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现代化的管理新技术是档案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可以提高档案馆整体功能的技术基础。人类文明已经真实地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大潮朝着我们扑面而来。档案管理和利用如何应对及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需求,是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思考的。数字档案馆是随着档案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归根到底就是档案馆信息化的建设。数字档案馆似乎更加强调的是存储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空间,虚拟性较强,包括多种档案信息数据库,强调档案信息网络化和高度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化,从广义上讲应该包括档案馆数字化的内容。档案馆数字化主要是指将现有馆藏档案信息数字化,接收应归档的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在网上的和传递,利用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因此,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应用,电子文件大量出现。档案馆既要保护传统载体的档案,又要管理数字化的记录,如何加快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
(二)可以丰富和优化馆藏档案。档案馆是行政区域内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档案馆又是综合性档案馆,其馆藏可以反映所在地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档案馆丰富馆藏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提供利用,档案部门只有建立起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馆藏信息资源,才能够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由于档案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建设,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三)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档案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信息资源,而档案馆正是一个海量信息的储存地。档案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使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档案馆现代化主要是将档案馆的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这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档案馆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档案馆努力追求的目标。而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又是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数据库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和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新形式下,档案工作如何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是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二、努力学习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新技术
(一)不断学习电子文件及电子公文的规范化管理。档案资源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立馆之本,是开展档案馆工作的物质基础。它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总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馆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范档案管理,制定完善档案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和档案管理应急预案,开展档案安全专项督查,同时加强档案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网络监察系统。以标准化管理为主,制度管理为辅。标准化适合于技术工作领域的规范化管理,可操作性强,而且与管理体制的关系较为超脱,因此在不与法律相冲突的情况下,标准化管理更有利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度通常以法规形式出现,特别是约束力强,但管理范围有限,所以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配合制度可以形成档案馆数字化工作所需的严密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二)做好档案输入信息与数据的收集、整理、著录等一系列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自动化是对档案馆自身管理行为现代化的确定,而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基础上的。这个特征是基础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是开展其他数字化工作的前提条件。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馆立馆之基、兴档之本。档案局要将征集特色档案资料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常抓不懈。组织力量,大力开展档案的收集和征集工作。丰富馆藏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按照档案馆收集的范围和标准,还要大力开展档案的征集工作。
(三)加强资源建设。首先,开展档案资源清查,广泛征集散存散失在民间、具有人文特色的珍贵档案、历史档案和名人档案,同时对馆藏档案及现行公开文件中的民生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开发,做好备案记录工作。其次,创新服务方式,加快推进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完善网上查阅功能,并在实行群众免费查阅档案,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第三,积极开展编研工作。档案编研工作要“立足馆藏,服务社会”,最大限度挖掘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需要、群众的需要和社会需要,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社会服务。
[关键字]测绘 地理信息 科技事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14-1
0 引言
测绘工作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提保障性工作,是一个国家地信信息产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信息,其成果是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田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利用、重大灾害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从八十年代初期,测绘业开始着手对传统测绘手段和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开展了数字化测图、机助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卫激光测距(SLR)、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尽管我国测绘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整体技术水平同国际测绘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完整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形成;测绘生产中生产速度慢、更新周期长、产品形式单一、地图印刷质量较低等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测绘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等领域,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测绘信息综合开发应用水平较低,测绘高新技术集成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弱,参与全球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尚待进一步拓展。 本文就如何促进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的发展做以下建议。
1 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第一,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和优化升级,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专题数据库建设。将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研究建立新形势、新技术条件下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加快信息更新步伐,切实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第二,加强各级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积极推进各级测绘部门之间以及测绘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不同数据源、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集成应用。第三,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测绘部门分级管理、标准统一、种类齐全、互联互通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为实现测绘部门基础地理信息快速传送和充分利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 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引领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
测绘地理信息人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勇敢地举旗亮剑,提出24 字总体战略,成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新坐标。新理念的形成,让我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实现了由“测绘”向“测绘地理信息”的嬗变;让我们更加与时俱进,推动数字中国向智慧中国迈进;让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测绘工作模式,开辟了地理国情监测新领域;让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公益性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两条腿走路。只有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才能形成测绘地理信息文化“快”的灵魂、“干”的精神、“好”的品质,才能发扬好“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地理信息精神。
3 加强测绘科技人才资源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竞争制胜之本,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一流的学术思想、一流的技术成果,需要有一流的人才。测绘科技人才资源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现有科技人员,增强科研与生产单位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二是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优秀测绘科技人才,逐步开展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的选拔评审,充实和壮大测绘科技创新队伍;三是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经营管理人才,提高测绘科技创新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管理水平。建立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鼓励测绘生产单位设立特聘专家岗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测绘生产一线;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并作为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以及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和验收中设置人才培养指标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支由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骨干和基层单位技术骨干等组成的测绘科技人才队伍。
4 加强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跟踪国际测绘学科前沿,发展测绘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现代大地测量理论和地球动力学、新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机理、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测绘科技持续发展的后劲。结合测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测绘软科学研究,用以指导测绘管理实践,重点加强测绘发展战略、测绘管理理论、测绘管理体制、测绘法律法规、测绘统计指标体系、测绘工程设计管理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5 总结
坚持以测绘信息化带动测绘事业发展全局,促进测绘工作在完善体制机制、科技自主创新、快速传送信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面提高测绘部门的利用、监管、保障和服务水平。以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全局为着眼点,以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重点,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健全测绘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地理信息的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显著提高测绘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测绘保障。
参考文献
[1]记者,周湛.推动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大发展[N]. 中国测绘报. 2011-06-03.
关键词:城建档案;社会服务;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222-02
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其相应的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产物,对一个城市科学发展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如何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城建档案的作用,已成为城建档案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创新城建档案部门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城建档案与普通人事档案相比,更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只有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从多维度、多层次认识城建档案的特殊性,才能形成对城建档案的科学把握和工作方法的创新。
1.要有超前意识。提升城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超前意识是基础。只有不断调整工作视角,把握好整个城建系统的中长期及短期工作计划及重点,才能确定与形势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选题,提升城建档案服务大众的水平,找准城建档案与服务对象的结合点。城建档案工作者应以超前意识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由“看摊守门”的被动角色向城建档案社会化、更高的开放性转变。同时也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来利用城建档案信息,促进档案服务效能的不断提升。
2.要有主动参与意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停留在“保管与保护”。他们普遍认为,档案工作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去保存好历史文献,甚至人为地限制档案开放与利用的权限,这就使得档案逐渐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为社会公众所遗忘。当前必须打破这种因循守旧的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参与到经济建设的一线中去,增强城建档案部门与本系统各单位之间工作的了解与联系,才能逐步使城建档案步入“档案资源完整从源头抓,开发利用服务到全方位”的良性轨道上来,而不是一味地等着档案形成单位移交档案,那样的话,既不能够及时地提供可供利用的档案资源,也常常会形成不了系统完整的档案,而造成利用价值大打折扣,造成档案价值人为的损失。
3.要有跟踪反馈意识。一方面城建档案部门应对领导的意图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不断跟踪,了解项目的安排及进程情况,确保档案工作始终服务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还应该根据档案利用者的信息反馈及档案部门自己的跟踪总结情况,及时分析修正、合理确定适合工作需要及利用者目的的开发项目、提供利用的方式及档案信息内容,使城建档案的信息服务始终围绕主题,有效地服务社会。
4.要有效益意识。城建档案部门应牢固树立创造社会效益与创造经济效益并举的新观念,通过提升城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直接创造城建档案的社会效益,通过为其他单位提供经济建设的信息与智力支撑,间接创造出城建档案的经济效益。城建档案部门应摒弃过去那种认为档案部门与创造效益不相干、死抱“等、靠、要”的落后思想,以提升城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就是为社会创造效益的新观念,充分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同时,提升城建档案的效益意识,也要求坚持最大程度地开放城建档案,根据《保密法》及《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及时充分做好城建档案的鉴定及开放,摒弃当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的重藏轻用的观念。对于一些不涉及国家安全,不及个人隐私的档案,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档案,原则上应坚持形成之日便是开放利用之时,以全方位服务社会各界的新姿态体现城建档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二、拓宽城建档案服务方式,广开服务途径
一些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例如查阅、复制、出具档案证明书等,是档案部门服务大众的基本方式,也是当前使用较多的方式,但在信息化时代,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当前,这些方式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服务理念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创新服务方式,以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的共同创新,真正提升城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
1.加快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最广泛、更便利的服务是档案社会化的必然趋势。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借助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拓宽服务方式和服务主题。目前,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运用了各种新技术来管理和利用档案。比如美国档案馆向公民提供档案的缩微胶卷、电子扫描件或复印件,从而避免了档案原件使用中可能的危险。西方国家发达的电脑网络,也使得档案通过网络共享成为现实。许多公共档案馆或专门档案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公众可以在网站上实现在线查档、实时浏览、远程传送等等功能。近年来,中国不少地方已着手建设的数字城建档案馆,国家档案局2010年了《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对国内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提出了总体性的指导意见,这将是今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有的地方通过开设、利用档案局域网、党政信息网及互联网三个独立的平台,有针对性提取、安排档案信息,在保证档案安全的前提下,为最大程度利用档案服务公众创建了很好的平台和基础。通过具有高度亲民性的网站内容和便利的操作方式,例如可视化的城建档案查询系统,“24小时不闭馆”的网站服务,按照“国家数字档案建设与服务工程”的要求,不断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将使城建档案与居民生活,与城市建设发展紧密相连,使过去深藏馆库的城建档案走入大众,服务社会。档案数字化过程同时结合馆际合作的方式,可以使同地区的多个档案馆及不同地区的档案馆联合组网,或者是发达地区档案馆通过支持欠发达地区档案馆的档案数字化,然后结对组网的方式,不仅可以使有限的资源能在最大的范围内得到利用,更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有效地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分散的各自为战、地区间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的问题,使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进程能够更快地得以推进。
2.提升城建档案编研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各类群体的利用。城建档案真正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总是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有机的组合和科学的加工,这就离不开档案编研。但是,目前很多城建档案的编研工作往往对活劳动的质量重视不够,还是以提供一些浅层次的资料汇编为主,对如何合理地提供能满足各类利用者的需求进行档案深加工,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明显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的档案工作者总是强调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其实是很片面的。领导是非常期望档案工作者能充分研读历史档案之余,科学、准确地提出对今天城市建设方面的好建议,供决策参考。而昨天的档案并不会自己说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规律,分析、研究,提炼、概括出城市建设的规律这个光荣的使命其实是城建档案编研人员的应有职责。而仅提供一本又一本的档案资料汇集,领导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一点点读,然后自己再一点点去找其规律性呢;还有的档案工作者会抱怨档案利用者,明明编研材料上或网站上都已经明确了的事,还要反复问。其实这也反映了档案编研者是站在什么角度上进行档案编研的。如果仅站在档案的角度上,档案是不会看“自己”的;只有以尊重档案为基础,站在利用者的角度来进行城建档案的编研工作,出来的成果才是利用者所需要的。当前客观上也存在着大量繁重的整理工作使得档案工作人员常年处于忙乱之中,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考虑提升档案利用服务方面的情况,因此,如果能使档案的整理数字化,外包操作,也能使档案者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研究如何提供更高水平的编研成果。而且,城建档案往往都是些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档案,一般利用者并不一定懂那些专业,看不懂一些城建档案其实是正常的,城建档案编研者就应该充当起城建档案专业性与大量非专业利用者之间的桥梁,或用图形化示意,或用非专业语言进行适当的“转译”,使人们日益渴求的城建档案信息真正走下高阁,用到千家万户。
3.实现大共享机制,优化馆藏结构。只有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城市档案的利用价值。大共享应该是纵向共享与横向共享的结合,纵向共享就是要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政府所属城建档案信息的共享,以及其他相关联档案的共享,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城建档案馆网,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检索和调用,实现虽非我有、但为我用的共享机制,使城建档案服务打破行政级别的限制,最充分地满足利用者及经济建设及科学研究的需要。横向共享就是要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整个系统的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由于行政职能的划分,城建系统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但档案资源如果也因此而割裂开的话,不仅会给利用者带来不便,也极易造成档案的遗失或形成“死档”。这就要求城建档案部门本着共同为城市建设发展作贡献的出发点,积极主动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进行沟通与协商,促进城市建设中的珍贵的档案资料及时、完整地征集到位,为提升城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从厚实馆藏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是从实际工作出发,促使上级部门就实现城建档案的共享完善规章,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以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共享的长效性和规范性。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提升城建档案社会服务功能创造了重要条件。城建档案工作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创新思维,把握准利用者的需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城建档案工作者就能在为领导决策、研究城建规律、服务经济建设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春华.做好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思考[J].广东档案,2006,(5):40-41.
[2] 王爱琴.开展房屋产权档案公开查询 努力提升服务效能[J].江苏建设,2009,(5).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有一些档案馆已经开始对此投资建设。我们认为,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和解决好档案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数字化档案馆进而是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我们临海市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工作中数字化建设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首先我们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
1、档案数字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形势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临海市政府把数字临海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无疑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数字档案馆是数字临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档案馆就是市委、市政府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它馆藏有数十万卷档案资料,数百万件档案文件,是本地区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这样一大批浩如烟海,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数字临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临海。所以,要建设数字临海,首先要建设数字档案馆。其二,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档案由原始的甲骨、竹笺、贝叶、丝帛到纸质,发展了几千年,记录下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近年来,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档案馆的数字化。目前,档案馆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
3、社会强烈需求
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如婚姻档案,有一些农村,尤其是僻远山区的利用者要查阅婚姻档案十分清便,来回要好几天,他们迫切要求信息共享。还有一些外商投资者,他们想了解临海的整体情况,才敢于投资,那么要了解临海的详细内容恰恰只有市档案馆才是最全、最新、最直接、最方便的一个场所,特别是我们建立临海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之后,对各界人士及外商投资查阅信息更为方便,这都迫使档案馆这个信息保管和提供利用的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2、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3、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我们临海档案数字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
1、建立档案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从1997年开始,我们把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输入数据库。截止2005年5月,已输入文件级目录30万多条、案卷级目录1万多条,我们准备再用1-2年将全部完成。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临海市档案馆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山林土地档案利用十分频繁,尤其知青档案已十分破烂,只有实行数字化,才能确保原件的永久保存。从实践看,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出具无婚姻记录证明,我馆由于实行了数字化管理,虽然保存着1962—2001年10多万条婚姻档案,利用者可以随到随办。而靠手工管理的市办事大厅保存着2001年—2004年不多的婚姻档案,则需5个工作日。利用者对我馆的数字化建设十分满意。
2、建立了档案局(馆)网站。并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查阅,政策法规查询、举办网上展览,展示本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建立网上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提供全文查询,逐步实现政务公开,营造有利于当地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3、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来源。以前,进馆单位只移交纸质档案和纸质文件目录,现在我们要求进馆单位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归档双轨制,一般将电子文件拷贝两套,异地保存,并随纸质文件一并移交档案馆。这样既推进了机关档案室的电子化进程,又节省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
4、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电子文件是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由于种种原因,各进馆单位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硬件平台不同,这给集成到档案数据库造成困难。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印发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对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作出了规定,规范软件和数据格式,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截止2005年5月,临海市市镇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已有20多家使用了PDE档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或其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今后,我们准备加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力度,对新达标升级的单位要求全部安装,对已达到各类标准的单位要求在1-2年内全部安装。另外依托市政府OA网上办公系统,做到文档一体化,及时迁移电子文件。随着系统设备更新、扩充,在不同系统之间交接电子文件,及时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迁移操作,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工作中我们力求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同志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中国档案报》2000年第547期
1.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作为国家档案组成的重要部分,国土资源基层档案具有分类繁多、信息量大等特征,其主要包含建设用地、国土资源监察、地矿、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9大类档案,是以声像、图表、文字等形式记录国家具有保存价值的土地信息与资料,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是为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关键性任务。在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资源保护过程中,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是实施土地依法管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合理制定及土地利用、土地开发、国有土地使用税征收、土地使用权确定、土地纠纷解决与土地所有全归属划定的法律依据与凭证。充分发挥与利用国土资源档案信息自身的应用优势,将其内在潜力充分挖掘,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为现代化市场经济对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要求所在,也是其市场价值的真正体现。
2.国土资源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2.1管理制度不健全
作为国土资源档案日常管理任务实施的制度性依据,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失去有效性与及时性,由于人员或部门的职权划分不明确,奖罚制度不清,导致问题处理过程中互相推诿,从而降低管理效率。现实情况中,有些国土资源档案管理部门对于已有信息资料的归档、立卷、分类、编目及排列工作实施过程滞后或不规范,其具体表现为随意堆放档案并长期挤压,致使档案资料发生破损、虫蛀、霉变等不良现象,从而导致后期查找利用不便,甚至造成国土资源档案流失。
2.2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于现实情况的分析,由于基层国土单位在档案管理人员意识与经费投入方面较为欠缺,致使?n案存储设备陈旧落后(如木质档案柜),甚至未设置专门的档案储存室,使其与一般办公室混淆一起,导致安全管理不到位,“三铁”、“九防”措施落实不力,以至于无法在高温梅雨季节实施降温除湿任务,致使归档材料因霉变而发生损坏,是为资源的一种损失。
2.3信息化程度偏低
对于基层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单位而言,其普遍现象是缺乏现代化硬件设施,致使档案管理任务的实施无法达到规范化要求。随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技术的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多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单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但对一些基层管理部门而言,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其硬件设施落后、科学手段滞后、机构功能弱化,对档案管理工作仍旧使用效率低下的传统手工模式,同时也未利用数字化方式实施资料归档处理,致使档案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质量与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3.加强国土资源基层档案管理的措施(建议)
3.1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为推动国土资源基层档案管理任务实现制度化与规范化,档案管理单位首先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其具体实施过程为:第一,以人为对象实现国土资源基层档案管理过程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从管理技能与管理思维方面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做到提升,通过宣传教育任务的实施,强化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意识,促使其认真学习并了解《档案法》与《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具体内容,同时采用内部交流、短期培训以及专家讲座等教育培训方式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促使其加强档案收集、归档、立卷、分类、编目、排列等环节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技能的提升与管理模式的创新;第二,以制度为对象加强国土资源基层档案管理过程的制度化与规范化。通过人员岗位分工制度的完善与岗位职责的明确,将管理责任具体到人,细化档案利用、借阅权限,明确档案管理、归档范围,同时严格执行鉴定与销毁等规定,做到每道环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促使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国土资源基层档案管理的每一个过程。除此之外,还需制定并晚上档案管理激励机制,彻底消除奖励分配的平均主义倾向,通过精神与物质综合鼓励的方式促使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积极贡献、努力创新,进而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以此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安全制度的制定与完善,首先应通过层层审核与签订方式来进一步细化安全责任制度,确保(安全)人员责任明确,做到人人懂安全、人人管安全以及人人参与安全;其次应建立安全定期检查与巡视制度,及时、定期对已有的国土资源档案实施安全检查,如消防设备等安全设施配备数量与状态的检查,以此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还需制定科学、完整的安全预案,通过管理过程与管理重点的具体分析,对于可能出现地震、火灾等情况的突发紧急事件制定出专项救援抢险(包括人员与档案资料的抢救)措施。
3.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档案工作而言,档案设施是一个载体。在开展基层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时,应该进行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设施较为缺乏,就应该购置设施进行补充。如果设施不符合现有要求或者时代的发展,就应该及时更新换代。像档案室和电脑在内的现代档案管理设备,工作人员必须使其配备齐全。只有档案设施符合现代化要求,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实现现代化发展方向。
3.3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化管理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也随着信息资源的交流和互换进入到网络的新天地。数字化管理使档案查询更加快捷,极大的提高了档案查询效率,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大量、快捷、高质量的国土资源信息。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当今国土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快速发展,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紧跟时展步伐,加快数字档案建设,实现国土管理工作自动化及网上办公。积极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促进国土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快速发展,建立国土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扩大服务范围,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建设及广大群众服务,开创国土档案管理工作新起点。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必要性和其所占的优势,并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122-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技术和信息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信息中心,拥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雄厚的专业人才等优势,在做好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1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1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知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准确、快速的信息保障。就地方经济而言,各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需要了解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企业要不断研究新的技术、研发新的产品,就需要以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技术和产品信息作为参考依据。并且,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市民求职就业、投资理财、甚至休闲娱乐都需要大量的信息知识,而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多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其系统性、完整性和专深程度都超过一般的地方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的知识信息重要集散地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开发其信息资源,为市场经济服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1.2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据统计,我国1,000多所高校图书馆有6亿多册的藏书和大量的子网络文献。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没有对外开放,使得馆藏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仅在40%-50%左右,有的甚至低于40%,大量的藏书处在闲置状态,造成了社会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浪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与地方联系越来越紧密,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文献信息中心,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充分向当地广大群众开放,提高馆藏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
2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优势条件
2.1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的地理优势
高职院校一般都处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为图书馆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高职院校图书馆地理位置的优势既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和科技研究人员就近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查找所需的资料和文献,又方便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各种类型的信息咨询参考服务,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地方经济建设各领域相关人员进行及时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信息,调整服务策略,最终提高服务质量。
2.2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拥有丰富的图书、期刊、报纸、光盘等文献信息资料。这些资料科学门类齐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且系统完整、涵盖面比较广。如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拥有藏书近五十万册,中外文期刊上千种,涉及文学、社会科学、理科、经济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同时还拥有纺织、染整、服装、装潢、机电、家电维修等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较为紧密的文献信息。并且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也在加快,除了完成馆藏书目数字化外,还购买了一些电子文献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标准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不仅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信息资源,而且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2.3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才资源优势
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的专业结构、职能结构和学历结构都得到了优化,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员学科全面,知识结构均衡,不但掌握了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和其他专业的知识,同时还掌握了图书馆情报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仅具备了良好的搜集、鉴别、筛选、加工、处理和检索文献信息的能力,同时还掌握了大量的情报信息及其线索来源,可以快速、有效的帮助有需要的人们获取信息。并且,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专家学者等人力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各种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或者与地方企业合作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优势构成了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
成悦: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探析
3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3.1转变服务观念,拓展服务领域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兴建的,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在立足本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在服务本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但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只是作为内部服务机构收藏一些信息文献为本校服务。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要转变服务观念,不仅要为本校的师生服务,同时还应该为当地的每一位信息需求者服务。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加强图书馆与地方其他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利用本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或是培训等活动,帮助人们提高信息检索技能,加大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力度。
3.2依据地方产业特点,建设特色专业数据库
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从而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多收集整理一些与当地特色产业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特色产业资料数据库,方便人们查找相关资料,并且为地方特色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同时,作为记录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地方文献与该区域经济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应该对地方文献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采用先进的设备实现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方便当地人们了解和使用地方文献。
3.3为当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参考和导向作用,企业各项决策项目的论证、投资、运作等各个阶段都离不开信息咨询活动。快速准确的获得信息并高效利用,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区域内文献信息资源最为集中、丰富的信息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将会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的动态信息,使企业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行业信息资源,了解国内外相关产品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各种信息网络,主动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反馈给企业,围绕企业产品的研发和更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为企业开发生产新产品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唐倩妮,宝婷.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问题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0(6).
[2]柳卫莉.地方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3(6).
2016年9月在G20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这些判断引起了与会各国的强烈共鸣。
作为“中国方案”里的重要内容,《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的出炉,让数字经济成为与会各国创新增长方式、注入经济新动力的共识。面对起伏不定的世界经济形势,网络信息技术等产业再一次提供了发展的风口。时隔半年,新华三于日前在G20峰会会场上举办了一场以“新IT 新经济”为主题的Navigate 2017领航者峰会。
新IT 新经济
如今以互联网为依托,数据资源为核心要素,信息技术为内生动力,融合创新为典型特征的数字经济革故鼎新、大势已现,自身发展及其对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以及信息安全则成为关涉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此时新华三提出的“新IT”无疑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看来,新IT+新经济的组合,不仅促进各行各业的进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制度建设与行业形态的重大变革。
数字经济的本质,是在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加工处理的专业化与产业化。数字经济的规模包括了“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即信息产业本身;以及信息技术对其他产业带来的产出增加与效率提升的“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在数字经济的发展态势下,新华三提出“应用驱动 云领未来”全新IT战略,将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以信息化的手段为载体,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去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
数字经济的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数字经济既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网民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数字经济占GDP的10.5%……这些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数字,反映着中国数字经济带来的效应,数字经济,正为中国经济营造出热气腾腾的发展场景。
数字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经济规模上,也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站在城市的街头,串街走巷的外卖小哥、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甚至连路边的煎饼果子都可以扫二维码支付,明显能感受到数字浪潮带来的冲击。
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四个主要的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移动。新IT带来新的数据,数字经济已经实际出现,改革是非常重要的,转型是必须的。
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和制度变革,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发挥作用,当实体经济搭上数字化的顺风车,一场以数字化为形式、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第三方研究机构IDC中国区总裁霍锦洁认为:“未来,企业IT基础设施和软件支出有三分之二以上将用于基于云的产品,全球每5个互联‘事物’就有1个在中国。”
数字化经济的六大特点
IDC的数据显示,第三平台和解决方案支配IT支出,年度复合增长率达到11.8%,到2020年将达到4万亿美元。在中国,数字化转型经济时代来临,政府将大力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第三平台市场,信息和通信技术花费将达到8440亿美元。
IDC从互联“事物”、巨型云平台、DX开发人员/数字化供应链、数据提供商、渠道/数字化GTM合作伙伴、客户/DX使用案例这6大维度,全面阐释当今的数字化经济,评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
“互联”事物: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物联网的逐步成熟,万物互联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简言之,现在主要处于人与人连接的时代,以后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将会普及,万物互联是最终目标。
根据IDC的数据,2016年互联的物联网端点达到150亿,到2020年将达到300亿,2025年更是达到800亿。而包括农业、公路、金融等各行各业的物联网支出将达到1.3万亿美元。
巨型云平台:云已经成为IT发展的主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云计算都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技术驱动力。而云2.0的到来,分布式架构的采用,到2019年,43%的互联网数据将在云边缘地带得到处理。
云的普及让安全成为一切的基础。根据IDC预测,到2020年,IT领域顶级安全服务将从云端提供:云驱动加密、威胁分析、区块链和合规性。同时,值得信任的云或者“可信云”成为企业上云的重要考量因素。
DX开发人员/数字化供应链:到2020年,DX团队将从外部开发者社区(通常为开源社区)采购80%以上的解决方案组件。
数据提供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能够创造价值,发现新东西。但是现在各行各业的数据不流通,企业数据源依然有限。然而到2018年,拥有DX战略的企业将把外部数据源扩大至少3到5倍。
渠道/数字化GTM合作伙伴:到2020年,云服务提供商70%以上的收入将借由渠道合作伙伴/经纪人产生。
客户/DX使用案例:IDC预计,2019年,全球企业将在技术和相关服务上支出2.1万亿美元来实施和管理DX举措。
信息技术走向融合
数字化成为企业关注的重中之重,从流程、业务和运营都在走向数字化。数字经济已成为新一波浪潮,技术成为企业转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企业正迎来新技术产业的黎明。
数字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的创新交替引领、彼此促进。新IT则是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化技术变革的聚合,它从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资源池化开始,融合了大数据、大互联平台、大安全防护以及创新的服务与模式,为应用的创新提供支撑。
于英涛表示,新华三一直十分积极参与国民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并将“引领新IT,助推新经济”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诉求。通过持续的创新投入、完善的服务以及全面的生态合作,新华三有信心也有能力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常态”,更好地支撑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与转型升级需求,橹泄新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链接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资源 区域经济 建设发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广泛而深入应用的时代,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信息资源的快速获知与广泛应用,而高校图书馆正具有这样丰富的信息资源,拥有众多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信息服务手段以及相关的众多专业技术人才。所以说地方高校图书馆各种职能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既是高校图书馆本身推进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地方高校良性发展的根本,更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共享和资源服务的有利平台。
一、地方高校图书馆作用于区域经济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区域经济,可以满足当下经济建设的文化需求和信息要求以及技术要求,同时通过服务于区域建设也可以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一)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发挥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要求,使信息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财富,不论是行政管理还是企业发展都需要社会信息与市场信息的利用、沟通与交汇,即便是我们公民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娱乐等也同样离不开信息资源,信息已经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所以,作为信息高度集汇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其信息服务可以有效满足社会信息、经济信息、知识文化信息等各种信息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做好信息服务,与时俱进,积极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发挥是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
区域经济建设要求各行各业加快信息化应用,强化信息化服务,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有效确立新的项目、开发新的产品、引用新的技术,并要掌握国际、国内的市场信息与行情,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大量的信息资源,所有的这些需求仅在经济建设体系当中是难以满足和达成的。所以,就要结合地方高校图书馆这一有利信息资源平台,方便快捷的获取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
(三)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可满足其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
高校的教育职能之一就是以其文化知识服务于社会建设,而且其学校建设、图书馆成立以及其科研成果的取得与信息资源的储备都有赖于区域财政的支持。所以,高校的自身生存与发展就要立足区域经济基础和建设,需要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区域建设提供人才、智力的保障。高校图书馆在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也就兼具了对地方区域经济的科技信息服务,以此获得社会的认可、信赖和支持,从而更好的推动自身发展和学校建设。
(四)地方高校图书馆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发挥是其自身职责的体现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重要的学术机构与文化信息中心,它的首要职责和功能就是要服务于社会,回馈于社会性。为区域文化、经济的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服务,是它建立、存在的必要功能和责任义务。所以高校图书馆在保证教学任务与学校科研服务的功能之外,还需积极利用和发挥其丰厚的知识信息和文献资源等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好服务,要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当中去,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人员更应当明确思想意识,将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好信息资源服务视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做好应尽的义务。
二、地方高校图书馆对于区域经济建设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经济前进的过程当中,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是重要的生产力。文化科学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也反过来影响和推动文化科学的探索和进步。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有效关联的。地方图书馆在区域的文化建设当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区域文化先进与否的重要表现渠道。其与区域经济建设有着莫大的关联,先进、完善、内涵丰富的高校图书馆可以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当中的资源与信息需求,提升其科技技术含量,为其建设作出参考和指导,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奠定了经济发展的文化基础。具体来说其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服务与保障作用
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信息与自然资源与物质财富一样同属于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图书馆作为收纳与聚集科学技术知识与信息资源的重要场所,其蕴含着大量的可利用文化成果与经济技术信息,可以快速的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可参考与利用的信息资源,推进和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重要参考与引导决策作用
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具有科学的决策与管理,需要精准的数据对比与方向指导,所以说,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都对经济建设的科学决策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由于长期的信息积累以及文献资料的快速更新与补充,其内容丰富、真实、有效,并且涵盖了社会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可以快速获取各个时期与各个经济文化领域的知识信息,所以其对区域经济具有着重要的参与决策价值。
(三)高校图书馆的媒介转化作用
先进的科技生产力是由高尖精的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产生出来的,高校图书馆只有将知识信息有效的应用开发出来才能将潜在的知识力量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信息文献的文化价值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将内含的科技文化元素转化为现实可用的先进生产力量,才能发挥其实用价值,促进社会生产与经济建设的增长与发展。
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优势
地方高校由于其具有的大量文献资料资源以及专业的高素质的信息资源处理服务人才,熟练掌握资源信息的查询检索与信息来源,所以其利用其特有的优势为利用企业与资源信息、资讯中心之间建立起了沟通与联系。
(一)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
发达的科技基础与知识条件结合着快速发展的积累多年的高校图书馆,经过逐步的建设与完善已经建立起了馆藏丰富、门类多样、结构科学、多层次、多来源的文献资源添加与保障系统。并且一些重点的高校图书馆已经被纳入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成为CALIS数字图书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和教育部文科专款等受益院校。所以,高校的信息资源优势可见一斑。尤其是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高校拥有着和经济贸易密切相关的专业图书资源,专业性极高,具有着更全面和先进的专业资源。并且具有专业教授与科研开发人员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与系列的论文、著作、及实践结论等独特资源。
(二)专业化技术人才优势
高校图书馆在具有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具有着各科目、门类的专业科学技术人才,有着熟悉掌握图书馆工作内容与流程的精于信息资源搜集整理的专业工作人员、有着精通外语与计算机及其网络建设与维护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有着资深的专业的经济学术与研究人才。这些技术人才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做好文献资料与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分类、加工、系统编目、传输、查询、咨询与查询和检索功能,这不仅限于纸质资料与信息,还可以通过电子数据库实现电子信息的查询搜索与导航整理等项目。其可以对区域经济建设过程当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购、收集、整理、整合,提供经济资讯与专项数据检索查询,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这些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一站式服务,有效实现了经济信息的快捷性和实效性,帮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当中抓住机遇,实现有力竞争。
(三)涵盖全面的学科优势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涵盖了包含经济、金融、管理等在内的众多专业学科信息体系,还综合了众多的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进行着一系列的贸易、经济、商务、金融、财税、会计、审计、物流、旅游、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研究,其自身就已经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他们在进行教学、科研的同时还可以教授更多的学生、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储备更多的信息资源,为区域经济建设献力的同时,还在积极培养着后续的力量。
(四)硬件与信息技术优势
高校的图书馆目前已经具有了文献资料的自动化管理与网络化传输,已经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将最先进与最新的科学技术与市场信息进行实时检索与传输,其依托海量的网络资源,可以满足经济建设当中各类信息的需求。其可以将信息进行系统的归集和分类,进行全文数据库管理,方便检索查询。而且高校当中的网络已经与互联网实现了实时互通,全面连接,可以满足各类信息资源与各类机构之间的连接与参考咨询、信息交互与资源之间的共用、共享。
(五)积累了良好的建设优势
地方的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方面注重兼收并蓄,吸收融汇了一些优秀图书馆的功能设计、自动化设置、网络化功能以及地域人文特点,所以其功能日益完善、信息资源使用愈加方便快捷,管理上也更加的科学、合理、先进。其可以给区域经济建设当中的资讯机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然,随着各种信息渠道的快速发展与建立,社会经济建设在信息需求的内容、结构和形式、种类上都有着快速成的改变,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和服务方式不断涌现,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一定的生存压力与冲击。所以,当下时期,高校图书馆更应做好对区域经济建设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创新、思索开拓,拓展服务职能,为日后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更好的机会与道路。
四、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当中的有效途径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区域经济建设当中需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向,以先进的数字资源为主要方向,既要注重科研项目服务,又要贡献于区域的经济信息收集与服务。建立起系统的咨询服务平台,以先进的信息服务手段做好区域经济发展的文献资源、科研技术、专业信息和企业所需竞争信息的提供。
(一)打造区域信息交互平台
打造区域信息交互平台,建设区域信息图文库,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对于区域经济的重要服务项目,其就此可以实现区域内经济信息的收集与服务,建设起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馆藏,走专而精的建设发展之路,实现快速、专业的信息服务。
(二)做好区域经济专项服务
经济发展当中市场变幻迅速,所以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当中应具有专项性与指向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提供特定的具体可利用的经济信息产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做好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提炼与服务。
(三)结合区域特点建设专项数据库
区域不同其地方的产业不同、可利用经济优势也就不同,所以地方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地方特征,在区域特有资源的基础上,针对所发展的相关产业利用当地优势,充分发挥当地的区域竞争优势与经济发展特色,做好相关的信息资源提取、融汇与开发、利用,建立起专项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数据库。
(四)建设区域信息科研服务机制
在高校的教学研究当中,高校图书馆应建立起相应的科研信息服务机制,发展先进的科学研究与成果收集,做好资源的服务、共享与展示。收集相应的教学研究文献资源、做好学术信息的导航与共享、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有效建设利用多媒体数据资源,依托良好的服务平台结合资源利用者的需求与信息使用惯例,做好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
五、结束语
区域经济建设当中全面、完善、高效、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需要科学先进的资源存储与服务体系的支持与应用。在当前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因其具有的信息资源优势,在其建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其馆藏特征与服务方式使其在当前的区域经济建设当中不仅必要而且重要,所以应依托其优势,强化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经济建设之间的联系,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同时图书馆也要加强信息储备、优化服务职能、搞好科研项目、迈步科技提升,在促进自身良好生存发展的同时做好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支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苏雪梅.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途径探索[J].科技世界,2012 (19)
[2]秦强,郭卫,马晓晶.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途径探讨[J].知识经济,2013(13)
[3]朱鹏威,于岩.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探索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