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旅旅游项目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

第1篇

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

——文化旅游局长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部门结构性重组机遇,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开创×县文旅融合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

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

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

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

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

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

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

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四是开展精准营销,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加大宣传资金投入,持续在主流媒体开展旅游品牌宣传,在高铁站、高速路等交通平台推广县域旅游形象。大力开发×祈福、文庙研学旅游产品,树立×研学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文化旅游节举办层次,继续策划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

围。加强政策奖励扶持,大力开发周边200—300公里基础客源市场,重点加强×、×、×等地组团旅行社的对接合作。同步推进网络营销与市场开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补,合力共赢,大力提升“中国佛都”品牌的知名度。

第2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总体要求,打造大型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一批精品休闲旅游品牌,紧紧围绕打造中华三祖圣地这个工作重心,深化以三祖文化、合符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三祖圣地、中华之根”“千古文明开涿鹿”等人文旅游品牌,打造以国家级黄羊山森林公园,京西第一峰东、西灵山为内涵的生态旅游品牌,培育以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农家旅游品牌,融入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努力开创全县旅游工作新局面,力争XX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达到45万人次,国际游客5000人次,旅游业直接收益达到6000万元。

二、主要工作

1、加快中华三祖圣地建设步伐。按照4a景区标准,完善功能配套,谋划景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景区医疗服务站、厕所、景区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等服务设施。积极提供全方位服务,争取启动合符坛二期续建工程,即浑天仪、地动仪工程,并把合符坛三期工程即万丈功德碑、天地广场及三祖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提到工作日程,力争4a创建成功。

2、组织好XX年万人共祭三祖大典等大型活动。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科学的筹备好祭祖大典,全面扩大祭祖大典在全国的影响力,力争实现“国际有名、全国着名”。

3、夯实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基础,XX年是京北休闲度假基地建设的开局之年,要突出“大谋略、大投入、大创意、大手笔、大动作”,有序展开各个相关项目建设。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xx”期间30个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我们将采取多元化运作模式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多方吸引外来资金,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5、积极做好生态旅游开发

重点抓好西灵山生态旅游度假村的建设工作,全面服务好有关乡镇和投资商,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早开游,早见效益。协调好东灵山景区的深度开发和招商引资,协助林业、宗教部门完善黄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清凉寺,香峰寺的功能,尽快达到a级景区管理标准。

6、推进依法治旅进程。要“双管齐下”两手抓,一方面强化旅游执法管理,加大旅游景区治理力度,要重点解决好游客关注的景区服务缩水,环境脏、乱、差,旅游吃、往、行、游、购、娱六要素衔接不好等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我县健康法治的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引导旅游企业开展行业自律,实现有序的同业竞争。

7、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提高“三祖文化”、“合符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同度。结合我县旅游工作实际,优化旅游宣传营销方案,扩大周边旅游市场占有率,密切与媒体的关系,向外推介涿鹿,展示涿鹿。同时以活动为载体,弘扬三祖文化,通过祭祖等活动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始祖的认同感,凝聚三祖圣地,“合符文化”的影响力。

三、工作措施

1、实施品牌战略,培强旅游产业。从整体来看,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市场推广力度不够,整体旅游资源缺乏包装。因此,我们将采取针对景区市场化推广的措施,开放旅游市场,开辟网上市场,依靠大媒体,通过大网络,开展大活动,开展大促销.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产业素质,增强我县旅游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强县建设的新跨越,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拉动力大的主导品牌旅游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品牌形象,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

2、围绕“一地、两河、三山”的旅游发展战略,系列宣传推介工作。一是办好中华三祖圣地公务网旅游网网页。二是加强与国内外各级新闻单位的合作,找准着力点,突出特色,取得实效。三是积极参与国家、省、市举办的旅交会,项目、招商引资。

第3篇

一、目标完成情况

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9644万吨,地区生产总值为23.96亿元,碳排放强度(吨/万元)为0.2072。

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0482万吨,地区生产总值为24.7亿元,碳排放强度(吨/万元)为0.20438。

2019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36%。根据州下达2020年度节能降碳目标任务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3%的目标,县实现了目标任务。

二、加快产业转型发展

一是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多措并举促进结构调整、发展转型,积极做大基地、做实园区、做优品牌,实行“一业一策”,新增蔬菜、苹果、玫瑰、中药材种植2600亩,新建牦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个,全年生猪预计出栏2.6万头。完成食品等5个农业产业项目,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整合5000万元加快创建高山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申报绿色食品5个,完成入驻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产品检测站通过“双认证”。二是绿色工业走出新路。搭建工业园区平台,加快建设商贸物流园区,完成食品生产基地、大数据储存科技项目。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申报食品等升规入统企业3家,争取省级工业产业扶持资金353万元,完成高原特色资源综合开发等3个工业扶贫项目建设。三是旅游产业持续回升。完成《县•中国高原玫瑰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等2个旅游规划编制。完成村农旅文融合建设等6个旅游项目,加快推进猛固桥旅游节点项目等2个旅游项目,容中尔甲演艺中心建成投运。加快创建四姑娘山特色小镇和四姑娘山5A景区,全面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不断提升全域旅游水平。

第4篇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基础先行,增强山地旅游“竞争力”。一是抓景区景点建设。围绕构建“现代都市—精品景区—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健康旅游—生态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先后投入资金40余亿元,倾力打造水城古镇、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月照养生谷、大河现代都市农业园、韭菜坪、三湖三池等景区景点。二是抓旅游路网建设。围绕形成市区“旅游经济圈”,把全区旅游景点“串点成线”的目标,投入近6.2亿元实施了灵山寺环寺公路及联络线工程、梅花山景区公路、东明路、月照养生谷旅游环线、大湾至韭菜坪旅游公路等景区公路项目,投资近4.3亿元修建下扒瓦到大河旅游公路,打通了月照养生谷与大河堡景区链接通道。同时加快了农村通组公路和村际断头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240余公里通村公路,打造旅游快捷线和循环网。三是抓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科技、文化”等旅游要素,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提高城乡服务水平,辖区现有旅行社22家、星级酒店2家,床位31514张,乡村旅游村寨15个,挂星农家乐38户,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强力打造城市功能服务,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

(二)注重文化植入,提升山地旅游“生命力”。将文化之“魂”融入旅游之“体”,丰富山地旅游内涵,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2%。一是融合三线文化。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建成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与国家级媒体合作,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大力弘扬“三线精神”。二是融合民族宗教文化。多层次融合和包装民俗文化资源,申报了一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彝族铃铛舞、“四月八”苗族文化节等旅游民族文化品牌;积极实施了灵山寺、观音阁等宗教文化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山地文化旅游元素。三是融合农耕文化。实施中国农耕文化历史(凉都国学馆)博览园项目,将中国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打造六盘水市的休闲度假产品。

(三)注重产业融合,强化山地旅游“聚合力”。一是旅游与农业同体。围绕农旅一体,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休闲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农旅发展之路,打造大河堡、月照养身谷等农旅融合“新样板”;引入30余种现代农业科技种植技术,极力打造农业科普基地,提升了农业的观光品质和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旅游与体育同步。充分发挥气候、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条件优越的优势,积极推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金牌赛事、自行车挑战赛、中国凉都定向越野赛、凉都六盘水城市公益徒步等文体赛事品牌,吸引了近30万次群众参与,成为钟山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三是旅游与健康同行。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走好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依托红豆杉基地,打造“紫杉”品牌;加快推进水月园区中药材市场、养生养老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项目建设,打造凉都医药保健生态园;加快推进农村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及康体养老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凉都养老产业发展。

(四)注重民生改善,扩大山地旅游“辐射力”。一是促进城市靓丽转身。加强凤池、白鹤公园等城市广场、公园的改造提升;实施城区可视山体绿化工程,推动城乡一体绿化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将景区、旅行社、旅游车队、酒店、特色美食、气象等要素纳入智慧旅游平台,展示“贵州屋脊·中国凉都”良好形象,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山地旅游产业扶贫的聚集作用,通过景区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景区开发,有效助推其脱贫致富;依托景区开发,大力实施“一户一技”培训工程,帮助、引导周边群众、城市居民到景区就业、创业,实现旅游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三是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9.76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石漠化治理57.1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7.5%;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和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6.2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8.7%。

(五)注重“三变”带动,助推山地旅游“发展力”。一是精心打造旅游品牌。钟山区紧紧围绕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以旅发大会为平台,以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以“三变”改革为动力,强力推进“黑”资源变“绿”资源、“死”资源变“活”资源,“冷”资源变“热”资源,着力做好“绿色”生态、“白色”滑雪、“彩色”文化三篇大文章,将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与山地旅游结合发展,精心打造“中国凉都”旅游品牌。二是充分展现地域特色。抓住荣获国家住建部批准的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区等契机,坚持一寨一特、一寨一景、一寨一品,2015年启动全区20户以上村寨“1+N”(“1”即一个自然村寨,“N”即改厕、改厨、改圈、小湿地、小广场、小亭子、道路硬化、庭院绿化、观光步道、生态产业、农村电商、免费WIFI、民族文化、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扶贫+”“旅游+”“产业+”“文化+”“互联网+”元素)提级改造,在实施改造过程中,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改造协议和经营协议,农户将满足居住需求外的富余房屋交由公司按照星级标准出资进行改造、装修、统一经营管理或引入第三方经营,发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酒吧、KTV、超市等商业业态,在公司经营有效期内,按照约定占比定期向老百姓分红,真正把“美丽乡村”建成瓜果飘香的“果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城市向往的“乐园”。三是激活旅游人力资本。按照“围绕产业搞培训,依托公司保就业”的思路,以“培训对象本土化、教学实习一体化、培训保障惠民化、培训管理规范化、新型农民职业化、民风民俗文明化”的要求,创新“三变+旅游+就业培训+扶贫”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区域内有意愿、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能力的城乡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农民工、部分致富带头人等群体进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技能、善经营、懂管理的旅游人才,让贫困人口变导游、变职业农民、变驾驶员、变村干部、变创业者、变产业工人、变农业经理人等,充分挖掘和激活贫困人口中的人力资本。

(六)注重宣传推介,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一是以会促旅。按照“立足钟山、占领贵州、主攻周边、辐射全国”宣传促销思路,到各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大力推介钟山旅游。截至2016年6月,已成功到广州、武汉、重庆、长沙、大连、深圳、成都等城市进行旅游宣传推介,发放旅游宣传手册8000余册。二是以赛促旅。举办各种体育赛事,提高凉都品牌知名度。例如2016年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比赛共有2.6万人参赛,吸引近20万游客和运动员到六盘水消夏避暑。CCTV5对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进行直播,提高“清凉马拉松”、“19度的夏天”知名度。三是以节促旅。举办各种文化节,吸引媒体和社会关注。目前钟山区举办5次各类节庆活动,吸引游客90万人参加和观看。今年7月29日在明湖湿地公园举办中国凉都旗袍文化节,3000名佳丽在明湖湿地公园1.13公里的彩虹飘带桥上进行集中展示,同台竞技走秀。形成“三千佳丽走虹桥”的壮观场面,并申报吉尼斯纪录,提高明湖湿地公园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钟山区山地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钟山区旅游产业尚在起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旅游交通通达性较弱,虽然建成了一些旅游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但是旅游景点分布分散、景区之间的交通设施不完善,游客到达景区的便捷性较差。

(二)在与周边县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景区之间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串线成网等方面较弱,旅游产品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较低,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中远程市场的吸引力严重不足。此外,现阶段我区旅游人才缺乏,导游水平较低,也影响了钟山旅游形象的宣传。

(三)旅游市场活力不足,企业投入总量不大,在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力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加强。旅游客源市场覆盖面小,客源结构不优,在游客当中,大众游客多,高端游客少;一日游多,过夜游少;散客多,团队少,整体消费水平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全力推进城市大道延伸、高速公路联通、国省干线升级、机场航线拓展等,提级改造现有景区道路,快速推进国学馆、梅花山、大河堡、月照养生谷、大湾镇“韭菜坪”、汪家寨“高峰坝”等景区道路通达性建设;加快旅游大数据运用,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推进所有3A级以上景区实现智慧旅游全覆盖;加大景区接待服务设施改造升级工作力度,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咨询、住宿、餐饮等服务;围绕旅游做靓城市,大力开展地下人防工程、水城河改造、城市综合廊道建设任务,实现城市建设与景区开发一体化,城市品牌与旅游形象一体化,城市管理与旅游管理一体化;全面提升瑶池、凤池、明湖、德湖、天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海绵体”,改造提升城市公园,打造凉都会客厅。

第5篇

一、强化产业融合,提高旅游发展沁润力

彭水的民俗、文化、生态特征,是全县旅游发展的基础,实施“旅游+”战略,促进城旅、商旅、文旅、乡旅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创新文旅融合

厚重的历史是彭水之根,灿烂的文化是苗都之魂,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没有文化,旅游发展不过空有皮囊,将难以为继。挖掘利用好彭水的苗族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乌江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扬长避短彰显出特色,实现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第一,挖掘好苗乡文化,加快以蚩尤九黎城、鞍子罗家坨苗寨、高谷兴隆苗寨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的文化植入,发展节庆文化体验、民族食品制作品尝、历史传说剧目欣赏等特色文化体验活动,积极培育精品文化品牌。旅游景区、景点的打造,突出文化重点。阿依河景区重点突出生态峡谷、溶洞探秘、亲水体验和苗族风情;乌江画廊景区重点突出生态山水、水上运动和民俗文化;摩围山景区重点突出森林度假、避暑纳凉、黔中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苗族生活体验和古文化传说,把蚩尤九黎城建设成为中国苗族文化旅游经典品牌,集中展示蚩尤文化及苗族风情;以鞍子苗寨、兴隆苗寨为核心景点,统一打造苗寨建筑,普及民族服装穿戴、民歌和民族舞蹈,着力展现民族、民俗、民风特色和原生态苗乡民歌的体验,通过提升影响力,建设知名的苗族特色文化生态景区,促进彭水旅游产业化发展。第二,要充分融合“盐丹文化”与“黔中文化”,加快郁山古镇旅游开发,开放参观泼炉印灶古法制盐工程,拍摄以巴寡妇清为代表人物,以反映盐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或电视剧,将已经形成的自创自编歌曲光碟、诗词歌赋等作为旅游商品包装,让彭水文化走出去,提升彭水知名度。

(2)提速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体育、科技等融合发展,按照“两线三点”发展布局,依托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等精品旅游景区,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乡村生态民俗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商养学情闲奇”拓展要素,推动旅游产品向多元化、复合型转变,向新业态拓展,满足广大旅游者个性化旅游休闲需求。一是大力发展平安爱情花海、长生、岩东油菜花等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平安-龙射-鹿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带;二是重点打造摩围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新发展生态养生体验、森林探险、低空观光、飞行培训、生态信息应用体验等新兴体验项目,以生态养生为特色,引进医疗、健康、保健等服务机构,积极打造养老、护理、长寿养生、森林养生、日光养生、水疗养生以及智能健康电子应用产品体验等特色健康服务,重点整合本地特色“太极水”、白术等中医药保健资源,发展中医药特色养生和保健服务。三是建设彭水水上运动赛场,大力发展水上运动、特色景观、民族文化、自驾探险等旅游项目,打造“亲水”体验旅游区。四是适度发展旅游地产。

(3)推进商旅联动

围绕“苗乡、山水、文化”做策划,以“爱情治愈圣地”品牌贯穿始终,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不断完善核心商圈、商业街区以及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城市商业中心,重点推进苗族风情广场、综合购物中心、民俗旅游商品和生态农产品展销特色街、特色餐饮街、娱乐休闲街建设,打造集苗族风情、购物休闲、观光旅游、居家商务为一体的新城旅游休闲商业中心区。依托乌江画廊、阿依河景区、摩围山、蚩尤九黎城等精品景区,加快发展景区商贸业,加快推进摩围山康复疗养中心、旅游购物商场、会议中心等景区重点项目建设,在周家寨、鞍子苗寨等民族特色旅游名镇名村规划建设星级农家乐、便民超市、特色农产品售卖点,在下塘至摩围山、关口至县城、县城至阿依河进出口建设4条农家乐特色街,把晶丝苕粉、擀酥饼、鸡豆花、三香、都卷子、灰豆腐、糯米糍粑、米粉、大脚菌、紫苏油等特色美食和苗家木雕、苗家刺绣、苗家银饰、苗家服饰、苗家竹编、藤编、乌江奇石等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等作为融历史、文化、旅游、保健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来开发;精心策划和组织好“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中国蚩尤文化艺术节”、“中国摩托艇联赛及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乌江垂钓大赛、及“爱情治愈圣地体验季”等节赛活动,形成旅游、节赛、消费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增强旅游发展聚合力,不断聚集旅游人气,提升节会的实效和品牌效应。

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为促进旅游提档升级,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必须突出景区开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加快旅游景点、集散中心及交通、酒店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乌江航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等对外通道,进一步完善景区内外、县内外旅游交通,优化旅游景点环线布局,将彭水重要旅游景区合理串联,加快建设摩围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内外畅通旅游环线,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旅游集散网络体系,避免“纵有美景引客往,车到山前路难行”的尴尬状况。全力打造智慧数字旅游,不断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区和旅游线路标识标牌、导览系统等配套设施;推进星级酒店、特色旅游酒店、经济型酒店建设,鼓励发展特色餐饮、特色购物商场、电子商务、体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设置便于自驾游、背包族等的旅店和休憩场所,配套提升沿线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能力。完善旅游管理模式,完成景区资源价值评价和智能化、标准化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提升旅游服务意识,完善医疗急救、环境卫生等功能性设施配套,开展员工服务和应急救援技能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三、加强区域合作

以区域合作为重点,增强旅游发展新动力,加强与渝东南旅游经济带和中国武陵山旅游联盟区域合作,打造旅游精品线路,联合推出武陵山超长游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推进城乡双向物流网络建设,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拓展华东、北上广、港澳台、东南亚客源市场,扩大增量,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新格局。

第6篇

李:比较准确。迁西县位于燕山南麓,长城脚下。是一个典型的纯山区县,境内层峦拔地,河川纵横,其地貌呈典型的山地丘陵景观。境内有潘家口、大黑汀等84座水库。所以“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就是说山场水域面积大、耕地面积少。

迁西是一方历史悠久的土地。有岩龄高达36.7亿年的岩石鼻祖、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洋地壳遗迹、有距今7000年的西寨文化遗址,折射出滦河文明与辉煌。

迁西是一方英雄辈出的土地。李广曾在这里北击匈奴,戚继光曾在这里镇守蓟镇16年,宋哲元、等抗战名将曾在这里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大刀进行曲》由此唱响全国。

迁西是一方资源富集的土地。是钢铁大县,全国黄金万两县、是林牧大县,著名的“板栗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旅游大县,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是非常一个美丽、令人向往的好地方。

记者:很多市民都知道迁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那么到底现在咱们迁西县内的旅游景区有多少个,能不能为大家具体来介绍一下?

李:迁西“处处是景点,到处是公园”,可以说是一步一景、一树一景、我们的百年栗树、百年栗林都是非常美丽壮观。目前,经过评定的大小景区及乡村旅游特色点30多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2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

记者:县政府在发展这些景区的时候,是如何因地制宜,使每个景区都有鲜明的特色的呢?

李:我县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底蕴丰厚,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和景区建设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板栗文化、滦河文化等地域文化,突出“宗教朝圣游、滨水度假游、长城寻梦游、魅力乡村游、生态休闲游”五大主题,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特色鲜明、打造精品”的原则,瞄准市场定位,深层次挖掘、高站位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了以宗教、旅游相融合的4A景忠山、长城边塞文化为内涵的青山关景区。同时,又打造了以喜峰口长城抗战为历史内涵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喜峰雄关大刀园,自然文化、生态和旅游相融合的五虎山,民族风情、农业和旅游相融合的太阳峪国家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国学文化为主题的马家沟国学村等一批相对成熟的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记者:李县长认为,迁西的休闲旅游产业特色有哪些?迁西县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迁西县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19个特色县之一。我认为迁西的资源特色主要体现在“灵山”、“秀水”、“长城”、“栗香”四个方面。“灵山”,迁西境内山势连绵,峰峦叠翠,有景忠山、凤凰山、五虎山等历史文化名山,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秀水”,迁西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滦河、长河、洒河、清河、横河、还乡河等6条主要河流,而且还有大中小型水库84座,有“百库县”之称,是个水资源富集的地区。“长城”,明代长城在迁西境内有106公里,分布15个关口、203座敌楼、41座峰火台,这里不仅有羊马圈、72券楼、监狱楼等,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下长城奇观,万里长城最精致的古堡,荟萃了明代长城精华。“栗香”,迁西的乡村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乡村景观魅力独具,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全县有板栗树4000万株,年产4万吨,迁西栗花节成为宣传迁西、推介迁西旅游的一个亮丽名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把旅游业作为迁西的第二大支撑产业来打造,并作为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塑造“诗意山水?画境栗乡”品牌,突出宗教、滦水、长城、民俗四大资源特色,着力建设北部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中部水韵文化旅游产业带、南部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带。

记者:能否为大家来介绍一下乡村旅游发展,迁西县是如何将农家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的?

李: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推动旅游业态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依托“山、水、城、林、村”休闲旅游资源,以“巩固扩大周边城市市场,拉动本地旅游消费市场”为目标,大力发展具有迁西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等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使我县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就步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初步形成了以滨水休闲、山地休闲、长城度假、农业观光为特色的四大乡村旅游系列产品。

我们主打休闲游,游客到生态景点去“亲自体验农家活”、去欣赏“农家乐生态文化”、去吃顿“农家地方土菜”、去拎回“贴着不同标签的农家土特产。”通过举办活动,打造精品农家文化,宣传和推荐当地特色农产品,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2年,我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截止目前,我县有农家乐经营户210家,各经营户平均年收入在3.5万元,最多的达40万元。

记者:依托旅游资源发展自身特色文化,把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更让游客们在游览山水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的气息。李县长,在迁西有哪些地方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出色?

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

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我们在2012年实施了“旅游文化提升年”,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充分融入文化元素、挖掘文化内涵、体现文化创意、彰显文化特色,打造旅游产业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业层次,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境内长城的保护和利用,2011年我县就启动了青山关长城修复工程,并请河北省古建所先后对青山口、榆木岭、大岭寨等段长城进行了野外勘测,积极包装项目向上级申请长城修缮资金,目前青山关一期长城修缮项目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

记者: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李县长,下一步在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方面,县政府有哪些工作思路?

李:在现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对接,谋划实施一批文化旅游项目。以建设北部长城、中部水韵、南部生态休闲三大旅游文化产业带建设为核心,重点推进滦河谷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区、景忠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大青山关旅游区、黄金文化产业园、喜峰雄关大刀园、凤凰山民俗文化旅游区、滦水湾景区等7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对接,把迁西县城作为全县的旅游集散中心、服务中心、核心吸引物来建设,打造休闲度假、娱乐、购物、餐饮、住宿等更多的旅游产品。

三是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新农村建设对接,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性整合,品牌化开发建设,重点打造“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乡村旅游品牌。

记者:今年,迁西县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旅游产业的哪些方面?会在哪些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李:今年迁西旅游工作的重点是,以“生态兴旅、绿色崛起”为总目标,以“生态旅游年”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市场拓展为驱动,塑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产业整体素质。计划全年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19.8%、21%。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按照《迁西县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迁西县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县政府还要继续加大旅游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今年县财政拿出2000万元作为旅游发展资金,鼓励支持旅游产业发展。

二是改善境内交通环境。在北部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启动建设百公里国际长城步道项目,包括自驾绿道、长城步道、生态廊道等三条绿道。三条绿道沿线增设观景台,建设自驾营地、集散中心和应急救援系统等旅游服务设施,目前正在勘查设计。同时,着力解决好迁西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着力解决干线公路到旅游景区以及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旅游交通问题,满足自驾游需要,逐步构建畅通便捷的自驾游交通体系。

三是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划定重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区域,包括新集南部、花院、新庄子东部构成的南部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域;罗家屯五虎山、滦河下游湿地区域;栗香湖两岸区域;金厂峪、麻达峪至凿子岭沿线区域;窟窿山及周边区域;汉儿庄杨家峪、尖山峪、路庄、孟子岭区域。构建四条生态景观廊道,对照上述区域,出台保护办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记者:李县长,你认为未来迁西旅游产业应该如何发展?走出怎样一条特色的道路才能让迁西的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健康和谐?

李:把旅游业作为迁西的第二大支撑产业来打造,着力建设北部长城文化、中部水韵文化、南部生态休闲等三大文化旅游产业带,北部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要依托长城人文特色,将长城沿线区域作为一个大项目来规划设计,加快大岭寨—榆木岭—青山关道路新建、邦宽线修补等交通道路项目建设。中部水韵文化旅游产业带要在上游不断巩固提升潘家口十里画廊等旅游项目,在中游强力推进滦水湾景区开发建设进度,在下游加快滦河谷生态旅游聚集区项目建设,把潘家口、大黑汀、滦水湾、滦河谷一线打造成独具迁西特色的水韵文化展示区。南部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带大力发展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亮出“花果之乡、生态田园”的金字招牌。要加快彭李西线拓宽改造及新花线翻建等交通道路项目建设进度,打通“葡萄沟”、建设百花谷,带动南部地区大发展。

建设环京津独具魅力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中国生态旅游名县。下一步,我们坚持以“生态为本,以特色为根,以文化为魂,以项目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旅游发展原则,着力抓好“资源整合、项目建设、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服务提升”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迁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以生态发展为引领,旅游休闲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争做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一是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迁西旅游最大优势是生态,“卖”的是生态是绿色。在旅游业从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旅游形式从景区目的地旅游向无景区漫游转换,旅游过程从注重观光游览向注重内心体验转移的发展背景下,充分发挥迁西大山大水、真山真水、青山秀水的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构建以自然生态为支撑的大景观、大景区、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第7篇

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月8日州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意见措施,精心安排部署,全州上下迅速行动,乘势而上,掀起了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现将州贯彻落实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传达,强化学习,切实增强抓好旅游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传达学习好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高原旅游开发示范区建设,实现全州旅游业发展“倍增”计划,推进省委、省政府“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州在传达学习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过程中,狠抓了以下“四个层面”的工作。一是狠抓党政领导干部层面的传达学习。把省委书记、省长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的重要讲话,以及书记月11日在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纳入州委、县委中心学习组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等多种有效方式,将会议精神原原本本地传达到了中心学习组各成员,进一步坚定了全州上下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大局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狠抓旅游部门干部层面的传达学习。州、县政府主管领导,深入旅游部门传达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讲解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旅游系统干部职工把握机遇、立足当前,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积极谋划当前和“”旅游业发展的意识。三是狠抓州、县相关部门干部层面的传达学习。及时将省委书记、省长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印发到州、县相关部门,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举办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旅游业发展的认识。四是狠抓旅游企业职工层面的传达学习。安排旅游管理部门组织当地旅游企业负责人,以会代训的形式传达了会议精神,增进了各旅游企业对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为进一步推进全州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及时制定了《州关于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贯彻落实意见》,月8日州委召开州委常委会,再次传达学习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州关于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贯彻落实意见》,对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适时筹备召开州旅游工作会议,进一步消化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全面部署我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通过深入细致的传达学习,全州各级干部职工一致认为: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是在我省“”开局之年召开的第一次旅游盛会,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旅游业推动“四个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书记、省长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全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明确提出了“”和今年旅游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发展和壮大旅游业指明了方向。纷纷表示:一定要全面传达学习好会议精神,掌握领会会议精神的实质内涵,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吃透州情、县情,彻底打破“边缘意识”、“盆地意识”、“小农意识”,自觉克服固步自封、满于现状的保守观念,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以更大的决心、更清晰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奋力推动高原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第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一区两带”旅游发展思路,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州”的新型战略性主导产业全力推进,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实现州“四个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全力推进,使旅游业成为州在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增长极。力争到“”末,全州接待省内外游客达到230万人次,年均增长23.4%,其中过夜游客1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2亿元,年均增长50%,全面完成旅游业发展的“倍增”计划。

一是着力提升战略规划引领力。根据省“”旅游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充实完善全州“”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好《城乡旅游发展建设规划》,谋划好黄河大峡谷旅游带、唐蕃古道和宗日文化景区景点建设规划,构筑以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为龙头,以黄河大峡谷、唐蕃古道和宗日文化为支撑的高原特色旅游圈。充分挖掘高原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内外精品景区的开发理念,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一批高水平的旅游项目,力争通过一流的规划,一流的创意,增强旅游项目的含金量,打造出一批高品位的旅游目的地产品。围绕旅游业未来发展要求,按照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的思路,编制特色农牧业、交通运输、房地产业、文化产业、商贸餐饮、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形成全州旅游业发展的大产业格局、大区域格局。

二是着力提升重大项目带动力。根据全州“一区两带”旅游发展布局和景区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需要,紧紧瞄准国家加快发展旅游业、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等省藏区发展的政策机遇,超前谋划,精心组织,选择好一批事关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推动旅游业规模化发展。加大旅游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全力以赴抓好黄河大峡谷、温泉开发、龙羊峡景区、贵南直亥景区、民间手工艺加工项目等计划投资126亿元64项旅游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工作。同时,通过大项目的建设进行战略性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大财团、大企业到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形成政府出资源、统一规划,大企业出资金、集中建设的旅游项目建设体系。确定一批水电、矿产等资源,与旅游资源形成“捆绑招商”,整体开发。做好北京京能公司和天津戈德集团投资开发的旅游航电综合开发项目、黄河清旅游带项目全面实施工作。实现以高端项目拉动中低端项目,以增量带动存量的发展目标,增强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全州旅游发展“倍增”计划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是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升级力。以生态旅游、特色支撑为导向,瞄准市场热点,依托特色资源和历史、民俗、体育等文化,打造高原旅游特色产品体系。以建设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着力打造“大美·圣洁”观光之旅、生态健康之旅、文化溯源之旅、神奇体验之旅等一系列绿色、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独特品牌,力争在国内外形成青藏高原旅游新高地。抓好旅游示范区古城保护改造、黄河湿地、丹霞地貌、高尔夫球场、黄河旅游航道、温泉休闲养生等重点项目建设,极力打造“清清黄河、高原绿洲、温泉药浴、丹霞地貌、黄河源头第一古城”等旅游品牌,积极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力争年将打造成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到年建成国家级AAAAA级景区。开发建设唐蕃古道和宗日文化旅游带,依托文成公主进藏线路、唐蕃古道、宗日文化著名品牌,挖掘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以倒淌河、德吉塘、共和夏拉草原以宗日文化为主题的彩陶部落村等一批地域特色、人文特色、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景点。建设黄河大峡谷旅游带,开发水上航道、峡谷马道、景区栈道、直升机起降点及直升机、滑翔机低空观景、峡谷云梯、峡谷观景平台。抓好地热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编制共和、、兴海地热资源开发建设规划,强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全力打造高原“温泉旅游”品牌。发挥旅游“旅长游短”的特点,加大自驾车营地项目的争取力度,建设自驾车旅游运动示范区和生态型国家级高原休闲养生区。把品牌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重点,引进一流设计团队,高起点策划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体系,包括涵盖各项旅游要素的形象品牌、产品品牌、文化品牌等。抓住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政策机遇,着力促进共和机场的转型,发展通用机和直升机旅游,力争将环湖地区和黄河大峡谷纳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地区。

四是着力提升文化旅游对接力。坚持“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促进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深度挖掘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体育文化、现代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建设文化体验旅游区。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挖掘屯垦戍边文化的历史资源、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文化资源,打造“屯垦戍边”文化旅游精品。挖掘、整理、提炼宗教文化旅游内涵,保护好宗教文化文物遗产。整合民俗优势资源,举办高质量、影响大的民俗节庆活动,形成综合性的节庆会展经济。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体育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支持民族演艺企业、团体“走出去”到北京、江苏等对口支援发达省份及其他客源地定点演出,宣传和推介壮、奇、绝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引进和吸收外地优秀的文化活动,引进一批国际、国内高雅艺术团体来演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旅游开发综合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积极引进一批影视、动画、出版、演艺等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力争到年,使文化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经济总量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中达到36%以上。

是着力提升品牌形象塑造力。按照省委、省政府“打品牌、重营销”的要求,全力打造“大美·圣洁”品牌,着力提升“大美·圣洁”主题形象,深化“大美·圣洁”品牌的影响力。全力实施“投电视、联网络、上公路、进地区”宣传推介形式,系统推介大山、大河、大草原、大峡谷等奇特、壮美、绝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投电视,采取省州县联手共同出资的办法,整合包装全州旅游风光,投放中央、省、客源地电视台、广播台品牌栏目。联网络,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在抓好湖网站和旅游网的基础上,建立共和、贵南、同德、兴海旅游网站并相互链接;在新浪、人民网等知名网站常年投播旅游视频广告,开通旅游微博;在湖网、旅游网开辟专栏。上公路,继续在省内及主要客源地高速公路沿线设置旅游宣传牌;在省内出租车LED视频上滚动播放旅游信息;在省内和主要客源地旅游大巴、宾馆、餐饮店发放旅游地图及宣传册。进地区,组织全州旅游推介团,深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陕西等客源地,开展“大美·圣洁”旅游推介活动,与当地旅游企业签订协议,借助其营销渠道,为我州开拓客源市场。

六是着力提升基础建设保障力。加快景区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州县“”旅游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对古城、黄河大峡谷、温泉等重点景区景点及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等景观设施,供电、通讯、给排水、垃圾处理、旅游厕所、停车场、标牌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景区景点绿化工程等细化为具体项目,确定年度建设任务,高标准进行建设,推出一批亮点景区景点,并使重点景区景点供电、通讯、给排水、垃圾处理、停车场、旅游厕所、标牌标示全覆盖,达到相应A级景区的质级标准;加快A级景区申报工作,力争到“”末,全州A级景区从现在的4处增加到8处。加快景区景点交通建设,通过与省交通厅的积极衔接沟通,力争年全面完成湟中至、倒淌河至恰卜恰高速公路建设。把湖景区至恰卜恰至龙羊峡至、至直亥景区、龙羊峡至羊曲等公路建设列入全省交通“”规划序列优先建设,积极推进至李家峡水上旅游航线建设。同时,按照规划要求,各县争取在1-2年内通过积极争取列项,完成景区内道路建设或等级提升,解决景区景点“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快宾馆饭店建设,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新建一批星级宾馆饭店,力争到年末全州建成三星级以上宾馆19家,其中星级宾馆2家、四星级宾馆7家、三星级宾馆10家;建成星级餐饮饭店26家、农(牧)家乐150家。按照“生态、休闲、舒适”的发展方向和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在主要景区景点及周围建设一批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娱乐项目建设,全面完成高原休闲体育旅游基地建设,举办或协办好环湖国际自行车赛和国际攀岩赛、黄河冬泳极限挑战赛等各种旅游体育赛事活动。加快购物项目建设,建成一批旅游定点购物商场,并通过旅游线路的包装把定点购物纳入游程计划。

七是着力提升旅游发展内驱力。坚持大力发扬“真干、实干、苦干”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充分利用“外脑”,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狠抓落实,切实把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转化为谋划旅游的强大动力,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闯出一条以旅游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四个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为实现上述“七个方面”的提升,将着力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六个转变”:一是推动旅游资源利用开发低层次、同质化向高端化、特色化的转变;二是推动旅游资源开发政府主导投入向社会资本与资本市场投入的转变;三是推动观光型旅游向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四是推动旅游宣传区域化、本土化市场营销方式向品牌化、国际化的转变;五是推动景点景区和旅游产品孤立性、单一性、重复性向旅游产品关联性、创意性、差异性的转变;六是推动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发改、经贸、财政、金融、文化、工商、社会中介机构等多部门协同促进旅游发展的转变。

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旅游业发展涉及面宽、综合性强,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调整州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县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领导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自年起,州委、州政府及各县委、县政府将旅游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纳入地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确定的旅游工作任务严格进行年度考核。州委组织部、州考核办拟定《州旅游发展绩效考核办法》,经州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州委、州政府批准实施。考核内容要随年度工作任务变化及时修订完善,确保考核工作科学合理。州委督查室、州政府督查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旅游发展工作任务专项督查,深入各县、各单位对各项任务落实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将督查情况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依据。

二是强化行业管理。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力度,重点查处“黑车”、“黑店”、“黑社”、“黑导”、“零负团费”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强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旅行企业经营行为和导游服务行为,切实加强对旅行社、导游管理,防止和严肃处理甩团现象。深入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行为,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整治旅游景区周边环境,规范购物摊点,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秩序井然,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游览环境。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认真对待旅游者的投诉,妥善解决各类矛盾。

三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旅游人才管理、培训和使用机制,努力引进一批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人才,为全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把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放在旅游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与国内著名旅游专业院校合作交流,采取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推荐保送优秀人才的形式,积极扶持旅游岗位教育,重视旅游后续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现有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是加强政策扶持。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州政府年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50万元,各县也要建立地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2、加大投融资支持。搭建“银旅”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融资授信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额度。允许旅游景区、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旅游企业探索以特许、营运、收费等经营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合乎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旅游中小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增强对旅游企业、“农家乐”经营户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培育一批旅游及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积极搭建政府信用平台,适度拓宽政府举债空间,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3、完善用地等扶持政策。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旅游发展建设规划的旅游项目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取得。利用“四荒”地开发旅游项目以及利用林地、湿地等保护性开发的旅游项目要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利用土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的,给予支持,并依法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对国有农用地和国有未利用地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凡景区内建设的各类旅游用地和原划拨国有建设用地用于旅游项目开发的,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

4、加强税费扶持。参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各类企业,可享受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购置使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经营确有困难的,经企业申请,当地财政、税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省政府批准享受一定年限、一定额度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减免。在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内投资、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旅游开发企业,除国家、省、州明文规定不能减免的收费和有偿性劳务收费项目外,其它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征。

第8篇

庄河是中国北方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从“辽南小桂林”冰峪沟到“东北生态第一山”天门山、“海上盆景”海王九岛,再到步云山温泉、银石滩、天门山、蛤蜊岛、城山古城……这里触目皆是风景。

?近年来,庄河先后被确定为“中国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现已形成汇集回归自然、生态海岛、休闲农业、特色庄园、农家体验、古村古镇、观光教育等多种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体系,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优越的生态环境更让庄河人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了十足的底气。

这里是个不要门票的生态大景区

庄河有365个村,365条河,因庄庄有河而得名。庄河不仅有庄有河,更有山有海,有迷人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这里的山有层次,海有奇观;这里河川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这里四季分明,风光秀美,宛如人间仙境;这里盛产多种独具特色、绿色有机的山珍海味、农产河鲜,被誉为“蓝莓之乡”、“草莓之乡”、“歇马杏之乡”、“大骨鸡之乡”、“苹果之乡”、“水稻之乡”和“东方蚬库”。

庄河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一区”、“三带”、“产品”、“十大景区”。

其中,“一区”指的是步云山温泉经济区,包括步云山温泉小镇以及分布于全市众多乡镇的温泉旅游资源。

“三带”?指的是北部生态旅游观光带,主要包括冰峪国家AAAA级旅游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辽南第一峰步云山、城山古城、银月湾、玉泉河等自然山水生态游;中部休闲农业观光带,包括天一庄园、常青树休闲庄园、银石滩、御果蓝莓、隆鑫庄园、度仙谷、馨悦花卉等各种休闲庄园、观光采摘园、生态观光园等;南部海岛风情观光带,包括海王九岛、石城岛、黑岛(古战场)、蛤蜊岛等海岛风光和海洋渔业旅游。

“产品”指的是自然山水型旅游产品、温泉理疗型旅游产品、海岛风光型旅游产品、历史人文型旅游产品、休闲农业型旅游产品、宗教文化型旅游产品、文化艺术型旅游产品、城市风光型旅游产品。

“十大景区”具体包括冰峪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海王九岛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步云山温泉、天门山AAAA级国家森林公园、天一庄园、黑岛旅游度假区、蛤蜊岛旅游区、城山古城旅游区、冰峪酒庄。

与此同时,庄河市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实施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因地制宜推出吴炉、仙人洞、步云山、徐岭的水果;桂云花、大营、塔岭、仙人洞的蓝莓;光明山、长岭、城山的草莓;太平岭的歇马杏;蓉花山的葡萄;塔岭、仙人洞、鞍子山的食用菌;鞍子山、大郑、兰店的蔬菜;青堆生姜;荷花山的大骨鸡;黑岛的鸭蛋;石城的水产养殖业;王家的夷虾扇贝等地方特产和70余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奠定了产业基础。

政府搭台子 企业唱大戏 专家当导演 农民扮主角

近年来,为了推动乡村游发展,庄河市制定了《大力发展乡村游工作方案》,明确旅游、农业等部门为牵头单位,乡镇为组织实施单位,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出台推动乡村旅游及农家乐发展的工作措施和奖励政策;积极开展新农庄建设的督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努力推进全市休闲农业由零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针对各乡镇不同的资源特点,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有关部门先后组织12个涉旅乡镇党委书记赴外地学习考察,从区位、资源、经济、文化、政策的方面深入分析典型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庄河实际情况加以借鉴,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使自身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如今,“生态庄河”已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亮丽名片。庄河市在引进乡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优中选优,而且特别重视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影响,从而走上了一条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道路。庄河全市现有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特色旅游乡镇、12个旅游专业村、35户辽宁省星级农家乐,具备农业旅游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25个,休闲农庄30余个。这些旅游点特色各异、功能完备,内容涵盖“优质产品、科技示范、特色餐饮、民俗风情、开放参与”等,可满足广大游客的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度假、观光、采摘、体验、疗养、健身等多方位的需求。

为了发挥龙头企业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庄河市还在各不同类型的旅游项目中重点扶植起一批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休闲农业新理念、新服务、新功能的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促进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庄河市坚持创新原则,聘请规划和技术专家,对园区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设计,使每个旅游项目主题鲜明,功能区分科学,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先后邀请农业部休闲农业处领导、北京交大旅游专家、西安交大旅游专家、台湾休闲农业专家来庄河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传授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从理论上、实践上对发展乡村旅游给予指导。

相关部门、各乡镇领导和旅游景区负责人在听取专家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系统报告后,对乡村旅游的概念、意义、作用、功能等方面有了明确认识。各旅游项目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制度逐步完善,实现了工厂化、企业化运作。

开发乡村旅游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农民作为主体,真正让旅游业变成农民致富增收的路径。

正因为如此,庄河市政府专门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一是加强引导。责成有关部门加强指导,要求相关乡镇、村必须有专人负责联系、协调、指导、督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展。共青团、妇联负责组织、指导有条件的农村青年和妇女积极开发休闲农业,参与农家乐经营;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乡镇、村按照“农家乐”标准,指导农家乐经营户按统一标准改造提升接待设施和卫生环境,对农家乐经营业户进行相关行业培训;三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家乐经营户接待设施的提升改造给予适当奖励,同时争取大连市旅游局对开发建设档次高、效益好的项目和经营户给予政策扶持;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对外宣传中,将乡村旅游纳入整体旅游产品宣传方案,同时将乡村旅游作为独特产品、独立版块侧重宣传,“农家乐”业户信息;六是充分发挥龙头景区的带动作用。如仙人洞镇以冰峪沟旅游区为核心,以天门山为辅助,以仙人洞镇餐饮、住宿接待设施为配套,拉动周边农民参与旅游经营,销售农副产品。

“生态+文化”创意新版“美丽庄河”

如果把乡村旅游产业比作一个人,那么生态就是人的身躯,而文化则是人的灵魂。换句话说,要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品牌,不断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光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引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力推动“生态+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对庄河市农业和旅游业下一步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着“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庄河市将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产业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餐饮文化、节庆文化等元素注入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

庄河有满、蒙、回、朝鲜等16个少数民族,利用当地的少数民族资源,将其民族文化加入到乡村旅游中来,开发民族风情表演、民族风味小吃、民族特色产品、民族服装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以浓厚的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集聚区域的旅游特色。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尽管很多农村铺上了水泥路,盖了很多小楼房,但辽南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不能丢。一些典型的农村风貌、农村习俗、农村节庆、民间技艺、民间表演等,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特色重点项目来开发。

庄河有很多发达的农业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质。充分挖掘与产品、产业相关的名人、作品、食用功效、吃法、种植特点等,并将其整合在一起,融入到乡村旅游项目中去,还可以开发出一系列与产品相关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庄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先人就生息在这里。老祖宗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穿插历史文化、民间传说,可以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

庄河市有法华寺、五老宫、圣水寺、海峰寺、双泉寺、兴隆寺等众多寺庙。对现有的宗教文化进行充实和放大,增强游览性,并将寺庙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餐饮文化包括当地特色的饮食文化、季节性食补文化、民族饮食文化、特色食材烹饪文化等。餐饮是乡村旅游中重要收入来源之一,餐饮文化也是一大卖点。每个游客都希望吃到有特色的饮食,特色饮食很容易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