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6:20: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婴幼儿护理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39-02
婴幼儿年龄小,心脏直视手术相对比较复杂,手术难度高,手术时间长,容易出现上臂拉伤,体温不升等术中并发症。我院自2009年来,平均每年做400例左右心脏手术,最小的出生3个小时,术中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术中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000例择期心脏手术,年龄3小时-6岁,体重2,5-25kg,其中室间隔缺损(VSD)539例(伴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例)、房间隔缺损(ASD)300例、VSD合并ASD25例、VSD合并PDA34例、法洛四联症(TOF)39例、肺动脉瓣狭窄(PS)32例、心内膜垫缺损(TAG)31例。所有患儿都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先天畸形,关注及术中护理,患儿术中均未出现低体温与压伤,拉伤。无任何意外均康复出院。
1.2术前1日巡回护士去病房,阅读病例、探视病人及向其家属了解患儿基本情况,包括基本资料和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检查数据,以便对病情及手术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护士可通过形体语言,如触摸安抚、面带微笑地与患儿沟通,减少其对护士的恐惧;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减少家长对手术的担忧。
1.3麻醉方法 小儿心脏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儿入室后,迅速接上心电监护,饱和度,配合麻醉医生诱导,静推仙林、舒芬、丙泊酚,之后泵入,注意舒酚静推时速度要慢,协助麻醉医生插管。
2手术 小儿心脏手术采用侧卧位,仰卧位,VSD,ASD,,PS,采用左侧卧位,TOF,TAG,采用仰卧位,PDA采用右侧卧位。
2.1侧卧位:头部垫一头圈,注意保护耳眼,上侧手臂用棉垫保护,屈肘固定于支手架上,注意上肢外展不得超过90°,以免损伤臂从神经。下侧手臂用棉垫保护,固定于托手架上或放于身体旁。腋窝下垫一软垫,以防止手臂、腋神经、血管受压。肩部抬高5-15℃,垫一啫喱肩垫,两侧用软垫固定。髋部垫一软垫,防止压伤,下腿伸直,上腿屈膝,两膝间垫一软垫,约束带固定。两足部垫一啫喱足垫。将病人身下床单扯平拉直,保持平整干燥.使患儿的安全舒适,又能充分暴露术野.
2.2仰卧位的患儿:头部垫一头圈,肩部垫一啫喱肩垫,两手臂棉垫保护,固定于托手架上或放于身体两侧,臀部垫一软垫防止压伤,膝关节下垫一啫喱腘窝垫,双足垫啫喱足垫。再次检查身体部位有无各种线路受压,尿管肛温是否妥善固定.
3 术中护理
3.1手术开始前小儿要注意保暖,变温毯提前预热,打开手术间的空调或暖气,防止低体温并发症。各种操作动作要轻柔。
3.2检查各种仪器的各种性能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并能熟练操作,排除故障。
3.3严格执行安全核查制度,患儿入等待区时,主刀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三方共同核对患儿信息,手术标识等。我院规定在手术部位用红色记号笔做Y标识。手术开始前,再次核对患儿信息,器械护士汇报物品清点完毕,消毒灭菌合格,方可开始手术。
3.4提前配制各种静推及泵入药物,患儿入室之前,巡回护士要配制术中所需药物,静推的包括阿托品、非那根、肾上腺素、多巴胺、2ug/ml的异丙肾、40ug/ml的苯肾。泵入的包括多巴胺、硝酸甘油、肾上腺素、氯化钾、米力农。血管活性药物必须经中心静脉给药,即能保证药物的迅速起效,又能防止因泵入四周静脉外渗引起的皮肤坏死。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剂量,以协助发生意外随时进行抢救。
3.5协助麻醉医生穿刺动脉和中心静脉,常规导尿、下肛温,妥善固定尿管肛温,防止压伤.根据患儿体重黏贴负极板,负极板应保持平整,禁止切割,折叠,重复使用。粘贴于清洁干燥,肌肉丰富区。
3.6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认真清点无菌台上的一切物品,准确记录。手术开始后降温,术中肛温,鼻咽温是监测体温的重要依据。关闭变温毯,并将室温迅速下调至16℃-18℃,使肛温控制在25℃~30℃。调整无影灯至合适位置,充分暴露术野。
3.7术中密切观察手术进程,监测生命体征有心电、呼吸、有创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体温、尿量等。巡回护士注意观察监护仪数据,及时检查和调整探头、线路(或管路),确保监测准确和稳定,并定时报告,以便与手术、麻醉、灌注医师保持联系。超滤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红细胞压积,使血流动力学得到良好恢复,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但超滤时动脉血压有时会偏低,特别是在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此时巡回护士更需严密监测动脉压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准备除颤仪、临时心脏起搏器等,以备急用。
3.8观察转流前尿量,并记录。复温后关冷风、开暖气,变温毯,室温保持在24-28℃,使患者肛温升至32℃,复跳后,升至35℃左右。配合麻醉医生泵入正性肌力药,通知输血室送血浆或悬浮红细胞,以备停机使用。转流停止后要根据中心静脉压快速补充血容量。输血时要做红三查八对:三查,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号、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的种类剂量。复跳后,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准备鱼精蛋白和葡萄糖酸钙,停机后泵入。葡萄糖酸钙,鱼精蛋白、应经上腔静脉留置管给药,以保证用药的切实有效。遇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病例,在使用鱼精蛋白时应从升主动脉给药,以防引起肺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脏停跳。
停机后,观察转中尿并记录,电话通知外科监护室,清点物品记录。
4 术后护理
4. 1 转送病人 转送时要注意保持病人的平稳,避免震动;要注意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心率的变化;要保持各种输液、引流和监测管道的通畅;杜绝带出各种管道。要注意血管活性药物的匀速输入;还要注意维持转送路途的通畅,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延误。
4. 2 交班 体外循环手术后病人均送入加强监护病房( ICU) 。针对病人的术前诊断、手术方法、手术时间、灌注时间、心脏复跳情况、术中各项监测结果、术中用药、液体出入量、输血情况、皮肤情况及术殊情况等,向ICU 护士进行详细的床头交班。
小结 手术室护士的工作贯穿手术麻醉的全过程,手术护士要熟悉各种药物配制,作用,手术步骤,手术的正确的摆放,做好术中护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突发应变能力,灵活的应对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儿输液;急诊输液室;优质护理
现在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使其去医院看病概率也相应增大。人们对医院医护建设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就医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因为长时间的排队等候而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又由于医务人员的素质不均等[1~3],所以很容易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产生问题和纠纷。我院就针对于急诊小儿输液室,采用优质护理的方法看能不能相应降低其中存在的问题纠纷,以及增加急诊小儿筋脉输液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择了2013年5月在儿科接受急诊静脉输液的96例患儿。男58例,女38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10.3 6.3), 岁40例,
1.2 方法 这些患者儿童进行静脉输液时,由于是分组的,所以我们分别的开展。对普通组中的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按照医院平时常规的护理工作开展,根据相关的医学步骤给患儿做诊断,看其对于静脉输液是否有不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再实施其它的医学方法解决。相对于普通组的常规工作开展,优质组实施静脉输液时,增加了对于患儿的心理健康服务和身体健康服务。配备品质优良的医护人员对其进行静脉输液穿刺,患儿在等候就医过程中,给予一定关怀,比如给患儿或者患儿家属递上一杯水,或者天冷了给患儿一张被毯。给一些不了解患儿情况的家长,做相应的医护指导工作。让家长明白自己孩子的病情情况,把在静脉输液中一些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避免在患儿输液时引起不必要麻烦。优质组急诊小儿输液室中,为了减轻小孩子看病紧张压力,为小朋友提供儿童游戏还配置了一些玩具,改善他们的就医环境。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穿刺时,对家长进行相关的指导,保证穿刺工作的一次性完成。对于优质组患儿,使其享受到全程的优质就医护理工作。
1.3评价指标 将两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组静脉输液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差异,以及两组投诉率的高低。
1.4统计学方法 我院具体采用了SPSS17.0 的统计学方法来对这两组各项比率进行分析,两组患儿的数字资料采取 的检验手法来进行比较。P
2 结果
2.1两组静脉输液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见表1。
这两组的患儿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比较,其优质组成功率要明显高出普通组成功率。
2.2 两组服务投诉率上的比较 见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服务投诉率上,普通组投诉率要高于优质组的投诉率。
3讨论
我院要大力开展优质护理工作;可以在急诊小儿输液室中,放置一些小孩子喜欢的玩具,或一台电视机用来播放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这样可以有效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缓解小朋友对于看病打针的害怕心理。加强医护工作的开展。在患儿等待就医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主动给予小朋友关怀,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以便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改善输液室的环境,尽量让患儿有一个好的就医环境。配备保洁巡逻人员,保障医院输液室保洁工作,保证患者的身体不受病菌感染。我院还提供高素质的医护服务,对急诊小儿输液室的护士,要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加强护士自身能力建设和文化素质建设。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正确评估患者的液体外渗现象,懂得应急处理,加强静脉穿刺和固定技巧,约束技巧,护患沟通技巧等职业技巧学习。加强值班,在患者容易发生液体外渗的时间段中主动巡视。观察患者输液过程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现患者出现输液时液体外渗现象,作为重点问题对待。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制定措施加以防犯。在优质服务过程中,对急诊小儿输液室患儿家长做好健康科普工作,加强孩子平时生活的健康质量。对首次进行输液的患儿家长,进行详细的输液以及用药介绍,在穿刺时告知家长护理知识,避免小孩抵抗哭闹影响穿刺。通过沟通减轻患儿家长的精神压力,使其能配合医疗人员工作,减少医患纠纷。在给患儿静脉穿刺时,要做好静脉选择工作。一般患儿头部和手足部的浅静脉比较适合穿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静脉选择也不同;新生儿童适合头部静脉。2岁~12岁的儿童适合手足静脉。对静脉不明显的患儿,可用按摩或拍击方法催动血管。
参考文献:
[1]娄春燕.优质护理在急诊小儿输液室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2,(12):106-107.
关键词:优质护理模式;支气管肺炎;肺功能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低龄儿童的常见感染性疾病,2岁左右儿童的发病率最高。支气管肺炎又被称作小叶性肺炎,多在季节交替和气候变化较大时出现,它主要是由细菌和霉菌以及病毒、肺炎支原体等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会对患儿肺部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由于肺部炎症会导致呼吸膜增厚以及下呼吸道阻塞,影响患儿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会导致发热、咳嗽以及气促等常见临床症状[1-3]。针对小儿支气管肺炎除了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外,还可以通过优质护理干预的方式来改善其肺部功能,对治疗疗效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作为研究对象的112例患儿为我院儿科在2016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将其分成各56例的A组和B组。A组男29例,女27例;平均年龄(3.70±0.82)岁;平均病程(3.23±0.72)d;轻度症状有31例,重度症状有25例。B组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3.73±0.81)岁;平均病程(3.22±0.71)d;轻度症状有32例,重度症状有24例。A组和B组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病程、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没有较大的差异性(P>0.05)。
1.2方法 112例患儿在入院后均采取对症治疗措施,B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进行病情观察和监测、吸氧和体温测量、健康宣教等。A组患儿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方式,具体措施如下。①病房干预:保持患儿病房的整洁卫生,每天进行清洁和打扫,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将室内温度维持在舒适的范围,如25℃左右,将湿度维持在55%左右。为了让患儿能够保持开心的状态,可以将室内进行布置,可以摆放一些玩具和张贴儿童喜欢的图案。②病情监测: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其症状表现进行观察,看其是否出现呼吸急促、烦躁等症状,针对一系列异常情况要立即上报医生进行处理。需要随时的测量患儿体温,看是否有发烧、发热等症状,当患儿体温过高时要进行物理降温,让患儿多喝水。③呼吸护理:确保患儿呼吸道的畅通,为患儿调整舒适,为避免分泌物堵塞呼吸道,需要家长为患儿拍背,拍背的力度要适当[4,5]。针对分泌物较为黏稠的患儿需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在雾化前需进行口腔清理,把雾化药物注入雾化器,雾化量逐渐加大,观察患儿的反应,吸入时间在10 min,雾化2次/d。针对呼吸困难的患儿予以面罩吸氧,氧流量为3 L/min左右。④饮食护理:要确保患儿的饮食均衡,最好以流质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或生冷的食物,能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⑤健康教育:告知家长患儿的相关情况,告知家长护理的重点和注意事项,让其能对患儿疾病更加了解和掌握。⑥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耐心的与患儿进行沟通,疏导患儿的消极情绪,让患儿情绪能够更加的稳定,通过与患儿玩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来增加与患儿的熟悉感,取得患儿的信任,让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
1.3疗效评价 痊愈:患儿护理治疗1w后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有效:1w后患儿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无效:患儿肺炎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体温无变化或上升[5-7]。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FVC与FEV1、PEF评分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数据资料以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采用?字2检验法进行计数资料分析,治疗有效率以(%)表示,采用t检验法进行计量资料分析,肺部功能指标以(x±s)表示,(P
2结果
2.1A组和B组患儿肺部功能改善情况 A组患儿在护理干预后的FVC、FEV1、PEF评分分别为(3.36±0.52)、(3.01±0.40)和(5.92±0.42);B组患儿在干预后的三项评分为(2.45±0.48)、(2.42±0.55)和(3.86±0.50),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 A组和B组患儿疗效比较 A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痊愈例数有42例(75.00%),有效例数有12例(21.42%),无效例数为2例(3.57%),总有效例数为54例(96.42%);B组患儿痊愈例数30例(53.57%),有效例数为17例(30.35%),无效例数9例(16.07%),总有效例数47例(83.92%),总有效率差异存在显著意义(P
3讨论
支气管肺炎是儿童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疾病的发展较快,主要的体征为呼吸加快、肺部湿音、口周和指发绀等,临床表现为发热、呼吸急促以及恶心、咳嗽和呕吐等。支气管肺炎按病情按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划分榍岫确窝缀椭刂⒎窝祝当患儿发展为重症炎症时,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和呼吸循环系统障碍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情况,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健康,对其生命也会有严重威胁[8]。在本文中,通过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病房干预、病情监测和心理干预及呼吸护理等一系列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患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肺部功能有所好转。A组患儿护理后的治疗效果优于B组患儿,且A组患儿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出体积和最高呼气流速这三项肺部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B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徐春华.优质护理模式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7):275-275,279.
[2]朱丽敏,陈明华.优质护理在儿科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2(11):313-314.
[3]师翠云.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诊治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08):24-25.
[4]吴建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64-65.
[5]梁美华.优质护理模式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05):983-984.
[6]戎艳鸣,楼建华,徐红,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2,27(29):55-57.
【关键词】婴幼儿;心理学;家庭护理者;信任;自主发展
一、前言
在家庭护理中护理婴幼儿的无论是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都会遇到这种情景,当家庭护理者拜托别人暂时照顾一下孩子时,有人就会趁机逗孩子,“宝贝,你的某某走了,他说不要你了,把你送给我了,跟我回家吧,我给你买好多好吃的”;还有这种情景,家庭护理者照顾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婴幼儿,尤其是看到环境稍微不清洁时,就会很自然的抱过来说“宝贝,这个不能动,用手摸太脏了”,当婴幼儿看到蝴蝶,刚想跑过去追逐时,护理者又说话了“宝贝,慢点,这样跑太危险,不要追,我帮你”。这种情景,相信在家庭护理者护理婴幼儿的时候都遇到过,针对以上情景,作为一名护理专业教师同时又是一个年轻妈妈,很想与大家简单探讨一下心理学在婴幼儿家庭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二、婴幼儿的年龄界定
首先说说婴幼儿年龄阶段,每个学说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在这里根据艾瑞克森[1]心理社会发展学说,婴儿期是指0-18个月孩子,幼儿期是指18个月-3岁孩子,那么我说的婴幼儿期就是0-3岁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大部分还没有上幼儿园,都由家庭护理者亲自护理。
艾瑞克森在年龄分段的同时就已经指出了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社会冲突中心,婴儿期最大的冲突就是信任对不信任,幼儿期最大的冲突就是自主对羞愧或疑虑[2]。
三、婴儿期的信任建立
老人有一种说法叫做小孩第一次和谁见面就像谁,这种说法作者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婴儿与家庭护理者之间建立的信任感,婴儿刚刚出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世界,第一次见面的家庭护理者对婴儿非常友好,喜欢与婴儿接触,在经常的接触中家庭护理者与婴儿的信任感就不知不觉建立起来,以后婴儿与这个家庭护理者接触的更多,就会更加依赖他,自然就与他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刚刚出生的婴儿,医院工作的护士在半个小时内尽量做到早开奶,一方面是为促进乳汁分泌,另一方面是为让婴儿与母亲早早进行皮肤接触,通过皮肤与皮肤接触加之后期不断母乳喂养,婴儿就在这种接触中悄悄的建立良好信任感。
现在比较流行月嫂照顾婴儿,曾经亲眼见过婴儿在家庭护理者由月嫂转换为父母时,无论父母做什么,婴儿都在不停哭闹,年轻父母则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是因为婴儿最初在与月嫂接触之中建立起信任感,一旦月嫂离开,家庭护理者转换为父母,与月嫂比较起来,婴儿更信任月嫂,婴儿的这种心理不会表达,表现出来就是不停哭闹,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从最初与婴儿的接触时就该注意与月嫂共同照顾婴儿,譬如一起帮婴儿洗澡、一起帮婴儿换尿布、一起帮婴儿做抚触,这些操作的完成过程就是与婴儿之间的交流,不要认为花钱请月嫂,就把所有婴儿的事情都推给月嫂去做,在身体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与月嫂共同照顾婴儿,这样信任感才能在婴儿与月嫂和父母之间共同建立,一旦月嫂离开婴儿还可以在父母那里寻找到信任感,寻找到安全感。这就是最简单的心理学在婴儿家庭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四、幼儿期的心理自主发展
走是一种本能,一岁左右的幼儿最大的发展就是走,为了探索新的感兴趣的物质,她们不得已学会了走,正爬着的孩子,这时候沿着沙发或台阶往前寻找新的感兴趣的物质,在快要站起来走时,家庭护理者就说孩子危险,不要爬或不要站,顺势就把幼儿抱下来,伴随着婴儿期的信任,幼儿相信这是危险的,这时候幼儿探索的好奇心被打破,伴随好奇心而发展的走也顺势被护理者打破,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本该自己学走的时候,很多家庭护理者用学步车或者整天辛辛苦苦的架着,让幼儿被迫学走,其实走本来就是孩子的一种本能,不用专门学习。
这种情景家庭护理者如果能很好应用心理学,就会换种方式来疼爱幼儿,应该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把这种本能还给幼儿,让幼儿自主发展,现在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幼儿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幼儿探索,同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首先观察环境安全程度,如果环境安全,家庭护理者就应该让幼儿自由探索,如果感觉环境不安全就在旁边做好防护措施,万一摔下来让幼儿摔在你的怀里或者垫子上,这样就能在不打破幼儿探索的好奇心同时保护幼儿一切本能的自主发展。
家庭护理者也不能过度保护幼儿,如果总认为幼儿小或者操心幼儿做事情慢,处处替代的话,幼儿的独立性就不能很好发展。譬如吃饭,家庭护理者就要学会等待,幼儿吃饭慢并且有时候为了把勺子送到嘴里,食物撒的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是,家庭护理者这时就不要训诫幼儿浪费或看着幼儿吃力就帮助幼儿吃饭,要耐心等待幼儿自己把饭吃掉,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独立过程。譬如穿衣,穿衣不整齐,鞋子反穿着,帽子反戴着,家庭护理者要等待要鼓励,不要说你看你都穿反了,我来吧,要等待幼儿有一天自己能穿整齐穿正,这是幼儿成长的必经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拔苗助长或者包办,因为不能包办一辈子,有很多事情从小就应该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只有很好体验,才能得到很好发展,作为一名家庭护理者,必须得陪着幼儿慢慢体验,在这个处处讲究体验的社会里,我们也应该把体验机会还给幼儿,让幼儿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健全心理,为青少年期健全心理的发展打下夯实基础。
五、结论
第一种情景,如果家庭护理者能很好应用心理学知识,家庭护理者就会拒绝别人对婴幼儿的然后很认真的告诉婴幼儿,别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抛弃婴幼儿,这样就会给婴幼儿一个很好信任感。
第二种情景,家庭护理者能很好应用心理学知识,就不会轻易打断婴幼儿,手脏可以再洗,探索心被打破,就不会再连接,所以家庭护理者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同时可以与婴幼儿一起去追逐蝴蝶,为婴幼儿心理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结合心理学针对以上实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婴幼儿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个体,我们要遵循婴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婴儿期信任建立和幼儿期心理自主发展,把婴幼儿当做一个平等个体去对待,根据婴幼儿心理特点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家庭护理之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理降温;发热39℃;护理措施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发生的症状之一。当婴幼儿体温超过39℃以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进行退热治疗。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长时,能够对婴幼儿的健康带来威胁,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发生,甚至造成高热惊厥,影响婴幼儿的发育[1]。发热给婴幼儿造成的痛苦和危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婴幼儿发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笔者现将物理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护理应用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发热婴幼儿4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在3个月到2岁,平均年龄为16.92±4.93个月。发热时间为3d-8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措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遵医嘱正确给药,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儿童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药物的用量,水杨酸类药一次按每公斤体重用量为10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h。乙酰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按照每公斤体重10mg-15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6h。2岁以下患儿可以使用10%的滴剂,2岁以上患儿可以服用5%的糖浆。吡唑酮类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安乃近等,芳基烷酸类药物如布洛芬等。
1.2.2观察组患儿在依照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方法:①物理降温护理:告知患儿家长多喂温开水、饮料或者富含水分的水果和稀饭等,病房室内要开窗通气,减少穿衣,解开包裹以及衣服颈部的扣子,暴患儿露头,有利散热;在发热时洗热水澡或用热手巾进行全身擦浴;将冷湿毛巾或毛巾包裹碎冰块敷头,将少热水袋内装少许冷水枕于患儿的头下,或将冰袋放置于大动脉波动处,如颈部、腹股沟内侧、双腋下。当体温超过39℃时给予酒精物理方法降温,用质地较软的纱布蘸取25%-35%的酒精,依次在患儿的颈部、掌心、腋窝、足背、腹股沟处反复拍拭,时间为15-20min,拍拭完毕后要暴露擦浴部位。②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③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发热的相关知识,指导掌握发热的相关护理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1.3效果判断有效是指体温在30min内下降,1h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2h体温无回升现象。无效是指体温30min、1h仍持续不下降,2h后体温下降在0.5℃以内。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物理降温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发热仅是一个临床症状学的诊断,是许多相关疾病的严重症状之一;临床上对于发热容易做出诊断,但对于发热的病因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难点和重点。由于婴幼儿的发热病因较复杂,且无明显的其他特异性的症状,临床治疗中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必要需要进行实验室以及特殊的检查,然后依照检查结果并结合患儿的疾病发展经过,甚至采取试验式的治疗,综合性的分析才能最终明确临床诊断[2]。婴幼儿发热的热型与成年人不同,加之近几年的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对临床的一些疾病的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发生改变[3]。
总之,从临床治疗疗效果来看,物理降温的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且比较简单易行,尤其对于离医院远而又要及时处理的高热患儿更方便使用,但是无论哪种婴幼儿的降温方法均是对症处理的,而不是对因进行治疗,所以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应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延误患儿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李巧珍.儿科常用几种退热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41(91):478.
[关键词]住院患儿;护理安全;安全问题;护理纠纷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或死亡[1]。在住院期间,若护理不周或家长监护不当,极易发生意外伤害。我科主要收治的是0-3岁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患者,其中婴幼儿围术期治疗每年近1100例(其中2008年1083例,2009年1196例,2010年1321例[2]),护理任务繁重、年龄小、病情重,通过多年临床工作观察,现就婴幼儿在我科住院期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环节分析如下:
1原因分析
1.1各类管道脱出造成的意外伤害
1.1.1气管插管的意外脱出
婴幼儿气管细而短,年龄小、同时由于术后患儿疼痛、舒适的改变引起躁动,治疗和操作时不配合,对插管不耐受,故极易造成气管插管的意外脱出。导管的意外脱出会威胁患儿的生命,据文献报道意外拔管后需要重新置管的病人死亡率达25%[3]。
1.1.2引流管道意外脱出
婴幼儿患儿心脏术后均需要放置心包引流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由于患儿躁动,引流管的意外脱出,给患儿造成心包、胸腔的大量积液积气,引发心包填塞或胸腔积液,加重患儿病情。
1.1.3中心静脉置管及特殊液路的脱出
液路通畅是心脏术后各项生理机能及生命体征平稳的保障,尤其对于体重轻的婴幼儿,在正常情况下置管都十分困难,如果一旦患儿中心静脉插管、静脉置管意外脱出,可造成各种治疗药物进入体内时间延长,加之再次置管延误时间,对于患儿影响明显,尤其对危重患儿影响更为明显,严重时可以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又将各输液通路称之为婴幼儿的生命线。
1.2患儿喂养不当所致的意外伤害
1.2.1患儿术后早期在ICU均由护理人员喂养,病情平稳后转入病室,术后患儿大多体力消耗过多,吸允无力,而家长又急于喂养,造成喂奶过多、过急、过量,引起急性腹胀使膈肌迅速上抬,影响患儿呼吸,严重时甚至引起窒息。
1.2.2由于气管插管刺激喉部引起局部水肿吞咽反射差,再加上家长对患儿术后伤口的顾虑,在喂养时家长不敢抱起患儿,造成姿势不正确,而术后患儿主动咳痰欠佳,呼吸道常有分泌物造成堵塞,出现喂奶时呛咳或因反射性呕吐引发窒息。
1.3术后意外压伤
1.3.1手术时由于麻醉而头后仰,过于强调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通畅,而未及时移动患儿卧位,造成头枕部压伤。
1.3.2对于鼻部插管的患儿,因插管时间长、观察不及时而造成鼻翼部压伤。
1.3.3手术后患儿采取的是被动仰卧位,由于病情较重,加之婴幼儿皮下脂肪薄皮肤娇嫩,个别部位因长时间位置固定而受压,如电极、指脉氧监测探头形成的压伤。
1.3.4术后患儿发热,给与头枕冰袋或冰敷,造成患儿耳廓和周围皮肤的损伤和冻伤。
1.4患儿意外坠床及触电
1.4.1患儿在住院期间,由家长24小时陪护,家长与患儿同睡一张床,因床单位面积小,过于拥挤,加致患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感兴趣,或患儿活动过失、卧床姿势不当造成坠床。
1.4.2在日常治疗时,由于输液或治疗,增加了患儿在床上活动的时间,活动范围小,幅度大,也增加了患儿坠床的风险。
1.4.3为方便医疗,在医院床头设有医疗电源,患儿在床上活动时与医疗带电源距离很近,好奇心促使患儿伸手触及电源带,易造成意外触电。
1.4.4医院儿童床有床栏防护,患儿由于好奇将头伸出护栏后被卡住,造成头部挤压伤。由于坠床等意外伤引起软组织损伤、骨折、脑部水肿,延误手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1.5术后烫伤
心脏手术多在低温全麻下进行,婴幼儿的体温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有一定的波动,在围术期危重婴幼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温非常关键,术后大多患儿睡辐射台或使用热水袋保温,容易出现由于温度设置不当或使用热水袋包裹防护不佳,加之人员配备不合理,造成观察不及时,引发患儿的烫伤。
1.6无效沟通造成的意外伤害
婴幼儿不同于成年人,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当护士在进行抽血、发药、输液等各项治疗时,因查对不严、与陪护人员沟通不彻底极易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或因错接手术病人而导致做错手术或做错部位。
2对策
为了更好的有效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减少患儿在住院期间的伤害,提高患儿诊治过程的安全,现就婴幼儿病区护理安全提出以下几点:
2.1做好各种管道脱出的预防
2.1.1护士要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做好标识,对重要管道必要时加宽棉布带再次固定,及时记录,做好管道交接。
2.1.2定期测量气管插管外露部的长度、听双肺呼吸音,对长期气管插管的患儿应每日拍胸片来判断气管插管的位置。
2.1.3对躁动的患儿根据医嘱适当给与镇静,保证气管插管、各引流管、液路的通畅,便于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
2.1.4适当采取肢体约束,每2小时为患儿解约束带并协助被动活动[4],危重患儿带管期间必需专人守护。
2.2给与正确喂养指导及做好观察
护士应当在患儿转出ICU或术后对家长给与喂养指导:
2.2.1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的喂养,减少由于多喂多食引起腹胀造成的呼吸困难。
2.2.2给患儿喂奶时宜选择右侧头高位,奶嘴不要过大,母乳喂养的姿势要正确,不可堵住孩子的鼻孔,每次喂完后将其抱起轻拍后背,最好让孩子打个嗝后观察15分钟在轻轻放下头偏向一侧,这样可以减少吐奶,防止呕吐、误吸引起窒息。
2.2.3交待术后喂养注意事项,定时在每次喂奶前空腹时护士给予拍背刺激咳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护理,防止喂饱后刺激咳嗽,引起患儿呕吐误吸及窒息的潜在危险。
2.3压伤的预防
2.3.1对于患儿头枕部,护士要定时为患儿翻身更换,给予轻轻抚摸,同时科室要保证人员配备合理有序。
2.3.2病情较重患儿,鼻部气管插管时间长,鼻部插管固定不易过紧,应及时检查鼻翼皮肤并记录,有拔管指证时,尽早拔出气管插管。
2.3.3为患儿放置冰袋时,护士最好采用冷水袋或将冰块压成冰泥并给与包裹软棉垫,定时给与患儿耳廓及枕部的按摩,减少压伤的发生。
2.4防坠床及触电的发生
2.4.1在患儿住院时,做好患儿家长入院宣教,包括环境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等安全育儿知识的宣教,使家长认识到发生意外伤害的危害性,提高家长的安全防护意识,消除危险因素,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2.4.2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若患儿在床上跳跃玩耍时应及时制止,必要时固定床体,尤其是加强夜间查房,反复检查及督促陪护人员放好床护栏,防止发生患儿坠床。
2.4.3对于医院医疗带上用电设施,应有防护罩加以保护隔离,要事先告知患儿陪护人员,防止患儿好奇而无意触摸。
2.5烫伤的预防
2.5.1护士要按时巡视,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对低温患儿应尽可能用安全辐射台,使用前检查各项功能是否正常,根据病情调整辐射台的温度,定时观察监测并记录辐射台的温度,适时给予必要的遮盖,防止。无条件时使用热水袋,应用水温计测好水温,再装入水袋使用,热水袋的温度不应高于50℃[5]。
2.5.2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对重危患儿要严格监控并合理地制定安全措施,防止烫伤的意外发生。
2.6正确指导陪护并加强各项制度
2.6.1对不能表述的患儿,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工作中要细心,必须做到工作时精力高度集中,切忌粗心草率。严格施行婴幼儿标识查对制度,在重要检查、手术前,在患儿腕部贴病人信息标识及腕带,由电脑条形码机打印,以确认患儿身份。
2.6.2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进行每项治疗时严格三查七对,在抽血、给药等治疗护理的查对中必须通过两名护士和家属来确认。特别是在外科手术环节,对手术患儿进行三次查对确认,第一次确认在患儿手术前一日,麻醉师病房看病人、病区护士、患儿家长与其腕带确认,第二次确认在术晨由手术室护士接患儿、病区值班护士、家长及腕带再次确认;第三次确认在手术开始时,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台上护士及其腕带又一次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手术。
2.6.3在婴幼儿用药剂量上必须计算及抽取精确,熟悉常用药物每公斤体重的用量,纠正医生的笔误,尽可能使用微量泵或小剂量空针抽取给药,以免药物过量导致差错。
2.6.4患儿在输液治疗时,部分家长由于患儿哭闹,将患儿抱起外出治疗并私自举高输液高度,造成患儿输液速度加快,致使大量液体短时间输入,引起局部肿胀或急性肺水肿。尤其是特殊用药时,造成药液外渗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影响功能,应给予必要的劝阻及教导。嘱家属不可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一旦发生输液器针头脱落,及时呼叫护士处理,不可自行处理。
2.6.5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我科重视安全教育的落实。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先心病患儿护理常规》、《医院护理管理条例》、《医疗事故管理办法》,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我科护士的护理行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提高护士的自觉性,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
2.6.6加强健康教育:要求责任护士在患儿入院当日讲解有关安全及疾病知识,签发有关安全知识条例,护士长对入院3d以上的患者就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检查,并纳入护士年终考核,护士长每周组织专人开一次护患安全座谈会,倾听患者对诊疗护理及病区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加以改进,完善安全管理工作。
总之,由于加大了护理安全管理力度,我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由2008年的8/1083下降至2010年的3/1321,为我科住院患者营造了一个更安全、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住院环境和氛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在婴幼儿治疗护理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掌握婴幼儿的特点,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痛苦;其次对于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环节要严格管理,时刻警惕意外伤害的发生;最后通过不断提高手术技术,更新监护设备和治疗手段,强调规范化护理和有效的健康教育,全程保障婴幼儿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高患儿护理的安全性;同时做好意外的预防,才能保证患儿在住院期间的安全康复,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丽霞.临床护理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4,6(2):31~33.
[2]数据取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HIS系统.
[3] CarrionMI,Aguso D,MarcosM,et al.气管内插管,胃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的意外拔除.世界医学杂志,2000,4(8):9~12
【关键词】 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
近年来,本院门诊抽血检验的婴幼儿越来越多,而2岁以下的婴幼儿采血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且缺乏对操作的配合能力,若操作不当,易发生一些意外。这就要求护士要有熟悉的解剖知识和精湛的穿刺技能。并运用良好的语言艺术做好婴幼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元月482例2岁以下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技能进行总结,针对婴幼儿静脉采血易出现的问题浅谈护理体会如下,以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482例。其中男272例,女210例;年龄最大2岁,最小10 d。一次穿刺成功率96%,采血量根据化验的项目而定,一般2~5 ml。
1.2 颈外静脉解剖特点 颈外静脉为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由下颌后静脉、耳后静脉、颌枕后静脉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降,在该肌下端后方处穿过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1]。其体表投影比较明显,易充盈,可在直观下进行穿刺,且无重要结构伴行,并发症少,损伤动脉、神经、胸膜的可能性也小。掌握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2 方法
2.1 穿刺方法 由于小儿颈部较短,为充分暴露颈外静脉,应采用仰卧位,在小儿颈、肩部垫一小枕,使头部位置稍低,尽量后仰,使脸部侧向一边。常规局部皮肤消毒,使小儿啼哭颈外静脉会更充盈,左手置于小儿面颊部,这样既有利于固定头部,又有利于绷紧皮肤。右手持7号采血针在颈外静脉上段中点,使针与皮肤成300角,视下向心性穿刺皮肤,深度3 mm左右再沿静脉走行100~150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针2~5 mm,立即固定针头,采足血量。如果进针稍深,无回血可将针头慢慢后退,见回血后立即固定针头,采所需血量。对颈外静脉不充盈的婴幼儿,应在穿刺前先压迫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以下部分,但不能用力过大,防止发生意外,待颈外静脉上段充分充盈显露后,以其中点为穿刺点,穿刺针与静脉平行进针,无一失败。
2.2 拔针方法 拔针动作迅速,用棉签按压时采取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 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按压。时间5 min以上,拔针按压穿刺点的同时,立即将小儿置头高位抱起,有利于迅速恢复小儿头部血液循环,减少哭闹和皮下血肿的发生。
3 讨论
3.1 由于婴幼儿四肢短,四肢主要静脉细小,回流血量较少,不易穿刺成功,即使成功也很难采到所需血量。股静脉采血易出现穿刺失败或抽血时间过长而造成溶血,影响检查结果。而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其位置表浅且恒定,血流量较大,采血充足可避免标本溶血,如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可免去脱衣的麻烦,缩短准备时间,防止婴幼儿受凉。
3.2 在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并发症的预防。
3.2.1 据文献报道,小儿颈外静脉穿刺过程中,可因呕吐窒息而至死亡[2]因此,婴幼儿应在进食至少1 h后才可进行穿刺,采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婴幼儿面色、哭声等情况,发现异常变化及时处理。
3.2.2 当穿刺点距颈静脉窦较近时,易造成采血后因按压止血用力过大或压迫不当刺激颈静脉窦,导致迷走神经受刺激,致使婴幼儿心率突然减慢,出现暂时意识丧失的危险,因此,穿刺点要远离颈静脉窦,采血后止血按压力度适当并由护士完成。
3.3.3 绝大多数婴幼儿为独生子女,当其哭闹不安时,许多家属不知所措,这时应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告知家属,小孩哭叫有助于穿刺成功,颈外静脉穿刺并不是想象中的可怕,以取得家属对穿刺的配合。
综上所述,婴幼儿外周静脉穿刺采血,应首选方便、快捷、穿刺成功率高的颈外静脉。在采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小孩的变化,严格无菌操作,高质量完成颈外静脉采血,杜绝并发症发生。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婴幼儿;输液渗漏;原因及对策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婴幼儿对口服给药不合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1]。但由于门诊输液患儿流动性大,病情复杂,病种繁多,小儿血管细,穿刺难度大,哭闹易动,输液环境嘈杂等原因易发生输液渗漏,不仅影响患儿治疗,增加患儿痛苦,增加护士工作量,同时也容易引起护理纠纷。
1 总结分析造成输液渗漏的原因
1.1护理技术原因 由于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对血管情况不熟悉,穿刺技术不成熟,在静脉穿刺时刚见有回血便不敢再进针少许,怕再进针会刺破血管便匆匆固定,实际上,针尖才刚进血管,这样在输液过程中极易滑出和渗漏:选择血管不恰当,有的护士认为关节处血管粗,弹性好,选择在关节处穿刺,而小儿天性好动,这样在输液过程中针头极易刺破血管引起渗漏:输液部位固定方法不正确及固定不牢,小儿天性好动,哭闹时头部又容易出汗,致使头皮胶布固定松脱,针头易刺破血管或脱出引起渗漏。或未使用留置针,对同一条血管反复多次穿刺等。另外,家属因患儿生病哭闹心情焦急,对护士的期望值高,要求"一针见血"无形中给护士穿刺带来压力,影响操作。
1.2患儿哭闹不配合 婴幼儿本身易哭闹,加上身体不适,陌生的环境,周围的哭声,说话声,易引起恐惧感。再加上穿刺带来的疼痛使其更加不配合。另外,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时间长,而小儿天性好动,容易碰到针头,使针头穿破血管或滑出血管外而引起渗漏。
1.3家属缺乏护理知识 有些家长是首次看护患儿输液,不知道应该如何护理;看护人大意,没有及时看护,在处理婴幼儿大小便或患儿上厕所时疏忽或不小心碰撞患儿,更换衣服时牵扯肢体碰到针头。另外家属对患儿过分宠爱,不加约束或领着患儿随意到处走动,以及看护人之间替换不小心碰撞患儿等导致液体外渗。
1.4留置针使用率低 家长缺乏对留置针的认识,不清楚留置针的用处及优点:部分家长认为门诊只是短时输液不需要使用留置针或认为门诊只能用钢针不能使用留置针;有些家长缺乏对留置针的护理知识,认为自己不能护理好留置针害怕出现意外及认为留置针放在身上会让患儿不舒服和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留置针成本高,家长不能接受。
1.5环境嘈杂 输液室人员流动性大,人员多,环境嘈杂使患儿哭闹,家长心情烦闷。输液区生活垃圾多,卫生差。温、湿度控制不适宜,患儿输液时都集中在输液大厅内,输液处的气味难闻导致家属抱患儿走出输液区,针头脱出血管外而致渗漏。
2 预防对策
2.1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应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的约束,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对新入科的护士及初学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护士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培训。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由静脉穿刺技术精湛的护师进行实地的言传身教,从而提高整体穿刺技术水平。
2.2加强输液知识教育 在输液大厅及走廊醒目处张贴宣传画和提醒标语,如留置针的优点及护理要点、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不能外出输液,因为在太阳下输液,会使药效减低或失效以及当发生输液反应时不能及时抢救:不能自行换药及回插输液器等宣教知识。在输液前及输液中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交流,告知家长输液的目的及顺利完成输液应注意的问题,消除其过分紧张的心理,并指导家长根据患儿输液部位选择合适的抱孩姿势,及孩子应处于的。输液时和家长交代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护士[2]。输液后,指导家长正确按压穿刺点,应用干棉签沿血管走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5min,按压的力度适中,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正确的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2.3弹性排班、加强责任心。根据春冬两季患者就诊较晚,夏季小晚班患者较多等人流量规律合理排班,在输液患者高峰时多排人员,排班时老中轻合理搭配。输液室加派巡回护士,加强巡视。因婴幼儿其特定的病理及生理特点,不能够或不能很好的表达及交流,当他们输液出现不适时,往往表现出哭闹,但有些婴幼儿在正常输液时也哭闹,这给护士的观察带来困难。因此,要求护士在巡视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仔细观察。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多与家长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教会家属保护和观察静脉输液部位。
2.4推广留置针的使用 由编号护士针对6个月以下、需连续注射3d以上、特殊药物者推荐使用留置针;对以上不愿使用留置针者及其他患儿在输液时由治疗护士针对血管弹性差、烦躁、好动、输液时间长的婴幼儿,进一步推荐使用留置针。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d,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减少了患儿的疼痛,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2.5优化输液环境、实行人性化管理。在输液大厅张贴小儿喜欢的动物卡通图片,在输液区安装空调和空气消毒机,安排保洁人员随时保持输液大厅的清洁卫生。丰富多媒体,每天播放小儿喜欢的动画卡通节目,使患儿感到温馨和舒适,以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的恐惧感,从而减少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的哭闹,也使家长心情放松。
3 总结
在婴幼儿门诊输液室中,小儿输液患者较多,而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护理问题,这不仅增加患儿痛苦加重护理工作量,同时也易引起护理纠纷。因此,合理的选择静脉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妥善固定、加大留置针的使用率、加强巡视并重视家长的健康宣教等,能有效的降低输液渗漏率,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