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巨变,也会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这个时期的男男女女经历着一个“变”的过程,在追求美好未来的同时与逼仄的现实不断地斗争。他们认为社会压力大,按照一般的发展很难有前途,因此要展现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这关键的人生道路转折时期,每个人都以旺盛的精力,汲取知识,思考人生,寻找友谊,追求爱情,还面临着职业选择等人生难题。
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意识,有了自我意识,会拼命地维护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对父母、老师说的“不准”“禁止”强烈反感,认为那是对他们的否定。他们努力构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体系,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叛逆行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叛逆心理有一定的好处。比如鼓励青少年形成敢闯好胜的独立品质、培养青少年用求异的思维思考问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等。但过于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是有害的。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和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冷漠、疏离、多疑、偏执等性格,甚至对抗父母、老师、社会,使他们的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生活萎靡、学习被动、工作消极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昔日幼稚的孩童如今已成长为翩翩的少年,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儿童期,我们迎来了人生的过渡期—青春期。青春期是漫漫人生路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一个 飞速变化的时期。
在青春期这个特殊而又关键的成长阶段中,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它是花季,同样也是雨季,我们享受着阳光的沐浴,也必须接受风雨的洗礼,我想这才是青春期成长。由于我们同父母两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隔阂甚至是冲突,所以两代之间存在着代差。身边很多同学在与父母沟通中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叛逆”成了大人们给我们的帽子,没有有意识的加以调节,而把它视为严重的“问题”来对待,就像在学习上很多同学说他们和父母在学习上的观念冲突如同家常便饭又或者父母总是把正当的男女友谊视作洪水猛兽加以阻拦,这样便会激起我们的逆反心理,不少悲剧由此产生。
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里面讲述的是:有一个女生在学校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运动方面都很优秀,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目中的好朋友,只是和父母会经常吵架。当她升入高中学校时,由于学业的压力和睡眠不足,渐渐地她的学习成绩下降了,跑起步来也是气喘吁吁,力不从心了。面对着学习上的一次次失败,生活中和父母的争吵,她变得脾气很暴躁。偶然的一次,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个人,那个人得知她的烦恼后,便给了她一些药丸,说,今天吃两粒明天你就会精力十足的。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吃下了这些药片,之后的几天她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于是每当她遇到失败时,她都会吃那个药片并渐渐产生了依赖感。由于药片价格太贵,她已没有多余的钱,而那种依赖感又使人非常痛苦,于是她选择了自杀,后来她的父母在她的卧室中找到了昏迷已久的她。
没错,这个故事中的药片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研究表明家庭矛盾的长期存在和激化是导致青少年吸毒的直接原因。家庭矛盾一旦激化,往往严重的伤害彼此间的感情,使青少年出现沮丧、懊恼、怨恨等情绪。不少吸毒者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吸毒上瘾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使青少年产生自私、自傲或自卑、自弱等心理,有的因离家出走或交友不慎而被引诱吸毒。父母离异、家庭解体,尤其是父母离异后对子女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会使一些青少年因失去家庭的温暖产生自卑、孤独、怨恨的心理而吸毒。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挫折,我们要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当心里充满了不良情绪时,我们应该适当宣泄不良情绪,冷静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如果还是无法摆脱那种失败感,我们可以和父母沟通,寻求帮助。故事中的女生就是因为经常和父母吵架,所以当她遇到挫折时,她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向父母寻求帮助,而是在网上寻找“知心朋友”。可是她遇人不淑,而且也没有较好的判断力,所以才导致她走上了吸毒的不归路。
我们都知道,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父母与子女在社会中便是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无论在我们的父母眼中我们有多叛逆,但无可否认最爱我们的莫过于父母,最温馨的教育环境也莫过于家庭。既然与他们关系的调整与重塑是青春期的“必修课”,为何不试着欣然面对。而家长在我们的健康成长中更是起到了引导作用,与其一味埋怨我们的“逆反”,是否更应该给我们温暖和鼓励!
沟通是一种良药,青春期的我们经常会出现叛逆心理,我们要和父母经常沟通,这样他们才知道我们心中的想法,给予我们生活中的经验,帮助我们战胜困难。我们和父母之间也就会和平共处,家庭的硝烟也渐渐变成欢声笑语,更能在这个温室下健康成长,青春岁月也会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战胜了困难与挫折,充满了梦想与希望。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笔者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就是要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子女是真的很关心。家长会上,针对孩子的特殊心理发育时期,叛逆心理较严重,不论孩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多么不尽人意,家长和教师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得其反。笔者劝慰每一个家长去找孩子的闪光点,回家之后表扬他们的进步、优点。不足也不要打骂,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所以次日孩子们返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笔者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孩子们也不会出现开家长会不通知家长的情况了。杨梅的家长专门来校说了一番话---“我原以为我已很会说话了,没想到(13)班的老师更会说,尤其是班主任说的更好---”,刘炳晨的家长---孩子进步了二百多个名次、王平的家长---“孩子进步很大,感谢老师”—李淦的家长---“孩子虽然在班级有点退步,但在年级却进不了不少,说明(13)班是一个团结进步的班,感谢老师”等。还有一位家长在会后说“把孩子交到这些这么负责任的教师手上,我们放心。还有很多感谢等等的话语,这些话让笔者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心理方面工作还是有收获的。
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班主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心和实干精神,还需要极大的智慧。笔者会更加努力的在以后工作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这里教师们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们却在乎那一份份充实,及沉甸甸的情感。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和笔者一样,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关心青春期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蒋赟.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特征及干预现状的剖析[a].第十届全
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12).
[3]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09(13).
[关键词] 青春电影影响反思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05
一般认为,青春电影是指以青少年这一类人物为表现对象,围绕青少年生活这一题材展开的电影。同时,人们对于青春电影也还存在多方面的认识,仅从称呼上看,青春电影还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成长电影”等。
青春电影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电影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的青春电影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与影响都十分有限,直至新时期以后,我国的青春电影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在西方青春电影的影响下,我国的青春电影更是有了明显的变化。下面,笔者就以美国好莱坞青春电影为切入点,简要谈论一下其对我国青春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影响。
一、对中、美青春电影发展的回顾
1. 对中国青春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一时间,中国的电影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当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其中就包括青春电影。比较有代表的作品有《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等,这些影片都是以青年人为表现对象,他们由于经历了人生或生活上的种种无奈而一时沉沦,最终却从茫然中幡然醒悟,从而积极和社会反抗来进行自我拯救。三四十年代这段时期的青春电影主要以“觉醒与反抗”为主题。到进入五六十年代,,人民都沉浸在建国的巨大喜悦之中,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当时的电影人也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作了一批具有红色经典的青春电影。其中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等片最为有名。七八十年代,随着的结束,中国电影也步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当时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开明与开放,出现了一批以批判的姿态亮相的、追怀流逝了的青春岁月的伤痕电影,一时间伤痕青春片成为中国青春电影的创作主流。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受到西方世界价值观的冲击,西方电影的商业化浪潮不断的冲击着我国电影市场。这时,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九十年代后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往往以社会边缘人物的处境为突破口,将自己对真实社会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在影片中将之展现出来。这时的青春电影中充满了对青春的焦虑与迷茫,也因此被称为“感伤青春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武》、《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等。
2. 对美国青春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
美国青春电影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及其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享誉全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迎来了“青少年叛逆片”的第一个。代表作品有入选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电影”的《无因的反叛》,此外还有《野小子》和《黑板丛林》等。这些影片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化”运动,故而当时的美国青年热衷于反叛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当时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对青少年的叛逆性格的塑造就有所偏重。如影片《毕业生》、《逍遥骑士》等。由乔治·卢卡斯执导的《美国风情画》是七十年代的一部影片,该片表达了主人公对逝去了的美好时光的一种无限怀念,是一部怀旧影片。美国八九十年代拍摄的好莱坞电影如《早餐俱乐部》、《春天不是读书天》、《死亡诗社》、《青春年少》依旧是演绎着青少年的叛逆形象。但在影片《最后一个美国》和《美国派》等影片中,除了展现主人公的叛逆之外,也刻画了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的困惑与探索。而二十一世纪以后的好莱坞青春电影更是着重的刻画着这种青少年叛逆、反叛的形象,此处就不再赘述。
二、浅论好莱坞青春电影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
1.好莱坞青春电影中青年人的“复合形象”及其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
在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春电影兴起至今的绝大部分好莱坞青春影片中,其所表现出来的青年人的形象都有一个十分相似的特点,即:青少年在表面上离经叛道、愤世嫉俗,给人一种叛逆少年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却又展现出了一个内心纯洁、善良,富有爱心的有为少年的形象。两种形象的构建看似是矛盾的,但电影对这两种形象的定位却是有着一定合理性的:美国青少年的叛逆是对美国社会的成人世界和庸俗浅薄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一种不满、鄙视、反抗的体现,所以多数影片中的人物会有不用功读书、满嘴言秽语、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乱性等不良行为;但在这种叛逆的外表下,影片中的青少年却又不时的展现出其富有爱心、同情心、怜悯心的一面。这两种形象的交相呼应,恰恰形成了好莱坞青春电影中青少年人物的“复合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恰恰生动地描绘出了美国青少年的那种对青春的困惑与迷茫。
2.从“反抗”到“叛逆、反叛”的转变
从各个时期的青春影片中青少年的“表现”上来看,则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反抗”阶段和七十年代以后的“叛逆、反叛”阶段。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所以当时的青春影片多表现出青年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不满,以及一种与命运抗争的情调,这是一种对命运的“反抗”;而七十年代以后,青春电影中青年主人公的行为表现则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七八十年代的伤痕青春片还是九十年代后的感伤青春片都较多的表达出一种对青少年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探索。其中多数影片都折射出一种因时代的变迁,青年人对在传统文化氛围构建下的当代社会的一种不适、对抗,更有甚者表现出一种“反叛”的情绪。
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受到了好莱坞青春电影的影响。如七十年代拍摄的《美国风情画》这部影片,四个中学毕业生在即将步入成人世界前十分忐忑与茫然,故而决定彻夜狂欢。八十年代的影片《早餐俱乐部》则展示了五个叛逆中学生与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冲突与对抗。由上述分析可见,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叛逆与反叛“形象可谓是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已现端倪,并一以贯之。而我国的青春电影中的青少年“叛逆与反叛”形象是从七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这之中,好莱坞青春电影对我国青春电影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对青春电影的一点反思
1.中美青春电影中展现出的永恒“青春母题”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中国的青春电影,两者虽然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两者虽然在电影中所展现的、展示出的青少年人物的形象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是其在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青春母题”却是一致的——成长与叛逆。成长是青春不可回避的一个过程,自然也是青春电影所着重要表现的桥段。有研究者认为对于“成长”的内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分别是:身体成长(包括身体发育、体格和体质方面上的成长)、心理成长(主要指自我意识和理性判断能力上的发展、社交心理和人格上的成长)以及精神成长(指价值观、信仰观等人生观上的发展与成长)。[1]纵观中美青春影片不难发现,对于片中青少年主人公“青春成长”的刻画是十分翔实的,叛逆表现在身体身外的各个细小方面。因为,成长与叛逆是青春影片中永恒不变的“青春母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2.中美青春电影中体现出的“两种状态”
中美青春电影的“青春母题”在电影中具体表现为“两种状态”——浪漫与毁灭。[2]由于青春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上开始逐渐对异性产生好奇与好感,开始渴望接近异性。青春电影恰恰又主要是以青少年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基本叙事情节而展开进行演绎的,所以自然少不了青少年人之间的相互对异性的朦胧的爱意以及青涩的爱情,而这往往也显现着浪漫与唯美。在青春电影中,除了展现了青少年浪漫情怀的一面,同时,青少年人由于种种原因而颓废、叛逆、反叛的事例与情节也比比皆是。无论这种肆意的颓废、无由的叛逆、疯狂的反叛是出于何种原因,这其中都表达出了一种对青春的“毁灭”。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因素,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想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性格因素。性格分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容易把自己的心理反应及时表现出来,而内向的人不轻易把心理活动表现出去,所以很容易集中在一起爆发,其叛逆性要强一些。
2.家庭因素
其一,青少年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矛盾。其二,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青少年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其三,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当子女有过失时,不是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他们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另外,在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因为缺少家庭关爱极易产生叛逆心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敌对更加严重。
3.学校因素
首先,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不认真,故意捣乱,与他作对。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同学的冷落和敌对时,也会产生叛逆情绪。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渴望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对立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最后,竞争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4.社会因素
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青少年由于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丰富、心智不成熟等,心里浮躁,容易受到诱惑。而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使许多青少年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摘要】 青春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特殊时期,对普通孩子来讲都存在问题,何况是聋哑残疾孩子,由于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而正常人也常常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这就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加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让聋哑孩子懂得保护自己,安全度过青春期。
【关键词】 聋哑学生 青春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指导与咨询》的序言中写到:“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尽管心理教育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但由于它体现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必须完成自身心理发育和日渐成熟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对于聋哑带有身体残疾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一、 青春期的含义
医学上把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成熟,身体停止长高这一阶段称为青春期。不同的人的青春期长短各不相同,一般指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它是人的身高和体重的突增和性发育成熟的过程,每一个人到青春期时期总会产生朦胧的性意识,出现微妙的性冲动,这是生理发育的特点所决定的。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从未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剧变化时期,是人生中质的转变期,也是男女青年钟情怀春的时期。而对于聋哑学生来说,相对于正常人,他们思维直观显得更加偏执,正确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我调控差,容易钻牛角尖,道德意识差,很多时候根本就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偏差,所以就给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带来一些的问题。
二、 住校聋哑学生的特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最早的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聋哑学生来讲,由于听力的缺陷,在家庭中往往形成了两种现象,一种是父母过分溺爱,一种是父母嫌弃不闻不问。加之若他们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绝大部分需要住校,使他们过早地跨入了独立生活的轨道,也使他们把对父母的依赖过早地转向了对老师的依赖。这是我们特殊教育教师的殊荣,即为人师又为人母。但正因为有着双重的任务,往往使我们的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与精心的照顾学生生活时,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在发生了“奇事”后,例如:一个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会突然离校或离家出走,老师越是交代不应该做的事情,有的学生偏要去做,老师、父母茫然不知所措, “怎么会变成这样?”,然而在事情过后,随之而来的又是老一套的教学与母鸡护小鸡般的照顾,问题又不断发生。其实,学生的这些反常行为都是正常的,而且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的,只是我们的心理教育没有跟上智力、知识教育的步伐,忽视了心理指导与咨询这一环节。
三、 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几种表现形式
从儿童过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青少年期是心理发展的艰难阶段,它不仅对青少年本人、对父母、老师也是一种考验。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几种表现形式
1. “出走”
由于老师、父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忽视,导致了学生心理发展与智力发展严重失衡,学生“出走”的因素并非是学习上的挫折,而是诸如友谊丧失、幻想破灭、物质或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外界的诱惑、情感的挫折、老师或父母对他们的失望、甚至歧视而造成的。
2. “逆反”和“破罐子破摔”
“逆反”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反应。青春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尊形成的最关键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危机期,也是非常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抑制能力差,而父母、老师又缺乏对他们的信任,往往采取一些压制的手段,“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抗情绪。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对父母、对老师的逆反心理,一旦叛逆心理产生,不仅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也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任感。
学生的“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表现其实是对自信心的丧失,自信心是人的个性的具体体现,成绩好的学生由于老师的宠爱、精心栽培,助长了他们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喜爱,是大家的“受气包”,常受到歧视,甚至打骂,在他们心里滋长自卑感,久而久之就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3. “早恋”
“早恋”是一个普遍问题,也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青春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的性意识逐渐产生,除生理上的变化外,在心理上也开始蒙发对异性的兴趣和好奇。我们的聋哑学生,因生理上的缺陷,他们对青春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往往是模糊的,对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通过老师课堂上的简单讲解并不能完全理解,更多的是通过电视、书籍以及周围环境中的最直接现象来进行思维和模仿,对性意识带有神秘感,渴望了解更多的性知识。由于生理缺陷和性知识面得狭窄,常常分不清爱情和友谊的界限,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惑寄托在异性的关怀中。有的学生是因其虚荣心,看到别人在恋爱觉得自己没有没面子,或是想到因自己的生理缺陷以后走出校门后选择的范围更小,开始朦胧了初恋。但这时的“初恋”往往是无意识、无目标的,多数是盲目的。这一时期,如果老师和家长对他们出现的蛛丝马迹产生误解和施加压力限制他们的交往,往往会适得其反。这时我们的老师、父母如能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对亲情、感情的理解,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引导其区分爱情和友情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全面了解认识性知识,爱情是高尚纯洁的、是专一的、要有共同的理想、志趣爱好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而盲目、轻率的恋爱,往往是得不到幸福的,最终会造成终身的遗憾。
四、 针对聋哑学生青春期异常行为所采用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逆反型学生 心理诊断 导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84-02
一般学生在上初中时,开始进入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由于心智的不成熟而表现出在家长与老师看来不符合常规的行为来,同时对待学习、家长、老师的态度体现的是消极冷漠、缺乏正确的态度等,这些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1 逆反型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1.1对父母不满,缺乏最为基本的尊重与认可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随着心智的不断成熟,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于自由的渴望不断加深也就使得对于父母的管教束缚感到强烈的不满,从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教导感到厌倦,渴望逃脱。无论是来自于父母的贴心呵护,还是偶尔严厉的批评都会使得其感到不耐烦,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也逐渐转冷,通过顶撞父母、绝食、离家出走等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
1.2情绪易冲动,对于学习的热情不断降低
叛逆性重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导往往存在着抵触的心理,认为老师的教导与言语反复嗦,缺乏实际价值,缺乏创新精神,认为与老师无法进行很好地交流沟通,存在着代沟。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授与教育,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基本行为规范都缺乏学习的热情与认可度,对于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轻者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下滑,更有甚者,逃学,在课堂上捣乱,影响了整个班级甚至校园的教学环境。
1.3存在着强烈的不满情绪
认为家庭与学校不再是自己所希望的生活环境,而丧失对二者的归属感,但由于自身阅历的不足,因此对于社会缺乏深刻真实有效的认识,进而对父母,老师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言语与行为都对其造成伤害,并且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2 逆反型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与所学知识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的思维与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青少年的能力还存着明显的不足。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第一次以自己的眼光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对于社会的美好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向往,但当出现挫折时其较低的解决能力又使得其遭受打击,因此,其独立性的不断发展带来其自身能力未能持续发展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使得青少年虽然不再一味地听从父母、老师的教导,尝试自己的想法时的叛逆带来了对父母、老师的伤害,也同时造成了对自己的伤害。
家长与老师对学生的交流沟通不够,进而难以理解学生的想法。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自然是其能够健康成长,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却也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误入歧途,因此对其的管制不会有丝毫地松懈,造成了对孩子的束缚较大,使得孩子产生叛逆心。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全方位照顾,事事关心,使得孩子对独立自由的渴望进一步加剧,造成了二者的矛盾难以解决。就目前的教育系统来说,由于缺乏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与研讨使得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麻烦,进而使得原本敏感的孩子叛逆心日益加深。
受网络技术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青少年有着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游戏以及一系列娱乐项目。固然,这些技术的发展给青少年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益处,但是由于青少年的自制力较弱,且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重,也就极易陷入到对这些娱乐项目的过度依赖之中。无论是电视电脑上的电影情节模仿还是对网络游戏迷恋都会使得青少年的叛逆心不断加深。
3 逆反型学困生心理的诊断方法
通过侧面了解的方式来实现父母、老师对青少年的了解,使得了解加深了,进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通过心理测试的方式来避免青少年对于父母、老师的抗拒,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其主要形式可以是问卷调查、实践游戏以及自由绘画等。
多方法试探。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如若处于叛逆期,其敏感性较强,且单纯地使用一种测试方法难以达到需要的测试的目的,因此需要结合不同的青少年实际状况以及开展测试的环境进行对测试方法的组合运用。
4 逆反型学困生的导学策略
孩子的叛逆大部分都来源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要消除学生叛逆心理的离不开教师的努力,但是,叛逆学生的特殊心理决定了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付出全部的真情,更需要教育者的智慧。
4.1导学原则
通过良好的态度进行交流,通过智慧解决矛盾。由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往往易冲动,爱顶撞,因此老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自身的情绪,不能“硬碰硬”,因为在学生潜意识中会对老师的话产生抵触情绪,老师应当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话进行处理,使得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对老师的话进行肯定,进而对其的改正提供指导的措施。
注重于对做人品德培养,其次才是学习成绩的提高。由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其敏感度强、对于教导存在着抵抗情绪,因此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强调于对教导方式的采取与运用,要使得教导的方式既能实现对青少年的帮助,也能使得学生更易接受。使得处于叛逆期青少年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主,进而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实现其自主学习。
学校与家庭之间需要交流合作,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有着同样的教育观念,形成统一强大的教育体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叛逆期的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帮助关心方案。
4.2导学策略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频繁,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导认同度也就会提高,其逆反情绪也就会相应的降低,进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发展教育。相反,如若,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于老师的认同度不够,学生的逆反情绪就会强烈,老师对其的教导成果也就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老师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也要进一步加深,进而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学习成长。
积极鼓励,降低学生的逆反心。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鼓励,叛逆期的青少年也不例外。因此,老师在进行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其的优点,长处,进步提出及时有效的鼓励,巩固其发展的自信心,避免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多采用正面鼓励的形式,同时对于逆反心较重的学生加大关注,对其的进步之处,过人之处报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避免呵斥与训责,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
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反感。青少年由于对个性的追求,对自由独立的渴望,会使得对父母、老师的建议与教导表现的不在乎,倘若,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无法对其提供关心与帮助而是一味地责备,将会使得学生的逆反心加深,产生难以消除的隔阂,因此,老师应当努力地走进学生,消除学生对其的反感。
5 结语
青少年的叛逆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任何一种消除学生叛逆心理的方式都少不了教育者对学生生的一份执着的爱,如若家庭与学校交流合作,将会创造出更好地环境使得其更好地度过这一时期,相反不合理的方式方法将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加剧,造成更大的矛盾。我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深入逆反型学困生的实际,全面了解他们学困的原因,并因材施教,这些学生定能淌过“逆反”这条河流,走上正常学习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金平.怎样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J].阅读与鉴赏:中旬, 2011(10).
[2]陈燕娟.消除学困生逆反心理的方法[J].福建教学研究,2011年第10期.
【关键词】青少年性教育;性心理;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
一、青少年性心理特点
性心理是指人与性有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是性意识、性情感、望、性梦等的总和,性心理是性的核心。世界卫生组织对性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是:通过丰富和完善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达到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性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人生的“十字路口”。青春期青少年的第二性征出现,与此同时,性生理的成熟使青少年开始了性意识的觉醒,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性心理方面。青少年的性心理与儿童时期有别又不同于成人,他们对性的意识开始自觉,对异性产生兴趣和爱慕。但由于心理不够成熟,情绪变化剧烈,对“性”又充满好奇,加之社会中不良现象的诱导,常使一部分青少年滋生不健康的性心理,若不加引导,很可能造成家长和老师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如影响学业,造成人格缺陷和身体伤害,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可见,合理、系统、全面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二、性教育的实质与意义
1.性教育的实质
性,不仅是生物学意义的性,也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的性,性不仅指的是与性有关的生理、心理、行为,也包括性别、性别角色、性别范式等。因此,性教育必然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它不仅应包括性的解剖、生理、心理、疾病预防、文化、道德、法律等知识教育,也应包括对性与爱的认识、性别角色、亲密关系、家庭、两性关系、两往等观念与技能的教育,还应包括认识自己、决定能力、责任、义务、权利等知情选择的教育。
我国对性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性教育是性科学知识的教育,即向青少年提供性的科学解释和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包括对友谊、爱情、婚姻和两性关系的正确理解以及接受这方面道德行为标准的教育。
2.性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是否健康不仅表现在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性观念,还表现在是否能以健康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性需求。科学全面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消除青少年性愚昧。随着性生理的成熟,青少年有了性冲动,很多青少年选择通过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但社会上长期以来对有害的过分宣传导致青少年在过后经常产生自责、羞愧、内疚等负罪心理,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令人羞耻的,长此以往便有可能造成生理和心理疾病。大多数人不知道,其实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性成熟的生理表现,适度可以解除性焦虑,过度才是有害的。青少年关于性的困惑还有很多,若能从性教育中获得这些知识,对他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打开社会新闻版面,青少年遭害、少女厕所产子等新闻在令人痛惜的同时也让人感慨性无知对青少年的侵害经常是无法挽回的,这就更加凸显了性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2)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性与人格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没能形成健康的性心理,那么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往往存在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例如,若一个人在青春期里经常沉浸在所带来的自罪情绪中,那他在成年后往往也会受这种情绪的困扰。全面、系统的性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完成性别角色认同,正确认识自己,使其以自然和自信的态度投入到人际交往中,构建健康人格。
(3)促进青少年健康价值观的形成。青春期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青少年对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会对其价值观的确立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的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性道德教育和责任教育,全面系统的性教育应该让青少年学会肯定自己的价值,自爱自重,学会自我控制和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他人负责。
三、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大众各方面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性观念、已不同以往,谈“性”色变的时代似乎早已过去。但在性教育方面,家长、学校、社会却一直存在种种顾虑,遮遮掩掩。目前,我国的性教育观念存在以下误区:①性教育无用论,包括无师自通论、简单无用论、封闭保险论、“教唆”论、救急论、弱需求论等;②“价值中立论”,即认为性观念和应由学生自主选择,无需进行引导;③教条主义论;④把性道德教育等同为德育观。
作为青少年性教育的主导,我国的家长和学校都存在种种不足,另外,我国社会环境也有不利于健康性教育实施的因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