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务内外部风险

财务内外部风险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内外部风险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财务内外部风险

第1篇

[关键词]投资管理 决策 控制

开滦集团投资管理的思路是:加强和规范投资的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建立投资退出战略,加强投资管理集中度,提高资源使用和管理的效率,防范投资风险。依据该思路,设计了以下五条战略举措:

1 加强投资的战略管理

投资的战略管理是指对投资项目在未进入前期管理阶段之前的管理工作,主要形式是超前项目库或战略项目库的管理,在这里简称项目库管理,其目的是贯彻发展战略的投资意图,做好各类投资项目的战略性储备。

2 规范投资的项目管理

对投资项目的决策、实施、竣工与后续评价三个阶段,分别加强规范化管理。

2.1 规范项目决策阶段的前期控制

2.1.1 严格入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提高决策质量。重点对项目的战略符合度、国家政策的符合性、投资估算、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济效益等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论证。对于可研报告未经批准的项目,不得组织实施,对于项目的经济效益论证,应当建立财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的联签制度。

2.1.2 加强项目概算控制,将项目决策具体化。重点对项目概算的准确度进行审核,严格控制项目概算不得超过可研批准的项目估算,否则,或压缩项目概算,或重新论证项目估算,或取消项目投资计划。

2.1.3 重视项目前期各种审批手续的办理,为确保投资项目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建议在相关部门适当充实技术人员和工程造价人员的力量。

2.2 规范项目实施阶段的流程控制

2.2.1 严格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按照概算的要求控制预算。

2.2.2 进一步明确投资流程各环节的职责部门,并将相应职责落实到人,避免出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脱节现象。包括项目开工前各种报批手续和资料的办理,施工图设计图纸及预算在项目招标、开工前及时提交,进一步规范各部门在项目招标、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竣工验收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和内容,实行部门内部的项目负责制。

2.2.3 项目招标控制。对招标的前期工作进行规范,加大集团外部投标单位的参与比例,逐步减少对集团内部施工单位的评标优惠政策。

2.3 规范项目竣工决算及后续评价

2.3.1 强化项目的决算审计。在审计部门配备相应的工程预决算审计人员,或由审计部负责统一委托外部审计机构协助审计。

2.3.2 强化项目投资制度执行情况审计。对于未按制度要求执行的单位或个人,应当给予必要的处罚。

2.3.3 加强项目后评价工作。项目完成并经营一定时间后,项目审批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项目进行评价和分析,主要依据批准的项目可研报告,分析项目投资是否达到预期效益以及效益增减原因,同时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为集团公司今后的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后评价工作可以采用组织内部专家、外部专家和聘请中介机构几种形式。对于集团公司重点建设项目,应当全部进行项目的后评价;对于一般投资项目,后评价应当保证有一定的覆盖面。

2.4 把握好规范项目管理的四个关键

2.4.1 严格履行建设流程的各个环节,只有完成上一环节工作后方可转入下一环节。严格按规定的建设程序办理工程项目业务,不得跨越程序办理工程业务。特别是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严格履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内部投资预算等工作环节。

2.4.2 逐级并严格控制投资金额。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以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为最高限额;建设项目的年度内部投资预算支出金额必须依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以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为最高限额。不得擅自超越上一程序批准的项目方案和造价实施下一程序。

2.4.3 进一步明确项目管理流程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职责,落实考核和奖惩制度。不仅要明确投资项目的责任主体,还要按各环节分解落实责任主体及其职责。对投资项目进度、质量、造价等的完成情况,纳入对建设单位经营班子或主要负责人的考核范围,按照投资概算和实际投资完成情况,确定相应的奖惩比例。

2.4.4 强化各级财务部门在项目管理流程各环节的职能作用。包括:参与项目决策阶段的经济论证,年度、季度、月份资金预算对投资资金的平衡和控制,项目价款支付前对概预算及合同的审查及控制,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清册等。

3 完善投资的预算管理

3.1 在编制年度内外部投资预算前,做好申请纳入预算项目的资格审查和效益复核论证。由各级企管部门和集团公司资本运营部分别组织,各级财务部门和项目主办单位参与,按照集团公司当期的战略发展重点,结合年度资金状况,通过效益排队、资金平衡等,在多个申请项目中确定满足实施条件的具体投资项目。其中,财务部门负责结合当期本公司项目投资总体资金需求,对总体资金来源及渠道进行测算、匹配。经论证、测算,对于效益好、资金能够匹配的项目,由各级企管部门和集团公司资本运营部负责将其纳入年度内外部投资预算,财务部门负责提出融资方案,并编制资金预算,使投资项目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对于资金不能匹配的相关项目,由财务部门提出项目实施的修订意见,由本公司领导审批。

3.2 做好年度内外部投资预算编制过程中的资金总体平衡和与经营预算、资金预算的总体平衡。各级财务部门作为全面预算主管部门,应审核内外部投资预算的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是否平衡,不能超来源安排投资规模;应重点审核内外部投资预算与经营预算、资金预算的相互衔接情况,包括内外部投资预算的自筹资金来源要与经营预算相衔接,内外部投资预算的外部资金来源要与资金预算的筹资部分相衔接,确保列入内外部投资预算的项目建设资金得到落实。

3.3 做好内外部投资预算执行中的资金控制。一是没有列入内外部投资预算的项目,不得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包括不得编制施工图预算,项目不得开工等;二是超过内外部投资预算而尚未履行投资预算追加或调整手续的项目,财务部门有权拒绝超预算结算、支付工程价款;三是投资预算资金来源特别是外部筹资来源未落实前,工程项目不得开工,已开工的项目工程价款不结算、不支付。

4 建立投资退出机制

为了实现投资的良性循环,优化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同时通过对部分项目的退出,快速回笼资金,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大对重点战略发展方向的资金投入力度,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集团公司应当建立系统的投资退出机制。

第2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企业价值;路径

〖KH3〗

提升企业价值是众企业的一致目标。在最近20年里,随着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管理理论、Steward公司的经济增加值(EVA)观点,以及詹姆斯·迈天的价值流理论等价值管理理论的提出,企业价值增值已然取代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最为关心的目标,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目标来展开。企业契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内部环境属于企业契约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则是管理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企业风险管理是由内部控制衍生出来,而内部控制又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这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适应了当时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需要,但是又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改进。近些年,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监管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价值增值面临着严峻地挑战。企业为了应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已经从相对狭隘的内部控制理念向更为全面的企业风险管理思想转变。美国COSO委员会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于2004年了对全球企业产生巨大影响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取代了其在1992年,1994年增补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八种要素,这一变化反映出了国际机构对环境变化产生变化的认同和应对这种变化的态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要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企业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结合美国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中国企业的特点,本文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的路径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成本为企业增值

现代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即存在委托关系。作为委托者的所有者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专业分工等原因将拥有的资源委托给受托者即经营者来经营管理,经营者经营着受托的资源,并对委托者即资源所有者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所有者期望资源经委托管理后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而经营者的期望则是获得更高的报酬,这种目标利益不一致性以及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受托者不可避免地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产生了大量的成本,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企业风险管理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过程,涉及到企业各个职能机构和经营业务流程。企业风险管理可以识别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经营管理者和股东提供准确、及时和可靠的信息,促进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这种全面的风险管理活动可以很好地缓解问题,降低委托者与受托者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成本,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2、企业风险管理可以降低税收风险为企业增值

之前的学者研究表明,企业的税收函数不是一般的线性变动函数,而是凸函数。这种凸函数关系说明企业的应税收入与适用税率之间是非对称的,这种关系决定着应税收入与期望纳税额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企业风险管理可以稳定企业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使得企业的收益在合理的范围内变化,降低企业收益的收益波动性。收益稳定性的提高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企业风险管理可以合理使用应税收入与期望纳税额之间的不确定性来提升企业价值。

3、企业风险管理可以减低财务困境成本为企业增值

所谓财务困境成本,指的是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在企业自身或股东价值方面产生的损失,一般来说,财务困境成本包括了三个方面:企业在困境时企业自身和股东承担的成本、企业债权人产生的损失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员工产生的损失。一个企业如果因为风险管理不善陷入财务困境,企业的声誉、股票的价格、债权人的信任、供应商的配合以及政府员工的支持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数量会相当巨大,企业价值必然降低。而如果企业风险管理得当,企业不仅不会陷入财务困境,而且会协调好与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等在内的相关利益者的关系,最终使得企业进入良性循环:风险管理的愈合理,相关利益者愈支持,风险管理地愈轻松,企业价值增加地愈顺利。

4、企业风险管理可以改进投资决策为企业增值

投资活动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活动,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一般来说,企业的投资活动包含了实物投资和证券投资两个方面。无论是实物投资还是证券投资,无论是投资选择是投资实施,都需要进行决策,这种过程都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对风险进行管理保证投资目标的实现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方面。对于实物投资来说,企业风险管理可以在项目招投标中的信息收集与分析、项目备选方案选择、项目实施过程监控等方面发挥作用,使得实物投资决策正确和项目实施顺利来增加项目投资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对于证券投资来说,企业风险管理必须不断地分析证券市场上存在的大量相关信息,采用证券投资组合等方式来降低证券投资的风险,在最合适的时刻进行证券的买入与卖出。证券投资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利用证券市场为未来发展所实施的普遍行为,证券投资收益在企业总收益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证券投资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为企业价值增值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作者单位: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赵燕.价值减损型企业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财会研究,2012(9):64-65

第3篇

关键词:财务共享 资金链 风险控制 体系

财务共享与资金链风险控制

(一)财务共享理论

财务共享的主要思想来源于共享服务理论,该理论在1993年由Robert Frigo和 Stephen Behrens提出。财务共享是财务管理模式的革新,其根本的目的在于节约管理的成本,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为企业和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共享包括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会计核算与资金管理信息共享、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信息共享、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信息共享、绩效制度与激励信息共享、战略管理方面共享等内容。

(二)资金链风险

资金链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资金链的稳健性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企业资金链风险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投融资决策、不合理的资金配置、不合理的资金管理政策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资金链风险主要包括:一是筹措风险又称为举债风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资金链风险。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借债或者融资过程中由于资金使用和配置不当,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筹资风险从某种意义来说,是资金链风险发生的源头,因为企业一般都是从融资活动开始获得资金的,因此在筹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然就会产生筹资风险。二是经营性资金损失风险。例如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资金损失。三是投资性资金损失风险,不合理的投融资政策,会导致产生投资性的资金管理风险。四是流动性风险包括了变现能力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两个方面。资金链风险控制就是要严格规定资金链在运行中的各个形态,保持合理的资本形式,从而减少由于企业资金不正常、不合理的流动而带来的变现力风险与偿付风险。产生流动性风险,极易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

(三)财务共享在资金链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信息时代对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的应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在一个信息通畅,高效整合的环境下进行财务流程再造,进行资金管理模式创新等工作。财务共享打破了企业尤其是集团性企业由于内部分割、线条式管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提升了财务管理效率与质量。财务共享最主要的是信息共享,财务共享在资金链风险的控制上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加强资金链操作性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包括应收款据库管理和现金的运用;应付账款的管理,包括应付款的付款和数据处理、合规审核、服务供应商及产品的账款对账等;账单和税务发票的管理职能,包括账单数据的质量与检查、税务发票的制作和发送;还有固定资产和折旧的管理;工资支付的管理等。二是加强资金链内外部管理控制:企业相关利益者需要关注企业资金链的稳健性,因此需要分析企业财务报告和相关的报表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尤其是现金流量表等分析。而财务会计的职能,则包括总账会计的维护、总账会计的事项登记和记录、结算和合并等;管理报告的职能,包括企业预算、成本分配与管理、滚动预测、标准化报告编制、审核与分发、盈利能力、管理报告生成等;此外还包括企业合规的监控和执行以及内部控制。三是增强资金链的战略规划性:规划分析,包括现金流规划、集团战略投资预算与战略规划、成本模型分析、财务计划与分析的合并;企业纳税等。

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链风险控制意识单薄

资金链风险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注意到资金链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说是有些企业认识到了资金链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但是不知如何更好的控制它。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业务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资金链的安全性,对一些潜在的意外情况缺乏足够的警惕性。事实上,资金链风险控制对于企业整体应变能力要求极高,即使只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也有可能导致资金链崩溃,而产生资金链风险,因此漠视资金链的结果必然导致企业土崩瓦解。无论企业是否一直能够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重视资金链的识别与控制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条件。

(二)不注重财务共享导致资金链风险控制不力

资金链风险是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资金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企业在资金链风险控制过程中,往往重视对单一环节风险的控制,而没有实现整体性的控制,也不重视内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例如应收账款的风险可能是由于存货过多而引起的,而存货过多很可能是由于企业对外部市场需求的预算有误造成的,因此企业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资金链风险的控制。目前我国诸多企业在资金链风险的控制上仍然有巨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投融资环节,更应重视对资金链风险的控制。

(三)对市场与政策的变化应对不足

资金链是连接企业内外部的链条,无论是企业的内部运行还是外部交易,大多是由资金充作连接的纽带,因此资金链是一个连接企业内外部,实现企业与外部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市场与政策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变量,将对企业资金链稳健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2010年我国中央政府针对房地产企业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异常的波动,进而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运行的稳健性。许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更是缺乏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应变能力,从而导致资金链短裂,陷入财务困境当中,直接走向破产的边缘。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波动与政策的改变具有比较强的应变力,是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企业在有效规避资金链风险的过程中,应该带着正向与逆向思维进行决策,要将政策与市场的变化,同合理的财务决策结合起来,通过保持合理科学的资本结构,来达到预防资金链断裂以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四)资金核算信息不能及时的共享与沟通

资金链管理信息涉及到资金的筹集、使用、配置、以及交易等各项环节的管理与控制。目前企业在资金核算过程中,常常采取分级核算,这种核算方式具有分散性与链条长的特点,不利于资金核算的集中控制,也造成资金核算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与沟通。在企业内部,由于委托、信息不对称造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关于资金核算的信息常常是经过内部传递后失去真实性,再加上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与核算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不均,造成有关资金核算与管理的信息不能及时的满足企业决策的需要,也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与分析的要求,导致企业的资金链管理处于一个危险的环境,容易引发各种风险。

基于财务共享的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体系的内容

(一)实施财务共享的管理模式

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实施是实现资金链风险控制的基础。既然以财务共享理论为指导,建立资金链的风险控制体系,就必须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模式来实现。尤其是要重视财务信息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是提高资金链运行效率与质量的基础。企业必须通过合理的设计使有关资金链各个构成要素的各种信息实现充分的沟通,以避免由于交流沟通不畅而产生风险。

(二)建立资金链风险预警体系

企业应该以财务共享的思想建立科学的资金链风险预警体系,具体应作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要消除企业内部由于利益分割,冲突以及矛盾带来的各种妨碍财务信息无法共享的情况。其次要导入财务共享思想,要让企业每个员工都认识到财务共享的重要性,并且建立以资金预算与风险控制的财务共享机制,要明确财务共享的内容与原则,构建共享机制与整体框架。最后要重点针对资金链风险的分析与识别,尤其要以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作为分析的基础。重点关注现金流的预算与执行情况的比较,分析其中出现差异的原因,并检查其中是否出现了异常的波动,造成这些异常波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层层分解的方式,来识别存在资金链中可能或者已发生的风险,在明确资金链风险影响因素和关键因子之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针对性解决。例如若企业的现金流的绝对数低于预算数,那么就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可能会由于战略扩张而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此时应进一步检查企业的市场销售与投资情况。如果是市场销售出现问题,应进一步检查企业内部原材料成本、销售成本控制是否出现问题等。再如扩张型企业与保守型企业的现金流的结构一般是不同的,要通过分析现金流的结构来发现企业目前经营、投资以及融资所占得现金流比例是否符合企业当前的战略和周期来进行。此外还可以通过输入各种财务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资金链风险的预警与识别。

(三) 建立动态的资金链风险分析机制

不能简单的以分析财务指标来发现潜在的资金链风险,要通过深入的挖掘来发现指标背后的问题。资金链风险预警指标虽能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但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而不能孤立的静态的进行观察。真正的风险识别要通过挖掘各种财务指标背后存在的问题,对财务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的了解,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来分析目前的资金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关注非财务指标,通过引入更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来关注非财务指标在控制资金链风险中的作用。把一些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的动态以及市场、竞争对手状况引入风险识别中,进而找出更为精确的资金链风险识别和控制的策略。

企业应构建资金链的应对体系,在有效的识别各种资金链断裂风险后,通过建立更为合理的资金链风险应对体系,通过引入科学的资金链风险识别以及量化的方法,来细化资金链风险的内容与风险控制的方案。企业应通过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准确定位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根据资金链风险发生的频率以及严重性来具体量化资金链风险,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健全风险问责机制,要通过监督与问责来落实风险管理的制度,加大执行的力度。

(四)建立信息化的资金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使关于资金流的信息处理,融入到了网络信息平台之中,使资金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和监督控制常态化与动态化。并且将资金流内部控制嵌入到了企业每个部门和单位,拓展到了企业的每个角落。信息时代企业资金的管理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目前我国大多企业都建立了以网络为基础的内部结算平台,因此需要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资金管理、风险控制与决策系统,来强化资金链风险控制。资金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一是资金使用情况监控:及时反映整个企业的资金动态情况,实现资金使用与配置监控功能;二是资金存量与流量分析:对全部结算资金余额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对资金的使用提供有效根据;对结算资金流量的内部与外部比率进行分析,对资金的使用和企业绩效评价提供有效依据;三是资金流向分析:对结算资金流量的流入与流出分类,进行按结算单位、按付款单位、按预算项目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资金流向,可以动态把握资金链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与类型;四是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要将预算指标与实际的结算资金量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后应及时分析原因;要对企业运行中产生的资金头寸预测分析:对未来资金余缺进行统计,根据资金动态变化提供一目了然的操作模拟分析。通过建立资金流管理的信息平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不但可以减少由于资金管理制度实施带来的风险,更可以加强资金链风险预警功能,从而优化资金管理功能,更好的规避资金链风险。

综上所述,财务共享是现代信息环境下企业进行财务流程再造的重要基础,应将财务共享思想积极的应用到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中来,通过整合企业各种信息与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柯明.财务共享管控服务模式的探讨.会计之友[J],2008(12)

第4篇

关键词:风险偏好;风险投资;投资收益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Hall,Jones(1999)通过抽取5个典型的穷国和富国作为样本进行比较,穷国和富国平均产出的绝大多数差距来自于效率。企业、个人在进行投资决策选择时,受到企业和个人风险偏好类型的影响。所以,研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类型对于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有助于确定更加合适的实现经营目标、财务目标、企业长远发展的风险投资决策。风险偏好是指企业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数量,即对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出现差异的可容忍限度。投资者风险偏好其实是个体对于未来不确定风险的容忍度大小以及对待风险的态度表现。常见的风险偏好类型有三种:风险追求、风险中立和风险规避。风险偏好类型影响其后期不确定事件以及决策后果带来风险的感知能力。国内有关投资者风险偏好的研究主要是从投资者个体特质以及外界环境进行分析。刘曼红(1998)认为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受其自身的个性、气质、知识、经验等影响。风险投资是一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投资方式,之所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是因为投资项目自身的未来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投资决策的不可逆,如何更好地控制投资带来的机会成本,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项目的未来价值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重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投资组合结构和规模,以及投资决策的选择。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类型影响其对风险的判断模式,所以研究投资者风险偏好与风险投资决策间的逻辑联系有助于投资者后续对于风险项目的选择。

二、投资者风险偏好及投资决策过程分析

1、风险偏好的产生及影响因素。风险是由于事件发生和结果获得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结果一定程度上偏离预期,投资者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态度就是其风险偏好。也就是说风险偏好是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于风险种类、大小感知、容忍度的程度。实体经济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产生投资风险的原因一部分财务风险的存在。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实现资本增值时存在的障碍,正是因为由于这种风险的存在使得企业资本增值难以实现;同时,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资本增值难以实现的原因。投资者在考虑内外部因素对于财务风险的影响,这些内外部因素实际也影响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实体经济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产生投资风险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现存的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以及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选择之前要先处理类似于此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消耗一定的资金,从而产生了投资决策选择的成本。这种成本的产生,加大了投资的风险,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投资者后续对于投资的机会成本与投资带来的净投资收益的比较时的态度。投资者对于投资决策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2、风险投资决策的制定过程及影响因素。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投资方式,由于投资项目未来价值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实际成本和收益偏离预期的波动性较大。我们需要详细了解风险投资决策的制定过程以及受到的影响因素。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选择,首先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价值理念制定一系列的投资项目;然后,选择符合企业风险容忍度、限制条件、各项指标条件的投资项目;最后,实施该投资项目,并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控反馈,评价项目的发展状况,发现新的风险点,进行不断的风险管理、决策调整。从上可以看出,投资决策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逻辑分析、判断过程。由于每一次的投资决策都是单次发生的,而且在进行后续的实施管理过程中也都是单独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每一次的决策都要考虑内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每一个投资决策都有单独的投资决策程序和后续管理制度。这种非程序决策加大了投资决策的风险。由于风险投资的特殊性,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其必然受到投资者个人风险偏好的影响,而无法完全按照流程化的实施过程进行投资决策的制定。所以,了解、限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制定合理的风险投资选择制度,对于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风险,有利于投资项目实施的成功和投资效益的获得。

影响风险投资决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考虑内部经营风险和外部非经营风险。内部经营风险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经营运作产生的风险,例如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结构风险等;外部非经营风险主要指市场行业变动产生的利率、汇率等风险。本文主要研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对于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企业的内部结构影响着投资决策的管理层的关系,而合理的投资决策的关系是保证投资项目可以很好实施的基础,也是项目未来现金价值提高的前提。所以,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结构关系到企业后期投资收益的获得和长远发展。郑安国(2000)认为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是受到其个人经验、知识以及获得到的信息、对风险的判断影响,认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其进行的投资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张金清(2004)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选择其实是其对风险和收益对比后得到结果的反应。投资者首先在风险条件下对投资项目未来收益进行预期估计,然后进行对比选择其容忍度以后的项目。由行为金融学理论知道,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选择是在综合考虑了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法律制度的规定以及市场行情后,通过对各个投资项目分析评价后,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

三、风险偏好对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

投资者通过对各投资决策方案进行价值评估,选择风险容忍度、限制条件以内的风险投资项目,进而制定投资决策。由于投资者的风险容忍度以及企业内部的限制条件是随着外部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动态影响,在分析投资者风险偏好对风险投资决策影响的时候,也要综合各方影响因素持续不断地动态分析监控。

彭卫民(2005)通过分析效用曲线以及净现值、投资成本等,探讨了影响投资者风险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投资者对于风险收益的追求程度直接受其风险偏好的影响,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非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受到企业的发展状况,经营状况以及经营目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者的风险投资决策结果其实是对于投资的机会成本和净投资收益比较后的决定:如果净投资收益大于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者会选择该风险投资项目;反之,若投资者估计的投资带来的机会成本远大于未来可能带来的净投资收益,投资者会放弃该风险投资项目。而投资者对于投资的机会成本和可能的投资收益的估计,除了依据客观的财务指标计算预测,还有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自身对于未来面临各种风险的态度和容忍程度。所以,投资者不同类型的风险偏好会直接对风险投资决策的选择结果产生影响。国外有关投资者风险偏好对于风险投资决策影响的研究很多。Dixit和Pindyck用期权的方法分析投资的净现值,发现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使得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在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会做出不同的风险投资决策。Allen和Gale通过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得管理层具有不同的自主处置权,进而分析管理者的自对于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

四、提高投资决策效果的建议

1、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无法避免,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进行规避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管理系统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可以降低监控成本提高未来投资收益,保证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企业的发展目标主要是为了在尽可能的规避风险的条件下获得收益,实现规模扩张。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风险具有联动效应,行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风险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很变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仅受到外部、内部的一般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行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所以制定一套与投资者风险偏好相符的风险投资管理战略、模式,有助于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后续的实施、监控管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控制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的规模选择,避免投资者仅仅凭借个人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判断选择容忍度以内的投资项目而忽略客观考虑投资项目带来的机会成本和未来可能的净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这样减少了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的随意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保证投资收益的获得。

第5篇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使企业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及蒙受损失的可能。狭义的财务风险有时也称之为筹资风险或破产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与筹资有关的风险,尤其是在筹资活动过程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股权资本所有者权益下降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可理解为在进行财务活动过程中获得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存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这种观点立足于企业全局,是全方位的,从而避免了只重视企业筹资过程的风险而忽视其他方面,更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由于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外部的也有企业自身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未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导致重大财务决策失误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未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重大的财务决策不遵循决策规律和决策制度,仍然由某些权力主体及个人滥用决策权力,尤其是在重大的投资、筹资、资金的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无法进行民主、客观、科学的决策,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甚至是关乎企业成败的风险。

2.未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内部控制制度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其目标为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流失,避免和降低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如果企业能够建立健全并严格地执行内控制度,则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几率将会大大降低。但目前很多企业尚未认识到此点,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未严格执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从而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3.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及各级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未认识到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与企业的成败密切相关,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内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尤其是企业的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重要的如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其中的很多因素如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通货膨胀、利息率波动、竞争等各种因素,是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约束条件,其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同时,由于企业内部未实行风险管理,不能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早期风险信号,延误了时机,最终产生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及管理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如何防范风险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仅就防范及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防止重大财务风险的产生

企业任何的财务决策,尤其是涉及到投资、筹资等重大的财务决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甚至生存,因此必须要规范企业的财务决策机制,保证决策阶段遵循法定的程序,体现民主、科学的原则,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保障。而要想规范企业的决策机制,我认为首先要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要规范企业的决策程序,因为程序化的决策制度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的条件,是保证决策质量的关键。最后要建立决策的责任追究制度。这样就能够促使决策者在做决策时更加谨慎,尽量减少人为的主观判断,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加强内部控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包括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涉及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成本费用、担保、预算控制等,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内控制度的健全与严格执行,可以极大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环节来减弱企业面临的风险。首先,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密切关注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对这些风险有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并采用一定的技术分析方法来分析风险发生后的实际情况和目标的差异,进而提出改进风险管理的措施,使风险的控制更完善。另外,内部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及企业业务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地修订和完善。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乱则险生。

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以上两方面的措施通过决策的源头及严格的内部控制管理来防止或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但企业还需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机制。所谓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理财活动。财务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新型管理领域。而要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企业应设立专人负责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如果企业规模较小,可考虑由财务人员兼任,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尤其是高风险区域进行监控,一旦发现风险信息就及时、准确地反馈到企业的决策层,以便决策层进行风险决策,并协助处理各种财务风险。

其次,企业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的监控系统,运用各种信息其中主要以财务、会计、统计信息为主,以计算、统计、分析、监控等方法为手段设置监管指标并进行实时监控,判断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大小及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主要的监控方法如下:(1)异常信息分析法。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应以信息管理为中心,及时获得与企业息息相关的有关国内外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通货膨胀、利息率波动、同行业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分析识别其中可能对企业造成财务风险的信息。同时,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早期信号,如销售额的非正常下降、成本上升、管理及销售费用异常变动、产品积压、合格品率下降、货款回收缓慢、延期支付货款、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盲目进行投资、经营管理混乱、企业信誉下降、过度依赖关联方等,分析其中是否存在财务风险的早期信号及其产生原因,及早解决那些可能会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风险问题。

(2)现金流量分析法。现金的流转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现金对于企业犹如血液对于人体,现金及其流转出现问题就会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要经常对其状况进行分析、判断,这样就可及早发现存在的风险,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常见的预警信号如经营资金不能得到满足、流动资金周转困难、拖延支付货款、工程后续资金不足、过分依赖银行借款等,归结起来就是不能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而这正是影响企业生存的最直接风险。另外,通过现金流量表也可以随时揭示出企业现金运转的状况以及可能的危机,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反映现金的流动性及获取现金的能力的比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销售现金比率等都可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因此,企业要充分运用各种现金流量信息来跟踪监控现金及其流转,同时做好现金流量预测,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减少企业破产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发展下去。

(3)财务报表及指标分析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最终会以财务数据的方式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因此财务风险分析的起点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财务报表并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企业风险决策有用的信息,即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的主要项目如应收账款、存货、短期借款、应付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及成本、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或亏损等,及利用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数据对反映企业的变现能力、资产管理效率、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比率如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销售毛利率及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进行经常性的对比分析,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等进行判断并做出评价,就可以发现企业是否存在风险及风险的大小,使企业及时进行财务风险决策。

第6篇

关键词: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原因;对策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之下的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也非常复杂多变的,需要企业要时时刻刻警惕内外部的风险。在会计管理方面,风险也是日趋多元化与扩大化。企业管理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方面都有着制约作用,与此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面对日趋复杂的工作内容与环境,会计管理的难度也逐渐升高,这给企业会计的风险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

一、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会计业务时,有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就是说因为企业的会计制度安排、技术方法、组织管理与人员素质加大了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与偏差,导致对未来发展事物与趋势缺乏科学合理预判,因此增加了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不确定性。因为这种不准确的预判,也同样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损失与收益同时并存时,只有对会计管理进行风险控制与防范,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在会计管理中的风险特征主要包括:1.潜在性。因为工作环境的多变性与会计工种特点,经常需要从业人员对会计管理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全面的预判缺乏理论依据,而企业发展出乎意料,那么该判断就会出现失误并且是不可避免的。为此企业在会计管理的风险上具有潜在性的特征,因为任何失误性的判断都隐藏着风险以及严重的后果。而会计管理直接关系着领导对经营活动有事项的决策与执行,所以一旦判断失去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2.可变性。通过复杂多变的环境与更新换代的技术变化,风险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面临着新的会计工具诞生,会对会计管理的风险起到牵制的作用,从而达到控制与防范风险的作用。3.后果严重性。会计管理的判断失误不仅会致使企业负面影响增强,经济损失严重,还会致使企业的资金流失、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着社会效益的增长。

二、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产生原因

(一)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果,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从实质上看,国内很多企业的财会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会计管理制度相比,我国的会计制度并未完全健全。很多会计人员在统计会计信息时,对会计制度的条例法令理解得不透彻,总是出现会计信息与行业要求不相符的情况。

(二)经营管理着不注重风险管控

财会信息的失真现象是构成会计管理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现阶段许多企业对会计管理的风险并未形成深刻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不加强对会计管理的风险管控与防范措施,从而致使企业缺乏对经营活动的风险预判与不足的认知。再加上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对象较为混乱,导致企业会计成本的不精确性、内部核算制度的不健全,专业极大的产生了信息失真的风险性,是企业无法获得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空间。

(三)会计核算的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

企业的会计业务的发展目标着重于推广发展金融与财务管理中一切的财务经营活动,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才能明确财会管理的目标与方向。现阶段,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与财会管理的目标,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一些企业将财会管理目标定位于经营利润层面,这就会促使财政投资处于不合理性与无序性的状态下,盲目地跟从市场的走向治理企业。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下,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主要来源都是创新活动与知识资本,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惨烈竞争中,知识资本是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资本,逐步提高知识资本利用的有效性,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进行设置会计管理目标的基本需求。

(四)会计管理手段滞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复杂多变,管理技术手段更新换代频繁,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与能力,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而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果对会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就会致使会计管理工作沦为鸡肋岗位,削弱了它本生的价值与能力,始终处于薄弱的一环。另外就是管理职能没有显著的变化,普遍情况下,都采用的是行政干预的管理,因此将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制度忽视不理。

三、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对策

(一)健全财务风险预警制度

财务风险的预警制度的建立是企业进行会计管理风险防范的有效举措,需要我们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与会计从业人员要提高风险管控与预警意识,与时俱进,对内外部环境做出一个理智客观的分析,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工作理念与手段,提供工作效率与质量,为企业对会计风险的管理与经营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明确企业的会计管理目标,结合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与外部市场经济的变化趋势,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正确的会计管理目标,让两方面进行相互制约与促进,共同推动企业的良性与健康发展;最后,加大防范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的力度,按照企业长期的经营目标、实际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建立健全企业面临内外部环境的财会风险的预警系统,强化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不断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率,进一步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

要想真正将会计管理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得到贯彻落实,就必须从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着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企业还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其进行新会计管理法规的教育与学习,提高他们对各项财会交易与事项的预见能力。现代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还要具备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进行深度的学习与自我提升。此外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也要得到显著的提升。改善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工作态度。

(三)加强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基础环节,是防范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企业的经营活动趋于法制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提高资金运作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企业的管理制度要权责分明,建立起互相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平衡、相互协作的管理制度。要将企业的而会计管理工作转变成为会计监管,从事后风险控制转变成为事前、事中的防范与控制。另外就是要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财会管理目标,不能固定死板,否则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与保障管理目标的可行性。制定详细、科学、合理的财会计划,加强信息反馈与财务分析,健全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序高效的运行。

综上所述,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开展经营活动,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将企业管理的风险最小化,让企业的利润大于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计管理风险应该要着手与内控部控制与财会管理制度的健全与监督工作,只有将管理工作做细,做实,保障企业合法经营,会计工作规范化运行,就能够进一步防范与控制会计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作者:张海燕 单位:沈阳市兴述税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和欣.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型企业会计管理风险及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

[2]易静.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及财务风险研究[J].时代金融,2017(06)

[3]石琦.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作用分析[J].财会学习,2017(08)

[4]陈悦.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及其优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2)

第7篇

三峡财务公司 100086

[摘要]虽然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兴起的时间较短,但内部审计的发展却相对成熟,将内部审计工作以风险为导向,深入应用到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可以把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利用内部审计成果参与、融入到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等环节,进而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风控水平的提升,促进财务公司更好地规范、稳健发展。

[

关键词 ]风险导向;财务公司;内部审计;应用

随着内部审计理念的发展与延伸,内部审计早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内部控制层面,如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性等等,都已成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所以,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对经营风险的分析以及揭示等方面尤为看重。

一、财务公司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在财务公司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监管层面对此也高度重视,曾多次对财务公司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风控部门提出要求,并要求财务公司加强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成果的应用。一方面,风险管理状况是财务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要依据和重点内容。作为风险导向审计,需重点审查与评价公司风险管理状况,作为内审机构和人员,应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风险等环节充分了解,并对其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推进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财务公司内审部门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以重要风险领域为重点,检查公司各个部门、岗位与人员是否关注了公司目标和战略,是否正确落实了风险管理程序,是否采取了有效的规避、控制或转移风险的措施,从而对其中执行不到位的事项提出审计意见并监督执行到位,从而促进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就财务公司目前现状而言,内部审计管理相对成熟,而风险管理尚处起步阶段,各公司风险管理方法与模式多数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此,摆在许多财务公司面前的比较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力量和资源,发挥内部审计先发优势,将内审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融合互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便利与支持。

(一)在财务公司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首要环节。识别风险是建立在分析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基础上的,把存在于公司的风险识别出来的过程。财务公司的外部风险就是财务公司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来自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比如监管政策与监管方式的改变,功能定位与支持政策的调整,外部经济环境与所属集团经济形势的转变等等。内部风险就是在财务公司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来自内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信息系统主要故障或中断,人员道德品质与要求相差甚远,业务创新与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等。因此,财务公司内审人员应以必要的审计程序实施为手段,分析财务公司内外部风险,检查公司是否充分、适当地确认了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判断公司是否恰当、完整的识别出风险,并把没有识别出的主要风险揭示出来,从而发挥内审的审查、评价以及监督促进功能,推动财务公司更为有效地识别风险。

(二)在财务公司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首先内部审计应审查公司运用的评估风险方法,在对风险评估方法进行评价时,应注重把握好定性与定量尺度。一般而言,定量方法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可能优于定性方法。在未来的风险事项中,历史数据借鉴意义凸显时,定量评估风险方法就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它以数理统计或模型建立为依托,能够对未来风险做出评估预测;而若财务公司历史数据不足,很难量化风险,需要极高的成本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时,对定性评估方法进行选用就较为适合;为使评估结果客观性提高,采用定性方法时也需充分考虑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意见。

就财务公司风险评估而言,较难的环节便是量化风险。财务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在量化识别风险过程中,可以考虑监管部门风险管理相关要求,把指标分析法运用其中,利用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开展的风险评价、监测与预警等工作(如监管采集的资本充足性、流动性风险、投资风险等数据信息),利用监管指标为定量分析提供依据。例如,财务公司在评估信用风险时,便可以分析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等指标,把量化的标准确定为监管标准值,对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三)在财务公司风险应对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财务公司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是结合风险的性质和承受能力进行的。财务公司内审人员受岗位特点等影响,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公司的各项业务,能够比较明白地认识管理瓶颈。内审人员在对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当和有效进行评价时,首先应该判断,所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把公司风险偏好准确反映出来,是否把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准确反映出来,同时,以识别公司缺陷为基础,判断在风险应对措施被采取之后,剩余的风险水平与公司可以接受的范围能否吻合。内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面对出现风险控制措施匮乏的情况时,应以风险评估和检查结果为依据,把改进措施和建议反映出来,协助公司对风险反应方案进行完善,达到强化风险管理的目的,确保各项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综上所述,就财务公司风险管理而言,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财务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岗位责任心和专业胜任能力,结合自己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立足独立客观视角,把具备价值的保证和咨询服务提供给管理层,从而为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贡献自己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兵,刘力云,张立民.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13(10)

[2]张晓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构建及实施研究[J].财会通讯,2013(28)

[3]李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与应用分析[J].新经济,2014(08)

[4]盛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5(15)

[5]周庆西,谢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3(03)

第8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主要特征;审计条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崭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它是审计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人员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观念。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的分析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的范围从微观拓展到了被审单位的宏观背景下,审计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具体说来凸现以下特点:

1、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的需要,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对风险的根源进行评估,从本质上看问题,才不会被问题的现象所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也可以说基本完成了由被动审计到主动审计的转变。

2、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二因素的风险评估转向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估。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但是,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联系的日益增强,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就不只局限于审计过程中了,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观环境也会对审计风险控制产生重大影响,传统审计风险模型逐渐表现出其缺陷和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确定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更符合审计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利于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3、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尽管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试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但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分析性复核程序主要用于财务报表分析,往往会忽略非财务信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下,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功能上的多样化,不再是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非财务数据的信息也进行分析,而且要将现代管理方法中的某些先进的分析工具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4、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传统审计程序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审计程序存在很大问题,一是不能对症下药,没有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二是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条件

(一)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报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从较高层面上评估风险,而不是仅仅注重企业会计处理的细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熟悉审计和公司财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要掌握战略管理、营销分析、业绩评价、金融分析等一切与公司运作相关的现代管理学,金融学,营销学知识和信息系统技术。

(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因此,分析性复核程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一般包括四个步骤:确定要执行的计算机比较,估计期望值,执行计算及比较,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从实际操作来看,审计人员必须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传统的审计综合到一起,以减少审计风险,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审计质量。风险和财务报表的联系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应当尽快地找到经营风险过程当中与财务报表有关的部分,而不是把所有的经营风险全部追查下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在所有的审计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将评估的风险与可能发生的错报相联系,不得不经过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识别和评估的风险还要与实施的程序挂钩。新的审计方法所获得的证据很多都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证据,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都应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的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都应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和明确职业责任。

(三)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技术工具与数据挖掘技术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依靠传统审计技术,而且注重新型的审计技术。具体的分析技术主要从管理咨询领域以及营销分析领域借鉴而来,主要包括:战略风险分析技术、经营风险分析技术和经营业绩评价技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抽样风险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由此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采用战略分析和系统分析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发现问题,识别风险的能力,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风险识别错误而导致的审计失败。

三、结术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是审计职业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新塑造和完善本职业抽象知识体系,从而保护审计职业职责范围的客观需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了自上而下的思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对经营风险及经营控制的逻辑推理,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结合重要性的判断,来自下而上归纳和判断整个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是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进行继承与扬弃。

参考文献:

[1]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20卷1期,9-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