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素质和教育的关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

第1篇

一、田径教材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项目,它的形成和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素有"运动之母"的美称。田径运动具有两重性,即竞技性和锻炼身体手段的属性。在高中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采用田径运动的两重性:即服从学校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的;掌握基本技术,追求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掌握基本技术,追求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确定不同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主动的发展。

二、高中生的心理需要与田径教学的单一性

高中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学习和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思想敏捷、眼界开阔、求新求异、富有朝气,在心理上日趋成熟,要求辊人把自己当作成人对待,自尊心不断增强,人生观初步形成,对未来充满理想;思维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喜欢探索事物根源,对别人的见解和习惯性看法不轻信盲从,喜欢怀疑和争论;在情绪体验强烈的同时,意志力也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坚强。如果我们继续沿袭原来的田径教学观念--以教授运动技术为主,一个动作来回重复练习,用过多的时间去练习基本功,学生总是处在被安排的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引起学生们反感和不满,使得课堂成为培养田径竞技人才的基地。这样一来,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的教育思想,准确掌握来自学生的信息叵馈、了解他们的体育心理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中田径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田径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对田径和武术教材,同学们虽作了冷处理,但在对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采用上,他们则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有90%的学生认为田径运动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着良好的作用,并表示对学习田径知识有兴趣;有80%的学生意愿选择以前田径教学中接触较少的接力跑、背越式和俯卧式跳高。标枪和铁饼等教学内容,对过去田径教材中重复出现的如100米跑的技术要领和800米跑的测试、推铅球等技术的教学、考核表示厌烦。从对高中生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只要我们选择好高中田径教材的内容、挖掘田径运动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注重田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那么,在高中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我们体育教师也只有树立新的田径教学观、学生心理健康观和质量观,才会对高中田径教学的良好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高中田径教学的"东山再起",重现"昔日光彩"才大有文章可做的。在高中田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进行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研究,才会提高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从全体高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入手,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以他们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田径教学和竞赛活动的内容、目标;改变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模式――注重全员参与,而不是体育骨干的"表演专场",改变那种小部分是陪衬,大部分是跑跑龙套、坐冷板凳的现象;改变传统的田径运动项目的考核方式和标准――考核的内容应简单易行、具有典型性,并能合理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从中受益――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田径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愉快的发展;加倍爱护体育尖子,让他们发展得更好,并为以后步人体育高等院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田径教学中应看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利用田径运动的非竞技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利用田径运动的竞技性的竞争特点培养高中生的竞争和应变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田径竞赛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才能、管理才能;并随着班级间、年级间的竞赛与交流,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丰富学习阅历,进一步培养勇敢、进取、拼搏的优良品质以及豁达洒脱的良好气质。使他们真正在运动参与上、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上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生所相应的水平。

第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有所提高,一般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的业务水准、积极自主的学习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等专业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会计人才。经改革之后的会计教学更能满足社会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会计的教育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系密切,本文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会计教学改革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会计教学改革;关系研究

1 会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问题

目前会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其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不合理。会计专业在设置课程时主要侧重于教授专业知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技能训练的培训,导致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决策分析运用能力稍有不足。(2)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会计专业当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性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机械式的记忆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3)会计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较为陈旧。在进行会计教学时,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采用手写的讲义,并在黑板上书写规范的板书,学生要将教师所写的内容记录成笔记,教师书写板书就要占用一大部分课堂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拓展教学内容,而且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4)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教育地位不高。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会计专业的教学更为注重的是理论教学,没有充分意识到会计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会计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较少,而且与理论课程在开设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当中。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培养锻炼。(5)会计专业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会计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教育创新的成败。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适应多变的世界,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如今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会计专业教师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和税收等专业知识有待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基础技能水平良莠不齐;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面较为狭窄。

2 会计教学改革的实施措施

目前会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采取以下改良措施来解决问题:(1)转变会计教育的思想。当前会计专业的道德教育、责任教育都有待提高,学校应该通过转变会计教育的思想来强化学生专业责任、职业道德的教育,将其贯穿于会计专业教学的各个阶段,使学生的专业责任心和道德修养得到全面提升。(2)将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优化。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服务于人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要求会计专业在制定课程体系时不能过于强调学科之间的界限,重新整合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避免所安排课程过于专业化带来的缺陷。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保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还要使学生尽可能的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学习并掌握会计专业相关知识,充分发挥会计的社会价值。学校应该采用动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材基础知识与改革新知识、新内容、新问题相结合,拉近实践、理论的距离,以此来减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3)学校在进行会计教育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新型教学观念。在进行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深入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师从中辅导的形式进行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4)教师应该强化会计相关的案例教学。强化会计相关案例的教育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会计案例教学主要包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审计等多种案例。(5)改善会计专业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技术应用到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将图像、文字、声音、影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复杂的专业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传达给学生,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并且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可变形,方便于教学内容的更新。通过现代科技技术的应用来改善陈旧的会计教学手段。(6)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会计专业的教学更为注重的是理论教学,没有充分意识到会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实验室实习、案例教学、校外实习、实务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7)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

3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有所提高,一般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的业务水准、积极自主的学习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等,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会计人才。经改革之后的会计教学更能满足社会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所以说会计的教育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系密切,主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会计的改革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意识。(2)会计的改革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3)会计的改革教育通过研讨等教育形式有效的高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4)会计的改革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处理会计相关业务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实验室实习、案例教学、校外实习、实务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处理会计相关业务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翠.会计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3:63+67.

[2]孟惊雷,吕玮.论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02:92-93.

[3]朱建军,尹一兵,毕恣,康格非,黄健.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04:312-313.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职业能力素质;学习环境;职业指导;职业教育

一、序言

尽管在西方社会中,雇主希望现在的雇工比20年前的雇工具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并且具有更强的内在动机。但是,职业教育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这些期望。在学生的内在动机、知识水平及所掌握的技能方面却是存在许多令人怀疑的地方。这个令人失望的结果肯定有其造成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愿望,更不用说职业认识。缺乏内在动机导致学生做出相当随意的职业选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较高的辍学率,最近几年,欧盟对职业院校中职业指导的投入不断上升[1]。同时,很明显,学校的管理者并不注重职业指导和职业辅导。他们几乎不向这方面投入经费。

二、职业学习:理论观点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主要是基于特质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该理论对荷兰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及职业辅导的模式构建及内容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概念有“知情选择”和“制定决策”。在该模式中,要做出较好的职业选择,雇工的个性及才能必须要与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匹配。因此,咨询顾问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关于自身能力的可靠信息以及在实施特定工作中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做出理性的选择[2]。

该模型的局限越来越明显。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越来越不可预测,因此,基于某些信息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就变得非常的困难。存在一种观点,即学生是否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的认知能力,这仍是一个挑战。30年前,有专家观察发现,人们之所以没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主要的原因有他们没有掌握当时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坚持的价值体系,此外,还没有掌握高效的推理技巧。人类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经常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只能做出短期的预期,因此,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解释了年轻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前额皮质(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做出事物的选择)要到20-30岁的时候才会发展完全。因此,当年轻人面临复杂情况的时候,就会立即做出决定[3]。

基于以上理论,还是不可能提供关于个体及劳动力市场的准确信息。因此,传统的职业指导及咨询变得越来越过时。这个结果对学生是毫无益处的,尤其是作为教育系统多重选择及基于市场系统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出决定的实际责任主要就是落在学生身上。所以,在学生有必要做出决定之前,没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大量信息,只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及怎样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和行为即可[4]。很明显,发展职业素质能力是一种高阶段的学习过程,传统的学习环境是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

三、职业学习

职业发展的第一个理论的学习观点是强调再生性学习。该理论是建立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是职业选择是职业定位自我效能感、预期结果及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5]。关于行为结果的信心与期望被看作两种学习过程的结果:由成功学习和失败学习或者替代性学习所造成的正强化或负强化。自信与个人行动的期望的结合产生了职业愿望。在这些愿望基础之上,做出职业的决定,选择职业。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经验与空间还受种族与性别的约束。

当今社会,发展飞速,很难使用社会认知的学习理论来准确的描述职业学习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下,工作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使不断增长的学生去广泛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另外,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中,社会经验被看作是做出决定的外部因素,然而,经验主义的研究建议,它们实际上是做出职业决定的完整部分。要在众多理论当中去理解职业发展,了解理论也是很有必要的[6]。

这种方法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的,其观点是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信息转换为有意义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中,有意义的构建是通过个体与其他个体关于实际经验进行的对话来实现的。

四、教育中的职业学校环境

在职业导向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具有发言权,最后,可以积极参交流与并讨论工作中的学习经验。这种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环境在很多方面上都不同,具体如下:

1.不注重信息的转移,而注重获取真实的工作经验;

2.不注重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讲解,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意见交换;

3.在作出职业决定的时候,不注重制度的干涉,而注重持续的指导;

4.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5.不注重单一的标准的学习路线,而是注重多元选择的创新和相互分享。

五、研究问题及研究模型

然而,经验主义并没有像以上所定义的职业导向学习环境,这还有待于加强职业能力的发展。该研究旨在寻求以下问题的答案:

学习环境中哪些方面证明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学生所掌握职业能力的程度?

除了刚才以上所提到的学习环境的特点,个人在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个人发展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性别的影响。在工作当中,男生和女生看上去都有很高的职业兴趣以及较高的独立性。但是,专家研究显示,在作出职业选择的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的得分更高,而结果往往是男学生更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7]。年龄也与职业选择和能力有关:学生的年龄越大,他们为职业选择所做的准备就越充分,对他们的职业也就更加确定。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点有助于职业规划,工作态度的知识以及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在研究当中,专家使用了“内部控制点”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们怎样理解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假如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归功于自己的行为,那么别人会说,应归功于内部控制点[8]。

六、样本选取

该研究中的学生样本是来自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分成两个子

类,要么注重实践训练,要么注重理论培训。样本的抽取都是经过多个阶段的选拔过程的。在第一个阶段,荷兰所有的342所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1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被邀请参加一个关于职业指导和咨询的会议,这个会议是由非官方的机构来组织的。该组织是由教育部来资助的。参加会议的代表首先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目前的这项研究。其中,一些积极响应该研究的学校选出一定数量的老师和学生,并要求他们参与该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参与的学校遍布荷兰全国,并且覆盖中心城市的学校和农村学校[9]。参与研究的学校和未参与的学校在学校的大小,学校人数及环境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然而,参与学校可能比未参与的学校在职业指导和咨询方面更积极而已。

七、方法的构建

用于从学生方面搜集信息的手段,即一个列有88条的基于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是经过五个阶段制定出来的。首先,对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特别是职业能力素质领域中现有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因为没有完全适用于改研究的方法,所以,调查问卷成为测量职业能力的方法基础。其次,最初的定性的访谈是与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老师、学生及职业咨询者一起进行的,其目的是使相关变量可操作化。在这些访谈中,职业学校使用的具体的职业导向方法和与职业相关的方法被确定。在该研究的基础之上,额外的一些条目也已确定。第三,基于前两个阶段,一个实验性的调查问卷在访谈中已经发给18名同学。该实验性问卷中的每一个条目都与各位学生进行讨论。因此,再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并请语言专家和方法论专家进行评价。第四,把调查问卷分发给200名学生进行心理表现的考试,其目的是精选一定数量的条目作为最后的调查问卷内容。最后,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制定出的调查问卷再送给一些职业发展领域的专家,让他们给与评价,并对不当之处进行较小的修改,再最后定稿。

除了为学生开发的调查问卷之外,同时,也为老师开发了一套调查问卷,目的是想收集与职业学习环境相关的数据。这些调查问卷中的条目是在定性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把它送给一部分教师进行评价修改。选出来的条目再以手写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位学生[10]。

调查问卷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职业能力:衡量职业能力的手段是基于手写的、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曾有专家划分为五种职业能力,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职业能力的三因素模型最具有代表性。能力和动机反射构成其中的一个因素――职业反射,工作探究和职业行为构成了第二个因素――职业形成,所以,现阶段,三种职业能力为:职业反射,职业形成以及网络(即以交互行为为特点的网络)。

条目举例如下:

职业反射:

(1)与自己的父母聊天,找出什么才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2)经常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我最擅长的事情。

(3)与有经验的人讨论自己未来的计划

2.职业方法与手段:在职业教育中,经常用到的职业定位方法有职业选择测试、课程方法的使用,它是以手写材料的形式来收集面向职业定位、生涯会谈(一对一的与学生进行交谈,但是仅限于那些准备辍学的学生)、聘请职业顾问。另外,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有是个人发展计划(PDP)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到,那些方法在职业定位和指导领域对参与该项研究的学生使用。

3.职业定位指导:学生也被询问一些关于哪些生涯对话是发生在工厂,哪些是发生在学校。例如,“老师问我,我向学什么?”,“老师问我,为什么想学那些内容?”,“在讨论当中,老师/指导者就会帮助我找到自己将来的目标。”,“在实习期间,我与我的指导者探讨我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4.个人及环境约束因素: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及个人的变量也被包含在调查问卷中。环境的变量有学校类型和学生入学登记程序的形式。改程序分为以下几部分:技术研究、经济学、农业、卫生保健、职业准备教育理论及其他内容。个人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内部控制点以及学习成绩。内部控制点由三个条目来衡量。成绩是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指标[11]。

为了调查研究哪种职业导向的学习环境在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影响程度更大,我们对它做了回归分析。三种职业能力的规模作为因变量,描述学习环境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个体的及环境的特点被包含在潜在的混乱变量中。

八、结论

在342所职业准备教育学校中有23%的学校参与了该会议,同时,在1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全部参与会议。在那些参加会议的学校中,又有23%的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94%的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响应该研究。学校的相关部门选出某些班级参与其中,但是并没有具体介绍是如何选出的这些学生。在这35所学校中,共有3499名学生和166名老师参与了这项研究。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些信息,大部分都是来自老师。结果显示,学习环境的不同方面正好可以解释职业能力素质得分的变化方差。基于问题的讨论对所有的三种结果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ollin, A., & Watts, A. G. (1996). The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 of career – and of careerguidance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24(3), 385–398.

[2]Davis, D., & Braithwaite, R. (1990). Career education in Aus tralian schools. Ryde, Sydney:CREW.

[3]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5). Better choices: putting principles intopractice. Sheffield, U.K.:Au thor.

[4]Donohue, R., & Patton,W. (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areer guidance program with longtermunemployed inpidual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ling, 35, 179–194.

[5]Education.au (2001). National Career 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Plan. Dulwich, SA:Author.Education Queensland. (1999). Review of the provision of career guidance in Educa tion Queensland schools. Brisbane: Author.

[6]Ellyard, P. (1993, July). Education 2020: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Association N.S.W. State Guidance Conference,Sydney, Australia.

[7]Feller, R., & Walz, G. (Eds.) (1996). Career transitions in turbulent times: exploring work,learning and careers.Greens boro, NC: ERIC Clearinghouse.

[8]Furness, J. (1999). Incolink: training, employment and careers unit.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8, 5–8.

[9]Gibson, D.(2000).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career educ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Development, 9(1), 5–39.

第4篇

一、图书馆的自身职能

图书馆对于人类的文化遗产进行保存,人们长期以来的社会实践得到的经验和知识都可以利用图书馆,系统的保存下来并得到流传。利用图书馆可以对社会教育进行开展,具有一定的教育职能。利用图书馆还可以对科学情报进行传递,图书馆对于情报进行传递的依据就是图书馆的信息资料。图书馆的书籍可以对读者的脑力资源进行开发,可以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对于社会的文化娱乐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有效的满足,促进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对于学生的业余生活进行了丰富,图书馆中是人类生活的结晶,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后,学生可以来到图书馆进行放松,图书馆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优雅的文化熏陶的环境,使师生们的课余生活得到有效的丰富,图书馆的书籍可以起到启迪性和教育性,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职院校对于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具体的阅读环境也逐渐被翻新,在这种环境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合适的书籍,使学生的自学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补充到专业知识,将自身的视野进行开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图书馆在高职信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基础就是有关资源的学习,发展信息素质教育就要资源进行支持,开展高职信息教育的基础就是信息资源。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高职院校已经对图书馆给予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渠道,将纪念馆馆藏进行充实,但是如果馆藏的数量不断进行增加,会降低馆藏的质量,高职院校对于电子资源的建设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电子图书和数据库,形成具体的评判标准,符合当今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建设电子资源库的假设,对于具有科研价值的数据库尽心购买,对学生采取开放的政策,使学生的信息源得到有效地增加,提高学生在网上搜索的实际效率。以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为基础,在学校内部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有效的联合,将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二)将信息服务进行有效的改善

当今属于信息时代,因此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要向主动服务进行转换,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将其信息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对于信息资源的手机工作要得到有效的加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对于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要不断得到交流,展开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将文献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将服务的范围进行拓宽,在图书馆内部开展网络化服务和多媒体服务,在信息服务方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服务,将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针对学生获取信息,建立具体的服务措施。

(三)和日常教学互动进行有效的配合

图书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计划要积极的落实下去,使教务部门给予一定的认可,在教学大纲中将信息素质教育进行融入,可以成为学生的选修课项目,这样一来,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中各种有效的使用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合作,对于课程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信息技能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具备信息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四)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可以将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开展一些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可以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进行有效的培养,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锻炼。可以在举办信心素质教育系类的讲座、主题读书活动、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在举办的活动的过程中,要和学校的学生社团进行有效的联合,将社团的凝聚力发挥出来,这样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使高职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普及。

(五)建设图书馆网站

建设图书馆网站,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对于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要不断进行深入的了解,设计的栏目要简洁明快,针对重点的资源和具有特色资源,要对其进行比较醒目的链接,将信息资源的搜索功能进行充分的应用,读者可以和馆员进行有效的信息互动,在另一个方面可以将网上服务进行完善。

三、结束语

近些年由于职业教育不断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也因此得到有效的发展,图书馆在高职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从而推进高职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帮助高职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骏.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以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0,12:35-38

[2]郝赫.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0,33:197-198

[3]施蓓.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向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策略[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57-61

[4]李思兰.浅谈如何发挥图书馆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黑河学刊,2011,02:117-118

[5]高荣.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04:109-110

第5篇

【论文摘要】 简述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及其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01002。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概括

1、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对它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百度百科)

2、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到西方思想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逐步趋于应试化和模式化,不能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给予正确的指引,造成很多大学生的自主思想退化严重,这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一个盲点,而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大学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动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胆怀疑等创新思维上惰性还比较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擅长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时代信息的探求缺乏主动性,更不用说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诸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浪潮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以往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而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的影响,馆舍及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馆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具有封闭型建设模式的传统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具有被动型服务方式,服务特点局限在单纯型、浅层次文献。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就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化建设是不变的主题。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逐步与信息发展接轨,使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也丰富起来。图书馆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信息社会的要求,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其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图书馆信息化就是信息存储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员素质信息化。

受到原有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影响,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图书借阅,在现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发挥出图书馆高效阅读,快速检索,师生互动等必备的信息要求。学生只会在急需某一种书籍资料时才会去图书馆,而图书馆管理人员感觉只做到传统图书馆的取借书籍即可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不能积极参与到图书馆信息建设中来,这种传统的借阅模式在双方思想中固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

三、浅谈如何巩固和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从图书馆管理上入手,增强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先进的智能化仪器设备,完备的图书文献和学习资料及学校充足的资金投入等都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现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使本校图书资源更丰富更全面,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建立图书馆与师生间的互动机制,提高图书馆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视度。

作为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些例如研讨室、图书馆论坛等便于广大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当前学校组织的某个课题展开积极的讨论,也可以针对当前的科技信息、社会信息进行广泛交流。

总之,希望师生们在这里能共同探讨学习,有效达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探讨学习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吸纳一些意见和建议,令图书管理者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巩固和提高其地位。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作者:侯占奎罗玉英张立秋

第6篇

 

关健词:体育社会属性;素质教育;青少年;社会化;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点工程来抓。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体育社会属性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以赋予积极意义为其内容,身心活动为其形式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从社会学、体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体育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看,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体育的这些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与青少年教育又是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对象

    10-17岁青少年。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第7篇

什么是素质和什么是素质教育在教育界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们可以从下列不同的角度探究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1.教育中所讲的素质,是遗传素质,它既是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的知识、能力、品质等的获得、发展和形成有赖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但素质不是知识本身,也不是能力和品质本身,而是它们发展和提高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人的素质主要指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素”与“质”(因素与质地),即人区别于其他任何生命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人发展为人,是人可教育为人的物质前提、条件和基础。目前社会上对“素质”一词的使用很滥,什么军事素质、政治素质、技术素质、道德素质……但教育界不可滥用。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的可能性,并没有什么军事的、政治的等分门别类的素质,它们只是在人的作为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教育和训练的具体结果。不能把素质与教育和训练的结晶———社会职业的素质混为一谈。

2.素质不是知识,但不能离开知识,素质不等于能力,但也不能脱离能力,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是人们自身比较稳定的、带有原发状态的东西,对基础教育有直接的影响。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而言,它是人才的基础教育,而不是人才教育。

3.素质这个概念,过去更多地指人生理、心理的状态,但现在具有了较多的社会因素。因此,素质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理想人格的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就是要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不要弄一些“花架子”。

4.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它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位,强调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活动。

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激活知识;它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当作认知体,而是作为生命体;它注重全体而不是部分,并以全面发展取代片面追求。人的素质是反映人的各方面基本状况的一组指标,并成为人们接受教育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素质”本身就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单数概念,而必须被看成是一个复数概念。素质教育因而便具有了两方面的意义:其一,通过教育和环境对因素的影响,使这些素质得到发展;其二,不断改变这些素质之间的关系,优化其结构,使其获得新的功能和发展。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综合地看,教育中的素质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教育的基础与条件,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使身心得到发展的重要前提。离开了人的素质这一发展的可能性,根本谈不上教育。同时,素质又是基础教育的目的,换言之,基础教育正是力求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素质。第二,人的各种素质既是同一的,又具有差异的,而且,每个人自身的素质也是不同的。第三,素质是人们自身中具有稳定性、潜在性的某些因素,但它并非是一成不变或不可捉摸的。它可以通过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得到变化与发展,并且可以通过能力与知识等表现出来。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实际上体现了教育理论界长期争论的有关教育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问题。所谓“应试教育”的“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体现了一种社会选择的标准与尺度。所以,可以认为“应试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片面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相反,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个性教育,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它要求以个体的自身发展及其要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其二,由于重视个体的发展,它也必然是一种有差异的个性教育。当然,这种素质教育并不排斥社会的要求,它是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统一的教育。这也恰恰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不难发现,在种种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观点中,人们对两者的理解是不同的。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看成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或者看成是两种教育方法;只是对目前基础教育中的弊端的概括,等等。实际上,这反映了一个对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定位。显然“,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某些方法与内容的对立,关键在于它们的目标所指。换言之,这里的是两种教育价值的对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该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前者以应付考试,进行选择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而后者则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也正是由于它们属于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对立,因而在具体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及各种手段上的同异就很难成为它们之间对立或不对立的理由,如同考试完全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一样。由此,我们实践中也完全可以运用已有的各种教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素质教育,从而避免由于强调素质教育对已有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排斥与否定。

三、素质教育与课程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促进功能,而应试教育强调的则是学校教育的选拨功能,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使学校的促进个人功能和选拨功能达到一种适度平衡。如何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学校的办学习思路和学校改革的运作机制,如何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等。

第一,转变观念,学校的课程要坚持教育的全面性,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而不是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重视课程教育的育人功能,由此实现其一系列社会功能;强调课程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以对社会长远发展所具有的真正效益。

第二,从各种制度建设和完善上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包括整个程课教育制度,学校本身的制度等等。

第三,改革和完善课程教育的评估标准与方式,特别要改变以分数、成绩或听话与否划分“好学生”与“坏学生”简单化思维方式与做法,以及完全将学生分数作为评估教师教效果与做法,以及完全将学生分数作为评估教师效果的标准。由此,形成比较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第四,教学方式的改变,包括教师行为模式的变化。

第8篇

关键词:人口文化素质; 人均受教育年限; 空间格局; 人均GDP; 城市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2-002

一、引言

21世纪,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财富的创造、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的保护等状况都与人口质量有关,与人才和高素质的科技劳动者的多少有关,这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或地区内部的人口文化素质。人口文化素质有很多衡量指标,其中之一就是人均受教育程度。从2011年4月30日江苏省及各市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时间里,人口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已经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及各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江苏省最新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以及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10年之间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同时并分析和探讨了人口文化素质与各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有关决策部门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1.研究方法

人口文化素质是人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用人口受教育程度来表征[1]。一般来说,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口文化素质越高,相反则越低。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常常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2]。本文中人均受教育年限是由每10万人中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以及大学(指大专以上)人数加权和,是一种统计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Y=16A+12B+9C+6D (1)

式中,Y表示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A表示10万人中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数所占比例,B表示10万人中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人数所占比例,C表示10万人中受初中教育程度人数所占比例,D表示10万人中小学教育程度人数所占比例。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江苏省及各市统计局网站上2011年公布的江苏省及各市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在统计公报中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数,以及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的每10万人中受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口数据,因而在本文中选择用2010年和2000年每10万人中受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进行分析。

利用公式(1)分别计算中国、江苏省及各地级市2010年和2000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来代表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和江苏省的人均受教育年限都有所提高;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相对全国来说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过去的十年里提高速度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有所下降;同样的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也都有所提高,但是各市提高的程度也是不一样。

三、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

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角度来讲: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口文化素质越高,反之,则越低。利用公式(1)计算出来江苏省及各地级市的2000年、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利用GIS软件做空间分析,以期获得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特征。

1.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

图1是根据表1中的2010年江苏省各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软件制作出来的2010年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分布图。在这幅图中把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数据按照等计数分的方法,把江苏省各市的人口文化素质分成了三个级别。

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分布情况基本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江苏省南部的南京市、镇江市、无锡市和苏州市人口文化素质最高;其次是在江苏省偏南的常州市,偏北的宿迁市以及中部的扬州市和南通市居中;文化素质最低的是偏中和偏北的泰州市、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和连云港市。

2.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的空间格局

图2是根据表1中的2000-2010年江苏省各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软件制作出来的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率图。在这幅图中根据变化率按照等计数分的方法,把江苏省各市的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率同样分成了三个级别。

从图2可以直观发现江苏省各市2000-2010年十年间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率的空间格局基本上呈现的是南快北慢的特征,变化最快的是苏州市、南京市和宿迁市;其次是无锡市、镇江市、南通市和扬州市;变化最慢的是徐州市、淮安市、泰州市、盐城市、常州市和连云港市。从图1和图2对比可以看出基本上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市,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率的值也较大;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的市,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率也较小。因而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来在过去的十年里人口文化素质分布的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形成了较稳定的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

四、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2010年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人口文化素质主要与经济、城市化水平、教育水平等有关。

1.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的关系

人均GDP常作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图3表示的是2010年江苏省各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江苏省各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GDP呈现对数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达到0.82。说明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越高;反之,则越低。2010年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是相似的,而且是相互影响形成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条件中去,对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要求也越高;同样人口文化素质越高的地区,可以创造更多的技术发明,含有更多的技术含量,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人口文化素质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最主要的指标,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图4为江苏省各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城镇人口就业比重之间的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江苏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呈现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达到0.86。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方向,城镇人口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城市化水平越高,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越大,同时城镇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也越大,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反之,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

3.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水平的关系

教育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也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教育水平越高,各种级别的学校较多,师资力量较丰富,各种教学资源也较多,其教育氛围较好,会促进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如图5所示为2010年江苏省各市统计公报中的图书馆图书藏量与人均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关系,从图上可以发现,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图书馆藏书呈现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达到0.84。反之,人口文化素质水平较低。

4.其他相关因素

同时人口文化素质也会受到政府相关政策,地理位置等的影响。随着义务教育法,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促使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江苏省各地级市从2000年到2010年的过程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均有所提高,而且提高的较快。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地理位置越靠近省会城市,越靠近经济发达城市,其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高,人口文化素质也越高。

五、结论

(1)本文通过对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数据分析,获得江苏省最新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基本呈现南高北低的地域趋势;在过去的10年里,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变化基本上呈现南快北慢的趋势。

(2)本文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区域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教育水平是影响区域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教育水平越高,人口文化素质也是越高。同时政府相关政策,地理位置等也会对人口文化素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前昌,毛蒋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其空间分异,人文地理,2009(3):101-106

[2]张宇硕,白永平.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与演变——以青海省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45-50

[3]常岚.贵州省人口教育文化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文化论坛.2010(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