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基本情况
20*年,各级财政共投入我省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贴资金3442.6万元。其中:中央补贴1732.7万元,省级补贴689万元,市级配套651.6万元,县级配套369.3万元。全省农村放映公益性电影344261场次,实际放映公益性电影334061场次。其中:数字电影125493场次,胶片电影2*568场次。电影公益性放映覆盖全省42597个行政村,覆盖率达89%;公益性电影放映计划、放映员姓名向当地群众公布的有36387个行政村,覆盖面85%;各县(市、区)均实行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和“先映后补”的管理制度;做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有22494个行政村,覆盖面达53%。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20*〕38号)精神,按照省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31号)要求,不断深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新思路;积极筹措配套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较好的执行了公示制度、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和“先映后补”制度;保证了电影放映的质量和进度。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贴工程的实施,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巩固农村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调查中也发现,个别省辖市、县(市、区)电影补贴资金配套不到位,未全面执行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管理制度等问题。
二、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少配套农村电影放映补贴资金45.3万元
驻马店、南阳市财政局未足额落实农村电影补贴配套资金26.9万元,商水县、郸城县等9个县(市、区)财政局未足额落实农村电影补贴配套资金18.4万元。
(二)个别县(市、区)农村公益性电影实际放映场次未达到计划放映数
调查发现,有7个县(市、区)农村电影放映场次任务未完成。如,商丘某县20*年应放映7836场,实际放映7265场,少放映571场。
(三)部分县(市、区)放映员的补贴标准偏低
按照政策规定,数字电影放映员补贴每场次不低于70元;胶片电影放映员补贴每场次不低于80元。20*年度济源市新农村数字电影公司按照每场次60元的标准发放;新乡市放映员补助标准从40至85元不等,共有八个标准。补贴标准低,影响了放映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管理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个别县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贴未实行专户管理。部分县(市、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未做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通过对行政村的审计调查发现,由于天气、资金下达晚等因素,存在第四季度集中放映,未能完全执行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规定。有的放映员未按时或按场次到村放映电影。有的一个行政村几个地点几台放映机同时放映。部分行政村放映场次、放映计划、放映员姓名未向当地群众公布;有的未严格执行电影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
(五)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组织实施中存在资金拨付较晚,为完成全年下达放映场次,普遍存在集中放映现象;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和标准没有具体的制度规范,对部分支出难以界定其合规性;放映设备、胶片老化,放映效果不佳;电影拷贝少,影片单一,针对农村需求科技致富的片子较少;个别村干部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配合不力;安排电影放映时间存在问题,冬季放映电影时天气已冷,观看群众少,影响放映效果;个别放映队存在用节庆婚嫁包场放映的经济场来抵顶政府购买的公益场次问题。
三、审计调查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电影放映补贴资金的具体用途和放映员场次补贴标准;加强对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公示制度、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和“先映后补”管理制度的跟踪问效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以提高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题材影片创作生产,完善片源保障机制,在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电影需求的同时,重点播放农民科技致富片、红色教育影片和农村题材故事片,充分发挥公益性电影在帮助农民科学致富、思想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逐步改进“先映后补”制度,资金提前拨付,提前安排放映补贴,以充分调动放映单位和放映员的积极性,保证电影有序放映。
(四)完善“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制度,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冬季及农忙季节少放映,春秋及农闲季节多放映,提高电影放映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经济不断产生,网络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由于其和传统经济相比表现出来的优势,网络经济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网络消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有三个最核心的内容需要改变,一是速度变化,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动力转换。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需要进行顺应时代的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消费已经变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网络经济下,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现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并作出述评分析。
【关键词】
网络经济;农村经济;消费行为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网络经济的时间都是比较早的,在有关网络经济的研究中,最早研究的学者是JohnFlower,其一开始提出了网络经济的概念,其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伴随着数字化商业时代已经来到,消费行为开始发生转化,新的消费方式就要来临。Nicholas(1996)针对网络外部性进行深刻的探讨,对其来源和对市场结构和价格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网络接入的定价和服务的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对网络接入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Soon-yong,Dale,Andrew(1996)提出电子商务经济学,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提出其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效率较高、实时性较强的特点,对传统经济的交易方式进行了转变,在交易市场方面、流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有关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2015)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研究发现,其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消费支出上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陈亮、朱琛(2010)通过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增加收入,改善社保以促进消费。熊爱华(2010)提出了增加收入、完善分配制度、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王芳(2006)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在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中,利率和不确定因素是关键原因。
(二)在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李伟(2010),(2015),王珊珊(2010)从居民收入、消费观念、保障体系和其他流通体系、消费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张少峰(2011)认为,物流体系服务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较少影响农村网络市场消费的发展。王鹏飞(2014)认为网络消费的深度和网络本身的特性问题,影响着居民消费。还有就是农村居民本身的原因,收入,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都影响着自身的网络消费。
(三)有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韩耀(2007)通过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选择进行分析,阐述了新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林中燕(2009)通过对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者行为为基础建立了网络经济下的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模型。郑英隆(2012)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对产品的搜寻方式,消费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唐嘉庚(2006)通过分析网络经济在交易产生过程中的双方互动进行分析,认为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对厂商或者经营者的信任程度,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张少峰(2011)认为我国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市场开始逐渐扩大,尤其是信息化比较高的区域,网络的消费行为在不断增加,消费市场在良好成长。田媛(2007)对网络经济的新特性:由边际效用递减变为边际效用递增、由客观稀缺性变为主观稀缺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居民的消费效用曲线呈递增的趋势。安增军(2016)先从影响居民消费的四个网络经济运行特征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及支撑效应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高孝平(2015)认为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行为开始转变。网络经济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消费行为进行了优化,为内部消费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欧艳群(2014)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经济背景下衡阳市民多渠道消费者已经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由于消费往往容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多渠道的消费表现也就不同。戴有山(2015)研究发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消费需求向发展和享受型升级;提高了居民的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实现条件的优化;拓宽了消费对象。刘晓红(2013)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不断提高,但农村网民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过高,互联网使用深度不够,网民结构不合理。
三、述评
现有的文献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分别有大量的资料,对网络消费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但是这些文献在两者的结合方面较少,尤其较少从消费者方面分析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者发生的变化,以及整体网络消费的发展情况和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也不足,专门研究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文章不多。在以上方面研究有待继续深入,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本文如果继续展开分析的话,针对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合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根据作出的实证分析和问卷调查出来的结果,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网络经济新环境下农村居民的消费。
作者:李晨阳 牛文旭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孝平.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J].人民论坛,2015,20:94~96
[2]安增军,林珊珊.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2~115
[3]刘红荣.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6:325
[4]张少峰.农村网络消费市场分析———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1,3:34~35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线电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从国内有线电视发展的状况分析,提出对我国有线电视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对策,以加快我国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
有线电视从最初的居民楼闭路电视及后来的小区有线电视互联,发展到如今的整个区域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尽管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规模居世界首位,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其广播式的单向传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如果我们现在不加紧对现有的单向网络进行改造升级,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一、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状况
我国有线电视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目前,我国有近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网络(其中光缆约60万公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2亿户,电视机数量和电视用户数量均占个球总数的近1/3,已成为世界广播影视大国,同时,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用户网。
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市场条件和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网络整合,可将用户资源转化为巨大的市场和经济资源,直接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全国有线电视网是国家信息化三大基础网络之一,全国有线电视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和“全程全网”管理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二、有线电视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线电视行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共用天线系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有线电视行业由于HFC及相关技术而逐渐向综合信息(多媒体)运营商的方向发展。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网络技术对有线电视发展带来冲击
随着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因特网等新型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不断涌现,与传统模拟的广播电视争夺用户日趋激烈,传统广播电视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已经受到影响。给有线电视业和传统电信业以巨大的冲击,有线电视如何面对因特网与日俱增的冲击波?与此同时,卫星直播业务具有数字技术和服务价格的优势,直接从有线电视公司手中抢走用户,因而有线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有限数字电视推广道路坎坷
中国政府已提出2015年将关闭模拟电视,全部实现电视数字化,这意味着数字电视领域面临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十分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虽然2004年出现的佛山模式、杭州模式、青岛模式等都有可取之处,但是这些模式都有着独特的资源和背景,难以在全中国模仿和推广。如何将有线数字电视业务推向市场,是目前阻碍数字电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缺乏沟通,特别是缺乏与最终用户间的沟通,造成“内热外冷”,用户参与度不高,市场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缺乏竞争,特别是在运营层面。没有了竞争,容易使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缺少刺激市场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包括政策不明确、技术标准不统一、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压力巨大等等。因而,在人们感叹数字电视给人们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又不得不怀疑其是否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
有线电视在农村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且因其节目套数多、信号清晰稳定而备受群众欢迎,这是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的有利时机,但由于农村的情况复杂致使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发展意识不强,一些乡镇站苦于资金拮据而无力发展,一些站缺乏发展意识、阵地意识,没有把有线电视延伸到其它居住集中的中心村、中心组,造成了广大群众看不到有线电视节目;技术上的落后,使得农村与市、县主干网联网后不能对接,信号受阻,不得不二次投资,重新改造网络;管理上不规范,没有严把规划设计及技术标准关,网络建设技术含量低,电视信号传输达不到规定标准。在用户管理方面,很多乡镇站没有建立用户档案,造成收费及维修的不便。原材料管理混乱,没有出入库手续登记,且存在劣质产品,材料浪费、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调,表现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大多过去是从事广播工作的,对电视技术知之甚少,加之观念守旧,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有线电视网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认真研究对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有线电视事业。
(一)采用个新的方式建造新的系统
在今天,完全新建一个系统可以有多种选择。在HFC网络中,有不同的拓扑结构,每种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前端,我们所能进行的选择是有限的,设备的性能对于网络信号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信号一旦从前端送出后,只可能变坏,而不会变得更好。建立前端时要为以后业务的扩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RF输出指标要达到最高,高的C/N,高的信号稳定度,低的线性和非线性失真。这些对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都同样重要,对数字信号,平均误码率(MER)和EVM的数值比起失真来是更重要的参数。混合好的Kr信号必须要进行放大,因为它要供给多台光发射机。要避免信号在前端发生劣化,前端放大器应该是低噪声的并且失真要很小。例如,一个节点的C/N值如应达到52dB的话,前端的RF信号至少要62dB。
对一个基本的870MHz的HFC系统,一个节点带500个用户,最多使用4个有源器件串接,这种设计已被证明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理的。正向带宽已足以满足需要,特别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可以把多个频道压缩到一个模拟频道中。对反向通道,为高速数据和电话业务分配适当的比例(数据10%,电话20%),其带宽也可满足需要。网络应该有如下的基本特性,每个光节点一台专用光发射机,每个节点应有一台主用和一台备用的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和供电电源,4级RF输出而且每个反向RF口能够转换(这样可以使反向能力变为4倍);同轴电缆部分采用微型干放、微型桥接和线路延长放大器;高质量的同轴电缆和接头;当开通电话业务时要采用集中供电并有1到2个小时的后备电池以及可发电长达8个小时的柴油发电机;要增加竞争力,服务质量和可靠性是基础。要保证好的服务质量和高可靠性,自动备份和维护预防是关键。
(二)做好计划确保网络成功升级
做出是否升级的决定最终取决于计划提供何种业务,以及用户的数量、他们的爱好和支付能力。做计划必须要先确定好目标,必须确定所要传送业务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它们的质量要求。要问一下自己:从现在起5年内,对网络的预期会是怎么样?网络的升级怎样能适应未来的这种预期?细化这些问题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系统是要新建,还是改造升级?系统现有的结构如何;现有的网有多少还可以使用?电缆,连接器,分支分配器已使用了多久;现在需要多少带宽;系统所带的用户有多少;每公里要带多少用户;当前的线路是走地下还是架空;在未来的3到5年需要多少带宽;现在以及未来的3到5年节目量会有多少;有线电话是否被允许,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通过有线网传数据能否实现,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是否还计划利用HFC。
(三)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步伐
针对山区农村有线电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促进山区农村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理顺管理体制,引入激励机制,全面调动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过去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强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加快人才培养,构筑人才高地,人才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发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强化管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首要的一点是要建章立制;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加快用户入网步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只有牢固地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才能加快入户步伐,搞活产业经营。
参考文献:
[1]潘承双,当前农村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有线电视,2006,(12).
[2]罗轶,杨亚玲,试论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J],西部广播电视,2007,(08).
[3]吴春雷,从北美经验看有线电视网络运营[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07,(01).
关键词 统计数据 失真 原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统计数据真实性作为统计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各级各部门经济决策的制定与执行程度,失真的统计数据会严重干预到经济行为的全面性分析,进而给市场经济运行本身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就我国现阶段的统计工作而言,统计数据的失真问题已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统计数据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问题屡禁不止,统计数据及统计信息的认同度与可靠度不高,最终严重影响到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据此,找准统计数据失真问题的形成根源,采取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手段来合理控制并消除统计数据失真问题,已成为当前相关统计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统计数据失真的形成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的统计数据只是相关工作人员在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那部分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各类现象密切相关的直接性数字资料以及与其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间接性数字资料的统称。无论是直接性数字资料还是间接性数字资料,其成为统计数据的最关键目的在于为各相关部门机构各项经济预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大量、可靠且及时的数据支持。受市场经济发展健全程度不够完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统计数据呈现出了一定的失真性问题,值得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笔者认为,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具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存在问题。
首先,统计数据工作人员在数据统计过程中的工作责任心比较淡薄。统计部门统计数据专员对于统计数据岗位的认识度还不够充分,认为统计工作的中心在于统计分析及总结环节,统计数据的重要程度并非比较突出,这使得工作人员在统计数据工作过程中带有比较明显的敷衍色彩,对统计数据的来源及其真实程度的调查与复核不够深入;其次,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够高。就我国现阶段的统计机构部门来说,有关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的知识讲座与业务培训比较少,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还不够,这使得大量的统计数据未经严格的审核与调查就进入下一环节,为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性存在问题。
基层统计部门作为整个统计行业的支柱与核心,应当在统计数据真实性方面做出表率。然而当前大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对与统计数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错误的将:“统计等于估计”这一思想应用在统计数据工作当中,在统计数据实践工作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的怠倦思想,对于上报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重视度不够。再加上基层统计单位在统计数据账面登记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统计数据的计算方式与登记模式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最终使得基层统计单位在统计数据规范性方面存在缺失,统计数据真实性与质量程度无法得到可靠性保障。
(三)现有统计管理体制在制定方面存在问题。
在当前统计管理体制作用下,基层统计部门机构在人事任免工作方面将权利统一交由地方政府机构实施,有关基层统计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支付也交由地方财政部门执行。在这一管理体制规定下,基层部门的统计工作难免会深深地打上政府情感倾向的烙印,往往统计数据的上报会事先经过基层相关政府部门的通过。这也就意味着,基层政府部门极易在地方政效夸大化目的的作用下以行政方式参与到统计数据的实践工作当中,进而致使基层统计部门统计数据存在严重的失真性问题。
二、统计数据失真的应对措施分析
针对上文有关统计数据失真的形成原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缓解并控制统计数据的失真问题,就需要围绕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划以及统计管理体制这三大方面,有针对性的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统计数据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稳定且真实的数据支持。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数据工作人员需要加大日常业务培训力度。
现代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使得统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统计数据工作人员作为统计数据工作的施动主体,其统计数据工作技能水平与业务熟练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针对当前统计部门统计数据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力度不够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各级统计主管部门需要以统计工作需求的转变为基础,定期展开统计数据工作专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以业务培训挖掘统计部门内部综合素质优秀的工作人员,发挥业务骨干的激励职能。与此同时,统计部门的业务培训工作还应当创新性的构建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以考核晋升为目的,激发统计数据工作人员参与业务培训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向统计数据工作人员传输统计新知识与新技能,从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的提升方面来实现并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二)统计部门需要引入垂直式的管理模式。
统计数据作为统计工作的数据基础,其真实性是我们需要始终关注的问题之一。垂直式统计部门管理模式作为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世界范围内最为先进的统计部门管理模式之一,在我国现阶段发展形势下有着极为深刻的应用价值。简单来说,垂直式的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统计部门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集中化管理,统计数据直接交由上级统计部门监督与管理,既有效避免了统计数据受政府政效意识影响,同时又赋予了统计部门较为独立的统计数据报告权利。
(三)统计数据真实性的实现需要加大统计数据失真行为的打击与惩处力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统计部门需要在统计数据的统计及管理过程中妥善应用包括行政、法律以及经济等在内的多种手段,逐步加大对统计数据失真行为的打击与惩处力度。将统计数据中的各种虚假作为打击与惩处的关键对象。从法律角度来控制并消解统计工作中的统计数据失真问题。
三、结语
统计数据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根基,为相关机构部门各项经济预测、经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提供了可靠且及时的数据保障。可以说,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腾飞。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统计数据的失真问题日益严重,各种统计数据的作假与虚报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本文针对统计数据失真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作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计财处)
参考文献:
[1]杨志勇,林勇.统计数据失真蔓延的进化博弈论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03).
[2]王雪静.浅谈建筑业产值统计数据失真问题.中国商界,2008.(02).
[3]高强.四川省农村住户收入统计数据失真原因分析与实证研究.四川农业大学,2005.
一、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状况
我国有线电视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论文百事通目前,我国有近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网络(其中光缆约60万公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2亿户,电视机数量和电视用户数量均占个球总数的近1/3,已成为世界广播影视大国,同时,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用户网。
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市场条件和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网络整合,可将用户资源转化为巨大的市场和经济资源,直接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全国有线电视网是国家信息化三大基础网络之一,全国有线电视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和“全程全网”管理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二、有线电视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线电视行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共用天线系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有线电视行业由于HFC及相关技术而逐渐向综合信息(多媒体)运营商的方向发展。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网络技术对有线电视发展带来冲击
随着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因特网等新型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不断涌现,与传统模拟的广播电视争夺用户日趋激烈,传统广播电视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已经受到影响。给有线电视业和传统电信业以巨大的冲击,有线电视如何面对因特网与日俱增的冲击波?与此同时,卫星直播业务具有数字技术和服务价格的优势,直接从有线电视公司手中抢走用户,因而有线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有限数字电视推广道路坎坷
中国政府已提出2015年将关闭模拟电视,全部实现电视数字化,这意味着数字电视领域面临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十分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虽然2004年出现的佛山模式、杭州模式、青岛模式等都有可取之处,但是这些模式都有着独特的资源和背景,难以在全中国模仿和推广。如何将有线数字电视业务推向市场,是目前阻碍数字电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缺乏沟通,特别是缺乏与最终用户间的沟通,造成“内热外冷”,用户参与度不高,市场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缺乏竞争,特别是在运营层面。没有了竞争,容易使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缺少刺激市场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包括政策不明确、技术标准不统一、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压力巨大等等。因而,在人们感叹数字电视给人们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又不得不怀疑其是否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
有线电视在农村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且因其节目套数多、信号清晰稳定而备受群众欢迎,这是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的有利时机,但由于农村的情况复杂致使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发展意识不强,一些乡镇站苦于资金拮据而无力发展,一些站缺乏发展意识、阵地意识,没有把有线电视延伸到其它居住集中的中心村、中心组,造成了广大群众看不到有线电视节目;技术上的落后,使得农村与市、县主干网联网后不能对接,信号受阻,不得不二次投资,重新改造网络;管理上不规范,没有严把规划设计及技术标准关,网络建设技术含量低,电视信号传输达不到规定标准。在用户管理方面,很多乡镇站没有建立用户档案,造成收费及维修的不便。原材料管理混乱,没有出入库手续登记,且存在劣质产品,材料浪费、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调,表现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大多过去是从事广播工作的,对电视技术知之甚少,加之观念守旧,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有线电视网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认真研究对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有线电视事业。
(一)采用个新的方式建造新的系统
在今天,完全新建一个系统可以有多种选择。在HFC网络中,有不同的拓扑结构,每种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前端,我们所能进行的选择是有限的,设备的性能对于网络信号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信号一旦从前端送出后,只可能变坏,而不会变得更好。建立前端时要为以后业务的扩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RF输出指标要达到最高,高的C/N,高的信号稳定度,低的线性和非线性失真。这些对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都同样重要,对数字信号,平均误码率(MER)和EVM的数值比起失真来是更重要的参数。混合好的Kr信号必须要进行放大,因为它要供给多台光发射机。要避免信号在前端发生劣化,前端放大器应该是低噪声的并且失真要很小。例如,一个节点的C/N值如应达到52dB的话,前端的RF信号至少要62dB。
对一个基本的870MHz的HFC系统,一个节点带500个用户,最多使用4个有源器件串接,这种设计已被证明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理的。正向带宽已足以满足需要,特别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可以把多个频道压缩到一个模拟频道中。对反向通道,为高速数据和电话业务分配适当的比例(数据10%,电话20%),其带宽也可满足需要。网络应该有如下的基本特性,每个光节点一台专用光发射机,每个节点应有一台主用和一台备用的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和供电电源,4级RF输出而且每个反向RF口能够转换(这样可以使反向能力变为4倍);同轴电缆部分采用微型干放、微型桥接和线路延长放大器;高质量的同轴电缆和接头;当开通电话业务时要采用集中供电并有1到2个小时的后备电池以及可发电长达8个小时的柴油发电机;要增加竞争力,服务质量和可靠性是基础。要保证好的服务质量和高可靠性,自动备份和维护预防是关键。
(二)做好计划确保网络成功升级
做出是否升级的决定最终取决于计划提供何种业务,以及用户的数量、他们的爱好和支付能力。做计划必须要先确定好目标,必须确定所要传送业务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它们的质量要求。要问一下自己:从现在起5年内,对网络的预期会是怎么样?网络的升级怎样能适应未来的这种预期?细化这些问题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系统是要新建,还是改造升级?系统现有的结构如何;现有的网有多少还可以使用?电缆,连接器,分支分配器已使用了多久;现在需要多少带宽;系统所带的用户有多少;每公里要带多少用户;当前的线路是走地下还是架空;在未来的3到5年需要多少带宽;现在以及未来的3到5年节目量会有多少;有线电话是否被允许,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通过有线网传数据能否实现,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是否还计划利用HFC。
关键词: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术改造
引言
陈田水库位于泉州市泉港区菱溪上游5公里处,坝址截菱溪上游陈田以上流域径流,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的多年调节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流域集雨面积29.2km2,总库容2563万m3,兴利库容1742万m3,水库坝后和下游分别开发三座梯级水电站,其中一级电站位于陈田水库坝后,于1984年建成投产发电,装机容量2×400kw,设计水头29m,流量2.54m3/s,多年平均发电量150kwh;二级电站位于陈田水库下游3.5公里处的山坡,于1978年建成投产发电,装机容量2×800kw,设计水头89m,流量2.35m3/s,多年平均发电量350kwh,以上两座水电站历经30多年的运行,而今已是风烛残年,设备老化不堪,运行效率低下,故障频繁。
2011年国家出台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办法,2013年正式启动第二批农村水电增效改造项目,犹如一场及时雨使得陈田水电站“枯木逢春”,从此陈田水电站拉开了增效扩容改造的序幕。以下针对陈田一、二级水电站存在问题、增效扩容改造的必要性、机电设备先型,技术改造带来的经济效益必将有力促进电站健康和谐发展。
1 陈田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陈田电站运行30多年来,主要设备严重老化,机械性能逐年衰减,经济效益越来越差,造成单位无经济实力进行设备改造,使得电站机电设备存在的问题犹显突出,一级电站2台水轮机因当初选型错误,主要性能参数与发电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不匹配,形成“小马拉大车”,出力不足,效率低下,水轮机调速采用手动操作机构,灵敏度较差,水轮机开度打开至60%时主轴就会出现漏水现象,励磁机经常出现火花,故障频繁,长期以来负荷只能达到70%,且设计流量与二级电站不匹配。二级电站2台水轮机的转轮严重气蚀,导水叶间隙偏大,严重漏水,发电机绝缘老化,每次机组要启动时,都必须进行短路烘干数天或长时间上电炉烘干,造成绝缘老化加剧,且浪费能源,高压开关柜及配电装置均属于国家淘汰产品,性能差,继电保护装置均为电磁式继电器保护方式,为独立单元保护,已不能满足快速、灵敏、选择性的要求,且维护量大,需经常停运检修,调速器另部件严重磨损,漏气、漏油、自动化失灵,不能适应当前水电站的安全运行的要求;推力和中导轴承温度偏高,整体效率低下,负荷率只能达到90%,巡视检查强度大,运行人员多,消耗了大量运行成本,电站的更新改造是当务之急。如何充分利用增效扩容的良好时机来增强电站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已是摆在这二座运行30多年的老旧电站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2 增效扩容改造的必要性
陈田电站增效扩容改造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充分利用水能资源的需要。通过对电站的改造,发挥潜力,能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符合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通过更新改造,可提高机组效率,增加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2.2 实施陈田电站增效扩容改造,确保电站持续健康发展。陈田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后,有利于提高本区域的电能质量,促进本区域工农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2.3 提高应急救灾能力的需要。陈田电站作为陈田水库防汛和抢险救灾的应急备用电源,在应急救灾中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有效解决周边部分群众用电难的问题。
2.4 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陈田电站投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当时的设计安装技术水平低、制造水平及材料限制、产品质量差、因陋就简,造成先天的安全性能不高。同时,重建轻管,重索取轻投入,正常的维修养护不能保证,经长期运行,设备老化,设施陈旧的现象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实施增效扩容改造,对消除公共安全隐患很有必要。
3 增效扩容改造,机电设备选型至关重要
合理、科学选用设备型号是确保技改成功的前提。陈田电站这次机电设备选型依据水利部制定的《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机电设备选用指导意见》要求,同时结合电站的实际情况,经专家论证后确定选型方案如下:
3.1 水轮发电机组
3.1.1 一级电站:水轮机型号选用HL240-WJ-50;设计水头29m,流量1.67m3/s,额定转速750r/min,额定出力407.2kw,发电机型号采用SFW400-8,额定容量400kw,额定电压0.4kv,功率因数0.8(滞后),频率50HZ,相数三相,额定电流721.7A,额定转速750r/min。
3.1.2 二级电站原发电机容量为2*800kw,现根据实际校核及水能的最佳利用,可扩容至2*1000kw,水轮机型号选用HLJF2058-WJ-60;设计水头89.1m,设计流量1.38m3/s,额定转速1000r/min,额定出力1088kw,发电机型号采用SFW1000-6,额定容量为1000kw,额定电压6.3kv,功率因数0.8(滞后),频率50HZ,相数三相,额定电流114.6A,额定转速1000r/min。
3.2 调速器:一级电站选用CYWT-300,二级电站选用CYWT-600,调速器均采用储能型水轮机操作器,具有手动及自动开停机、增减负荷及带负荷运行等功能,并网后能根据永态转差与频差自动调整出力,可无条件、无扰动地进行自动和手的相互切换,具备如下功能:(1)具有PID调节规律的可编程微机液压调速器,调速功为1000kg.m,额定操作油压为16.0Mpa。调速系统由可编程控器、电液随动系统和油压装置三部分构成,结构型式为分离式。机械控制采用全数字液压系统,电气部分采用单元组合及插件标准化系统结构,由可编程控制器实现,采用囊蓄能式油压装置,具有无需补气。油压装置、调速器电气、机械液压部分组合成一体。(2)调速器采用可编程控制器作为调节控制核心,并配备液晶触摸显示屏作为人机对话接口。通过它可显示:机组频率、频率给定、电网频率、导叶给定、频率模式、开度模式、功率模式、手动运行、自动运行、机频故障、网频故障、导叶位移传感器故障、A/D模块故障、DL位置状态、锁定投入和退出信号等。同时可以通过触摸屏修改参数和调节参数,对调速器进行操作。(3)调速器系统配备与计算机监控系统接口的硬件和软件,便于机组监控系统通讯,实现机组的全自动控制。
3.3 进水闸阀:一级电站采用D941X-10DN800;二级电站采用D941H-16DN600,闸阀在机组正常停机或事故停机时,应可靠关闭,漏水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应能手动和自动操作,并具有现场和远程监控功能,应设机械限位保护装置。
3.4 主变压器:选用S11-2500/11/6.3节能型变压器,技术参数应符合GB/76541规范要求。
3.5 控制、保护、励磁设备
采用“经济实用、简单可靠、技术先进、便于扩展”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达到少人值守的要求。系统采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技术,与励磁、调速器、保护等厂内智能设备进行通信、并预留远方调度接口,采用开放式网络结构,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运行监视与事故报警、控制与调节、统计与制表、系统通信、自诊断与冗余切换、培训仿真系统等基本功能。
一级电站低压机组控制单元采用简单的紧凑式一体化结构,将二次测量、控制、保护设备与一次电气设备同组一屏,做到一机一屏。
二级电站继电保护装置采用微机保护,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系统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软硬件安全可靠,能适应电站现场各种环境的要求。发电机保护、变压器保护、线路保护等配置应满足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励磁装置采用可控硅励磁,智能型调节器。
4 抓住增效扩容改造契机,促进陈田电站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4.1 增效扩容改造必将有力促进陈田电站三个和谐层面全面提升
4.1.1 增效扩容改造必将促进电站的人与人和谐。发电企业健康和谐发展,人是第一因素,随着增效扩容改造工程的实施,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有些岗位将实行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电站的管理工作重心也将由运行管理转化为维护管理,这必将倒逼电站对运行人员的岗位和职责进行重新定岗定职,也必须进一步理顺运行人员各岗位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岗位职责,建立安全运行数字化管理模式,使电站的每位员工在岗位职责上是个独立的个体,在全站安全生产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整体,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4.1.2 增效扩容改造必须促进电站的人与设备和谐。增效扩容改造后,电站的机电设备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管理人员和运行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必须随之提升。熟练掌握机电设备操作是电站员工的基本技能,是杜绝违章操作和误操作的前提,在人与设备的关系中,人是决定因素。电站增效扩容改造、设备更新不单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满足人和设备安全可靠性的要求,这次改造将融入大量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将大幅度提高电站自动化程度,这必将倒逼电站员工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牢牢掌握新设备的性能。因此,机电设备厂家必须对电站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升电站员工的技术业务素质,达到全员具备驾驭新设备安全运行的能力,实现人与设备和谐。
4.1.3 增效扩容改造必将促进电站设备与设备和谐。水电站运行只有按规范的程序操作才能保证安全生产,各类机电设备只有相互匹配,才能充分发挥应有效能,如果一个环节失调或一个设备故障,都有可能导致全站停产,只有设备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才是电站安全生产的坚实基础,夯实这个基础就是增效扩容改造工程的前期论证和方案的编制,必须认真对电站原老旧设备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针对存在问题和历年来积累的经验,努力把现代电力生产中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融入到改造的全过程,则必将事半功倍。随着增效扩容改造工程的精心组织与实施,可以预见其必将大大地促进陈田电站设备与设备的和谐、必将大幅度提高电站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必将推进电站全面健康发展。
4.2 增效扩容改造必将有力促进陈田电站效益型电站的建设
发电企业追求单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优的电站才是电站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要求,经过改造后的陈田一级电站装机容量为2*400kw,容量不增加,但效率可提高10%以上;二级电站装机容量为2*1000kw,增容25%。改造后的二座电站年平均发电量可增加100万kwh,增长20%,年均增加经济收入30万元,可预见改造后电站将更具有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社会效益发挥积极作用。
4.3 增效扩容改造必将有力促进陈田电站安全型电站的建设
改造老旧电站、淘汰落后设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全面提升自动化程度,本身就是解决存在问题和消除安全隐患的过程,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就是效益,效益必须依靠安全。本次增效扩容改造不但没有改变电站原来的工程特性,对生态和环境保护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充分利用水能资源转化为清洁能源,大幅度提高设备的效率,提升电站安全生产等级和自动化程度,有力地保证电站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大多设施已陈旧且更新慢
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虽已经基本建成,但普遍存在设施已陈旧、卫生差、维修难、更新慢的问题。大部分已建成的文化设施没有很好使用,无形中成了为一些政府部门增加政绩的工具,根本未起到大力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作用。比如,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图书种类少,多是市民自愿捐助的旧书,村民真正感兴趣的书寥寥无几;文化站的电脑不能进行定期维护,功能落后,村文化活动室的房屋也多有待维修。并且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数量少,十个文化站只有一个专职人员,最多的也只有三个,且往往身兼数职,工作量偏大;农村文化站馆“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部分文化工作人员不善于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缺少新意,难以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各乡镇之间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不均衡
河北省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均衡。较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齐全,如定州市拨专款为新农村书屋购置了书架、桌椅、电视机等设备,配置了种植养殖、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农村适用型书籍15万多册及科技光盘,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大餐”;有部分偏远落后乡镇仅配备了图书和桌椅,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此外,河北省农村有线电视实际使用用户只占到了70%,仍有30%的村民因为经济条件差而使用简易天线或卫星电视接收锅,这部分主要集中在偏远落后地区的乡镇。
(三)资金投入不足
从全部投入资金来看,2008年河北省农村财政支出用于文化建设的仅占总金额的9.6%。税费改革后,文化事业费主要靠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而且主要投入县(市、区)级以上的文化事业,用于农村的比例相当低。这就导致农村文化阵地丧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要。目前,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主要是实行“一事一议”的制度,以1∶1的比例,即村民自筹款和财政补贴各占一半的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对于省级工业区所在地的乡镇,则完全靠村民委员会自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小;对于无建设资金的贫困村,河北省政府采取统一安排,实行了国企资金扶持及政府摊派的政策,但设施建设情况至今仍不乐观。
(四)农民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意识差
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较低,经济条件比较差,并且习惯了旧有的生活方式,即便基层政府修建了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活动,农民主动参与的意识仍然较差。2010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河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63.43元,人均消费支出10318.32元,文化服务消费1001.01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9.7%;河北农民人均纯收入5957.9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44.92元,文化消费支出200.25元,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02%[1](P94)。可见,城乡居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消费的观念差异很大的。同时,由于农村文化消费的增长比例与收入增长水平不一致且相差甚远,文化消费支出在农村居民全部消费开支中排在最末。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路径
(一)制定合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应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把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到日程上来。文化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规划。积极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村民心声,并根据专家学者以及专业文化人士的意见,优先建设及完善与农民切身利益关系最紧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继续完善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抓紧进行农村电影放映设备建设,确保有线电视实际使用用户100%,进而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
(二)注重文化服务设施的维护与更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后,要注重维护与更新,如房屋的安全与环境的整洁,电脑硬件的维护、软件的更新,书目种类的更新,亦须配备一定专业管理人员。政府应通过高薪激励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尤其是热衷于农村文化事业的专业文化、艺术人才;也可以通过举办宣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活动,招募文化志愿者充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人才队伍,切实做好设施维护与更新工作,不断提高农民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兴趣,大力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三)积极推动贫困偏远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关键词:新农合;制度;对策;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新农合制度在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障中占着很重要的部分。不仅具有中国的特色,也能够为中国广大的农民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障,是一项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对于减轻农民在农村的就医难问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农合制度与城镇医疗保险等制度管理体制不同。它是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对象、制度的特殊性、筹集方式、水平等多种因素决定。农民群体为其主要保障对象。由于农民群体的经济和收入等方面较弱,因此采用的是自愿筹集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的筹集。并且人年均筹集较低,2003年人均筹资30元,以后逐年提高,今年人均250元,相当于城镇职工的1/20。这项制度的建立宗旨在于缓解农民在治病方面的困难,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保障农民在享受社会主义成果中有所得。在我国,农民共有8.14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可以看出,这项制度已经在我国进行了8年,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提高农民普遍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的稳定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新农合在我国的运行也将面临新的问题。要在满足农村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要的基础上,发挥新农合的作用。将卫生资源的分配问题解决,逐渐完善新农合制度,并且积极巩固现有的成果,保持稳定的发展,让新农合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已经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对目前新农合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仍然认为在保证党的政策和上级的要求,成立相关的组织并保证运行就可以了,而没有让政府在运行的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政府部门中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而是挂靠卫生部门进行管理。而且,仅有县级的管理部门,在乡和村级上没有相应的管理体制。这就让新农合的运行没有着力点,政策的推行和实施力度不够。很多的负责人,例如管理委员会等成员,是兼职的,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管理。
(二)基金问题
新农合的基金在筹资、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增长,新农合筹资没有与经济的发展同步。这就产生了逆差。在新农合中,原则中花费的住院费用与报销金额成正比,是对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但这种制度也刺激了农民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花费。这就让住院的人数和医疗费用不断的增长。基金的支出也就不断提高,2009年我省就有多个县市新农合基金出现透支的风险。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因为职责不明,基金的收缴出现问题。例如出现漏缴、错缴、重复收缴等现象。
(三)需求、物价增长
随着富裕起来的农民人数增多,农民在健康观的改变也很大。这就体现在与医疗的需求增多等方面。农民对医疗的技术、材料、药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更加高。如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更安全舒适的服务,稍高的花费也不介意的现象逐渐明显。这就造成了药品在包装上更精美,更新更快。价格也就不断的上涨。这就造成了医疗费用的增长。廉价高效的药品需求不断减少。这就让新农合基金的支出增大。这种情况的出现,会给基金造成一定的负担。甚至让新农合难以接受。
二、对策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应该提高各级领导对新农合工作的认识,加强领导力度,让新农合与执政的效绩结合,做好执政为民。随着金融风暴的来临,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较低,应该进行民心的稳定,经济和谐发展的工作。新农合在这其中的重要性非常明显。应该提高在县、乡、村三级管理体制的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管理网络。实行管办分离,通过政府的引导,管理部门的基金筹集、管理、使用方面得到改善。实行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
(二)筹集水平与经济水平同步,确保筹集工作顺利进行
新农合的基金筹集应该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来制定一定的金额,已与经济增长速度相一致,建议每年的新农合筹资标准应达到当地农民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3%,其中个人筹资不超过标准的30%,各级财政补助不低于70%。并且在筹集的过程中,责任分工明确,签订相应的目标责任书。让新农合管理逐级进行,争取做到人人参与,让农民享受到社会主义成果。
(三)推出相应政策,适时调整方针
实行综合支付方式改革。明确病种的付费政策,按病种定补。将新农合基金在乡、村分配统筹。变过去只顾“大病”不管“小病”的服务模式,进行合理的报销模式改革。将门诊和住院统筹相结合,方便农民看病。尽量让农民看小病不用走远,看大病能够住院。避免出现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让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相结合,减少医疗损耗。
(四)制定相关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相关的方针和政策,制定出医疗服务制度。定期进行医疗部门的考核工作,并且按照考核的结果进行处理。奖罚分明,违规的人员和部门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罚,工作完成优秀的个人和部门应该表扬和奖励,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促进医疗机构在新农合中的不断进步和主动配合。让农民真正获得实惠,进一步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要解决新农合现阶段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农民的认识、制度的建立、基金的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全面的看待问题,才能够找出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现阶段新农合的问题,只有在新农合的管理制度上进行改革,提高新农合的筹资水平,让新农合与时俱进,才能够让农村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问题也才能够得到解决,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才得以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邦松,魏国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05).
[2]王晶.新农合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02).
[3]王禄生,应亚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风险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