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6:20: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发展新思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65-01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已得到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已由1978年113.6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5153元,增长了约45倍,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尽管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现阶段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多重制约与困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且基本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使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好的实现“富民”这一目标。
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数千年来,我国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全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差别明显。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推移,我国经济重心有北方地区逐步移向东南地区。东部地区地理、气候、土壤条件、交通等均具有先天发展优势;而西部地区多山丘沙漠,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且与外界信息交流贸易往来受限制,发展相对落后。即使同省区内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问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并且相较于城市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滞后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区域经济产业层次较低。中国作为有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许多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仍无法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多数农民失去了务农的兴趣与动力,纷纷进城打工,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为年龄大的或能力较差的,劳动力整体素质明显较低,并且大多数农村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生产分散,规模效益低,从而使得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非常低。
第三,中央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农村县区乡财政困难突出。由于国家财政对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的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供给不足,造成我国农业及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尽管已推进多年,但至今仍成效不大。大多数县区乡财政入不敷出,使得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累积,许多县区乡财政都维持在温饱水平,或有不同程度拖欠工资问题,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办事能力非常有限。
三、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首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要自谋出路,充分利用农村区域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并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根据地方差异,寻找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发挥特长,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打造出属于本地区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除此之外,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结合自身发展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抢占先机,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投资。
其次,发展地方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活跃农村区域经济。结合当地实情,充分运用地方高校资源,加快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制定相应技术人才培养政策,围绕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进行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等,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劳动培训和输出作为战略产业来对待,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地区科技与高校人才优势,推进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再次,因地制宜,多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向前发展。未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这就要求在发展中要按照各自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并将农业多样化模式、特色产业模式、农村工业化和商贸化模式4种模式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灵活运用,力求走出一条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
最后,构建稳定的农村区域经济财政支持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结合加大资金、技术、信息等供给,加大对农村区域社会事业及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于条件,从而确保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面对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难看出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断研究探索,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发展进度,因地制宜,找出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富民”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鲍宏礼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2]张玉萍; 张亚龙; 农业高职人才培养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资讯2007(28)
一、吸收存款是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实现资金流动性、盈利性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不吸收存款,单纯靠银行极其有限的自有资本作为营运资金,则银行业是很难扩展的。我省农村信用社存款突破20__亿,是我省农村信用社不断强大,不断成熟的标志。但可喜的背后,我们更应该思索潜在的危机。
就全国而言我们__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无可厚非金融业就相对不发达,对于我们信用社来说有喜有悲。
1、喜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地利,在我省范围内,信用社基本上可以说是活跃在农村市场中唯一的金融机构,有垄断的倾向。农村可以说是作为我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市场,其存款量虽没有城市规模大,但也不容忽视。再加上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萎缩,国内经济生活将要发生一定的改变,大量农民工辞职、失业、返乡,再加上国家对农村土地实行“流转制”,大量资本将会涌入农村,新一轮的农村圈地即将发生,农业生产规模化必将在农村兴起,外来的农村市场必定是新型宠儿。另一方面不难发现我们信用社农村散户存款多为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相比较其它商业银行,散户多以活期存款为主,流动性较强,这就提升了信用社存款的稳定性,这样优质的存款在其它商业银行,是靠提高利率的金融理财产品获得的,尽管吸收的数量较大,但成本相对较高。
天时、人和, 正直信用社改革,有政策的扶持,信用社在融资资本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一些中小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个体工商户能够受惠于我们信用社,不言而喻也就相应地有利于存款地吸收,这在我省农村信用社存款数量中应占有相应的比例。
2、悲的是我们应该看到金融机构对有限的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张、争夺。去年省银监局已批准在我省万荣县和怀仁县筹建村镇合作银行,打破农村信有社在农村市场独霸一方的格局,二级城市的争夺更是有增无减,除国有四大银行以及邮政储蓄在我省二级城市、县级区域设立分支机构,中信银行现进军吕梁地区,光大银行在阳泉正在筹建设立支行,交通银行已在晋中设立了支行,并进一步扩张。这就使我们信用社想到曾经一度时期农行在农村设立营业所,给信用社带了的巨大冲击,我们要以引以为鉴。由于前几年我们信用社发展缓慢,人员老龄化,服务质量较差,服务意识较弱,电子化程度不高,网络银行更是一片空白,我们应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加快步伐,逐步改善,提升自身优势,发挥潜在优势,去应对这场争夺战。
二、贷款是银行资本运作最主要的手段,存贷差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专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逐年增加,就我们信用社而言,由于发展缓慢,中间业务基本上没有,更不能谈投资等其它项目,收入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这就要我们加强内控制度,搞高贷款质量,降低风险。
在我们信用社贷款中,存在着历史包袱,不良贷款比例所占比重较大。不良贷款问题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一直是个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尽管我们也采用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五级分法,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但我们却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获得全部的信息去分析贷款,去发现隐形问题,贷款五级分类只是一种量性分析法,看到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实际中如果我们把1998年的一笔贷款收息贷本,转成20__年的新贷款,表面上不良贷款降低了,但实际上存在隐形的问题,风险是不能逃避的,但可以避免,我们可以重新认定,计提其呆账准备,来化解风险。
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就是贷款问题,贷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对于我们信用社来说更应该加大关注力度。不能光看每年我们的盈余是多少多少,为了弥补和抵御已经得到识别或隐藏的信用分险,我们应该严格计提专项准备金,加大计提力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计提的方式不能以平均方式计提,应严格划分,例如美国,正常类0~1.5%,关注类5~10%,次级类20~35,可疑类50~75%,损失类100%,可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严格划分,重新认定,严格计提,而且在这一基础上计提比重再有所提高,以确保银行的经营处在稳固的基础之上。
三、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不能只停留在靠存贷差。中间业务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它是一种无风险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在股份制商银行收入中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在金融业比较发达的西方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将近50%。而我们信用社网络系统不建全,全省各地信用社都没有实现通存通兑,更何况全国,在加上金融人才短缺,没有任何金融产品,人员素质又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在金融市场争夺中处于劣势。
这就需要我们去想办法,去学习,例如在我们省多数农村有信用社,而没有电信营业网点、网通网点以及移动网点,村里的老百姓需要赶好几十里路去城里办理,我们可以加强合作,去收费,以获得手续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你走在城市的街上,你会发现银行网点跟饭馆一样到处都是,怎么去吸引顾客,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①提升员工素质,在其它商业银行,员工的薪水跟业务水平挂钩,经常进行员工业务水平比赛,这就是一种吸引顾客的内
一、新时期农村金融建设的重要性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后来发生的欧洲债务危机给我国农村金融敲响了警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环境下,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血脉,而农村经济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顺利与否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农村要发展离不开被称为是“现代经济血脉”的金融的支撑,而农村金融又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集信用活动、资金运动和货币流通于一体的农村金融活动是新时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一方面,农村金融活动通过资金的筹集、融通和管理,实现农村资金的合理循环周转和增值,满足农村发展对于货币的需求,并通过有效监管途径保障国家财政用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利用农村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协调配合,为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当前,随着农村金融走向了助力经济建设的前台,相对于我国农村对于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一定程度地凸显了我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现实困境
1、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不清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等,初步形成了集政策、商业化功能、合作金融机构为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金融体系。但从现实的运作来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约束的缺失及滞后,使得我国现有农村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定位不清,职责难以明确,造成相互重叠,或形成服务空白的状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有效竞争机制难以形成。一是农业发展银行政策退化,在亟须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急需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弱化。二是随着商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银行信贷重心逐渐出现向城市及商业转移的倾向,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三是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金融机构,农信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存在着产权不清、管理规范性弱、风险责任意识差等问题,加上服务三农的政策性定位与农信社本身企业法人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我国农信社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其改革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另外,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多的是体现出服务于城市工业的特点。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市场虽定位于三农,但受逐利动机的影响,只存不贷或惜贷现象严重,使得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农村资金非农化现象进一步加剧,有悖于服务三农经济的宗旨。因此不论是对于农业生产还是农民增收,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率和贡献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而农村的金融供求总量与结构双重失衡现象严重,整体上难以满足“三农”的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滞后。一是农村金融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向农民提供正规金融服务的合法金融机构设置不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出现萎缩现象,网点覆盖低、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减少。二是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由于地处偏远农村,习惯于有求才应的工作方式,甚至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工作作风,服务意识低,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当地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市场意识不足。三是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仍是以存、贷、汇服务为主,其他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及服务方式创新严重缺乏,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3、忽视对体制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引导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严重供给不足,从而给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政府虽然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有所放宽,但现有正式农村金融体系仍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民间金融发展仍受到限制。大量民间资本长期被排斥在体制外,同时又忽视对于民间金融发展有效引导,不仅不能充分合理发挥其在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中的积极作用,反而间接助长了农村灰色金融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将灰色金融推向黑色金融,形成金融风险,干扰农村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从更深层次来看,大量游离于体制外的社会资金对于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都造成潜在的威胁,需谨慎对待。
三、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思路
1、立足三农,发挥特色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我国政策的焦点及关注的热点。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以农为本的基本方向,以农定位,忠实地体现出政府支农、促农的真实意图,将支持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现代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在政府的主导下,做好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存量改造。在坚持政策性方向不变的前提和基础上推进农发行的改革,充分发挥出农发行作为政府支农有效金融工具及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的作用。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和支农服务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支农服务功能。作为支农的重要力量,农行今后的改革发展方向仍必须立足于为三农经济和县域经济提供更好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强化三农业务。同时,鉴于农信社在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必须时刻把握农信社作为“联系农村最好的金融纽带”的支农定位,正确处理好“支农”与“商业盈利”的关系,警惕农信社的商业化取向及信贷的配给行为,真正地发挥和实现农信社在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坚持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服务三农目标的紧密联结,才能真正地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通过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采取政策引导与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引导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三农,切实缓解三农对于资金的迫切需求和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其中,小额贷款作为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的主要手段,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继续深入推广小额贷款,除原有的信贷方式外,实现小额信贷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有机结合,以于更大范围内支撑农村的生产建设。转变传统官商作风的惯模式,站在客户的立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主动走出去,深入企业和农户,及时掌握新情况和新问题。优化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有关产前、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工作,为其有效地解决金融问题。继续稳步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和产品的创新活动,满足三农经济对于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金融资源不论是从产品还是从服务的角度来看都呈现稀缺性的特点。因此,在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同时,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工作的速度也必须跟上。在结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加大农村金融组织和产品创新的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特别是对于创新工作的新动态、新成就及先进典型要广泛报道,为推动农村金融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突出农村金融创新的重点,着重致力于提供满足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村消费等符合“三农”实际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加快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长效保障机制的构建。
3、加大力度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引入新的金融组织元素和组织成分,丰富和优化农村金融体系结构,建立健全竞争合理、功能互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制,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推动引导体制外的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发展,形成农村合作金融的有效补充,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于金融服务的多元化、综合性需求,实现农村经济建设与金融的协调发展。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的柜架下,给予农村民间金融活动一个合法、公开的平台,使民间融资活动得以阳光化和公开化,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发挥其在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和农村民间经济融资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鉴于农村金融市场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应做好金融监管工作,加大力度杜绝农村资金的非农化现象。逐步建立起农村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差别监管制度,构筑包括网点建设、服务水平、贷款服务等方面的监管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别于城市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政策和监管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的金融监管。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不良贷款的监管考核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其针对性和效率,对于大案要案要做好社会宣传工作以起到警戒作用,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支撑。
当前各地农村金融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区域性使得各地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其在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建设过程中的需求与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对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全国统一思想的指导下,从各地实际出发,推进农村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做法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秦超、孟陈栋:关于农村金融建设的若干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2).
[2] 夏松:从需求角度谈农村金融建设[J].经济论坛,2007(12).
[3] 苏昊成:探讨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风险及管理模式[J].中国外资,2008(8).
论文关键词:新农保;发展历程;养老需求;制度建设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的建立,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能否避免老问题、解决新问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农保制度。是该政策的关键所在。
一、广德县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作为安徽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早的试点地区之一.广德县农村养老保险在经历了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后.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向新农保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起步阶段。1992年民政部颁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后,广德县于1993年开始施行县域经济农村养老保险(即老农保),采取储蓄积累的运作方式,农民自已缴费,自己养自己,“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1995年底.广德县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0540人.还不到乡村总人口的3%。由于国家财政不投入、集体补助也难以落实,农民缴纳保险费只是当前收入的延期消费,最终演变为“个人养老储蓄”。
(二)发展阶段。2007年9月广德县探索出台了“新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逐步和现代社会保险接轨,政府适当补贴。形成了独特的“广德模式”。缴费金额以全县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人的8%为基准。个人按比例缴费。最高不高于基准的300%,最低不低于30%,缴费期限设定为15年。达到60岁以后,除以120,建立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县财政当年拿出80万元作为出口补贴,计入个人账户,并且每年计发金额根据全县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调整。此次探索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原则,调整计发养老金办法和建立正常待遇调整机制,为后期实行新农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管理提高阶段。2009年12月,作为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县市之一,广德县开始实行新农保,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个人缴费标准上。划分为每年100~600元共6个档次。在政策执行上,完全采取自愿原则,没有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缴费相捆绑。在经办机构上,广德县于2010年5月成立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人事局合并而成),下设二级机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务管理所.专门负责全县的新农保工作。此外,为提高经办人员素质,广德多次组织了对乡镇主要领导、社会保障事务所所长、村协办员的培训。
截至2010年6月底。广德县新农保覆盖人数达到174943人。其中,年满60周岁农村户籍老人实际领取新农保养老金64194人,发放率达92.95%,支付金额累计2508.15万元。l6~59周岁人口,已参保110547人,参保率约为38.34%,累计征缴养老保险费5486.79万元。目前。中央财政补助基金到位3560.7万元,县财政已到位资金50万元,基金结余6705.24万元。
二、广德县农民养老需求状况
(一)农村家庭结构状况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普遍广泛地实行。广德县农村家庭的代际结构趋于简单化,规模不断缩小。1995年,广德县农村家庭户均人口为3.78人,到了2008年则下降为3.62人。在家庭代际中.37.6%的家庭有两代人.主要是由一对夫妇和孩子组成的三口之家。37.1%的家庭有三代人.主要是由老人、子女、孙子女组成,中年农民上有老下有小,面i临着巨大的抚养和赡养压力。家庭人口为一代的被调查者中79.1%为60岁以上老人。这说明由老年夫妇组成的二老之家,独身老人、高龄老人之家日益增多。有相当部分农民家庭,父母在家种田务农,子女外出从事副业或进城打工,而且子女在经济上有较强的独立性。父母不再是家庭经济的统治者和主要负担者,所以其在家庭中也就失去应有的地位,使家庭养老保障缺乏凝聚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德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0.95亩下降为2008年的0.81亩,耕地面积严重不足给农村养老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状况
新农保已经实施了大半年时间,但是大部分被调查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具体规定还不是太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的疑惑和误解,有的农民甚至害怕自己将来领不到或少领养老金。已参保农民中,60.2%的人表示不知道自己将来能领取多少养老金。31.8%的农民表示对新农保的政策不了解,42.6%的农民对该政策了解一点。18.9%的农民表示一般,对政策比较了解的为6.1%,很了解的仅占7.0%。72.3%的农民认为新农保不能解决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17.6%的人表示不清楚,仅有10.1%的人认为新农保能解决养老问题。
(三)中青年农民参保状况
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i习由于流动人口多,许多村子成为了空心村,给政策宣传带来很大困难。中青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认为等到60岁以后享受养老待遇的时间较长.待遇标准不高且长时期的缴费又有一定的经济压力,所以持观望态度。调查发现,广德县30岁以下的农民中目前只有5700多人参加了新农保。在已参保农民中,56.0%的人年龄在45岁以上;未参保农民中,45岁以下农民所占的比率为84.6%。由此可见,新农保对于中青年群体的吸引力不大。
综上可见,广德县农民既具有养老保险的需求,又面临对养老问题认识不足的矛盾,同时还有一些弱势农民缴费能力不足问题。在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家庭结构不断简化、耕地匮乏、外出人口不断增多,给广德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新农保的发展思路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轫于城镇,在向农村延伸之际,制度设计与经办管理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水土不服”.这就要求新农保的制度要完善与经办管理要有全新的思维。
(一)完善的经办机构是新农保实施的组织基础
随着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发放人数和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对县、乡镇和村工作平台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落实到位经办机构和工作人员.并对人员工作经费要给予必要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新农保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部门。以公安部门为例。若能解决公安部门人口信息的共享问题,新农保工作开展起来将事半功倍。通过整合资源,努力提高经办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才能让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更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各个部门能否通力合作协同配合,发挥整体效应,在新农保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健全的信息化建设是新农保实施的平台保障
新农保的工作较为繁重复杂,由于没有一个可操作的统一的系统软件,参保信息重登、错登、漏登的现象时有发生,信息比对、核实麻烦且周期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保的工作效率。开发新农保软件管理系统,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乡联网,让群众可以随时在县、乡服务大厅查询系统上,查询政策法规和个人信息,真正实现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不但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够增强准确性。因此,加快各地社会保险信息服务设施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和网络化管理,迫在眉睫。
(三)法制推动与政府推动是新农保实施的双动力
在制度设计上,应体现个人缴费的优越性,逐步拉大基础养老金和参保财政补贴增长幅度的差距。使更多人摆脱“不参保也有钱拿”的简单想法。通过养老保险立法,可有效克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通货膨胀等问题。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要在制度设计和工作环节上突出自愿原则,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地服务于民。从立法上注重公民的参与。变“高”的参保率为“深”的参与度,借鉴西方发到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特点根据各地农村风俗习惯、农民文化素质、信息获取渠道等诸多限制因素,明确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民参与方法。切实保证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均衡运营是新农保实施的核心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整个制度的起点和首要环节。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营运与监督事关养老保险制度财政基础的稳固与安全,是整个体系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isl新农保财政补贴资金应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并报经人大部门审核,以保证开展新农保工作必要的专项经费到位,并防止个人账户形成“空账”的危险。开发多渠道的吸纳保险金的途径,拟订养老金预测预警制度。建立科学的养老金运营监督指标体系。对养老金投资进行动态监控运营,及时发现养老金投资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养老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和控制机制。
(五)丰富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新农保实施的制度补充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个人储蓄、家庭保障仍需发挥基础保障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养老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可以推迟养老金领取时间,降低养老金给付标准,减轻社会负担。新农保不可能也不应由政府全部统包下来,社会保障不等于政府保险,必须依靠社会解决。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新农保起着基本保障作用,个人和家庭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五保户供养制度和商业保险起着补充性保障作用。坚持个人、集体、政府分担责任,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多维度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三农发展新目标任务有哪些亮点重点
主要有四大亮点重点:
一是首次明确提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的目标,凸显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把农民增收放到首要位置的新考量。
二是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出位置,凸显了新时期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新态度。
三是提出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以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凸显了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谋略。
四是全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把促进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的步伐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凸显了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路子的新导向。
“十二五”规划提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总体要求,为实现这一新要求,在战略上有什么创新之举
根据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提升的新阶段,规划提出了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联动推进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方略。具体来说,
一是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创造基础条件。
二是要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的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差距。
三是要形成公共财政进一步向农业投入和农村民生倾斜的机制,提高公共财政和土地出让金用于三农的比重。
四是要形成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机制,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产业的集约发展、集群发展。
五是要形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机制,使绿色城镇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
“十二五”规划对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什么样的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
“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是要解决好现代农业在哪里发展、由谁来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纲要提出了以粮食功能区域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建设载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整体推进农业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能人创业和生态创优为战略举措,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新思路。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把“农业两区”建设与构建以集约化家庭经营和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相匹配,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和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为导向,使“农业两区”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探索出一条具中国特色、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十二五”规划为美丽乡村建设描绘了什么样的前景,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十二五”规划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加以统筹规划是一大创新亮点。规划把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作为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抓手,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心灵美、社会和谐服务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要求,把中心村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农村也能共享幸福民生。为此,规划提出了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与工作举措,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农机推广 重要性 问题 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11-01
基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为加快农村各项建设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农业是组成农村经济的主要部分,传统农业生产是以人力、畜力为主,生产效率低下,而农业机械设备的出现,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状,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农机推广力度。
1 当前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机推广工作重视力度不足
农机推广是当前农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机推广缺乏深刻的认识,重视力度不足。虽然有很多农机站被纳入到了农业服务中心,但是因为地方政府的不够重视,没有给予大力支持,导致农机推广工作经费紧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实现理想的推广效果。
1.2 没有实现农机农艺良好融合
农机与农艺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是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毕竟之路。从当前的农机农艺融合现象来看,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部分农机操作比较复杂,应用难度较大,不适合与农艺结合使用,实用性能较低,影响了农机推广。
1.3 农机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农业生产在变化,但农机推广工作却一成不变,农机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固守陈规的推广观念,严重行政化的、无法与时俱进的推广方式,运行机制死板僵硬缺少灵活性,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做出调整后的农业结构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发展,农机推广工作难度较大。
2 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工作的新思路
2.1 提高重视力度
要想实现良好的农机推广效果,首先就需要提高重视力度。各级政府应该明确农机推广对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设置专项资金用做开展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地区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农机推广工作方案,并做好宣传工作,使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机生产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机推广工作中。
2.2 促进农艺农艺的有效融合
实现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能够为开展农机推广提供有力条件。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职能,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转让土地使用权,改变单户耕种模式,扩大农田经营规模,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精细化和产业化。结合土地特点以及气候类型,选择最为合适的耕种技术,并配置配套农业机械,扩大农机的使用范围[1]。
2.3 完善农机市场运行机制
规范的农机市场运行机制,对于加快农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将农机推广作为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和管理部门,对农机推广进行组织和监管,保证推广工作地面有效落实。其次,应该提高对农机市场的管理力度,关停各种不规范、不达标农机站,保证农机质量,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2.4 加强农机作业队伍建设
高素质、高水平的农机作业队伍,能够为开展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人员保障。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培训教育机构,对农机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农机推广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新型农机的操作手法,了解农机结构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做好对农民的指导。同时,还可以对农机大户进行培训,在农机推广中起到带头作用。
3 总结
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就需要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提高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力度、促进农艺农艺的有效融合、完善农机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农机作业队伍建设,实现更加理想的农机推广效果,为加快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作方法;创新思路
当前全国各地都正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而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试点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土地的利用效率都大大提高,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而在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只有拓宽视野,整体谋划,创新思路,统筹推进,才能获得“政府得土地,农民得实惠,城乡得发展”的多赢效应。
一、农村土地整治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参与度不够,对土地整治尚存抵触。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但由于农民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少数农民抱有抵触情绪,工作难做。在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必须妥善解决好绝大多数人受惠拥护,少数人切身利益受损反对,解决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得不到农民参与的问题。2.部分土地整治项目设计不合理。目前一些农村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时,因受技术因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部分项目设计论证不够充分,与实际相脱离,因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变更设计方案中的部分内容,进而影响了施工进度和预算成本。3.资源和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因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容易形成多头管理,力量分散。而在农村土地整治试点工作中,就存在了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进行使用时并没有考虑是否是重复建设,是否与其他项目能够有效整合,建设内容产生独立性。而土地整治中,如果不能将资源和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有效整合在一起,那么将会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4.土地整治成果不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在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一些土地整治项目如示范田建设等,都是为了获得上级财政的拨款,在款项没有到账以前,基层政府和农民都努力的去建设,而一旦款项到账以后,对于示范田的建设都不太在意,而对于这类行为,当前也没有好的措施来纠正。
二、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方法及创新思路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是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新农村整治工作对于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层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应认识到土地整治工作的意义,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而对于不利因素要积极探究原因所在,化解难题。2.土地整治工作要进行大力宣传。在新时期,新农村的土地整治工作要想得到实施,就必须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而农民对于土地整治工作是否支持,完全取决于其对土地整治工作的认识。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在平时加强对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宣传,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广播、宣传栏等传播途径,向农民介绍土地整治工作的各项政策,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只有让农民认识到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意义,才能够使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获得农民的支持、认可及大力配合,确保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和谐有序进行。
3.尊重民意,维护好农民的基本权益。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要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始终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一是要在新建项目时广泛征求农民群众项目安排、规划、实施、管护、利用等方面的意见,并依法签订协议,将政府意志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要积极探索总结“先建后补”的项目实施方式,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实施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三是要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实施土地平整和建设用地复垦,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治工作中的项目施工,尽可能使农民直接获得工资收入,扩大农民收益渠道,进而可直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依法保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做到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后农民满意。4.将土地整治工作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新农村土地整治,要通过构建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整村推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而对于农村的闲置用地,一方面要进行复垦,另一方面要将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进而获得土地增值收益来反哺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在推进村庄整治过程中,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改造农民旧房、危房,对农村新居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当前,新农村土地整治的重点任务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万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来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更好开展。5.要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规范化的保证。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使得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都有明确的监督管理制度。在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时,要根据上级政府的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对土地整治的各项具体任务进行可行性分析,充分考虑项目对坏境的影响,在保证土地整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民意,将农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在土地整治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对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新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确保土地整治工作做到层层把关,保证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规范化。6.加强部门协调。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如果不加以协调,在土地整治工作开展中,容易造成多头管理,资源和资金都大大浪费。因此应当建立一个统一协调机制作为总协调方,而总协调方应以土地整治规划中的目标为行动目标,整合各类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耕地建设、水利建设、农村居住建设、公路建设等土地整治中的主要工作进行深度整合,由总协调方统一安排,并进行明确的分工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实行责任追究制,真正实现新时期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任务到岗、责任到位。
三、结语
农村土地整治为农村经济建设及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形势下,新农村土地整治对具体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结合农村具体情况,创新思路,充分考虑国家利益、农民利益与环境,实施可持续的土地整治方法,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进安.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多管齐下[J].国土资源导刊,2010(10).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新思路
我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是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比重可以高达98%以上,小微企业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农村,小微企业在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和吸纳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促进村镇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却面临种种难题,特别是在融资形势严峻的2014年,小微企业贷款更加困难。如何让我国农村的小微企业摆脱融资困境,需要政企及银行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开启融资新思路,促使小微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壮大。
一、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一)资金缺口严重,小微企业成长难
我国农村多数小微企业都是由农民自行创办,由于农民的收入有限,往往积蓄不多,在启动资金筹措上面临一定的困难,仅依靠自行筹资将难以满足启动资金需求。农村小微企业本身具有规模小、资产少、担保能力弱等特点,对银行来说,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大、成本高。这就造成小微企业贷款难,资金缺口问题制约着小微企业的创立及发展。许多小微企业有较好的项目,却因资金缺口严重不得不放弃,或者因为资金缺口得不到及时缓解而濒临倒闭。
(二)融资渠道狭窄,小微企业出路少
除农村金融外,多数的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重视和开发不足,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在现有的金融格局下,银行更青睐大客户,并且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贷款机构门槛高,小微企特别是村镇小企获贷能力弱,获贷成功率低;农村小微企无法引起基金的注意;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和高风险加剧了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负担,不利于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
二、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成因分析
(一)农村小微企业金融知识不足,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村镇小企多属农民自主创办,金融知识的匮乏不利于融资渠道的开拓,成为小企自身发展的“硬伤”;农村小微存在“捞一把就走”的短期行为,既有损自身的信誉,也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微企业的管理模式较落后,“家族式管理”往往造成决策独断,有不可避免的风险和失误。
(二)农村小微企业的经营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严重。经营不透明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成为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由于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存在不规范现象,比如冒牌生产等,经营透明度大打折扣;“财不外露”,惧怕由此带来的税收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部分企业账务管理混乱、财务糟糕等降低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度,不利于小微企业成功贷款。
(三)农村小微企业稳定性差,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征信度低。农村部分小微企业与外部联系紧密,农产品对销企业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当市场供给过多时农村的小微企业销路受阻,资金链易被切断,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弱,经营稳定性差加剧经营风险从而使信用降低。
(四)农村信贷过高及金融机构发展相对缓慢,整体实力较弱。农村小额信贷企业利率过高,对小微企业发展不利。多数的小额信贷企业由于较高的经营成本使得贷款利率偏高,部分贷款利率远超过小微企业的利润率,对其发展造成负担。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不强,且在贷款额度、金融创新服务等方面发展缓慢,在当前贷款限额的大背景下,更不利于农村小微企业多样化贷款需求的满足。
三、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思路探析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企业的融资主渠道要发挥作用促使小微企业发展;互联网助力农企产品采取业务线上化开拓市场,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网贷的发展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一)政府着力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国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趋于完善,鼓励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逐步提升自身实力,如对农村信用社注资,充实农信社的资金力量,增添微小额贷款业务等。在民营金融机构及小型银行不断兴盛的背景下,政府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乡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拓宽农村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渠道。
(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沟通。针对信息不对称、不全面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农信社的信贷员与小微企业一对一服务,信贷员可以在贷款申请期间去企业实地走访,通过参观考察,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了解,或者通过村部访问等方式,对于有实力、经营良好的小微企业给予全面的帮助。贷款发放前后,都与企业保持联系,对于发展潜力较大、信用度高的企业可长期合作,帮助企业健康顺利发展。
(三)积极探索新型质押担保方式,推出适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政府率先扶持担保机构发展,推出专项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经营良好的小微企业联合互保互助的新型担保方式。针对农民财力薄弱、抵押物不足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适当开发符合农民特点和需要的金融产品。
(四)打造高质产品,注重客户需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整个商业环境发展改变,价格战已不再是小微企业的可用策略,从长远看,随着居民财富的增加,人们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更需要小微企业学习如何将企业的业务线上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品质放首位,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五)信用网贷融资,开启融资新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小贷公司及各种新型融资方式如拍拍贷、人人贷等的出现,在小微业务的市场规模和体量都在增加,这对小微企业融资来说,融资的渠道和规模都将会有所改观,助力农村小微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忠民. 农村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题及破解途径. 吉林金融研究,2012年第7期
[2]黄莉娟. 浅析小微企业融资出路.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
[3]朱莉.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财政金融,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