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教学核心素养

地理教学核心素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6:20: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教学核心素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教学核心素养

第1篇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就是建立在地理综合素养基础上的,包括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的学科素养。这些地理素养体现在我们平时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之中,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本文将阐述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实现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教学;核心素养;

 

一、注重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中学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力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地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冬夏两季学生到校时天色的明暗以及影子长短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己记录夏天和冬天的日出时间以及测量夏天和冬天影子的长短,通过自己动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克服地理学习困难的决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再比如,在讲授设计旅游方案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计划,亲自动手设计一套能够实施的旅游方案。这时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尤其是有旅游经历或者旅游计划的学生,他们不仅积极合作,而且还向老师请教,最后设计出的旅游方案也比较专业。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广、信息量大,它包含丰富的自然、人文以及时空变化知识,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例如,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模拟演示,使学生将地球宏观的运动尽收眼底,将漫长的时间浓缩于瞬间,直观又准确地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等抽象的知识内容,从而迅速准确地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产生的各种现象。在讲授“经线和纬线”一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很快地就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经、纬线的概念及东、西半球的划分等内容,并准确地判断出某地的经、纬度。另外,在复习课上还可以用多媒体投影把提前准备好的知识重点或练习题迅速呈现给学生,从而大大减少了板书的时间,加快了课堂的节奏。

运用现代化手段还体现在我们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在网上搜索、下载教学需要的资料、视频并运用视频制作工具、编辑工具进行设计与整合。有时也会通过电脑、手机的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帮助有需要的学生通过网络远程学习。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培养学生宏观认识,看待问题,整体认知事物,因而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绘制地图。大到绘制地区图,国家地图,小到绘制城市地图,学校地图等。经过学生长期训练,引导他们从全局分析国家、地区、或城市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既方便学生,又能让学生从情感方面认识事物,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自制课件,自制教具,使教学更形象直观。如制作小地球仪,让学生通过制作观察并体验地球经、纬线和自转、公转的现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寻求学习的规律。这样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好。

第三,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事物,探究原因。如红绿灯时间是根据什么设置的?城市商业区为什么多位于市中心?河流旁边为什么会出现平原、而汇合处多能形成城镇呢?又如,对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考查,从而深入了解当地的气侯类型、气温、降水等地理因素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

四、寓教于玩,开启学生求知欲。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世间许多发明创造就是人类玩出来的。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利用、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培养出学生某种特殊的才能,使学生在某些专长方面有所突破,将来可能做出某些特殊的贡献。玩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玩中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锤炼思维能力,培养学习主动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商量探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想办法引导学生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玩。

例如,在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我们引导学生先玩“拼图游戏”,将中国的34个行政单位做成34个不同的拼图块,进行拼图游戏,小组之间比赛,看谁拼的又快又准。再引导学生观察每个行政单位的形状,发挥想象力,想想它们像什么,谁想的最接近就以谁的为准。这样以来,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性高涨,活动力爆棚,使得这节课不仅趣味横生,而且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再比如,在记忆中国周边的14个陆上邻国时,学生一致反映,国家数量又多,名称又长,实在很难记忆。我们便引导学生探索记忆规律,看看谁能想到又简单又好记的办法来。学生们积极思考、讨论,课堂氛围瞬间就被烘托起来,有人利用编写口诀,有人采用谐音,有趣的方法层出不穷,给一节相对枯燥的内容赋予了生命。

五、联系、整合各个学科,巧妙灵活的学习地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体系几乎涉及到中学课程的所有学科。把这些知识巧妙、灵活的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整体功能,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向其他学科的老师请教,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语文和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和地理学科的教与学联系都非常紧密。比如,有很多地理景观描写的语句就相当优美,在描述“中国疆域”经度跨度大时,教材上说中国“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西部岶米尔高原繁星满天”,学生在体会文字的优美的同时,也能掌握由于东西跨度大带来的不同时间的知识。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来介绍季风影响的范围,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到海拔对气候的影响时,用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两句则再恰当不过了。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地理教学的各个领域了,认识数字、公式、图形间的关系,用地理知识去把握它们间的联系与区别,已经成为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如:比例尺表达与计算、人口密度、森林覆盖率等概念的教学、地理中还用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形式表达距离、经度或纬度、高度等地理空间要素,。如某日正午太阳高度或昼夜的纬度分布规律、降水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海水的盐度或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等。在讲到太阳直射点时会用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讲太阳高度角时会涉及几何中的线面角问题,关于黄赤交角的度数的太阳直射范围的度数的关系这些学习中的难点,若引导学生联系几何知识和图形进行思考,再结合演示地球仪,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人常说“史地不分家”,在地理学和历史学中有一个分支学科就叫历史地理学,说明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是就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所以,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想把地理教活,挖掘地理教材中历史知识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比如介绍日本时会介绍遣唐使、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以及“鉴真东渡”,讲美国时会说到美国领土的变化、美国的“西进运动”与世界“奴隶贸易”,讲欧洲西部时会提到“工业革命”和“”及影响,最后会上升到学生的情感教育:国家富强才能不受欺辱,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振兴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地理学科教学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疆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己乡土的思想感情,通过资源、环境知识的学习,培养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控制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意义。还能从时事学习中巩固地理的学习,如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发展问题与资源、环境的关联,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时事与地理知识的关系等。

    中学的地理教学与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是联系比较密切的。深刻理解某些地理问题离不开理化生知识,反之,地理问题又能为某些物理、化学、生物规律的理解提供背景材料,同时地理知识与三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已是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如地理当中的河流流向与地心引力关系,地势落差与水能关系的动势能知识的联系;地势与气候的关系;地理涉及的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理教学中的岩石风化,石炭岩地形的形成以及各种有用矿的形成等等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动植物的进化规律,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对地球的重要性会联系到生物学知识。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推陈出新;混合式教学

地理学具备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重要特征, 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致力于通过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需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混合教学。 混合教学法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技术达到最好的教学目标。混合式教学是基于多种不同教学手段基础上的教学。混合式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更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既要重视教师的讲授,也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 既要利用传统教学的优势, 也要推成出新,使传统与数字化融合,适应一个时展!

一、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混合式教学法强调利用学生主体性进行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也就是将原本教师的“满堂灌”转变成学生的“满堂学”。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做引领者,推动教学环节的进行。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这节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人口迁移的因素这两部分内容。这节课程学习内容较为简单,都是知识性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就能够理解。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那么,这种类型的课程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人口迁移》,这节课的知识难度不大,老师想把学习的主动权利交给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非常好,你们都对自己充满了信心。那请同学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学习课文,在学习之后,思考并完成几个问题。

教师在ppt 上出示学生需要完成的问题:

1.人口迁移的概念是什么?

2.人口迁移是如何分类的呢?

3.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几种?

4.人口迁移的不同因素对人口迁移有何影响?

师: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的,现在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及时举手,我们大家一起帮你解决。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密切观察,适时给予启发和引导。在自学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这样的一个教师组织,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

二、讲授与合作化结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传统课堂中,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现代化课堂上,我们更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一味摒弃传统,而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推陈出新,重视讲授法的运用。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M合作,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节课学生要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并且要分析探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结合问答法带领学生理解。而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种类较多,而且问题成因,现状和发展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合作,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在深入了解地理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

三、传统与数字化融合,教学适应时展

混合式教学推崇在恰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技术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现代课堂中,数字化电子技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技术更加方便、快捷、深入地进行知识的传授与研究。但如果只是运用数字化技术,走入极端,课堂也会显得生硬,缺乏人文气息。传统教学方法与数字化融化,在教师的组织下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适应时展的地理课堂。

第3篇

>> 漫谈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教学漫谈 对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例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案 浅谈高中地理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养成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漫谈 漫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艺术漫谈 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探析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运用之地球运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17.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4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辛涛,姜宇,王烨辉.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1.

[7]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4):6.

[8]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09):12~14.

[9]日本教育方法学会.现代教育方法事典[M].东京:图书文化社,2004.299.

[10]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在我校启动.,2013-5~17.

[11]吴爽.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J].教育家.2015(9).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 地理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其中“核心素养”一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或者说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地理学中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是不能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获得的,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

依据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结合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应由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构成:

1.地图技能。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的类型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的“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初中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初中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2.空间视角。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事物、地理效应和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地理空间之中,空间视角就是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正确透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形态、组成、层次、排列、格局、联系和制约关系等,而上述认识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如何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是初中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

3.综合思维。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又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要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的地理知识或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探究区域中的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综合思维特征。因此,综合思维的培育理应成为地理教育核心的内容之一。

4.人地关系。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人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意识和观念。可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始终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抓住地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以落实在课堂主渠道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与任务。下面我们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用与知识点相关的形式来归纳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具体分析如下:

1.对地图技能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地图三要素,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形图,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世界的气温、降水分布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规律,根据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逐月降水柱状图来判读该地的气候特点等。

2.对空间视觉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认识地球,各种聚落的区位与形态,城市分布的规律,各大洲、各代表性地区与国家的地理位置,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国铁路干线分布与铁路枢纽等。

3.对综合思维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河流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东南亚为何盛产稻米,西亚(中东)为何冲突不断,西欧居民饮食为何偏好乳肉制品,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何是临海型而俄罗斯却是资源型的,中国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影响中国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等。

4.对人地关系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生活中的地理,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问题与对策,非洲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巴西的热带雨林保护,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国的伏季休渔制度,北京的环保经验分析,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等。

三、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地理课堂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当然,学生通过完成课外作业、参加复习考试,以及参与各种地理兴趣小组活动等,都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阵地采取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师心中应有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意识,做好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嵌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这是先决条件。在具体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吃透课标,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用的知识点。

(2)不要因为某些知识点不是考试重点内容而简略处理,放弃有利的培养时机。

(3)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这是地理学科最大的特色,也是地理素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某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地图的使用、运用很少,这是不允许的。

2.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力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要把握好,即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方法、技巧。

(1)问题的设计应有趣味、带有层次性和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是指问题设置带有生活体验或有足够的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自然而然不突兀。问题带有层次性是指问题的提问所涉及的对象要兼顾好、中、差各种层次的学生;而开放性是指问题的答案不是规定的唯一性,应允许有不同角度的尝试。这样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思考,敢于回答;教师也才能由问题导向结论,实施启发与发散思维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2)有效的提问是指不同难度的问题应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不要把深奥、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让“差生”回答,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同样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让优生来回答,使他们丧失好奇心,久而久之,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

比如在进行“世界的人口分布”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有这么四个地方――南极冰原、撒哈拉沙漠、人间天堂苏杭、青藏高原,让同学们选一个地方安家,你愿意选哪里呢?请说出选择的理由?请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判断一下你的选择与世界上多数人的选择一致吗?下面请同学从气候特征、地形类型、海陆位置等地理环境条件来解释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什么有利条件?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充分调动各层次的同学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回答,把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3.设计、选择有趣的活动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是在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内容,它们与文字、图像内容共同构成了教材的主要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活动内容是文字内容的深化与补充,更是图像内容的延伸与发展。学生参与活动就是课堂上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活动内容的开展,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等诸多能力得到训练与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地理综合思维的全面发展,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设计了“制作中国行政区拼图板――进行拼图比赛”的活动。因为我认为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拼图板,一定要事先把中国行政区图转绘到硬纸板上,再用小刀逐个把每个行政区一一刻下来,然后组装成一套拼图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反复熟悉34个行政区的名称、外形轮廓、相对位置、分布情况,才能最后完成一套拼图板进行拼图比赛。这对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对比传统的反复做填图练习来说,学生更乐意接受、参与。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熟悉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构成,结合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利用课堂主渠道落实好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汤国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1).

第5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自从我国的教育部门颁布了新课标这一政策以来,教育部门对各所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显然更高。要求学生学习高中地理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成绩,还要求学生树立符合标准的人生观、环境资源观和人口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出现了。今天,本文就来简单的探讨一下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来探讨分析一下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能够自行解决问题或者说是可以自己研发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显然是指包含很多个方面,国外有一个名人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人类最少都具有语言方面、数学方面、空间方面、运动方面、音乐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自我认识方面以及博物学方面等几个方面的智能。具体主要内容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方面:人类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像外界传达自身的真实感受以及情感波动等一些情绪,也就是运用语言来渲染气氛,这种语言智能主要表现在作家以及演讲人上。(2)数学方面:人类利用数学以及逻辑方面的能力来对一些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以及运算,这种数学智能主要表现在数学家以及科学家上。(3)空间方面:人类自身对外界一些抽象的事物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建筑的一些线条、色彩具有与众不同的感知力,这种空间智能一般表现在建筑师以及画家身上。(4)运动方面:人类运用自己的四肢来像外界传达想法,这种运动智能一般体现在各类体育竞技运动员以及舞蹈员身上。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当我们大概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之后,就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巧妙地运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去。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是指含有多种不同的智能,表现在不同的人类身上,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朵花儿都有绽放的理由。教师应该明白学生的差异性,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智能教学方式。教师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运用其中的言语方面、数学方面、空间方面、音乐运动方面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来教育学生,从中发现不同学生适合于哪一个方面并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我们用以下几个方式来举例目前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1.运用地理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显然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然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理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显然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高中地理老师可以运用中华文化中的一些古诗以及谚语来进行地理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智能。比如我们教师在教学高中地理中的“自然气候”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运用大量古诗句来进行教学,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梨花风起正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以及“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丝,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这样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语言智能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地理相关知识,还可以增强自身的语言智能。2.运用地理图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所谓的空间智能是指人类对一些抽象的线条、空间结构的认知能力,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地理图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行阅读地理图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师讲解学生归纳总结的步骤来进行教学,教师选择的地理图表应该是符合教学内容的图表,图表难度是由简单逐渐升级成困难,一步步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比如,我们教师在进行“气温分布”这一章节的讲解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每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表”进行读图,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来找到一些常见的等温线,比如20摄氏度、10摄氏度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来找出不同的等温线的经度纬度的数值以及分析讨论周边的气温分布特点,最后再由教师来进行一个讲解。学生自己再进行一个归纳总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具体的学习都是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的,这样多学生培养自身的空间智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脑袋里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个图表,这是只学习理论知识的文字不能相比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教育部门颁布的新课标政策的实行,我们对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更高了,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地理理论知识好的学生,更应该培养出多元化人才。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明确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并且制定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并且加以实施,文中只举例了其中两个方面(运用地理语言、地理图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还有一些策略也是可以进行教学的。

【参考文献】

[1]杨效鹏.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DOI:10.7666/d.y2115935

[2]滕之燕.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第6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外作业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其包含了地理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核心功能,倡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控[1]。在传统高中地理教育中,学生课外作业多数是以参考书上的大量习题为主,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影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样的格局,教师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基本诉求,对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文章结合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案例,探讨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立足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作业活动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而对于课外作业而言,教师必须充分调研了解学生的趣味点,并将其有针对性地融入课外作业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生能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价值观,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形成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树立危机意识,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能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绿色食品知多少”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在接触绿色食品相关知识之后,对于生活中的绿色食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增强课程的交互性,教师可以绿色食品知识为背景,让学生设计绿色食品知识普及及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人们对绿色食品的看法、生活中绿色食品的选择情况、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形成关于绿色食品相关知识的系统化认知,在问卷调查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要懂得合作共享以提升效率,使整个课外作业展现出实践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其所获取的数据来自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前景的客观认知,这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显然,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兴趣点与生活是关联的,由此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时,对于学生兴趣点的寻求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关注社会热点等,并将其融入课后作业设计,以实现相关兴趣点的升华。

二、关注乡土性,活化课外作业活动的资源配置

先生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所蕴含的自然风物、生存智慧、文脉习俗、道德精神对于开启民智、塑造人格、传承文明等方面影响深远,从某种角度来讲,乡土地理可以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增强学生知识体验,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做到与实践充分融合,而地区性的教学资源必然成为课外作业设计的重要素材,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需要高度重视乡土教学资源的挖掘,关注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点教学环节,课文中主要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视角,教师可将其换成厦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数据信息,并结合相应知识体系的建构组织教学,依照这样的思路,教师可要求学生收集和整理本市区工业城市化发展的资料和信息。学生收集资料可通过以下途径:图书馆、报纸杂志、上网查询、企业调查、人物访谈等,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城市设计规划者的身份谈论我们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工业,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城市化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应如何克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联系全国的情况加以延伸拓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外时间,可选派学生代表讲述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且补充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使问题的互动交流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可见,倡导课外作业的乡土性,其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从局部认知向整体认知发展,使学生可以站在区域分析的视角审视和解决问题,随着对于本地区相关问题认知的不断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目标也得以实现。

三、倡导合作性,形成课外作业常态运行机制

传统高中地理课外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交互性和合作性,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时就需要落实合作性原则,营造良好的知识交互和应用氛围,以活动促发展,通过类型多样、主题丰富、组织灵活的课外实践活动作业,使学生学用结合,促进其思维和智慧的发展及技能和能力的提高[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综合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良好训练,并学会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审视世界,使思维能力展现出综合性的特点。以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中“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教学为例,教师设定了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分小组充分利用自身收集到的材料构建对应南水北调的模型,并体现以下程序:“明确主题—分配角色—设计情境—学生展示—讨论评鉴”,该作业需小组成员在相互探讨之后进行展示,并讲述清楚南水北调是如何运作的?南水北调带来的巨大效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最好让学生制作成PPT,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需要完成诸多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要懂得进行有效的知识体系构建,实现地理学科知识的应用,使课外作业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形成共同探究的习惯,久而久之将此部分成员固定为兴趣小组,进而成为推动课外实践作业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小组长的效能及学生的主体性,要懂得处理不同意见和建议之间的关系。实践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最佳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使学生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朝向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四、注重实验探究,加强地理实践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由此可见,地理实践力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地理实验和社会调查三个方面[4]。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实践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区域分析方法,实现区域认知素质的提升。如在学完工业区位后,教师可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厦门可口可乐公司进行调查,并设计如下问题:①可口可乐公司生产饮料的原料有什么?来源于哪里?②其工业要素投入包括哪些?占比分别是多少?其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哪些因素?③其经济效益如何,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是什么?④其对周边有没污染?有没有搬迁的可能?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实地调查、采访公司管理人员及一线工人多方了解,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深切体验,从而激发其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高中地理知识中很多研究都是以某个区域为背景进行的,大区域和小区域的研究视角是地理要素认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高中生地理知识认知的重要路径。如讲完旅游地理后,教师可结合鼓浪屿申遗成功组织学生参与研学小课题探究实践,其实施主要从三个步骤进行。第一,研学前,学生查阅资料,熟悉区域特色。具体而言,鼓浪屿研学旅行小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课题一:厦门鼓浪屿倾听人文历史。厦门鼓浪屿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百多年以来在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演绎了无数的繁华与传奇,还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追寻历史踪迹、探访名人故居、领略万国建筑、了解海岛人文文化,感受历史文艺之岛的魅力。课题二:厦门鼓浪屿主要景点分布及成因,游览价值。课题三:探寻鼓浪屿风琴博物馆。了解风琴种类、风琴珍品的历史渊源、主要特色、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价值。课题四:鼓浪屿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课题五:对鼓浪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作出评价。课题六:对鼓浪屿景区规划设计做出评价(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课题七:设计一次主题游(收集信息,确定目的地,合理选择路线,保证旅游安全)。第二,地理研学过程中,学生观察探讨,寻找课题价值点。第三,地理研学旅行后,学生执笔总结,形成研究小报告。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将有价值的内容整合成PPT,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发现的问题与疑惑,展开讨论,对研究结果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整个研学旅行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意志,提高了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外作业需科学设计,优化内容及形式,改进课外作业的推进方式,关注高中生的兴趣点,巧妙渗透乡土资源,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驱动,使高中地理教学更优质高效,高中生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董瑞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1):57-61.

[2]曹东.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14-15.

第7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论新课程技能培养课程群

[作者简介]黄莉敏(1969-),女,湖北潜江人,湖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钟儒刚(1963-),男,湖北监利人,湖北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湖北咸宁437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湖北科技学院重点教学立项“基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Z01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2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占毕业最低总学分的30%以上。这一重大变化,将改革重点聚焦为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也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论是师范院校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师教育类核心课程,其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地理教学论应构建基于技能培养的课程群体系

地理教学论既是高师院校体现地理教师专业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理念价值取向、功能特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观和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的变化,要求地理教学论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方案等方面作出相应变革。

地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中,尤其凸显技能培养,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常规教学技能,更强调应娴熟运用新课程改革理念赋予的新技能与方法,包括课中和课外共计16种技能(见下表)。

地理新课程技能类型的数量增加和内容创新,对高师院校地理教学论仍以单一课程方式存在(一般54学时),并在这单一课程中要同时完成理论概括与新课程下的多项技能训练两项性质不同的任务的现状提出了质疑。调查表明,当前地理教学论单一课程方式无论从教材编写还是学时安排上都很困难,其结果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师范生远离中学职场“以技取人”的门槛准入和对“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因此,对地理教学论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融合与分解,打破单一课程方式,构建多门相互关联的、基于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的课程组建课程群,增加地理教学论课时数,是践行《纲要》、落实新课改目标的路径选择,也是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基于技能培养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设计(一)课程群及其构建意义

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课程集群。构建课程群的目的应基于师范生从业需要和学科课程发展需要,达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益。通过课程群建设能去旧删重,增加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新内容,使课程功能更完善,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功能最优化。

(二)课程群特点

课程群具有内容相关性、课程群建设的融合与分解性及课程实施的相对独立性等特点。内容相关性表明课程群中的课程应切合时代,能指导师范生掌握中学地理课堂相关教学技能,相互之间的内容纵向有传承关系,横向有内在联系,能够扩充单一的地理教学论课程中欠缺的知识,增大知识容量,帮助师范生形成较为完善的地理教育知识体系。课程群的建设实际上就是课程群如何融合与分解,它是对课程的再设计。课程群建设的融合与分解表明,要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需要、学生就业需要将现有地理教学论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视整合,去陈存新,并就知识的相关性重新分解归并入相关课程,或增设新的课程,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在设置中要关注内容体系,注重各课程的互补性,避免重复性,即时融入新的知识。课程实施的相对独立性,表明各门课程在课程群总目标指导下具有相对独立的课程子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形成地理师范教育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模块。

(三)地理教学论课程群体系设计

根据课程群内涵与特点,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构建基本思路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体现地理新课程理念和地理学科特点,依据地理教学技能分类和实施的时段性、各种教学技能关联性、性质差异及在课程中所处地位,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维度”,对现有地理教学论内容基于社会发展、学科需求进行全面融合与剖析,将原有的单一课程分解成内容上具有紧密逻辑联系和互补性,利于掌握地理教学规律和凸显全过程技能培养的多门独立课程。构建后的地理教学论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基于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如下图所示。

1.一个中心——核心必修课。教育理论是师范教育的必修内容,是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指导着教学实践活动,后续的一切教学技能课程都以此为准绳进行设计与教学。在课程群构建中,保留原有单一课程设置下的地理教学论中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课程论、教材论、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和教学心理论等知识板块,融入最前沿的研究内容,设置偏重教育理论的新课程“地理教学概论”作为地理教学论核心必修课,用以学习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地理教学规律、指导地理教学技能。该课程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师范生利用教育教学心理学理论分析中学地理课程基本结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设计与编制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规律及学生心理等技能。

2.三个维度——辅助选修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围绕核心必修课“地理教学概论”,在其指导下以选修课的开设方式对其进行拓展和补充。(1)方法操作技能类课程。主要是指课堂(中)教学方法方面的教学技能,设计以下两门课程:一是“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地理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一系列教学技能和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技能是完成教学计划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是地理教学技能的核心所在。在单一地理教学论课程中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常常仅以节的编制而存在,内容简短不全面,与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所处核心地位不相称。保留常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授技能、媒体使用技能、组织技能、结课技能等内容,融入新课程要求下的地理教师教学创新技能、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技能等内容,整合为独立核心专业限选课程“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能系统性、可操作性、全方位地培养师范生的多种课堂技能。二是“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地理新课程理念特别提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是《高中地理(必修3)》的学习内容和高中选修模板课程之一。“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3S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术手段,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生产生活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地理教学论课程群中增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对其他地理教学技能具有补充、辅助的作用,对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地理研究技术的了解与应用、地理区域系统思想的建立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地理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的培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通过该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能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中学地理教学相关问题的能力。(2)设计研究技能类课程。构建“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前)和“地理教学研究”(课后)两门技能课程。“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是为地理教学活动科学规划蓝图的过程,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控性,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在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技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作为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群重要专业限选课程之一。以往在诸多地理教学论教材编写中,将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地理教案设计、地理教学技能设计等内容重复、混合编写,并纳入地理课堂教学论章节是不科学的,因此独立开设“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程,厘清教学设计内容尤显必要。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地理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应包括课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及教学过程设计等要素。此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师范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要素及方法的技能。“地理教学研究”课程。通过前面理论性课程、课前课中的师范性技能课程设置与教学,基本能使师范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学地理教学技能的理论与方法、原则和规律,意味着师范生对中学地理课改理念“入门”了,教学技能训练也“上路”了,意味着会教了,但21世纪培养的中学教师不再只是教书匠,而必须成为“教师即研究者”,做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是新课改教师观的最新阐释。因此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研究意识与教学研究技能,提高师范生从教研究能力,增设“地理教学研究”技能课程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3.实验实践技能类课程。在地理教学中,有大量的地理事象形成过程的时空跨度大、原理复杂,讲解起来抽象难懂,往往需要借助于实验模拟或实践观察等来帮助理解,这类方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最常见的方法,在我国一些重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也正逐步引入,但对实验技巧把控、实验内容的系统性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在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中开设“中学地理实验技能”课程,建立大气运动类、地球运动类、地质类、水文类、环保类等模拟实验室,培养师范生的动手、观察能力,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对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开发与应用,解决地理原理教学“难”度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见习和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必备实践环节。为使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在中学实践中的应用得到反馈与改进,有必要将实习活动分阶段一和阶段二(以往只一个阶段),阶段二旨在阶段一反馈基础上提高教学技能。

三、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实施计划

地理教学论课程是高师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安排教学时数一般为54学时,远不能满足对师范生进行系统教学技能培养的需要。通过增加课时,从课程性质、课程学时、学分、开设学期、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地理教学论课程群进行设计,“一个中心”的“地理教学概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54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48课时,课外6节),开在第四学期;考核方式为考试。“三个维度”课程全部为考查课,其中,“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设置为限选课,分别为45学时和36学时,开设在第二学期;“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教学研究”设置为任选课,分别为18学时和36学时,开设在第一和第二学期。“教育实习1”和“教育实习2”为必修课,时长分别为3周和4周,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学期分皆为3学分。

上述课程群计划的课程结构从类别上包括专业必修课、辅助选修课,课程计划设置合理,较好地吻合了新课程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了大学与中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汝葵.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群建设构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9(9).

第8篇

【关键词】地理;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33-03

教学反思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嬗变以及教学效能的提高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它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的事业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201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整体设计和科学构建,形成了“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并由此拉开了“以考改促课改”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而言,这既是历史之机,育人之责,更是专业之求,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一轮课改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改革的要求,能否对传统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再一次进行深刻的反思。根据系统论理论和课程目标,以及新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从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效能的目的出发,地理教师应从目标主体定位、探究环境建立、人文精神培养、价值体验激活、课程个性开发5个方面去构建一个中学地理反思性教学的原则体系。

一、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立德树人”是高考核心立场之首。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探究者”,并非知识的“容器”。从另一层面来说,探究精神应该是教师教学反思中的核心。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3个方面。其中,主动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基础,独立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把地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重视学习目标的基础性,忽视其发展性,对于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开展较少,忽略了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力在人的发展中的主要价值。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反思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要以学生为“中轴”设计适合于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打破教学客体中心(如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考试中心等),通过学生与文本(课程资源)的对话、沟通、交流,引领地理教学从过去的教师单向灌输的集体行为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及学生自主探究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反思“一言堂”,打破“满堂灌”,改变“知识本位”,在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认知“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思辨“地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等因素,以主体需要为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个性得到充分尊重,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探究的民主性原则

恩格斯曾言,科学是研究未知的东西,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探新、创造。新课标置学生于“探究者”地位,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给予和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教育、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发扬学术自由的精神,给予宽松和谐的探究环境,启迪学生思维求异和发散。创新活动离不开逻辑性思维,但在关键时候,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非逻辑性思维,它表现为突发、跳跃而非严密、逻辑的直线思维方式。思维的求异性表现为标新立异、不落窠臼,提出不同的设想、方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营造一种民主性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思想的非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权和真理平等权,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求异,教师在探讨中反思,打破那种学生唯师命是听、唯教材是从、唯考试是行的教学专制。鼓励学生在解答地理问题时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新表达方式、新操作程序等创新思维。

相比较而言,地理教师体现民主性原则的方式是多元的,一般通过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途径来实施: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韧獠牧希培养学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地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分析能力。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把握时机,善于引导,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民主中探究,在愉快中学习,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例如,在引导学生复习“大气热力过程”相关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实践应用等内容时,一名学生结合平时所做的高考题和模拟题,通过积累、分析理解,针对“越冬作物夜晚御寒防冻方法”作了如下归纳总结,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如图1。

因此,地理教师要对传统教学中那些引发教学专制、扼杀学生求异性的行为和方式予以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研究教材和解决地理问题,为新一轮课改的实施营造一种科学、民主的探究氛围。

三、价值定位的人文性原则

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目标应体现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地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基。传统教学重视构建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忽视地理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注重“地理过程”的定性分析,强调“地理现象”的定量判断,而疏于“地理问题”的价值引导。新一轮课改把“立德树人”“学科核心价值”置于最高的人文教育目标层次,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德的培养。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全球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突出地理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就迫切要求地理教师对地理目标进行深刻反思并重新定位。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应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其目标反思与定位应当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唤醒、批判性思考的引导、个性与人格发展的选择、价值判断的确立等方面。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唤醒应建立在对地理问题及案例特别是重大环境问题、主要民生地理热点的理解与分析的探究之中。例如,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研究性学习中,通过阅读近些年阳澄湖“大闸蟹致癌风波”的不实新闻事件,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对地理问题的正确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绿色”“无公害”“环保”食品和“两优一高”农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如,针对前些年发生的美泰公司以安全隐患为由,在全球范围贸然召回中国玩具2000万件而引发的全球性“中国制造”信任危机事件,剖析美国公司假借产品质量安全之名,行贸易壁垒和打压“中国制造”之实。通过类似地理案例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明确今后中国在产品出口因廉价制造带来的价格竞争优势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绿色壁垒”问题,同时也看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形势在不断地变化,从关税壁垒、技术质量壁垒,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壁垒。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承担起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增强全球意识和绿色道德观念,在制造、生产领域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以此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对地理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凸现生命的价值性原则

课程是有生命力的,课程的生命力在于挖掘课程中的情感价值并激活学生体验、参与。但在传统教学中,有的课堂教学变得毫无生机,缺少活力。一方面教师普遍认为职业压力大,有严重的心理疲倦和职业倦怠,工作缺少激情;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地理课程中,科技理性过于膨胀,人文主义过于淡漠,且教师对课程的情感要素挖掘不多,不能有效地体现教材的生命力和亲和力。地理教学也可像语文课堂一样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满足。而大多教师在教学时,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材的情感激活,习惯把生动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架中。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和学习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程标准也要求在探究知识过程中注重学生核心价值的体验。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深入研究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的导向性,重视情感信息的导入,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地理教材的生命力,从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文学名著、中华传统古典诗词中提炼出富有情境性、召唤性、激励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激励和智慧的满足。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中“雨林的环境效应”及“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时引述晚清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诗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无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激情、抑扬顿挫的朗诵和对诗文的托物言志简单的情感引导,一方面让学生惊喜于能把晦涩的地理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对诗文所隐含的情感信息的提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让学生感悟诗人牺牲自己来维护集体利益的崇高情怀。

五、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原则

批判性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特征。地理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个性化开发与自主创新。多数地理教师习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难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生成过程的快乐、满足感和成就感。新课标倡导的教材观是“因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旧的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在编写教材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地理教师应该反思传统教学对教材的处理方法,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也是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渠道。新课标明确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师生共同创设课程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走进教材,也要走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并在开发、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发扬创新精神,自主开发,充分体现其特色和个性。主要的做法有:一是替换教材中的案例。结合高考经典题型,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R,重现知识,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三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用影像、PPT等条件性课程载体使教材生动、立体化;四是整合相关学科的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交叉性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