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航天航空技术

航天航空技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航天航空技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航天航空技术

第1篇

一、岗位名称:

综合管理岗

二、岗位职责:

1、组织、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及技术交易活动洽谈;

2、参与校地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管理相关工作;

3、协助开展学校知识产权推广与运营工作;

4、 负责学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维护、知识产权数据维护等工作;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聘用条件:

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工作细致,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热爱科研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可适应经常性出差工作;

4、具有相关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管理经验者优先。

四、聘用办法及待遇:

该岗位新聘人员的聘用方式为劳务派遣,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由劳务派遣公司与派遣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支付协议工资,缴纳社会保险及公积金。

五、招聘截止时间

简历投递截止时间为2016年3月10日(只接受电子邮件)。若在招聘截止后10个工作日内未接到电话通知,说明未通过审核,将不再另行通知。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第2篇

关键词:任务目标;控制指令;工作模式

1 概述

从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空间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航天器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加,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深空探测器等[1]。航天器的功能随着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无论何种类型的航天器,都是一个包含多种分系统、由多台设备组成的复杂集合体,其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各组件之间的协同运作,因此需要正确的控制。

传统的航天器控制方式是基于指令的,地面人员综合考虑航天器任务需求和各种约束条件,制定相应的控制指令序列,并在航天器处于测控范围时上传[2],航天器接收指令后根据指令内容在指定时刻执行相应的动作,然后返回遥测信息,完成对航天器的控制。控制指令上传和遥测信息返回要求地面与航天器进行频繁地交互,因此对测控资源的依赖较为严重;控制指令的执行时刻是固定的,当遇到突况时无法自动调整,灵活性较差,不能满足实时对地观测等高动态特性应用的要求;此外,这种控制方式以地面为主导,航天器缺乏自主性,已经无法适用于深空探测等外部环境不确定、对自主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场合。

为了满足新型空间应用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航天器控制方式进行改进,因此,文章提出基于任务目标的航天器自主控制技术,把航天器的控制方式从指令级别上升到任务级别,航天器接收任务信息后在轨自动生成所需的控制指令,实现自主控制。

2 基于任务目标的航天器控制方式

传统的基于指令的控制方式是一个典型的规划、执行和感知的循环过程。地面人员通过遥测信息来预测航天器当前状态,并结合任务安排进行综合规划,生成完整的控制指令序列,完成规划过程;地面中心上传控制指令至航天器,航天器接收指令后分发给相应的设备,完成执行过程;控制指令执行完毕以后,由测量设备采集各设备的状态并通过遥测信息返回地面,用于后续任务的规划,完成感知过程。在这种控制方式中,规划过程是在地面进行的,执行过程和感知过程是在航天器上完成的。

为了减少对测控资源的依赖,增加指令执行的灵活性和航天器的自主性,与基于指令的控制方式相比,基于任务目标的控制方式把规划过程转移到了航天器上,如图1所示。航天器接收任务目标,该任务目标可能来自地面中心,也可能由航天器上的智能任务模块根据外部事件自主产生;规划过程采用一定的规则和算法,把任务目标转换为完成任务所需的指令序列;感知过程采集执行过程中的状态信息,并反馈给规划过程进行动态调整。

基于任务目标的航天器控制方式有以下三个优点:

(1)注入效率高。为了实现对航天器的控制,地面中心只需要上传任务目标,控制指令的生成由航天器自主完成,相比于指令序列的上传,注入效率明显提高[3]。

(2)受测控影响小。规划过程位于航天器上,规划所需的状态信息和控制所需的指令序列均在航天器内部传递,减少了与地面中心的交互,在特殊情况下,任务目标可以由航天器自主产生,此时,航天器甚至可以在无地面干预的条件下保持较长时间的正常运行,降低了对测控的依赖。

(3)动态响应特性强。规划过程可以实时获取航天器各设备的状态信息,当指令执行出现偏差或遇到突发事件时,规划过程可以迅速实施重规划,根据外部条件动态调整之前的指令序列,指令执行的灵活性很强,极大地提高了航天器的自主能力。

3 基于任务目标的航天器控制实现

为了实现基于任务目标的控制,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任务目标的定义、任务目标和控制指令的转换方法。

3.1 任务目标的定义

航天器由多个分系统构成,如热控分系统、姿轨控分系统、通信分系统等,各分系统又包含一系列设备,如通信分系统包括天线、功率放大器、调制解调器等,因此,设备是航天器实现具体功能的原子单位,对航天器的控制本质上是对各设备的控制,航天器任务目标的完成依赖于各设备基本功能的实现。

设备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分别表示不同的工作模式,如功率放大器包括关机模式、开机模式等。设备执行控制指令后状态发生变化,工作模式也随之改变,把最常见的工作模式称为默认工作模式,表示设备不接收指令时所处的状态,如关机模式为功率放大器的默认工作模式。在航天器控制过程中,发送指令使设备从默认工作模式转移到完成任务所需的工作模式,任务完成后再恢复到默认工作模式,因此,可以用工作模式来定义任务目标,如下所示。

任务目标:某一时间区间内设备所处的工作模式。

根据定义,任务目标可以用三元组来表述,记作Goal:Mode,其中,设备表示任务目标的执行对象,时间区间表示任务目标的执行时段,工作模式表示任务目标的状态要求。

3.2 任务目标与控制指令的转换

在基于任务目标的控制模式下,航天器各设备最终执行的仍然是控制指令,因此,本节对任务目标和控制指令的转换方法展开研究。以一个简单的对地成像系统为例,设定该系统包括成像仪、温控器和旋转机构三台设备,其中,成像仪用于对地观测,温控器对成像仪的温度进行控制以防止其受损,旋转机构根据观测目标的方位把成像仪旋转到合适角度进行观测。

在该成像系统中,设定以下三条约束条件:(1)温控器在成像仪开机3分钟前关闭,防止成像仪温度过高造成损害。(2)温控器在成像仪关机5分钟后开启,防止成像仪温度过低造成损害。(3)成像仪在旋转机构停止旋转2分钟后可以拍照,防止旋转机构抖动引起成像质量下降。

成像系统中各设备的控制指令如表1所示。

假设旋转机构在T0时刻开始向成像区域旋转,在T1时刻旋转到位,成像仪拍照过程持续一分钟,根据设备动作之间的约束条件(若无约束条件,设定相邻两个动作间的间隔为一分钟),制定合适的指令序列来控制对地观测任务。

在T0时刻旋转机构开始旋转,在T0+1时刻温控器关机,根据约束条件1,在T0+4时刻成像仪开机;在T1时刻旋转机构停止旋转,根据约束条件3,在T1+2时刻成像仪开始拍照;在T1+3时刻成像仪停止拍照,在T1+4时刻成像仪关机,根据约束条件2,在T1+9时刻温控器开机。具体的控制指令序列如表2所示。

上述过程是典型的基于指令的控制方式,为了实现基于任务目标的控制,需要把指令转换为任务目标,因此,采用时间线来表示控制指令的执行过程,如图2所示。

图2中,各设备在指定时刻执行相应的控制指令,从而引起设备状态的变化。以旋转机构为例,在T0时刻前,旋转机构处于“静止”状态;从T0时刻执行“开始旋转”指令后,至T1时刻执行“停止旋转”指令前,旋转机构处于“旋转”状态;在T1时刻后,旋转机构恢复“静止”状态。其余设备的状态随着指令执行而变化的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上述分析,指令执行时间线可以转换为相应的状态转移时间线,如图3所示。

图3中,相邻时刻之间的设备状态是确定的,因此工作模式也随之确定。以温控器为例,在T0+1时刻前,温控器处于“开机”状态,工作模式为“开机”模式;在T0+1时刻至T1+9时刻,温控器处于“关机”状态,工作模式为“关机”模式;在T1+9时刻以后,温控器恢复“开机”状态,工作模式也恢复为“开机”模式。其余设备的工作模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任意时间区间内,各设备的工作模式是明确的,根据任务目标的定义,此时任务目标也是明确的,因此,状态转移时间线可以转换为任务目标时间线,如图4所示,其中R-0和R-INF分别表示相对0时刻和相对无穷时刻,无具体意义。

图4中,任意相邻时刻之间的工作模式均可以视作任务目标。以成像仪为例,在T1+2时刻至T1+3时刻处于“成像”模式,该任务目标可以表示为 。

通过指令、状态和工作模式之间的关系,图2所示的基于指令的控制方式逐步转换为图4所示的基于任务目标的控制方式。反之,给定任务目标,规划过程通过任务目标之间的相互传递,使各设备从默认工作模式转移到指定工作模式,任务完成后再恢复为默认工作模式,转移过程中引起工作模式变化的所有指令即为最终的控制指令序列,从而完成任务目标向控制指令的转换,实现基于任务目标的控制。

4 结束语

文章分析了基于任务目标的航天器控制流程,在此基础上对任务目标的定义、任务目标和控制指令之间的转换方法进行论述,建立起基于任务目标控制的一般性概念。与基于指令的控制方式相比,基于任务目标的控制方式具有灵活性强、自主性高等优点,在未来的空间探索中存在很大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福祥.卫星工程概论[M].第2版.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 发票信息; 汉字防伪; 税控系统; 资源监管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税工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税收控管能力不断增强,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高,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也仍有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现有防伪税控系统只加密发票七要素的局限性,通过伪造发票、篡改发票信息等手段,非法谋利。为了有效防范新型涉税违法案件(“雷霆一号”)的发生,国家金税工程主要承担者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在原有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上实现了发票信息的汉字防伪。

新系统在原有发票七要素防伪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购销企业名称等票面重要信息的防伪。自2010年12月启动试运行工作以来,为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并进一步提升识别通过率,航天信息专门组建了技术研发团队,持续推进汉字防伪技术的升级研发。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基础上,依托发票汉字防伪技术,针对稀土行业的特殊字符展开防伪攻关,对稀土企业开具的稀土发票进行有效的开具管理与开票数据的分析监管,为我国以税务信息化手段跨界资源监管提供了可行性的有效助力。

防堵发票漏洞

作为金税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航天信息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是为控管增值税,扼制利用发票偷税、骗税,防止税收流失而研制的。自研发成功以来,目前该系统已成功覆盖350多万户增值税纳税企业,以及全国各级国税单位,不仅为国家税收征管提供了有效技术保障,同时也为国家税收持续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近年来不法分子偷税、漏税的手段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该系统也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加强防伪手段,从而有效打击日趋多样化的偷、漏税行为,保障国家税收不流失。

为了加强增值税发票票面信息的防伪特性,有效防范不法分子篡改企业名称、商品名称等汉字信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犯罪活动,航天信息在原有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上实现了发票信息的汉字防伪。新系统采用数字密码和二维码技术,利用可以存储更多信息量的二维码替代了原来的字符密文,并在加密发票七要素信息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购销方企业名称等信息的加密、报税采集和解密认证。自2010年试运行以来,该系统凭借防伪能力强、防伪信息量大、兼容性好等三大特点使发票防伪更上一层楼,更进一步地从税收和发票源头上防范了偷、漏税等行为的发生。

跨界稀土资源监管

第4篇

知名的计算机专业比较好的大学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我国计算机学科领域内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的计算机系。1996年,计算机系在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持的全国计算机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在国内首批获得按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资格。

1958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成立了“解算装置教研室”,是我国最早创建计算机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1975年建立“计算机软件”专业,1978年正式成立北航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9月经学校批准成立计算机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在1985年,发展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并建立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200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多组分技术 代表性体积单元 应力提取

1引言

复合材料是根据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具有不同化学或者物理特性的组分材料所构成的新型材料,具备了和组分材料不相同的特性[1]。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比强度高、比模量大、力学可设计性与抗疲劳性等各种具体特征,已经广泛地应用在航天航空、造船、汽车、建筑与化学工业等各种生产领域。在航空航天的实际结构应用领域中,应用复合材料能够使得航空材料的质量明显降低,很好地改善气动性能与提高结构效率和使用寿命。传统模式的复合型材料研制使用配方试探的方式,设计出结构化细致的复合型材料,存在着研发周期长、研制成本高等各种缺点。然而应用有限元法能够利用仿真技术对材料实现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的目的,从而降低生产研发的实际成本与缩短相应的生产研发周期。

2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方法

在宏观层面的分析法当中,假设材料为均匀分布的,把各组分材料的实质影响作为复合材料的平均表现性能来进行充分考虑。材料的各种类型参数定义于宏观尺度的方面上,是在宏观尺度上的某一种平均值,称其为表观参数。使用宏观分析的方法,将会形成相应的问题,其一为使用均质材料实行分析则不可以精确地计算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其二为会导致过分保守化的设计[2]。

在微观层面分析法当中,认为材料是呈现多组分的特点,并且研究各个组分材料相应的相互作用。使用非均质力学的手段叙述各个相中的真实应力场与应变场,在某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构建起分析模式,以模拟、分析与预测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特性。应用这种分析方法存在着各种问题,其一为微观力学有限元模型形容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微观式结构,然而非实际化的结构,例如不能考虑实际结构中纤维分布状况的随机性与缺陷;其二为纤维/基体的界面机械与热属性知识不足,界面相应的刚度属性不能够在微观有限元模型中得以体现;其三为构建三维微观力学模型需要耗费时间。

3 Helius的仿真分析过程

Helius是由美国Firehole公司专门对于航天航空复合材料进行分析而开发出的一种复合材料分析技术,使用多组分分析技术实现相应的力学研究[3]。其大致的分析流程如下:

⑴定义有限元分析相关的所需输入,包含MCT分析所需的标准模式工程测试数据等。

⑵递交有限元求解器进行计算,在这实质过程当中,Helius:MCT子程序是有限元分析所提供本构关系材料数据与完成组分应力/应变的提取计算。

⑶实行有限元后处理。能够查看各个分层对应于各组分的应力、应变与失效因子等信息。

4 Helius的技术实现分析

4.1 MCT多组分应力分解技术

复合材料的损坏首先会发生在微观层面上,并且会以渐近破坏的模式实行扩展,包含基体的局部损伤和扩展,纤维的局部发生断裂等方面。为了能够保证精确预测到复合材料的各种实质的力学行为,需要构建出复合材料的微观力学模型,由多组分角度实行模拟,然而传统模式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相应方法都不能够精确模拟出这些损坏情况。

4.2 MCT“原位”材料属性提取技术

因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有所不同,比如固化温度、压力、变形和化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复合材料中各个组分的材料属性和单组分的这种材料的属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区别。在复合材料的有限元分析过程当中,怎样叙述各个组分的材料属性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难。另外复合材料中的纤维分布体现出随机性的特点,有些局部的纤维会出现相互接触的状况,然而有部分区域的纤维距离显得较远,怎样在有限元模型中叙述这种随机性特点相对会比较困难,而且对于纤维/基体的界面与热属性的相关理论不多,界面的刚度属性不能够在微观有限元模型中得到相应的描述[4]。

4.3 MCT高效准确的渐进损伤演化分析

Helius根据复合材料中提取出各个组分的平均应力与最大应变,从而来预测材料的损伤演化与后续破坏状况[5]。以单向纤维强化复合材料为例,应用MCT渐近损伤分析时通常包括三种损伤状态,其一为基体与纤维都没有发生破坏;其二为基体发生断裂而纤维没有发生断裂;其三为基体与纤维都发生断裂。然而传统模式的有限元分析方法不能够考虑损伤的第二个基体发生断裂而纤维没有发生断裂的阶段,应当应用MCT渐近损伤演化进行相应分析,才可以更加准确分析出复合材料的整个损伤过程,促使在纤维/基体层面的渐近损伤分析趋向于准确与合理的结果,从而能够突破传统模式复合材料分析的首层破坏相应的局限特性,实现材料充分利用的目的,进行减重设计。

5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新型的MCT多组分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特点。经过应用MCT多组分分析技术,能够获得复合材料内部结构的各个组分信息,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到复合材料的刚度与渐近损伤演化过程,这项技术对于航天航空复合材料的损坏机制研究与减重设计具有相当巨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观林.复合材料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李顺林,王兴业.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3]隆,沈怀荣.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第6篇

贾可:航天高科技成果转化门类达18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4年营业收入超过1680亿元,其中民用产业986.4亿元。展览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五号运载火箭、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高分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航天重大工程,以及通信卫星、风云三号卫星、5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直径2米分段式固体助推发动机等展品集体展出,备受瞩目。

“以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为例,不仅满足我国交通运输、渔业、林业、电信、水利等行业需求,而且支撑起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链,推动导航卫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应用。”贾可说,“国民经济目前20个门类中,我们集团公司航天高技术涉及的科技成果转化门类达到18个,为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科技含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吕晓戈:军工企业研发民品也是大咖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携“航天云网”等用40余项展品重磅“亮相”,涉及信息安全、高端装备、公共安全、大型活动安保、智慧城市、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

航天科工打造的以云制造服务为核心,以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为目标的产业化创新服务平台――“航天云网”2015年6月正式上线运行。截至目前,已吸引2万余家企业用户、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此外,被誉为中国新税制“生命线”的防伪税控系统和3000马力大功率液力变速器分获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先锋奖和技术创新奖。

“在抗震抢险的一线,在反恐维稳的战场,在刑侦禁毒的山区……海鹰无人机犹如一个个空中智能机器人,以‘无人机+’捍卫着国家安全。它可以24小时全天候实施监控,可抗击大风沙,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国土测绘、警用巡逻、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众多行业领域。”吕晓戈说。

马学文:民机机队数量年均增长27%

中航工业同样以强大阵容亮相展会,展品涉及民用飞机、车辆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智能产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六大“技术同源、产业同根”的民用产业。

11项展品组成强大飞机方阵,全方位展示中航工业在大型客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飞行模拟器等民机领域的研制实力。AC311和小鹰500两型真机在室外展区展示。AC312、新舟700、新舟60、AG600、运12F、鹞鹰无人机以模型形式出现在室内展区。两轴全向飞行模拟器可以全方位、无死角模拟飞机的各个姿态,同时加入了空战元素和联网对抗机制,让观众切身感受飞行的乐趣。

第7篇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实践;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50

0 引言

就目前我国高科技发展水平来看,现代科技以及融入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测绘技术作为高科技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领域以及行业需要高新技术进行发展支撑,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涌现,将测绘专业与仪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1 测控技术的概述

(1)测控技术系统由五部分组成的综合式测控系统,同时也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技术核心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内容为对信息的测量和控制。控制器、程序控制设备、测控应用软件、测控总路线、测控接口部分以及被测控对象一起构成了测控技术。测控技术系统对测控对象的选择是根据不同的测控任务,测控任务的类型按照难易程度可以划分为基本类型、标准类型以及闭环控制型。其中基本型的测控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卡、信号调理器以及计算机组成,测控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多个点进行快速测量,通过对测量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最终通过得出的某些数据起到消除相关干扰的功能,得到在一定程度上为决策者的决定起到帮助作用。

(2)测控技术的特点。现如今测控技术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强大并且日益重要的理论性上,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也日益强化,也因此测控技术具备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以及分布化等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使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与此同时,网络化的现代测控技术更能使检测系统变得更为方便、快捷,职能化的测控技术更能为测控系统提供更加完善的处理方案;测控技术的数字化指的是传感器的数字化控制,同时也是对接收通讯信号进行数字控制处理;测控设备的多方位性是指现代化测控设备可以分布在多个地方,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为了照顾多个用户导致设备安装的分散性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帮助设备提高使用的效率。测控技术的优点和特点势必会促进其不断发展。

2 现代测控技术与仪器在实践中的应用

现代化测控技术以及测控仪器作为多种优势的集合体,依据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具有可靠性、高效性、高精度以及智能化等等特点。因此现代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如今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航天航空领域、农产品种植浇灌领域,在制造使用新型传感器方面的应用以及在远程测控方面的应用等等。

2.1 现代测控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众所周知,航天航空领域对仪器以及数据的精密化要求十分规范,传统的人工测量的方式不仅费时还费力,同时随着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原始手工测量的精密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而测绘技术与仪器往往在对航天器的跟踪测量、对航天器运动参数的测定以及对航天器内部精密仪器进行精准测量。

2.2 现代测控技术在农产品种植浇灌领域的应用

传统农业一般存在于田间地头,因此需要农民付出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常年农耕,但现代化的农产品种植浇灌已经在高层建筑顶层有所展现。对农产品的日常养护通过精密化的测控系统不需要种植者具备长期种植经验或者长时间的精力投入,当收割后所储量的粮食温度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比如在储藏粮食时,人工对测控仪器进行先置温度设置,当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所储藏的粮食温度超过或者低于预先设置的温度时,测控系统将会通过接通风机控制电路,对粮仓进行通风处理的测控技术应用。

2.3 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测控技术在新型传感器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数字化传感器应用以及集成化传感器应用,集成化传感器指的是应用在测量重力压力、视觉听觉以及温度等方面,而数字化传感器则应用于对银行企业的监控、对环境温度的测定上。新型网络化传感器已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同时在应用新型网络化传感器的过程中实现了现实生活的改善,不断涌现的问题更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科研价值。

2.4 远程测控技术

现如今,我国的远程测控技术以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测控技术主要包含专线远程测控技术、电话网式远程测控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测控技术等等,远程测控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电力网络的检测、石油管道的畅通以及石油输送和远程机器人的在线以及离线监控上。现代化的测控技术不仅能够对上述相关设备进行设备检测,还能够诊断出水利、电气以及燃气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故障问题。

2.5 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测控技术中所包含的测控技术的智能化虚拟技术在现代化软件的功能完善开发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测控技术通过提供人与机器相互交互联合技术,使得个人在自然界中所发出的声音以及所做到的动作最大程度上进行真实化的还原,并且更加方便并且灵活的应用于计算机工程的软件开发项目中,以此来为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2.6 蚕种催青过程中的应用

测控技术在蚕种催青过程中的应用在于使用微型计算机对蚕种室内的温度、湿度使用测温探头进行实时性监测,在蚕种室内温度不能够达到要求时,计算机便会按照软件内预先设置的程序自主采取升温、降温以及升湿度、降湿度的措施。

3 结论

在21世纪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推动下,对高校大学生测控专业的开展以及社会对于测控性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尤其是在现代化中国建设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使用的需求日益强大的背景下,测控技术以及应用仪器进行问题的简化以及解决显得更为高效精准,测控技术与全球科研技术同进步共发展,逐渐走向网络化、准确化、全球化发展。相信随着全球信息的整合发展,研究者想要对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专业科研信息进行搜索已不成问题,相信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吕辉.现代测控技术[J].电子质量,2010(10).

[2]李欣国.浅谈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6).

第8篇

【关键词】导航系统航路PBN

一、引言

随着航空运输的持续发展,传统航路的局限性渐显严重。航空器机载设备能力的提高以及PBN导航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导航精度、缩小间隔余度以便更加充分地利用空域资源、可以不依赖于地基导航设备,使航空器在两点间沿任意期望的航路点间飞行的区域导航技术应运而生。

二、我国PBN导航系统技术简介

美国航空联邦管理局(FAA)将PBN定义为“应用于自动空中航路管制、仪表导航、特定区域的导航性能要求框架”。PBN同时具备了RNAV和RNP的特点,提供了包括空域规划、流量控制、进近管制在内的自动航路规划的设计和实现基础。PBN被视作解决导航效率难题的希望。PBN是指在相应的导航基础设施条件下,航空器在指定的空域内或者沿航路、仪表飞行程序飞行时,对系统精确性、完好性、可用性、连续性以及功能等方面的性能要求。PBN的引入体现了航行方式从基于传感器导航到基于性能导航的转变。这种变化覆盖从飞机起飞离场、航路巡航、下降进场和进近着陆等飞行全过程。

ICAO提出的基于性能导航PBN概念,整合了RNAV和RNP概念,让全球一体化运行做了基础。RNAV和RNP最大区别就是RNP具有性能监视和告警(OPMA),这个性能监视和告警无非就是让飞机在所要求的RNP运行,如果出现超越RNP要求的精度,就会提醒机组。例如常见的RAIM,反应到驾驶舱会出现在CDI和HSI上。

终端区最后进近之前使用RNAV1,使用导航源使用NDB,VOR以外其他导航设备组合,同样需要语音通信和雷达监控。B-RNP1基础RNP导航主要运用到雷达覆盖不到终端区进离场程序。最后进近阶段使用RNP APCH和RNP AR APCH。RNP APCH一般精度值为0.3,GNSS为首导航源,属于普通公布程序,最后进近为直线阶段。RNP AR APCH一般精度为0.3-0.1,各个公司自己制作,不公布程序,需要局方认证,主要是应对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机场,例如林芝,拉萨。最后进近可以为曲线,通过固定转弯半径(RF)来避开一些障碍物或。

PBN是ICAO要求各国强制实施的新的基于性能的导航方式,要求世界各国2016年部署完成。区域导航和RNP以性能为主,是国家空域体系的关键构建基础,虽然现在的民航运输机都已装备RNAV/FMS设备,却没有充分发挥设备优势。随着新航行系统的逐步实施,ICAO提出了基于RNP的区域导航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时期完成的战略思想。我国民航实施PBN迫在眉睫,目前我国30%的机场已具备RNP APCH程序能力,到2016年要达到100%。

三、世界PBN导航系统技术简介

二十世纪末期,世界各国意识到航天事业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在航天航空领域的运输事业的发展,各国纷纷对民航事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民航系统,使得PBN导航技术迅猛发展,这期间,有美国、日本、澳洲,欧洲以及中国均相继对国家导航系统进行一定的优化分析,使得PBN技术应用发展很迅速,PBN技术也越来越丰富,我国民航飞行越来越安全,空域容量尽量保证最大,优化以前的旧线路,设计各条最优导航线路,对我国导航系统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国PBN导航技术的发展汇总表见表1所示。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内容,世界PBN导航系统对我国的导航系统起着促进作用,我国应该摒弃自身的确定,在原有基础上改进,使得民航系统更加的适应国产化的要求,而且中国针对各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拉萨高原地势险峻等地,开发出自己的导航系统,努力完善我国导航系统,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开创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基于性能的导航概念的实施国际民航组织2007-07.

[2]区域导航(RNAV)飞行程序实施规定中国民用航空局2008-01.

[3]在航路和终端区实施RNAVI和RNAVZ的运行指南中国民用航空局2008-11.

[4] RNAVS运行批准标准指南中国民用航空局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