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第1篇

【关键词】自我接纳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7-02

一、前言

现阶段,95后大学新生和90后、80后大学新生相比,在学校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经济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具备时代特点。根据前人研究和大量文献研究表明,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联,通过提高大学新生自我接纳能力,能够健全大学新生的心理和人格。因此,文章针对自我接纳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接纳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一个人自愿、乐意的去面对、了解以及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所有的特征。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刘芳等人(2007年)证实大学生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接纳存在关联;范寅莹等人(2011年)证实,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存在显著关联。由此可见,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密切的关联。

三、自我接纳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文章以某综合性大学2016级大一新生为例,样本具体状况为:女生602人、男生277人;高中文科651人、理科228人;农村297人、城镇281人以及城市301人;独生子女619人、非独生子女260人。

(2)方法

①自评量表。自评量表主要包括10类(精神病性、偏执、恐怖、敌对、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强迫症状、躯体化以及其他)与精神状况相关的因子,采用5级评分方式,量表因子分或者总分越高,则表明大学新生的健康水平越低、精神状况越差,该量表α(克隆巴赫系数)=0.996,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②自我接纳量表。自我接纳量表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总共包括16道题,包括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两个方面,采用4级评分方式,得分越高,则表明大学兴盛自我接纳水平越高,该量表α=0.740,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③适应量表。适应量表主要包括5类(资源利用、独立生活、职业目标、学习方法以及人际关系),采用4级评分方式,量表总分越高,则表明大学新生适应性越差,α=0.872,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3)统计处理。统计处理采用SPPS17.0,包括线性逐步回归、差异性检验以及描述性统计等方法。

2.结果

(1)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的关系。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人际关系与大学新生自我评价、自我接纳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表示为:-0.324**、-0.456**;职业目标分别为:-0.198**、-0.264**;独立生活分别为:-0.202**、-0.325**;资源利用分别为:-0.290**、-0.421**;学习方法分别为:0.129**、0.016。

由此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并且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量表和自我接纳量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适应量表和自我接纳量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2)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心理适应的关系。为了验证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技术验证假设模型以及相关数据的拟合程度。在结构方程模型中,自变量为心理适应、因变量为心理健康、中介为自我接纳,通过对模型结果进行修正,df为111;χ2为416.534;TLI为0.958;CFI为0.966;GFI为0.947;RMSEA为0.056,由此可见,所有指标都符合模型要求。自我接纳在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经过计算得知中介效应量为0,486,重复抽样1000次,中介效应量介于0.436-0.538之间。

四、结论和讨论

1.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越小,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则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自我接纳能够准确的反映大学新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关系,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大学新生自我接纳水平越低,则心理困扰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心理适应和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心理适应量表的5个指标,能够对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进行准确的预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现实与理想自我接纳之间的矛盾冲突的解决提供可靠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明波,丁志强,李炜.大学新生被接纳与心理健康: 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5):766-768.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5-0165-02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独立又期盼依赖他人,他们对社会充满憧憬却对未来道路倍感彷徨。学习环境转变、就业面临挑战、人际沟通失意都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伤害和阴影,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严重阻碍了健康心理的养成。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学习上的困惑

历经多年的寒窗苦读和高考激烈角逐,知识渊博并胸怀远大理想的学子们进入了象牙塔继续深造。大学是一个能给人自由畅想和开拓思维的殿堂,学生可以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充分展示才华,锻炼参与社会实践的各种技能。然而,大学主要侧重于对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远离了以往那种老师督促、家长监管的模式,善于主动自觉学习的同学才会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自我。在大学校园里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高中的学习尖子生,到大学后成绩平庸,碌碌无为,反而那些高中成绩一般的学生崭露头角,在学习和活动中大放异彩。学习方法的不同,学习内容的改变使得大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再加上父母不能及时的安慰和劝导,很容易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甚至出现自卑、焦虑、紧张、暴躁等不良情绪,不仅耽误了学业,更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1.2 就业上的迷茫

高校教育改革,使得更多胸怀大志的才子能够有机会迈进大学校园继续接受正规教育,但同时毕业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大学校园内普遍流传一句话:“就业难,难于上青天”,自己十几年的拼搏刻苦,父母节衣缩食的供养,到头来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莘莘学子在就业的关卡上显得尤为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更不知道在复杂的职场上如何应对自如。他们往往害怕竞争,逃避就业,认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严重缺乏自信,或将希望寄托于父母和老师,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更有甚者,几次求职失败后,便产生抑郁、厌世等情绪,甚至逐渐演化为心理障碍。

1.3 人际上的无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大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家的感觉,但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与人沟通时感到无力。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很好的相处,身边缺少知心朋友,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很羡慕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情感的纠结和孤独会衍生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1.4 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脱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长老师的约束,他们都以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学身材略显肥胖、面容不够俊俏;有些男同学个子矮小、穿着落后土气。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能别人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长时间用这样的心态来思考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2 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重点之列。

2.1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我国大部分高校仅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教学,并未在全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学大讲堂,偶尔的选修课也不能使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开展心理学课程对于现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2.2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大学生身处社会和校园之间,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又感到无聊和懈怠,性格内向又不愿与人诉说,积压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仿佛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解救和医治。而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亲切感,在自由地聊天过程中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倾诉出来,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碍,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2.3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它与各个学科是融会贯通的。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共惠。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显著、实施范围广、覆盖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最为学生所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板报栏以及颁发心理健康手册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的调适方法。

2.4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小品竞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并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前进路途中的希望与光明,缓解了焦虑、紧张、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完善。

2.5 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工作时,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困难以及心理状态。辅导员在年级大会上不能只谈学习,更要加大宣传心理知识的力度,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和疾病,不仅会阻碍自身学术道路前进,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硬、道德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的心理学教师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第3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失业率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常见,当然,也包括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变态以及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校园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大学课堂

每一个大学生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内,使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应用。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专业课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要适度,教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课内外相结合,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余活动,还有相应的一些竞技比赛和运动会等,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三、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发挥学校行政部门、社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比,“五四”系列活动,“一二九”系列活动,具体包括演讲比赛、辩论赛、火炬接力赛、大合唱,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生在社会上活动、生活,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不健康的网站等严重污染学生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

四、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

在大学里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学生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学生会找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归纳,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以便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五、结束语

全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冲击,学生心灵中常常会产生巨大波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因此,我们就要在全社会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国学生体育,2004,(2).

[2]周涛,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身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88-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在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本文拟从大学生自身调整和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两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1 大学生自身调整方面

1.1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我们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保持乐观情绪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常见的方法是暗示调节,放松调节和想象调节:

(1)暗示调节。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

(2)放松调节。大学生还可以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手脚冒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它首先要学会体验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注意体验其感觉,然后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呼吸调节也是其中一种。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急躁和疲劳。

(3)想象调节。想象调节法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情境和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

2 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2.1打造校园环境

美丽的校园环境可以给人以和谐美,以自然的直观形式,激发人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对没得感受,这样可以让师生憧憬美好的未来,他们的个性也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学校的自然环境包括绿绿葱葱的植物,端庄的教学建筑,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等。优美安静的学校环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校园不应建在嘈杂的工厂、热闹的市场及交通频繁周围,因为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造成大脑疲劳,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打造安静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2.2设立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学校应有计划得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专题课程,在学校中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树立自信心,增强抗挫能力。这不仅可以系统全面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心理咨询室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更像学生的朋友,他们愿意将心理压力和矛盾倾诉出来,将伤心与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学生宣泄,辅导老师通过耐心倾听,可以帮助学生稳定情绪,之后通过共同探讨人生观、价值感以及道德等,运用心理技巧积极暗示进行疏导教育,这样心理咨询室就变成学生的心灵驿站,变成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地方。心理咨询师是协调矛盾的中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心理咨询室作为一个中介,没有任何偏袒或立场,可以在他们之间斡旋,防止矛盾激化,缓解矛盾,双方达成谅解,学生也能尽早从矛盾中走出来,投入学习。

2.4加强教师培训

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学校应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如干预、支配等落后的教育方法,缩小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距离,更新教育方法,运用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教育学生。学校还应对辅导员进行更专业的培训。辅导员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最频繁接触的对象,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他们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才能真正即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校可以对辅导员开展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技术、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游戏的培训,促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术,能切实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及学生的辅导工作中,促进学生顺利安全得走进社会这所大学校。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另外,学校的专业指导和配合则会帮助我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周东滨,试论心理教育的学校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J].赤峰学院学报,2009,2.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实践

笔者从1988年开始从事高校心理学教学工作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有一个清晰的想法就是深化心理学教学改革务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目前需要比较系统地进行心理学教学创新研究。国内外同行经过艰苦的实践、理论探索和教学验证,基本构建了心理学教学创新的理论与操作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构建以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为目的的课程理论体系。开设多门子课程和专题讲座,拓展教学时空。课程内容设计注重研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创新一套具有课堂活力的多重互动体验式、案例分析、预设与生成结合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人类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学教师,特别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心理健康学的视角出发,再结合当前心理卫生的理论和实践,联系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训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不断研究。力求解决以往心理学理论教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等课程存在的诸如联系实际少、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习俗关注不够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概念

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心理健康训练逐步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已经成为当代学生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当然,心理健康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科学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训练,必须弄清心理健康训练的概念。有狭义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训练是对人在心理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定向训练过程;许多人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就等于做游戏、进行文艺体育训练和自由畅谈等影响人的心理品质的活动过程。这一观点虽有合理之处,即上述活动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密切相关,但不能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如果仅仅是按照上述观点进行心理健康训练,很容易流于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通常是指应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和提高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这个观点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整合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是由专业人员在对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细致的客观测查评估的基础上,在当代先进的各派心理理论整合指导下,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石,应用言语和非言语交往的心理学技术,矫正或解除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各种心理困扰,增强其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心理整合能力和完善人格,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有计划分步骤的过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要素及其主要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认知学派理论。由这五大理论衍生出的心理健康训练方法种类较多。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由单一的心理学理论派生出的具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法均不足以实现理想的效果,必须将各种心理健康训练法加以整合,使之相互融合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训练,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训练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应该得到我们国家的检验,经检验有效的心理健康训练技术和理论才能更加广泛地、有效地应用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所使用的心理学技术主要有言语和非言语人际交往技术。其中包括:以相互信任、沟通协商为内容的咨询技术;为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目标而必需的评估技术;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训练的具体方法。心理健康训练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石,特别是训练者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大学生,对他们要积极尊重、关心并抱以真诚的态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出发点和目的是预防、矫正或消除不良心理、行为,建立健康心理和行为,增强其心理整合能力和应对复杂环境能力,完善个性品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大学生心理整合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水平。该能力是指人的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全面调整的能力。具体而言,要通过心理健康训练,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乐观自信、友善合作、负责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品质,树立人生理想。而事实上,建立健康行为,调节心理整合能力、完善人格、增强应对能力都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者必须经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并被政府有关部门所承认,是拥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工作执照的合法人员。同时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必须与受训者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在对待心理健康训练问题时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而且要有更为敏感的心理和更为丰富的人生心理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步骤都应精心计划、组织。心理健康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双方定出计划分步骤逐渐训练以达到目标。

任何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方法并非是万能的,不可能替代与心理训练关系十分密切的体育训练、生理调适、专业培训等基础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局限性,心理学课上的心理健康训练对心理活动的作用,如同体育课上的体育训练对躯体活动的作用一样,尤其对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行为训练中的系统脱敏训练法和暴露训练法有助于对具有紧张、恐惧、焦虑、抑郁、适应不良、食欲不振等现象的大学生进行训练;而考试心理、大学低年级生的心理健康训练等应以人本主义训练法为好;心境恶劣的调整以认知训练法为好。总之,随着心理科学的飞速发展,心理健康训练开始由单一的训练法向多种理论技术的整合化方向发展。如用认知法的摆事实和辩论、教育实践检验技术和行为训练法的系统脱敏、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观察技术相结合形成认知行为训练法;用精神分析的功能分析、领悟、理解等技术与行为训练法的环境决定学习技术整合成精神分析行为训练法。而且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方法逐步短程化、个体化,力求针对具体大学生心理开展训练,而不只是团体或小组训练。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方法向特色化方向发展,即各种训练效果的评估必须客观化,不能单方面以受训者的主观评估为标准,而应从多角度,客观地、量化地评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实施步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按照21世纪专门人才必须是以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积累训练教学经验,但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坚持可持续与跨越式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思路,我们在西部高校经费十分困难的发展条件下,不等不靠,突破传统的科研人员长期养成的等任务的习惯,眼睛不是仅仅围着少数教学立项转,希望从那里找项目、找经费,而是自觉主动探索,直接面对社会市场急需,体现出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找准教学改革的优势。加快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强烈愿望。目前,心理健康训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众多院校还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同时它又是一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它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心理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影响。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与教师个人所处学校环境的影响作用,尤其是课堂教学应发挥专业主渠道的作用。把心理训练与课堂理论结合在一起。而心理健康训练的实施步骤程序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充分准备阶段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做好心理训练,对师资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在训练准备阶段,是在落实了资深的训练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基础上开始的,即学校要准备合格的教师,再由教师采取诸如文献查阅、观察调研、心理实验、心理测量、心理档案等多种方法广泛收集与大学生心理相关的生理、心理、学校、家庭、社会信息,进行心理评估,排除严重的精神病、脑和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方案。防止重视心理测试,忽视测试后的分析研究的不良倾向。选择整合折衷的而不是单一的或偏颇的心理健康训练法为宜。近年来,我们在充分发挥校内心理专家作用的同时,能够结合校外医院、学校、心理服务机构等广泛的社会资源来做好心理训练的前期准备工作。

2.规范操作阶段

心理健康训练规范是指学校在国家相关法规基础上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它们可以由学校正式规定,也可以在校风作用下潜移默化地非正式形成。我们为了做到别具特色,符合特色办学的要求,更加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心理训练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与大学生一起,通过一系列活动训练,如心理工作坊活动、心理成长小组活动、心理剧表演活动、心理运动会活动、心理拓展活动、心理知识问答活动等,配合分析讨论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因果关系,不断分享活动的成果,明确心理训练目标;优化重组大学生心理结构内容以达到训练目的。

第6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部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明确在被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当中,有20%左右的大学生面临各类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严重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型心理教育思潮,具备完善的实验方法和心理问题测量手段,其实践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过于片面化。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一直是心理咨询,即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此种定位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割裂。在该种认知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的问题,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并无关联。同时,该种认知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即部分学生认为其参与心理咨询主要是因为自身有心理疾病,且无法自愈。在这该种认知条件下,学生无法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本身的功能无法发挥。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分学科化。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一些学校过分注重对于心理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普及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化辅导。另外,课程的教育内容着重于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强调学生需要对心理问题加以重视但不应该在解决心理问题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总体课程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对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确定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教育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未进行准确定义。但是从现有心理学研究观点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健全心理人格的培养,一般包括学生积极适应健康人格以及主动发展健康人格两方面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健康的人格能够有效消除消极人格对人类自身的影响,进而提高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将其确定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目标。2.明确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品质和力量的形成能够提高个人预防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着重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第一,帮助学生形成幸福、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身心上的愉悦,进而转换其看待周围环境、他人以及自身的眼光,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其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交关系。第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的形成能够引导学生正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进而培养其自尊、自爱、独立的人格,获得乐观面对生活的内在动力。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创造力的形成同样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挖掘学生潜能,进而促进其智力和能力的开发。3.丰富大学生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心理测验,发现自身心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有效发展。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利用体验式教学、自助式教学、团体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提高其应对消极情绪的能力。4.建立积极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打破原有单纯注重病理学评估的方式,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为目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高校利用动态性的教育评价结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首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弱化心理问题的甄别功能,以积极的心理评价标准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评价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其次,从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最后,教育评价的动态性,即利用阶段性评价、调查问卷和方案相结合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人的针对性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自身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正确认识。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着重强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体验,提高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转变学生对于心理教育的观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挥,针对性解决当前社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需要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转换原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而使学生过上有意义且丰富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张倩.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

第7篇

关键词:健身气功;八段锦;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98-03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由于生活枯燥、学习负担重、就业问题严峻、人际关系紧张、心情急躁、情感容易冲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有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较多,其中,体育锻炼正日益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的手段,而健身气功八段锦是比较合适的体育项目。

八段锦是从北宋起便开始流传的一项健身运动,却历经千年仍经久不衰,其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很深。它除健身等目的外,并吸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中医经络学原理和养生理论创编而成,是一种作为一种集养生、保健、强身健体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它在流传过程中主要受道家思想影响,彰显“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1]。其影响心理健康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躯体柔缓运动、意守、气息的控制,可以使人排除杂念,将思维活动连续集中于一个个细节动作。八个动作充满对称与和谐,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将精气神合为一体,从而逐渐影响日常行为活动,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可见,将八段锦引入大学体育课程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八段锦的学习展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探讨健身气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身体观念,提高自身的身体满意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中国药科大学2011级本科大学生110名,其中男生78名,女生32名,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人,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POMS水平测试,以研究八段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本文研究指标。研究指标: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即大学生人格问卷、身体自尊量表(PSPP)、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心理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2.实验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均需测量在安静状态下的心境状态水平指标,并进行同质性检验,在无显著性差异、符合统计学要求的情况下才可做实验。实验者连续练习八段锦6个月,开始有一节课时的气功文化理论授课,然后实验者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并有固定的指导教师教授八段锦技术动作,每次锻炼时间为 1.5小时。实验者组和对照组受试对象在开始实验前、实验 6个月后采用身体自尊、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水平3项指标 分别进行了心理量表的测评,然后用专业测量软件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分析。

3.测定心境

采用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3],其信度在0.6~0.82之间,平均为0.71。它共有40个项目,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自尊感等7个分量表,这7个分量表均采用5级量表法,记分为0~4分。每个分量表的最高原始得分分别为24、28、20、24、24、20、20;最低得分均为0分。心境状态总分(POMS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五种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得分的总分减去两种积极情绪(精力、自尊感)得分,最后再加100作进一步的修正。

4.数理统计

对实验所得数据和结果利用SPSSl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实验中,需要对实验前测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实验后,需用统计软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检验,验证试验前后是否有差异。这样可使研究结果直观、量化,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POMS水平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OMS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可以继续实验(见表1)。

实验后,实验组在五种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和总分上与实验前的数据相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紧张、慌乱、总分量表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抑郁分量表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0.01);在精力和自尊维度得分上有所提高(见表2)。

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相比,在消极情绪方面:紧张得分有所提高,愤怒、慌乱得分有所下降,但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疲劳和抑郁得分几乎没有变化。在积极情绪方面:精力和自尊得分都有所提高,但是也未达到显著水平。总得分有所增长,也未达显著水平(见下页表3)。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八段锦调节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是锻炼八段锦可以降低大学生对内部情绪和外部刺激的干扰,使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烦躁等心理障碍逐渐得到调整和改善。此外,八段锦对各种不健康情绪(情绪欠佳、易激动、心烦急躁、抑郁、焦虑)的康复作用都较为显著。因此,八段锦锻炼能够调摄精神,使练习者通过自我调理而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理,处于恬淡舒适、神态清明的状态。另一方面,八段锦锻炼要求心静体松、精神内敛、调整身形、以意导动、心平气和、排除杂念、坦荡安稳,最后达到自我调整,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样可以使练习者既无大量的体力消耗,也无精神上的高度紧张。本研究表明参加八段锦锻炼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水平高,实验者在练习八段锦六个月后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等不良的心理情绪,可以起到明显的下降作用,其中紧张、慌乱、总分量表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抑郁分量表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0.01),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八段锦作为一种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保健气功对于改善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八段锦训练后使人精神饱满,思维清晰,心情舒畅。健身气功的一个重要心理效应就是改善和提高人的情绪稳定性,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和提高情绪的愉快度,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状态。而八段锦有效地调整个人的生活节律。在运动中,火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可有效地抵制不良思想意识的侵入,为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奠定基础。同时健身气功又充实了业余生活,抑制了不健康心理活动的产生。参加八段锦锻炼能够调节心情、缓解压力、化解不良情绪;同时给人带来青春的活力和生活的乐趣。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和很好的调节作用。

(二)建议

现代大学生缺少运动,身体健康已经不能保证,我们国家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但是我们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一样可以影响物质行为。所以通过本次实验,建议国家重视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对于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大学生给予积极的治疗,同时八段锦作为一种古老的保健气功,我们也不能忽视其重要的治疗意义,在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议相关卫生部门重视其重要性,并考虑将八段锦列入可行的大学生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切实为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程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八段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 刘洪福,安海燕,孟凡友,胡秉娇,魏跃臣,孟繁江.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医学与社

第8篇

关键词:知识;信念;行为;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6-0091-04

Abstract:Objective: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of KAP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interven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sought the way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mental health of undergraduate, gave full play to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vided the reference unceasingly for the promotion in the undergraduate physical and moral health level.Methods: Through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changes of th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studied. The interventional eff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Measured by SCL-90, the majority of symptoms indices and the general symptomatic index after the intervention have drop. Moreover through the multi-factor analysis, finally five factors that had a relationship with general symptomatic index were screened. Four factors, namely: the professional-fun, the mother of high education level, a fixed sports hobby, having a positive attitude to sports and health, can reduce the general symptomatic index, and are protective factors. But the worry about the tuition fees may enhance the general symptomatic index, is the risk factor.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has discovered that KAP intervention not only may enhance obviously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and receptivity to the physical training and the healthy knowledge in the undergraduate, but also may improved the level of undergraduate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study

学生体质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其健康的身心状态是其智能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但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仍不乐观。具体表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情绪困扰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和突出;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等等。根据一项涉及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南京各高校心理协会对在校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30%以上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多集中在焦虑、恐惧、孤立、抑郁、敌对、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这些常被误解为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1]。北京高校2002年抽取23所高校522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1%,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的水平,且均具有显著差异,证明了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是心理卫生问题高发群体[2]。因此,我们从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入手,从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干预研究,以寻求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为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不断为促进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把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去,促使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强化健康意识、构筑健康信念,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和习惯。在体育教育中实施健康促进策略,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人生观树立的关键期形成健康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还对一生中其他的发展阶段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也能够使之成为改变现状的力量,影响家庭乃至社会的健康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分别从江苏省三所高校选择在校的大一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涉及的专业有文科(英语、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理科(数学、材料、工商管理)和医科(临床、护理)共计8个专业。本次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专业作为分层变量,以班级为基本抽样单位,从全部65个班级中抽出32个班级,共计1261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12个班级,共415人(文科5个班、理科5个班、医科2个班);试验组20个班,共743人(文科8个班,理科8个班,医科4个班)。两组对象分别在性别、年龄、民族、专业构成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调查与干预方法

(1)问卷调查:

本研究共采用2套问卷,体育锻炼KAP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依据KAP问卷模型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体育锻炼KAP调查问卷,经预调查、讨论修改而成,包括分析项目和检查核对项目。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来评价[3,4]。另外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合格者作为正式调查员。对已经抽出的对照组和试验组同时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采用自我管理式的调查方式,问卷经调查员讲解后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后,由调查员对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初查,剔除无效问卷。最后由管理人员对问卷进行抽样回访(回访率不少于5%)和最终审核。最终收回有效问卷为1158份(有效率91.8%),其中男生513人(44.3%),女生645人(55.7%)。

(2)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分别对体育锻炼KAP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做重测信度与结构效度检验。重测信度:在第一次调查一周后,在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约占5%)再次填写问卷,进行复查。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等于个体的变异度除以总的变异度,故其值介于0~1之间。0表示不可信,1表示完全可信。一般认为信度系数低于0.4表示信度较差,大于0.75,表示信度良好[5]。结构效度:指测量结果体现出来的某种结构与测值之间的对应程度。结构效度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可以考察问卷是否能够测量出研究者设计问卷时假设的某种结构[6]。

(3)KAP模式综合干预:

对照组仍按照学校原有的教育模式,不另外采取额外的干预措施。根据凯尔曼(1961)提出的“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本研究对试验组采用如下干预教育方法:

第一阶段,通过向学生宣传体育与健康知识,向同学传授为什么、如何评价、怎样促进体质与健康。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第二阶段,以互动的形式,进行以运动参与为主的教育活动,结合相关知识讲解和讲座,使学生明白道理,形成内化的观点。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发现体育运动的价值,了解体育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使学生坚定信念并逐步养成健康习惯。

1.3 统计分析

用ACCESS 2003建立数据库,数据采用双录入方式输入计算机,然后用SAS 9.0软件编写程序对两次数据进行比较。核对无误后,使用SAS 9.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别对数据进行单变量描述性分析、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分析均采用=0.05作为检验水准)。由于SCL-90量表中所有统计量,包括总症状指数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分均为偏态分布。因此,数据分析采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间距(QR)表示。中位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7]。

2 结 果

2.1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重测信度:结果显示,KAP问卷ICC为0.716,SCL―90量表的为0.721,说明两个问卷的信度较好,能够满足调查研究的需要(见表1)。

结构效度:分别对KAP问卷和SCL―90量表的得分进行因子分析。KAP问卷产生2个公共因子,他们共能解释总体方差的72.63%;由于SCL―90量表本身就已经归纳为十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附加因子),因此,在进行因子分析时,仍然以这十个因子作为共性因子[8]。这十个因子共能解释总体方差的67.35%。分析表明KAP问卷和SCL―90量表均有较好的结构度。

2.2研究前后体育锻炼K、A、P得分及变化分析

干预前,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在K、A、P三个分项目及KAP总分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K、A、P得分及总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见表2)。结果表明:试验组经过干预后,对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改善作用,总体知晓率明显提高。

2.3 研究前后SCL―90变化情况分析

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SCL-90的九个症状因子得分及总症状指数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在九个因子及总症状指数上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试验组在干预后,有七个因子(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的平均得分及总症状指数较干预前有所下降(P

2.4 总症状指数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SCL―90量表可以计算总症状指数,该指数又称总均分,是将量表总分除以90得到。为了进一步分析心理症状的可能影响因素,以总症状指数的中位数为界,将研究对象划分为高症状组与低症状组[9](这里采用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共1158人的调查数据)。

首先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影响总症状指数的因素有:性别、对专业的兴趣、是否为学费担忧、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有无固定体育爱好、是否经常上网、是否班级干部、学习成绩、自认性格类型、体育锻炼知识(K)、对锻炼和健康的态度(A)、对锻炼行为的认识(P)(见表4)。

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上述单因素筛选出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其中各变量的赋值方法见表5。logistic回归最终筛选出5个因素与总症状指数相关(见表6),其中专业兴趣、母亲文化程度、固定体育爱好、对体育和健康的态度(A)等4个因素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说明与总症状指数呈负相关。[JP2]另外该4个因素的OR值均小于1,说明对专业感趣、母亲文化程度高、有固定体育爱好、对体育和健康有积极的态度均可以降低总症状指数,是保护性因素。其中按照保护性因素有高到低排列为:专业兴趣>固定体育爱好>母亲文化>对健康和锻炼的态度(A)。而对学费担忧与总症状指数呈正相关,OR值大于1,说明对学费的担忧可以提高总症状指数,是危险性因素。

3 讨 论

KAP(知、信、行模式)是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等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有关行为改变的较成熟的理论模式,“知”是知识和学习,“信”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行”是行动。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工程是目标。知识,是行为的基础,通过学习改变原有目标,消除过去旧观念的影响,重新学习获取达到新目标的知识与技能。信念或态度,是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逐步形成信念与态度,由知识转变成信念和态度就能支配人的行动。信念的转变在知、信、行中是关键。信念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中应遵循的原则的信仰,通常与感情、意志一起支配人的行动。行动,就是将已经掌握并且相信的知识付之行动,促成有利健康的行为形成[10]。本文采用体育锻炼的知、信、行KAP研究就是来源于知、信、行理论模式。

本研究发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知、信、行干预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处于心理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是具有可塑性的人群,为教育提供了创造健康未来的机会。对学生实施以健康促进为先导的体质KAP干预策略,不仅是体质研究中实践领域的有益尝试,也是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目标的重要举措。

研究还发现对心理健康相关的常见影响因素有:专业兴趣、担忧学费、母亲文化程度、固定体育爱好及对健康与锻炼的态度等。对专业感兴趣、母亲文化程度高、有固定的体育爱好及对健康与锻炼有正确的态度都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其中对专业感兴趣尤其重要。根据凯尔曼(1961)提出的“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对专业感兴趣则有助于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实现干预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服从阶段)向第二阶段(同化阶段)与第三阶段(内化阶段)的顺利转变。这正顺应了KAP干预的基本心理过程:知(引起兴趣――感到需要)―信(相信信息――产生动机)―行(尝试行为――动力定型――行为确立)。另外,对学费的担忧则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对学费的担忧使学生处于状态,焦虑处于常态范围时有着适应性意义,但过度的焦虑会造成心理紧张,影响心理稳定性,也易产生心理异常,从而削弱大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

值得一提的是,有固定体育爱好的学生,由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体质增强的同时,心理状态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在运动中人体突然起动、急停,随机应变地迅速改变动作的方向,兴奋―抑制快速地转换和精确地调节,有助于支配各种效应器和神经机能的改善,从而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1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紧张、激烈的运动中,人的心理承受着或大或小的压力,同时也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意志的磨练,学生在与同伴的团结协作和融洽相处中,在发挥个人的潜能和智慧的活动中,不仅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能提高适应环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建忠.学生心理问题与体质健康及体育活动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4;5(1):16.

[2] 葛吉生,高全,孙海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的关系及应对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33.

[3] 王征字.症状自评量表(SCI ―90)[M].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

[4] Schmitz N, Kruse J, Heckrath C, Alberti L. Tress W. Diagnosing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 and the Symptom Check List (SCL-90-R) as screening instruments[J]. Soc Psychiatr Epidemiology, 1999;34:360-366.

[5] Derogatis LR. Symptom Checklist-90-Revised in handbook of psychiatric measures[J].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28:81-84.

[6] Dinning WD, Evans RG. Discrimina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SCL-90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s[J]. J Pers Assess, 1977;41:304-310.

[7] [JP2]吴范武,金子环.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研究中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 13(5):397-399.[JP]

[8] Evenson RC, Holland RA, Mehta S, Yasin F. Factor analysis of the symptom checklist-90[J]. Psychol Rep, 1980;46:695-699.

[9] Cox D, Lewis G , Stuart G , Murphy K .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pathology in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 J Psychosom Res, 2002;52(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