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

第1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境外教学实习(IAP) 国际汉语教师培养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习的重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又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点,因此实践教学活动在专业建设中地位极为重要。很多教研者十分关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高萍、刘艳认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注重结果评价,缺乏过程培养、实践教学国际化意识不强、实习基地建设薄弱等问题,提出了以兴趣引导、目标引导、职业引导为理念建立三课堂联动,形成从课内外走向校内外,进一步扩大到海内外的具有持续性和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何华珍、郭振伟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规格是“三型一化”人才,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几种观点都强调了实践的国际化。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确定培养目标、选择培养规格等方面应该更多地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口径,教学实习环节应该更加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红河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红河学院于2005年获准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是云南省较早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自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9届本科学生。在历年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不断改进,我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很多次尝试和调整,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和努力,我校的实践类教学实习逐步成为一条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路子。尤其是境外教学实习(IAP)成为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因我校地处边陲,和越南接壤,到达东南亚各国的交通也十分便利。独特的区位优势增加了我校学生到东南亚各国就业的机会。近年来“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也增加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而我校要求该专业学生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必须修读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的毕业条件,必然增强了学生在东南亚各国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从最新修改的《教学指导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对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提出了新的内容,如“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初步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和“具有较为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汉语国际教育能力、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事工作能力”。

专业实习教学环节规定学生必须在国内外学校、国内外汉语中心或涉外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实践。我校目前在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都建立有汉语中心或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基地,该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修读第二外语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比如选修过越南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就选择越南的实习学校;选修过泰语、柬语或第二外语运用能力足的学生可以选择到泰国、柬埔寨进行实习(这两个国家英语环境较好)。实习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不少于4周,最长可达6个月。

实习学校一般以中学为主,也有小学和大学。这些学校开设有面向全校学生的中文选修课,因此课程量较大。平均每个实习学生每周的课时量达到12节,还要参与一些与汉语有关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比如汉语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汉语歌演唱比赛等等。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锻炼和提高,如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第二语言应用能力、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外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等多种能力。

但是在实习过程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视。比如学生普遍反映的平时课堂里学习的教学理论和真正上讲台后的教学实践的差距;很多平时从未思考过的汉语本体知识和被留学生问得自己也糊涂了的尴尬;到一个完全陌生环境中的茫然无措;文化冲击等等。

通过几届学生的毕业实习活动,我们逐步探索出一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之路,也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专业教学实习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必须注重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养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做到“两强”,即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强,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强。

三、专业教学实习与国际汉语教师培养

教学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专业素质的国际汉语教师。

专业教学实习对国际汉语教师素养的培养作用。第一,引导作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学生仅仅依靠课堂课程教学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效果。只有实践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检验自己所掌握的基本功,知道自己能力的薄弱点,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升。第二,针对作用。IAP让学生走出国门,真正面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学实习更能有针对性地反观自己的不足。第三,锻炼作用。掌握一门小语种外语,让学生能更容易地融入所在国家的社会环境,相对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帮助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专业教学实习项目的建设及实施,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有实现性。语

参考文献

[1]高萍,刘艳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79-83.

第2篇

谈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认同的实现

越南高校中文系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

非华裔汉语教师语法教学观念分析

《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大纲》浅析

略论汉语志愿者公共外交意识的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探讨

在京高校留学生语言适应性研究

在京留学生生活适应性调查与分析

新加坡华文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国际汉语教材的国别性与国别化

慕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国际汉语师资培训路子的新思考基点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师资培训:现状与前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若干问题

关于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问题的思考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师资合作培养模式初探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专业信念研究

谈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

孔子学院特色发展的解读与例证

汉语国际教育用汉字表的字义信息标注初探

英语背景国际学校汉语课程:困境与变革

在京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京留学生北京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在京留学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分析

马来汉语预科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特点

基于部件数据库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行动研究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应用与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

“国际汉语教学创新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两岸四部初级教材零起点语音教学模式的考察

影响美国学生双音节汉语声调发音因素的语音调查

汉语测试跨文化理解听力题分析和文化层级构建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举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英语母语留学生学习“V掉”动结式的偏误研究

赴菲律宾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语音学基础及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之汉字的纠错问题及纠错方法举隅

商务汉语教材开发模式探索——PACE

基于“泰国汉语教材语料库”的生词分析

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汉语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泰国大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对外汉语新进教师的培训目标及模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教材研究

“中国印·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亮相首尔

关于《语言培训服务汉语培训基本要求》的思考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词义猜测的偏误与策略分析

中日词汇语义场对比研究与汉外基本词汇的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跨文化 教学能力 对泰汉语教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出明确规定,不但要求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技能①。本文从跨文化角度,针对对泰汉语教学,讨论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并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层面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及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外汉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甚至学生之间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一些在中国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不再适用。因此,要在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下组织教学,就要求教师在遭遇文化冲突时具备一种容忍力和调试力,但这往往并不容易。汉语教师想要在遭遇文化习惯冲突时正常地开展教学,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心态上作出一系列调整,包括调整对自身课堂角色的定位,是领导者、参与者或是观察者;通过移情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以中国文化习惯中的对错标准评判外国学生的行为,不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如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吃东西就是不尊重老师,并断定学生也抱有相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

除了要在心态上具备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之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这是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转换能力。这里的转换一方面是指各种语言如汉语、学生母语、媒介语之间的转换,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有时教师需要借助其他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表达时,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自由灵活地在各个难度等级的汉语词汇、语法之间进行转换;在解释复杂、高级的词汇时,能用学生已掌握的简单、初级词汇进行可懂输入;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适当等级的词汇、语法和语体,并进行调整和熟练转换。二是用非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非语言是指“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用做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有时语言解释不清或解释起来费时费力的词汇或语言点,用非语言却能很轻松地达到交流效果。如在对泰国学生讲解“礼貌”一词时,上课的教师双手合十,向学生做了一个泰国人最常用的合十礼,然后又故意趾高气扬地从学生面前走过(在泰国文化中,从他人面前经过而不弯腰低头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之后,他对比两种行为说,前一个行为就是“礼貌”的表现,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学生对老师生动的教学大为赞赏。可见,学习一些非语言交际的技能,能帮助汉语教师强化教学效果,也让教学变得活泼生动。

(三)跨文化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由于教学的跨文化特性,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具备跨文化思维的反思能力。对外汉语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比如一个在国内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取得预期效果等,遇到这些状况,教师不仅要有控制当场局面,灵活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更要有在事后进行积极、理性反思的能力。要时刻考虑文化因素,发现课题后能从跨文化的宏观角度掌握事件过程,发现问题症结,从而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三、关于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极为重要,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初入职的教师或预备教师却在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如今,不少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都把能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机会作为一大办学特色,但这些到境外实习的学生,有很多却遇到诸如课堂沟通障碍、教学效率低、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跨文化教学的能力。这也就提醒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应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只靠个别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就能完成的,它应该贯穿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而在各培养阶段的模式和重点不尽相同的。在此,我们针对面向泰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各个培养阶段,对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一种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感知式训练―体验式训练―互动式训练―反思式训练。

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阶段,还未建立起强烈的专业意识,绝大多数学生也没有任何跨文化教学经验,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感知的方法,把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这方面。大学一年级会开设一些基础性的语言课和文化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泰语、中外文化等课程,而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这些课程应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英语、泰语专业的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跨文化角度加入一些中外语言和文化对比的内容,如在现代汉语或泰语课上,不是单纯教授汉语知识或泰语,而是注意将两种语言结合起来,从语音、构词、语法及语言中所渗透的文化等方面做一些对比分析,如汉语普通话声调调值和泰语声调调值的比较,汉语句式结构和泰语句式结构的异同等,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③。

第二阶段的体验式训练通常是在大学二年级,这时学生开始接触更多也更为核心的专业理论课程,诸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这些算是学生真正走进对外汉语教学范畴的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除了理论的讲授外,对比研究、案例分析也很重要。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通过案例体会和学习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从跨文化教学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确立对外汉语教学是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这一观念。有时,可以专门针对跨文化交际选择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参考书上提供的,可以是影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如高年级学生的赴泰实习日记),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些间接的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和本校的留学生“结对子”,到本地的对外汉语课堂进行观课,让学生能够体验在汉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开始进行赴泰实习,也就是说,跨文化教学进入“实战”阶段,他们要在泰语环境下进行汉语教学,也将通过与泰国学生的互动获得更多直接经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长期浸在目的语环境中,对于提高目的语语言能力和感受目的语文化很有帮助。同样的,赴泰实习教师处于教学对象的母语环境,则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泰语和泰国文化,提高对中、泰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对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敏感性也很有效。如果说在之前的体验训练阶段学生学到的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和宏观性的间接经验,那么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将获得更多微观的也是带有特殊性的直接经验。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不再享有之前那种教师近距离指导的方式,而要独自处于异文化环境,经历跨文化交际的“蜜月期”、“沮丧期”甚至是“困难期”,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实时互动指导,若没有教师跟岗实习的条件,则可采用远程(如电子邮件、网络实时通讯等)指导的形式,从教学技巧、交际策略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同学生作互动式的交流和指导,让学生顺利度过“调整期”,最终达到“适应期”。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也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规律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作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第四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之前获得的经验进行有效反思,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专题讲座、师生研讨等多种形式,运用案例式教学反思的方法,对学生之前在实践阶段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案例,对当时决策时的理念与疑惑及由此所做出的处理方式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这种交互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教学反思的方法,在今后的汉语教学中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应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阶段特点,制订实施有效的培养方案,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注释:

①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②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③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1).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3]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第4篇

一、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立体化原则”的提出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材料,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科发展也意义重大。理想的教材应该来源于教学一线并在一线的直接运用中接受课堂教学的检验;此外,新的教学方法、理论提出后通常也需要用相应的教材来呈现和推广。

李泉(2004)充分肯定教材在教学实践和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教材编写和教材建设历来受到各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国内学界对外语教材或者第二语言教材编写所应遵循的通用原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且在该问题研究上达成了一些共识。其中,关于“立体化原则”的提出,以下成果比较显著。

刘珣(1994)认为,上世纪90年代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应该调动一切现代化手段组建立体化的教材系统,并指出应该使用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的语言技能训练;刘珣(2000)论述教材编写系统性时,主张内容介绍和技能训练要平衡协调,学生用书、教师手册、练习本、单元试题等要分工合理,初、中、高不同阶段要衔接,综合技能课和专项技能课要配合,同时还要考虑形成系列的、立体的教材体系。可见,刘珣主要是从本学科的微观角度进行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也有学者就第二语言教材或外语教材编写进行了宏观研究,例如,李泉(2004)把教材编写划分成了三个不同层面,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原则,最后归纳出了第二语言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十个通用原则,其中包含立体原则①。该原则明确要求教材编写向立体化方向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教育手段的方向发展,要求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除了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写之外,还应覆盖练习册、教师用书、课外读物、挂图、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的编写。

汉语国际教育(或者对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独立下位学科,其教材编写显然也应遵守立体原则。

耿直(2011)认为,除了教材编写理论的多元化以外,立体化教材编写的探索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一大新特点。他的表述直接使用了“立体化教材”的概念,这也意味着对外汉语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已经跟国内英语教学界(庄智象、黄卫,2003)、工程学界(徐刚涛、王清,2010)以及出版学界(初天斌、李少名,2015)等更广阔的学术领域接轨。

也就是说,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应当遵循立体化原则,既是当今信息社会的时代性体现,又是现代技术应用的客观性要求。

二、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立体化原则”的内涵分析

根据引言部分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立体化教材就是在立体化原则指导下所编写的教材。立体化原则的自身内涵贯穿了教材编写从形式、内容再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因此,就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微观学科而言,加大对立体化原则内涵的研究发掘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根据笔者的研究总结,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的立体化原则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本体概念的立体化、编写理念的立体化、涉用媒介的立体化、应用空间的立体化、互动模式的立体化以及组编过程的立体化。分述如下:

(一)本体概念的立体化

教材的概念和其他概念一样,同样随时代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狭义概念的教材即传统的纸媒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概念还包括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图表、音像教学资料、CAJ课件、电子课本、各种网媒载体的录像课堂和直播课程等。这种紧紧把住时代脉搏的广义教材概念突破了传统纸媒的单调限制,体现出了教材系统的立体化,显然应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所借鉴采用。芬兰等教育理念先进的北欧国家首推跨学科融合式的“现象教学”改革更是将虚拟货币、互联网、图书馆、现实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菜单、火车票、旅行指南等一切事物都纳入了教材的概念②。这种立体化教材概念为我们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中的各类文化体验课(如戏曲、舞蹈、书法、国画、剪纸、烹饪、泥塑、篆刻、风筝、中华武术等)的教材选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材概念的立体化必然会造就教材内容的立体化。黄荣怀、郭芳(2008)根据教材产品的形态,认为立体化教材主要包含印刷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课件、网络教材、学具教具、教学素材、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支持系统六类组成要素。例如,周小兵主编的《初级汉语精读教程》教材系列中,既有纸媒的教科书和学生练习册,又提供了与之配套的丰富教学资源,包括每一课的PPT课件,另外还有教师手册(内含教学语法操练方法、补充方法、任务与活动的具体说明、单元测试及期中期末试卷等)。这套教材具有如此立体化的内容,正是教材概念立体化内涵的真实体现。

此外,各类语言要素教材、语言技能教材、国别化教材——如国家汉办研发的覆盖中英韩法日等多语种版本的“长城汉语”系列教材、由中英教师合编的适用于英语国家的初级汉语教程《快乐汉语》,以及由中美两国教师合作编写的适合美国公立学校使用的系列中学汉语教材《初中中文》和《高中中文》等等的出现同样展示了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本体概念的立体化内涵。

(二)编写理念的立体化

本文引言部分提到了教学方法、理念与教材有着紧密的辩证关系。其实,其他理论如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人工智能等都对教材编写发挥着重要影响,都属于教材编写理念的立体化层面,只是在实践中作用大小有差别。其中尤以教学法的影响最为显著。潘红(2001)极力倡导某套教材的教学方法不能违背其编写原则而应务必协调统一,足见教学法理念与教材编写的一体两面的深刻联系。

关于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指导理念,刘珣(1994)认为经历了50年代~70年代的纯结构法时期,80年代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时期和90年代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时期。新世纪以后,汉语教材编写进入多元综合教学法时期,北大《博雅汉语》系列教材即为此时期教材的典型代表。对该套教材的编写理念,李晓琪(2013)曾作过专门分析:起步篇主要运用结构、情景、功能理论,以结构为纲,寓结构、功能于情景之中;加速篇运用功能、情景、结构理论,以功能为纲,重在训练情景交际能力;冲刺篇和飞翔篇则分别采用了话题理论和语篇理论。显然,《博雅汉语》的教材编者是在立体化编写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尝试。

除了教学法理论外,李晓琪(2016)认为语言教学大纲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教材的编写,并主张教学大纲与教学法理论同为教材编写理论的重要内容。陈绂(2006)专文探讨美国学生外语能力5C标准和3种交际模式的同时,介绍了AP汉语与中国文化课教材的编写情况,这也是教学大纲的理念对汉语教材编写有重要作用的明证,而北大的《博雅汉语》和中英合作的《快乐汉语》的编写也都紧紧围绕大纲。

因此,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理念应该与时俱进,并且应该具有立体化开放视野,综合考量多种理论来源及其影响大小,从而编写出更加符合时展和国家需要的优秀汉语教材。

(三)涉用媒介的立体化

传统教材一般都是纸媒介,无法形象地展示直观内容、声效和动态过程,而立体化教材通过多样化媒介的应用则能有效回避这些缺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材内容的呈现除了文字、图画、表格、实物等静态媒介外,还有音频、视频、动画、网络流媒体等动态媒介形式,以及各类U盘、云盘等可移动存储媒介,另有集信息获取、网络跳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二维码技术媒介。例如,厉振仪、付琨编写的《理解与表达——汉语视听说教程》教材,既包含了纸质教科书又含有课文内容的电影视频光盘。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长城汉语——生存交际》教材则不仅提供了课本、练习册、多媒体光盘,还研发了网络管理平台,这部教材极大程度地突破了传统教材所用媒介种类的局限,生动地阐释了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原则中涉用媒介的立体化内涵。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媒介,尤其适用于针对外国人的汉字书写训练和文化体验课堂。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立体化教材将会提供虚拟的多模态情境,能够实现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双重立体化③。目前,此项技术媒介尚未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写。

(四)应用空间的立体化

传统的纸媒教材的使用场所几乎不外课堂内外,如果脱离了教材便谈不上应用。也就是说,平面化的纸媒教材限制了教材的应用空间,妨碍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客观需求;就汉语言学习而言,单一的课本和练习册妨碍了学习者听说技能的输入和输出。但是,立体化教材则能帮助学习者在共同的课堂学习之外实现符合自己个性化特点的学习和任意空间里自主安排的学习。比如,风靡全球的MOOCS网络教材让学习者和授课者实现了完美的互联互通,电脑或者手机里的app多媒体课件让学有余力者可以超前学习,也可以让后进者课后自我重新补习,下载进MP3、MP4、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里的音频教材可以随时反复播放学习和巩固,课堂上也可以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学习,观看在线课程时也可以引入类似B站观众互动功能的弹幕技术让单调的个人观摩变得有趣。

对以全球学习者为教育对象的汉语国际教育而言,上述应用空间乃至时间的拓宽带来的便捷,轻松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所以,教材编写者在研发时应该自觉地把教材应用空间的立体化考虑在内,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实用性。

(五)互动模式的立体化

纯粹纸媒教材的单一性决定了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都必须以其中任意两者以上的共同在场为基本前提,否则时空的限制便使得仅有一者在场的互动失去实质性意义。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包括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在内的所有教材编写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避免或者打破以上局限,而立体化教材中存储媒介和网络互联的存在已经几乎排除了这个障碍。教材使用者(教师和学生)、教材以及教材的研发者(编者)三者表面上的非共同在场因为教材编写时的立体化处理而让实质性的共同在场有了永远的保证。

所以,互动模式也因此变得立体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教材使用者和研发者之间的互动上:由传统纸媒教材时代的几乎没有或者很难交流沟通,变成了现在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方便迅捷的相互反馈。比如,以往若发现教材有误,只能等到教材再版时才可能彻底修正,而现在的立体化教材编者在收到使用者意见后,可以及时地通过后台更新加以更正。

同时,立体化教材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变得非常多元,如师生间的教学相长互动、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互动、教师间的教研教改互动、教学测试与教学评价的人机互动等等都能很方便地进行。另外,以往不易实现的跟家长、学校管理者、政府权威部门、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社区民众及其他社会人士和团体等的互动都可以通过立体化教材的编写研发而得以实现,甚至可以实现全过程的实时互动与监督。除此之外,立体化的教材资源还具有能够通过现代云技术不定期进行后台更新的功能,这不仅体现了教材服务的立体化④,而且实现了教材互动模式立体化。例如,上文提及的《初级汉语精读教程》可以通过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网站以及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网站随时下载与教材配套的最新教学资源。

(六)组编过程的立体化

传统的纸媒教材编写一般是一线教师的授课讲义历经反复的教学实践检验反复修改完善而成,或者由专业的教材研发人员编写而成,最后交由出版社出版发行,组编过程单一、内容更新缓慢。

随着人们个体意识的觉醒,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参与周围事务的热情空前增加。因而无论是教师、编者、出版者、学生、技术人员,甚至教材的评估者、研究者,乃至传统教育界以外的人士和组织机构,都可以加入教材组编过程中,并可能因为众多思想的碰撞而极大程度地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仍以上文提及的《理解与表达——汉语视听说教程》为例,教材内容首先是厉振仪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个人教育理念的实践,退休后加入东华大学继续实践并得到了年轻教师付琨的认同和支持。在这套教材的多年使用中,一届届外国留学生都认真参与了打磨的过程,两所学校的领导也一直支持教师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此外,厉教授用电影视频进行中国文化信息输入,以激发外国学生口头输出的教学探索,获得了与电影学界进行跨学科领域交流的机会,并获得了鼎力支持。工作单位出资、出版社出力,共同推出了这部教材。“长城汉语”系列汉语教材的研发过程几乎是举国家之力,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

不难发现,越是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教材,其组编过程也越能体现出较高程度的多元动态协作水平。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组编过程的立体化内涵已经得到实践检验。

三、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立体化原则”的应用现状

步入21世纪以来,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立体化原则逐渐达成了学界共识,并在教材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比如《汉语900句》《汉字五千年》等教材内容由单一的纸介质实现了电子化,《环球汉语》系列利用网络平台整合了线上和线下资源。可见,以教材媒介多样性为显著特征的立体化教材编写已经蔚然成风。不难预测,立体化原则在未来教材编写中的体现将会更加明显,因为这一原则极大程度上关照了信息时代人们日新月异的认知习惯。

立体化编写原则重要作用的日益彰显,正表明了学界对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概念、性质、功能及编写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更新。当今汉语国际推广视野下,汉语教材已经不仅仅是语言范本和知识载体,更多地应该是引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交际反应的刺激物。因此,随着国家全球化政策实施的不断推进和国家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的影响力和需求必然进一步扩大,全世界汉语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相较以往也将更加多元和复杂。适应这些新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写任务也将更富有挑战性。因此,我们必须在吸取前期教材编写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及时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先进理念,充分发掘现代技术的应用潜能,进一步改进汉语国际教育立体化教材的编写质量,如细化系列配套教材的内部系统性、深化常用教材的实证研究、扩大专业汉语教材的领域覆盖等等。

总而言之,无论是教材编写者,还是教材使用者,或是教材研究者,都需要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广博的全球视野看待汉语国际教育的教材立体化建设,让立体化原则的运用在教材编写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

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原文见: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P171-185。

②唐建朝,李栋《芬兰基础教育课改什么样儿》,《中国教育报》,

2016年4月11日。另外,2016年6月22日唐建朝在《浙江教育报》发表了《芬兰新课改:以“现象教学”为核心》的相关文章。

③王红成,倪雁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大学英语读写立体化教材

研究》,《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年第4期:P19-23。另注:该文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虚拟仿真言语教学研究中心2015年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立体化教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第5篇

关键词:河南高校 对外汉语 本科毕业生 培养目标 就业

一、对外汉语专业发展形势及河南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开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热”带来的“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以培养对外汉语师资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

作为文科中的新兴专业,1985年,全国仅有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华东师大、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院校开设这一专业,且为教育部“控制设点”专业。2000年以后,为了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对外交流形势发展需要,又有一部分高校设立此专业;到2003年已有35所高校设立此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300余所高校设有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同时,从2007年开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相继在全国数十所高校招生。

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或商业中心及沿海、沿边及等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来说,因为与外界交流频繁,对外汉语专业呈良性发展趋势,并已形成较为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就全国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来看,还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发展前景迷茫等诸多问题。

这种情况在内陆省份如河南表现尤为突出。在河南各高校中,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是较早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校,且皆设在文学院。近四五年以来,河南省郑州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院等相继开设对外汉语专业,一般挂靠外语学院(系)或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各地市的师院如洛阳师院、南阳师院、安阳师院、周口师院、商丘师院等也先后开设此专业,大多依托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文学院(中文系)。但是,由于河南属于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外交流不够频繁,对外汉语教学与沿海、沿边城市不能相比,与北京、上海等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相比更不具优势,这些都致使河南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在国际新形势下,河南省的对外汉语专业既面临机遇,又有新的挑战,如何与那些具有优势条件的省份和地区共同发展对外汉语专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自己的优势、劣势,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出去来实现联合、拓宽河南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是河南高校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对河南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情况进行了简略考察之后,发现其在办学思路、学科发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来,共同探讨。

(一)办学思路不明确,没有形成科学的学科定位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里对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这样的阐述:“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1]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里也都有类似表述。事实上,由于没有自己明确的办学思路,不少学校开设课程没有结合本校资源优势和特色,人云亦云,一些学校甚至师资严重缺乏,一位老师同时担任语言学和文学、文化方面课程的教学工作,致使课程虽然开了很多,看似很全面,但收效甚微。

多数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里都有如下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扎实的汉语语言文学知识和良好全面的英语言素养、能依托汉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外语能力,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在有关部门从事新闻出版、商务沟通和文化传播等跨文化交流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到学校、国家汉语推广部门、国外孔子学院、新闻出版单位、外贸公司、外资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管理、文秘、涉外等工作。表面上看,培养目标明确,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确实属于传统文科中的“朝阳专业”。但事实上,大多数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外语+汉语言文学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法”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是汉语水平不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不如外语系的学生,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既不全面,也不扎实。由于地处内陆,很多高校没有开办留学生教育,这就不能给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缺乏实践教学实习环节,学生很难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竞争力。

(二)对外汉语本科学生就业问题

与培养方案紧密相关的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证专家小组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说明”里论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显示,2005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不足4万,师生比为1:1000。该报告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人,需要数百万汉语教师。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目前“中文教师短缺已经成了制约美国中文教学开展的瓶颈”。据美国亚洲协会估计,在2015年将有5%的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届时将至少需要7000名中文教师,但现在美国只有500至700名中文教师,缺口非常大。英国文化委员会于2006年发表的《英语下一步》报告中提出,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英国学生应加强汉语等外语的学习。印度尼西亚教育部最近决定,2007年在全国各地1.6万所中学开设汉语课程,需要教师至少8万人。目前韩国有142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而且即将在中小学开设中文课。汉语教师短缺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在东亚和东北亚等国尤其突出。随着海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海外汉语教师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这些资料显示,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确实很广阔,但就该专业目前就业实际情况而言却很不乐观。据了解,多数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一次性签业率很低,有的甚至不足40%;而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大部分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转行的情况较多。[2]以对外汉语专业的领军院校――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直接进入该领域工作的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截止到2000年,北语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工作的本科生占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的32%左右,但近几年下降到不足20%,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中的优势逐渐变弱,甚至出现难就业问题。[3]这种情况在河南高校中更为严重。以河南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起步最早的郑州大学为例。2010年,郑州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62人,其中26人考上研究生,4人参加“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准备出国,10多人未就业,准备来年考研究生,其余10多人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等工作,对口就业率极低,且在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并无多少优势。另外,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郑州大学的设立,日后选拔志愿者将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倾斜,受指标限制,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会更难争取到出国教学的机会。

这种现象反映出了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一种突出矛盾:一方面,国际上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存在大量缺口,特别是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规模逐渐扩大的对外汉语教学缺乏具备相关素质的教师;另一方面,国内相当数量的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不能学有所用。目前开办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的各院校,大多都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通过对上述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真正能够“走出去”承担汉语教学任务及涉外工作的合格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是该专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就业出路广,对外汉语专业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阳专业”。

三、河南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一)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上体现宽基础、强能力、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拓展专业培养范围

对外汉语专业作为应用型文科专业,应该走一条在人才市场需求中求灵活求发展的道路。在学科定位上,应拓展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我国的对外汉语专业之所以没有叫‘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而称‘对外汉语’专业,正是因为考虑到人才培养的的广泛适应性。一个高校专业不可能只培养单一目标的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尽管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基本目标,但也要考虑到就业形势、市场、个人等各种复杂的情况,而不能使高校的本科专业成为某种职业培训。因而在专业设置时没有叫‘教学’二字,在培养目标上还加了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人才’。”[4]从目前我国用人单位招聘对外汉语毕业生的取向来看,单一的语言型的毕业生不太受到欢迎,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学校实际和特色,将培养目标定为对外汉语教学、涉外文秘、文化传播、语言学研究等多个方向,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就业需求。

2.突出特色,优化课程设置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至少包括四个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文学)、“教学法及其他模块”。前三个模块以基础性课程为主,各院系在课程设置上相差一般不大,区别在于每个模块所占的比例。最后一个模块以应用性课程为主,各院系可结合本校优势资源及培养目标突出自己的特色。如外语院校可加大对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工科院系可加大对电子商务、食品加工等方面的课程设置,艺术院系可加大对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外语和汉语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对另外某领域的专业有一定了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该校对外汉语专业设在外语系,外语系的朝鲜语专业在河南各院校中是开设得最早的。现在韩国的汉语热继续升温,掌握汉语在韩国已经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在韩国的汉语培训班也不断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在韩国可以说供不应求。但是韩国的培训机构大多是私立的,他们很少与中国教育机构合作,更多是委托一些专业的职介机构,定期从中国选拨教师。另外,韩国人比较重视文凭和专业,如果是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而且英语或韩语不错(能达到日常交流的程度),在韩国就可以找到工作。郑州轻工业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可以凭借这一资源优势,给本科学生开设韩语课程,积极跟韩国用人单位联系,拓宽就业渠道。

另外,作为应用性的文科专业,实践性课程一定要有充分保证。由于内地高校接受留学生数量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国人和留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和学校老师共同努力。如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模拟给留学生上课、观摩教学录像、进行国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等;学生实习时尽量为其创造条件,争取能够让学生给留学生上课或者旁听其他老师给留学生上课,主动与当地双语幼儿园、中外合办的中小学等合作,建立对外汉语实习基地;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机会,最好在大学期间多到一些对外汉语培训部门、对外汉语交流部门等相关部门去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5]

通过对学生进行上述四大模块课程的讲授和专业实习训练,这样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汉语、外语基础,又有较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和交流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对外汉语教学和涉外工作需求相适应的合格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这些是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二)保障信息渠道畅通,建立供需信息平台

河南地处内陆,环境、交通较为闭塞,信息相对滞后,对国外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信息不够了解,毕业生无法通过更多的、有效的途径获得供需信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实现对口就业。

认识到这一劣势和不足,内地高校要主动跟外界取得多方联系,如加强跟国家汉办、教育部、各国驻外大使馆、省政府外事办等的联系和信息沟通,以便及时有效地将信息传达到学校。其次,内地高校要走出去,多向沿海、沿边及北京、上海等对外汉语专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兄弟院校学习,多跟他们沟通,以便学习他们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科学的办学模式。

另外,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建立对外汉语教师供求信息平台至关重要。除了充分了解国家汉办信息外,还可以借助多种媒体形式,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可以设立国际对外汉语教师供需信息栏目,让该专业学生能及时了解人才需求信息,把握就业机会。[6]

(三)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增加学生就业亮点

河南自古位居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从而留下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化遗存,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之美称。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太极拳之乡陈家沟、安阳殷墟、汤阴里城、新郑轩辕黄帝故里、黄河小浪底等一系列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走出国门是要宣传自己优秀文化的。国家在选拔海外教师时,就有中华文化技艺展示这一项。河南高校的各对外汉语专业可以结合本地区文化资源优势,系统讲授一些中原文化知识,让学生适当进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特长训练,如太极拳、少林功夫、中国书法、绘画、剪纸、快板、二胡、戏曲等中华技艺的学习,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拿出一两手“绝活儿”,增加就业亮点。

总之,在世界“汉语热”的新形势下,河南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拼搏与辉煌同在。只有立足本地教学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加强联合和信息沟通,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方位、复合型的应用性人才,才能使对外汉语这个新兴的文科专业在河南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大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厚的果实,让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原文化)的魅力在世界上得以传播。

(本文为郑州轻工业学院第九批校教改项目《对外汉语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林建萍:《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北京教育,2007年,第2期。

[3][5]耿淑梅:《基于就业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大学,2009年,第4期。

[4]潘文国:《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专业・对外汉语学科》,《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6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也受到了世界人民前所未有的关注。汉语国际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用而生。汉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是在学习中国文化。本文就将讨论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因素的内涵,并对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具体体现进行阐述。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应该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交流时需要掌握的“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指语言课外的文化课教学,还应该包括渗透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中的文化。①周思源先生将“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称为“文化因素”②。

二、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体现

上文已经给出了文化因素的定义。我个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语言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即渗透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中的文化;二是语言交际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即语用文化和文化背景知识。

(一)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体现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就使得许多外国学生特别是母语属于印欧语系的学生在学习汉语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其实,将语言置于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学习,就会减少很多困难。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以汉字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为例。

首先,汉字有两级结构单位,即笔画和部件。汉字主要有―(横)、丨(竖)、丿(撇)、、(点)、()(折)这五种基本的笔画。这五种基本笔画有三种组合方式,分别为:相离,如“二、川、八”;相接,如“人、几、工”;相交,如“十、力、也”。部件又称偏旁是一种构字单位,由笔画组成并且能组配汉字。一般合体字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部件和部件的组合方式有七种,分别为:左右结构,如“明和许”;左中右结构,如“谢和树”;上下结构,如“花和出”;上中下结构,如“鼻和赢”;全包围结构,如“回和囚”;半包围结构,如“风和区”;穿插结构,如“爽和噩”。

其次,从造字法来看,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象形是指根据真实的事物来描绘形状的造字法。如“日、羊、瓜”等。而在象形字上加个提示符号或者用象征性符号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就是指事,如“朱、甘”就是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用三条线表示“三”。另一种指事字是在象形字加上提示性符号,如“朱”原来的意义是表示赤心树,在“木(表示树木)”的中间加一个点,表示赤心所在的位置。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几个部件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字,新字的意义就是这些部件的意义的组合。如“休、取”等。会意字分为: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由不同的字组成的会意字就是异体会意字,如“休”,“人”和“木”两个不一样的部分,组合后表示一个人在一棵木(树)下,就有了“休息”这个意思。而用相同的字组合成的字自然就是同体会意字了。如“从”,是由两个相同的“人”字组成,表示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走,就是“随从”的意思;“森”,三木,表示森林。形声字是指由声旁和形旁组成的新字。如“洋”,由形旁“氵(水)”和声旁“羊”组成,形旁表示海洋里有水,声旁“羊”表示读音。形声字的形旁大都是象形字,而声旁则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都可。

最后,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教师在讲授汉字的同时,也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汉字的文化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俗和古代文化知识。如在讲授“茶”字时,可以解释一下“茶”在中国古代中的民俗含义:“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如民间有“三茶六礼”的说法。茶在中国古代婚礼中是最重要的聘礼,被称为“茶礼”。据史料记载,在宋代茶就被列为了聘礼中不可缺少的礼品。从此以后,送聘礼就被称为了“下茶”、“行茶礼”或“茶礼”;女子接受聘礼,也就被称为“吃茶”或“受茶”。而所谓的“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洞房里的“合茶”。③再如,在讲到“男”和“女”这两个字时,可以讲解一下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社会秩序的由来。男子在古代以体力耕田,所以在农耕时代男子在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而女子,就如“女”字最初的字形一般,就是跪着操持家务的形象,由于退出生产领域就不得不依附于男子,从而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二)文化因素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

学习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运用该种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语用文化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常常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最先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这里以文化背景知识中中国古代文学为例展开叙述。

中国古代文学依发展顺序可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辽宋金元文学和明清文学几个大的阶段。它们前后相继,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国古代壮丽的文学画卷。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可以大致分为神话、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五个类型。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让外国学生像中国学生一样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是不可能的。而且除了把汉语作为专业学习的外国学生以外,很少有学生需要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只是把这些知识作为学习汉语的背景知识或者是在高级阶段为了提升汉语能力而进行的知识补充。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神话寓言作为课前语言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如“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和“羿射九日”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情况适时地把诗歌、散文、戏曲、小说拿来供学生们欣赏。这些故事和文章不一定要求学生们能够理解或者掌握,只要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和文章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学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妙之处就可以了。

文化因素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汉语教学可以加深外国学生对汉文化的了解,通过汉文化教学可以促进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所以,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三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第三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注解:

① 张继伟.《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

第7篇

一带一路谋略远,欧非东亚共双赢。

两千年前,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惠互利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成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

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形势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带一路”将给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契机。那么,“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会使哪些行业最为受益呢?与这些行业相关的大学专业又有哪些呢?下面请跟随我的镜头,一探究竟。

镜头定格1

文化交流的剂――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广角

国家间合作共赢的基础在于语言的沟通和对文化的认同。“一带一路”的轨迹遍及众多东南亚地区国家,这些国家的民众都涌现出学习中文的热潮。据了解,目前全球汉语国际教育老师仅有4万名左右,相对市场近200万名教师的需求量,缺口相当大,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老师成为各所国际学校争抢的香饽饽。

专业微距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专业,培养能够在国内外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研究在涉外事务中汉语的应用、翻译或教学的方法与技巧。通过理论学习、语言训练等途径,你可以掌握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学知识,具备较为扎实的中英语言功底,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翻译或教学技能,从而能胜任各种涉外事务的工作。

该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汉语言文学和英语两大部分组成,如果从一个高中生的角度来看,就是对中学语文和英语的精修。如果你喜欢文学,喜欢英语,喜欢与人交流,愿意接受不同的文化,那么这个专业很适合你。

大学群像

“985工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普通院校:北京语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很多人考该专业的研究生,是因为该专业的研究生第二年有出国实习的机会。不同的院校拥有的资源不同,拥有出国机会最多的学校主要有两种:孔子学院(是做实习老师,不是做志愿者)和中外合作院校。开办孔子学院较多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

镜头定格2

贸易沟通的桥梁―― 小语种

专业广角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许多企业走出国门,寻求新的发展带来机遇。随着战略的深入,企业间的贸易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少企业都开始注重小语种人才的储备。据了解,“一带一路”涉及中亚、南亚、东亚、东南亚和中非等国的40多种语言,考生们如果想要填报小语种专业,可以多多考虑俄语、波兰语、匈牙利语、阿拉伯语、泰国语、马来语、缅甸语、老挝语等专业。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势必能迎来广阔的就业前景。

专业微距

小语种这个称呼实际上是个“小名”,它的学名应该叫非通用语。在我国,由于绝大部分中学开设的外语课程都是英语,各高校招生的外语专业也绝大部分都是英语专业,所以,大家习惯把英语以外的语种统称为小语种。

由于开设俄语、日语的院校和招生人数比较多,有的学校便没有把它们列入小语种单招目录中,而是放到了统招计划内。

小语种专业与一般的专业不同,由于它培养的是特殊的专业人才,而学生上大学之前又从来没有接触过它,学习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天赋,如口齿伶俐、模仿能力强、对语言反应敏感等。在此提醒大家,如果你唱歌跑调、五音不全、口齿不清,很有可能不适合学习外语,尤其是比较陌生的小语种。

另外,由于民族、地域、风俗、历史等原因,对中国人来说,学习不同的语种也有难易之分。比如阿拉伯语,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在各大外语院校中就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三分钟的韩语,三小时的英语,三天的法语,三个月的日语,三年的德语,三百年的阿拉伯语。”学习阿拉伯语的难易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大学群像

全国外语院校分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这些学校开设的小语种专业种类多,办学实力雄厚。

镜头定格3

专业广角

目前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贸易协定,预计在未来,中国将以这些已有的经贸合作为支点,逐步扩展和深入与这些国家的合作。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掌握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政策,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专门人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订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专业微距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研究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实务以及国际贸易法规等内容。学生要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如果你在高中时代打下了深厚的数学基础,那么你便可在这个专业的学习中如鱼得水。

各类型企业对应聘者外语能力的要求略有不同,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常要求应聘者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则要求应聘者能直接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

镜头定格4

专业广角

无论是贯通西北地区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是连接南部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异域风情,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人们勾画了一幅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新蓝图。在这幅蓝图中,旅游业注定会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专业微距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和管理,学生毕业以后并不一定要做导游,也可以到政府部门、规划设计单位、会展公司、度假区、酒店以及主题公园从事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

该专业是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课程内容跨度较大。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说明里都会提到“涉外”两个字,这就说明英语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借“一带一路”的东风,进入相关的涉外旅游企业工作,大学期间就要多熟悉这些沿线国家的文化遗产,多了解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在这些企业里工作,经常要处理英文文件,也经常会和一些外国人打交道,英语好的学生在应聘这些企业时会占很大优势。

第8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留学生 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98-03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 年设立的,旨在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课程设置。许多学者都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主要是针对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而言的,关于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简称“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则较少有专文论及。因此,本文拟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剖析我校留学生汉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今后我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兄弟院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概况

江西师范大学于2009年6月获批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并于2010年春季开始招收留学生汉硕,目前已有两届学生顺利毕业,并有一届留学生汉硕在读。我校留学生汉硕的生源以马达加斯加籍留学生为主。虽然我们在招生时要求申请者需具备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备相当于新HSK五级的汉语水平,但班级汉语水平层次区分仍较明显,由于印尼和韩国等亚洲籍留学生一般都有在中国的大学学习四年汉语的经历,他们的汉语水平明显高于马达加斯加和加纳等非洲籍留学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非洲籍留学生中,有7人在大学孔子学院学习过两年汉语,还有7人在孔子学院学习过三年汉语。相对来说,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不长,基础也不太扎实,特别是书面表达的时候,暴露的问题更多。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是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留学生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其课程体系也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与《留学生方案》完全一致,只在课程与学分结构方面稍有微调。

(一)核心课程的设置

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包括《当代中国专题》、《高级汉语》、《汉语语言学》。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中华文化及技能》、《跨文化交际》。其中,《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与《留学生方案》稍有出入,《留学生方案》是《中华文化专题》。

(二)拓展课程的设置

我校的拓展课程整体结构与《留学生方案》一致,但每一类里可供选择的课程与《留学生方案》又稍有不同。关于汉语教学类,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汉语语言要素教学》这门课程根据语言各要素分解成3门课程:《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同时,删去了《汉语技能教学》,并增设了《汉语教学研究方法》和《古代汉语》。关于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留学生方案》是2门:《中华文化经典》、《中外文化比较》,我校还增设了2门:《中国思想史》、《国别与地域文化》。关于教育与教学管理类,《留学生方案》是3门:《外语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管理》、《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而我校则增设了《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三)训练课程的设置

《留学生方案》共有4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教学测试与评估设计》、《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第4门课程换成了《课型与教学技能训练》,因为核心课程里已有一门《中华文化及技能》。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我校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对《留学生方案》所做的修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个别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如《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我校更偏重于文化技能的教学。二是个别课程的类别归属不同,如在《留学生方案》里,《汉语技能教学》属于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而我校实质上把这门课程移到训练课程中了。三是增加了一些课程,并细化了个别课程。那么,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修改是否合理呢?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呢?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重汉语教学类课程,轻汉语知识类课程

在我校留学生汉硕的26门课程中,纯粹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只有3门(占12%),汉语教学类课程却有14门(占54%)。留学生们普遍反映,一个学期的《高级汉语》课根本不够,他们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汉语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这不难理解:一个母语就是汉语的教师若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仅仅依赖自身作为母语使用者的语言直觉,尚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何况我们的留学生呢?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毕业时连自己的发音、用词造句、书面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又谈何去教别人汉语?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设置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应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从上文提供的数据来看,我校留学生汉硕的汉语教学类课程与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约为4.7∶1。教学类课程设置过多势必造成某些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核心课程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讲语言要素教学,而拓展课程里又分别开设了《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这是比较突出的交叉重复。

(三)部分课程的设置必要性不足

在对我校留学生汉硕与国内汉硕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在留学生汉硕的课程中,约有70%的课程与国内汉硕的课程相同或相近。我们认为,有的课程对于将要去海外执教的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留学生汉硕却未必如此。孟瑞森(2011)指出,留学生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中国教师相比,存在着天然的优势:留学生毕业后在其本国从事汉语教学不存在难以适应海外生活环境的问题,不存在因语言、文化、习俗的不通而产生的沟通问题;留学生更了解当地教育的政策、体系、规章制度等,而且他们自身有学习汉语的经历,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的学生。因此,像《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这样的课程似乎更符合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需要,对留学生汉硕来说,开设的必要性不大。此外,《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也是如此。

四、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

语言学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基础和依托,是语言要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前提(田艳,2012)。因此,我们建议根据留学生汉硕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汉语知识类课程。比如把作为学位公共课程的《高级汉语》从目前的一个学期扩展到两个学期甚至三个学期,而且在教材内容及训练重点方面要逐渐向书面正式语体倾斜,要涵盖议论文、杂文、学术论文、散文随笔、文言文和书信尺牍等各种文体,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同时注重选文所含的丰富的文史底蕴。其次,针对这两年毕业生在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完全不了解汉语学术论文的结构体例、行文方式,措辞口语化严重等,还可以考虑在第一学期增设一门《论文写作》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位论文开题和写作打基础。另外,由于我校每年都有部分留学生因为第二学期末的新HSK六级没有通过而拿不到汉办的奖学金,甚至不得不中途退学回国,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预备课程中开设针对新HSK六级考试的辅导课程,以利于生源的稳定。

(二)调整部分课程的内容

首先,为避免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汉语语音及其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与学位核心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交叉重复,同时给学生打下更坚实的汉语基础,这三门拓展课程可以只讲授关于汉语语言要素的系统知识,把“教学”部分留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另外,由于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词汇”部分内容较多,而且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和留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语音部分的课时可适当压缩,并把“文字”并入“语音”部分,形成《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汉语词汇概说》、《汉语语法修辞概说》三门课程。

其次,学位核心课里的《中华文化及技能》宜按照《留学生方案》设成《中华文化专题》,本课程的目标是较系统全面地向留学生介绍中华文化,而文化技能的训练则可放到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拓展课程里,开设诸如《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礼仪》、《中国舞蹈》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文化技能教学时,我们是让国内汉硕和留学生汉硕合班上课,留学生们非常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能增进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我们认为,像《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比较》等文化交流类课程也可以尝试这种做法,使教师、留学生、中国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让中外学生都能更深刻地理解异国文化及与本国文化的差异。

最后,《汉语语言学》这门课程,根据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说明”,会涉及“语用理论与语用分析、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这对于汉语水平都还迫切需要提高的我校大部分留学生汉硕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可以考虑放入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里,供学有余力的留学生选修。

(三)删减部分课程

《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国别汉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这三门课程如前文所述,可以考虑删除。另外,既然要开设以汉语语言各要素为主题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如《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等,为避重复,原来的预备课程《现代汉语》可取消。至于《古代汉语》和《中国思想史》,《留学生方案》上并没有做要求,目前来看并无增设的必要,一是因为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对我校留学生汉硕来说,艰深难懂不好理解,二也考虑到留学生汉硕的学习期限只有两年,上课的时间最多一年半,课程安排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

总之,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深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顺利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罗尧成,2006)。除此之外,担任留学生汉硕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应该有全局观念,不仅要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深刻地理解,也要明确所任教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任务,同时任课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遇到某些内容可能有交叉重复的课程时,更应协商分配好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 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