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经济调研

社会经济调研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经济调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经济调研

第1篇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科学部署下,全省经济呈现总体运行良好的态势,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世界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省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一是冶金石化电子轻工纺织航运等行业受产品价格下跌过快、市场需求萎缩过猛的影响,生产、销售增幅回落明显。二是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问题难以缓解,运营资金紧张,一些企业被迫选择减产或停产,有的甚至倒闭。三是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由于订单减少,库存大量积压,受到的冲击加大,经营困难的现象更为突出。四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工厂转产、减产、停产、破产、兼并重组及裁员等情况,以外贸为主的中小民营企业尤其如此。五是因税费减免、税源缩小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又因大量基本建设和民生保障而支出大幅上升,可灵活调配的财政资金日渐紧张。综合经济专家的观点来看,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局面要有效缓解尚需时日。

二、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的影响逐步显现

消防工作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方面之一。我省经济发展因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减速趋势,必然传导到消防安全方面,对消防工作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部分部门和单位对消防工作产生模糊认识。调研中,一些政府部门人员认为,国内消防技术标准要求过严,而现在中央政策是发展经济、上项目,全力保增长是最紧迫的任务,所以消防部门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验收时,执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时要求不应过于严格,特别是当遇到国内技术规范要求比国外技术规范要求高的情形时,要“有所松动”,以免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有的则提出消防部门监督执法的力度使困难企业“受不了”,他们认为只要问题改了,对于程序性违法行为,比如超出规定的整改期限问题,消防部门不要再给予罚款处罚,即便罚款也要取下限,以此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二)部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有可能弱化。这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人员裁减可能带来的影响。一些单位消防管理人员反映,虽然企业因经济不景气裁员暂时还没有波及到消防管理人员和组织,但如果下一步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就有可能裁减到消防安保人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比如消防控制室值班等需要的最低人数将受到影响。二是经费压缩可能带来的影响。很多单位为了消化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压缩行政经费开支,在消防安全教育、消防设施建设维护及消防安全隐患整改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消防安全教育上,一些原先计划举办的消防运动会、消防演练等教育训练活动,会因为资金问题而被取消或搁置。在消防设施的投入上,多数企业希望维持在现有消防装备设施能够正常运转的最低限度上。而对于火灾隐患整改的积极性、主动性会下降,苏南某大型纺织企业负责人反映,去年斥资数百万元整改了市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要是放在今年,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决心。三是生产经营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一些企业因订单减少而减产、停产、转产,甚至出现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知下降,原有的管理体系出现空缺,加之生产线停工、维护、保养,库存产品积压,以及员工因工资等问题产生的劳资矛盾等非常规状态,将导致新的不安全因素大量产生。

(三)大量新改扩建项目消防审核面临新问题。各级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国家、省、市、县级政府安排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集中上马,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牵头单位如企业希望消防部门简化消防行政许可,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有的甚至要求边开工边审批或先开工后审批。这将导致消防部门的审核验收等任务将相对集中,工作量加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生产企业闲置的厂(库)房改造为服务业、娱乐休闲业的民用、商业用房,这涉及到使用性质的改变,消防安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对消防部门的源头控制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土地、规划部门的政策要求和审批周期等原因,这些项目往往等不及取得合法的土地、规划许可就开工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消防部门如果不对这些项目进行消防审核,有可能造成先天性火灾隐患。

(四)消防基础建设经费争取难度加大。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及我省经济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速,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对消防部门明年业务经费保障、推进消防基础建设已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地方消防部门负责人反映,20**年度经费要想继续保持较大增幅难度很大。苏南某消防大队拟将消防指挥中心扩建为全市应急中心的项目,原计划上报5500万的财政预算已被当地政府削减为2500万;另一新建消防中队项目已被降格为备选项目。调研中还发现,一

些政府专职消防队的正常业务经费,县、市政府财政负责供给的尚能维持当前水平,但是由各镇自行负责筹集的,则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此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依赖度较高企业内部的专职消防队的维持和建设发展经费保持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的挑战

目前我省虽然已连续9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保持了火灾形势的平稳,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的影响已经显现,其中包含着诸多非传统因素的困扰,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新的对策,有效应对挑战。

(一)政府强化领导,确保消防工作有序进行。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消防工作面临的困难增多,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一是政府在对困难企业进行资助扶持、主导投资上项目时,要将消防安全纳入项目通盘考虑,做到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验收,紧紧抓住消防安全标准不放松。二是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行业、本系统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指导,特别注意督促有关困难企事业单位始终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一如既往地严格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切实落实消防工作职责,确保这些单位消防工作正常运行。三是认真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联合执法,提高消防安全监管效能。如在“三合一”场所源头控制和整治上,要严格执行各项消防行政许可和《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等法规规定,以控制在企业破产、裁员或困难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中产生的小作坊、小场所、出租屋等形成的“三合一”火灾隐患。

(二)单位加强自律,紧抓消防安全不放松。社会单位要始终严格按照消防法律法规要求,履行主体责任,防止因经济效益不佳而放松对消防安全工作的要求,甚至将消防工作搁置一边,从而酿成火灾事故,使单位“雪上加霜”。一是要充分考虑消防专职人员的岗位需要,企业实施裁员的时候,要确保开展消防工作必需的人员。二是确保消防工作基本经费的投入,保证日常消防工作开展的必要经费,配置必备的消防设施、器材,并定期组织维修保养,确保完好有效。三是深化企业内部消防安全管理,继续认真落实公安部61号令,大力贯彻**省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加强企业内部消防管理,以防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加班加点,疏忽消防安全而引发火灾事故。

(三)开展重点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消防安全素质。在金融危机对消防工作产生影响,相当一部分单位消防管理工作可能或已经出现弱化趋势的大环境下,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对于有效防止火灾发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大力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消防法》,充分利用消防联席会议平台,发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宣传活动,督促单位和员工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尤其要加强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的宣传教育,消除其对消防安全工作产生的模糊认识。二是单位在进行内部人力资源整合,安排员工转岗、待岗培训过程中,要将消防教育培训的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素质。三是针对一些待岗、下岗人员暂时没有工作,向小网吧、小旅馆、小娱乐场所等低端消费场所集中消费娱乐的趋势,加强对此类小场所经营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提高这类场所员工组织引导顾客疏散逃生的能力。四是要加强对出租屋、流动务工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联合劳动部门,将流动务工人员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国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培训计划;在出租屋、流动务工人员集中的区域,发动乡镇街道、居(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单位等,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

第2篇

一、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市人民政府紧紧围绕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预期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1、经济总量有增长。元至六月,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1.18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3.93亿元、10.99亿元、6.2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9%、17.3%、和12.5%。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元至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亿元,同比增长20.2%。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共引进内外项目47个,合同引资28.5亿元,同比增长25%。

3、经济运行质量逐渐提高。一是财政收支完成较好。到6月底,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20.7%,地方固定收入完成1.12亿元,同比增长22.4%。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51.2%。二是工业企业效益好转。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61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利润3618万元,同比增长142.6%,亏损面为9%,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三是金融运行平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9.9亿元,比年初增长14.5%;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亿元,比年初增长4.5%。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7元,同比增长26.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91元,同比增长18.1%。

(二)存在的问题

1、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原国营改制企业,受市场风险影响较大。今年上半年的国营改制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如:祥宇化工、国发精细、金叶肥、兴和发纺纱厂、水泥厂等企业。一旦这些企业出现市场波动,则会对我市经济稳定快速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二是受劳动力市场的制约,一些项目开工不足。据调查,我市劳动密集性的企业劳动力逐步供不应求。如兴和发纺纱厂缺少纺纱工100多人;罗圣纺织7月份已开工,需要工人300人,目前招收到的不到100人,原定三班倒生产的,现开一个班生产都难;九天制衣开工较早,满负荷生产,由于受劳动市场冲击,目前走了100多人。市场上劳动力紧缺致使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直接影响企业产值对经济增长。三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招商引资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目前情况看,高科技、高税利的大项目不多,部分项目对财政贡献不大。

2、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91元,同比增长18.1%。但农资价格上涨较快,虽然农产品价格也有上涨,除猪肉恢复性上涨外,其他的涨幅不大,物化成本的增加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据有关部门测算,种植水稻每亩费用提高20元,种植蔬菜每亩费用提高38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影响到农民的实际增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种养的积极性。目前,受天气影响,降雨量同比减少50%,山塘水库畜水量严重不足,12万亩中稻受旱,5万亩晚稻缺水难以播种,上半年农业丰收了,下半年有较大风险。

3、经济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还不协调。涉及经济发展环境是多方面的,有大环境、有小环境。过来几年,我市在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三乱”现象有所遏制,但有些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执法单位执法不规范,甚至存在严重的执法违法、重复执法、重处重罚、以罚代法行为;少数单位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过多的考虑本部门、本单位利益,巧立名目收费,超标准收费,造成了较坏影响。二是金融信用程度不高。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了企业发展。部分企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管理不规范,银行难以获取企业真实信息,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市6家金融单位不是没钱贷,而是不敢贷。据反映,个别金融单位的放贷任务拆借给了外地银行,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据说其理由是我们自己的信用程度差。06年大自然食品公司通过商务部门银企洽谈会的平台,争取到贷款*0万元计划,但由于该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向地下钱庄借款1000多万元,致使讨债人员不断,放贷银行获知情况下,对其偿还能力和信用程度产生怀疑,收回贷款。据银行部门统计我市530名公务员欠贷共计1300多万元,其中公检法的公务员欠贷达600多万元,其他部门公务员达600多万元,欠得多的有70多万。06年政府开展了一次清收行动,收欠26万元,其中国地税、工商等上管单位的有21万,*直属部门单位的只有5万元,上管单位采取的措施是发停职通知书,不还贷不上岗。我市也应采取有力措施,提高金融信用度,经济建设需要的是资金,没有资金什么也做不成,金融扶持在关键时候起很大作用。三是保险行业市场管理混乱。我市目前有8家保险机构,各保险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不断提高业务员的返回比例,目前业务员每推销一份保险,可从中抽取40%的回扣。业务员揽保大部分是在亲戚、朋友中开展,类似于传销性质,难免存在欺骗行为,违背保险工作最初的目的。

(三)几点建议

1、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失时机地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市经济。我市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基础不牢固,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优,要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实事求是地认真分析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机遇和优惠,妥善处理当前经济运行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坚持不懈在项目上做文章。前些年,我市在争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上错失过一些良机,要吸取教训,要根据*实际,找准立项的事由,及时申报,努力争取国家、省、市重点建设资金,解决我市一些基础设施和基础建设中的重点问题。

2、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要全面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在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强农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稳定农资价格。要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调度水资源,确保市民生产、生活用水。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加强工业督导和协调服务,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使之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争取招商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要注意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继续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要继续完善和落实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建立融资平台,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密切关注低收入人群的生存状态,进一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要加强劳动就业培训工作,继续扩大就业渠道,努力解决“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同时,要清理可就业而不就业,享受低保照顾的人员,进一步落实公共应急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大局稳定。要围绕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十件实事狠抓落实,确保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受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1-6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收支情况

1-6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4308.2万元,占计划任务66.3%,占目标任务的61.4%,比上年同期增加2458万元,增长20.7%。完成财政支出25402万元,占预算的55.45%,比上年同期增加8603万元,增长51.2%。

(二)主要特点和成绩

1、又好又快地完成半年收入任务。上半年,全市上下将财税收入入库摆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市级领导对财税工作高度重视,及时协调和解决了财税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大了收入入库力度。税务部门依托信息化管理,加大了对鞭炮、矿石资源开采、交运税、房地产税收的征管。财政部门加强了非税收入、契税的征管。各乡镇立足本地税源挖潜力,瞄准边缘税收想办法,全力以赴抓收入,23个乡镇全面过半,黄盖、白羊田、乘风三个乡镇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

2、支出保障较好。到6月底止,全市共完成财政支出25402万元,占预算的51.2%,同比增加8603万元,增长51.2%。在支出安排上,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原则,社会保障、重点工程建设、教育、计生、科技、环保等重点支出按预算进度及时拨付到位,支出运转良好。

3、收入质量有较快提升。1-6月地方固定收入中税收收入共完成431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82万元,增长29.5%;税收收入增幅比非税收入增幅快11.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固定收入比重为38.5%,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4、财源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市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与督查,招商引资工作实、效果明显,初显成果。工业园元至6月份已完成国、地两税共计92.6万元,建安营业税及其他税收完成83万元。下半年将有新美陶瓷、鲁湘酒精、罗圣纺织、开明科技、山丰科技、冰飞科技等企业的陆续开工投产,预计工业园全年可望完成各类税收100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完成全年收入计划潜在风险。元-6月份,国、地、财三家虽然超进度完成了过半任务,但下半年收入计划与税源倒挂矛盾依然突出:一是据税源调查国税增收因素与减收因素相抵实际税源缺口约300万元,地税增收因素与减收因素相抵实际税源缺口约1000万元。鞭炮行业年初目标是1000万,国税计划任务124万,完成30万,地税计划任务60万,完成10万,目前任务落实到户难,协调难;二是岳阳市下达的新增目标任务1723万元(国税477万元,地税472万元,财政774万元)压力大;三是乡镇为完成过半任务出现了借钱交税、贷款交税、引税成本的积聚带来的重重困难。因此要完成全年任务,还潜在一定风险。

2、收支矛盾仍然尖锐。收支矛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我市财政收入今年上半年实现了“双过半”,但可用财力增长不多,而各种刚性支出压力很大,如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企业退休金调待、城镇居民低保提标和启动农村低保、计生事业费安排标准提高、公务员津补贴发放等方面都增加支出,给预算执行带来了一个一个难题。

3、财政执行环境不优。对收入分配到位要求强烈,对组织收入到位合作精神不强。少数乡镇及部门财政管理比较粗放,财政支出结构不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着力协调解决。

(四)几点建议

1、加大财税征管力度,坚决完成收入计划不动摇。今年后段财税入库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采取超常措施,加大征管力度。一是要树立信心,克服松懈情绪,坚持收入计划不动摇,“一票否决”不动摇。要将入库收入层层分解,实行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工资奖金与收入任务挂勾。二是要加大稽查力度,避免征管上的“跑、冒、滴、漏”。严厉查处人情税、关系税的行为。三是加强部门配合,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理,做到应收尽收,严厉打击偷、漏、骗、抗税行为,坚决杜绝减免缓交税款等违法行为。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征管环境,同时要把依法纳税与优化经济环境有机结合,即要优化经济环境,更要依法纳税。

第3篇

一、我县水能资源概况

我县境内小流域分布多,河流属山区型河流,特点是坡陡流急落差大,水能资源储藏量丰富,可开发利用潜力大。

(一)境内河流。境内河流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有22条,总长649千米;最大平均流量荞麦地河8.65立方米/秒;最小平均流量苞谷垴河0.35立方米/秒;全县境内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金沙江、牛栏江除外)为32万kw,理论发电量28.0亿kw·h,可利用的水资源为11万kw,年发电量1.86亿kw·h,其中:以礼河、荞麦地河、马树河的蕴藏量占全县水资源的55%。

(二)过境河流。过境河流有金沙江和牛栏江。金沙江是我县与四川省凉山州的省界河,国家已规划建设金沙江白鹤滩巨型电站,总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现已完成电站的预可研阶段工作,预计2008年将动工建设。牛栏江为我县与鲁甸县、昭阳区的市内县区界河,总装机容量70万KW,其中:天花板电站(18万KW)、凉风台电站(12万KW)、陡滩口电站(16万KW)、黄角树电站(24万KW)。但由于是分界河流,其电站装机我县只能占1/2。因此我县装机容量为35万KW。

二、我县中小水电开发现状

(一)已建小水电站概况

我县境内26座已建成小水电站中,原由政府投资及县电力公司投资兴建且目前由县供电公司营运的电站共19座;由村内自建自管电站1座;原由政府投资现由民营企业营运的电站1座;原由政府及茂租铅锌矿投资现随同茂租矿整体出让给奥威公司的电站4座,由民营企业投资营运的电站1座。截止2008年1月,我县已建成小水电站26座,装机52台,总装机容量34740千瓦,全县26座中小型水电站年发电量为14171万KW.h,设备年利用小时为5984小时。

(二)已出让开发权但尚未开工建设的小水电站情况

截止2008年3月底,我县已出让开发权但尚未开工建设的小水电站18座,总装机容量69620千瓦。县人民政府已出让开发权的流域中:荞麦地河一级、二级、三级电站、伍家沟电站、石家村电站、马树河三级电站由巧电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马树河流域的河玉电站、硫磺洞电站由金崇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其中马树河三级、四级,荞麦地河一级、二级、三级电站、伍家沟电站、石家村电站,正在完善报批、核准的相关手续,可装机37600kw;清水河由昊龙公司投资开发,可建四座电站,装机10660kw,目前已完成项目的可研、报批及前期工作,正在进行项目核准阶段的工作;文家河由文家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除去已建成的第三级电站外,还可建三座电站,装机16400kw,目前已完成项目的可研及前期工作,正在进行报批、核准阶段的工作;炉房水库坝后电站由盐津县三和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装机4000kw,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的报批、核准阶段的工作;三岔河三级电站由自然人肖明友投资开发,装机640kw,柴山沟电站由自然人吴祥中投资开发,装机320kw。

(三)未出让开发权且具备开发潜力的小水电站

通过勘察,我县待开发的水能资源潜力大,具备小水电开发条件的有6条流域,能开发8座电站,装机规模5320kw。

(四)牛栏江流域水电项目开发建设情况

牛栏江作为流经我县的一条重要河流,到目前为止,由云南滇能(集团)控股公司开发的我县境内牛栏江梯级电站包括:天花板水电站(18万KW)、凉风台(12万KW)和陡滩口水电站(16万KW),三个梯级电站装机容量共计46万KW,工程静态总投资约33亿元。由云南昊龙实业集团黄角树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黄角树电站(24万KW),工程预计总投资约18亿余元。但由于牛栏江作为我县的分界河流,其电站装机我县只能占1/2。因此我县装机容量为35万KW。

(五)电网现状

我县电网已通过盐(水沟)~巧(家)110kV线路与省网联网运行,在县城郊区有110kV*变电站一座,容量为31500kVA,本县内拥有110kV线路2条,总长为70.5km;35kV线路10条,总长为186.798km;35kV变电站8座,总容量为26600kVA;10kV线路1839km,10/0.4kV配电变压器1258台套,共75547kVA;0.4kV及以下线路2468km,农城网建设改造完成一户一表81136户。

在全县16个乡(镇)中,蒙姑乡用电主要由以礼河四级电站10kV侧供给;炉房乡用电主要由以礼河二级电站10kV侧供给;茂租乡用电暂由本乡内的小水电供给,可与大寨变电站联网运行。其余13个乡(镇)用电均由县电网各35kV变电站10kV侧供给。

三、我县小水电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重点项目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大,必须开发县域内的小水电

我县“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新增的重点建设项目有:一是建设牛栏江流域梯级中型水电站,共需施工用电负荷12000kW;二是装机容量1260万kW的白鹤滩巨型水电站建设期,需要用110kV电压等级的供电才能满足其工程施工用电的需要;三是为适应大工程的建材需求,需新建年产水泥10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需用电量8000万kW.h。三大新增重点建设项目对电力的需求量相当大,它不仅要求有充足的电源,而且要求有优质、安全、稳定、可靠的电能。如果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足和供电质量差就不能满足新增重点项目对用电的需求。由此可见,新增重点项目能有力地推动全县电力事业的发展。加快和完善全县电网建设,为我县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电力保障,对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快速稳步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我县的经济结构状况分析,要求必须开发县域内的小水电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等。我县目前的产业结构属于“ⅠⅢⅡ”型,产业结构比为41:29:30,即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我县的产业结构目前还处于正在调整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必将加大对电力的需求。

为充分开发利用我县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我县的建设步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政府确定了“开放活县、交通水利立县、产业富县、科教兴县、绿色经济强县”五大发展战略,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思想,制定了发展非公经济和招商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结构的增多,就业结构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产品结构也将由目前的单一性变得多样性,由此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必将拉动电力事业的发展。

(三)随着用电负荷的增加,需要县域内的水电必须尽快开发

我县是川滇交界的商品物质集散地,以发展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制糖、建材、冶炼、食品等工业。县电力公司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人口增长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取2008年至2020年电量弹性系数为1.1,电力弹性系数取1.0,以*年为基准年,依据公式Am=A0(1+KgzchKdt)n进行测算,式中:Am为规划期末用电量或电力,A0为规划期基准年的用电量或电力,Kgzch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平均增长率,Kdt为电量或电力弹性系数。测算出我县2008年至2020年全县用电量、最大负荷.

根据以上电力弹性系数法预测负荷,测算到2020年我县总用电量为32072.5万kW.h,最大负荷为66613.3kW。

(四)工期短,投资回收快,风险小,是投资者的极佳选择之一

小水电开发工程简单、建设工期短,虽一次性投资大一些,但投资回收快,利润丰厚。且我县境内的小水电全部为引流式发电,没有水库的淹没损失,不存在移民安置问题,对环境和生态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较小,很有必要投资开发。

(五)国家有政策支持

国家的好政策是:小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大投资,计划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千瓦,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使1000万农民实现以小水电代燃料,保护森林3500万亩,使500万贫困人口通过开发农村水电,建立一种保障贫困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六)我县出台了优惠政策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了适用于*县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具体的优惠政策:

1.土地优惠政策

建设项目所需土地以出让方式提供,年限执行工业用地法定最高年限,征地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面附着物和地下设施补偿费)及相关税费由投资方据实支付。土地出让金按基准地价的下限收取。

2.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云财税〔2003〕19号文的规定。

(1)省内投资者来我县新办投资企业,自企业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

(2)省外投资者来我县新办投资企业,凡同时符合企业注册资本金中省外投资比例占51%以上和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两个条件的新办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两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以上两个条件中只符合一个条件的新办非公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

(3)以上新办投资企业,享受免(或减半)征收所得税期满后,其主营业务项目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可在我省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内,享受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照顾。

(七)小水电面临自身的发展机遇,是投资热点

由于大型水电工程对土壤、流水、植被、生物、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正在从以往的以解决缺电为主的需求型开发,发展到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清洁优质能源建设。此外,由于电力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新的电力开发机制、管理机制及清洁发展机制正在形成,投资者所有的小型独立发电厂日益增多,出现了分布式供电的理论和运行方式,使得小水电本身的定义及在电力工业中的地位也出现了变化,发展小水电有了新的动力,我县小水电开发正面临新的蓬勃发展的机遇。

(八)与开发其他电力相比,小水电具有自身的优点,开发小水电很有必要。一是小水电是再生能源,虽有丰枯年差别,但没有用完的顾虑。二是发电成本低,水电的成本仅为火电的1/4左右;经济效益高,水电是火电的3倍左右。三是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改善自然环境;而火电排放烟尘、氧化硫、氮氧化物、温室气体、放射性物资,特别是烧高硫煤会出现酸雨。四是小水电机组起停灵活,输出功率增减快,可变幅度大,是电力系统理想的调峰、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

四、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前景及投资预测

根据2007年我县小水电开发办公室摸底调查的结果,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前景可观,今后我县将建成小水电站共56座(已建26座、待建26座、牛栏江梯级电站4个),预计总装机46万KW(已建26座电站装机34740KW、待建电站26座装机74940KW、牛栏江梯级电站4座装机35万KW)。

在电网建设方面,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电网的基础上,我县需新建110kV变电站4座,新建110kV输电线路75千米,新建35kV变电站8座,新建35kV线路154千米,新建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4361千米,新建10kV配变1043台,一户一表改造58782户,通信及调度自动化系统1套,新建光缆118千米。

除去已开发的电站投资外,预计我县小水电开发总投资还将达34亿元。其中:县境内小水电开发预计总投资4亿元,牛栏江水电开发(我县境内)预计投资25亿元,电网建设预计投资5亿元。

五、我县小水电开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我县小水电具有就近开发、就地成网、投资方式灵活、投资周期短、见效快、对生态没有大的影响等优点。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扶贫开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我县小水电开发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我县小水电开发后,装机可达46万kw,如按每个电站年发电5000个小时算,预计可发电25亿kw·h左右,上网电价以2000年标准每度电0.2元算,可产生产值5亿元左右,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按1:7测算,将达到35亿元。按上网电价6%的税率计算,可产生税收0.3亿元。电网产生的税收按5亿元的17%税率计算,可产生税收0.85亿元。

每年可产生税收1.15亿元。

(二)对环境的影响。据有关专家介绍,我省6个县(市)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实施后,巩固了项目区退耕还林面积近5.35万亩,保护森林植被面积和天然林面积33万亩,并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作用。我县农村大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用能,也主要靠消耗森林资源或煤炭资源获取。如果加快农村小水电开发,用小水电代替燃料,既可解决农民生活燃料问题,又可逐步调整农村用能结构,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促使金沙江右岸生态逐步得到恢复,更可以保护白鹤滩电站、溪洛渡电站乃至三峡电站水质。

(三)农户直接受益。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省6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县的生态电站建成发电后,对当地农户来说正逐步显现出巨大的效益:一是农户的用能支出费用大幅降低。6县(市)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到户平均电价不足0.20元/度,仅为农网改造后照明电价的40%,按每户农户每月代燃料电量120度计算,年支出代燃料电费240元。而主要靠买柴为燃料的农户,每年的燃料费支出在360~600元,享受小水电代燃料电量之后,每年每户减少支出120~240元,农民负担得到减轻。二是为农户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发农村小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后,大部分农户家用上了电饭煲、电炒锅、电磁炉,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做饭省时便捷,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副业或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负面影响。虽然,小水电作为一种清洁再生能源,具有较多的优点,但是,也无须回避,在小水电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县的小水电均处于高山峡谷地带,工程施工会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一是高边坡明挖对植被破坏和边坡安全不利,二是施工中大量弃土、石渣会堵塞河床,三是施工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四是渠道穿越耕地,将会造成耕地面积减少。这要求业主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六、存在问题和困难

我县小水电开发虽然前景可观,但在开发中或待开发仍然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县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很大,达到32万kw,实际可开发量较小。除去已开发的3.5万kw,近期具有开发价值和开发前景的水能资源约为7.5万kw。

(二)部分获得县人民政府出让流域开发权的业主,迟迟没有启动项目建设或启动后进度缓慢,一些业主“跑马圈河”、抢占资源,得到开发权后抱着等待观望的思想,除文家河三级站和马树河一、二级站已于*年底完工投产试运行,清水河二级电站和炉房水库坝后电站开发项目施工进度不理想外,其他电站尚未启动。

(三)多数小水电开发的业主都是私营或个体合作,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土地、林地等的征用,由于一些农户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常常是对征用的土地、林地甚至荒山荒坡等补偿费用漫天要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偿出让项目政策处理问题上的被动,从而拖延了工程建设时间,增加了工程投资。给业主开发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四)前期工作难度大。按有关要求,项目实施前需做好流域水力发电专项规划、水资源论证、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地质灾害危险评估、项目安全生产专题报告、项目建设核准等大量工作,这些专项工作涉及部门多,且许多项目审查审批权限在省市级,各部门审查审批的时间虽有规定,但还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来完成,容易带来招商难和实施难。

(五)大电网对农村电力市场的高度垄断,利用电网管理的调度权对小水电采取限时、限量和限价的“三限”政策,严重损害小水电企业的利益。

(六)小水电自身管理上的问题,也制约着小水电效益的发挥。一是现代化程度低,造成市场竞争力较弱。小水电站本身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伴随着工程造价和建设成本的逐年上涨而不断攀升,成本的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小水电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分散经营,行业缺乏凝聚力。小水电是一个弱势行业,小水电将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其公益性的地位是否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目前众多的农村小水电企业采用的是分散式粗放经营,小水电行业处于一种相对比较混乱的状态之中,行业的凝聚力低,缺乏一个为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关键时刻能代表行业出面,维护本行业利益的行业组织。三是重建设、轻管理、少研究,小水电技术明显落后。长期以来,小水电因受规模、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在制度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均较为落后。近年来,随着投资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许多承包经营或私营电站大量出现,使行业管理更加混乱,给小水电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隐患。企业缺乏长远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安于现状,对开发应用先进技术缺乏热情,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造成小水电技术明显落后。

七、我县中小水电开发工作的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小水电上网电价。小水电具有地方性、政策性和准市场竞争性等特征,全国大多数省份出台了保护小型水电的电价政策,一些省份已经按厂网分开、竟价上网原则实行同网同质同价。对小水电较低的上网电价,省政府应按公用产品的定价政策,制定能维持小水电运行发展的合理电价。

(二)严格按小水电站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促进小水电站开发的健康发展。随着小水电站开发投资项目的增加,一些投资者为加快进度、降低前期费用支出,采用了规避基本建设程序,减少前期工作论证等手段。而前期工作论证不充分,将可能会增大投资风险,基本建设程序不完善,将可能对公共安全带来严重隐患,投资者应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投资。要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促进小水电站开发的健康发展。

(三)认真思考,加大力度,做好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前期工作。一是要树立倒计时意识,各有关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做好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各项工作,认真对我县小水电开况进行认真梳理,对具备开发条件的及时组织上报进行审批。二是对我县已签约的小水电站进行认真清理,凡是未开展工作的,由县政府限时收回开发权,重新签订开发业主,一切责任由开发业主负责;对具备条件尚未开发的小水电进行疏理,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明确业主,使我县的小水电开发得到充分的开发。

(四)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小水电开发政策的研究和宣传,要用科学看待、理性分析的方法正确引导开发业主的投资行为,防止他们为获取资源而盲目竞价、恶性竞争,到头来,反而影响了小水电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有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小水电资源开发的政策处理协调工作,尤其对政府有偿出让的项目要给予更多地支持和帮助,在切实维护当地农民群众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开发业主的合法权益。

(六)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我县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小水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水电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坚持工程建设要与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协调统一,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或破坏后要尽快恢复。一是要做好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严格小水电项目建设程序和准入条件,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依法实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程序审批。二是要强化后续监管,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各项活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三是建议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小水电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划编制机构和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听取公众意见。四是对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破坏,要采取固定、治理、绿化相结合的环保措施,达到既稳定地质,又美化环境的综合治理效果。五是引水渠穿越耕地时,尽量埋深渠道,采用“四面光”,渠道建好后,恢复耕地。

(八)建议业主控制风险。为避免开发小水电的投资损失,建议业主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小水电投资项目风险可分为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系统风险是无法控制的,主要有电量销售、电价水平、政策变化等;个别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主要有总投资成本、未来经营成本、投资机会、投资时机等。系统风险虽无法控制,但可通过扩大小水电投资人的合作范围,发挥利用合作伙伴优势,分散和转移风险。个别风险中对投资收益率影响最大的是总投资成本。降低总投资成本主要采用设计优化,工程招投标,施工质量、工期控制,合同、资金管理等手段。

(九)建议业主搞好山体稳定性评价。由于我县地貌形态极为复杂,小水电从低山河谷到中山、亚高山、高山都有。气候类型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和高原立体季风气候,多数地方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年平均降雨量从600毫米至1200毫米不等。境内河流深切、沟壑纵横、地势险峻,一些地方森林覆盖率极低,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震活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断裂密度大,岩体破碎、完整性差,山体极不稳定,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地带,尤其当岩体破碎临空时,易导致失稳和变形,特别是在短时暴雨及人为扰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易酿成地质灾害。为保证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议业主作好山体稳定性评价。

第4篇

法院审理案件的变化是反应经济形势的晴雨表,今年央行连续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企业生产成本高企,融资难度增大,一些企业通过非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矛盾纠纷隐患。本篇在法院审理的民间借贷案件为基础,分析如何应对民间借贷纠纷高发对我市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的新特点

与传统民间借贷案件数量少、标的小、案情简单不同,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值得关注。

1、案件数量高位运行,标的不断增大。

与传统民间借贷案件数额较小不同,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的标的也不断攀升,20__至20__年江阴法院审结的民间借贷案件平均标的分别为16.04万元、15.71万元、20.03万元。20__年1至8月份新收民间借贷案件标的总额达到2.08亿元,平均标的22.51万元。此外20__至20__年8月,全院共审结企业间借贷案件149件,平均标的为169.13万元。

2、借贷主体多元化,民刑案件交织。

在民间借贷案件主体中,既有公民个人,也有企业法人、集体企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特别是一些担保公司、典当公司、小贷公司和公民个人,以担保、集资、“搭会”等各种方式参与其中。传统的民间借贷案件往往是“点对点”,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中经常出现“点对面”(同时向多人借款或借款给多人)的情况。

3、借贷利率远高于银行利率,“专业化”倾向明显

为规避法律对高额利率的规定,一些律师(法律工作者)参与其中,“专业化”倾向明显,放贷人采取了多种手段:如签订两份合同,一份为借款协议,一份为咨询服务费;将利息计入借款总额;交付借款先将利息扣除等方式,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行为。

4、虚假诉讼暗含其中,案件审理难度陡增

由于民间借贷案件在民事纠纷中较为常见,举证要求较低,当事人持一张借条即能被法院受理。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通过虚构债务以达到逃避债务、转移资产、侵占他人财产情形屡有发生,当事人对抗情绪激烈,还有一部分资金流向表面合法,但实际上为赌债。此外,由于部分债务人自知无力归还借款或不愿归还,往往一走了之,法院只能缺席审理,导致案件真实情况难以查清,认定虚假诉讼难度较大,调解工作也无法展开。

二、民间借贷案件高发的原因

民间借贷案件高发既有当事人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相关联,归结起来主要有:

1、社会诚信缺失

实践中,部分案件的当事人在借款之前就已经明知自己没有履约能力,又大量借贷,有些当事人借款目的是为了转借,获取高额的利差,毫无风险控制能力,使以诚信为基础的民间借贷市场诉讼案件频发。

2、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在一些案件中,当事人法律意识极为淡薄。表现在借贷手续不完备或者存在重大瑕疵,对借款合同的主要内容约定不明或者根本就没有约定;借贷案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设定了担保、抵押。所以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的权益很难得到实现,特别是在借贷方恶意逃贷情况下,一部分诉讼到法院的案件即使胜诉也很难得到执行。

3、现行立法不完善

从立法层面上而言,我国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备。一方面有关民间借贷的管理尚无明确的规定,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部门无章可循,金融监管存在漏洞。另一方面规范调整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少而分散,不成体系。

4、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近年来,国家货币政策从紧,央行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同时,全球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我国出口压力增大,在资金链断裂和出口受阻的内外挤压下,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惨淡、利坡,甚至停产歇业,面临生存危机。

三、应对民间借贷纠纷的对策与建议

大量的民间借贷纠纷既给法院审判工作增加了压力,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掌握民间借贷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及时制定合理的司法政策,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我们认为,应对民间借贷纠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法院应调整审判策略,加大司法调解力度

一是加大调解的力度。对一些正常的借贷案件,即使双方存在违规、违法情况,人民法院不应当轻易宣布无效,要多做调解工作,力争通过审判使原先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矫正。

二是合理调整利息和违约金。对于中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以民间借贷形式的融资用于企业发展的,如利息或违约金约定过高,法院应着力通过审判,引导双方当事人重新协商确定利息或违约金标准,使其回到合法、理性借贷轨道。

三是正确识别虚假诉讼。对于被告有异议的答辩,虽没有提供证据,承办法官一定要根据审理情况仔细甄别和调查,合理分配证据责任,力争使案件审理结果与客观事实相一致,防止虚假诉讼蔓延。

2、法院应延伸审判职能,密切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

一是依靠党委政府防范群体性纠纷。对有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隐患的群体性纠纷,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通报,请求相关部门出面协助做工作。

二是及时通报金融违法行为线索。在审理执行民间借贷案件过程中,保持对民间融资案件中隐藏的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问题的高度警惕性,对有证据证明有高利贷、赌债、非法集资嫌疑或者担保公司等违法开展放贷业务的,及时向公安、

工商等部门通报移送,由相关部门调查处理。

三是有效运用司法建议。对发现有引发系统金融风险可能的,及时发放司法建议,做好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络,统筹协调相关案件的处理和风险防范,从源头上减少因民间借贷而发生的纠纷和诉讼。

3、全社会应加强风险警示教育,引导公众理性融资

一是加强公民诚实信用观念、投资风险意识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从而减少纠纷的发生。法院要借助送法下乡、以案说法等形式向人民群众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其对民间借贷相关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

二是要倡导民间借贷的规范操作方式。出借人在借款前应到相关产权管理部门查询抵押物的权属情况,以防借款人骗贷。在借贷时,务必要与借款人订立规范的借款协议,同时应主动采取抵押、质押、保证等方式来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是加强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透明案件的审理和执行,正确引导当事人对债权实现的期望值,避免社会舆论的误解。遇到典型案件审判时邀请社会各界旁听,使群众理解案情,引以为戒。

4、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鉴于目前民间借贷纠纷普遍存在且有逐渐扩大趋势,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规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实现民间金融合法化,职能部门对民间借贷行为,既要给以地位,也要使其受规矩约束,让游走在边缘的民间借贷走向正轨。

5、建议政府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要着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内生动力,积极争取各项国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等,安排资金给予补助,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第5篇

【关键词】社会资本;专业虚拟社区;知识共享

0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用户使用活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于2014年7月21日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与之相适应,各种虚拟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一些专业化的领域,如学术交流领域,各用户因为自身兴趣爱好和相同的专业知识背景而聚集在同一虚拟社区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这就是专业虚拟社区。用户之间的互动与知识共享对专业虚拟社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针对不同虚拟社区,专业用户之间的彼此联系、互惠情况、价值规范等对社会资本因素对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作用有所不同。“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是经管领域富有影响力的专业论坛,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庞大的专业用户群,是典型的专业虚拟社区。现在尚未有文献从社会资本视角研究“经管之家”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通过调研,分析“经管之家”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及其社会资本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经管之家”管理措施的改进建议。

1 关键概念及研究思路

社会资本一般指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之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它可分为三个维度: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以及认知资本[1]。结构资本主要指社会主体联系的结构模式;关系资本指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其目标而建立、投资、维持和发展的关系资源;认知社会资本主要指规范、价值、态度、信仰、信任、互惠等心理因素。专业虚拟社区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为具有相关特定专业背景的用户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隐瞒专业目的地与他人公开参与社区活动、进行积极的沟通与联系、共同探讨专业领域知识、共同进步的在线平台[2]。专业虚拟社区具有显著的专业性特征,成员具有共同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如学术交流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其他个体和组织所共享的活动[3]。典型的在线知识共享平台有如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知乎等。

已有研究显示,社会资本会影响专业虚拟社区知识共享[1]。但是,尚未有文献对“经管之家”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分析。因此,本文拟调查分析“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的意愿、行为以及可能产生影响作用的结构、关系及认知三个维度社会资本。

2 “经管之家”知识共享行为及其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围绕研究目标,本项目设计了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用户知识共享意愿、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以及认知资本五个关键变量的调查问题,以形成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另外,问卷还包含调查主题和填写事项的说明,以及受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经管之家问卷调研对象主要定位于使用过经管之家的学生、在职科研工作者和部分其他职业的人群。问卷调查主要采用网络调研方式,经过30天的调研,共收到108份问卷。下面基于调查数据分析“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及其社会资本影响因素。

2.1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分析

由于知识共享活动包括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两个环节,因此,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可用知识获取(即问题求助)和知识分享的频率进行衡量,调查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1个自然月内,问题求助在3次及以上的用户共占到了近66%,分享知识在3次及以上的用户共占到了近63%。这说明用户在经管之家知识共享活动中表现较为活跃。

2.2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分析

进一步分析“经管之家”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它同样包括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两个环节。相对应地,分别用“当遇到经济相关的问题时,你倾向于向经管之家求助”和“人大经济论坛的其他用户很热衷于分享知识去帮助其他用户”两个问题调查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时的用户知识共享意愿,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看出,超过70%的用户倾向于从经管之家获取知识以解决碰到的问题,超过90%的用户分享知识以帮助其它用户解决问题。这些结果调查表明,个体倾向于参与经管之家的知识共享活动。

2.3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的结构资本分析

借鉴文献,本文使用社会联系衡量专业虚拟社区的结构资本,并用“在论坛中你是否与其他用户建立了紧密的互动关系”这一问题调查了“经管之家”用户之间的社会联系,结果如图5所示。大部分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其中近19%的用户与其他用户经常互动和交流,较少数用户“无事不登三宝殿”,除了求助,几乎不与其他用户交流。

2.4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的关系资本分析

借鉴文献,本文使用互惠衡量专业虚拟社区的关系资本,并用“在论坛中,我解决了别人的问题,别人也会解决我的问题”这一问题调查了经管之家用户之间知识共享的互惠情况,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60%以上的经管之家用户认可知识共享的互惠原则,接近40%的用户表示互惠情况较少。

2.5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的认知资本分析

借鉴文献,本文使用共同愿景衡量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的认知资本。当问及“你因为何种情况会帮助其他用户解决问题”时,108位用户中有22.22%的用户认为原因之一是“增强论坛的学术交流氛围”。不管是兴趣使然还是获取积分的激励,用户参与经管之家都希望通过交流与互动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解决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推断,“增强论坛的学术交流氛围”是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的共同愿景之一。

3 结语

从知识获取与知识分享两个角度看,“经管之家”用户参与的知识共享活动表现活跃,但这主要体现为用户与论坛的知识互动,用户之间的直接互动与交流较少,说明用户间相互分享知识的行为有待加强。对用户参与知识共享的主观意愿进行调查的结果进一步显示,大多数用户倾向于参与“经管之家”的知识共享活动。从影响因素看,“经管之家”用户参与知识共享活动及其主要意愿明显受到社会资本――社会联系、互惠和共同愿景的影响,用户彼此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遵循互惠原则、对共同愿景感知越强烈,其参与“经管之家”知识共享活动的意愿越强烈,行为表现越积极。这启发“经管之家”的管理者,可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来增强用户之间的社会联系、强调互惠原则和宣传论坛的共同愿景,以增强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和引导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

【参考文献】

[1]陈明红,漆贤军.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9(7):101-105.

第6篇

一、基本情况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 “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省政府持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涉农专项资金在加快提升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涉农专项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全省各级政府根据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增强政策的适用性、连续性、稳定性。针对农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健全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2至2013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共计921.23亿元,其中2012年408.20亿元,2013年513.03 亿元,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9.3%和25.7%。省以上财政安排支农专项资金共计357.5亿元,其中2012年179.1亿元,2013年178.4亿元。这次重点审议的省级财政支农转移支付专项资金249.7亿元,主要包括农业专项资金24.3亿元,水利专项资金85.8亿元,林业专项资金19.2亿元,海洋与渔业专项资金10.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9亿元,扶贫专项资金10.6亿元,省农办14.1亿元,造地改田资金61.3亿元等,较好地发挥了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和保障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

(二)涉农专项资金投入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进了各项“三农”工作。一是“两区”建设成效明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强化项目资金统筹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的通知》精神,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产业发展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发展。近四年全省累计建成4984个总面积为465.2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全省粮食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1900万亩,总产量150亿斤的水平,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建成598个总面积为224.5万亩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决策部署,到2013年底全省累计有2.7万个行政村完成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4%,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市、区)35个。全省9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9%以上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65%以上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全省63万群众的饮水问题。三是渔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标准渔港建设投资约6.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4%。2012至2013年渔业油价补贴112.6亿元,补助资金已及时分解下达。四是财政扶贫取得积极成效。2008年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来,财政扶贫资金逐年增加。至2013年,12个重点欠发达县完成特别扶持项目投资144.27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额的8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10元,增长12.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断加强资金监管。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与各主管部门加快建立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明晰部门管理职责,规范资金运行监管。做好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和统筹工作,通过打造整合平台、建立整合奖惩制度等机制创新,突出对重点项目的集中投入。进一步推进涉农专项资金的归并清理,提前1年完成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方案规定的内容。实施涉农专项资金的竞争性分配和因素法分配改革,强化涉农项目立项管理,提高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不断完善涉农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制度,针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多个项目在财政部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省加大“三农”投入,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全面促进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从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和调研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涉农专项资金设立种类过多。目前,涉农专项资金分布在许多部门,种类繁多。这次审计调查的农业类专项资金就有79项,涉及14个部门,还未包括省发改委的涉农项目投资补助资金、粮食生产保险资金等。而且越到基层,专项资金分解后涉及到的部门越多,每一项又派生出多个子项。如苍南县剔除中央和省下达的专项资金,2013年温州市及县本级补助的涉农专项资金种类多达96项。湖州市反映,每个县区一年省以上涉农项目超过100多个。

(二)分配渠道和环节过于繁杂。涉农专项资金的具体分配掌握在不同的职能部门,有的还互相交叉,而且资金分配的环节较多。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由省农办牵头组织实施,但省环保厅、住建厅、卫生厅、交通厅都有其中某类项目的管理职能和对应的专项资金分配权。农业补贴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补贴环节繁杂。如农民直补包括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统防统治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多项内容。粮食补贴从中央到地方有11类补助资金,补助贯穿于选种播种、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治、政策性保险、收割储存等粮食生产的全部环节。繁杂的种类和环节,让许多农民不仅搞不清楚哪些可以享受补助,也不知道如何去获得补助。

(三)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有待提高。一些资金的支出方向和支出效率达不到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撒胡椒面”的现象比较突出。调研中发现,省对金华市的涉农资金补助项目有1081个,数额最大的73万,最小的仅125元。资金的分散使用,造成年年要补助,补助又不够,政策效应不明显。还有部分涉农专项资金进入竞争性领域,有的企业甚至用同一个项目多部门、多渠道获取补助资金,这些补贴资金并未真正发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如杭州某公司2011年获得林业中央贴息45万元,2012至2013年分别获得省农业综合开发贴息56万元、66万元,该公司目前却已倒闭破产。又如兰溪市某公司2011至2013年以香榧基地建设项目分别向林业、财政、科技等三个部门申报取得五个项目补助资金877.9万元。另,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绩效评价发现,有些整治合格村的部分建设内容未实施或未达标,一些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长期闲置不用,损坏情况严重,涉农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和考核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四)涉农专项资金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主管单位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项目主管单位没有建立项目信息互通机制,多头立项、重复立项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在立项审核、检查验收等环节把关不严;有的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项目主管部门未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致使一些项目草率立项、“立人情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不少项目的检查验收流于形式,一些小项目的检查验收往往草草了事,一些重要项目的检查验收也主要依托申报材料,没有深入实地了解情况、丈量勘测,未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监管。即使在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了违规造假的情况,处罚也不够严厉,企业的违法成本非常低。还有个别专项资金存量较大。如省农办扶贫专项资金中的异地搬迁专项,由于异地搬迁工作的复杂性,一些项目建设周期拉长、进度放缓,导致省补助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存量资金较大,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五)涉农专项资金的违纪违法问题时有发生。由于制度设计和监管不到位,加上一些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法制意识较为薄弱,有的与企业联手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如审计厅抽查了接受财政涉农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单位1384家,发现存在虚假申报、重复申报以及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的单位625家,涉及获取的财政补助资金27561.09万元。截止7月底,全省各级审计部门向纪检、公安等机关和部门移送案件线索118件,已立案83件,涉案人员135名。

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当前上下级政府间事权财权的划分尚不完善,有的职责重叠、财权交叉,共同管理的事项较多,造成专项资金名目过多,部分专项资金性质和用途雷同。二是许多涉农专项资金直接分配到具体的单位和项目,各主管部门在资金分配以及项目审核、确定、管理上有很大的权利,从根本上压缩专项数量、整合统筹专项资金的难度非常大。三是涉农专项资金运行环节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各主管部门之间、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业务处室之间信息资源不互通,补助对象和补助金额呈封闭运行状态,缺乏社会公众和同行业的公开监督机制,容易造成企业重复申报并成功获取财政补助。四是对市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还比较低,各地普遍反映财政补贴政策的数量看似很多,但部分政策的定位不准,漏洞较多,可操作性不强,有些补贴补在了市场可以自行调节的环节,有些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又未获得相应的补贴。许多省级项目要求基层有相应的配套资金,而一些地方积极争取来的项目在资金上实际难以配套,导致有的项目延期,有的在竣工验收时弄虚作假,还有的为此借贷负担了较重的融资成本。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结构,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全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三农”投入,在资金安排上优先保证,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把握支出的政策和方向,遵循保民生、保生态、保安全、保农民增收的原则,集中财力重点解决存在于“三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补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鼓励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等。凡是应当由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竞争充分的行业、企业或产品,一般不应当给予涉农资金扶持、补助。要大力提升资金使用的规模效应,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拓展“三农”领域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级政府多渠道融资满足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带动社会资本投向“三农”事业。

(二)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涉农专项资金清理整合。深入推进部门专项资金清单改革,厘清各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真正实现一个部门只主管一个专项的目标,进行实质性的归并整合;合理划分省和市县的事权,省级政府及其部门主要是制定支农补农政策,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原则上不具体审批应由县级政府为主投资、扶持和实施的项目;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将涉农专项资金更多地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到市县,由市县自主结合当地“三农”发展的特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加以统筹使用,发挥好基层的自主性、能动性,并承担起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等责任;进一步完善竞争性分配制度,加大因素法分配力度,改进完善因素和标的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断提高资金分配与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第7篇

一、经济与艺术的关系

经济与艺术,这原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也不是同一范畴。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这两方面逐渐紧密联系起来。艺术生产是重要的经济手段,艺术产品是重要的商品。对于艺术科学的商品化倾向与商品属性,中外专家曾经一度持否定的态度。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艺术科学作为商品,参与经济活动。相反,艺术科学的商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甚至,人们在艺术中发现了经济的影子。在农业文明社会中,艺术家们、作曲家们、音乐家们是为任何有需要的消费者而服务的。而艺术与经济的间接关系和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都不能否认经济生产活动制约艺术活动、艺术影响经济活动的事实。因此可以说,音乐艺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艺术的社会经济作用

(一)音乐艺术的商品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一般来说,现代音乐艺术不像严肃音乐通过学术的途径传达给受众,也并非与主流音乐一样通过政治途径强制性地传达给受众,而是像大众音乐一样通过市场运作的途径深入到受众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大众参与音乐艺术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艺术的价值得到拓展,它不仅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商业价值,拥有投资的意义。满足大众需求,不断被生产与销售,具有极大的商品价值。

(二)音乐经济活动与音乐商品音乐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在音乐活动领域内的一切经济活动,或者是与音乐活动相关的商务活动。在音乐经济活动中,音乐商品是核心内容,它包括音乐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音乐商品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综合音乐的传播特点与应用范围,可以把音乐商品分为流行型、冻结型、媒体型与隐伏型音乐商品等四大类。

(三)现代音乐文化对社会资本的作用许多人对现代音乐存在这样的看法:现代音乐是灰暗的,缺乏积极的因素,不利于社会弘扬道德。只有市场才是流行音乐发展的唯一方向。从本质上来说,现代音乐文化是一种演奏者与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集合体。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超越了传统美学范畴,对社会资本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艺术的发展策略

从前文可知,音乐艺术的社会经济价值已经得到了一致的肯定。通过社会经济活动,音乐艺术发展的资源更多了。目前音乐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如音乐学术研究造假、音乐作品剽窃、音乐表演欺诈等,严重扰乱音乐经济市场秩序,阻碍了音乐艺术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提出相应的策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健康的音乐艺术。

(一)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在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音乐艺术的社会经济价值,又要重视音乐学术研究,通过课题申报的形式使得更多的人都投入到音乐艺术与市场经济的科研工作中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不断促进音乐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音乐市场监控体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监督平台,完善监督制度,对于那些违法市场经济秩序的不良行为要坚决打击,把那些违法活动扼杀在摇篮里,避免音乐经济活动出现过分、过量、过激的现象。

(三)加大对音乐经济市场的宣传目前音乐经济市场堪忧,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重视构建与音乐行业相关的导报等媒体,及时对音乐经济市场的调查情况、发展空间、发展现状,并设立专家门诊,把调研成果及时反映到经济市场中去,增加音乐经济的透明度,在音乐经济各行业中实现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杭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协调发展

杭州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北部,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684075.2h m2,人口660.45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 D P由1980年的791元/人上升至2005年的44853元/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7.53%。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益的快速增长。1980 ―2005年26年间,杭州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综合值从0.3211提高到0.8962,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从0.5843提高到0.7463。随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生态环境效益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反馈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用地、环境用地(包括林地、水域和滩涂)面积持续减少,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土地生态环境承受巨大压力。因此,人们不仅十分重视土地利用效益,现阶段也非常关注这两种效益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其协调程度与耦合关系。

一、数学模型

土地利用效益是由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组成的复合系统,可以分解为社会经济效益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效益子系统。它们都是具有耦合关系的非线性系统。其耦合模型的推导过程、耦合度及其关系见文章《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及其应用》和《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模型为:

(1)式中为耦合度, 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子系统演化速度, 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子系统演化速度。

二、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与权重确定

为了准确、科学地评价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根据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结合杭州市的实际情况和数学模型的要求,建立如表所示的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来确定。

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杭州市统计年鉴(198 0 ―2006)、浙江统计年鉴(1980―2006)、浙江省环境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实地调研资料。为了消除指标量纲或指标测度量级的不同而造成的影响,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对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分别按下式标准化:

(2)为指标实际值, 为标准化后的值。为指标个数,取值范围1~21, 为年份(1980―2005年),相应取值为1~26。为第个指标最小值, 为第个指标最大值。负向指标指建成区人口密度、恩格尔系数、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建成区单位面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建成区单位面积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建成区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见表)。其余的为正向指标。

三、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分析

1.土地利用效益

杭 州市1980―2005年各年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演化曲线如图1所示。显然,1980年以来,杭州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持续上升,其综合值介于0.3和0.9之间;而生态环境效益波动发展,其综合值介于0.5和0.8之间,后期上升幅度较大。

2.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

分别将上述二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R2=0.8422) (3)(R2=0.8014) (4)式中, 取值范围为1~26,相应年份为1980~2005年。采用公式(1)可求得杭州市1980―2005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值,绘出耦合度α的演化曲线如图2。总体看来,1980―2005年26年间,杭州市土地利用效益除1980、1981年处于低级共生阶段外,其余24年都处于协调发展阶段。根据耦合度的变化,杭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0―1983年间,耦合度从-85.77。快速上升至55.13。,即从低级共生状态迅速跃至协调状态。这一时期为改革开放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杭州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发展速度都很快。1984―199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最佳协调状态,耦合度波动于45。左右,介于33.77。和60.83。之间。早期由于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注重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程度向更好方向转化。后期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更为明显,而生态环境效益发展速度有所滞后,导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有所上升。1995―2005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相对协调状态,耦合度介于65。和80。之间。这一时期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已取得巨大成效,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但社会经济效益发展速度更快,生态环境效益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二者不甚协调,导致耦合度偏高。

四、结语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具有耦合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土地利用效益系统是非线性系统,借助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可以建立二者之间的耦合模型,并给出模型演变轨迹。

作者单位:曹堪宏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梁红梅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会平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9,54(3):241-245.

[2]秦丽杰,张郁,许红梅等.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前郭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2,22(4):508-512.

[3]史培军,潘耀忠,陈晋等.深圳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293-299.

[4]袁艺,史培军,刘颖慧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覆盖格局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3,23(9):1832-1840.

[5]袁艺,谢锋,史培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6):835-842.

[6]徐小黎,史培军,何春阳.北京和深圳城市化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21-228.

[7]张富刚,郝晋珉,李旭霖等.县域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63-68.

[8]梁红梅,刘卫东,林育欣等.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及其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2):107-112.

[9]梁红梅,刘卫东,林育欣.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