充。这个系统主要面对农村非体育人口,在体育政府部门、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共同参与下运转。
六、发展对策
(1)更好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农村体育的作用以及农村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2)正确认识农村体育中的传统项目,进一步传承并发扬光大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的传统项目。
(3)丰富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活动项目,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季节差异举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竞赛,以丰富甘肃社会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活动。
(4)甘肃省西北地区的有关机构应当建立农民体育保障(支持)系统,这个系统主要面对甘肃社会西北地区农村非体育人口,并保证此系统在体育政府部门、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共同参与下运转。
参考文献:
[1]肖桂云,张蓉.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上海联合出版,1982:349-350.
[3]李季芳,周西宽,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4]刘树青,张元河.论全民健身与生产力的发展[M].生产力研究,1997,(1):36-41.
关键词:农村;支付结算;改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83-03
近年来我国农村支付清算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农村支付工具日渐丰富,支付结算服务进一步改善,适应了农村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一、我国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发展现状
(一)金融服务机构单薄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由三类金融组织机构构成:一类是国家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二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系统;三类是民间融资组织。从国内金融改革的特点来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真正为“三农”服务的机构明显不足,不仅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和部分县支行,而且农业银行也撤消了大批营业网点,导致相当一部分地区、县以下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家机构,如此单薄的支付结算服务组织体系无法满足农村广大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县域经济的同时,一些县域涉农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2006年,全国县域涉农金融机构网点数占比为56.3%,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下降4.6和2.5个百分点。[1]
(二)传统结算工具占主导
近年来,农村支付结算工具日渐丰富和完整,已经从传统的现金、转账、汇兑、委托收款业务逐步扩展到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卡、网上支付等业务,票据和银行卡业务比重逐渐上升,但传统支付工具仍是主要的支付结算方式,现金交易的数额较高。以浙江省为例,2006全省农村信用社上半午共发生支付业务1519.06万笔,金额15196.7亿元,其中票据结算金额9890.37亿元,银行卡结算金额695.22亿元,结算方式4611.11亿元,分别占65.1%、4.6%、30.3%,其余均为现金交易。[2]
(三)资金清算系统欠发达
目前,农村资金清算系统包括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大额实时、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等。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是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包括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金清算平台,目前已覆盖了全国30家省级农信联社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84700家营业网点,其中20家省级联社的69500机构网点可办理实时汇兑业务,17家省级联社的5276机构网点可办理汇票签发业务,16家省级联社约38000机构网点开通并受理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业务。[3]农信银支付系统自2006年上线后运行情况较好(见表1),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汇路不畅,在途时间长、速度慢、环节多、查询查复困难等。至于大额、小额支付系统,由于加入支付系统的农信社营业网点偏少,支付系统的部分功能存在缺陷,农信社尚未成立全国汇票处理中心,这都使得该支付系统的效益不够明显,甚至存在风险隐患。
表1 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运行情况
资料来源:韩兆云.携手打造农信银行系统服务平台[J].金融电子化,2008,(6):19
二、制约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发展的因素
(一)市场利益驱动
为了规避风险,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各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均大大弱化了农村的金融业务,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纷纷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按照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撤并了达不到保本点的县及县以下的营业网点,努力向投资机会较多的大中城市增设网点;在资源配置上,将内部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重点向金融资源富集的城区分支机构倾斜。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数下降比例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减少6309个和3582个,占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减少数的62.5%和74.9%,金融从业人员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减少3.9万人和2.3万人,占全国县域金融从业人员减少数的61.9%和65.7%。
(二)结算方式偏好
由于长期以来,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形成了现金结算的偏好习惯,现金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瞬间完成结算,没有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倍受人们青睐。[4]相比之下,票据和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具有专业性强、手续繁琐的特点,再加上农村地区对此类工具认识不足,金融知识相对缺乏,因而应用程度较低。另外,银行卡的年费和工本费,以及农村地区刷卡手续费率和城市的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商户对刷卡消费的热情和农民办卡的积极性。
(三)设施配备滞后
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相对落后,现代化的ATM机和POS机主要集中在县城和个别重点集镇,大部分集镇及广大乡村则几乎没有机具的投放,农业银行的自动柜员机、POS机的配备率近乎零,农村金融服务全部集中在营业柜台,还有很多网点仅一台计算机,要用来办理储蓄、贷款、结算、账户管理等多种业务,造成顾客等候时间长,既降低顾客使用结算工具的积极性,也影响了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效益的发挥。相关调查显示,营业网点未开通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5]有的地区即使是参与了大、小额支付系统,但由于前期的系统集成及网络架设方面准备不充分,没有专用的网络线路,仍然沿用电话线拨号的传输方式,这样经常造成传输过程中上下账务产生不一致的情况,形成资金清算风险。
(四)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大都只配备了2名一线临柜人员,而且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金融业务培训,操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现代化支付工具不能物尽其用。例如大额支付系统下,一笔支付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不到一分钟,这种快速清算模式要求每一笔发送的支付业务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将可能导致发起行垫付资金,而相当一部分柜员对该项操作不熟悉,或不遵守业务操作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办理或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的途径
(一)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支付结算服务功能,保留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机构,可以农村信用社汇兑结算业务,有利于解决农村信用社“汇路不通”的问题。另一方面,发展合作金融组织,有助于弥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该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缺。[6]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好、资金吞吐量大的东部地区,可将原有的农村信用社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改组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银行,以满足该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高层次的需求;在其他地区可以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县级信用社,在乡镇建立信用分社,在村级建立信用合作所,赋予其适合农村特点的支付结算功能。另外,结合邮政机构体制改革的实际,充分发挥邮政机构农村、城市网点分布密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大力开展和创新结算业务。
(二)提供自助结算服务
借助农村地区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有利时机,推进银行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银联信息处理系统,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鼓励增加ATM和POS机具的布放,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村镇安装ATM机,原则上一个乡镇安装1到2台,由人民银行协调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银行等机构进行布局。考虑ATM机投资成本较大,建议国家财政给子适当支持。在农村地区推广银行卡的最初几年,可通过免费办卡、开展刷卡有奖活动、加强银联与农家超市的合作等营销策略鼓励居民刷卡消费,减少现金使用。另外,依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积极开发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以推广各类支付结算业务。
(三)拓展支付清算网络范围
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网络系统,使其尽快延伸到基层网点,从而为更多的农村信用社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创造条件。对于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网点机构,可按汇划金额不同采取先开通小额支付系统,再逐步开通大额支付系统的办法,以缩短资金汇划在途时间。同时,积极探索通过现代化支付系统清算同城票据交换资金的模式,实现贷记业务票据截留资金通过大额、小额支付系统及时清算、借记业务通过小额支付系统清算资金,通过建立新型的票据交换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确保借方票据及时、安全传递。
(四)加速人才培养
农村金融机构除了逐步引进高学历人才,还要针对现有的人力资源制定员工培训的中长期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结合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形势与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轮训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一线人员对金融业务知识的宣传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产品功能的介绍,必须更注重对使用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的常识及现实意义进行介绍宣传,提高农村中小企业、农户、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和接受水平;同时以具有强烈要求和需要经常性使用支付结算工具的单位和个人为重点营销对象,确保宣传成效,在大力推广农村地区银行汇票的使用、试办商业汇票业务时,要注重防范结算风险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新华,王海生.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概况及政策建议[J].上海金融,2008,(4).
[2]李虹.浙江省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现状及对策建议[J].浙江金融,2006,(12).
[3]韩兆云.携手打造农信银系统服务平台[J].金融电子化,2008,(6).
[4]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农村地区支付工具推广使用中的问题和建议[J].济南金融,2006,(1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三农问题,贷款风险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省联社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各个省联社政企不分,产权与控制权之间存在矛盾,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信社采取了省联社的方式,而省联社的法律地位也比较弱。第一,省联社是由不同区域范围的县农村信用社入股而来的,而且省联社的入股人员大部分都是县农村信用社。第二,地方政府部门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其也是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如此一来省联社就有两种职权。然而,省联社与政府机关和金融企业不同,其具有多重性,所有权是自下而上的,县联社拥有所有权,一般是通过入股组建省联社的,管理自上而下,省联社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因此,控制权、所有权反向而行,县级联社的设立亦是如此,方向上不一致。
(二)偏离了“三农”政策的正确导向
农村信用社必须以农村为根基,需要以三农为根本,这取决于市场的优势与政策的导向、农村市场资金的安全等。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三农,当前,我国有诸多的农村信用社的日常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都是比较低的,完全忽略了自身的优势性,开始参与到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品种比较繁杂、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这就已经偏离了政策的正确导向。
(三)潜在的风险比较大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缺乏合理性,资产很容易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在制度发生转变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新的坏账,且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又会出现新的资产问题。另外,农村信用社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风险比较高、利润比较低,服务的对象比较分散,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存在的潜在风险比较大。
二、改善我国农村信用社现状的对策建议
目前,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出现了变化,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在加深,农村信用社的现有部门需要与时俱进。
(一)逐步完善省联社的管理体制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是有利的,如果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发生了变化,就会对经济的波动造成负面的影响。随着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的变化在日益加深,省联社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需要根据变革的不同进程来逐步取消各省的联社,最终完成股份制变革。
(二)把握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
农村信用社离不开农村这片土地,服务三农是其发展的根本,如果不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放弃“支农”的初衷,农村信用社就是去了根基。因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服务地域有限,其产权形式、组织方式与其他的银行金融机构有较大的区别,农信社一般是社员入股和参与民主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社员服务。实际上,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违反了合作的原则,大量发放非农的贷款,进行房地产投资等。从全国来看,发放小额贷款,积极支持三农扶持政策的那部分农村信用社的持续经营状况比较好,农村信用社在后续的发展进程当中,基础不是很稳固,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其日常的生产经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农村信用社当前的矛盾。
(三)合理规避潜在的风险
第一,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方法应与商业银行不同,需要依靠比较积极的政府政策,避免风险。免征并降低各种不同的税赋;合理管理存款金的数额和比例,从而大幅减少利率波动造成的损失;要适当地扩大经营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相关的副业,比如保险、代收业务等,为社员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第二,选取适当规模的、拥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农村信用社,并积极鼓励其他的农村信用社参与合并,成立地方农村商业银行。
在我国,最近几年以来,比如广西的农村信用社加大了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其中与农相关的贷款和给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占到了50%,为广西的三农进程加快提供了便利、为小微企业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第一,农信社创新了特色农业的贷款,从而进一步帮助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桂林市的阳朔白沙镇蕉芭林村开启了致富的榜样,其带头人十几年来一直在广西农村信用社信贷的积极扶持下组织生产,从最初的1万元的贷款增加到了现在的50万元,目前的年收入数百万元,是阳朔金桔的种植大户,每年的收果均超50万公斤。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15年末,阳朔全县的水果种植的面积达到了30.18万亩,年产量为39.28万吨,其产值总额为34.75亿元,金桔的种植面积、产量和效益位于全国第一的水平,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22万元,增长率为12%,其中有一部分村民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2万元。第二,农村产权的抵押贷款,满足了农村资金的需求。玉林市区的联社开发出了新的贷款产品, 比如金地贷和农房贷等,这些都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当地种植业、设施农业和农户创收等各项活动的发展进程的加速,地的农户可以合理利用贷款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当中。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
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变革方面,农村信用社的积极作用显著,农村信用社一直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社区型的农村信用社
一般来说,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与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区别,信息的对称性是其具有的特殊优势。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存在为地区内的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为农民创收,给农村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熟悉对该区域内的发展情况、信用情况、农民的信贷需要以及还贷的能力等。农村地区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小,诚然,农村信用社的客户范围也是比较稳定的,这样建立信任的联系就十分容易,这样也可以有效降低贷款风险。农村信用社为经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产生的利润和商业银行相比较是很低的,因此,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对称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地降低了贷款的成本,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因此,农信社的未来发展应朝着区域型的、小而精的社区型的金融机构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性
在我国,由于历史问题和实践方式的不同,很大一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了非农化的问题,它们把大部分信贷资源投放在工商业企业当中。所以,在历史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农村信用社成立了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一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则成立合作制、股份制相结合的农村合作银行,而约一半以上的采取的是统一法人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从农信社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该地区的农村信用社都开始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展开,甚至也会出现有一部分农村合作银行逐步朝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我国的金融制度必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虽然我国目前有部分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仍有一部分没有改制的农信社。因此,未来农村信用社一定会向管理先进、风险控制良好的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的特色化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直接联系,而我国的农村经济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要方面的,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着本质区别,因为我国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的弊端,农业贷款的抵押物较难提供,尤其时间比较短更困难,其所需要的贷款的数额比较小、周期比较短、应急性比较强。为了应对此种贷款的需要,农村信用社会大力地发展农村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而与此同时,由于农业区域的集中度加深,农业生产当中的不同行业对贷款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理财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比较单一,以存贷为主的状况会极大地限制农村的理财市场发展,未来的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会成为其发展的首要任务。
总之,要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熟悉掌握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流程、经营方式,创新组织架构、修订业务流程、做好风险控制、积极鼓励员工等各个方面,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十分复杂,需要从系统上完善,需要不断地创新,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曙光.构建真正的合作金融:合作社信用合作模式与风险控制[J].农村经营管理,2014(05).
[2]蓝虹.中国农村信用社“去合作化”的成因探究及启示[J].南方金融,2016(04).
[3]李芒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M织的发展障碍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6(01).
[4]王璐,吴东立.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06).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改革;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3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104-02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实现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两极化以及农民收入持续偏低等现实问题均反映出农村金融改革的急迫性。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
(一)非生产性的金融需求
经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需求绝大多数并非为生产性用途,而是用于一些特殊场合。“小农借款,无论是借自亲戚、邻居,还是高利贷、当铺或典买土地者,几乎都是为了应付急需和活命”(黄宗智),相比之下为投资、生产是比较少见的。由于这些非生产性需求具有刚性,短期内难以周转,金额相对来说较大,且农民收入低、缺乏抵押品,此外,这种需求也具有“救急”的性质,所以导致借款方会收取高额的利息。
(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其速度十分缓慢,加之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经营分散、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等因素,导致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然而,农村金融的运行需要消耗很高的进入费用和交易成本,农村经济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足以支撑该成本。金融功能的发挥,即风险分散、便利清算与支付、资金筹集、监管与分配、储蓄动员等功能的发挥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经济的增长为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持,金融体系将不可能提供任何更多或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金融资源的脆弱性
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政府始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具有政府主导型和供给强制性的特征。此外,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国家经济政策的安排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农村金融,现阶段,我国金融制度安排是倾向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作为国家金融的一部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也必须服从于城市化的目标,由此导致大量的农村金融资源通过财政渠道和金融渠道流出农村经济领域。
(四)农村金融保险发展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状况十分萧条,基本上处于日益萎缩的局面:从1993-2003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从近6亿元下降到4亿多元;2003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仅占全国保险业保费收入总额的0.081%;农产品期货市场品种单一,其分散风险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般来说,风险与收益呈正相关,农村金融的运作比城市金融具有更大的风险,理应收取较高的风险补偿。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容易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由此导致了农业保险高赔付率、高风险的特征。此外,业务经营的费用支出以及农业保险风险的发生具有地域性和集中性的特点,使得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相关保险服务难以展开。
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且地域分布不均衡
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由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组成,然而真正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在经营转型、减员增效过程中撤并了大量乡镇级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乡镇一级没有开设分支机构,与农户没有直接的信贷往来关系;邮政储蓄银行数量近年来虽然有所增加,但其主要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低、覆盖范围小,偏远一级乡镇农户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其布局严重失衡。银监会制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全国35个省(区、市,除外)/计划单列市计划到2011年全国完成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但是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仅为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农村金融机构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完善,有的地区甚至村里都开设有金融服务机构,而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分布数量较少,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真正服务于“三农”的村镇级的金融机构大量缺乏。
(二)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理念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现阶段,我国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理念滞后、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导致现有的金融产品种类无法吸引农民投资。举例来说,小额信贷是为农民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缺乏系统的信用评价体系,流动性差,不能满足农户贷款的全部资金要求。而除了小额信贷以外,其他创新型金融产品很少,农民获得融资的方式有限。此外,农民对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深入了解,以村镇银行为例,作为新兴事物,农民存款没有安全感,所以吸收存款困难。但是,作为资金提供方,村镇银行可以提供更为方便的金融服务,因此面临着很大的贷款需求。这一资金资源短缺和需求过多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再者,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在办理信贷时过分强调风险、信贷权限集中、审批周期过长、手续繁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三)当前农村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偏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银行更多的向城镇扩张并设置分支机构,开展各项业务。另一方面,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开始吸收农村资金,开展城镇企业贷款,由于农民单笔贷款少、分散性强、偿债能力不稳定, 与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不符,导致其吸收的农村资金远远超出在农村投放的贷款。多年来,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使得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自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点保护国家粮食储备的资金供应,粮食收购、调销环节的资金需求由市场决定,与之前的“敞开收购”相比,贷款总量将逐步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政策的发挥。此外,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农村合作银行在农业银行淡出后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在贷款利率浮动方面,农村合作银行除小额农贷外,贷款利率较多执行50%~80%不等的上浮,农村金融市场规模效益低于城市金融,盈利能力较差,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容易造成农村资金流失,进而导致大量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严格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加深了农村金融供给的短缺。肖和麦金农说过,金融发展的落后究其原因在于金融抑制,这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引导农村金融改革健康有序发展,使农村金融市场朝着竞争性、实效性、充分性的方向发展
在农村金融改革方案中,政府不应该采取强制性措施来强制资金回流,而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农村,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统筹城乡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交通、水利、电力等,改善农村金融市场整体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还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和相关法律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起因国家政策和自然灾害而形成的金融不良资产的补偿机制,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立,逐步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机制,完善担保法,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二)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在农民中广泛普及金融知识
政府应实施农村金融创新鼓励政策,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改变目前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的局面,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农村金融的需求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机构未能提供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的金融产品,所以,金融机构应从农户资金“需求急,频率高,金额小”的特点出发,简化相关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系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农户,可以适当提高其贷款额度,或者采用授信额度的方式,使农户在额度范围内可周转使用。此外,还应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出一些新型业务,在金融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理财与投资服务、推广银行卡等业务。相关部门和机构可以利用发传单、贴海报、公开讲座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农民充分了解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与经营业务范围,了解贷款的方式、条件与渠道,为扩大农村金融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多样化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加强监管措施,从根源上防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机制。同时,各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各项业务的监管,严格规范农村资金的使用范围,防止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争取使城市资金流入农村,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激活农村金融市场。通过税收、再贷款等手段对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给予优惠,并对其在一定时期内的利润损失予以补贴,降低其经营中所遇到的风险。也可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如适当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以及资金需求状况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农村金融发展作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的高度重视。必须从根本上有节奏的调整经济的发展重心,采取鼓励和扶持的政策,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切实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只有这样,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才会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王军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2,(04).
[2] 方晓燕.农村金融困境:一个基于金融创新视角的分析[J].特区经济,2007,(02).
[3] 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基于交易视角的概念重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2).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发展;途径
[作者简介]陈雯(1963―),女,江西萍乡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副教授;余陆维(1974―),男,江西上饶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王坚(1965―),男,江西萍乡市人,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系统研究”(编号:04jy20)系列论文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实施策略进行了精到的论述。然而,对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一片领域――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这是一个缺憾,也是本文写作的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很多,诸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等等。其含义也因提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这里,按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的农村学校里亦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面临着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也面临着学习、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他们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他们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2]。还有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6.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9%;在初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5%[3]。2001年,由北京市八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
(二)要使农村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仅是要让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还要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得到思维的启迪,学会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
(三)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文明与进步,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首先要重视农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同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使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能够保持科学、理性的处事态度。这实为促进文明进步之举,利在推动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如前所述,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考察的结论是:现实情况令人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忽视,致使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工作仍未启动。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再加上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对“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一无所知,往往采取消极等待、简单应付的态度,或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在虚报情况,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较热,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心理健康实际教育的水平与质量都不高。
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根本无法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有些学校只能由部分有志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来承担。由于他们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他们不是对一些心理问题总是无法解决,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技巧运用感到困难。
(三)虽然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决心大,热情高,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操作不够规范,存在不少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如不得随意解释测验结果,不能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对测验结果及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保密等等。但是,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问题,很难规范地进行操作。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趋向”[4]。这些倾向主要有:1、心理健康教育是治疗学生心理疾病。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3、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4、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5、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了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而并没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上述倾向,都会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如下五个问题:
(一)确立明确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可以参考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目标,也可以参考其它地方确定的目标。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并保持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各种教育力量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以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首先,当地的县乡教委要重视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支持力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引入学校教育机制,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看成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与核心,成立领导小组。
其次,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形成教育同步。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许多地方还很落后,学生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可能要求其积极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做到不让他们反对、产生阻力就算成功了!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当地乡、村的支持,要让每位村民逐步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从而为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从增加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与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自身素质入手。
(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这一问题在农村尤其重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问题。
(五)建立教育工作者与有关专家的联系。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学界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通过各种形式的下乡活动,打破围墙,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协作与攻关。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帮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四、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农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
(一)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学有各科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心理课,这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以下两大难题:第一,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去找心理咨询老师。第二,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以下几点错误做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考试科目。如果这样的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目的。学生又会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一些心理学概念原理与规律。
2、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心理学课。如果上课时总是向学生灌输那些空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将会厌烦的,特别是干巴巴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因此要积极引入活动教学内容,将课上得生动,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
3、将心理学课上成德育课。由于目前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担任,而他们由于以前的工作实践,形成了思维定势,仍按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上课,造成学生心理紧张。
(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里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科教学来展开的。所以,我们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既可以推动各科教学工作,又可以让各科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师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样,既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能缩短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比赛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中有许多的兴趣小组,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与同伴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要比其它任课教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深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农村学校中,要注重将班级的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五)通过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校里,由于经济条件差,人员编制紧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还比较困难,但为了发挥个别疏导的独特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六)通过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极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农村社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
除了上述社区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自身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的性格,从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充分发挥其它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同时,由于家庭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有深刻、持久的影响。而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大重视,往往不太注意家庭环境的建设。为此,农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通过指导家长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沟通方式、养育态度等,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
五、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大趋势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被纳入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将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种先进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无疑会渗透于教育观、学生观和人生观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也从客观上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随着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重视,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不断提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很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日趋成熟,各方面的日益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稳步前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我们坚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R]. 1999.8.13.
[2]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3]魏庆安. 浅谈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