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6:19: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景观趋同;形式;情感;自然资源

1 规划背景

伊金霍洛旗位于鄂尔多斯市东部,南与陕西相连,北距东胜39km。掌岗图滨河公园规划区占地约2.3km2,所在的阿勒腾席热镇与康巴什新区一河之隔,距成吉思汗陵旅游区20km,属“金三角”地带。

2 景区定位

以蒙元文化、绿色生态和城市风貌为核心内容,将风情文化旅游与生态休闲度假紧密结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广泛的参与和观赏体验方式,以“塞外风情,草原牧歌”为主题,形成滨水生活休闲带和“长河旭日”、“蒙元苍桑”、“深林探幽”、“城市港湾”等4大特色景观区。

3 规划指导思想

(1)功能契合:通过规划设计使核心景区成为展示城市特征、生态景观和民族风情的媒介,并同周边用地环境有机契合。(2)天人一体:突出地域文化内涵同自然生态景观特色的全面融合,建立起人工与自然融合,景观与生态统一的以人为本的有机系统。(3)师法自然:充分运用现状河流谷地、自然植被等因素,以水域为核心建立起多维表现力的景观体系,材质、色彩等细节融于地脉特征。(4)传承文脉:以民族风情和城市文化作为创作素材和原型。浓缩提取成特色景观符号,营造出兼具浓郁塞上风隋和城市生活体验的园林景观。

4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思路

4.1 传承地域文脉――蒙元文化的挖掘与展现

中国的地域文化博大精深,设计师只有通过深层挖掘、分析,利用地理、水文、植物、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等人文元素,理出其精髓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当地地域文化内涵,使自己的设计作品韵味独特。掌岗图滨河公园的设计方案中,就秉承崇尚自然、践行自由、英雄崇拜、兼容并蓄和以人为本等蒙元文化核心价值,从分区布局、主题景观和活动参与等方面着重挖掘和展现民族风情和蒙元文化:景观分区上,以占地面积最大的民族风情活动区――“蒙元沧桑”控制景区的整体格调和景观特色。

4.2 彰显空间形态特征――形式、意义、情感的表达

形式作为园林场所设计的基本语言,比如,中国园林的山水呼应、步移景异的如画意境、日本禅宗寺院中的枯山水、德国莱茵河畔丛林中的古堡等,均显示出设计师身上独具的与其本民族相关的审美取向、人文习俗等相关文化特质,因此,好的园林作品还要依靠深谙民族、地域文化来体现。景区以分散的林地围合开放的草场空间,以草场为中心分别形成草原天骄、歌乡舞海、马背盛世、奶茶飘香和塞上驼铃等5处集中景点。“草原天骄”围绕“成吉思汗魂归地、鄂尔多斯蒙古风”的核心理念,布置特色浓郁,氛围祥和的纪念和展示景观,按成吉思汗出行阵列布局建筑群落,空中俯瞰犹如雄鹰展翅、博击苍穹。“马背盛世”沿河设“那达慕”活动场。通过参与式体验,让游人融入浓郁风情的活动中,去理解和欣赏草原文化,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以树林分别围合赛马、射箭和博克场地:在河滩跑马场周围,铺设马蹄印迹和马赞浮雕板,衬托“那达慕盛会”的场景和风采。

4.3 遵从自然环境结构特征的意境――整合自然景观资源

中国园林历来讲求随形就势,强化自然环境的结构特征,将现状景观资源潜在的特质进行有效的艺术化提炼,整合于整个环境中,形成新的景观秩序,是体现地域特色的重要途径。场地上植物季象变化呈现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扩展景观深度和宽度,设计时应尽量保护原有的植物,以地域生态群落为蓝本,并有意识地去维护、强化场地的自然特征属性。

“塞上驼铃”依托地形高差,由南向北形成背山面河的景观主轴,以草原石刻、石像和岩画等多种载体,构成秩序井然、景观细腻的蒙元历史画卷。轴线的最高点以抽象岩画表现蒙古民族创业始端和粗犷强悍的气度。景区东部创造以疏林草场为主的滨河景观――“百草竞秀”,以伊旗沙柳、柠条、紫穗槐等当地特有的乔木、灌草植物为基质。其间局部穿插草药种植区,蒙医药是蒙古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可以在草药园里采到自己需要的蒙药。

第2篇

1.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随着人力资源素质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素质层次越高,劳动者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大,能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潜在智力和潜在创造力,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经济效源,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培养和创造,从而形成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资源中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第三,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而且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将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继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2.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新产业的出现,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积累将成为产业中人力资源积累的主要特征。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必然。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才短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高级技术人才大量短缺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社会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区域管理水平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对客观复杂的外界环境认识更加深刻,使决策水平更加科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越高的地区也是区域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它表明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管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水平的关系。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人口数量压力,把人口总量过大的劣势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调查表明,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它不但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发展质量,大大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知识经济贡献

在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时代趋势下,知识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强调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核心作用。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伴随人类从工业经济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过程中,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并和知识经济息息相关。

1.知识和人力资本都具有“递增收益效应”。即一个人或一个厂商的新资本积累对其他人或其他厂商的资本生产率有贡献,通过这种知识外溢的作用,资本(物质与人力资本)的私人边际产品就会持久地高于贴现率,使产出出现递增收益。特别是生产性投入的专业化知识(知识资本)的积累是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但自身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其他要素也产生递增收益,进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收益递增保证了经济的增长。一国的知识存量与资本(含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其投资的收益率也越高,这样不仅会吸引发达国家已输出的资本回流,而且会引发发展中国家资本和人才的外流。因此,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一国的知识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提高一国的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增长,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的具有同步性。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都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们在探究经济增长的原因时,逐渐发现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并将增长余值归于人力资本投资;而60年代知识经济理论在美国的出现是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二战以来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发现,知识和知识相关的产业如教育、研究、传媒等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和增长速度以及对经济增长贡献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并预见了将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将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到了1996年,国际经济组织与一些政府官方开始接受和运用知识经济理论。随之而兴起的新增长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原因时,纷纷强调了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是新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力资本理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同步性,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1.人力资源利用不合理。国家有关部门对全国21个省市进行调查表明,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不到充分发挥,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闲置状态,有效利用与开发更谈不上,因此,如何保护并与开发有效利用单位内部的人才资源,是中国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2.人力资源结构不平衡。结构性短缺明显是我国人才资源的构成的首要问题。对于一些新兴产业,例如贸易、金融、法律、审计等产业人才紧缺,并且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却后继乏人。而人才年龄老化是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另外,人才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经常出现人才资源短缺的现象。

3.人力资源质量水平较低。虽然建国后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整体的文化技术水平仍然很低,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在1997年为2.5%,而1990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比率分别为32%、37%、14%和11%,是我国的十倍至几十倍。

第3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可持续性;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32

作为地球3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在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湿地公园建设如雨后春笋,但由于认识不足,发展过程中良莠不齐,可持续发展理念迅速从政经等方面扩展到湿地公园中,湿地公园可持续性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贯彻“十”提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1 湿地公园的特征及概念

从众多专家学者对湿地公园的描述及设计实例中可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强调湿地系统的生态性,突出湿地所特有的科研、科教功能,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及较大规模的湿生或沼生生态系统;强调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的重要绿地空间,是各种湿地植物展示、涉禽和游禽栖息活动的场所。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以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以发挥湿地多功能效益为宗旨,可供人们进行科研、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2 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调研、分析和总结,发现在其营建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片面理解湿地公园概念:设计上机械借鉴水景公园等模式,没有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保护策略进行深刻分析,如水体营养化后植物大量死亡,湿地向陆地转化;缺乏科学的认知:缺少对场地原有土壤、水文条件和地域特征等限制因素的充分考虑,如对水位高度的分析,景观同质化现象普遍;人工痕迹过重:规划中大尺度改变原有场地,湿地公园的典型特征难觅踪迹,如生态群落面积缩小,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本应留些沙丘岛屿供鸟类筑巢产卵,但整治后只有一望无际的水面,原有芦苇不见了踪影,鸟类数量和种群开始逐年减少;忽略湿地生境的可持续性:缺少对场地中自然要素的代谢力、生物链和场地生态承载力的考虑,如盲目引进未经风险评估的动植物物种,位于江苏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侧的“华侨城”项目已取得预售许可证,违背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关于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禁止在园内从事房地产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的明文规定。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深入认识湿地公园

其设计要重视湿地环境特征,做到借鉴与因地制宜结合,还需保护好湿地原有主要景观要素。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资源保护、旅游开发、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致,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3.2 控制过度人为干预

建构湿地公园需反映出湿地生态条件及景观特征,因此设计应针对基地条件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场地客观条件,保持原有空间特征,在适度开发之上努力恢复原有自然风貌,有效控制人为因素的破坏,同时将湿地开发与农渔业发展相联系,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营造湿地生境的完整性

湿地系统中各因素互相影响,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主要因素,优化景观结构以保证湿地空间、生态和生境上的完整性。调研阶段要充分考察场地环境,特别是原有生境条件,要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原有景观要素;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更注重湿地景观资源的保护,须对其进行详实的调查评价,针对资源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做出最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案。

4.1 景观规划理念

以保护与修复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和完整性、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理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景观规划方法

先用遥感和GIS技术及现场踏勘、网上搜集的方式对场地情况进行规划前的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再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公园的规划方法,从保护入手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分区后再进行具体的道路等专项规划。

4.3 景观概念设计

湿地公园建设的最主要目标是进行湿地生态保护,因此规划必须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规划生态保育与修复、科普宣教等功能。

4.4 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区域不同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可能会有差异,其功能分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如水文等条件来合理设计湿地生态系统。其功能分区一般应包括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生态恢复重建区、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管理服务区,需结合其景观特色进行景观建设(见表1)。

表1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功能分区 景观特色

生态保育区 作为核心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区内可针对特别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或临时禁入区,包括湿地重点保护区和湿地科研监测区。

生态恢复重建区 以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修复、恢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科普宣教展示区 向游客展示湿地科普知识和湿地生态文化,包括湿地植物园、湿地自然探索体验园、湿地文化长廊、观鸟屋、湿地宣教中心等

生态功能展示区 主要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是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

湿地体验区 参与农渔等生产过程,包括湿地农耕体验、湿地人家、农产品采摘体验、文化体验和购物、餐饮等。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游客进行停车等活动的区域,包括入口管理服务区、保卫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湿地保护宣传长廊、野生动物保护站等。

4.5 道路系统规划

分为园内和园外交通,这里讨论前者,它又细分为主、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主干道宽约7m,主要用于形成基地内游览环路,还担任消防等功能;次干道宽约4~5m,以游览车辆为主,通往园内各分区和主要景点;游步道宽约1~1.2m,用于补充功能分区,主要有田间小径等;水上交通线路作为延伸,如环保型的自驾木舟等。

4.6 水系规划

尽可能实现湿地水系的自我循环,保证较大水面节点以提供良好的水面效益,局部需根据现有地形进行改造,水位高差变化不宜过大,但得具可供流动的坡度,使水流缓慢均匀流动,还需注意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的调整;在水质改善方面可采取如建立区域内雨水收集系统、限制水上活动项目等措施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

4.7 植物景观规划

湿地植物是构成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创造湿地公园生境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规划中应根据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以水生植物为重点,既考虑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季相与林相的变化,从水中向陆地可以依次配置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

4.8 驳岸设计

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可以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还可以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和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设计中可用种植植被、树木等护底来增强护岸的稳定性,还需分析大众行为心理,保证岸上的视线通畅,以增强游客的亲水性;此外还可以依不同水岸的具体情况,采用诸如阶梯式驳岸等设计。

5 结 语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公园的建设热情与日俱增,近年来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越来越多,但由于湿地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性成为湿地公园新的发展方向,也响应了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所倡导的设计伦理观,实践告诉我们:一定不能沿袭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倡导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策略,湿地公园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文化的元素就比较重要,这是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在文化融入下能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多,在具体化的设计中就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在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层面要能加强,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目标的实现。

一、主题公园的特征以及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1、主题公园的特征体现分析

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比较突出,在集仿性的特征层面就比较鲜明的呈现,也就是能够让游客在主题公园中欣赏到不同景物以及主题,在主题公园的建设中,会对一些有着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模拟建设,所以能够在集仿性方面的特色上充分体现。在主题公园的主体性特征层面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也是主题公园的灵魂所在,是公园的自身个性的展现[1]。再者,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还体现在教育性层面。主题公园的比较重要的特色就是有着寓教于乐,这是和一般公园有着不同的地方。在主题公园的观赏下,能够带给游客轻松愉快的感受,并能够从中对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以体会,对地域的风情能得到充分的领会学习等。在主题公园的独立性特征上也比较突出,也就是在主题公园的建设方面和车市环境有着很大差别,这样就形成了独立性的特征。除此之外,主题公园的特征还体现在参与性的特征上,在主题公园的建设应用中,游客的参与度也会加强,在一些互动性的设计层面,对游客的主动参与情绪有着调动。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主题公园的建设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城市休闲娱乐需求的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适合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的,在主题文化公园的建设下,就能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得以积极改善,对城市的主体休闲娱乐需求得以有效满足。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是对城市文化宣传以及认知需求的满足,文化作为城市的灵活所在,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注重文化的表达,就能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以及传播[2]。主题公园能够对城市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进行全面的呈现,对城市的认知度进行有效增加,从而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

二、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实施

1、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分析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对文化的表达要充分注重相应原则的遵循,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的科学性。在整体性的规划以及统一协调的设计原则方面要加强重视,公园景观的设计中,要注重整体性的把握,对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要能综合性的考虑,在整体布局上能科学化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地域性原则要充分重视。不同的地域在文化层面也是有着不同的,而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就要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地域性原则的遵循。持久魅力的文化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融入,才能提高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在特征上才能鲜明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要能充分重视可持续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的遵循。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可持续性,将文化价值能充分的融入利用,发挥文化价值作用,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新性运用[3]。在这些原则的遵循下,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才能有效保障。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方法实施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的方法实施,要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化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文化表达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应用下,就能有助于景观设计的科学性。1)注重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的融入。随着城市化的大发展,对主题公园的建设需求也有着增加,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充分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就显得比较重要,在不同的区域以及文化的主题公园建设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发挥,有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是时尚文化为主的,而有的是历史文化为主的[4]。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就要充分注重和当地的地域文化优势紧密结合,对地域文化要能充分的挖掘,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等综合性应用,在设计中在每个景观设计的环节和文化内容的结合上科学化呈现,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优势。2)加强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形象展现。在对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文化的表达要注重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在文化的独特性层面能充分重视。主题公园的设计中,景观设计是重要的内容,景观设计质量的优劣和文化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一方面景观设计是主题公园的重要特色呈现,另一方面在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层面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5]。所以在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层面就比较重要,在景观设计中要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得以妥善处理,在景观设计中错落有致的呈现。3)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文化表达,在传承和创新层面要注重方式应用。传统的景观设计有着其独特之处,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以借鉴应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小中见大以及精在体宜有着重视,在对借景以及框景等设计手法方面比较有特色。将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方法应用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这对文化表达也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以及文学诗歌的物化等,能够将景观设计的人文性增强,对人的美的享受也有着积极意义。在对象征以及隐喻的手法应用下,对文化进行表达也是比较重要的方式,通过空间环境的联想以及意象化呈现,对不同文化的精髓呈现就会对人产生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由于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和一般的公园设计有着不同,在设计的复杂程度上有着增加,以及在对设计的要求上也比较严格,在对文化的表达过程中,就要和多种设计方法相结合,充分展现主题公园的景观文化功能,促进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何昕.城市公园景观符号设计[J].中外建筑.2016(08)

[2]姚罗昕.浅析都市农业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营造——以长沙市隆平中央公园为例[J].花卉.2016(12)

[3]张云龙.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营造[J].现代园艺.2016(08)

[4]丁丽娟.浅谈旅游景观设计[J].明日风尚.2016(08)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植物规划设计

“公园”是一个普遍常用的概念,而现有的城市公园概念宽泛且多义,城市公园应该是一个满足城市居民游憩、观赏、娱乐等多方面需求的公共绿地开放空间,融合城市生态、环境、公益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并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1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概念是随着我们对于大自然和周边生活环境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更新的。目前来讲,我们所说的景观设计主要包含系统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个环节,其中具体的空间设计则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系统规划环节指的是大规模、大尺度上景观的把握,包括土地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规划、场地规划、和环境规划等;具体空间设计的主要要素包括水体、植物、地形、建筑及构筑物、以及公共艺术小品等。其主要设计对象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包括步行街、广场、城市街头绿地、城市滨水地带以及居住区环境等。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技术,其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常规使用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已经逐步成为人类塑造生活环境的艺术与工程的前提和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和设计艺术,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之中。

1.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综合景观和景观设计的定义来看,笔者认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公园的景观规划和公园的景观具体设计两部分,它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现代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或有意识改造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以及绿地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主要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开放或封闭、融入城市或隔离于城市的公共场所,需要融入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生态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并且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

2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

2.1 总体规划的意义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的意义:首先要明确该公园在整个城市绿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半径;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确定公园内的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其次在通过全面考虑和总体协调后,使公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得到合理的安排,使各部分之间构成有机的联系,能妥善处理好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之间、关系;还需要满足环境保护、文化娱乐、休息游览、园林艺术等各方面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以便保证公园的建设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

2.2 公园的主题和设计理念

2.2.1 公园主题

城市公园的主题就是指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基本角色,也就是城市公园在城市中所表达出内容。城市公园主题的确定,一般是根据公园的整体布局并结合公园的内容决定的。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建设规模、服务对象等,都对公园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若从其服务对象和规模来看,有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等。从其与城市中心的关系来看,城市公园有中心城区公园、市内公园、郊野公园等。城市公园的主题根据其景观内容又可分为:文化休息公园、纪念公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植物园、风景名胜公园、盆景园等。城市公园主题的确立,与地方的城市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设计师的理解与创造力有关。

2.2.2 公园的设计理念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即公园设计的立意和出发点,它是一个公园的文化线索和精神灵魂。它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家园,一种文化,一个地标,还可以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感……

要总结出适合当地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首先就需要从公园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作为出发点,挖掘其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的形成、变化和演进的印痕和轨迹,是一个城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象征,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作为一个城市公园,它是一个大众集体生活和休息的平台,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以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展现和表达出来,起到一种延续的作用。同时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新速度和节奏的加快,其更加回归物质生活,所以,为现代都市人创造一些具有地域景观特色和精神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显得格外地重要。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公园,凸显公园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性。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失落的情趣空间环境,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人文精神。

2.2.3 公园景区景点规划

公园按照规划设计意图,根据游览需要,组成一定范围的各种景观地段,形成各种风景环境和艺术境界,以此划分成不同的景区,成为景色分区。由若干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称为景点。景点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单元。景区则是根据风景资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人观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每个景区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景观空间。一般公园中均由若干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景点组成景区,再由多个景区组成公园完整的景观系统。

公园的景观分区要使公园的风景与功能使用要求相配合,达到增强使用功能的效果。景区不一定与功能分区的范围完全一致,有时需要交错布置,常常是一个功能区内包括一个或多个景区,形成一个功能区内有不同的景色(如图1)。

第6篇

关键词:公园;园林景观;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这些城市公园中包涵着景观艺术设计的元素和特点。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促进了公园景观的发展,由早期的比较大型的私家园林景观发展为具有艺术特色的公园景观,各类公园景观的蓬勃发展,从另一角度满足了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

一、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1、综合性

园林设计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是一综台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包括环境学、建筑工程学、生物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众多学科内容。因此,这就需要园林设计者具有较强的综合知识,熟悉相关领域的设计要求,才能满足园林景观设计综合性要求。

2、创作性

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活动,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融入设计主体的创作性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改造公园的具体情况与环境要求,运用现念灵活地解决具体矛盾与问题,才能设计出形式新奇、富有创造力和符合现代审美观的创作性园林景观。

3、过程性

园林景观设计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其过程应是一个经过不断发展、修改、推敲与完善的过程。所以,在设计之前,需要全面、全方位地分析,同时,还要重视城市居民对园林景观改造的意见,使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满足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等的要求。

4、社会性

园林景观是城市公园的主要部分,也是城市空问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社全性。而这种社会性则要求园林设计者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现状,权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城市特色三者关系,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产品体现出尊重环境、关怀人性等特点。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景观设计的本质是为了其使用者服务的,所以就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的设计是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只是单纯的摆设而已。另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还要避免危险和伤害的发生,尤其是在设计老年人和儿童活动空间时要更加注重安全性,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是人性化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保证不了这一基本要求,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城市公园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了。

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体现出人文的关怀

“人文主义”(Humanism)最早是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力的思想。广义上来讲,人文思想是对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的文化、人的历史、人的存在其价值都愿意加以尊严与关怀[5]。人性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就是要体现“人文主义”思想,让使用者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尊重。另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多方面与多层次,由最基本层面对人的生理关怀到高级层面的精神与情感关怀逐层上升。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人对空间场所的内在感受,特别强调提升环境的认同感与可识别性,达到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的效果。

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的传承

景观存在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都对景观有着巨大影响。首先,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会有普遍的相似性,过去熟悉的事物与形态能引起他们相似的情感共鸣,产生相似的联想,因此增强人对景观环境的认同感。其次,对该城市原有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对形成城市公园景观特色是非常有利的,富有较强烈的识别性和唯一性,就会自然而然地使人们对景观环境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归属感得到强化。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城市公园景观之所以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同感,一定是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充分地了解了该城市的文化背景、使用人群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等,并且在设计时把以上因素全部考虑进去,经过反复的推敲以至于把所有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而且达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做出的城市公园景观环境才能让使用者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

4、“绿色”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管其是否可再生,但至少不会对人类资源的再生有影响,也就是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即“绿色”的景观设计。这就对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满足当代人的使用需求还要考虑后代的发展需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去考虑长远的影响。因此,要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同时也是为人类长远的发展负责。

三、公园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措施

公园园林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力求完工后的景观效果。因此,要营造良好的园林工程,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

作为公园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企业,要深刻领会设计意图。虽然公园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有着较强的随意性,但是必须是熟悉图纸的情况,真正领会了设计者的意思下的“随意”,不是不明所以的“任意而为”。要严格把关材料的质量,与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植物,花草的种类,加强对苗种质量的检查。符合实际地选择园林景观的种类,是完成一座美丽公园的前提。

2、园林工程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公园园林景观工程学是一门各种专业相交叉的学科,内容涉及面较广,包括了建筑、水电、园艺、艺术、设计等,其施工范围也很广,施工过程中与许多相关工种密切结合。因此,公园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人员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施工经验,才能与施工人员有良好地沟通,做到真正了解设计意图,创造出公园园林精品工程。

3、培养高素质的施工队伍

一项工程能否顺利完成,除了有管理人员的参与,最重要的是施工人员的素质。公园园林景观施工,涉及到许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公园园林施工人员要明确指出,园林景观的建设不仅仅是种种树,铺铺草这么简单,不少施工人员认为,园林景观施工工程不像建筑工程技术性强,严谨度高,就有很多非专业人员涌入公园园林景观中来,致使施工不能按照原本设计完成。一个良好的公园园林景观的完成,需要设计者和施工者共同完成,因此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培养,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

4、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除了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不容忽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最明显地体现在对人的管理上。目前,我国从事施工人员数逐渐减少,如何管理好施工技术熟练,留住人才,培养新人,成为摆在管理人员面前最大的问题。在管理上要有张有弛,惩奖分明,对于积极工作的人员要给予肯定,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不认真,不积极的也要严厉批评。

5、施工现场的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公园园林景观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工程的基础。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园林景观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绿化标准、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在绿化施工中,要考虑到公园园林景观植物的生长习性、栽种季节进行养护、修剪,以期达到最好的公园风景绿化效果。

结束语

公园园林景观不论从设计,还是到施工,都是一个美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公园景观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对公园的景观设计应该达到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氛围,能够给游客带来精神的放飞以及灵魂的交流。设计再完美也需要施工将其付诸实现,因此,完美的公园景观不仅仅有设计,施工也是一项重中之重。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王冠群.浅析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7).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理想与追求。人们对个体生活空间的需求,逐渐被重视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个人心理需要取代。一直以来,人们对地形、山水情有独钟,心中都存在喜爱山水的情怀,每一代园林工程师都将地形景观设计当成是园林绿地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计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园林G地建设效果,因此,做好微地形景观设计工作,对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原则

1.1以小见大,适当造景

由于地形地貌千奇百怪,形状各不相同,形成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地表特色,为各种地形景观的变化提供依赖基础。因此,为了能在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过程中,将各种景色展示出来,设计人员可对园林中的大型草地和平坦绿地加以修饰。对于园林中小面积绿地,可通过微地形景观设计方式,对整体景观进行处理,创造出更多的绿色空间,增加园林层次感。

1.2融入自然

自然界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景色,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景色,并加以修饰,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效手段。因此,设计人员必须结合城市园林绿地实际情况,按照其它地形地貌域当地风俗习惯,通过微地形景观设计方式,将其与大自然有效融合。

1.3凸显园林自然景观

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对岩石和山丘进行设计,都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体现。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结合已有的景观背景,有效处理微地形,以突显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同时,避免过多的人工修饰,体现大自然的真实美。

2.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要点

2.1道路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在道路绿化带微地形景观设计中,为了确保道路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符合人们需求,设计人员应在保证车辆安全行驶背景下,注重植物配置的立体效果与空间构成,对周围植物加以修饰,有效处理微地形景观。例如,在道路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为了满足人们对绿色需求同时,确保车辆安全行驶,设计人员可种植乔木、灌木和花草,通过“龟背状”方式处理微地形,以增强道路的连续性和方向感,确保符合道路排水、管沟设置和地下管线的设计需求。同时,加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层次感,减低汽车尾气、粉尘和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行改善,从而实现道路绿化。

2.2街头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街头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态各不相同,各种各样,一般以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形式设置在道路交汇与道路两旁。街头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适当配置植物,可软化道路几何和规则的线性,突出自然园林景观设计空间。

2.3住宅区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目前,微地形景观设计在中型住宅区和大型住宅区较为常见。在实际住宅区绿地景观设计中,适当进行微地形景观设计,能够丰富住宅区域的景观要素,缓解居民走路疲劳感。同时,提升住宅区的绿化率,突出景观空间的层次感,节约施工过程中土方运输和建设成本投入。此外,因为道路设计属于地形起伏设计,可满足道路排水需要,提升道路的方向性和流动性。

2.4公园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作为城市公园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关键环节,城市公园对改善城市居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城市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人流量大,人们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不同。因此,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为修饰痕迹,按照公园内已有的景观特色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丰富公园景色,打造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城市园林,还可减少投资成本。例如,某城市的丁香公园,景观设计主题为“丁香仙子”,设计位置位于广场中心下沉式喷水池内,通过凸出小地形点明主题,与东南入口连接,并向广场两旁延伸,形成一个坡地微地形,然后使用硬质材料装饰坡地侧面。在广场台阶位置,采用丝带状方式对微地形草坪和台阶进行设计,以呈现出垂直立面感,形成符合主题公园的独特风格。

第8篇

城市工业废弃地是人为作用下的一种特殊景观形式,面对这种独特的景观,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盲目的创造和彻底的翻新,更重要在于对原始景观的更新和再利用。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历史和文化的结合、人和自然的结合,使工业废弃地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和工业情怀,同时提供悠闲游憩场所的后工业公园。

关键词:城市工业废弃地;城市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绪论

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工业用地被闲置,许多工厂被变卖、迁移或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弃置不用的土地,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面对此类问题,世界各国也相继采取了一定的更新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变,有一大批的工业用地面临更新问题,现状如此严峻,因此对工业废弃地段的景观更新再利用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将对以后的改造实践起到参考和引导的作用

研究意义

通过景观规划可以大大改善废弃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增添山色灵气,吸引水鸟栖息,同时也能丰富休闲旅游项目,营造多元化的旅游景观,为居民在闲暇的时候外出游玩、陶冶情操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龚士良,2002)[[[] 龚士良,曾正强,严学新,et al.上海佘山风景区废弃采石坑环境治理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2002,13(3):11-12.

[2] 郝风博.褐地开发治理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5:4.

[3] 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07.

[4]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更新[ J ].中国园林,2003,19(3):11-18.

[5]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4:11.

[6]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与手法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2:6.

[8]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6: 13-14.

]];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对于我们“二次利用”城市工业遗产,开发工业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如何处理污染问题、生态问题、以及景观设计问题,从而满足市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游憩休闲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后工业公园中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

2.1对工业废弃地基址的设计

对场地的设计是整个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园区景观元素表达。

对于一个庞大的设计场地来说,设计者没办法,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景观分区都考虑的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要有选择的、有主次的对各个分区进行不同程度、不等等级的规划,使之整体效果最为优化。对于人迹罕至的“荒芜区”,我们应该尽量控制对它的干扰,任由其发挥自身优势自由生长,充分展示这种荒芜的野性美[[

]];反之,对于那些工业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我们要加大力量进行场地的设计,满足人们参观、教育、游乐等多方面的需求。

2.2植物景观的设计

后工业公园的建设和普通城市公园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必须重点考虑基地本身的污染情况,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来创造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1)尊重自然法则

在工业废弃地中荒芜的景象中,有很多在恶劣条件下顽强生长的野草,它们给这块荒凉的场地注入了一抹生机。对此,我们应该自然法则,尊重这种生命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顽强的生命系统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留,维护其固有的生态平衡,营造与众不同的“野草之美”的景观效果。

(2)尊重植被自身特性

工业废弃地的土壤基本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受到污染的种类也各不相同。有些受到污染较轻,生态系统很快就可以自我恢复;有些受到污染比较严重,已经达到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系统恢复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有些污染极其严重,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已经不和逆转,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态改良手段对土壤进行治理。场地条件关系着植物未来的生长状况,外界的条件如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习性,植物的生长就将受到阻碍,我们对于植物景观的营造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的选用适宜生长的植被[[]]。

(3)尊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选择

通常来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本身就越趋于稳定,因此,尊重植物的多样性选择对后工业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非常重要[[]]。

植物景观的建设除了可以进一步优化园区的生态系统外,还可以改善土壤的活力,完善整个地块的景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对水体景观的设计

我们需要在尊重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通过现有水系进行景观营造,若地块内没有水体,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挖坑造湖来营造人工水系。水体的景观可以根据水面的面积、形状、深浅进行不同的规划。岸边可以适当设置相应的游憩设施以及景观栈道等。水体的景观设计可以和植物群落的营造结合在一起,如可以在岸边设计湿生植物群落,增加园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

2.4其他景观的营造

对其它各种景观元素的营造要根据不同情况“因园而异”,要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利用原场地基址条件和道路系统,设计景观游览线路;并根据功能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分区,满足人们的游憩活动需求。

2.5景观意境的营造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后工业公园的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形式体现了一种独有的特征[[]]。可是长期以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土的城市后工业公园无论是景观设计手法,还是技术手段都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我们也确实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后工业公园景观设计中发现了一些相似的地方,那么,怎样在这种雷同的设计模式下营造我国特有的后工业公园就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和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继而紧跟时代步伐。

通过岐江公园的成功建设,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应用现代造园手法的同时融入了岭南园林传统的设计思想,所以说,任何的现代景观形式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延续性。因此,我们更需要将中国悠久的造园思想,设计手法和现代的景观设计需求相结合以求达到完美的统一[[]]。

首先,我国传统造园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山水园林成为我们意境营造的主体。而如今,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山水景观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现代工业美的培养。只有两者充分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实现“和谐统一”[[]]。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中,追求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意”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中国园林与诗文、绘画、建筑等传统艺术门类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注重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在园林的建设中实际寄托着造园者的观念和哲理,使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后工业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同样也要注重对这方面的重视,使观赏者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激发联想、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再次,中国园林注重空间的营造、虚实的对比以及借景、框景等景观设计手法的使用,园林景观往往产生主次分明、步移景换的效果。在后工业公园的设计中,应该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的设计理念,增加了游客的游览情趣。

总之,在景观意境的营造上,我们应该把每个后工业公园独有的主题理念和中国传统造园理念以及现代思想有机结合,建设出适合我们地域特色的后工业公园。

参考文献

[1] 龚士良,曾正强,严学新,et al.上海佘山风景区废弃采石坑环境治理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2002,13(3):11-12.

[2] 郝风博.褐地开发治理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5:4.

[3] 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07.

[4]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更新[ J ].中国园林,2003,19(3):11-18.

[5]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4:11.

[6]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