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叙事

高中语文教学叙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6:20: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教学叙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叙事

第1篇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小说解读的分析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对小说进行解读。对于高中语文小说解读任务而言,不仅需要学生能够细致地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有丰富的解读思路,通过二者之间的融合,实现小说解读的目的。例如:《老人与海》中,教师可通过人物性格的方式,描述小说主题。

第二,解读应与文学相结合。现阶段,利用文学理论对小说进行解读,只在大学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仅占小部分,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在近百篇小说解读过程中,虽然关于文章“三要素”的解读率占据100%,但是文学理论解读却尚未起到任何作用,例如:在《祝福》中,教师主要对祥林嫂的特点与肖像进行详细阐述,利用祥林嫂肖像的变化说明她的命运。

第三,叙事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解读中的应用。通过叙事理论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教师可采用第三者的角度,利用李小二夫妇分析林教头被谋害的过程中,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仅能够为小说设置悬念,还能使小说能够更加地形象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高效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解读的有效措施

(一)对教学的关键点进行合理掌控

对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而言,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小说重点的解读,即在达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小说解读教学中,应对教学关键点进行合理掌控,具体的方法如下所示:第一,对小说解读教学的内容、设计以及过程等进行整合,利用思考和分析的方式,体现教学原则。第二,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应用,即利用文本解读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抽象化向形象化的转变,彰显小说解读教学的原生价值,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发展。第三,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是小说解读教学的主体,只有利用自身的探索能力,实现对小说的完美解读,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将自身的位置定义为学生的引领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现高中语文小说解读的目的。

(二)合理应用最新小说解读

第一,在高中语文小说解读过程中,应将诠释学作为解读的基础,从作者的角度对小说主题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观点要实现全面化地尊重,同时还能从文章背景的各个角度中,使学生对小说构思与写作背景、历史环境等进行合理化指导。第二,关于小说解读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文本借鉴的方式,扩展小说解读的全新思维,实现实证性和具体性的运用。另外,在小说解读中,还应注重与小说内容中的语言形式和语文环境以及留白等进行结合,让学生从细微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第三,教还可采用叙事性原则,对小说解读的构架进行详细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说作为叙事的主体,利用视角、人称以及节奏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小说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注重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小说解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导致小说解读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小说解读过程中,应对教师专业水平进行有计划地提高,利用培训以及晋升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对于教学经验较多以及教学质量较好的高中语文教师,可自行加深对小说知识和文学知识点的积累,增加自身的阅读量、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小说解读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文学类著作和语文期刊的查阅以及阅读,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语文教育的动态,积极从事各种教育研究工作,不断地对知识点进行吸收与借鉴。由此可以看出,想要实现高中语文小说解读教学的高效性,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必然的途径与手段。

第2篇

关键词: 文学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 渗透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不应当固守应试教育思想,不以得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重视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塑造,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水平,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接受良好的文学熏陶,确保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源远流长。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意义

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性阶段,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这个时期开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应当重视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培养。文学教育对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的,理当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但是现实是学校并没有有效重视文学教育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将其作为辅内容进行开展,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学教育的发展。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文学教育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作用十分巨大,能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学生。由各大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教育不仅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眼界,还能让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深厚文化意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提升文化水平。由于文学作品往往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阅读吸收文学作品精髓的同时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形成课堂内外的良性循环,这都是高中文学教育带给学生的好处。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必要措施

文学教育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由于文学作品感性的特点,光靠记忆是无法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义的,学生要想在文学教学当中得到提升,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加强文学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明白文学作品中的道理,这种文学教育与生活渗透能有效提高文学教育质量,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1.文学教育理念应当根植在实际基础上。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巨大,作为一种最普遍的交流方式,语文是每个人都应当掌握的基本交流手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的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教育环境,对人文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中语文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应当改变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看法,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势,突破陈旧教学形式的弊端,更好地探索出起符合当前社会环境的语文教育方法。教师要充分熟悉当代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升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教材所选用的课文要讲解透彻,并结合生活谈该作品的实际意义,通过丰富的人文精神打动学生,确保学生深入理解文学教育的魅力。

2.通过精彩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当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广泛涉猎不同文学作品,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形成完善的文学作品赏析技巧。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语文老师有良好的语文基础,自身的文学修养到达一定的境界,才能胜任高中语文教学中与文学教育相关的教学工作。

3.仔细分析形势,根据当前形势规划教学。

随着高中教学活动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引起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只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当吃透语文课本,明确课文真正要表达的内容,通过人格魅力与个人文化修养准确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的多样性,通过生动的讲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由于文学作品的题材不同,其所表达的主题也有显著差异,为了展现这些差异,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的审美习惯讲解不同题材的作品,让学生完全理解。比如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深切了解到散文叙事方法的优越性,在教师适当教学方法的指引下,学生能在课堂上了解散文作品独特的魅力,在欣赏中体味散文作品的美好。又如在小说的教学当中,由于主要是对生活现状的描写,因此小说更贴近生活,读一部小说,就像品味一场生活情景剧,能深入了解某个时间段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人生阅历的增加也较为显著。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文学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一定差别,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别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文学教育现状,在对比不同文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学教育开展方案,对相关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出了指导,应当得到采纳与运用。文学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不仅能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水平,而且能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使学生跨越传统思维的界限,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振峰,宋文辉,李冬鸽等.现代语言学和中学语文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9):106-110.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外国文学 现状分析

1.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的特点及教学价值

1.1展现异域文化。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都承载深厚的文学内涵,是当时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的再现,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为人类保留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的记录。如必修5第一单元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个胆小守旧主义者,其实是在暗讽当时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部分依附者,他们作为沙皇的忠实拥护者,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现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

1.2培养审美能力。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作为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和语言美的统一体。这些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审美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必修2名著导读中的《巴黎圣母院》描写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虽然相貌丑陋畸形,但将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艾斯美达拉身上,为爱奋不顾身,而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一副救世主形象,内心却极度扭曲,阴险自私。这种极端的美丑对比,让感情体现更鲜明,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学的魅力。

2.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2.1传统观念使外国文学教育缺失。

受传统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教育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对外国文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习惯以资产阶级观念评价外国文学作品,走进误区,从一开始就对外国文学产生排斥。教师因原来的观念对外国文学作品产生误读,不能有效地将作品所寄托的情感展现给学生,使教学模式僵化,失去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进行“肢解”,造成整体情感把握偏差,影响到语文教学效果。

2.2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欠缺。

高中语文教师平时不重视外国文学知识的积累,对国外一些知名作品甚至不如学生了解清楚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疏漏。究其原因,高中语文教师一般以教学为主,课外时间和学生一样有限,很少有时间翻阅外国文学资料,对外国文学的印象还停留在大学阶段接触的知识,更别提读原著。同时,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教师对当时的创作背景有深刻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补充课外知识,从实际看,这一点实践情况甚微,造成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对外国文学的理解。

2.3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

中国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造成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语文当成一种应试手段。由于外国文学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在课堂上不受师生重视,沦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尤其是在为高考备战的高三年级,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课本后的名著导读,与考试无关的外国文学作品也让学生自学;在考试讲评中,教师只针对固定的问题向学生传授答案,造成学生思想模式僵化,文学素养难以提高。

3.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3.1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

新时代的社会要求与时俱进的人才,高中新课标的实行,不仅满足了这一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元文化的冲突,使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感兴趣并积极了解。就新教材文学比例看,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比例为5:4:1,充分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外国文学的重视,既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在思想层面,外国文学的引入教育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正确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同时要对中外文化融会贯通,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3.2教师表率,提高理论素养。

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任课教师,从某种角度说,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和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文学素养,利用网络等渠道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提前对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调查和了解,运用正确的审美观解读文章。

4.结语

外国文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在学生情感升华和鉴赏能力提高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志华.学情变化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第4篇

高中作文教学记叙文文体回归意义分析作文写作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将来的深造、工作等成长的角度看,写作能力是其人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将自己的思想与别人交流,因此,写作训练的中心就是能够恰当的表达。各种文体就是恰当表达的各种形式。高中作文教学从何种文体入手才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才更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与现实背景?这值得高中语文教师深思熟虑。

一、从面向两个实际(高考和现阶段高中校园生活实际)的意义上,作文教学训练必须回归记叙文为主

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高考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一根指挥棒。新课标实施以来,高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作文命题也逐年贴近生活,贴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尽管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做出自己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写作的学生作文整体情况比写议论文相对较好。

二、回归记叙文为主,高中作文教学训练的具体做法的教学意义探究

明确了高中作文教学训练回归到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考,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中,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解决“怎样训练,训练的指标与内涵”的问题。笔者认为,多年来,许多教师先后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笔者经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抛砖引玉,粗议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1.在作文的文体形式上要训练学生写好“完整记叙文”

所谓“完整记叙文”,是相对“单项描述为主”的“小作文”而言的,即一般意义上的有头有尾、记人叙事比较完整的记叙文。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努力挣脱。当然,要想写好“完整记叙文”,教师必须训练学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要认真审题。由于命题往往是一个词,如《雨后》《眼睛》《寻找》《手》等,所以,显得有虚、有实,既确定又不完全确定。这就要求考生在下笔前吃透这个词的含意。譬如《尝试》,就一定要抓住两个要点来写:第一次作为;主动作为。否则就走题了。

文体感要强。通篇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不得大发议论。为了防止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不妨“断其后路”:通篇不发议论,只靠记叙、描写和适当的抒情。

要以情动人。所选的生活题材,必须是能让作者自己十分感动的。就是说,在高考考场上,一想起这个人、这件事,作者就十分动情。自己都不感动,怎么能打动阅卷教师呢?

2.在作文写作技巧中要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

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强调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不排除学生作文出现“新”、“奇”、“怪”,但是,这得建立在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弄巧成拙。

记人记事要顺乎自然。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比初中生有味,初中生的记叙文写得比高中生有味。这里所说的“味”,非指词汇量和文字基本功,而是指文章给读者带来的真实感、亲切感和生活美感。中学生大哥哥、大姐姐就会比小学生小弟弟、小妹妹更会“做人”、“做文”,更会“摆平”各种人际关系,更容易说“套话”,更容易“拔高”和“贬低”,于是,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了作文的一大忌:做作,不自然。貌似平平常常的记叙,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有时能把亲情、爱情、友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各种感情的“浪花”,天然无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清水出芙蓉”,这就是“天然去雕饰”。

要用“小石子”激起“大波澜”。记叙文的感情力度要大,但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要小;还是那句老话:要以小见大,一以当十。激起感情“波澜”的“小石子”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它常常是一个动作,一样东西,一种眼神,一两句话……这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活细节一旦冒出来,就能够诱发我们的思路,叩响我们的心弦,只要投放得当,击中生活的漩涡,其写作效果是颇为理想的。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向记叙文的回归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实际的行为操作可能。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记叙文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为学生终身能力构建最基础的能力保障,这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西部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目前,西部落后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不允忽视,这主要表现为:

其一,高一高二师生只顾赶进度(意在尽可能用两学年教学完三学年的课程),便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漏洞:(一)语汇积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多是见子打子,缺乏延展性和系统性,以致学生新词语增收较少,误读误写误用字词的现象依然如故。(二)忽视了必要的语法逻辑教学,(加之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知识,初中段就缺蚀了最基本的语法教学)致使学生说话作文语病百出而不知觉。(三)课文教学多依赖教学参考资料,人云才云,很少创见,见子打子,形式单一,缺乏开放性,序列性和前瞻性,导致后继强化阶段的高三,很多内容生疏,空白较多,复习事倍功半。

其二,高三师生目光仅仅盯着《总复习资料》,也多是见子打子,只会“顾前”不会“顾后”(主要源于很大一部分高三教师,或是“生手”不熟“高考复习”路,或是长期高三把关“老手”,忘了高一、高二之天地),内容缺乏延伸性、整合性和时效性,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要改变上述现状,解决上列问题,就必须重新调整策略,还“教学考”以“三位一体”: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教“什么”,“怎样”教;作为高中学生应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师生都应明确考“什么”,“怎样”考,并且将这三“什么”和三“怎样”结构成相互渗透的主线贯穿始终。

首先,可采用“联想对比”掌握法,加大语汇积累力度,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帮助学生”“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即关注“一”,引出“三”,如课文中涉及一个典型字词(含熟语),通过联想,引出一组相关的“同音字词”,“形似字词”“多音多义字词”“近义字词”等学生容易混淆或习惯误读误写误用的字词,以对比掌握其音形义和用法,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其次,关注语法逻辑。由于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逻辑知识,好多学校和教师将中学课程要求“淡化语法逻辑术语”误解为可以“忽视学语法逻辑”,置“语法逻辑”为教学的“真空地带”,以致学生不懂语言规则,说话作文语病屡禁不绝。因此,基础教育中,适当教学一点“重在应用”方面的语法逻辑非常必要。诸如句子(含复句)的基本结构,主要成分,正确语序,恰当搭配(含关联词),不能残缺(含关联词);前后不矛盾,语意不重复,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的词语不能并列,肯定否定语意前后要周全(相应),指代语意要明确,肯定否定与反问的关系,否定词语与含否定意思的词语(如“避免、以免,杜绝、以绝,禁忌、忌讳,防止、以防,消除等类)运用的注意点,句子不能杂糅等等,并分别举典型例子作说明和修改,让学生认知语法逻辑语病常见类型,掌握修正方法,以纯洁规范其“语文”,提高其“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

再次,语文教学,在把握好解题(必要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标题特点作用等了解、识记、把握)——筛选整合主要信息(主要内容即人、事、物、景及其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志趣愿望等的理解领悟把握)——赏析突出的写作特色(必要的形式结构、思路线索、表现技法、语言特点等)“三大主体”的同时,创设相应的训练场,教学掌握相关的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方法。例如:作品开头、中间和结尾等典型语句段的常见作用;作品关键语句(含戏剧潜台词)的语境意的析取及其要领方法;精彩语句的仿写仿用及其要领方法;典型语段的压缩(主要内容型、标题型)或词句的扩展(延展型、填充型——开头、中间、结尾)及其要领方法;用语简明得体的特点要求;小现代文(科技类和人文社科类)和文言文客观选择题的编设;常见应用文的特点、写法(用语、格式要求);叙事性作品的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倒叙、插叙的要求和常见作用,不同人称的常见作用,常见线索及其作用,等等。涉及抒情性作品如诗歌,便可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教学诗歌欣赏要领——赏析的内容类型、赏析的基本方法、赏析的常见习惯用语等,给学生以“感性认知”;然后“用教材作例子”通过诗歌单元(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集中设场训练(实践活动),以验证、强化、提升“感性认知”,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诗歌赏析能力。还要能选取重要时事材料作训练场,设置相关的能力训练题,如今年(2009年)正值祖国60年华诞,自然少不了重大的庆典活动,请拟写两句关于“庆典”的标语,以彰显主题,要求运用对偶,20字左右;请为“庆祝联欢晚会”的主持人拟写两段“串联词”作为开场白,等等。以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最后,设法解决目前由于高中大量扩招,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配套而青黄不接的问题,尽可能实行三年一轮循环制,让高中教学“瞻前顾后”,前后一贯。

总之,作为高中师生,不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都只有做到“瞻前顾后”,“以教材作例子”,通过相关设场训练,才能使“教学考”三位一体化,才能体现《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从容应对高考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35-01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有抵触情绪。其次,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老套,语言平实,使课堂仍停留在“标准性”“常规性”的范畴中,于是课堂变得索然无味,使语文的教学本质出现偏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语文课必须推陈出新,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斟酌,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增彩润色。

一、语文课堂增彩润色的内涵

基于语文本身的性质和教学理念的设定,高中语文被赋予了太多的承载,既需要突出培养人文素质的特征,更需要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世界观、人生观。面对现今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需要语文课堂增彩润色,以重建高中语文的魅力。

“增彩润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顾名思义,“增彩润色”是指对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效果。“课堂增彩润色”则是在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再次优化。作为还在摸索中寻求变化的语文改革,应与时俱进,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再次塑造。所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需要的不仅是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增彩润色,适应学生。

二、语文课堂增彩润色的必要性

语文课内容主要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这些作品以其独有的审美感召力、修养涵化力穿越时空深入影响人的心智。它具有综合性的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而可行的科目。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是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而针对这些具有人文色彩的文本,教师更应该站在教学的新高度去重塑这些作品的伟大意义。

三、语文课堂增彩润色的途径

1、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3)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4)从细节入手。“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

2、创设愉快美妙的教学氛围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课堂是学生感悟人性,升华人文,体会人生的大讲堂。语文课堂应该是气氛愉悦,学生求知欲强,并且积极去探索的氛围。这种氛围一定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旦学生被动的去接受这些,那么,不要说气氛,就连应该具有的求知欲都荡然无存。如果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平等地对话、交流,就以为学生有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样,学生和学生之间才可以进行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能够平等的交流意味着共同分享、理解、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让互相交往的乐趣在师生之间充溢,让快乐交换。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现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更与创新,启发式代替灌输式教学,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综合信息互动交流替代单一的信息传递,人与人合作改变单人思考现状,让个性化彻底舍弃模式化。只要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更好的迎合新课改教育给我们带来的理念。

3、美化课堂教学语言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的课堂除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之外,还需要教师提升自身课堂语言的技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师需要因材施教,美化自己的课堂语言,使课堂能够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时下流行的事物,引出文本的本身,也可以从文本中的人物讲起,用新颖的导语统领文章。如果教师的导语仅仅是平铺直叙,如以往的简单模式一样,给学生带来的只能是疲惫并且使其缺乏听课兴趣。

总之,如何使高中语文课堂更加完美,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第7篇

一、生命美学角度概述

生命美学是指个体生命中所自然存在的对美的发现、体会以及欣赏的能力。从生命美学角度来开展教学的概念是由20世纪30年代西方教育学家提出的,注重学生在语文写作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生活,体验教学,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语文写作的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最本真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观点等详细、准确地做出描述,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写作的感染力,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目标

高中阶段语文写作教师在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开展语文写作教学的同时,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帮助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开展语文的写作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实践活动有的放矢。

1.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一方面,学生在进行语文写作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作文题目的要求。作为“戴镣铐的舞蹈”,高中语文写作需要在切合题目、立意正确的前提下开展。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更体现在学生体会生活,激发自己写作的潜力方面。教师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开展教学时,需要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为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打下基础。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偏弱是普遍缺点,教师在从生命美学的角度优化高中写作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学习词汇、斟酌词汇,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加强学生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生命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阶段语文写作的教学,离不开学生在表达方面的训练,但是,学生进行有效表达的首要前提就是能够理清楚自己的思维逻辑,将自己生命美学的体验感有效地通过逻辑思维不断展开。学生当前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生命美学角度的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激发以及训练。

三、如何从生命美学的角度优化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在明确了生命美学教学的概念以及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本特点,正确地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优化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1.增强学生的写作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生命美学角度开展语文写作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开展“理想”这一写作题目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演讲课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自身的理想,并在演讲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

2.激发学生自身的逻辑性

学生写作逻辑性的增强,需要教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不断开展生命美学角度的训练。生命美学角度的训练,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叙事逻辑性、论述逻辑性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从论述体验以及叙事体验中激发起自身的逻辑性,并体现在写作上,从而优化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3.促进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散

第8篇

现结合师生访谈情况和个人的观察、研究,对高中作文教学主体性迷失的原因进行探析。

作文教学主阵地的沦陷 时下高中语文受到了漠视,语文学科的大环境也不太理想,不少人信守一个理念“语文教不教无所谓”,然后煞有介事地引某某学生为例,甚至以自己的成功经验为例。由此,教师们还衍生出另外一个观念“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令人震撼的是,访谈时竟然有不少语文教师认同这种观念。个中原因很多,例如不会教、教不好、难教好、不想教等。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结果自然凄惨,作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沦陷”。

不少学校课程表上没有作文课,语文教师也往往以语文课时有限为由,人为挤压作文时间,或者是在课堂上布置作文,简单提要求,让学生课下完成;或者直接要求课下完成作文,没有任何的要求,还美其名曰全真考试训练。以江苏省高考为例,语文I卷满分160分,作文70分,所占比重为43.75%。但是,从作文训练时间来看,排除根本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作文训练的考试作文,远远低于43.75%的比例。另外,从有限的作文教学课堂来看,情况也不乐观。绝大多数教师执着于教师简单提要求、学生独自作文的方式,其实,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是极其反感这种作法的。不少语文教师在学生时期也有过类似的痛苦体验,但是为人师之后竟然无视学生感受,延续这种方式,真是怪诞之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一环,现行的高中作文教学“封闭、单一、无序”,这样的课堂教学哪来的主体性?

病态的作文教学倾向 不是危言耸听,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可谓病入膏肓,问题多多。仅以笔者有限的研究来看,至少存在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片面迎合高考需求。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很“势利”,考命题作文就开展命题作文训练,考话题作文就开展话题作文训练,考新材料作文就开展新材料作文训练。实际上,这是对高考要求的误读。《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语文课程“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应试作文训练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无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极其有限。仅以学生请假条为例,就有不少学生不会写,不知道基本的格式。

二是片面开展写的训练。最新的社会新闻、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精彩纷呈的经典文章都应该成为写作的对象和材料,但学生作文呈现出的却是令人震撼的一面:论据总是爱迪生、张海迪等“老名人”的事迹,少有最新的名人轶事;叙事多为人物经历的铺陈,少有自然景色的渲染烘托;文章结构程式单一,不知从经典课文和著作中借鉴……这些都是作文训练与“听、说、读”脱节的表现,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交际需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少有教师正常组织学生收听时事要闻,开展时评、演讲、辩论、读书交流会、写作研讨会、文学作品朗诵等“听、说、读、写”联动的活动;更多的是拜求《满分作文》等“葵花宝典”。对照高考阅卷标准,在这种背景下训练出的作文最多在基础等级上拿一点分;在发展等级上,观点不深刻,材料不丰富,文章无文采,谈不上创新:一句话,难入阅卷教师的法眼。

在这两种倾向影响下,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怎能鲜活地表现出来呢?

学生自我的隐身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从调查情况来看,能在作文中抒写真实心声的学生很少。

批阅高考作文《怀想天空》时,笔者发现竟然有不少学生写到爷爷、奶奶去世,怀念他们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在考场上,我似乎感觉到爷爷与我同在,顿时,我思绪泉涌,提笔认真答题”。这样的文章也有动人之处,但套作迹象明显,表面在写自我,实则透露出当代高中生对自我真实生活的漠视和自我意识的弱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文无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这,正是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双向性缺失的明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作文教学中,少有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近社会、自然,在采风中融入自我、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于是,学生自我隐身,大量的套作、假作自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