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交通银行发展前景

交通银行发展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6:20: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交通银行发展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交通银行发展前景

第1篇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及国内的经济大环境日趋复杂,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不断加大,为积极应对这一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进一步拓宽我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逐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市经信委和我市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天在这里举行市中小企业金融超市连锁店开张暨市二季度银企对接恳谈会,今天会议的目的是搭建一个平台,创建一个企业与金融机构沟通的渠道,让企业的经营者与金融界的朋友认识一下,同时也是想请的金融界朋友到来走走看看,加深对的了解,加强与经济部门和企业的联系。

出席今天会议的有:市经信委陆建新副主任、贲友华副主任,我市市委常委、政法委缪小华书记、市政府陆雪松副市长,市政府办、发改委、金融办、人民银行负责人,各镇(街道)分管工业的领导;市相关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业务人员,我市各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业务人员,我市各担保公司负责人和业务人员;我市部分有资金需求、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负责人。

今天的会议共有五项议程:

第一项议程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缪小华同志介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致欢迎词,第二项议程由市相关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信息,第三项议程请我市发改委、经信委杨飞主任介绍工业经济运行、产业结构调整及部分企业资金需要情况,第四项议程请市经信委陆建新副主任作指示,第五项议程是银企保现场对接恳谈。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同志介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致欢迎词,大家欢迎。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市相关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信息,参加今天活动的银行有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广发银行,先从农业银行开始,交通银行准备,其它依次进行。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我市发改委、经信委主任介绍工业经济运行、产业结构调整及部分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大家欢迎。

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请市经信委副主任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刚才,我们听取了市经信委陆建新副主任对今天会议提出的要求,听取了缪小华书记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简要介绍,听取了发改委、经信委杨飞主任对工业经济运行、产业结构调整及部分企业资金需要情况的信息,相关金融机构也对各自的金融产品的进行了推介。相信市各金融机构的朋友对我市经济社会及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我市到会的企业对会上的金融产品信息也有了一个认识。我认为,通过这次活动,定能统一大家的思想,提高深化银企合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了解市委、市政府对当前金融工作和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要求。在银企双方洽谈之前,就如何巩固和扩大这次活动的成果,再提三点建议和要求:

一是各金融机构要从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看到我市工业应税销售、项目建设等经济指标在乃至全省保持领先的良好形势,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我市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坚持高点定位,千方百计做大信贷总量,加大对我市企业信贷投放的力度;特别要向工业企业、向中小企业倾斜,推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促进我市中小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是我市发改委、金融办、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要整体联动,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的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切实搞好服务。积极开展好各种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银、政、企”对接活动,进一步抓好各项政策的兑现和落实,增进银企业合作关系,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积极营造金融生态良好环境,为我市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第2篇

我们刷手机做些什么?

有这样一个场景,或许反映了刷手机的用处之一。在偏远的一个山庄里,这种地方不会有银行取款机,甚至没有银行,当地居民如果想要取款怎么办,如果在这种地方领取养老金似乎更像是天方夜谭。但是,现在却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来完成了。一位银行职员会手持NFC手机读卡,卡片是一位老人的ID卡,用此方法识别老人身份。银行职员确认后,通过蓝牙打印机,打印出票据,老人签字之后就可以把养老金提走。在受理环境不太成熟的环境里,利用NFC手机完成银行交易转账功能。可以说,一部简单的手机把银行的取款机带到了偏僻山村。这是在“第二届NFC亚太地区峰会”上的一个NFC手机支付功能应用的最新案例。手机支付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完善的受理环境,也不需要有非接触式POS终端,即可完成支付功能。

虽然NFC多用在移动方面,但是它不仅仅限于移动方面的很多用途,支付公交费用,而且也可以把NFC用在门禁系统,还可以用NFC把数码相机上的照片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可见NFC的用途非常广泛。

国外的发展情况

据研究机构ADLittle的报告,全球移动支付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洲的奥地利、挪威在移动支付应用方面领先全球其他地区。韩国、日本以手机近场支付、手机电子购物等为代表的移动商务应用已经多年。2009年,据市场分析机构ABI研究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消费者使用手机进行金融交易的人数在不断增长,预计今年通过手机商务支付的金额将达到16亿美元。

日本是NFC手机支付的领头羊,运营商通过收购银行的方式解决了两虎共斗的局面,并主导整个产业的发展。日本移动运营商在市场推动层面也颇费力气,为鼓励商家采纳移动支付方式,NTT DoCoMo在业务开展初期承诺为商家承担安装特殊读卡器的费用(以每月向商家收取租金的方式收回投资),向商家收取的交易佣金也比银行低。

韩国在非接触式手机支付方面仅次于日本,韩国三大运营商通过RFID技术改造开始对原有基于红外线的非接触式手机支付系统进行升级,通过与银行的通力合作来开展基于RFID的非接触式手机支付业务。NFC手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非常受到用户欢迎,目前有高达45万使用T-money服务的用户采用这项服务,85%用户认为使用非接触式手机比掏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加方便。

欧洲的NFC手机支付在2006年起步,2007年开始了实验型推广。在德国,诺基亚、飞利浦、沃达丰是主要的推动者;在法国,Orange和Cofinoga是先行者;在荷兰,主导方有JCB、Rabobank、Orange等。欧洲创建的单一欧元支付区(Single Euro Payment Area,SEPA)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手机支付存在的很多障碍,许多运营商拥有自己的银行执照,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业务。

在我国发展前景

我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到2008年3月底我国手机用户超过了5.74亿户。我国已发放1亿多张非接触公交卡,仅手机和公交卡的结合,就将形成巨大的市场。从去年8月开始,NFC手机在厦门、广州等地开始发售。

2008年,中国银联和诺基亚公司携手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对NFC手机银行卡支付进行进一步试用。与过去不同的是,此次采用的是中国银联的新一代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可以将多张不同发卡行的银行卡和电子钱包集成在同一部手机中,向手机与钱包的真正结合又迈进了一步。此次试验实现了远程大额支付、远程查询。

第3篇

关键词:信贷配给理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交通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0-0046-06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群体,对经济增长贡献具有巨大的作用。截至200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了42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8%,创造了我国60%左右的GDP、上缴了全国53%以上的利税、占据了对外贸易总额的60%、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了全国城镇就业总数75%以上。资金是现代经济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融资能力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指标,66.5%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其自身规模的限制,融资难以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的一大困境。

一般而言,企业融资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内源性融资帮助中小企业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内源性融资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外源性融资吸纳更多的外部资金的投入。在经济活动中,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的中小企业具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其融资需求规模在证券市场中不占据重要地位,即多数中小企业是达不到直接融资所要求的规模的,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他们主要从银行获得贷款并依靠自由资金(林毅夫,2003)。但是,考虑到信贷配给及其界定现象,抵押资产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又被配给出信贷市场之外,99%的中小企业仅占主要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5%。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和离岸生产和业务外包的趋势,使得供应链和分销渠道的配置出现“成本洼地”导向,而这些“成本洼地”往往是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链条上中小企业资金流瓶颈所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抵消了生产的“成本洼地”配置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因此有必要提升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解决其融资困境,以实现供应链系统成本的最小、价值增值最大和各参与方的共赢。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出现的一种新融资品种――供应链金融,从其实际操作效果来看,供应链金融可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有助于银行更有效地进行信贷配给。因此,本文把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与供应链金融结合起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信贷配给理论与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根源性分析

(一)信贷配给理论的简介

经济学对“配给”的定义为当按给定条件,个人得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少于想要的数量时,这种物品就是配给(rationed)。在信贷市场上,由于贷款人具有回避违约风险的动机,面对过剩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出于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动机,必须将一部分企业“挤出”信贷市场,并在一般利润条件和其他附加条件下,贷款的需求超过供给而使市场无法出清,配给利率是低于单纯由价格机制引导的均衡利率的,在既定利率下是在对贷款企业风险水平的识别上达到“配置性均衡”。信贷配给现象是一种典型的非瓦尔拉均衡现象。通过价格机制和非价格机制的共同作用以实现供求双方的事后均衡。

关于信贷配给研究的经典模型是Stiglitz和Weiss模型(1981),该模型假设信贷双方信息的分布的不对称,引入信息成本、成本,打破了新古典的假设,建立了逆向选择模型和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会加大信贷风险,加大缔约合同成本,同时道德风险的存在,会利率与银行收益不是简单的线形关系,而使利率价格机制失灵,需要在低于均衡利率水平下进行信贷配给,达到一种特殊的均衡。其后,Whette(1983年)在此基础上,假设在借款人中性基础上,抵押品和利率一样可以成为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Bester(1985)、Riley(1987)进一步引入企业类别因素,提出了分离均衡模型与分类控制风险模型,通过企业对抵押品的数量变动的反应来甄别企业以实现对企业的信贷配给。国内对信贷配给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王宵、张捷(2003),通过考虑贷款抵押品的信号甄别机制和银行审查成本对贷款额度的影响,将借款企业的资产规模、风险类型与抵押品价值相联系,构建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他们发现,在信贷配给中被排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或等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量的中小企业,有力地解释了信贷配给中存在的规模配给。

(二)中小企业被配给的根源性分析

信贷配给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按照银行表明的利率,所有贷款申请人的借款需求只能部分地得到满足;第二类是银行对不同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待遇,一部分信息不对称的借款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大多出自第二类信贷配给(王宵,张捷,2003)。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受到第二类信贷配置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其信贷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中小企业家族式的治理结构所决定的企业信息处理的人格化特征和企业家和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决策能力等的难以评价,以及缺乏规范财务报表,使其在整体上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使得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息难以获得和评价。因此,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资风险认识的不对称,企业认为可行的项目,金融机构由于对项目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使得银行贷款者可能认为风险太高而拒绝,或要求更高的利率或抵押品,但更高的利差可能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促使借款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行为发生,反而增大投资风险。

其次,银行和中小企业赢利与亏损的不对称。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较小的企业规模、较短的规划期限以及灵活的资金周转使其需求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量少等特点。根据统计资料表明,中小企业在相同期限内的贷款频率是大型企业的5倍,但户均贷款数量只相当于大型企业的5%。而且银行由于为了获得有效的信息和实施贷后的监督,需要付出较高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成本,企业经营一旦亏损,为企业错误决策和经营买单的可能是银行。根据信贷配给理论,银行为了减少贷款的风险,实现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动机,必须补足中小企业的信用,银行进一步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抵押担保。但中小企业大部分规模小,没有足够的可抵押资产和担保。而现阶段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主要是土地和房地产,中小企业自身固

定资产规模小,无形和动产资产比重大,难以符合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担保抵押要求。这种抵押品型信贷配给直接与借款人的资产规模挂钩,对借款人的约束更硬和交易成本更高。因此,在信贷配给的约束下,中小企业实现信用瓶颈的突破关键在于实现信贷双方的信息对称和补足信用。

鉴于此,人们从金融机构或金融制度创新的角度,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具有更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及较少信息搜集费用和交易费用,主张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及合作性信贷金融机构,通过在中小金融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对称的主体关系,来化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障碍(林毅夫等,2001)。但是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处于不利地位,其根源在于中小企业信用的先天性缺陷和先天性规模小,缺乏同大企业相比的信贷融资所必需的信息优势,金融机构的结构调整并不能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的信用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不利地位(罗正英,2004)。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指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都愿意通过合作和协同运营,来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的最小化和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信用缺陷的途径不能单纯从其内部治理结构人手,应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分工合作体系上,从大企业在信贷市场的信息优势来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位,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和信贷能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即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是一个结构化的产业组织模式,包含了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本文所限定的供应链网链结构是基于一个核心企业,而其他系列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展开业务的网链结构。而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组织流进行设计、控制与优化,实现供应链系统成本最小和供应链成员共同获利的整个管理协调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供应链的管理只侧重于物流和信息流层面,资金流或供应链的财务层面的管理却被忽视,而供应链的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等阶段都存在着资金的管理和融资成本的优化。同时由于全球化的运作,使价值链周期延长,积压更多的流动资金,更为重要的是核心企业基于单独成本和现金流的优化的个体理性的决策,往往以对上游企业延长其账期,而对下游企业压货,来牺牲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财务利益为代价,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团体非理性。因此为了供应链系统成本的最小和供应链成员的共赢,有必要重视对供应链的资金流的管理,并融入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的管理中,以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视角,出于国内供应链金融研究和实际情况,本文的供应链金融主要侧重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研究,是一种开发中小企业市场的新的授信技术和融资模式。故本文采用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提出(2007)的概念,即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其融资模式实质是一种属于支持性贷款的范畴。供应链链上中小企业可以围绕相关行业中的核心企业,充分利用对称、透明和可信赖的信息吸引银行等资金供给者,发挥信息的获利能力,提升自己的信贷融资能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的显著特点主要是融资模式有区别于传统融资。首先,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将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紧密地联系起来,针对它的上、下游企业而开展的一种金融服务。因此对中小企业融资准入评价,不是孤立地对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进行评估,重点是在于它对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地位的研究,以及与核心企业既往的交易记录,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并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解决供应链的失衡问题。其次是对成员的融资严格限定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严格资金的挪用。对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区别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充分利用供应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即主要是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并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此外其还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即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不仅引入了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信用捆绑,而且也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承担监管货物的责任。其具体与传统融资方式的区别见表1。

三、供应链金融能有效化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

通过对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分析得知,供应链金融是将中小企业置于供应链的大背景下综合考虑,淡化了因企业自身的规模、信用所带来的融资限制,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而且还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一)供应链金融能有效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供应链金融更多地被形象地解释为“1+N”模式,即利用供应链产业集群的伴生网络关系,将核心企业“1”的信用引入对其上下游企业“N”的授信服务中,并与物流企业合作,开展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批发性贷款融资。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信息“集散中心”,核心企业处于整个供应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集点,对银行贷前、贷后的风险管理决策和操作提供了集约化的支持,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产生关于借款者品质的信息,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其次,供应链复杂的生态环境提供的信息汇集有效地降低了银行对授信企业的信息获取成本,节点企业的交错信息,则提供了信息的印证和信息甄别机制。此外,随着企业物流管理的外包,物流企业掌握了大部分企业的交易记录信息和物资,为银行解决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搜集和信息不对称性。

(二)供应链金融能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和贷款成本

供应链金融与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建立直接授信关系或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三方或四方协议、票据连带责任的约束机制和货物回购约束,达到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统一,解决对配套中小企业融资授信中的风险判断和风险控制难题,有利于化解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供应链金融通过引入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作两个变量,使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信息获取更加便利,信息搜集成本得以降低,信贷委托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大为改善,委托

成本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更为重要的是,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的生产贸易背景,立足核心企业采用“团购”式销售模式,不单单是对单一的企业进行融资,是对供应链金融所有企业“打包式”的贷款融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大为降低,使得中小企业融资中成本一收益不对称问题得以解决。

(三)供应链金融能有效提高中小企业信用

在缺乏规范的财务信息制度条件下,中小企业不仅是“数量配给”挤压的对象,也是“规模配给”的牺牲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放大,其关键在于改变中小企业的信息报告制度及其披露机制,以便形成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信誉资源(罗正英,2003)。按照一般假定,在大中小型企业共同架构的信誉链中,大企业信誉度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张捷。2002)。供应链金融主要对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是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到中小企业的信用中去,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贸易背景真实性及其核心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把中小企业的风险程度降低到和大企业贷款接近的水平,成为和大企业风险水平相当而收益水平更高的客户群体。

(四)供应链金融能有效降低借款人的抵押担保的要求

供应链金融是依托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以及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不片面强调受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简单依据对受信主体的孤立评价作出信贷决策,而是注重结合真实交易背景下的流程设计对风险控制的功用和对企业违约成本的评估,是基于企业商品销售进行的生产或购销经营活动,针对企业预付款、存货及应收账款等资产给予的结构性短期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切合了中小企业主要是短期流动性的融资需求,以及解决了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不足的难题。

四、交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的案例分析

(一)交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国家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对象,也是交通银行大力拓展的客户群体。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差、财务实力弱、业务办理成本高、信息不透明等特点。交通银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新的思维来看待核心企业与配套中小企业的关系,试从产品供应链上,把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进行责任捆绑,通过与核心企业签署总对总的合作协议,减少了交通银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管理成本;通过核心企业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对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贸易行为中产生的存货及收付款现金流进行控制,并引入大型物流公司监管和保险公司的加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交通银行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行业特点、发展前景及产业链的价值,确定将钢铁、汽车、工程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作为交通银行2008年供应链金融重点行业,并通过后续的业务实践,不断提高对上述行业运行特点和客户需求的认识,从中选择目标客户,积极开展营销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根据交通银行大客户管理系统的数据统计,2008年末全行供应链金融项下总计85条供应链所涉及的行业已达16个,全行累计签约核心企业85户,签约链属企业1148户,其中当年新增核心企业77户,新增链属企业1059户,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28.33%和105.90%;已签约核心企业和链属企业授信余额合计426.38亿元,较年初增长990.76%。

(二)供应链金融化解中小企业信贷困境的融资模式分析

为了化解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信贷困境,结合中小企业运营管理周期的特点,交通银行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分别设计了基于存货的动产质押模式,以及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

1 动产质押模式

动产质押是交通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授信贷款的业务。该模式主要是以动产质押贷款的方式,将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商品合格证等动产质押给银行而取得贷款。随着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的发展,动产质押业务也出现了发展,创新出了动态动产质押业务,跟静态动产质押业务相比,借款企业可以随意提取或更换其已质押给商业银行的货物,只要存货的价值不低于核定的一个最低价值控制线。动产质押模式将“死”物资或权利凭证向“活”的资产转换,加速动产的流动,缓解了中下企业的现金流短缺的压力,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提高中下企业的运营能力。动产质物虽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风险比较大,但银行跟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以及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2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交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交通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以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为基础,依据产品在市场上的被接受程度和产品盈利情况,以及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而并非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在该模式中,作为债务企业的核心大企业,由于具有较好的资信实力,并且与银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因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中小企业无法偿还贷款,其也要承担相应的偿还责任,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在这种约束机制的作用下,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维系与大企业之间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就会选择按期偿还银行贷款,避免了逃废银行贷款现象的发生,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3 保兑仓(厂商银)融资模式

保兑仓融资模式也称为“厂商银”业务,是基于上下游和商品提货权的一种供应链金融业务,该业务主要是通过生产商、经销商、仓库和银行的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开展的特定业务模式,银行承兑汇票是该模式下的主要银行产品和金融工具。交通银行以控制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授信,并对应其销售回款的金额逐笔释放货物的货权。在此模式中,核心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和稳定下游,愿意以自身的资信或实力为下游提供担保和回购;交通银行在授信前期,会要求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在授信后期对销售回款的封闭管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货物的监管和承兑担保,钱款与货权一一对应,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大为降低。这种业务模式,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为处于供应链接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境。

第4篇

【关键词】手机支付 发展原因 问题 对策

一、手机支付的概念

移动支付就是利用移动设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支付方式。手机支付是指手机用户为了购买某种实物或非实物形式的产品、服务,使用手机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支付方与受付方之间金额转移的一种支付方式。手机移动支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短信、WAP 等远程方式通知移动运营商,从事先开设的虚拟账户或与手机绑定的银行账户中,扣除一定金额来实现;另外一种则是通过基于嵌入手机的非接触智能卡,来实现近距离非接触式支付,可以与手机资费绑定也可以与银行账号绑定。

手机支付商业营运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以金融机构为主导、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导的运营模式。

二、中国的手机支付现状

从2002年手机支付诞生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手机支付发展迅速。在国外,像日本和韩国,他们的移动支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运营模式是运营商为主导。而近年来,在中国,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都在不断地摸索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运营模式。

(一)运营商方面

2009年4月,中国联通推出内置NFC芯片定制刷卡手机;同年6月,中国电信与上海交通银行合作,推出基于天翼手机的新型电子支付产品,用户只需购买手机支付 SD 卡,便可支付;中国移动也推出RFID的SIM卡,用户无需更换手机便可使用基于非接触技术的服务。

(二)银行方面

银联于2002年推出的第一代手机支付模式,通过短信互动完成交易,可实现手机话费查询及缴纳等多种服务。该模式已在全国21个省市成功推广,全国用户规模突破2000万户,年交易金额超过540亿元;2009年9月,中国银联又推出“手付通”产品,可通过POS及3G无线网络,用手机替代银行卡实现移动支付的功能;2011年7月,中国银联计划的手机支付产品问世,并且日前在国内各大地方进行试点。

(三)用户方面

2009年,3G手机逐渐普及,其他各类2G手机更是普遍使用。截止2011年10底,我国3G用户总数已达1.1亿户,比去年同期增长7136万户,3G用户渗透率达11.3%,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9.64亿户。由此可以推断,这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以及手机支付的便利性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手机支付的快速发展。

三、手机支付当前发展原因

(一)技术条件基本成熟

手机支付对技术的要求比较苛刻,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技术条件基本上已经成熟,这是手机支付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庞大的人群基础

中国是人口大国,使用手机的用户量占了大部分,且近年来各手机制造商针对不同的用户群设计手机,更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为手机支付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提条件。

四、手机支付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虽说手机支付具有便捷的优势,拥有强大的潜在客户群,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但是,鉴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技术问题、安全问题、法律制度方面等方面的考虑,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

1.消费者。通过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的分析发现,人们很难改变养成已久的习惯。中国消费者喜欢现金交易,这为手机支付的推广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2.技术问题。一是SIM卡与 STK卡不易融合,存在兼容互通问题;二是信息传输的及时性不能完全保证。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会由于设备或是其他相关因素的干扰,影响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及时性,阻碍了手机支付的发展。

(二)相应对策

1.技术方面。注重相关技术的更新和完善,注重STK卡的应用,解决好SIM卡和STK卡的兼容问题,使手机支付的发展不再因为技术问题而受到影响。

2.法律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手机支付业务的开展,使手机支付业务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3.市场方面。相关服务提供商应注意支付业务的资金安全,加大手机支付业务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手机支付业务的存在和便利性,以加速手机支付的发展。

五、手机支付前景展望

由于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和缺乏吸引力较强的支付应用,用户目前对手机支付业务的使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国际市场来看,欧洲地区的手机支付业务很普遍,主要用于日常小额支付业务,日本和韩国的手机支付业务也发展较快,不管是出于贸易经济的发展还是与国外接轨或是国内的需求,手机支付的发展都是必然趋势。此外,由于我国手机用户规模发展迅速,同时手机支付具有的高效快捷、成本低的优点,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安全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手机支付业务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苗苗,任雯.中国移动支付运营模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0(04).

[2]刘风军.手机支付发展中的几点思考[J].金融电子化,2010(12).

第5篇

[关键词]外资参股商业银行绩效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不仅使国际银行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使银行业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并购风潮此起彼伏,这场并购浪潮开始从一国国内延伸到国际市场。进入21世纪,亚洲成为了银行业巨头的一大追逐目标。为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之后抢夺中国金融领域的制高点,欧美银行业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演了激烈的银行资本大战。国外经验表明,通过外资并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是一种抗对激烈竞争的良方。

事实上,外资参股国内商业银行早已暗流涌动,在我国刚刚加入WTO的2001年底,IFC就以2700万美元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同期,汇丰银行拟参股上海银行、花旗银行拟参股交通银行等事项均体现出众外资银行明显的合作意向。

二、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现状

加入WTO之前,外资参股我国银行机构的案例非常少。近年来,为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2003年12月8日出台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这对外资银行极具吸引力。为加快在中国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市场中的布局,外资银行加快了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不仅设立机构数和在华资产数快速增长,更有大量外资行通过参股国内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06年年底,外资参股的中资银行已经超过20家,参股规模也超过180亿美元。

三、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绩效研究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企业投资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也相当乐观。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按揭、信用卡,以及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扩张迅速,零售业务作为银行业未来重要利润来源的潜力正在显现。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竞争并不充分,银行业竞争处于粗放状态,可以挖掘的利润空间巨大。因此,外资金融机构迅速开始抢占中国市场,以便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本文选取中国入世以来已上市的中资银行为例,截至2008年6月30日,对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收益作出绩效评估,如下表。

每股净资产是股票的账面价值,它是用成本计量的,每股市价是这些资产的现在价值,它是证券市场上交易的结果。不管从成本还是市场交易来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是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注:每股净资产是2008年公司半年报中所披露的每股净资产,股价是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①和②分别指以每股净资产和股价为基础计算出的年平均收益增长率。(资料来源:银行年报,《财经》等资料整理)

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兴业银行取得了最高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32.18%,第二是荷兰国际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北京银行为30.52%。以每股市价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高盛集团、美国运通公司和安联保险公司参股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高达95.63%。

可见,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获得了很好的绩效,虽然外资银行积极寻求国内的战略投资伙伴,其真正的目的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削弱中资银行市场份额,为最终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铺平道路,但是从短期来看,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是促使外资胃口越来越大的一个因素。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商业银行在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兴述左晓婷:我国银行业外资并购的经济学分析[J].预测,2008,(2)

[2]欧阳敏: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治理效应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7,(11)

[3]董保芸倪宁:外资银行参股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及其正负效应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6,(03)

[4]赵鹏飞: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现状、问题和对策[N].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4)

第6篇

关键词:碳金融 清洁发展机制 挑战 发展策略

一、碳金融提出的背景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其兴起于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狭义的碳金融是指以碳排放权期货和期权为代表的金融衍生产品,而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机器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银行的绿色信贷和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近年来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等现象都使人们不断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把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植入世界经济当中。1997年12月,通过了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在我国签订哥本哈根协议后,中国经济必然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商业银行作为投资低碳的产业,必然产生新业务和服务的需求,在支持低碳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增加自己的盈利增长点。

二、目前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

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12年之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需要履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因此在碳交易市场上我国将二氧化碳减少排放的数额卖给需要履行减排承诺的的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碳交易主要是依靠清洁发展机制开展的,这一机制对交易双方是百利无一害的,就发达国家而言,是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来换取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以完成承诺。对我国而言,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以获得实现节能减排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国家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的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和农业银行已经先后推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开发、咨询和项目融资等业务。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也先后推出了“二氧化碳挂钩型”本外币理财产品。在项目的融资方面,兴业银行最具代表,是我国第一个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协议的商业银行,在中国首创能效融资项目中,为中国节能环保型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率。

目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比较单一,但是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中起着重大作用。2008到2012这四年中每年碳交易量超过2亿吨,这样看来碳交易有可能超过石油业务成为国内第一大产业。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所以比起其他发展中国家能提供更大的减排市场,在未来三年里发达国家将要购买2到4亿吨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体才能完成《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而目前我国可提供清洁发展机制所需项目的一半以上,约合1到2亿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通过这种机制,我国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资金支持。正因如此我国也被看成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所以碳金融业务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

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虽争先尝试发展碳金融业务,但自身也面临着如下几个挑战:

第一,对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业务的认识不够准确。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伴随碳交易进入我国的,其发展时间并不长,对国内很多企业来说还很陌生,不了解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和巨大商机,目前只有少数商业银行关注碳金融业务,很少有其他金融机构参与。

第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合规性不足。在碳金融业务中,根据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市场,在2009年一共召开的7次关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注册的会议中,拒绝了我国30个项目的注册。这表明我国在项目建立的合规性方面存在普遍的不足,需要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中介服务来应对挑战。

第三,中介市场发育不健全。在碳交易中,项目的研究、开发和交易十分复杂,客户的范围也比较广,包括境内和境外,合同期限长,不是专业的金融机构很难具有此项能力。在国外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评估及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的,在我国中介机构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很难开发或执行大量的项目,此外还缺乏专业的技术帮助分析评估来避免风险。

第四,一二级交易市场经过核准的减排量存在价差。我国作为参与者具有责任但不承担减排的义务,所以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中处于卖方的地位。在经过核准的减排量价格上,中国售价为8欧元/吨,近年来的实际成交价在10欧元/吨左右,但欧洲交易所公布的售价多达12欧元/吨,在2008年9月达到最高峰,售价为21欧元/吨。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开展新项目来缩小一二级市场的利润差距。

第五,没有统一的交易平台。目前在我国与国际碳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所以在交易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交易的价格不合理,最好的证明就是一二级市场间的利润差距。

第六,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研究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与其他投资相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及资金;另外,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面临很多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和项目风险等。政策风险在于第一个减排计划即将结束,国际上有何具体安排和我国在碳交易中所处的的地位是否会发生变化等因素还不确定,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能如期建成投入和生产。

第七,人员储备不足。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所以缺乏既熟悉环境又熟悉金融的综合性人才,在对碳金融业务的风险利润评估时过度依赖外界人员,不能独立做出合理判断。

四、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第一,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素质业务团队。碳金融业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所以面临缺乏同时掌握环境和金融的综合性人才和高素质团队。所以应加强银行内部专业的培训,外聘熟悉交易事项的专业人才,组建碳金融领域下高素质的业务团队。

第二,大力宣传和广泛推广。碳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很短,不少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巨大的价值,所以应加强宣传和推广,推动自身发展,扩大合作范围,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开发来取得最优利益。

第三,构建交易市场和平台。目前我国与国际碳交易处在市场外点对点阶段,很难形成公平合理的价格,所以现在应将交易移至场内进行,通过研究分析交易制度和规律,制定公开公平的价格律,构建我国多元化多层次的统一交易平台。

第四,完善和健全中介市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创立开发和交易过程都十分复杂,需要金融机构作为中介进入。完善和健全中介市场可以降低风险和成本,促进碳金融业务顺利进行。

第五,拓展多方业务合作。面对日益扩大的碳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应开展更多的合作方式。一方面加强与国内的合作,构建统一的交易市场和平台;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开发碳金融衍生品,支持低碳经济。

第六,积极参与二级市场的交易。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的义务所以不能直接参与交易,但是可以通过申请或委托直接参与高级市场的交易。这样做就可以减少由一二级市场间存在差价而引起的利润流失。

第七,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目前我国碳交易的实施所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府部门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供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立法先行有法必依,鼓励和保护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交易。

五、结论

由于碳金融独特的社会功能、新颖的运作机制和迅猛的发展态势,所以吸引了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投身这一业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与此同时,2013年以后无论政策怎样变化,都不会改变碳资产的价值,随着全球大多数国家在减排问题的立场上逐渐趋于一致,以及各国之间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合作不断增强,国际碳金融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所以我国碳金融业务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杨琴.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策略选择,经济师,2011,07

[2]刘静.新时期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开展碳金融业务,时代金融,2011,21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概况

(一)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方面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主要以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形式存在。在存款市场,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隐含着国家这一良好的信誉,历来便一直占有者大量的市场份额。不过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行,一些优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加大,如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999年接近寡头垄断的89.98%降低到了2014年的67.21%,可以说,在负债业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基本呈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资产业务

零售业务中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各项消费信贷以及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收入的一大来源。自1998年来,我国的消费信贷有了快速的发展,在业务规模上表现良好,业务量持续上升,但在品种方面却发展不均衡,以上海市为例,2014年,个人住房贷款占到了近90%,汽车贷款占5%,而其他种类的个人贷款只占到了2%左右。信用卡授信方面,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信用卡授信总额为4.57万亿元,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已经达到了1.17万元。信用卡越来越被普及和认知,信用消费的观念在深入人心的同时,也由于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成熟,从而造成了信用卡的坏账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以上的信贷总额为251.92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1.86%。

(三)中间业务

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有着明显的差距,相比于国际一流银行以中间业务为主要的盈利方式,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依靠存贷利差获得利润的层次,各大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带来的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业务品种也相对单一。不过从长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银行卡的发卡量逐年增加,居民在生活中会产生对信用卡、借记卡的依赖性;其次,代收代付业务在不断的完善,诸如水电费、手机费、物业费等等,种类繁多,给客户带来巨大的便利;最后,业务的逐步扩大也给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途径,如保险、有价证券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资源营运不合理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本身拥有的客户群体是巨大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息管理及分类还不够完善,未能有效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同时相比于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工农中建等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客户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上更加显著。高端及优质客户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大量低端客户的影响,无法在银行获得相应的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对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细分,针对性地设计产品,满足各个层次客户的需求,从而保证并且提高银行的业务量。

(二)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来说,银行体制内专门从事零售业务的工作人员的数量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零售业务主要面临的不再是固定的客户,而是社会上分散的群体,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营销水平,才能为银行带来客户。目前银行营销人员的理念大多还停留在拉存款拉贷款的阶段,未对零售业务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同质性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零售业务虽然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前景,但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仍然局限在个贷业务上,而在个贷这一领域,各大商业银行又呈现出了严重的同质性,消费者通常无法做出合适的判断。究其原因,无非是各大商业银行只注重于市场份额的争夺,而忽视了为自己制定合适的市场定位并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无法有效提高银行的收益。

三、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客户信息管理,做好差别化服务

为了更好地开展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分类系统,不仅仅是数据的大集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个人重要信息,做到客户细分,针对性地对各层次的客户提供专业的产品服务。相对于部分股份制银行来说,拥有大量低端客户的四大行更需要做好这一点,在满足低端客户需求的同时,有效发掘高端客户的需求,设计相应产品,提高银行服务的质量。

(二)摆正经营理念,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营销作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对它有着足够的重视以及专业的业务能力。在零售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银行需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增强其业务水平,同时,制定合适的业绩考察方式,主动调动起从业人员的营销积极性,为客户带来更令人满意的服务。

(三)明确营销战略,培养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严重的同质性,不仅不利于各大银行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还会对市场带来一定的混乱。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做的是,加快零售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发掘市场需求,在充分研究消费者需求的条件下,结合自身特长,制定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务产品。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抢占相应市场,而且有助于品牌特征的形成,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移动客户端 现状 功能优化

一、引言

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也就是日常所说的手机银行,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办理各种银行业务的需要。像是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交通银行、光大银行都开设了有关的手机银行,客户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进行账户余额查询、转账、缴费支付等一系列业务。此种移动客户端对原有的传统银行窗口业务办理产生了冲击,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一步。通过有关的商业银行手机客户端,客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银行进行各种交易,不再受到终端的制约,打破了原有的单一业务办理模式。众所周知,在传统金融领域,人的身份是通过在银行等实地的人员办理来完成的,而有关的手机客户端则打破了这种格局,将人的身份以及银行可的各种信息和客户所需要的各种业务录入电脑,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增加了我国有关商业银行的业务量。但是,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很多网站都支持第三方支付,这无疑是对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冲击,使得很多客户纷纷选择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而忽略了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作用,面对这个情况,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和功能优化,让更多的客户选择使用移动客户端来办理各方面的业务。[1]

二、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发展现状

根据有关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银行移动客户端最先是从商业银行开始发展的,最初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了第一次移动客户端的“试水”。最初,我国的工商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其他六个银行和中国移动进行合作,推出了我国第一个手机银行。但是因为技术方面的不成熟以及客户信息的不健全,此项客户端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在2004年,经过了一系列的修复和创新,推出了基于JAVA、短信等不同方式的手机银行,从此,我国的移动客户端正式起步,逐渐被广大的客户所接受。在2012年,我国招商银行和知名手机品牌HTC合作,推出了一款“手机钱包”,这也是在新标准下的我国商业银行第一款移动支付产品的诞生,标志着手机支付市场的大门正式打开。同时期,我国的很多商场以及航空公司,都推出了和有关银行的合作项目,全面支持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付款和购买,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发展。根据《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上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在2010年一年的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网上支付客户数达2.5亿户,发生业务84.99亿笔,金额522.39万亿元,业务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70%和48%。移动支付业务客户数达0.9亿户,发生业务1.18亿笔、成交金额0.57万亿元,业务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77%和102%。可以见得,虽然使用移动客户端支付的金额在电子银行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增速要快于同时期的网上支付和电话支付。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移动客户端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2011年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用户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在2011年,有更多的用户开始使用手机银行进行各种各样的业务,使用率在2010年的36%上升到了2012年的52%,在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还有30%的用户表示对手机客户端很有兴趣,想要学习如何使用。[2]

图1 2010、2011我国银行客户的移动客户端使用情况

通过图1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移动客户端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是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手机客户端的崛起,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QQ钱包等也在以迅猛之势发展,并且迅速占领了我国互联网支付平台的一席之地。据统计,在2012年,支付宝携手众多商家,进军网上购物支付领域,用户通过扫码的方式就可以进行付款,这种付款方式深深吸引了众多手机用户。同时期,财付通和微信、QQ等软件合作,开展了“摇一摇转账”、“扫码支付”、“网上会员卡”等业务,可以让众多的用户使用手机来进行支付和业务办理,很多的手机用户开始转向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平台软件的使用,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冲击。针对这个情况,商业银行旗下的移动客户端必须要进行功能优化,才能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三、如何对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进行功能优化

(一)提高服务质量

很多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使用量逐渐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用户体验性不高。这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服务质量低下这个方面的问题。很多移动客户端用户密切需要的业务项目没有,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在相同情况下,用户当然会选择服务质量更好的诸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应该提升相应的服务质量,积极开展用户需要的业务项目。

(二)加大产品研发

因为商业银行对移动客户端的研发资金投入过少,所以相应的产品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经过反映,很多移动客户端都有“闪退”、“闪离”的情况,并且如果用户过多,还会出现客户端崩溃的现象,这就是产品研发的不成熟。针对此问题,商业银行应该增加投入比重,进行客户端的创新和产品开发,只要是用户需要的服务都可以进行开发,同时融入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摇一摇付款”、“指纹转账”等等,这样,才能提高相应的竞争力。[3]

(三)推广手机银行业务

很多商业银行因为缺失了推广业务这一环,很多用户不知道有移动客户端这一个项目,所以更不要提进行手机银行的操作了。银行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推广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拓展业务规模,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用户了解移动客户端,并且乐于使用。

四、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只有不断的对功能和用户体验进行优化,才能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显峰.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