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

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

第1篇

关键词: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航空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44-03

一、航空类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航空航天类专业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飞行器适航技术和航空航天工程等7个。目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开设了前3个专业,均归属于航空工程学院。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为例,在第1学期设置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16学时)、第2学期设置了“航空航天技术基础”专业必修课(32学时)作为专业学习的前导课。第1―5学期,学校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第4―7学期则按照飞机设计的各个子学科,设置了“通用航空技术”、“空气动力学”、“飞行器总体设计”、“无人机系统导论”、“飞行器专业英语阅读”和“飞行器专业技术讲座”等专业课程。

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和“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本情况和学科领域的整体性把握,属于专业通识性课程。而在专业课中渗透通识意识,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经过这两门课程的前期引领和必要的数理、力学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再按照飞机种类和飞机设计各分支学科的特点进行专业课学习。可以说,“航空航天技术基础”的各个章节基本上对应了后续专业课的主要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激波、升力、机翼结构、飞机稳定性和操纵性等概念尽管在“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中已讲授,但在相应的专业课学习中,学生仍觉吃力。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专业课程数学公式较多,而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效果一般,有畏难心理;第二,不知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航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研究专业通识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航空概论”通识类课程的建设情况

航空概论是学校面向非航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24学时),内容主要包括航空航天基本概念、航空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学基础、飞行原理、航空发动机等[3],考核方式为期末半开半闭考试。此外,针对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 Undergraduate,ISEC)项目的双语版航空概论(32学时),内容较普通版更为丰富,更强调课堂参与和团队协作,考核方式为平时作业、表现和期末设计报告。

航空概论被列入学校的特色课程组合中,除航空专业外,其余专业的学生均须从特色课程组合中选修一门。学校每年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近7000人,日常教学任务较为饱满,考虑到学校招生专业包括财经类、管理类和艺术类等,学生数理基础参差不齐,在讲授时一般避免进行复杂公式的推导,多采用类比法和案例法讲解。

此外,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与传统的三所航空重点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其他高职高专类院校存在明显区别,市场上已有的航空概论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主编并出版了《航空概论》教材,并将“航空概论”课作为学校慕课平台课程体系的第一批建设项目立项,通过网上课堂与实际课堂相结合的形式,探索“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航空类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现在,此项工作正在稳步开展中。

三、航空类专业课程与“航空概论”课程贯通建设

为了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我们对航空类专业课程和“航空概论”课程进行了统筹处理,并尝试进行贯通建设,主要包括如下措施。

1.教具的开发和使用。“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开设于第1学期,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中理论课为8个学时,主要介绍专业课程特点、发展现况和就业方向;实践课为8个学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飞机模型,主要培养学生对飞机的认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综合性设计与制作”开设于第7学期,为专业必修实践类课程,为期两周,要求学生按照总体设计指标完成飞机的总体概念设计,制作出模型。

第2篇

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在世界航空航天史上的新一页将被书写,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我应该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特别是紧接在我们辉煌的奥运表现之后,会进一步提升民族向心力。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神七”的成功发射以及太空员的舱外行走都将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中国在太空的潜在军事威慑力也会进一步提高,必然会掀起新一轮的中国。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载人航天技术要向前迈一步,背后的花费注定是巨大的,而今年我们国家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举办2008奥运会,经济的负担明显不轻,再加上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必然不小。而载人航天技术在目前阶段能有所回报的可能是零。这令我感到研制及发射“神七”不是当务之急。

第3篇

关键词:物理;航空航天;问题;探讨

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给我们的高考命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2008年发射"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2011年8月,"嫦娥二号"成功进入了绕"拉格朗日点"的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造访该点的国家;"神州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了首次交会对接等,都给了我们非常生动的情境。下面我就从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等方面来研究航空航天中的物理问题,具体如下:

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人类很早就有了航天的思想,我国古代流传的"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等传说故事,就是对人类航天理想的生动描绘之一。当然,人类真正实现这种理想是到19世纪末才开始起步的.从那时起,相继涌现出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的戈达德和德国的奥伯特等富于探索精神的航天先驱者。俄国的奥尔科夫斯基最早从理论上证明用多级火箭可克服地球的引力而进入太空,建立了表征多级火箭理想速度的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而且他肯定了液体发动机是航天飞行器最适宜的动力装置。美国的戈达德是液体火箭的创始人。他曾指出,要克服地球引力,火箭必须具有每秒79公里的速度。他在1921年开始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1926年3月16日,他研制的液体火箭飞行成功。德国的奥伯特也是最早的火箭和航天的理论家和实践者。1923年奥伯特论述了火箭飞行的数学理论,并对火箭结构和星际飞行提出了许多新观念。到了1942年10月3日,德国太空协会的青年专家布劳恩领导的航天研究小组,经过艰苦的探索,在总结历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终于发明了再生冷却式燃烧室和燃气舵等新技术。采用这些新技术,终于获得弹道导弹(V-2)的发射成功[1]。从而在工程上实现了航天先驱者的技术思想,取得向地球引力挑战的胜利,并对后来大型火箭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堪称是人类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和美、法、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先后发射了探空火箭,创造出发射393公里高度的纪录,获得了许多高层空间的宝贵资料,为发展航天奠定了科学基础。经过10多年的艰苦探索之后,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大气层外的运行轨道,开创了人类航天史的新纪元。以后,美、英、法、日和中国、印度等国均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自60年代中期开始,卫星的发展便从探索试验转入实用阶段。如今,人类发射的侦察、预警、通信导航、天文气象、海洋监视、测地探矿等应用卫星巳超过2500颗,它们在经济、军事和科研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刷新航天纪录.创造出一个个惊人的奇迹。诸如:1961年4月12日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成功之路;从1959年开始又开创了对月球的探测和人类登月考察的新篇章;自70年代起,人类对太阳系中的行星先后进行了探测,前苏联和美国并相继在空间建立了航天站;80年代初又发明了能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等等。这些令人鼓舞的成就,对航天技术及其它科学领域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物理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一)火箭推进原理

所有航天器的发射都依靠火箭技术,而火箭的飞行是遵循着质点系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的。竖立在发射架上的火箭本身带有燃料和氧化剂,火箭在发射前总动量为零,当点火燃烧后,高温高压的气体不断从火箭尾部的喷管往后喷出,从而使火箭获得向上的巨大推力,克服自身的重力,向太空冲去。下面我们看一下火箭所受的推力大小和火箭的运动速度。

(二)火箭的速度

火箭是依靠连续不断的喷出大量质量m极小的燃料气体才得到连续平稳的加速上行。为了进一步说明火箭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速度,先不考虑地球的重力作用,将质量为M的火箭中的燃料燃烧后喷出的燃料气体看成质量为m(远小于M)、相对火箭速度为u的细小弹丸,由于火箭不受任何外力,因此火箭系统总动量守恒,当弹丸以速度u向后喷出,火箭就获得与弹丸等量而方向向前的动量,由于燃料不断燃烧,火箭体的质量就不断减小,因而火箭是一个变质量体系,我们用动量守恒来计算火箭最后得到的速度。

(三)多级火箭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要想航天器上天,至少要获得7.9km/s 的速度,而要到达其他行星或是其他星系,则需要更大的速度。要想火箭得到大的速度,就必须增大燃料气体的喷射速度u和增大质量比M/Me。我们先看燃料气体的喷射速度,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种液态的常规燃料是偏二甲肼( H-N-N-CH3)加四氧化二氮(N2O4),燃料后气体的速度u接近2km/s,另一种非常规的燃料(如液氢加液氧)做推进剂,其喷射速度可达4km/s。同时由于火箭上所装载的仪器设备等的影响质量比M/Me 也有所限制,大约在10到20之间[2]。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对一级火箭所能达到的末速度做一估计,其速度必须达到10.8(km/s)这并不是火箭真正能达到的速度,必须考虑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等,所以最终的单级火箭的速度只可能达到7km/s左右,小于第一宇宙速度7.9km/s,无法将航天器送上天。

实际的火箭通常为多级火箭,是用多个单级火箭经串联、并联或串并联(即捆绑式)组合而成的一个飞行整体。

三、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

(一)航天员系统

载人航天首先要有航天员及其上天飞行的保障设施。这是一个航天员为中心的医学和工程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航天生命科学和航天医学等领域,包括航天员的选拔训练、航天员的医学监督保障、 航天员的一样食品、航天员飞行训练模拟等分系统。

(二)载人飞船系统

飞船是载人航天的核心部分,它为航天员和有效载荷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保证航天员进行有效空间实验和出舱活动,并安全返还地面。

(三)运载火箭系统

运载火箭是把载人飞船安全可靠送入预定轨道的运载工具。包括箭体结构、动力装置等10个分系统,特别是增加了载人所需的故障监测分系统和逃逸救生分系统。

(四)飞船应用系统

载人航天工程最终是为了应用,创造效益,因此飞船应用系统是备受关注的部分。它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试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流体科学等试验,安装有多项任务上百种有效载荷应用设备。

(五)测控通讯系统

当运载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上天飞行以及返回时,需要靠测控系统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受处理,对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留轨工作的测控管理,这个测控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上地面测控站和海上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组成、执行飞船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员逃逸控制等任务[3]。

(六)发射场系统

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场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系统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和航天员区组成,形成火箭、飞船、航天员从测试到发射以及上升段、返回段测量的一套完整体系。

(七)着陆场系统

载人航天这路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陆上应急援救、海上应急援救、通信测量、航天员医保等部分。

四、结束语

中学物理考察的内容一直与当前航空航天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其注重能力与科学素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和要求。物理学的研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者显著的不同,其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都需要思维的加工,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在共性之中,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所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准确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举一反三,最终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多变。

第4篇

美议员称俄陨石事件敲响了警钟

2月15日,美国众议院科学、航天与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罗拉巴克说,当天发生在俄罗斯上空的陨石爆炸事件突显了更加重视近地小行星威胁的必要性,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这位有影响力的国会议员说:“我们一直在期待着2012DA14小行星今天下午在地面和通信卫星之间近距离飞过。我们通过计算确定该小行星不会撞到地球,而我们也将有机会在其飞过时进行近距离观测。但不幸的是,直到事件发生,我们并未看到在俄上空爆炸的那一个。”罗拉巴克所说的2012DA14小行星直径45米,当天从距地球仅2.775千米处飞过。罗拉巴克说,美国一直在花费大量经费来寻找和跟踪小行星和彗星,但在俄上空爆炸的那个天体显然太小,以至于“还不属于我们的找寻对象”。美航宇局科学家估计该流星体直径约17米,重约1万吨,爆炸时正以17.9千米/秒的速度飞行,爆炸威力约为50万吨TNT当量。罗拉巴克说:“不过,更令我担心的是我们还没有能保护地球免遭任何彗星或小行星撞击的计划。所以,即使发现有天体将撞到我们,我们可能也无法使其改变飞行路线。(阳光)

轨道科学公司完成“心宿二”火箭一级试车

2月22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在美航宇局沃洛普斯飞行设施中大西洋地区航天港的0A号发射台上对其“心宿二”中型运载火箭第一级推进系统进行了热试车,为使用该火箭和“天鹅座”飞船为该局执行国际空间站货运补给任务迈出了重要一步。第一级两台AJ-26发动机按计划点火工作了29秒。该公司称,初步来看试车结果是积极的,但项目团队还要用约一周时间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此次试车若证实成功,将为“心宿二”火箭首次试飞铺平道路。这次飞行将携带与“天鹅座”飞船重量相当的一个模拟有效载荷。根据同美航宇局签署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协议,“心宿二”火箭还将携带“天鹅座”飞船进行一次前往国际空间站的验证飞行,随后将美航宇局19亿美元的“商业补给服务”合同正式为国际空间站开展8次货运补给服务。(阳光)

美成立航天技术任务署

2月21日,美航宇局消息称,基于奥巴马总统对航天技术与创新将在实现未来航天任务和改善地球上生活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的认识,局长博尔登已宣布组建航天技术任务署。该署将在造就技术和创新以保持美国的航天领先地位并带动美国经济方面充当催化剂。航天技术任务署将开发NASA现行和未来任务所需的交叉、先进和先驱性新技术,其中许多技术还将有益于美国航空航天企业和其它政府机构,并解决全国性需求。美航宇局将把现有“航天技术计划”的领导责任交给该署,改善全局技术投资活动的沟通、管理和问责工作。航天技术任务署将由副局长加扎里克领导。他原先是航宇局首席技术官办公室“航天技术计划”主任。(阳光)

轨道科学公司公布财报

2月14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公布了其2012年财务报告。该公司的商业通信卫星制造业务2012年营运利润率为7%,并将随着公司投资研发一种新的平台型号而保持在这一水平。新的“静地星”3平台功率为7千瓦~8千瓦,而现有的“静地星”2平台最低功率为5千瓦。按轨道科学公司的统计,2012年全球共新订购了19颗静地轨道商业通信卫星,其中4颗处在该公司轻型卫星产品的重量级别内,而该公司拿到了其中2颗的订单。2013年全球很有可能新订购17颗~20颗静地轨道商业通信卫星,可供轨道科学公司争取的有4颗~6颗。该公司希望能拿到其中3颗的订单。轨道科学公司2012年收入为14.4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7%;营运收益增加了41%,占收入的7.8%。(阳光)

OHB预计利润将大增

2月15日,德国火箭与卫星设备制造商OHB股份公司重申了其业绩预测,即其2013年收入将比2012年增加13%,从而突破7亿欧元(9.45亿美元),而税前利润将增长20%,超过3600万欧元。OHB是在造的22颗“伽利略”导航卫星的主承包商。这些卫星拟从2013年底或2014年初起陆续发射。它同欧盟委员会签署的两份“伽利略”卫星建造合同共计价值约8亿欧元。卫星的有效载荷由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江山)

第5篇

国家电网馆

国家电网馆建筑主体是一个“能量块”,外立面“零能耗”,白天,它呈现出光影流动的效果:夜晚,它被“点亮”,星光迸射耀眼生辉。

展馆使用光导照明系统,将日光直接引入室内,为部分展区提供照明,节约馆内的电能供应:展馆还采用了“建筑自遮阳”、“增强型通风”、“水雾降温”等系统。充分体现了“低碳”新技术的运用。

中国船舶馆

中国船舶馆是在江南造船厂原址的一个厂房进行了重新优化设计和改造而成。展馆在长方形上增添了弧线构架,形似船的龙骨,突出船舶馆的企业形象,又形似龙的脊梁,借喻中国民族工业坚强的精神。

展馆设有“船史大道”,展示中国千年造船历史,其中还有明代郑和下西洋船只的模型再现:通过展示未来船舶――水城市、水世界,来体现新能源、新空间、新生活,探索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情景和人类文明的新模式。

船舶馆的建设应用了最新的环保技术、智能化灯光的互动效果和先进的多媒体视觉技术,形成绿色环保展示环境。

中国航空馆

中国航空馆的建筑造型像一朵洁白的云,带来天空对大地的呼唤,表达人类超越地心引力的梦想。

航空馆利用双层屋面导入自然空气,形成独特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态夹层。建筑整体包覆在白色PVC膜结构下,仿佛给建筑配搭了一座异型“遮阳篷”。尤其是屋面与膜材之间形成约1米至1.5米的空腔层,极好地解决了夏季屋面隔热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运行能耗。

中国航空馆将以互动体验形式,精彩演绎航空科技和航空服务的发展历程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上海企业联合馆

上海企业联合馆被昵称为“魔方”,是座融入生态智能技术的“会呼吸的建筑”,环保设施、梦幻灯光和互动效果会随着不同的天气、日照和人流自动智能调节,不断变换,不需人为控制。屋顶上布置的22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屏,收集太阳能生成的95℃热水,通过超低温技术发电,能为“魔方”不断提供清洁能源,这是我国自主研发、全球首刨的最新技术。

站在展馆周围的广场上,可以看到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展示,还可以在水雾形成的飘逸感觉里,欣赏“魔方”变幻出千变万化的色彩图案。而且这些互动效果是不需要人为控制的。

信息通信馆

信息通信馆由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联手打造,将城市生活梦想的体验全面刷新,创造一幅没有边界的未来信息城市生活画卷。

“信息通信馆”展馆建筑表现为流畅动感的形体,借助丰富多彩的图像,形似披上了一层幻彩的丝绸外衣,也传达出对信息时代的美好愿景与想象。

上汽―通用汽车馆

展馆以旋转与升腾的动力为题,将汽车设计手法融入整体造型中,使大自然与汽车工业得以巧妙关联。

步入展馆内部,等待参观者的将是全球首创的尖端视觉与动态体验。穿梭时空、直达2030年,参观者将亲身体验未来20年人类出行方式和汽车生活的刨新和变革,感受未来社会中安全通畅、舒适便捷、以人为本的交通系统,畅游于触手可及的美好汽车生活画卷中。

石油馆

石油馆外观就像是用纵横交错的石油管道编织成的精美“礼盒”。外装饰材料是新型绿色石油衍生品聚碳酸酯做成的PC板,开创性地将可循环再利用的新型绿色石油衍生品用作主要建筑材料:许多石油石化符号和石油勘探、开采的LED景象能把你拉回“铁人”年代。

震旦馆

震旦馆是本届世博会上惟一的台湾企业展馆。它以中华玉文化为主轴,馆内有各代玉器经典之作,台湾震旦集团将8000年的中华玉文化浓缩为20分钟的参观游程,将典藏的40件玉器通过全息投影成像科技,以360度全景呈现。收藏家一定要进去看一下。

震旦馆有一项宝贝,那就是会说话的机器人,他们将和罕见的、重达2.5吨的玉山子藏品一起在出口处与观众见面。

思科馆

思科馆以“智能+互联生活”为主题,将向世人呈现其在“智能+互联城市”领域的创新科技及成就,带领参观者踏上通往2020年的“智能+互联生活”之旅,参观者将亲身体验一座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减少碳足迹、并确保环境可持续性的城市。

中国人保企业馆

造型上充分运用公司标志“PICC”的红色和白色,和谐搭配世博标志的绿色。

在展馆内部装饰上,将运用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中国人保建司60年来的辉煌成就、品牌形象和文化理念,并配备功能齐全的视觉、听觉、触觉等高科技手段,让参观者获得互动的体验和乐趣。

韩国企业联合馆

韩国企业联合馆以“绿色城市,绿意生活”(Green City,Green Life)为主题,展现韩国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探索。通过多彩的展示物和影像物表现倡导绿色,节能,有效利用资源的韩国绿色IT技术。

民营企业联合馆

展馆由巨型圆柱体组合而成,每个完美协调的曲面彼此有机结合,象征16家中国民营企业的联合。建筑以“细胞组合体”为创意元素,展现细胞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无限能量。同时,细胞具有与生俱来的活力,其不断裂变、整合形成生命体的过程,也呼应了展馆主题。

远大馆

展馆采用“天圆地方”的简洁建筑造型,腾空而起的DNA雕塑采用膜结构,在阳光下晶莹透澈。方形的可持续建筑恰如大地,静止稳定地承载着人们的追求和希望。整个展馆离地半米,被立柱“架”在空中,地面的浅水景可完美展示建筑倒影,使建筑显得非常“轻巧”。展馆外设“盘道”。“盘道”为金属结构,外墙为膜结构。通过“盘道”,可以从4米的高空俯视演出活动后,再进入馆内参观。

馆内的生命展厅旨探索生命的极限,以健康、长寿为线索,全面解读食物、水、空气和能源等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元素。

日本产业馆

日本产业馆的主题是“来自日本的美好生活”,“再利用”的概念贯穿了整个建设工程:不仅对历史悠久的江南造船厂老厂房进行改建,新的结构将使用建筑用脚手架,拆除后可再利用,内部装修采用再生纸纸管,工作人员的制服也使用了旧衣服循环利用后的布料。

可口可乐馆

可口可乐馆为一座两层建筑,建筑风格讲求虚实对比和颜色变化,外立面简洁独特,所有的外墙均采用金属防风雨百叶,刷成“可口可乐”的红色。可口可乐企业馆通过宣传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提出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和创建高品质生活方式的理念。

万科馆

万科企业馆选用麦秸秆压制而成的麦秸板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由7个相互独立的“城市麦垛”构成的展厅结构,“麦垛”之间通过顶部的蓝色透光ETFE膜连成一体。

中国铁路馆

中国铁路馆两侧方正空间以质朴的材质、理性的网格代表了城市印象,中间部位以全色LED灯光模拟铁路网,代表了作为城市纽带的中国铁路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先进性。建筑外观朴素自然,细部处理优美,营造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博览空间,充分体现了铁路馆“和谐铁路,创造美好生活新时空”的理念。

第6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顺差;高技术产品;形成原因;调整对策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美国“新经济”的出现,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间的高技术产品贸易迅速发展。作为世界“新经济”的发源地,美国毫无疑问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都超过其他国家。然而,自21世纪初以来,美国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却呈现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其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调整,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差额的现状

目前,中美两国商务部均已开始统计双边高技术产品贸易,但相比之下,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时间较早,数据较为充分。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划分方法,高技术产品主要分为10类: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电子产品、柔性制造品、高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武器和核技术。

从2002—2008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差额的数据看,它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核心是中美信息与通讯贸易顺差。2002—2008年中美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保持着年均100亿美元左右的增长速度,七年累计总额高达3414.48亿美元,在中美两国10类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总额中的比重高达109.64%。第二,中美两国间部分高技术产品贸易正从顺差转为逆差。自2007年以来,中国对美国的生物技术、高新材料与核技术贸易正逐步从贸易顺差逆转为贸易逆差,而且2008年这三类商品的中美贸易逆差正日益扩大。第三,虽然部分关键高技术产品双边贸易仍表现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但其中有部分产品的贸易逆差额在缩小。

从2002—2008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差额的结构看,并非所有类别的高技术产品都呈现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如在生命科学、电子产品、柔性制造品和航空航天技术等产品上,中国始终对美国呈持续贸易逆差,七年的贸易逆差总额分别达到18.12亿美元、179.19亿美元、42.53亿美元和292.99亿美元,只是因为中国对美国信息与通讯贸易顺差数额过大,才使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整体表现为顺差。需要指出的是,从2008年开始,中国对美国的生命科学、柔性制造品和航空航天技术贸易逆差正呈日趋缩小的趋势,相比2007年同期分别减少了0.07亿美元、3.83亿美元和19.68亿美元。

二、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是由多因素导致的,因此需要对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的双边高技术产品贸易差额做出解释,才能真正阐释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其成因。

1、外资对中国信息与通讯行业的产业转移。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核心是中美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要探讨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首先要解释中美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为什么会持续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在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率先步入“新经济”时代。进入21世纪,随着东亚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对美国信息与通讯领域创新技术的模仿,世界信息与通讯领域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美国也因此开始调整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心。

首先,美国在继续鼓励国内信息与通讯产品研发和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将处于衰退期的信息与通讯产业的核心制造与加工装配环节让渡给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建立起信息与通讯产品的全球生产网络。目前,美国将信息与通讯产品的零部件制造环节主要是让渡给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及东盟进行,而将信息与通讯产业的加工生产工序,与东亚的这些国家或地区一起,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这使得以外资在华企业加工类产品出口为特征的对美出口不断增多,中美信息与通讯贸易中也因此出现了明显的“外资引致中美加工贸易顺差”的特征。

其次,美国开始将国内政策支持的重点转向新兴高技术产业。如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电子产品、柔性制造品、高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通过将资本、人力资源、税收优惠向这些新兴产业的倾斜,鼓励其产品研发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始终保持其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技术优势,2008年美国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电子产品、柔性制造品、高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产品上能够保持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与此有一定关联。因此,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可以认为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对中国的信息与通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是导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原因。

2、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更多地是从“重商主义”的角度解释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一,美国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实施的出口鼓励和限制美国对华出口政策,导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其二,部分中国学者和国外机构认为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是造成中美高技术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沈国兵(2006)认为1989年后美国对华实施的贸易制裁和技术禁运,加强了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致使中国从美国高技术产品进口被扭曲,使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中美经济安全委员会(USCC)认为,中美贸易引发了战略技术利害关系,中国是美国先进技术产品的最大供给商,究其原因可归咎于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政策。杜莉(2006)则明确提出,由于美国始终对中国怀有,“戒心”,因此一直限制涉及到安全问题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在诸如核电站、卫星、超大型计算机和数控机床等许多产品的对华出口上实施严格限制,使中国在高技术产品进口上出现了“愿买者无可买”的现象。

从中美两国10类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趋势看。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可以解释中美部分高技术产品,如光电技术、武器与核技术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但是,“中国实施出口鼓励和限制美国对华出口导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观点却难以成立。2004-2007年中国在对美国出现贸易顺差的同时,却对日本、韩国、东盟和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这充分说明中国对外并没有实施奖出限入的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否则在出现中美贸易顺差时,必然会出现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顺差。

目前,“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论的解释力度正不断减弱。美国在决定对外是否实行出口管制政策时一般基于四个原则:一是否涉及敏感技术和武器出口而危及美国国家安全,二是否影响美国国家战略目标和外部政策目标,三是否影响到美国经济利益,四是否允许美国对其先进技术出口进行终端使用情况检查。从这些原则看,由于光电技术、武器与核技术等关键高技术可能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美国必然会对其出口实行严格限制,导致美国在这些产品上对中国呈贸易逆差。然而,在与军事领域也有密切关联的航空航天技术与柔性制成品上,美国对中国却始终保持贸易顺差,这是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论难以解释的。

3、中国国内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2008年中美两国10类高技术产品贸易最突出的变化表现为中国对美国的生命科学、柔性制造品和航空航天技术贸易逆差在不断缩小,这间接地加快了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扩大速度,这很可能是近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导致的。

21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技术创新的日益重视,中国国内科技研发水平日益提升,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高的带动下,中国在上述几类高技术产品上的对美进口日益减少,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扩大。

三、调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可行措施

随着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扩大,贸易各方间实际形成了一种“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贸易各方利益分配不均的现实客观存在,尤其是在美国主导的全球高技术产品生产网络中,中国主要从事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贴牌定制等劳动密集型工序,这些工序相比美国从事的研发工序及东亚主要国家或地区从事的核心制成品生产工序,进入门槛低、替代性强、基本处于或接近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因而常常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收益。如果这种利益分配不均一直持续,将可能拉大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及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地位的保持或提升。因此,需要对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贸易各方的真正“互利共赢”。

1、完善外资政策,强化对高技术产业外资流入的政策性引导。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核心是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而其主要来源是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外资在华企业。因此,当前要调整中美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就需要对外资在华直接投资方向做出调整。

目前,FDI在中国信息与通讯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加工贸易仍然是中国对美信息与通讯贸易的主要方式。这种贸易方式不仅使中国获利较低,而且全部最终产品的出口均被计人中国对美出口。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对高技术产业中的外资流入结构进行政策性引导,逐步减少对信息与通讯产业加工类外资流入的“超国民待遇”,将优惠政策集中于其他新兴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具有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的引资上,降低外商对华信息与通讯加工制造业投资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引致扩大效应”,增加其他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引资额,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外贸易竞争力。

2、改善中美政治关系,游说美国政府及国内利益集团。中美政治关系是否改善是决定中美经贸关系好坏的重要基石。当前调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可行途径之一是逐步减轻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因此,当前中国政府应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改善中美政治关系,通过游说美国国内的部分利益集团,由其作为中国的“代言人”,游说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正常的”贸易伙伴,取消对华实施或即将实施的技术出口管制。

3、继续扩大内需,弥补美国进口需求的下降。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如何应对美国对中国进口需求的下降是中国外贸政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不仅要想方设法维持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持续扩大,而且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的政策,变国内过剩储蓄为国内消费,变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为国内销售。从而有效弥补美国国内进口需求下降给中国出口带来的“缺口”,使包括外资在华企业在内的中国国内企业的销售实现可持续增长。

4、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贸易顺差对外转移。当前,日本、韩国、东盟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对中国信息与通讯加工产业的转移,使这些地区对美贸易顺差转变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也是造成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逐步减轻这些国家或地区对华FDI产生的贸易转移与贸易扩大效应,主要应从两方面人手:

第一,加快与日本、韩国及东盟间的“10+3”自由贸易区建设。虽然近年来中国先后与中国香港、东盟10国等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区域贸易协定,但在东亚地区的“10+3”(中、日、韩3国与东盟10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却进展缓慢,因此中国应努力加快与日韩两国及东盟间的“10+3”自由贸易区建设,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效应,使外部贸易内部化,最终减少对美国的出口。

第二,加快以对亚洲周边国家(或地区)为主要目标国(或地区)的“走出去”进程,扩大对这些地区的直接投资,通过建立加工装配类的高技术企业,扩大这些地区对美出口,缩小中国对美加工类高技术产品出口,从而使中美贸易顺差外移。

参考文献

[1] 陈继勇,刘威,美中贸易的“外资引致逆差”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2006(9):42

[2] 沈国兵,美国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3):77

[3] USCC,2004 Report to Congress,One HundredEighth Congress[EB/OL],[2004—06—10],ht—tp://www,usee,gov

[4] 杜莉,中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96

第7篇

太空探索值得,太空探索能够大大增加人类航天技术的应用,能够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对天文学、宇宙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思想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太空(英语:Space)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9千米)、平流层(9~45千米)、中间层(45~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40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40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3/4在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平流层的外缘是航空器依靠空气支持而飞行的最高限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新款太空智能机器人名为“太空机器人5号(R5)”。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瓦尔基里”,我们也可以叫它“小瓦”。瓦尔基里是来自北欧神话中的战争女神,研究人员希望新机器人能替人类先行踏上飞往火星的征程。

R5机器人的设计者是美国航空航天局下属的约翰逊航天中心。虽然R5 机器人的名字“瓦尔基里”源于女神,但是它的外表可一点也不女性化。它具有类似科幻影片里钢铁侠那样的帅气外形,身高1.89米,体重124.7千克,看上去高大威猛。

R5机器人的灵活度非常高,其突出特点是腰部在线性传感器的驱动下能自如地扭动,而目前大多数人形机器人腰部不能动,行动起来如同鬼片中的“僵尸”。R5机器人身体其他部位的关节中也安装有传感器,头部、手、胳膊和腿都能灵活地运动。

R5机器人的动力则来自于背包中的高效锂电池。不用担心突然停机,在电量即将用完之前,它会走到充电口自行充电。R5机器人的胸部还有一个像超人和钢铁侠那样的能量指示灯,可以及时显示电量情况。

与火星车探索火星相比,像R5这样的人形智能机器人更具优势。它们很聪明,能够完成一些预设好的常规任务 ;它们很灵活,能够适应火星上各种独特的地形。尽管如此,R5机器人也不能独立完成所有任务,尤其是不能应付一些突发事件。在飞往火星的途中及抵达火星之后,需要地面指挥人员遥控它的行动。因此,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背部、四肢及手部等多个部位都安装有高清摄像头,能让指挥人员看清它周围的所有情况,由此对它发出精确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