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心理咨询

一、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社会角色冲突

(1)冲突之一:辅导员等于心理咨询师。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其中也不乏一部分涉及到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并不能由此得出辅导员可以同时担当心理咨询师的结论。因为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指导思想不同;工作目标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工作关系不同;工作要求不同。

(2)冲突之二:辅导员心理专业学习等于心理咨询师。高校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教育的宗旨是为了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其工作技能,以取得更佳的工作成效。但从辅导员到心理咨询师,仅仅靠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学习者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学习、积累和实践过程。虽然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逐渐重视起来,各级各类培训也不计其数,但绝不是辅导员学习了简单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就能够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3)冲突之三: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不能共事。经过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后,辅导员要避免一遇到问题就“对号入座”的现象,将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一律归为心理问题是完全错误的。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有一定的数量,但绝不是有问题就一定是心理问题。即使发现个别学生有心理问题也不能随意作出判断,而应该立即将学生情况上报至响应机构,求助专业咨询师作出进一步的鉴定。当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期间,作为辅导员也不能置之不理,要做好认为关怀和心理疏导,发挥辅导员心理咨询的辅助作用。如果片面地强调心理辅导、咨询的重要性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会陷入误区。辅导员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与工作的不同需要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为我所用,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尽其所能。

二、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的对策研究

(1)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作为辅导员,在知识层面上必须通过心理健康学、社会道德学以及法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的摄取,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便掌握相对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一是通过对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通过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问题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异常的特点和心理卫生等问题;三是通过对心理测量学和心理咨询学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2)认清工作类别,转换工作模式。要准确把握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在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塑造和改变。心理咨询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自己,增强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使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其重在心理的调试、矫正和发展。辅导员要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式区分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既要防止将思想问题心理化,又要防止将心理问题思想化。由于辅导员所处的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角色,不少学生都是带着一定的期望前来找辅导员交流与咨询。他们期盼着辅导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部分学生咨询的问题是自己难以适应周围的外界环境,如患有轻微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以上问题主要在于个人的障碍性心理问题,可以施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法;还有部分学生咨询的问题很明确,如家庭经济困难问题、就业问题、社会问题、学校食堂的伙食问题等,这些都属于思想方面的问题,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来解决。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要从以教导、劝说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以倾听、思考为主的咨询模式,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

(3)开展好心理咨询辅导。做好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档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心理方面的特质信息,及早发现易发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做到心理问题尽早发现、及时预防。

搞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在正确认识和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也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讲座和展览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们主动探讨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接纳自我,辩证的认识自我以及不断的完善自我。

(4)参与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已然成为影响大学胡僧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处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首要环节,是参与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重要力量。

辅导员是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方面,辅导员要组织开展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没搞好心理咨询事宜,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特别关注重点人群,比如因性格内向孤僻、人际关系失调、考研就业压力大、情感受挫、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出现的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辅导员如果能够主动走进、关注、鼓励、帮助这些学生群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危机出现的概率。

第2篇

盗传必究

案例分析

案例三

一、案例材料

倩倩五岁,活泼聪明,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伙伴都喜欢她。倩倩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也很忙,因此平时对倩倩的照顾较少,倩倩多数时候由大学退休后的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对她相对溺爱。最近妈妈发现,回到家的倩倩裤兜里总是装着幼儿园的物品,有时是一个小玩具,有时是珠子或者橡皮。老师甚至发现倩倩把幼儿园里的贴纸藏在鞋里带回家。老师很奇怪,平时乖巧,招人喜欢,并且生活无忧的倩倩,怎么会这样?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偷窃

B.

欺骗

C.

偷拿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B.

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

C.

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D.

家庭的不良影响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

C.

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D.

每天放学前对倩倩进行搜包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暂时让倩倩不要去幼儿园

C.

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

D.

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

5.【多选题】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

B.

让倩倩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

C.

立刻进行严厉惩罚

D.

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四

一、案例材料

童童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4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力气大,爱打架,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说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听到这些告状,童童爸爸总是在家揍他一顿。但是后来发现,打也没有用了,童童在小朋友面前越来越霸道。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攻击性行为

C.

社会交往能力不良

D.

多动症

题目2

2.【多选题】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B.

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

C.

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

B.

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

C.

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

D.

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适当体罚

B.

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C.

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D.

让童童少接触其他小朋友,减少冲突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代币制

B.

模仿法

C.

系统脱敏法

D.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五

一、案例材料

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多动症”,到医院检查后,服药4个月,没有效果后停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现在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小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几处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给小强带来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强物质上的要求,父亲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父亲基本不过问。小学毕业时,父亲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强痛打一顿,打过后,父亲又生悔意,给小强很多零花钱作为补偿。

小强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由于小强是二胎(有一个姐姐),家里一直希望把唯一的儿子培养出来,将来经营家族的大产业。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但没想到,小强这么不争气,学习实在吃力,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回来就训斥小强,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

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无奈自己的基础太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学生间的竞争很激烈,对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同学包括老师都排斥,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有的同学背后说小强是“弱智”,还有的同学到老师处告状,认为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小强自己也认为,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比登天还难”。比如上课时,小强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怎的,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决心,刻苦学习提高成绩,但就是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现在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母亲和小强不说话,小强自己懊恼生气,也不写作业,混一天算一天。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多选题】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困难

B.

自我评价低

C.

厌学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低

B.

期望过高

C.

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D.

放任不管

题目3

3.【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高

B.

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

D.

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

B.

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

C.

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D.

引导小强多学习身边亲戚与邻居的同龄孩子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强调学习的竞争性,促进其学习动力的提升

B.

转变小强的社会角色,如让小强担任一定的班级管理职务

C.

提供小强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成就动机

D.

订立合同契约,约束小强课堂的违纪行为

E.

把原来基础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小强的榜样

第3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心理辅导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美国的学校尤其是高校,出现了针对学生的咨询与辅导服务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问题,有识之士尝试对特定的学生加以训练,请其协助辅导校内同辈学生。

朋辈心理互助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这里的“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其中“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分析

1.发现问题及时 能防患于未然

每一个将要出现问题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可能有一些具体的异常表现,作为个别情况,专业的学校辅导机构或老师是很难发现这些问题的。但朋辈心理辅导员却恰恰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如果某位同学有异常时,他们身边的朋辈心理辅导同学往往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者求助相关的辅导教师。遇到突发事件时,他们一方面可以进行紧急干预,同时可及时报告学校,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朋辈心理辅导能很大程度上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各种心理问题引起的意外事件的发生。

2.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朋辈心理辅导是同辈之间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因为同辈人之间有着共同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因此,他们容易互相理解,便于沟通交流,这是其它的心理辅导模式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传统的心理辅导往往使学生感到一种做弱者的压力,再加上由于对心理咨询存在一些偏见,部分学生不愿意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求助,不愿接受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朋辈之间自然性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所以来自朋友的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对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意义重大。

3.能促进助入自助目标的实现 带动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助人自助”一方面是帮助别人学会自我帮助,另一方面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助人者首先要具备助人的条件才能助人自助。朋辈辅导员一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使自己不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使大学生们感受了多种心理问题的冲突与解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受了不同的心态,收获了成功的体验,体现了自身价值,这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展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人员选拔上有一定困难、培养过程漫长、艰难,朋辈辅导员解决问题的程度不深,容易造成过失等。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其仍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其它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有待进一步解决以下问题:

1.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需得到充分的重视

由于朋辈辅导的非专业性,在强调心理咨询辅导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朋辈心理辅导并未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很多人对其科学性、有效性的存在质疑。但面对学生人数增多,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人员配备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现有条件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需求。朋辈心理辅导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种重要补充,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新亮点,关键还需要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新认识与改进,对朋辈心理辅导这种新兴模式给予更多重视。

2.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使其素质不断提高

朋辈心理辅导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对话与帮助。正因为在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这种共同的心路历程容易在他们之间产生共鸣,在适当的引导下,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正是由于这些朋辈辅导员都是同龄人,本身人生阅历有限,所以对助人者的选拔、培养和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实际操作中,学校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或课程,举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担任学生社团的顾问等方式物色和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术,素质不断提高。尤其要重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不嘲笑求助者的隐私、不断完善助人者的个性特征。

3.专业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辅导两种形式的联系配合还需加强

第4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综述;借鉴参考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32-03

一、引言

为了促成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完善人格,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设立专项经费,等等,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相关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近几年也进行了多个领域的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陆地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匮乏,一个学校往往只有1~2个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生多师少”的局面多少限制了心理辅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仅靠一名专职教师和兼职咨询师上几节选修课和进行辅导,所能惠及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也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同时,有关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很少想到专业助人机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也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1]

学校心理咨询面对的实际困境以及学生群体的求助特性,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思考更加有效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自2003年开始,有学者引入美国、台湾以及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撰文介绍“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2]部分高校着手将心理咨询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校园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改变以往学生只能作为咨询对象、心理咨询只是少数专业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的助人活动的状况,让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与原动力。

希望通过对近几年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的文献综述,从人员选拔、培训、体制建设、活动开展以及学生回馈等方面进行整理,为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特点

1.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6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同学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它帮助的过程。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又被称为“准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3]

从中文翻译的字面理解,“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其中“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由于人们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多半发生在朋友和同辈身上,因而朋辈心理咨询对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心理帮助而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或者半专业的心理助人活动,和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半专业性。朋辈心理辅导员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术,朋辈心理辅导虽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却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自发性和义务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能力认同感,并不借此获得经济报酬。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自发产生,具有义务性。

(3)简单有效和直接干预。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彼此容易接纳,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4)覆盖面广。在专业心理辅导中,一般的专兼职咨询师依据其个人能力所能帮助的学生,往往只占具有求助动机学生中的少数部分。咨询师无法主动接触学生,不能直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苦恼和困扰。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却可以和学生们直接在一起生活,并能适时发现有需求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帮助。

因此,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而言,朋辈心理辅导具有更广的受益群体,更加灵活多样,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有时比专业咨询更加有效。

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

近几年来,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大陆高校在实践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累积了许多经验,并对朋辈辅导的实效性进行了相关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辅导双方的成效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朋辈辅导员的成效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在决定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之前,选拔合适的学生担任朋辈辅导员、制定有效的培训体系对选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是科学、有序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前提。朋辈心理辅导的首要受益群体是参加培训的朋辈辅导员,钟向阳、胡浩民等对华南地区某高校39名大学生参与朋辈辅导培训的研究表明,经过为期六周的系统培训,参与学生对朋辈辅导的认识和适任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一般症状上,参与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偏执等因子的得分培训后显著低于培训前。[4]王海荣、崔建华、叶琳等对93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效果检测、[5]伍翔研究了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66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6]上述研究均表明,对于参与朋辈辅导的学生而言,辅导前和辅导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经过培训,学生朋辈辅导员可以从事一定的朋辈辅导工作。同时,培训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适应环境等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人格完善,对于建立助人互助的校园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朋辈心理辅导对受辅导学生的成效研究。也有对朋辈辅导员进入辅导领域后,对受辅导学生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何树德将叙事治疗和朋辈辅导相结合考查朋辈叙事教学的效果,结果发现以学生朋辈带领的方式开展叙事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辈群体的亚文化使得辅导双方有更多的共同体验和相近的价值观。相对于教师辅导,小组的兴奋性更强,参与学生报告自己的收益很大。[7]曾艳、王烁等推行了高年级辅导低年级的一对一同辈互助制度,并对此进行实效分析。对大一168名受助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朋辈辅导员很好地帮助自己度过入学阶段、得到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和帮助、变得更加开朗、扩大了交范围的分别约占到受调查人数的91%、78%和63%。以上研究表明,于朋辈互助群体的相似性,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受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在新生适应阶段,朋辈互助的咨询模式可以帮助新生快速、高效、及时地适应大学生生活,有力地弥补专业辅导人员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2.朋辈心理辅导人员选拔、培训体系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相关人员总结出适合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员需要具备的特质是:耐心、温暖、风趣和亲切;不喜欢咨询员具有的特质是:缺乏了解、缺乏兴趣、攻击性、追根究底、权威性、不亲切、道德取向和优越感。[8]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大多通过自愿报名――相关测试――面试――录用的程序来进行,也有研究者要求自愿报名的学生提交一份自我成长报告,以了解报名者的成长历程,作为选拔的参考。

在建立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6],[9]基于不同培训目标的朋辈心理辅导培训有着不同的内容与体系,综合了解,一般均会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对心理咨询以及朋辈心理咨询基本概念与定位的知识传授;二是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辅导;三是心理咨询基本流派以及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的学习;四是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培训均采用团体活动为主、课程讲授为辅的形式,综合运用团体游戏、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等方式,一般一次培训的时长为6~8次,每周一次,每次2~3小时。朋辈心理辅导的培训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分享,容易为学生所所接受,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1.我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情况介绍

我校目前所施行的学生朋辈辅导主要集中于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这两个层面的工作。

(1)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开展。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本土化朋辈心理辅导的新模式,在我校得到了积极的推进。自2006年以来,我校坚持在全校班级设立1~2名班级心理委员,并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展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经过4年来的努力,校内各班均保证有一名心理委员,并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例会与培训、上交班级心理记录,心理委员与辅导教师的沟通也促成了几例特殊案例的关注与会谈。应该说心理委员制度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校三级心理预防体系。

(2)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活动开展。作为学生自发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校心理协会承担着我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工作。通过电影观摩、讲座组织、特色活动演练等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现有朋辈辅导模式存在的不足

严格意义上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我校并未获得建立,现有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和学生社团组织主要承担的任务是辨识精神异常现象和危机事件,以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它们虽不是定义中的朋辈心理辅导,但却是对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一种补充。现行模式下的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是:目前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主要形式以全校心理委员集中授课为主,参与人数较多,能够统一集中接受培训的时间较难协调,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培训方式也主要以讲授和知识讲解为主,对于心理辅导的态度和技能等知识的要求较高、专业化程度较深的能力培养来说,缺少培训课时和培训人员;其次,系部二级网络管理、运行制度的缺失,也使得我校心理危机干预和异常精神状态的识别相对滞后;另外,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力量的缺乏也使得培训、管理、督导和咨询等工作的开展显得力不从心。尽管有着较多的困境,我校对半专业化的朋辈心理辅导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在首届大学生心理文化节开展的“心理聊吧”活动以及成立朋辈互助中心,由中心成员带领学生举行的团体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对首批朋辈辅导员进行了九次心理课程的集中培训,对于参加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朋辈心理辅导的进一步探索

尽管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存在一定争议,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朋辈心理辅导这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及时发现需关注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了解、早预防,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社会、家庭的损失和痛苦。同时,我们也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制度的开展不仅需要设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也应对于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督导过程形成相应的体系,才能科学、有效、专业地运转。王嫣、周贤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的成果,提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服务工作的三个途径.该途径也可视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朋辈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其对于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意义在于:一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朋辈心理教育和朋辈心理互助的功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进一步的培训和督导;二是选拔一批有志于从事且适合从事心理助人工作的学生,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督导,使之成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五结语

朋辈心理辅导以其贴近学生群体、符合学生咨询需求特点的特性,正越来越引起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关注。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制定一个科学、严谨、专业的选拔、培训体系,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备一定咨询素质的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而正面的作用,相关研究得出的体系建构机制可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教育评论,2003,(6).

[3]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钟向阳等.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实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8).

[5]王海荣等.高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效果检测与评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6]伍翔.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

[7]何树德.朋辈叙事教学:加速大学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8]胡远超,赵山.心理委员制度: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的本土化形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3-10(1).

第5篇

首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守的保密原则存在冲突:由于辅导员与学生互相熟悉,在谈话中学生担心影响形象或损害利益,不能敞开心扉;辅导员也不能抛开教育者角色。其次,在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后,部分辅导员缺乏继续培训和实践的机会。再次,辅导员精力有限,对储备的心理学知识缺乏信心。最后,90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情感外化强烈,集体观念薄弱。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是基础。一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的构建日趋稳定;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已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较健全的心理督导网络。其次,辅导员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再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意识是关键。一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最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趋势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一)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的途径

这条途径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频繁使用,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心理咨询中,存在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冲突而无法有效开展工作的弊端,这意味着辅导员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扰。

(二)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途径

大部分学生遭遇心理困扰,第一时间选择倾诉的对象就是同辈好友、室友等,以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工作奠定了情感基础。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情感外化,成长于各种网络、多彩的现实社交圈。同辈之间如果能形成一种互助式的朋辈心理辅导,较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中分工实施心理辅导的途径

分工实施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趋势之一,且在专业化建设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有专门实施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问题;也可以使辅导员服务管理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更具实效性。

(四)辅导员与校内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合作的途径

首先,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的各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宣传,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讲座等,并积极参与配合,通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大部分高校都建立起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部作为举足轻重的一环,学院挑选有执业资格、最好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专门负责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一起配合完成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组织、指导团学会心理部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系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等。再次,挑选已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且有一定经验的辅导员,聘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兼职心理教师,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更好地服务学生,也是辅导员获得心理咨询经验和实践的良好平台,而且想要获得提升,需要有完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作为坚实的后盾。

(五)辅导员参与课程授课途径

第6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素质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1]。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寻求外部帮助的一种重要方式。朋辈心理咨询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具有乐于助人的愿望,更要善于理解他人和与人沟通等。因此,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心理素质是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2]。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十年来在高校逐渐兴起的一种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辅助教育形式。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3]。因此,我们选择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心理素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30名会员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1人,女生19名;大一学生14人,大二学生10人,大三学生6人;文科学生23人,理科学生17人;平均年龄19.65±2.38岁。本次团体培训对象均为身体健康、自愿参加团体活动,并有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的大学生。

1.2方法团体活动方案的内容是根据参加培训大学生的心理测验结果及朋辈心理咨询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遵循研究假设设计出来的,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方面。整个活动共8次,每2周1次。每次2小时。

整个团体辅导共分4个阶段。第1阶段:相识及形成团体;第2阶段:自我探索阶段;第3阶段:行为训练;第4阶段:评估与结束,通过测试工具评估活动效果。活动单元分别为:①知你知我(相互认识,并制定团体规范)。②同舟共济(培养团体意识,鼓励相互信任)。③我是谁(认清自我,增强自我意识)。④学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⑤做情绪的主人(了解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整方法)。⑥面对挫折(了解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勇敢面对挫折)。⑦我们是朋友(用头脑风暴技术学会互相帮助)。⑧笑迎明天(结束团体)。团体活动包括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每次活动布置作业,要求学员写出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1.3测量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个人评价问卷(PEI)及自编主观自评量表。其中主观自评量表是用来了解成员参加团体活动前后主观感受的变化。共10项,分别为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接纳自己、信赖他人、相信自己、关心他人、乐于交友、与人沟通、有责任感、控制情绪等。每个项目计分尺度在5~+5之间,以刚参加团体活动时为0,让学员在团体活动结束时对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价。

1.4统计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的t检验。由Microsoft Excel 1997统计软件分析。

2结果

2.1团体活动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及PEI分比较由表1可见,活动后团体成员的症状自评结果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活动前有所改变,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5个因子较活动前的差异有显著性。活动后3个月追踪测查结果显示,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活动前均有进一步改善,其中有7个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团体辅导不仅具有短期效果,还具有一定的长期效应。小组成员在团体活动前后的个人评价有所提高,并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通过参加团体活动,他们提高了自我认识,增强了自信心。

2.2团体活动前后16PF各因子均值比较从表2可见,实验后团体成员在乐群性、怀疑性、忧虑性、自律性和紧张性5个人格因素方面均有显著性改变,提示团体成员更加外向,愿意参加群体活动,学会了理解和信赖他人,更有自信和自控能力等。

2.3团体活动前后主观量表测查结果表3显示,团体成员在参加活动后主观评价自己在10个方面都有进步,说明团体成员从内心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他们除了更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外,还更加信赖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同时也愿意与人沟通和交流,有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些变化正是团体辅导活动的预期目标,说明本次团体活动设计较符合团体成员的需求。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心理素质是有效的。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将对团体的信任感扩展到对周围人的信任,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学会理解他人、信赖他人等都是有效的。究其原因,团体活动给每个成员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积极体验,在小组活动和讨合中,学生能体验到有一个真诚、温暖、尊重的交流环境,他们能够在交流中释放情绪,表现出真实的自我;通过学习和观察,学员们对自我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观念及行为上都有所改变,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提高;小组活动给学员提供了一个了解人际关系、学习人际交往的实践场所,每个学员都表示不仅乐于交友,更学会了如何交往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对今后的人际交往更有信心了,因为他们更能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信赖他人。

4参考文献

[1]肖沛雄,陈国海,许国彬.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350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樊富珉,王冰.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实验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76-83

第7篇

大学阶段正是个体成长中自我意识、价值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刚刚脱离出父母亲保护的圈子,他们将要面对半社会化的大学校园,充满好奇也充满挑战。可是入学1个月后,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兴奋感渐渐消失。他们面临出乎意料地严峻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情感问题等考验。每当这些问题接踵而至的时候,一些学生首先敲开了心理咨询中心的大门。个体咨询,帮助来访学生宣泄情绪情感,启用不同咨询方法协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或者行为模式。走出咨询室,我们发现来访学生依然遇到新问题,缺乏倾诉对象,现实人际关系中得不到良好的社会支持。这正是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开展的必要性。团体心理辅导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在高职高专院校心理教育中,贯彻团体心理辅导的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团体心理辅导存在的一些现状和问题。结合笔者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谈谈对高职高专院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探索。

一、大学生涯中形成一个体系和规划

调查中发现,高职高专院校中,团体心理辅导面临着辅导对象单一、辅导频次少、辅导模式简单的现象。这些现象让团体心理辅导流于表面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之间互助成长的方式。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暂时性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不能起到社会支持的功能。为此,笔者建议可以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结合三年学涯规划,可以发展一套适合每个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表达的空间,在团体活动中找到同伴。高职高专三年教学,第三年一般在外实习,从上表可见,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的体系完善后,学生在校期间遇到问题,可以找到适宜的一些团体辅导活动,在团辅中找到适合自己所以需要密集安排前两年的团体性辅导。每一学期的主题都涉及一些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个规划表里涉及的学生对象,不仅仅包括健康心理学生,也包括特殊问题学生。既满足了大学生涯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成长中问题解决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根据辅导主题的不同,依然分为朋辈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专职心理咨询师、青春计生办老师。团体心理辅导变成一个多机构互动共建的一个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知识性的效果。团体心理辅导的规模,班级团体辅导和小组团体辅导相结合,不局限于任何形式,根据主题和受益者的不同做出调整。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也根据主题不同,相应变化。

整个高职高专阶段,1个大学生至少可以参加4次团体心理辅导,业余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增进一些专题辅导。心理中心需要做的是:在每个学期规划几次团体心理辅导的计划,并张贴告示吸引同学参加。这样系统的规划,必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重视团体心理辅导室建设,营造温馨明亮的环境

高职高专一般都校园相对小,教学资源紧张。前期调研发现,拥有固定团体心理辅导室的学校占有72%。还要15%的学校没有团体心理辅导室。团体辅导室就如学生稳定的一个归属地。当他们有人际互动需要的时候,当需要跟组员相聚的时候,团体辅导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主要用于以小组或小集体的组团方式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讲座、心理交流沙龙等。团体咨询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氛围,使参与者可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实践证明,团体咨询有其独特的疗效,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室场地建设尤为重要。场地面积一般为110平方米左右。采用轻松、活泼的布置格局。适当配有挂画或其他装饰品并定期或根据需求更换。墙壁、窗帘等大块的颜色以偏明亮的暖色系列,如淡黄色或粉红色。地板可用耐脏及易清理的复合地板,方便开展室内游戏活动。活动场所相对安全,足够的、灵活的活动空间,与其他教室有一定距离可拼装的桌椅,同时保证上课和活动的空间便利性。另外,预留网线接入端口,具有较好的通风排气系统和通道。

三、加强团体心理指导者的素养

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于个案心理咨询。如高职高专院校将长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工作,要想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团体心理咨询师,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有影响力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分批定期开展校内与校外的培训,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本质上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参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以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对于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标准,拟从以下三方面对于团体心理咨询师进行培养:个人成长、理论学习、实践演练。这四个环节需要循环促进提高。

个人成长:对于团体心理指导者而言,先作为一名团体参与者,在团体中探索自己,体察自己的情绪,对于带领团体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体验特定的团体练习和不同的团体发展阶段中自己的感受,从参与者的角度体验团体。比如进行一次长程结构式团体。

理论学习:要想成为合格的团体咨询师,需要对团体的理论有深入的了解,明白团体咨询为何能够起作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起作用,这个过程,依赖于大量的阅读和讨论。理论学习的重点有两部分组成:个体心理咨询理论及技能、团体心理咨询理论及技能。拟通过读书分享,小组讨论等方式推进学习。如学习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团辅类型、常用技巧、操作过程、有效性因素、设计方案步骤等。

实践演练:在个人成长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必须真的开始带领团体,才可以体验团体的魅力,并且在实践中体验理论、技术、方案的特性,并且在受众的反馈中反思自己带领团体的方式。比如,可以先开始短程的工作坊的训练,然后开始带领长程的6-8次的团体治疗性小组。

经过这三项的学习,指导者就可以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不同性质、模式、群体的团体心理辅导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成长,有利于活动开展的质量。有条件的高职高专学校也可以每个学校配备相应的老师从事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的工作。

四、加强督导和研究,促进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高专的发展

督导在团体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过程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简述如下,提升专业水平:探索专业理论、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提升特定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促进个人发展:提高自我觉察和敏感度,检查个人在带领团体的过程中所呈现的优缺点,了解个人化的问题如何影响带领团体的过程。

第8篇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不像儿时那样喜欢向父母、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不像儿时那样听从父母、老师的意,他们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但同时由于自身心理发展水平不够成熟,面对课业负担和社会竞争等压力,他们又出现了自我矛盾和自我失衡,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更加行之有效?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建设性的心理氛围是关键。我校曾对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心理调查,“你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会更愿意选择向谁倾诉?”(①同伴;②家人;③老师;④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结果是:①75%;②11%;③12%;④2%。可见,同伴之间的影响在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凸显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比父母和教师更知道同伴有哪些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更了解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容易使同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高中生愿意接纳同龄人的想法,按照同伴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一心理特点,我校近几年把朋辈互助心理辅导作为突破口,以此探索适合本校的朋辈互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进一步促进我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一、什么是朋辈互助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美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已走上了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历史虽然较短,但却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热点。

朋辈互助心理辅导(peer psy-cholical counseling)是指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专业的心理辅导,朋辈互助心理辅导所具有的亲近性、自、灵活性和时效性是专业心理辅导不可比拟的,但其目标、要求和方法等方面在层次和深度上与专业心理辅导也有明显差异,如专业心理咨询中要求不得逾越咨询关系,对咨询的内容严格保密,而朋辈心理咨询师在平时仍然会与同学有着朋友和伙伴的关系。朋辈咨询师的角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咨询师角色,仅仅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帮助,因此有时候对这种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必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困难。

二、朋辈互助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

(一)以构建工作体系为起点,确保朋辈心理辅导规范有序

我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工作体系由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社团”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处指导,心理辅导室由心理教师牵头并负责组织和直接管理心理社团,团委学生会和各年级班主任间接管理。心理社团人员由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下设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保健员,其中班级心理委员全权负责班级心理辅导相关工作,班级心理保健员主要负责关注学生课堂和课间时段在教室的心理动向,宿舍心理保健员主要负责关注学生课外时段在宿舍的心理动向和问题。各层级在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同时,相互沟通,层层互助,共同为我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二)以加强管理培训为抓手,确保朋辈心理辅导行之有效

1.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管理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归入心理社团。在心理社团组建之初,由于对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的岗位描述不够明确,导致很多班主任把班级中亟待得到心理帮助的学生推荐过来,也有很多具备助人者素质的学生由于害怕被其他同学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望而却步。为此心理辅导室专门利用广播、校刊和宣传栏等,并在德育处召开的全校班主任会上,大力宣传心理社团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意义,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做了具体要求:一是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二是热情开朗,真诚友善;三是善于沟通,乐于接纳;四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五是积极乐观,勤奋进取。最后还利用MHT心理健康测试和艾森克人格测试对招募的学生进行筛选,每班选出3个(包括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保健员、宿舍心理保健员),全校共45个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员组成学生心理社团。

为了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给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颁发任职聘书,做到持证上岗;我们每月组织一次朋辈心理辅导员例会,会议主要目的是让朋辈心理辅导员集中上交“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并根据“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汇报本班学生的心理动向,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和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等,心理教师也利用会议布置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让朋辈心理辅导员知道自己近期应该做哪些工作,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此外我们每学年还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对表现突出者颁发“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奖励证书,以激励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2.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朋辈互助心理辅导与一般人际互动存在着质的区别,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有一定省察能力,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我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

我校心理辅导中心每个月开展一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三大块,培训方式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工作坊、心理沙龙、观摩学习等。此外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培养途径:培训―演练―点评―反思―提高,保证朋辈互助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首先,心理教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接受系统培训后,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案例演练,要求他们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案例演练中利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在演练的同时接受其他成员观摩和c评,最后由心理教师综合点评,给予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的反馈,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方法和风格。

(三)以丰富互助活动为载体,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助人自助

1.心理宣传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校广播站“心理和园”栏目、心理辅导室宣传栏、校园宣传栏心理专刊、“星河”校报心理健康教育专刊、高三希望小报心理专刊、黑板报和手抄报比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家长“心桥”小报等宣传阵地,定期在学生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编辑、出版、组织和实施等相关工作,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丰富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集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营养快餐。

2.心理调查

我校每年10月定期安排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描述和评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此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和作为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改革及教育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朋辈心理辅导员积极协助心理教师组织和安排心理测评活动,如负责派发学生心理档案表,督促和指导学生填写以及收集工作;心理测评现场的纪律维持和技术指导;心理测评相关的专业问题解析等。此外,在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活动课、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训练前,朋辈心理辅导员还协助心理教师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学校各种心理活动提供了大量素材,使心育活动更受学生喜爱,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心理咨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影响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凸显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果由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咨询,有些学生往往会因为身份上的距离,而觉得是在说教,并且会对某些问题避而不谈,而朋辈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近,体验相似,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容易沟通交流,易于建立信任和咨询关系。此外专业心理咨询需要事先预约,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咨询,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可以在双方达成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自主建立了心理辅导QQ群、微信群,通过这些学生喜欢的沟通方式能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并在第一时间里得到反映和缓解,避免问题的恶化,这样就建立起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也喜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倾诉,在咨询中朋辈心理辅导员遵守同感、尊重、真诚、保密的原则,运用心理辅导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建议,做好记录及材料的保密和整档。如果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会及时向心理教师反馈,请求专业支持或转介。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的心理咨询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迷途的船只,通过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自助,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4.团体心理训练

我校团体心理训练倡导“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突破”的理念,经过多年尝试与实践,不断创新团体心理训练模式,已将团体心理训练由小组、班级的模式扩大到年级模式。小组模式以设计“自我探索”“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主题,吸纳对主题有相关需求的学生参与,每组不超过10人;班级模式主要是根据各班需要,自报主题,并利用班会课时间到各班开展心理训练;年级模式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固定主题,如高一级的新生适应心理训练,高二级的青春期心理训练,高三级的考前心理训练等。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教师的督导下慢慢开始尝试负责小组和班级心理训练的教练工作和年级心理训练的助教工作,通过设计各种生动、有意义的心理游戏和活动,并在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分享,不断增强学生心理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心理论坛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主题德育活动,与团委学生会联合开展心理论坛活动。论坛每月一次,有围绕新生适应困难开展的“我适应我快乐”心理论坛,围绕十八岁成人宣誓开展的“化责为力,奋勇前进”心理论坛,围绕新年开展的“我的梦,大学梦”心理论坛,围绕三八妇女节开展的“花开花谢应有时”心理论坛,围绕父亲节母亲节开展的“感恩有你”心理论坛等。每一次心理论坛都由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团委学生会成员自行组织,论坛内容贴合学生实际,学生在论坛中各抒己见,舒缓情绪,不断碰撞思想和心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