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1篇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康复保健指导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形态、功能都在发生退行性变。如身体的老化表现在白发、视力下降、听力减退,体力的减退,使行动迟缓。精神的老化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和注意力衰退、健忘、反应能力低下、懒散、毅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个体代谢功能减退,免疫平衡失调出现的营养吸收差,能量储备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等变化,使老年人容易患病。而且多种疾病并存,降低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甚至失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住院期间以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及保健指导。

1 心理分析及特殊要求

(1)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①性格孤独、固执、自尊心强;②消极、焦虑、绝望;③适应环境和自理能力低下;④猜疑、幼稚心理;⑤依赖性增强等。

(2)特殊要求,在安排病房时,要给予适当的照顾,一般3~4人为宜,病友过少不利于老年病人的情感交流,过多则环境嘈杂,病员变动大,探视人员多,易刺激老年人产生悲观情绪。为老人营造一个清新、优雅、舒适的环境是每个病人渴望的心理要求,由于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活动的空间只限于疗区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措施,留出一个房间做为活动室,给那些生活自理者提供一个活动的空间,同时规定病室被褥定期凉晒,使床铺干燥柔软,被褥如有污渍随时更换,病室每日通风2次,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每周对不能自理的病人由护理员和护士给剪指甲,洗头各1次,保证热水的供应,从而使病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尽可能做到专人护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要求,帮助照料他们住院期间的生活,在与老年人的交谈中,尊重、理解老年病人的疾苦,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新型护患关系。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护士的行动、神色、语言中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消除不良情绪。

(4)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语言活动对病人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不容忽视的。老年患者自尊心强,喜欢别人尊敬他们,不喜欢直呼其名,护士可根据患者的职业、职称、学识、经历、年龄给予尊称。努力创造与患者心灵沟通的条件,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做到勤观察、勤分析、勤交谈、多关心,细心观察病人的兴趣爱好,根据老年人不同心理特点,因人施护,采取不同心理护理方法,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5)护士要有过硬的基本功,静脉注射一针见血。由于老年人住院治疗时间较长,注射较多,血管多数造成破坏,使静脉注射困难,只有做到一针见血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2 饮食护理

老年人往往因为牙齿松动脱落,消化能力差和对营养知识的缺乏,而引起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从而导致血脂过高、血糖升高、消瘦贫血等,不利于治疗和身体恢复。所以护士应多了解病人饮食问题,对不同种疾病应配给不同饮食,如血脂高病人,易食低胆固醇的食物。每天吃一杯半的燕麦,就可使“坏”胆固醇的吸收率降低5%。水果蔬菜易食:四季豆、苹果、桃子、瓜类、菇类、海带、黑白木耳、紫菜等。少食动物性油脂,多食植物油,如橄榄油可使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度降低25%,以花生油为主的饮食,也可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16%~20%。也可食玉米油、葵花子油、色拉油等。另外,多食豆制品对人体的健康和保健功能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综合症的病人。每天喝二杯豆奶,科学家研究显示男性得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70%,由此可见,向病人家属宣传合理饮食对防病治病起着重要作用。

3 睡眠护理

老年人大多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还会因为来到医院环境发生变化,加上进行的各种治疗因素,出现睡眠过多,睡眠不足和睡眠混乱,长期失眠,还会对失眠药形成依赖性。针对这个问题建立病房统一作息制度,一切治疗和检查尽量在日间进行,巡视病房时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保持床铺干净平整,病房内空气新鲜。被盖厚薄适宜,防止蚊虫叮咬,冬天注意室内保暖,夏天保持通风,室温20~23℃为宜。努力提高患者舒适度来促进病人入睡,如消除或减轻疼痛感,给予止痛剂和安眠药,安慰开导病人解除思想负担,经常失眠者,可废除白天小睡,做疗养体操。如入睡前搓热双手按压涌泉穴200下,鼓励病人白天参加中等程度的运动、睡前处于半饱状态、排空小便、放松裤腰带、温水浸泡双脚,这样有助于入睡。同时让病人认识到,每个人会因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工作程度、思想负担不同,所需的睡眠时间不一样。一般以睡醒后感觉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而不是以睡眠的时间来衡量。

4 康复的护理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在躯体和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障碍,我们应为其创造一些必备的康复措施。因为老年人实施康复的目标就是使其躯体和心理障碍得到改善,日常活动得到相对自理,晚年生存质量能高一些,消除或减轻老年人的身心障碍,从而能使老年人减少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

老年病人存在很多需要康复处理的功能障碍,既可以是老年性疾病的结果(即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也可以是功能退化的结果(骨质疏松症、尿失禁、老年痴呆症等)。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86-02

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随之增长,老年人由于机体新陈代谢缓慢,易患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等),并且疾病恢复速度慢,住院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如何做好针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护理措施,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1]。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人长期被疾病所折磨,身体各种功能下降,活动受限,因而易产生心理上烦躁和紧张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孤独寂寞、极度猜疑、忧愁联想、绝望、恐惧、强度自尊个人崇拜等不利于身体恢复等问题。

1.1 孤独寂寞的心理

老年人日常都是儿孙绕膝的生活,突然生病住院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会郁郁寡欢、少言寡语、情绪低落、彷徨无助感到孤独寂寞。

1.2 焦虑猜疑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眼耳不灵活、视力听力下降,弄不清别人说什么,一方面感觉自己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对自己病情不了解造成死亡恐惧、或是家庭的经济压力、医院环境问题等,都会造成老年人巨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易怒、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思想高度紧张,无根据地怀疑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等,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老年病人健康恢复。

1.3 自尊心和自责心过强的心理

老年人特别喜欢周围人尊重他、恭敬他、特别是有些老年人曾为党为国家做出过贡献,非常希望别人象以前那样爱戴他,承认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喜欢听到周围人的仰慕、赞美之词,一旦住院,处处“受人摆布’’,老年人的自尊心变得敏感甚至强烈,同时易受到伤害。

1.4 过分不信任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希望技术熟练的护士给他处置,业务水平高的医生为他诊治,生怕年轻的护士处置失败,年轻医生诊断没经验,有强烈不信任的感觉。

1.5 过分依赖心理

多数老年人在心理上和体力上表现依赖他人的行为,因老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开始对医护人员熟悉和信任,每天都由医护人员陪伴、产生依赖心理,怕回家后没有医护人员的监护、没有安全感。

2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2.1 消除孤独寂寞的心理的措施

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子女都是忙碌的工薪一族,不能经常陪伴在父母左右,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走入病房与患者交谈,介绍病室环境、责任护士、及其他病室的病友相互认识,帮助他们组织一些活动。定时安排值班人员对老年病人进行访谈安慰和疏导老年病人的情绪,委婉劝告病人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的道理,时时关心体贴他们,如端茶、喂饭、擦身、按摩、协助大小便等,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象在家一样,同时安排亲人探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重新拾起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的动力,消除他们孤独、忧郁的心理,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且积极配合医院进行治疗,从而尽快使疾病得到良好治疗,身心健康恢复正常水平[2]。

2.2 消除焦虑猜疑的心理的措施

医护人员除了要细心的观察病人不良情况的原因外,还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尽量帮助患者与家属取得联系,并给与妥善安排与处理,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和镇定从容、遇事不慌的态度,切忌在他们面前小声议论和交谈,任何时候都不能引起患者的恐慌。

2.3 针对老年人不信任的心理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诚恳地工作,需要理解老人,他们需要安全,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为他们诊治,业务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发药,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老年病人的全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耐心、细致、解释、安慰、关心、体贴老人,以消除其不愉快的心理反应。

在护理操作前以亲切的口吻、恰当地称呼对待他们,使病人感到温暖,产生良好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护理技术的实施不失败、高质量完成,倘若失败,要表示歉意,以得到老人谅解,不要嫌弃老年人嗦,用和蔼轻松的语气和老人交谈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有利于疾病治疗和恢复,从而树立老年病人的自信心。

2.4 针对老年人过分依赖心理的护理措施

针对老年病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过分依赖的问题,医护人员要同患者家属及时做好沟通,尽可能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但不要一味顺从迁就,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非必要的帮助,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一套适合他们的生活计划,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没老。

2.5 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医患关系对老年患者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尊心强、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老年人来讲,他们不一定要求奢华;但一定喜欢安静、整洁、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家的感觉,减少不良刺激,使其自尊心得以保护,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得到安慰,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

综上所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家属和医护人员我们都不能有任何的忽视,在护理老年病人的同时要考虑到老年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要受到我们医护人员极其家属的特殊待遇,时时、处处、事事给与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同时我们医护人员要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心理状态对健康恢复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共同做好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道德和适当有益活动对老年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治疗,从而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桂琴.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探讨[J].大家健康,2012,6(4):40-1.

第3篇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整环境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老年阶段(≥60岁)是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老年人具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随着医疗条件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但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和老年性疾病,其中25%的老年人患有多种较严重疾病,因此随着老龄人口、老年患者数量日益增加,老年患者心理健康维护面临新的挑战。

1、心理特点尽管衰老是自然规律,但老年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不愿让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旦生病,就意味着对其健康有重大威胁,他们易产生较强烈心理反应。通常老年人对疾病诊治的态度是宁愿被动接受,不愿主动寻求,以致加重病情。老年患者一般具备以下几种心理特点:

1.1紧张恐惧心理入院前对医护人员尤其是对主刀医生、责任护士不够信任,担心手术失败。当老人病情较重时,意识到死亡降临可能会出现,表现出怕死、恐惧、激惹,焦虑等情绪反应。

1.2忧虑多疑心理 有些老年患者害怕别人说自己年老体病,害怕遭家人嫌弃而拒绝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就医,尽管病痛在身,仍勉强操劳,以示自己无病。入院后,老年人一般较固执,喜欢他人恭顺服从,不愿听从他人指令,尤其是年轻医护人员的意见,有时甚至突然拒绝治疗护理,有时又争强好胜,做些力不能及的事情,如70多岁老人独自外出不拄拐杖且拒绝搀扶,食用油腻、坚硬食物等,极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如骨折、中风等。

1.3焦虑不安心理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改变、家庭地位下降及长期孤独寂寞,一旦生病,他们易产生悲观情绪,自觉在世已无多日,许多事想做却力不从心,更加重其悲观、自卑、无价值感。有的老年患者因家庭经济拮据,担心会拖累家庭而放弃治疗。有的老年患者常提难以实现的要求,情绪波动大,稍不顺心就与护士或患友发生冲突,自控力极差。有的老人则小病大养、不愿出院,过分依赖家人和医护人员,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要他人帮助完成。

2、心理护理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心理护理。

2.1老年患者对病情加重时的紧张恐惧心理较为普遍,我们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他们住院,用亲切礼貌的语言详细介绍责任护士、负责医生、同室病友、饮食制度、探视制度等,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引导和协调患者之间、护患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适应新的群体生活或发扬互帮精神。

其次我们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病情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消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

2.2遇到焦虑不安心理的老年患者我们要有极大的同情心,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适当、安排家属探视。针对经济困难的事实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与手术之间的关系。手术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手段。手术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使你不再为疾病而担忧,生活能自理,这样可以减轻家庭或单位负担。通过解释和安慰,消除老年患者焦虑不安心理。除此之外,我们不应忽视对家属和所在单位方面的工作,主动向他们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使他们愿意出钱支持患者手术。鼓励家属合理安排好工作,关心照顾好患者,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体会心理护理对于疾病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对老年心理护理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尊敬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是需要受重视和尊敬的,因此护士称呼老年患者要有尊敬之意,言谈举止要考虑老年人的感受,耐心地与之沟通,老年患者喜欢谈及往事,切忌生硬打断,要耐心倾听,切不可奚落、挖苦粉刺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转贴于

3.2关心老年患者关心老年患者需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已习惯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因此老年患者更需要得到护士的细心关照。护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还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和习惯,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处,考虑老人的饮食特点的同时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强老人接受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设备和布置也需考虑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

3.3调节老人情绪安排老人参加些集体运动,如室外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起到调节老人情绪、克服孤独感之功效。对老年患者独特的不良行为如易忘事、刻板、古怪等,可在短期内有所改变的,应积极给予帮助,如帮助老人制定日常生活时刻表,按时提醒,以保持其日常生活的计划性;不易在短期内改变的,只要不影响其他患友和疾病诊治,则应避免过度关注,可通过赞扬、肯定等方式使其强化积极行为,忽视消极行为,切忌生硬强迫老人改变日久形成的癖好。

3.4加强社会联系老年人独居缺乏照顾,往往会造成老年人性情孤僻、焦虑、多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社会联系,避免孤独尤为重要。要鼓励组织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关心公益,积极参加有意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鼓励其老友、老同事及单位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亲人、朋友、同事的探访有时仅几分钟,对老人却是莫大安慰。但护士需提醒探望老人者切莫谈论强刺激性话题,以免他们因过于激动发生意外。

3.5努力做到“三心”

3.5.1要专心

老年人的认识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不集中,常常不能很好地遵守医嘱,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因此,在一些重要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方面,我们必须忠于职守,专心于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认识和体谅他们的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3.5.2要耐心老年人一般都有情绪稳定性降低,对自身情感、行为控制力减弱。我们要正确对待老年患者的这些特点,要耐心、恒心,要不厌其烦地劝解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听从手术治疗的需要。

3.5.3要关心 老年人他们的子女大都成家并且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不能始终陪伴在身边,这时特别需要护理人员给予热情的关怀,细心的照顾。生活上的关心,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会给老年患者增加手术治疗的信心。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老龄人口比例的逐渐上升,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正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而心理护理正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仅要有精通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为老年患者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

参 考 文 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并进行相应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使老年人获得满意治疗与护理。方法:对我科收治的老年人病人心理性格特征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老年病人经过护士的耐心护理增加了安全感与亲切感,对护士产生了信任感。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护理。结论:在给老年人护理时,要对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理解,对病人有同情心,尊重老年人的人格与隐私,顾及到病人的内心感受,从而让老年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使患者早日从病痛阴影中解脱出来。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然而高龄人群面对的问题是机体逐渐衰老,生理方面、健康状态下降,心理或多或少也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促进康复,减轻社会负担,降低医疗费用开资有很大的收获,现说几点体会。

1工作人员注意自我形象,自我全方位素质培养。加强非语言交流,端庄的仪表,稳重举止,优雅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可消除老年患者疑虑、担忧心理。护士适当适度用手抚摸病人的手肩,或给予搀扶,整理一下衣服、头发、盖好被子,可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无助感。在实施各种护理操作时,精湛的技术,熟练流畅的操作过程往往会赢得老年患者的信赖与配合。护士沉着、冷静、敏捷、娴熟、自信、干练的无痛性操作技术,可给患者留下安全,信任感,同时也能让患者不良清绪渐渐平静下来,让患者在一个轻松环境中身心愉悦接受治疗护理。

2工作中充分发挥人类语言魅力,把握随时沟通时机。加强语言交流,面带微笑,眼神平静注视病人,态度和蔼,用建议与商量的舒缓语气,回答患者疑问。抓住每次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注意观察情绪变化,可以利用床头交接班,晨晚向护理院宣教,做各项护理操作时与患者进行融洽的沟通,达到心与心交换效果。对一些农村患者文化低,外观不美,举止不雅的患者,不能鄙视、嘲笑,我们要用知识文化慢慢教育改造感化他们,更不能采取同样粗鲁的方式回击,更不能看人下菜,搞个人歧视。一视同仁,让他们不会产生失落、自卑感,过头话少说,不做过头事,谨记“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

3调整病人情绪,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性格。老年人患病后,常会产生焦虑、悲观、孤独情绪,心理上产生忧虑常常表现缄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无动于衷,有的或者是急躁易怒,乱发脾气。针对这些问题,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适度让他们发泄一下,生活上多关心,经常主动与他们聊聊家常,建立一种熟人如亲人般感情,热情关怀,减少其一切不良刺激,帮助他们适应病人角色,积极面对各种生活问题增强他们自我保健,自我照顾的能力。特别对一些丧偶无人陪伴老年病人多开导,并联系家人好朋友或以前同事多来看望、陪伴聊聊心事,让关爱温暖亲情融人病人每一个细胞,逐渐减轻负性情绪,树立一种正性情感。

4帮助病人建立和谐家庭与人际关系,重视社会支持环境。人患病后都希望受到关注帮助。护士在工作中要经常与病人,促膝交谈,帮助他们正视现实状况,鼓励他们振作精神,肯定他们过去,但不否定他们未来,耐心引导,多给病人自我空间,让他说出自己感受,对家人要求与想法,护士起一个信使传递者联系家人或单位,动员周围人来共同关心鼓励病人,让他们经常带来一些病人喜爱食品,好吃东西来探望,探望者切莫在患者面前谈病不愉快事,以免引起患者情绪波动。

5随时开展老年病人的健康教育,克服不良认知。有针对性介绍老年病人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讲解疾病与保健基本知识,帮助他们重新规划生活,克服不良认知,帮助他们如何去延缓衰老,促进长寿提高生命质量,生存质量,而且也要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接受衰老,增强自我保健与自我照顾能力,从生活中寻找活着的意义和乐趣。接触中护士主动热情随时随地给予服务,健康教育。

6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消除对死亡恐惧。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规律,无人可违反。其实死是生命的最后一站,是有机体自然变化,回归自然的必然结果。人生自古谁无死,懂得这个道理,消除不必要恐惧,坦然处之,人老心不老,不怕人老,就怕心老,人死精神在态度面对疾病,面对人生。因疾病,人身机能发展处于临终阶段,不能紧紧看作是医疗失败、无能,而是看作生命发展必然结果。生命的放弃与结束,是对亲人,本人痛苦的解脱,也是对生命的尊重。维护了做人尊严,生命也会因人的态度绽放出不同光彩。工作中不断的把这种观念渗人到患者人生观里,理解一切,相信自然。

7体会:护士在临床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相关病知识与技能,帮助老年病人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心理行为,热情为他们服务,促进他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同时也可减少医患之间矛盾。此外,护士要有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精心护理,精湛的技术是基础。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社会学,语言学,人文学,心理学等知识,强化心理护理意识,换位思考,把握好沟通技巧,密切医护患关系,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促进病情早日康复,促进和谐医疗、医患环境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压氧 心理疗法 现状综述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19

资料与方法

2004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65岁以上老年病人325例,男201例,女124例,年龄65~76岁,平均70.5岁。疾病分类:一氧化碳继发症38例,脑梗死73例,脑出血56例,脑动脉硬化29例,脑血栓52例,脑血肿清除术后19例,冠心病11例,颈椎痛23例,糖尿病24例,突发性神经性耳聋26例,中风10例。高压氧治疗采用医用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2.5ATA,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2小时,10天为1个疗程。

护 理

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首先要具备高压氧医学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气压环境下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安全意识感,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病人心理的技能。

首次高压氧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高压氧治疗机制、治疗过程和疗效,使病人了解高压氧治疗的必要性,从心理上愿意接受此项治疗,增强治病信心。介绍氧舱的主要设施,告诉病人治疗时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及防止方法和注意事项,让病人有心理准备,以防产生恐惧、惊慌心理。带领病人参观治疗环境及其他病人治疗过程,教会调节咽鼓管的各种方法,让已经接受过治疗的病人谈在氧舱内的感受,树立新病人的信心。

创造舒适的治疗环境:氧舱容积小,全封闭,空气流通差,易造成舱内空气、物品表面细菌污染。舱内空气及物品表面微生物污染,经严格的消毒处理后,可使舱内细菌计数符合卫生标准。常用消毒方法为治疗时通风换气,每次治疗完毕,对地面和舱壁用1:500“84”消毒液擦拭,吸氧管道1:200“84”消毒液浸泡,紫外线照射30分钟,每月对舱内空气菌落进行检测。保证舱内空气新鲜,干净整洁,温度适宜。

因人施护:对老年人反复、细致、耐心介绍高压氧治疗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中青年病人鼓励其克服困难,安心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诱导,调动其自身的自律系统,发挥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动作用,尽快树立治疗信心。将具体、多样化心理护理形式,融入到高压氧治疗的各环节中,给病人以安全感,使之自始至终都能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进舱前的护理:①向病人介绍氧舱的性能原理、作用及治疗效果,治疗时会出现的问题及症状等;②介绍病员进舱须知,并辅导进舱后的调节动作;③让已接受治疗的老病人与新病人交谈在氧舱内的感受,树立新病人的信心;④针对病人的盲目乐观心理,向病人介绍高压氧舱不是神奇的治疗仪器,解释不同疾病治疗次数不同,让病人在思想上有所准备,避免盲目乐观,以得到病人的积极配合。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①加压阶段,这个阶段由于压力的不断升高,病人的感受最为明显,所以除上述进舱前的护理外,还要考虑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氧舱内病人互相交流,有条件的氧舱还可以播放一些音乐、歌曲、戏剧等,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缓解病人恐惧、紧张情绪。如果有耳痛时应立即停止加压,让病人做好调节动作直到耳痛症状消失后再升压,在最初加压阶段即0~0.04MPa所需时间为10~15分钟,让病人有逐步适应的过程,以稳定病人的情绪;②稳压阶段,也是吸氧阶段,一般为60~70分钟,由于舱内压力无波动,病人相对比较稳定,但是我们仍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动作、表情等,经常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感,遇到问题及时解 决,给病人一种安全感;③减压阶段,减压时病人耳部都有不适的感觉,告诉病人不适的原因,消除紧张情绪,在减压时不憋气,以防止减压病的发生。

出舱后的护理:治疗结束后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反应,了解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及治疗效果,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使其对高压氧治疗有一正确认识,在以后的治疗中能够积极配合,并保持心情愉快。

讨 论

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高压氧治疗中的重要性:高压氧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高压氧治疗是在高气压的环境下进行的,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易燃易爆、气压伤等,加上人们对这种治疗认识不足而产生心理压力,这些不良心理往往影响病人的情绪和治疗。所以进行高压氧治疗时,通过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其解除恐惧心理,避免不良情绪造成的心理压力,使病人接受治疗,保证高压氧治疗质量是很重要的。

首次高压氧治疗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对高压氧舱臆想造成病人的精神负担,这在首次进舱治疗的病人中表现尤为突出,对高压氧舱的认识从外观形象上即产生恐惧感,从而做出荒唐的揣测。姚映琦等调查424例病人后发现364例(86%)进舱前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担心和恐惧心理。

老年病人自身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老年病人因患病时间长,在家庭中受亲属照顾,生活中依赖性比较强。加之对高压氧治疗认识不够,在接受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常会有恐惧紧张心理、自尊心理、怕孤独心理、盲目乐观心理等。李爱军等针对知识型老年病人心理状况的调查表明:①知识型老年病人的负性情绪较大,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注意;②对医疗与医学信息的要求多于其他病人;③渴望得到来自外界的尊重和帮助;④担心医疗费用过高,导致报销困难或加重家庭经济负担;⑤盼望早日康复,关注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高于其他群体。

知识缺乏导致的心理问题:有的老年病人怀疑高压氧的治疗作用,认为吸入的氧气只能解决呼吸困难,而不能治疗疾病,甚至担心舱内的高气压对身体产生损害,而不能顺利接受、坚持治疗。

由于老年病人心理的特殊性,我们在整个治疗中采取了进舱陪护等一系列方法,较好控制了不利因素,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朱文俏,包玉美.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恢复期病人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0,15(2):86.

第6篇

【关键词】 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护理

1 引言

对于老年人来说,心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发时,从生理机能的角度来看,随着生理机能的减退多数患者会伴有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其他系统的疾病;从心理变化的角度来看,大多数老年人会有消极和恐惧的心理。因此老年心脑血管病的病情复杂也变化多样。

而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以及心脑血管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给医疗护理提出来新的挑战,尤其是本身体弱的老年病患在夜间睡眠状态下,还存在着更多的潜在的病理和生理危机,护理难度加大,给夜间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夜间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强夜间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观察以及进行专业的夜间护理十分重要。

本文即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夜间护理工作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2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夜间不安全因素分析

2.1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方面的因素

2.1.1 生理机能方面的因素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随着自身生理机能的下降,一般反应比较迟钝,且病情多变。老年患者多存在视力下降、运动和瞬间反应力下降、平衡能力差、肌张力减弱等情况,在夜间很容易发生诸如摔跤、坠床等意外,从而引起骨折或外伤,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病情恶化等,甚至危及老年患者的生命。

2.1.2 心理变化方面的因素 对于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那些新入院的患者,由于自身的疾病和身处医院的特殊环境,再加上多数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伴有失语、肢体功能障碍或者行动不便等并发症,生理平衡遭受的破坏引起精神状态也受到了影响,使得患者大脑皮层抑制功能减弱,造成病患心理压力加大。因此大部分老年病患常常伴有夜间失眠、神情倦怠的情况,身心疲乏容易诱发事故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在急性病发期,大多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因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击而无法接受事实,临床表现出情绪急躁和情绪忧郁,甚至有部分患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2.2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2.2.1 夜间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 一般情况下夜间护理安排的护理人员较少,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名护理处于夜班值班状态,相对来说其要担当很大的工作量,从而使得要详尽的记录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及其变化比较困难。

2.2.2 夜间护理人员自身生理发生变化 进行夜间护理的护理人员往往是在本应正常的睡眠时间进行长时间的护理工作,而由于受昼夜生物节律的影响导致夜班护理人员的生理功能下降,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其精力也往往难以集中,反应灵敏度也会降低,判断力下降。夜间护理时护理人员精神不振,常常会给护理安全带来较大的影响。

2.2.3 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进行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护理工作的主要以年轻护士为主,他们往往会面临一些心理压力、技术压力以及社会压力,并且从专业能力上来看他们的专业理论和临床经验尚显不足,这就使得年轻的护理人员往往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观察难以细致入微,难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不能很好的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或者对医嘱确认不足,这些都容易引发护理差错。

2.2.4 夜间护理时与患者沟通易产生问题 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夜间护理时,因为护理人员少且工作量大,护患之间的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然而夜间护理的实际情况往往是护患之间的沟通简单粗略,护理人员也往往会忽略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问题,而这些都容易引发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的不满,甚至引发纠纷。

2.2.5 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 相对于一般人和普通病房的护理人员来讲,从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夜间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要面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易产生抑郁、焦虑、强迫、敌对等心理问题,容易给护理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

3 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病情变化及对夜班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3.1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夜间病情变化

3.1.1 心脑血管系统的变化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夜间睡眠时,其心、脑、肾等主要脏器以及参与机体代谢的酶的系统活动都会受到抑制,随着基础代谢率的降低,患者整个机体神经系统就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从而使得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率减慢、血流缓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并伴随血压下降,这些心脑血管系统的变化可能会引起那些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病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发生猝死的情况。

3.1.2 呼吸系统的变化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夜间容易出现呼吸暂停,这也是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情况之一。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呼吸系统在夜间发生变化,会影响到患者的血液循环及呼吸等多种系统的功能。对与一般的老年人来讲,如果在夜间睡眠发生呼吸暂停现象时,大多数老人可自行调节。但是对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讲,因其脑部供血不足,且多种生理调节机能减弱,如果呼吸暂停的时间过长的话就会因其血氧饱和度降低,如果缺氧情况进一步恶化就可能会使患者呼吸停止而因其生命危险。

3.2 对夜间护理人员的要求 对老年心脑血管病病人进行夜间护理的护理人员首先要有风险意识。风险意识即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与之相关的风险管理是构建与回避风险所采用的管理方法。而作为风险管理的风险教育尤为重要。风险教育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得夜班护理人员既要认识到老年患者的权利,也要明了医护人员的义务。

另外还要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安全进行预见性管理。从医院方面来讲要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安全防范设施也要配备齐全。夜间护理一定要加强老年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等陪护人员的照顾技能。

总之,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夜间护理是一项繁杂且对安全性要求高的护理工作,因此要加强夜间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爱岗敬业。护理人员要对老年心脑血管病的病情做到了如指掌,仔细观察,重点巡视,绝不放松任何一个可能引起意外的护理问题。

4 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夜间护理对策

夜间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工作,而老年病区病人多为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病,病种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再加上夜间睡眠状态下还潜藏着许多危险因素,因此要特别重视和加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夜间护理工作。

4.1 加强对患者夜间用药的观察

4.1.1 安眠类药物 安眠类药物往往会有一些副作用,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因为过长的卧床时间长导致他们昼夜时差紊乱,容易导致夜间失眠,而必须借助安眠类药物才能入睡。因此夜间护理人员要特别加强对服用安眠类药物的老年患者的观察,并询问用药效果及副作用等。

4.1.2 心血管扩张药及降糖类药物 对于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常常需要服用服用钙拮抗剂、降糖药、降压药等心血管扩张药及降糖类药物。平时护理时护理人员要按时按量协助患者服药,并在夜间护理时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以防因性低血压、低血糖而发生意外事故。

4.1.3 脱水类药物 为了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在老年心脑血管病急性期往往会应用脱水类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用药后,因为尿量增加钾离子排出增多容易出现低血钾,护理人员应准确记录患者尿量;如果大量应用脱水药物则患者可能会出现神志嗜睡、淡漠、心律失常、烦躁不安等,护理人员必须注意观察其意识状态的改变,并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情况,及时进行血生化检查;另外可通过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以判定颅内压的变化。

总之护理人员一定要在患者用药后加强夜间观察,针对出现的病情变化进行对症处理。

4.2 加强夜间病房的巡视 在进行夜间护理工作时,因为人体生物钟的影响,护理人员的生理功能较白天会下降,大脑往往会处于疲劳状态,其神经系统也会处于受抑制状态从而导致反应灵敏度下降。同时不少护理人员会错误的认为安静的夜晚是“安全”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的患者也会处于“安全”的状态,于是就抱着侥幸心理得过且过,没有按时巡视病房。殊不知,老年心脑血管病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常常分秒之间就会出现病情变化,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要在分级护理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病房的巡视以防意外。

4.3 加强病患信息的收集 与其他常见的老年病相比较,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引起老年人猝死,尤其是后半夜至凌晨这段时间。而这段时间也正是夜间护理人员人体生物钟处于最低潮的时期,护理人员的工作精力难以集中。因此就要求夜间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振作精神,按时巡视病房且对每个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观察患者睡眠情况的同时要特别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细致入微,不可遗漏。

总之,夜间护理人员一定要勤巡视、多观察,才能及早发现病人病情变化。通过观察加强病患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也可为抢救病患赢得佳机。

4.3 加强老年病患的健康教育

4.3.1 睡前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护理人员应教会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避免和患者谈及家庭不愉快的事或见到不想见的人;避免患者情绪激动,确保患者入睡前保持心态平稳。

4.3.2 睡前避免进食过饱。进食过饱会加重胃肠负担,加重心脏负荷,可能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容易在夜间睡眠期间引起心脏病复发。

4.3.3 睡前避免喝茶、咖啡、吸烟。这些都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容易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而导致患者难以入睡。

4.3.4 在加强夜间巡视和观察病情的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看护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并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以防意外。

4.4 观察不同情况下病人心理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多存在悲观情绪,心理上也多存在无价值感、孤独感等,外在表现多为紧张、焦虑、忧郁和急躁等消极情绪。很多在平时以为自己比较健康的老人如果突然身患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往往会过分恐惧和焦虑而导致心理失衡,从而对夜间睡眠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护理时,除了要做好白天的心理护理工作外,护理人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夜间护理查房时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必要时护理人员还可以与患者谈心,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给予必要的心理指导。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其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变换患者心境、调节患者情绪、实时安慰和鼓励。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互相促进。例如有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存在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害怕一睡不起或者担心自己健康难以恢复,这是夜班护理人员就应该加强巡视,并将呼吸器置于患者枕边来增加病人安全感。而又的病人容易失眠易醒,烦躁难以入睡,护理人员就要积极安慰患者,必要时可以予以适量镇静剂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环境和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如华.抢救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吉林医学,2007(12)

[2] 冯乃华.心脑血管病患者昼夜死亡时间规律分析[J].医学杂志,2003(09)

[3] 侯伟娜.如何加强夜间护理风险管理[J].医学信息,2009(02)

[4] 苏丽群.中老年心脑血管病护理调查研究[J].中外医疗,2010(21)

[5] 卫娟.护士如何做好夜间护理工作[J].吐鲁番科技,2003(02)

第7篇

[关键词]老年病;手术;心理护理

手术对患者的心理将造成很大影响。患者对手术会产生强烈心理反应,如得不到有效的护理,会妨碍手术和患者身体的康复,甚至造成身心并发症及后遗症。我国在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8.46%。随着人类进入老年期,人体组织结构进一步老化,各器官功能逐步下降,身体抵抗力及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协同能力丧失。现今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物质生活基本能得以保障,医疗水平和医保体制也在不断完善,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1临床资料

我院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手术患者78例,其中60~69岁47例,70~79岁23例,80岁以上8例。

1.1老年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

1.1.1 焦虑抑郁老年患者对手术没有心理准备,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怕手术后影响日后的生活、担心医疗费用及对子女家庭的影响、顾虑手术效果不好、怕有生命危险而心情紧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越接近手术日期焦虑越严重。而本组高达94%的患者术前有焦虑感,这种负性情绪对手术过程以及术后刀口愈合、疾病转归都是不利的。

1.1.2陌生距离感患者初入院对医院环境陌生,对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工作有距离感

1.1.3多疑及过分敏感如病情的严重性,医疗水平以及治疗效果。患者对多数事物持怀疑态度,希望受到关心重视.一旦自尊心受挫,往往迁怒于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过度要求.本组39例(50%)老年患者因对年轻的医生、护士缺乏信任、安全感而合作欠佳。老年患者渴望高明年长的医生为自己做手术,关注主刀医生的职称、年龄、手术水平等。对在年轻医生、护士的治疗和照顾下,很不甘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1.1.4自怨自艾,角色依赖进入角色后一部分老年人情绪低落,想到自己有可能将是一个废人,是别人的负担,因此对待疾病的态度表现为极度焦躁易怒,或者是沉默不语,情绪极度消沉,依赖性增强,一切事情假手于他

人。

2护理

2.1术前常规护理术前检查、药敏实验、饮食护理、皮肤准备、肠道准备及术前用药

2.2心理护理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尽快了解病情,细心观察病情变化,介绍病情和手术方案,把手术前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预后向患者说明,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和顾虑。针对老年人的不稳定情绪、听力、记忆力、理解力下降、反应也较为迟缓的情况,护理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素质,耐心听取叙述,并适当提问,并以热情礼貌的言语,态度和蔼地进行解释,耐心细致的疏导,让他们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3术后常规护理

2.3.1休息和运动术后患者卧床休息,以减轻疼痛、减少出血。鼓励患者适当早活动,有利于切口和身体恢复,但禁止剧烈活动,避免大出血。

2.3.2密切观察病情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查看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大小便情况、各引流管是否通畅、伤口是否疼痛等。

2.3.3饮食护理叮嘱患者应避免进食三高食物(高脂肪、高胆固醇、高蛋白),应摄入足量优质蛋白质、高维生素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4并发症护理

2.4.1心脑血管并发症由于老年人循环系统明显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再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更易导致并发症产生,因此要多观察神志意识的变化。

2.4.2预防呼吸道感染老年人呼吸相对减弱,当合并有老慢支、肺源性心脏病史等,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要求患者戒烟戒酒,鼓励多咳嗽咳痰,做深呼吸,必要时予以雾化吸入。

2.4.3预防褥疮护理术后患者身体虚弱,需要卧床休息,因为疼痛或带有导管而不敢轻易翻身,加之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患者骶尾、后枕、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易发生褥疮。在护理上要加强巡视,多查看重点部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

2.5安全护理减少患者床边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安置洗手间夜灯,指导患者缓慢起卧,上下床,协助变换,加强生活护理。

2.6家庭社会的支持老年人器官老化,功能低下,常常伴有多器官慢性疾病。其恢复期也相对较长,需要长时间被人照顾。以此要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亲朋好友的真情关怀,可以大大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尽快达到生活自理。

2.7出院护理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病种和文化层次,耐心细致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交代具体复查时间、咨询电话,打消患者出院后的顾虑。

3小结

根据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分析,我们首先针对所患病症的顾虑及需求,进行心理辅导。具体内容包括:手术会影响哪些功能,能否预防及治疗;手术治疗的优点及要点;术后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术后如何很好的康复等,让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心理准备。对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在术前、中、后都要做到耐心解释,并且言行要稳妥,操作熟练,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随时给予咨询和相应的医疗护理措施。同时,分析心理病症的难点要点,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关爱老人,增加老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许迎晨,高志娴,刘玉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职业与健康。2005,,21(11):1862.

第8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老年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同时心理上也会变得很脆弱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因此护士要了解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的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现结合社区多例老年慢性病人的心理特点谈几点护理体会。

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 孤独和失落感 老年人因子女在外地或工作繁忙,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容易产生孤独感,老年慢性病人随着病程延长,家人对其健康的关注度也会逐渐下降,因此,老人因相对的被忽视而产生失落感,情感淡漠,感到生活无望,这种孤独失落感,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1.2 焦虑、恐惧、猜疑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慢性疾病的长期折磨,家庭开支增大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重症、绝症,而其他人有意隐瞒他。

1.3 自卑心理 部分老年人常伴有听力下降、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认为自己没用,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等等都容易使老年病人产生自卑心理。

1.4 依赖性心理 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过分依赖家人和医护人员,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要他人帮助。有的老年病人错误地认为:只有什么都不做,成天卧床不动才算养病。

2 心理护理对策

2.1 了解患者的心理,做知心人 护士应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患者的个性、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与所在单位的关系及家庭关系等,都可引起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因此,只有成为患者的知心朋友,患者才能对你倾吐真情,以减轻心理压力,一旦了解情况,应立即给予精神上的帮助。

2.2 尊重人格 护士应尊重老年患者,护士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患者的心理波动,如果言行不当,势必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因此,护士的言行举止都应慎重,对患者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对患者讲的事情要耐心倾听,要反映出护士对老年患者的一片诚心,并尽可能满足老年患者提出的正常心理需求,这对稳定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意义。

2.3 注意语言交流 在与社区老年患者交谈时,态度友善,尽量使用当地民族语言交谈,注意使用“您好”、“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称呼老年患者时,可以以下级或晚辈的身份称呼,会使老年人产生一种亲切感。给老年患者做各项检查或操作时,要耐心解释清楚,讲话要平稳,音调不高不低简明扼要,使老年患者能够听明白,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对老人的健忘和嗦给予谅解,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2.4 做好健康宣教 针对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在家访时有针对性的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的大致过程,内容不易过多,应使其有新鲜感和兴趣,宣教时言语要通俗易懂,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应举些浅显易懂的例子,讲话速度要慢,语调应稍大,宣教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病人疲劳。通过宣教,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能力,稳定病人情绪,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意识。

2.5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鼓励家属、亲友来院探视,给患者提供精神经济保证,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使患者产生归属感。可以利用已经痊愈或好转、性格开朗的病友进行言传身教,使得同疾病病友之间的情绪相互感染,促进健康。还要告知家属、亲友不要在病人面前提起不愉快的事情,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