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经济企业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分析
在互联网、云计算之后,大数据应运而生,这给各行各业发展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加便捷的技术支持,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新科技的应用可以不断丰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和理念,对提升管理成效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对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的到来,为世界发展都带来了重要影响,美国政府称大数据为“未来新石油”,可见大数据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力。大数据的应用优势促使全世界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数据的应用可以说是加速企业发展的重要利器。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暴增的特点,挖掘它潜在的巨大商机。从大数据特点来看,可总结为“多、快、低、大”,指的就是数据类型多,如视频、软件、数据系统等;数据产生和处理速度非常快,具有很大灵活性,同时也实现了信息远程输出与传入;数据价值密度很低;数据库庞大。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实现全新的变革,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
二、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当下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从本质上讲,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处于当下背景下,需要提高工作质量,顺应时展积极变革,从而促使企业长久发展。要知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会直接对企业整体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力度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2]。
现阶段,从企业发展情况看,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在管理理念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呈现出落后陈旧的现象。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有必要积极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最终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目标,进而全面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在是市场环境中提高竞争力提供支持。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面对庞大的数据资源,这对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处理信息资源高效利用和共享能力。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大的问题,对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效具有重要帮助,可以进一步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将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实现最大化。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变革,势在必行。
三、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价值体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此背景下,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用下,可以帮助企业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和理念,促使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1.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其管理模式可以直接对企业管理水平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对此加大了关注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改变了以往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实现了信息智能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资管理效率。人才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企业招贤纳士,将优秀的人才匹配到合适的岗位中,实现人才价值的充分发挥。而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全面了解员工信息、个人特点、工作意愿等情况,而后对员工实现个性化岗位匹配,帮助员工制定符合其自身情况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而实现提升人才质量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可以全面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企业员工岗位性,促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将个人特长发挥出来,从而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实现长久平稳的发展目标[3]。
2.有助于加强企业凝聚力
在企业中,由于员工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会对员工实际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故此,企业若想更好地发展,需要实现对员工团结统一的目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其员工必然是具有较大的凝聚力的,如果员工整体缺乏凝聚力,则会严重影响企业处理问题的效率以及长久发展。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汇总并整理企业员工信息,而后按照员工的不同习性、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而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提供良好的基础以及多样化的支持,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员工凝聚力。此外,在信息的应用下,企业可以根据员工实际特点,多元化发展员工之间的关系,这对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4]。
3.有助于推动企业发展力
在大数据背景下,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向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能力,也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扩大发展规模。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不断优化,全面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更好地迎合企业市场发展需求。从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看,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模式,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有效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由此可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变革有助于提升企业发展力。
四、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路径分析
企业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根本,所以需要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实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最终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具体实践途径如下:
1.强化大数据思维
为了促使企业发展更加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当积极进行变革,首要任务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树立大数据管理理念,提升自身大数据思维,并将此种思维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促使大数据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将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手段搜集员工活动中产生的静态数据以及动态数据等信息,而后利用大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实际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5]。
2.实现动态和预测分析
从上文内容分析可得知,数据类型包括了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所以在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搜集并整合员工相关数据,从而深度挖掘员工潜能。与此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构建,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以及客观性。此外,在大数据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各项数据的静态和动态分析,有效预测出人员离职情况,企业在人力方面投入的资本其回报率如何,进一步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平台中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使得人力资源信息可以更好地被利用,实现信息共享,通过这些共享信息的,可以为企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依据。此外,企业应当全面分析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而后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平台要及时更新和维护,使得平台提供的信息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服务;再有,企业在发展中应当积极借助成功经验,将大数据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做好支撑,促进大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6]。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重要部分,其良好的管理水平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层次和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中,可以促使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跃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时代金融,2020,23(8):157-158.
[2]王剑峰.基于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23(4):138-139.
[3]张德全.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探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23(1):189-190.
[4]栗嘉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新思路[J].管理观察,2019,34(36):119-120.
[5]刘忠峰.大数据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产业创新研究,2019,34(12):191-192.
关键词:电力施工型企业;关键链;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40-2
0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电力行业市场化竞争也日趋激烈。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开始步入了各行各业高速建设与发展的白热化阶段。尤其是电力施工型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呈现去地域化、跨行业性等特征。面对几何级扩张的市场背景,传统的企业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与方法已经不足以满足电力施工类企业内部多项目并行的实际运营情况[1]。多项目管理思维方式的引入就是帮助企业站在战略层面的高度来衡量项目管理活动,其核心管理内容就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作者所在的企业是隶属于国内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电力施工类企业。该企业主营300MW及以上大型燃煤、燃气、核电机组的检修、维护、改造和技术咨询、培训业务以及各类工业锅炉、管道、地铁工程等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试验。本文以该企业为例分析企业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资源优化管理流程模型。
1 电力施工型企业管理现状
国内电力施工类行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主要有两种类型企业。一类是以承接电站设备检修及日常维护项目为主;另一类是以电厂基建与设备安装为主。随着电力体制的逐步深化改革以及市场化经济不断深入,该类型企业的管理体系设计通常以所承接的项目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其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以遵循业主意图及与签订的合同的条件下为业主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一般而言,从项目施工阶段开始作为一个项目生命周期的起始,项目验收交付业主确认作为项目终止完成。因此,电力施工型企业的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企业资源约束下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电力施工型企业面临的市场正呈现几何型扩张的趋势,然而行业内部技术核心骨干人员成长的速度却相当缓慢,甚至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出现了与承接项目倒挂的现象。因此,目前面临较为紧迫的问题正是资源配置效率偏低,尤其体现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方面。企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上述两方面之间的激烈矛盾日益凸显,暴露出了不少行业体制变革带来的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企业内部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如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应已然成为H公司的管理新课题。
2 多项目管理资源优化配置的流程介绍
电力施工工程项目无论是电厂基建类项目还是机组检修与日常维护项目都要求通过技术手段来保证工程质量。因此,项目执行过程中几乎每个分解后的任务工序都有非常强的逻辑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大部分的任务都有规定的紧前或紧后任务,不能随意变更。在这样的行业特性下,本文选择关键链技术来实现多项目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因为关键链技术的核心首先是关键链的确定,也就是项目分解后各个任务之间逻辑关系的确定,同时关注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资源流向与约束。其次,是设置项目缓冲,在关键路径中设置合理的缓冲时间来减少突发性任务带来的干扰,从而稳定整个链路。
电力施工型企业在多项目管理的背景下,本论文设计了基于CMMP的多项目管理资源优化模型,详见图1。多项目管理团队通过循环应用模型中设计的三个阶段来实现多项目资源优化配置实时动态化管理[2]。
2.1 识别多项目群中的资源需求
首先,多项目管理团队结合项目集群内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任务分解并确定各个项目的进度计划;其次,估算各个项目所需要的资源种类与数量;最后,将各个项目的情况统一到同一时间轴上来确定各种资源需求的时间点与总的需求量。
2.2 分析各个项目之间的资源约束
多项目管理团队完成了多项目群中的综合资源需求后,就需要对这些资源需求进行详细分析。这个时候就开始正式引入关键链管理思维,首先确定各个项目的关键链并建立起项目与项目彼此之间的依赖关系。其次,通过这些项目之间的逻辑关联关系来识别各种资源需求产生的冲突,并得出资源约束条件。最后,通过调整多项目群的关键链来化解彼此之间的资源冲突。
2.3 制定资源约束和进度计划
根据第二阶段分析出的资源约束关系,对每一个项目的进度计划进行细微的调整。同时,引入项目缓冲区从而保护多项目群的关键链不因特殊或突发性任务变更而被破坏。最后,根据资源约束情况以及每个项目运行的关键链综合调整每个项目的进度计划,确定在资源优化后的新的进度情况。
3 多项目资源优化配置的实施
实现盈利是企业运营目的,通过科学的项目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企业引入多项目管理思维,将企业管理分为三个维度来进行。第一层为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项目组合管理;第二层为已确定的项目组合策略进行项目群管理;第三层为在项目群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管理[3]。一般而言,第一维度的多项目管理更偏重在策略选择的管理方向。第二、第三维度的管理侧重点在于动态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对项目资源需求的准确识别以及对资源及能力约束的准确掌握是制定资源计划的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资源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中枢,它需要在符合企业战略的前提下,找出资源需求与资源约束的最佳平衡点,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项目管理是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从而将企业业务层面与战略层面更好地结合,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开拓企业发展前景。所以,多项目管理资源优化管理相对传统意义的单项目管理更能适应现如今企业的发展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徐霆.施工型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一、由满意决策到最优决策的转变
决策是企业组织的主要功能。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开始,早期的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偏向于追求最优的决策,但是由于在传统的企业组织中,知识的不完备性、预见未来的困难性以及备选行为范围的有限性,决定了组织决策行为依赖的职能是有限性,组织基于此所作的决策也只能奉行令人满意的原则。随着人们对企业绩效要求的不断提高,令人满意已不能满足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决策的要求,它必将被最优决策所取代。这一趋势在私人企业中已初现端倪。因此,企业组织必须顺应这一发展态势,实现组织决策的创新。
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确立,实现了组织决策由令人满意到最优决策的转变。数字企业是一个现代的信息组织,它不仅能全面的准确地收集信息,而且能够创造新的信息,并将其整合放大,使得最优决策成为现实,实现了组织决策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准确的信息收集成为现实。企业借助政府和企业本身构筑的电子网络实现与客户更直接对话,不但减少了管理的层级,而且使得企业能够收集到大量准确全面的信息,以使得最优决策成为可能。第二,交互式决策的确立。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方式的信息化使得组织决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更。自上而下的决策被数字企业管理中交互式决策所取代,这种交互式的决策不仅能使决策所代表的利益更具广泛和代表性,而且,在交互式的“讨价还价”中决策将变得更为完善,更益于得到广大员工或顾客的拥护,因而易于执行,实现决策的最终目标。这种交互式的决策也能克服传统决策中内部输入机制所带来的缺陷,实现决策的优化。第三,虚拟仿真设备的到位,使得决策者可以把收集到的信息全部加工处理,把制定的决策方案,实施决策的系统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进行决策实施仿真,依据仿真结果不断调整,以达到决策的最优化,效益的最大化。
二、由层级制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的转变
在工业经济时代的组织中,层级制被奉为经典的组织模式。马克思・韦伯曾断言现代社会最合理、最有效率的组织不可少的带有行政式组织结构的特点,官僚制组织凭借其本身的“精确、稳定、有纪律、紧张和可靠”,从技术上看可以达到最高的完善程度,在所有意义上是实施统治形式的最合理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基础的资源,成为各部门可自由获取的资源,这使得水平式管理成为必需。例如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提出,为水平式的组织管理模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条件,也实现了对传统层级制组织管理的改造。这主要体现在如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通过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平台,实现与“顾客”的直接对话,开发客户需求的产品,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和公开平等的信息资源。另外一方面,企业将被重构为许多小的能够提供某种专门服务自选管理的单位和单元组织。这些机构和单元组织是任务导向型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的结构和程序也随之发生变化。数字企业管理模式的产生,实现了企业组织结构由层级制到扁平化的转变。
三、由封闭式管理到开放式信息化管理的转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和通讯产业的兴起,信息处理成本的降低,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字趋同”,国际网络化的进程,所有这一切都使得知识的创造、储存、学习和使用方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企业组织方式进行创新,实现由传统封闭式管理到现代信息化管理的转变。
具体而言,其具体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手段由集中管理到网络管理。在传统管理中,企业最高层领导是管理和统治的惟一权威,而在数字企业管理中,管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最高层领导,也可以是其他层次的领导,从而形成了对企业网络化的管理。数字企业管理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最高层领导的权威,而是最高层领导、其他层次的领导和企业员工形成的合作网络的权威。第二,权力基础由物质化到信息化,企业管理所依赖的资源从物质转向了信息,企业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推行各项事务的管理。与此同时,企业也有责任向员工提供权威性和指导性的信息服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构成了企业权力运作的基础,也决定着员工对企业管理的认同程度。无论是管理手段的网络化、权力基础的信息化,都表示着信息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资源和主要依托,信息化的管理取代封闭式的管理而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数字企业管理模式的确立,使得这一特征更加凸现出来,也预示着未来的管理发展趋势。
四、由经济人、社会人到信息人的激励方式改变
管理实践表明,管理的首要投入是人,产出也是为了满足人的愿望。管理学家利克特认为,在所有管理中,对人这个组成部分的领导是中心。管理思想的演化核心也表现在对人管理对象和管理者的认识上。在传统管理时期,管理以效率为中心,认为人是机器,是经济人,普遍采用标准化、制度化管理,改进工作技术,以提高劳动效率。个人的需求被放到次要的地位,窒息了个人获得团体认可的愿望和获得社会满足的愿望,以及通过公共生活达到社会目标的愿望。梅奥开始在管理理论中引入“社会人”概念,把管理对象由“经济人”上升为“社会人”,直到麦格雷戈指出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学说及威廉G大内Z理论学说,极大地完善丰富了激励理论,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谐人际关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
一、前言
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企业统计的数据。尽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其目的也远没现在复杂,只要控制好生产,保质保量完成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独立生产,自负盈亏,渐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局面,管理过程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层出不穷,管理难度也大大增加。但是,不管采取何种高明的管理方法,其实施都有一个前提,就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企业内外SWOT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分析,而这些都离不开统计工作的支持。可以这么说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直接导致公司管理运作的好坏,但当前有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自身短期效益的提高,采取虚报、拒报、迟报这些手段,造成大量统计数据严重失真。那么影响企业统计数据的原因在哪?
二、影响企业统计数据的因素
1.企业管理者角度。作为一个企业领导,本身法制观念淡漠,对统计数据质量重要性意识不高。认为只要统计数据公布朝公司有利的发展角度出来就行,通过虚报统计数据,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基于这个原因,企业管理层要求财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并结果有领导层统一指示,数据则有财务人员编报。这种统计数据填报的随意性较大,给消费者、投资人及国家税收的危害性也很大。
2.统计人员角度。之前说了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大多由企业的财务人员担任,这往往造成统计人员变动随意较大。由于不是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也自然不会一心一意,而是多心多意,工作重心不会全放在统计数据真实性上,有可能随填一个数字,草草了事,只要交差就行了。
3.原始数据本身角度。由于统计数据有关的原始数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所以统计数据尽管计算统计过程都是公平的,但原始数据造假现象导致的数据质量水平下降,也是有可能的。如一些记录的不完整、不准确,有时记录数据还出现低级错误,还有些填报的对象不说实话,不报实数,报表经不起仔细推敲,出入很大等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统计数据质量被破坏。
4.统计报表制度角度。我国已经步入多元经济时代,尽管主体仍是市场经济,但很多经济形式呈现多变化趋势。这种多元形式带来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格式,可是我国的统计报表制度未能与时俱进,仍采取新瓶装旧酒模式,这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5.统计标准化角度。建国以来,国家及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考核评价标准总是随着宏观经济指导思想的调整不断变更,要求上报考核的统计指标由7项增至8项,直至16项,以后又更改8项;一些地区也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相应增加或减少了一些具体上报指标,这必然导致标准不一、互相矛盾现象的发生以及统计标准不齐、不全、不配套现象的普遍存在。
6.统计部门角度。当前,我国的统计部门大多属于政府性质,而且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严重,统计的习惯大多采用企业逐级向上报送统计资料的单向循环,对于统计数据的结果也并未形成具体有效的核查措施,这样割裂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第一统计信息源,而且企业可以随意填写资料上报,只要合乎情理,基本不会向下循环真实与否。而且整个企业逐级上报手续过程繁杂,已至汇总结果在最后一级已经是“面目全非”,致使统计的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1.企业管理者建议。对于企业管理者观念意识淡漠,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商人唯例事图这是自古传统。所以要改变这种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其认识到《统计法》的重要性,增加《统计法》对于规范企业统计工作的力度,这也是督促企业管理层转变观念的一大法宝。基于此,统计部门要借助主流媒体刊物宣传《统计法》,以提高各级领导的法制观念意识,认识到如果虚报、瞒报、不实报都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2.统计人员角度建议。从统计人员角度,笔者认为要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统计人员职责规范的培养力度,让其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企业应该拟设统一统计岗位,让财务和统计脱离,不可由财务人员兼做。这样可以方便统计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统计数据,不受干扰。
3.原始数据本身角度。原始数据是数据统计质量的关键一环,如何确保原始数据真实性,就需要采取考核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把关。对统计上来的原始数据,派人去源头抽检,如发现有一处地方不实,将采取严厉惩罚措施,并复杂,以保证统计的原始信息数据采集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统计报表制度建议。进行统计报表制度改革,是解决统计报表制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唯一方法。改革,主要改革其统计调查的方法体系。而且要对其方法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调查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和经济机制的不同,按照对象、内容和条件、环境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制表。
5.统计标准化角度建议。对于统计标准化建议,笔者认为,首先要搞好统计调查表的设计。企业综合统计部门应根据上级部门和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会同会计等部门统一设计企业内部一套表,在设计中应体现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指标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统计指标的涵义、范围、计算口径应一致。其次,实现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标准化。我们知道,原始记录是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统计核算的共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三种核算结果相互衔接,口径一致,而要保证核算数字的准确性,要求核算的数字来源,都有真实的原始记录为依据。从原始记录开始一直到整理表、场内报表及三种核算,数字来源通过逐级加工,都是有据可查的。只有这样核算,数字的准确性才有确切的保证。
6.统计部门角度建议。精简机构,双向循环机制,这是改革统计部门层级制度的唯一办法。所谓精简,就是少环节,多内容。而且采取单位和政府双方循环机制。一个巴掌永远拍不响,要双方互动,加强数据交流沟通,才能保证数据统计的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确了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后,企业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做一些改进举措来达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企业统计,改革,途径
统计可以为企业经济核算提供必要的数字依据,它以特有的指标体系和确凿的数字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与问题,以便管理者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指导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对企业改善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费用、增加企业盈利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政府统计和行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统计主要是为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服务,很少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免费论文。统计人员工作岗位不稳定,地位低下,素质不高,对统计工作应付了事,造成统计数据出现差错与失误,很难发挥对企业管理的决策作用,更谈不上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统计咨询以及统计监督。企业统计就是用多种统计手段和统计方法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情况,再整理成表格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供企业领导进行决策。企业统计工作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财务盈亏、科技开发以及预测未来趋势。企业统计工作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企业统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免费论文。随着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来临,必须对原有的企业统计运行方式、指标体系、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进行改革,积极探索我国企业统计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改变企业统计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不同类型的企业各种统计业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分别向主管领导呈报并对外报出。必须改变以前那种以为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服务为主的统计模式,统计人员必须全方位以服务企业经营为主,应当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保持其相对独立性,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收集、审核、汇总各种统计信息。免费论文。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及分析报告,如劳资部门提供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提供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提供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提供销售数字等,要求其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二、转移企业统计工作重心:
统计人员必须把工作重心从原始凭证、统计台账和统计报表方面转移到提供信息资源、加强统计分析、提高分析质量以及参与企业决策上来,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项统计指标,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要提高统计信息的加工综合分析能力,企业统计应当搞好组织协调工作,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检索、传输各种统计数据,为企业提供反映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数量关系的统计信息,为管理者的经营活动提供适用的决策信息,从思想上转变服务意识,其服务对象要从过去的为国家和上级统计部门服务为主,转变到为企业服务为主的方向上来,实现由“统计报表型”向“企业经济管理型”的转变。
三、科学设计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设置既要满足国家宏观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的转变、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拓展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企业管理的需求为转移,适度扩展统计指标范围,指标数量尽可能多,指标体系的内容尽可能广,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效益型的统计指标体系,把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具体化。这套指标体系比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内容要多,范围要广,它包括本企业生产、供销、技术、财务、设备等各个方面。实行报告指标和实物指标同在,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并存,在时间跨度上既有当前预测、又有事中统计和事后统计,在统计范围上既有价值指标,又有实物指标。统计指标体系设置应与企业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相衔接,保证各级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和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统计指标体系必须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行业的特点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数量关系,为企业制定经营方针策略提供准确的数量依据,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运行全过程。
四、加强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及时为上级单位和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信息。企业统计人员应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统计数据进行排列组合,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如利用生产数量、利润盈亏、产品质量、成品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销增减原因,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信息和信息查询是统计部门应高度重视的问题,企业能从政府统计渠道取得有用信息,实现企业与政府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政府统计网站加强行业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增强企业统计的功能,为企业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全面提升企业管理质量。
五、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综合性很强,需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统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统计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经济、财务、企管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熟知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工作流程和各部门工作职能。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工作任务简单,使不少企业安排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担任统计,面对市场经济的波澜兴起,他们或无动于衷,或墨守成规,有些统计人员虽是科班出身,却因统计工作的简单化而被惯成方法滞后,成为缺少创意的少有作为者,面对市场经济所赋予的新任务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具有责任心、时代感,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较高业务素质的统计人员。企业统计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广和专业能力强的统计人员才能胜任,统计人员不但要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而且掌握法律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统计人员应自尊、自信、自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创新,使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综上所述,统计工作遍布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大到企业的长远规划,小到班组核算,凡是能用数据反映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地方都离不开统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企业统计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各个层面,必须强化对企业统计工作的认识,及时转移企业统计工作重心,改变企业统计运行方式,科学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素质。牢固树立企业统计工作服务于企业管理的理念,通过准确的统计判断、深刻的统计分析、灵敏的统计预见当好企业管理者的参谋与助手,在企业经济运行中充分运用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真正发挥统计分析、统计预测、统计咨询以及统计监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迎接各种挑战,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统计改革之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跨越式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岑开杰.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J].
浙江统计, 2009,(4).
[2]董文安.浅析企业统计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J].
统计与咨询, 2009,(2).
[3]朱翠萍.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J].
现代商业, 2009,(8).
[4]吉茹松. 浅谈现代企业统计的新认识[J]
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特征
更加便利的信息资源。对企业档案采取数字化管理后,其首要特征在于更加便利的信息资源。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要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路设备等,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比较简单。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和其他档案管理方式相比,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具备了标准化程度高的特征。因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要求该电子档案要符合有关管理标准,同时还需要符合我国档案管理的相关规范等。这使得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逐渐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档案管理更加正规。大型网络的运用。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联合利用各个网络,为提取企业信息提供更有效、便捷的环境。大型网络的运用,势必会成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特征。在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唯有改善网络环境,扩大网络应用范围,才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来源,才能够确保所提取的数据资料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加强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企业档案加强数字化管理,能够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的逐渐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庞大的企业档案资料与传统的办公模式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以往企业采取的是粗放型档案管理模式,通过增加办公人员以及办公费用等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样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而企业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采取数字化管理模式,能够节约更多的人力资源与物理资源,节省保管费用,降低管理成本。能够实现档案办公效率的提高。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只能调阅纸质档案资料后才能够阅览到档案资料。在阅览档案时,可能会导致纸质档案的磨损或遗失等,并不利于纸质档案的保管。而采取档案数字化管理后,利用互联网实现了档案的无纸化保管,同时还能够提高档案的阅览效率。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信息时代的来领,使得企业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遵循与时俱进的管理原则,促进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档案的保管质量,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这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促进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具体应用做好档案资料汇集工作。我国各类企业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档案资料汇集工作,将更多的资料信息收集起来,以此应对档案管理系统的各种突发性事件,避免电子档案系统发生问题后,企业信息来源的中断,使得各种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企业进行档案资料汇集的工作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措施,大范围收集更多的有关资料信息,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管和存放。唯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提供及时的信息帮助,推动企业的稳步发展,为企业领导阶层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这是我国企业加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制定全新的档案管理方案与管理原则。企业在对档案加强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制定全新的档案管理方案、档案管理原则,提高档案工作效率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搭建全新的档案服务结构以及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开发企业各种信息资源;加强对档案资料原件的保护和管理。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员的工作意识。企业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员的数字化管理意识,提高工作效率。首先企业应大力宣传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从而让档案管理员树立数字化管理观念。此外,档案管理员则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他们能够利用上述技术对档案加强数字化管理,从而为企业额各个部门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企业应处理好传统档案管理和现代化档
序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入,许多中小企业主们已从混沌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始初创阶段,进入到了学习知识和规范管理的觉醒阶段。他们逐渐的知道了原来企业管理也是门科学,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于是,一本书或一次讲座,都会让他们有茅塞顿开的,他们惊呼:我要是早懂这些,也不至于。再于是,他们开始花大本钱去读MBA。在他们还处在管理知识的海洋的吭奋中,还未来不及消化他们所学的知识时,他们就开始了“依葫芦画瓢”的所谓的规范化管理。于是,新的危机就又来临了
一.决策的关键,是要控制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
当你要做个决定时----譬如你决定要去创业、或者你的企业准备要扩张进入新的领域----这就是决策。
回顾过去,当我们看到史玉拄们的惨败,当我们学习了管理知识后,我们懂得了一些基本的道理:譬如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的过程是要科学化民主化的。。。当你真的“科学化”了去做决策时,你忽然发现,你依旧会做出错误的失败的决策来。
这时,你会对管理知识产生怀疑。事实上,并非管理知识错了,而是你自己“形而上”了。决策的本质,就是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而这些,是无论你事前做了多么细致周到的准备,它都是依然存在的。
决策的关键,不是决策的对与错,而是你所做的决策,要控制你能承担的起的范围内。譬如说在个晴朗的早晨,你未带伞出门,可到了中午却下雨了,此时你很难说你未带伞的决策是对是错,即使你懂得管理知识,你事先收集了当天的所有的天气情报,可依旧会“天有不测风云的”。
此时,你未带伞的决策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由于你未带伞而由此带来的全身尽湿,你的身体是否能承受雨淋才是关键的。当我们回头看那些失败的企业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其决策本身,大都是不在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都是赌徒和投机似的决策。
很难为“承受的范围内”划一个界线或找到个度的。也许,刘欢的一首“从头再来”,可以算是个界线吧?决策另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决策的执行问题。当你做个决策,在事实上失败后,你可能会认为决策错误,事实是决策未错,而是执行决策中出了错,譬入人才资金等等。此时你“怪罪”于决策的话,你依旧无法看清企业中人财物等因素的不足和缺陷,今后你仍会“决策失误”的。
当你明白了这些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决策拍板时,不是那些科学化的东西在左右你,而是你的全面素质甚至于是直觉在起作用。你会对MBA拿来的激情四射的报告,平静的说:你先放这吧,我会看的。此时,你已经经历了从混沌(跟着感觉走)----学习(茅塞顿开尊重一般规律)----返朴归真(简单直觉判断)。
最后,所有的决策在拍板的剎那,都会归结于你的胆魄与直觉!请相信你自己的胆魄和直觉,否则学过管理学的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了,连计算机都可以做决策了。这时候你知道了,所谓管理专家们说的史玉拄们的决策失败原因,其实是为理论而理论的胡说。表面上看,你是从胆魄直觉----胆魄直觉,实际上你是大彻大悟到返朴归真。当你懂得了决策和决策执行的一般方法后,请勿由此变得缩手缩脚甚至于丢掉了你胆识和魄力,否则,你就丢掉了你身上做宝贵的东西,你也不再是“你”了。
二.你的企业能活多久,取决于你的核心竞争力!
你以前从未问过自己:我的企业能活多久?因为你不懂管理,你在跟着感觉走,自然不知道“企业战略”的概念。当你学习了这些知识后,你知道了企业该有战略,不能再跟着感觉走了。企业战略就象一个人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设计一样,你知道了企业和产品都有着生命周期的,都会经历初创、发展、成熟到衰退的。
当你懂得了这些后,你为自己以前的糊里糊涂和无知,而感到懊悔和羞愧。于是,你懂得了企业要有战略,也懂得了怎么制订战略和执行战略,尤其是你看到这样一组数字:“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6。5岁,民营企业只有2.9岁,生存超过5年的不到9%,超过8年的不到3%”。你为此惊出一身冷汗,并庆幸自己多亏懂了,否则。。。
于是,你也忙着制订战略,有了厚厚的一本企业战略。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却有些困惑了:战略计划显示的几年后该萎缩的行业,却依然健康的活着;一项落后的技术,换了个环境,是那样的生机勃勃;你制订的宏伟目标,按计划分析样样条件具备,可就是无法达到,而你却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再于是,你感到了困惑:企业没有战略是可怕的,可有了战略后,也是“可怕”的。
慢慢的,你终于知道了:企业战略是在一个静止的点上,所作的分析与判断,它就想一个人发誓要做个**家一样,而实际上却是根据自己的实践来调整(注:所有话题均限于中小企业,大企业是要坚定不移的执行战略的)。当你看到某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而你的朋友却活得很好时,你知道了:企业必须要有战略,但企业战略只是中小企业对自身的参照和提示判断,企业长久生存的办法,是来自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来自战略设计(战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
何为核心竞争力?你看到的教科书上说,核心竞争力是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等等,起初你以为核心竞争力只限于产品、技术等看得见的东西。慢慢的,当你看到微软的技术,其实并非是世界上最好的;当你看到联想的产品,其实不一定组装比小企业的更好;当你看到最先进的依星通讯,却以失败告终,你终于知道了:核心竞争力可能是先进的技术;也可能是你的市场理念或网络;甚至是你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
接下来,你不再困惑了!你不再把企业理念文化当作可有可无了;你也不再教条的设计或设想企业战略了。你会非常务实的、同时又是高瞻远瞩的思考:我的优势究竟是什么?我究竟在凭什么和对手竞争?打败我的对手的优势,我能学得来吗?慢慢的,你就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也是别人学不来的。
三.企业文化是成本最低(也是最难的)管理手段!
“企业文化”恐怕是见诸报端最多的一个词了,在中国点子公司、策划专家也是多如牛毛。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理念、风格和行为准则了(视觉标识等并不重要,而这恰是“策划专家”重视的)。在中国的企业里,企业文化也是最多争议和最五花八门的东西了。把企业看的很重,花大力气建设者有之;视企业文化为无用,可有可无的有之。。。
企业文化能“建设”出来吗?我的观点是:不能!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主(家)慢慢自发形成的。一个善于创新的管理者,就会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一个严谨的管理者,就会形成严谨的文化。如果你是八点准时上班,那员工就不敢懒洋洋的九点来;如果你中午会喊上员工打扑克牌,即使你不在,员工也会“自觉”的去打扑克的。
企业主(家)的个人行为,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企业主们的个人行为,会成为员工的榜样的,一个惯于骗人的企业主,诚实的员工也会在其训导下,变得满口谎言的;一个有事业心的企业主,员工渐渐的也会崇高起来。企业里的后来者,几乎是无能力扭转局面的(假设那文化是不合适的),他们要么是逐渐的被同化,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么是不适应而退出你的管理团队。
企业文化是企业里,管理成本最低、而又是最难让其发挥效益、甚至于让其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说白了,就是通过理念和精神,从而激发或约束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是完全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的。譬如对外:以“诚信为本、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文化,就可能带来更多的客户;譬如对内:以“尊重个人价值”为理念的文化,就可能更多的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来。而这所“花费”的成本,只是企业主个人行为及其慢慢上升为理念的过程。
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从企业主(创业者)个人行为----企业行为风格----最终上升为“企业理念”的;当张瑞敏当年砸不合格的冰箱时,就已经奠定了其后来的“大脚印”的企业文化;联想的“赛马”的企业文化,也是来自于柳传志当年自己开会迟到自罚站三分钟的。企业文化是由企业主或创业者而来,但一旦上升为企业理念,就已不再是创业者本身的文化了,而是成了连创业者也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并最终通过企业行为系统(BI)、企业形象系统(CIS)表现出来。
企业文化是最容不得欺骗的,否则你会遭到多倍的报复,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逆反心理。当你也学着别人,从大街上抄来“顾客至上,实际上你却鼓劲员工能骗则骗,顾客也将由此加倍的报复你。很多的所谓的点子大王或策划专家,为企业所做的企业文化理念和CI设计,完全是流行什么就设计什么,而全然不顾企业主(家)们的个人行为,以及由此已形成的企业文化,也不考虑企业的行业特点,其结果是企业除了一本装饰漂亮的策划书和响亮的口号外,于企业无任何意义,最终,那本漂亮的策划书,也成了落满灰尘的废纸。
四.企业管理的觉醒,是从财务(数字)开始的!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主,最重视的是市场营销,最忽视的就是财务管理了。也许,有一天,你很烦恼的跟朋友说:我总是感觉吃喝(交际业务)费太高。你的朋友给你简单的算了算,然后告诉你说:你的吃喝(交际业务)费已占到了销售额的20%,而财务规定是1。5%,实际行业平均水平是10%。此刻,你才忽然间感觉到,自己原来什么都是“毛估估”的。
企业尤如人的身体,你的胖与瘦、是否贫血等等,是由医学的检测和科学的数字来判断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感性的模糊文化,讲究的是感悟意境;而西方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清晰文化,讲究的是真实细微。这本是无所谓优劣这分的,只是企业是个经济动物,要求其用数字说话,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企业主们,颇为显得力不从心。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的篮球,美国NBA的投蓝率等“科学统计分析体系方法”,渐渐的影响着中国篮球,使得中国篮球最终也是用这种数字化的方法来客观的评价球员,而不是以前的“你还不错、你很不好”这种模糊的评价了。
企业管理的觉醒,是从财务数字开始的!财务数字是企业运行的最真实的反馈。对于企业管理,当你发现有什么问题时,往往从财务数字分析入手,会使得问题豁然开朗起来。比如企业销售额的连续下滑,平均货款回收期的延长,企业负债率的高企不下,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都会是企业危机的早期信号。
关注财务数字,关键是要关注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虽然最假帐在中国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这并不妨碍你做财务分析和判断,简单的做法就是把空白的财务报表,填上真实的供自己用来判断的真实的数字。资产负债率是给债权人看的数字,利润率是给股东看大数字,流动比率是经理人自己判断企业是否正常运营的数字。对于财务数字,如果不去做判断分析,不懂得每个分析数字意味或代表着什么,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就是一张废纸了。
财务分析判断的目的,是用来校正企业的管理运营的。它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校正意义,正向校正是用财务分析数字,来判断企业目前的运营壮况,从而管理纠正;反向校正是企业要做决策或管理纠正时,要有财务分析报告做为其判断依据。当然,财务分析报告只是判断决策与管理的依据,对其深刻的理解,是来自于都某个行业或某个问题的长期的实践积累,如果从模糊管理转到完全相信数字分析,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五.资金不是万能的,没有资金流是万万不能的!
资金流对于企业,尤如血液于人体。这是一个很恰如其分的比喻。人可以残缺,可以贫血,甚至可以心脏骤停。。。,但是绝对不可以血液停止流动!注意:是“资金流”而非“资金”,资金也许很充分,但不流动的沉淀了的资金,企业照样要死的。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企业明明是亏损,却还在生产和销售?因为只要资金还在运转流动中,企业就还有翻身的机会!我们也能理解了,为什么一个赢利的企业,却因为资金的沉淀,却反而倒闭了!因为资金的流动被困如三角债,企业因现金枯竭而死!我们也能理解了,负债率只有50%(负债警戒线内)而流动比率低的企业倒闭了,可负债率高达90%以上的企业而流动比率高的企业,却还在幸福的生活着的原因。
我们仔细观察那些陷入困境甚至是倒闭了的企业,我们就会发现“资金流”的被困或者说是枯竭,即便不是主要原因,至少也是导火索!史玉拄巨人大厦的倒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资金流的断裂!我们做个假设,假设当初其或是采取有效的融资、或是更好的处理其保健品的资金回收运转,史玉拄和他的巨人大厦的历史怕是要改写了。我们也很难想象,大庄家吕良如果不是资金链的断裂,他以后会怎样的呼风唤雨?
我们通常所说的“财务危机”,就是指的资金流的枯竭。企业的正常运转,是依赖于现金的流动和现金的支付能力,而收入和利润并不是现金。有利润而无现金流入的企业,照样会破产。有财务专家给出了这样的提醒:一个发展中的新企业应该提前12个月知道它将需要多少现金,何时需要,作何用途。
对于资金流(速动比率)比率和控制的方法有很多。比率按财务上的通用说法,是控制在1:1的比率上,事实上,则该根据企业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实际情况,来做判断和选择控制,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就是企业短期偿债的额度和时间。加快资金流的运转周期,也是有很多办法的,如改变客户的回款周期,以信誉来划分客户等级,再如采取谨慎的财务策略,对于一些小企业,有时一笔产品或是贸易损失,足以抵消全年的利润了。
六.企业管理方法和风格,是无对错之分的!
我们常说,企业管理即是门科学,又是门艺术。于是,就有人问:管理中哪些是科学?哪些是艺术?甚至于有人“算”出科学与艺术,在企业管理中所占的百分比。无疑的,这是笑谈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管理中本就是相辅相成、交融与共的。所谓的科学性,是指管理的一般科学规律;所谓的艺术性,是指在尊重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所做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的把握!
据此,我们知道了:管理方法和风格,是在尊重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对现实情况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把握。这种把握,是无一个固定标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的环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等等,自然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即便以上都相同,也会因企业管理者的性格和秉性的不同,也显示出不同的方法和风格来。如果硬要加个标准的话,我想。一句大家都会的哲学名言,似乎可以算个标准了,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要担心其存在的是不合理的,企业和企业主们会在市场作用下,自动做出调节的。
管理方法和风格,本身是无对错之分的,以实用为衡量的标准。如果你所用的管理方法出了管理问题,并不是管理方法出了问题,而是你把方法用错了地方;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被别人“证明”似乎是不正确的管理方法,于你却可能是正确的适用的。
这样,就会引出两个问题来。一是员工方面,如果你对企业的管理方法和风格,非常的不习惯,进而批判企业的管理方法和风格,甚至于是碟碟不休的满腹牢骚,此时,并非企业管理方法和风格发生了错误,而是你自己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与企业发生了偏差,你能做的,要么是适应企业,要么是选择离开企业。
二是企业管理者(企业主)方面,对于新的流行的管理方法,切勿轻易的模仿,甚至于一夜间取而代之。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们,几乎每天都在“创造”出新的管理办法和模式来。新的名词也在不断的涌现出来。流行的未必就是好的,对别人取得巨大成功的方法或模式,于你却可能是灭顶之灾。把握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牢记管理方法和模式无对错之分、新旧之分,实用的就是好的!
七.“执行力”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的事!
什么是执行力?就是企业里为某项任务、某项指标,而要完成的力度。我们知道,所有的决策、制度、任务和指标,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执行来完成的。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大到国家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小到企业里的“制度挂墙、我行我素”,无不是执行力出了问题。
把“执行力”看做管理中最重要的事,是会让我们看清很多问题的本质的。当一项决策的结果出了问题,我们多是怀疑决策本身;当管理制度无法执行下去,我们也是多怪制度本身;当一项销售指标未完成,我们也是怀疑指标本身的过高。事实上,以上这些问题,大多是出在“执行力”上,是执行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因人或事的因素所出的错误,而非决策或制度本身错误。
执行力是企业管理中一个“竖向”的概念,它是横切过如战略决策、企业管理、销售计划、企业文化等经营管理要素的。也就是说,它和每一个经营管理要素,都是相交的;每一个经营管理要素,都存在着执行力的问题。搞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会看到“执行力”是多么的重要:所有的决策或任务的目的,都是要求出现与之相应的结果的,而这结果就是来自于执行力!
企业执行力的充分保证,最重要的并非是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首先是来自于企业文化,其中又以企业文化中“价值的认同”,显得最为重要;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是认同企业或任务的价值,其创造力是惊人的,反之,不认同的结果会是敷衍了事。其次,是来自于企业各级管理层的“模范”的示范效应。其三,才是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对于企业执行力的事先的评估与判断,是有利于企业决策和具体任务的完满完成的。意即,企业做任何的决策和任务前,要判断企业本身的执行能力。事实上,我们常会看到企业那种“事情是好的,但不是我所能做的”的感叹。对于执行力的高度关注,不但能使我们分清很多问题的责任的真实所在,能有利于避免企业可能的人财物和时间上的浪费和损失。
八.持续的、终生的细节管理!
如果说,企业里要持续的、一直要给予高度关注的事,那只有一样,就是细节管理!我们对于企业的主要管理要素,可以这样看待:决策是关键;管理是基础;技术是工具;产品是载体;文化是灵魂。可见,管理是一切管理要素的基础。如同盖楼房,地基是楼房百年大计的保证;地基不牢,楼房未必会即刻坍塌,但却无法保证楼房的百年大计。
中国并没有市场经济的历史,第一代的创业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我们看到的企业,多是“粗放型”的管理。从对于产品质量的粗放管理,到对于销售的粗放管理,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企业不规范的管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紧缺时代,企业的“厚利”,甚至于是“暴利”,掩盖了企业管理中因粗放所带来的问题。
说细节管理是持续的、终生的事,而没有说是“最重要的”事,是因为如果要把企业的功能,按重要性排序,是先经营、后管理的。经营(尤其是经营决策)是企业关键所在。而管理是在经营顺利的前提下的完善。江浙一带的很多企业,都是经营非常出色,而管理相对滞后的。
这样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真实的看待管理,即不要过高的、当做最重要的事来看待(现在有过高估价管理的倾向)。同时,又要认识到管理(尤其是细节管理)的基础性、持续性。如果说要给企业管理要素,划一个重视过程的曲线的话,其它如战略、市场、财务等等,都会是一条有起有落的抛物线曲线;唯细节管理,是一条在一定起点高度上的直线!
关键词: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 信息化建设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1.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信息化建设
1.1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激活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基础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飞速前进,为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央企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资力度,以流程再造为契机,在人、财、物的管理中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央企管理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逐步建立统一的央企资源计划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建立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网络基础设施,统一接口的综合办公系统等。
1.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与信息化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关注几个方面,一是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央企科研生产设计、试验、制造的水平和效率;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央企,注重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制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开展信息化投资和建设。重点投资以协同设计制造和资源共享为主线的一体化研发信息化建设;远程服务及计划、质量等管理信息化建设。
2.央企信息化建设实现途径
2.1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设计研发、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2.2央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央企均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尤其是敏捷制造、并行工程、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在央企制造业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研制生产能力,但从整体发展来看,央企信息化水平与国外信息化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系统集成程度较低。
由于各信息系统建设时间不同,负责建设的厂商不同,采用的标准不同,造成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困难,无法兼容,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无法数据共享的信息孤岛,此外,随着门户、商业智能及协同应用等系统的建设,系统整合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企业的现状,为应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加强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与协同成为一个时期内工作的重点。
2.3完善信息化保障体系,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们必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央企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比如: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业务战略、主要流程,分析信息化需求;研究信息化最佳实践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制定信息化愿景;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等。
结合产业特点,建立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围绕纵横两条工作主线,一是垂直延伸至所属单位部门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围绕管理业务,建设以OA、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分析统计与决策支持等核心的业务应用系统,涉及计划调度、质量、财务、项目、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材料等管理协作平台;二是贯穿央企各板块产业主线的科研、设计、试验、生产制造、总装集成的业务工作部门,围绕设计研发数字化、模拟化、数字三维化、协同化、试验验证仿真虚拟化、三维数字制造、可视化、敏捷化等专业协作主题,进一步提升主营业务智能化和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4央企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央企的发展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宏观上,央企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能够更好的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有利于实现全球资源信息的共享、利用和传播,能够提高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还能够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二是从微观上,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
3.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切合实际,对企业进行统筹全局的规划,并且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进.军工电子企业信息化策略研究[J].信息化研究.2009(11)
[2]范炳健.国外军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趋势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