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团队人文建设

团队人文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团队人文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团队人文建设

第1篇

关键字: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团队建设

进入21世纪,社会迅速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而人才,作为企业的创业之本、发展之根、利润之源,其培养和团队建设,对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已日益凸显并亟待解决。

一、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引进困难

由于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原因,很多国有企业并没有掌握自己企业进人的权力,而是需要向集团公司提交进人申请,由集团公司代为招人,这就导致:一方面,集团公司对整个的进人申请会加以限制;另一方面,集团公司进行人员分配时,分给公司的人员可能并非所需人员。

(二)重学历、重资历、轻技能现象严重

国有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对于其学历要求很高,但其具体技能却很少明确具体要求,导致人员到岗后,学历很高,但具体操作、技能却很低,甚至不能完成岗位要求的工作。在国企内部,也存在较严重的重资历、轻技能、论资排辈的现象,导致高技能、低学历、低资历的员工被拒之门外或是受压制而流失。

(三)对于人才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企业内人才,只使用、不培养、不激励,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人才使用“短视”,导致人才的技能水平得不到提升,后备人才不足,影响企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供应。

(四)国有企业“人员包袱”重,影响企业管理效能

国有企业承担着较重的社会责任,这就导致国有企业人员只招不裁,或是很少裁,因此导致大量的、企业并不需要的人员滞留企业,造成企业内部人员臃肿,冲突、矛盾易于激发,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效能。

(五)国有企业人才管理相关的配套机制不健全,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国有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体系、薪酬体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僵化”,不能灵活应对市场的发展,导致企业绩效考核不能恰当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员工的薪酬与绩效不挂钩等现象的出现,导致内部分配工作存在失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六)企业的经营理念中没有涉及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企业的经营者没有形成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意识,企业中没有形成人才培养的团队建设的氛围,企业整体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理念的原因

部分国有企业由于自身理念的原因,没有对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重视人才的文化宣传不够,导致其对人才的特性和作用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因而部分国有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策略,有碍企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供应,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体制的原因

由于我国实行过较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较为严重,以至于在经济体制发生转变后,思维方式没有转变过来,使得企业只注重物资资本的投入,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投入。

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经济市场化的结果就是企业竞争的加剧,尤其是人才竞争的加剧。面对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可以通过高薪、高福利、高职位等条件来进行人才的引进。但作为国有企业,由于种种限制,就不能像外企和私企一样,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上灵活性差,导致“招不到”人才,或是人才流失。

(三)人事管理模式过时,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转变后,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并没有相应的发生改变,因此很难适应市场竞争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人事管理相关的制度,如薪酬制度、绩效制度等,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中分配不公、绩效薪酬不挂钩等现象的产生。

三、解决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人才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之一,其培养和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的解决。

(一)形成重视人才的企业文化,加强理念的宣贯

人才的问题,需要从其根源上解决才能持续有效。否则,只能达到应急的效果,问题终究还会凸显出来。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即企业的经营理念中是否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是否得到了全体员工的认可。因此,要彻底解决人才的问题,需要在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凸显出对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重视,并加强对此文化的宣贯,达到企业全体员工对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这种理念的一致认可。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形成严格的人才引进制度,严把招聘质量关

对于国有企业,“员工包袱”重,内部人员“臃肿”。在这种现状下,就要求国有企业进人事要严把质量关,学历、技能并重,宁缺毋滥,给企业逐渐“消肿”。

2.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激发其工作热情

一方面加大员工工作的自,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聪明才智,实现其最大价值;同时通过轮岗机制,培养员工“一专多能”,为企业培养综合性人才。

3.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之一,绩效管理对企业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也至关重要。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充分反映员工的绩效表现,并不断改进员工的绩效,使其更称职、使其团队更优秀。

4.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包括物质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而作为物质层面的核心,薪酬管理对于企业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也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员工的薪酬,要兼顾员工的岗位、能力、绩效、资历等许多方面,务必要做到公平、合理,同时又具有激励性,可以使员工工作更有激情,团队合作更为融洽。

5.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企业必需的、经营发展离不开的重点、关键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其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同时完善配套的培训培养机制,一方面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进步的双赢,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必需的、可持续的人才供应,形成优秀、高效的员工队伍。

6.建立关键人才引进机制和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可持续供应。因此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为重点、关键岗位的人才引进建立人才引进机制,规范引进秩序,加强引进力度。同时,针对重点、关键岗位建立后备人才库,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形成人才梯队,保证企业人才的可持续供应。

(三)政府引航

在国有企业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同时还需政府为其保驾护航。也就是说,政府应该结合目前的经济状况、国有企业的管理现状,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政策,为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指引方向。

四、结语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若要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必须紧握发展的关键——人才,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效能人才队伍,为国有企业的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供给与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琰.国有企业人才培养浅析[J].中国商界,2009(4).

2.陶敏.对国有企业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3.杨占海.浅论国有企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J].企业与经济管理,2007(17).

第2篇

关键词:队伍建设 ;团队精神 ;和谐团队

Abstract: highway traffic system is a law enforcement team, he performed in highway road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highway patrol in viola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highway behaviour duties. Long-term since, road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team building, enhancing team cohesion, and strive to each law enforcement players in the thought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consciousness, integrated service quality of comprehensive improve. In team construction smoothly and to guarantee the harmonious atmosphere within the team. Training team spirit to create harmonious team,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team, to strengthen team fighting capacity, the road team construction into civilization, honest, diligent, pragmatic and efficien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executive team.

Keywords: team construction; Team spirit; Harmonious team

中图分类号:U41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团队精神可以使一个单位保持活力、拥有创新、焕发青春、积极进取,是一个单位能够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石。就我们路政执法部门而言,打造路政团队,弘扬团队精神,更是新时期提高路政队伍素质、增强执法效能、深化路政行政管理工作、促进和谐公路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队伍建设,不是一句口号,作为一个执法部门,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要狠抓思想政治觉悟。只有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从源头筑牢每位路政执法队员的思想根基,才能永葆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才能自觉维护和代表广大用路人的根本利益。坚持在基层定期组织执法队员进行理论学习,要求队员定期写心得体会,同时把理论学习与组织生活结合起来,与年终考评挂钩,从根本上夯实思想根基。只有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才能塑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努力提高执法水平。拿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对于执法队员来讲,首先自己就要知法、懂法。要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努力提高对依法治国、依法治理交通战略意义的认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其次,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明确行政执法人员的职权和职责。同时,要加大对执法人员工作中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任何、徇私枉法和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都要从严查处。

与此同时,还要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执法行为。坚持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行政执法权力,认真履行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按照《交通行政执法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中的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来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执法过程中,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切实从源头上杜绝乱罚款、乱收费、向管理对象“敲竹杠”的行为发生,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作风以及服务态度“生、冷、硬、横”和执法过程中的“吃、拿、卡、要”以及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要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文明执法,实行人性化执法,使用人性化语言,以增强亲和力。力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将“文明执法,亲情服务”的执法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将“严格执法”积极升华为“文明执法”,真正响应交通“三个服务”的具体要求。对个别情绪较激动、态度较恶劣的相对人,始终坚持文明执法,可以从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执法效果会更好些。

在加强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必须将“廉政自律,防微杜渐”作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廉政理念加以贯彻。必须从思想上树立自己的清正廉洁,要有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坚定“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要通过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完善制度、加大监督力度等手段,营造出“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良好氛围。

最后,就是在队伍建设过程中,保持良好的队伍执行力。执行力是我们工作事业成败的关键,成功的事业是执行的成功,失败的工作是执行的失败。如何保证我们队伍持续拥有良好的执行力,这就应该从深刻认识的角度出发,对执行力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学习和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就各自层面建设执行力的保障机制和体系提出建议意见,以促进执行力的提高。对什么是执行力以及执行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应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竟争力不是一种形式、一句口号,而是有它深刻的内涵。体现在工作中就是抓落实的精神和能力,就是完成各项任务的态度和水平。好的工作思路、重大决策如果没有执行力,在执行中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也只是一句空话,我们的工作成效都会大打折扣,就会阻碍队伍的前进和发展。在学习研讨中,对执行力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找出差距,探讨原因,形成共识,加以改善,才是增强执行力之道。

在队伍建设的过程得到保障之后,如何激发队员的团队意识,不断增强我们路政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成为了队伍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也倡导了我们必须构建一个和谐的团队。

首先,要在学习中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和谐团队精神。人文关怀是指平时对职工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关怀,它主张我们的一切认识和实践都要以职工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当今,面对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贴近工作,生活和实际,要形成关爱人、体贴人、激励人的良好氛围。为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一要树立文明意识。文明意识是提升人文关怀和构建和谐团队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内容,坚定信念,牢记宗旨,依法管理,文明执法,树立同志间的友爱平等观念。二要树立和谐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出团结,和谐出合力,和谐激活力,我们在工作中要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人文管理的宽松环境,实现工作目标。三要树立亲民意识。百姓是天,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努力用人文关怀的精神来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其次,在工作中营造人文关怀氛围,激发和谐团队干劲。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尤为重要。工作中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创造性地营造人文关怀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处理好领导之间的关系。领导班子的形象,关系到整个单位的形象,领导班子的建设,关系到整个单位的发展。领导班子思想超前,顾全大局,团结一心,才能创造各项工作的突出成绩,才能树立单位部门的良好形象。二是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单位和部门都是一个整体,单位良好的运作离开了部门的协调和谐不行,领导之间、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都以大局为重,增强信任,加深理解,团结协作,相互支持,从而不断共创佳绩。三是处理好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就是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工作中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如何从人民利益和用路人利益出发是我们最高的追求。

最后,在生活中体现人文关怀真情,感化和谐团队情怀。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体现在对人们关怀的细微之处,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组织的关心、同志间的情意。一是在政治上关心。关心每个同志的成长进步,扬长避短,一视同仁,知人善任。二是在学习上关心。从工作需要出发,积极鼓励大家学习,主动加强对口培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在生活上关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注重干部职工的生活,定期体检,节日慰问,帮助困难家庭子女入学。在职工生日之际,送去生日祝福,在职工遇到困难之时,全力相助,送去关怀,真正做到以情感人,真情动人,凝心聚力,激发工作积极提升工作绩效。

第3篇

关键词: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36-02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研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建设,课题组对云南省高校的120名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并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情况。受调查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体育类、艺术类、东南亚南亚非通用语等。此调研较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目前云南省高校本科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一)问卷调查涉及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今后的学业规划和就业意向是什么?该问题主要目的是弄清专业背景、学业规划、就业意向这三个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产生的影响。

2.学生对当前开设的大学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满意程度怎么样?问卷中设计了“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该问题主要了解了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态度和看法。

3.学生对学校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类型有何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六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分别是综合英语类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以及英语考试类课程。

4.学生学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原因和目标是什么?

5.学生对每个学期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开设门次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120份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已不再是为了某个单一的目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和目的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态势,反映了大学本科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经历、认知风格、个性特点、就业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性。从权重高低来看,学生学学英语选修课的目的依次分别是:提高社会工作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72.7%);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与应用能力(63.6%);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31.8%);迫于国内的考研升学压力或为了出国读硕(27.3%);为了修够学校规定的学分,从而能够顺利毕业(18.2%)。当前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个体化发展趋势说明了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期望值也在不断地提高。

2.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而同一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1)经济、管理、法学等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英语演讲与辩论、高级英语视听说、翻译基础及实践、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法律英语等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是由于经济、管理、法学类专业实用性较强,与社会各行业联系紧密,因此,学生注重培养英语听、说、译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希望通过英语来学习财经、商务、法律等实践性强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2)人文、历史、教育、东南亚南亚小语种等人文科学,以及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诸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中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东盟国家文化等语言文化类课程,这些课程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相关,说明学生希望通过英语选修课来补充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除此之外,人文类专业的学生还乐于选择像考研英语这种考试类课程,这反映了人文类专业的本科生就业比较困难,读研究生的机会比较多,想通过升学提高就业质量。(3)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希望通过英语选修课来提高英语水平,比较倾向于选择大学英语四级、综合英语课程。此外,艺术专业的学生还乐于选择像英语影视欣赏这类趣味性较高的艺术鉴赏类课程。(4)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大学英语四级、考研英语等证书类课程,这反映了纯理科学生的就业前景主要是教育、科研等领域,而教育、科研领域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较高,因此,理科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研英语课程来帮助其实现升学的愿望。此外,有少数理科学生愿意选修专业英语课程,以此来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有助于今后的科研能紧跟国际学术前沿。

3.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意向对英语的学习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问卷调查中发现,最受学生青睐的工作单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党政机关公务员(41.2%)、国有企业(24.1%)、事业单位(21.3%)、部队(6.1%)、非国有企业(5.2%)、自主创业(2.1%)。其中,教师这一职业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排名差异较大。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科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比例较低,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选择公务员之外,大多愿意到国有企业工作。而人文学科、外语、理科、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师的比例较高,排第二,仅次于公务员,这说明了不同专业会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意向产生影响,从而决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4.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云南省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因此,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了从学校、教师等方面入手外,还必须从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视角出发,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分析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客观需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探讨学习环境、就业目标、社会需求等因素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只有把教师的教学、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组建分门别类的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有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有其特殊性。一是教师队伍庞大。在很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是最大的一个教学团体,教师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学风格各异,这给教学团队的建设造成了较大障碍。二是教学对象广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三是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针对目前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成立课程小组,为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由于专业种类繁多,不可能开设出所有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但可以按大类开设专业英语核心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大类:社科类、人文语言类、理科类、工科类、体育艺术类。社科类重点开设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管理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人文语言类重点开设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国家文化、中国文化、东盟国家文化、英语教育等课程;理科类重点开设理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工科类开设计算机英语、工程英语;体育艺术类开设体育英语、艺术英语课程。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大而全,而建设时限一般就2~3年,时间短、任务重、经费有限,难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前期缺乏孵化建设的过程,到了申报项目的时候才临时拉起一个大规模的队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学校应提供一定的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团队建设工作。在团队建设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目标任务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根据学校的实际,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组建分门别类、形式多样、目标明确、团结协作的小型教学团队。

1.按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团队的负责人从该课程骨干教师中遴选,负责带领课程教学团队,紧紧围绕某个单一课程的教学开展一系列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这样的团队人员相对较少,便于集中开展活动。建设任务范围相对小,便于进行精细的研究。建设目标大小适中,易于在短时期内完成。

2.以一两门核心课程(如大学英语读写和视听说课程)为基础,建设大学英语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技能为培养目标,以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为主要手段,逐步夯实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云南省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不可或缺。通过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扎实建设好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为后续课程的建设打下基础。

3.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规划,打造好提高阶段的选修课程建设。首先是组建提高阶段选修课程教学团队,可以是单一课程的教学团队,也可以是相关类别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如语言文化类课程教学团队、专业英语类课程教学团队、ESP课程教学团队。选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以学生需求为主导,培养适应需求变化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成员可以是由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如果建设需要,也可以是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尤其是专业英语修课程的建设,单靠英语教师是无法完成的,需整合全校的教师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群。

4.以培养目标为纲,统筹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无论是基础阶段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还是提高阶段选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均需时刻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纲,建设大小不等的若干个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统筹做好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使这些各种团队形成合力,为大学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结论

Widdowson(1981)认为,需求指外语学习者为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Hutchinson和Waters(1987)指出,不论是普通用途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任何课程都要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教学团队的建设应该根据学科的结构特点和学科领域内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情况,将学科划分出若干个课程群,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教授的主要课程和科研的重点领域进行师资组合,形成团队。团队成员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共同进行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田甜.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守仁.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2012,(4).

[3]王厚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4]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5]张强,乔海曙,刘晓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博弈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第4篇

1904年济南开埠西迁,这座老城完成了步入现代后的最后一次格局变动,形成了古城中心和商埠中心。而老商埠区,“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在这块2.5平方公里的城区,不难看到西装革履的生意人、有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的洋行、各行各业的老字号也进行着规模化的兴建与扩张,展示着老城进取的精神和开放的情怀。百年后,这片中西合璧的商埠区依然巍然耸立,只是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它的文化底蕴被淡漠,它的商业功用在衰退。无论是作为文化遗产还是建筑遗存,如今这块沉寂的老商埠区被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是被现代化进程蚕食而消逝,还是重新唤醒这块古城的人文价值?

古建筑的“抢救”

过去,由济南市经三路80号的门洞走进去,在两栋现代居民楼之间隐藏着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百年小石楼,它是曾创办“兴顺福”字号的民族资本家张采丞的故居。这座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民宅是传统和欧式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小瓦花脊的屋顶上开有西式老虎窗,屋脊飞檐造型别致,小院古朴幽静。如今,这座故宅被列入老商埠项目一期的重点,正处于原地复建的中期阶段。负责商埠区开发的香港融汇集团,从一期工程中的老宅复建和重建中,开始挖掘一座古城的人文价值,也在探索一个商埠复兴的城市角色。

这个被施工围墙围起的张采丞故居经过原址加固和修缮,开始室内装饰复原,正焕发出新的青春。而在此之前,从2009年开始拆迁起,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物的原有风貌和人文底蕴,针对这座小楼和其他古建筑的命运,融汇集团做了近十几个重建方案,每一个方案都一直围绕着老商埠重建的文化定位。从最初考虑古建筑的复建施工方案,到原建筑构件的保存,再到后期把现代市政基础设施与老商埠区的融合对接,这是一个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文建设的过程。

修旧如旧的责任

改造一个历史文化城区,往往牵动太多错综复杂的情感。在老商埠一期工程中30多亩地的施工区域里,像张采丞宅这样需要复建保护的古建筑就有四处之多。由张采丞宅往东的小广寒、小红楼,尤其是到了经二路沿线,要保留的此类古建筑有更多。对于这些代表了济南开埠时期人文底蕴的老建筑,融汇集团早在项目启动前,就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考察了商埠区的历史、商业、建筑和人文风貌,也配备了最优化的团队组合。先后委托英国的阿特金斯和北京清华设计院对老商埠进行了概念性深化设计和项目整体规划。为了能让“修旧如旧”的要求得到实现,融汇集团把设计和施工作为项目最重要的两部分。担任老商埠整体规划师的张杰教授作为一个老济南人,对济南的历史文化有着详尽的了解,对老城复兴也有着满腔热情,他主编的《济南商埠区保护利用规划研究》成了这个项目的设计指南。古建筑复建的施工难度很大,在山东省内的专业复建团队为数也不多,融汇集团和山东建筑大学的几支专业团队分别取得了联系,针对不同项目的复建分门别类地讨论方案。

不断增加的成本、不断提高的要求和项目难度,早在整个团队的预料之中。为了最好地表现老建筑的原风貌,融汇集团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修复项目区内的老建筑。原地复建的张采丞宅整体结构全部使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了加固,每一块屋面瓦都进行了编号,小心翼翼地拆除,又按照编号重新一块一块地恢复;纬三路59号采用微型桩工艺整体进行了托换,设计施工难度以及造价均成倍地加大。后期市政设施与古建筑的不相适用也给团队带来了考验。传统的房屋建筑采用夯土打实的方式来稳固地基,这些原地复建的老建筑没有能适用于建设地下人防和停车场的坚实基础。为了保证整个老商埠区市政设施的统一,在满足路网结构、修旧如旧的前提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对老建筑地基进行整体加固托换,再修建地下建筑空间。除了地面下看不见的建设,已完工的张采丞宅主体已经完整地被呈现,进入室内装饰和景观修复阶段。住在附近的老户居民看到初具规模的张采丞宅,都很欣慰地说“原来就是这样的”。

一个企业的理念

负责商埠区开发的香港融汇集团,围绕着这个区域里的两栋百年老建筑的修复,始终坚持应保尽保、风貌延续、活力复现的宗旨。而作为一个“不做纯粹房地产商”的企业,吸引他们的也不单纯是城市中的房屋建筑者角色。济南老商埠项目是融汇集团在城市建设者角色中的又一步进程,其实,在此之前他们早已形成了“造城”的理念。老商埠项目也不是无独有偶的首次探索,成都的宽窄巷子、上海新天地等项目都是融汇集团摸索地产开发与产业运营相结合模式的有效借鉴。关于老商埠项目,他们更多思索的是它在一个城市建设进程中的角色,在历史人文保护中的意义。

济南开埠在城市发展史上的意义远不止“扩城添丁、通商贸易”那么简单,融汇集团的老商埠项目也不仅仅是老城改造那么容易。除了保护老建筑,对老商埠文化进行梳理,挖掘济南文化底蕴的价值、展示老商埠文化在新时期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融汇集团在做项目时围绕的重点。在这个占地671亩的商埠区内,曾经繁荣着一个有活力而又系统的商业体系,也汇集了曲山艺海等传统文化生活。如何在传统文化和商业的肌理下实现现代模式的复兴,是当下老商埠一期项目正在探索的方向,融汇集团期冀它实现的人文价值大于商业价值。按照目前的规划,一期项目是整个老商埠复兴的启航和示范,未来融汇集团憧憬整个项目能涵盖从纬二路到小纬六路、经一路到经四路这片区域,严格保护地块内文物、风貌建筑和古树,保护体现商埠区历史的真实遗存,并从肌理与格局、街道界面、建筑风格、建筑高度等方面延续济南商埠区风貌特色,充分尊重和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商埠区会馆经济院落的情景式商业街区,从而做到老商埠的整体复建和商业人文复兴。

一座古城的文脉延续

在经二路两旁,早年栽下的法桐树幼苗早已长成大树,枝繁叶茂地在空中交错簇拥,形成一条浓荫蔽日的绿色长廊。即便如今拐入这样的老街巷,带着独特历史印记的建筑仍像凝固的时光,静默无声地带给你济南的老韵味儿。

第5篇

始终围绕合训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本专业所有课程分为两大系列。理论系列课程旨在使学员系统掌握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应用系列课程旨在使学员运用基本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员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构建了文理交融、指技兼备、军地相容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在课程类型上,构建了必修课(约占85%)、选修课(约占15%)、自修课(不计入总课时)三位一体的人文社科基础及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上,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约1600学时)、技术基础课程(约850学时)、专业课程(约150学时)三大系列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按照学科背景设置4个系列: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列、军事基础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公共工具系列;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支撑武器系统的相关技术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课程;专业课程围绕国际政治学与国防政治学两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技术的集成性和军事的应用性,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合训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专业骨干课程是政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每年选取若干门政治学科骨干课程进行专项建设。比照国内一流大学政治学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方案,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针对既有的教材不能适应“合训政治学专业”建设要求,我们成立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小组,按照“文理交融、指技兼备、军地相容”的思路,先后派出3个调研组,深入地方著名高校、基层部队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及时将政治学理论、信息化战争、体系作战等前沿问题引入教学,建立了一批体现政治学学科要求、与军事斗争准备密切相关、部队建设急需、有较高军事技术含量的专业教材。同时,建立了教材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新理论、新知识和部队基层建设新经验,纳入教学、进入教材,初步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教材相配套、教材与讲义相结合、文字与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相衔接的教材体系。

二、构建“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合力育人的新机制

坚持以“学科”为支撑,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动力,以“团队”为基础,建立了学科建设与条件建设良性互动、科学研究与团队建设互相支持的机制,促进教学科研向育人方向聚焦,推动学科团队为人才培养服务。

在“大政治学”学科视野下,“合训政治学专业”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理论、应用经济学、军队政治工作学等三个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国际关系硕士点、国防经济硕士和博士学科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和博士学科点以及军队政治工作学硕士和博士学科点等相关学科点为支撑,大力加强了“合训政治学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我校“合训政治学专业”确立了“大国外交与国际安全、地缘政治与周边安全、执政党建设与政治安全、军备控制与太空安全、国防制度与军事安全”等5个学科研究方向。依托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和研究平台,积极探索政治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队伍,取得了一批军内外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8年来,政治学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课题1项;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和后期资助课题等10项;出版了各类学术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相关学术成果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政治学专业教学团队强调将研究成果以专题教学的方式进入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中一项获全军教学观摩一等奖。

按照师资重组、力量整合、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派最强的教员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大力推进名师工程、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学术带头人个性化培养方案等举措选派教员到国内知名院校深造,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素质能力;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政治学专业优秀人才,打造出一支既擅长教学又精于科研的强势教学科研团队。2名教授获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名教授获军队院校育才金奖。同时,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大了我校政治学专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第6篇

关键词:人文学科;跨学科研究;研究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19-03

跨学科研究是超越学科边界,在不同学科之间整合力量进行的综合性研究。跨学科研究在整合学术研究力量,挖掘新的学术增长点,应对重大现实问题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已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各项资助都设立了鼓励交叉学科的条款,重大项目更是要以跨学科研究为手段,否则难以解决社会提出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全国高校业已出现了众多的跨学科研究机构,承担了很多研究项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在传统学科研究根深蒂固的习惯下,跨学科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甚至举步维艰。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国家整理和整体规划的形势下,如何总结跨学科研究的既有经验,同时规划好未来的发展路径,优化组织管理,成为目前的科研组织管理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从观念上辨清基础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自觉拓宽研究领域

1.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要研究人的多样性和社会存在的总体复杂性。对社会属性和人性的理解,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古代人做出的回答都是总体性的,那时根本没有近代意义的学科分化。学科分化是自然科学高度发达之后才出现的现象。自然科学要对既定事物做形式化的把握,它的研究对象是既定事物的存在。各个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问题域、研究范式以及方法系统。单科知识只能对社会某一领域的某一对象、某一层次、某一角度、某一过程等进行研究,彼此之间很难做到互相沟通。胡塞尔在20世纪初就焦虑地判断“欧洲的科学与哲学陷入了危机”,从而导致了人的生活也处于危机之中。而人自身,也就成了“物”化的人。跨学科研究指的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之间紧密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思想的简单交流到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术语和各种数据的相互整合,以及在一个相当大的领域内组织的教育、研究”。人文基础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正可以弥补学科之间的人为裂痕,让人的问题和社会现象回复复杂性和完整性的本来面目。

2.人文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理基础。目前从事人文基础研究的学者中,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根本上抵制排斥跨学科的研究,他们认为基础学科就是应该扎实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耕耘自己的园地,对那些探出自己的学科领域的人,他们就会认为是不务正业,基础不扎实。这批人对当前面临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就相应地缺少思考和应对的能力。还有些学者知道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但囿于自己的学科教育背景,对跨学科研究感到力不从心。这些想法其实都是对跨学科研究产生的误解。诚然,人文学科内部的研究训练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学科研究基础,跨学科研究就如空中楼阁,无从谈起。现在的许多综合性研究大学,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很强的文科研究基础。以笔者工作的浙江大学为例,教师个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无论从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研究成果的质量方面也是不错的。浙江大学的古汉语文献学学科实力雄厚,就是靠一部部扎实厚重的学术成果支撑的。学校也不断创造各种机会鼓励资助教师们的自主科研计划,努力打造思想智库。目前制约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学科教育和科研训练都是在学科内部进行。如果说,现在本科阶段的宽口径通识教育已经得到扎实推进的话,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壁垒还一时难以打破,这多少限制了研究生和学者的学术视野。

3.人文学科内部已有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如果按照学科边界的远近,可将跨学科研究分为“内源性”和“远源性”两类。在人文学科内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形成“内源性”跨学科研究。而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等知识板块之间进行的交叉研究,就是“远缘性”跨学科研究。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如果说“内源性”跨学科研究早已成为人文学者自觉不自觉在使用的研究方法的话,“远源性”跨学科研究也早已成为一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比如,“科学技术史”专业,是附设在“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拥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学生来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不同门类。在历史学学科中的“考古学”、“博物馆学”分支,也与科技考古、博物馆设计等远源性跨学科研究,最近,“考古学”在国标法中已经单列为一个一级学科。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中心(CSLC)是985重点建设基金,自2004年开始启动以来,就是一个融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机构。目前,该中心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目前,文史哲基础学科的青年团队和学术沙龙,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来自不同学科,带着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学者们在相互交流中扩大了学科视野,改变了传统的方法论结构。但是,这种学术交流活动开放度还不够,大量的学术活动还仅限于学院内部的交流,如果能逐步向校内、校际开放,应该能形成更好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氛围。

4.引导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注综合性的迫切现实问题。从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也就为人文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仅仅是在自己学科内部按着旧有范式在象牙塔里做文章,还应该在国家的文化繁荣和复兴、为政府提供咨询决策方面贡献力量。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利用与保护、国际关系问题、民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都需要人文学者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在“大科学”时代,这些问题都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协作攻关。

二、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

在学科内部进行的学术研究,专注于某个研究对象的某个层次,可能会在事物的局部取得精深的研究成果。若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仅仅依靠一个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去揭示社会现实,则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不能统观全局,难以获取现象的整体面目和未来走向。学科内部的研究无法应对社会提出的系统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古典学院科学已发展到“后学院科学”时代——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科越来越专业化,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要想重新贯通所有的学科,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或者说,在后学院科学时代,也很难培养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因此,后学院时代的“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条集群化的道路,科学领域集体狂欢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巨型大学的兴起与国家大型研究基地的出现则为集群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框架。集群创新也就是一个大规模科学家群体围绕某个重大科学课题展开工作,且这一过程可能是漫长的。”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在专业的领域内向着纵深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水平的时候,需要对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沟通与融合。个人的力量无法研究和解决一些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而只能通过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来实现——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联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一个研究团队就是一群具有互补技能,愿意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现在国内综合性大学的研究所建制中,会有几人到十数人不等的研究人员,因为处于相同的二级学科而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在研究所这个团队中,研究人员拥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彼此之间的合作相对松散,研究人员保有个体的独立性。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的特点必须是打破研究所界限,实现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重组。团队组建的纽带就是研究项目。要组建一个好的研究团队,必须要有一个高度负责、能统领全局的团队负责人。他能在项目进展、人员调配、分工合作等方面进行协调部署,将团队的合作理念贯彻到研究行为中,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中相互沟通相互支持。这样的研究团队,才能够做到超越个体知识局限、超越专业界限,达到对复杂现象的整体透视。研究团队的粘合剂一定的研究项目。研究项目规定了团队的研究理念、研究任务和合作方式。人文学科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是个人兴趣主导的,这就需要团队负责人能够将每个个体的研究兴趣引导到项目上来,通过项目组成员之间不断的交流沟通,达到完成一个重大攻关项目的目的。在这个学术团队中,可以吸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和有学术潜力的博士生加入,在项目的分工合作中为年轻学者的成长提供指导和规范。跨学科研究团队切忌“形合实分”的研究模式。将一个大的研究项目按照学科分成若干个小项目,大家分头研究,最后将研究成果组合起来。这不是真正的跨学科研究,这样研究得到的成果只能是一盘散沙,在质量上得不到保证,预期的研究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在团队成员中培养“问题意识”,只有“问题意识”才能超越学科的界限,只有“问题”才能在学科之间游走。“科学进步是由问题推动的,是在问题导向下实现的。问题是贯穿科学研究的主线,是真正的核心和灵魂。”研究者跟着问题走,解决好了问题,也就真正能够做跨学科的研究了。

三、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对项目进行规划和引导

目前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教学、科研、人事、研究生教育等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呈现碎片化。而高校的科研人员,他往往同时在教学工作、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培训、科研团队与研究平台等地方均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因此,要使一位研究人员在跨学科研究领域有所作为,必须同时调动其他工作的能动性。这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更好地规划和引导人文学科的长远发展。

1.在课程设置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素质的培养。很多高校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已经达成了通才教育的共识。即:为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理工农医的课程。但这还远远不够,在这些课程之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设“跨学科研究概论”等课程,为学生们建构起具有交叉性特点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树立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以后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能熟练依据实际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组合,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学生也能开辟交叉性的学术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

2.青年教师跨学科研究的培训管理。浙江大学人事处对新进教师都要进行学科交叉培训学习。一个人文学科的青年教师必须修习医、工、理、农等学科的三到五门课程。这种培训对于开阔研究人员的视野非常有效。但是为了能让学员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授课偏重于浅层次的基础知识,很多课程进入不了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层面。学员们在完成了规定任务之后也很少再去听课,对个体来讲,这个培训也缺少持续性。这也需要管理部门总结经验,更好地让交叉培训课发挥更好的性能。

3.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国内高校的基层组织结构(系、研究所)基本上是按照学科门类建立起来的,高校的教学科研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是遵循这样的组织模式。学科之间的源流、衍生关系很明确,但是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未能得到反映。目前浙江大学已建成的人文跨学科研究平台有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院等。这些研究平台在团队组建、项目研发、成果等层面均显示出了活力。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学校拨付一定的资金,以项目的形式对跨学科研究项目和团队进行资助,营造一个新颖的学术环境吸引学者们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学校可以直接聘任跨学科项目的研究人员,项目负责人可以不经过院系,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

在人文基础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中,已经开辟出了许多新兴学科,研究成果在与国际对话与交流中拥有了充分的发言权。可以预见,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能够与传统优势学科比肩共舞,呈现出人文学科的新特色。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组.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36.

[2]李尚群.创新团队论——大学科研主题问题的当代阐释[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33.

[3]黄华新.跨学科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2011-3-29.

第7篇

【关健词】  文化建设 护理团队 品牌

        医院护理文化是护理组织在特定的护理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护理文化建设包括意识文化建设、制度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护理管理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使医院的护理文化价值,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护理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意识文化的建设

        1、意识文化就是确立服务理念,营造服务氛围,培养护士的团队精神,重视激励与创新,调整护士的工作心态。给予病人人性化的关怀,要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给护士营造和谐的人性化管理氛围,要和护士达成共识。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护理文化的核心;是稳定护理队伍、发展护理事业的精神支柱。

        2、培养护士的团队精神,学会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在工作中要互相帮助,互相补漏洞.

        3、重视激励与创新工作,管理的关键是搭好创新、发展的平台,营造护士主动工作的空间,要与护士共同干新事,共同解决实际困难。

        4、帮助教育护士调整好工作心态。面对高素质、高需求、 爱挑剔或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应指导护士怎样去做?怎样做的更好?要明确对待病人的抱怨—礼物;对待挑剔的病人—感谢他们使我们头脑清醒;对待高需求的家属—他们督促我们不断改进;对待上级的批评—希望你做的更好!对待困难磨难不愉快—财富与锻炼。

        5、给予病人人性化的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获取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的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而患者在接受技术诊断和治疗中,更需要精神的文化情感的服务.那就是人文关怀。

        6、给予护士人文化的关怀。护士由于工作压力大,往往也希望得到人性化的关爱。护理管理者的做事风格、精神面貌、 工作状态能直接影响着护士,因此,护理管理者要为每一位护士创造人生成功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责任感,要真诚的欣赏护士,真心的赞赏护士,真心的对护士微笑。要认真对待护士的每一个需求,认真处理护士求你办的每一件事,要树立护士为病人,我们为护士的理念,和护士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和谐的关系。

        二、创造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

        医院制度反映医院的宗旨、信念、理想和价值观,要使每个员工都自觉按照医院的信念和价值观行事,必须依靠规章制度。他律就是借助于约束强制手段规范个体行为,自律就是依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来约束个体行为。管理者要规定办事的方法,规定工作的程序,规定工作的方法。

        三、物质文化建设

        护理管理者要为护士服务,为其提供舒适、方便、安全、 持久的工作平台,提供方便的工作条件。教育护士应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才,教育护士对事业要有认同感,对工作要有责任感,注重平时的文化影响导向,在临床中形成病人满意 —感动— 感慨。用人性化的护理来满足病人的需求。应从从病人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他们的需要、痛苦 和渴望,并能尽最大力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总之,护理团队在临床中,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和心理需要。我们的事业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理解我们的事业;承担我们的责任;体现我们的价值;提升内在的品格。 

第8篇

在履职湖州市中心医院院长3年间,钮富荣身边的人一次次对他身体内所蕴蓄的巨大能量感到惊讶,也被他的管理魅力所折服。

“以人为本”是关键

“抱歉,今天是周二。我有个重要的会议,我们下次再约。”钮富荣一边礼貌地挂完电话,一边仔细地整理自己的衣服,向会议室跑去。他要见的不是别人,而是医院内的员工代表。每周二下午,钮富荣都会带着分管副职领导、工会、院办和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与来自医疗、护理、行政、后勤、家政保安等一线岗位人员,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坐在一起,听他们讲梦想、讲工作、讲收入、讲困难、讲家庭。这样的“会议”,大家一坐就是一个下午,一开就开了7个月,一听就听回了169条合理化建议。钮富荣给这样的会议取了个时髦的名字,叫“我与院长面对面”。他笑着说,这么一坐,大家听到了彼此的心跳,才像是一家人。

类似的“创新”,钮富荣还有不少。他穿上粉红色马夹在门诊大楼里当志愿者,到临床走访听患者心声,为员工办达人秀、辩论赛、全英文圣诞晚会,带领几千市民“走春”,力推员工“暖心工程”……

“人文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放到医院的范畴,我认为首先是要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根本;扩大到全社会的范畴,还要有责任和担当。尽管现在交织在医疗界的问题纷繁复杂,但人文这条根儿不能丢。”前段时间,钮富荣参加过一个业界在山西举办的论坛。会上,他提出了“亲”、“诚”、“信”、“和”四个字。亲,亲和,亲切;诚,诚实,诚心;信,信赖,信任;和,和谐。

钮富荣认为,医院要发展,必须有一大批忠诚的员工作支撑。而培养忠诚员工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员工时时处处感受到医院的关爱,使其自身的目标与医院发展的目标合而为一。因此要把“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落到实处。在该院,每当医务人员过生日,所在的科室都会为其送上生日祝福;只要医务人员生病住院,院领导都会前往探望;医务人员的孩子入托、上学,也有组织出面帮助办理。

“以人为本”,既关注个体,关注群体。“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为了培育医务人员的团队精神理念,钮富荣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医务人员说:在自然界,团队精神往往是生存的必须;在一个单位,个人要进步,单位要发展,团队精神也必不可少。为此,他列出了这样的算式: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则1+12;矛盾激化,相互拆台,则1+10。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使团队精神逐渐深入人心。

“医学是科学,对待医疗纠纷、医疗事件,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护一线的医护人员。”在钮富荣的倡导下,医院出台了《医疗不良事件非惩罚性报告制度》,减轻了一线员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压力。“只要主动报告,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不予或减轻处罚。”钮富荣说,任职3年来,自己最骄傲的是,在处理医疗事件的过程中,从没有隐瞒。如果老百姓受到伤害,不回避,一定给予合理的赔偿。

只要患者需要,钮富荣和他的团队就会不遗余力地践行。2013年10月16日,医院接收了一位特殊的患者――32岁的平措拉姆。来自察雅县吉糖镇吉糖村的平措拉姆在湖州一区级医院产下一名男婴后,出现产后大出血、休克、多脏器衰竭。16日中午转入湖州市中心医院时,情况已经相当危急。医院调动了产科、外科、血液科、肾内科、重症科、消化内科等科室的大批专家进行大会诊。平措拉姆母子康复出院后,医院账上留下了40余万的医疗欠款。

近3年来,医院简化了医疗服务流程中的15个环节,为患者就诊开辟了“绿色通道”;设立“预约中心”,在全市率先推出“分时段”预约服务;合理调整门诊功能布局,推广使用自助挂号机和取单机;推出“门诊危急值”报告制度,拓展“专家中转站”功能;组织200余名职工志愿者于双休日、夜间到门急诊开展志愿服务,为患者提供贴心帮助、解决实际需求等,所有举措均围绕“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而发力。

在开展“争创医疗服务优质工程”等活动中,医院要求医务人员换位思考,亲近患者,理解患者,让患者讲出了轻易不愿说出口的心里话,消除了隔阂,架起了医患之间的“连心桥”。钮富荣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医务工作者交30位患者朋友,医院的1000多名工作者就形成了一个3万人的医患群;如果每个患者家庭有3位成员,就形成了9万人的信任群;如果家庭中每个人再向3个亲友介绍,就是27万的义务宣传员。这样一来,人文服务就会像滚雪球似的,使更多的人分享到其中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声望。

“文化建院”强根本

人文管理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先进的医院文化是实现人文管理的重要载体。

钮富荣觉得,随着环境形势变化,文化已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成为一个单位发展的深层控力和迈向卓越的根基,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德技双馨的医务人员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源。医院以“道德讲堂”为平台,助推全院职工学优、赶优的浓厚氛围。他们精心组织评选“身边的道德楷模”、“最美医生”、“最美护士”系列活动。在优秀文化的感召和熏陶下,医务人员奋勇争先,先后荣获“中国医院协会第一届医院后勤优秀管理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医院近年来既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达人秀”、“年代秀”等活动过程中,还通过举办“爱与责任”、“医务人员职业人文素养之我见”、“对话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等主题演讲或辩论赛,开展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与思考,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