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室人文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47-02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人的整体性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融合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职业技能课程建设经多年努力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但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却相对薄弱,高职人文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着与普通高等院校人文课程趋同的倾向,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等针对性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是实现高校分类发展,彰显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契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课题。笔者拟从高校分类的视角,从高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重新审视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合理定位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
(一)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体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应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综合职业素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一文中,将“核心能力”阐述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职业核心能力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所以,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竞争的加剧,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然引发职业结构上的巨大变化,传统职业渐渐消亡,新职业在不经意间不断涌现。人们的职业生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职业生涯的稳定性正在被动态的职业生涯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面临着自然而然的职业转换。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对个体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形势,具备可迁移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适应职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流动的关键。高职的人文教育,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所必需的能力和态度,它不仅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且在动机、需要、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培养学生应对环境变化的意愿和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够在不同工作和组织间实现平稳过渡的个人弹性和职业适应性,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实现职业生涯持续和谐地发展。可以说,人文教育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内在持久的动力。
(二)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人的发展观认为,教育必须以人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全面拓展人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还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从而达到人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和谐统一。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伦理和职业心理,在学生人格发展、人格适应和培养人格的动力、自我效能、能力动机等方面重新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身心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人文教育课程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既涉及人类的社会文化领域,也涉及人类的精神和价值领域。所以,人文教育涵盖了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心理人格和谐健全的人为出发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人文知识,形成对社会的认知结构,掌握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知识,促进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正确认识或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行为选择。其次,人文教育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重视个体作为“人”的价值,认识和发掘生命角色对于人的内在意义,形成和谐、平静、合作、诚实、公正、平等、同情、理解和爱的人文精神。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以面向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基本态度,针对学生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遵循职业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也为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在现实教育生活中,人文教育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尤其应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及将来的社会角色或职业角色密切联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活动包含着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不同内涵的人文素质。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是以抽象理论、学科知识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
(二)整体性原则
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是知、情、意活动的统一,所以,人文教育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所构成的系统工程,它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人文教育必须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全方位的教育实践过程。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整体构建,要在教学计划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生活以及校园规划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全面落实,必须融入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人文教育有人文知识、社会、自然、学生社团活动等显性课程,又有学校建筑、校园景观、师生关系、学校管理制度等隐性课程,如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高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隐性课程,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学识水平、人格性情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建设高职人文教育知行合一的课程内容
(一)以“人职匹配”为原则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人职匹配”是个人个性特点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适应的具体体现。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个体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种类,即做到“人职匹配”。如果“人职匹配”相宜,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立足“人职匹配”要求的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自主性,这是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自主性是个体认识自我及调控自身行为能力的能力,是个体思考分析、体验内心情感的能力,是个体感知资源及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是个体根据自我意识、内心体验领会‘意义’职业群的能力”。①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具备参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行动力,从而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心理状态、就业心理预期和职业行为方式,积极应对各种就业问题,并勇于尝试不同的职业角色,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主体地位,成为一个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定位,感知对自我有意义的职业群,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选择未来职业的能力。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个人职业和个人生活等各方面所做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和期望,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职业理想是理想在职业人生中的体现,职业理想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增强职业发展的动力。规划职业理想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与决策技巧,把职业理想融入为社会服务的共同理想,进而实现职业生涯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二)以“适应职场”为导向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个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职业意识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影响个人职前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向,也影响着个人职后就业状况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职业意识教育应成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②帮助学生认同职业角色,形成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职业意识所涵盖的职业认知、态度、情感等隐性素质只有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感染,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每一种职业岗位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要求。这种以“爱岗敬业”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职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最新的调查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反倒退居二线了。据统计,70%以上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所以,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树立学生尊重职业的意识,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发现职业与自我的关系,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以适应自己未来所选择的职业,并在今后的职业适应过程中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结构,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只有根据现行的工作需要改变原来的职业目标和兴趣,调整心态,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对职业的热爱,才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职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构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学习共同体
(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人文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中的对话者,是协调教育行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成长经验的分享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动选择。学生只有成为课程的主体,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神要素,参与课程学习。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自我意识已处于比较发达的状态,能够在了解职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信息收集,对情感、价值、意志等人文要素进行评价、判断,形成自我设计,进行行为选择。以对话的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使人文教育合理地介入并有效地引导,是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的条件。教师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知识价值观,在教育中能够真正地尊重人、发现人、发展人。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本质力量,也是教育的本原属性。它以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为起点,以关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教师应是这一目标的最佳承载者和实践者。
(二)构建学生与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认为,人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对外部的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和完善人自身,因此,实践是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人文素质的形成,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许多人生感悟、社会体验、对自然的认识、对工作的了解、人际的交往、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人文教育由理性的知识形态变成感性的行为。职业生活作为反映个体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职业生活所拥有的体验性、互动性情境,以及对它的理解和应用,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场景,职业生活又包含着丰富的默会性人文知识,对高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学生与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互动的实践学习形式,使学生在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中具有自我建构、自我成长的平台,形成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其职业性,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与高职的办学目标、培养方向等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突出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特点。
注释:
①陈瑞丰:《马克思实践观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20期第167-168页
②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24-25页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19).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OL].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
[3]陈瑞丰.马克思实践观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20).
[4]王进,施霞.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9):69.
[5]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25.
一、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为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三个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已参加过人文地理实习的本科生。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96份问卷,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为77.6%。问卷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野外实习的动机、内容、效果、餐饮、实习基地的选择等方面。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表1)。
(2)结果分析。
实习态度。学生的实习态度影响着整个实习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习效果。表1显示65%的同学参加野外实习是为了游玩;5%的同学是为了应付学校,修学分。这样一来,实习自然就变成了一种形式(60%的同学认为实习流于形式)。所以,探寻一种有效的实习方式,提高学生实习重视度非常重要。
实习时间。87%的学生认为实习的制约因素是时间不充足,我校人文地理课程专业实习所占的课时非常少,时间太短不利于开展相应的调查和研究。为了提高野外实习的效果,适当增加人文地理野外实践时间是有必要的,另外,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更是不可忽视。
实习指导。调查显示,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同学认真思考、研究课题,大部分同学只惦记着游玩和购买特产。另外,对于“上次实习未参加调研的原因”这一多选题,多数同学回答“不知道研究方法”、“不熟悉实习地状况”、“不清楚研究内容”(见表1)。由此可见,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欠佳,同时也折射出实习指导的力度还不够。
(3)解决对策。
建设固定实习基地。由于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广州大学人文地理课程实习基地的选择具有很明显的不固定性。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可能会不利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地风俗习惯、经济建设、气候环境等各方面深入了解,还会导致实习成本(包括人力、经费和时间)和风险的增加。建设固定的实习基地相对来说会有利于实习活动的开展。
转换实习方式。从某些层面来说,之前的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是印证性、参观式实习所占比例偏高。43%的同学认为实习的内容和形式不合理,没有收获。要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课题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广州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构想――以南雄市为例
由表1可见,就城市的性质而言,历史文化名城是学生首选的实习地点。历史文化名城跟一般的城市相比,会拥有更多的人文素材供考察。此外,从求新求异的心理出发,97%的学生不希望实习基地位于广州市内,他们想去异地探寻一些新鲜的东西。在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的一般原则(就近原则、典型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以对广州大学人文地理课程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做出详细的构想,同时也可以对整个实习过程做出具体的设计。
1.南雄市实习条件分析
(1)历史悠久,区位特殊。南雄是广东省韶关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
(2)素材多样,内容丰富。“岭南第一关”― 梅关、闻名海内外的珠玑巷、位于市区的三影古塔等都是闻名遐迩的历史古迹;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标准层之一 “南雄红层”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南雄资源丰富,主要资源有矿产、森林、水力、陶土、花岗石、药材、淡水等。南雄是广东省的文明城市,素有“恐龙之乡”、“黄烟之乡”、“银杏之乡”之美誉。
(3)基础设施较好,具备相应接待能力。南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共投入市政建设资金7亿多元,市区医院、学校、市场、商场、宾馆、酒家、公园、供水、供电、文化等一批重点服务设施项目已基本完善。南雄市作为我校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条件十分优越:基础设施齐全、环境好、素材丰富、距离适中(位于广东省内)、花费小(包括当地消费水平低于广州),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各种需要。
2.实习环节安排
整个人文地理野外实习过程可以称为“三阶段实习模式”,即预实习阶段、实地实习阶段和成果评价阶段。
(1)预实习阶段。预实习阶段为外出实习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根据广州大学近年来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经验,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准备工作:①确定实习的具体时间、详细地点,落实交通、住宿、餐饮等各方面。②编写好实习指导书。③将与实习相关的所有信息在广州大学地理野外实习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尽可能提前、全面掌握野外实习的基本环境信息、部分印证性信息及实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④根据学生意愿,将他们分成小组,选出组长,确定小组研究课题。⑤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考核,并给出成绩。实习前的考核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实习基地的了解程度。
学生准备工作:①登陆地理野外实习网站或通过查询图书馆相关文献,了解实习地状况。②与同学交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和同学组成小组,写出小组工作计划。③参加预实习阶段的考核。④准备实习工具、生活用品、野外常备药品等。
预实习阶段最核心的工作是明确调查的问题,许多野外调查无功而返主要源于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2)实地实习阶段。实地实概一周的时间,它又分为两个阶段:集体考察阶段和小组考察阶段。集体考察是在实地实习的前两天由指导老师带领全部同学到实习固定地点进行基本的了解和考察。小组考察是指在集体考察后,小组根据自己研究的课题,设定实习路线和地点,跟教师商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致的考察研究,并且每天都向教师汇报情况。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的实习指导作用。
实习内容。实习的选题内容主要有:粤北城市发展对比、南雄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南雄小城镇发展及城市化过程、市内基本服务设施的优化布局、产业发展及周边农业发展、人口空间分布及迁移规律、市民风俗习惯及日常出行行为、南雄地区各种方言的形成及演化、客家村落及客家文化历史沿革、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状况、烟草种植业产业布局、珠玑和梅关历史作用、地理位置及对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当然,广州大学三个不同的地理专业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的侧重点也会不同,比如,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要注意GIS和RS等现代技术在实习中的运用。
实习路线。实习线路的设计一般是以景观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与线路本身的高效性、安全性为原则。根据这些原则,结合南雄地形、土地利用等具体情况,以现存道路为基础,并在实习内容与目的的指导下,设计实习线路图。
(3)成果评价阶段。成果评价阶段是回校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小组要撰写好实习报告,陈述实习成果。个人还要提交自己的实习报告、心得。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野外实习进行评价,给出成绩。由于整个实习过程是小组与个人协同的学习方式,所以其成绩也应是个人与小组成绩结合的形式,个人成绩主要包括预实习阶段的考核、实习的表现、个人的实习报告和心得。小组成绩评价采用结构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评价内容见表2。
[关键词] 旅游专科教育 通识教育 人文素质培养 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旅游专科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旅游专科教育的弱点。但是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实际上在西方流行并为港台所提倡的教育模式是通识教育本文试图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方法系统,构建旅游专科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一、旅游专科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建设的现状
虽然教育部1995年就提出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原则,但纵观旅游专科教育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与实效,可以说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
1、理论上实用化取向明显。我国旅游专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说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认为人文教育无非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等。
2、实践中片面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要以“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然而不少高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既必须又够用的双向规范性,反而消极地利用它,完全把基础理论课当作任人装扮的小女孩,为我所用,为我所需,作了实用主义的随意解读。
3、课程体系混乱,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许多旅游专科院校都是其他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因而各校的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都带有所依附专业的痕迹,课程设置十分混乱,旅游特点不突出,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并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人文课,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
4、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非专业教育。从传统意义上说,旅游专科教育就是传授旅游基础知识,把学生获取旅游知识的多少当成衡量旅游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准。旅游专科教育的通识化就是要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旅游人才适应能力差的弊端,但不是取消旅游专业,而是注重旅游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注重旅游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
二、旅游管理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路
1、正确看待旅游教育本质的文化性。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各学科彼此交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结构的复合型人才。这里的渗透,不仅要求跨学科尤其是文理之间的渗透,更强调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知识经济时代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服务业将得到更大发展,作为满足人们“求知、求趣、求新、求享受”需要的旅游业将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态势。为了实现这种发展,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应该成为旅游专科教育模式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向。管理学和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人文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学科,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等理工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交叉学科,旅游专科教育应该加强与这些学科的渗透与结合。
2、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21世纪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受到专业的技能训练,而且要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对旅游专科院校来说,通识教育很重要,特别是大学的前期应主要进行通识教育,主要学习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而专业教育不宜太早,否则学生将来发展的道路会很窄。实际上先进的旅游管理技术的掌握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传统的学徒式的着眼于短周期生产的职业教育已不适合当今需要,旅游专科教育不能仅让学生掌握狭窄的旅游知识和技能,而应使学生掌握从事服务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使他们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能做出多种选择。
3、人文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高等教育的通识化就是要改革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人才适应力差的弊端,但不是取消专业,而是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渗透;注重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注重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根本性区别。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更具有普遍性,看上去似乎不那么“有用”,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学生谋求某种职业做准备,而是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询问题的方法。比如,我们从哲学中学会如何通过严密的演绎推理来摆脱偏见;从应用经济学中学会归纳法,知晓如何通过证据分析得出正确的推论。由于通识教育培养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判断的能力,所以当大学生受到的是通识教育时,往往就能摒弃偏见和杜绝不容异说的弊端,从而拥有自由独立思考的头脑。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比重。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教育,也是传播和引导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对于通识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学习的关系,处理得好,则相得益彰;处理得不好,则互为矛盾,彼此干扰。在我国旅游专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工具主义、实用主义价值理念的驱动,一度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重理工,轻人文社会科学”等问题,出现了狭窄的专业口径设置,单一的知识结构教育,统一的人才培养规格,一刀切的以专业为本的培养模式,容易导致“双重人格”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抹杀个性的培养方法,拘泥的培养环境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旅游专科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影响着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其职业转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欠缺,人格不健全甚至两面人格严重,难以适应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型人才)的要求。
三、旅游管理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旅游专科院校也没有积极地以通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使得旅游专科教育在重视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由教育中人的心灵的育化和人格的培养,忽视了人的精神和价值养成。这种情况加剧了旅游专科教育工作中技术化、非教养化和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倾向,导致了旅游人才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严重滑坡。而培养一流的旅游专科生和加大“通识教育”力度,正是针对我国特产专科教育中“制器”而非“育人”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一剂良方。
2、改革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体现办学指导思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依据,因而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十分重要,它决定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旅游通才,是专科旅游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建立与通识教育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系统,充分挖掘旅游学中的哲学及美育因素。哲学和美育知识具有三种特殊作用:能调和感情,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变得高尚纯洁;能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从培养思维的意义上讲,不借助哲学的话,任何科学研究也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应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充分挖掘哲学及美育因素,以此舒展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知、情、意协和,追求人生真、善、美。如此开展通识教育,一定卓有成效。
3、建立核心课程系统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课程是承载知识的重要媒体。在旅游专科三年教学中,如何在以下的极端之间――全球化与本土化、多元文化与单一文化、价值相对论与价值绝对论之间,择其中道,使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走得更平稳,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专科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是1982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Rosovsky提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不仅使通识教育具有清晰的理念,而且还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方法,成为大学教育中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培养一流的旅游专科生,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核心通识课程系统。但是旅游专业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与其他一般教育的教学计划不同,它不限定学生达到像精通名著课程那样的知识广博程度,或消化一定的信息量,或总揽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而是将专科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
4、师资到位。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精深的掌握仍然是培养一流旅游专科生的基本条件。旅游专业教师如果没有高深的旅游专业技能与学术修养,培养出的学生也不会是一流的。淡化专业,也不意味着不要专业,我们反对的只是那种对旅游专科生培养得过于细致的专业划分。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重组、开发的同时,应全方位深入挖掘教材深蕴的外延教育因素,科学处理,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旅游教学内容中去,使之更富于现实感和时代感,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个性发展,使之成为旅游合格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既是检验旅游管理教学中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通识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改变原有的纸笔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据旅游专科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特点,积极采用口试、笔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考试方式,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为主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从单一化的考分评价转向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从只关注结果优劣的评定转向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亦重收获的评定;从一次性机会简单化处理转向多次提供机会多元化析评。
6、改革教学方法。彻底摒弃过去“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等方式,实施论坛式、研究式教学,讨论、讲授、辅导、实验、案例、模拟、自学多种方式并重,鼓励研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识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方法运用上,通识教育首先着眼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并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相互配合,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认知习惯。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健.关于“必须、够用”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9:54-55
[2]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1998.旅游教育专刊:18-21.
[3]陈金钊.“培养一流本科生”笔谈.journal.sdu.省略/articale.aspid=392&ciassicle=43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语文 实验教科书 综合 学习 设计
目前,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所有单元设计,大多以活动方式为主,内容基本相同,语言表述的风格也大同小异,这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因此,必须进行教科书设计的改革,深入综合性学习的方法,统筹研究和考虑编排,真正发挥教科书应有的价值。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实验教科书的设计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科书中大量的活动设计很容易误导教师和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鲜明、丰富的活动设计会将学生的吸引力集中在实践活动中,并不能达到活动真正设计的目的,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其次,人教版教科书中活动的设计大致相同,不能体现出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重点不突出,梯度不大,不变的活动形式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与活动设计的初衷相背离。最后,人教版综合性活动的设计描述步骤基本相似,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离不开学生自己的讨论和思考,相似的语言表述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思考力和交际能力等的培养,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尽管学生进行活动的内容不通过,但是最终收获的经验确实一致的,不能真正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在设计没有很好的将活动与综合性学习联系在一起,重视选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的阻碍了活动的设计,将学科与活动对立起来,没有有效的利用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会让语文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在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形成,没有真正做到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学习,都要建立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学习任务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课程的活动设计中,要指导学生进入一种生活情境中,在这种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促进学生的想象,对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适应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抽象的学习变为有一定价值的活动型学习,真正做到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有效的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真正起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建议
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综合性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全面丰富自己的知识。本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更新学习观念,摆脱对教科书的盲目依赖,要有针对性、创造性的分析教科书,真正让教科书发挥其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其次,教师在授课时要重视案例选择,在合理的例子表述下,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引起教师的反思与提高。在设计教科书时,也要根据案例的反馈信息,完善教科书的设计工作。
教科书的设计者要转变设计观念,将设计重点放在学生和语文学者上,兼顾语文学习的实际性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淡化设计目标的期望值,真正让教科书起到教本和学本依据的作用。初中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等的突变期,不同的学习阶段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由于学生在初中三年中成长较快,思维意识、逆反心理等逐渐显现出来,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智力水平等各不相同,其语言的发展水平也会出现差异。教科书的设计要能体现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达到积极配合学生这种成长变化的目的,让学生易于接受教科书的设计理念。进行活动性质的设计,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转变为学习的意识,从而进行主动的学习,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此外,教科书还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通过一些小测试、小活动的板块设计,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全面扩展学习内容。综合考虑学习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个体的情感价值观等,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以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突出学习过程,但是相对弱化了学习能力,缺少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深入。教科书的设计要充分表现出思想观念、交流表达等内容,最终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设计,要体现出自主选题的重要性,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社会环境、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验与人交流、发现事物美的乐趣。人教版教科书的设计较为丰富的提供给学生活动内容,这样会固定学生的思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教科书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到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勤于动脑,留出自己设计活动、选择活动的空间。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保证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目的。通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书写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收获的快乐,达到学习目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科书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通过综合性的学习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合理的学习、思考,充分体现出教科书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明.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J].语文建设,2001(10):105-107.
北京西客站是“八五”期间国家铁路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改善首都城市基础设施,为举办2000年奥运会创造条件的重要工程项目。鉴于北京西客站工程任务重、时间紧、建设征地、拆迁、安置量大,为确保工程按计划施工,现将北京西客站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北京西客站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对铁路和市政工程建设用地免缴耕地占用税,减半缴纳新菜田开发基金。其它有关税费(包括一半新菜田开发基金、大市政配套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四源费等)由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分别记帐,报北京西客站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并作为市政府投资。
二、北京西客站工程建设征地(包括工程征地、为安置被迁单位和居民所需的征地)费用(含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补助费等)实行总费包干。菜田每亩按6万元计算,粮田每亩按3万元计算,由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区政府统一包干处理,并按期提供工程建设用地。
三、被拆迁单位的安置费用(包括房屋补偿、迁建、设备拆运和停产、停业损失等)实行分类包干。中央、部队、市、区属单位按拆除房屋面积平均每平方米补偿1400元计算,乡镇单位按拆除房屋面积平均每平方米补偿700元计算。
四、被迁居民的安置和补偿,按北京市实施《北京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细则(199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6号令)的有关规定执行。安置用房由北京西客站工程建设总指挥部与有关区协商解决,安置房屋购买价格按每平方米1500元计算。
五、北京西客站工程建设工期紧迫,其征地、拆迁、安置,可先占地,在占地的同时抓紧办理征地、拆迁手续。
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卫生系统的行业特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
1、认真学习,深入贯彻“xx大”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本行业特征,制定确实可行的医院发展计划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南,以社会需求、群众满意和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标准,扎实抓好本职工作是统览今年医院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
二、提倡“敬业、爱院、务实、奋进”的八字院训,全面提高员工的人文素质。
1、要提倡“敬业、爱院、务实、奋进”的八字院训,努力营造团结温馨、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务实进取的医院文化氛围。
2、要使广大职工深刻地认识到:人文素质的缺陷已经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最大障碍,全面提高员工的人文素质是改善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三、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群众的需求,改变营销观念和服务模式。重塑自身形象,提高医院竞争力。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对生命相关行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因此,改变服务模式,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应成为医院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思想。时机成熟时,医院拟设立“客户服务中心”,负责协调病人就诊前、就诊中和就诊后的各项工作。
2、行风整顿建设要调整思路,选准切入点,变被动挨打为主动融入医疗质量监控的全过程,从重塑自身形象,提高医院竞争力的高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结合综治和爱卫、创卫工作,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医疗诊疗环境。遵纪守法,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亦是医院今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1降低医务人员的高姿态全面推行主动服务,提倡皮肤科的医务人员进行换位思考,体谅患者来就医时的复杂心情,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氛围,使患者切身感觉到每个医务人员都是完全为他们着想,从而使医患之间建立起理解和信任的桥梁,这一切都要落实到细节。例如:要为住院病人安排专项治疗和全面整体护理,可以为患者安排责任护士24小时全程跟踪服务。作为责任护士应把爱心和责任心充分体现出来,全新全意为每一个病患服务,不但要维护好工作区的秩序,同时还要负责答复患者咨询的各种问题,并给予耐心的解答。护理人员是各科室中和患者接触最频繁的人,所以规范护理人员的服务,使她们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热情而且耐心,能够使患者感到亲切从而提升对医院的信任。
2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以及必要的健康教育。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每个人的性格、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都各不相同,所以真正优质的服务应该是能够充分体现服务艺术的服务,即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另外通过对患者不同病情、不同要求的了解,有序的开展多元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全面的提高。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多发的银屑病、白癜风等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与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措施,对于提供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改善医患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3积极培养医务工作人员的创新文化理念,永保创新是进步的原动力。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鼓励全体医务人员大胆创新增强学习力。我科将通过建立双环学习模式去大大提升科室医务人员的创新能力,并将创新思维不断应用在临床实践中。继续秉承以往科室对每天工作质量、医疗设备使用情况、门诊工作量进行通报分析的好习惯。在每周的员工例会上对各项指标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从而让每一个员工明确在日常工作中都做什么和怎样做,明确就是力量这将使员工无论是在思维模式上还是在学习方式上都有明确的提高。让每个员工养成总结和思考的好习惯,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对问题的本质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实现创新性学习。
皮肤科的人文理念抓什么、怎么抓
1当前医院的科室文化建设以及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医院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在管理方面严格要求每位员工特别要注重工作细节,不能马虎大意,更加不能纵容任何失误。在每周的工作总结中,对那些在工作中有爱心、有耐心和有责任心的人和事例应大力弘扬,无形中为员工树立了一个个榜样,鼓励员工先做人后做事,用心体贴病人。在工作中用每个人的爱心去宣传健康教育,真正做到病人离开皮肤科区域时对我们的服务都是满意的。另外在门诊病历的封面,主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患者在用药或其他方面有问题时能够随时咨询,从而在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患者更加信任医院,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为员工搜集学习素材,例如:从科室文化建设名言、卫生部好医生网站、健康报等医学刊物等搜集素材,并编排成小册子,方便员工随时随地的学习,真正领悟到人文理念和医务工作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在查兑患者姓名的时候,既要尊重病人又要按原则办事,不同的说话方式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应充分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让科室文化和人文理念的重要性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中,才是医院人文建设的基础。
结束语
关键词:人文关怀;检察政治工作;路径选择
检察政治工作部门(以下简称政工部门)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担负着检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任。政工部门的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全局性、原则性、服务性、时效性较强的工作,其性质要求政工人员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工部门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事关整个单位建设和发展,每一件事情都事关队伍建设和干警的切身利益。
一、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检察政治工作
党的十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章节中专门讲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所谓“人文关怀”最早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较之“以人为本”不同,其核心思想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和意义,承认人的主体性。人文关怀往往与心理疏导联系在一起。注重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强调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着重培育人的精神信念,这与检察政工工作通过教育、规范、约束、激励等功能来关心个体发展的路径是完全契合的。那么在“人文关怀”视角下看检察政工工作的建设发展,就可以将检察政工工作建设理解为:针对检察人员这个群体,尊重检察人员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检察人员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检察人员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以“检察人”的发展推动“检察事业”的发展。
在“人文关怀”视角下,检察人员的发展成为所有检察政工工作必须要围绕的核心。我们谈“人的发展”,必须要了解“人的现状与需求”是什么,然后再根据人的现状和需求选择,明确发展的路径。
二、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检察人员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该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种,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属于物质性价值需求,而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则属于精神性价值追求。物质性的需求只能通过改善物质条件去满足,而精神上的需求则可以借助文化的力量来实现。
(一)检察人员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也叫社交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就检察政工工作而言,就是要重功能,让广大检察人员切实感受到检察机关作为一个集体、团队的关怀。比如有的检察院专门设有心理咨询室,关注干警心理健康;有的通过设立基金会的办法,集合众力救助困难干警;有的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外地干警解决吃、住等后顾之优,专门组织干部开展谈心、外出等集体活动,端午、中秋等团圆节日为单身干警送去组织温暖;有的通过设立院史室、荣誉室,召开外调人员恳谈会,定期慰问退休检察人员等多种方式,营造出以院为家的感觉。诸如此类的举措,都较好地满足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检察人员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有力提高了整个检察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检察人员尊重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求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就检察政工工作而言,就是要关心检察人员多样性的个体尊重需求,尊重检察人员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比如黄埔区院根据干警兴趣爱好的不同组建兴趣爱好小组,通过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干警的业余生活,搭建交流和倾诉平台,平抚因为社会浮躁、体制现状等诸多原因造成的检察人员心理上的负面情绪;有的定期就岗位安排进行双向选择或者轮岗,最大程度上尊重干警的工作岗位选择意愿;有的制定出详细的谈心方案,规定针对特殊情况(如升迁提拔、竞岗失利等),有组织的开展谈心活动,做好心理疏导;有的定期组织不同层次的民主生活会,让干警们有说话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这些都是对检察人员尊重需求的满足和体现。
(三)检察人员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比如黄埔区院从传统、人文资源中总结提炼出埔检院训、埔检精神、共同愿景、工作理念、管理机制、行为导向等,实现全院有院景、部门有目标、个人有希望,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未来院发展的目标和个人发展的前景,把个人的成才融入到单位的发展中,增强检察人员对本岗位、本部门、本单位的认同,凝聚在精神的旗帜下,长久地、自觉地激励自身朝着目标奋斗。由此伴随而来的工作机制的创新,如规范化建设、检察微博、绩效管理等等,既能为个人发展提供展示的平台,充分挖掘出自身潜能,又能为检察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检察政工工作发展路径
如何将思路落实到实际行动?如何在具体措施中体现政工工作的人文关怀?笔者拟提出以下实现路径。
(一)制度建设、规范发展,满足检察人员精神需求
目前检察政工工作职能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完成硬任务,包括办理工资、社保、职务晋升、人事档案、教育培训等具体事务;二是落实软任务,主要是探索新时期下队伍建设的新动向、研究检察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当前政工部门还承担了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临时性任务,人手少、工作量大的矛盾比较突出。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把以往取得的成果通过规范、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具体来讲,可以立足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制度,然后将制度进行分类整合和规范。分类的标准可以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自成体系,但也必须易于理解和操作。例如,将所有涉及检察人员心理疏导的工作制度整合起来,诸如“检察官心理疏导”、“干部谈心谈话办法”、“检察人员重大个人事项探访制度”等等,形成体系合力,让检察人员产生合理心理期待,激发工作热情。
(二)承上启下、主动服务,遵循政工工作发展规律
政工工作既要在为领导服务中体现党组的群众路线,又要在为干警服务中体现党组的决策和要求,在上级要求和下级需求之间找到切合点,达到上级要求与下级需求的统一,把上级的决策和指示不折不扣的融会贯通,把下级的需求及时向上反映,促进和引领全院干警努力完成各项检察工作任务。及时掌握干警思想动态并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在不背离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在职权范围内,尽可能地解决实际问题,让检察政工工作成为检察工作的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三)兼容并包、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各种工作关系
一是加强沟通和联系,做好左右协调。在单位内部要建立和健全各负其责的政工网络,更要注意充分发挥全院干警的积极作用,形成一个完整通畅、上下联动、互相配合的基本网络。在当前的机构设置情况下,可以依据各业务科室的忙闲程度和干警的特长优势,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层级责任,即由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分管领导对分管的科室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政工部门负责对全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协调,使问题的受理和处理进一步分类细化,做到分工协作,各负其责。
二是加强纵向联络,做好上下协调。既要加强对上级部门的请示汇报,争取上级对口业务的指导、政策倾斜,做到多请示多汇报,及时做好上传下达,落实要求;也要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普通干警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及时传达落实党组决策部署,深入干警中去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把握新动向,做好信息反馈,做到“敢参与、巧进言、善处理”,协助领导深化和调整工作思路,形成上下联动、步调一致、执行到位的思想统一和工作默契。
三是加强横向沟通,做好内外协调。首先协调沟通要有章法,要将原则性、灵活性和权威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其次多与兄弟单位沟通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互帮互学等形式,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