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艺术建筑

公共艺术建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8:27: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艺术建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共艺术建筑

第1篇

关键词: 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第2篇

【关键词】于家村 公共建筑

一、于氏宗祠中的石头建筑文化

于氏宗祠是一座建于民国十年的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于家人也叫它宗庙、祠堂,占地300平方米,处于于家村的中心地带,突兀威严。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举行家族活动、执行族规家法、宴请议事的地方。于氏宗祠大门上方悬挂有一块黑绿色大匾,上面是四个金色大字“于氏宗祠”,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宇轩昂,两扇漆黑的大门上面横排着四行圆形的门钉,虽然简单,但装饰性非常强,门框上是红纸黑字的对联,门槛前面是石头台阶,两边是石头雕刻的方形门墩,用来支撑大门的门框、门槛。

于氏宗祠吸纳了南北建筑风格,集雄浑、婉约于一身,堪称绝胜,这也正暗合了于家祖上的身世。正是于氏祖先的江南血统及在京为官的多年经历,造就了于氏宗祠南北兼有的独特风格。院落为一进院落,里面供奉着先祖于有道及其后代先逝者,整个平面呈回字形,相比其他民居规格较大,墙面、天井均采用雕刻整齐的青石,简单而大气。正房矗立于三层石阶之上,门庭宽阔。长14米,宽8米,装有四扇花棂木门,木门旁边是砖砌的三尺窗台,花棂窗扇没至檐下。祠堂正中为“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的神龛。祠堂院内院内有棵千年古柏,当地人称他为“旋柏、龙柏、茶柏”。据村中老人解释,因此树干旋转向上长,形似麻绳紧拧,故名“旋柏”,这也代表了于家人团结一心,勇于向上的决心;此柏树共生五个干枝,预示着于有道的五个儿子,故又称“龙柏”,取吉祥之意,这也是于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庙宇阁观中的石头建筑文化

在于家村五百年的历史中,建造了多处形式各异的阁楼、庙宇,如清凉阁、观音阁、全神庙、戏台、歌楼等古庙古楼,多达二十余座,几乎涵盖了村落庙宇的所有形式,这也正是于家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众多的古庙古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清凉阁、真武庙和观音阁。

(一)清凉阁。

突兀于于家村东头的清凉阁,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明万历九年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佳品好义,独立兴修。阁下层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重。下层东面悬一石桌裙,上镌梅花鹿,工粗而雅。

清凉阁的下面两层是于喜春所建,第一层为搭券四门式,二层、三层皆为庙宇,第三层是后人以木砖补葺封顶,整个建筑巨石堆砌,古朴之中不乏雅致。清凉阁一至二层全为石头结构,石墙石壁、石拱石券、石梁石柱、石阶石栏、石门石窗,遥遥望去好像一块天然巨石雕刻而成。此阁的天然奇绝之处在于,如此之高大建筑,竟然以天然青石为基,石与石之间并无任何辅料,完全用大小石块打干垒而成,建造十分奇特,其所用青石千斤以上的就有80多块,乃至一块石头一根柱,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面墙。石石之间排列并无规律,有的以天然之状砌入,有的却凿迹寥寥,横不成线,竖不压缝,整个构造豪放、粗犷,但细微之处却精雕细琢,颇见功夫。如悬挂于东门的“风动匾”,此匾虽是巨石匾,确饰以巧妙精湛的双童簇拥梅花鹿图样,以石楔固定,巧妙地悬挂手法使石匾能够大风不动、小风动,颇有力学价值。

作为于家村的点睛之作,清凉阁集美学、力学、建筑学、几何学、物理学于一体,巍巍然,凛凛然耸立于山间村首,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其建造方法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二)真武庙。

于家村的庙宇之多不可思议,除清凉阁之外,颇具规模的庙宇还很多。明嘉靖年间的真武庙,建于高高的十五级台阶之上,是全村建筑最早、台阶最高的庙宇,巍峨高耸。庙门高大威严,门首高悬“默会万真”金字匾额。院中有一全石八棱香亭,每面刻有一句诗,和为一首七律:“宝鼎烟霏瑞霭庭,莲花瓣瓣附香亭。乘除有数更新制,偶正相排仿旧形。八面磨成璃映碧,一拳削就石仍青。乡民顶礼从兹肃,升降阶前仰圣灵”。真武庙是全砖瓦结构的建筑,这也显示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与信仰,正殿是飞檐筒瓦,脊上雕有由七块砖雕刻而成的二龙戏珠装饰图样,雕刻十分精美,猫头的瓦筒,莲花的滴檐也给建筑的细部增添了几分精致。非常巧妙的是,在真武庙的对面居然供奉着观音,这是由于当时没钱修建观音庙,便在院中央高起地台,以八棱香亭莲花座为界限,坐南供奉观音,莲花座上的八句诗,寓意佛道共处,心诚则灵,是现存的非常珍贵的史料。

(三)观音阁。

观音阁是位于于家村南的又一颇具特色的石头庙宇,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是于家村的南门。该庙坐北朝南,共有两层,上砖下石,上层观音庙,下层石门洞。下层的拱门石洞供人行走,深达八米,是明清时期古道的出入口,石洞的石料规矩方正,虽经历史的风雕雨琢,但至今仍精细依旧,是于家村精工建筑之首。庙东是九级的露天石阶,顺石阶而上到达庙宇的第二层――观音庙,庙内三个神龛内,供有观音、文殊、菩贤三尊神像,每年的农历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都会在这里举行庙会。

观音阁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庙宇的独特之处――重檐,与通常所讲的“斗拱重檐”完全不同,房顶前坡截然分成两段,宛如两房顶衔接,巧思妙想奇妙绝伦,房檐一前一后,相距四米,建筑方法十分罕见。五脊六兽的屋顶装饰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下层的石料雕琢方正、精细,属于家村建筑中的少有之作,体现出来精彩的艺术气质令人赞叹,观音阁的对面是建于康熙十四年的戏楼,两楼之间形成一个小型集会广场,成为全村休闲娱乐的又一活动场所。在这里还有一处非常巧妙的设计,那就是小广场中央的水井,它的功能在这里成了扩声用的扩声器,可见古人伟大的智慧。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 结构; 技术;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公共建筑设计的结构创新在当代建筑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结构是支撑建筑的主要部件,也是制约和促进建筑形态创新的主要因素,富有创造性的使用结构因素,将设计出意想不到的建筑形体和新奇的建筑形象。通过结构进行的公共建筑形态创新主要包括发挥技术极限、挑战重力的结构形态; 运用结构特性、营造动感的结构形态和展示设计内涵,塑造细部的结构形态三种形式。

一、挑战重力的结构创新

在传统公共建筑的设计中,结构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建筑的稳定与坚固,而要想维持建筑的稳定与坚固,机构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地球的引力,也就是重力。纵观整个公共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挑战重力始终是建筑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如古罗马的万神庙创造的巨大穹顶就是古代建筑师挑战重力的结果。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改进和优化,使建筑的结构技术在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建筑形态的塑造,这种转变,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表现的愈加明显。

从高层建筑发展的初期,建筑就呈现出试图挑战重力的束缚,向更高的空间发展的趋势。让·努维尔( Jean Neuvel) 设计的巴黎无止境大厦( Tour Sans Fins) 方案位于巴黎西郊的德方斯新区,大厦采用了“生长型”的结构体系,越向上使用的是越轻巧的金属结构,塔楼在顶部的附属设施全用环形玻璃板外墙遮挡,并为了减小风阻穿有一系列空洞。无止境大厦方案虽未能实施,但也说明了人们挑战地球引力的决心。这种决心到了2010 年,被迪拜塔以828 米的惊人高度推向了顶峰。

北京CCTV 新总部大楼的设计更是另辟蹊径,不在高度上与重力宣战,而是采用了三维的环形形态,从水平方向展示人类技术的力量。在CCTV 新总部大楼建筑师瑞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的眼里,传统的摩天大楼垂直向上的形式已经失去了创新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创造力轰然倒地。”大楼形态仿佛两个巨大的“Z”字交叉缠绕,在环形的顶部成直角的70 米巨大悬挑结构,在成为了大楼结构巨大难题的同时,也展示了现代技术的惊人威力和建筑师对传统摩天大楼形态的突破。而挑战地球重力是这种突破所追求的首要目标之一。大楼用一个扭曲暧昧的形体来平衡北京的过去与未来,彻底摒弃了方正稳重的传统风格,并以这种方式关注着北京和被北京所关注。

二、营造动感的结构创新

与其他造型艺术不同,建筑造型始终给人以坚固、稳定和不可移动的感觉。传统建筑的结构形态由于人们心理和技术的要求,会尽量避免松散、摇摆和带有弹性的结构形态。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不再钟情于稳定的结构形式,运动和动感成为了建筑结构追求的新潮流。

现代建筑设计把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认为的分成两个部分,这种技术与艺术的分离使得两个方面都受到了重大损失。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试图将建筑与工程重新组合到一起,通过结构的创新营造建筑形态的动感。由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法国里昂机场铁路客运站是里昂与圣修伯里机场间一条新开通的铁路干线的终点站,委托方要求新建的客运站不仅能够满足客运功能的需要,而且应该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标性建筑。客运站的动态体现在轮廓和结构构成部分的排列中,卡拉特拉瓦在客运站的入口前设计了V 型混凝土拱座连接四条钢拱的底端,这些钢拱在形态上凌空而起,中间的一对钢拱沿着客运站屋顶线构成屋脊,两边的两条钢拱横跨120 米,仿佛巨大的翅膀,将客运站功能区揽入怀中,建筑师通过这样的设计试图影响出行者的心理,使人们将沉闷的被动的出行转化为难忘、愉悦的动态庆典。

圣地亚哥设计的另一座建筑,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将能够在水上运动的物体作为建筑的基本形体的灵感来源。建筑采用巨大的折叠结构,双曲线形状的屋面由金属钢条制成,从中间分为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由36 个钢条排列组成,这些钢条的长度从32 米逐渐减少到8 米,从而形成特殊的屋面形式。屋面的下面是一系列树状钢管按螺旋形状排列而成的支撑体系,悬臂式的结构体系支撑着上面的双曲面屋顶,每根钢条的倾斜角度都不相同。通过这些独特的结构形式,建筑师创造出了一座富有动感的建筑形态。

三、塑造细部的结构创新

“追求对事物精微方面的控制力正如同对宏达的向往一样,是体现人类理性力量必要的一个环节。”公共建筑的结构不但对建筑的主要形态发挥作用,经过建筑师精心处理的建筑结构,在建筑的细部也能够对建筑的形体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对细部的表现冲动来源于对理性力量的崇拜,这种来源于人类内心意识的力量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展现在公共建筑设计的各个时期。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就是一个使用结构对建筑的细部进行刻画的典型实力。密斯能够熟练地使用建筑的结构构件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创造出和谐富有美感的建筑结构形式。

他以一种间接、精确的设计方式,将建筑的细部构件进行提炼,在每一个细部处理与节点连接上都进行精确的推敲。这使密斯的作品具有一种精致、高雅、纯净的美,成为现代主义建筑塑造建筑细部结构的完美典范。在当代,许多建筑师同样对使用结构对建筑的细部进行塑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尝试关键未来发展

1.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历史背景及现状

水利工程中的建筑设计内容主要是用于容纳和保护水利设施、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的水工建筑物,比如各种规模泵站的泵房及其配套的配电房、启闭机房等。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水利设施周围的维护、管理用房及管护人员的生活用房等等。

建国以来,我国众多的水利工程以其各自的功能执行着对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和利用的任务。但要做好2l世纪中国水利这件大事,就必须将社会、人与水之间的关系纳入水利科学研究之中,提出新的治水战略,将以前不太为人们所重视或者是限于条件尚无力去重视的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并进行研究、探讨和尝试。

水利建筑本身作为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工程往往由水利工程师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不少水利工程师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建筑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做有建筑艺术化、环境景观化的水利工程设计力不从心,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混凝土形象。而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属建筑学理论范畴,但建筑师往往因缺乏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对农村水利工程环境的了解,无法胜任水利建筑的设计。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水利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南京地区有很多老“三边”水利工程,基本上没有非工程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更无力考虑建筑艺术、生态环境等问题,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布局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单位纷纷提出申请,要求进行改造和调整。因此,创造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实现“以人为本,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战略,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地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已势在必行。

2.实际工作中的探索与尝试

2002年,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我院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准水利科技与建筑学两种学科技术的契合点,引进建筑行业的先进技术,成立建筑设计所,将水利工程设计与建筑学相关理论及艺术相结合,把水利工程设计与建筑艺术创作共融于水利建筑一体,先后在南京市六合区红山窑水利枢纽拆建工程、无锡市泊渎港水利枢纽工程、南京市雨花区中兴桥泵站工程、南京化学工业园雨水泵站工程等水利工程设计及江宁区赵村水库水利工程景点和浦口区路南水库“佛手湖”等景观水利工程设计中,尝试实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思想,创造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与跨越,提高了水利建筑的环境价值,增加了设计的科技含量,促进了水利建筑的科技进步。通过几年来的探索研究以及多项工程的设计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好评。

我们认为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总平面设计

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2)建筑平面设计

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3)建筑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

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

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4)建筑材料

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紧紧依托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而且,水利工程一般不需全年运行,年运行时间长的几个月,短的甚至只有汛期的几天,有诸多有利条件结合水利工程进行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我们应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依托自然山水的自身优势和秀美的水体环境,通过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等手段,将单一功能的工程水利设计向多功能的环境景观化水利工程设计转化,形成集水利工程与观光、游览于一体的水利观光景区。

发展多功能环境水利工程建设,创造丰富的水利环境景观,让环境创造价值,实现水土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都市外花园式的水利观光区,从而吸引社会消费,形成水利工程结合景观建设,带动水利经济的发展,促进水利的良性循环,推动水利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这将不失为一条水利建筑事业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发展之路。例如我们院做的江宁赵村水库工程,现在已成为著名的横山湖风景区,在发挥水利功能的同时,形成了优良的风景,是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水库管理处完全实现了以库养库的目标。结合工程水利,加强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发展景观水利的设想,对于水利建筑业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将成为水利建筑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钱正英.“中国水利的发展方向”,《科技导报》,1998.8.

第5篇

关键词:复制,速度,关注和争议,创造力低下,中国创造的振兴,“长城脚下的公社”

一个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创造的建筑作品个例

北京,现在已俨然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当我们行走在这个城市的街头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被一座座或气势磅礴、或威严传统、或光怪陆离、或个性鲜明的巨型建筑包围着。

在这个庞大的城市建筑圈中,能散发出迷人魅力的建筑是凤毛麟角的。其中有这样的一个建筑,它让很多人欣喜、钟情、沉醉于其中。它的经营规模不大,却极其另类、前卫、奢华、特立独行。在酒店业内和地产界,它能凭借别树一帜的经营理念耽担翘楚;在艺术界,它被视为让人叹服的建筑艺术作品,并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获奖。这就是“长城脚下的公社”,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个建筑作品。

几年前,我和单位的同事来到水关长城脚下,就为了能看看这座当时颇为轰动的别墅建筑群。“长城脚下的公社”似乎是想表明一个概念,与城里俗套的高层建筑风格迥异的概念,它要旗帜鲜明的表示中国是有创意的,有创造力的,中国能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至少我在其中看出来了,我当时很激动。

12栋独特的房子颠覆了中国建筑的陈旧观念

“长城脚下的公社”确实很独特,太独特了。公社坐落在水关长城下,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景观优势。它由12栋别墅组成,是12位亚洲杰出的建筑师设计和建造的,代表各自不同的创意和理念。这些创意和理念与古老的长城发生激烈的碰撞,产生令人炫目的能量和激情。在核桃沟里,依山而上,别墅分别命名为飞机场、家具屋、手提箱、怪屋子、红房子、大通铺、三号别墅、竹屋、双兄弟、森林小屋、土宅。我参观的当天是手提箱、飞机场、红房子、竹屋向外开放。就我所参观的四个建筑,单从外观看,你会发现每个都是名副其实。

“手提箱”的外部形体,以简约的盒子造型和褐色的木质表皮与基地互相呼应,内部空间设计则是其最大的特色,建筑师想借此阐明一个层叠空间和弹性空间的新奇的概念。“手提箱”上层是完全开放的,中间夹层是私密的卧室、厨房、卫生间等房间,底层则是储藏空间,你需要的话,空间可以随时像抽屉一样拉出来,不需要的时候就把它盖上。

“手提箱”别墅建筑位于基地的入口处,呈南北向布置,这使它能最大限度的享受阳光并一览长城,地域上的优势就这样被建筑师用的滴水不漏。我们一行人进入基地大门后,马上被这个巨大的木头盒子震住。它自顾横亘在一个倾斜的坡地上,盒子的一端悬空外挑,完全暴露,另一端却像要没入坡地,不愿大家看见。我们绕到盒子的身后,通过一个别致的竹桥,进入最上层的空间。天哪!我惊叹于如此通透和灵活自如的空间,整个通长的空间全都可以打开,也可以用活动隔板隔成一间一间。最让人惊讶的是,开放和私密的空间竟是隔着一层楼板,揭开楼板就成为卧室、洗手间,合上楼板就是开PARTY的客厅!我们踏过楼板,拾阶而下,进入了迷宫般的一个封闭空间,里面具体的布置可一带而过,你会感到很困惑,你真的是刚从上面那个开放的明晃晃的空间晃悠到这的吗?你是怎么过来的?建筑师张智强先生似乎就是想和大家开个玩笑,他用一个奇特的空间挑战大家的习惯思维,颠覆大众的传统居住观念。

“手提箱”现在的对外的功能:可举办另类、独特的会议,鸡尾酒会,PARTY,时尚展示,新闻会等。

“飞机场”是台湾建筑师简学义先生设计的,建筑师试图使它装载下历史赋予它的意义和使命,并与大地紧密契合地在一起。两片石墙嵌入山坡,仿佛它们从来就属于这里,向前伸出的三个方正形体,让你恍惚看到了一丝长城的影迹。

如果你要寻找飞机场,那么你会很容易的发现它。飞机场不就非常具象的摆在一个半山腰,从一片石墙破壁而出的三个房间不就像机场的候机楼吗?“飞机场”这名字取得实在是形象真实。高高的石墙不禁会让人联想它身后是深宅大院?

“飞机场”外观造型简练,但并不意味着室内空间是简单的。相反简学义先生对室内空间的营造颇有心思,这栋别墅建筑也被赋予了独特的韵味。“飞机场”别墅室内空间的连接、渗透、动静互换让人在参观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惊奇的感觉。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分区明确,它们之间由两条流动的、过渡的走廊衔接,隔开两条走廊的正是那片高高的石墙。将三个客厅贯穿起来的走廊是个玻璃盒子,太阳高照的时候,整条走廊都洒满了阳光,这也正符合它开放空间的性质。站在玻璃盒子走廊上,透过大大的墙洞,看见走廊后面是另一个走廊,在这里空间再次向上或者向下延伸,到达主人家的私密空间,一层是卫生间、浴室,二层是四间卧室和厨房。长廊在建筑中被发掘出一种特殊功能,它竟使各种空间形成了奇特的对景关系,给人一种不寻常的空间体验。

“飞机场”现在的对外的功能:举办主题PARTY,私人聚会,另类展示,艺术活动,时装表演等。

“竹屋”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这是公社12东建筑中最具有中国风格的一个。在这栋建筑中,里里外外基本都是竹子的元素,所有的墙都是竹子墙,连屋顶也用竹子。建筑师可谓用心良苦的把竹子运用到极致,以此表达竹子与长城的共同特性-在环境中自我孤立的倾向。

建筑出入口前面是一片坡地,要参观竹屋,就得先经过一段坡道和石阶。从入口看过去,建筑只有一层,而宽大的屋檐使它看起来像是匍匐在这片土地上,低调沉静,很有禅意。建筑的墙体是把竹子当模板,在中间灌入混凝土,据隈研吾说灵感来自CRT钢管混凝土新建筑技术。这样竹子和大地的联系也变得紧密了。“竹屋”朝向景观的都是通透的玻璃窗,只是很多玻璃敷上了一层竹子墙,透过或疏或密的竹子你会觉得自己置身于一片竹林中,静静地欣赏林外的景色。中国园林的借景手法被运用到这里,你在不同的竹框中,会看到不同的山景和长城。“竹屋”的点睛之笔,是茶室。茶室十多平米,悬于一池清水中,四周用稀疏的竹子围拢,只有一条青石板路与厨房联系,禅味十足。每个人在参观完“竹屋”后都会认为它是公社中最有意境的一栋房子。

“竹屋” 现在的对外的功能:举办公司高层会议,私人聚会,会晤贵宾等。

“红房子”是我此行参观的最后一栋别墅,它可以称之为公社最壮观的房子了,其外观赤红,尺度巨大,给人以一种很硬朗的感觉。它由委内瑞拉裔建筑师安东设计。建筑师的设计构思:在一个特殊基地和特殊地形上建造的房子要怎样表达自我,表达自身的存在性,换言之,“红房子”在长城脚下是这个样子,如果它在另外一个地方,只会是另一种样子。安东想通过“红房子”表达的理念是建筑的情绪和表情只有建筑师能赋予。“红房子”占据的地理位置最佳,站在露台上,其余十一栋建筑尽揽眼底。建筑位于一片陡峭的山地上,为顺应地势,前半部分像根独臂梁一样悬挑出去,后半部分像要没入山中。这栋建筑最抢眼的地方除了巨型的悬挑结构,还有二层巨大的露天阳台,这揭示了建筑师有过南美洲的生活背景。我们的车在建筑脚下停下后,诧异的发现自己位于一个巨大的凹进去的入口跟前。不及多想,我们沿着宽阔的台阶走到上一层,却看见一个被围合的绿色坡地。在这个平层上,往悬臂结构一侧走是露台、客厅、卧室等空间,往山坡走就是储藏室等后勤部分。沿着坡道上去,我们进入一个完全封闭的客厅,客厅的外面就是露天阳台。巨型的阳台在这里使人产生错觉,好像通过阳台就能走到对面的山坡上,室内外的界限似乎消失了。参观完这栋建筑,你会发现山地的一部分很自然的被引到了建筑的内部。这是一个成功的山地别墅,它只会是山上的房子,只会是长城脚下的房子。

“红房子”现在的对外的功能:适合开PARTY,举行婚庆活动,烧烤晚会,鸡尾酒会等。

参观结束后,我们又沿着车道,再次远远的观摩了这些建筑,我们始终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仍然不敢相信自己今天看见了全亚洲最有想象力的一群别墅,很长时间都在回味参观的过程。

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滑模施工;施工工艺

一、高层建筑施工中滑模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中的土地资源的使用也在进一步减少。在高层建筑大范围施工中,由于建筑项目的施工是在众多建筑群范围内实施的,因此会受到施工场地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在筒仓型建筑物中对滑模施工技术的应用较多,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滑模施工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滑模施工有较多的有点存在,在施工过程中会有较高的机械化程度,不会受到施工场地因素的制约,并且有较快的施工速度存在,通常为施工工期的三分之一,能够使施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可以对施工材料进行高效地利用,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在滑模施工过程中,应有效地对每个环节工序进行协调,确保工程施工达到一定的连续性,为混凝土的连续性操作提供保障性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应与各工序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对施工技术的提升实施不断加强,提高施工人员的个人素质,为滑模工程施工提供坚实的基础。滑模施工技术滑动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油泵的压力对支撑杆上的液压千斤顶进行操作,随着施工高度的进一步增加,也会不断提升操作平台。滑模施工技术存在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因此有较快的施工速度和较高的施工效率,导致模板有严重的损耗产生。滑模的运用还会有较多优点存在,在施工后能够对混凝土较高的连续性得到保障,不会有施工缝存在,能够对较多的材料进行节省,使施工成本降低,确保混凝土表面有一定的光滑性存在。由于存在简单的构造及快速的施工进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对质量和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二、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属于多功能商住办公楼,高32层,并有2层地下室,裙楼4层,1~29层属于办公楼,30~32层作为楼顶机房。几个方筒和两片剪力墙共同构成核心筒,呈中间对称筒体的壁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500、400、300、250及200mm。在1~29层内,筒厚度不会有显著变化,由下到上,外筒厚度的变化分别问1~4层位500mm、5~12层位400mm、13~31层位300mm。由联系梁将半筒和半筒之间进行连接。核心筒内设置了6台电梯,有两处楼梯间,并存在管道井和电缆井。24~31层中,核心筒混凝强度等级保持在C30。每米筒深混凝土的用量为30m?,具有2.26吨钢筋用量。该工程的核心筒设置在塔楼平面的中心位置,四周属于框架柱,运用框架柱有效连接柱和筒。通过现浇施工对核心筒进行作业,该工序作为标准层施工的一项关键得到重点应用。只有核心筒的施工速度得到提升,才能进一步提升了结构施工的速度。核心筒滑模的操作应从第5层开始,向29层实施滑升,完成29层滑升之后,即可运用塔吊拆除滑模装置即可。

三、滑模技术的施工工艺

1.模板结构

将组合钢模板作为建筑工程模板结构,内有1m高,外有1.2m高。设置在模板两边肋上,和模板上口存在着8cm左右的距离,与下口有14cm的间距,对两对挂钩进行设置,运用钢槽进行上下围圈,其中上围圈还发挥着操作平台板的承重梁作用。上围圈与模板上口有8cm的间距,下围圈与模板下端有10cm的间距。运用等强度夹板以螺栓对围圈的连接接头实施连接。与不同的墙体厚度相结合,应设置三种型号的提升架,根据滑模平台空间的大小,正确布置不同型号的提升架。

2.滑模施工工艺

(1)提升速度的控制

当较高气温状态下,存在适宜的绑扎钢筋、混凝土浇筑速度以及出模强度时,可对滑升的速度进行稍微提升,禁止有较多提升速度存在。

(2)制作和安装钢筋

筒体内分为两个半筒进行流水施工,因此也应分为两份对构件进行堆放,禁止有乱放的现象发生。通常情况下,水平钢筋的加工程度应保持在6~8m范围内,一般竖筋应小于6m,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向背,禁止有钢筋对模板造成顶柱或钩住的现象产生。不得在滑升平台上一次对较多钢筋进行堆放,且不得出现集中堆放问题。在堆放的过程中,应沿筒体外壁开展均匀设置。

(3)浇筑混凝土施工

在工程滑模施工过程中,首次运用商品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时要求有较大的流动性存在,对商品混凝土实施缓凝,与滑模工艺存在一定的矛盾。对滑模施工的混凝土出模强度实施严格规定,确保在一定时间内,混凝土满足一定的强度要求,确保混凝土出模的施工质量。要求中对适宜的出模强度进行了规定,使其保持在0.2~0.4MPa范围呃逆,若有较大的混凝土流动性及较长的缓凝初见,则会进一步降低混凝土出模强度,出模之后会容易引发坍塌问题,从而造成无法成型的现象。在该过程中,通过与混凝土和减水剂厂家之间的相互配合,结合施工初期存在着较长的混凝土缓凝时间,第一层的滑模时间达到50h。通过改进处理后,使第一层结构的滑升时间缩短至15h,缓凝时间则为6h左右。

3.测量和纠偏

(1)在滑升模板的过程中,应控制滑模施工的平台,使其处于水平状态,控制操作平台的水平偏差使其达到小于30mm,相邻两个提升架的高度偏差则保持在5mm以内即可。

(2)垂直度的测量。采用轴线控制法对滑模施工的垂直度实施有效控制。通过对观察点的设置,有效测量滑模的垂直度偏差。在滑升每层施工的过程中,应至少实施两次测量。当楼板浇筑完成之后,应再次对滑模实施一次校核。

(3)测量水平度。完成滑模组装以后,应在支承杆上又水平仪将水平线抄出,并每隔200m对一个水平标记进行设置,使其作为千斤顶升差和操作平台水平度测量的主要依据。每层都应对水平标记的误差进行一次检查校正。

(4)滑模纠偏。当滑模和轴线之间存在10mm偏差时,应对逆行纠偏进行运用。一般在纠偏施工中,可运用操作平台倾斜法进行作业。

(5)操作平台水平度的调整。在千斤顶上运用调平器实施安装,将调平器的限位卡下口和支承杆上的水平标记线进行对齐并固定,当千斤顶爬升至限位卡位置时,即可实现滑模平台的自动调平。

四、滑模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由于滑模施工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因此在施工中应对以下三点内容进行关注:在设计滑模的前期,应充分分析滑模施工技术的特点,不仅仅根据经验实施设计。由于滑模装置存在一定的专一性,因此应合理地设置滑模装置。经常性地检测和加强平台的刚度和稳定性,避免自重及各种附加荷载对平台造成的影响而引发变形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建筑施工中的一项较为特殊的施工技术,滑模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对混凝土存在较高的连续性施工要求。滑模施工有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存在,且一般是多工种协同施工且有强制性连续操作的优势。任何一环脱节则会对全盘造成影响,因此,应对施工准备和控制工作进行周密地做好,使其作为滑模施工的关键,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则会对全盘造成直接影响。所以,施工准备和控制工作地周密开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加金.浅谈滑模施工技术的优势及技术要点[J].内江科技,2011,(07).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所产生的裂缝,一方面是混凝土内部因素;由于内外温差而产生的;另一方面是混凝土的外部因素:结构的外部约束和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阻止混凝土收缩变形,混凝土抗压强度较大,但抗拉能力却很小,所以温度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的宽度在允许限值内,一般不会影响结构的强度,但却对结构的耐久性有所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和加以控制。

一、 建筑概况

某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54450㎡,建筑高度91.2m,地上23 层、地下2 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为筏基础,基础长86.4m,宽36.5~44.2m,厚度主要有2.1m、2.4m 两种,最厚达3.5m,基底标高-12.6m、-12.9m 不等,最深达-14.2m,筏板基础混凝土量8100m3,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抗渗等级为S8。

二、原材料的选用

1、水泥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当中,由于水泥水化热所产生的升温较高、降温的幅度较大,容易导致温度裂缝的产生。所以在调配大体积混凝土的时候,在能够满足耐久性和强度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选择低热或者中热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工程量较大,水泥的用量也很大,所以在水泥进场的时候要加强对其的检验工作,以确保水泥的质量,并尽可能地降低单位体积大体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把混凝浇筑以后的内外温差以及降温的速度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

2、粗骨料

鹅卵石和碎石都可以采用,应该采取连续的级配。在大体积混凝土内的配筋间距一般都大于100毫米,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泵送混凝土,泵管的直径应为150毫米。卵石的最大粒径应为50毫米,碎石的最大粒径应为40毫米。增大粗骨料的粒径可以减少水泥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混凝土在配制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化热,而且混凝土的泌水量和收缩也会随之而减少。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粗骨料中针状和片状的颗粒含量应该小于15%,含泥量应该小于0.5%,并要确保粗骨料中不含有有机杂质。

3、细骨料

应该选用中砂或者是粗砂,其细度模数应该保持在2.70至3.10之间。与采用细砂相比较,使用中砂或者粗砂,每立方米的混凝土中可以减少25到35KG的水泥用量。含泥量应该小于3%,泥块的含量应该小于1%,并确保不含有有机杂质。

4、掺合料

根据国内大量的试验得知,如果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以后,这些粉煤灰不但能够代替大量的水泥,而且还因为粉煤灰呈球形的原因而对混凝土起到的作用,从而大大地改善了混凝土的可泵性和工作性,而且还可以大大地降低水泥的水化热。掺入粉煤灰的量应为水泥用量的15%至20%。

5、外加剂

为了减缓水泥早期的水化热以及增强混凝土易和性,应该在混凝土中适当地加入一定量的缓凝型减水剂。应该把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尽量控制在5小时,而终凝时间应该在12小时内。

三、控制好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及其浇筑时的温度

为减少混凝土的温升,减少混凝土的内、外部温差,应该把握好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时的温度,做好相应的控制措施。

(1)出机温度的控制

石子的比热只有0.8左右,而每立米混凝土中有40%都是石子;水的比热比较大,但每立米混凝土中只有6%左右的水;所以石子和水对混凝土出机温度的影响较大,随后就是砂子的温度,水泥对出机温度的影响最小。当外界的环境温度较高时,为了避免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应在砂石堆的上方设置遮阳棚,并喷洒进行降温。可以在水中加入冰块,把水的温度控制在5摄氏度左右。用冰量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P=7.5+1.125(tw-10)

其中P为用冰率,表对冰水的百分率; tw为降温之前的水温,单位,℃

混凝土的出机温度控制在18至20℃之间比较适合。

(2)浇筑温度的控制

把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倒出来以后,经运输、泵送以及振捣等一列系工程以后的温度称为混凝土的浇注温度。为了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升,从而减少混凝土的内、外部温差,可以采取以下两点措施:①提高混凝土的施工速度,尽可能地在低温或者是夜间进行施工;②因为冷量的损失对浇注过程的影响较大,所以要加快运输的速度,加快浇筑,尽量缩短浇筑的时间。

四、施工工艺控制措施

4..1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

为了降低混凝土的总温升,减少内外温差,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对混凝土出机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石子及水的温度,砂次之,水泥的影响较小。因此,具体施工中可采取加冰拌和,砂石料遮阳覆盖,送管道用草袋包裹洒水降温等技术措施。

4..2浇筑要点

(1)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根据整体连续浇筑的要求,结合构件尺寸的大小等具体情况适当选用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斜面分层等方法。同时要尽量减少混凝土分层次数和分层浇筑的时间间隔.,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能力,确保浇筑连续均衡,避免冷缝的产生。

(2)必须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混凝土浇筑。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减少结构物的内外温差,并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3)新旧混凝土交接面严格凿毛,为了新旧混凝土更好的结合,在新混凝土中掺加膨胀剂;

(4)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浇注后未初凝前进行二次振动,以此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石子、钢筋及预埋件下部形成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

(5)对大面积的板面要进行拍打振实,去除浮浆,实行二次抹面,以减少表面收缩裂缝。

4.3.3温控措施

(1)设置冷却水管:在混凝土中设置一定量的循环冷却水管,通过不间断地循环冷却水,吸收混凝土的热量,冷却水与混凝土的温差限制在25℃以内。

(2)测温点布置:测点须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大体积砼内各部位的温度,从大体积混凝土高度断面考虑,应包括底面、中心和上表面,从平面考虑应包括中部和边角区;测温线应按测温平面布置图进行预埋,预埋时测温管与钢筋绑扎牢固,以免位移或损坏。

(3)测温:利用测温技术进行信息化施工,可以全面了解混凝土在强度发展过程中内部温度场分布状况,并且根据温度梯度变化情况,可定性、定量指导施工,控制降温速率,控制裂缝的出现。测温从混凝土浇筑后马上开始,升温阶段每半小时测一次,降温阶段每半小时测一次,根据温度变化情况3~5天后,可以每2h测一次。7~10天后,可以每4h测一次。根据每天的测温记录来调整保温养护措施,及时加强保温或延缓拆除保温材料以防止混凝土温差超过25℃。4.3.大体积混凝土养护

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便控制混凝土内表温差,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及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养护必须根据混凝土内表温差和降温速率,及时调整养护措施。

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按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保温养护。不同施工季节应选择不同的混凝土养护方法。夏季施工时,要采用草帘覆盖、蓄水、洒水、喷水等降温方法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模板也要浇水,以防止外界高温倒灌,发生干缩裂缝,从而促进混凝土强度的稳定增长;正常气温时,可喷刷养生液养护;冬季施工时,为防止表面降温过大,引起裂缝,可使用保温材料来提高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也可用薄膜养生液、塑料薄膜等封闭材料对混凝土保温、保湿,在寒冷季节可搭设挡风保温棚。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是一项多样化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创新手段来务实工作,以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建造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 李韶江,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要点探讨[J]《城市经济》2011年第7期。

第8篇

关键词:基坑支护;特点;施工;原则;问题;措施;实例

中图分类号:TV551 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

(1)临时性:基坑支护结构大多为临时性结构,其作用仅是在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期间保证基坑周边既有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环境的安全和本工程地下室施工的顺利进行,其有效使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

(2)技术综合性:基坑支护技术是岩土力学问题与结构力学问题的结合,同时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法密不可分,支护结构方案的选择受工程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具备相当丰富的施工经验和详细的施工方案及对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全面分析和了解。

(3)不确定性:基坑支护I程又受周边建筑和地下设施的影响很大,往往这些情况在支护结构设计施工和基坑开挖前无法准确查明,有时场区内勘察钻孔也无法探明局部特殊的地质情况或不能准确反映场地周边的地质差异。

2基坑选择支护结构方案原则

基坑支护结构类型方案的选择必须遵循支护结构设计原则,更重要的是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解决的原则,使方案的选择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所以方案的选择应从支护工程的总体考虑,例如:

(1)对于一般高层建筑,往往采用1~2层地下室,灌注桩可作为支护结构的一个满意的方案。若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可改用地下连续墙作为支护结构,利用连续墙的受力性能好、对不利环境适应性强的优点,从而创造更好的综合效益。

(2)对于具有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当采用地下室连续墙时,可考虑逆作法施工方法。

(3)当采用地下连续墙时,尽可能考虑与地下室外墙合一或和承重墙结合成为三合一的方案。但要注意在设计和施工时,要妥善处理梁楼面结构与墙体的连接构造,要妥善解决防水和差异沉降问题。

(4)当采用地下连续墙时,要根据工地的具体情况,尤其是深宽的基坑,要与其他支护结构形式或施工方法或特殊的要求结合应用。

(5)当超过10 m深的基坑,有时可以采用直径大的灌注桩代替地下连续墙。

3选择支护结构体系要点

正确选择支护结构体系要依撂地基土的不同情况加以讨论,按地基土为粘性土、软土、硬质土来分别研究。

(1) -般粘性土颗粒较细,具有一定粘聚力,强度随含水量可能变化。在多数情况下,地下水位深,不需要采用防水、降水措施。如果场地开阔,则可选择放坡、悬臂式、桩锚式、锚拉式支护结构;如场地狭窄,则选择地下连续增加锚杆的支撑方案。基础开挖后,开挖深度不大可采用悬臂式支护或土钉墙;开挖深度较大时,可考虑多层锚杆或多层支撑。假如土质情况较好,可考虑土钉或喷锚支护。土质较差,可用桩、地下连续增加锚杆或支撑支护方案。

(2)软土具有强度低、压缩性大、渗透性小、荷载作用变形大等特点,且周围环境复杂,故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应注意安全。如基坑周围场地开阔,则用上段放坡、下段重力式挡土墙支护,或悬臂式、桩锚式、锚拉式支护结构;如场地狭窄,则必须采用能够相应控制地面位移与沉降的支护结构,并且作好防水处理。基础开挖深度均较大,可设置地下连续墙或其它支护结构加防水帷幕。较大范围开挖时,也可采用“二墙合一”或“三墙合一”的地下连续墙附加钢筋混凝土、木桁架支撑方案,或单、多层的锚杆支护结构加止水帷幕。

(3)硬质地基基坑开挖一般是止水性支护结构和非止水性吏护结构并行使用。因为硬质地基层具有紧密、承载能力高和压缩性低等特点,一般不致引起开挖面隆起、砂涌以及因降水而导致周围地面沉降水现象发生,从设计安全性、施工可行性和造价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在硬质地基埋藏较浅的地区,采用非止水性支护结构往往更合理。如地表与硬质土层中有一层较厚的软土层,且地下水位较高时,则应采用止水性支护结构。

4基坑支护在施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降低地下水位。

如施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则在基坑开挖时由于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渗流入基坑内,给施工带来困难,且有产生流砂的危险导致边坡失稳和地基承载力下降。所以,在基坑开挖前必须做好基坑的降水工作。降水方法有集水井和井点降水两类。目的是把基坑周围的水位都降到低于基坑底部以下。但须考虑地下水位的下降会引起周围地埋的下沉,对周围建筑物会带来较严重的后果。因此,须采取措施,在基坑周围形成防渗帷幕,或是采用回灌井点的方法来保持基坑外的地下水位、仅降低坑内的地下水位。

(2)选择支护结构。

开挖基坑时,妇施工场地宽敞,基坑开挖不深,周围又没有什么建筑物,且土质好、地下水位低,则可采取放坡开挖。在许多情况下,放坡开挖比用支护结构支挡后垂直开挖要经济。当没有条件放坡开挖时,须选择支护结构进行垂直开挖。

5基坑开挖施工应采取的措施

(1)对基坑开挖的环境效应作出事先评估,开挖前对周围环境作深入了解,并与相关单位协调好关系,确定施工期间的重点保护对象,制定周密的监测计划,实行信息化施工。

(2)重视坑内及地面的排水措施,以确保开挖后土体不受雨水冲刷,并减少雨水渗入。

(3)肖支护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水泥土时,基坑土方开挖应注意其养护龄期,以保证其达到设计强度。

(4)严禁野蛮施工及超挖,挖土机械严禁碰撞支撑,尽量减少施工机械对围护结构的影响。开挖要求分层均衡开挖,在软土地层土方开挖高差不宜超过1m。

(5)注意备部门的密切协作,尤其要保护好监测点,为监测单位提供方便。

(6)施工过程控制。

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应加强过程控制。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基坑支护设计、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和相关规范等进行施工。施工中如出现异常隋况。应由现场技术负责人根据隋况的性质和大小。向基坑支护设计人汇报,设计人应及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变更。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7)地下水的控制。

“十坡九塌因为水”,必须加强对地下水的控制。

对于边坡内土体积水,宜疏不宜堵。除了采用降水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外,而且还应在基坑边坡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泄水孔。施工时必须保证泄水孔的质量,保证基坑边坡土体内积水快速从泄水孔排出。否则,坡内土体则会因积水饱和而导致基坑变形乃至破坏。

在基坑开挖之前,应加快地下水的抽降,以保证基坑开挖的正常进行和基础底板的正常施工。当能保证基础底板正常施工后,应严格限制地下水的继续抽降。地下水对附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影响较明显,过度的降水会使其发生沉降、变形乃至破坏。

7结束语

基坑支护工作的好与坏,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及安全。

因此,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施工难题并进行解决。基坑完成后要对其进行有效监测,确保其符合要求。做好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对减少甚至杜绝基坑工程事故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