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心理疗法;焦虑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79-01

焦虑症(anxiety)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目前,国内大量的焦虑症治疗集中在药物治疗方面,而在心理治疗焦虑症的临床与理论研究方面则不多。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在焦虑症的心理疗法研究进展方面作一概述。

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由美国心理学家贝克(A.T.Beck)在1976年发明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对于焦虑症,贝克认为认知产生情绪障碍及焦虑情绪,而认知上的失衡进一步导致焦虑症的产生。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就是要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矫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时刻把认知矫正与行为矫正结合起来,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取代原来存在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原来不良症状减轻、消失,有利于疾病的改善。

2 催眠疗法

随着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逐渐被公众知晓。其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时,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地,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在催眠师的指示下,被催眠者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好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

催眠治疗是在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催眠师将患者引入催眠状态,并对其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了解其被遗忘的、压抑很深的、创伤性体验与致病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催眠疗法对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与患者潜意识交流,了解深藏于潜意识中的焦虑根源,使其暴露于意识之中,让患者了解并进行疏导、发泄,以利缓解焦虑症状。催眠使焦虑症患者处于安静放松状态,直接有效缓解紧张惊恐及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现在国内有8篇相关研究报道。

3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几十年来,经森田的后继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森田疗法认为焦虑情绪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人都有,不用理它,症状会自然消失,不会被焦虑情绪所束缚。对于焦虑症的治疗,森田疗法有两种形式: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 门诊疗法是通过心理门诊,使病人接受森田疗法谈话交流和治疗指导,指导病人接受自己的症状,不排斥它。 住院治疗是森田治疗的基本方法。治疗前先向病人讲解森田住院式理论,让病人认识到在疾病症状出现后,由于担心治不好病而整日在痛苦之中,加重了躯体和心理的负担,导致病情恶化,这就是身心交互作用的结果。让病人知道这种身心交互作用是导致病情加重的动力,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动力。当病人对森田理论有了足够的学习后即开始实施森田疗法[1]。

4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或称精神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指的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上的心理治疗方法,聚焦于对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无意识因素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目前的关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的。通过对来访者生活历史的探索,探讨来访者是如何经历既往的人生而发展变化,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成人生活。人类个体常常由无法意识到的因素决定或者影响着他们的情感和行为。这些无意识因素可能是造成他们痛苦与不幸的来源,这些痛苦可能表现为我们可以看到的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困扰自己的人格特点,或者表现为工作、人际、亲密关系上的困难,情绪的不稳定以及自尊的受损。由于这些因素都是无意识的,家人朋友的忠告、阅读自助心理书籍、甚至依靠再坚强的意志力也无法缓解这些痛苦。精神分析治疗,聚焦于对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无意识因素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目前的关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的。通过对来访者生活历史的探索,探讨来访者是如何经历既往的人生而发展变化,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成人生活。

5 综合心理治疗

众多的心理治疗学派由于发展不同的疗法,疗效也各有千秋,大家开始意识到不同的心理治疗存在共同的影响治疗变化过程的因素,出现了对心理治疗整合模式的探索。多种方法(如患者中心治疗和解释性心理治疗、支持型心理治疗、社会心理治疗等)并用已成为心理治疗发展的趋势。

6讨论

随着人们对焦虑症的生物学、心理学等病因学的不断认识和研究,咨客中心疗法、意象对话技术、NLP方法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应不断用于临床,使焦虑症患者在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方面有所改善。并且焦虑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将研究指标客观化、规范化,以寻求更简捷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使焦虑症的研究不断深入。

第2篇

摘要: 通过列举中医古籍中行为疗法的案例,采用现代心理学术语分析了与现代行为治疗相似的中医行为疗法及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认为中医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习见习闻法(系统脱敏法)、心理转移法(反应预防法)、模仿法和冲击疗法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与现代行为疗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而气功疗法和课业疗法则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并指出中医行为疗法重视患者自我调节、注重个体差异性,治疗方法设计精巧,疗效明显,但也存在重实践而轻理论、缺乏量化研究等局限性。研究中医行为疗法将有利于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疗法以及完善现代心理治疗。

关键词: 行为疗法; 心理疗法; 中医治疗学

中医对心理治疗有独到的研究,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精辟论述了心身疾病的致病机制和诊治,深刻揭示了心理疾病的诸多成因及治法。采用中医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适应性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医学技术称为中医行为疗法。中医行为疗法有与现代(西方)行为疗法不谋而合之处,同时中医行为疗法也带有鲜明的文化特点。中医行为疗法不象现代行为疗法有一整套行为治疗理论作指导,但传统医案中仍然可找到不少行为治疗案例及对行为治疗的精彩论述。因研究传统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故本文采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明中医行为疗法案例。

1 与现代行为治疗相似的中医行为疗法

中医行为疗法虽然与现代行为疗法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两者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仍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不是指依赖于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治疗手段等物质性的东西,而是指一些可供指导的治疗思想和用于操作的基本步骤。

1.1 厌恶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的厌恶疗法是指把可以令患者产生厌恶情绪的感觉刺激与其病态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使患者产生强烈的躲避倾向及明显的身体不适的感觉,从而矫正其病态行为的方法。现代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是一种通过惩罚来消除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

《世医得效方》记载: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的家人把他手脚捆绑起来,放一坛酒在酒鬼口边,“其酒气冲入口中,病者急欲就饮,坚不与之”。一会儿病人吐出一块瘀血。家人将瘀血放入酒中烧煮。瘀血形状难看,又散发出恶臭味。这个嗜酒如命的人“自后虽滴酒不能饮也” [1] 。

《吴鞠通医案》载:有章姓病人“不时脱尽衣裤上大街”,吴鞠通一边用小竹板打他,一边命令其穿衣服,患者“知痛后而自着衣,着后稍明” [2] 。中医行为疗法的厌恶疗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厌恶疗法相同,都是把可以令患者产生厌恶情绪的感觉刺激与其病态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以矫正其病态行为的方法。现代行为疗法在选用厌恶刺激时更为慎重,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并制定了现代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伦理守则以规范治疗行为。

1.2 习见习闻法

中医行为疗法中的习见习闻法是指通过反复练习,使受惊敏感的患者对刺激习惯而恢复常态的心理疗法。习见习闻法类似于现代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指把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暴露在处于全身松弛状态下的患者面前,使该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3]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惊者平之”,从“惊”变为“平”即是脱敏。张子和治疗受惊患者的案例就是使用系统脱敏法的典型例子。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窃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张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张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张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张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 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 [4]207 。

这个案例中的患者是恐惧障碍,因精神骤遭刺激所致。张子和让两个侍女对患者作了按刺激等级从弱到强、循序渐进的一系列的击茶几、击门窗动作,使患者达到脱敏效果。患者从开始时“大惊”到习惯了不再对木棒猛击茶几的声音感到恐惧,就是让这个刺激不再引起患者焦虑,使患者逐步适应了原来可引起极大焦虑的刺激。

中医行为疗法的习见习闻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法相同,只是操作程序不够具体,刺激等级的划分和步骤的施行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中医行为治疗实践者运用习见习闻法成功治愈患者,这是在个人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创新和开拓。

1.3 心理转移法

中医行为治疗的心理转移法是指通过改变病人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类似于现代心理治疗的反应预防法。反应预防法主要用于治疗强迫症。例如治疗强迫性仪式动作为主诉的患者,让患者在想要行仪式动作前向治疗者报告,并在治疗者的鼓励和监督下克制自己而不作仪式动作。

《名医类案・目》记载:“杨贲亨治一贵人,患内障(眼疾)性暴躁,时时持镜自照,计日责效,数医不愈。召杨诊,曰:公目疾可自愈。第服药过多,毒已流入左股,旦夕间当发毒,窃为公忧之。既去,贵人日夕视左股抚摩,惟恐其发也。久之目渐愈而毒不作。贵人以杨言不验,召诘之。对曰:医者意也。公性躁欲速,每持镜自照,心之所属,无时不在于目,则火上炎,目何由愈。故诡言令公凝神于足,则火自降,目自愈矣” [5]569 。这样的患者急躁焦虑,治疗者用巧妙的暗示,将其对目疾的病理性过分关注,转移到其他部位,促进了目疾的痊愈。对患者过度性生理性的焦虑反应采用反应预防法(心理转移法)是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载:“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躔度及风云雷电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又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 [4]111 。

《南郡县志・人物志・李建昂医事》载有一书生,畏惧光亮,“不近灯火”。李建昂诊毕,索其所著文章,“乱其句读,郎声而诵”,结果,患者“愤然夺其文曰:客非此道中人,不解句读,何其妄也,因就灯而坐,顿忘畏明之习” [2] 。

《针灸大成》记载:“同寅谢公治妇人丧妹,甚悲思不能进食,针药用之无功,即以亲家之女日夜与之陪欢,转移其思念故人之意,佐以解郁之品,逐渐恢复如常” [6] 。

中医行为疗法的心理转移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反应预防法相同,都是通过改变病人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心理疾病时能够根据病情和情境灵活运用心理转移法。

1.4 模仿法

中医心理治疗中的模仿法是指通过旁人有意示范来培养患者的正常行为,与现代行为疗法中的模仿法基本相同。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 [4]207 。这是个厌食的案例,张子和采用模仿法治疗因过分生气发怒而导致不欲饮食的患者,让两个食量大、胃口好的妇女在一旁边吃边夸食物的可口,对患者施加影响,使这位“病怒不食”的患者胃口好转而开始进食。

中医行为疗法的模仿法是指通过他人的特定行为有意对患者施加影响,使患者也趋向于采取同样的行为方式而放弃先前不良行为方式,与现代行为疗法的模仿法治疗原理相同。

1.5 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是指让患者一下子面对大量的惧怕的情况,个体的恐怖反应逐渐减轻,甚至最终消失。它的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不是使患者按轻重程序逐渐面对所惧怕的情况。

《续名医类案・惊悸》记载:“卢不远治沈君鱼,终日畏死,龟卜筮数无不叩,名医之门无不造。一 日就诊,卢为之立方用药,导谕千万言,略觉释然。次日侵晨又就诊,以卜当十日死。卢留宿斋中,大壮其胆,指菁山叩问谷禅师授参究法。参百日,念头始定而全安矣” [5]645 。案例中的这个患者多疑畏死,用开导劝慰法只能“略觉释然”,于是医生诈称“卜当十日死”,使患者一下子面对最难以接受的刺激,患者反而放得开不再“终日畏死”了。患者接着参禅百日,提高对生命本源的认识而得以痊愈。这个案例采用了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冲击疗法是其中一种,对治疗起了关键性作用。

中医行为疗法中没有冲击疗法这个名词。中医采用冲击疗法可能更多地源于对“物极必反”这一哲学观点的认同,并认为该观点同样适用于人的心理治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虽然在治疗理论的建构程度和理论取向(是否偏向哲学)上不同,但都使用冲击疗法来治疗恐惧症,中西医在心理治疗上有殊途同归之处。

2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

2.1 课业疗法

课业疗法是指通过让患者参加有医疗意义的工作或劳动来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行为治疗中的课业疗法是通过行为改变来调整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四川医林人物》记载:“肖文鉴,南充人。一室女患郁症,形消骨立,鉴嘱女结伴锄菜园蔓草,日刈草二背。女初不耐,久习为常。如是一百日,体渐强壮,面生华泽” [2] 。患忧郁症的人活动量减少,治疗抑郁症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患者做适度的劳动,循序渐进来改善心情。上例中患者是个室外活动极少的“室女”,需要加强户外运动,所以医生采用结伴割草来治疗抑郁症。类似的做法还有:每天按时练习书法可以调节情绪;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适当增加体力劳动,以舒缓大脑长期所处的紧张状态。

2.2 气功疗法

气功是通过自我有意识地松弛机体、平静思想、调节呼吸,以达到自我调整生理、心理活动,从而防治心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气功门类繁多,如太极拳、八段锦和鹤翔桩等,均由一定的行为方式组成。气功强调天天练习,持之以恒才能够生效、巩固,故练功过程可看作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以代替疾病行为的行为训练。气功与一般的行为疗法有所不同,气功着重是意念的内部运行和内在调理。气功与生物反馈法比较接近,是一种不用仪器的生物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反馈好比是在仪器指导下的一种气功,其着眼点是反馈信息的调理 [7] 。气功吐纳、导引是患者自己练气功,将不利于健康的情绪通过呼吸导引调整过来。在气功中包含了自我暗示效应。实践证明,气功能够有效地调节身心,古往今来用气功治愈心病的例子数不胜数。

气功疗法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行为疗法,其更能体现中国人对心身辨证关系的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心身疾病的辨证关系,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兼顾心理调节,从而创造出气功这一有效而且富有特色的疗法。气功疗法倾向于养生,这有利于将心理治疗融于日常生活而不必一律求诊心理医生,但中医心理治疗也因此未能从生理疾病的治疗中分离出来,从而影响了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发展。客观地说,气功疗法有些不适应现代人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一部分有兴趣尝试气功导引法的人们失去了练习机会。今后气功疗法如果能够被更好地改编成一系列调节身心的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或许能同瑜伽一样受到不少中国人的欢迎。

因为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气功有特殊的练习规则和禁忌证,练习不当可能会出现偏差。目前对气功的研究刚起步。气功因缺乏现代科学的理论阐释,因而易被蒙上一层迷信、神秘色彩,但这并不能抹煞气功的科学性及它在健身、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作用。

3 对中医行为疗法的评价

中医行为疗法在治疗恐怖症、抑郁症、不良情绪导致的躯体化症状和矫正不良行为等方面有显著效果,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

3.1 重视患者的自我调节

中医行为治疗同西方现代行为治疗相比更重视患者的自我调节。在患者的康复阶段,自我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气功疗法、课业疗法都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特定行为方式去改变消极心态从而治愈心理疾病。自我调节贯穿于气功疗法、课业疗法的始终,充分体现了中医心理治疗重视人的主体作用。

3.2 治疗方法设计精巧,疗效明显

在中医行为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生活条件和范围进行简单而精巧构思的治疗设计。 习见习闻法、厌恶疗法、心理转移法、模仿法等都被古代医家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运用,体现了古代医家的高超医术和智慧。这比西方某些脱离现实生活的治疗方法更具有实践上的优势。中医行为疗法实践者重实践,不囿于现有治疗理论而勇于开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

3.3 注重个体差异性

中医行为治疗的心理转移法、模仿法都是在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使用,灵活多变,秉承了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是贯穿整个传统心理治疗的指导思想,《内经》就明确提出了个体的差异性对病情的影响。

然而,中医行为治疗也存在局限性:重实践而轻理论,缺乏量化研究。心理治疗案例的记载仅用一些描述性的语句,难以精确全面地反映出治疗过程和方法,不利于心理治疗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例如习见习闻法与现在广泛运用的系统脱敏法治疗原理十分相似,如果古时医生能够将这一治疗技术再精确化并进一步总结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就有可能不必从西方引进。当然,这种遗憾的产生是与文化背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行为疗法与西方行为疗法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杰出成果,也使我们坚信,注重吸收中医行为疗法的优点才能寻找到适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也是发挥中医心理治疗的优势和推动心理治疗中国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颜世富.中国传统情绪疗法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1996,19(5):267.

[2]钟斌.论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方法[J].心理科学,2004,27(1):175.

[3]许汉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62.

[4]张从正.子和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江 ,魏之.名医类案(正续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第3篇

关键词:图画;图画心理疗法;学校心理教育

一.引言

图画是人们情感表达的工具,可以反应出人们的潜意识和内化的信息,是潜意识视觉化的过程。图画心理疗法是心理老师以学生创作的图画作品为中介,通过学生、图画、心理老师,三者之间的互动,发展象征性语言,发现内在真实感受,并将其创造性地整合到人格中,最后使学生发生治疗性改变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老师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图画的审美需要,而是学生的图画的过程以及对他对于自己图画的解释。图画心理疗法不受场地,画图技巧,学生年龄、语言、认知等局限,对学生的反应没有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图画心理疗法中的评定目的具有隐藏性,这可以减少学生装坏或者装好的可能和刻意表现自己的可能。对于情绪状态的评估具有直观性。可以测量到学生的无意识成分。可以用来进行个体治疗或者团体辅导,阻抗较少,容易被学生接受,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虽然图画心理治疗的方法已经陆续被运用在实际中,比如创造性思维状态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应用,图画心理治疗在灾区心理援助中的运用,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完善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以及有关儿童画教学中等。但是,图画心理治疗在我国的应用仍具局限性,首先它主要被运用在绘画美术当中,其次,它并没有发展出很多的系统治疗方法,国外有图画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在我国这种拥有专业知识背景和训练的心理老师还很少。

笔者认为,图画心理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非常适合使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下面本文就从图画心理疗法的概念、理论基础、应用机制、主要技法和操作技法以及应用现状四个方面出发,阐述其可能发挥的独特作用。

二.图画心理疗法的概念

由于图画心理疗法的治疗师的学业背景从艺术家、心理治疗师,到教育者、康复师及精神科医师不等,加上我们图画作为艺术的一种,本身创作就具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属性,所以图画心理疗法已经形成了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

拥有不同背景的咨询师对于图画心理疗法的界定有时候是不同的。比如说,有的咨询师认为图画在心理治疗中最突出的功能是象征性的沟通功能,即借助象征性完成的心理治疗便是图画心理治疗,我们进行的图画过程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不管是画线条,涂色彩,随意涂鸦或剪纸拼贴。这些咨询师将图画心理治疗当作有利于把思维与情感言语化的途径,把图画心理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辅助工具。而有的咨询师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相信,图画本身就是一种疗法,他们看重创造性的活动对心灵产生的独特作用,认为图画的形式和创造过程都具有神奇的康复功效。

无论是哪种界定,都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在图画课或者在咨询过程的绘画中就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图画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

图画心理疗法是在精神分析疗法、结构化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如果心理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关系氛围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就能促进学生个性改变,形成自我成长的自然过程。图画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老师会给学生创造一种尊重的、积极关注的、无条件的正向环境,根据罗杰斯的说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真正地表达自己,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对学生创作的图画,则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按照精神分析疗法那样,把它作为心理分析的依据,也可以根据结构化治疗理论,让学生通过图画过程发泄心中压力、通过对图画的分析认识自己,降低内驱力,从而摆脱心理烦恼。

四.主要技法和操作技巧

(一)主要的操作要素

图画心理疗法在实施中有一些主要的操作要素,抓住这些主要的操作要素就抓住了图画心理治疗的关键技巧。

1.图画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图画的内容主要来自3个方面,记忆、想象和真实生活。要画出记忆画是具有难度的事,无论对我们儿童来讲,还是成人。大多数情况中,我们画出的画都会缺少很多微小的细节,概括性比较强。年纪比较小的儿童画想象画比较容易,因为他们不大会关注画里面形象的具体含义,只是自发地画出自己想象中的东西而已。而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们在自己图画作品中表现和关注具体形象细节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画自己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我们的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还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开发,这时候,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关注语言的心理疗法,可能效果不会十分明显。如果使用图画心理疗法,我们只需要给学生纸笔和图画工具,便可以通过他们的图画内容来了解他们,来给他们提供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2.图画的材料和场所

图画的材料和场所是绘画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我们会用标准A4的画纸,因为那既能对学生的图画篇幅等作出限制,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出人们图画中的一些细节。如果画纸过大的话,可能会引起不恰当的运动和游戏行为。在图画中提供给学生的颜料种类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图画作品的颜色。一般来讲,我们图画用的颜料必须选择适合使用对象的图画发展水平的种类,比如低年级学生就不大适合选用水粉颜料,可能用蜡笔、油画棒比较好。

学生进行图画创作的环境应该尽可能的舒服,给图画者提供的桌子和椅子不能对图画过程造成不适和困难。房间的大小也应该注意,最好不要让图画者觉得太拥挤或太空了。图画的场所布置的怎么样也会对学生图画过程有所影响,太干净整洁的话,有可能会对学生的参与与放松有负面的影响;而太花哨活泼的布置则可能会使学生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这样的话,就会降低他们对图画过程的专注程度了。此外,在进行图画时,我们要使学生感到安全和温暖,这样方便他们自由地画出各种形象。一般说来,学生在图画的时候会不大愿意有人在旁边观看。考虑到这个,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图画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保证他们的个人空间。

在我们学校,一般都会有心理咨询室,图画的材料也是十分常见的绘画工具,这给了我们在学校中运用此疗法的可能。

3.学生与心理老师的关系

学生与心理老师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图画内容,图画过程中表现的重要因素。

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会对图画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要让学生感觉到心理老师是帮助他们、分享他们思想、感受他们情感的人。心理老师的在场和出现不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压力,或者产生焦虑的感觉。这是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儿童把人物形象画得很小,但那其实并不是他们低自尊或不安退缩等原因,而是他们感受到了图画环境或者心理老师个人的压力。

(二)主要的技法

图画心理疗法目前发展出了很多的技法,特别在日本,有些技法已经在临床上应用得比较成熟,下面对这些技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1.自由画

图画心理疗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自由画。这是把精神分析疗法中的自由联想法运用到图画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

在实际运用中学生经常会拒绝“自由地把想到的东西画出来”这个指示。他们会说“我画得很差”“我对画画没兴趣”。这些回应可以解释成潜意识的抵抗,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说明了相对于语言表达,不擅长图画的人要多一些。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最好不要继续要求学生,以防破坏与之建立的治疗关系。

另外,考虑到不善于图画的学生,心理学家们还陆续提出了多种其他的操作方法。比如,对于那些不善于“自由地画”的学生,可以给出题目让他们进行命题作画。而心理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梦见的东西画出来。当然,这并不需要学生们画得很艺术,只他们需要简单地勾勒一下就可以了。

2.涂鸦法

涂鸦法是在不进行任何思考的情况下,随手画出线条,再根据线条偶然形成的某种意向绘制出图画的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

涂鸦法不单单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并进行自我投射,也可以用心理老师和学生交替作画的游戏式的操作的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交替涂鸦法不单可以表达出学生的潜意识,也可以表达出心理老师本人的潜意识,而这就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交替涂鸦法常见的感想是:“对方画的线条,我一定画不出来,很有新鲜感。而且自己信手画的线条,被对方变成了一幅画,感到很开心。”另外,学生也会有“他没有把我画的线把握好,他没有重视我”之类的反面感想。

3.家庭描画法

对于不善于画画的人,要画人物就已经很困难,画家人就更困难了。这种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圆形家庭画法,用简单的圆形来作画,不善画画的人也能轻松地画出来。从圆的大小我们可以推测出家庭成员对学生影响力的大小,从空间位置关系则可以看出学生的人际关系。用蜡笔涂色的话,还能表现家庭成员每个人的性格。

以上是图画心理疗法主要的技法和操作技巧,还有一些测试,如画树测试,自画像测试等属于主要技法的具体的分支,在此不作进一步的阐述。

五.图画心理疗法的应用现状

(一)我国的应用

图画心理学在国外有较多的研究和比较系统的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却还比较少。下面介绍几个应用和研究实例,从创造性思维、自我概念、灾区心理援助、儿童绘画心理等方面说明图画心理治疗方法的一些应用。

1.创造性思维状态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应用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邓怀东研究了不同性别、不同实践年限和不同年龄段的绘画者在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状态特征指标上的差异性,他无法确定对绘画作品优劣评价的固定标准以及流畅状态与作品好坏之间的关系,但他认为有理由相信它们存在相互影响的过程,流畅状态对于绘画者的审美创造活动过程的顺利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完善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研究

雒力静、李春报、周爱保、杨娟、何随福就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自我概念完善中有何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得出了图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高的结论。

3.对儿童蝌蚪式绘画的研究

毫彦研究发现,儿童蝌蚪式绘画是自发性的出现,他认为那应该与潜意识或者本能有一定程度的关系,那也可以反映出我们人类性选择的趋向和人类祖先长期所处的原始状态。

4.儿童画教学方面

谢国华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从儿童画教学中启迪儿童想像力方法,提高儿童构图能力,培养儿童创新意识这一角度,有选择性地对其进行探讨,发现叠加创作法可以引导儿童将需要画的内容进行夸张想像,破除学生原有的绘画形像,将常画的内容与想画的内容重叠,经过想像创造描绘出新形式的儿童画。

图画心理疗法在我国的应用比较少,有关研究多见于美术教师,还有一些关于灾区心理治疗的研究,另外的涉及大学生自我概念完善等方面。具体应用在学校方面比较多,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使用得不多,除了美术领域,其他领域涉及的也不广。

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它特别适用不想说话的学生,或者对治疗有阻抗,怀疑自己口语能力,害怕心理老师“玩他们”的学生,图画传达的内容较文字或者话语来说较丰富,学生自我解答的过程就是探索自我的过程。这弥补了一些偏重语言方面的心理治疗方法的缺陷,适用于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拥有广泛的使用前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图画心理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运用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语言的交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5

[2] 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8)

[3] Robin JA. Art therapy : An introduction[m]. NC Lillington :Edwards Brothers ,1998 : 146 ―155.

[4] (美)Barbara Ganim.涂鸦日记:倾听你的心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19.

[5] Reese SH.Art Therapy As Catalystfo Afective Exprsion with Emotionally Behaviorally Disturbed Children in Educational Settings.USA: Ursuline CoHege l996:75―96

[6] Singh A . Art therapy and children : A case study on domestic violence. MA : Concordi a University ( Canadada) ,2001.

[7] Loges NB Mending Hearts:Art Therapy Usedin Public School to Reduce Riskin

Children of Divorce.USA:Ursuline CoHege 2000:44―9

[8] Backos A K. Self-portrai t s with Rap e Survivors in Feminist 2rogerian Art Therapy . USA : Ursuline College , 1997 :35 ―40.

[9] Carolan R. The effects of using selfcreated images on the quantity and level of self disclosure in adolescents. Ed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nFrancisico ,1992 .

[10] Pagon BK.Insight.oriented Art Therapy with Hospitalized AdolecenL.USA:Ursu.1ine Colege l99l:224―3l

[11] Keve KB.Art Therapy in the Public Schools: Primary Preention children at Risk.USA:The Union Institute l994:57―82

[12] Rabin M.Phenomenal and Nonphenomenal BodvImage Tasksinthe Treatment of Eating dorders.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l987:63―94

[13] Strazisar KC.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15 Group Art Therapy for student Di.Agnosed with Attention.defic it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USA:Ursu.1ine Colege l994:55l一554

[14] Conn SE. Art therapy as a psychiatric couselingmoda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hospitalized bulimic [M ]. MA :Ursuline College ,1991

[15] Frith C ,Law J . Cognitive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drawing skills.Leonardo ,1995 : 28 (3) : 203 ―205

[16] 邓怀东.创造性思维状态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应用[J].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250014)

[17] 雒力静.李春报.周爱保.杨娟.何随福.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完善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研究[J].海南医学院心理学系.海南海口.(571101)

[18] 毫彦.对儿童蝌蚪式绘画的思索[J].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19] 周丽.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独特作用的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210097

第4篇

【关键词】 绘画疗法 投射 创伤后应激障碍

绘画疗法是一种接近自然、感受环境的心理治疗方式,既能放松综合的感觉,又能形成有用的认知行为。英国艺术治疗家协会对其的定义为:借助艺术治疗师的帮助,以绘画、塑造等艺术为媒介,从事视觉心象的表达,藉此表达存于内心未能表达的思想和感情[1]。

绘画疗法有两大理论基础,一为大脑偏侧化理论,一为投射理论。前者认为大脑左右半球存在优势分工,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右半球分管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音乐、绘画、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2]。后者认为绘画疗法是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利用模糊的(中立的)刺激来探究人格的深层,引发出能够反映被压抑为无意识的经验、欲望、情绪的反应;它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能使在明确的测试状态下被试无法表现或不愿表现的态度、人生中的变故等清楚地表现出来,投射法的解释以作为整体的人,即“统一为无法分割之格式塔的独特人格”为前提,不同于标准化人格量表得出的特性或倾向等特征的列表[4]。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是心理投射的技术之一。

意象和言语属于不同的认知系统,用逻辑思维中的言语改造原始认知中消极意象(心理障碍)是很困难的,言语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存在局限性。

Robin(1998)认为人类的思维大多是视觉性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是禁锢的,其创伤性经验可能会被压抑,无法用言语表达,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甚至导致治疗的失败,而艺术则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愿望,摆脱了社会道德标准的顾及,当个体意识到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或冲动时,可能就会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绘画心理治疗过程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事实上也为患者提供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新方式。

绘画疗法有以下几点优势[3] :一为一幅绘画作品或系列作品可出现不同时间、地点的事件,可提示出多种不可调和的情感;二为绘画手法、形式灵活,不需熟练技术,任何人都可参加;三为绘画可使心理治疗常态化,日常生活中都可开展;四为绘画可安全地释放毁灭性的力量。国内外都有学者报道表明绘画疗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证实了其优势。Reese(1996)报告了对16名年龄在5-12岁的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所做的绘画治疗的研究,探讨绘画疗法用于情绪表达的机理。Logies(2000)和Singh(2001)报道了绘画在创伤治疗方面的作用[5]。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损伤,更使得灾害中幸存下来的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遗留有精神上的伤害,这些伤害会通过情绪和身体表现出来,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幸存者往往会出现回闪、情绪压抑、忧郁、焦虑、麻木、缺乏情感、自责、对未来迷茫、肌肉紧张、害怕重新经历创伤、高度警觉、退缩等,创伤记忆被受创伤者整个压入潜意识,难以重构整个过程。绘画治疗中,受伤者通过绘画透露出潜意识的记忆,把包涵其中的肉体痛苦或丧失的情感全部表达、宣泄出来,缓和了情绪上的冲突。

根据德田良仁[3]的归纳,绘画疗法有以下分类,乱涂描绘法、色彩拼绘法、交互色彩分割法、人物画、房屋描绘法、HTP、家庭室内画、动态型家庭画、家庭整体法、风景构成法、加框法、课题印象画、空间联系法、交互剧本故事统合法、照片写真利用法和集体绘画制作法等。

研究认为绘画疗法适用于以下人群:不能说话或不想说话的患者,如孤独症、失聪、迟钝、大脑损伤、妄想;对言语治疗有阻抗的人,如对谈话疗法有抵触情绪,而其他方法均无疗效的;怀疑自己口语能力的人,和害怕治疗师“玩他们心理”的人。通过绘画疗法可以处理的心理问题有饮食障碍(如食欲减退、贪食症、暴饮暴食),物质滥用(如酗酒、吸毒),待受害者,分裂样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2]。

参 考 文 献

[1]张振娟. 绘画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26): 120-122.

[2]魏源. 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27): 5946-5947.

[3]德田良仁, 大森健一, 饭森真喜雄, 等. 艺术疗法1. 理论篇[M]. 东京: 岩崎学术出版社, 1998.

第5篇

〔关键词〕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游戏治疗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07-03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的具体症状与成人存在差异,因而往往容易被忽略而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不多。比起对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人们对儿童在创伤后如何表露所知不多。Yule及Williams(1990)表示,儿童在灾后的确会出现困扰和感受。Bland,O'Leary,Farinaro , lossa及Trevism(1996))发现,受到自然灾害后,即使是在灾后7年,受害者依然会表现出严重心理创伤,尤其是遭遇到与灾难有关的经济上的困难时。如果受到灾难创伤的儿童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治疗和帮助,会影响他们心理的正常发展。

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来,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及其干预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已有研究报告了自然灾害发生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并探讨了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如暴露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和再加工、催眠等。但是研究者对消极的社会生活事件也可能导致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关注不足,如战争、飞机失事、校园暴力、家庭虐待、患重病、家庭成员死亡等创伤性事件导致的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

本研究介绍了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论述了游戏治疗及其不同形式在治疗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了针对低龄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法。

二、儿童PTSD的症状

儿童PTSD的症状表现与成年人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差异。了解儿童PTSD的特点,对于更好地认识儿童应激心理障碍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经历灾难性事件后的状态与成人不同。国内外已有研究提出数项常见的儿童经历灾难后的症状,包括做恶梦、怕黑、缺乏安全感(Shen, 2002)、焦虑、刻意逃避任何跟灾难有关的事物(Bradburn, 1991)、睡眠障碍以及对声音的过度敏感,有些儿童则可能发展为身心失调症状(A. Garlan et al,1994;Shen, 2002)。就感觉层面来说,儿童可能会表现出下列情绪,如紧张、害怕、忧郁、罪恶感、暴力倾向、愤怒。经历灾难后,儿童与成人一样会反复体验事件发生的过程,但儿童很少受到反复出现的视觉闪回的冲击,而是在绘画、故事和游戏中重复体验灾难发生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往往在放松的状态下重复灾难性经验,如入睡前后、看电视时,而成人通常会突然或在紧张的状态下重现灾难性经验。儿童在游戏中还会出现重复主题的游戏,以此来再次重演或实现宣泄的目的,如目睹“9・11”事件发生的儿童会在游戏中重复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一幕。学龄儿童还可能会相信灾难事件发生有预兆,因而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灾难发生的原因,并期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阻止灾难的发生,以消除内心的负疚感。

儿童会受灾后成年人的应对方式的影响,他们可能为了让焦虑的父母安心,克制自己不说出心中的不安。有的儿童会因此睡眠不安,变得具有攻击性或是比较鲁莽,有的儿童则显得压抑。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具体症状表现不同。影响儿童对灾难的反应的主要因素有儿童自身的经历、儿童对于父母处理灾难反应的看法以及灾难发生时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每个成长阶段的儿童都存在一些典型的反应:幼儿的典型反应是极度不安及依赖性增强,感到非常消极无助,无法区分整个事件是真实的还是出于自己的想象。学龄期儿童能够了解现实,会担心家人和其他受害者的安全,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容易受到破坏的,会产生特别的恐惧,这些困惑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及注意力。Scheeringa et. al.(1995) 提出一系列四岁前幼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如恶梦、重复同一主题的游戏、分离焦虑。Ronen(2002)建议诊断儿童PTSD要区分是否是童年普遍的行为问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事件发生后我们能很快观察到儿童行为的变化,如接受手术或生病住院等。由于经历灾难的人通常都经过从否认、冷漠到愤怒、宣泄,然后期望变得平静的过程,因此,一些父母在灾难发生后往往不能很快发现孩子的不良反应,有的孩子可能在事件发生后一段时间才出现问题行为(例如对亲近的人离世的悲伤反应),这可能导致父母忽略了孩子的不良反应与创伤性生活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游戏治疗

目前用于干预儿童PTSD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暴露治疗、团体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加工、心理疏泄法、焦虑管理法、游戏疗法等。因治疗当时的环境和儿童本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不同的方法都可能适用于不同的儿童。但在选择和应用心理治疗方法时,将某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作为惟一选择,用于帮助儿童有可能事与愿违,汶川地震后媒体广泛报道的 “求你别再让我去想了”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心理治疗方法的应用本身也具有它的特点和规律,如果方法和个体无法匹配的话,再好的方法也会失效。适用于成人的心理治疗方法不见得适用于儿童,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适用于多数儿童的有效的干预PTSD的心理治疗方法。

儿童的天性决定了游戏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游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游戏是儿童天然的语言,玩具是儿童最自然的文字。让儿童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是最自然不过的了(Landreth,2002)。游戏治疗能在灾难事件后给予儿童探索与反映其内心世界与感受的自由(Shelby&Tredinnick,1992;Walker,1998)。Bratton和Ray (2000)研读了过去60年的100篇游戏治疗个案,得出了游戏治疗对儿童PTSD治疗有效的结论。他们发现伴随着游戏治疗的进程,儿童会逐渐表现出正向行为,而过去的干扰性或问题性症状会随之减少。研究发现也证实了游戏治疗对许多不同症状的儿童都有疗效,如情绪障碍、学校适应问题、焦虑症等。

1.游戏材料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中实施游戏治疗至少需要以下三类游戏材料,包括:(1)模拟真实世界中的人或事物的玩具,例如缩小版的医生;(2)发泄型玩具,例如压力球,或是减轻压力与消耗体力的玩具材料;(3)表达性、创造性材料,例如绘画用具和纸张、积木或拼插玩具等。Shen和Sink(2002)指出,很重要的一点是,应选择适合儿童发展阶段的游戏材料。对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来说,需要的游戏材料存在一定差别,学龄前儿童更倾向于使用较少语言文字的玩具,而学龄儿童则倾向于使用棋类、故事书等材料来进行游戏。

2.应用于儿童PTSD的几种有效的游戏治疗方法

(1)绘画

在绘画时,受创伤的儿童会不断地重复画出相同主题的画(Stein, 2002),这些主题反映了他们在真实世界中的冲突和挣扎(Walker,1998)。绘画向受创伤儿童提供了表达他们内心世界与宣泄心中负向情绪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儿童在他们的绘画中表现出的创造性(Crregorian et al, 1996;Shen,2002),是这种创造性治疗带来的疗效(Crregorian et al,1996;Shelby,&Trcdinnick,1992;Shen&Sink,2002)。这些假设与实证性研究结果印证了Bratton和Ray在游戏治疗文献中的发现,那就是在著色本上涂抹彩色能有效地减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的恐惧(Bratton&Ray,2000)。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制作画册。在团体游戏治疗时让每个孩子描述灾难发生时的真实视觉经验,把当时的情形画下来,在画上写自己的感受,做成一本属于孩子自己的书。多数孩子在此活动中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特定的事上,少数儿童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焦虑,治疗师可以用文字帮助他们在画上表达恐惧。

涂鸦接龙。儿童围坐成一圈,每个人有一张纸,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彩色蜡笔,在纸上涂鸦,然后传给右边那位,拿到涂鸦的儿童必须仔细看,从中找出想象图案,然后大致描述他们所想象的图画。这个活动可以了解儿童是否持续焦虑。

(2)互说故事

绘画与互说故事结合。在绘画时引导儿童重新演绎和说出他们的故事,以及重新创造故事的结局,引导儿童展现他们潜在的恢复力(Walker, 1998)。然后分享自己的地震画、分享地震的经验,儿童从中可以得到共情的机会,“哎呀,我也在那样的病房住过”、“我们的盘子还全破了”、“我还打了好久的点滴”等。又如故事接龙,由团体中的小组成员一人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组成一个故事,并分享对故事的感受和体会。在这个活动中,儿童可以听到其他同伴在面对灾难时也有同样的情绪体验,认识到自己不是惟一感到恐惧和软弱无助的人。在讨论中还可以重新安排故事情节,以获得现实感和控制感。

故事回放。治疗师在做个体治疗时,可以借助录音机、录音笔等设备,把儿童讲的故事录下来,然后回放给儿童听。儿童借此可以增进对自己心理活动的了解。

治疗师和儿童互说故事。此种方法通常用在个体治疗时。儿童先讲一个自己原创的有头有尾的故事,治疗师在儿童讲完故事时提示:“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然后,治疗师以儿童的故事为蓝本,讲一个包含着更健康的处理方式的故事,在故事结束后再次提问:“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如果儿童不能完全了解故事中的处理方式,治疗师可以讨论或启发儿童更好地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治疗师要求儿童完全接受治疗师的故事,而是通过心理暗示来完成建议和指导的过程。

(3)玩偶游戏

Shelby与Tredinnick(1992)提出玩偶剧对于儿童也是非常有疗效的,特别是在协助儿童表达他们的心理苦恼、内心的挣扎,以及重新建构他们的正向能力与力量的部分时。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幼儿到学龄期的女生,而学龄期的男生通常玩的是军队、战士、战车等和打仗有关的游戏。

在玩偶游戏中,儿童进行情绪表达之后,提升到另一个安全的层次,即儿童从一开始表演“别人”的故事,到后来演出“自己”的故事。Ryan和Needham(2001)表示,象征性地游戏能让儿童在一个安全、温暖和支持性的环境下,从情绪、认知与动作方面,重新演绎他们创伤的经验。对于经历自然灾害、受虐、亲人去世等的儿童,玩偶游戏能有效帮助他们演出亲身经验,将被压抑的情感和冲突转移到玩偶身上。就这样,儿童能将他们自己投射到游戏里,而儿童自身内在的治愈创伤的能量将得以展露。

(4)棋类游戏

适用于学龄儿童。儿童进入学龄中期后,越来越具有现实取向,此时可以用较有组织性的游戏取代幻想性的游戏。据皮亚杰的研究,7~11岁的儿童的认知已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会对具有规则的游戏感兴趣。

在玩棋类游戏时,一方面,儿童可以从中学习控制感,学习以不被惩罚的方式来表现攻击性。另一方面,玩这类游戏时需要自我控制(等待轮到自己)、和别人合作以及遵守规则的能力。大部分棋类游戏最后要判断输赢,儿童面对输赢时的反应以及企图改变规则或耍赖等表现都是在治疗中可以讨论的主题。棋类游戏能有效提供观察和互动的经验,以增强儿童的自我功能。治疗师可以把某个市场上的棋类游戏改编成为有治疗性的游戏,如说、感觉和做一做的游戏,转动罗盘并说出与指针所指的情绪相对应的具体生活事件等。

3.游戏治疗为何有效

游戏治疗能有效帮助儿童解决创伤后应激障碍,即帮助儿童获得或增强以下感受:

(1)安全感

经历了灾难或其他消极生活事件后,在儿童眼中,世界是可怕和不可预知的,他们因此失去了安全感。如果他们与父母因灾难而分离或疏离,会更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弱小无助。而在游戏治疗开始前,治疗师首先要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这一过程有助于建立儿童的安全感。

(2)控制感

在对儿童PTSD的研究中,帮助儿童获得控制感是实现干预目标的基本条件。儿童在游戏中重演现实生活事件,游戏材料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他们可以改变事件本来的面貌,在此过程中他们战胜了无助和被动的感觉。Landreth指出,在儿童中心游戏治疗中,儿童更能接受和表达自己。在此基础上,儿童才能获得控制感。

(3)自由表达

不少成年人认为应该避免在儿童面前讨论灾难性事件。但如果缺乏对此类事件的了解,儿童会因此感到世界不确定,或感到更加焦虑,同时因为儿童富于幻想,这些事件在他们的头脑中往往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儿童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一个能感觉到身心安全的环境,这个人能理解他们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游戏治疗师要做的事情。在游戏中儿童用象征性的物品表达自己,这会让他们感觉安全,因而他们的表达更自由。

参考文献:

[1]李成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干预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6(6):88~91.

[2]扶长青.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J] .中国特殊教育,2008(9):67~72.

[3]Nancy Boyd Webb编.梁培勇总校阅.游戏治疗与危机处理[M] .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41,506.

[4]Yumiko Ogawa. Childhood Trauma and Play 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Traumatized Children.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Practice, Theory, & Research . Spring 2004:32.

[5]Azarian, A,Skriptchenko-Giregorian, V.,Miller, T.W.,& Kraus,R. F.(1994). Childhood traumain victims of the Armeni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ctherapy, 24, 77~85.

[6]沈玉培.游戏治疗与创伤压力症候群.咨商与辅导,2006(8):21~24.

[7]Shen,Y.l.,&Sink,C.A.(2002).Helpingelementary-agechildren copewithdisaster.ProfessionalSchool Counseling, 5,322~330.

[8]Walker, S.C.(1998). Stories of Two children: making sense of children's therapeutic work.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25, 263~275.

[9]Landreth,G.L.(2002). 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2nd ed.).New York:Brunner-Routledge,34.

第6篇

即墨市市北医院 山东省即墨市 266200

【摘 要】当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已经越来越高。但精神疾病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疾病,只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都完全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对于当前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提升对心理治疗的重视程度。结合每一个患者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适宜的心理治疗方案,扎实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再加上良好的环境设置配合帮助达到一个完善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精神科临床工作;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随着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大,生活节奏的逐渐增快使得人们的精神状态普遍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生活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等过多的心理负担都会到时心态的失衡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而心理状态的失衡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理健康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活工作的正常发展。因此对于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需要更加重视和深入以良好的解决病患的心理问题。

1 应重视和正确看待心理问题

1.1 心理问题的常见性

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但对于这方面人们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却并不高。面对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出现相应的紧张、畏难、过度亢奋等心理状态都属于心理问题的一种,当心理问题逐渐加深并最终对正常生活状态甚至是生理健康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理疾病。而不管是心理问题还是心理疾病其出现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的注意并治疗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1.2 重视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

而当前对于“心理—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疾病的发展这样一个话题的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弱的。人们更加关注生理健康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健康对于生理健康同样有着促进和相互影响的作用。保证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才能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轻松愉悦,也就能更好的促进生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因此重视心理问题的发生是很重要的。

在得知自身的相关心理问题甚至是疾病之后也不要过度紧张和害怕,在当前社会包括强迫症、密集恐惧症等都同样属于心理问题,也是较为普遍存在于人们之中的。因此,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不要有什么难为情之类的情绪从而排斥治疗。将问题得以良好迅速的解决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发展。

2 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效果更显著

2.1 药物治疗是当前精神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药理学的迅猛发展, 让大多数精神科主治医生对症状的控制轻车熟路,相应的精神科药物其各自的疗效和运用方面也都能掌握的非常熟练。精神疾病虽然是心理方面为主但是相应的药物治疗也是能起到很好的辅助和刺进作用的。

一些精神类药物能够对相应的神经中枢产生影响并最终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实际上是相互影响关联的,因此良好有效的采用相应药物治疗也就能更好的对相应心理疾病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2.2 与心理治疗的相结合才能更加体现疗效

药物治疗的方法简单快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科疾病都能够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其中一些对于药物治疗几乎无效的人格障碍、严重神经性厌食症、强迫症、边缘障碍、躯体化障碍、分离性障碍等精神类疾病, 则需要结合中长程心理治疗才能提高疗效, 可目前多数临床医生对此并不擅长。

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药物治疗永远只能是起到辅助作用,真正对相关病症的彻底根治一定要配合上适当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实际作用是从内心想法上进行影响和开导,从心理层面上真正解决问题才是从本质上解决了问题,才能达到彻底根治的疗效,帮助患者更好去面对全新的生活和工作。

3 精神科临床工作中心理治疗中的核心要素

3.1 了解心理治疗的适应症进行配套治疗

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首先要对患者有一个全面的心理学理解,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恰当的治疗方案,因为即便是同一个心理疾病不同的患者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因此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综合反应以及全面的心理评估来最终判定其合适的心理治疗方式。

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评估结果,需要进行配套性的心理治疗。比如根据患者的领悟能力、家庭功能等再细分患者类别,最终确定首选何种心理治疗方法。综合条件的考量才是整个心理治疗过程的重点,只有结合患者的全方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最终确定治疗方案,才是最为合适且效果最佳的心理治疗。

3.2 心理治疗的环境设置以及核心技术

就好比外科手术的进行也需要相应医疗环境的配合,同样心理治疗也是要有相应的环境设置进行配合的。包括心理治疗室的建立,形成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不容易产生外界因素的干扰,治疗的时间点,患者的精神状态等条件都是需要被纳入到环境设置的考虑范围之内的。良好环境的建立才能更好的协助心理治疗的顺利发展进行。

而整个心理治疗的过程它绝不仅仅是普通谈话而已,它是具有一个严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内容。要想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除了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意外更加需要对其在实际病例中的灵活运用。运用实践来良好的检验出理论的实操性才能达到完善的治疗效果。每一个患者都是活生生的人,对人的重视,对实践的重视才能将心理治疗的效果达到最好。

4 结束语

在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逐渐增快。因此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疾病也是极为正常的事。首先患者就要以正常的心态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具体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医治人员更要以专业的态度去对每一个患者进行细致分析最终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方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Runners 团队. 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摘录[J]. 社会心理科学,2015, Z1:101-128.

第7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治疗;高职心理咨询;影响;分析;研究

近些年,积极心理学理论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运用,其主要强调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激发来访者积极心理与积极品质,对促进健康人格成长效果十分显著,高职心理咨询是高职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主要开展目的是帮助学生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品质,以发展学生最健康的人格为最终目标,目前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职心理咨询的效果与启发意义,我国大部分高职心理咨询已经着手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与实践当中并取得了可观效果。

1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内涵

1.1 崇尚积极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对心理问题的治疗,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而应集中注意力增进和培养人类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个体的心理问题,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强调人类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的培养是心理治疗的最好策略。认为在治疗中只有激发个体积极能力,让来访者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才能最终摆脱心理问题或抑制心理问题的产生。

1.2 倡导“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提倡积极的人性关怀,反对对被治疗者施加道德以外的压力,给被治疗者身心带来痛苦。强调在治疗手段与治疗方法的运用上体现道德关怀,要求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接受被治疗者过去形成的形态,也要肯定他们拥有未知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积极心理治疗倡导对被治疗者实施积极关注,通过激发起被治疗者的自身力量来促使其改变对问题片面看法的治疗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观点,彰显了社会意义的博爱与人性。

1.3 推举跨文化的治疗视野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个体经验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其对内外环境的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个体产生独特的心理经验,因此个体在与其他人打交道时都存在一个跨文化的问题。如果能使来访者相信,同样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时代会受到另一种尺度的评价,会被认为是异常的或受欢迎的,病人的视野就会得到扩大。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经常采用叙事方式,将来访者心理问题外化,强调用另一种更合理的积极的文化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解析,从而使来访者产生新的认识(主要是积极的认识),形成新的积极观念,激发来访者内心的积极体验,重建生活意义和生活态度。

1.4 强调整合的治疗方法

积极心理治疗在整合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自身独特的治疗阶段理论。它把心理治疗的全过程分为辅助与主导治疗两个部分。其中主导治疗部分是整个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共包含五个阶段,即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场合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着眼于以人际冲突的解决为媒介,发展来访者欠缺的现实能力)、扩大目标阶段(着眼于消除来访者对某一事件认识的狭隘性,扩大其目标视野,学习在不转移冲突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积极体验)。而辅助部分着重发挥为主导治疗部分提供准备与巩固成果的作用,包括初始谈话和辅治疗。总之,在积极心理治疗阶段理论的框架中,强调多种咨询与治疗方法的整合,来解决来访者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的冲突,鼓励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发挥来访者的积极力量,挖掘来访者的积极潜力,发展来访者积极现实能力,培养来访者的积极人格

2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对高职心理咨询的影响

2.1 用积极视角看待学生心理问题

积极解释是积极心理治疗中始终倡导的,比如在抑郁的深入解释一般为被动情绪低落,这样的解释过于负面也过于泛化,在积极心理治疗中会将其解释成为对冲突做出深刻反省。使用这样的解释来进一步激发矸谜咔闼叩挠望,充分感受到自身某些行为的合理化因素,并认识到自身负面情绪以外的积极一面。高职学生正处于思想成长阶段,并且自尊心极强,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事情在内心积压形成负面情绪或心理问题。使用积极视角去看待学生心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学生的自尊,用拓宽学生视野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内心的问题,并将负面状态转变成积极心态,对于学生今后整体发展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开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激发学生积极的现实能力

在积极心理治疗理论中将人的现实能力划分为两类,爱的能力与认识能力。其中爱的能力包含耐心、信任、榜样、交往等12种。而认识能力中包含有诚实、礼貌、准时、清洁等11种。爱的能力主要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它控制着人的情绪变化,认识能力同样在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标准,帮助人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在积极心理治疗中人为人的心理问题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两种能力在不同环境下的冲突中产生。学生正处于无法将两者协调统一发展的时期,所以高职心理咨询尤其重视学生的现实能力发展,对来访学生的自身行为以及已经发生的事情用适当积极的方面去解释,帮助学生树立自身正确行为以及正确事件看法的坚定信念,用积极情绪与心理去抵消已经出现的消极情绪,从而组织组建学生现实能力,实现学生健康人格发展。

2.3 增进学生积极体验

积极体验主要是指个体满意过去,可以面对回忆,并且带着这样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挑战的一种心理状态。从积极心理学方面出发,如果个体曾经拥有并且正在经历这样的积极体验,那么会在无形当中对自己形成更好的标准,并会通过努力对这些标准进行达成,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所以在高职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教师应该更多的将重点放于增进学生积极体验当中,从接受学生各种不当行为开始,让学生感受到被包容被鼓励,以此来促进学生去正视曾经的过往,感受快乐的现在,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在增强学生积极品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心理咨询中,咨询教师应该削减传统心理咨询形式,更多的将积极心理治疗融入于其中,帮助学生化解内心的焦躁,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的挑战,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尹秋云.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及其对高职心理咨询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0,6(4):148-150.

[2]潘晓娜.积极心理学视阙下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取向探析[J].职业技术,2016,15(1):81-83.

第8篇

【关键词】妊娠剧吐;心理治疗;综合治疗

Treatment of violent vomiting during pregnancy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options for violent vomiting during pregnancy.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violent vomiting during pregnancy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Results 56 patients were cured, pregnancy was stopped in 1 patient due to persistent jaundice, 2 patients were transferred to higher level hospitals due to uncontrolled vomiting.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violent vomiting during pregnancy.

【Key words】Violent vomiting;Psychological treatment;Comprehensive treatment

孕妇在早孕时出现择食、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等症状称早孕反应。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以至发生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称妊娠剧吐。为提高临床医师对妊娠剧吐的认识与重视,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妊娠剧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7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本院收住院治疗的60例排除其他合并症的妊娠剧吐孕妇。60例患者年龄为23~40岁,孕周为6~23周;初孕妇28例,经孕妇32例(有自然流产、人工流产、引产及分娩史)。妊娠剧吐的诊断标准为:①有严重恶心、呕吐史及其临床表现;②B超检查为正常妊娠并除外葡萄胎;③排除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多数患者呕吐超过10次/d,持续时间3~14 d。辅助检查:肝炎分型均正常,入院时轻度以上脱水者20例;尿酮体阳性19例,尿蛋白(++)2例;电解质紊乱(低K+)共18例;二氧化碳结合力异常9例;轻度黄疸5例;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3例;ECG检查2例出现心动过速。

1.2 方法 采取综合治疗方法:严重呕吐或伴有脱水、酮尿症者需住院治疗。

1.2.1 禁食2~3 d,使肠胃得以休息、避免食物刺激,充分休息与睡眠。

1.2.2 补充大量维生素,每日静脉滴注Vit C2 g、Vit B6 0.1 g、肌肉注射Vit B1 0.1 g。

1.2.3 静脉补充足量的葡萄糖及液体,纠正失水,代谢性酸中毒。每日补液量不少于3 000 ml,但须根据患者体重酌情增减,每日补充10%k1 20~30,每日尿量维持在1 000 ml以上,尿比重不多于1.05。补液首先补充葡萄糖,可纠正脂肪代谢不全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2.4 纠正低钾血症,补充钾先快后慢,快时静脉滴注氯化钾1 g/h,多认为0.75g /h为宜,过快可发生高钾血症,快速补钾应心电监护。氯化钾不可静脉推注。补钾不能操之过急,输入的钾需15 h细胞内外方能达到平衡。

1.2.5 营养不良者,静脉补充必须氨基酸,以供体内合成蛋白质,必要时可输10%脂肪乳剂。

1.2.6 终止妊娠指征 ①持续黄疸;②持续蛋白尿;③体温升高,持续在38℃ 以上;④心动过速(≥120次/min);⑤伴发wernieke脑病等危及孕妇生命时。需考虑终止妊娠。

1.2.7 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灵活运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

2 结果

结果6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5~7 d后56例呕吐停止,试进少量流汁饮食无不良反应后逐渐加食量,同时调整补液量后停药,10~14 d均治愈出院。门诊定期产检无异常,胎儿娩出后经随诊无异常发现。其中1例因无法忍受呕吐而要求终止妊娠。1例因持续黄疸、2例因呕吐症状不缓解而要求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3 讨论

3.1 妊娠剧吐的相关因素 国外文献报道,70%~80%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恶心,50%出现呕吐,0.1%~2%发展为妊娠剧吐[1]。妊娠剧吐已经被公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关于妊娠剧吐发生的原因目前仍无定论,除妊娠时激素的影响、胃肠道蠕动减弱、社会心理因素、肝功能异常、甲状腺毒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因素外,近年来还有研究提示,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2] 、女性胚胎、母血浆中胎儿DNA水平升高、孕前体重指数低等因素有关[3]。

3.2 结合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 该病可以发生在不同文化程度层次及社会背景的孕妇,由于对妊娠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妊娠知识了解不够、缺乏亲人的关心和理解、担心受孕会影响自己的容颜和体形完美、不良的传统生育观等,会产生种种顾虑导致焦虑不安,不佳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发生妊娠剧吐的重要诱因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特别强调“心”、“身”并重,除了常规药物治疗外,同时配合心理治疗: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解释妊娠期是妇女心身发展阶段的一个特殊时期,妊娠反应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每个人的反应不同,一般的反应在早孕末期会自行消退,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要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可以减轻妊娠反应;心理支持使患者确信自己没有器质性病变,这些只是正常的妊娠反应,帮助患者树立起坚强的信念,积极配合治疗;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消除患者对剧吐的紧张、焦虑心情,起到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创造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有利于激发患者的积极情绪,从而配合治疗,改善患者的食欲;争取家属和亲友的支持与配合,避免用不良的情绪去影响患者,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加重病情,鼓励他们常来探望,给予心理和精神上安慰,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孤独、焦虑心理。本组患者经过心理治疗情绪都明显好转,理解并配合治疗。

总之,预防及治疗妊娠剧吐是妊娠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促进母儿健康、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当确诊早孕后应及时指导孕妇注意事项,告知其可能发生的妊娠反应,让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渡过这一阶段;另一方面,已经发生严重呕吐,甚至出现并发症,此时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但目前乡镇一级医疗机构辅助检查跟不上临床需要,患者是否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多需临床医师的经验来判断。所以当反复呕吐症状不缓解,或并发症重时需及时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参考文献

[1] Imperato F,Canova I,Basili R.Hyperemesis gravidarum etiology and treatment1.Clin Ter,2003,164:337-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