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7:19: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

第1篇

1.地理环境上的优势。大部分农牧场是“一场一县”,而且位于市县的近郊,如齐齐哈尔种畜场是齐齐哈尔市的近郊,依安农场、富裕牧场在依安县和富裕县的近郊,或巨浪牧场、绿色草原牧场、大山种羊场在大庆市境内。2.生态资源上的优势。管理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优势。该局有耕地206万亩,草原80万亩,林地81万亩,水面13万亩;其中有6个农牧场环绕着扎龙自然保护区,共有草原面积68万亩,水面30万亩,属于国内最好的寒温带草原,其中齐齐哈尔种畜场和巨浪牧场有26万亩草原在扎龙湿地缓冲区,拥有林地面积5万亩。3.大农业资源上的优势。在齐齐哈尔和大庆地区,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是北大荒集团的代表,是区域内农业现代化的引领者,如克山农场旱作农业、查哈阳农场水田种植、克山农场马铃薯加工技术等都是垦区现代化农业的标兵。4.小城镇建设方面的优势。几年来的小城镇建设,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目前该局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撤队并区,小城镇建设飞速发展,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12年已达到80%。同时也加快了生态城镇的建设,重点加强了绿化、道路、森林公园和文化广场等建设,加强了小城镇的物业和环境的管理,全面提高了小城镇整体功能和服务功能,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支撑和保障。5.文化方面的优势。该局大部分农场建场时间早,并且农场组建的方式不同,有兵团时期组建的,有地方政府组建的,也有省政府直接组建的。由于建场的时间早,组建方式不同,全局各场的文化源头不同,其特点也不一致,有兵团文化、有移民文化,也有知青文化。如查哈阳农场的金界壕遗址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有悠久的历史;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迄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6.旅游产业已经有所发展。经过几年的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该局旅游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被评为“3A”旅游景区;绿色草原牧场的沙坨子旅游已开始开发建设,齐齐哈尔种畜场花卉基地及采摘业开发已有一定规模,北大荒鹤城鲜花港被省政府评为2A级旅游景点,这些都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发展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级领导对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农垦企业长期以来是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虽然近几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垦区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发展旅游产业,尤其是把旅游当作一个产业来抓,各级领导对此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2.缺少旅游产业开发的科学规划。目前该局各农牧场旅游产业没有制定科学发展的规划,有些是盲目发展,尤其是在投资上没有制定科学有序的投资计划。3.旅游产业基础投资不足。从该局所属各场旅游产业投资看,尚未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盲目,很多投资不是围绕发展旅游产业进行投资,造成旅游重点设施、关键项目没有投资,形成不了投资规模收益,旅游基础设施落后。该局所属农场大部分旅游景点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设施档次和规模不达标。4.缺少旅游产业开发的专业人才。该局旅游产业开发与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也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5.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关系没有处理好。很多农场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上脱节,造成旅游景点尚未投入正式运营,土地和环境管理已出现了问题。

三、发展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旅游产业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1.围绕“两市八县”来发展旅游产业。各场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从本市县的实际情况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主要面对本地市县发展旅游产业。“两市八县”人口多,消费群体大,但就近旅游消费点不多,该局各场发展近郊游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2.要围绕农场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各场的旅游资源不同,资源优势也不同,因此各单位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如富裕牧场要以“柯尔克孜民族村”为核心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齐齐哈尔种畜场要以花卉、采摘业为核心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克山农场要以马铃薯产业、现代化大农业为核心发展观光农业;查哈阳农场要以生态农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现代化大农业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绿色草原牧场要以开发沙坨子和草原观光游为核心,发展草原观光、采摘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3.选择重点旅游景点快速建设。各场发展旅游产业都要有重点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首先选择符合旅游景点条件的,投资少、见效快的重点旅游景点快速建设,尽快实现投资效益。二要围绕国家重点旅游景点打造自己的旅游产业和设计旅游线路。如齐齐哈尔种畜场、巨浪牧场、繁荣种畜场、查哈阳农场等场靠近扎龙自然保护区、明月岛、尼尔基水库等国家重点旅游景点,可以围绕这些景点来设计该局各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旅游景点及旅游线路。4.实施投资多元化原则。属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投资部分,如道路、电、水、气、供暖、排污、绿化、亮化、美化等应由农场投资或申请国家投资;旅游产业经营部分投资应采取市场化或招商引资方式进行投资,但企业要制定优惠的投资鼓励政策,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2篇

本文作者:任育红工作单位:上蔡县旅游开发管理办公室

上蔡的文化旅游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仍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投资开发资金短缺,旅游“六要素”不够完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二是景点缺乏文化包装,缺少特色文化品位,总体不尽人意。三是文化旅游基础建设滞后。一些景点匮乏文化内涵。基础设施不健全,四是景区餐饮、娱乐业档次较低。建筑风格、人文环境、经营条件等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要求;五是保护利用措施不力。上蔡的文化旅游景点较多,但相对分散,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致使景区景点资源配置不相协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一)明确思路,营造古蔡文化旅游氛围。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营造以人文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遵循生态文化资源相融合,实现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移,从一般接待型向文化旅游产业型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把上蔡建成特色鲜明、传统地方文化浓郁、人与自然和谐的“千年古城”。(二)准确定位,完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围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这一文化旅游主题,进一步修编全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逐渐改善旅游景区景点功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集点、线、带于一体的上蔡文化旅游格局。(三)突出重点,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要下大力气抓好县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加强环境治理,提高接待水平,真正使上蔡的旅游品位靓起来。要把谢夫子祠堂、孔辙坊、上蔡植物园、桓景登高处、烽火台、凤凰桥、忠良桥、李斯井、李斯故宅、白云观、升仙桥、奎星楼及蔡河源为中心的古蔡都城等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纳入“一日游”开发重点。做好规划,筹集资金,科学开发,逐步改变旅游景点单一的局面。(四)紧扣主题,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紧扣旅游文化主题,突出古蔡文化特色,坚持地域性、厚重性和传承性相统一的原则,挖掘一批如担经舞、扁担轿、腰鼓、舞狮、龙灯等独具上蔡特色的民间音乐、戏曲、歌舞节目;开发酒、茶、重阳糕等一批饮食文化项目;整理一批与上蔡风物相关的古今诗词曲赋及名人题辞,出版一套上蔡名人诗词纪念册;精心包装,推向市场,使文化旅游成为上蔡旅游业获得生机与发展的新领域。(五)加强保护,实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大力整合与重组文化旅游资源,使其发展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形成有整体优势、品牌效益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六)制定政策,加大文化旅游产业投人。要把文化旅游产业纳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产业扶持政策,保证必要的财政投人,保障文化旅游事业单位高效运转。要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减免税费,鼓励企业、民间社团和个人兴办产业实体,吸引各种资本向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彻底改变由政府单一投人的局面。建议成立旅游文化创作室,组建上蔡县民间艺术团,以加快文化旅游的项目研发、转化和提高。

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决策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定,资金围绕文化旅游产业投,部门围绕文化旅游产业转,领导围绕文化旅游产业抓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创新机制。赋予涉游部门和企业更多的权力,使他们放手放胆去干。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制定《上蔡县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总体方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拓展上蔡文化旅游市场的宣传活动。四是要搞好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人新的活力。

第3篇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第4篇

合理布局 健全商业网络

由于区域规划的重新调整,南汇区的商业总体规划将始终围绕“有利于加快全区的功能定位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全区的城市文化水平,有利于实现经济布局的优化调整”这一南汇大发展、大开发的主题,以实现南汇“城市化”为先决条件,结合区域功能定位,整合各镇的优势,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根据全区经济和城镇的总体格局和发展趋势,在未来三至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南汇的商业将呈现“两心四点”的总体功能布局,即:两个商业中心:惠南镇和周浦镇为核心的周康地区。三个商业分中心(四个点):海港新城、空港新城、航头镇。

从长远的趋势看,海港新城将以临港产业为依托,成为一个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超大规模的物流基地,并将成为国际货物配送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空港新城将成为以临空产业为主体的物流商贸经济圈。惠南新城则依托大学城形成的规模及周边地区一些特大型城市设施建设,成为以科教文化、旅游、商品贸易为主要功能,并和“两港城”功能互补的经济圈。周康及航头地区到“十五”末,将形成以工业和房地产业、商贸旅游业为依托的工业商贸经济圈。航新地区将形成建材集散、摩托车交易为主体的商贸区。

为尽快做“强”南汇商业,必须加大商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将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引进南汇市场,同时建设现代化的专业市场为发展方向,营造南汇的城市化消费环境。如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百老汇商城一条街、五角大楼、商都及投资总额达13.9亿元的两港装饰市场等,投资规模大,规划起点高,体现了商业亮点。有力地推动了南汇的商业市场建设,凸现了“趋大、超强、更多”的特色。

整合资源

发展旅游产业

两港的开发建设为南汇的旅游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为此,南汇区委政府提出了建设“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的战略目标,旅游业的发展被提到了第三产业的先导和主导地位。旅游业的升级和壮大,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居住环境质量的双重提高。

第5篇

论文摘 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保护旅游资源,统筹土地使用,控制和引导开发建设,完善旅游区管理等方面内容。本文以丽江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规划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为其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1.1. 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

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

《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

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护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2.2.引导和控制旅游开发建设

旅游区总体规划缺乏对具体开发建设项目控制,使得旅游区具体的开发建设往往脱离了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初衷。旅游区控规应具体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实施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引导和控制旅游区开发建设。

2.3.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是旅游区控规实施的重要保障。旅游相关利益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投资商、当地居民等。旅游区控规应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为旅游区控规实施提供保障。

3.宝山石头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1.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概况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距丽江市区132km,交通极不发达。整个旅游区以宝山石头城为核心景点,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一体,旅游价值极高的综合旅游区。

宝山石头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建于金沙江边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三面均是悬崖绝壁,一面紧临金沙江,整个石头城只有南门和东门可供出入。宝山石头城是纳西族发展的重要节点,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用地分类主要从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活动开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四方面进行思考,以河流、山谷、山脊线、陡坎等自然特征为地块分隔线对旅游区的全部土地进行划分。共分为四大类、九中类用地,详见图1:

3.1.1.旅游资源保护用地

宝山石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景点。为切实保护石头城及控制其旅游开发建设,划定石头城为核心保护区,其中又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①一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内城及其城墙外延50m范围内环境协调用地。

②二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外城及其外延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根据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除了现状村落外,还包括新建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

①旅游村落用地:包括现状村落用地和现状村落周围的非耕地、坡度在25%以下,与现状村落呈自然生长的合理规模用地。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旅游开发需求而修建的旅游开发建设用地。

③道路广场用地:为满足旅游开发需要的停车场、广场、码头等用地。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场所,包括一些供游客参观体验的旅游景点及游线周围的用地。

①旅游景点用地:包括古岩画、元革囊渡江遗址、旅游参观体验用地。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包括旅游线路及旅游活动周围50m的区域,同时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特征,灵活调整旅游活动开展用地的边界。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包括千亩峡谷梯田和梯田周围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3.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以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针对各类用地各自的特点,确定各类用地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3.1.1.石头城保护用地

石头城保护区是基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现状,以保护为第一目标,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对旅游建设进行有效地控制。

①一级保护用地。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保护和原址、原貌的修缮为主,当地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禁止一切旅游商业活动。旅游开发建设主要确定特征性旅游景点;对区域内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进行组织控制;同时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转贴于

②二级保护用地。保护村落现有的格局和特色,保证一半以上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和确定旅游景点,对区域进行游线组织,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石头城保护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修缮改造措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是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以旅游接待服务为首要目标,对旅游开发建设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要延续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旅游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①旅游村落用地。在维持原有村落格局、建筑特色,不影响旅游区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对建筑进行改造和功能置换。根据未来旅游规模的预测,在村落外围选定适宜规模的用地进行村落自然生长。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旅游接待和旅游配套设施用地,主要为金沙江旁的游艇俱乐部。对旅游新建区的规划控制主要是防止被大量商业化、程式化甚至庸俗化,其形态和风格与旅游区特色相吻合。

③道路广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停车场及广场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接待规模、用地面积、用地性质、旅游服务设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主题形象和改造新建原则等。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进行有效保护,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引导和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控制。

①旅游景点用地。根据旅游景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对旅游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游客的游览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控制。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对区域内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引导,规定游览道路,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规模和要求。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完善梯田灌溉系统,清除梯田间的杂草,合理引导当地居民的梯田种植物种,注重梯田种植的整体景观效果和季节变化。修建专门的生态游览道路和相关服务设施,严控控制梯田保护的旅游环境容量和游览区域。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边界、游览道路、旅游服务设施和可游览边界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和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4.结语

目前,与城市控规研究发展相对较成熟相比,旅游区控规的研究刚刚起步,急需展开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本文以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控规、风景名胜区控规的编制方法,对旅游区控规的用地进行划分,根据各类用地的特征确定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本文是在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控规实际项目编制的基础上对旅游区控规的编制进行研究,由于旅游区地形地势相对复杂,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各类用地和控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各类用地的控制指标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岳邦瑞.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 规划师.2005(5).

[2]余存勇.山地旅游区规划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5

[3] 张娜,尹怀庭. 自然风旅游区控制性规划初探[J].人文地理. 2006(3).

[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5]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 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4).

第6篇

[关键词]上海;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市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2万元,然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病加剧,市民越来越怀念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空旷的田野和绿色环抱的大自然氛围。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乡村旅游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放松的机会,也给农民带来了极大收益。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重要的地位,其核心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旅游局也将2006年全国旅游的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发展乡村旅游将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分析,是进行旅游区合理规划、整体布局的前提。本文以上海乡村旅游的评价为实证研究,在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基础上,参考了其他评价方法和旅游资源评价的国家标准,建立了针对上海乡村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体系,探讨乡村旅游开发中旅游资源评价各个环节,并选择了典型的上海乡村旅游景点(区)进行实证评价研究。乡村旅游是旅游发展的新兴业态,对其进行定量评价是研究其发展和规划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对其进行实证定量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1 上海乡村旅游开发

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在欧洲乡村旅游占所有旅游活动的10%―25%,它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我国台湾省乡村旅游(台湾称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并具备了相当规模和发展潜力,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间休闲,增进对农业和农村体验的农业经营。

在我国,乡村旅游通常被称为“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等等,尽管内容上可能会有些细微差别,但总的内涵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即凡是以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在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为载体,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普、考察等形式的旅游,都可以纳入乡村旅游的范畴。

1.2 上海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目前上海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3种类型:

体验观光型: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可以入内进行采摘、观赏等体验活动,体验和享受田园风光,满足其对田园生态环境怀念的需要。

都市科技型:“都市里的村庄”,以高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

休闲度假型: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建立完备的生活设施,并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展开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紧张心理压力的需求。

1.3 上海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乡村旅游伴随全市旅游业发展而有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南汇、宝山区率先举办上海“桃花节”、“柑桔节”,崇明县东平森林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1994年,上海第一个农家乐项目――崇明前卫村农家乐正式对外经营。1995年起,浦东新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1997年后,农工商集团的中荷玫瑰园、市农林局所属康南花卉园艺场、松青生态园、交大新桥农科花卉园艺场和南汇宾海桃园等陆续对外接待游客。2000年以来,又有一大批新的乡村旅游项目陆续建成并对外开放,例如松江蕃茄农庄、赢东村农家乐、上海鲜花港、金山区农民画村等等。目前上海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资源。

1.4 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上海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图1,在中心城区南北两侧远郊呈集中分布,北边景点(区)主要集中在崇明县,南边景点(区)主要分布于南汇、奉贤、金山和松江四区,而中心城区周边近郊分布较少。笔者将这些乡村旅游景点按旅游功能的不同分为三大旅游圈:①北部以崇明岛为中心的农业生态旅游圈,以农家乐和包括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在内的农业主题公园为主体,以高科技农业园区、涉农旅游和乡村文化旅游为补充;②东南片以南汇为中心形成滨海观光农业旅游圈,以滨海观光农业旅游为主体,以农业园区、涉农旅游和农业旅游节为补充;③西南片以松江金山为中心形成农林休闲度假旅游圈,以农林类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以特色农业园区,农业文体旅游为补充。这些旅游景点在空间的集中分布特征使整个乡村旅游资源提高了价值,为旅游资源景区规划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上海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活动、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评价通常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前提和旅游区建设的前奏。评价目的在于确定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开发潜力大小,为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对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权重的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方法也由最初的依据研究者的实践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权重,逐步发展为用德尔菲法(Delphi,也称专家咨询法)确定权重。但应用此法,权重分配的难度和工作量(反复次数)随指标数量的增多而增大,甚至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近年来,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并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但随着判断矩阵的增大,出现前后矛盾,判断差错率很高,难以满足一致性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本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从而获得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

本文在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基础上,并参考了其他评价方法和旅游资源评价的国家标准,建立 了针对上海乡村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体系,并选择了5个较为典型的上海乡村旅游景点(区)进行实证评价研究。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选取依据实用性、综合性、代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除对资源本身条件进行评价以外,把开发条件和旅游条件也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重要内容,在二、三级指标的选取上筛选出与乡村旅游资源相关度最高的作为评价因子,从而建立了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4个层次:最高层为总目标层;其下的一层为综合评价层,包括资源条件、开发条件和旅游条件;第三层是项目评价层,由第二层的各个指标下选择若干因子组成;第四层是因子评价层,同样是在上一层指标下选择若干因子组成,最后得到评价模型树(图2)。

2.2 权重的计算

评价因子的权重计算是层次分析法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着评价体系能否准确反映资源状况。本评价体系的权重计算是通过向有关专家学者咨询、打分,构造判断矩阵,并将结果整理后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到上海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的各层权重值。然后根据权重排序,以100分按权重赋予各因子分值,得出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参数表。

2.3 权重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综合评价层中,资源条件所占分值最高,为46分。这说明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资源价值是应该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以及开发价值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其次,是旅游条件(31分)和开发条件(23分),它们是旅游开发的限制因素,对景点的开发影响较大,也决定着资源开发的重要程度。

在项目评价层8个因素中,游憩特征排在第一位(22分),这说明乡村旅游给来自城市的居民带来最大的享受就是其观赏性和愉悦感,它是一个地区产生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尤其应注意对资源的游憩价值加以严格保护,防止人为的破坏。其次是文化价值(14分)、区域条件(14分)和基础设施(13分)。一个景点如果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科学文化普及作用,那么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加。乡村旅游还需要强大的区域背景作为支撑,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市民出游的拉动力就越大。另外,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环境质量等,是开发旅游的前提条件,现在我国正大力建设新农村,大量的政府投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这对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其他,景点规模(10分)、政策因素(9分)、管理水平(8分)和接待条件(10分)等要素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2.4 评价方法

为了降低打分环节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依据下列原则:(1)凡已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2)参考国外具有良好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的现状值作为标准值;(3)参考背景值或本底值标准,即以评价区域的背景值,或旅游开发前的本底值为标准;(4)问卷调查分析;(5)专家打分。

根据以上评价方法所获得第一手资料数据,经过整理分析以后做归一化处理,使每个指标获得一个原始数据值,然后依据原始数据值由专家和研究人员依据各指标权重做出评价打分。

2.5 实证研究

依据上述因子参数值,本文从三大乡村旅游主题旅游圈中选取了5个代表性的景点(区)进行分项打分,得出相应要素的分值和总分值。综合评价最终结果,将得分为100―80分的归为一级旅游景点(区),79―65分的为二级景点(区),而得分在64分以下的为三级景点(区),查看打分结果。

从打分结果来看,5个景点(区)在政策因素这一项得分都很高,这得益于国家近年来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在政策上给予很大的优惠和鼓励发展。另外,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总体的区域区位条件优越,客源充足,所以在区域条件这一项目总体得分也较高。

因此,孙桥现代农业园区(83分)和上海桃花节(81分)是一级乡村旅游景点(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景点(区)规模大,知名度高,完整度、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好,能够给游客带来较大的愉悦感。上海桃花节由于每年只举办20天左右,所以在适游期这一项得分较低。金山农民画村(74分)和东平森林公园(65分)为二级景点(区),在区域条件、整体规模、知名度、完整度、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方面均低于孙桥农业园和上海桃花节。前卫村农家乐(61分)为三级景点(区)由于其地处崇明岛的乡村,所以区域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接待条件和管理水平得分均较低,但是随着未来崇明与市区整体交通联动网络的构建完成,这些方面将会有很大的改观。另外,为了促进农家乐旅游的规范,上海在国内出台了首个地方性旅游标准,对其未来在接待、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改进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农家乐将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上海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应注意:①合理规划,确定重点开发区域,避免土地流失、重复性建设和恶性竞争;②突出景点特色,加强景区间的联合;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与整治以及基础设施改造;④做好从业人员和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争取就地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⑤多渠道融资,加强管理,完善营销策略;⑥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寻求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 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 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夏河县;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

一、夏河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夏河县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我国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属寒冷湿润型气候,平均气温2.6℃,是夏季避暑良地。[1]县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以拉卜楞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以桑科草原、大夏河森林为代表的自然风光;还有藏族、回族等14个民族聚集地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近年来,夏河县通过产业结构改造,旅游业成为该县朝阳产业,目前形成了拉卜楞寺院―藏族民俗旅游区、桑科草原―达久滩旅游区和甘加草原―八角城旅游区三大旅游区域。[2]其中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AAAA级景区拉卜楞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是甘肃省三大旅游热线景区之一。[3]夏河县目前尚待开发的景点还有二十多处,开发前景广阔,夏河县还曾是《天下无贼》、《苏鲁梅朵》、《拉卜楞人家》的拍摄取景地。除此以外,夏河县民俗活动丰富,有香浪节、瞻佛节等几十种民俗活动。旅游商品也多种多样,有以甘加羊、甘南牦牛等为代表的优良畜种;以冬虫夏草、羊肚菌等为代表的山珍野味;以唐卡、首饰等为代表的民族手工艺品,无不显示出少数民族的智慧。

在西部大开发及国家持续不断支持的影响下,夏河县旅游业得到大力发展,夏河县年接待游客从2011年45.6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137.1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34.2%,旅游综合收入也从2011年1.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5亿元,年均增长率31.2%。尽管在国家及政府大力支持下,夏河县旅游业得到大力发展,但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对等,夏河县在旅游业发展方面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夏河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相关基础设施落后。夏河县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不足主要突出表现在与旅游息息相关的“行”方面,夏河距离兰州约236.6公里,需要4到5小时的车程,并且只在兰州汽车南站有直达班车,到下午两点半最后一班,一天4到5班车,在旅游旺季出现很多游客买不到当天车票的情况。对于路途遥远特别是国外的游客来说实在很不方便,夏河县汽车站基础设施差,汽车站停车场依然是尘土飞扬的土面。此外,夏河县城距其县内周边近点最近的约10公里最远的约30公里,在汽车站均无旅游专线或者公交车前往,只能自己租车前往,且租车均为私家车,并无规范管理,并且道路崎岖,常年通行货车,导致路面凹凸不平,并且部分公路还是泥路,与游客出行多带来不便。同时旅游景点配套基础设施与其每年日益增长的游客量相比存在严重的缺乏不足,比如景点周边的公厕、停车场、饭店、旅馆等都存在严重缺乏,特别是白石崖附近,不仅道路基础差,没有专供停车的地方,仅两家饭馆,除此以外连一个完整地公厕也没有,为游客带来很多不便。

(二)旅游景点管理规范化程度低。夏河县虽然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势明显,但大部分景点均出现规范化管理程度低的现象,最主要表现在景点的门票管理及导游等方面。与现在的现代化管理相比夏河县大部分景点售票管理存在严重不足,景点没有统一固定的大门,售票、检票环节存在严重缺陷,比如夏河县著名景点拉卜楞寺、白石崖洞等在固定的出入口没有设置专门的检票环节,售票口也没有醒目的提示,不仅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一定程度上由于缺乏严谨的管理也让景区损失严重。各景点缺乏专业导游,导游多由当地居民或寺院僧人组成,讲解过程中普通话口语表达尚不标准,在与外地游客沟通上存在诸多问题,专业性也有待加强。

(三)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创新不足。旅游产品开发可分为三个层:以陈列式为特征的基础层次,主要是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遗迹,属于最基本的旅游形式;以表演式为特征的提高层次,主要是民俗风情与娱乐,能够满足游客由静到动的心理需求,是旅游文化内涵的动态展示;以参与式为特征的发展层次,主要是亲身体验和游戏娱乐,能够满足游客自主选择的个性需求,是形成品牌与吸引游客重复消费的重要方面。可见夏河县旅游景点开发目前大部分仍处于基础层次,大部分仍处于最基础的陈列式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遗迹,缺乏深入挖掘与创新。

(四)旅游景点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现代营销意识。夏河县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在这个信息时代,再香的酒也需要好的宣传。近几年,夏河县在各大机场火车站等通过LED屏、报纸、杂志等投放宣传广告,或者通过发放旅游资料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在旅游业宣传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在网络信息时代,夏河县目前的宣传方式显得过于老套与落后,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也不高,缺乏现代化高效宣传方式。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夏河县旅游基础设施相对于以往虽有所改善,但要满足游客基本需求仍需加大努力。首先,应加快夏河县道路建设,改善道路环境,实现通往各景点道路的安全畅通,同时完善汽车站基础设施建设,在汽车站增设通往各景点的旅游专线客车;其次,完善夏河县网络、通讯等建设,实现网络、通讯等服务无盲点;再次,完善各旅游景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垃圾箱、公共厕所、停车场、商店、餐馆、旅店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也越来越注重消费环境与服务,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赢来无数好评。

(二)强化规范旅游景点管理。强化夏河县旅游景点管理,首先,做好对旅游景点售票、检票机制的构建与管理,强化管理机制,对相关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及普通话培训;其次,在交通上,除了增设旅游专线外,加强对包车、租出的规范化管理;再次,对景点周边餐饮、旅店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服务人员定期进行普通话等基本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从整体上改善以前松散的管理模式,为游客提供更加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为夏河县打造良好的旅游形象与口碑。

(三)政府主导,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在夏河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综合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打造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树立特色的旅游形象,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旅游景点进行深度开发,创新开发,将旅游景点从单调的陈列式的基础层次开发到游览观赏、参与体验、动静结合的提高层、发展层,满足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特色品牌,将夏河县独特文化内涵运用多种创新的方式展示给广大游客。

(四)完善宣传渠道,扩大宣传范围。夏河县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深度开发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本地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首先,加大对宣传的投资力度,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大力的宣传都将为夏河县旅游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其次,创新宣传方式,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现代化主流媒体,在热门电视频道做好广告宣传,在热门公众平台比如微信、微博等平台,视频网站等做好宣传,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的群体做好全方位的宣传工作。此外,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旅游宣传活动,扩大宣传范围,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

(作者单位: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蕊.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楚岭伟.甘南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寺院景观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