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程管理的数字化

工程管理的数字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6:19: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程管理的数字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工程管理的数字化

第1篇

关键词:招投标管理;计算机;管理数字化;工作经验;探讨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工程管理各个方面都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建筑工程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招投标工作也不例外,招投标工作要有创新,关键把发展的突破口放在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上。放在拓展招投标建设领域上,放在提高工作效益上,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需要,切实推动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无疑改变了招投标工作管理模式,加快了其数字化管理的步伐,为更好地实施管理与有效监督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下面,就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数字化的应用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建筑工程招投标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其利用功能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应用中具有充分的安全性与开放性等特性,能够合理进行招投标的全过程控制,在认真履行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杜绝人为因素,真正体现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为建筑工作者提供良好操作平台。具体说来,计算机在招投标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标书编制、投标验证、评标系统、信息公布、系统维护等五部分。

按照招投标原理,首先要进行标书的编制。该系统是建筑招投标数字化实现的关键,也是实施好建筑招投标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于下一步评定工作奠定基础。该模块中,标书的编制在符合国家要求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现代化管理的手段,能自动生成符合清单投标文件的标准格式,利用计算机存贮功能,只要输入一次,就能多种格式的输出,能迅速整理招投标文件、制定评标原则和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以及招投标人的资质审查等工作的辅助功能,便于与其他软件进行信息共享,为下步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其次,投标系统。该系统中针对投标企业而设计的子程序,将已编制的招标文件通过网络传输,快速地发送至相关单位,开展相应的资质验证工作,通过计算机系统,能自动生成企业的资格预审条件。并通过企业的IC卡,能全面了解企业状况、资质等级、在建工程、获奖情况、财务状况、以及诚信度等有关企业信息。

第三,评标系统。该模块设计的合理与否是衡量该系统成功与失败重要标志,也是整个应用软件的重头戏。通过计算机的招投标专家抽签系统,可以从指定专业的一组或几组中随机抽取评审人员,并组成专家评审组,适时满足了招投标实际抽取专家的需求,客观上防止建筑业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四,信息公布。能够适时提供建筑行业快讯、政策法规、项目信息以及执法信息等内容,能及时公布建筑工程招投标工程名称、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经济技术要求以及规划控制条件等招投标公告。利用LED屏幕输出系统,适时掌握某一项工程招投标工作具体情况,使企业及时了解现阶段建筑工程招投标时的进展情况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各职能部门,不但能及时了解中标的单位名称以及下达中标通知的进展情况,而且对建筑工程承包信息的输入、评价、中标和统计等工作提供良好管理手段,全面开放投标单位的详细情况,从而提高了招投标管理的透明度。

第五,查询系统。在六个子系统中,查询系统是衡量招投标数字化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志,由于计算机具有多层次、全方位检索功能,计算机代替手工检索将大大提高招投标的查全率、查准率,切实发挥着快捷、方便的作用。

第六,系统维护。系统维护是用来维护数据库,使其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包括数据装入、数据删除、数据恢复、系统排错、修改口令、错误报告、数据检查、备份、重组数据库、不同格式的数据库转换等程序。

所以,计算机能够全面发掘建筑工程招投标信息资源,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整个业务开展的工作效率,为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建筑工程招投标数字化的实现能详细了解各企业的实际情况,着力提供真实、客观的企业评价信息,给招投标管理者提供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理想操作平台,彻底改变了过去建筑工程招投标处理手工抄录、评标和检索等原始落后的状况,使建筑招投标工作走上数字化道路,不断扩大建筑招投标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开创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二、建筑设计招投标数字化应用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建设项目招投标数字化是国际通用的比较成熟的科学合理的方式,也是建筑招投标管理工作沿着健康轨道发展的必然之路。推行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对于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提高施工企业的素质,保证建设工期、质量和效益,对于规范建筑市场交易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了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近年来,工程招投标信息数字化是信息社会对建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路,也是建筑招投标工作前进的最佳模式。该系统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手工操作的管理格局,采用灵活多样的操作方法,改变了过去错误多、时间耗费长、人为干扰因素过重的传统评标模式。采取数字化招投标管理,能更迅速、更准确、更科学地解决工程招投标信息渠道不畅、交易透明度不高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建筑工程招投标软环境,从源头上防止建筑工程中腐败现象的再次发生,不仅节约了投资资金,使有效资金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而且,利用者通过计算机查询系统,拉近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两者之间的亲和力,加大了工作的力度,不断推进招投标工作向公平、公正、公开方向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推动了建筑招投标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增加了评标专家的权威性与保密性

建筑工程招投标系统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评标专家选择手段单一、人员信息滞后的现象,通过抽签系统,调用随机函数生成原理,可以从指定专业的一组或几组中随机抽取指定的人数,及时满足了工程实际抽取专家的需求,方便地进行专家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同时,对于克服招投标的暗箱操作,增加招投标全过程的透明度,提供了良好的处理办法。在评标专家保密性问题的解决上提出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切实维护了评标专家的权威性。

(三)加强了招投标过程的监督与检查

该软件的运行将建设工程招投标从报名到抽取评标专家、评标流程等均在局域网(或国际互联网)上进行,由于使用了网络安全认证评估、信息加密、数字签名以及身份认证等技术,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整个评标过程利用宽带信息网络为操作平台,在完善的电子查询系统的支持下对有关部门进行监管或向社会开放,有力地提高了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效率和透明度,进一步营造了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招投标数字化的实现为领导决策、建设市场指导以及建筑企业管理等方面提供及时可靠的数字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不仅解决了工程招投标信息不畅、交易透明度不高的问题,而且也进一步规范了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行为,同时还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投资资金,为提高招投标管理的科学性,全力打造一个信息畅通、资源共享、优质高效的有形建筑市场,全力推动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裘朝阳. 建筑工程中无标底招投标问题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3)

[2] 赵东辉,李文生. 建筑工程招投标之怪现象[J]. 中小企业科技. 2004(11)

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数字化

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工程数字化管理是把施工过程用数字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在施工工程的建造过程中,为了既安全又准时的完成建筑项目,我们首先要对施工工程的数据和预算进行具体分析,要把施工的整个过程绘成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我们在信息化工程中使用数据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了提升管理建筑施工过程的功效。在使用数字处理系统的同时,也要使用进口的生产技术机械。

1中国建筑施工管理的缺陷

1.1对成本进行控制

如今,中国大多数的建筑施工团队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预算不做具体的策划和系统化的管理。往往不会留意到小支出或一些小账单,对此从不进行细致化的记录。这样往往使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了成本,也不能确切的算出工程的预算,造成工程项目不必要的亏损。

1.2信息的管理

我们需要顶级的科学技术,因为建筑施工工程的工作内容是十分复杂的。所以,在项目构建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数据与信息。而在日后的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做好成本预算、写好工作策划案、划分好工程材料等,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数据与信息的。在建筑过程中,若是没有了这些数据和信息,整个施工的项目则会进入崩塌边缘。现如今,大多数中国施工单位仍是用笔和纸这种古典的方式记载这些管理数据与信息。这样做只会导致施工建筑单位信息存储量减少,进而让建筑施工企业不能做有关方面的建筑施工检验和规划。

1.3企业管理因素

工程在施工建设时,常常需要施工队到场地去工作。但通常,企业管理者都不会去场地。因此上下级多数都会用手机或是网络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但这种做法时存在一定缺点的,化解问题的时长也许会导致施工时间的推迟,加大了工程成本,且不能够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如若是出现理解错误这种情况,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1.4决策与调整的落后

由于大多数的中国的建筑单位仍是选择使用古典的金字塔式的建筑管理方法,跟不上时代步伐,导致整体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发送信息能力不断下降,也给整个建筑单位的规划和建议带来了一定影响。若是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挥作用,规划和建议也就都不会得不到简单信息与数据的增援。因此,决策人和管理人的建议仅是靠自己攒下的相关经验,来对有关工作进行整理。

2数字化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上的使用

2.1施工过程的系统化解析

依照建筑工程工作量的单子写出其内容,并联合建筑工程分队分工程这一分工原理来确定,这就是施工程序的系统化分析理论。分解结构完成后,对其中的每个版块做出全面的编码。每个版块的编码依照的原理,也都是按照建设工程的单子所规定的一些编码来确定的。但其中许多都会比建设施工的工程清单的最小版块还小,这是由各个施工的模块的单位造成的。所以,对建设工程里清单编码的自编码、部分位数要实现一定幅度的增加,分解完成的版块在全都编码后,要实行下一个的版块目标的确定。

2.2制定数字化版块管理的目标

工程的预算,施工的时间、工程的质量是版块特征化目标的确定要思考的三个方面。当中工程的预算主要包含施工的投资数、工程的价值、工程的最终效益等三个数值;工程的工期主要包含完全工期、相应工期的数值;工程的质量是一个标准化质量数据。在每个单位版块里,这三个方面的数值都是用数据来标识的,而数字的辅助解说是文字。单位版块详细数值的肯定要集中思考市场因素、企业的状态、施工情况、具体投标细节等几方面的因素。

2.3落实数字化管理工作

在完成前面基本工作的具体分部后,就可以实现详细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大量开展工程每个模块的施工,同时开始信息数据库的采集工作。在具体进行管理阶段工作时,其关键是依照前期策划,仔细合理的展开建筑施工管理,对管理过程中碰到的难题要进行及时的反映和解决。

2.4检验数字化管理工作

基于建筑工程施工场地不同情况的认识与有关数据的采集,管理者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与跟踪。依照版块特征目标相吻合的原理,把采集来的各个数据进行比对,这样各个数据间的差值就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再对这一差值进行分析,得出预算的高低,施工时间的规划,质量过关的程度等。在这一环节,不能只是单纯的通过简单方法的结果就做出最终的判断,而是要特别的注意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对立与统一性。

2. 5 对施工数据信息的处理与改进

管理者需要通过施工过程的检查所得的结论,在解决这一步骤中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的对建筑工程实现科学的管理,不论检查结果是怎样的,都要对原因进行解析和总结。只有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才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解决方法的使用不但要确保问题得以解决,又要遵照建筑施工管理系统的原理。

2. 6 进行建筑施工数据管理

以单位版块的特征目标肯定和处置步骤作为基础,通过不断的实践就会将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带到常规的路线上。提高管理的合理性,管理效果的准确无误就是管理数字化的目标。数据的管理过程不仅是针对版块这些最小单位的管理方面,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面。在版块组合确定后,就开始了工程分项,工程分部,单位工程划分以及个别项目,所有这些种类的工程都要划入到数据管理的程序里。每个版块组合后,无论其构成的单位是怎样的,版块的特征目标在合并后才可以形成工程单位的目标特征。

3实现多智能体施工的数字建设管理

可以融合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中,也可以在周边环境中取得新的认识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具备学习和辨别能力的智能实体,这些都是为了取得自己的规划目的或是任务要求而独自的进行运转的智能体。多 Agent 技术是由多部分构成的智能计算系统,可独自进行运转,也可以和其他的智能通信。最终通过许多个小的系统实现协调与通信,建立一个较大的管理体系,多 Agent 系统在人工智能区域是一个跨越性转折点。散乱性、独立性、和谐性,还带有学习工程、辨别能力、组织功能等都是多 Agent 系统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新的技术,材料,技术纷纷涌向出现。工程规模范围不断扩大,风格也逐渐增多,施工的相关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增添。因此,更要严格要求施工项目对筹划、调整、合理性的管理。就这个数据的管理体系来说,工程技术的有效使用是确保施工工程顺利实行的先决条件。

总的来说,数字化管理必须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进行实践。数字化管理在逐渐渗入到施工过程中,这对未来施工工程在信息化管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数字管理体系的出现和使用,是以标准化的管理为准则的,不但有利于量化管理理念的施展,同时也让信息化的管理取得了进一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唐亮. 数字化项目管理──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J]. 哈尔滨铁道科技,2011,( 02) .

[2]李景茹,胡程顺. 建设工程项目数字化施工管理 [J]. 基建优化,2011,( 01) .

第3篇

一座现代化城市地面交通错综复杂,地下管线密如蛛网,各种管线、设施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极为复杂的综合体,工程档案就是这个复杂整体的一面镜子。道路的规划、建设、生产、生活、管理、维护等,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交通工程档案工作的配合和支持,都将是寸步难行。交通工程档案管理包括档案的广泛收集、系统整理、妥善保管、提供利用、专题编研等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交通工程档案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传统档案管理的机制显然已不能满足这些需要。因此,人们提出了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设想。

1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内涵与功能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数字化档案管理是一种运行在高速宽带网络上的、可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群,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进行数字化加工、存储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基于网络的电子存取服务。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是计算机可处理的、有序组织的信息集合,也可看成是存储数字信息的仓库。它使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能够存储海量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高效方便地查询、检索信息以获得信息服务,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其基本功能包括:

1.1提高经济效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落后的办公方式与庞大的信息量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数字化档案管理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

1.2提高办公效率数字化档案管理使资料能及时归档,并尽快提供利用,让办公人员做到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大事。由于信息的超时空流动,数字化档案事实上已成为“无墙界档案”,档案库也从文件实体的保管基地变成了提供利用的信息控制中心。

1.3提高档案的利用率由于传统的档案大都保管在档案室、档案馆,又大都以纸张为载体,造成用户利用不便。数字化档案管理可以使用户更加便捷、准确地查找到自己需要的档案,网络化的实现,更使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2数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误区

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数字化档案管理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与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档案数字化建设阶段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很多部门中许多领导认为数字化建设搞的好就是机房建的豪华,服务器买的高级,网速快。而对于应用系统的建设却不愿意投入必要的资金,导致光有一堆机器,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应用系统使用而使机器闲置率高的局面。(2)传统档案数字化过程不够严谨,致使档案质量不高。档案数字化软硬件已经建成的基础上对传统纸质档案进行扫描排序等数字化加工的过程不够严谨,致使档案丢失或者错误的现象较多,在日后使用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查阅原始纸质档案,违背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初衷。(3)管理、应用人员素质低,导致系统资源闲置。即使有了很好的软硬件环境,可是对于使用人员却没有进行适当的培训,导致使用人员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或者根本就不会使用该系统,或者是使用效率极其低下。(4)忽视安全管理,导致数字化档案受损或丢失。没有进行必要的日常备份或者病毒等检查,一旦遇到机器出现故障或者病毒入侵,造成数据的丢失而无法恢复现象时有发生。档案电子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总体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档案整理、扫描录入、系统管理、光盘备份、人员培训、查询管理、安全措施等各个环节。

3数字化档案的电子化建设与管理

3.1硬件建设硬件系统首先应具有良好的平滑升级能力。配置光纤连接磁盘阵列,保证系统的高性能。存储系统(包括磁盘阵列)应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可在线扩充,有很好的保护功能。其次硬件系统应具有高可靠性。所采用的磁盘阵列产品在结构及硬件组成上应完全是冗余设计,不存在单点故障,确保整套系统的安全运行。磁盘阵列可采用不同的RAID保护级别,保证用户的不同需求。所有硬件均可支持热插拔,保证系统应用的连续性。系统数据安全性要求很高,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完成数据的隔离或共享。可通过增加应用软件来支持物理通路的冗余连接,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由于日常工作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文字档案,需要进行录入、保管,因此系统应采用双服务器、磁盘陈列存储,高速扫描仪集中扫描,光盘和磁带双备份的解决方案。

3.2软件建设软件开发需经过详细的需求调研,在传统档案管理员与软件系统分析师之间建立良好的通道,软件设计真正做到改造传统流程,规范传统流程,使应用系统在后台录入与前台查询,系统管理等各个环节不出差错。软件开发完成后应经过全面反复调试方可投入使用。

3.3传统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包括档案整理、扫描录入、档案质检、档案再整理归档四部分。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工作量大,繁琐,特别是档案整理部分容易出错。因此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通过个人责任制等各种办法使具体承担该项工作的人提高责任心,确保档案数字化的准确率。

3.4档案管理系统的日常运作对具体承担扫描录入与查询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操作该系统。根据数字档案特点,制定特定的、完善的、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规章制度:文档一体化工作制度、归档制度、文件保密制度、数字档案鉴定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从而有效地保障数字化档案建设安全、有序地开展。

3.5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措施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资料,有的可以完全公开,有的则需要保密,特别是档案数字化之后,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既包括硬件的安全管理,也包括软件的安全管理。硬件方面应严把信息存储载体质量关,提高电子文件载体的保存寿命,为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打好基础。对于存储电子文档的设备和磁介质要派专人负责管理,确保电子档案不会因温度、湿度等一些人为灾害导致丢失。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能够做到异地容灾系统,并适当进行灾难恢复演练,保证在系统瘫痪或者数据丢失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恢复正常运转;软件方面,就是要通过采用多级权限和密码管理等各种安全控制方法,有效保证系统的保密性,使系统以及系统内的数据不被非法访问、修改和破坏。同时为了确保档案资料的万无一失,对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实行“双套制”保存,在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之间建立一个“通道”,将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以文本方式和影像方式共存。

第4篇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子工程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TP273

1 智能化技术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已经在很多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为各个行业带去了很大的收益,而现代社会行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的优点更是被重视。而电子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也是理所当然的,在应用的同时还应该借用大量的相关技术,然后再加上计算机理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电子工程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电子工程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或者总结,从而加快工作效率,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数据进行正确性判断。并且使用智能化技术还可以使电子工程管理技术实现自动化操作,从而对工作效率进行提升,还能够加快产品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带去更好的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对电子工程中的管理资源进行配置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也有所降低。

经济在发生快速发展,那么群众的生活水平必将产生变化,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就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一些高品质的产品来保证群众高质量的生活需求。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很多人的高质量生活需要利用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来进行提升,并且维持自身的日常生活规律。所以电子工程管理中使用智能化技术就显得非常迫切,利用智能化技术能够保证电子工程大力发展,也可以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还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2 电子工程管理中使用智能化技术的优势分析

2.1 使产品设计更加简单

智能化技术应用在电子工程管理中能够简化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智能化技术使用之后可以对电子产品进行自动控制,在制作产品模型的时候,只需要制定相应的程序,利用相关仪器对产品模型进行制作,从而可以避免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对模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传统的电子工程的自动化控制只是通过对模型的实际应用进行控制,这种模式制作出的模型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误差,而通过智能化技术所形成的产品模型就不会出现这个缺点,能够在实际过程中更好的进行使用,并且设计过程简化之后,可以节约不少的人力资源,为电子工程切减少生产成本。

2.2 进度管理更加精确

电子工程在施工的时候,对于进度假若没有精确的管理,将会使得整个施工进度受到影响,而应用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可以根据施工要求制定出更加快捷的施工方案,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还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对施工难点进行解析,从而结合相关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改善措施,能够很好的实现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防范,对于一些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也能够进行消灭,智能化技术就是因为其本身具备准确性,所以在对电子工程进度进行更加精确的管理。

2.3 质量管理更为严格

作为整个电子工程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管理模块,质量管理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对施工质量进行规定,对施工步骤进行规范的管理,并且还需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正以及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动态管理。利用智能化技术就可以减少人力管理,利用智能化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步骤以及行为进行实时管理,根据相关的质量管理需求制定出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以及保障方案,还可以保证质量管理不会出现差错,使得质量管理实现全面化,那么质量管理就比较严格,可以对电子工程中建设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管理。

3 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3.1 智能化在管理性能方面的运用

电子工程管理过程中使用智能化技术将其管理性能带向高效化的发展方向,而在电子工程管理中最为基本的表示单位就是管理效率以及管理精度,在管理系统中采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改善电子工程管理中系统的动态以及静态管理性能,然后利用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化使管理系统的速度以及效率进行提升。管理性能方面利用智能化还可以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第一个是电子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数控系统以及群拉系统,只有在对电子工程生产的每一个管理流程进行满足之后,才可以保证执行过程完整。第二个事电子工程管理的数控系统利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能够具有可剪裁性以及覆盖面性,这两种管理特点可以使不同的客户对不同的需求进行满足。

3.2 智能化在管理功能方面的运用

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管理功能方面的运用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体现在管理系统中用户界面的图形化,而能够实现电子工程管理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换的中间物质就是用户界面的图形化,用户界面实现图形化对于那些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不满足的操作人员还是比较实用的,操作人员可以指示用户利用图形化的界面,可以利用用户操作界面中的显示菜单对管理系统进行直接操作,与此同时还可以更加迅速的形成系统编程以及模拟图形。第二个方面是系统管理实现可视性的科学计算方式,能够利用智能技术让使用人员以及用户对系统数据进行简单的理解,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得信息交流方式比较简单,并且还可以拥有单一的交流语言以及图片。第三个方面是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在管理系统内部设置一个性能比较高的PLC控制流程,可以实现对管理系统进行在线调节以及使用帮助,还可以帮助客户建立出属于个人的应用程序,这样能够使应用程序针对性更强。

3.3 智能化在管理结构方面的运用

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电子工程管理结构进行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将电子工程管理结构向集成化方向发展,通过LED显示器技术,对系统的显示功能进行大幅度的提升,利用一些比较大的显示器,对管理信息进行直接显示。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将互联技术以及封转技术融合在管理结构方面,可以使得电子工程管理结构的体积变小,方面设备安装,还能够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在设置时按照系统的功能要求将体系结构集成相应的模块,这样的过程中通过对模块的增添或剪裁来构建不同层次的数控系统。

4 结束语

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管理中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都是源于相关技术的完善,随着发达国家对智能化技术应用的研究不断深入,我国电子工程管理行业中利用智能化技术的现状也越来越成熟,相信随着国家科研部门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电子工程管理过程中使用智能化技术一定会走在世界前列。鉴于本人学识有限,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各位导师及时指出,以便日后能够及时作出修正。

参考文献:

[1]莫家宁.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探讨[J].机电信息,2013(06):102-103.

[2]田海.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风,2014(09):166-167.

第5篇

关键词:约束理论;关键链技术;多项目管理;资源优化配置

引言

对建设工程多项目而言,资源在某一时间段内总是有限的,造成资源紧张的原因很多,包括资金匮乏、市场波动、气候变化、运输不畅、人化等等,而影响了某一项工作就可能对后续工作造成一系列影响,所以,解决建设工程多个并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源问题是解决多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关键链技术是约束理论(TOC)在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它主要基于“项目必须遵守整体优化而非局部优化”的思想,充分考虑了任务的依赖性与资源约束。

1建设工程多项目管理

随着建筑企业间竞争的加剧,系统规模的扩大,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成为建筑企业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多项目管理的思想为建筑企业进行统筹规划、所有并行项目都能保质并顺利地完成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多项目管理既有优于一般项目管理的优点,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1.1多项目管理

所谓项目管理是指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多项目管理是由Michael Tobis博士提出,多项目管理是指站在企业层面对现行组织中所有的项目进行筛选、评估、计划、执行与控制项目管理方式。

与单项目管理不同,单项目管理是在假定项目的资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的项目管理,思考角度采取“由因索果”的综合法方式。多项目管理是在假定存在多个项目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和分配现有资源,获取最佳项目实施组合的管理过程,其思考角度一般采用“由果索因”的逆向分析方式。

1.2建设工程多项目管理的优势及其面临的问题

建筑企业大多具有比较系统和成熟的项目管理基础。多项目管理是以单项目管理为基础和前提的,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应用,在处理快速、指令通畅、反馈及时、应变迅速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其优势体现在:多项目管理利于实现公司级的战略目标,有利于资源的统一配置与管理和资源调配和优化组合,有利于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和提高项目实现的保险系数。

1.3建设工程多项目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中资源问题是核心问题

在建设工程多项目管理中难免会遇到资源冲突的问题,这些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及管理人员、设备、劳动力、原材料、外部协作单位等。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资源在项目中的位置、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解决多个并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源问题是解决多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也是多项目管理实施是否成功的关键。如何能使各种各样的资源在确保项目总进度的前提下,满足各道工序的需要,是目前项目管理研究与实践中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的成功实现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2关键链技术

2.1 关键链技术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学者Goldratt在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TOC),认为系统的制约因素决定系统的有效产出。TOC强调全局思维,主张使用项目整体时间机制,进而减短项目时间。TOC有五个核心步骤,即发现系统的制约因素充分挖掘制约因素的潜能围绕制约因素制定非制约因素决策提升制约因素能力出现了新的制约因素?…结束。

Goldratt认为,项目计划人员为了处理工序工期的不确定性。首先,估计各道工序的最可能工期t;然后,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个的安全时间t,这样就得到工序的保守工期:t+t,并以它作为项目进度计划的依据。然而,这种保守的估计方法往往会使偏差不断积累,不利于控制项目的进度,更不利于激励项目实施人员,而且会导致项目工期的延长,降低企业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这也是CPM/PERT的不足之处),1997年Goldratt将TOC与项目管理联系起来,提出关键链项目管理(Critical Chain Project Management,CCPM),所谓关键链是指在充分考虑任务的依赖性与资源约束等因素的前提下,工期最长的线路。

2.2 关键链技术的基本思想

关键链技术主要基于“项目必须遵守整体优化而非局部优化”的思想,把每道工序中所包含的安全时间抽出来,以概率为50%的完工时间作为工序估计时间,同时考虑了工序间的紧前关系约束和工序间的资源约束。关键链技术的基本思路是:①以50%的完工概率估计工序的执行时间,缩短任务时间;②任务在必要时才开始;③通过资源平衡化解资源冲突;④找出项目最长任务链,确立为关键链(Critical Chain,CC);⑤在关键链尾部设置项目缓冲区(Project Buffer,PB),以整体的项目缓冲来保护项目的工期;⑥在非关键链到关键链的入口处设置输入缓冲区(Feeding Buffer,FB)来保护关键链;⑦在关键链前面设置资源缓冲区(Resource Buffer,RB),给资源发出预警;⑧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关键链,缩短项目工期。

3资源优化配置中关键链技术的应用

用关键链技术对多项目进行资源配置和进度安排,一般需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即设定各个项目的优先级,资源需求识别,分析资源约束以及制定进度计划和资源计划。

3.1各个项目优先级的设定

根据关键链技术的“项目必须遵守整体优化而非局部优化”的基本思想,在投标过程中,应根据组织战略来识别和选择不同的项目,由于不同的项目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在多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项目为组织带来的收益,同时确定多项目系统的资源约束,并找出跨项目影响系统目标的对项目约束最多的资源,根据约束资源选择最有效益的项目组合,设定项目的优先级。

3.2通过制定项目WBS识别资源需求

项目对资源的需求是和时间密切相关的,资源需求识别应该是对每个时点或时段上的资源种类和数量的需要的识别,因此讨论资源的配置不仅要确定资源配置到哪些项目中去,而且要确定资源配置的时间。进行项目资源识别,首先应该制定项目WBS,确定资源需求种类和数量提供依据。在WBS以及各个项目的进度计划形成之后,企业可以根据每个项目的任务包估算所需资源的种类、数量,并可根据各个项目的进度计划确定各种资源需求发生的时间段或时间结点。

3.3基于关键链的进度计划和资源计划的制定

对多项目的进度计划的编制要按照资源约束进行了调整,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风险因素。对此,可根据工作间的资源制约关系,修改网络图,确定关键链。然后通过为关键链和非关键链分别设置项目缓冲、输入缓冲和资源缓冲来消除项目中不确定因素对项目执行计划的影响,以保证整个项目在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第6篇

国外的电力工程管理较为发达,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通过对我国和国外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笔者归纳出以下几个我国电力工程管理的不足之处。

1.1信息化建设的诸多误区

由于我国教育水平还处于中级阶段,因此,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未能真正理解信息化的含义,有些人认为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工作,信息化就是实现局域网的开发,产生了很多认识的误区。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可知,还有很多企业利用纸质进行信息的传递,没有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在信息时代,信息都是以数字化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要想实现信息化就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但是我国现在很多企业还只是在管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没有建立全方位的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

1.2电力工程管理软件还不成熟

从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可知,电力工程管理软件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引进的国外软件,另一种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软件。但是,这两种软件的技术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为从国外引进的软件无法与我国企业的发展完全匹配,适用范围有限,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在国外适用于中低层技术人员使用的软件在我国却被用于高层,还有很多技术人员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国外软件的应用只停留于形式,无法真正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策略

2.1明确建设目标

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在适应国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加强各电力工程施工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数字化管理,让各部门可以轻松进行信息共享,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基于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系统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落实。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个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系统的改革已经是一种潮流,但是,有些企业却只是进行盲目的技术提升。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必须首先立足于企业的发展现状,结合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系统的升级,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信息化。

2.2加快信息系统的开发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建设一个良好的工程环境,这对控制工程的财务预算和保障工程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大多数企业选择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由于现实情况的差异,国外的技术并一定能够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系统的自主研发,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时刻关注现实变化,进行有效的技术调整,保证工程建设的高效率。

2.3建立内外部信息管理系统

2.3.1外部组建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电力工程是一个复杂庞大的项目体系,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其中既包括建设方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察单位等,又包括政府一方的土地规划部门、城市建设部门等,在工程建设的进程中,这些单位和部门都会有接触,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平台,使各单位和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信息管理系统必须覆盖所有相关单位和部门,保证各部门全面参与到建设中来。因此,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实现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建立一个涵盖面积广的网络系统,将不同单位的信息数字化,实现电力工程的现代化信息管理。

2.3.2内部构建整体化信息管理系统

在现实生活中,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因此,电力工程项目的完成需要各领域、各行业的通力合作,电力施工首先需要一个强大的管理部门,维持工程的施工秩序,同时还必须有后勤部门提供生活保障,在施工过程中也离不开技术、安全等部门。

三、结语

第7篇

通过EXP软件的应用,实现了工程计划的科学制定,并且分解了整体工程的施工结构,可以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而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科学调度和控制。EXP软件的应用,可以让工程管理中的信息流通更加高效和顺畅,并且将管理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达。EXP软件也可以对于整体工程的各类资料进行全面的管理,通过对当前施工方的资料与设备的使用情况来进行关注,结合相应的采购、运输、入库等计划,可以有效的提高合同的执行效果,降低工程管理风险的出现。EXP软件中,也对于财务、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企业的实际施工效率的提高有着良好的影响。我国对于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依然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当前我国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整体的管理效率较差。在传统的工程管理方式中,整体施工中信息的传递效率较低,整体施工过程的控制效果十分有限。再加上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不佳,也导致了款项结算过程出现一定的风险和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工程项目的系统化管理,让合同、资金、现场、人员管理工作都实现了高效的控制,提高了施工控制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更好地对工程项目的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由此可见,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当前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

2工程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现状

(1)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的管理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3软件的出现,为工程项目的管理注入了新的动力。P3是一种项目管理软件,是PrimaveraProjectPlanner的缩写,是美国PrimaveraSystemInc.公司研发的一款成熟的商业化的项目管理软件。P3软件的应用,对于以往的人为管理的诸多局限进行了突破,在不同的施工环节管理控制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工程项目的管理压力较大,内部管理内容相对繁杂,信息量巨大。通过项目管理软件的运用,结合网络技术,实现了远程管理,突破了以往低效管理模式的限制,提高了管理过程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打破了空间与时间方面的局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可以将招标、技术交流会议实现远程召开,提高了甲乙两方的沟通效果,让各类技术交底工作的落实更加细腻。另外,项目管理人员也有助于实现全过程跟踪的管理模式,让管理过程更加精细,是当代工程管理的重点。

(2)信息管理查询系统。

信息管理查询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合理的施工计划编制和安排,对于提高施工进度的管理控制效果是非常必要的。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中,人为管理和信息收集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信息获取效率和质量优先,经常会导致管理决策依据失效,影响工程工期和进度。通过信息管理查询系统的运用,可以对于复杂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清晰的显示,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信息管理查询系统中,可以对施工现场的具体信息进行实时的录入,供工程管理人员进行查询和利用,是提高施工现场调度水平的关键。如果单一的采用人工的信息管理方式,难免会出现工程施工中物资管理不准确,工程项目中存在浪费的情况。通过物资管理系统的运用,可以对于物资的采购、仓储和使用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利用计算机来对各类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更加科学与合理。

(3)RDF技术的运用。

RDF技术是现阶段工程管理的重要应用技术之一,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系统中资源的描述。通过对数据和资源的描述,可以通过计算机对于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提高数据筛选的效率。在大多数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RDF技术一般都应用于对信息的自动化判断和处理中。通过对数据的合理筛选,可以提高数据查询效率,并且为技术人员开展各类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RDF技术可以让项目中的众多数据得到梳理和整合,提高数据的逻辑性和结构性,是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数据处理手段。

3工程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前景

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工程管理项目中,计算机技术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保障着现代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但是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还有着进一步的改进空间和发展前景。

(1)项目管理软件的发展和完善。

工程项目管理中,数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对于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需求。在未来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发展中,精细化和多元化已经成为了管理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管理软件的管理技术更加先进,并且功能也不断增多和创新。项目管理软件本身要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真正的为整个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

(2)工程资料管理的数字化发展。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资料管理以数字化的管理形式来开展,可以提高资料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施工资料的数字化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相对于纸质资料的保存形式,数字化的施工资料管理相对来说更加高效和环保,更加便于查询和利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对于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这也是未来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需要相关资料管理人员予以重视。

(3)精细化管理的实现。

工程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在简单的计算机管理形势下,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工作还缺乏一定的精细化程度,并且对于复杂的计算与数据处理的满足效果也十分有限。在未来的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相关数据的管理技术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更加深入的应用。在未来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造价和工程预算的进一步智能化是施工发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编程技术作为核心,是施工预算中控制和发展的重点,也是工程计算系统更加精细的标志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4结语

第8篇

 

水利工程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水资源开发引用与工程技术进行行之有效地结合,从而有利于引领水利工程完成现代化改造,其是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关键环节。

 

加强水利工程信息数据的收集、传递、存储、处理与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水利工程数据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大大加快水利设施处理的效率。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是转变水利工程发展形势、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又是促进水利工程实现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运用过程中广泛应用。

 

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的概述

 

(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实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着手研究开发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掌握与运用国外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参数与标准、增加先进的施工设备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当地的施工条件研发出适应当地条件的应用软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为未来能够深入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打好坚实的基础。到了1990年,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着水利部门加快工程施工进度、增加水利工程竣工量,而且国内不断增添有关防洪减灾的机构部门,这一事实无疑就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地位。

 

(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存有的弊端

 

现阶段根据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有关文件报告显示,许多文件报告都较少出现基于对各环节深入研究的条件上探索水利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特质与性能类的研究资料,因此收集、传递、存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相关信息资料就难以实现。

 

通过对报告进行研究可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存有的弊端主要是工程施工规划与方案难以变得系统化、综合化,此外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并没有对未来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制定科学准确的发展方针或者最终目标,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就极容易使管理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最终导致水利管理部门难以及时有效地落实水利工程基本信息、实施规范、规章制度。

 

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分析探讨

 

(一)将计算机技术融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意图

 

水利工程要全面落实管理信息化,就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水利工程整体施工过程收集和存储更多的信息资源,并且将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有效地运用,从而以便于施工人员对整个水利工程进行设计规划,制定出水利工程今后的发展方针。除此以外,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还要求我们把数字信息与水利工程作出有效地结合,从而更加完善信息系统,不断推动水利工程的优化发展。

 

(二)将计算机技术融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质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是现阶段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要素,是推动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外计算机技术还能够给水利工程建设给予“便民、利民”的信息资源,例如卫星遥感能够提供水利工程整个项目所需的数据,而且全球网络化的发展又能够更进一步地打开水利工程所管理的范畴。

 

因此将计算机技术融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建设实质,是全面满足国内水利工程对数字化施工的要求,其在完成水利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从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实况来看,水利工程虽已获取了良好的施工效果,可仍然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水利工程的作用,所以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当前及以后水利工程施工的重要任务。

 

三、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

 

水利工程施工与运行主要是为了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与预防洪水灾害,其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够协助工业经营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例如工业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全面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最终体现“便民、利民”的实施方针。

 

(一)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水利工程信息数据收集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水利工程信息数据的收集工作,能够实现快速、便捷的收集、传递、共享信息。纵观世界,计算机技术已广泛运用至各个领域,其集中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在处理收集信息资源的便捷、快速优势,除此以外将计算机技术与电子科技相结合,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对资源实施研究开发,能够更快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而且水利工程与地理水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3S技术能够更加快速、便利地收集信息数据资源。

 

(二)通过计算机技术优化水利工程管理结构

 

要优化水利工程的整个管理结构,就需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工程管理基层构建网络信息平台,从而加快整个水利工程的信息传递效率,此外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世界各国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例如气象、地理信息等。水利工程基层管理结构是一个便于工程各部门、各组织与外界进行实时交流联系的平台,因此需要为其配置稳定化的网络结构系统,在实现与外界联系的同时还能够促进水利工程各项业务的进行,从而不断推动水利工程完成优化改革、深入发展的计划。在水利工程实施与运行过程中全面落实信息化,是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经济提升所需,是我国进行产业优化改造与全面完成工业化道路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将计算机技术融入水利工程项目当中,不仅能够响应国家推行的信息化建设计划、推动地区经济的优化发展,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建设便民、利民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的科技水平,是促进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