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就业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行为经济学相关概念
1.后悔最小化与偏差行为经济学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与预期效用理论在分析人类行为时所采用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假设不同,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假设人的行为目标是实现预期后悔最小化。大学生选择何种职业、在哪里就业,实际是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人们择业、婚姻、购买商品、投资活动等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将来“我不后悔”,即后悔最小化。大学生之所以向往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工作,是因为这些城市能提供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如果没有在这些城市的工作经历,他们会觉得“较为后悔”。后悔成为心理偏差基础。为实现后悔最小化,人们总是努力寻找证实性信息而隐瞒非证实性信息,当其他人做出相同决策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知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心理因素往往会对人们的行为决策产生很大影响,造成事后聪明、推断偏差;、乐观、维持现状、损失厌恶心理、从众心理[1]等认知偏差。其中“维持现状偏差”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影响甚大。一些人安于现状,当出现偏离现状趋势时,他们总是不断地对这种偏离加以修正。人们喜欢选择一个参照点作为参考标准,评价自己所处环境。依照参照点考察得失。喜欢维持现状,是“前景理论”最核心内容之一。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可概括为:认知偏差®非理®决策偏差®大学生就业难。2.过度自信当人们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忽视偶然因素或外部环境影响时,就会产生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一般因自我归因及事后聪明而增强。自我归因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事后聪明是指事后选择性回忆证实性信息,隐瞒非证实性信息,从而高估自己的“先见之明”能力。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2]。大学生就业中的非理主要集中在过度自信上。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他们往往以受人尊重、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收入高的职业为追求目标。就业决策中,过度自信的大学生普遍低估就业市场所隐藏的风险,对未来就业的“净现值”明显估计过高,容易在择业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状况。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实际是大学生择业中难以对职业、收入、工作地点和工作压力等选项权衡抉择,很难找到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预期工作的结果。3.羊群行为人们模仿其他人的决策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就会产生羊群行为。为降低社会压力的影响,个人往往将自己隐藏于人群中,以此获得安全感,这就是羊群行为的典型特征。在大学校园,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的相同或相似专业的学生会无数次讨论就业话题。特别是当工作地点较好、职业受人尊重、收入较高等决定大学生首次就业成败时,更容易造成他们模仿他人行为做出择业决策,从而产生羊群行为。当后悔和羊群行为相结合时,大学生就业难就更为突出。中国目前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社会各阶层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学生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普遍认为,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更有利于自己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自我发展。为实现后悔最小化,在“头羊”带领下,争相选择到“北上广深”及其他中心城市、核心城市求职,这些城市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4.群体思维当个人试图与组织保持一致,不加批评地接受组织观点和行动时,群体思维就会发生。专家往往倾向于群体思维,他们会表达相同观点,重复同样论述,因为他们大多从其他专家那里获取有限信息,这些信息在专家之间反复利用。大学生就业往往以同样的职业请咨询老师给出就业建议,做出择业决策。而职业咨询老师一般以就业调查报告为基础给出就业建议。一旦某种择业倾向被大学毕业生牢固持有,这种观念就会自我增强和接受。5.过分外推倾向过分外推倾向突出反映在大学生择业预期方面。大学生喜欢听好新闻和消息,因为意味着就业形势较好,能找到较理想工作的机会增加。他们大多倾向于在经济繁荣时听好新闻和消息,生怕坏消息会对就业预期产生不利影响。而经济萧条时倾向于对坏新闻和消息习以为常,将就业前景不乐观看成常态,而对好新闻和消息则视而不见。这种过分外推倾向放大了大学生就业率随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当作为不同个体的大学生择业决策趋同时,容易产生就业期望值对接错位:大学生普遍希望获得稳定工作,但近年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他们期望“专业对口”,从事理论性较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更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他们在工资待遇上希望与期望值匹配,而用人单位则希望节省开支聘用可直接创造财富的员工。这种期望值对接错位将继续影响大学生实际就业率的提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数据;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0 【文献标识码】B
一、研究背景
十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篇章中强调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同时,报告也提出了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一直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是基于黑龙江省近4年(2009-2012)的大学生就业统计数据、同期的毕业生调查问卷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当地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黑龙江省大学生近四年的统计数据概况
2009年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为189515人,其中研究生15076人、本科生95495人、高职高专生78944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71%。其中研究生为85.87%、本科生为82.76%、高职高专生为77.35%。就业去向分布:到机关就业的约占0.26%;到事业单位的约占3.07%;到国有骨干企业的约占7.36%;到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的约占15.13%;自主创业的约占0.21%;灵活就业的约占7.01%;参军入伍的约占2.06%;参加服务项目的约占1.56%;到公益性岗位的约占0.08%;升学出国的约占9.56%;科研项目的约占0.23%。
以上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黑龙江省的高校毕业生总数以达22.09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16.5%。而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6%,比同期增长了8.5%。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经过2010年64.18%的就业率低靡后,于2011年再次回复到82.75%,之后继续了小幅的增长。而签约率较高的依然为研究生88.59%,其次是本科生84.27%,而高职高专学生为79.81%。较同期都略有增加。且从2010、2011、2012的就业去向的统计数据来看,升学出国的比例最高,依然是众多毕业生青睐的选择。其次,毕业生多选择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而从近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最少,每年都低于0.05%。
三、主要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待遇低,流动性大
虽然从连续的4年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率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但是从毕业学生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普遍反映就业待遇偏低,稳定性不高。这是由于黑龙江省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薪酬偏低,处于全国下游水平。由于在企业供职的大学生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上缺乏保障,导致了人员流动快,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影响大学生们的就业态度。此外,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33%的学生选择沿海地区,18%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仅有5%的学生选择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就业。因此,本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背井离乡去省外就业,而省外的毕业生却极少来我省就业,这种人才外流的局面,已存在多年来。这不仅造成了地方的人才匮乏,也制约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二)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分布不均
从总体来看,工科类和服务业类专业就业形势较好,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优于文科类和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供需不平衡。从目前看,在学科专业上,社会对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体育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在学历层次上,博士、硕士供不应求,本科供需大体持平,而专科(高职)毕业生却是明显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此外,由于招生的计划及专业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致使各专业的需求量相差悬殊。例如高校毕业生中的社会工作、音乐表演、朝鲜语、公告安全管理、运动训练等专业就业率最低,连续4年的就业率均不超过7%,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部匹配的深层原因。这也同时会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进而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
被调研的162家企业中的17家表示毕业生质量下降、水平降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从用人单位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对所招毕业生比较满意的单位占了49.5%,但“一般满意”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为38.8%,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4.1%,该数字表明仍然有四成多的用人单位对所招的应届毕业生评价一般。这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需求矛盾: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而大学生自我评价认为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水平。另外,职业道德也是用人单位较多提及的一方面。近年来“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逐渐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契约意识薄弱,频繁“跳槽”,另外,毕业生缺乏在基层实干的精神、违约现象、诚信现象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近年所招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对策建议
针对黑龙江省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当地的政府及高校主管部门积极努力地开展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多项举措。
(一)出台实施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工作的政策
当地于2009年4月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配合这一文件,又相继出台了《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方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计划》等七个配套政策。2011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经研究联合下发文件,从加强劳动关系基础工作、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支付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依法保障职工权益等10个方面,就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规定。并适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有效落实;同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开展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等新模式。
(二)努力加强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关联度
随着黑龙江省加快“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战略的实施,各高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根据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多数院校如东北农业大学、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工商职业学院积极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使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就业保持很高的关联度,从而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极大地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同时,要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我省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三)大学生就业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整合
这需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鼓励毕业生主动面向基层就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和扶持,组织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此外,更要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督促各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引导高校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依托企业资源、行业资源和校友资源建立稳定的省内外就业基地和工作网络;坚持“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建立困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业数据库,安排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帮扶;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关键词:德语专业大学生 就业现状 建议
一、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背景:
德语专业的迅速发展是与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的。几十年来,德语专业的规模由小到大,专业内培养方向越来越明确细化,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输送了数以百计的人才。自从20世纪初在中国的大学中设立德语专业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有超过60所大学设立德语本科专业,每年培养数千名德语专业人才。尽管各学校德语专业名称有所不同,如“日耳曼语言文学”、“德语”、“涉外德语”等等。但是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生源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相似性。上海共有11所本科院校开设德语专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及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其中有一本学校也有二本学校。
二、就业情况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笔者对上海部分大学的德语专业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所涉及题目从德语专业学生选择专业的初衷、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对德语专业就业前景的设想,德语专业学生如何选择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向以及大多数德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等方面展开。
2.访谈法
1)电话访谈:通过外语学院老师及就业中心的帮助,获得优秀毕业生的电话号码,对其就业状况进行了解。本次电话访谈对已经毕业的130名德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采访。
2)面对面访谈:对处于实习期的上海电机学院在校生为主体,外校学生为辅进行面对面访谈,从而了解他们在面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实习工作的体验与感受。
(二)调查结果
1.毕业后的方向选择
根据调查显示,毕业后大学生的选择方向大致有三种,分别是留在国内考研,出国留学和直接就业。本课题针对第三种选择进行调查。
60%的德语专业的大学生更加喜欢从事相应的翻译工作,中德贸易往来频繁,为未来的德语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德国也是一个有着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两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交流中需要大量的优秀翻译人才、研究人员。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笔译,这都是就业的一个亮点。23%的大学生喜欢导游工作,当然其中女生占多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发展。近年来到中国旅游的德国人越来越多,在旅游参观的同时感受着中国的风土人情与经济变化;而国内亦有一部分人也有兴趣到德国等西欧国家观光游览,因此懂德语、了解德国社会文化的导游人才需求量大.45%的德语专业大学生喜欢教育行业,在国内开设德语专业的大学教书或者在例如上海这种大城市的国际学校教中小学生。78%的大学生希望进入德企或中德合资的企业工作,近年来中德经济交流频繁,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可以从事德语相关工作。还有一些同学从事法律、建筑等方面的工作。
2.就业心理
1)工作性质:64%的大学生倾向于稳定的工作,只有27%大学生接受挑战性较强的工作。这可能与大学生活节奏有关,很多大学生大学期间懒散,享受安逸的状态。导致工作后更喜欢安稳的工作,笔者建议大学生应多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锻炼我们的工作能力。
2)工作地点: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喜欢沿海城市,认为沿海城市工作机会多,工作环境好,工资薪酬高,但其实中部和西部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城市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且物价较沿海城市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就业相关信息:
根据笔者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
1)德语相关企业不仅要求德语等级的各类证书和口译证书,(例如德语专业八级证书)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是看重的,EXCEL、WORD等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2)语言交际能力。德语口语的运用和各种场合的随机应变能力,性格乐观开朗,善于交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
3)提倡网上投简历。目前大学生找工作找实习的主要途径90%是通过网上投递简历的方式。应聘一般是先通过人才网报名,网上投递简历(不提倡上门投递简历的行为),然后进行面试,面试一般包括两轮试讲,在试讲过程中,除了授课方式和备课、课件等的质量外,仪表及课堂礼仪也成为重要参考。
三、针对德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所提的建议
1.对在校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建议
1)学好专业课的内容
专业课不仅是我们当初自己选的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所以我们要学好专业课。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总结,扩大单词量,达到可以熟练运用听说读写的程度;可以与外教多交流,也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在生活中运用德语,读音要标准,发音要清晰打好基础才能为日后更加流利的交流提供保障
2)学好英语
德语专业的同学可以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考英语四级,充分说明了英语对德语专业同样重要。经调查,多数德语专业的学生工作时还会用到英语,许多德企的工作语言不是德语而是英语,而且频率较多,为了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可以讲德语,还要可以熟练的运用英语
3)增强自学能力
大学需要我们的自学能力,根据笔者所在的班级大一英语四级第一次的通过率为77%,然而第二次却再次通过的人很少,这充分说明到了大学很多同学放松了学习,第一通过的同学还有高考后的基础,第二次也没通过的同学只能说是没有充分的利用时间去学习,所以我们要加强自学能力,依然保持高中时学习的热情。
4)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我们与人的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让自己融入集体让自己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更多的公司倾向于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员工,他们认为这样的员工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5)做好大学的规划
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突然感觉有些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做些什么工作,所以我们要做好大学规划,不仅要有大目标同时也要把目标具体化,划分成若干个小部分,这样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就会增加自信心与成就感。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刚进入职场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让自己保持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的心态,同时也要具有自控力、调节压力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找工作,大城市工作岗位多,但就业人数也相对来说比较多,所以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大城市。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位提前做好调查,薪资水平及能力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刚刚进入职场对薪资的要求不要过高。
7)扩大阅读量
德语在未来的职场中多数都只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真正的工作还需要我们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例如,德国的工业较发达,尤其汽车方面在世界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喜欢汽车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些关于汽车方面的知识,增加就业的砝码。
2.对已就业的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建议:
1)保持学习的状态
工作后并不是就与学习没关系,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大学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氛围,在工作中要多向同事请教不懂的问题,同时也要自己多努力让自己更快的成熟、更快的适应工作,保持一颗上进的心会为工作提供不少的动力。
2)及时调整心态
职场中要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大学也许早饭可以拿到课堂吃,可以迟到,可以旷课,但工作时要及时改掉这些换毛病,让自己尽快进入到工作的状态。当同事抱怨老板责骂的时候,先不要反驳,冷静下来好好反省下,看看自己哪里做错了,及时改正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3)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些刚刚毕业的同学会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感到棘手,工作后我们便真正的踏入了这个现在的社会。在职场中与同事、老板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在学校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差别,职场里更看重效率与能力,进入到新的环境就要调整我们处事的方法,处理好这些关
此次调查不仅锻炼了参与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分担各自擅长的部分,才得以保证调查有条不紊的进行。希望我们的建议可以被采纳,并对正在学习或已经工作的德语专业本科大学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珊珊,金巧英.拨开层层迷雾,寻找光明未来——关于德语专业学生择业就业倾向的调研分析[N].中国科技信息,2010-8(16)
[2]张兴国,许百华.网络招聘的利与弊[J].中国人才,2004-11
[3]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 影响因素 构建对策
知识时代预示着具有较好教学经历的大学生拥有更强的创业优势。今天,创业依然是很多人的理想,然而很少的人最终走上创业的道路。到底是什么制约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目前大学生对创业又是怎样理解?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熟虑。
一、创业意识的内涵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过程中对创业者起助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等要素[1]。在本文中,作者将其详细划分为对创业的兴趣、 愿望及需求, 对自我创业能力的认知评价和需求, 对创业风险的认知和心理承受能力, 对创业的目的和动力的认知,对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其主客观原因的认知。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的因素
(一)创业教育滞后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缺少深入理解,没有将创业教育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及大学生人才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没有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课程体系中,更别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创业意识缺少了必要的生长土壤。
(二)创业资金缺乏
很多大学生自身资金较为缺乏,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都不会向大学生提供贷款业务。有些企业偶尔会为大学创业提供商业贷款,但是需要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财产、设施、其他资产做担保,这对于毫无资金和财产的大学生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创业资金的缺乏扼杀了很多大学生的创业理想。
(三)社会扶持不够
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创业环境还不够理想,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规章制度还未完善或落实,虽然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然而在实际过程中难以操作。
(四)大学生自身缺乏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只看到他人创业的成功与辉煌,缺乏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缺乏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这都是造成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的主要因素。
三、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途径
(一)社会要推动,政府要鼓励
帮助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力度,可以建立有关创业基金和采用贷款贴息的方法,这样政府只需要小部分的钱就能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而且可操作性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另外,政府还应该制定更多优惠的扶持政策,例如劳动、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多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对户口、档案、减免税、咨询服务等实际问题能够切实解决,特别是对愿意到西部或广大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可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在快速发展的今天,重视大学生创业,给与更多的帮助,同时用创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创业
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学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创业理念,这是创业意识培养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三破三立”:破安于现状的理念,树立自主创业的新理念;破一业而终的旧观念,立准备从事多种职业的新观念;破安于现状的旧观念,立开拓进取的新观念[2]。经过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到自主创业是生存发展的需求,也是时展赋予青年的职责。
注重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将创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与实际市场经济相结合,加大创业的成功率。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创业意识、创业思维能力、创业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在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优良品质教育的同时,需要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创业积极性,增强创业思维能力,学会更多创业技能,从而在毕业后能够实现创业梦想。
(三)学生要主动、勇于创业
首先要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积极转变传统就业理念,自己掌握主动权。凭借自身知识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结业压力[3]。
其次,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对创业实践形式不挑剔,尽可能自主参加各种创业活动何如创业项目开发。
再次,要敢于实践。大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对于实现创业梦想还远远不足,需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创业活动,例如创业计划比赛、模拟创业竞赛等等,并将自己所掌握的创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大学生对于创业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准备,多方论证,不能知识一时盲目。大学生需要铭记爱拼才会赢的道理,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得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职责,也要注重构建较好的创业环境,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牢固的基础。随着创业环境的逐渐优化,大学生创业意识逐渐成熟,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必然会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参考文献:
[1]张文平.推开创业虚掩的门―――谈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6)
关键词:实训基地;手语翻译;英语口译
就国内高等教育中英语翻译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轻视实践的培养,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了断层。自改革开放以来官方与民间日益频繁和深化的国际交往,口译员和笔译员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交往中越发凸显其重要价值。相应的,对于翻译的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的职业认证也逐步被人们所重视起来。翻译培训也适时推出。同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如何将我校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适时展需要而进步的英语翻译员是本次撰写翻译实训基地的建立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目的。2003年,西安翻译学院高级翻译研修院成立。本院提供五年制专业翻译训练,四年的本校学习,一年的国外学习,学成后授予硕士学位。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企业里面从事专职口译工作或者文职工作。少部分人选择专业的口译或笔译从业者。毕业后专业不对口的现状一直得不到良好的途径解决。这一点存在几方面原因:(1)国内的翻译领域相对混乱;(2)企业雇佣专职翻译成本较高;(3)很多英语翻译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胜任单独的翻译工作。如何将西安翻译学院的英语翻译加现代化技能这一特色继续发扬下去,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更好适应翻译市场的人才是本次课题的讨论要素。
目前流行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翻译实训基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建立翻译实训基地可以有效地填补教学理论的空白。
翻译实训基地的建立,一是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等。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及时了解时下的发展趋势,能更好地更新书本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将理论付诸实践。二是能够全面掌握市场的实际需求,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指导学生,不会让学生面临四年毕业就失业的困境。学生的职业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调整所获及的创新能力。只有双方都注意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并以此来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样的结合才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目前和研修院建立合作关系的有北京甲申同文翻译有限公司、北京查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陕西省翻译协会。其中北京甲申同文翻译有限公司、北京查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从事本地化和国际会议翻译工作、翻译及教学设备制造、软件开发以及高端翻译培训服务工作。甲申同文翻译公司在CATTI翻译认证通过率第一,并被授权为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执业能力评估中心。我院的学生在合作前期也积极努力地完成了一些翻译实践工作,均受到了良好的评价。下面是与这些翻译实训基地的合作意向规划。
要突破的难题: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翻译员。本课题要突破的难题在于:(1)为翻译实训基地的建立提出明确的目标和定位。翻译的目标与定位要考虑社会时效性的特点、学生的层次以及社会的需要。(2)如何将学生的翻译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更科学地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训练方法单一,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指导会受到很大限制。(3)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双语能力不扎实,缺乏广博的知识面,初次与具有实践经验的翻译公司或团体合作会遇到很多障碍。(4)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学生可能会增加工作量和学习时间。
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尤其随着国际国内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中国翻译市场的发展速度可谓是突飞猛进。根据ABI(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Inc.)的统计报告,2003年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中国内地市场约为127亿元人民币。2005年世界翻译市场的规模达到227亿美元,中国内地翻译市场规模为210亿元人民币,中国翻译市场需求正面临着急剧膨胀的趋势,翻译产业正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下面的图表就是对翻译产业的概括。(各种数据会在今后的调查研究中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也逐渐变得频繁起来。同时,随着国内基础建设和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大批外国投资商将目光转向中国,使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制高点。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跻身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
举办,都为翻译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中,外语和本地语言的使用比例一般为1∶7。仅仅在2008年,北京的这一比例就达到了1∶10,远远高于以前的水平。随着因特网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国际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成熟,在2007
年,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达到了17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这些鲜活的信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翻译产业将会迎来和IT产业一样的新高。所以在我校建立英语翻译实训基地是当务之急。它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翻译实践机会,还会将学生的翻译能力展现在除课堂之外的舞台上,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广大学子增添了成就感。
近年来,翻译已经从原来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个新兴产业。因此,大学的翻译教学在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也肩负着更大的责任。然而就目前高校翻译教学的现状而言,尤其是我校(西安翻译学院)翻译教学现状而言,由于开设时间较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1)英语专业本科和商务旅游专业都开设了翻译课程,但对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定位都不太明确,只是对英语学习的另一种传授。因此我们不能只是借鉴或者照搬其它高校翻译课程的模式,必须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们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如果将翻译市场的需求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位于塔尖的高端人才应能从事国际会议、高层次外交领域的翻译工作,位于塔身中部的中级人才主要从事译员熟悉领域的专业化交替传译工作,而位于塔身底部的大多数人才应能从事商贸、旅游、文化交流和服务等一般层面的翻译和接待工作。我们的翻译教学也应体现这种市场需求的层次性,然而在培养何种类型翻译人才的问题上,很多高等院校到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盲目求高求全的问题,造成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情况。比如一些高职院校也开设了同声传译的课程,但由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资金和设备投入很大但效果却是甚微。并且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将来真正从事同声传译工作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学生的积极性相对学习其它专业课就不是很高。如果建立起翻译实训基地,那么学生将会在这个平台上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也更加适合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接触企业,使自己所学专业更加实用化。(2)翻译理论或翻译教学理论研究在我校几乎没有,翻译教学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理论做指导。(3)教师翻译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翻译是一项集视听、说、写、读之大成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属一种立体式交叉型的信息传播过程,对于研究生都非常具有挑战性,更何况对于本科生或知识水平相对较弱的专科生而言,无疑更增加了其应用的难度。必须创造条件,研究并探索适合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的口译教学策略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践意义:通过建立英语翻译实训基地,学生能独立承担社会非常需要的翻译工作,完成商务谈判、招商引资、广告宣传和旅游等口译活动,为毕业之后从事涉外经济活动,承担各种商务活动和陪同英汉和汉英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给在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就业;汽车营销专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1.4
【资助基金项目】:2009年湖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263,项目名称: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的汽车营销人才
汽车营销专业作为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蓬勃兴起的新兴专业,在2004年国家六部委所圈定的6个紧缺专业中,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成为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鉴于此,我校从2005年开始在本科专业中招收工商管理(汽车营销方向)的学生,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也从汽车企业不考虑招收到汽车企业有意向准备定向招聘的转变。
1汽车相关企业对汽车营销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现状
汽车营销专业方向是一个跨越经济管理和汽车两大门类的交叉专业,其职业素养和专业岗位技能涵盖了汽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从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来看,汽车营销专业主要面向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市场策划及销售管理工作、汽车服务企业的汽车销售与汽车售后服务管理等岗位群,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汽车企业对本专业方向学生的能力需求是: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市场营销管理理论、汽车营销专业知识及汽车工程技术知识,能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专业外语,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汽车及相关行业从事管理、策划、咨询、销售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营销人才。这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工作岗位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要达到相应的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营销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我们在衡量专业办学情况时,往往以就业率为考核指标,笔者认为,不仅考虑就业率指标,还应考虑在本行业的就业率,如果学生都能就业,而就业的岗位大多与汽车有关,那就说明本专业开设很有必要。学生经过本专业的学习与训练,在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汽车构造、汽车技术及服务的基础知识。二是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市场研究、营销活动策划以及企业管理工作。三是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四是掌握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方法,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专业外语,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侧重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市场分析和研究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资料收集和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营销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计算机基础、windows、Office等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VisualBasic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理论课程来实现。
(2)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作为汽车营销学生,在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因此应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spss统计软件应用、CRM实训等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学会常用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借助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市场分析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不管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必须要了解汽车市场,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行为学、营销前沿知识讲座、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当然,学生必须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才能做市场分析和市场研究,这还需要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技术、二手车贸易、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金融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4)营销策略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学、汽车营销学、营销策划、广告学等理论课程和市场营销模拟训练、汽车市场营销课程设计、汽车销售实训等。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培养。通过管理沟通、商务谈判、商务礼仪、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等的学习,掌握沟通和协调的方法,在汽车销售实训、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都会应用到这些具体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这些环节锻炼沟通和协调能力。
在培养途径上,可依托东风公司的汽车行业背景,利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资源,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汽车营销人才,在培养环节上,通过理论课中的实践能力培养、独立实训课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校外实践环节的实践能力培养这三个环节,探索并实践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堂学习+课外指导"、"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也可过相关比赛,以赛促学,学生可以参与的主要比赛有岗位技能模拟大赛、全国营销大赛、各类行业及企业举办的汽车营销策划大赛、全国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和湖北省组织的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及论文比赛,也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提高研究能力。
4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营销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
(1)实施障碍。一是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的滞后性。原因主要是学校实行教学计划制度,许多课程是在学生入学之前人才培养计划中就已经设定好的,不能随意更改。二是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从事实践教学的往往是职称不高和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三是学生实习过于形式化。一些学生在实习中成为某个特定业务环节的临时打工者,不能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运作。四是作为工科院校,我校对汽车营销专业实践经费的投入远远不够。主要是因为我校汽车营销专业开办的比较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不大。
(2)实施对策。一是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系统的汽车营销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联系。二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选派一些理论扎实、业务水平高的教学骨干到汽车企业任职,或者是从企事业单位聘任既有丰富的实践背景,又有深厚的理论积淀的优秀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费用支出少;对于学生而言,实习工作更有针对性,避免了形式主义;对于学校而言,事后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标准会更客观。四是学校政策的支持,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策略
在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部分和重点环节,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仅仅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最终成果,也关系着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强弱。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创新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只有以实践教学为引导,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双创”教育体系,才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双创”激情,才能实现高校人才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分析
在理论意义之外,高校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引领的“双创”教育策略,还有着典型的现实意义。首先,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需要,在这一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各类社会实践和教学资源逐步向高校集中,大学生有了更多的现实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这可以幫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并提升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目标性[1]。其次,对于高校而言,坚持实践教学在“双创”教育中的引领地位,不只可以在实践教学开展中不断发现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问题,并以此倒逼改革的实现;还可以在毕业生素质能力提升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从而保证自己的办学水准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二、“双创”背景下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中的普遍不足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在我国,实践教学理念的提出时间不长,一切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受到理论、思维、资金、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与“双创”教育目标的关联还不够紧密,定位也不够明确。此外,实践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脱节、孤立等现象也普遍存在,这种缺乏长远规划的表现,自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实践教学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效果不佳[2]。
(二)实践基地服务能力不高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也积极开辟了一些实践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落后以及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的不一致,很多实践活动表现出了明显的随意性和限制性,而实践基地的服务能力也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这就导致以实践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形式大于效果。
(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的能力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投入教学工作,他们根本就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也不能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努力通过校外招聘、企业家挂职等方式引进实践教学人才,但是这与教学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实践内容
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当中,高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综合考量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要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学生年级、能力和专业不同,多层次、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要控制好实践教学节奏,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为基础,通过实践环节的合理安排与规划,逐步过渡到一些实践场所开展实践学习。在实践学习开展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遵从基础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技能运用实践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学生竞争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科学检验教学成果,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
当前高校“双创”实践教育中的紧迫感不足,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为此,高校应以此为入手点,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责任制度,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综合性评判,切实发现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改正,由此既可提升实践教学成果,又可以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3]。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
在校内,应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同时,为实践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比如,开设开放性实验室、模拟实训室等,使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又如,可以以创新创业实践大赛为契机,培养校园良好的“双创”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情感共鸣。在校外,要以市场为发展导向,大力培育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积极开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交流沟通,以此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现状与问题 对策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对象扩大化的到来,社会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政府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随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栋梁之才,也是国家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宏伟世纪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设计与改革、发展与创新。做好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能够将我国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合理就业配置。也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也将给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再次接受教育的过程,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对当下就业的指导,也将对大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提供长远的指导。
二、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 指导工作中的内容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只局限于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的传授,再有就是联系用人单位、向其推荐学生,从而完成就业率指标。而对就业形势只做简单介绍与分析,对当前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及相关规定的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与诠释。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全局的考虑和总体的工作安排,在职业的判断及职业规划方面、职业道德等方面着力则较小,这很难适应目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并不能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2、 指导工作的时间选择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安排在大学毕业的前期,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的比较急躁,指导的内容、方式也较简略,对大学生的实际就业困难的解决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远的、历时较长的工作,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掉的,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培养、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职业形势分析等全局工作的安排、统筹。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始时间应该是整个大学生活的开始,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未来就业起到引导、督促作用。并有充足的时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指导工作的方式选择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一般选择的方式是讲座、授课等课程方式。这样的方式只能简略的概述,缺乏新颖、方式枯燥,并不能引起忙于就业的大学生的注意,这样就不太容易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必要的指导。
4、从事指导工作的人员问题
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学校的政工人员在兼职,他们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技能、技巧、方法,他们能做的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将大家都知道的政策与规则、就业现状转述给大学生。再有各个高校也缺少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因此从事指导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将直接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1、国际经验的借鉴
在国外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取其适应我国现状的进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改革的方向。美国很早就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并且创业教育在美国很多高校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比如苹果、戴尔等许多知名企业都是美国创业教育的硕果。法国许多高校采取与用人单位合作,定向招生、定向培养,以便于大学生在一毕业就能适应该单位的工作,学以致用。
国外成功的经验与理论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再结合我国现有的就业现状和特点,寻找出更适合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
2、进行分类就业指导
1)就业大学生群体分别指导。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我们应该明确在这个群体中也分有几种不同的类别。比如,平常学习成绩、各方面能力都表现比较优秀的群体,针对这群人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的是择业心理的引导,使之真正意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建立一个正确的就业心态。还有一些平时表现平平,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针对这一群体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目的是全面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也要经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便增强他们对困难挑战的勇气。
2)创业学生群体指导。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是想毕业后自己创业,对于创业有着很大的热情,作为学校则应该针对自主创业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辅助,也应该积极努力的为大学生搭建自主创业的平台。从而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同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考研群体的指导。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强,就业难的问题加重,很多大学生选择继续充实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纷纷去考取研究生。这些学生的自律性都较强,学校应该尽量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措施,比如热门专业的强化班、考研培训班,以便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也可以建立考研信息查询中心,收集全国各高校的考研信息,以便于学生的查找。
四、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容置疑是社会民生的一件大事,这将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并且能够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与引导,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够让大学生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 王学梅.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 淮海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22).-128-130
[2]徐蕾. 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J]. 高校辅导员学刊.就业与创业.2012年2月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