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6:20: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第1篇

教学 教学理念 国培计划 2013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正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有操作层面、学科层面和理论层面之分,在狭义上可与授课内容与方法、学科定位与认知、未来发展与趋势等方面相互对应。因此,正确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所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将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纳入紧缺薄弱培训项目之中,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重视,也成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并改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行为。2013年11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获批举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项目(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全国29个省、市的151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员进行了包括教学理念在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培训。在培训实施之前,江南大学国培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培训的音乐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需求与目标进行调研,以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设计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参加本次“国培计划”的音乐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向年轻化,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水平,但更渴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育素养。因此,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成为此次“国培”(小学音乐班)的培训目标(参见教师培训示意图)。相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参加培训的教研员们大都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但他们还不能精准地把握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脉搏和未来趋势。因此,引导他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音乐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培训音乐教师的能力以及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此次教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参见教研员培训示意图)。

近年来,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以“问题引领”作为培训的基本方式,因此,针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的“国培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困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培训、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再学习。它的主要宗旨是有效解决当下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使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逐渐建立的先进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惯习,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明确教学方向。下文中将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内容审视、学科属性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一、课标解读下的教学内容审视

对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识谱”是音乐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甚至很多老师在未借助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教学生识谱)。随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关于“识谱”是否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讨论也一直处于一线音乐教师的热议范围。讨论的关键点聚焦于如下几个问题:识谱究竟是学习音乐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识谱在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音乐能力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如果不识谱,是不是意味着不能学习音乐?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国培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前总编吴斌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吴斌先生认为,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基本不以乐谱为依据来欣赏、感受音乐。他随后指出,《2013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其中,与识谱关联最为密切的“旋律”被放在了第五位,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中强调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利于人们感知音乐的因素。因此,识谱教学可以作为音乐课的内容,但是在音乐活动中顺带着进行的,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目的本身。换言之,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等于音乐。与吴斌先生不同,郑莉教授援引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以脉搏均匀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音高来说明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强调音乐能力是人类出生后增长的第一个能力。所以,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绝不是从识谱这样的理性认识开始,而是从听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感性认知获取的。“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由此说来,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感性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郑莉以节奏训练为例,引导学员亲自上台进行实践教授演练、当场观察教学效果,让她们充分领悟到音乐是通过人的注意力、记忆等体验活动自觉形成的信息,它并不是“摆在那里”也不是“在脑子里”,而是存在于感知音乐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之中。其实,在“新课标”的表述中已经可以观察到,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建议条目中,都没有将“识谱”内容放入首要或着重强调的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识谱的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较为明确地解答笔者在最初论述该问题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那就是:识谱并不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它在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中不具有决定性地位,不识谱同样可以学习音乐,学习识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二、文化视域中的音乐教育学科认知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倡导音乐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子学科,同样无法脱离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赫夫(Eckart Rohlfs)在1994年就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如下两方面的能力――积极而又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活动,积极而又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这再一次将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时至今日,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文化中研究音乐,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普遍接受的一种重要学科观念。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教授是较早提出“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观点的学者,他同时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大,对小学生并不需要讲很多文化的概念,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这样的总体考虑”。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以“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的文化”为视角所进行的“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便是上述学科观念的具体实践,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入领会与不断思索。

其实,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音乐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需要强调地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知音乐的文化、体味音乐的美。

三、路径探索中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建华教授曾在《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无论从文化体系和教学及研究方面来讲,还很大地局限于单一音乐体系和单一学科方法”,以此积极呼吁音乐教育继续探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思路。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教授也提出,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该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突出“音乐教育实践”这一学科特殊性,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谢嘉幸于本次国培中进行了题目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多样性》的讲座。这个表面上似乎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的题目,让在座的许多学员们感到诧异。但如果仔细阅读“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在包含“以审美为核心”在内的五个基本维度中,第四个便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由此看来,这一题目不仅符合小学音乐课标中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理念,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讲座中,谢嘉幸指出音乐的多样性源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谢嘉幸以他本人主持的“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实践项目为例,讲述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该项目以重新恢复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孩子对自己民族地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目的,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智慧、民族财富、精神宝藏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同时,将民族情感融合于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让每个民族的孩子唱好本民族的歌曲成为民族性的首要体现。

谢嘉幸以他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出发,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把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进行有效融合,力图挖掘社会文化、音乐事件与体验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实现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实践”的思考,这也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与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重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中,对于教师的培训早已不是传统人们心目中专家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在思路、人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引领、塑造与提升,它不仅仅是教学实践及理论视野的开阔,更是理念的转变与重组。文中所提到的各位国培专家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作为担负学生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音乐教师,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培训,去有效地、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国培计划”对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会逐渐发生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音乐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准则,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3]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 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 君特・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 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1).

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目标 总目标 音乐教学

一、音乐课程

(一)音乐课程目标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指南。狭义上讲是指某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主题部分。

(二)音乐课程的意义

有利于学生情感规划与价值观的形成。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丰富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三维目标的关系

在三维目标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平台,过程与方法是这个平台的策略保证。三维目标是互为关联、互为包容的一个整体。这样才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总目标的方式

(一)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构思的反映。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音乐的本质特征开始,以审美体验作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并以各阶段的教学内容为主,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材、媒体、评价等各方面因素。教师要理性地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对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完成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传统教学中含混模糊的教学目的被具体的教学目标取而代之,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教学目标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三维的,要明确每一个维度的教学内容,并对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手段等相关内容变成目标语言,进行提炼和概括。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感受。音乐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音响资料,音乐教师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对音乐熟悉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和感受的过程,音乐教师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感受,才能在教学设计时找到独特的视角,设计出的教学才能有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感受,才能投入自己的感情进行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音乐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给音乐教育提供了宽广的实践舞台。当前的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其实是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生的艺术实践重视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一名优秀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和实践的相结合,是容易量化的,但是,对于一名教师的教学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却很难衡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能力。然而,现在的教学大多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意识到情感、态度在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把教学局限在一个单调的框子中,使教学没有情感的参与。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丧失了学习兴趣。

三、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想法

(一)教学目标

音乐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的基础课程。所以,在总体目标规定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占极其重要的位置,其次是方法和过程,最后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音乐课程目标的顺序上,我们能够看出音乐课堂教学的本质。音乐教师想要上好音乐课,就得仔细思考如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的途径得到更多情感体验。

教师要想上好一堂有质量的音乐课,要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体现出音乐教学的层次性。音乐学科有其特点,学生的天赋也因人而异。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合理地安排音乐教学内容,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特长。音乐学科的特性与其他的学科有着较明显的区别,所以,在评价音乐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只评判学生能不能唱歌,还要考虑学生的声音是否动听,有没有明显的进步。

(二)小学音乐教学目标

以曲调的听辨和表现为重点,提高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小学的一、二年级音乐教学目标是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小学生对小学音乐的兴趣。小学三、四年级音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培养小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中学音乐教学目标

中学一年级音乐教学目标是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提高音乐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体验中学音乐活动的欢乐,丰富中学生的生活情趣,使中学生养成对生活乐观的态度。

(四)大学音乐教学目标

大学的音乐课程通常是选修课,主要是让学生丰富知识、扩展知识结构,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放松自己的同时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强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强调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11-01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促进学生美育基础教育,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学活动重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加强情感培养。面对目前死气沉沉的音乐课堂,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全面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一切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下文首先分析加强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

一、加强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背景下,全面加强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教学,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音乐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无形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活跃的音乐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心理需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氛围中参与到音乐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有自身的爱好鼓励学生去学习音乐知识,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状态,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陶冶自身的情操,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

(三)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音乐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情感的交流和传递。加强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怀的强化,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实现学生素养的提高,最终促进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

(一)完善教学环境,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音乐教学理念,一切以人为本,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体验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教师要注重同学生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平等尊重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要加强教学氛围的营造,完善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室环境的布置,比如可以张贴一些著名音乐家的海报,放置一些音乐器材的模型等,使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氛围的熏陶下激发自身对音乐课程学习兴趣爱好。

(二)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全面改革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的教学方法,活跃音乐课堂氛围,优化小学音乐教学。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先进的音乐软件,以声音和画面的刺激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伴随着音乐前奏的响起,出现相应的意境画面,牵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重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引入情境,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先准备相应的教学刀具,在时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去跳去唱,在无形之间展示自身的才华,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表演,比如模仿大象走路的样子、蝴蝶飞舞等,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舞蹈的情境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整个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全面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切以人为本,不断加强自身音乐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树立可持续学习的思想。学校要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加强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开展研讨会,交流老师间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音乐教学,活跃音乐课堂氛围,不断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

三、总结

小学音乐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善音乐教学环境,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更好的实现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亚文.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N].音乐周报,2001.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山区音乐教育;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66-01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1.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涵

起初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是让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到音乐的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责任让音乐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通过音乐教育人,是开设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出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通过了解音乐课程的内涵,我们看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本身和育人方面。

2.解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1)传承文化。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诞生之日开始,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者是主动创造出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2)发展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个体,音乐文化价值的体现也离不开个体,所以个体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一切价值体现的根本前提。

3.音乐课程的价值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个体体现出来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1)丰富生活方式,提高审美修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有这样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条: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这次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在这方面毋庸置疑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2)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性

①在开发个体潜能方面,我们尤其要着重提到音乐对于特殊群体(如智障、残疾人)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给予他们全新的生命;②音乐课程的价值也体现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它本身以及创作、表演、欣赏活动中。音乐因其有着强烈且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冲动,让他们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二、山区音乐教育的现状

1.受重视程度不高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事实上仍实施着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把考试排名当作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音乐、美术等不列为是考试科目,山区中小学校的老师、家长对音乐教学、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得音乐教师也随之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

2.音乐师资缺失严重

山区县中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配备一直是很难解决的老问题。现在,除个别重点学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外,有90以上的学校还缺失专职的音乐教师。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紧缺。

3.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良好教学设施的配置可以帮助学校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随着“普九”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全社会正打理捐资助学,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音乐的教育工作经费还是非常的有限。有的学校即使购置了部分乐器,但常年的闲置,破损的乐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设想

面对在山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师资紧缺、设备配置落后、课本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地采取一些可取的积极办法,尽量改变当地中小学现在的相对落后状态。

1.强化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首先,当地的教育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各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各级领导以及各校长应该尽量带头加强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俗话说“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和体制的同步改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一个先进的理念”,利用领导强有力的号召力,在学校掀起一股真正的素质教育狂潮。

2.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第5篇

关键词:音乐审美;整合学科;为音乐服

很多老师觉得现在的孩子难教,音乐课难上。这时,老师会设计出很多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发现这些游戏虽有趣,但很多都跟音乐本身无关。曾听过一节这样的音乐课,在课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创编活动,想了很多游戏,但最后孩子们玩得太高兴,根本没有人在听老师说了什么,一堂课就只有草草结束了。

如果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课标是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放在首位的,这是要求音乐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全力向学生展现音乐的美。美在哪里呢?美在旋律,美在节奏,美在意境,美在立意,美在和声,所以创设游戏的环节一定要和音乐本身相关,为自己上的音乐内容服务,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音乐知识,感受到音乐的美和有趣,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上音乐。

一、灵活运用道具,为音乐服务

如何把课本上的音符上“活”,让不动的旋律流动起来呢?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亲自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办法。例如,在听旋律时,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自由挥拍,不要让学生无所事事,让他们用心聆听,用肢体表达。听优美的旋律时,手势一定是连绵不断的,具有流动性的;在听力度强,比较振奋人心的旋律时,学生的手势一定会跟音乐力度相符,是果断有力的,这说明他们在感受音乐,注意力也就集中了。在欣赏乐曲时,可以准备一条丝巾,别小瞧这条丝巾,学生可以用它模仿乐器的演奏。二胡,一手拿丝巾当琴把,另一只手可以跟着旋律模仿拉弓的动作。在需要学生自主律动的时候,丝巾也能派上用场。当然,课堂上的学习用具,如笔、甚至一张纸,都可以在听赏音乐时发挥作用。通过这些种创造性活动,学生会更容易理解音乐的元素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理解音乐的目的,音乐课也就上得灵动起来了。

二、整合其他学科,为音乐服务

在课标理念中有这样一条: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在现代教育中,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基本趋势。但我们在理解这一点时,要注意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主的综合,比如,在实际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应该是对音乐理解起促进作用,而不是综合着综合着就走偏了,为别的学科做了嫁衣裳。在音乐课堂上,我会要求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内心听见音乐的感受,其实这里的画画,并不在于画画的技法、色彩和构图,更多是引导学生去表达听见音乐的感受,只需要寥寥几笔,简单的线条,根据音的高低,画出线条的高低走势,根据音乐的快慢,画出线条的曲折,只要来源于他对音乐的感受,这就够了。在音乐课堂上,其他学科的综合都只是促进音乐课的综合,都只能为音乐服务,不可以喧宾夺主!

三、研发校本课程,传承本土音乐

我们国家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它的独特魅力和特点,每个地方也都有承载这个地区文化的本土音乐,在音乐课堂中,可以教唱这些本土歌曲,了解本土文化,从爱自己的家乡开始。现在很多学校都有校本课程,那么把传承地方歌曲作为研发校本课程的内容,也是极有意义的,把中国的地方音乐、民族音乐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的责任。

巫山民歌,易懂易记,顺口成诵,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具有流畅朴实的自然美、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是开在长江三峡大山里的一支古老民族艺术奇葩。“巫山民歌何其多?我的歌儿用船拖。大船拖到大昌镇,小船拖到马渡河(小小三峡),后头还有几大箩”。这是山民们唱的一首五句子山歌,当学生学会运用巫山民歌应和时,就能尽情地领略巫山神女、长江三峡、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及二百多万年前的“龙骨坡古人类文化”那五彩缤纷、目不暇接的大千世界。在音乐课堂中,可以教唱这些本土歌曲,了解本土文化,从爱自己的家乡开始,从发现本土音乐的美

开始!

参考文献:

[1]冯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浅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胡召府.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6.

[3]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刘欣.当代小学音乐活动课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校本;音乐课程;途径设计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好的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笔者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一、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认识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音乐课程建设,发挥其育人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是指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音乐课程化、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课程建设的几个大的方面的影响作用整合,确定好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研究表明:小学音乐课程建设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不少的学校做法是把校园文化作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进行导向的。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下开展音乐课程建设的做法是:依据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分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程理念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从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教育的历史、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方面重点导向开展音乐课程建设是比较有效的。一方面,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的特点:非造型性、非语义性等决定了音乐的特殊性;在另一方面,音乐所具有的这些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要以审美的方式去体验它,而这就决定了音乐区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审美本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让音乐引导课程建设,可以满足人良好的听觉感性,满足人微妙丰富多样的情绪体验,更充分地呈现现出音乐所独有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学校课程建设有五个指向性的要求:一是校本化,也就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转化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师素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二是整合化,就是课程内和课程间跨领域整合;三是个性化,课程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给儿童课程选择的权利;四是生活化,生活是课程的来源,生活是理解课程的基础,生活是课程的目的;五是特色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儿童本位,要有对人的培养价值有独特的认知,有对学校资源的独特凝聚,有关于学校品牌的独特塑造。

二、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

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建设的依据有6个:一是通过教育方针贯彻落地,搞清学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国家课程方案;三是国家课程标准;四是儿童认知规律;五是学科教学规律;六是资源环境条件。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有三个逻辑思考:一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和美育课程,二是按照课程领域建设语文课程、数学课程,三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个人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1.认真学习领会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在于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2.把握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特点。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渗透了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3.促进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方法教授学生,引导学生更积极更快乐的学习。如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解释和再现音乐。如音乐课程的引入应该通过听、看、动、想、说、导的方式来进行,用以深化、强化学生的理解、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4.确定新的音乐课程实施评价指向。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评价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准确性、流畅性,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重视学生参评的重要性。

5.开发形成校本化的音乐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探讨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来满足学生需求的音乐课程开发上,注意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课程化、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要求,开发形成学校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

三、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

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实践成为课堂的中心”。对于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清心为学,玉琢成器”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作为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充分调动音乐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落实好了玉的五德“仁爱、诚信、纯洁、勇敢、智慧、高尚”灵魂内容。

第7篇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勇于接受挑战等良好的品德。而这些特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在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逐渐渗透德育,强化学生们的道德素养,从而为学生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基础性的道德理论课程必不可少,在教学计划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们进行常规性的训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于音乐课程内容而言,在教学建立的同时,可以通过旋律带动学生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真实性氛围,从而为学生们音乐素养的形成提供科学化的依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打造使小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进入课堂的教学活动。在拍打节奏的同时,让学生们坐好,然后在一个规定手势的指示下让学生们保持安静,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听力,还可为音乐课程的常规化训练提供充分性的保证。所以,在小学一年级音乐课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丰富音乐教学的基本内涵并不是最重要的,应该激发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学习兴趣,感受音乐的文化,从而为整个音乐课程内容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通过心灵的感悟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二、教师在德育渗透教学中的职责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更应起带头作用,做学生的大朋友,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来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为此,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一)研究教材,正确把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时刻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不少音乐作品都以讲一个做人的道理或宣传一些爱国主义、尊敬父母长辈等知识为主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将这些德育教育很好地传递给学生。如在讲解《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时,应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激发学生们心灵中最真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氛围营造的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激发学生们的最纯洁的爱。例如,在音乐欣赏结束之后,教师通过讲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问学生:“如果妈妈生病了,你应该怎么做,才能关心妈妈呢?”学生可能就会回答:“我要帮妈妈扫地”“我要帮妈妈倒水喝药”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可以充分表达出对妈妈的爱,同时,本堂课程最核心性的内容也就有所体现了。接下来再教学生们学习歌曲时,学生们就可以充分投入情感,掌握基本的旋律,从而为整个音乐氛围的营造提供了充分性的保证,也使相关的德育教育得到了充分性的渗透。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歌曲展现,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

(二)运用多种教学理念渗透德育知识

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在根本上渗透德育知识,教师在课程讲解之前就应认真设计教学环节,结合教学的基本特点建立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建立,不仅可使传统的教学理念得到升华,还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环境及德育思想教育的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学生们对音乐内容的印象,营造轻松化的教学氛围,通过歌曲内容的表述,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完成德育教学内容的指导,同时也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及时反思

备课是教学最重要的保证,在一年级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备课时不需要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一些知识点中,而应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作为核心性内容,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存在疑问,就应及时提问和反思,总结经验,从而寻找更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方式。而教学反思的内容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思过程可使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

第8篇

(一)传承并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走进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音乐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重要途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五千年以来劳动人民思想、智慧、灵魂的结晶。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无疑是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深切地感悟中华文化的神韵,从而继承并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时至今日,我国各族人们不论耕种、打猎、结婚、亲朋聚会等,都还保留有尽情地高歌,纵情地舞蹈的传统。例如:老人去世时,亲友为了表达哀思,会演唱“丧歌”;不少民族的女孩子出嫁时会演唱“出嫁歌”或“哭嫁歌”。从国风到汉、魏乐府,从唐代的“曲子词”到宋代的《月子弯弯》,从元曲到明、清以来的“小令”“时调”,直至近代的“学堂乐歌”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教材。它们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从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积微成著、意蕴深远的作用。

(二)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民族民间音乐在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中突出民族民间音乐的地位,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讲述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并演唱(演奏)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意识到继承发扬民族民间艺术刻不容缓;通过对民歌民乐的赏析,可以让学生走向世外桃源般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百花园。

(三)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优秀的民歌能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与人为善、热爱劳动的社会美德;传承良好的生活习惯、宽以待人的传统美德;学习自然知识、了解自然规律、传播生产、生活知识;传播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弘扬惩恶扬善、精忠报国的精神;讴歌勤劳向上的积极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乐观主义情操等等。

二、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对着文化的全球化浪潮与信息化的冲击、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视娱乐、互联网等媒体为学生接触到多元化音乐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流行音乐元素充斥着中小学生的耳朵,使得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传承存在着脱节、“断流”现象。具体体现为:1.对民族民间音乐缺乏保护与继承意识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形式以及港台、日本、韩国等地区的音乐作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入中国,以致于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校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据有关人员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现代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喜爱程度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喜欢民族民间音乐的仅占11.7%。由此可见,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前路坎坷,我们的中小学生乃至个别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缺乏保护与继承意识。2.音乐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有待提高郭声健教授在《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谈及:“艺术教师既是教育家,同时也是艺术家。他们具备一般教师难以具有的艺术家的各种素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民族理论基础知识,能较好地演唱一定数量的民族音乐并演奏几种民族乐器”,然而,走进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也很难准确地演唱、表现民间音乐。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将我们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之中。3.音乐教材的资源有待丰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教材的内容上明确规定:“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课时的数量上也加以保证:“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总量的80%-85%,其余的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虽然现行的音乐教材在极力的改变民族民间音乐教材匮乏的现状,然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以至于在以往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材始终缺乏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因而,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化。

(二)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可喜成就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年推行实验稿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学硕果累累。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民族音乐高度重视,初步建立起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的机构;制订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法规和文件,改变以往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引进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法等等。这一系列可喜的改革使得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更加普遍,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走进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课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明确音乐教学理念,营造校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课程标准,站在高度的民族性和广泛的世界性上,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加以肯定,给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普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理念,是指导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应当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而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有效传承为基础。那么,中小学校作为组织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当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支持并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责任,鼓励老师教授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相关的音乐知识;鼓励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创设条件让学生接触淳朴、乡土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等。例如: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与广播站这两个宣传平台设置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知识的专题专栏,宣传、普及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定期邀请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家、表演家去学校做专题讲座或演出;开展“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等,全方位营造校园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文化氛围。

(二)建设一支能胜任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合格的师资队伍,培养优秀音乐教师一支高质量的音乐师资队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在当下,音乐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的音乐老师都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及时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多数音乐教师本身就不具备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与曲目,这样,要求他们教授并传承民间音乐显然是勉为其难。那么,我们怎么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呢?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端正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音乐认同感与责任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试想一下,一个音乐教师都不喜欢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那他怎么去让学生喜欢上民族民间音乐呢?所以,面对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瓶颈问题,教师应该从自身开始反省。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对民族对人民有着不可置否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热爱我们民族的音乐及其文化。同时,音乐教师还要富有事业责任感,对所教的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支持民族音乐教育事业,欣赏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只有这样,音乐教师才能甘为人梯,孜孜不倦地传承民族民间音乐。2.一名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民族音乐基本功底,能够透彻地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等。同时,还必须掌握基本的音乐表现技能,如演奏演唱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吹、拉、弹、唱、演、讲样样在行。一个能随机应变、富有表现力的老师,才是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合格传承者;音乐教师要能识别和发掘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本身(如旋法、调式等)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民族音乐有较强的理解与欣赏力,并能够将自己所理解到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3.抓好音乐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高校毕业的学生在上岗前普遍存在对就职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的不了解或欠了解,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因此,在音乐教师走上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岗位之前以及在他们参与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之后,都应该由教育部门统一组织,聘请相关的民族民间音乐专家对其进行讲座培训,做到边教边学,万无一失。

(三)优化民族民间音乐教材,着力于本土民族音乐开发中小学音乐教材是实施音乐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更是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音乐教材的选用方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为各地区音乐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指导方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所以,每个地区、学校都可以编写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教材。音乐教师应该承担起编撰音乐教材的重任,并邀请所在市、县、乡镇各级文化部门的相关人员和民间艺人参与其中,提供当地本土音乐相关材料或录制由民间艺人表演的音频视频资料。

(四)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第二课堂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第二课堂,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实践更是有着深远意义。第二课堂的建立,可以在校内和校外展开:1.校内:建立校内民族民间音乐社团民乐团。中小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条件,组建形式不一的民族乐队。如,鼓号队、腰鼓队、民族管弦乐队等,并定期组织开展排练、演出等活动。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指导,帮助中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合唱队。小学生可以组织童声合唱团,并搜集简单的民族民间儿童音乐进行排练;中学生可以根据条件,在学校、年级甚至班级组成多种形式的男声合唱队、女声合唱队、男女混声合唱队等等。民舞团。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可以组成民族舞队,学跳简单的民族舞蹈。哪怕只是学习几个简单的动作,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也有积微成著的意义;中学生可以选出一个队长,队长在经由专业老师指导后,定期组织排练,负责教会其他同学一些民族民间舞蹈等。2.校外:积极参与当地民族民间艺术活动在我国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间活动或民间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龙舟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尤其是有不少民族不仅有歌唱的习惯,而且还有自己传统的歌唱节日,如彝族的歌节、壮族的歌圩、瑶族的耍堂歌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应该让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参与民俗活动,切身体会地方传统习俗,感受地方风土人情,了解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形成历史、发展现状、表现特征、表现形式与内容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