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地处西部的民族山区县,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快构筑生态经济高地,实现民族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xxxx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xxxx地处川西南的小凉山区,全县总人口14.7万人,农业人口占75%;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有18万亩,森林覆盖率64%。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xxxx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一,水电资源丰富。xxxx有大渡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42条,且大都流经高山河谷,水流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不含大渡河),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到50万千瓦。
其二,旅游资源独特。黑竹沟风景区以其原始性、神秘性令中外游客为之神往,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xxxx是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产,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三,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矗由于地处山区,畜牧业从来都是山区农民谋生的主业之一,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林业方面,自98年天然林停伐后,xxxx加强了天然林的管护和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已初现青山绿水。
其四,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资源充足,农林产品类型多样,成片分布,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立体气候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特别是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其五,国家的政策措施对xxxx十分有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退耕还林还草和西电东送等政策正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优势,为xxxx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回报的永续性,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生态经济,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可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可以说,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意义重大,将成为民族地区应对wto挑战,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生态经济,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发生态能源,建设水电大县。
水电是清洁能源,没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态能源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xxxx境内地表径流总量21.9亿立方米,大渡河及其主要支流共42条,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50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5万千瓦。水电的开发,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西电东送具体政策的出台,需要xxxx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力是xxxx经济发展的龙头,电力发展规模将直接影响电耗结合、以工促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此,xxxx将加快水电大县的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官料河流域电站梯级开发,加快在建的依乌、两河口、白杨河等电站的建设,启动并建成装机3.8万千瓦的巴溪电站、装机5万千瓦的玉林桥电站、装机7万千瓦的金岩和鹅颈项电站、装机2.2万千瓦的幸福电站等。随着水电站的快速建设,预计5年内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7万千瓦,使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xxxx将真正成为乐山生态能源基地县,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生态农业,再造秀美山川。
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五年内使全县所有25°以上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让xxxx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笋、茶叶、山葵、藤椒、中药材等具有xxxx特色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合理布局,形成规模。三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昌龙公司香辣酱厂、宜坪莲花山食品厂、台青公司等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高辐射和带动能力,做长做宽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四是大力打造绿色品牌。目前,xxxx已有莲花山泡菜、刘氏香辣酱等四个产品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还有三个产品即将取得认证证书。要继续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抓好绿色食品品牌尤其是aa级品牌的申报认证,努力在粮油、果品、中药材等品类中争取更多的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志;要把已经获得的无公害食品发展好、利用好,发挥现有品牌优势,大力整合特色资源,实施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力争做大做强做优;要利用博览会、展销会、产品会和实施网上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对xxxx名优特新产品的宣传推荐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食品。
(三)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县。
xxxx由于有着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畜产品均保持了其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在种草上,要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并适度调整土地成片种草。在生态养殖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实现改良品种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五年内,全县优质牛存栏要达10万头以上,优质羊存栏35万只以上,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基本建成牛羊大县。同时,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实现畜禽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力促生态旅游,打造旅游新品牌。
在生态旅游上,xxxx是闻名中外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有雄伟秀丽的高山景观,神秘莫测的密林峡谷、怪异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古老典型的冰川遗迹、引人入胜的高山瀑布和森林雪景、多姿多彩的原始森林。这些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其博大、丰富的内涵,为xxxx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xxxx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开发的前提并贯穿始终,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目前,乐山市已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框架,即把峨眉山—乐山大佛—xxxx黑竹沟黄金旅游线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乐山大佛乌尤景区、峨眉山景区、黑竹沟景区。xxxx旅游要把握这一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黑竹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争取XX年下半年初步实现对外开放。要继续加强黑竹沟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年内获得xx的批准。要大力争取国债资金投入,促进黑竹沟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的进程,为黑竹沟全面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矗
三、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与发达地区相比,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生态资源优势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观,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只有这样,xxxx的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xxxx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注重产业互动,实现经济相融。
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进程中,要重视生态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实现产业互动,经济相融。工作中,生态能源要为生态农业服务,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尤其是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要把打造农副产品品牌与打造旅游品牌相结合,把农产品做成旅游纪念品,旅游宣传中融入农产品的宣传。这样,产业之间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将加速生态经济的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已初显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难在短期内使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再生功能、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及承载功能呈继续下降趋势。这不仅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也使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危害,这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第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造成经济的巨大破坏。民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除占用和破坏大面积土地外,还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地面沉降,并引发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由于滥垦、滥伐、滥牧,湿地围垦、陡坡地开荒、河流上游毁林垦荒等,导致森林、湿地的蓄洪调洪能力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洪水灾害加大,另一方面抵御干旱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旱涝灾害加重。由于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使森林树种趋于单一化,林龄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林地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生态功能下降;过牧、樵采、过垦、滥挖使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群落结构改变,质量与功能下降,鼠虫害肆虐。
第二,农牧业生产受灾损失严重,产出下降。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承载力相对低下,农牧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加之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干旱、霜冻、雪灾、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农牧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现象加深,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生态环境恶化使民族地区脱贫难度加大。西部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沙漠等地带。生态恶化使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雪上加霜,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草原载畜能力下降,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返贫率不断上升,生态难民逐年增加。例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16个县中7个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另有7个是省级扶贫重点县;共有牧业人口40.89万人,75.5%是贫困人口,其中因生态恶化导致贫困的占到了相当大的份额。
第四,生态恶化与经济发展滞后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恶化毁坏了大量农田、草场,而人为的扩大垦荒和超载放牧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草场退化,农田草场自然生产率下降,导致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自我发展能力十分低下。由于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后无能力恢复治理。这一累积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民族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民族地区所处的西部是我国的生态屏障,西部生态环境关系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的江河源区及其上游地区、西北季风的发源地,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跨区域影响,是维持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地区。1998年的长江洪水、2000年频发的沙尘暴和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黄河断流,这三大生态警报使全社会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乃是防灾兴利之本。
第二,生态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一是加剧了贫困程度。目前西部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生态恶化和贫困问题呈双重恶性循环,贫困既是恶劣生态环境的结果,也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二是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脆弱生态环境使区域开发治理成本较高。三是生态破坏加剧自然灾害发生,日益频繁的旱灾、风灾、洪灾和地质灾害,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问时,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产业结构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种特色经济主要包括一些民族手工业、具有特殊生产工艺的制造业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建立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基础上的旅游产业。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注重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药业、食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体系,把环境的潜在价值变成现实效益。
三、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途径
第一,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各地资源禀赋状况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对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长期掠夺式生产造成资源衰退和发展后劲不足的地区,从产业发展受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规律双重制约的客观实际出发,注重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吻合,建立结构有序、功能最佳、良性循环的绿色生态经济系统。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紧紧围绕不同区域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进行科学的综合治理。在治理措施上,实行生态措施与多种措施并举,以生态措施为主。对于地点分散、地貌差异大、不宜统一整治的地区,合理规划,动员群众建设散而有效、小而有利的小型治理项目,从改善小气候,整治小流域做起,加强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城镇地区,根据当前的人口、工业和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性的国土规划,包括工业企业布局、污染治理布局等。
第二,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土保持工作要密切结合当地的降雨、水资源等生态条件,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上不依靠人工灌溉维持植被生长。要逐步改造林种、林相单一的人工林,天然林应作为生态林进行重点保护,防护林应以复合林为主,畜牧业发展要以优先保护天然草场为前提,人工草场应限制在农牧交错带,坚决制止天然草场开垦。科学划定农牧交错区、特别是界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干旱区的垦殖指数;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当地特点,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展“五代一改”(即以煤、电、沼气、太阳能、液化气代柴,改灶节柴) ,减少薪材的种植量和采伐量。
第三,建立资源型产业群。民族地区具有巨大的矿产、能源、陆地再生、国土及农产品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不能单纯依靠增加投入、通过数量扩张实现数量大开发,它违背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但是也不能通过关停并转一部分中小资源型企业、创办为数不多的资源型企业集团的方式实现高效大开发,因为民族地区的资源型企业除个别中央直属企业外,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关停这部分企业就意味着断绝相当部分经济来源,规模效益可能上去了,但社会成本却上升更快,各方面难以接受;民族地区应当维持现有资源开发规模,以联合开发为体制形式,多极发展为目标,实现全面大开发,即以资源开发为中心,大力发展依托资源开发的新兴产业、新型产品,开辟新的市场。重点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如甘肃甘南的蕨菜和临夏的民贸、新疆的哈密瓜和沙枣、青海的钾盐)、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新疆的天山天池、青海的青海湖和云贵的热带雨林等)等。
第四,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区域环境资源的利用水平。建立鼓励科技创新的技术进步体制,形成科技推广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以土地、矿产、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战略,包括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投入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促使整个工业侧重向资源节约型、低(轻) 污染型、质量效益型倾斜。
第五,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连绵的森林与无边的草地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西部地区的特色,人们曾长期认为它们是天赐之物,可随意使用。对其正确的认识应视它们为“资源性资产”。在传统市场框架之内,此类资产的价值没有货币实现的渠道,应建立一种经济生产和交换体系,使它们的价值在市场得到实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先天缺陷,这就使生态环境的价值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公平交换。西部民族地区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应采用系统措施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对民族地区来说,发展经济需开采资源。国家对资源性资产的开发方针是“要充分考虑资源性资产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有偿使用,充分补偿,有利再生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总原则”等。为此,应以新思维做指导,在工程化和经营化农业、集中化和商品化畜牧业、精细化和品牌化加工业、多样化和清洁化能源业等关键领域内实施突破。例如,农业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应以生态农业建设为核心进行综合开发,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手段,施行作物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保健服务的一体化作业,大量生产适销对路的绿色食品,将传统农业变为特色商品农业。再如,畜牧业在、新疆、内蒙古等自治区地位非常重要,为此要深化畜牧业改革,实行定居放牧,限制超载畜牧,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保持草场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限制因子 安徽省
安徽作为华东六省市之一,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其气候适宜、降雨充沛,地形多样、土壤肥沃,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优质丰富,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省建设几年以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在总体上是比较协调的。经研究分析,安徽生态经济建设几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受个别年份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呈现出轻微波动,但在总体上是可持续发展的。
根据《安徽省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所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00亿元(按2000年价格计算),年均递增8.5%左右;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在1995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年均增长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省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经分析,要在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辩识各类限制因子。
1 自然资源限制因子
安徽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已由1990年的0.077hm2[1]下降到2003年的0.064hm2[2],低于中国最低人均耕地警戒线0.067 hm2的水平[3]。加之工业"三废"污染和农用化学物的滥用,耕地的质量也不容乐观。
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天然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也低于一些省份,森林总量尚丰富,但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全国的一半,南多北少;安徽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但人均矿产资源偏低;全省水资源总量高,但由于人口密度大,耕地利用率高,平均每人和每亩耕地占有的径流量反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相应。
伴随安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日益尖锐的矛盾。
2 环境限制因子
安徽总体环境质量比2000年有所好转,但情形不容乐观,表1和表2给出了几项对比。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地表水有机污染严重,且呈现蔓延趋势;城市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环境综合整治有待进一步加强;结构性污染仍然严重,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是低水平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很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十分薄弱。局部地区生态破坏与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水土流失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环保机构和能力与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部分市、县还没有成立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须进一步加强。
表1 安徽省2003年与2000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对比
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Discharge of Waste Water and Main Pollutions in Anhui in 2003 and 2000
资料来源:2000年、2003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
表2 安徽省2003年与2000年废气及污染物排放状况对比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Discharge of Waste Gas and Pollutions in Anhui in 2003 and 2000
资料来源:2000年、2003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
伴随着安徽工业和人民生活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气、SO2和生活COD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将迅速增长。
与经济和社会目标相适应,2005年和2010年安徽省的环境质量应比目前有较大改善:
(1) 2005年环境质量目标
全省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长江干流水质保持Ⅲ类水质标准,淮河流域按水环境功能区达标,巢湖水体和主要支流水质明显改善,高锰酸盐指数达到和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处理量的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45%;主要有害废物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城市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使我省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机动车辆排放有害气体总量基本保持在"九五"期末的水平。对污染负荷占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控。
(2) 2010年环境质量目标
力争全省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30%。城市要建立符合环境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烧厂,使生活垃圾得到安全处置。初步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清洁、优美、安静,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按2003年安徽省环保投入占GDP0.1462%的比例投资,要达到2005年和2010年的环境目标,有较大的资金缺口。为此,必须从现在起提高全省环保投入占GDP比例,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否则,将花费更大的财力、物力,甚至会导致经济的衰退。
3 经济限制因子
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证。经济发达可以为科研单位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科技的发展,为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经济发展落后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对环境资源的粗放型依赖也就越大,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就越大,会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与全国的其它省份相比,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财政收入都处于全国的下游水平,2004年安徽的GDP占全国的5.9%,如果按经济密度算还会更低,财政收入占5.8%,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制约了安徽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01~2003年,安徽GDP三年年均增长仅为8.91%,低于"九五"期间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二产占GDP比重也不高;万元GDP能耗居高不下。全省每年因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比重已超过10%[4]。
第三产业存在诸多问题也制约了经济发展。总量不足,比重过低;社会化程度较低,部分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多;部分行业缺乏自我发展活力,仍是"大而全"、"小而全",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慢;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竞争力弱,外商投资第三产业仅占总投资的2.3%[5]。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高,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要实现全面的持续发展,就要保证安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解决经济发展的各项矛盾。
4 社会限制因子
(1) 义务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的"瓶颈"制约尚未解除,高等教育仍要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需加快发展,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公共卫生建设和应急机制还不够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还比较薄弱,农村卫生发展严重滞后,卫生人才缺乏,执法监督不力,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未切实解决。
(3) 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基本卫生医疗和公共文体设施的条件十分落后和缺乏,形成了城乡和区域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格局。
(4) 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抑制了社会发展本身的活力和动力,非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事业改革缓慢,文化、旅游等社会发展领域产业化进程不快,发展环境还需优化,创新手段缺乏。
(5)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资源再次进入高峰期。现有三股压力促进城镇失业人数上升,城镇就业压力增大。一是随着近几年国企改革、改组、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走向社会;二是近几年扩招的大学生将陆续毕业,面临就业;三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另一原因是,近年来就业弹性一直下降,就业弹性系数由"八五"期间的0.19下降到"九五"期间的0.14[5],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不够满足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就业的需要。安徽省情决定着劳动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在短期内有根本的改变,结构调整与就业难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以上各项制约了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安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着安徽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辩识,上述四类限制因子制约着安徽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全省生态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势必影响安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统计年鉴-199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统计年鉴(1996~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 封新林,方一平.合肥市农用土地资源动态模型预测.乡镇经济,2004, (12):18~19
[4] 盛绍学.浅谈气象部门在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用服务中的作用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能源; 低碳经济; 生态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029-02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按照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的原则,最终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获得高效益、以低污染、低排放赢得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绿色生态环保,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社会和经济的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覆盖范围广,建设周期长,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低碳经济试验区,不仅能够为江西崛起创造新的发展优势。打开更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而且能够为世界低碳经济的推进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积累众多积极有益的经验。
一、低碳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需求向着健康、无污染、纯天然、绿色方向发展。
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环境优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确立,给江西的发展、尤其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来看,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低碳能源、推广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不可再生一次能源的使用,实现低污染、低排放、可循环、高产出的低碳经济是一致的。
江西“生态立省”的发展理念和良好的生态优势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扎实基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西人坚持科学发展观,凭借自己的优势和条件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绿色崛起之路。实际上,我省低碳经济产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低碳能源建设也已经拉开了序幕。新余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不仅达到了一流的生产规模,而且使我省拥有了国际领先的工业技术和专业人才。现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集聚链基本形成,2012年,全省光伏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500亿元。同时,作为节约能源的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也具有了相当规模,2012年,我省LED产业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
江西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这给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创造了条件。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给绿色燃料新技术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绿色燃料新技术综合效益好,通过综合利用,不仅可以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将保持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燃料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正好符合和满足了当今世界能源和环保发展的需求。国际经济正在逐渐复苏,这也给绿色燃料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商机。从能源市场来看,石油、煤炭价格不断走高,可采量急剧下降,开发新型能源是当务之急。能源的紧缺为绿色低碳再生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机遇。
从社会发展和能源消耗趋势来看,低碳能源是未来世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低碳经济也是世界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作为资源能源依赖度较强的省份,江西发展低碳经济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江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发展低碳经济是江西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发展目标的最主要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江西是我国能源资源十分贫乏的地区之一,常规能源只有煤炭和水力,缺油、少气。
从电力工业看,近年来,国内发电燃料价格不断上涨,电力成本大幅上升,水、火电,送配电结构也不够平衡。江西供电系统主电网负荷较低,50万伏的变电站不多;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仅占全国的1%,且由于环境的恶化,雨水量逐年下降,水资源渐渐匮乏,开发难度愈来愈大,短期内,水电的开发和水力发电量难有大的增长。
由于江西能源资源欠缺,煤炭这样的一次能源储量少、质量次,远不能满足自身消费要求,随着江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外购数量越来越大;另外,江西的原油和天然气又完全依赖外购。这不仅因为运输成本的增加导致江西能源成本增加,而且使得江西能源完全受制于他人,一旦国内、国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能源的市场风险就会立刻显现出来。
江西能源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江西经济的发展。要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依托江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发新型能源。随着“绿色、生态、环保”等新概念的引入,自主创新、开发新型低碳能源,已成为江西人的共识。开发利用新型低碳能源,不仅能够解决石油、煤炭等常规一次性资源的不足,而且迎合了以“生态为基础,时尚为目的”的绿色能源潮流。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为江西的崛起找到一条能源新路子。开发利用新型低碳能源,也是江西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多措并举发展低碳能源,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奋起直追,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发展多类型能源,目前,形式多样的新能源产业已初具规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就是低碳经济,推进低碳经济必须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江西的实际,创新探索,既要着眼于解决能源制约问题,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尤其是低碳能源产业,又要通过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力争使低碳经济产业成为江西新的经济支柱。
(一)大力发展光伏能源,做大做强光伏产业
从能源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在地球自身能源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利用太阳能的光伏能源将是人类的首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能源的使用成本会愈来愈低。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按照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的指导思想,敢为人先,提出以新余为试点,打造世界最大光伏产业基地的构想。现在,赛维LDK太阳能硅片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新余主要产业和经济支柱,承接太阳能光伏能源中下游产品的升阳科技、晶科能源等企业已扎根江西,一个科技含量高、生产成本低、产业链条长、产能规模大、节能环保的光伏产业体系在江西基本形成。太阳能光伏规模发电已经试验成功,成果利用正在试点,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
(二)重点加强核电建设,填补我省核电空白
核电属于清洁能源,其需要的燃料主要是铀,江西是全国稀土资源大省,铀矿产量和铀产品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江西拥有发展核电的条件,江西的能源现状和江西的发展也需要核电建设。然而,由于受江西经济实力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江西核电建设一直是个空白。随着江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江西核电建设的条件日益成熟,江西核电建设摆上了省委、省政府的议程,纳入了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彭泽帽子山核电站的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他几个核电站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在按计划顺利进行。江西核电如按规划建成,年发电量可相当于1000多万千瓦燃煤机组的发电量,将占全省年发电量的40%,可年减少入赣原煤3000万吨,将大大减轻江西省电煤外购运输的压力,大大降低燃煤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三)积极发展光电产业,有效践行能源节约
有效节约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直接方式,作为节约能源的半导体照明(LED)产业,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也是江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省会南昌,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已具有一定规模。晶能光电、联创光电等企业在行业内已处领先水平,拥有自主品牌和先进技术,江西晶能光电公司自主研发的硅衬底发光二极管技术打破了美日技术垄断,进入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给江西大规模地发展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实际上,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就是江西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江西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大力发展光电产业,使光电产业成为江西又一新型低碳经济产业。
(四)加强水利建设,稳步推进水力发电
江西的水力发电,起步比较早,有一定的基础,然而,近几年来,因为环境的影响,导致水储量逐年减少,一些水力发电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甚至处于停产状态。长期以来,江西作为并不缺水省,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了水利投入,江西水系正在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建设当中,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已经向国家申报。水力发电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低碳环保。加强水利建设,稳步推进水力发电,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紧张,还能够有效地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
(五)发挥资源优势,努力推广绿色燃料新技术
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中,锅炉节能成为重点,采用现代科技与传统锅炉相结合的技术,将传统的原始烧煤锅炉改造后,采用绿色有机可再生燃料。燃烧后经过水磨除尘只产生水蒸汽和低微碳,不排放其他有害气体。灰渣可以用来制作活性炭及大型炼钢厂保温层材料,同时也是农业田地急需的很好的有机肥。绿色低碳再生能源最生态、最环保、最高效、最节能、最有发展前途的和具有无限潜力。如果该项技术能够全面推广使用,可以充分发挥江西的自然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生产技术和农业生态种植模式,引导培训种植大户和广大农户参与产业开发,推动产业化进程,可以使花生壳、竹木屑、谷壳产业成为江西的一项具有质量优势、规模优势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对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要给予激励政策。着手建立低碳经济示范点,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使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并变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用足用好国家政策,争取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发展低碳产业,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抓住当前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正向中部内陆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逐步缩小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要充分利用江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打造新型生态农业省,发展第三产业,利用江西的区域优势、生态优势和红色历史作好文章,做大做强江西的生态游、红色游。
目前,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生态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大力推广和使用节能环保低碳能源,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改革委员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1.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1.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1.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同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行调整,以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
2.2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合理发展与运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势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建立起优势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未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
2.3生态农业建设可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农业,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与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以多层次与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的发生。基于此,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3、促进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要想使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了解并接纳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切实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服务、技术及资金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以及农技服务网络的信息支撑,更加有利于培训与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切实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3.3从严把控人口数量,降低带给土地的沉重压力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非常有限,在当前生产力状况下,土地的数量很难供养众多的人口。人口如果增加太多,就会超出土地的实际承载状况,必然导致土地的掠夺式开垦,这必定会极大地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的持久运用。所以,坚定不移地合理把控人口数量、追求人口质量要坚持下去,这是达到土地持久运用的关键举措。
3.4逐步促进土地整理垦殖,科学开发后续土地资源
具体措施有:抓紧整理农村的居民地区,要遵循农村宅基地的划分准则,积极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地推进监管空心村及合并村庄工作,将多余的宅地还给农田,使耕地面积得以拓展。及时整理农田,比如说整理农田里的多余小路、河沟、防护林,减少坟墓用地等。积极调整地块,借助于小块凑成大块的模式,将某些零散的土地并合为比较大块的土地,从而方便规模管理。对废置的土地加以开荒,尽可能让它得到充分利用。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力度。
3.5改善土地运用构成,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我国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资源没有进行理性搭配,农耕地到处开垦。在农、林、牧业中,林牧业非常微弱,比例相当不合理。所以,对产业构成进行调整,助推优质产品的发展,达到产业化运营是目的,是国内延伸产业链、保持生态平衡、加大百姓收入的不二之选,也是达到区域生态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法宝。依照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整体思路要推动农、林(草)、牧全方位发展;在行业构建方面,要凸显饲、农、经三元构成;在实质举措上,要做到草灌优先;在挑选关键技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开发利用高新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生态和经济为基础,并深刻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的认识,对解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的角度砜矗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具体操作
3.1 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2 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3.3 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3.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5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关键词:林业生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1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11-1
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充分发挥森林的作用,切实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生态强县战略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因此,县委、县政府要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发展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为林业生态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 强化生态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生态讲座、送戏下乡等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特别是要加强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森林法》及《森林实施条例》等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爱林护林、爱护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3 加大科技支撑,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业新技术的应用是促进林业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捷径。
生态林业的建设,必须以科技兴林为基础。因此各级林业部门必须把林业发展转换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围绕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开发、森林经营与管理、丰产栽培技术、生态建设、灾害预防与控制、储藏保鲜技术、辅料加工与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重点支持和扶持推广新品种的培育等研究与开发,突破瓶颈环节,攻克关键技术,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工程以及特色林业等产业发展提供关键的必要的技术支撑,依靠林业科技实现兴林富民强国战略。
4 深化林业改革,加快林业现代化进程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纵深发展有利于推进现代化林业生态建设进程。首先要建立健全林业经营机制,按照“山区林业商品化、社区林业休闲化、城镇林业绿色化、庭院林业经济化”的发展总体规划格局,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经营与碳汇造林战略,改革创新商品林采伐制度,按照实际要求适时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贴、补助资金标准,大力实行封山育林工程,使其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加快林业产业建设,规范林地、林木合法流转,健全现有的林业要素市场,通过公平、公正交易,维护林权所有者、使用者合法权益。通过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全力打造碳汇品牌市场,促进全县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合理的的发展;最后要不断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优化林业机构,为林业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技术等支撑。
5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体系
林业生产是一项周期性长的基础产业,并且它也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存的特殊产业。如果仅仅依靠投资回报来扩大再生产,必然影响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同时资源配置也无法达到林业自身特点对其所要求的合理程度。因此,要现实森林资源的良性健康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同时要以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为支撑,以引进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切实保障林业生产健康合理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一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6 积极构建生态、产业、文化体系,全方位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首先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打造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的现代化林业生态体系,是促进林业生产由“单一用材”向 “非木质资源开发”转变的关键环节,是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的根本解决措施。要建立健全林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御灾抗灾能力,积极预防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加快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其次积极推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积极组织与实施林业产业发展长远战略规划,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林、特色经济林等。同时要重点发展人造板业、竹木地板业、竹木家具业等,努力实现以林促工、以工带农。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业,有计划的举办原生态旅游节,宣传林业生态文明特色。大力发展原生态文化、竹茶文化、,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
7 坚持依法行政,加大依法治林管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