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神经科学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

第1篇

【关键词】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 神经病学实习教学 应用效果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9-01

通常情况下来说,人体的神经系统比较复杂,实习生在学习神经病学的实际过程中面临着记忆的压力,相关的神经病学知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非常重要,同时难度也比较大。相关的医学研究指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独到的作用,通过其应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实习生45名,男性21名,女性24名,年龄在22岁至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48±2.08)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观察组实习生45名,男性20名,女性25名,年龄在21岁至2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21±2.19)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和性别以及学历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对照组的实习生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具体的操作按照医院制定的神经病学教学规范严格进行,在此不作赘述。对观察组的实习生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具体来讲,首先要让实习生对人体神经系统的运动、意识和语言以及感觉等解剖生理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实习生进一步明确定位诊断的真正价值,同时帮助实习生建立一种逆向的思维。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借助于PPT准备好充足的教学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掌握局部病灶的相关体征和症状,同时进行病灶实际位置的推算,从而对相关的疾病进行科学的诊断。

1.3 评价指标 在两组实习生的学期结束以后对其进行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等三个方面的考试,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得分。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T对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检验,同时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常情况下来说,临床医学的教学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医学实践活动中游刃有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病症,维护患者的健康,造福广大患者[1]。对于神经病学实习教学来说,传统的照本宣科既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逐层巡逻,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该教学思路强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神经病学的临床病例分析深入结合起来,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优化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3]。通过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对于神经病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发现,应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的最终效果明显优于应用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组,这证明和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价值,同时和相关参考文献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最终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实习生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优化实习生病例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巍,李柱一,苗建亭,林宏,宿长军. 浅谈临床实习中医学生神经病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体会[J]. 西北医学教育,2010,04:837-839.

第2篇

[关键词]神经教育学;先验知识;神经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59-02

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大脑的运作机制,当然也包括学习的机制。2003年,脑、心智和教育国际学会成立,标志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进入我们的视野,它就是神经教育学。[1]神经教育学主要利用神经科学的知识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神经科学最新进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2]但是,神经科学的相关知识如何运用到教育实践并没有具体方案与路线。

一、神经建构主义学习模型的概念

神经建构主义学习模型是在生理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神经科学领域知识整合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型,它包括四个层次或者维度:1. 单突触的形成与稳定;2. 多突触网络的认知建构;3. 结合情景的多层级多突触网络情景认知建构,形成局部小空间网络结构;4. 学生的主观态度、情感对前三个层次的调控形成多个局部空间网络的结构,并组合成大环路认知建构。这个学习模型要求我们在生理教育实践中要注重细节的反复讲解与复习,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先验知识以及情景来学习新的知识。

多突触网络的认知建构,遵循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3],强调所有知识由个体内在构建,新的知识在图式的顺应与内化中习得。图式即是个体原有的知识体系表征,神经系统的基础则是突触联系。多突触网络是指新知识形成的突触与原有图式形成的突触之间形成联系,特别之处在于突触与突触之间的网络化联系。这样,新知识形成的突触才不容易消退或者丢失。新的知识在原有图式中不断的顺应与内化,知识的记忆得到巩固和加强。因此,学生在学习之前,新知识的先验知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没有与新知识相关的先验知识,就无法形成多突触网络,无法使原有图式顺应与内化。

二、丰富的先验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Tse(2007)研究发现记忆的编码是一个快速的过程,但是记忆的巩固在大脑皮层却是一个缓慢的逐步过程,但是如果有先验知识,记忆的巩固速度就会显著加快。先验知识不仅影响记忆的巩固,而且也会影响知识最初习得的进程。因此,给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先验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还没有报道利用先验知识策略来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的相关研究。我们在课堂环节,做了一个新的设计,每次课堂前5分钟介绍生理学相关的网站与知识去丰富学生的先验知识,观察基于先念知识策略的教学设计改革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象

2014级临床医学、口腔、中医学专业共400人。西医专业307人,中医专业93人。

(二)方法

每次课课前5分钟介绍与课程相关的网站或者内容,学期结束发放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等尺度进行评估。除问卷调查法外,还随机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访问,了解这种教学设计对学习的影响。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有效率87.25%。共访问10人,西医临床专业3人,口腔专业3人,中医学专业4人。

(三)结果

在运用基于先验知识学习策略的教学环节之前,询问学生之前课堂是否有这样的教学环节,所有学生回答都没有参加过这种课堂环节。因此,问卷调查以学生没有参加这种课堂的学习作为参照,与参加这种课堂后进行自身前后比较。

首先,是否有必要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81%的学生觉得这种新的教学环节有设置的意义,37%的学生觉得非常有必要设置。但是也有1%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设置。中医学专业所有学生都觉得有设置的必要性。西医专业虽然有学生反对,但是觉得很有必要设置的学生比例达到了38%,而中医专业稍低,约为32%。

第二,这种教学环节是否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理学内容的理解?80%学生认为对学习生理学有帮助。中医专业所有学生都认为这个环节帮助他们提高了对生理学课知识的理解。s39%的学生认为这个环节对他们非常有帮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一名学生认为对她的学习毫无帮助。

第三,这种教学环节在学生的主观上是否也有所帮助呢?调查结果显示,78%的学生都表示这种教学环节提高了他们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但是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较低,中医学生认为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积极性的仅为16%。令人感到惊奇的是,79%的学生通过课前知识的介绍环节提高了对医学问题的探究兴趣,认为非常有帮助的占39%。对学生随访调查发现,10位学生普遍都喜欢这样一种新颖的教学环节,并且认为对他们学习生理学知识有很大帮助。

三、讨论

(一)课前5分钟先验知识教学设置的必要性

从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课堂改革非常的支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首先,这种基于先验知识策略的教学环节设计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中医学专业学生比西医学生更喜欢这个教学环节,原因可能在于西医学生可能有一定程度了解或者知道我们所介绍的相关内容,而学习中医的同学则是完全没有相似的教学过程,他们更加渴望这样的教学改革。从期末的考试成绩看,参与这种教学环节的中医专业成绩的提高要比西医专业的更多。此外,我们发现5分钟仅占课堂比例的八分之一,并不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也不会使课堂显得支离破碎。随访学生认为时间太长会让自己分不清重点,虽然也有同学意犹未尽,但是大部分同学觉得5分钟比较合适。

(二)对学生学习生理学知识的帮助

调查结果表明五分之四的学生认可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由于生理知识中有非常多的陈述性知识,并且这些生理学知识与学生的认知图式相关过少,尤其是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在高中是文科生,他们与生理学相关的认知图式几乎没有,因此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在课前帮助他们建立先验知识,寻找自己忽略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认知图式,对他们的帮助非常大。神经建构主义学习模型强调内在的主动性,只有内在认知图式的顺应与内化才能更好掌握学习内容。

(三)对学习主观态度的调节

人的主观情感与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非常大,调查结果提示,我们设置的这个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理学的主观态度。先验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对相对沉闷艰深课本内容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会对熟悉的知识或者东西忽略不计,提不起兴趣,对完全没有交集的东西也会毫不理会,而那些了解了一点点的东西,人们最感兴趣。因此,先验知识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图式的真空带来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调动大脑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神经科学学科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但是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给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神经科学理论直接转化指导教育实践是新的教学改革趋势。我们的实践证明神经科学的进展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当然,我们的尝试依然存在不足,比如我们这5分钟的内容如何满足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怎么能很好的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等仍不够完善。神经认知科学的进展往往只能是一种策略层面的指导,具体实践模式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加仙. 教育神经科学:创建心智、脑与教育的联结[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42-48.

[2] 韦钰.神经教育学对探究式科学教育的促进[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97-117,186-187.

第3篇

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推动神经生物学发展的经典实验进行系统讲解,详细回顾当年的知识背景和技术水平,科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发现科学问题,采用哪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这些科学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初步形成科研思维。神经生物学是一门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学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培养基础医学专业科研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实验教学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院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实验神经科学课程,另外安排12学时让学生充分参与我院各课题组科学实验,自由选择小课题,每人完成一个小实验。通过上述方法,加强了学生对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

2精选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按照先行教学计划和规定时间,由一名教师对众多学生面对面讲授某学科知识,而这不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影响了教学效果。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医学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进行讨论研究。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将PBL教学法引入医学教育领域。PBL教学法逐渐受到各国关注,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在基础医学专业神经生物学教学中使用PBL教学法,如在讲授帕金森病时,概念以常规方法进行教授,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以PBL教学法进行教授。首先指导学生针对这一疾病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安排学生汇总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和治疗等资料,然后分组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提炼。分析近年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笔者发现PBL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考试成绩。

3注重双语教学

在基础医学专业神经生物学教学中采用规范的双语教学,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外语基础。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及教师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其专业英语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整体外语水平。由于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查阅文献和参加国际交流需要良好的外语能力,双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神经生物学涉及大量学科知识,内容繁杂。因此,神经生物学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而且还要发音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准确性。双语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在教学中,中英文教学比例要适当,开始授课时,可先学习关键名词的专业英语,再学普通名词,让学生慢慢适应双语教学。对于重点内容,采取英文讲解、中文总结的方式,强化学生记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提高课件制作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抽象难懂的医学知识直观而形象。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课件中新的概念和名词后要加注英文,通过中英文对照,增加学生专业英语词汇量。课件文字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避免教学内容枯燥空洞。在图片的选择上,遵循直观易懂和动漫通俗的原则,努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整体问题分解化和静止知识动态化。在课件中插入相关视频,展示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在讲解突触传递时,可利用动画演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起突触后电位的过程,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讲解帕金森病时,通过视频播放帕金森病人和帕金森动物模型大鼠发病时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对该疾病有直观认识;在讲解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脑室分布图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脑不同断面图片以及三维立体脑旋转图,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结语

第4篇

帕金森病患者的就诊率非常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约有78.5%的病人从未前往医院就诊。

帕金森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设想一下,当你的双腿颤抖着,不能如常人一般行走;当你用颤抖的手端起饭碗,“筷子会围绕着饭碗跳舞”,饭菜汤水呛噎得你涕泪齐下……那时,哀痛和无助,会一起涌上心头。这就是帕金森病,一个慢慢地、经年累月侵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行医近30年,诊治过的帕金森病人数以万计,请陈生弟教授来解读帕金森病,相信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记者:帕金森病是一种怎样的病?

陈教授: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2%。

人体约有几百亿个脑细胞,这些脑细胞主要承担并执行不同的功能。在人体中脑黑质存在一类多巴胺能细胞,它能特异性地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而它的功能就是调节人体的随意运动。帕金森病就是源于这类多巴胺能细胞的退化和变性,也就是这类细胞逐渐丢失和死亡。所以帕金森病主要表现就是运动障碍,常见症状有肢体静止性震颤(典型者表现为“搓丸样”运动),肌肉强直和动作缓慢;患者运动逐渐减少并变得僵硬。随着疾病发展,患者逐渐丧失日常劳动和生活能力。

尽管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还未明朗,但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帕金森病发病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约有不足10%的帕金森病人是有家族史的,他们的发病年龄一般较早,有帕金森家族史的病人其后代患帕金森病的概率也较正常人高。研究发现,人体中有七个基因的突变与帕金森病的发病关系密切。其余90%以上的患者没有家族史,为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后。环境因素在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中所占的比重似乎更大。环境毒素能够破坏杀伤多巴胺能细胞,多种农业毒素如鱼藤酮、百草枯、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及多种重金属如锰能够引起人类帕金森病症状。生活习惯与帕金森病发病也存在一定关系,多喝咖啡和绿茶有可能减少患帕金森病的概率,而肥胖、高脂肪饮食则概率增高。此外,年龄衰老也是帕金森病发病因素之一。

记者:帕金森病给病人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陈教授:虽然帕金森病在很长的时间内并不致命,但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肢体变得僵硬不灵活,行动越发迟缓,步伐变得困难,原来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变得越发难以完成,最终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卧病在床,而这一过程可以长达数十年。疾病过程中,患者心态会逐渐失衡以至于失去生存的勇气,这来源于其社会适应性的下降及心态逐渐偏离正常人群的轨迹。帕金森病患者中发生抑郁的比例明显较正常人群高,达30%~40%。

记者:如何早期发现帕金森病?

陈教授:尽管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为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但多数患者最早期症状并无特异性。有些患者抱怨一只胳膊活动不灵活,摆动减少;走路没力气;手不自主颤抖等等,这些症状多在情绪紧张时加重,往往容易被忽视。

随着疾病进展,多数患者出现震颤,震颤是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的最早期表现之一。这种震颤多从一侧上肢或下肢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肢体乃至头部。一侧上肢的震颤多是静止性的,即在手静止的时候发生,而且有特征性的如“搓丸样”动作。如果出现单侧肢体震颤的患者应该高度警惕早期帕金森病的可能。帕金森病早期表现还有肢体强直,与震颤一样,强直也多从一侧上肢或下肢开始,可以与震颤合并出现,患者会因此抱怨手脚活动不灵活,无法完成精细活动,疼痛,“抽筋”等。伴随疾病进展,帕金森病人还会逐渐出现运动迟缓,运动减少,姿势与平衡障碍等症状,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声音单调低沉,行走困难,转身困难,容易跌倒等,这些多提示疾病已进入中期。

其实“震颤”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很高,在神经科中另有一种称为“良性特发性震颤”的疾病,如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都可以引起震颤。所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旦出现肢体震颤和强直,活动不灵活,尤其是有帕金森病家族史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神经科就诊。

记者 :78.5%的患者未能及时就诊,是什么原因?

陈教授:患者未能及时就诊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源于患者本身的疏忽。前面我们已述及帕金森病最早期的症状多不具备特异性,如胳膊痛、痉挛、行走无力,或是腿脚活动不灵活;加上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对帕金森病的知识有限,认识不够,警惕性较低,常作为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等而延误就诊时间,直到出现较为明显的震颤或运动减少,运动迟缓,强直,甚至极少数患者直到丧失日常生活能力方来就诊,错过了早期治疗时机。另一方面,帕金森病是神经专科疾病,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对它的认识可能较为有限,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患者。

记者:帕金森病治疗关键是什么?

陈教授: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全阻断帕金森病的发展。帕金森病的治疗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耐心的随访与评估,不断依照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药物种类和用量,这并非易事。

当前的治疗目的是控制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早期应用神经保护药物有可能延缓疾病进展。所以,帕金森病治疗关键是强调药物治疗为主,多种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的原则是采用“个体化”、“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原则,以最小剂量、最少的用药达到较满意地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我们强调辅助治疗的重要性,如心理治疗,鼓励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保持良好的心态;日常功能锻炼很重要,鼓励患者适当运动,这对延缓运动功能恶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药物控制不理想或是药物副作用大而不能耐受的部分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治疗(DBS)与脑深部核团毁损治疗,术后辅以康复治疗,可使病人获得进一步的疗效。帕金森病人只要经过合理的治疗,都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能力,而且可以从事一定的工作。

结束我的采访,出于职业的习惯,脱口而出问陈教授“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陈生弟教授儒雅地微笑着:“其实作为神经科医生,最希望的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得到早期明确的诊断,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能够康复。我时刻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托。”

我们应该由衷地感谢,感谢这些“生命的守护者”,为了每一个生命的健康和尊严!

(陈生弟教授每周三上午有特约专家门诊,以及不固定的特需专家门诊)

陈生弟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科主任、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第5篇

大鼠生后MGBv神经元主动膜特性的变化及GABA受体激动剂的影响姚小红万子兵熊鹰(182)

凝血酶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游离钙浓度的影响杨文琼孙圣刚童萼塘曹学兵(188)

大鼠咬肌神经切断后三叉神经运动神经元高亲和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表达的变化张富兴庞有旺郭峰董玉琳熊抗辉李金莲(193)

大鼠坐骨神经修复后重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相关神经元生长相关蛋白43、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许家军陈尔瑜路长林何成(198)

神经科学通报 不同程度睡眠剥夺对大鼠认知和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窦伟赵忠新缪明永王文昭黄流清(204)

银杏叶制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李晓红张峰赵明霞张秋玲赵忠新(210)

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额叶和海马神经肽含量变化的影响管庆波韩辉董建军蒋玲赵文博赵家军王桂兰(215)

RNA干扰对阿尔茨海默病家族性瑞典型APP突变的沉默作用邱昕潘纪安陈宇张玮莹杨华静张苏明(219)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免费查阅、全文上网(192)

《神经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寿天德主编(252)

《神经科学通报》第一届编委会成员简介(续)(253)

Caspase和calpain在神经元凋亡和亨廷顿舞蹈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王燕顾振纶秦正红(224)

亨廷顿舞蹈病的治疗王琳辉林芳(230)

神经科学教学与医学模式革命关新民施静(236)

在《神经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作风寿天德(241)

正确处理《神经科学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系李金莲(242)

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崔浩军(242)

神经生物学的教材建设要体现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蒋星红郭试瑜单立冬印其章(243)

开设神经生物学实验课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龚珊单立冬朱奇蒋星红(243)

关于在本科生的神经生物学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思考伍忠銮周文良(244)

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需改进的问题付建华李露霞(244)

硕士研究生《神经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杨盛昌潘盛武(245)

搞好青年教师培养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曹莉张勇由振东何成路长林王成海(245)

重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神经生物学教学质量张勇曹莉由振东王成海(246)

在神经生物学教学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张勇曹莉由振东王成海(246)

培养神经生物学创新型人才要加强专业英语的训练王建军罗兰(247)

改革神经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张勇曹莉由振东王成海(247)

不同层次学生的神经生物学课程教学重点确定神经科学通报 崔希云(248)

关于神经生物学教学课件制作的几点思考沈建新(248)

以“学”为中心构建神经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尝试李东亮赵红岗王淑秀(249)

体育师范类院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的神经生物学张日辉(249)

在成人教育中开展神经生物学教学的必要性祁文秀(250)

《神经生物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陈其才吴飞健唐佳王欣(250)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组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神经科学通报 邓建新李晓蓓(251)

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阮怀珍杨忠胡志安蔡文琴(251)

神经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讨陈盛强孙卫文苏涛廖卫平郑德枢(252)

首届全国头部断层影像解剖学及其临床应用学习班在绍兴成功举办(18)

《神经科学通报》启事(32)

MAP激酶在细胞内信号传递,神经可塑性及痛觉易化中的作用Ru-RongJiYu-QiuZhang(3)

痛情绪和相关记忆机制的研究进展张玉秋纪如荣(10)

大脑音乐功能的研究狄海波陈宜张(82)

GBS与空肠弯曲菌感染吴铮范文辉(87)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在应激影响记忆的个体差异性中的作用王宗文严进(91)

朱鹤年教授与立体定向技术倪国坛(95)

睡眠剥夺及睡眠恢复后大鼠中缝核群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王晓东宿长军李柱一王者晋饶志仁(19)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叶民陈生弟戚晨陆国强梁梁徐洁懿(23)

CGRP和NGF对脑局部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凋亡及PKC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邢雪松吕威力方秀斌(28)

高渗刺激后大鼠视上核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的光、电镜研究段丽申晶袁华张萍曹荣饶志仁(33)

神经科学通报 海人藻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中caspase-3作用的实验研究赵瑞刘建民赵文元黎莉霍克克周晓平(39)

NNMS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产生的作用沈明徐建兴(44)

腺苷A1受体在双相呼气和吸气神经元电活动中的作用王剑莉吴中海李军(48)

GABA对大鼠伏隔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许艳徐满英闰彬彬(53)

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亚单位的mRNA和蛋白表达杨林王宇倩朱剑虹(58)

甘珀酸抑制大鼠唇下注射Formalin引起的伤害和Sp5C神经元的Fos表达兰莉袁华曹荣段丽申晶高蓓饶志仁(63)

原位杂交检测Sema4C基因在胚胎和成年小鼠组织中的表达吴海涛刘淑红景孝堂吴燕范文红范明(68)

心肌缺血伤害性刺激对大鼠丘脑束旁核痛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原大江张林忠温建忠张策郭政(73)

Nogo-A在成年大鼠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程希平刘惠玲宋朝君金伯泉焦西英游思维鞠躬(77)

爪蟾顶盖神经元的大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依赖从钙储池释放的钙?王红蔡浩然(101)

谷氨酸钠对大鼠背部皮神经传入放电的影响曹东元郭媛张琪田雨灵王会生赵晏(111)

神经元膜NMDA受体蛋白免疫复合物单分子纳米结构及定位AFM比较研究郁毅刚徐如祥姜晓丹柯以铨蔡颖谦(117)

炎性痛诱导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及PKC的表达上调杨丽平李清君(129)

神经胶质瘤中缓激肽B2受体的表达水平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赵逸松薛一雪刘云会付伟姜乃佳安平王萍(135)

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抑制脂多糖刺激原代胶质细胞iNOS的表达刘佳福刘振国周海燕陈生弟陆国强梁梁(141)

6-羟多巴胺毁损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脚桥核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王勇张巧俊刘健冯洁褚玉霞高蕊刘娅萍(146)HtTp://

电针抗氧化应激参与对MCAO大鼠再灌注脑功能损伤的保护王次霞李忠仁陈伯英(153)

肌苷减少高浓度锌损伤的PC12细胞坏死而不是凋亡史明郑春霞游思维(158)

第5届国际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110)

优秀论文征稿评选活动(116)

声明原大江(128)

关于召开“第三届全军生理与病理生理专业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170)

伏核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衡立君高国栋(165)

《神经科学通报》第一届编委会成员简介(续)(173)

电刺激构建大鼠皮层网络癫痫的海马细胞电生理特征神经科学通报 汪胜刘青邹祖玉韩丹(257)

3-硝基丙酸多次化学预处理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邓学军孙圣刚曹学兵李红戈梁直厚(266)

Nogo-66受体分子在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孙芳金卫林龙梅鞠躬(273)

急性重复缺氧暴露小鼠海马HIF-1α表达的变化邵国张然高翠英吕国蔚(278)

睡眠剥夺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nNOS表达的改变在其学习记忆损伤中的作用陈俊李积胜王华仁张珩(283)

大鼠脊髓损伤后Nogo-A表达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郭强李淑蓉苏炳银(287)

帕金森病患者程序性学习的初步研究王晓平赵永波LassondeM耿昌明(291)

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海马MAPK的表达商秀丽徐万鹏刘云会杨金霞张化薛一雪(296)

第三届北京神经变性病及卒中国际研讨会(300)

情绪领域中杏仁核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胡治国刘宏艳彭聃龄(301)

反义Noggin基因对成年大鼠海马内Nestin及GFAP表达的影响徐海伟范晓棠(319)

在尾核痛反应神经元和整体甩尾反射水平上研究CCK-8对抗电针的镇痛作用杨春晓石铁锋何秋月徐满英刘凤玉(324)

百草枯干预不同时间后DAT和VMAT2基因表达的时程变化任今鹏任惠民蒋雨平(330)

突触前活动区的分化与功能沈露露王大勇(335)

血脑屏障——形态、调节和临床意义刘晔管阳太(344)

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研究进展芦颖洪浩刘国卿(351)

未折叠蛋白反应及其在生理功能与疾病中的作用陈志欣顾振纶秦正红(356)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损伤髓鞘再生的细胞学治疗管阳太张广先AbdolmohamadRostami(364)

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大鼠脑内嘴侧迁移流中的发育学表达刘建军姚忠祥邹丽云陈兴书蔡文琴杨辉(371)

人参皂甙对老龄大鼠基底前脑-皮质胆碱能系统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赖红曾亮赵海花方欣杨吉平吕永利(376)

神经科学通报 三羟异黄酮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王茹武宇明张浩王昕何瑞荣(380)

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GDNF表达水平和MAPKs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呙登俊赵永波陈英辉(385)

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ADM及其mRNA的表达毕国荣张辉周慧杰张贺敏海虹方秀斌(391)

PrP可抑制tau介导的体外微管形成作用韩俊王小凡姚海兰高晨李锋张宝云姜慧英(398)

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张静徐汉明张昌勇童俊张红周晓亮(404)

胰岛素干预加重海马注射Aβ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认知损害赵倩华罗玉敏周玢洪震(408)

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内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上调陈英辉赵永波刘文文呙登俊王乃东马爱梅(413)

生酮饮食对海藻酸致痫大鼠海马突触重建和GluR5、GluR6mRNA的影响徐向平孙若鹏金瑞峰(418)

骨髓源干细胞在脑组织的迁移和分化邹西峰徐群渊(425)

第6篇

关键词 学习神经科学;职业教育;公平性;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0-0019-05

自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始,我国学校式的职业教育迄今已历经一个半世纪,从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12]16号)算起,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历程也近15载。职业教育的公平发展是整个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社会资源分配等大视野下审视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公平发展的问题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学习者个体身心发展视角和人类学习的脑机制方面来研究职业教育未来走向的文献却鲜有涉及。人脑作为控制身体感官的主要部位,是进行高级认知活动的场所,始终是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对象。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一门试图整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从生理学角度探索大脑认知与知识习得以及教育教学之间关系的学科逐渐独立出来,但是该学科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名称,在我国通常的提法是“教育神经科学”,这也是国际上使用较为普遍的称谓,最早由肖尔和莫斯基于1978年在其合著的《教育与脑》一书中提出。本文立足于学习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学习者身心成长和大脑认知神经的发育规律为视角,审视传统学习理论视野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提出在学习神经科学启迪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指向。

一、学习神经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人们对自己大脑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学习神经科学却仅有十多年的时间,从脑功能定位和神经科学的产生到今天学习神经科学的独立也才不到半个世纪。尽管如此,目前该学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与学术认同,从其发展进程看,大致可分为思维萌芽、实证探索和学科独立三个阶段。

(一)思维萌芽阶段

人类对于自身大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外古圣先哲们最初都将心脏视为人思维情感的主导,例如,我国古书《黄帝内经・灵柩・客邪篇》中就载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在西方,师徒相承的古希腊三哲一直主张“灵魂论”,认为理性、智慧等美好的事物皆源自超脱肉体的“心灵”。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提出了脑是意识之源,人类的喜怒哀乐来自大脑,之后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也赞同脑是理性灵魂的器官[1],这是人类自我认知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逐步将主控人身体的器官从心脏转移到大脑。1632年,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发展了古希腊三哲的学说,并提出著名的“身心二元论”,但他认为,人的灵魂蕴藏于大脑的松果腺之中,并由此产生了意识和情感。但由于技术和伦理因素的局限,这一时期人们对大脑的认识也仅是日常经验的总结和医学观察的结果,停留在哲学思辨水平上,并没有对大脑展开专门的实证性研究。

(二)实证探索阶段

从18世纪开始,人类对大脑的认识进入了实证探索阶段。英国医生哈特莱(Hartley)于1749年提出感觉和记忆由神经刺激引起大脑振动而产生的假说。1796年,德国解剖学家加尔(F.J. Gall)和他的学生施普茨海姆(J.G. Spurzheim)创立了器官学和颅相学,通过对人颅骨的解剖和测量来分析个体心理特征,尽管这一假说后来被证实是伪科学,但却是人类脑科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而真正将心智、大脑与教育连接起来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根据苏联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学说提出的“程序教学法”,该理论的创立在教育史和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神经系统分工假设、伯尔・马戎第法则(神经技能两分法)和大脑机能分区等学说相继出现。法国医生布洛卡(Paul Broca)和德国生理学家威尔尼克(Karl Wernicke)等通过对患有语言障碍病人的研究,先后证实了大脑的“语言中心”,即大家熟知的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和角回,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左右脑分工理论和相应教育模式的产生,对人脑神经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如PET、FMBI、ERP、MEG等),人们对大脑的认知进一步深入,一门专注于研究人类大脑认知活动的科学――认知神经科学也由此独立出来。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充分肯定了人脑功能的多维性,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之后的大脑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为学习神经科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学科独立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对大脑的研究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最先提出“脑的十年”计划,“欧洲脑的十年”委员会以及“国际脑研究联盟”也随之成立,标志着“脑科学时代”的到来。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学习科学与脑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汇集成《理解脑:走向新的学习科学》一书,促成了脑科学研究与教育之间的联结。2003年11月,在梵蒂冈科学院成立400周年庆祝会上商讨成立了“国际心智、大脑与教育协会”,标志着一门研究人心智、大脑与学习、教育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正式诞生,各国也相继成立了与之有关的研究机构。我国也与21世纪初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地成立了专业的研究中心,并于201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了首届教育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但是,该学科目前在国际上尚未有统一的名称,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机构也有各自的称谓。其中,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协会称之为“神经教育学”,日本称“脑科学与教育”,美国布鲁克斯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命为“神经科学与教育”和“心智、脑与教育”,国际上使用较为普遍的则是“教育神经科学”。尽管目前在学科称谓上的叫法不同,但研究的主体内容一致,都是人脑认知神经与学习、教育间的关系。

(四)学习神经科学的内涵

如同其学科名称一样,学界对于该学科性质的界定也各有说辞。国外的学者较鲜于对一门学科下定义,仅认为其是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专业,并融入了心理学、教育学和遗传学的相关内容[2]。周加先在其著作中提出,“学习神经科学是将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度整合,提出科学的教育理论,践行科学的教育实践的、具有独特话语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3]从这个层面上看其属于一门基础学科,拥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而东南大学的韦钰院士则认为,“神经教育学是基于学习科学的研究,本身并不属于基础研究学科,而是新形成的基于实证性科学研究的教育学,是一门将基础研究创造的知识转化为应用教育实践的‘转化教育学’”[4],即该学科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科学,基于此,他认为,“神经教育学”一词更合乎对这个领域的描述。尽管目前学者们还存在一些争议,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学科必将迎来更大突破,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传统论域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审视

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性问题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职业教育外部的公平;二是职业教育内部的公平。前者是指在相同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及其学生能够受到与其他类型教育同等的待遇,是形式上的公平;后者是指职业教育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可以满足所有接受职业教育个体的内心需求,是内容上的公平。从褚宏启对教育公平的定义可以得出:职业教育公平是指所有人职业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基本平等与对个体发展差异性的尊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同等的待遇和社会认可[5]。然而,传统论域下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诸多偏狭的认识,从而导致其改革困境重重、成效甚微,职业教育自身也难以得到公正、平等的待遇。

(一)教育体系囿于“固性”而忘乎“弹性”

广义的教育体系指所有构成教育大系统的要素组合,狭义的教育体系则指各级各类教育构成的学制体系。首先,从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来看,其学制体系和办学方式都被局限于固有模式之中,灵活性和开放性不足。众所周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只延伸到专科层次,进入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很难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因此职业教育也被奉为“断头式”教育而饱受鄙夷。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2016年初,国家正式批复的第一所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津揭牌成立。但受限于固有的政策体制,目前职业院校升级本科的通道狭小,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道路艰难,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要实现从专科“断头式”向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完型式”转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次,由于长期对职业教育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我国多年实行国家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存在于企业的职业教育日渐被职业学校所取代,部门行业办学也演变为政府办学、学校运作。然而,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固守学校模式、缺乏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难以完成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也难以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欠开放的办学模式使职业教育不能满足民众提升人力资本和接受终身教育的需要,故而深受“排挤”而地位低下。

(二)教育评价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

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从招考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然而现有的评价制度过多地强调了“共性”之处,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职业教育之中,而是整个教育界的通病,只是在职业教育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极不公平。一方面,在招考制度上,尽管“一考定终身”的情形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中考和高考仍是决定学生是继续接受普通教育还是选择职业教育的最主要评判标准。事实证明,个体发展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有的学生不擅长抽象思维,对概念性的理解是其弱势,但对形象事物却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卷面分数仅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不能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的内部评价上,基于“共性”的评判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学生最终的作品,从而忽视了作品的生成过程及学生的成长过程。相同标准、同一规格是检测产品的重要方式,然而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灵活性、主体性、主动性等体态特征的r活生命,过于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不利于突显生命体的个性特征,过于强调“共性”的评价方式又导致人们对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学习的学生产生偏见,职业教育本身也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

(三)教学内容强调“物性”而弱化“人性”

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现有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对学生“物性”的培养,忽视了最初“人性”的教化。尽管职业教育的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但在强调学生就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应忽略“做人”的教育,如果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只是单一地指向工作岗位、指向物化的技术产品,其功利性色彩就会突显,进而脱离教育的本真。有研究者曾将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岗位技能等10多项指标做重要性排序调查,参与调查的企业中超过60%把“职业道德”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工作态度”,从这个调查结果中足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作出如此评价:“做事”能力跟不上企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做人”素养不符合企业用人的要求。这也是职教学生不受企业待见、校企合作壁垒重重的原因之一。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看,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那么职业教育始终还是失败的“二流教育”,甚至还称不上为“教育”。同时也会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产生极大误解,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致使职业教育多年来的发展遭受极不公正的待遇。

(四)教学方式关注“理性”而忽略“感性”

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来看,尽管“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形式近年来得以提倡和普及,然而真正落实起来却又受到场地、师资等颇多因素的制约。因此,缺乏真实“情境性”的课堂说教仍是目前职教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既不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亦无助于其德行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多数教师都会沿袭传统观念,采用“理性说教”的德育方式,旁征博引、高谈阔论,却不知“以情动人”才是关键。基于课本道德知识的教育旨在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但道德认知并不等同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只有当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合一才能说一个人道德的养成。并且,现在的学生个性越来越明显,简单的课堂说教不仅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反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与不平衡性,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在道德发展水平上也存在差异,同一道德失范行为也许背后隐藏着多样的原因。所以,在缺乏交流和切身关怀的情形下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从而也难以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道德引导,致使职业学校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忽视“感性”的教育也不利于职业教育学习者健全人格的形成。

总体来看,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亟待从一个全新而又科学的视角诠释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三、学习神经科学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学习神经科学强调回归人本身,试图从人类大脑中探索自身获取新知识的路径,揭示人脑学习的奥秘。在学习神经科学的启迪下,构筑终身化的职教体系,有助于职业教育结束其“断头教育”的阴影;树立多元化的学生观念,纠正视职业教育学习者为“问题学生”的误判;创设可视化的教学情境,实现不同特质学生的公平发展;施以情感化的人文关怀,全面提升职校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构筑终身化的现代职教体系

学习神经科学的研究论者发现,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并且这种可塑性伴随着人的一生,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强弱不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终结其“断头教育”的阴影,努力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而贯穿于个人一生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即职业准备教育――就业培训――岗位培训――晋级/转业/再就业培训[6]。为此,必须完善初、中、高三级教育相衔接的学校职业教育制度,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发展通道,建立兼具职前教育、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再就业教育于一体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这既是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为此,美国早在2005年就把“职业技术教育”(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更名为“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另外,大脑的可塑性也要求职业教育对象的扩大化。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不仅仅是面向学龄阶段的青少年,而应面向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有渴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实现再就业的广大人群。构筑终身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助于人们修正职业教育观念,使职业教育受到与其他类型教育同等的待遇,从而实现其外部的公平发展。

(二)树立多元化的学生认知观念

在现实当中,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甚至是人际交往上表现得令人不太满意。传统观念认为这是由个体智力和学习态度所造成的。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发现不同个体的脑功能区域存在结构上的差异,并且每个功能区的发育也是不同步的。一般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生长环境和童年经历的不同所造成,并不是因为个人天生的智力缺陷,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多元化的视角正确看待每一位孩子。由于脑功能区域结构的差异,每一个体所擅长的方面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理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为他们选择适宜未来发展的职业道路。其次,由于控制感官活动的相应脑机制发育不同步,对情绪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杏仁核在情绪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可以造成大脑神经中枢的“短路”,从而影响大脑整体功能的发挥,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来引起周围同学的关注。教师需要正确看待学生这种由心智不成熟而引发的“哗众取宠”行为,合理分析其中原因,适时加以引导。总之,学习神经科学的研究要求人们改变以往对职校学生单一的认识,树立多元化的学生认知观念,公正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三)创设可视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人的大脑可被粗略地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通过胼胝体进行交流。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的研究发现,人脑皮层分为52个区,并且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神经病理学家谭(L.H. Tan)通过对有语言障碍的中国人与西方人大脑皮层的研究发现,中英文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相同病症的人存在不同的脑功能障碍区[7],这说明不同知识的学习所调动的大脑功能区域有差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区别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除了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教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教学。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菲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联系和自动化三个阶段。”[8]由此可之,一个完整的操作技能习得需要激活大脑不同功能区的活动,不是仅通过外显的动作训练即可,还需要大脑内部机制的协调配合。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善于创设可视化的教学情境,甚至可以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进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大脑各部分区域的活跃性。在教学过程中,有能力的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脑机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操作技能的内化。

(四)施以情感化的道德人文关怀

“任何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动作和知识层面,情绪情感对学习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9]黄希庭研究发现,下丘脑、杏仁核、大脑皮层对情绪反应和在情绪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学习障碍多半是由情绪波动较大引起的。此外,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还表明,情绪与社会性信息在道德认知中还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10],还有的学者认为个人道德行为与其大脑中控制道德的神经机制、神经网络有关。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受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情感上的波动更大,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道德认知的脑机制研究强调了情绪在道德认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的要求。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自我控制和适时调节不良情绪,调动积极情绪在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道德教育不是生硬的“理性说教”,更重要的是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重视道德情绪体验。最后,道德教育要注重“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结合,“刚柔并济”才能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讨论可以发现,尽管神经科学与职业教育学分属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随着现在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两者间的对话也会愈加频繁。将神经科学领域对人类脑机制的研究成果恰当地应用于职业教育之中,有助于跳出传统思维去看待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从而进一步解决职教改革发展中“固性”和“弹性”的矛盾;消除学生评价中“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对立;调节课程热萆稀拔镄浴庇搿叭诵浴钡氖Ш猓调和教学方式上“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为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考 文 献

[1][3]周加仙. 教育神经科学引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5,4.

[2]Campbell.S.R. The Engrammetron: Stablishing an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Laboratory[J]. SFU Educational Review, 2007:20.

[4]韦钰. 神经教育学对探究式科学教育的促进[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4):97-117,186-187.

[5]褚宏启, 杨海燕. 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 教育研究, 2008,(1):10-16.

[6]唐高华. 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1(22):19-22.

[7]陈巍, 张静, 陈喜丹, 丁峻. 学习神经科学: 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途径[J]. 教育学报, 2010(5):83-88.

[8][9]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07.317.

[10]Greene J D, Morelli S A,Lowenberg L F, et al. Cognitive Load Selectively Interferes with Utilitarian Moral Judgment[J]. Cognition, 2008(107):1144-1154.

The Fair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Neuroscience

Wu Changhan,Cao Ye

Abstract Learning neuroscience is a new discipline,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trinsic learning mechanism of human brain. It appl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into educational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laws of human brain learning, reveal the mysteries of the human brai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o much emphaize on “routinism”, “universality”, “hylicism” and “rational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theory, thus ignoring the “flexibility”, “individuality”, “humanity” and “emotion”, which result that people have a lot of narrow understanding and extreme unfair treatment to it. Learning neuroscience research fruits show that, only to build a lifelo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concept of students, and create a visual teaching environment, impose emotional humanistic conc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develop scientifically, fairly and effectively.

第7篇

位于广州市工业大道中的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之一,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拥有多排螺旋CT、MR、ECT、DSA等大型先进医疗设备。医院医护人员业务技术精湛,服务态度优良。现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3个硕士授权学科。

医院地址:广州市工业大道中253号 邮政编码:510282

特色科室――神经外科

该院神经外科是广东省高校重点学科和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该科是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是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主干学科,为博士、硕士授权学科。该科临床医疗特色突出,其中包括颅内肿瘤微创外伤治疗;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放射治疗;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微创治疗,如帕金森病细胞刀治疗、脑起搏器置入治疗和顽固性癫痫微创外科治疗,颅脑外伤综合救治,植物人催醒治疗、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以及脑肿瘤和脑血管畸形的X-刀治疗等。同时,该科拥有专科手术室和专科实验室,并创办了《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知名专家

徐如祥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所长、神经外科主任,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擅长脑深部肿瘤、复杂脑血管疾病显微外科治疗,对帕金森病、顽固性癫痫、脑外伤及植物状态的诊治等,有丰富经验。门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李铁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擅长脑和脊髓血管疾病(动脉瘤、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血管内介入放射治疗。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柯以铨

教授,硕士生导师,神经外科副主任。擅长颅脑、脊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和颅脑外伤救治。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张世忠

副教授,神经外科副主任。擅长帕金森病的细胞刀和脑起搏器治疗、三叉神经痛、扭转痉挛、颅内肿瘤放射外科综合治疗。门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姜晓丹

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外科副主任。擅长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对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的治疗,经验丰富。

王向宇

副教授。擅长显微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手术,对脑肿瘤、脑血管病微创外科手术治疗技术熟练,对重症颅脑外伤的救治有丰富经验。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段传志

副教授。擅长神经外科疾病血管内介入放射治疗,对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等,经验丰富。门诊时间:每周三下午。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建于1917年,是我国现代口腔医学高等教育发源地,是集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为一体的教学、医疗、科研机构,设有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等12个学科及教研室。其口腔临床学科和口腔基础学科,均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特色科室――口腔内科

口腔内科学是教育部口腔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开设有从大专生到博士生以及成人教育各个层次的临床和基础理论教学,承担了多项国内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目前该科牙体牙髓专业组已成功开展了残根、残冠的保存修复,牙本质敏感症综合脱敏疗法、无痛牙髓治疗、复杂根管的自动化预备技术,并在西南地区首次使用牙科手术显微镜,实现了微创根管外科手术。牙周专业组对牙周炎进行系统治疗,大大提高了患牙治疗的有效性,而且还和国外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系统而详尽的牙周病病史资料库,为成都地区牙周病的流行情况的统计和防治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口腔粘膜病专业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等先进诊治技术,对口腔粘膜病的病因和治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知名专家

李秉琦

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擅长口腔粘膜病因和防治,是国内口腔粘膜病防治的知名专家。

陈谦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口腔粘膜病因和防治,是国内口腔粘膜病防治的知名专家。

张蕴惠

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擅长牙周疾病病因和防治,是国内牙周病防治的知名专家。

刘天佳

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擅长龋病病因和防治,是国内牙体牙髓病防治的知名专家。

周学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龋病及牙髓病病因和防治,是国内牙体牙髓病防治疗的知名专家。

罗宗莲

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擅长龋病病因和防治,是国内牙体牙髓病防治的知名专家。

吴亚菲

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牙周病病因及治疗的研究。

陈秀梅

教授,主任医师,擅长龋病病因和防治。

林 梅

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口腔粘膜病病因和防治。

第8篇

关键词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情绪调控,情绪障碍,自我意识,经济决策,道德。

分类号 B845;C91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SCN)是一门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社会认知现象的交叉学科。通过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从社会、认知和神经三个水平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情绪现象。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主要指功能性脑成像(fMRI,EEG/ERP,MEG,PET)、神经心理学病人的临床分析;社会认知现象包括情绪调控、态度改变、刻板印象、决策、道德、自我意识,以及情感障碍和各种社会认知障碍等。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越来越受各国研究者的重视。2006年初创刊了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杂志;2007年10月在美国召开的心理生理学年会的17个专题研讨中,就有10个是社会认知的内容;在美国MIT、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NIMH、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伦敦大学学院(ULC)等国际知名院校都相继成立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所、系、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国内也在近年开始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出现了一些良好的势头:①开展研究的单位越来越多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情绪与认知、情绪调控及其情绪障碍干预、人格、社会认知与行为的发展、青少年的异常社会行为等研究,建立了中国情感材料库,近3年来发表了20多篇相关国际论文;北京大学心理系在自我意识、共情、归因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经济决策行为、国民心理和谐指数的构建等方面也在进行研究:其他,例如西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以及一些医学院校也开始进行此类研究。②国家投入增加目前,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在863项目、国家支撑项目、重点项目方面,针对情绪疾病、社会认知开始安排了一些项目。③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目前,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建立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向,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了10余位教授和研究人员,建立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心理所也有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室;西南大学建立了以认知与人格为研究核心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在Science,Nature,Nature Neurosci,Neuron,PNAS等最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了有关情绪、情绪障碍、自我意识、经济决策、道德等方面的脑机制研究报告以及部分综述,反映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

1 情绪与情绪调控的神经基础

恐惧、厌恶、愤怒、惊讶、快乐、悲伤等六种基本情绪在表达和识别上具有普遍性,近年来研究不同情绪识别的神经基础及其部分分离的临床研究和脑成像研究逐渐增多。恐惧:当个体产生恐惧体验时,海马(外显记忆功能区),杏仁核(情绪唤醒区),前额皮层(工作记忆区)这三个脑区在起作用;很可能是即时呈现的恐惧刺激,激活了海马和杏仁核,然后在前额皮层中同时表征、相互整合后而产生的,其中杏仁核是恐惧情绪体验中一个相当关键的结构。厌恶:通过脑损毁和fMRI等手段发现,厌恶情绪激活的脑区有脑岛,基底神经节,纹状体。惊奇:惊奇根据刺激的不同,其激活的脑区有所区别:如果刺激物是负性的,那么激活的脑区为杏仁核右腹侧;如果刺激物是正性的,那么激活的脑区为腹内侧前额叶皮质。悲伤:被试在悲伤的情绪中,前额叶皮层中部,额下回,颞上回,楔前叶(precuneus),杏仁核,丘脑等活动都有所增强。愉快:在愉快的情绪下参与活动的脑区有:下丘脑(hypothalamus)前额叶皮层(PFC),杏仁核,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额前回,前额叶背外侧,后扣带回,颞叶,海马,丘脑,尾状核(caudate)。愤怒:对于愤怒的研究表明愤怒与杏仁核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更多的是把愤怒和恐惧联系在一起研究,单纯研究愤怒脑机制的很少,也不成熟,有人认为与额叶、扣带前回有关。

2 情绪障碍

2.1 有关孤独症的研究

孤独症患者最突出的特征是存在人际交往的巨大障碍,他们往往存在语言问题,不会撒谎,语言单调:言行举止像低龄化,60%智力落后、20%的智商低于35,能感知细节和理解事实,但不能感知整体和理解概念,不能知觉面部表情。Hans Asperger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关于孤独症的一个理论――极端男性脑(Extreme Male Brain,EMB)理论,认为孤独症患者的脑是典型的男性脑。fMRI研究证实,孤独症儿童的大脑皮层较正常儿童大,而且其扩张部分是由于灰质、而不是灰质的增多,他们的杏仁核也增长较快,提供了支持EMB的证据。出生前如置于雄激素的环境,女性脑也会呈现男性化的倾向,而男性和女性在脑结构上的区别和出生前雄激素的多少有关。EMB是否和出生前的雄激素异常有关?目前还在研究中。孤独症患者的脑区中,支持高级认知功能的连接较少;在尸检和脑扫描中发现,孤独症患者脑部的杏仁核、海马区域较小,但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孤独症与遗传明显有关,估计有5到20个基因与孤独症有关,现已重复得到的结果是第7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与孤独症相连(有趣的是,这个区域已经被公认和语言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

2.2 有关抑郁症的研究

Couzin通过个案探讨了抗抑郁药百忧解(Pazoc)对抑郁症儿童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抗抑郁药通常仅能帮助70%的服用者,这些药物是通过增加神经递质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的量来实现其疗效的。这些年对抑郁症的病因依然还处于探索中,临床上只能通过各种不同的药物来进行尝试。

2.3 脑损伤的性别差异

两性之间在精神障碍上存在不争的差异:女性

易患抑郁症,男性易患精神分裂症;女性有更多的焦虑,男性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男性易成嗜酒和吸毒,女性有更多的进食障碍;甚至在自杀上也存在差异,女性更多地尝试,男性的自杀成功率高。这些差异和两性脑的差异有关。女性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研究表明,应激反应和性激素有关,其中,一定水平的素对于应激反应有重要的作用,用动物和人所做的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脑成像研究发现,当呈现恐惧面孔时,女性比男性激活了更多的杏仁核:在处于应激状态时,女性的前额叶皮层区有更强烈的反应,而该区域是产生焦虑、抑郁的一个关键。此外,性激素和攻击性有关,在认知方面两性脑也存在着差别。脑的性别差异所导致的两性情绪障碍的差异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这对于了解不同情绪障碍的脑区域定位、神经递质等有重要的帮助。

3 自我意识

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的是个人认知中与自己本身有关的内容,是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个人看待自身的方式。一般认为,自我概念包括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意象、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内容。近年的热点包括以下几个方向:自我概念产生的脑区定位;灵长类的自我意象;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概念变化。

Lou等使用PET与TMS技术,在与自我评价有关的脑区研究中,呈现一系列形容词,要求被试判断这些词是否适于形容被试自己、被试好友或公众人物。结果发现,做出的判断与被试自身密切程度越高,在回忆时,顶叶皮层内侧的激活程度就越高。类似的fMRI实验发现与自我评价相关的主要脑区是内侧额回或腹内侧前额叶。Friedefich等人向年轻女性被试呈现杂志上的模特儿照片,要求被试比较自己与照片人物的体形。fMRJ扫描发现,被试在作体形比较时,显著激活了梭状回外侧、右顶叶内侧、内侧额回以及扣带前回。

2岁以上的人类或猿类(包括黑猩猩和大猩猩)在面对镜子时,未经训练就能意识到镜中的是自己,即具有自我意象(self-image)。在一项动物实验中,要求猴必须通过实时视频观察自己的动作,以取得食物(图1)。他们在狐猴脑部植入电极,监测到了顶叶内侧脑区的体觉和视觉神经元的激活。这些神经元对应于特定感受野,与狐猴直接观察自己的手时激活的神经元是一致的。

对精神病患者调查发现,病人的自我概念与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印象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病人的自我评价越高,医护人员对他的合作性和情绪稳定性的评价越差,表明精神病患者的自我概念是扭曲的。让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结果发现,其中40%的病人高估了自己,24%低估自己。低估者的抑郁程度普遍较高,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受损程度反比高估者小。

4 经济决策的脑成像研究

近年来,经济决策的脑成像研究成为大家关注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强互惠合作、风险决策、跨期选择以及品牌决策等方面。常用实验范式包括信任游戏、最后通牒游戏、讨价还价、赌博游戏、公共产品、免费搭便车等。

在“强互惠合作”研究中,在信任游戏中,King-Casas等发现尾状核活动的峰值时间会随着游戏的进程发生改变,当决策双方在游戏初期彼此没有任何了解时,尾核活动的峰值出现于当对家做出信任决策时;而当对家逐渐建立声望,尾核活动的峰值提前到预期对家会给出信任决策时;实验结果拓展了社会偏好理论。

在风险决策研究中,决策者在概率型决策和不定型决策情境下的神经元活动结果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在风险条件和模糊条件下的决策,其神经机制不同。Hsu等的研究对经典的决策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在“模糊”条件下,不确定程度与杏仁核和眶额叶皮层正相关,与纹体系统呈负相关:且纹状体活动与期望的奖赏正相关。多个实验证明ERP的FN(Frontal Negativity)成分与评价、预期有关。Adolphs等用深度电极记录前额的EEG的仪节律,反映了在评价决策中,期望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不一致。Coricelli对决策结果所引发的情绪进行研究,发现后悔情绪与内侧眶额、扣带前回、海马的活动有关;对后悔的厌恶情绪与内侧眶额、杏仁核的活动有关。而且从时间上来看,与对后悔的厌恶情绪有关的神经活动发生在决策前,表明这种厌恶情绪会影响决策后的后悔体验和对结果的预期。在“框架效应”研究中,研究结果发现被试的决策会受框架解释的影响,损失更激活杏仁核;收益与ACC有关。Tom等人发现当可能的收益值增加时,大部分的脑区活动会增强;而当可能的损失值增加时,部分脑区的活动会下降,例如纹体、腹内侧前额叶、扣带前回腹侧。而且神经信号的强弱可以预测对损失回避的个体行为差异。对备择方案做出风险选择,Kulmen的研究中划分了不确定条件下的两种非理性投资策略――风险选择错误和风险规避错误,并发现阿肯伯氏核(nucleus accumbens)的活动伴随在风险选择之后,前脑岛的活动伴随在无风险选择之后。这说明与情感有关的脑区活动会影响投资方式,而且这些脑区的过量活动会导致投资失误。Kermerley的实验中发现ACC损伤的猴子,错误后的即时表现没有问题,但是在强化指引的选择任务中不能维持能获得奖赏的反应,不能整合风险和赔偿,进一步证明了ACC在理性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在跨期选择的研究中,Kalenscher用新古典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验证了跨期选择的理论模型。Rudebeck的贡献在于发现ACC损伤影响为奖赏投资的努力程度,OFC损伤影响对奖赏的等待,证明延迟和努力会对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品牌决策研究中,Schacfer等发现内侧前额叶在品牌识别中起重要作用;Deppe等人模拟消费者选择产品的情境,发现只有被试偏好的品牌才能激发明显的决策模式。当目标刺激为被试喜欢的品牌时,腹内侧前额的活动增强;Knutson等人采用fMRI扫描被试在模拟购买实验中做决策时的神经活动,发现当被试面对喜欢的商品时激活了ACC)当商品价格太贵时脑岛激活,同时腹内侧前额叶的活动水平下降。

5 道德的脑机制

道德判断究竟是一个理性过程还是一个情感性的直觉过程?一直存在争议。有个例研究发现幼年时期前额叶损伤的被试在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上表现异常,并且他们对社会信息的情绪反应也受到损害,提示情绪信息的加工过程可能会对道德判断过程产生影响。但这只是一个脑损伤研究,只有两个病人,所以说服力尚嫌不够。在另外的研究中以正常人为被试,利用道德两难任务,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激活了腹内侧前额叶这个主要负责情绪加工的区域,说明理性的道德判断很有可能依赖相应的情绪加工过程。最近一个研究发现腹内侧前额叶损伤被试在一个道德两难任务中倾向于选择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决策。这个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腹内侧前额叶的情绪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影响具体的道德判断过程。

利他主义就是某个体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Tankersley考察了利他主义的神经机制,发现右半球颞上回后部的激活程度可以预测被试的利他主义倾向。先前的研究表明这个区域也负责对他人意图的认知和推理。因此研究结果表明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理过程对利他主义的产生非常关键。de Quervain等发现尾核在利他惩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尾核的激活强度与惩罚意愿呈正相关,激活的程度反映了惩罚背叛者的预期满意程度;尾核也参与了在预期收益激励下的决策和行为。捐赠是一种利他行为。也有研究考察了捐赠行为的神经机制,发现捐赠行为与人类的奖赏系统有密切关系。捐赠行为与人们对社会的依恋程度有关,而拒绝捐赠行为则与对捐赠对象的社会排斥和厌恶有关。产生利他主义的原因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6 结语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