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经济社会

数字经济社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经济社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字经济社会

第1篇

关 键 词: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关系维度;认知维度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3-0017-0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呈现出新一轮的热潮。综观各项研究,可以认为,关于社会资本定义的争论构成了社会资本研究的大部分内容。但是,争论归争论,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从最初的社会学领域逐渐扩展到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由于社会学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最为充分,所以在研究中,其他学科大多沿用了社会学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从知识的共通性来讲,这无可厚非,但从学科的专业性来讲,这表明其他学科对该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透彻。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构成和属性作一尝试性的探索。

一、社会资本的经济学界定

由于社会资本概念的争议较大,因此,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分析往往直接应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社会资本展开分析,而不对其进行经济学的界定。比如,张克中(2005)将社会资本引入生产函数中考察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转型中的社会资本状态及构建。[1]也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徐李全,2005)。[2]当然,有些国内学者在研究社会资本时,给出相应的界定。如杨雪冬(2000)认为,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的)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范式。[3]程民选教授等(2006)则认为,从经济学的视角去认识和研究社会资本,可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人们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中彼此合作而产生的资源存量”。经济学研究强调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包括:(1)社会资本是致力于构建人际合作关系模式的人们在有意无意中建立起来的一类资源。(2)社会资本具有如下主要形式:关于互动模式的共享知识、人际网络、信誉和信任、合作的规范等。(3)社会资本的获得和积累需要耗费一定资源(也包括时间和精力),因而具有一定的机会成本。(4)社会资本的获得和积累可以产生一定的收益,收益既可以是市场效益,也可以是非市场效益。(5)社会资本投资同样具有外部性,而且与社会资本有关的外部性也有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之分。[4]

对比两种界定,可以发现,前者强调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而后者强调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无论是制度属性,还是资本属性,它们都是以网络为依托,尽管网络的形式和构建有所不同。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看,不论是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还是其资本属性,它们都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与资本属性的关系看,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本文认为,在经济学研究中,对社会资本的界定,必须同时考虑三个方面因素:社会资本的载体是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具有制度属性和资本属性。

根据上述分析,对社会资本的经济学界定可以这样表述:社会资本是嵌入到关系网络中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认知模式和行为范式以及网络成员获得资源的能力的综合。

二、社会资本的构成与类型

根据社会资本的不同分类标准,社会资本可划分为不同类型。目前许多国外学者对社会资本进行了抽象分类。如克瑞奇纳(Anirudh Krishna,2002)和厄普赫夫(Norman Uphoff,1999)将社会资本分为结构型和认知型两种。前者指通过规则、程序和先例建立起社会网络和确定社会角色,促进分享信息、采取集体行动和制定政策制度;后者是指共享的规范、价值观、信任、态度和信仰。[5-6]Gulati(1998)将网络提供的信息优势区分为关系式嵌入和结构式嵌入。[7]Nahapiet & Ghoshal(1998)进一步将社会资本的结构分为结构式嵌入、关系式嵌入、认知性嵌入三个层面,对应着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三种类型。结构维度刻画了人们发生联系的模式,是社会网络的“硬件”;关系维度指影响人们行为方式和满足人们社会动机(如尊重和友谊)的人际关系,信任和可信任性是该维度的组成部分;认知维度是指那些提供共享的表达方式、理解和系统的含义的资源。[8]与Nahapiet & Ghosel类似,Adler & Kwon(2000)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将社会资本区分为三个维度:网络(结构维度)、共享规范(关系维度)和共同信仰(认知维度)。[9]

以上几位学者对社会资本的划分,既有较明确的区分,又有交叉重叠之处,如图1所示。Adler & Kwon与Nahapiet等人的划分基本一致;与他们的划分相比,Gulati则少了一种类型,即认知型社会资本;克瑞奇纳和厄普赫夫的划分则更抽象一些,将社会资本从形态上分为结构型和认知型。根据上述社会资本的定义,本文认为,社会资本由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两个维度构成,相应地,社会资本包括关系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两种类型。

图1 社会资本的抽象分类

(一)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与关系型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是指关系网络本身。包括正式关系网络和非正式关系网络,前者包括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等单位;后者包括社区、农村的自然村落、宗族关系、各种俱乐部组织等。由于各种资源会嵌入到关系网络中,我们把社会资本中因为动用关系网络而获得资本的这种特性,称之为关系型社会资本。在Nahapiet等人的分类中,用结构型社会资本来表示正式组织的社会资本,用关系型社会资本表示非正式网络中的社会资本;Krishna则用结构型社会资本表示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并没有区分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本文认为,用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来表示社会资本的构成,而用关系型社会资本来表示社会资本的类型,表达更为准确。因为不管是正式网络中的结构性关系,还是非正式网络中的非结构性关系,都是关系网络。结构是对关系网络的描述,是一个更为正式的概念。但是,在分析资本时,一般是从个人角度切入,某个人处于一个结构中,不等于他就能动用该结构所蕴含的资源,他能动用的仅仅是以他为节点的关系网络中所承载的资源。所以,用关系型社会资本来表述基于关系维度获得的社会资本,是更为准确的表述方式。

(二)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与认知型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是指嵌入到网络中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认知模式和行为范式等。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可以降低合作的交易费用,也是形成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的基础。这种基于认知层面的同质性而获得的增加产出的可能,可称之为认知型社会资本。这与Nahapiet等人以及Krishna的界定是一致的。

对基于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产生的两类社会资本,克瑞奇纳和厄普赫夫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如表1所示。

表1 社会资本的分类

资料来源:Norman Uphoff (1999)

(注:表中的关系型是作者加上去的,表示结构型与关系型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仅仅是表述的区别)

社会资本两个维度的关系决定了两种类型社会资本的关系。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意味着,要对社会资本进行全面的描述,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维度。或者说,社会资本的存在,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维度,只有两个维度同时存在时,才会形成社会资本。从现实来看,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也是不可能分离的。很难想象,一个共同体存在着清晰的关系网络,却没有相应的共同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认知层面的存在;反过来也一样,很难想象,有着共同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认知模式和行为范式的一群人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却将他们连结在一起。所以,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关系,犹如大脑和思想的关系,没有大脑,何来思想?没有思想,就不是我们正常意义上的大脑。从哲学范畴来看,社会资本两个维度的交互关系,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是一个客观维度,是一个可观察的“物质”的维度,而认知维度则是一个主观的、难以观察的“精神”的维度。因此,两个维度的关系实质上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决定其认知维度,认知维度反作用于关系维度。

正是因为社会资本两个维度这种密不可分的交互关系,决定了两种类型社会资本的关系特征。对此,不论是克瑞奇纳还是厄普赫夫都进行了清晰分析。厄普赫夫认为,“尽管在理论上存在结构型社会资本而不存在认知型社会资本是有可能的,反之亦然,但在实践中,只有一方面而不存在另一方面是不可能的,并且也很困难”。[6]而克瑞奇纳认为,结构型社会资本与认知型社会资本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分歧。结构型社会资本较为客观,因为它包含一些可观测到的成分,这些成分可通过集体讨论进行设计。认知型社会资本本质上是主观的,与人们的想法和感受有关。前者是外在的,可以被观测和直接更改;而后者是内在的,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不易被外部行为改变。在我们看来,只要了解社会资本两个维度的关系之后,对两种类型的社会资本的关系自然就清楚了。

(三)社会资本的两种属性

根据社会资本的经济学定义、两个维度和两种类型,很容易抽象出社会资本的两种属性:制度属性和资本属性。所谓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是指社会资本具有规范个体行为的功能。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则是指个体能够通过网络成员获得稀缺资源这一特性。目前很多研究都是针对这两种属性展开的,只不过各种学科关注的重点不一样。这些研究可分为两大类:对社会资本制度属性的研究和资本属性的研究。前者包括大量关于社会资本在公民参与、集体行动、交易费用、交易模式、社区等方面的影响;后者则包括社会资本对家族企业、流动人口就业、民间信贷、甚至权钱交易等内容。对“黑手党”的研究,则比较全面地刻画了社会资本的两种属性。

从两种属性的关系看,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是其本质属性,这是由关系网络演进的需要所决定的。只要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关系,那么在互动过程中,规则就必然会产生。与此同时,人们对环境、对自身、对行为、以及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就成为规则体系产生的知识基础。这就决定了社会资本关系网络内部的高同质性,以及不同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异质性。社会资本的异质性很早就被人类所认知,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入乡随俗”正是基于社会资本的异质性而提出。

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是在其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是其派生属性。可以想象,在起初,个体向处于关系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提供帮助,完全是出于责任和义务。在生存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一个共同体之内的成员相互扶持,是生存的需要。正是这种生存的压力,使共同体将相互扶持作为一种强制的义务和责任灌输给各个成员,成为共同的行为准则。如果这种帮助一直限于共同体内部,那么这种帮助并不具有典型的资本属性。因为在网络内部的帮助是一种最低限度的扶助,是一种维持生存需要的帮助,而不是致力于发展的帮助。[10]但是,当这种帮助发生在网络之间时,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就逐渐清晰起来。网络之间的帮助一般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求助者A与施助者B曾经都是某一个共同体的成员,而现在分属不同的关系网络。A需要某种资源,但他不能从现在所属的网络中获得,却可从B所属的网络中获得。于是,A向B求助;二是A与B以前和现在都不是一个共同体的成员。A需要某种资源,B能够从他所属的网络中获得。因此,A通过C(即A和B都熟识的第三人)向B寻求帮助。即通常所说的“人托人”。不管何种情形,由于求助者A与施助者B目前不处于同一共同体内,所以,基于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对B的约束力大大降低,帮助A已不再是B的责任和义务,而完全是由B在权衡之下做出的个人选择。由于两者所属共同体的异质性,决定了资源的异质性。所以,一旦B选择了帮助A,则不管B的代价如何,A的收益是相当高的。当A获得高收益以后,不论是出于真心的感谢,还是期望日后从B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A会将收益的一部分转让给B。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网络资源异质性所带来的双方的高收益,孕育出了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当人们对此有了认知后,就会有意识地向社会资本投资。用时间和金钱构建起人际关系网络,因而具有典型的资本属性。

但是,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与资本属性并不是截然分开,毫无关系的。应该说,正是因为有了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才会有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而资本属性的存在,又反过来强化了制度属性。由于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将行为规范内化,使个体即使离开了先前的共同体,内化的行为准则仍然会对个体发挥着作用。所不同的是,这种作用比在共同体内部大大减弱。尽管如此,这种作用的存在,使来自同一共同体的成员的求助成为可能,也就使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演化而成。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的存在,给求助与施助双方带来同时获利的可能,当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时,就会强化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嵌入到关系网络中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认知模式和行为范式的同质性,进一步强化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如此周而复始,互相促进,不断循环。

三、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两种类型与两种属性的关系

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决定了两种类型和两种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图中实线表示“决定”的关系,虚线表示“反作用于”的关系。可以看出,关系维度决定了认知维度,但是认知维度会反作用于关系维度;同样,制度属性决定了资本属性,而资本属性会反作用于制度属性。关系维度对应着资本属性,认知维度对应着制度属性。通过关系网络获得资源的能力是关系型社会资本,对应着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因为认知的同质性而获得的增加产出的可能,是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应着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

图2 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与两个属性的关系

――――――――

参考文献:

[1]张克中.中国经济转型的社会资本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

[2]徐李全.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3]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A].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6.

[4]程民选,等.信誉与产权[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4.

[5]Krishna,A..Active Social Capital:Tracing the Roots of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M].New York,Colunbia University Press,2002.

[6]Uphoff,Norman.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learning from th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A].P. Dasgupta and I. Serageldin (eds.).Social Capital: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C].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9:215-249.

[7]Gulati,R..Alliances and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293-317.

[8]Nahapiet,Janine,Ghoshal,Sumantra.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9]Adler,P.& Kwon,S.W..Social Capital: 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A].E. L. Lesser (ed.).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C].2000:89-115.

第2篇

会上,经开区介绍了区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度高、质量可靠、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自主创新产品征集评定情况,61家企业的239种产品被纳入经开区2012年度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其中,汽车产业14种、新材料产业47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89种、电力装备制造产业32种、新能源产业23种。这些产品中,陕汽研发的“重型纯电动牵引车”、 西工大超晶公司研发的“高强紧固件用钛合金棒丝材”、华天科技生产的“V/UQFN塑封电子器件”等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均具有分布领域广、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市场广阔等特点。

对此次自主创新产品,经开区对每个产品给予一定奖励,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采购,同时对区内企业采购经开区自主创新产品,给予采购方采购金额5%补贴,每年每家企业补贴金额最高100万元等方式进行奖励。与此同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将不作为“终身制”,经开区实行定期认定,不断淘汰落后产品,吸纳新产品,始终保持产品目录的新颖性和实效性。

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经开区在会上还对2012年度促进主导产业发展专项第二批计划项目进行公布,来自区内企业的8大类165个项目,获得管委会2679.32万元资金支持。其中,技术进步专项35个、规模企业培育专项10个、产业协作配套专项47个、两化融合专项20个、国际市场开拓专项18个、节能专项14个、减排专项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6个。今年,是经开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一年,全年共安排资金6159.32万元,较去年增长29%,拉企业投资19.67亿元,项目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65亿元。

第3篇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建设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革命发展起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大空间信息技术(也称为“3S”技术),已成为构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高科技手段,影响着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以及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自然》杂志把空间信息技术称作世界上继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第三大新技术[1]。尤其是二十世纪末,前任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以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纽带,运用空间信息对地球、城市等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描述,并以此为工具支持和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数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城市、数字行业等数字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涌现且稳固推进。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于2004年由武汉大学首次设置,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扎实数字工程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空间信息获取、数字表达和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能从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仅有七所,专业建设时间短、社会知名度低等不足使得本专业必须直面生存现状,厘清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这一核心内容上下工夫。我校(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新办此专业,当务之急就是制订出能够充分依托自身当前优势,面向行业及社会需求,培养方向清晰、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市,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准确科学地分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共有武汉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如测绘、电子、矿业、海洋环境、计算机等),开设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定位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如下表所示)。

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建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无论从培养规模还是专业特色点位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这几所院校都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各自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例如厦门理工学院就是结合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每年近1000人的人才需求[2]制订合理、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但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建设起步晚、开设院校少等原因,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全国范围内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小、培养模式研究不足。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3]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为牢牢把握难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加速发展、转型发展,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服务能力,《规划》明确提出联合国内高校,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加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测绘地理信息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因此,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重要且紧迫。

自武汉大学2004年在国内首次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目前全国仅有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招收培养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领域人才,毕业及在校本科生不足2000人,整体培养规模明显偏小,远远达不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高等院校中的大多数学校本专业也都刚刚起步,尚未成熟,因此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足。

(二)我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远达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

第4篇

从表面上看,新经济似乎打破了某些传统的规律,比如基于互联网的免费商业模式,不就在挑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经典格言吗?本期的《免费时代的赚钱秘密》报道了“长尾理论”创建者克里斯・安德森的另一个论断:数字时代里的“免费”将成为一种主流的商业模式。

其实在懂经济学的人看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个永远也不可能被打破的定律。任何产出都要付出成本,那些让消费者免费的商家只不过用了某种巧妙的方式让消费者之外的人承担了部分成本而已,中国北京大学教授王建国在他的《1P理论:网状经济时代的全新商业模式》一书中揭示过许多行业“免费”的秘密和诀窍。对消费者而言,道理也一样,不可能获得某种收益而不付出任何成本。我还记得本世纪初,被视为“数字英雄”的某门户网站创始人在和网友互动时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一网友问:你的网站很好,就是广告太烦人,影响打开网页的速度,能不能不登广告?“数字英雄”回答得很干脆:不能!除非你愿意出钱解决我们的维护费用。对许多免费网站的浏览者来说,不断跳出的广告所造成的烦恼就是他不得不付出的成本。

成本并不仅仅是个个体的概念,许多成本是由社会承担的,所谓社会成本。公共政策也是有成本的。中国的媒体以前有个毛病,在宣传某种政策的时候,只说政策的必要性和将会带来的好处,不说这个政策会造成什么问题,让社会承担多少成本。如今舆论开放性大大提高,几乎政府的每一个政策都会受到成本、代价角度的讨论乃至拷问,本期的《保出口的代价》一文只是其中小小一例。出口并不是越多越好,即便越多越好,也得看看为了这些出口收入而让经济社会的其他方面付出了什么代价,这才是一种理性、公允的态度。

不独政策,制度也有成本,而且是更长期的成本。这里又有一句话:“一切成本都是机会成本”,用这句话来考察一种制度的得失尤为恰当。实行一种制度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这个目标对社会而言价值几何?为了同样一个目标,有没有其他的成本较低的手段?如果有,就说明现行的制度有修正甚至取消的必要。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制度,它对经济社会的成本收益该如何分析,理论上其实是个没什么争议的问题,可是在中国,它却成为一种人人诟病却能我自岿然不动的现象,这只会不断增加中国总体经济社会的成本。本期发表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女士的《国企扩张凶猛》一文对此作出了尖锐的分析。

当前中国的许多问题,不在理论错误,而在利益纠结,分析一些现象,单单经济学似嫌不足,得用政治经济学了。

第5篇

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全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GDP总量,比年快报核算数多了2.3万亿元。而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也因此前移了一位。

数据的变化,能够反映宏观经济的一些现状。这无疑有利于国际社会客观地评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也有利于我们清醒地把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

不可否认,很多巨大的数字,当除以13亿之后,就会变得很小。此次GDP总量调整后,2004年我国人均GDP仍排名世界百位之后,只有全球人均GDP的1/5。评价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在讲总量的同时,还要讲人均数量。就根本而言,讲“人均”更能使全社会保持头脑清醒。而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政府也将更有能力为贫困人口做更多的事。只有这样,贫富与城乡差距才能逐步缩小。

在关注贫困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面临的其他问题。比如,环保部门的资料显示,如果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到2020年,在GDP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可能面临更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

这并不是说经济增长不重要,因为全面小康毕竟要以经济增长作为物质基础。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应当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在于以什么方式实现增长,以及这种较快的增长能否持续。如果采取外延扩张的粗放增长方式,国民经济或许可以在短时期内增长得很快,但它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全面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其他方面,比如生态环境等,反会因此受到损害。

第6篇

广播电视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城乡群众经济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为了加快发展我市农村有线电视事业,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对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其次,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是落实关注民生、为民谋利执政理念,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为农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第三,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农村群众日益丰富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手段。第四,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是扩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范围,更广泛地传达党政意志,凝聚全市人民服务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事业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大力支持,促进我市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加快发展。

二、切实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步伐

近年来,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受到了高度重视,旬邑、彬县政府着眼于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启动实施了农村有线电视入户推进工程,在广电网络传媒分公司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走出了一条“政企合作、共同投资、政策引导、行政推动”的发展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他县市区政府要向旬邑、彬县政府学习,结合各自实际,大力推进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快速发展。

(一)精心部署,科学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农村有线电视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力争利用2—3年时间使辖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同时,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实施意见》(咸政发〔〕40号)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确保在2014年前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目标。

(二)政策引导,财政支持。要本着“关注民生、为民谋利”的原则,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按照“县财政补贴、广电网络公司适当减免”的要求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村群众,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入户率,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

(三)疏堵结合,优化环境。要将违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治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疏堵结合”,一方面扩大广播电视设施管理相关规定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责任意识;一方面集中力量查处非法销售、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行为,努力为农村有线电视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根据各自实际,可对回收群众自购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予以适当补偿,设法减少群众损失,推动工作开展。

三、全力保障农村有线电视事业顺利发展

(一)加强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将农村有线电视事业发展工作当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列入议事日程,研究计划方案。要由分管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加,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从人员、设备、经费、制度上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农村有线电视事业顺利发展。

第7篇

[关键词] 学术出版经纪人 互联网+ 学术期刊 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1-0056-04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the New Career Position of Editors in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Internet+” Era

Chen Weip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3500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take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as the new career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the basic quality and skill of edi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master the digital publish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 and then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in academic journal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influence and achiev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ditor's profession.

[Key words]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Internet +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教授出版《数字化生存》[1]一书,预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短短数年间,预言成为现实。数字化出版为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也对传统出版造成巨大的冲击。《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大趋势》指出:“尽管传媒产业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朝阳产业,然而以报纸为代表的部分传统媒介产品已经处于其市场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报纸发行量事实上下降了25%左右” [2]。报纸遭遇的是“断崖式”下滑。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也面临极大的发展困境。“2005―2012年我国期刊总印数持续8年增长,达到33.48亿册,但从2013年开始每年总印数都在下降。从近两年的数据看,今后一个时期,这种下滑仍有持续趋势”[3]。

近年来,为应对数字化出版的挑战,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加入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龙源期刊等大中型网络期刊收录平台。网络期刊平台突破了传统期刊在时间、期限、篇幅方面的限制,为学术论文的传播、检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效地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弊端,甚至威胁到学术期刊的生存。首先,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工艺、出版介质、出版流程及传播方式,对习惯于传统运作模式的编辑提出挑战。尤为关键的是,作者和读者对于学术论文的传播均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但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对于数字出版时代的传播规律、传播工具及传播技术都有些陌生,在满足读者和作者的期待方面有落差。其次,数字期刊平台将传统期刊肢解,作为身份特征的封面、栏目、风格等不复存在。

最重要的是,学术期刊的中介作用被弱化。读者无需向学术期刊支付费用,即可通过互联网对学术信息进行检索、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等。自媒体出现后,作者可以绕开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上已发表或未发表的研究成果,所有用户都可以对论文进行更改和“二次传播”。读者与作者之间,似乎无需学术期刊这一平台便能实现互动,传统学术期刊信息的权威地位逐渐消失,学术编辑作为“把关人”的角色被淡化。可以说,数字化时代将学术期刊及学术期刊的编辑带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可以断言,前景更不容乐观。一旦学术评价体系变革,在数字化出版的浪潮中,传统学术期刊这艘“老船”恐怕将迅速沉没。那么,“老船”上的乘客――编辑,是否得弃船逃生?

毫无疑问,时代迫切需要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完成新的职业定位。

2 “互联网+”思维与“学术经出版纪人”职业新定位

第8篇

关键词 统计数据 失真 原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统计数据真实性作为统计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各级各部门经济决策的制定与执行程度,失真的统计数据会严重干预到经济行为的全面性分析,进而给市场经济运行本身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就我国现阶段的统计工作而言,统计数据的失真问题已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统计数据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问题屡禁不止,统计数据及统计信息的认同度与可靠度不高,最终严重影响到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据此,找准统计数据失真问题的形成根源,采取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手段来合理控制并消除统计数据失真问题,已成为当前相关统计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统计数据失真的形成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的统计数据只是相关工作人员在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那部分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各类现象密切相关的直接性数字资料以及与其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间接性数字资料的统称。无论是直接性数字资料还是间接性数字资料,其成为统计数据的最关键目的在于为各相关部门机构各项经济预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大量、可靠且及时的数据支持。受市场经济发展健全程度不够完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统计数据呈现出了一定的失真性问题,值得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笔者认为,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具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存在问题。

首先,统计数据工作人员在数据统计过程中的工作责任心比较淡薄。统计部门统计数据专员对于统计数据岗位的认识度还不够充分,认为统计工作的中心在于统计分析及总结环节,统计数据的重要程度并非比较突出,这使得工作人员在统计数据工作过程中带有比较明显的敷衍色彩,对统计数据的来源及其真实程度的调查与复核不够深入;其次,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够高。就我国现阶段的统计机构部门来说,有关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的知识讲座与业务培训比较少,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还不够,这使得大量的统计数据未经严格的审核与调查就进入下一环节,为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性存在问题。

基层统计部门作为整个统计行业的支柱与核心,应当在统计数据真实性方面做出表率。然而当前大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对与统计数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错误的将:“统计等于估计”这一思想应用在统计数据工作当中,在统计数据实践工作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的怠倦思想,对于上报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重视度不够。再加上基层统计单位在统计数据账面登记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统计数据的计算方式与登记模式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最终使得基层统计单位在统计数据规范性方面存在缺失,统计数据真实性与质量程度无法得到可靠性保障。

(三)现有统计管理体制在制定方面存在问题。

在当前统计管理体制作用下,基层统计部门机构在人事任免工作方面将权利统一交由地方政府机构实施,有关基层统计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支付也交由地方财政部门执行。在这一管理体制规定下,基层部门的统计工作难免会深深地打上政府情感倾向的烙印,往往统计数据的上报会事先经过基层相关政府部门的通过。这也就意味着,基层政府部门极易在地方政效夸大化目的的作用下以行政方式参与到统计数据的实践工作当中,进而致使基层统计部门统计数据存在严重的失真性问题。

二、统计数据失真的应对措施分析

针对上文有关统计数据失真的形成原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缓解并控制统计数据的失真问题,就需要围绕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划以及统计管理体制这三大方面,有针对性的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统计数据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稳定且真实的数据支持。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数据工作人员需要加大日常业务培训力度。

现代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使得统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统计数据工作人员作为统计数据工作的施动主体,其统计数据工作技能水平与业务熟练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针对当前统计部门统计数据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力度不够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各级统计主管部门需要以统计工作需求的转变为基础,定期展开统计数据工作专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以业务培训挖掘统计部门内部综合素质优秀的工作人员,发挥业务骨干的激励职能。与此同时,统计部门的业务培训工作还应当创新性的构建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以考核晋升为目的,激发统计数据工作人员参与业务培训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向统计数据工作人员传输统计新知识与新技能,从统计数据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的提升方面来实现并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二)统计部门需要引入垂直式的管理模式。

统计数据作为统计工作的数据基础,其真实性是我们需要始终关注的问题之一。垂直式统计部门管理模式作为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世界范围内最为先进的统计部门管理模式之一,在我国现阶段发展形势下有着极为深刻的应用价值。简单来说,垂直式的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统计部门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集中化管理,统计数据直接交由上级统计部门监督与管理,既有效避免了统计数据受政府政效意识影响,同时又赋予了统计部门较为独立的统计数据报告权利。

(三)统计数据真实性的实现需要加大统计数据失真行为的打击与惩处力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统计部门需要在统计数据的统计及管理过程中妥善应用包括行政、法律以及经济等在内的多种手段,逐步加大对统计数据失真行为的打击与惩处力度。将统计数据中的各种虚假作为打击与惩处的关键对象。从法律角度来控制并消解统计工作中的统计数据失真问题。

三、结语

统计数据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根基,为相关机构部门各项经济预测、经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提供了可靠且及时的数据保障。可以说,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腾飞。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统计数据的失真问题日益严重,各种统计数据的作假与虚报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本文针对统计数据失真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作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计财处)

参考文献:

[1]杨志勇,林勇.统计数据失真蔓延的进化博弈论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03).

[2]王雪静.浅谈建筑业产值统计数据失真问题.中国商界,2008.(02).

[3]高强.四川省农村住户收入统计数据失真原因分析与实证研究.四川农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