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外英语教育专业

对外英语教育专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外英语教育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外英语教育专业

第1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教学 现状 应对策略

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外语专业人才,为国家对外交往与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加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拓宽外语人才的知识面、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是21世纪中国外语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

在世界发达国家,尤其在欧洲,外语的学习及应用非常普及与深入;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如印度、泰国、菲律宾等,我们的外语水平也远远不如他们。这一事实说明:我们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外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的设定偏低、教学效率不够高。诚然,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条件不尽如人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基础薄弱等),但我们更应拓展思路,从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材等方面来寻求突破。

要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及效率,首先要看清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改革开放为外语专业教学提供了积极的发展机遇。过去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分配形势较好,使人们普遍认为外语是热门专业。这种状况导致了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动力不足,外语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危机意识。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外语专业多年来的单科特征造成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对其他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教材知识结构单一,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老化。

(三)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

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本科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外语技能训练强调模仿、记忆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见解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协同工作能力偏差,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外语教学的实际投入存在反差,学生的语言产出技能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四)教学管理与硬件设施的不适应

自从1999年高校实行扩大招生政策以来。大学外语教学的资源呈现明显的匮乏,对外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教师队伍的不足和语言实验室的短缺使外语教学的形势日益严峻。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数十年的发展已经使高校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运作模式,按照特定的轨迹基本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日常运转。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要求,原有的制度和运作方式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滞后于新时代且束缚个性发展的种种弊端,高校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一)转变思想观念

1,教学目标定位

外语专业教学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妥善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准确把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教学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教师为其主导的观念,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本科教学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外语专业本科教学仅仅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一个为使学生今后成为各行各业专门人才奠定基础的阶段。

2,师资队伍的建设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新的缓解高校扩招步伐的政策。但是,就目前高校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仍处于滞后的阶段。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得师资队伍的匮乏显得更加的明显,教育资源的享用率也明显不足。如果高校外语专业教师的补充得不到质量的保证,师资问题将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瓶颈。要使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真正得到落实,必须培养一支语言能力过硬、教学技能过关、文化知识扎实的师资队伍。

(1)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具佳,口头表述能力强。

(2)懂得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

(3)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掌握现代教学技能,能使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5)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了解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高校外语专业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面临着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完善与提高。唯有如此,方能胜任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任务。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师资队伍培训的投入。既培训教师的语言技能,又培训二语习得理论:既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又大力扩充教师队伍。同时重视合理的梯队建设,以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复合型人才

外语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它与某种被载体的有机结合才堪称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外语传统上在我国是与文学或语言学的结合。然而,改革开放的今天,外语与文学或语言学的结合的人才需求量日渐减少,而对于外贸、外交、法律、金融、新闻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处于进行时的模式有: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单位委培+专业方向、双学位等。对此,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各外语专业应从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主确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选择复合型专业,创立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

(二)丰富学科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

为满足教学需求,我们不但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手段和设备,而且需要更新教学观念,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并合理配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1,学科内容

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

(3)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从传统意义上讲,外语教学要求学习者经过若干年系统教学后,全面具备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上述五项基本功却受到课程涵盖的信息量、学科

内容的实用性及授课过程中的趣味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正因为如此,所培养的学习者在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及工作中的应变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种种差异。

课程教学首先要有足够的信息量。信息量有教与学两个层面的含义:

(1)教师每节课所授的内容是否充实、透彻、难易相当;授课主题与课堂内容是否相符;所涉及的方面是否体现了授课主题:

(2)学习者作为受众,对授课内容有最直接的感受。他们会凭直觉对每节课作出如下评判:自己是否学有所获:是否思路得到开拓;是否对曾经忽略或不甚了解的学校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愿望。

教学主管部门应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扩展专业倾向课与专业知识课,探讨如何将专业知识传播和语言训练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摸索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加强所学语言国家的经济、文化、经贸及国情方面的研究。鼓励专职外语教师朝着各自熟悉或有志于从事的专业方向发展,创造多劳多得的工作局面,从政策待遇上形成制度。保证其朝着顺利实施的良性方向发展。

2,教学方法

教学法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必须照搬的一套固定原则和步骤,而是动态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实践过程。不少学生习惯于一言堂式的课程学习,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带给他们的惰性与依赖性的结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埋没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主动创新的个性发展,使教与学脱离了其应有的发展轨迹。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

(1)鼓励激活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容许学生各种观点的存在,鼓励冒险、鼓励遐想、鼓励多向思维,摒弃思维定向,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课堂的讲解中,要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来激活语言基本功,使之转化为综合运用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地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使其更能够体会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2)主题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百科知识和分析能力,形式逻辑思维基本完善,辩证思维也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外语教学内容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主题开始,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学习的综合技能提取信息。探讨问题,同时在这种对意义的认知构建过程中,使学生较为自然地习得知识和技能。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其能否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师生互动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重视教的方法,忽视学的策略,忽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应明确教学新理念: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他们既是教学过程的实践者、研究者。设计者、改革者。又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咨询者、鼓励者以及教学活动的协助者。学生的角色应该由过去的被动知识接收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师生作用、师生关系焕然一新,各自都由过去的单一角色转变为现在的多功能角色。

互动不是一个空洞的语言躯体,而是促成思想交流和语言学习的统一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语言本身往往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将其在互动交流中得心应手地应用。因为应用语言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不但涉及目光的接触、身势语言的传达,还涉及包括一系列假设测试心理活动在内的整个认知系统,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身心活动,很难期望学生做到交流思想、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获悉知识、体验语言和习得语感。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二外法语 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方案中有一个身份较为特殊的第二外语课程。以二外法语为例,近年来,随着高校法语专业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迄今,国内开设法语专业的院校达150所,包括本科和专科),法语作为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也在相应地蓬勃发展。对于它的课程性质、课时总量和学分安排等,各高校的做法不尽相同。二外法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这些教学难点逐步积累并演变为现代二外教学瓶颈,高校二外法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法语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第二外语的教学现状

1.课时不足。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制定的《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零起点学生所要达到的授课学时为240学时,开课4个学期,而许多高校只开设了两三个学期,周学时也仅仅为四至六个学时。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二外法语在英语专业的课程方案中属于专业必修课程,是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必修语种之一,周学时为4学时,共开设四个学期,总学时为256学时,相当于法语专业教学总学时的10%左右。又如华南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该校二外法语的周学时也是4学时,共开设三个学期,总学时216学时,只是相当于法语专业教学总学时的10%左右。二外法语作为一门外语,同样也需要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各种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班级规模过大。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合班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笔者所在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1级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有150人,2012级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有200人,每个年级均是合班上课。人数多则无法保证教师因材施教,也不允许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法错用等问题,初学时存在的错误学习方法会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学习者越学越觉得困难,越学效率越低,因此慢慢失去学习法语和应用法语的兴趣与信心。

3.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二外法语多为综合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语法和词汇为主,没有专门开设听力、口语、阅读等课程,甚至在课堂上也没有做听、说等方面的训练,最后导致的结果:学生学完法语后只是在个人简历上显示“第二外语――法语”,学生既不会说,更不会熟练运用。

4.教材陈旧落后于时代要求。现在选用的二外法语教材大多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册),该教材虽然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各高校二外法语学习的首选,也为二外法语教育及外语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词语新语言现象不断增加,此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法语的学习效果。

5.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在许多高校的二外法语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为主导,即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教学过程如下:(1)复习: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段落。(2)教授新词:在黑板上列出本课的单词、音标及母语解释,并逐字讲解,学生跟教师朗读单词。教师说出母语意思,学生说出法语单词。(3)讲授语法:讲解语法意义及相关规则,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学生按语法规则进行转换等。(4)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学生分析语法与译成母语。教师随时纠正错误。(5)巩固新课: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教师依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回答。(6)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课文。换句话说,二外法语的教学还是在模仿专业的语言知识教学,向学生灌输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记忆的单词词组及需要理解和巩固的语法点。目前,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不在此,第二外语的文化教学应和语言教学同等重要,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法等,都应给文化教学提供足够的分量,建立符合大学生心智水平,并满足他们人格成长与发展需求的教学层次。

二、高校二外法语教学未来改革的方向

从以上问题分析来看,对二外法语进行改革有着充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制定的《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初级的法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对法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能以法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全面提高法语运用能力打下基础。而且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法语二外课程的需求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外法语教育进行改革。

1.适当增加学时。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力求学好、用好第二门外语,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应适当增加开课学时,力求达到大纲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强化二外法语的整体教学效果。课时的增加为学生争取了更多时间学习,这样无论是对于希望获得实用法语的同学,还是对于想获得法语证书,或是想通过研究生考试的学生都很有帮助。

2.课程设置多样化。学生为什么选择法语作为他们的第二外语呢?根据他们的学习目的,大致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对法语语言本身、法语国家和地区很感兴趣,希望学习实用性强的内容,希望在校期间能掌握法语,能用法语进行日常交流,使法语真正成为未来就业的一块敲门砖;第二类学生是打算考研,在学习中偏重于学习语法、表达方式、阅读、写作等。由于考研一般要求考生二外法语的水平能够达到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第四学期结束)的水平,该类学生自然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二外学习机会;第三类学生则是要求拿到学分,达到普通合格水平就行。针对不同需求,在他们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后,做一份关于学习目的的调查问卷,然后分为三个班级,分别为实用法语班、考研备考班和普通班。实用法语班开设综合法语课程、法语读写课程、法语听说课程和法语国家及地区概况课程;考研备考班开设综合法语课程和法语读写课程;对于被动学习的普通班,开设常规的综合法语课程即可。这样的分班教学可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选用合适的新教材。教学活动中如果有一套好的教材,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各类法语新教材问世,选择的余地更大了。新版教材在内容、场景设置等方面都具有现代性,在新词汇新信息方面也反映了时展。新教材更注重听、说等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具体选用哪套教材,可以根据上面的分班教学方案决定。

4.改进教学方法。各高校二外法语教学中,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获得最多的就是词汇和语法。但是学生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大多是希望学到实用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传统的翻译教学法与基于神经功能的法语强化教学法①相结合,使学生在极有限的时间内用法语交流。

5.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创造条件,开展多样化的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系统就是顺应时代要求产生的,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手去学习外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将其用于二外法语教学中,如选择有趣的电影情节或动画片配音、戏剧表演等。

6.积极引导学生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听与说贯穿始终,加强口头交际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尽量应用在课外,如法语角、法语文化节等,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促进学习的效果。

三、结语

笔者针对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二外法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和努力方向。希望通过改革,调动学习者学外法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二外法语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基于神经功能的交际教学法:在神经科学和语言认知的基础上,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UQAM)Claude Germain教授和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的ten教授一起创立了一套全新的语言教学体系,即“基于神经功能的法语强化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编.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肖辉.语法翻译教学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孙辉.简明法语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张春颖.试论大学法语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17):37-38.

第3篇

关键词:交际恐惧;口头沟通;文本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122-03

一、引 言

焦虑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Curran (1972) [1 ]曾提出利用交际语言学习方法,降低学生课堂的紧张和恐惧。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被普遍采用,但是它却引起了人们对焦虑及其对语言学习影响问题之关注。Young (1991) [2 ]认为,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信仰、教师对语言教学的信仰、师生的交互过程、学生之间的交际、教学程序等因素,都有可能触发语言焦虑。语言焦虑包括3大成分: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否定评价恐惧 (Horwitz,Horwitz,& Cope,1986) [3 ]。交际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简称CA)是指口语交流的恐惧,它是语言焦虑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母语、外语交际中都有表现。在母语中,它与个人遗传基因、交际强化经历、早期交际技能习得以及社会接触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外语中,它除了受到Young (1991) [2 ]所列举的诸因素影响外,交际恐惧还可归因于母语焦虑的迁移、有限的语言技能以及对交际困难的预期。外语课堂上师生的评价、集体的注目等因素都会使外语交际恐惧雪上加霜。交际恐惧严重影响外语表达和外语学习(王天剑,2010) [4 ]。在表达方面,紧张和恐惧会妨碍认知和思维,造成语无伦次,结结巴巴,表达不连贯,过多重复等现象。在学习方面,交际恐惧较强的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积极性,回避各种练习机会,以至于个人口语技能得不到发展。技能落后会进一步加剧焦虑,形成恶性循环(王天剑,2010) [5 ]。

交际恐惧是外语学习者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影响中、小学生,也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语言技能发展。随着我国近几年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在读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国内对硕士研究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如何控制硕士研究生的交际恐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积极的情绪克服消极的情绪,要求外语教师关心学生,强化师生感情纽带,多鼓励少批评,容忍不精确的表达等等。笔者认为通过沟通训练,提高交际技能,改变自信心,是克服交际恐惧并获得持久效果的根本方法。沟通训练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的对面交谈方法,也可利用网络平台交流。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外语交际恐惧(CA)有何不同影响?沟通方式与既有的交际恐惧(CA)水平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对于这两个问题,在国内尚无发现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此研究的被试来自于贵州某高校非英语专业2011级(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为了使不同实验条件中的被试在实验开始之前构成对等组,研究采用了匹配程序:对150名研一学生进行交际恐惧(CA)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这些学生进行每3人一小组的匹配,匹配的标准是每小组学生的CA水平相差不超过2分。从匹配的学生中排除有拒绝参加者的小组,然后从剩余部分随机选出20个小组(共计3×20=60名)参加实验。为确保这些学生能够完成有关实验操作,又对他们进行了与计算机操作有关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被试都熟悉打字和网络交流操作。进一步分析表明,这60名被试当中,女生占42%,男生占58%。被试年龄介于23~34岁之间,平均25.6岁。

2. 研究工具

(1)交际恐惧(CA)量表 研究所用的交际恐惧量表是根据Horwitz et al.(1986) [3 ]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发展而成。FLCAS测量的是包括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否定评价恐惧在内的一般外语焦虑,而本研究只涉及交际恐惧,因此仅仅从FLCAS中挑选出有关交际的19个项目,构成交际恐惧(CA)量表。为了目前的测量需要,量表被翻译成汉语,而且为保证译文与原文的等值,翻译经过了3位教授研究生英语课且具有副教授职称的英语教师的反向翻译检验和修改才最终定稿。

(2)网络交际软件 本研究采用网络交流软件Skype下载版,作为文本交流工具。交流界面使用英语。本软件可以满足网上的同步文本交流需要。

(3)沟通主题 本研究使用的沟通主题包括:1)研究生学习与考试;2)高校/故乡生活;3)朋友/亲人/老师/明星;4)性别观念;5)理想壮志;6)业余时间。

3. 研究程序

利用随机方式把每个小组匹配好的3个被试分配到3种研究条件下:控制条件,对面口头沟通训练条件(口头沟通),网络文本沟通训练条件(文本沟通)。每种实验条件均有20名被试。研究者以及任课教师与参加口头沟通和文本沟通训练的40名被试签订知情同意协议,其中包含:参加并完成实验可获得平时成绩的95%以上作为报酬。沟通训练时间是连续6周的每周五晚上,口头沟通组在晚上8:00~8:20之间,文本沟通组在晚上8:00~8:25之间(多出5分钟用于补充阅读和打字所占用的时间),地点在指定的语言实验室。口头沟通组和文本沟通组的任务分别是用英语两两对面会话和网上文本沟通,沟通对象是实验者临时随机指定的本组被试(两人一对)。沟通主题由实验者临时通知,正式沟通之前不许做练习准备,训练中不许使用辞典等工具。对文本沟通组,正式沟通之前进行一次Skype 使用方法演示。沟通训练期间,实验员每次均到实验室予以监督,但一般不干预交流过程。最后一次沟通训练完成后,召集所有被试,使用和前测同样的量表进行交际恐惧(CA)后测。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过程中,口头沟通组内有一个被试流失。为了不影响两两交流,临时补充一个被试,但其结果不进行分析使用。与流失的被试匹配的控制组和文本沟通组中的另外两个被试的成绩在最后分析时,也予以剔除,以便形成新的对等组。这样一来,统计分析仅仅包括19组被试,共计57人。为了计算57名被试的CA得分,首先对量表上各个陈述下属的不同选项确定分值。选项按照“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顺序排列,对应的分值是“5,4,3,2,1”(如果陈述句是紧张症状的描述)或者“1,2,3,4,5”(如果陈述句是放松状态的描述)。由于共计19个陈述,被试得分的可能范围是19~95分。这一得分范围可以分为3个近似等距离区间,19~44分为低度CA区间,45~69分为中度CA区间,70~95分为高度CA区间。

为了回答两个研究问题,首先需要使用描述统计技术,展示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以及前后测之间的变化幅度。然后需要使用包括相关样本t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等在内的推断统计技术,以便确定实验条件的效果,以及实验条件和学生既有交际恐惧(CA)之间的交互作用。表1系不同实验条件中被试的前测、后测结果,以及前后测之差额。前后测的差额代表着实验条件对交际恐惧(CA)的影响,正值表明恐惧增加,负值表明恐惧下降。

根据表1可知,不同条件内被试在实验前的CA平均值高度一致,这是严格匹配分组的结果。口头沟通条件显著降低了CA(平均降幅8.69分),其他两种条件作用不明显(控制条件平均增加0.73分,文本沟通条件增加1.27分)。根据相关样本t检验,口头沟通条件对CA影响极其显著(t=6.03,p

四、讨 论

控制组CA水平在6周内变化不大,这一发现同Horwitz et al.(1986) [3 ]的研究一致:语言焦虑是一种情景独特性焦虑,它具有跨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口头沟通训练组中,被试的CA平均水平在实验后下降极其显著,证明口头沟通训练能够有效地降低外语CA水平。其原因可能是,口头沟通组的实验条件与真实的外语口头交际环境相似。口头沟通训练过程中习得的交际技能和交际策略,可以直接迁移到实际生活和课堂当中,增加学生交际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最终降低他们的CA。文本沟通条件对CA的作用不显著。产生这种不显著作用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文本沟通与现实外语口语沟通方式区别较大,文本交流主要涉及的是读写技能,而不是听说技能,因此它对CA的作用不像口头沟通那样达到统计显著的程度。产生这种不显著作用的原因之二是,文本沟通条件对CA的影响复杂,其中既有降低CA的情况,又有增加CA的情况,二者平均之后,文本沟通的作用在数据上被抵消一部分。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发现是,沟通训练条件与既有CA具有交互作用,并且沟通训练的作用折线图呈现近似“V”字形状。这一结果可以通过多方面原因或可能原因解释:其一,不同沟通训练条件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其二,对于低度CA,进一步降低的余地有限;其三,中度CA的产生也许与交际实践经验不足有关,高度CA的产生也许除了实践经验不足外,还与语言基本知识欠缺有关。文本沟通条件似乎增加了既有CA的高度,也许是因为该实验条件对于那些语言基本知识欠佳的硕士研究生,比如专科起点的硕士研究生所带来的主要是失败、挫折,而不是成功和满足。

五、结 论

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变革,传统的学习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但是从学习者的情绪反应角度来看,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不可取代的。面对面的交际沟通模式是交际恐惧产生的原因,但同时也是解决交际恐惧问题的最佳突破口。网络环境的交际训练尽管对外语学习具有跨时空、跨文化的独特优势,但对于克服交际恐惧的功效是有限的。高交际恐惧者也许同时缺乏实践经验和基础知识,在语言基础知识方面,对他们进行补漏筑基,此后再辅以技能训练,也许对交际恐惧问题解决更有裨益。

六、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如下局限性:1)为了获得实验前的对等组,研究通过前测进行精确匹配,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实验的内在效度,但同时却降低了实验的外在效度,这是与随机取样相比的不足;2)虽然研究是在实验室进行,但对于实验外的被试活动难以控制,被试在实验室之外的有关活动可能干扰实验效果;3)实验样本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Curran,C. A. Counseling-Learning:A Whole-Person Model for Education[M].New York:Grune & Stratton,1972.

[2]Young,D. J. 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75):426-437.

[3]Horwitz,E. K.,Horwitz,M.B.,Cope,J.A.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125-132.

第4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第二外语;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4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72 [本刊网址]http:∥

由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逐步向宽口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因此,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利用学校开设的第二外语课程,来掌握至少一门其他语言,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然而如何使第二外语教学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如何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目前阶段需解决的问题。

一、第二外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师范院校面临的挑战也很大,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因此作为增加就业砝码的第二外语教学在师范院校外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之前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被普遍开设的第二外语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培养优秀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师范院校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该高校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法语、德语、日语等热门的一些语种上。课程的设立相对比较单一,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性,不能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语种学习,加之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笔者对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发现如下问题:

(一)教学课时少、内容多

对于语言类学科的学习,通常需要学生付出很长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够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然而由于许多高校院系并不重视第二外语的教学,导致设置的第二外语课时总量比较少,每周4学时,学期总学时为64学时,通常只有两个学年学习。在这样紧凑的学时内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增大了备课教学的难度,使其很难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大多数学生提出课时太少,加之学生没有考级的压力,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手段落后

教师在课堂上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的教授给学生更多的语法点,而学生没有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练习的时间,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单一的课程教学,无法保证学生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教学手段依然是课本和黑板,没有运用现代的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视听训练。这样传统老化的教学方式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浓厚。

(三)教材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选取的教材多种多样,有的采用由国家教委统一编写的大学公共外语教材,有的采用专业外语教材,有的采用自编教材等等,由于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且语法和词汇的侧重点也有差异,使得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另外由于教材内容过时,缺乏时代气息,这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性的提高。

高校第二外语教学的课程定位只作为选修课来设置的,自身也对二外教学投入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与课时的安排上都过于简单化,使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传授知识。多数高等院校在第二外语教学中都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室等相应的先进设施,在第二外语教学资金的投入方面也是微乎其微。这样的结果导致了第二外语教学逐渐趋向形式化教学,使学生没有重视第二外语教学,学习积极性锐减,甚至失去学习第二外语的兴趣和动力。

(五)学生对第二外语的需求层次不同

第二外语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目标各异的问题,有的同学是为了考研,有的同学是为了了解外国文化,还有的同学则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因此,对于存在着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学习效果就会产生较大差异。目前,很多第二外语的教师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第二外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学习第二外语的动机

英语专业学生对第二外语学习的不同动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对第二外语的学习效果。学生只有端正自己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才会大大促进对第二外语的学习。所以,端正学习动机将会对第二外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改善第二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高校应将第二外语的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并开设更多种类的语言供学生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院系应延长第二外语的开设时间,即大学本科四年各学期皆开设有第二外语课程的学习,并增加第二外语的课时数量。这样一来,学生可有充足的时间掌握和学习基础知识点,对于有考研打算的同学,在临近考试的学习阶段更方便同学向老师请教疑问,学习时间更加充分,进行更高一阶段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目的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想通过第二外语的学习来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有的则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学习,有的则想为考研做准备,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学校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听和说两种能力的提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双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科学性

教师结合教学的现状,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根据学生的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树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让学生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作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另外,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多思考,并鼓励其主动发言,这样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加强第二外语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教学大纲对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所以院校在选取教材时,应考虑到教材内容是否新颖,是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能否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相对应等特点。在使用教材前应对其进行评估,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模式,认真研究教材,并在短时间内最大化地合理利用教材,使其真正成为联系师生间的桥梁。

(六)改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们普遍重视考试的结果,以往的测试方式往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导致出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考前临阵磨枪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试着改变其考试形式,提高开放部分考题的比重及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对于平时成绩,教师通过课堂表现、随堂测验、作业等形式给予学生评定。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有一支具有优秀素质的教师队伍对高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提高教师待遇、多组织教师培训、并给予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爱岗敬业。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和外语水平,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们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主动地去学习。

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建设跨文化意识

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普遍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在当前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交流将日益广泛,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伴随着出国留学的热潮,英语的应用受到广泛的推广,英语专业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英语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需要不断加强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由于中国与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成为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只有不断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才能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1.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协调。

虽然目前大多数国内师范院校都开有英语教育专业,但英语教学和相关教育专业课程却由外语院系和教育院系分别承担,两者之间的课程设置也并不协调。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同一专业下两个互不联系的课程模块。其结果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日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通常存在教育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缺乏心理学专业的相应知识和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不协调,不利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

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能力明显不足。

虽然素质教育在不断推广,但相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模式,先进的教学模式未能得到推广,按部就班的学习使学生的英语水平难以得到提高。陈旧的教学方法,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此外,教师自身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文化功底,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自身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对学生积极引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

3.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意识。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常只是加强对英语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英语背后的西方文化的关注与体验。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对外国文化不够了解,容易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此外,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如果学生只是通过课堂来学习英语,缺乏英语的实践与应用的意识,现实生活中难以完全熟练地使用英语,也不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1.实现英语与教育的学科融合。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相应的教学水平,有必要改变英语与教育互不联系的现状,实现两者的交叉融合。在制定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做到英语专业课程与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双向兼顾,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让学生通过英语教育专业的学习,既提升了英语水平,又掌握了相应的教育学理论,在以后的英语教学生涯中能够更好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外国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践教学的观点,不断的提升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情景教学等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模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养。不断提升英语教师相应的文化素养,改变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加强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做到积极顺应教育形势,不断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学生,有助于加强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意识,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体验。

英语是一门国际流语言,是不同文化之间接触的媒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相应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学习语言文学,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单词的意义延伸,从而减少学生的理解误差。

结语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针对传统英语教育专业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实现英语与教学的学科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意识,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体验,从而更好的进行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不断地提升英语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辉.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及其改革策略[J].外语教学,2011,05(06):49-52.

[2]蔡英南.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及其改革策略[J].校园英语,2015,08(01):19.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区域经济;关系;改革策略

1.前言

就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区域经济圈”、“地方经济体”、“经济发展城市群”等形式,并且每种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国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尤为紧密,因而这样的发展状况对于高级英语人才的需求无疑是非常迫切的,同时高级英语人才对于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其作用日益得到凸显。因此,对于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对其进行有效的培养已经是高校英语教育密切关注的问题。

2.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关系

2.1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英语教育的影响

首先,某一地区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会带来企业的技术化和信息化,并且能够不断促进企业与国际的接轨步伐,因此,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会涉及到各种国际业务的开展以及外贸经济的发展,这样会使得企业需要一些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高素质人才,因而这样的人才需求势必会影响到高校英语的教学方向、目标等的制定与改革,使得其能够朝着更为实用的教育方向发展。因此,居于区域经济片区的高校应当非常注重采用实用型的培养方式。其次,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来看,我国主要形成的经济大格局主要包括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部持续发展。在国家进行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区域核心经济的发展也已经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发展进入到了多元化的调整阶段,比如一些正在兴起的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带、长江三角区经济区等。这些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吸引着外资外商,因而为使得相关外语的高素质人才的严重匮乏。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也使得很多企业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大规模转变,这对于英语专业的技能人才而言,其需求量无疑会更大。这样会使得高校英语教育在招生以及教学上为了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匹配而做出更为有利的调整措施。

2.2高校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发展的大浪潮之中,经济一体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因此为了能够加快区域经济对外发展的步伐,需要我们做好面临各种挑战的准备,使得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占据有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先权。而语言无疑成为了对外发展的奠基石,语言在对外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反映出一知识差异、文化差异、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差异等,因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高校的英语教育问题,从而冲破对外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需要对专业英语给与足够的重视,比如机械工程英语、工程管理英语、医学英语等,使得这些专业性人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技能,在本专业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告诉发展。其次,高校英语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外贸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其经济的发展都可以分为国内经济与外贸经济。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会对学生进行更为系统与全面的英语培养,让学生能够更为细致地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贸易习惯等等。如此教学能够为市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外来技术引进以及资本引进等等都会有所帮助。最后,高校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整个经济区域的外语教学需要高校英语教育的有效带动。因此,高校英语教育能够为人们的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文化,因而非常有利于促进外贸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这样会使得区域之内与外商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从而使得这样的频繁而日益密切的交流逐渐渗透到区域的生活与情感等领域,从而不断促进区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最终实现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

3.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策略

3.1与区域实际紧密联系

高校英语教育想要更为贴合区域实际发展的要求,首先即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对区域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这就需要高校英语教育应当以市场运行的要求与体制为导向,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素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标准与学校体制。对于不同区域而言其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因而这也会导致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因区域而呈现了较大差异。因此,只有将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使得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不断满足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英语教育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来培养人才,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应当能够按照市场运行即是以及市场要求来进行开展,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贯穿在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3.2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英语应用能力贯穿于英语专业乃至非英语专业的教育之中。高校英语教育中英语是基础课程,有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培养,同时英语作为语言应用技能课程值得是翻译与写作等。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基础课程不断积累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而英语作为语言应用技能课程可以使得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以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应当结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英语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教学内容。比如相对于发展旅游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在高校中开展外贸英语、饭店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会显得尤为必要。这样会使得学生在学习具体英语运用的过程中还能够学习到更多与经济市场体系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与英语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增加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使得英语学习不至于过于机械化。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那么在踏入职场之后也会更快、更为灵活的熟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从而使得自己的所学能够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有效发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肯定,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3.3实现校企联合

如今高校所主张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尽管有些专业的设置以及教学会主动寻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却很难做到。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因而对于高素质的英语实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加大,学校英语教育如果不科学的寻求改革势必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对实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建立起相关的联合实际训练基地,将企业相关行业的专家与高校英语教师融入在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邀请一些企业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资源共享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从而实现校企人才共育的目的。这样的校企联合能够在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使得企业也能够在人才的应用上更为得心应手。总结总而言之,高校英语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及模式的调整。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够实现协同发展。因此,对学生而言,高校教育应当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企业也应当能够密切配合学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而实现校企联合。我们知道知识就是经济,知识就是力量,因此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只有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立足于现如今的发展状况,与时俱进,使得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英语人才,才能够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颖.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2期.

[2]王涛.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教育界》,2015年6期.

[3]张粉丽.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4期.

[4]方敏,梁亚军.高校英语教育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思考.《科学导报》,2015年19期.

第7篇

(一)语言的经济学性质

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Marschak于1965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收益(benefit)。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经济学在北美、欧洲越来越盛行。语言与经济的关系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其中,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经济学教授FrancoisVaillancourt1989年在《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语言和加拿大的双语制》一文中,首次把语言界定为一种人力资本,并指出:语言既可以作为一种工具,以获取其它知识和技能形成人力资本,同时也可以直接用来服务于社会,为国家与个人带来相对的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能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便会取得不同的经济效益,从而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这就将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应用到语言学的研究,既为语言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语言的经济效益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世界人口大流动的时期,语言不仅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更是将科技、文化、知识向全球传播与推广的的桥梁和钮带。文化经济的互融和发展,既需要许多有相关专业的人才,也需要人们通过语言相互沟通相互学习。所以说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学习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语言的使用体现了经济价值,语言的经济价值是指语言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地位、应用频率及语言的变化、人们对语言的评价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政策。在语言政策的驱使下,人们又从语言学习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经济发展决定语言需求

选择何种语言体现了语言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及供需关系。随着我们国家的强大、经济的发展,我们在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科技和文化信息交流及经济贸易交往中,英语这种世界语言正以它特有的跨区域、跨国界的强大优势,广泛性地传播着各种科技、文化、经济信息。因此,学习英语也是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中国的科技、文化、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既能透彻掌握英语,又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英语教育的相关性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英语教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英语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经济发展推动着英语教育规模扩大。一般来讲,只有当区域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时,它才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发展与外语教育规模扩大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外语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区域经济的总量水平使不同区域对外语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不同的经济发展层次需要不同层次的英语人才,高素质的懂外语的劳动力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仅从江西省的统计数据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5以上。加上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然可以断言教育投入越多,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并且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对人力资本的形成有累积效应,会带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但是,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上,我们要转变过去那种培养统一型且具有模糊性的英语人才的观念,应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有的放矢地进行英语教育,结合区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来加强外语学习的“实用性”和“具体性”。另一方面,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行业对求职者的英语水平有着不同的需求,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特别受外企和一些高科技、对外贸易或大企业的青睐,当前有许多在职人员都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参加各类外语培训,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使自己能不断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不断武装自己使自己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的生存环境,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二)外语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科技、军事、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入WTO后,我国在更大范围内加快了国际竞争的步伐,无论是高科技、教育还是经济方面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了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英语教育是我们融入国际社会的平台,是各国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发展的桥梁。英语教育不能仅以语言知识的习得运用为目标,而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利用各种区域资源,采取“专业知识+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模式,实现英语语言学习的外部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具体而言,英语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我国更加广泛融入国际社会,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与外语专业有关的行业如外贸、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涉外工作部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使得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随着外语教育需求的增强,外语培训机构、翻译机构、外贸进出口公司、外资企业稳步发展扩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促进区域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急需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掌握一定的英语同时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外贸人才,能与世界各个国家对接、交流、沟通,同时又熟悉各个国家的法律及金融知识。这种精通英语或者多个国家语言、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都成为外贸企业争夺的焦点,也成为促进进出口贸易的推手。

3.促进本地区文化市场繁荣。随着外语学习需求的加强,外语教育学习用书、图书馆、图书市场、电子字典、复读机、影像资料、音像以及音响设备皆因此而发展繁荣起来。由于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的需求与发展从而带动了其他的区域经济的发展。

4.促进区域旅游业、商业发展。随着外语教育的发展,国民语言沟通能力的加强,语言的沟通带来了更多的国外游客,那些精通某一国家或者多个国家语言的导游等复合型人才更成为旅游业争夺的人才,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顶梁柱。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各国游客对我国的特产爱不释手如:景德镇瓷器、杭州的丝绸等各类中国特色商品的销售量都在逐年不断提升。

三、政策建议

英语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英语教育发展规模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协调英语教育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上转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来,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大力改革办学模式。

(二)英语教育相关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协调与英语教育相关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要根据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适时开设新专业。对已开设的专业,要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知识技能

第8篇

【关键词】需求分析;小学英语教学;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NA)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需求分析理论最初源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即通过不同群体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训练学生来构建课程(Rodgers,1980)。在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后来逐渐扩展到外语的教育的各个层面。就具体外语课程来讲,针对社会对外语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对外语学习需求的分析,则可以帮助课程实施者选择符合现有外语教学条件、目前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水平及其学习策略和动机等现状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估等(陈冰冰,2009)。

在我国2001年推进和实施小学英语教育以来,英语课程的开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学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小学英语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之小学英语课程的继续扩大,小学英语教师师资数量匮乏,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主力人群,怎样培养英语专业的专科生和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需求分析为理论依托,以社会对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和英语专业专科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的需求为着眼点,对专科层次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进行探讨。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将需求分析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研究的重点也从最初的应用到专门用途英语(ESP)领域逐渐转移到普通英语(GE)的教学领域。Mead(1980)在对调查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所学的英语知识和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关,能够满足学生客观需要。Huchinson和Waters(1987)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动机与态度、兴趣、学习风格、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对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学者也逐步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国内的外语教学理论,从理论层面到实证研究都进行了探讨。束定芳(2004)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陈冰冰(2009)强调对需求分析的持续性,这样才能掌握动态的需求变化,获得稳定的信息,最终对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曹玉坤(2011)对学前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学前英语教育职业技能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学生往往忽视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而这些技能在学前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三、小学英语教育方向(专科层次)的需求分析

根据束定芳(2004)提出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兼顾的需求分析理论,笔者选取了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对159名英语专业学生和35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期通过本研究发现小学英语教育方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探索高等师范院校小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根据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英语专业知识的需求方面显示学生更为看重语法、口语、阅读和词汇方面的专业能力。而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在口语、语音、音调方面的能力。二者在词汇、翻译、语音、语调、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需求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小学英语作为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更希望小学教师在语音和语调方面更加地道,对于小学英语教师的翻译、文学和语言学方面能力没有过高要求。

在职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学生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尤为看重学生的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法、板书能力、英文书写和课堂组织的能力。而学生普遍对于自己职业技能的要求要低于专业技能的要求。两者在板书能力、英文书法、课堂组织、肢体语言、儿童歌曲和故事能力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小学英语教育(专科层次)培养模式初探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的分析,笔者对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注重学生英语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重点规范学生的发音,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课堂用语的规范使用。并且通过建立院系自身的考评制度,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在毕业之前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其次,选取适合学生的教材,适当降低教材难度。专科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知识不宜拨的过高过快,要坚持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打牢基础知识。对于英语专业的高段课程如翻译、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可以将必修改为选修,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学生的视野。再次,加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启蒙阶段的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两笔(粉笔和钢笔)一画能力的培养和考评。同时将每学期的教学见习纳入教学大纲,充分重视学生教学见习和教学实践的环节,使学生的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要有目的、有针对、有检查、有收获。最后,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对儿童歌曲、儿童绘画、儿童舞蹈和儿童故事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让他们选取其中的一到两项加以训练,做到人人有特色,各各有技能。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Mead,R.ExpectationsandSourcesofMotivationinEAP[J].EnglishLanguageResearchJournal,1980,(1).

[3]Robinson,P.ESPToday:APractitioner’sGuide[M].NewYork:PrenticeHall,1991.

[4]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

[5]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

[6]曹玉坤.学前教育(英语方向)专业英语课程开发需求分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同等学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