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第1篇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期;认知能力;心理护理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讨论,①此组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所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标准。②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③此组患者均为积极主动要求治疗,能够配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手段。④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家庭系统支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16-67岁,平均年龄为37.31±4.31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神经症患者11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6例;进行认知心理治疗的次数为3-22次,平均治疗次数为(7.03±1,02)次,其中小于5次的患者10例,小于10次的患者12例,小于15次的患者8例,大于15次的患者10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1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有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1.1准备治疗阶段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2治疗阶段将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1.3巩固治疗阶段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2.2效果评定此组患者经认知心理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及自我感觉按三级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痊愈是指症状均消失,患者自感满意的病例;好转是指症状大部分消失,但是患者自我感觉部分满意的病例;无效是指症状未消失而且患者的自我感觉不满意的病例。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当患者回归与社会会考虑今后的工作、学习、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等各种问题而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的问题,加之对自身所患疾病的错误认识,患者常常会产生悲观、自卑以及失望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以及出现意外自杀等严重后果[3]。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银娥.住院精神病人康复期负性心理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19(10):621.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0-0779-02

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第四号杀手[1],心理治疗对糖尿病有重要作用[2]。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发生率(20%-70%[4])高于普通人群(15.1%-22.5%[5]),但没有出现异于常人的心理状态。本文将用于普通人群的心理量表修订为一个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自评量表,为糖尿病患者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天津X医院2007年3月29日~4月7日住院的糖尿病患者301人,回收有效问卷263份(男150人,女113人,年龄62±11岁)。随机抽取50人,2周后重测,检验重测信度。

1.2 工具

1.2.1心理状态自评量表 施承孙等人在复习相关文献,参照SCL-90的理论架构,结合我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及多种标准化问卷的基础上编制出原始量表。共85个项目,包含7个因子:抑郁、焦虑、恐怖、强迫、人际关系障碍、躯体化及精神病性因子。其中有19个项目使用正性表述。记分时将19个正性表述的项目进行反向记分。矛盾题的得分为每对矛盾项目的分数相减,取绝对值。矛盾题得分≥2时,判定为该对题目存在矛盾,则在效度量表上记1分。效度量表的得分为存在矛盾的题对总数。取95百分位的分值为划界分,效度量表的得分≥4时,即在7对矛盾题中,出现4对及以上的矛盾题目时,该问卷无效。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态越好。

1.2.2 症状自评量表[6]

1.3 统计方法 进行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量表的效度

2.1.1 结构效度 对85个条目作主成分分析,生成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20个,累积方差贡献率88.38%,根据碎石图,7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9.19%)可代表问卷的因素结构。抽取7个因子后,对85个条目作主成分分析及Equamax旋转,未发现共同性小于0.20的条目。因素载荷小于0.40的条目7个,多载荷的条目8个,删除这15个条目后,再次进行因素分析,条目仍集中在七个因子上,可解释总方差的63.18%,最后进行抽取7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及Equamax旋转。根据每个因素包含的项目内容分别命名:因素A抑郁,因素B焦虑,因素C躯体化和疑病,因素D强迫,因素E人际关系困扰,因素F恐怖,因素G精神病性。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分量表与总问卷的相关在0.56~0.82之间(P

2.1.2 效标效度 修订后问卷的分量表与SCL-90各维度间的相关见表1。

2.2 量表的信度

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659以上。随机抽取50人在2周后再测,得重测信度为0.892。

3 讨论

本研究将适合普通大众的原始心理状态自评量表应用于糖尿病患者,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了15个条目,最终的量表由70个条目组成,集中在7个因素上,分别代表抑郁、焦虑、躯体化和疑病、强迫、人际关系困扰、恐怖和精神病性,与原量表因素结构一致,依照心理测量学的标准,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但各分量表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该量表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张继红,吴东红,彭涛.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4):384-385.

[2]李祖祥,卢桂珍,彭爱君.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14):212-214.

[3]许明智,龚耀先.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12):111-115.

[4]任桂英,方耀奇,金星,等.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5):304.

[5]张明园,任福民,樊彬,等.正常人群中的抑郁症状的调查和CESD的应用[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7,20(2):67.

第3篇

[关键词] 个案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122-04

Effect of case management in treatment of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JIANG Songguo ZHU Huiwu WANG Jiaohua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h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han 32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360 patients with basic stable major psychiatric illnes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0 commun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180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ase management, control group were not adopt case management because patients did not agree to attend the case manage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a 22-month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all

[Key words] Case management; Severe mental diseas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research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极有可能丧失对周围环境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甚至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长期患病者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属及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1]。由于重性精神疾病自然预后差、社会功能伤害明显、致残率高的特点,引起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然而由于人们长期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对于精神疾病存有偏见,导致绝大多数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都不能及时地就医,这也导致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散落在社会,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个案管理是一种基于社区的新型福利服务供给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管理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发展兴起[3],并在本世纪初最早引入我国,目前也开始应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众多研究表明其在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4,5]。为此,本研究将个案管理应用于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例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精神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6];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与家人共同生活,能够接受有关精神卫生教育;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⑤年龄18岁以上。排除标准:①心、肺、肾、肝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者;②乙醇或其他药物严重依赖患者;③无法配合患者;④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则,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0例。试验组男84例,女96例;年龄18~62岁,平均(40.48±21.63)岁;精神病史1~12年,平均(5.33±1.27)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2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4例,心境障碍29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8例,其他类型7例。对照组男83例,女97例;年龄19~61岁,平均(40.46±21.38)岁;精神病史1~13年,平均(5.49±1.32)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5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2例,心境障碍27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5例,其他类型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精神疾病类型、治疗前依从性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个案管理,并针对个案给予有针对性地阶段性治疗方案及生活职业能力康复,具体方法为由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家访,每月一次,及时掌握患者病况,并叮嘱患者和家属,在居家治疗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咨询医务人员;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精神疾病的居家治疗与护理等相关常识,现场对康复及药物应用进行宣教,使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疾病治疗方法及护理的重要性;详细、通俗地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对药物使用方法进行详细指导;身体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治疗及护理,通过情感认知等方法对患者情绪给予有效疏导;每月组织患者进行一次精神卫生知识讲座,邀请相关院内医务人员进行知识宣教,并鼓励患者进行讨论,共同传授经验。对照组患者为病情基本稳定但不愿参加管理,无系统的治疗及康复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2个月规范化管理治疗和随访,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分、疗效。①服药依从性采用自制依从性量表,依从性诊断标准:完全依从:能够自愿、按时依医嘱服药;部分依从:不能够严格遵医嘱服药;不依从:难以遵医嘱服药。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病例数]×100%。②肇事肇祸评分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肇事肇祸评分指南》[7]进行评分,从轻到重分为0~5分。③疗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8]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8]进行评估,BPRS量表包括关心躯体健康、焦虑、情感交流障碍、紧张、定向障碍等18项内容,每项0~7分,总分18~126分,总分反映疾病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SDSS量表包括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智能、个人生活自理、家庭内活动及家庭外活动等10项内容,每项内容0~2分,总分0~20分,总分反映社会功能障碍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社会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在治疗和随访期间,试验组的依从率(96.11%)明显高于对照组(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1 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2 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x±s,分)

2.3 两组SDSS、BPRS 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SDSS和BPR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3 两组SDSS、BPRS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3.1 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重性精神疾病是表现极其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精神功能障碍或者受损的程度达到患者本人自知力严重丧失、妄想、幻觉、行为紊乱、思维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受损,不能面对现实生活,并且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及他人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甚至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功能,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9,10]。长期以来,由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持续地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和关注,但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初期并无明显表现,因而耽误病情。或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存有歧视态度,增加了大多数患者的心理负担,致使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尽量隐瞒病情,不愿面对自己的病情而不就医,这也导致相关卫生部门无法及时地掌握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11]。

3.2 重性精神疾病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门近些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些年来我国成年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占将近成年人口的两成,也就是说,成年人中几乎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然而这些患者中只有极少数因心理问题看过医生,而就诊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已经发展为重性精神疾病[12]。然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然预后很差,在缺乏治疗的情况下,病情将很不稳定,对社会功能及公共安全带来极大损害,患者自身残疾率和自杀率也很高。从而可以看出,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但是就诊率低,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就诊,导致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流落社会,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根据卫生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四千余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院接受治疗,其余大部分病人流落于社会[13,14]。造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或不愿就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对精神疾病患者存有偏见,和无法承受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带来的负担[15]。精神疾病对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是目前我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在所有疾病负担中占有极大比例。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同时治疗疾病需要花费巨额的金钱,使家庭不堪重负,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精神疾病患者有过激行为,每个精神疾病患者必须有至少一名家属陪伴,从而也加大了家庭的负担,这也是导致精神疾病中断治疗的原因之一[16]。

3.3 个案管理的方法及作用

我国卫生部门要求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应该以社会为基础,采用全面康复手段,积极治疗精神类疾病[17]。同时要求各个地区相关卫生部门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网络,进行精神疾病的查访,开展精神疾病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持续有效的基础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努力地进行个案管理。所谓的个案管理,是一种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为患者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与措施,使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社区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18]。个案管理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个案管理组可由精神科专业医生及护士随时对病人进行药物指导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用量、用法,并在不同时期随时调整护理方案,对于疾病的治疗及患者各项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个案管理可以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患者治疗的中断,提高社区治疗的质量,为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19,20]。

3.4 本研究临床效果分析

我院为了使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劳动能力,从而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重返正常的社会生活,探讨了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中的效用以及经济、社会效益,重点分析了有效的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模式,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治疗工作,特别是个案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次研究采用实验前测试、针对性管理治疗和随访等干预、实验后测试的模式,以先随机确定社区、再随机确定患者的方法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名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依从率为96.11%,对照组的依从率为62.22%,试验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依从率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估情况以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参考文献]

[1] 杨惠青,邓筱璇,黄群明. 社区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病人治疗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2,10(8):2109-2110.

[2] Karow A,Reimer J,Konig HH,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12-month therapeutic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s part of integrated care versus standard car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reated with lluetlaplne lmmedlate release(ACCL,SS trial)[J]. J Chn Psychiatry,2012,73(3):402-408.

[3] Magdalcna A,Chcryl N. Designing measurements to assess cases management outcomes[J]. Lippinccctt`s Case Management,2002,7(6):261-266.

[4] 刘云娥,王志红. 国外个案管理在家庭护理中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A):65-67.

[5] 薛美琴,张玲娟. 个案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及思考[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367-368.

[6]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445-2446.

[7] 韩静. 天水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131-132.

[8]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3-166.

[9] 邵志梅,李乃萍,李浒,等. 对精神疾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和防治的应用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2-33.

[10] 卢智胜,唐燕芳,黄翠姗. 130例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成效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2(4):600-604.

[11] 李守春,卢振胜,胡雅伟,等. 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46-47.

[12] 王凯,李丽红,宋平,等. 深圳市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57-159.

[13] 代光智,杨德华,毛文君. 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现况调查[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6):323-325.

[14] Yamaguchi K,Tanaka M. Assessment o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management of psychoses among rural population in Liujiang county[J].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2011,28(1):47-49.

[15] 姚丰菊,王志敏,秦志华. 个案管理对社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895-897.

[16] ,林勇强,余英仪,等.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 广东医学,2010,31(14):1836-1838.

[17] 段武钢,曾得志,罗建武,等. 家访服务在预防精神分裂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4):4645-4646,4649.

[18] 邓筱璇,郑晓聪,杨惠青,等.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个案管理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996-998.

[19] 张伟波,张国芳,朱益,等.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模式初探[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56,160.

第4篇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由于患者精神活动脱离现实,知觉障碍,对自身疾病认知残缺。平常生活饮食,服药,没有规律性,并且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的几率较高,对已并发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应加强对他们的治疗及护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尽早回归社会。

1 心理治疗及护理

根据精神疾病症状的轻重,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

1.1 在精神疾病发作期 医护人员应加强其工作责任心,尊重,关爱患者,从日常生活开始,照顾饮食、起居、注重安全方面的防护,并且按时监测血糖变化,对酮症患者应小剂量胰岛素静滴,按时监测尿酮,血糖变化,保证血糖控制在11 mmol/L,对情绪激动,狂躁的患者可酌情使用镇静药物。

1.2 精神疾病稳定期 加强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对方倾诉,无论对方所讲何事,都要给予肯定,不能指责,批评,讥讽,注重医护自身形象,让患者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倾诉朋友,在交谈的过程中适当将治疗护理活动融入其中。

2 药物治疗与护理

2.1 口服降糖药 考虑精神病患者伴糖尿病后的治疗依从性差,如果精神疾病控制好,无糖尿病严重并发症,胰岛功能存在的患者,可以首选口服降糖药,对于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可以选用二甲双胍,此药在餐前30 min服用,也可以餐后服用。二甲双胍可与新型的短效降糖药诺和龙合用,诺和龙主要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快速地降低,二者合用时对控制血糖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效果更好。诺和龙应在餐前服用。还有格列美脲也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空腹或进食时服用。这些降糖药没有严格时间限制就能进食,对精神病患者比较适宜。

2.2 胰岛素 对于胰岛功能不好,口服降糖药效果不明显,有肾脏并发症的精神病患者应使用胰岛素治疗。如果血糖控制较好,首先推荐使用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减少注射次数,如果血糖控制欠佳,可选用速效胰岛素,如诺和锐,它不受时间限制,餐前餐后都能注射。

2.3 预防低血糖 无论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医护人员及家属都要在服药前后或注射胰岛素前后督促患者进食,预防低血糖。

3 饮食治疗及护理

3.1 控制总热量 精神病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性,大多数身体较肥胖。每日热卡控制在25~30 kcal/kg,如果能从事一些日常工作,每日热卡控制在30~35 kcal/kg,营养不良的患者热量酌情增加,肥胖者酌情减少,使患者体重保持在标准体重±5%左右。

3.2 控制脂肪的总摄入量 每日0.6~1.0 g,占总热量的20%~25%,注意少食含饱和脂肪酸高,易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动物油,目前较理想的使用方法,即将动物油、花生油、菜籽油按1∶1∶1之比例混合后食用。

3.3 给予适量碳水化合物 多食含维生素丰富以及含粗纤维高的蔬菜,注意补充水分、电解质、微量元素。

4 低血糖昏迷与抗精神病药物中毒的鉴别及处理

4.1 低血糖的发生 常见于口服降糖药过量,进食推迟或进食不够,胰岛素剂量过大,运动量较平常大。临床表现开始有出汗,眩晕,乏力,面色苍白,视物模糊,心跳加速,严重时表现为失去定向力,意识丧失,昏迷。

4.2 低血糖处理 如果可以测血糖就能立即判断是否发生了低血糖,低血糖时应立即给予含糖食物,经过处理20 min未缓解应及时送入附近医院。

4.3 镇静类药物导致昏迷 因为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都有镇静作用,如果患者服用剂量过大,误服,都能引起药物中毒,导致昏迷。在排除低血糖以后,应查对抗精神病药品数量,确认后立即送医院洗胃,催醒,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抢救清醒后给予适当心理护理。

5 总结

近年来,精神病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精神病症状的影响,患者自知力受损,求医,在并发症出现时才被重视,这就要求家属,平常注意精神病患者的细微变化。医护人员在给予体格检查时,一定要细心谨慎。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病程长,对自身疾病认知不足,对以后的康复带来不良效果。一旦发现并发糖尿病时,要及时、正规、合理使用降糖药或者胰岛素治疗,定期监测血糖。院外治疗的患者,医护人员定期做好随访,对家属也要做好健康指导,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协助患者,促进康复,动员全社会的人员来关心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第5篇

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多器官或系统的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相关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心理障碍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病程长,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并发症发生率多而常见,更易引起心理障碍,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又可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加重机体的损害。本次研究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2006年7月至2008年3月间来金华广福医院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7.05±6.16)岁,文化程度中小学18例,大专及以上11例。入选标准:① 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 年龄>60岁;③ 患者知情同意,自愿接受调查。排除标准:① 有严重智力和认知障碍患者;② 有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史;③ 各种急性并发症;④ 影响生活质量的严重的眼病、神经痛、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对照组为在体检的老年人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经常规体检未发现糖尿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患,平均年龄(65.02±5.57)岁,文化程度中小学12例,大专及以上11例。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及性别构成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

1.2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向患者和体检者说明测定的方法和意义,取得患者的同意后填写症状自评量表(the 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进行心理状态评估。此表由90项有关心理或精神症状的问题组成,由受试者根据自己最近一周来的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填写,每项分为:没有(1分)、很轻(2分)、中等(3分)、偏重(4分)及严重(5分)。SCL-90可概括为10个因子:躯体化(F1)、强迫(F2)、人际关系(F3)、抑郁(F4)、焦虑(F5)、敌对性(F6)、恐怖(F7)、偏执(F8)、精神病性(F9)、附加项目或其他(反映睡眠、饮食障碍)[1]。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设P

2 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SCL-90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见表1

从表1可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SCL-90各因子中,躯体化、抑郁、焦虑、附加项目(反映睡眠、饮食障碍)等因子分高于同年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7、 2.14、2.32、2.56,P均

转贴于

3 讨论

国际卫生组织把糖尿病归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非传染性慢性心身疾病,并强调心理状态在其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糖尿病的无法根治,需长期服用药物、控制饮食、坚持运动,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出现并发症以及由此而影响到社会活动等因素,均可使他们产生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又可影响患者的自身照料,使血糖失控,而产生恶性循环,影响糖尿病的治疗。既往研究也证实,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症状均为常见,且两者与糖代谢控制不佳呈显著相关。这可能由于,一方面,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内分泌紊乱,常伴有中枢神经递质失调,易在应激后产生情绪障碍;另一方面,心理应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失调,也会反过来加重血糖的升高[2]。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病程长,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并发症发生率多而常见,更易引起心理障碍。本次研究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阳性率较高,主要是躯体化、抑郁、焦虑、附加项目(反映睡眠、饮食障碍)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同年龄对照组(P均

因而,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既要注意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常规诊疗措施,也要注重心理治疗,是一个综合的个体化治疗过程,针对上述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心理支持措施。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某些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老年患者生理、心理各个方面的关怀[5]。

【参考文献】

1 吴范武,金子环.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研究中统计方法的正

确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97-399.

2 王丽,薛志敏,姚树桥,等.心理应激对II型糖尿病人代谢

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98-

99.

3 孙学礼,刘涛生,唐莉,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

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4):215-219.

4 邵坤宁.2型糖尿病心理障碍及其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

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5):301-303.

5 张学真,储耀辉,魏新贞,等.认知行为疗法在2型糖尿病

第6篇

这里所说的危极因素是指已危险到能威胁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健康,已使其病情复发甚至加重的因素。患者精神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自知力恢复,而以好转出院回归社会,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他们将出现以下危极值。

角色转换中出现的危极因素

家庭角色转换中出现的危极因素: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而表现言行异常,家人无法管理,被送入精神病医院治疗。在医院他们大多为封闭式住院,这样他们也许会与外界环境隔离1个月、3个月、半年甚至更久直到病情恢复。在医院他们是患者,需要人照顾,但回到家他们也许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他们将主动地或被动地承担起家庭角色所担当的职责,作为父亲、母亲要考虑家里的经济问题,夫妻间的关系问题,儿女的成才问题,双方父母健康的问题,家里和谐的问题还有家务事的问题;作为儿女,要考虑工作或学业问题,个人情感问题,有的由于发病时对父母实施暴力,而心生愧疚,于是他们想加倍的对自己的亲人好,给他们补偿,在把缺失的这段时间想做的但还没做的事,或已在做的但还没做完的事,想尽快启动或完成,而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干得好的想更好,干得不好的心理压力更大,有的甚至认为是药物影响了自己的发挥而把药停服,这样在心理上及身体上达到了极限,如果家庭应对无效,患者病情再次复发甚至更重。

社会角色转换中出现的危极因素:精神病患者在发病前,他们在岗位上也许是重要领导,优秀员工,老干部……,但由于疾病的原因,他们回归社会后他们的岗位也许发生了变化,有的不再是领导而转换到了普通岗位,有的也许面临失业需重新就业,有的会到一个新的岗位需重新做起。作为领导的安排惯了别人,突然被别人安排;有工作突然没了工作没了经济来源;换了新的岗位,需重头做起。如果想当领导的,希望被上级或别人重新认可,再次步入领导岗位;没工作的想尽快找到经济条件好的工作;换了新岗位的想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并干得更好。那么他们在时间上,精力上会付出的比一般人多,他们会在心理上承受的比一般人多。有的由于吃抗精神病药物,而表现懒散,困倦,而影响其进程,故为了更快的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自行停药,并且心理压力大,身体没得到好的休息,如果应对无效,这样势必造成病情复发甚至更重。

第7篇

关键词 冠心病 抑郁 心理治疗 百忧解

本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治疗和百忧解口服,进行抗焦虑抑郁治疗,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6~2010年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并抑郁症患者76例,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临床诊断标准。对收治的冠心病患者按冠心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对合并抑郁症的患者进行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A)测试,评分>14分,和诊断分型(CCMD-3),入选7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40~78岁(平均64岁);治疗组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44~76岁(平均65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治疗和百忧解口服。排除标准:既往患者精神障碍;有酒精或药物依赖史;有严重的认知障碍;有高度自杀倾向。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采用扩血管、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类等药物应用,并控制危险因素,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心理治疗和百忧解20mg,1次/日,连用12个月。12个月后再行HAMA测评和病情转归调查(包括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HAMA评分减分率51%~75%为显效,25%~50%为有效,<25%为无效。

观察项目:两组均随访12个月,随访指标包括12个月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临床随访:实验组心绞痛发作频率(1.1%±3.0%)较对照组(3.1%±3.8%)明显减少,再次心肌梗死试验组(3/38)较对照组(6/38)降低,死亡率试验组(1/38)较对照组(4/38)明显减少,硝酸甘油使用量试验组(3.0±5.0)mg明显减少,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总分减分率测评对照组(38例)较实验组(38例)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HAMA评分总分减分比较(例)

注:P<0.01。不良反应:实验组4例出现轻度恶心、返酸症状,给予对症处理,无需停药,2例出现轻微头晕、口干,未特殊处理。

讨 论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抑郁症也是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Thornon[2]研究发现,及早诊断、积极治疗冠心病伴发抑郁症状,对减少心脏并发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心血管疾病越重,抑郁的危险性越高。有研究认为,冠心病病人易于发生抑郁还与性格、经济状况、生活自理程度及预感健康受到威胁相关[3]。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中,其重度抑郁的发病率为8%~44%[4]。因此,在治疗冠心病的同时,及时、有效地运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治疗,努力纠正患者的心理障碍,消除焦虑、抑郁等症状有重要意义[5]。作为5-HT重吸收抑制剂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百忧解能选择性地增加突触间隙5-HT浓度,产生明显抗抑郁效应,对去甲肾上腺素能α1和α2受体,胆碱能毒覃碱M1和M2受体、H1受体等无影响,故对心血管、肝、肾等重要器官均无明显毒性作用,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本研究中我们应用百忧解与心理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临床工作中,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还要注重心理疾病的诊治。

参考文献

1 Thornton L A.Depression inpost2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J Am Aacd Nurse Pract,2001,13(8):364-367.

2 杜秀丽,姜亚芳.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61-765.

3 Cohen Cole SA,Kaufman KG.Major depression in physical illness:diagnosis,prevalence,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a year review);1982-1992)[J].Depression,2006.13(2):181-204.

4 Sheeline YI,Freeland KE,Carney RM.How safe are serotonin reputake inhibitors for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Med,2007,112(1):54-59.

5 Cowan M J,Freedland KE,Burg M M,et a1.Predictors of treatment response fordepression and inadequate social support-the ENRICHD randomize.

第8篇

【关键词】 精神疾病;观察;护理

现今人群的压力比较大,易于出现各种心理压力,故精神疾病患者明显上升,而妊娠期妇女因怀孕易于出现心理改变,各项刺激会影响其心理状态,而如何改善孕妇的心理状态,保障孕妇的产期安全,顺利分娩是每个研究人员应重视的课题。妊娠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多有生活不能自理、产后尿潴留、原有的精神障碍症状加重、产后母性意识缺乏、不合作、不易沟通等方面的表现。笔者对此类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给予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心理情况。现对精神障碍患者初产妇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病例选自2005年7月-2009年4月佛山市妇儿医院妇产科住院的11例精神障碍患者初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6.3岁;全部均有1次以上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史;8例在孕期中定期产检;所有患者中没有固定职业1例患者,2例患者的学历为高中,2例为初中,7例为小学。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精神检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2 结果

2.1 妊娠状况5例患者均在怀孕期间服用药物,4例在怀孕后停药,2例不祥。其中6例因产科因素行剖腹产,5例自然分娩,新生儿Apgar’s评分均为10分。

2.2 精神症状表情淡漠4例,内感性不适2例,精神焦虑2例,自知力缺乏1例。

3 护理体会

3.1 产前护理措施 ①常规护理在科医师指导下,严格执行护理常规,认真完成护理评估及护理诊断。了解孕妇的病史,药物史,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②让患者均住在家庭病房,为其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并由家属及助产士24h陪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减少外界刺激,注重门窗的治理,争取家属的支持,配合医生作好支持性心理治疗。③免在患者看不到却听得到的地方说话、发笑。对患者的怪异言行不训斥,但不轻易迁就。在适当情况下,对分娩过程向患者作适当的介绍,以争取在分娩中得到配合。④第一产程是患者处于紧张的时期,最为关键。考虑到急性应激下,精神病病情会加重,适当增加护理人员,作好心理护理并适当给予精神科保护措施,防止冲动行为发生。⑤给予少量、多次、高热量、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进食,多饮水。不能进食者,酌情在保护下输液。⑥密切监测胎心及产程进展。⑦提高高危意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有效地控制高危因素的发展,防止可能导致胎儿及孕妇各种危险情况出现,安全度过分娩期,平安娩出胎儿,必要时采取约束措施,将对孕妇及胎儿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以确保母子的健康和安全。

3.2 产时的护理措施 ①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胎心;指导产妇屏气;做好接产准备。②避免第二产程延长,产程延长时,产妇体力衰竭,有时伴有严重失水、口干,同时会使产妇有焦虑,狂躁等情绪。所以在第一产程中出现低张性宫缩乏力,应加强宫缩,如人工破膜,应用催产素等。避免因产程过长致母儿受损。必要时做好助产准备(胎头吸引、钳产)。③做好新生儿急救。

3.3 产后的护理措施 ①预防产后出血。要严密观察产妇的面色及一般情况,观察会阴后斜切开缝合处有无血肿;仔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膀胱有无尿潴留及阴道流血等情况指导产妇尽早排尿。②新生儿:护理时注意新生儿有无畸形;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及时处理。③做好健康教育宣教?。辅导产妇家属共同做好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的保健工作。避免精神刺激。严防冲动、自杀等意外性事件安生。

3.4 分娩后使用精神药物 ①对孕期坚持服用药物的病人,在有产兆或产后暂停服药,以减轻对新生儿的呼吸抑制,总停药时间不超过48小时。母亲服药,停止对胎儿的哺乳,采用其他方式喂养。②在医生指导下边服药边哺乳,密切监测婴儿临床状态。有条件时应监测婴儿血清药物浓度。

4 体会

此类患者因疾病会出现一些不良表现,护理工作者应利用心理知识给予其心理方面的开导,在工作中应多注意患者的各项情况,细致地观察评估其精神状态,多和其进行沟通,与其家属建立联系,辅助对患者的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仇成轩.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与妊娠结局[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8,2:97.

[2] 翟书涛.抗精神病药与妇女精神分裂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53-54.

[3] 苟文丽,吴连方.妊娠合并精神病[A].分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